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部硫磺島戰役的電影說起

                                               蘇蘭 2007.2.22.

「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和「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 FROM IWO JIMA)兩片,創下一項影史紀錄:一年推出兩部主題相連的作品,影史一人而已,就是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更難得的是兩片均叫好、並獲得各種知名獎項的實質肯定。雖是兩部130分鐘和140分鐘的獨立作品,但有共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和幕後製作群,用以緬懷所有戰爭的亡靈、並請今人深思借鏡。

發生地點:硫磺島(IWO JIMA)位於東京南方約1080公里,關島北方1130公里,是東京與塞班島之間隸屬於小笠原(Ogasawara)群島的火山島,因為島的表面多半是硫磺的蓄積物覆蓋住,因而得名,島最長的部分從東北到西南約8公里,最寬的地方有4公里,最窄的部分只有800公尺,島的面積約為21-22平方公里,最高的山是為處於南邊的摺缽山(Mount Suribachi),高度約為169公尺。開車約二、三個小時就可環島一周,目前並未對外開放。

戰略價值:美軍佔領塞班島之後,長程攻擊的B-29轟炸機已經可以直接進行對日本本島的轟炸,這個距離對於護衛的戰鬥機來說太遠,無法全程護送,無保護下的轟炸機易被升空攔截的日軍零式戰鬥機擊落,為了確保轟炸機的安全,達到長距離轟炸的效果,並維持轟炸機的生存機率,硫磺島對美軍而言勢在必得。

時代背景:硫磺島於1891年成為日本的領土,在二戰末期美軍採取「跳島政策」,想先拿下硫磺島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中繼基地,日本政府緊急撤離島上約一千人的居民,留下二萬多的日軍死守。美軍於1945219日發動登陸作戰,準備5天內奪下硫磺島,沒想到日軍在軍需斷絕的情況下仍絕死作戰,栗林忠道中將率日軍以人力挖掘近18公里的地下壕溝坑道,激戰36___太平洋戰爭末期的1945218日到322之間,日軍幾乎全軍覆沒,戰死約22,000人,被俘1,083人;美軍傷亡慘重,死亡人數6,821人,受傷約21,000人。

戰後美軍曾在硫磺島駐留多年,建蓋許多軍事設施,一直到1968年才正式歸還給日本。

「硫磺島的英雄們」:相片[英雄真相]

    改編:原著是詹姆斯布萊德利與隆包爾的暢銷書,詳細記載硫磺島的戰役過程,以及這群護旗者們與部隊同袍的命運;詹姆斯的父親約翰布萊德利醫生正是這六位護旗者的一員,只是詹姆斯一直到1994年老詹姆斯過世,才逐漸知道他父親所經歷的這段完整經過。對兒子而言,他們扛起來的不是一面國旗,而是「父親們的旗」(電影英文片名直譯)。只有當兒子領悟了父親經歷的痛,才能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愛,那是永遠無法被[勝利]取代的親情

    英雄:19452月,珍珠港遭空襲後4年,歐洲戰事已近尾聲,但太平洋戰場仍陷膠著,其中最殘忍血腥的一戰發生在硫磺島____一個經典畫面:五位海軍陸戰隊員與一位海軍看護兵一起在摺缽山頂(Mount Suribachi)豎起美國國旗,被戰地記者拍成照片名留青史。這張照片,讓開始厭倦戰爭的美國,找到勝利的象徵,也讓護旗的這六位美國戰士一夕之間成為全國英雄,其中一半為國捐軀,倖存的護旗者卻不認為自己是英雄:「我只是不讓子彈射到自己,真正的英雄已死在戰場上」,誰是真正的英雄?當[有需要]的時候,時勢就會造就英雄;問他們「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我們為國而戰,卻是為情同手足的袍澤才犧牲」。

    相片影片一開場導演藉演員的聲音在說話:「大家都自以為了解戰爭,尤其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一張相片終結一場戰爭、決定勝負輸贏____一名美軍朝著越共腦門開槍的相片傳遍世界,越戰就已經輸了!」___戰爭的意義何在?媒體的宣傳操弄也成為關鍵。

更深一層的聯想:戰爭因此消失了嗎?發動戰爭的人從歷史得到借鏡了嗎?上一場戰爭留下來的傷痛和後遺症尚未消除,下一場戰事又已開始……

「來自硫磺島的信」:家書[大我胸懷]

克林伊斯威特讀到美國兩棲作戰之父荷蘭史密斯將軍一篇文章,文中稱讚硫磺島守將栗林忠道中將,立刻找出栗林忠道及其部屬在前線的家書集,物色渡邊謙等日本演員,到洛杉磯和硫磺島開拍「來自硫磺島的信」,六周殺青。這部一氣呵成的日本電影(全片幾乎日語發音),卻是道地美國人的作品;能站在所謂敵人的立場來看同一件戰事,是多令人敬佩的一種大我胸懷!導演客觀而節制,在前一部「硫磺島的英雄們」對美國用一張相片募款大肆營造英雄和勝利形象的膚淺可笑,與這一部「來自硫磺島的信」針砭日本軍國主義的愚昧無知,同樣採取忠於史實、不煽情誇張的方式,娓娓道來。

反戰:冷靜而冷冽的批判冷酷的戰爭和日本軍國主義。

渡邊謙所飾的硫磺島日本指揮官栗林忠道,面對絕望的戰爭還義無反顧投效沙場,在缺水缺糧缺乏後援的戰爭末期,祖國,只有收音機傳來充滿愛國精神的樂曲"Song For The Defense Of Iwo Jima"、兒童唱著[要誓死效忠天皇]的歌聲。他感慨對弟兄們說:「我們的犧牲,只要能讓日本的兒童多活一天,就值得!」最後幾乎所有人用肉身對抗美軍大砲,血肉橫飛;失守的年輕生命採取日本大和民族傳統武士道的精神、不是被長官賜死砍頭、就是選擇以手榴彈自戕而亡即使投降,還是被懶得管你的美軍一槍擊斃。

家書:是平衡戰爭無情遭遇的最大慰藉,也是戰場上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

栗林忠道將軍都說:「我也想誓死為國效忠,但一想到故鄉的親人,信念不由得動搖了。」不只是硫磺島戰役,李安在「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這部敘述美國南北戰爭的電影中,也一樣以北軍寄不出的一封封家書,撫慰了拾到信件同樣思鄉的南軍;在殘酷的戰火、剛烈的戰役與戰術中,真正打動所有人心的是柔軟溫暖的親情。為了親人,我要活下去的信念,讓對戰事一竅不通的麵包師傅,活存下來,他的[不逞英雄]個性正好與軍國主義的期望背道而馳,加上3次被栗林忠道救助的機運,個性與運氣決定他還能有後半生。

視野:小至一個人,大至整個民族,唯有寬闊的視野,才有廣大的胸襟。

在本片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曾留學美國騎兵學校的栗林忠道中將與得過洛杉磯奧運馬術金牌的日本小說家西竹一。對於這樣與美友好的背景,日軍有人直接質疑在美日對峙時他倆的忠誠度,也有人持「他們知己知彼、更能熟知美軍的弱點百戰百勝」相反的看法。怎麼解讀能接近真象?在於個人的胸襟視野。

栗林在美獲頒傑出獎時,被問到:「有一天美日若交戰,你會拿這獎品手槍打美國人嗎?國家和你的信念若相左時,你會選擇?」栗林笑著回答:「我和國家的信念會相左嗎?」

同樣的,西竹因獲奧運金牌被頒發洛杉磯榮譽市民獎章,但戰爭爆發,他帶著愛駒天王星的相片毅然回到日本投身軍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來到舊友栗林將軍的島上,給予最後支援。

在面對戰敗弟兄的人性處置和救助戰俘人溺己溺,他倆是唯二跳脫軍國愚忠的代表,見過世面、所以愛國但不殘酷,尤其是對自己的袍澤。聽了戰俘母親家書翻譯的其他戰士,才知被教育成「日本人之外都是野蠻人」是愚昧的,國家皇室在某些部分欺騙了人民,唯有足夠的視野與見地,才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抉擇___就像西竹堅持救受傷的美國戰俘。

    導演:值得尊敬的克林伊斯威特當演員時硬漢形象魅力過人(麥迪遜之橋.亞特蘭翠大逃亡、做導演時才氣縱橫1992年「殺無赦」、2003年「神秘河流」、2004年以「登峰造擊」)、現76歲高齡以專長在寫此生代表作、藉電影闡述人生理想、並贏得舉世的敬重,未來的拍電影目標是[一定做不一樣的事!],這回不需拿下任何獎項他也能不朽,因這2部電影感動無數世人。他自90年代起還幫電影配樂或譜寫主題音樂,「硫磺島的英雄們」是他的創作,「來自硫磺島的信」則由他兒子凱爾伊斯威特和麥可史蒂文斯攜手合作。

尾聲:重新解讀戰爭歷史的意義,需要足夠的人生歷練與智慧才能辦到。

經過一甲子,美日化敵為友、締結同盟。現今硫磺島上最特別的是美日兩國共同立的紀念碑,終戰四十周年紀念日,美日首次舉行聯合追悼會21年以來,兩國每年都會在島上舉行追悼儀式,敵國聯合立碑追悼可說是曠古絕今,但61年前、付出性命或一生幸福、或身心受創至今5萬青年及其家庭,會認為當年的犧牲值得嗎?

「硫磺島的英雄們」片尾有150張當年美國報社留下的相片;

「來自硫磺島的信」劇末是2005年挖出的布袋___散落1944年一封封未能寄出的家書歸於塵土;沒有一句多餘的對白、吶喊和譴責,靜靜由音樂帶出無法彌補的戰爭傷害,傷慟的不只是當事人和家屬,更是所有經歷過[戰爭]的無數軍人與無辜百姓。

當我們的榮民們老淚縱橫面對無法挽回的過去,我們是否該深思要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未來?

「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 摺缽山頂(Mount Suribachi)豎起美國國旗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 FROM IWO JIMA)導演Clint Eastwood 渡邊謙

「硫磺島的英雄們」官方網站http://www.dreamworksfansite.com/flagsofourfathers/

「來自硫磺島的信」官方網站http://www.iwojimathemovie.com   [修正版共335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