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與味蕾牽絆的書本記憶

高翊峰

《GQ》雜誌副總編輯

我應該先聊聊怡伶這位大學同學。與怡伶深聊的機會少之又少,但長久以來,她總給我一種「人是值得存活著的」那種感覺。當她拍著你的肩膀說,放心,沒問題的。那瞬間,你會相信原來血液可以如此溫熱鮮紅。然而像我這樣背離法律走向文學的同班客來說,我彷彿又不那麼了解過去與現在的怡伶。大學畢業至今十餘年,我幾乎沒有參與過同學會。在這個小型學友俱樂部裡,還有一直關注女權問題的大撲,每每在期末考幫助我渡過難關的麗雅,還有一位法律系歌唱組後來又轉業航空機師的阿達……這些成為記憶的面孔,多半都還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或許得意、或許困頓、或許憂慮、或許驕傲。

直到網路與書的人員告知,怡伶要出書了,我才又驚然想起,幾年前遇上怡伶,聽她聊到自己的文學閱讀與文學書寫,在那之後與我所不知的之前,原來,她一直都沒有放棄與停止創作。我匆匆連上怡伶的文學廚房個人部落格,這才發現她已經深耕出一片美麗的花圃。之後,我在她新加入的MSN上看見:「……今年已讀完43本書,現在閱讀:黑色之書,奧罕帕慕克。」這則個人訊息欄上的文字,讓我不由主羨慕起怡伶。

今年,我閱讀了多少本書?這個數字,與怡伶相較,回答出來會讓我自己感到羞赧。前天深夜,我走到家中冰箱旁,看著霧面門壁上以磁鐵吸著的三張表格──它們記錄著2007年我與妻的「讀書與看電影的賽事記錄」。截至四月,妻一共閱讀了24本書,18部我所購買的冷門電影光碟,後來,妻便一邊忙著準備生產一邊進行沒有填上記錄的閱讀;我則忙著雜誌工作的調整,然後讓自己的表格停在讓人發笑的數字上。當我計算出怡伶在如此忙碌的工作中,依舊以每個星期至少1.5本書的速度,進行閱讀以及書寫與飲食記憶、搖滾樂等等有關的文字時,我不由主嘲笑了被時間逼退的自己。我給自己填了一個賽事空格欄的閱讀功課:讀怡伶的文學廚房吧!我甚至還自我安慰,等她這本書一出版,我也就多讀了一本書。於是,我開始隨著怡伶的嘴唇味蕾閱讀著她閱讀其他書籍的筆記,然後寫下我閱讀她閱讀筆記的心得。

讀別人寫的讀書筆記,會是怎麼樣的過程?其實,我是有點坐立難安的。這種不適感就像聽別人討論自己還沒有看的電影情節,會想知道是不是值得一看,卻也害怕真的值得閱讀時,又已經聽說了重要的故事發展與結果。所幸,這本書並沒有著重在這種讓另一位讀者敗興的方向上。與其說這本書是閱讀筆記,不如說是怡伶記錄每次閱讀當下與味蕾牽絆的書本記憶。可以私密,也如此幽微。

從大眾熟悉的《數位密碼》、《歷史學家》到較為冷硬的《餘燼》、《冬日將盡》,怡伶都給自己這位讀者一種搭配的食物、一道紙上的食譜,讓本書的讀者想像該本小說散文詩的口感與氣味。這就是這本書難得的地方,它將閱讀各類書籍可能適合的佐料,一一配對在讀者的桌上,儼然是一場品嘗無國界閱讀料理全席的過程。可以說,這本閱讀筆記,料理了書籍,閱讀了食物。而這樣的一本書,被網羅在網路與書這種高度實驗出版形式可能性的出版社,是一件剛好飽食的幸福。
最後,僅以這篇短文紀念一位躲進怡伶與我記憶深處的同班同學,正能。


回到首頁 ◎目錄 ◎作者以及內容介紹 ◎推薦序(果子貍) ◎推薦序(高翊峰) ◎內容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