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é,lì]
汉语文字
收藏
0有用+1
0
鬲(拼音:lì、gé)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 [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圆、三足中空的器具 [2]。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又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
鬲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89 [3]。用鬲作意符的字大多与炊具、饮食有关,如: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 [4]
中文名
拼    音
lì,gé
部    首
五    笔
GKMH(86、98)
仓    颉
MRBL
郑    码
AJLD
字    级
二级(4467) [1]
注音字母
ㄌㄧˋ,ㄍㄜˊ
平水韵部
入声十二锡,入声十一陌 [5]
总笔画数
10+0
造字法
象形字
结    构
独体字,上中下结构
笔顺编号
1251254312
四角号码
1022₇
统一码
基本区 U+9B32
异体字
㽁、䰜、鎘、䰛、䥶、𨬑、𩱔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2]
象形字。鬲是一种古陶器,用于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纸键肯三个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说形似牛乳房)的足符射。甲骨少符文(图1)正是这种陶器的形象。作为陶器类型的出现来说,鬲不是最早的。鬲的形体要比盆、罐之类复杂,因而出现得相对较晚。鬲大约起源于彩陶之后,距今约四千多年。金文字形(料恋图2、3、8)大体和甲骨文相同,有的多了些饰纹,不影响其音、义。篆文作图4、5,沿袭甲骨文以及金文之形迁钻战,甚为明显,只是其器盖、器腹和器颈脱离,稍失其形。《说文解字》别有“䰛”和“㽁”两个或体,以“瓦”为形符,是因为“鬲”多是陶制的原因。隶书作图7,由篆文演变而来,上增一乃验微点,纯属饰画。楷书之形则又贴近篆文。以上诸形,罪员轿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钻迁脚润。 [2] [6-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古代一种炊器。似鼎,口圆,三足中空。
《周礼·考工记·陶人》:“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
《汉书·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其空足曰鬲。”
指无足炊器。
方言》第五:“鍑……吴扬之间谓之鬲。”
古代丧礼用的一种瓦瓶。
《仪礼·士丧礼》:“新盆、槃、瓶、废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阶下。”
西周时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
《令簋》:“臣十家,鬲百人”
名词
针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两旁。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鬲国。相传为夏方国。西汉于其地置鬲县,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南。
《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定济北郡,攻着、漯阴、平原、鬲、卢。”
《晋书·山涛传》:“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鬲县城,县东十里,古鬲国,郾姓咎繇之后。”
通“”。大车轭。
yoke
《周礼·考工记》:“彻广六尺,鬲长六尺。”
通“膈”。横膈膜,在胸腔、腹腔之间。亦借指胸腹。
diaphragm
素问·五脏生成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
王充《论衡·效力》:“勉自什伯,鬲中呕血。”
通“隔”。隔成的空栏或空框。即格子。
沈括《忘怀录·行具二肩》:“右食匮一。竹为之二鬲,并底、盖为四。”
通“隔”。城墙上的土围墩。
《墨子·备梯》:“三十步一杀,杀有一鬲,鬲厚十尺。”
动词
通“”。阻隔。
separate
《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闲而使美恶之情不扬。”
鬲闭;鬲塞
非语素字
鬲津】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胶鬲】商周时人。
è
动词
通“”。 以手握物。
《仪礼·士丧礼》:“苴绖大鬲。”
[8-9] [15]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鬲部】郎激切(lì)
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
䰛,鬲或从瓦。
㽁,汉令鬲,从瓦,厤(lì)声。
〖注释〗①鼎属: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封禅书》:‘其空足日鬲。’索隐云:‘款者,空也。言其足中空也。’②觳: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觳读为斛(hú)。”③象腹交文:饶炯《说文部首订》:“象腹之交文与三足。” [10]

说文解字注

鼎属也。
段注:《释器》曰:鼎款足者谓之鬲。
实五觳。
段注:《考工记》:陶人为鬲,实五觳,厚半寸,脣寸。
斗二升曰觳。
段注:大郑云:觳受三豆。后郑云:觳受斗二升。按瓬人职云:豆实三而成觳,大郑本之。今俗本譌为觳受三斗,误甚。许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无此义也。魏《三体石经》以鬲为大诘嗣无疆大历服之历,同在十六部也。
象腹交文三足。
段注: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记图曰款足。按款足,郭云曲脚,汉郊祀志则云鼎空足曰鬲,释款为空。郎激切,十六部。
鬲或从瓦。
段注:《楚世家》:楚武公曰:居三代之传器,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小司马曰:翮亦作䰛,同音历。三翮六翼谓九鼎,空足曰翮,翼即耳,事见《尔雅》。按翮者䰛之假借字,翼者釴之假借。九鼎,款足者三,附耳於外者六也。《尔雅》曰:鼎,款足谓之鬲。附耳外谓之釴。
㽁,汉令鬲,从瓦,厤声。
段注:谓载於令甲令乙之鬲字也。乐浪挈令织作𥿮。 [11]

广韵

古核切,入麦见 ‖鬲声锡部(gé)
鬲,县名,在太原。又鬲津,九河名。又姓,殷末贤人胶鬲之后。又音历,鼎属也。
【注释】①太原:当作“平原”。《汉书·地理志》平原郡十九有鬲县。《切三》《王一》作“平原”,不误。
郎击切,入锡来 ‖鬲声锡部(lì)
鬲,《尔雅》曰:“鼎款足者谓之鬲。”《说文》作鬲,鼎属,实五觳,斗二𦫵曰觳,象腹交文,三足。今亦作鬲。
【注释】字头鬲里面为𢆉。 [12]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鬲部】鬲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0
古文:䰜
(lì)《广韵》郎击切。《集韵》《韵会》《正韵》狼狄切,竝音历。《说文》: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谓之鬲。注:鼎曲脚也。疏:款,阔也。谓鼎足相去疎阔者名鬲。《前汉·郊祀志》:其空足曰鬲。注:蘇林曰: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扬子《方言》:鍑,吴扬之闲谓之鬲。
(gé)又《广韵》《正韵》各核切。《集韵》《韵会》古核切,竝音隔。《礼·丧大记》:陶人出重鬲。疏:县重之罂也。是瓦瓶。
又姓。
又《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注: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围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释文》:鬲,又作搹。
又国名。《左传·襄十四年》:靡奔有鬲氏。注:鬲,国名。今平原县。
又《尔雅·释水》:鬲津,九河之一。注:水多阨狭,可隔以为津。
又与隔同。《前汉·五行志》:鬲闭门户。注:师古曰:鬲与隔同。
(è)又《集韵》乙革切,音戹。与軶同。《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凡为辕,鬲长六尺。注:鬲谓辕端厌牛领者。
《五经文字》:《说文》作鬲,经典相承作鬲。 [13]
《说文解字》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4]

书写演示

书写提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l
iek
王力系统
l
iek
董同龢系统
l
iek
周法高系统
l
ek
李方桂系统
gl
ik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iek
拟音/王力系统
l
iek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ek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ɛk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iek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iek
[14]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二十一麦
开口呼
二等
全清
古核切
kæk
入声
二十三锡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郎击切/音历
liek
集韵
入声
二十一麦
开口呼
二等
全清
各核切
kɪɐk
入声
二十一麦
开口呼
二等
全清
乙革切
ʔɪɐk
入声
二十三锡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狼狄切
lɛk
韵略
入声
狼狄切
增韵
入声
古核切
入声
郎狄切
洪武正韵
入声
七陌
全清
各頟切
kək
入声
七陌
次浊
郎狄切
liək
分韵撮要
阴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额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