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灰树鹊

脊索动物门鸟纲鸦科鸟类
灰树鹊(学名:Dendrocitta formosae)中型鸟类,体长多为31~39厘米。头顶至后枕灰色,其余头部以及颏与喉黑色。背、肩棕褐或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白色或白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尾黑色,中央尾羽灰色。胸、腹灰色,尾下覆羽栗色。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性怯懦而吵嚷,立于低处等待猎物,于地面或树叶间捕食,常在树冠的中上层穿行跳跃。有时吵闹成群或与其他种类混群活动。叫声为粗犷的金属般铿锵声“klok-kli-klok-klikli”。也作粗哑乐音,告警时叽喳作叫。
外文名
Grey Treepie
中文学名
灰树鹊
拉丁学名
Dendrocitta formosae
动物界
亚    纲
今鸟亚纲
灰树鹊
亚    种
8亚种
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1863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1]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判淋额备臭踏、眼先、眼上黑色,头的两侧、颏、喉暗烟褐色,头顶至后颈灰色。背、肩棕褐或灰褐色,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或灰白沾褐。翅和翅上覆羽黑色,除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篮判外,所有初级飞羽基部均有一白色斑,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飞翔时更为明显。尾羽黑色或中央一对尾羽定翻店暗灰色,端部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其最基部亦为灰色。下体颏,喉暗烟褐色,颈侧和胸较淡,两胁和腹灰色或灰白色,尾下覆羽栗色,覆腿羽褐色。虹膜红抹辨色或欢兵页红褐色,嘴、脚黑色。 [2]
亚种在细部上有所不同,四川亚种(D.f.sapiens)、华南亚种(D.f.sinica)及海南亚种(D.f.insulae)腰白,尾全黑;指名亚种中央尾羽基部灰色;云南亚种(D.f.himalayensi判笑捉s)腰灰色,尾较长,中央尾羽灰色,仅尾端黑色;海南亚种体型较小,色彩暗淡,初级飞羽白色斑块也小。 [3]
大小量度:体重♂70~120克,♀75~125克;体长♂310~391毫米,♀318~393毫米;嘴峰♂28~34毫米,♀29~32毫米;翅♂133~151毫米,♀135~148毫米;尾♂155~232毫米,♀151~210毫米;跗蹠♂26~32毫米,♀酷垫劝达25~32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也见于林缘疏林和灌丛 [2]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树栖性,多栖于高大乔木顶枝上,喜不停地在树枝间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喜鸣叫,叫声尖厉而喧闹。
迁徙:留鸟。
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1]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至北京、延庆区,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东至江苏、浙江,南至广东、香港、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2] [7]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脚平原到海拔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营巢于树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红色,偶尔也有淡绿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常在钝端形成圈状或帽状。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2]

亚种分化

播报
编辑
灰树鹊(8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灰树鹊缅泰亚种
Dendrocitta formosae assimilis
Hume,1877
02
Dendrocitta formosae formosae
Swinhoe,1863
03
Dendrocitta formosae himalayensis
Jerdon,1864
04
Dendrocitta formosae insulae
Hartert,1910
05
灰树鹊西喜马拉雅亚种
Dendrocitta formosae occidentalis
Ticehurst,1925
06
Dendrocitta formosae sapiens
Deignan,1955
07
灰树鹊印度亚种
Dendrocitta formosae sarkari
Kinnearet al,1930
08
Dendrocitta formosae sinica
Stresemann,1913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4]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424项 灰树鹊) [5]
2023年,被列入《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 [6]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据报道称,该物种在原产地较常见或很常见(Madge and Burn 1993)。各地种群数估算如下:中国大陆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中国台湾约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 [1]
种群趋势:下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