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宏館新藏」──史前館為您展出近年來的新蒐藏

博物館頻道

  國境之北: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田野考察紀要

博物館頻道

  熱血、發抖──霧社事件80週年之後,透過展場及教育我們還能在當代傳達些什麼?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191期 2010.11.15
 

國境之北: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田野考察紀要

文‧圖/楊政賢

  2009年春天,筆者為執行本館國科會「臺灣原住民族神話樹結構及其牽涉層面」專題研究計畫內容,隻身前往位於臺灣國境之北的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本次考察目的在於進行基礎資料蒐集暨初步田野調查,期能建構完備本研究計劃臺灣原住民神話樹結構的跨國脈絡,以及「環東臺灣海神話圈」文化類緣關係之比較研究。


【圖01】與那國島為日本最西端國土。(資料引自:Google 地球網路資料)

 


【圖02】與那國島v.s.臺灣的地理相對位置。


【圖03】與那國島祖納村落及「祖納港」。

【圖04】與那國島西側的「久部良」村落。

與那國島

  就地質而言,與那國島(Yonaguni)在上次冰河時期屬於亞洲大陸的一部份。目前的國家治理則歸屬琉球列島內八重山群島的最西端,是日本最西端的島嶼(參見【圖01】),位於臺灣東北部外海,距離臺灣約有111公里(參見【圖02】)。全島行政劃分屬於日本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與那國島的面積約28.88平方公裡,人口約1,745人,年平均氣溫23.9℃,年降雨量約3000mm;由於島上全年吹著強勁的南風,使南部海岸侵蝕較為明顯,多為懸崖絕壁。島上主要有三個村落,分別為位於北部的祖納(參見【圖03】)、西部的久部良(參見【圖04】)、南部的比川,町公所設於祖納。除日語外,島上也使用稱為與那國語的琉球語方言。1510年時被納入琉球國的支配之下。1879年隨琉球國一起被併入日本。二次戰後的1945年至1972年期間的美國治理琉球時期為美國所統治,直到沖繩政權移交才再度由日本管治。


【圖05】「久部良割」地景現場。


【圖06】與那國島「傳統古墓」型制。

【圖07】屋頂上的「風獅爺」。

【圖08】傳統「石敢當」鎮邪之民間信仰遺風。

【圖09】右側石碑祭祀「宇天龍十一面觀世音菩薩」。

【圖10】、【圖11】、【圖12】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蹟包括了上一個冰河時期的遺蹟、陸生動植物的遺蹟以及鐘乳石的遺蹟?學術界對此結構是否為人造建築仍持懷疑的態度,認為這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地形。因此,此「海底遺蹟」結構是否為人造目前尚無一致的看法。

特殊風俗慣習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島上曾有特殊「人頭稅」之風俗慣習,相傳與那國島過去必須繳交人頭稅。為了減輕人頭稅,與那國島上有一些傳說習俗,時至今日,仍可看到與這些傳說中的風俗有關的遺跡:例如:「久部良割」(參見【圖05】)位在久部良地區,是砂岩中間的一個長約15米、寬約1至3.5米、深約7米的縫隙,現在因為土石堆積,深僅剩5米。傳說過去會召集島上孕婦,令其跳過久部良割,只有跳過而活著的人才能安全產子。此外,「人舛田」則位於島中央部份,是個佔地約100公畝的田。傳說過去島上15至50歲的男性村民會被緊急集合到人舛田裡,不能在限定時間內進入田裡的人(通常是行動不便者)會被殺害。這些因應小島資源有限、抑制人口膨脹,為了減輕「人頭稅」之風俗慣習,雖有神話傳說與口述歷史之論述,但由於沒有確切證據,真實性迄今仍不得而知。再者,根據本次田野調查發現,與那國島上的「古墓群」型制(參見【圖06】)與臺灣漢人極為相似,且與那國島人稱埽墓的說法發音為『拜拜』,亦跟閩南語發音類似。再者,與那國島每一個家屋屋頂或門口皆會放置類似金門「風獅爺」之獅子(參見【圖07】)作為守護神象徵,路衝街口則立有「石敢當」石碑(參見【圖08】),並且也有類似漢人觀世音普薩的民間信仰(參見【圖09】)等種種遺風現象,似乎皆與金門閩南式文化內涵有高度的類緣關係。

海底遺跡?

  與那國島近年來不斷有所謂「海底遺蹟」的媒體報導披露(參見【圖10】、【圖11】、【圖12】)。根據初步推論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跡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蹟包括了上一個冰河時期的遺蹟、陸生動植物的遺蹟以及鐘乳石的遺蹟。這些證據暗示海底的建築遺蹟可能有3000至10000年以上之久,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底遺跡於1985年被發現,由探險者新嵩喜八郎偶然發現了非常奇特的、據說屬於姆大陸古文明的水下的建築結構遺跡。歷史及考古學在此之前對這些建築結構的存在並不知情。之後有一群由琉球大學的木村政昭指揮的研究人員也證實了這些遺蹟的存在。然而也有人對此結構是否為人造建築持懷疑的態度,認為這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地形,甚至是當地離島居民為了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所編造的傳奇故事。目前,此海底結構是否為人造或天然形成,尚無一致的看法。


【圖13】換個角度看臺灣:「環東臺灣海」區域示意圖。

與那國島與早期臺灣原住民的可能互動

  本次田野調查地點與那國島位於「環東臺灣海」分佈範圍內,這個區域包括位居東北方的日本沖繩列島、臺灣中央山脈以東的東臺灣,以及南部蘭嶼、綠島及菲律賓巴丹群島、呂宋島北部等(參見【圖13】)。其中,「黑潮文化圈」流經含概的範圍,其所帶動及滋養的自然現象,可自成一個值得觀察的區域,而附生於自然現象的族群遷徙、人文生態、神話類緣關係等都是值得比較研究的重要面向;爰此,本次資料蒐集暨初步田野調查發現,一方面可供「黑潮文化圈」向北延伸界線之參考依據,另一方面亦能提供臺灣原住民早期族群遷徙路線之重建假設,進而建構「黑潮文化圈」內南島民族與非南島民族之間族群互動的歷史圖像與族群文化類緣關係。就地緣性而言,與那國島距離臺灣僅111公里,一些歷史文獻或有指出與那國島早期島民與臺灣宜蘭之噶瑪蘭族群互動頻繁(註),甚至有部分噶瑪蘭族遷居與那國島,成為與那國島族群人種的來源之一。因此,「環東臺灣海」區域自古以來,並不是隔絕的世界,雖然資料還不算豐富,然而史前史、民族學、神話及語言等諸多面向的相關研究,正可提供我們重新「換個角度看臺灣」,或者以「海洋國家」的理解視野,進而探討這個區域內可能存有的族群關係與文化類緣性。

註:與那國島的「久部良」村落位於島的西側,地緣上與臺灣最為接近。有臺灣學者根據語言學等現象推測「久部良」為臺灣原住民噶瑪蘭「Kavalan」之諧音,因而推測兩者之間可能有族群遷徙與歷史互動關係。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童春發│主編:劉少君│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