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晚年莫奈:不只是印象派大師,也是現代派先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0 17:22:53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對於還沒有機會出國看畫展的觀眾來説,3 月 8 日將於 K11 開幕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會是一次全方位了解莫奈的絕佳機會。55 件展品全部由巴黎馬摩丹-莫奈美術館提供,涵蓋他一生各個時期的創作及私人收藏。

吉維尼位於巴黎西面的塞納河谷,這裡正好是愛普特河(Epte)流入塞納河之前的分叉處,漫山遍野的草地上開滿了花朵,周圍環繞著白楊樹林。1883 年莫奈搬來這裡時,吉維尼因為密布農田和葡萄園而顯得綠意盎然。而莫奈更為這裡增添了一份詩意,不僅留下了一座精美的“莫奈花園”,更在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批作品中描繪了吉維尼的花草、樹林、水池和小橋。

最初,生活拮據的莫奈只是向當地地主租了一塊面積 96 公頃的土地,把穀倉改成工作室。直到 1890 年,因作品價格大漲,他才得以真正在此“買房置業”。著名的花園就在莫奈的二層小樓和下方的道路之間,這裡本來是果園和菜園,但因為莫奈經常在這裡畫那些下雨時摘來的花,就慢慢對它進行了改造。

他開了一條水渠,將愛普特河水引進花園裏自己挖的水池。1901 年,他又在水池南面買了一塊地,將水池擴大,種上了睡蓮。他甚至親手對愛普特河的一小段支流進行了改造,並在園中建起一座“日本橋”,漆上鮮艷的綠色,後來又用纏繞的紫藤覆蓋整座橋。他還在通往水池的路上種了竹林。

當時寫給園丁的一封信裏,莫奈事無巨細地寫道:

在苗圃(溫室)種上大約 300 盆罌粟、60 盆香豌豆、約 60 盆白色龍牙草,30 盆黃色龍牙草,藍鼠尾草、藍睡蓮,以及天竺牡丹、花菖蒲。在 15 日到 20 日之間種下天竺牡丹,在我回去之前,將它們帶著新芽移植到戶外,不要忘了水仙的球莖。日本牡丹到達之後,如果天氣允許,馬上種上。首先要小心不讓葉芽受凍,也不要讓太陽直曬。接下來要開始修剪了:玫瑰樹枝不要太長,除了那些多刺的品種。在 3 月的時候撒上草籽,將旱金蓮花移到戶外,要密切注視溫室裏的大岩桐、蘭花等,以及支架下的植物。定期修剪狹長花壇;當皮卡德(Picard)完成該做的事,就要給鐵線蓮和藤本月季拉上鐵絲網。如果天氣不好,就做一些草席,但是要比之前的輕。在雞棚附近的池塘邊種上一些從玫瑰樹上剪下的枝條。不要耽擱給長條木板涂柏油的活,而且要馬上種上大量的闊花向日葵。如果有些東西缺少,比如糞便、花盆等,盡可能在星期五問夫人要,以便星期六能拿到。在 3 月的時候,移動一下菊花,因為它的葉芽在潮濕的環境下不會張開,不要忘了把硫磺床單放回溫室的框架上。(《莫奈藝術書簡》P245,金城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版)

《黃色鳶尾花》130×152cm 1924-1925年。

就這樣,花園像是莫奈另一個處於不斷變動、不斷潤色中的作品,直到生命終結,也始終談不上“完成”。

相比那些較常見的、總體上色彩明媚的印象派標誌性風景畫,即將到來的莫奈第一次中國個展的最大亮點,正是畫家在生命的最後 12 年(1914-1926 年)裏所呈現的吉維尼花園。在以往的印象派群展中,很難見到這樣的作品:尺幅巨大但取景很小,視角獨特、用色濃重,貌似靜止的畫面之下動勢洶湧,線條自由奔放充滿張力,幾乎走到了他早期作品的反面。

這一時期的莫奈雖然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更大的噩運卻接踵而至。1911 年,他的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去世;1912 年,他的右眼因白內障而失明,左眼的情況也不樂觀,卻不敢接受手術;1914 年,長子讓·莫奈英年早逝。變故使他生活在壓抑與恐懼之中,同時仿佛又賦予他更直接、準確地捕捉瞬間的能力。站在這些常常有一面墻高的原作前,筆觸中所凝聚的生命暗流強大得令人窒息,一時間竟會有寸步難移之感。

白內障患者的風景

在所有的晚期作品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繪于 1924-1925 年的《黃色鳶尾花》(130×152cm)。以鳶尾作主題在莫奈的畫中不算太少見,少見的是它的取景的方式。這幅畫呈現出一個大仰角,除了右上角佔據畫面約四分之一的天空之外,全是從貼近地面的角度描繪的巨大花莖,越接近根部顏色越深,扭動也越有力。為了更接近對象,莫奈有時會在花園裏挖溝或躺在地上作畫,當時已年過 70 的他不知是否還有體力挑戰這種戶外寫生的極限,不過這幅畫的視角帶來的掙扎向上且略帶暈眩的視覺效果,卻很符合莫奈那兩年的心境:生命本來就所剩不多,還要挽回因眼部手術而失去的時間。正如他在 1925 年 7 月給醫生的信裏寫的:“我的視力終於完全恢復了……我又能活著,能呼吸了,能再一次看到一切真是太高興了,我正在熱情地工作。”(《莫奈藝術書簡》P346)

莫奈晚年越來越接近所畫的對象,他不僅僅是要接近它們,而是要身處其中。

在視力還未恢復之前,莫奈畫了大量近乎抽象的作品,例如此次展出的 4 幅吉維尼花園裏的《日本橋》,根本就是衝擊人視網膜的色彩的風暴。如此強大的光的洪流一方面肯定與眼疾造成的失真有關,另一方面,與莫奈私交不錯的法國總理喬治·克裏蒙梭還將其與現代科學對光的“波粒二相性”的發現聯繫起來:“莫奈通過他的畫筆所觸及的事物的‘塵土般的揚起’,我認為它不是別的,而是一個宇宙現實的完美移位,正如現代科學向我們揭露的。我並非誇大説莫奈複製了原子的舞蹈,我只是説,通過光波振動般的光線的安排,他帶著我們朝世界及其元素的再現跨進了一大步。”

莫奈是一個對自己非常嚴苛的畫家,策展人瑪麗安娜·馬提歐(Marianne Mathieu)(馬摩丹- 莫奈美術館副館長,她曾策劃 2004 年在國內頗為轟動的“法國印象派珍品展”)説,由於對專業性的要求,莫奈燒燬了在吉維尼花園創作的大量作品,但他留下了這些看上去顯然受到了疾病影響的畫,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對這些作品大體上是滿意的。“重要的是莫奈重建眼前風景的方式,他晚期的創作對美國 20 世紀的抽象主義運動有著深遠影響,通過觀察莫奈的整個藝術生涯,人們可以看到他風格上的轉變,從而理解他不僅僅是一個印象派畫家,而且是現代主義的先驅之一。”

在視力還未恢復之前,莫奈畫了大量近乎抽象的作品,例如此次展出的4幅吉維尼花園裏的《日本橋》。

《睡蓮》不來,展覽就不辦了

此次展覽中,尺幅最大、單幅保額最高的是作于 1914-1917 年的《睡蓮》(200×200cm)。這幅頻頻出現于各種畫冊的大畫可能是《日出·印象》以外,最能吸引中國觀眾眼球的作品了。據展覽主辦方天協文化總經理謝定偉透露,對於這次展覽,中方沒有策展的權力,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方對作品的選擇:“既然《日出·印象》由於失竊過而不可能出借,總要另一件鎮得住的作品。這幅《睡蓮》很珍貴,他們本來不想借的,我跟他們説,《睡蓮》是最大的亮點,它不來,展覽就不辦了。他們最終同意了。”距展覽開幕還有近兩周,以這幅畫為背景的巨幅海報就已經挂在展場 K11 購物藝術中心的中庭了。

莫奈熱愛各種花卉,一生以睡蓮為主題畫了大量作品。在如此巨大的一張畫布上,他只在左下角和右上角畫了一些葉子和花朵,中間則以飽和、深重的綠色畫出水池。對於一幅傳統的風景畫來説,這應該只是局部的局部,可莫奈卻把它處理成了主題。按照他自己的説法:“當我正以《睡蓮》來裝飾一個廳時,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沿著墻面轉換,用一致的整體包圍所有的墻面,應該會引起一種無止無盡的整體的幻覺,一種無邊無際的波動;因為過度勞累而緊繃的神經,應該會因為這止水的現實而放鬆。對住在其中的人而言,這個房間應該會提供一個可供安靜冥思的避難所,仿佛在一個綻放著花朵的水族箱裏。”所以莫奈晚年越來越接近所畫的對象,他不僅僅是要接近它們,而是要身處其中。

《睡蓮》 200×200cm 1914-1917年。

同時展出的另一幅作于 1903 年的《睡蓮》(73×92cm)剛好和這幅昂貴的大畫形成了對比,前者所用的畫布更小而描繪的實際空間更大,而且為了表現蓮葉在水面上的懸浮感,用色和筆觸上都更輕、更小心,更接近莫奈 19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繪畫風格。不過這幅小《睡蓮》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轉捩點,因為它也已經不是完整的風景畫了,風景的片段取代了整體,沒有中心、沒有邊界,宣告了莫奈未來風格的走向。此後的睡蓮、百子蓮、萱草、紫藤都是在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畫布上創作,也都是非常近的近景。瑪麗安娜説:“莫奈晚年決定只畫很小的花朵,這些作品中體現出的無限性,和亞洲文化很有共通之處。”經過多年的嘗試、拖延和氣餒,最終莫奈在橘園美術館完成了一個壯舉:將數幅大尺幅《睡蓮》拼成環繞整個展廳的巨畫,作品同時成為環境,通過綿延不絕的局部,他成功喚起了宇宙般浩翰的感覺。

曾放在莫奈臥室裏的私人收藏

莫奈的晚期作品在他生前從未公開展示過。第一次小型展覽是在 1950 年,大部分直到由其次子米歇爾·莫奈捐贈給馬摩丹美術館時才被公眾發現。這解釋了為什麼不但是中國觀眾,全世界甚至法國的觀眾也都更熟悉莫奈早期和中期的作品。為了全面呈現莫奈生活和創作的各個方面,讓觀眾在畫家的一生中“穿行”、切身體驗其藝術上的不斷演變,馬摩丹美術館出借了他們近半數的莫奈真跡(40 幅),還有 12 幅其他印象派大師作品以及 3 件莫奈生前所用物品。

展覽將在 K11 購物藝術中心 B3 層 chi K11 art space 舉辦,屆時整個地下三層將會是封閉的,B2 層到 B3 層的電梯成為唯一入口。B3 層的中庭還將建成一個複製的小型“吉維尼花園”。展覽包括 5 個部分,分別為“莫奈的朋友:印象派的朋友圈”、“莫奈的漫畫:初露鋒芒時期”、“莫奈的旅行:捕捉不同的光與影”、“莫奈的花園:吉維尼的完美傑作”以及“莫奈的晚年:印象派頂峰時期”。觀眾不僅可以看到莫奈的《倫敦國會大廈——泰晤士河上的倒影》、《睡蓮》,雷諾阿的《閱讀中的莫奈》、《莫奈夫人像》等名作,還能了解莫奈成為專業畫家之前,在諷刺肖像畫方面的成就。

為了全面呈現莫奈生活和創作的各個方面,馬摩丹美術館出借了他們近半數的莫奈真跡(40 幅),還有 12 幅其他印象派大師作品,比如雷諾阿的《坐在岩石上的浴女》、《莫奈夫人畫像》、《閱讀中的莫奈》。

馬摩丹美術館是世界上擁有莫奈作品數量最多的美術館,而且全部藏品來自莫奈在吉維尼的私人住所,許多畫作都曾放在莫奈的臥室裏。為了促成這一特別的展覽,此前主辦過畢加索中國大展的天協文化從兩年前就開始與台灣聯合報係共同向法方提出申請。謝定偉介紹説:“這種級別的展覽由民營企業來辦,由於高額借展費和保險費用,很難收回成本,和台灣一起跟法國談,一方面他們可以多賺借展費,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殺殺價。”展覽的台灣站已于 2 月 16 日結束,參觀人數共計 22 萬,衍生品的每人平均消費約 50 元人民幣。謝定偉表示:“因為這次 K11 大力支援,免費提供場地,還有其他不少贊助商以各種方式支援我們,票房情況也不錯,應該可以完成收回成本的目標。”

衍生品也將是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共有 400 多類約 700 種,不僅有常規的文具、圍巾、冰箱貼、明信片等,還有高倣真的莫奈作品。從台灣站所售的高倣畫作看,製作技術非常高超,甚至能做出油畫表面特有的質感與筆觸的立體感,絕非一般複製品可比。配合展覽的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也在策劃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