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书画杂识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397H 页
叶有道碑跋
余家蓄李北海所写叶有道国重碑。国重以仙术名。碑文诚古雅。笔体遒劲。逸趣横生。此乃日本人韩天寿所模刻。汉唐碑版。多流入日本。翻刻者多瘦劲精工。胜于中州拓本之笨者。史称邕素负材气。颇矜衒。为姚崇张说所嫉。窜斥于外。讨岭南贼有功。转诸州刺史。此碑乃其刺括州时所写也。后为李林甫所搆杀。夫士之材矣而有节者极难得。邕诚有材有节者也。当其折二张之势。处卑位而伸直论。犯危祸而诋嬖臣。其人岂碌碌者哉。其死也。又因林甫欲动肃宗计也。不亦关宗社哉。然材高而轻人。名重而忤世。未尝不受祸。岂独李北海乎。
神禹碑跋
杨用修云。古今名士称述衡山禹碑者不一。然刘禹锡,韩昌黎皆未见。晦翁,南轩游南岳。寻访不获。王象之舆地纪胜云。碑在岣嵝峰。又传在云密峰。昔樵人见之。宋嘉定中。蜀士引樵夫。至其所。以纸打碑七十馀字。刻于夔门观中。后俱亡。近张季文佥宪。自长沙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397L 页
得之云。是宋嘉定中。何致子一抚刻于岳麓书院者。顾亭林云。自韩以前。未见此碑。何子一始得之祝融峰下。手摹以传后。及衡山令搜访。已迷其处。今所称禹碑。字奇而不合法。语奇而不中伦。韵奇而不合古。可断其伪。观此两说。今所传禹碑。乃子一刻本也。朗善君尝之燕而得之。其辞曰。承帝曰嗟。翼辅佐卿等句。即亭林所称不中伦者也。唐虞时。何尝有称卿者耶。他皆类推也。
高丽恭悯王笔跋
映湖楼。在安东府。恭悯避红头贼。诣安东时所书也。笔势雄丽。非凡人笔也。恭悯素有翰墨材。翩翩可喜。至于家国事乖乱失常。卒为洪伦所弑。何不移翰墨材而治之也。盖莅大位而履万几者。实亦无暇于翰墨。翰墨岂人主事哉。至若治成制定。而有时寓意。如杜工部诗所云。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者。固何足议之。然尧舜文武之盛。未尝有此。此即技也。非道也。
题赵子昂墨迹后
高丽忠宣王婿于元。久处燕中。与元朝诸名士游。赵文敏最熟。故文敏笔迹。随而东来者甚众。文敏法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398H 页
于右军。然材胜于法。故明媚可爱。而开后来一种佻挞之法。盖亦品行不及右军故也。此书苏长公赤壁赋。秀发之气。悠扬不已。殆欲称其文。即文敏笔之尤佳者也。
题苏长公墨迹后
此书欧阳公醉翁亭记。极其遒劲。长公气豪材雄。其视千古。鲜当其意。况当时诸公乎。然最推服欧公者。不徒出其门下。其平生雅望。不可得以轻也。欧公被钱明逸辈丑诬。出刺滁州。而最不忘滁州。不徒醉翁亭记。为写意。且作醉翁吟于河朔之间。以与沈遵君子风韵。故自动人。坡公所书亭记。亦得意笔也。余妄谓欧公在滁。著醉翁,礼乐二亭记。醉翁记。颇有仿依公谷体。不及礼乐记之雍容暇逸。欣慨交作。坡公又书礼乐记。想其新矱翩翩。恨未得见之。
题日本牍后
先君子尝从使事入日本。其国才士多有赠序。虽未能如唐宋古文体裁。然未尝以功令业为事。故无陈腐意。往往萧散可读。如木弘恭,井潜,近藤笃,合离,周奎,净王之属。其秀者也。皆不及于竺常。竺常者。日本淡海郡人。为僧于平安山寺。号蕉中。其述铃木传。藏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398L 页
狱事。精工逼似柳子厚。非近时作家所能及也。日本海舶通江浙。故中国经籍。流入最盛。其所称才士能仿成古经。如孔安国孝经传。皇侃论语义疏。辄欲乱真。以诳中国人。盖其材长于模拟。而竺常之文。独能离此习。自出杼柚。诚奇材也。
题仇十洲画后
仇实父。宋遗民也。卖画自给。余尝玩其所临龚圣予画水浒群雄。皆欲活动。诚佳品也。此幅画张生与崔女长亭送别。把手劝杯。脉脉若不胜情者。又文衡山书其后。即西厢记一▦也。余尝怪实父当华夷翻覆之馀。感忿痛恨。自放于声,色之际。尚论者。亦或悲其志也。衡山好以名节自持。身值盛际。何故留心于淫冶娇娆而为此乎。诚君子之过也。画美人。不画许穆夫人庄姜。而画崔莺莺。书古人词。不书刘向谏昌陵疏及武侯出师表。而书西厢记者。何也。
题东贤笔迹后
余尝阅家中旧迹。得退溪先生笔二幅。听松先生笔一幅。玉山李公瑀笔一幅。皆类其为人。退溪笔意高逸。听松笔意清真。玉山笔意敦厚。虽不必以笔径体裁。定其高下。然望之翛然可敬。如欲承警咳于其侧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399H 页
也。
安平大君笔十六字。写佛经者。当时佛法盛行。承丽朝之馀也。安平书最多于佛经。其幽丽秀逸。要是贵人笔。游于法而不拘于法。逸于气而不纵于气。我朝书法。当以安平为宗。
黄孤山笔。最徐缓。少奔放意。盖亦用工而至者。但恨其少神逸。
梨川相公笔。学蜀体甚佳。名重当世。今见家藏一幅。浓润秀逸。虽与金南窗并称。南窗殆不及也。公当南汉被围时。以使事往来清阵中。而意在和而已。不及乎他。与崔迟川议异。宜与张溪谷,李泽堂同归也。
李听蝉志定。素善草书。此帖不至甚放。大胜于张东海之狂也。
吴竹南竣。素学于石峰。可谓高足。然神气不及石峰远甚。此幅亦极力模仿。而颇得其趍。比他本过之。
题华庙碑后
此唐武后时赵文渊所书八分。颇怪奇可骇。然其法躁。其意拙。类柔弱人强为矜持。示人以刚。不足贵者。意亦其时字体如此。
题张迁碑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399L 页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在东汉末。令荡阴。有惠政。黄巾之起。独以县全。盖可述也。其故吏敛钱刻石。其文未知出自何手。翩翩可喜。即东汉碑版古法。笔亦八分。甚有法。孔氏诸碑之流亚也。
题右军笔迹后
此帖。即淳化残帖。失其全。独剩右军书一卷。即桓公十月帖以下也。先君子获之于岭南。此本屡经模刻。神明都丧。然玩味详阅。追其点画。一二之妙。亦有可得者。虽糟粕之馀。善知味者。可辩其淳醨高下尔。
题家藏淳化阁帖后
淳化帖得王著模最难。我东有三本。一在具承旨寿国家。一在曹知事允亨家。一则未知在何处。余尝见具氏所蓄。即三拓本之劣。然神彩森然。大过于近时所翻刻者。盖宋时最重此帖。唯两府拜日。方被赐。元祐中。亲贤宅诸王。仅拓百本遗人。然已不逮旧。至靖康中。遂委掷金人手。然金人亦必蓄之。岂无一二遗存。而竟不得传者。似刬削磨泐为用尔。宋相毕士安。自纪赐帖。于淳化四年癸巳。乃开雕初拓耳。清乾隆癸巳。取于其后孙家重刻。想其高出他本。而恨不得一寓目也。
题清虚堂额后
清虚堂。即僧休静号也。休静。在香山之内院。退溪先生书其扁曰香山云舍而遗之。且题其下曰忧患中书额。想兰若景槩。只欲少释烦抱。笔法缜密典重。可见英华所发。然大贤释怀。宁待兰若景槩。殆致怅伫之意故也。又有石峰所写清虚堂扁。精粹可法。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0H 页
题石阳正画后
石阳正名霆。字仲燮。 王孙也。素善画兰竹梅。壬辰乱后。遭倭刃。几折臂仅续。而犹益工画。此帖乃崔东皋所记。且有诗识其下。而我外先祖梨川相公书之。可谓三绝。此在外家。多为尘煤所涴。故先君子具改装贉而藏之。东皋诗文。具在集中。
题坯窝帖后
坯窝金先生。尝居社稷洞。书宗钟王。故典重古雅。当时慕之为稷下体。晚归结城之丙舍。书尤精工高妙。先君子以孤云止水。喻其品行。笔亦如之。此帖乃先生七十五岁。书杜工部诗三篇。以寄先君子者也。萧散之趣。溢于笔墨之外。即其得意笔也。
题景贤帖后
此帖。乃濂溪,明道,伊川,横渠,晦庵五先生遗像。具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0L 页
其赞于左。其下方。即汉阴李相国笔也。书赞未知出自何手。或云董玄宰其昌笔。然玄宰笔法秀逸。岂得若是庄重。汉阴素不以笔翰名。然字画甚工。殆以德业而掩也。
题李玉洞笔后
李玉洞溆笔。要以学胜。尹白下淳得之。而以妍媚变之也。玉洞亦善琴。家居抱川。尝游县南水源山之玉琴洞。所以有玉洞号也。此帖朱子诗及范浚心箴。其笔意不甚拘法。亦珍品。自金稚圭所来。
题杨蓬莱笔后
蓬莱杨士彦。天资高逸。笔法类非烟火气。似不由工力得。此帖。乃其赠花岩尚宗师者也。蓬莱笔。当以枫岳所刻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四大字为俊。枫岳无佳题。独此笔与岳势争奇。
题普贤碑后
此碑在宁边之妙香山普贤寺之后。金富轼制。文公裕书。为探密僧而设者也。文甚伟丽。笔亦秀逸。然但跳荡如不羁之马。殆启后来一种风气。盖得之赵文敏者为多。
题尤翁笔迹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1H 页
尤翁所写。雄伟庄重。望之有泰山乔岳气像。此帖乃写性理说也。尤可敬玩。余尝过华阳洞。观杖几之迹。俯仰有高山景行之想。何减过阙里而徘徊不能去哉。及过骊州清心楼。读夜久月沈陵柏暗。不知何处跪陈辞之诗。又慨然兴感于君臣之义云。
题槎老诗帖后
槎川李公秉渊居岳下。少学诗渊翁。寿至大耋。诗格益苍健。著述甚富。尝宰安山。曾伯祖啸轩公。方家居郡中。与之甚熟。先王考疏溪府君及叔祖广斋府君。唱酬频仍。时先君子方在髫龄。以诗文为贽。公大加奖可。题其卷曰。开缄非我友。又是二成名。此帖皆属吾家诗也。笔亦真意。烂然可珍。
题李凌壶尺牍后
凌壶公以名教自重。发其馀为词翰。篆籀皆逸气纵横。不可以区区笔家径路拘之也。东人篆法甚荒。公创出新矱。以符古法。始开榛芜。最好游丹阳山水。凡厓壁间镌刻殆遍。又搆多白云楼于龟潭之上。将欲居之未果。过者尚可以想其文采也。此帖尽为先王考裁写。粹语皆可读。何啻欧,苏简牍也。
题京山李公篆隶帖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1L 页
京山李公。以篆隶名于我东。以及中华遐外。无不知公墨迹之可贵。其法甚缜密。至于高年。益脱落浮华。自进遒妙。好习古篆钟鼎体。独不习鸟迹蝌蚪之篆。曰此怪妄不可师法。每为人有所试笔。亦书圣贤经传。程朱格训而已。此帖公于辛亥中夏归隐洞阴之山中。霖雨经旬无聊。写杜工部朱晦庵诗数叠。寄先君子秘省直中也。常记公自控短驴游京洛。多主吾家。文墨雅戏。情好蔼然。久愈不能忘也。
题郑文宝模峄山碑后
王弇洲云。昔贤评徐散骑。有字学而书法不能工。所模峄山碑。仅得其状。求所谓残雪滴溜。鸿鹄群游之妙。徒想像于荒烟榛草间。此帖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模徐本。而刻于长安故都者也。夫其蓝本。尚不足珍。况其出者耶。弇洲不言文宝本。想徒见徐本也。
题石鼓文后
石鼓。宋时自凤翔移开封。靖康中。为金人所取。归于燕。元时始置文庙。国子司业潘迪。具有音训。计见存三百八十六字。今考拓本。益致磨灭。能复支得几千百年也。其诗类风雅。然不得与吉日车攻诸诗登诸经者。意平王东迁时。干戈苍黄。有所遗失也。此文又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2H 页
多古字难解。想吉日车攻。亦类是而屡经考校。始成今本。先儒启后之意。亦深矣。
题瘗鹤铭后
右鹤铭六十三字。不知其所从来。王弇洲云。往焦山后崖得之。仅数字。然欧阳公集古录。载六百馀字。宋邵枢密亢摹本。载一百二十馀字。又王士禛门人张弨拓本。载一百十一字中。杂宋人补刻三十二字。弇洲所见不过数字。则后弇洲之张生。安得见许多字耶。窃意自欧公所蓄。即亦移刻。而非真本也。余见近时鹤铭。词冗笔肤。都无神明。余家藏摹本。颇劲古。最为近真。
题赵子昂笔后
右刻本四叠海棠绝句。翩翩有格外姿态。想其纵毫洒迅秀发之气。不能禁也。笔意亦似海棠初开。迎人娇艳。芬馥可掬也。
题坯窝书牍后
坯窝尺牍二卷。皆与先君子往复者也。造语玄悟。虽片文只字。皆可宝也。况相与之盛。求之古人。亦未易得乎。又一帖晚年所书。皆平日所为人制者。文甚古雅。而帖中小字尤精工。余尝问笔法于公。公曰始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2L 页
敬。至今思之。诚有味哉。
题韩石峰千字后
古人好写周兴嗣千字。东俗教儿。必先千字。所以盛行于世者也。余尝见赵文敏所书千字。甚精工可喜。今得石峰所书。雄奇殆欲掩文敏。然此额体也。俗传李思龙。在 宣祖朝。以写字官有名。与石峰俱奉 命书千字。 上以石峰笔为胜。 命刊行。拓本已古。芒角尽敛。而游鹍独运之势。往往发露于隐约间也。
题宝贤堂残帖后
宝贤堂帖。皇明晋靖王为世子时所刻。石理既粗。而摹刻拓三手俱不称。以此在阁帖绛帖等诸帖下。然弇洲尝欲见古刻真迹。无一存者。此帖不知何时流传东方。而拓本甚精。要非屡经翻刻者也。其残帖第三四卷。在余家右军书中。极寒帖,追伤帖,毒热帖最妙。而皆在此帖。余日夕所以玩阅而不暂舍也。
题家藏古迹后
家藏古迹。有赵孟頫,董其昌,朱之蕃,吕思澹,阿克敦笔。合为一卷。皆手墨如新。尤可珍玩。但松雪笔。殊欠浓丽。大非自家本色。岂赝本乱之耶。兰堣小楷工妙。但微伤婉弱。玄宰行草。萦袅有趣。吕氏笔精密可法。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3H 页
阿敦亦纵逸而颇遵法度。诚艺苑之珍也。
书曹娥碑后
曹娥碑佳本。极难得。今见行二本。一肥本也。一瘦本也。肥本为胜。余家所蓄。即是也。具有韩退之,僧怀素,米芾,祝允明所题。可證其本末。盖温厚精纯。深得贞女之意。使佻荡流俗见之。当敛衽起敬。祝题中花蕊漂流骇浪者。殊不然也。
题中隐帖后
先君子当 正宗戊申夏。淹直秘省。京山李公在洞阴山中。书白乐天中隐诗而寄之。盖以况先君子也。先君子步其韵。且属朱溪罗公和之。京山又书以小篆。装为一帖。风流文采。不徒辉映当时。后之见者。必有想慕而不可及者。此奚徒一家之珍藏乎。
题梧里李文忠公笔迹后
此帖。公书于崇祯甲戌。公时八十八岁。下方书赘郎秀才尹锳。有志行才识。余尝爱之。见余临年。欲得余手迹。以为他日思余。且悲且敬。而书之三十七字。所书唐人绝句十七首。秃笔甚涩。然正直严寒之气。肃然而发。对之直欲起拜。锳诚杰士。坐地冷不得试。又无子。所著书遗佚已久。又可惜也。余即文忠之弥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3L 页
也。此帖遂传在余家。
题许眉叟书牍后
眉叟文与笔。皆奇逸。出于东人品格。常见陟州碑及露梁碑。奥邃可读。盖其佶聱。深欲学盘诰。而篆体尤劲。气足神完。亦非两汉以下诸家所得追步。方其在涟川山中。静坐如枯木之形。山鸟来集于体。晚因老病手涩。为人作字。辄颤掉增奇。此帖为参奉府君书问往复楷草。虽欠宛转。亦简方可法。文辞如之。
题同春堂及老峰兄弟书牍后
春堂气像和厚。故词翰亦然。读之便欲消鄙吝。想往往逸气飘扬。老峰以方岩名。笔亦整饬。微学春堂体。骊阳札。亦家庭间字体也。此皆抵参奉府君者。而在乡庐所裁写。深说田家之兴。又言俟春暖。欲入峡采药。古人之志于退如此。书中云。夏在堤西。奉左右说及退养计。岂府君亦尝劝之耶。
题家藏古简后
谷云札。为抵进士府君。谷云时方栖隐于室云山中。而书中。有东州鸰原会之语。岂文谷相公。在量移时耶。忧虞已去。湛乐可想。谷云素以篆籀名。然楷草亦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4H 页
三渊先生札四帖。甚高洁。书曰。见示阿戎诸作。一一奇警。似从神来。因势利导。青莲不足两。此似指啸轩公少时作。其引诱后辈如此。且寄三釜渊诸诗。读之。翛然有赤城瀑布之想。
李槎川札一帖。抵啸轩公。槎川宰安山时。啸轩公当从使役入日本。此书乃劝起之耳。笔似不捡而有逸趣。
又题古简牍后
仙源先生笔。素苍郁古雅。而此帖极精工奇峭。判若别裁。先生平日。和厚不崖异。而江都之节。乃卓立如此。观于笔。亦可知也。
清阴先生书。一在义州被拘时。抵从子书也。从子在尚州任所。刊行丁丑录。先生虑文字多所忌讳。亟令收藏。丁丑录今不行。当板荡之际。多有人所不得知者而无由考出也。一在沈馆时书。书云。脱北扉。方留质馆。据沈阳日记。癸未四月一日。先生见离北馆。置世子馆所傍近。此其时也。观此诸帖。皆在先生忧患困苦之际。词翰安闲如常。问讯家事。具纤悉。于此亦可见先生之学力也。
郑文翼书笔札。不过寥寥数语。字画拙朴。大有规抚。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4L 页
岂可与眩耀夸奇者。论其蹊径哉。
金退忧堂。笔甚遒劲。间有秀逸之气。
金文谷札。精峭如百鍊铜。可见公刚直不挠之气也。
李西河札。笔意高妙。且真意溢过诸牍。公德业为当时冠冕。虽一时放笔。亦可见其槩也。
南药泉札。首尾无一放笔。昔李白江见公草藁。终始甚整。期以他日台辅者。有以夫。
柳武悯赫然。豪迈善书。今京兆府额。即其所写。阅光化门外列署题额。至此辄耸然动神。观此牍亦然。武悯又善诗。尝咏雪有朝来强起弹弓坐。尚有阴山大猎心之句。雄放如此。尤翁和诗。具在集中。
仁宗大王墨竹跋
金河西先生在春坊时。受 仁庙眷遇。盖将大用。未几。 仙驭上宾。河西痛甚。后有徵召辄不起。此竹乃仁庙赠河西者也。其家刻之。至今相传。岁久漫晦。日星辉映之气。不可得以仰瞻。下方题一绝曰。根枝节叶尽精微。石友精神在范围。始觉 圣神侔造化。一团天地不能违。乃河西所制而书者。观此可以识 君臣之际也。
柳岫云墨竹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5H 页
柳岫云德章。以墨竹名。尝挂所画障子雪中。鸟雀来投。可见其画之妙。其工老而弥进。余家所在。皆七十后所挥洒。姜豹庵言东国画竹。皆芦也。非竹也。岫云画往往涉此。其得意之幅。殊不然也。
题檀园金弘道画后
檀园金弘道。近时画师之钜匠也。始学于玄斋沈思贞。间又涉谦斋郑㪨法。状物尤奇。 正宗辛亥。效劳于 御真之役。出知延礼县。此帖写九龙渊一曲。甚奇壮。
题槎川挽啸轩诗后
槎川李公与啸轩公。契好甚笃。啸轩公诗气力雄劲。槎川常推服之。诗中盛说公诗之难及。至曰公乎岂真死。望之犹胆㥘。先辈相与之盛如此。
题金石坡龙行画后
金石坡。即真宰之子也。真宰画。脱略徯径。自抒己意。乃画家别裁也。石坡得其法。且又好奇。凡有不平。辄于画发之。此幅写陶渊明抚孤松图。乃反有萦袅之趣。又有画松一幅。甚苍郁。卒踽凉而早殁。
题谦斋画后
谦斋画奇雄。杜工部元气淋漓障犹湿之诗。当为此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5L 页
老题也。此幅一画大风群松披拂。溪湍暴急。一画大雨溪山林木惨黑。有人褰衣涉水。若不能步。甚奇绝。
题李凌壶画
凌壶画。神气洋溢于幅外。腴而不腻。秀而不放。疏而不慢。洁而不枯。此幅明镜台九龙渊。皆有逸格。阅之若躬履岚翠。耳满湍濑。不知蓬莱之远也。
题李憕画后
李憕号虚舟。当 宣祖时。以画擅场。当中兴之运。人才辈出。虽书画末艺。精切如此。此画古木寒雀。雪中群聚。清寒逼人。乃山居图也。
题崔北画后
崔北。号毫生馆。委巷人。画有俊材。晚益精工。好游妓馆。群妓不敢违其令。常为丝竹之主。此幅写观瀑图。清冷之趣袭人。宜于东华软红车尘马迹中观之。有以自警也。
题金弘道八叠屏后
此檀园画师花鸟图也。想一时放笔。不甚留心。然秀气悠扬不已。诚佳品也。幅皆有先君子手题。子孙宜宝藏而勿失也。
题莲潭金鸣国画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6H 页
莲潭此画画鬼。古人云。画鬼易工。人不得见也。观此幅诚然。然余以为画鬼。无灵怪气。不可谓工。幅上题曰。道家千万话。恍忽或名言。对汝吾将醉。如何是滑魂。未知谁人所题。亦佳笔也。
题洪阳清难碑后
万历二十四年。湖西贼李梦鹤叛。陷六邑。至洪州。官军讨诛之。树碑纪绩。赵龙洲制其文。柳正郎时英书。笔画甚雅整。深得晋人法。然时英未闻以笔名。人皆漫视之。坯窝金公。过其下而奇之。余尝拓来而阅之。果然。
题陟州碑后
许眉叟出守三陟。作此文。文诚古雅。似学司马相如。而笔亦奇崛。初竖碑于汀罗岛。为风浪所激。沈于海。眉叟改书。竖竹串岛。
题灵业书后
灵业。新罗僧也。此碑为神行禅师书之。唐元和中。竖于智异山中。神行禅师。亦高僧也。新罗时通于唐。笔体始开。灵业笔出于圣教序。但劲峭有法。可谓有出蓝之妙。
书坦然笔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6L 页
此碑在春川清平山中。希夷子李资玄。隐居是地。即唐僧永玄之兰若也。资玄重修以居。及没。金富辙制碑文。而坦然书之。笔虽出于圣教序。疏宕有致。不专拘其法。高丽诸碑。多其派流。竖碑在宋建炎四年。碑中建炎作立炎。似避高丽太祖讳也。然碑末年月上。复书建炎。一碑之中异例。殊可怪。此本虽多剥落。不甚漫漶。今闻碑字益坏。不可拓。幸余得于不甚损之前也。坦然诗又妙。其兔山文殊庵诗曰。一室何寥廓。万缘俱寂寞。路穿石罅通。泉秀云根落。皓月挂檐楹。凉风动林壑。谁从彼上人。清坐学真乐。
题大鉴国师碑
此碑在知异山断俗寺。金大定十二年建。其文即李之茂所制。不知何人所书。然意机俊僧笔也。笔甚工巧有法。但少疏放。渐启丽后一种跳荡之趣。
题慧真塔碑
慧真。俗姓金氏。鸡林河南人。其塔碑。在广州慧目山高达院。高丽金廷彦制。张端说书。宋开宝八年建。端说笔甚精悍。然无澹宕之意。终不离夷裔气。是可叹也。石坚硬。比他碑甚完。今犹如新刻者。
题朗慧和尚塔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7H 页
朗慧和尚。新罗僧也。塔曰白月葆光。在保宁圣住山中。崔孤云制碑文。从弟仁渷书。仁渷。尝制太子山朗空大师栖云塔碑者也。笔法甚楷整峭削。得唐碑体。历几百年而不为风雨所剥蚀。殆亦委弃山谷中。榻者稀至。故鲜为所损。而能精完欤。碑书孤云职曰。淮南入本国。送国信诏书等使。前东面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臣崔致远奉教撰。可见新罗官制。此宜掌故家考据也。
题高丽古碑后
松都人。得此塔文于榛莽中。文云。菩萨戒弟子平章事姜邯瓒。奉为邦家永泰。遐迩常安。敬造此塔。永充供养。时天禧五年五月日也。三十八字。姜公摧破契丹。杰气郁郁。岂佞佛者哉。乃为此者。可见佛法之盛。俗以之成。虽英雄豪杰。不得超脱是习。又可慨也。史云姜公名邯赞。此作邯瓒。岂史误耶。抑后人添画而乱之也。
题李寅文画
李寅文号古松。流水观道人。隶画署。然不甚习院画。好画山水。其名与金弘道相埒。然不能自媚于世。卒以饥寒死。此幅画山中冬景。雪堆岩崖。树木杈枒。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7L 页
屋萧瑟。对之辄有剡溪理舟之想。
题蒹葭堂雅集图
蒹葭堂。在日本浪华江上。木弘恭所居也。弘恭好蓄书。尝与其徒僧竺常等。为雅集于堂中。时先君子从使事入日本。弘恭乃以此画见赠。欲广之他邦也。堂宇萧洒。花木照映。江中帆樯。出没于苇芦际。悠然可望。大有黄大痴意。竺常作后序。亦雅洁可读。
峻礼跋
余尝过清州。邑城有铁樯。高可七八丈。刻峻礼二字。前代州县。或用铜若石。造为舟樯之形。以压胜地气。如杜工部石犀行也。但峻礼未详。岂清州之古号而史失之耶。石犀行中。有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者。可以破悠谬之论也。
题麟角碑
麟角寺在义兴华山洞。俗传麒麟挂角于壁。故名。有闵渍所撰僧普觉碑铭。而笔体全出于圣教序。但峭刻劲猛。大过圣教序。每见中原所拓圣教序。屡经移摹。苦无善本。夫怀仁所摹勒者。已失右军旧法。况双钩纷纷。又失怀仁之真本耶。独此碑直溯怀仁。而工妙复掩之。诚至宝。但碑字破坏。今不可复拓。可叹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8H 页
已。
金生笔跋
金生尝写李太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之诗。雄爽不似白月碑之缜密。金生新罗人。生于景云二年。修头陁行。居忠州北津寺中。年八十。犹操笔不休。其法屡为宋,元名士叹异。寺今废。而其乡至今称金生面云。
题忠贞公墨迹后
此三幅。即忠贞公所写唐人绝句也。公笔法出赵文敏。波画如兰竹枝叶之旖旎。秀气生勃。不可遏。此幅放笔尤妙。公素以清白著名。笔乃富丽如此。殆如宋广平赋梅花者也。
题梧亭笔后
梧亭李公宜炳。笔雅正。谨守法。然意想甚裕如也。余得楷一幅草二幅。楷则缜密。草则悠扬。法与妙俱至。近时笔体轻浅。专取姿媚。如梧亭笔。不欲师法。故渐就湮灭。非故家箱箧之藏。不能得也。
题李京山所书寝屏小记后
昔先君子在雪城衙中。著寝屏小记。时春秋七十三岁。京山李公同庚也。为书此记。笔画劲正。如铁索。公之小篆。老益精鍊。又为余书杜工部秋兴八首。已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8L 页
屏风。纸虽生毛。而笔画蟠屈。独不损。望之益奇。
题岳武穆笔后
武穆笔。流传东土。雕刻于岭南某县。雄杰如其人。然忠义亦增其敬也。殆欲整襟起拜。如蔡京笔。未尝不妙。人未有贵之者。以其品行之匪人也。士之饬躬。当何如也。张翼德亦善笔。彼岂操毫用工。如后世名家者。特其材气拔类。故虽于戈戟抢攘之中。一有挥翰。辄能臻妙如此。武穆亦翼德之同调者也。
题钟繇墨迹后
余家有元常笔一纸。首尾俱缺。书中有云。与徐晃。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又云。贼帅关羽。已被矢刃。是贺捷表残幅也。然关壮缪为孙权所杀。元常何得掠其功也。笔法方整瘦劲。微有八分意。与宣示墓田诸帖。迥异矣。
记王氏真迹
余少尝从芝溪宋公。见唐王方庆所进诸王氏真迹。自右军以下俱在。即文氏停云馆帖之残卷也。右军笔法甚朴。非如稧帖及阁帖诸种。方庆。即琅琊诸王之裔也。想有家藏珍品。而其流传东土者。亦非屡经移模。故得完善耳。下方又有李怀琳仿叔夜书。后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9H 页
艺苑之论。以汾阴赝鼎之诮。大加攻击。然其逸气秀发。有天际真人之想。怀琳亦善于笔者。未可以耳食妄为长短也。
题兰亭帖后
右军帖。以兰亭为最。而昭陵真迹。今不可见。独定武本。往往传于世。然东人又多翻刻。而摹拓不精。大抵笨也。右军。即临池之圣也。类德盛仁熟。岂末学所可窥测。而其英华所及。亦足心醉。觉浮躁尽去。第恨今之翻刻者。不得其真。而增以粗丑。如乡愿之疑于圣也。如此者。虽屡阅。何补于笔也。
题崔北画后
崔北毫生馆。画二幅。一荷鹭。一芦雁。甚有逸趣。但笔画稍厉。下又有檀园金弘道画三幅。一梅花怪石。一墨莲。一虾蟹。乃其醉后笔也。神韵亦动人。皆中能品。
兴法碑跋
兴法碑。在原州观察营中。今亦不甚刓缺。李益斋所称鸾飘凤泊。气吞象外者。真善喻也。崔光胤集唐太宗笔。然观太宗笔之在阁帖者。与此悬殊。盖光胤笔法为多也。
题蔓溪画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09L 页
郑君芳。号蔓溪。又号之又子。画有逸趣。尝画飞瀑及梅竹芭蕉甚奇。其状物为最。尝临紫霄吴鸣雷草虫,山雀。及仿赵昌花枝坐雀。神韵动人。不让蓝本。
题多胡碑后
多胡碑。出自日本。具在先君子集中。字画诡异。然非籀非楷。似有仿依。盖其和铜四年。即唐睿宗景云四年。则日本人文之辟。亦久矣。岂有此混沌未分之书乎。且画亦脆柔。欲朴而未能者也。
题陶山记后
右陶山记一通及七言十八绝。退溪先生所制。而自写者也。奇高峰大升和之。又有小跋。盖和之于先生未卒之前。而书之于先生既卒之后也。读之。岩栖洌井之趣。森列眼中。亟欲理鞋杖策。飘然长往于陶山之间。恨余老不能也。
题陶山十二曲后
陶山十二曲。退陶先生所制也。当先生闲居之际。或言志。或言学。使子侄歌之。又舞蹈之。所以荡涤查滓者也。国俗歌诗。素无音节。必以俚俗间之。故不能合节。又其歌曲多淫哇。故君子鲜习之。然昔松江之思美人等歌。忠爱缠恻。清阴金文正公好诵之。其家婢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0H 页
亦能解罗帷寂寞绣帐空虚之句。盖于人伦之际。所补不细。然以其发于情也。故善学则可以感发人之善心。不善学则易归于流连而不知返。学者。可不知所择哉。
题扇画后
右扇画四幅。一郑谦斋画众香夕照。一许烟客画山居松石。一又烟客画蝉。一李凌壶画南涧草堂。各臻其妙。下方附坯窝墨竹图。真宰枯树图。坯窝画。虽不合格。然清高之趣。溢于纸墨。如其笔体。真宰画。乃其病中草也。笔画似浮肿。然真意烂熳。可珍。
题鹿脯帖零本后
家藏笔帖。有鲁公鹿脯帖一纸。书法专出右军。非鲁公他书比也。且拓本精完。磔趯之迹。笔锋森然。又有写杜工部绝句。粘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二十八字。笔意高妙。似安平大君笔。但出自东刻。往往失真。
题郑石痴画后
石痴郑公哲祚所画摩诃衍一幅。犬,鲤,鹿各一幅。鹿尤妙。又四幅。一沧海力士。而张子房立其傍。勇健雄豪之状。直令人魄推。一董贤。其冠佩灿然。而颛蒙媚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0L 页
妩之态。不可得而掩。一赵娥。其奋刃掉厉。绝去闺闱粉脂意。触之当靡。一绿珠。舞袖萦袅。姿媚横生。其得意笔也。今为仲弟所蓄。
题瘗鹤铭帖后
徐尚书荣辅。尝以鹤铭一本示余。拓本太精。字画太俗。似非焦山真迹。先君子具书一通。以示金坯窝先生。先生摘其语疵谬诸处。且录他鹤铭一本以答曰。此乃真迹。以余观之。亦非真本也。焦山之刻。为水所啮。渐致磨灭。其先拓者字多。后拓者字减。中国人钩摹甚众。善本极难得。然盖此笔瘦劲。得立鹤形者为得。
题定辽后卫百户印后
定辽卫。洪武四年置。寻改辽东都指挥使司。此印。乃在定辽卫时所铸也。龙川人。得之青龙山中。其印篆文曰。定辽后卫中千户所百户之印。印背左傍刻曰。洪武十年六月日礼部造。又左隅刻习字五十五号。右傍刻楷书云云。如篆文字甚工。彼埋地中四百馀年。 当宁壬戌始出。而不销蚀者。尤可异。然何由而在我境也。岂洪武中欲置铁岭卫时。有所遗佚者欤。
题东方画赞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1H 页
东方曼倩画像赞。夏侯太初所撰。虽极赞美。亦言其奇怪恍惚。右军笔。想亦发其豪举。不应如俗本之都无神明也。今之学书。当取古人完善本习之。不使其笨体先沁其笔意。且东人之刻。辄带油脂气。如人在稚弱学书时。邀免园卤莽。以谬音讹义导之。今之士鲜能超拔者。多由是也。书法亦然。
书石台孝经后
唐玄宗注孝经。天宝四载。刻于太学。谓之石台孝经。今尚在西安府学中。凡四碑。邢炳正义云。古文孝经。旷代亡逸。隋刘炫。得一本。率意刊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开元敕议之际。刘子玄等主之。而司马贞曰。今文孝经。是河间献王所得颜芝本。刘向参校古文。定为十八章。其注云。郑玄所作。而郑志及目录。皆不载。又会要中言。贞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制旧文。妄加子曰字及句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古文。玄宗从贞议而书之。后来如熊禾辈。谓贞去闺门一章。以启玄宗无礼之祸。然实不然。自颜芝本然也。玄宗已以武妃之谗。杀三子。又夺寿王之妇。入后宫。而乃亲注孝经者。不已愧怍乎。其从贞议者。意亦由此矣乎。
题圣教序后
家藏圣教序。虽非善本。亦近时所难得者。此序文皇为高宗作。今以冠藏经。盖叙僧玄奖求法事也。奖之天竺积十八年。以二象驮夹经像。还至凉州。上闻。手诏飞骑迎之。父子相率为序记。咸亨中。沙门怀仁。集右军字。勒此序于石。而心经末。列录于志宁等诸臣姓氏。文皇豪气盖世。而乃求福于因果。志宁等并一时之望。不能引君当道。乃以附名碑末为荣。不亦陋乎。且佛说之虚罔。易为辨别。而顾滔滔沈惑。韩文公斥佛之功。其可小乎哉。
题家藏昌黎集后
昌黎集。乃壬辰倭乱后。训鍊都监以财窘之故。用安平大君字本。刻聚珍字。印此书。买之而裕用者也。笔画伟丽。虽移刻。不甚失真。夫以昌黎之文。经朱子是正。而以安平笔印之。可谓绝世之宝。板本已久远。不知今尚存否。余在湖中官次。得之。不暂释手。然间多坏涴。可惜也已。
题白月碑后
新罗朗空大师白月栖云塔碑。崔仁渷撰。文甚典则。有唐碑体。释端目集金生书。书雄奇。诚东碑之珍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2H 页
初在奉化县寺墟。埋没者久。有农夫耕而得之。荣川郡守李伉。惜其毁缺。运致郡廨隙地。因志其事。而朴讷书之。正德四年八月日也。万历癸巳丁酉之际。天兵久留郡中。拓数千本。时方寒冱。墨冻。烧炭而拓之。石面多损。其后熊化奉使东来。未渡鸭江。先请白月碑本。我人不知碑在何地。更问天使而得之。自是求拓坌集。后守苦之。斥为马枥。今之所拓。皆马蹄之馀也。鉴赏家以无马蹄痕者。为旧拓。细阅碑中字叶。皆作𦯧。唐时避文皇讳。凡世之类皆改作云。此碑之刻。似在唐时。然至用世字。又不避。殊可怪也。碑后刻新罗国石南寺故国师碑铭后记。门下法孙释纯白述。末端。大书显德元年岁在甲寅七月十五日立。字体甚雄。似金生笔。但稍疏宕。殆所模非一手耶。金生笔又有昌林寺碑。赵文敏孟頫。称其唐人名刻。不能过之。今不存。
题罗两峰兰后
朴在先尝游燕。遗余两峰画兰摺扇一。两峰名聘。江苏杨州府人。少颇以风流自放。晚年奉佛。携子允缵流寓琉璃厂之观音阁。落拓可怜。画出于金冬心农。格力过其师。尝为鬼趣图。极谲怪。具有海内名士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2L 页
诗。又为红梅长幅。繁艳可喜。诗亦韶婉。不为画掩。妻桐城方氏。名婉仪。号白莲女史。亦能诗序刻。两峰少时。所效放翁体三十馀首。号学陆集。允缵亦能画。人比之罗昭谏父子。柳惠甫观两峰所藏唐韩滉回纥舞女图。戴尖帽辫发。绕首而饰珠翠。颇似东国妇女。
题张水屋画后
余尝从朴在先。观水屋墨竹画扇。放笔甚奇。其名道渥。江苏杨州府人。曾以盐运罢官。亦落魄人也。有感兴诗十篇。颇沈郁慷慨。
题姜豹庵画后
姜豹庵世晃。画有逸趣。近时画家多学之。豹庵子𪝤。尝遘疠。死有日矣。将敛而忽苏。豹庵乃写百幅云山图。以志喜而赠𪝤。盖竭其才也。𪝤亦为之题跋。识其家宝。李文肃性源。故嗜画。闻之。躬请阅月而后得之。今在其家。
题海阳笔迹后
海阳罗公。诗宗少陵。笔仿右军。其法宁僻毋媚。宁亢毋卑。宁拙毋华。好与先君子游。凡有唱酬。辄自为挥洒。墨迹多在吾家。公仪容戌削。望之如鹤。小牍尤可读。秃毫劣纸。弥增其古雅。不名一体。而得于鹤铭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3H 页
尤多。
题月村墨迹后
罗月村讳杰。字仲兴。海阳公之季弟也。公祖考洞玄公。气宇豪迈。尝过三渊赋诗曰。苍凉云出岫。黄白菊垂庭。渊翁亟称之。嗣子翊卫公。学识敦厚。为 庄献世子宫官。以辅导名。久于桂坊。家在果川。每就直。骑柴牛入都。传为桂坊美谈。海阳公少颇鲁纯。督之甚严。月村公素明敏无滞。不烦教授。及长。兄弟皆有高名。而友爱甚至。月村家居果川墓下。海阳寓在东城。月村辄来访。海阳公不忍别。偕至崇礼门外。月村又不忍别。偕返于城东侨庐。若是者屡。公遗外世务。颇自放于名教外。然爱好人伦如此。尝游燕京。冀遇中国奇伟之士。燕人皆好轻靡而乐软熟。终不得遇。及归。与海阳公。俱隐茂朱山中。尝步诣湖中素交。猝得疾以终。其笔与海阳公一格。然以其不能寿。故老健苍郁则逊之。先君子访公燕行路中。且赆行具。公有诗谢之。诗甚清高。笔虽暂时放毫裁写。格力甚雄。公有笔经。先君子为之序。
题徐公(懋修)笔迹后
余家有公所写杜工部李潮八分诗,韩昌黎石鼓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3L 页
又写陶渊明桃花源诗。笔法雅丽有则。如礼法之士。阅之而浮躁自靖。余尝候公。公时方饭于内。即持饭出。甚款曲。论笔法甚悉。座无一点尘埃。信乎如李参奉匡吕诗。郡中有徐宰。皎然当玉树也。至今不能忘。
题雪翁笔迹后
雪翁柳公。笔仿子昂。老而愈妙。尝为先君子。自写平日所著诗一卷赠之。甚秾粹可珍。公常骑牛。挂一酒壶于牛角。朗咏自制诗。过道峰山下。赵相国载浩。望而异之。举为北部参奉。既而罢官。还道峰旧居。有诗曰。东出都门未百里。山青水白是吾家。寿过八十馀岁。雪须丹颊。望之如神仙中人。
题圆峤笔迹后
李圆峤匡师。少学书于尹白下淳。其格力过之。以家累坐配北边。又移南海岛中。圆峤才调奇特。而沈郁困踬。其不平之气。一于笔发之。故过于奇险。诗亦雄浑。尝制鹿角枕诗。自写数三本。传于世。当时碑版。多出其手。余见李相国台佐碑。甚奇。虽在汉唐诸碑。无愧也。尝写字满一笼。付其妾。使作生活。圆峤没于岛中。人闻妾卖书法。争以贵价货之。遂致传布益广。南中人。最多仿其法。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4H 页
再题圣教序后
圣教序极奇妙。虽乖右军笔意。亦足楷法。但不得其神韵。而徒仿体裁。如沐胶柒盆中。自归冗俗。余尝从芝溪宋公书室。得见真迹画法。真屋漏痕也。内蓄精悍。外拓疏朗。非元,明后所刻。今闻失之。不知转之何家。又见褚河南圣教序。秾丽婉媚。亦善本。然考之。王弇洲云。其家藏本波拂处。虬健如铁线。陕省致一纸。轻弱不足言。又云。永徽四年。中书令臣褚遂良书。考之本传。永徽四年。为中书左仆射。疑后人附益。余所见。盖陕省本也。然典则森然。未可断以轻弱也。
题赵松雪写昼锦堂记后
韩魏公以上相。作昼锦堂于相州。时。欧阳文忠。以参政为之记。蔡忠惠襄。以三司使书之。此本余未得见之。而今考弇洲集中云。观其用笔。特遒劲伟丽。出入清臣诚悬间。想其方整厚重。大有典则。又有赵文敏所书一本。姿态高妙。波画皆作兰竹披拂之状。绢本虽往往坏损。墨痕不昏。笔锋可觅。诚可珍玩。此在惕斋相国书室。余得见之。
题乐毅论后
黄山谷尝言。小字乐毅论。实王著所书。出何薳春渚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4L 页
记闻。然其神妙劲正。非右军不能也。如威凤特立。诸珍禽异鸟。不得不为之下矣。但摹拓展转失真。神龙化墨猪矣。余尝见李参判厦镇家藏古帖。真善本也。纸墨昏暗。而阴画黄赤如染。可知旧物。又闻李相国在协家藏一本甚善。其精完。犹不及此云。
题赵文敏草千字后
赵文敏所写千字文。余尝从内阁吏金义铉见之。行草遒丽。大有右军意。盖文敏此法最高妙。余家又有文敏千字文。字体精工潇洒。与文敏平日所书顿殊。盖其变体也。
记吴道子画
韩石峰尝为中国人书先碑。其人以吴道子龙虎画遗之。石峰既没。归之吴竹南。竹南又传之尹尚书深。后。复归之吴氏。吴氏虑人求借。遂致亡逸。谩言家多灾异。还挂燕京东岳庙中。以神其迹。画实在吴氏云。吴道子画。我国又有二本。一在竹山金氏家。黑绡用泥金。画草虫十叠。一在海西金沙寺。十六轴并藏以花梨锦缎。旧满二十轴。人或窃去。存者只有此。昔朱子论苏东坡四菩萨阁记。不如欧阳文忠菱溪石记。盖戒人勿取则一也。坡文戒子孙之难全。而其戒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5H 页
切。欧文戒富贵之无常。而其戒也婉。其感人之深。坡不及乎欧公远矣。然后之人识乎此。则金氏之藏可世守。而金沙之贮可永存耳。
题练光亭额后
陆友仁研北杂志云。晋陵富人承氏子。家有奇石旧刻。米元章书六字。第一山米芾识。承氏子谓芾与费同音。为不祥击碎之。止存其半。不知何人移模。而颜于平壤之练光亭。雄丽鲜比。朱兰堣之蕃。奉使东来。乃书江字于其间。以成第一江山四大字。字虽佳。较南宫书。不逮多矣。又尹白下书此四大字而揭之。又不及朱笔。又丹阳龟潭亭上。刻圆峤所书四大字揭之。亦雄健。
题寒水斋墨迹
寒水斋。德宇冲厚。讲道林泉。英华所发。词翰亦奇。余尝入丹阳上仙岩。至守一庵。见寒水斋所写。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余独胡为。有志未就四句。波画瘦劲。如折竹。可作山门之镇。独逸一年字。读之。有筼筜壁上之感。洞中山水之名。多寒水斋所命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书画杂识
  
题栗谷先生墨迹后
黄江之寒水斋。文纯先生所处也。中有小椟。储栗谷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5L 页
先生手草经筵日记三卷。想先生在坡山山中。草此时。艰于笔札。用当时烂报而起草。其背皆小字行草。然德辉所发。浑然天成。不觉起敬。如在严师之侧也。此尤翁授寒水斋。以作道统之传。又椟中。有紫云书院庙庭碑草本。即白沙与沙溪手书。相往复。尤翁所草紫云碑一本。亦质沙溪而签亦尚存。
记水云亭额
水云亭。在丹阳之云岩上。即柳西崖物也。西崖家居安东。相距不甚远。每往来自适。而乃以此被劾。其自辨疏曰。丹崖翠壁。亦入弹文者。是也。水云亭额。即西崖所书。伟丽典雅。俨然真中兴名相气像也。至今为柳氏所守。
记凌壶篆后
凌壶李公与丹陵李公。屡游四郡。最好丹阳山水。凌壶搆多白云楼于龟潭玉笋峰上。丹陵刱羽化楼于郡前溪上。又搆栖碧亭于舍人岩罅。今皆坏毁。然先辈啸傲之迹。历历具在。不能忘也。舍人岩上。刻丹陵及凌壶名。皆古篆而凌壶笔也。望之奇崛。虽苔藓被之。光气萧森。
题白沙李文忠笔迹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6H 页
白沙李文忠。当光海时。凶徒欲废 母后。先生建议言不可。其草藁移刻郑锦南所撰北迁录中。义重词严。笔画亦为之增健。虽其摹拓失真。亦足以立懦。先生墨迹。多在后孙家。气像豪迈。可见平日学力。人之宝玩者。奚独在点画之工哉。
题尚书石经后
开成石经。在西安府中。清阴先生得之。贮于室云山中。其后稍稍有购者。今见存者三四本。笔体虽非至者。大抵柳诚悬颜平原书体。具有楷法。仲弟从邑中人家借来。其人用贱价沽得者也。始以纹缎装贉甚美。今乃以庸手之笔。杂题卷首。狼藉涴污。不唯可惜。亦足见人家子弟。不能恭阅经典。致流落坏伤如此。重可叹也。
记安歧印记
柳惠甫尝入燕。访罗两峰观唐韩滉回纥舞女图。轴尾有朝鲜安氏印记。安氏名歧。号麓村。系出朝鲜。是雍正间人。与弟某有雅致。在代王府内。杨州办盐务。蓄书画甚富。尝献于内府。蒙赐白金一千两。其子孙贫甚。不复雅。又画徵录。清乾隆初。张庚所著。皆清后画家。 皇朝遗民。如徐昭法,恽香山诸人。多卖画自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6L 页
给。故无不编入。又有三韩人画。如吕犹龙山水。李世绰山水人物花鸟果品。崔鏏人物士女。卞永誉女花草。具有题品。清人指辽东为三韩。然三韩。即马韩,马(一作辰)韩,弁韩。皆在汉江以南。而古来相传崔孤云之言曰。辰韩。百济也。弁韩。新罗也。马韩。高句丽也。然高句丽宲主带水以南。于三韩无涉。辽史称圣宗伐高丽。俘三国之遗人。置高州三韩县。然契丹伐高丽。当止汉水之北。何能俘三国之遗人乎。自古论三韩者多。不可辨。
题李参奉笔后
李参奉匡吕诗高逸。有名当世。笔亦苍郁。好写杜工部诗。余尝蓄数纸。笔意潇洒。绝无尘埃气。便欲断荤与肉。展挂于古松流水间而阅。
题申紫霞墨竹
紫霞墨竹。逸趣可喜。要为近时画家之最。 正宗丁巳。 命黄陜川运祚。诣铸字所。书春秋经文。阁吏乞书一纸。公靳之曰。吾不能为若书之。海阳罗公闻之笑曰。人有求。即可酬之。何乃自重如此。紫霞尝为承旨。方在院。适公座诸宰及院僚。竞持扇请墨竹。皆为挥洒无忤色。院吏持一草注纸在傍。欲乞画而未敢。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7H 页
紫霞顾笑曰。吾岂独靳于若乎。即取纸画竹而与之。人称其达。紫霞名纬。字汉叟。与余好。紫霞子命洽。亦善画。号小霞。
题杨蓬莱笔刻后
永平之金水亭。蓬莱别业也。山水妍秀。金水亭扁。亦蓬莱笔也。蓬莱笔多刻在岩石间。而琼岛之傍。所刻尤奇。即亦所自制也。诗曰。绿绮琴伯牙心。一鼓复一吟。钟期是知音。泠泠虚籁起遥岑。江月娟娟江水深。诗甚清逸。蓬莱琴背。亦刻此诗。琴材不甚良。以蓬莱故名。向在申都尉光绥家。今不知流落何所。
题孟永光画后
孟永光。字月心。山阴人。工人物写真。游辽东事清。后从清主入燕中。不乐仕进。以画祗候内庭。为顺治主所爱。潜谷金公。奉使入沈。永光为写真甚肖。传其家。此画乃老人拄杖独立。甚纤密可赏。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东国地理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7L 页
汉二郡辨
史记朝鲜传。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夫燕之时。真番朝鲜。既析为二。则可知其界不同也。又秦属之辽东外徼。则特羁縻之而不置吏筑障也。汉复修辽东故塞。以浿水为界。则不至如燕之广。置吏筑障。只从浿水而为境而修之。所以卫满东走出塞。居秦故空地。上下障出塞者。出辽东塞也。秦故空地。即真番朝鲜地。而辽东太守约满为外臣者。以其主辽东外塞。而辽东东都都尉理武次县。用以防护外塞者也。及汉定朝鲜。为四郡也。割鸭绿以南则为乐浪。今关西界也。白头之北。旧称真番者。仍之。今乌喇兴京界也。白头之东南。肃慎之境。为玄菟。今关北也。单单大岭之东西。为临芚。今关东境也。后又属真番于辽东。移玄菟于句丽县之西北。合临芚于乐浪。此四郡与二郡分合之迹也。盖尝考之图记。中国之界。止于辽东西。而朝鲜之界。止于洌水南。高句丽之境未详。然吞濊貊而跨沃沮。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8H 页
则自开元铁岭。以及吉林诸处。大关东西之境。皆其地也。汉玄菟郡。既被韩貊所侵。徙于真番旧治。而所领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即今三,甲废四郡及兴京等地也。后汉仍之。安帝即位之年。以辽东属县高显侯。城辽阳来属。晋时高显高句骊仍之。上殷台,西盖马。辽阳侯城去之。又以辽东属县望平来属。盖玄菟之分合。即辽东界也。高句丽。自汉哀平以后。又值莽更始之乱。得北夫馀境。与凶奴接境。凶奴当南北单于之乱。遁逃奔窜。其地又旷。句骊承之。彊土渐辟。建武之际。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皆汉之北塞。而今蒙古诸部热河界也。与今鸭绿之源稍远。故后汉及晋之玄菟郡。得保有高句丽县。及慕容氏之际。句丽始返玄菟之丸郡。又被慕容之残破。遂渡鸭绿都平壤。又其后冯氏来投。而元魏之末。中国多事。东西争衡。句丽复强。土地又辟。
汉乐浪郡。领朝鲜等二十五县。后汉仍之。独省乐浪东部都尉。弃岭东地故也。又有乐都而无吞列。疑吞列之改也。晋时带方郡。割乐浪之带方等七县而置之。但汉时五县。𧦦邯,浿水,粘蝉,增地,昭明。则不见。更有南新。别出意分合之际。有所并者欤。括地志。朝鲜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8L 页
南界六百里。朝鲜即乐浪郡治。今平壤南至汉江五百五十里。可知乐浪之界。跨汉江而南也。百济本记。温祚以慰礼城东。有乐浪侵轶。迁都汉山慰礼。今稷山。自稷山至汉江。一百九十里。可知乐浪跨湖西境而东也。东国通鉴。温祚十六年。欲袭乐浪牛头城。牛头城。今春川。可知乐浪保有貊国境也。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二十七年。汉遣兵渡海。取乐浪萨水以南属汉。则萨水今清川江也。可知乐浪之界。当东汉之初。渐蹙于北。才至清川江也。永光,建初之间。玄菟藩蔽于前。与句丽相交争。乐浪依旧在鸭绿之南。时以海路通中国。公孙氏既统之。雄长海外。至晋永嘉之世。中原鼎沸。遂为句丽所并。详察界至。汉武所置郡县。多不可详。然朝鲜𧦦邯,浿水,镂方,增地。今关西境也。含资。今关北境也。粘蝉,遂成,带方。驷望,海溟,列口,长岑,屯有,昭明,提奚,浑弥,吞列。今海西及畿辅地也。东暆,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今岭东境也。前汉书辽东郡险渎。注应劭曰。朝鲜王满。都邑依水险。故曰险渎。臣瓒曰。王险城。在乐浪郡浿水东。颜师古以此为是。即指平壤也。应氏何故谬误若是。中国人解东国地界。类多耳食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9H 页
高丽九都督府辨
高句骊自后汉时。有五族。曰消奴部。一名右部。又西部曰绝奴部。一名后部。又北部曰顺奴部。一名左部。又东部曰灌奴部。一名前部。又南部曰桂娄部。一名内部。又黄部。是时。桂娄部。为高句骊王。在玄菟郡中。今江界府下地也。后汉书所称。南与朝鲜濊貊接。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者。是也。又称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随而为居。今之白头东北之支。纡曲于吉林乌拉之境。皆大山深谷也。度其界。至其南即鸭绿江界也。其北即开原境也。其左即辽东境也。其右即黑龙江界也。及高丽移都平壤之后。其五部界至。想亦变迁。而其名则自在。故唐既破高丽。而分其五部。为九都督府。九都督府者。新城州,辽城州,哥勿州,卫乐州,舍利州,居素州,越喜州,去(曰下一字)州,建安州。其四十二州之存于志者。南苏,盖牟,代那,仓岩,磨米,积利,黎山,延津,木底,安市,诸北,识利,拂涅,拜汉十四州而已。然此皆鸭江以北之地。岂安东都护在平壤。自镇高丽旧地之在鸭江以南欤。及安东都护移于辽东之后。渤海侵掠。并高丽旧境而有之。
高句骊诸城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19L 页
北礼。晋书载记。慕容皝击高句丽时。句丽有二道。其北道由北礼平𤄃。南路从南陜。入木底城。道险狭。慕容翰以为虏必谓大军从北道。王宜率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从之。果入丸都。北礼今云山郡。据宋书。燕王冯弘。至高丽。被杀于北礼。云山有皇帝冢。即冯弘冢也。时慕容部落在柳城。而丸都今江界。其北路者。意由昌城踰缓项岭。入于云山。云山在江界之南。由师路而望者。北路也。其南路者。即从营州故道也。然云山之路。踰狄踰岭之险。崖谷深阻。溪涧崎岖。而反以平𤄃称。即其南路之险。可知。盖州。唐书。李世绩,江夏王道宗。攻高丽盖牟城。为盖州。辽书。辰州奉国军渤海。改盖州。为辰州。以辰韩得名。然盖州。在辽东西南。今金,复州境也。唐书渤海传。无辰州及盖州名。且云以辰韩得名者。尤纰缪。贾耽云。自安东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新城在兴京界。古盖牟。意亦在其傍近。今盖州。乃移置也。
乌骨城。疑在金,复州境。唐太宗攻安市也。高延寿等请曰。乌骨城耨萨老耋。移兵临之。朝至夕克。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又唐书。自登州东北海行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岛。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0H 页
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注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乌骨江。即在金,复州境。然金,复州境。无大水入海者。只有大洋河。岂乌骨江欤。盖金,复州。在高句丽。为重镇。据辽者。为必争之地。是故。满州既据辽。先取金,复诸卫者。是也。
沙卑城。亦金复州界。唐书。张亮帅舟师。渡海袭沙卑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揔管王文度先登拔之。分遣揔管丘孝忠等。耀兵于鸭绿水。今复州界内。有大沙河。意沙卑城也。
辱夷城。似今云山宁边境也。李绩之伐高丽也。克大行城。诸军出他道者。皆与绩会。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拒战。绩奋击大破之。追奔二百馀里。拔辱夷城。案唐书。绩攻高丽也。初渡辽。曰。新城。高丽西边要。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得。遂攻克之。高侃自新城追至金山。与高丽战不利。薛仁贵横击大败之。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金山者。似是兴京之栅门南金石山也。又攻扶馀城克之。泉男建遣兵救扶馀城。绩等遇薛贺水大破之。考今图经。薛贺水。即佟家江也。盖其师路。由昌城路。过鸭绿江二百里。而至辱夷城。则岂非今宁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0L 页
边云山境欤。
积利城。清统志云。在平壤西岸。唐贞观时。遣牛进达。自海道入高丽。拔其石城。进至积利城下。败其兵。相近者又有泊灼城。薛万彻等。伐高丽。围泊灼城而还。泊灼城。在义州。积利。似镇江城也。
渤海彊城辨
上京龙泉府。即肃慎故地。领龙湖渤三州。渤海王城。贾耽曰。自安东都护府。(此似指辽东。而非平壤。)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故肃慎城。其北经德里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忽汗海。今虎尔哈河也。金灭辽。设都于渤海。上京者。指会宁府也。扈从录云。沙林东南十五里曰火茸城。金之上京会宁府也。三殿基址。皆在碎碧瓦。棋布其上。城西芰荷弥渚。逶迤绵渺。莫穷其际。渚间有亭榭遗迹。自沙林而东八十里。为宁古塔。清统志。谓在乌喇境内。以唐书考之。在宁古塔南境。中京显德府。亦肃慎故地也。领卢,显,铁,汤,荣,兴六州。清统志云。在吉林乌喇城东南者。是也。贾耽曰。自神州。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今由废四郡之境。行四百里。即吉林乌喇境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1H 页
辽志。以显德府。谓东京。辽阳府。又谓之平壤城者。甚误。
东京龙原府。一称栅城。濊貊故地也。领庆,盐,穆,贺四州。今之六镇。皆其界。贾耽云。栅城。高句丽旧地。辽志。以开州当之。殊误。开州在今凤皇城界。东西相去甚远。
南京南海府。沃沮故地。领沃,晴,椒三州。此今咸兴界。西北跨北青府。晴州。似北青也。魏志汉武元封二年。以沃沮城为玄菟郡。文献备考。玄菟郡。在今咸兴府。辽志谓高句丽之沙卑城。清统志谓海州故城。谬甚。
西京鸭绿府。高丽故地。都督神,桓,礼,正四州事。神,桓,礼,正。皆在鸭绿以南。今江界废四郡古延州等境也。
长岭府。亦高丽故地。领瑕,河二州。在鸭绿之北。唐志谓营州道。是时营州。在柳城。今热河路也。取路自长城外长岭。似今叆阳,宽奠等处。今浑河源。出长岭子纳绿窝集。即小辽水也。岂长岭旧地欤。
扶馀府。扶馀故地。领扶,仙二州。今开原县境也。
鄚颉府。亦扶馀故地。领鄚,高二州。辽志。韩州东平郡。本藁离国旧治。柳河县。高丽置鄚颉府。藁离国。即扶馀之所自出也。近率宾府。今在鸭绿水源之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1L 页
定理府。挹娄故地。领定,沈二州。清统志云奉天府者。可徵也已。疑九都督之积利州也。
安边府。亦挹娄故地。领安,琼二州。似亦在奉天府界。
率宾府。仍率宾故地。领华,益,建三州。今自三,甲,厚州。至昌城鸭绿江之外。至兴京。意唐九都督之建安州也。
东平府。拂涅故地。领伊,蒙,沱,黑,比五州。即九都督之拂涅州。似在黑龙江之境。辽志云。紫蒙县。本汉镂方县。又云。辽州始平军。本拂涅国者。皆误。且紫蒙。即契丹所置戍名也。镂方。浿水所出也。安得而合之哉。
铁利府。仍铁利故地。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意九都督府之识利也。似今铁岭卫。而义州亦其地也。
怀远府。越喜故地。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九州。即九都督之越喜州也。与率宾府界为邻。
安远府。亦越喜故地。领宁,郿,慕,常四州。唐书黑水靺鞨传。有拂涅,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东北际于海。西抵室韦。以此疑拂涅等州。在黑龙江地。然黑水靺鞨界至自如此。非谓三部之广轮也。盖唐时定九都督也。似不过宁古塔吉林等地。不必远及黑龙江外之界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2H 页
独奏州。以郢,铜,涑三州。而置涑州。以其近涑沫江也。盖所谓粟末水也。今混同江邻部也。
渤海世世朝献于唐。与幽州节度府相聘问。职官仪章。辄用中华制度。又与日本新罗通其书。灿然可观。夫渤海。即我东北境。而其都在吉林乌拉。极荒远椎卤。然在渤海时。文明乃如此。良由上之所导。而未有习俗之不可改者也。契丹灭渤海。为东丹国。渤海府部族。多入高丽。而南海府。独为渤海城守。久抗契丹。力屈而后降。夫契丹于渤海类也。且以武加之。然南海之种族。不忍遽背故主。不亦奇哉。良由山川雄奇谣俗质厚故也。然则六镇北边之民。苟不虐使之贱弃之。彼之忠义。可以鼓也。安定国者。亦渤海之种也。保其西鄙。西鄙。即鸭绿府邻近也。宋太祖开宝二年。其王烈万华。因女真使。上表献裘。太宗太平兴国中。讨契丹。降诏安定国。令张掎角之势。安定国。欲摅宿怨。其王乌玄明。亦因女真入贡。托之上表。有曰。高丽旧壤。则其地在鸭江内外。似今江界兴京等地。又曰。扶馀府。昨背契丹。并归本国。亦可验开原之傍近也。但称臣于宋。而自称元兴六年。为可骇。元兴。即乌玄明之僭号也。
𧦦邯辨
𧦦邯。在汉四郡乐浪界中。今未详其地。然后汉书。王闳。乐浪𧦦邯人。七世祖仲。本琅琊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汉济北王兴居叛。欲委兵师仲。仲惧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以家焉。闳为郡三老。不其。齐地之斗入海者也。仲乃由海路而至。即乐浪之近海处。且汉书地志。以𧦦邯。置朝鲜浿水之间。似在今平壤与阳德境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2L 页
丽玉辨
崔豹古今注。详言丽玉事云。朝鲜津卒霍里子高。见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悽怆。曲终。亦投河死。子高还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朝鲜。即平壤府。狂夫所溺大同江。平壤箕子所都。八条之教。妇人贞信。不淫辟。烈妇之行。有由然也。然有箜篌传写之曲。故遂流布千古。苟无是也。亦湮灭无闻矣。余邻邑。有人死于水。其妇从之溺死者。有数辈。或㫌或不㫌。彼狂夫之妻。不亦幸乎。
长岑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3H 页
长岑。在乐浪界中。汉书地志。列列口下屯。有上列口。今通津府也。屯有。今海西境也。长岑。似在海西畿辅之间。乐浪,玄菟。既为汉郡。置太守令长。至于魏,晋之间。往往出自中国。其名官固可数也。后汉崔骃。为长岑长。晋庾珉。为长岑男。长岑。虽海外荒远。可见供赋税。修职贡。如内服也。
苍海郡
汉书武帝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三年。罢。服虔曰。濊貊。在辰韩之北。高句丽沃沮之南。东穷大海。又平准书。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据此则非缘南闾之降而置郡。乃彭吴贾所灭之也。按汉书。荀彘攻朝鲜置四郡。则又非彭吴之所灭。且四郡。在罢沧海郡之后。非同沧海而置之也。考史记注。沧海郡。即今岭东地也。岭东。地瘠民鲜少。安得有二十八万之众乎。且东暆,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此七郡者。皆属乐浪郡。彼沧海郡建置。舍此七郡而何之乎。后汉书东夷传。南闾诣辽东内属。是时。右渠据平壤。虽真番旁小国。欲上书见天子。辄拥阏不通。岂独使南闾诣辽东内属乎。此皆未得其理也。盖汉用海路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3L 页
通乎东国。濊君降附。由是路也。彭吴亦从而穿之。遂置郡。而海路险远。威灵不接。故旋即罢之。考其界至。自岭东西。以及海西全境。汉水之南至湖西界。皆其地也。及汉灭右渠。而置四郡。则复经理之。如含资,黏蝉,遂成,增地,带方,驷望,海冥,列口,长岑,屯有,昭明等地。皆沧海郡旧地。而并入于乐浪境。而以汉水为南为界者无疑也。盖张良见沧海君得力士。沧海之为国旧矣。岂濊国之一称欤。沧海郡之名。亦因是也。
弓口门辨
高丽文宗九年。契丹设弓口门于保州城东。移牒请治鸭绿以东彊埸。契丹主见朴寅亮之表而寝之。保州者。义州也。义州。有崔福岛。旧名小岛。今称佐致岛。周七里。天启辛酉。辽阳陷。汤站人崔福者。避地至岛耕种。故名有大小二岛。水浅则可褰而过。乃犯越人路也。崇祯辛未椵岛之乱。满洲骑数万。潜从陆路而至。欲援岛中乱民。林忠悯庆业。在云暗山城。问曰。北兵无舟楫。何从而至也。一章京笑曰。你不闻辽人诗乎。试看弓口水浅日。正是东京跃马时。我从弓口滩来矣。庆业使人尾其后。虏从崔福岛以归。
高丽六城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4H 页
高丽六城。曰兴化镇。今入义州。曰通州。今宣州府。曰龙州。今龙川府。曰铁州。今铁山府。曰郭州。今郭山郡。曰龟州。今龟城府。本定州。后移治随州。即今定州也。自契丹破渤海。浿西地荒废。不复理。往往为熟女直所据。弓裔起于铁圆。击取十二镇。考之图经。今平壤江东江西顺安三和三登安州成川肃川慈山价川阳德等地。高丽太祖仍之。其后置州渐广。如六城。多光宗时所置。然宣州义州之境。与契丹为邻。契丹萧逊宁入寇。成宗至西京御之。议者。欲割黄州至岊岭为界。与之而请和。徐熙曰。自契丹东京。至我安北府数百里。旧为女真所据。光宗取之。筑嘉州松城。今契丹欲此二城。声言取高句丽旧地。今欲割西京以北与之。三角以北。皆高句丽旧地也。可尽与乎。遂请行。至逊宁营。逊宁曰。汝国自兴新罗地。高句丽地我所有也。汝侵蚀之。又与我接壤。而越海事宋。何也。熙曰。我国。即高句丽之旧也。故号高丽。都平壤。若论地界。上国东京。皆在我旧境。何得谓侵蚀乎。今鸭绿江内外。女真盗据其问。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逐女真通道路。敢不修朝聘。逊宁知不可强。遂还。于是。熙以兵逐女真。城长兴,归化二镇。郭,龟二州。又城安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4L 页
兴化二镇。灵,宣,孟三州。然契丹数致愠怒。辄来索六城。且又引兵来侵。多为高丽所败。乃作船桥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以取保州来远县。宣州怀化军。定州定东县。又设弓口栏于保州城东。欲治鸭绿以东彊事。高丽用朴寅亮表。逊辞请毁桥。契丹许之。睿宗丁酉。金势渐盛。攻取开州。遂袭来远城。来远城刺史常孝孙等。载其官民一百二十艘。泛海而遁。移牒高丽。以来远城及保州归之。丽兵入之。收兵仗钱货宝物甚多。改保州。为义州。始以鸭江为界。又遣蒲马如金。请保州。金主曰。保州近尔边境。听尔自取。仁宗遣使奉表称藩。槩高丽之始。以安北府为界。萨水之北。皆女真所盘据。契丹虽灭渤海。渤海所取高句丽之旧略。未能悉有。只从辽东傍近。设置州县。所以与高丽屡诘彊事也。是时。西女真部帐。与东女真相接。契丹故不侵伐者。以其服事之故也。高丽未之驱逐者。以其藩蔽之故也。高丽苟欲专意事契丹。假女真之路。而通朝聘。顾亦何难哉。终始归诚于宋。乃越海涉青齐之境。远朝于汴都者。盖其兵力不甚凋敝。可以拒契丹。而契丹亦远都燕中。顾无意于六城。特欲惧高丽俾不敢叛己也。及其末也。契丹之弃保州。非爱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5H 页
丽也。欲替己而受祸于金也。金之不取。亦非爱高丽也。志在破燕而主中国。岂复事此六城而止乎。又尹侍中九城之役。馀威尚存故尔。保州之归高丽。固其势也。且高丽之起。诚高句丽之南境。徐熙以高丽之号争之而得之。今我 国朝以朝鲜号。朝鲜旧彊跨辽沈。而及开铁。则其有能引之以争旧彊哉。如徐熙之辞。朴寅亮之表。可以存故实也。
双城辨
高丽高宗四十五年。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以兵屯古和州。龙津人赵晖。定州人卓青。与女真布只圆通。潜引蒙古兵。杀东北面兵马使慎执平。以和州迤北。附于蒙古。和州。今永兴府也。蒙古。乃置双城府于和州。以晖为揔管。青为千户。以统和州,登州,定州,长州,豫州,高州,文州,宜州,宣德镇,元兴镇,宁仁镇,辉德镇,静边镇。凡八州五镇之地。即今南关咸兴以南诸州县也。是皆新罗旧境。而女真方据咸兴以北。布漫于三撒曷懒之甸。故双城所统止于是也。自高宗戊申。至恭悯丙申。一百九年之间。沦于蒙古。至是密直副使柳仁雨击之。踰铁岭。次登州。(今安边府。是时寓治襄州。)距双城二百里不进。我 桓祖以双城千户。来朝而归。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5L 页
王遣兵马判官丁臣桂。谕以内应。 桓祖即衔枚而驰。与仁雨合兵。破双城揔管赵小生。逃入伊板岭。(今磨天岭。)于是收复旧境。以都连浦。为界。复号东北面。盖 桓祖栉沐之勋。已为开拓六镇之兆也。及辛祦十四年。契长寿还自京师。宣 太祖高皇帝旨曰。铁岭以北元属元。并令归之辽东。辽东都同遣指挥二人。以兵千馀来至江界。将立铁岭卫。预设本卫镇抚等。皆至辽东。自辽东至铁岭。置七十站。站置百户。后军都督府。遣百户王得明立卫。高丽遣朴宜中。陈乞曰。铁岭迤北。至公崄镇。系是本国之地。本国叛民卓青等。闻知元朝沈州有双城县。因和州有小城二坐。朦胧奏请。遂将和州。冒称双城。至正十六年。罢还本国。 帝诩其有辞而寝之。金源之始起。即我咸镜之南北道。渐致强盛。跨有辽沈。遂入于燕。其故时封彊。乃复荒远。蒙古遂从开原路。历建州。东渡鸭绿。置合兰府于咸兴。又置双城。而辽东有咸州双城铁岭。我咸镜南道。亦有咸州双城铁岭。案图考经。易致滋惑。然蒙古据咸兴以南。铁岭以北。特闯而暂据也。至若辽东之铁岭。实邻蒙古诸部。结屯无边。宜中之辞尽精析。而但未能及是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6H 页
东宁府说
高丽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营吏崔坦,韩慎。闻林衍废王。与三和校尉李延龄。定远郎将桂文庇。延州人玄孝哲等。谋诛衍。潜募龙冈,咸从,三和人。杀咸从令崔元。椵岛分司御史沈元浚。西京留守崔年。叛附于蒙古。蒙古以西京为东宁府。置揔管。画岊岭为界。自黄州西北。今平壤,龟城,郭山,德川,三和,龙冈,咸从,江西,嘉山,顺川,殷山,肃川,昌城,铁山,泰川,价川。朔州,宣川,成州,熙川,孟山,云山,祥原,中和等地。皆属之。割义州地。隶婆娑府。府在鸭绿江北。至忠烈庚寅悉罢。而归之高丽。复为西京。此乃高句丽旧彊也。自高句丽据有乐浪地界。盈缩不定。浸及屯有旧境。至于北汉。高句丽破后。其北界。为渤海所并。其南界。为新罗所噬。及契丹灭渤海。而新罗亦渐衰弱。乃高丽乘之而统合三韩。兼及句丽旧疆。盖新罗处大岭之南。距中国甚远。故中国之兵未之及。百济与青齐。隔一海。距中国稍近。故为苏定方所灭。句丽西与燕邻。北与靺鞨接。战争无时可休。入高丽时。以事元之故。虽稍宁谧。自辽金以来。屡起兵革。在我朝南倭一扰。而北胡再猘。西北之忧。固不可一日而暂弛也。且高丽之起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6L 页
在于带方。与乐浪连封。故海西之土风彊悍。亚于关西之雄杰。然以其在畿服密迩之地。故王化攸及。往往驯刚化柔。而贼盗则常多。他路如关西。稍远于王化。故其向往 王朝。或有不能如湖岭畿服之士。故西京之叛。在丽朝已多。而至如我 朝。甲子辛未乱又起于此。以关西雄杰之风。倘能柔 朝廷一视之泽。鼓其敌忾之勇。复谁与之敌乎。扼虎命中之士。不必他求矣。
曷苏馆辨
曷苏馆。即熟女真所据。熟女真。高丽史所称。西女真也。辽史称合苏馆。女真别部名。又作曷苏馆者。是也。金史。太宗二年十月丙寅。命南路军帅阇母。以甲士千人。益合苏馆路孛堇完颜阿实。以备高丽金之南路。似今南关也。意合苏馆。在今关西境。以其傍近。故引以自助欤。金史又云。胡十门者。曷苏馆人。高永昌据东京。招曷苏馆人。胡十门召其族曰。吾远祖兄弟。同出高丽。今大圣皇帝受命。即大位。吾岂能为永昌臣哉。盖女真始祖之兄阿古乃。留高丽中。胡十门。自谓阿古乃之后也。于是。率其族属部众。诣撒改乌蠢降。营于驼回山之下。永昌攻之。胡十门奔撒改。及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7H 页
攻开州。胡十门以粮饷给军。后攻保州。辽将以舟师遁。胡十门邀击败之。以功为曷苏馆七部勃堇。据此则撒改似指三撒胡里改等路。开州在辽阳。保州即今义州也。胡十门之奔走及战争之迹。在鸭绿内外海城。及建州等地。又高丽僧金俊。自平州入女真。为其始祖。平州者。今平山也。阿古乃即金俊之兄也。是故。女真之乞罢九城也。称我祖宗。出自大邦。至于子孙。义合归附。窃意胡十门之部族。为野人。滋蔓于辽阳外檄。遂为满洲之始也欤。清人之姓。有云爱新觉罗氏。爱新者。金也。觉罗者。宗也。盖金宗也。
长城辨
高句丽荣留王十年。筑长城。东北自扶馀城。南至西海。千有馀里。夫馀城。今开原界。想由开原。而越鸭绿江。至于咸兴。此高句丽界营州之长城也。新罗宪德王八年。命牛岑太守白永。发汉山北诸州郡人一万。筑浿江长城三百里。浿江。今所称猪滩也。牛岑。即牛峰县也。此新罗界。唐安东都护之长城也。高丽德宗癸酉。命平章事柳韶。筑关城。自鸭绿江入海之口。傅于定平都连浦海滨。延袤千馀里。石城高厚各二十五尺。起自义州。迂于朔州,云山,价川。掠于永柔,宁远,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7L 页
穿阳,德孟山。亘于永兴。又设三关门。曰定州(今定平。)元兴(在定平南五十里。土城。)宣德(在咸兴南。四十五里。)此高丽界。女真之长城也。句丽新罗之长城。今已颓废。不可辨。高丽长城。今尚在。余尝过车岭而见之。虽堵牒无辨。石皆方隅秩然。可见用力之牢固也。夫以褊邦。乃能筑城之远如此。今人每咎秦始皇帝筑长城轻民力。然自燕时。已有长城。此古人所以重夷夏之辨者也。东方近于燕。故乃慕其制而筑之欤。今见西北之聚落。寄在山谷。皆零星。未知当高丽时。果蕃盛。可以守之欤。抑且只限其界。不至相侵犯欤。有城而不实。亦将安用。我国无如山城之易守。为庙筹者。盍讲之也。
燕初辨
南阳海中。有柱卓立。望之色黑。不辨铜石。刻燕初二大字隶书。海水自北流。界柱而过。白如一线。舟人遇之甚惧。遵柱东则恬而无事。出柱西则险而易没。燕初者。似指燕之初境也。燕方盛时。尝略属朝鲜。为置吏筑障塞。安知其不及于汉水之南境乎。古有压胜法。凡寺址及州县。有铜石之柱以镇之。此地疑海涛浸陷而没其址。特柱见之。此乃古之陆地也。
清海镇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8H 页
清海镇。今湖南康津县之莞岛也。唐杜牧之。记张保皋郑年事以为保皋谒新罗主曰。中国人。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太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盖新罗。尝由海路通中国。故中国商舶货贿尝往来。所以掠卖新罗人也。今海路久闭。人遂不知莞岛为海上冲要。故无雄镇以守之。此诚海防之最者也。岛周二百九十里。饶松材。故封为黄肠。
匏芦河辨
匏芦河者。今临津之上流。临津者。带水也。汉之带方郡。所以名也。源出安边之老人峙。至积城县。为匏芦河。一称利浦津。其上鸬鹚岩。有古垒。因江壁为固。此唐李谨行破新罗兵之地也。又唐咸平中。刘范率兵绝河。攻其大镇七重城者。即此。盖新罗之北境也。其战伐之迹。可案也已。
萨水辨
萨水。一名清川江。始见于隋书。乙支文德。破宇文述之地也。唐龙朔初。庞孝恭等。击高丽。以岭南兵。壁蛇水。为盖苏文所攻。一军尽没。唐书。蛇水在平壤西境。意萨水之一名也。萨水之源。出于江界之甲岘。至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8L 页
州城北。播为二水。盖隋唐兵。皆覆于是水者。不徒帅之不材。盖据险故也。此乃国西之雄镇。水掠城趾而过。便成重壕。今水道迁改。移于十里外。城守诚可虞也。
熊津辨
唐显庆五年。苏定方定百济。置熊津都督府于公州。以镇之。熊津。即锦江也。源发于长水之分水峙。合众水而入公州境。始演迤平𤄃。经皋兰之阴大野中。东南流为白马江。唐刘仁轨破倭处也。又至扶苏山下。为泗泚河。百济所都。即今扶馀县。在泗泚之上。北史称百济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此似指熊津百济新都。今公州之北路津渡。名固麻津。固麻者。俗称熊也。通鉴纲目注。熊津源出于龙潭之珠卒山也。龙潭珠卒山。即泗水江源之所发也。意泗泚。与泗水相混而然也。熊津江。实与珠卒山南之水合。而其注所称茂朱之德裕山。群流合凑于锦山郡。始大者良然。锦山据湖岭之交。险阻足守。惕斋李公。尝言百济王礼之支罗城。即是也。
马鞍岛辨
马鞍岛。即獐子岛。其形似马鞍故名。在鸭绿江入海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9H 页
之口。素饶虾利。崇祯六年。孔有德耿仲明等。叛陷登莱。登莱实与旅顺之海岛相接。而第险嶕出没。周文郁率天津舟师讨之。破其龙王堂老营。追至是岛。我遣防御使林庆业。又战麻坨。大破之。是时。清兵舣船马耳山下。结营九连城。与义州隔江相对。盖彼我水陆之冲要也。 当宁丁卯设镇。使弥串佥使管之。风和则出屯薪岛。风高则退守弥串。自薪岛距彼境。才十馀里。有羊河口。人家栉枇。彼中兴贩。皆由此境。见今舆地图。凡海中岛屿。多乖午不精。长子岛及马鞍岛瓜皮岛。皆在复州境。海中。与我宣铁境绝远。长子岛疑獐子岛。与马鞍岛柝之为二。瓜皮岛。疑皮岛也。
太白山辨
东国尝称神人降于太白山檀木下。人共立为君。国号朝鲜。指太白山。为妙香山。今妙香山。有檀君台。即其地云。古记又云。天神降太白时。有熊祈天愿为人。食蒜二十枚。化为女。天神交之生子。名王俭。是为檀君。据此则降于檀木下者。非檀君也。东国之初。荒陋怪妄。传说如此。太白之称妙香。又未可知也。东国最多太白山之称。北则白头山及长白山也。南则顺兴之太白山也。东国之山名。多因缁徒而得之。所称妙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29L 页
香。亦浮屠家说也。韩百谦东国舆地志。以妙香山为西盖马。然西盖马。即今原州地。以其在白头之西志误也。
耽毛罗辨
耽毛罗。今济州也。本耽罗国。或称毛罗。在南海中。幅员四百馀里。旧为良,高,夫三姓所据。亦海中一大岛也。然譬之流求等诸国。未知广轮何如。乃胡元末。方国珍辈欲据之。元则设万户等官。置牧马场。其为邻国人所觊觎者。亦可知也。高丽时。土人屡叛。辄兴师征之。入本朝后。始乃宁谧。设置官吏如内地。然其马蕃息之状。载于元史。恐有他日之忧也。
对马岛辨
陈寿三国志云。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到狗邪韩国。七千馀里。始渡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有千馀户。无良田。乘船南北市籴。余尝谓对马岛本属韩国。官称卑狗。亦因狗邪之名。狗邪者伽倻也。其所称南北交籴。盖籴于倭。又籴于韩。其习自古然也。岛中男子言语。妇女衣服。多类我国俗。其称倭亦曰日本。日本人待之。亦异内地民。皆未尝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0H 页
专以倭自处。岛人瓠公仕于新罗。亦可见为我地也。本朝 太祖五年。遣都统处置使金士衡。都兵马使南在。讨之。 世宗朝遣李从茂。率九节制使。复讨之。世祖时谕岛人曰。岛本隶我鸡林。第地小海阻。民不居之。于是倭奴之黜于其国者。投为窟穴。或乘时劫掠。予念都都熊瓦之父贞茂。慕义输诚。每接信使。厚加劳慰。又念生利之艰。许通商船。输庆尚道米粟。岁率数万馀石。予用心亦勤矣。不意近者。忘恩悖义。自作祸胎。若能幡然改悟。捲土来降。锡之好爵。颁以厚禄。计不出此。捲土率众。归于本国。亦可矣。若不归本国。又不降于我。而怀草窃之计。当大脩兵船。环岛而攻之。稚孩妇女。靡有孑遗。 中宗朝黄衡。因三浦之捷。谓此岛本我地。仍欲进据。朝廷不许。自壬辰之乱。狃我之纵弛。渐简慢其礼。钩取我财。以为两国之蟊贼。诚可痛也。对马岛与济州。具在海中。然济州距康津水路千里而远。对马岛距釜山水路七百七十里而近。济州为我所有。对马岛旧为我有。今可属之倭耶。惜乎。黄壮武之径还也。
忽剌温说
皇朝既平东北诸夷。以女真遗种。分为三。曰海西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0L 页
真。曰建州女真。曰野人女真。皆邻我境。而 国初威灵远播。江外诸夷酋长。皆执土物而服事 王国。王国设北平馆于东部兴盛坊以待之。 上动驾。酋长常佩弓釰而侍。 上出师征伐。则亦能竭力戎行。故王国酬其劳。各授千户万户等职。且许与国人通婚。因欲以冠带之治。革其顽心。上幸东北面。展谒 先陵。江外野人。争先来朝。路远而不及朝者。皆垂涕而返。其慕德如此。每边将招与饮酒。及 太祖时事。皆感涕不已。然杂种不一。忿怒易起。颁禄或不如意。即裂告身。又掠我民为奴婵。相卖买。数寇乱我境。屡被禽狝。虽建州之劲。亦皆摧拉之。及壬辰倭乱之后。诸夷知我势弱。益肆侵凌。忽剌温。即哈达部。一称南关。即海西种也。其酋蒙格布禄者。王台季子也。与建州奴儿哈赤叶赫那林孛罗。俱封龙虎将军。后皆为建州所并。建州遂张。万历乙巳。潼关之乱。土兵梁应全年十岁。被掳。每晨行夕止。十五日。始抵忽剌温。其酋名何叱贵。以砖木。杂筑重城屋舍。颇壮丽。部落各筑城以居。疑忽剌温。即黄道周博物典汇所称鸭绿江外十四道湾扈拉瑚也。清人所纂开国方略。以扈拉瑚。为忽剌虎。虎作温者。以我土音异也。何叱贵者。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1H 页
乌拉贝勒布占泰。开国方略云。布占泰。伐取朝鲜城邑。朝鲜以布占泰。属我姻戚。遣使来告。求为劝沮。我遂谕令罢兵。乃朝鲜忘我大德。此似指乙巳之乱也。其地去鸭绿江外甚近。不寇西边而寇北边者。以六镇藩胡为之应也。满洲之始。即居宁古塔之俄朵里城。后徙赫图阿拉。即今兴京地也。距俄朵里城。一千五百馀里。自潼关至忽剌温。道里亦宜称此。
平州都督辨
东国通鉴。汉昭帝始元五年。以朝鲜地平那,玄菟等郡。为平州都督。临芚,乐浪等郡。为东府都督。自此四郡合为二府之说。遂成信史。以平那为真番之一名。然考之前汉书。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复徙居句丽。分领东七县。置东部都尉而已。汉四郡无所谓平那者。且都督非汉官。讹东部。为东府。决知其无稽。此必因四郡。并为二郡。而乐浪又分东部都尉。唐书地志。安东都护府。更名都督府。徙于平州。后之纂史者。不深究沿革。妄为混同轇轕。而有此误尔。
置沟娄辨
三国志东夷传。高句丽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1L 页
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名此城为帻沟溇。沟溇者。高句丽名城也。又毋丘俭传。句丽王宫奔买沟。魏书。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馀里。疑帻沟娄及买沟及置沟娄一也。北沃沮。今咸镜北道也。南沃沮。咸镜南道也。自咸兴界。入端吉以北。相距可八百馀里。
夫馀辨
夫馀。今开原县也。唐书云。扶馀府。扶馀故地。辽志云。通州安远军。本扶馀国王城。太祖改龙州。太宗改今名。又云。龙州黄龙府。清统志云。开原县。渤海扶馀府。又云故三万卫。在开原县城内。洪武二十二年置。在金曰会宁府。在元曰开原路。唐书。常宿劲兵于扶馀府。捍契丹。今开原县。为吉林乌喇咽喉。必守之地。所以满洲之始起。必陷开原铁岭者。方窥辽沈故也。又三国志。夫馀本属玄菟。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之后。更属辽东。度以宗女。妻夫馀王尉仇台。欲东御高句丽。西御鲜卑。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考之图经。濊即岭东西之地。何缘越乐浪玄菟。据夫馀之境也。殆韩濊强盛之际。渐跨东南沃沮而有之欤。百济之季。移都泗泚。国号南扶馀。遂以为氏。唐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2H 页
所称扶馀隆。是也。倭本属东夷。故我人反称以濊。其迁移不定如此。
月城辨
月城。今庆州也。一称鸡林。陈寿史云。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王治月支国。月支国者。考之图经。即庆州也。岂月城之故号欤。然月支者。汉西方胡种也。何为相混也。韩国分处汉水之南。凡五十馀国。皆失其址。独月城及狗邪韩国。可得以辨。然金富轼三国史。称新罗始祖赫居世。起汉宣帝五凤元年甲子也。朝鲜遗民。居东海滨。分为六村。村长苏代公。得大卵于萝井林间。剖之得婴儿。收养之。岐嶷夙成。六村立以为君。都于辰韩地。此陈氏史。所谓辰王也。然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马懿诛公孙渊。而得东夷之迹。登诸史。自五凤元年。至景初二年。已三百馀年。新罗立国。亦更十一主。不曰新罗王。而曰辰王者。不亦可异乎。岂辰与新音混而然欤。
群山岛辨
群山岛。在湖南之砺山西海中。岭湖漕船。候风之所也。大明一统志云。十二峰连络如城。旧有客馆。曰郡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2L 页
山亭。又有五龙庙。岛中。有大冢。有发者。多得金银器。窃疑贵人安有葬岛中者。此必古昔陆地。而海涛浸焉。其高峻处为岛耳。周六十里。平稳可居。西海水浅。往往沙碛露出。船或罥之必坏。麻姑所云。三见东海水浅者。似指此。顾不足奇也。
安兴亭说
安兴亭。在海美县西十里。阳陵浦之马岛。大明一统志云。国中收地。有客馆曰安兴亭者。是也。高丽文宗三十一年。罗州道祭告使大府少卿李唐鉴奏。中朝使命。往来高蛮岛。亭稍隔水路。船泊不便。请于洪州营下贞海县。创置一亭。以为迎送之所。从之。高蛮岛。即今保宁县中水军节度营也。我国沿海州县。皆通中国。而由登莱而渡则最捷。今当升平无忧之时。宜豫讲海防。以作阴雨之备。
朵颜三卫说
朵颜,福馀,泰宁三卫。皇明 高皇帝洪武二十二年所置。其地为兀良哈。在黑龙江南渔阳塞北。即汉之鲜卑。唐之吐谷浑。宋之契丹。元之大宁路北境也。 高皇帝。即会州地。置大宁都司。营州诸卫。封宁王。权使镇之。数为鞑靼所侵。鞑靼。蒙古遗种。元顺帝孙脱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3H 页
古思帖木儿时。部众始纷拿。六传而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者也。 帝置三卫指挥使司。俾其头目。各领其众。为声援。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馀。独朵颜地险而强。 成祖从燕靖难。结三卫。执宁王。复选其卒三千。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其劳。然三卫叛降无常。土木之役。导瓦剌入寇。 英宗遂以北狩。崇祯中建州大炽。并击降之。 成祖既定都于燕。置此匪类于肘腋之下。而安能无事乎。三卫之卒之强。天下莫与竞焉。即今所称蒙古种也。距我国不远。今之六镇多袭其俗。故余尝谓关北之卒之强。亦蒙古类也。驱之捍御。其精勇无与之敌。而不之拊摩训练。程子曰。钟怒而击之则武。悲而击之则哀。此在所击而随之应也。北路之气。独不在乎鼓之哉。
女真坪说
李校理明渊。外补端川之梨洞万户。归言自梨洞镇。山行百馀里。为隐龙德烽。北俗呼山顶为德登烽台。望见女真坪。极目无际。东北接茂山。西北接甲山。坪周可七百里。西北三四十里许。有山陡起。周遭若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六 第 433L 页
城内白塔森束。不知其数。土人称曰万塔。考诸史志。疑即高句丽东明王所都卒本川也。万塔。疑即魏书所称纥升骨城也。卒本者。率宾也。卒本川。即鸭绿之上流也。余尝以卒本川。谓苏滨水。然考之图经。似是惠山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