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二经脉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经脉英文名称: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金
经脉简称: 肺经
经脉英文缩写: LU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阴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上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前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即该经起自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至肘中(尺泽)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少商)。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经脉调治时辰: 寅时:3:00~5:00,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 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经脉主要病候: 1.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2.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经脉穴位主治: 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脉所经穴位: 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英文名称: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火
经脉简称: 心包经
经脉英文缩写: PC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阴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上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中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胸中,出来则属于心包络,然后下行穿过膈肌,经历胸部至腹部而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是沿着胸腔而出于胁肋部,从腋下三寸处,上行达腋窝之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关节中,下行沿前臂内侧行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两筋)之间,进入手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另一分支是从手掌中分出,沿第四指(小指次指间)到达其末端,接于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调治时辰: 戌时:19:00~21:00,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经脉主要病候: 目黄,胸胁胀满,腋肿,臂和肘部拘挛,手掌热,心悸,心烦,心痛,面赤,癫狂等。
经脉穴位主治: 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痈及肘臂挛痛等。
经脉所经穴位: 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中冲穴。左右各9穴,合18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手少阴心经
经脉英文名称: 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 (Heart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火
经脉简称: 心经
经脉英文缩写: HT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阴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上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后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手少阴心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经脉调治时辰: 午时:11:00~13:00,心经: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经脉主要病候: 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经脉穴位主治: 心痛、心悸、胸胁痛、癫狂痫等心、胸、神志病。上臂、前臂内侧痛,手心热痛,腕肩痛等经脉循行部位病症。
经脉所经穴位: 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左右各9个,共18个: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英文名称: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金
经脉简称: 大肠经
经脉英文缩写: LI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阳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上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前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上行的一支,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经脉调治时辰: 卯时:5:00~7:00,大肠经: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经脉主要病候: 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经脉穴位主治: 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经脉所经穴位: 所属穴: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交会穴:大椎穴(督脉),水沟穴(督脉),地仓穴(足阳明),秉风穴(手太阳)。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英文名称: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 (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火
经脉简称: 三焦经
经脉英文缩写: SJ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阳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上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中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手少阳三焦经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阳池),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经脉调治时辰: 亥时: 21:00~23:00,三焦经: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经脉主要病候: 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经脉穴位主治: 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脉所经穴位: 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左右两侧共46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英文名称: Small Ins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火
经脉简称: 小肠经
经脉英文缩写: SI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阳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上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后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 又向前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经脉调治时辰: 未时:13:00~15:00,小肠经: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就都吸收进入了人体。
经脉主要病候: 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经脉穴位主治: 热病,中风,昏迷,乳汁少,乳痈,咽喉肿痛,目翳头痛。
经脉所经穴位: 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左右各19穴,共38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足太阴脾经
经脉英文名称: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leen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土
经脉简称: 脾经
经脉英文缩写: SP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阴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下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前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经脉调治时辰: 巳时:9:00~11:00,脾经: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一整天喝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
经脉主要病候: 舌根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
经脉穴位主治: 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
经脉所经穴位: 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左右各21穴,合42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足厥阴肝经
经脉英文名称: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iver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木
经脉简称: 肝经
经脉英文缩写: LR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阴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下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中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足厥阴肝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腘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挟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经脉调治时辰: 丑时:1:00~3:0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为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经脉主要病候: 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
经脉穴位主治: 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经脉所经穴位: 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左右两侧共28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足少阴肾经
经脉英文名称: 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 (Kidney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水
经脉简称: 肾经
经脉英文缩写: KI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阴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下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后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调治时辰: 酉时:17:00~19:00,肾经: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这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经脉主要病候: 饥不欲食,面色发黑,喘息气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惊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疸肠澼,脊柱、大腿内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缩,足底灼热疼痛等。
经脉穴位主治: 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经脉所经穴位: 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左右两侧共54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足阳明胃经
经脉英文名称: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omach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土
经脉简称: 胃经
经脉英文缩写: ST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阳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下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前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足阳明胃经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经脉调治时辰: 辰时:7:00~9:00,胃经: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经脉主要病候: 洒洒恶寒,面色发黑,癫狂,腹胀,鼻塞,衄血,口颈肿,喉痛,颈部肿痛,沿胸、乳、股、胫外侧及足背部本经脉过处皆痛,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等。
经脉穴位主治: 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经脉所经穴位: 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共45穴,左右合90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足少阳胆经
经脉英文名称: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allbladder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木
经脉简称: 胆经
经脉英文缩写: GB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阳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下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中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足少阳胆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治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上,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髀厌(股骨大转子)部。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调治时辰: 子时:23:00~1:00, 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经脉主要病候: 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眦痛,颔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瘰疬,疟疾,胸、胁、髋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
经脉穴位主治: 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经脉所经穴位: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共44穴,左右共88穴。
经脉图片:



经脉名称: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英文名称: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Bladder Meridian)
经脉隶属五行: 水
经脉简称: 膀胱经
经脉英文缩写: BL
经脉隶属阴经或阳经: 阳经
经脉循行部位-上肢或下肢: 下肢
经脉循行部位-前线或中线或后线: 后线
经脉描述: 十二经脉之一。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经脉调治时辰: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这时一定不要憋尿,否则会得“尿潴留”。
经脉主要病候: 顶头痛,目痛,目黄,泪出,鼻衄,痔疾,癫狂,项、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脚部疼痛,足小趾不用等。
经脉穴位主治: 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经脉所经穴位: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共67穴,左右共134穴。
经脉图片:



系统说明
1. 本信息系统适用于中医穴位诊治从业者和爱好者,尤其是广大穴位养生初中级爱好者们。
2. 本信息系统偏重于应用,兼顾理论。在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中,尤其着重介绍按摩等简便易行方法。几乎对每个穴位,都给出了按摩等方法。大体上可以认为,本信息系统介绍的简易实用治疗方法,是属于各网络信息资源中最为齐全或详尽的。
3. 本信息系统基于网络数据库,后者为进一步分析经络系统和术语规范化研究(见:(1) Zhang WJ, Qi YH. 2023.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acupoint network with functional similar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y, 13(3): 74-83;(2) Zhang WJ, Liu GH. 2023. Pattern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ody's acupoints based on functional similar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y, 13(4): 98-121)所建。本信息系统随时会进行更新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6 2022
2. 科普中国. 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6 2022
3. 岐黄学社学友会. 新版穴位大全、310多个穴位,送给你!请收好!https://mp.weixin.qq.com/s/ykGhmVslL82cftvDFz6Q-w. Accessed on September 6 2022
4. A+医学百科. http://www.a-hospital.com/w/. Accessed on September 6 2022
5.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6. 穴位密码. http://m.xueweimima.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10 2022
7. 医砭. https://yibian.hopto.org/. Accessed on September 25 2022
8. 经络穴位. http://m.jingluoxuewei.com/. Accessed on October 1 2022
9. 苹果绿. https://m.pingguolv.com/. Accessed on October 2 2022
10. 滋补小知识. https://mp.weixin.qq.com/s/gP9RewFfE1iP58ETtdApEw. Accessed on October 4 2022
11. 乡间郎中. https://m.xjlz365.com/. Accessed on October 5 2022
12. 中医百科. https://zyk.99.com.cn/baike/. Accessed on September 10 2022
13. 中医百科. https://zhongyibaike.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19 2022
14. 999穴位网. https://i.lxjk999.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25 2022
15. 国粹针灸文化. 2020. 12经,362穴,高清动态大图+详解.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799850647_6b478a9701900mf7f.html? from=health&sudaref=www.google.com&display=0&retcode=0. Accessed on September 8 2022
16.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学苑出版社,2007. http://www.a-hospital.com/w/%E9%92%88%E7%81%B8%E7%94%B2%E4%B9%99%E7%BB%8F. Accessed on September 6 2022
17. 人体穴位网. http://m.xuewei360.com/rentixuewei/jingluoxuewei/. Accessed on September 10 2022
18. 清河新藏. 经络与穴道. 经史子集出版社,1999
19.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0. 快资讯. https://www.360kuai.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10 2022
21. 梁繁荣. 针灸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2. 快资讯. https://www.360kuai.com/. Accessed on September 10 2022
23. 董勤,甘君学. 针灸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2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 中国针灸全书.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5. 孙国杰. 针灸学(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6. 郭长青. 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大图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7. 《针灸大全》( 明代)
28. 《灵枢:本输》
29. 《针灸大成》
30. 许浚等. 东医宝鉴. http://www.a-hospital.com/w/%E4%B8%9C%E5%8C%BB%E5%AE%9D%E9%89%B4. Accessed on September 6 2022
31. 中草藥網絡藥理學的幾篇研究報告. http://www.iaees.org/publications/journals/np/articles/cn/index.asp. Accessed on October 3 2022
注:用户若发现本系统中有其他参考内容,请给出参考内容详情及其参考文献或网址来源(E-mail:wjzhang@iaees.org)。

免责声明
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穴位治疗并非包治包好。同一穴位,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既不应绝对神化,也不应轻易否定。对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类保健养生措施:通过摸索实践,确定对自己有效的一套穴位及简易治疗措施,长期坚持。本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若需进行治疗,请遵医嘱。对任何可能引起的问题,本系统概不负责。

作者
Zhang W.J. (wjzhang@iaees.org),Qi Y.H.

本页引用文献
Zhang WJ, Qi YH. 2023. Information system of acupoi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y, 13(2): 53-73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office@iaees.org
Copyright © 2009-2024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administrator: office@iaees.org, website@iaees.org; Last modified: 2024/5/3


Translate pag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