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新聞(Yahoo新聞)

   地下水分區
   觀測(站)井
   地下水災害
   地下水水位
   地下水水質
   地下水技術
   水資源統計
   學習教材
   相關連結
 

 

 
地理環境 <<
        澎湖地區

地理環境概述

澎湖群島由一百多個島嶼及岩礁所組成,其中以澎湖本島、白沙島、及西嶼島的面積最大,三島的面積約106平方公里,佔整個澎湖群島的83%。澎湖群島的高度並不高,澎湖本島、白沙島及西嶼島的最高點只有40~58公尺。92年的年雨量約760毫米,90%的雨量集中在3~8月,而9月至2月為旱季。

澎湖古名澎瀛,或稱平湖,位於臺灣海峽南部偏東,雄踞臺灣海峽中,故又名西瀛。澎湖是由64個大小島嶼所組成,其分布範圍南北長約六十餘公里,東西寬約四十餘公里,總面積為128.86平方公里。其中澎湖本島最大,漁翁島(西嶼)次之,白沙為第三大島。

澎湖群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出玄武岩流,挾有數層海相化石之水成岩層,在海底經過多次緩慢活動後形成較為平坦的海底地形,再經過多次海水面升降侵蝕作用的結果。整個澎湖群島是典型的方山地形,不論從任何角度看去,都會發現海上的每個島嶼,四周是崖壁,頂部一片平坦,極為單純,感覺不到在臺灣島明顯的高山起伏。澎湖地區緯度較低,屬亞熱帶地區,位於亞洲大陸邊緣,氣候深受大區域氣候之影響,使得澎湖過去二十年來之平均之年降雨量約為936公分,此外,由於受風速、日照等氣候因數的影響,年蒸發量則高達約1,645公厘。

在地質特性方面,澎湖地區可分為澎湖火山群島與花嶼火山島兩區域。前者由玄武岩及凝灰岩所形成,後者則由玢岩、石英斑岩、矽長石斑岩形成,以地質層形成之先後次序概述如下:

1. 先第三紀地層

分布於花嶼一島,為澎湖列島中最早的地層,主要曲玢岩、石英斑岩、矽長石斑岩構成,與其他63個島嶼之由玄武岩構成者迥異。玢岩構成全島之大部分,矽長石斑岩則成為數公尺厚岩脈,而貫穿於玢岩中,其後再由石英脈之侵入。玢岩呈濃綠色,岩質堅固緻密,矽長石斑岩則大都受風化作用,變為黃灰色;石英粒則殘留堆積於凹地中,成為石英砂層。

2. 更新世地層

澎湖火山群島為更新世火山作用所造成的高原式玄武岩所覆蓋,形成平頂的台地。砂、土和炭化木碎片夾在連噴發的玄武岩流之間,這些沉積物含有海相的貝類和有孔蟲化石,因此玄武岩的堆積可能發生在更新世的早期,而且在淺海相沉積環境之下所造成。

橄欖石玄武岩是澎湖火山群島主要的玄武岩。上層以板狀或稜柱狀節理之發達為其特點;中層以上下兩部構成,其上部多孔質,下部則為緻密,下層部玄武岩流,其層厚不明,以呈多孔質集塊狀為其特點。多孔狀之玄武岩,係岩漿結晶時所含揮發份逸出後留下來的氣孔所造成,這些氣孔再為多色的礦物充填成為杏仁狀的結構,充填的礦物以霰石占大部分,此即俗稱的「文石」。澎湖火山群島雖大部分由玄武岩所構成,惟各層玄武岩之間夾有凝灰岩、含海棲化石、矽岩層或泥層之水成岩。

3. 第四紀地層

現代沖積層為第四紀地層中最新的地層,它包括海岸砂丘、現代湖相和沼澤相的沉積物。故澎湖火山群島所有的海灘堆積物,皆歸於本地層之中。海岸砂丘主要由貝殼、珊瑚礁和玄武岩碎屑所組成,主要分布在蒔裡、林投公園、西湖、赤崁以西、後寮以西和吉貝嶼南端等海岸地區。

自由含水層分布於海濱堆積層,直接由於雨水補注,分布範圍只限於海岸及山谷低地內。深層之砂岩及火山碎屑,富含孔隙,少部份區域之玄武岩可能有較發達之次生裂隙,均為地下水之含水層,但因位於較深處,自然補注條件不佳。

此外,土壤特性方面:澎湖群島之土壤絕大部份由玄武岩風化而成,另在花嶼島小部分則由玢岩風化而成。玄武岩為鹹性岩石,經風化作用生成為紅壤,含有鐵質結核,有機物含量極低。土壤顏色以紅棕色最為普遍,表層土壤地質以壤質砂土及砂質壤土居多。由於多年來以 海邊之珊瑚碎砂為客土,表土之pH值逐漸增高,概在6.2~7.7之間,略呈鹼性。土壤深度除少數低窪地區超過90公分外,在面積較大之平坦台地,深約在50~90公分左右。斜坡地因受降雨與強風沖蝕,深多 僅在20~50公分間,甚有淺於20公分或岩層裸露於地表者。澎湖土壤因其肥力甚低,底土結構緊密。土層淺薄,且受季節強風吹襲以及已長期耕用之影響,頗不利於農牧生產與林木之生長。

 

 Untitled Document

Singulai 製作維護

©1998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