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多元歷史脈絡中,荷人治台38年,將台灣帶入世界舞台,其所興建的設施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熱蘭遮城,經數百年後僅存外城牆數段及內城北側半圓形稜堡,其餘結構皆已損毀,或深埋今安平古堡附近區域之下。現以「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名稱指定為國定古蹟。

 

1624年8月 荷蘭人登臺之後,大員第一任長官馬爾登‧宋克(Martinus Sonck)在台灣「一鯤鯓」興建的第一座城堡,名為「奧倫治城」(Orange),1627年9月,台灣長官奉阿姆斯特丹總公司之命,該城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並以爪哇進口的磚材和糖水糯汁、牡蠣灰等修建為更堅固的城堡,占地2.5公頃,於1634年全部完成,是東印度公司對中國、日本貿易之中途站,也是台灣政治與貿易的重心所在。

 

1626港口圖.png

西班牙測圖師Pedro de Vera 1626年摹繪「描述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局部圖,是西班牙根據間諜轉述所繪製,可見荷蘭城堡「奧倫治城」草創之時,位在高丘地上,建有四個陵堡,及六門排列大砲鎮守大員港。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1644年在Isaac Commelin編著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圖中描述熱蘭遮城初建時的壯麗景象,駐臺第一任總督「宋克」在安平一鯤鯓沙丘竹岩舊址上構築城垣,因石材缺乏而先用砂土建造,以木柵圍繞建城,東北稜堡則用澎湖硓𥑮石建造但時常崩塌。

 

1624年9月荷蘭人選擇在北線尾島設立商館,地理環境不佳,荷蘭長官宋克開會決議,於1625年將商館遷移至赤崁,並建普羅民遮(Provintia)城與Zeelandia街市。

 

1626年赤崁地區發生流行病又遷回北線尾舊商館處繼續從事貿易,此事件後荷蘭人在城堡下方另興建長150呎,寬28呎的商館。

 

1628年日本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因貿易衝突,發生濱田彌兵衛綁架荷蘭長官的事件。

 

1634年4月8日劉香率領600名海盜攻打熱蘭遮城失敗後,因為受到海盜的襲擊,於是在原舊倉庫附近興建新商館,《熱蘭遮城日誌》1637年1月23日條:「長度87呎,圍牆內的寬度31呎、高度15呎」,屋頂作為炮樓並有防衛功能。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繪製於1635年《熱蘭遮城與長官官邸鳥瞰圖》可見熱蘭遮城還在興建中,上面四方稜堡稱內城主堡,均設有瞭望亭一座,長官官邸三層樓高、入口上方掛有VOC(荷蘭東印度公司)徽章。下面為長官官邸、商館、倉庫,因不利於防禦,在1637年10月大員長官范德堡計畫在主堡外圍加蓋一層護牆。

 

大員長官范德堡認為要確保公司貴重的貨物與倉庫的安全,在1638年底決議在倉庫西邊建造兩座稜堡加強防禦,於1639年11月完工。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1644年《 J.Vingboons 繪製大灣島俯瞰圖》可見主堡有四個棱堡,三個半月堡。

 

外城護牆與稜堡興建完成,兩座稜堡分別為「黑德爾蘭堡」、「荷蘭地亞堡」一個半月堡,商館與倉庫就在外城內,而烏特勒支堡也已經蓋好,熱蘭遮城臨大員港道,控制貿易船隻進出路線。

 

 

熱蘭遮城設計圖.png

為了加強東北側防禦之功能在1651年計畫加建稜堡,於1659年新建一座稜堡並在1660年完工,紅色箭頭處。到了1714年(康熙53年)耶穌會神父Joseph Marie de Mailla(馮秉正)奉命來澎湖、臺灣調查時所繪製之熱蘭遮城平面圖,可見外城當時已經有三個稜堡,收錄在1720年在巴黎出版的《耶穌會士書簡集》。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熱蘭遮城復原圖-建築屬西方稜堡式海岸堡壘,分內外兩城,共築三層,下層作為堡壘,上兩層四角皆築有稜堡,稜堡與半圓堡各有3門大炮共30門炮,突出之稜堡附近設有瞭望台,官署則位於內城北側與北城交接處,北側有小門及樓梯,可通往地下室。 圖片來源:http://anping.tncg.gov.tw/archaeology/aha_02.jsp

 

1752年(乾隆17年)重修臺灣縣志(清)王必昌-卷十五:

赤嵌城:亦名臺灣城,在安平鎮一鯤身。....城基方廣二百七十六丈六尺(885.12公尺),高凡三丈有奇。為兩層,各立雉堞,釘以鐵。瞭亭星布,凌空縹緲。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熱蘭遮之役圖中的熱蘭遮城原貌。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大衛‧得‧所羅1635年底所繪製的大員設計圖。南北向一橫大街,東西向二豎小街,規劃成6個區塊街廓

 

 

E30_953C套圖.png

1635年大員市鎮規畫圖與現今地圖套疊可發現和安平舊市區的街廓型態幾乎吻合。

 

現今的延平街,在1635年時還是沙洲南側的水岸,所以延平街並不是台灣第一街。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大約畫出當時熱蘭遮城的範圍,與大員市鎮相隔約二百公尺,紅色箭頭處為安平十字街「中軸線」為南北向。

 

古堡街當地人稱呼「牆街」城牆區下的街道,後來就譯為( Wall Street )華爾街,其實市鎮圍牆的街道才是正確的說法。

 

 

1648年所繪製的圖形.png

日耳曼土地測量師卡斯巴.司馬爾卡頓1648~1652年所繪製的圖形。橫街後來發展成兩條,南北向街道也在興建兩條分別為「新街」與「廟街」,另外有一條斜向的「北街」。設有稅務所、市政聽、公秤所、病院、女子矯正所、市場、刑場等機構。

 

寬街:今效忠街,寬約15公尺,荷蘭文Breestraat翻譯成英文為Broadway(百老匯)。

窄街:今中興街,寬約6公尺。

上橫街:今延平街30巷,寬約14公尺。

下橫街:今延平街70巷,寬約8公尺。

新街:今延平街,寬約12公尺。在1635年時還是沙洲南側的水岸,到1643年才出現教堂街 (Kerkstraat)。

北街:今安北路121巷15弄,寬約12公尺。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台灣第一街、寬街、石板街:

 

荷據時期為發展貿易,原本在西元1625年於赤崁興建普羅民遮(Provintia)市,不意隔年該地發生瘟疫,致計劃受阻。於是西元1628年荷人又選擇大員(今安平)建造市鎮,取名為熱蘭遮市(Zeelandia)。荷人將中國人和荷蘭人遷來此地之後,即按照計劃和規定,建造具備完整設施之街道。主要街道為兩條東西走向,一條呈南北的街道。其中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就是現今效忠街,荷蘭人稱其為「台灣街」又稱寬街,為台灣Broadway(百老匯)大道,此處也是荷蘭時期的東碼頭!

 

 

門額.jpg

清同治10年(1871)約翰湯姆生所拍攝之熱蘭遮城北門及銘牌字跡,「TE CASTEL ZEELAND, GEBOWED ANNO 1630」熱蘭遮城建於1630年依稀可辨。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英國攝影學家John Thomson攝於1871年,同治10年。可見內城的拱門以被填起來,據說是因為民俗上,門不能開在北方,在鄭成功入住後把拱門封閉,在南側開闢一條通道。


現在的安平古堡不是熱蘭遮城的原貌而是日據時期新建的,荷據時期雖已塌毀,後來沈葆楨為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將熱蘭遮城的磚塊拆去修建億載金城,同時民間也將古堡的磚瓦城牆拆去蓋自家的房子,所以在安平古堡外的民宅內,也留有幾段外城牆殘蹟。


1895年後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剷平存留城牆,以紅磚砌成長方形階梯平台,並在上方興建日式房屋作為海關長官宿舍,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到1930年總督府籌備「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而拆除平台四周民舍房屋,並將海關長官宿舍改建為新式洋房。戰後台南市政府於1975及1993年進行修整,而成今日之面貌。


除了原一級古蹟台灣城殘蹟外,熱蘭遮城殘蹟還包括兩處角城的殘牆,與「荷蘭地亞稜堡」、「黑得爾蘭稜堡」兩處殘蹟,以及兩處疑似角城內部建築的殘蹟。

 


荷蘭式砌磚工法: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殘蹟尺寸- 長:3870CM,厚:105CM,高:200CM 熱蘭遮城城牆紅磚採用荷蘭式砌磚工法,為避免磚砌體兩層出現通縫的砌法之一。砌體為一層順砌(磚的長面向外)一層丁砌(磚的短頭向外),相鄰磚縫交錯,隔層相對應。「荷蘭磚」需經過數十天的窯燒,質地堅硬細緻且色澤棗紅。 熱蘭遮城外牆遺跡也是用糯米汁、糖水、蚵灰殼和成泥,以紅磚所砌成的,紅磚看起來較扁。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在國勝路71號後邊的殘牆,應該就是熱蘭遮城角城上「荷蘭地亞稜堡」的部分殘蹟。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在安平國勝路73號後面圍牆,有一個圓拱形結構痕跡,疑是古城門,後來被人用磚塊填滿,經傅朝卿、李德河、劉益昌3名教授會勘,證實圍牆上的孔道,確實為熱蘭遮城角城的西北城門,是當時人貨通行要道。 http://proj1.sinica.edu.tw/~damta/2004/tn20040601.html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國勝路71、73、75、77、79號後民宅間,概與國勝路平行,推測應為角(外)城北側城牆殘蹟,約高2公尺,長38.7公尺,2公尺厚,牆上有一寬約2公尺,1.5公尺高門洞(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1993:100頁)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http://newculture.tncg.gov.tw/travel_detail.php?id=75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約建於西元1634年代,長達三十八公尺的熱蘭遮城北牆殘蹟如今已重見天日。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西龍殿後方有一段古城牆,應該就是「黑得爾蘭稜堡」殘蹟,約長15.15公尺,高5.4公尺,側立面呈梯形,下寬上窄。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西龍殿後方民宅。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位於安北路233巷巷弄間的棺材店藏著一面古牆,經過林會承初步證實孔道研判可能是角城西城門。於東興洋行旁的熱蘭遮城外城西城門孔道與城牆殘蹟已重見天日。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此拱門是否為熱蘭遮城西牆城門孔道,目前雲兄還抱持著疑點。

 

 

熱蘭遮城外城牆殘蹟與市鎮

根據栗山俊一復原的熱蘭遮城平面圖可知目前城殘蹟受限其夾於民宅間,縫隙狹小,無法容身測度其長厚,難以窺其全貌。附近仍有許多城垣殘蹟與建築遺構,深埋地層下或隱匿於民宅中,為保存這些殘蹟以待未來重新挖掘整理,遂指定此一區域為古蹟,藉此保存,避免再遭破壞。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公告事項:以中華民國96年4月14日文中一字第0961051621號 公告指定「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為國定古蹟 一、古蹟名稱:「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 二、種類:城郭。 三、位置或地址:臺南市安平區古堡段18筆地號上。 四、古蹟本體:建築物結構本體十處。 五、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臺南市古堡段678、679、748、752、754、756、769、771、772、777-1、821、849、858、860、865、981、982、984地號內。 六、指定理由:本十處城郭,其中有確定為熱蘭遮城原構造物之一部分,為原熱蘭遮城三個城門之西城門及西北城門;另有為原角城西南角之黑得爾蘭稜堡殘蹟,可檢視原稜堡之規模與形狀,牆上並可能存有鄭荷砲戰之遺跡,至為珍貴。

 


資料來源: 文建會PDA版資訊站 http://www1.cca.gov.tw/app/pda/inside_p.jsp?declare_id=1176703944655&type=new&img=rule&fontSize=font-size:16px

arrow
arrow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