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榮獲TWNIC 2010年 .tw 新人王網站設計大賽 ‧ 評審團特別獎

  • 南機場公寓
  • 南機場公寓
  • 南機場公寓
  • 南機場公寓
  • 南機場公寓

南機場公寓的歷史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上的『南機場公寓』,緊鄰著中華路跟萬華區相望,是個人口密集的住宅區。 『南機場』顧名思義,在日本殖民時期是個軍用機場,有別於位在北方的松山機場。國民黨軍來台之後,這裡就變成全台北市『眷村』密度最高的地方,現在眷村大多已改建成國宅,早期的老舊眷村幾乎都已經看不到了。

南機場此地為新店溪匯入淡水河沖積出來的河曲處,地勢低窪常為溪水洪氾,早先為親水性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雷里社活動,在清康熙開始有泉州同安一帶漢人移墾。當時此地始有「加蚋仔」之稱,據說為平埔族語中「沼澤地」之意。日治中期開始分四期徵收80幾甲作為機場,這裡開始稱「南機場」,此時南機場一帶也是農作、荒地居多。南機場平日為日本陸軍的練兵場,所以又稱「陸軍埔」。

二次戰後由軍方接管,近50甲土地移轉至所屬國防部的各單位使用(另餘20幾甲則成為高爾夫球場,後改建成現今的青年公園),並形成近三十個眷村成為全台最大的軍眷區。

1949年大陸淪陷,水源路堤防區居湧入許多隨政府來臺之軍民,80%為軍公教底層。當時堤防區的年輕人大多從事勞力工作,如駕三輪車、賣饅頭,少數像王貫英先生從事撿破爛;在生活條件方面,堤防外的住宅多半以木板、竹瓦建造,並以井水為飲用水,遠不及堤防內的住民。

1959年八七水災,造成堤防外嚴重淹水,永和、板橋、新莊、三重等地也受波及。政府為保護大臺北地區,下令拆除水源、雙園堤防區外所有房屋,並以當時軍用的古亭崁頂段師二○六號地為國宅建造處,共11棟,分甲(8坪以上)、乙(10坪以上)、丙(12坪以上)種,可容納1264戶。此外,堤防外住戶可獲拆遷費1000元(每戶)與救濟金500元(每人)。若能在兩年半的期限內拆遷完成,再給一千元獎金;若否,則取消各項補助費。

辦法公布後,一些住民暗中於深夜集會,計畫向市議會提出先建後拆或撥出高爾夫球場(即今青年公園)些許土地以為拆戶之暫時棲所;事洩後,警備總司令李立伯於西寧南路地下警備總部開會,告稱:「住戶須於限期內完成拆除,且可分購南機場公寓,新屋資金則分十五年償還由銀行發放的貸款。戒嚴之期,人民不得集會與請願,違者一律依法嚴辦。」之後軍警憲於各處全天監視。自此拆遷逐漸完成,1264住戶各奔西東,直至公寓完工。

連結到原照片網站

1963年冬天,南機場公寓落成。至1964年4月已有360戶遷入,其後中華路、公園路、重慶北路等地之拆戶陸續遷入,空屋分配完畢。公寓落成之初受到矚目,其五層建築為當時住宅中最高,並擁有最大規模的1264住戶;此外,設有獨立水庫與汙水處理場,全社區並有地下電纜而無地上之電線桿;再者,更有自己的學校(忠義國小,1965年)、菜市場(忠義國小一樓)與地下社區避難室。於是,來自東南亞,包括菲律賓、印尼與泰國等華僑甚至分批來臺參觀。 1990年市政府於各棟各樓梯面加裝二個馬達以送水至各戶,解決了不定時停水的困擾。

當時南機場公寓以歐美最新建築工法成為臺北人心中的高級住宅。其特殊的「飛天旋轉梯」設計,為鄰里與小孩的社交遊戲最佳場所,具有逃生、通風、進出容易與採光佳等優點。過去甚至設有垃圾投放口,各樓可以不必下樓到垃圾,垃圾放入投放口後便值達到一樓,便於清潔人員整理 — 此投放口目前已經封閉不使用。

每逢夜間,從中永和眺望臺北市,唯一可見的就是燈火通明、唯美迷人的南機場公寓。白天,這裡更是外國觀光客遊覽與拍攝電影的最佳景點,只是,上天對南機場開了一個大笑話,幸運的灰姑娘最後等不到南瓜車,結果又變回灰姑娘,如今成為北市最弱勢的社區。

然而,由於契約規定購屋者在貸款十五年內不得出售與出租,期限過後則須找到原配購人始得辦理售後過戶;不過年代久遠,住宅原配購人多已離開或過世,因此造成包括南機場公寓在內的臺北市三十二處老社區無法更新,十分遺憾。

現在的南機場公寓相較後期蓋的國民住宅,老式的屋子、髒亂的環境、外牆碎灰、內牆斑駁、牆壁滲水、室內小格局不適合目前小家庭。鄰居都自行搭建空中樓或樓閣 — 簡易磚塊砌的、沒有半條鋼筋的違章,看的讓人怵目驚心,不知是否可以撐的過以後的地震?市長們接連應許幫南機場改建,居民卻一再失望。這其中的問題複雜糾結,要談都更,未來可能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