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g]
汉语汉字
展开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杨(读音yáng)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2]“杨”的本义是对一切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也指战国初期哲学家杨朱及其学术派别的简称。后也作为姓氏。 [3-4]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5]
中文名
外文名
yang
拼    音
yáng
总笔画
7
郑    码
fyod
注音字母
ㄧㄤˊ
部    首
统一码
基本区 U+6768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笔顺编号
1234533
字    级
一级(编号0689) [1]
平水韵部
下平七阳 [6]
五    笔
SNRT
四角码
4792₇
繁体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2]
“杨”字是形套企只声字,始祖体察见于西周金文(图1)。篆文(图4)是嚷洒户由“”字拔设故淋只拒和“”字构成的。“木”表示此字与树木有关。表义。而“昜”读yáng,表声。《尔雅·释木》中说“杨,蒲柳也。” 《广韵·阳韵》中说“杨,赤茎柳。”这和促捉狼里说的都是指“杨”的本义,是指对一切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后此字又用作周代的国名,也用作姓氏。如今此字既可单用,也可用作偏旁。凡从“杨”取义的字皆与树木等义有关。新中国成立后,背霸“昜”旁简化为“𠃓”。隶变后楷禁市书写作“杨”。 [2] [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英译
例词
yáng
名词
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
《易·大过》: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清·陈梦雷《松树为风雨所拔叹》诗: 岁寒老树尚如此,何况朽木与枯杨。
poplar
白杨;赤杨
指杨桃,即猕猴桃。
南朝·谢灵运《山居赋》:杨胜所拮,秋冬可𦽌获。
自注:杨,杨桃也。山间谓之木子。
指杨朱及其学派。
《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唐·韩愈《原道》: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鸟名。即白鷢。俗呼白鹞子。
晋·崔豹《古今注·鸟兽》: 杨,白鷢也。似鹰,尾上白。
尔雅·释鸟》 鸉,白鷢 清郝懿行义疏: 按,白鷢,即今白鹞子。似雀鹰而大,尾上一点白,因名焉……
王照圆《诗小纪》云:“鸉,俗字当作杨。”
古国名。故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
杨伯峻注: 此八国皆先后为晋所灭……杨国,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杨侯。
国语·郑语》: 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
韦昭注: 八国,姬姓也。
姓。
动词
通“” 。炙,烘烤。
杨豚
[4-5] [7]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 与章切
木也。从木昜声。 [8]

说文解字注

蒲桺也。
各木作木也二字。今依艺文类聚、初学记、本艸图经、太平御览所引正。释木云:杨,蒲桺。许所本也。按蒲,葢本作浦。浦,水濒也。王风:不流束蒲。毛云:蒲艸也。笺云:蒲,蒲桺。孙毓云:蒲艸之声不与戎许相协。笺义为长,是则晋人读蒲桺为浦桺之明证。古今注曰:蒲桺生水边。又曰:水杨,蒲杨也,枝劲细,任矢用。任矢用者,左传云董泽之蒲是也。絫呼曰蒲桺,单𧦝曰蒲。音同浦。至唐而失其读矣。
从木,昜声。
与章切。十部。古假杨为扬,故诗杨之水。毛曰:杨,激扬也。广雅曰:杨,扬也。佩觽曰:杨,桺也。亦州名。古书州名皆作杨矣。 [9]

广韵

与章切,平阳以 ‖昜声阳部
杨,赤茎柳。《尔雅》曰:“杨,蒲柳。”又姓,出弘农、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邑诸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也。 [10]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𠀤音阳。《说文》:木名。《尔雅·释木》:杨,蒲柳。详柳字注。
又《诗·秦风》:隰有杨。崔豹《古今注》:白杨叶圆,靑杨叶长,栘杨圆叶弱蔕,微风大摇。又有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
又黄杨。《埤雅》:黄杨性坚致难长,岁长一寸,闰年倒长一寸。
又《博雅》:白杨刀也。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杨县属河东郡。
又姓。《姓苑》:出弘农、天水二望。
又叶以征切,音盈。马融《广成颂》:珍林嘉树,建木丛生。椿梧栝柏,柜柳枫杨。 [11]
《康熙字典》书影 [12]
《宋本广韵》书影 [10]
《说文解字注》书影 [13]
《说文解字》书影 [14]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5]

书写演示

书写演示
“杨”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写左边的“木”字,第四笔一捺结束“木”字书写。随后在“木”字正右方开始书写另一部分。最后一笔一撇结束“杨”字书写。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
i̯aŋ
王力系统
ʎ
ǐaŋ
董同龢系统
d
jaŋ
周法高系统
r
iaŋ
李方桂系统
r
ang
两汉
西汉
东汉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齐
阳唐
jɑŋ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0
i̯aŋ
拟音/王力系统
j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0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0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ji
a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0
ǐɑŋ
[15-16]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与章切
0jɑŋ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余章切
0iɑŋ
韵略
平声
余章切
增韵
平声
余章切
中原音韵
阳平
江阳
全清
iaŋ
中州音韵
平声
江阳
移江切
洪武正韵
平声
次浊
移章切
oiaŋ
分韵撮要
阳平
[1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