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汉语文字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里(拼音:l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里和它的繁体字“裏”(异体作裡)原是两个不同的字。“里”是会意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田从土,本义是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里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指街坊、家乡。里又是长度单位,上古时一里等于三百步,现代一市里等于一百五十丈,合二分之一千米。 [2]而“裏”亦见于西周金文,属形声字,从衣里声,本义指衣服内部,与“表”相对。后来“里”也表里面、内部,通“裏”。现行汉字简化据此,将“裏”并入“里”。 [3]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4]、汉典网 [5]
中文名
拼    音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JFD(86、98)
仓    颉
WG
郑    码
KBVV
笔    顺
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字    级
一级 [1](编号:0721)
平水韵
上声·四纸 [6]
总笔画
7+0
注音字母
ㄌㄧˇ
四角码
6010₅
字形结构
合体字,独体结构
造字法
里:会意字;裏:形声字
异体字
裡、𫟚(“裡”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Unicode
91CC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汉字简化前拒立,里和裏是两个不同的字。
【甲组】“里”字形演变流程图 [2]
金文的里字作甲组图1,上部为一“”字,底部为一“”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因为有了田和土地,页询才能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人才能得以生存,所以古人依田而居,这儿指人们居住的地方或指庐舍,充分反映了农耕社会初期人们依田而居的生活状况。白踏泪金文也写作甲组图2,战国竹简文字作甲组图3,篆文作甲组图4,都是从田、从土会意,本义都是指乡村居所。“土”第一横在西周金文中为点,后延长为短横,演变为“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的产生,里的含义也扩大为指城镇的街坊,说永说即今天的里弄、巷弄,指城镇中人们聚居的地方。里为人们生活栖息的地方,故海危里又自然浆承记引申为代指故乡、家乡。现代也还有乡里相亲的俗语。
里为人们聚居的地方,故古代户籍管理即以里作为基层组织的名称。一里究竟包含多少家,历代各有不同,说法也各异,一说是二十五家,也有说五十家、八十家、一百家,等等。里也是中国的长度单位。中国古代曾实行井田制。也即照井字形式,把一方块田分成九区。在中国石器时代末期直到商周两代,不少地区都实行过井田制。井田周围必然形成村落,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方里而井”。《韩诗外传》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里由此便成为一种长度单位。《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孔子家语·王言》:“周制三百步为里。”后来的市制一里为一百五十丈,合公制五百米,即二分之一公里(千米)。
里为聚居的地方,作动词用时解作居住或成为邻居的意思。《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意思是与仁比邻而居就是美;仁的精神所在之处就是美。 [2] [7-8]
【乙组】“裏”字形演变流程图 [3]
“里外”的“里”,汉字简化前写作“裏”或“裡”。“里”和“裏”在古代是不同的字,意义各不相同。里是个会意字,裏则是个形声字。裏是在衣字当中加个里字表声,意义是衣服的里层。在战国楚系文字(乙组图3)里,意符“衣”或讹为从卒省,这种写法没有影响“裏”字的构形主流,一直到楷书,仍然从衣里声。或又被写成左形右声,作“裡”,而与“裏”形异体并存。
裏的引申义为里面、市促柜内部,后世也用“里”雅炼兰承字表内,入义。简化字据此,将“裏”简化为“里”,两个字就没有区别了。 [3] [7-8]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语法属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乡村的庐舍、宅院。后泛指乡村居民聚落。
village
《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晋·张协《杂诗》之十:“里无曲突烟,路无行轮声。”
里巷;邻里
城邑的市廛、街坊。今称巷弄。
alley;lane
《后汉书‧杨震传》:“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合两为一,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
里弄
指故乡。
hometown
《史记‧汲郑列传》:“黯(汲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元·白朴《墻头马上》第三摺:“老夫常是公差,多在外,少在里。”
故里;乡里
衣服、被褥等不露在外面的一层;纺织品的反面(与“面”相对)。
lining
《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汉书‧贾谊传》:“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
被里;衣服里
方位词。内部;一定时间或空间范围之内(与“表”“外”相对)。
inside
《素问‧刺腰痛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
元·马致远《四块玉‧叹世》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元·马致远《四块玉·叹世》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
沈从文《街》:“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
里屋;城里;里应外合表里如一
方位词。附在“这、哪、那”等后面表示地点。
这里;那里;哪里;头里
古族名。
《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
中医指腹胁之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腹坚满,里急暴痛。”
通“理”。道理;常理。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九地》:“人请之里,不可不□。”今本作“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形容词
忧伤。
distressed
《诗经‧大雅·云汉》:“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量词
古代户籍管理的一级组织,其制不一。
《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为一里)
《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五十家为一里)
《尚书大传》卷二:“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七十二家为一里)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何休注:“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十家为一里)
《礼记‧杂记下》:“则里尹主之。”(一百家为一里)
《管子‧度地》:“百家为里。” (一百家为一里)
《明史‧食货志二》:“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一百一十家为一里)
长度单位。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后亦有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者。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
汉·无名氏《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清·顾炎武《日知录‧里》:“《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
市制长度单位,一百五十丈为一里,二市里合一公里(千米)。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他们的规矩是在本乡十五里之内决不生事。”
里程;鹏程万里
旧营造库平制一千八百尺为一里。古代井田制亦特指方里。
《韩诗外传》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
动词
居住;为邻。
dwell
班固《幽通赋》:“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
张衡《西京赋》:“秦里其朔,寔为咸阳。”
计算路程。
calculate
《穆天子传》卷四:“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
通“理”。治理,整理。
administer
《荀子‧解蔽》:“经纬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助词
语气词。后作“哩”。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幸有光严童子里,不交伊去唱将来。”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摺:“请父亲上舡,孩儿每来迎接里。”
用在句中。相当于“的”。
《宣和遗事》前集:“宋江读了,口中不说,心下思量:‘这四句分明是说了我里姓名。’”
后缀
〈方言〉表人称复数。犹们。
刘半农《瓦釜集‧开场的歌》:“你里若要我把山歌来唱,先借个煤头火来吃筒烟。”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9]《现代汉语词典》 [10]《汉语大字典》 [11]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三】【里部】良止切(lǐ)
(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属皆从里。 [12]
【卷八上】【衣部】良止切(lǐ)
(裏)衣内也。从衣里声。 [13]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三】【里部】
(里)凥也。《郑风》:“无逾我里。”传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周礼·载师》:“廛里”,郑云:“廛里者,若今云邑居矣。里,居也。”《县师》“郊里”,郑云:“郊里,郊所居也。”《遗人》“乡里”,郑云:“乡里,乡所居也。”《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榖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毛诗》亦借里为悝。悝,病也。
从田,从土。有田有土而可居矣。良止切,一部。
一曰士声也。一说以推十合一之士为形声。 [12]
【卷八上】【衣部】
(裏)衣内也。引伸为凡在内之偁。
从衣,里声。良止切,一部。 [13]

广韵

良士切,上止来 ‖ 里声之部(lǐ)
里,《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风俗通》云:“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姓,《左传》晋大夫里克。又汉复姓,有相里氏。良士切。十。
良士切,上止来 ‖ 里声之部(lǐ)
裏,中裏。《说文》曰:“衣内也。 [14]

康熙字典

【酉集下】【里部】 里;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0
《广韵》良已切。《集韵》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裏。《尔雅·释言》:里,邑也。《诗·郑风》: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传:里,居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前汉·法志》:在壄曰庐,在邑曰里。《风俗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韵》: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又忧也。《诗·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笺:里,忧也。
又姓。《左传·昭十七年》: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注:里析,郑大夫。又百里、相里,复姓。
又地名。《左传·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注:南里,郑地。
又山名。《史记·封禅书注》: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录》:契丹所居曰枭罗箇没里。注:没里者,河也。
又古夫称妻曰乡里。《南史·张彪传》:我不忍令乡里落它处。沈约《山阴柳家女》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
又《正韵》:汉制,长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后世因谓外戚为戚里。 [15]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里为式,然后可以传众方。注:里,读为已,声之误也。《释文》:里,音以。
【申集下】【衣部】 裏;康熙笔画:13;部外笔画:7
《唐韵》良士切。《集韵》《韵会》两耳切,并音里。《说文》:衣内也。《诗·邶风》:绿衣黄裏。
又《小雅》:不属于毛,不离于裏。
又治裏,谓道气也。班固《幽通赋》:单治裏而外凋兮。
又《类篇》良志切,音吏。义同。《干禄字书》:俗作𫟚。 [16]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5]

书写提示

书写
“曰”上宽下窄,底部在横中线。第五笔竖在竖中线。末两笔横上短下长,长横两端超过上部。 [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里、裏
高本汉系统
l
i̯əɡ
王力系统
l
ǐə
董同龢系统
l
jəɡ
周法高系统
l
iəɣ
李方桂系统
l
jəgx
西汉
东汉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后期北齐
jəї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ji
拟音/王力系统
l
ǐə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ï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ǐə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7]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里、裏
上声
六止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良士切
li
集韵
上声
六止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两耳切
lie
礼部韵略
上声
良士切
增韵
上声
良士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齐微
齐齿呼
次浊
li
中州音韵
上声
齐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韵
上声
三荠
次浊
良以切
li
分韵撮要
阳上
第三几纪记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7]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北京官话
北京
li
214
上声
北方官话
济南
li
55
上声
中原官话
西安
li
53
上声
ȵi
-
轻声
“里外”口语读音
西南官话
武汉
ni
42
上声
西南官话
成都
ni
53
上声
江淮官话
合肥
ɿ
24
上声
里程
ɿ
24
上声
里外;未注明异读原因
li
53
去声
江淮官话
扬州
li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li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li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lei
34
阳上
里程
lei
34
阳上
里外;未注明异读原因
lei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li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li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li
213
上声
里程
li
213
上声
里外;未注明异读原因
li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li
31
上声
“里程”文读
li
44
阴平
“里程”白读
li
11
阳平
“里外”文读
ti
44
阴平
“里外”白读
粤语
广州
lei
23
阳上
里程
lei
23
阳上
里外;未注明异读原因
løi
23
阳上
粤语
阳江
lei
21
上声
闽语
潮州
li
53
阴上
闽语
厦门
li
51
上声
里程;“里外”文读
lai
51
上声
“里外”白读
闽语
福州
li
31
上声
里程;“里外”文读
tie
31
上声
“里外”白读
闽语
建瓯
li
21
上声
里程;“里外”文读
ti
21
上声
“里外”白读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7] 、《汉语方音字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