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陈振虎应用岐黄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眩晕验案举隅

发布时间:2021-06-23点击量:1624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张瑞琳,陈振虎,贺君,张赛霞.陈振虎应用岐黄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眩晕验案举隅[J].中医药导报,2020,26(1):127-129.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是指由于外伤、劳损(长期低头工作、不良睡姿、用枕不当)、炎症、退行性变、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的影响,寰枢椎过度旋转、倾斜,导致位置发生轻微偏移引起寰枢关节错位、不稳,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弯曲或狭窄,也可刺激椎旁颈神经节,引起椎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而发眩晕[1]。临床常呈现间断反复发作,颈部活动的姿势幅度对其发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还可伴有项枕部酸胀痛不适、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2]。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振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及研究20余载,对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症、帕金森、老年性痴呆等病症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见解。陈振虎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研发出针尖部呈圆弧形三刃刀面,针身呈空心管式,针柄为透明的聚丙烯材料制成的岐黄针,并运用岐黄针治疗各类病症,在临床上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现将陈振虎运用岐黄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眩晕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常因精神压力、疲劳、紧张、应激等加重。《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类证冲绳》曰:“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其病因病机可总结为,患者因六淫侵犯,或跌仆外伤,或长期姿势不当,日久成疾,瘀积体内,致颈部经脉受损,气滞血瘀,闭阻经脉,颈部失养,精血上荣清窍失利,导致脑缺所养,经脉拘挛闭塞而发为此病。

2 岐黄针疗法概述

陈振虎根据临床经验,运用经筋理论,结合五刺法中的“合谷刺”“输刺”的针刺手法,发明了在针具的选择和针刺术式操作上有其独特性的岐黄针疗法。对于颈椎内外环境平衡失调或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眩晕、颈肩、颈枕部疼痛不适的疾病,用岐黄针疗法疏通颈部气血经络对于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岐黄针(QH needle)”是陈振虎发明的一种新型针具,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520271867.0)(见图1~2),是由古代九针中的毫针、长针、大针、圆利针和圆针发展而来。毫针,可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长针锋利身薄,针末有刃;大针,尖如挺,其锋微圆;圆利针,针身稍粗大,针尖圆而且锐;圆针之末,开如卵状,圆钝无刃[3]。将上述五者结合,设计出针尖部呈圆弧形三刃刀面,针身呈空心管式、粗细为0.3 mm、长度为45 mm或者55 mm的岐黄针,其针尖圆而不钝,利而不锐,这种形状可减少进针时的刺痛感,且针尖圆而利,可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加之中空的针身设置,可以避免针刺操作过程中血管的损伤。

岐黄针疗法是指从经筋理论出发,通过刺激十二经筋在关节、骨骼部结聚点周围的穴位来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病症的一种疗法。该法可以有效缓解局部软组织紧张痉挛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4]。此疗法的刺激量要强于毫针针刺,可达到舒筋通络、蠲痹止痛的功效,可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面瘫、神经感觉异常等诸多疾病。












图1  岐黄针示意图(横向)












图2 岐黄针示意图(纵向)

目前临床上治疗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多采用颈椎牵引疗法及理疗,虽可缓解症状,但治疗时间长,需要多次反复治疗。口服血管扩张剂、选择性钙拮抗剂、抗血小板凝聚、神经营养药物等有一定的疗效,可通过减低神经的兴奋度,减少外界对颈椎的刺激因素,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5],但由于病因依然存在,没有得到根除,长期的疗效不能保证,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当前关于颈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案例不多,且手术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加重患者痛苦。中医治疗该病时多采用针灸推拿疗法,以局部取穴疏通经络、舒筋止眩为主。岐黄针因其针身细小,对局部皮肤创伤小,进针时痛感不明显,操作前亦无需局部麻醉,无局麻药的毒副作用,无需留针,患者易于接受,每次操作仅需2~3 min,可避免损伤血管,能有效治疗本病,快速减轻患者痛苦。

3 临证纲要思路及经验介绍

经筋理论是岐黄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病症的核心思路。《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十二经筋在循行在踝、腘、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6]。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其发病主要受长期伏案工作、劳累、不良姿势、感受风寒等劳损性致病因素的影响,引起寰枕后肌筋膜的挛缩,继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在代偿性修复过程中,形成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病理变化[7],该病理状态下会出现头晕、颈部肌肉僵痛、关节活动不利等“筋急”的表现,故本病属于“经筋病”范畴,并与骨错开缝有关[8],除了肌肉经筋问题,与关节椎体异常亦相关,其病在肉、在骨,故选用岐黄针在天牖穴做合谷刺及输刺手法以治疗此类疾病,可达到舒筋通络、蠲痹止痛止眩的作用。

硬度高是岐黄针的设计特点,通过合谷刺和输刺,配合青龙摆尾的手法,作用于穴位的深层,使之对于中深层组织的牵拉、震颤作用更强,且越接近针尖部位,牵拉和震颤幅度越大。这种牵拉和震颤可以有效扩大针刺治疗范围,缓解病灶局部的组织紧张状态,从而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消除局部水肿,加速炎性渗出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解除压迫,促进血管扩张,加快气血运行,使眩晕及颈部疼痛不适感得到缓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针刺作用,既可以扩张病变部位毛细血管,又可消除肌骨骼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加快血流量,增加软组织血供,加速病变部位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脑组织的供血[9],改善眩晕症状。另外,针刺后人体内分泌腺产生的多种激素和中枢神经活性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做出调节并发挥消炎镇痛作用[10]。

4 循经筋选穴依据及穴位释义

从经筋分布可以看到,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涉及除手三阴经筋及足三阴经筋之外的所有其他经筋。手三阳经筋、足三阳经筋都经过颈项部。而天牗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人体的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天容穴与天柱穴的连线,为足少阳、足太阳、手少阳、手太阳经筋交会。《灵枢·经筋第十三》云:“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针灸穴名释义》言:“穴能开通壅塞之气,如人身上部之窗牖也”,故作为通于头部的窗户,此穴具有通达气机、疏利头目之功,故选用天牗穴治疗颈部不适、头晕目眩可通行手少阳之经筋。

从现代医学解剖来看,该穴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枕动脉的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因行岐黄针疗法时需深刺至骨,故根据其解剖位置,针刺天牗穴可避开延髓,避免延髓损伤导致危及生命。加之岐黄针的特殊性,其针尖部呈圆弧形三刃刀面,针身呈空心管式,该设计极大地减轻了对血管、神经的损伤,若不慎刺伤血管,通过空心管式的针身反应至针柄处,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可有效规避对血管的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5 具体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取1.5寸岐黄针,选取天牗穴定位标记,常规消毒双手,用安尔碘常规消毒局部穴位。左手置于进针部位两侧,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进针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岐黄针穿透筋膜的突破感,运用五刺法中的“输刺”,“直入直出,深纳之到骨,以取骨痹”,深刺至骨,针尖到达骨膜时,轻轻摆动针尾,进针时若遇到阻力,勿强行深刺,调整针尖方向,随时注意针柄处有无血液回流(见图3~4)。随后将针快速退到进针点,上下各旁开30度角做合谷刺,一针向3个方向刺入,如上法操作,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2 min。以上治疗隔日1次,以3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治疗1~2个疗程,病轻者3次即愈,治疗后随访。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因针刺部位较深,要注意针柄有无回血,及时更换方向操作,出针后按压时间适当延长。(2)颈部穴位针刺操作手法宜轻,避免较强刺激,以免部分患者出针后局部酸胀感过强而不适。(3)嘱患者出针后颈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图3 岐黄针针刺天牖穴示意图1












图4 岐黄针针刺天牖穴示意图2

6 验案举隅

患者,女,60岁。因“颈部不适伴头晕头痛6年余,加重2 d”于2017年11月16日来诊。现病史:患者6年前长期低头工作下出现颈部不适,伴头晕头痛,自觉无法站立,无天旋地转感,头痛呈胀闷痛,全头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多次行推拿、针灸治疗后症状缓解。2d前受凉后症状再复,头晕头痛如前,伴有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感,遂来我科就诊。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头晕头痛,无天旋地转感,伴有恶心呕吐,诉近期有听力下降,纳差,寐难安,二便调。专科查体:颈部肌肉紧张,颈4—颈5棘突及椎旁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及叩击痛,颈椎前屈及后伸轻度受限。压颈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旋颈试验(+)。舌淡苔薄白,脉弦。颈椎MRI提示:颈椎退行性变,生理曲度变直,C4/5、C5/6椎间盘轻度突出,寰枢关节前间隙增宽。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3年余,治疗经过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它既往病史。西医诊断: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证。治则:舒筋通络,蠲痹止眩。治法:选用岐黄针进行治疗。取穴:双侧天牖穴。治疗1次后,患者颈部不适、眩晕感等症状明显改善。隔日,患者复诊,诉第1次治疗后未再出现头晕头痛症状,颈部活动明显改善。仅觉颈部少许疼痛不适感。遂选取颈2与颈4夹脊穴,采用岐黄针手法治疗,经治疗后患者自诉颈部疼痛不适症状消失,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嘱患者返家后注意保暖颈部,勿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娱乐。1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诉偶有颈部酸胀感,无疼痛,头晕头痛未再发作。

7 小  结

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目前西医尚无根治方法,而针刺治疗本病取穴多以局部经脉为主,临床收效甚微。而陈振虎对于本病的治疗,以“舒筋通络,蠲痹止眩”为治则,针刺“天牖穴”为主要治法,各穴配合,气至病所,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穴位精确而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舒剑锋.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1):51-54.

[2]黄友卫.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92-794.

[3]司徒玲.略论《灵枢经·九针十二原》[J].中医杂志,1981,22(7):46-48.

[4]胡婷,王红伟.陈振虎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1):99-101.

[5]吕晓兰,杨光福,武变英.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237.

[6]吴中朝.经筋释义十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15(008).

[7]金信良.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26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8):709-710.

[8]朱清广,房敏,洪水棕.“经筋病”和“骨错缝”在颈椎病中的生物力学作用[J].北京中医药,2010,29(1):34-35.

[9]李俊峰,熊志宏.密集型银质针结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J].大理大学学报,2017,2(4):56-58.

[10] HAN J S, TANG J,REN M F,et al. Central neurotransmitters and acupuncture analgesia[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980,8(4):331-348.

(编辑:罗英姣)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