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稿册二 (自动笺注)
重菴稿册二
 序
  
晉陽姜氏小譜序
宗人𠍱。
同其從姪彜一。
湖南千里
徒步訪余于京師
與之叙親誼系昭穆
同以余八代祖考同知公爲祖。
嗚呼
不遠矣。
吾姜氏之居懷德者甚顯。
自同知公始居於此
子孫大多
立朝宦家于京。
流寓散處湖嶺間者
往往流分柯濩。
𠍱氏言舊淸窶。
其先錦西遷于南。
世雖以儒術爲業。
讀書修行之爲可䙡。
然而家乘散佚
文獻莫徵。
祖先懿蹟宗族派系
茫然無可考。
𠍱等是懼是愧。
將以博求遺籍
采述世德
斯𠍱等今日之行也。
余聞而嘆曰。
余觀近世士大夫
強近有服之親
一時竆通否泰各有不同
不過氣數之適然。
若𠍱氏之門。
淪落遐土。
舊緖日遠
加以子姓零替
阨於貧匱
乃能以詩禮相傳
至今保有門戶
是其祖先積德所及者。
不但在於尊榮赫舃而已也。
有如𠍱氏者。
痛先徽之湮晦
悼後觀之無稽。
慨然所自奮。
可謂能子孫矣。
𠍱氏又將繕寫世譜一本
歸而共諸同堂諸人
余爲之嚴其法例
謹其記識成書
始祖烈公以下
唯爲同知公所自出
配位墓所
烈公以下書子女。
自同知公以下某之祖某。
始畢書之。
是譜也只爲親親而作。
則紀之詳畧
宜有遠近親踈之殺。
唯我同知公德厚而行純。
勤儉成立
用能垂其餘慶。
庇佑後人
名碩耆德代而顯美
若我六代祖考贈公至行旌贈。
若我高祖考文貞公淸白忠貞
若我曾祖文安公文章尊達。
若我傍親復泉公肥遯潔行
三休公之嚴正耿介
齋公之廉雅循良
乘載之
國人言之。
焜耀相望
苟有秉彜好德之則者。
覽乎斯譜。
皆將欽慕激仰。
自立百世之下。
况吾同姓之人哉。
聞𠍱氏同堂後輩聡俊長進之趣者。
𠍱氏其以是共勉之。
文行積厥躬。
不怠不沮。
善無不報
無終閼。
他日晉陽之姜。
大修譜系
𠍱氏一門安知不彬彬氏族之光乎。
云出幽谷
遷于喬木
余竊竢之。
詩選
十二國詩。
代各備法
人各具軆
陳思王樂府與詩。
建安秀穎
謝康樂詩。
風騷正宗
不可選也。
陶徵士自成一家不載。
十卷
別錄古逸一卷
序曰詩在遂古
風雅頌三體之別。
銘箴間出
自漢有樂府古詩
稱。
歷世因之。
三漢渾渾氣全。
三百篇楚騷之繼。
建安色態大備
然漢之典型尙在
晉宋齊梁始日趣精切
陳隋之際。
精切之極。
而乃有聲律。
大較選詩之道。
宜代各不同
樂府主事宲與情思
尤以全氣爲重。
故選三漢則錄樂府多。
古詩原之五之二。
建安樂府
不襲於古而自運者居多
詩亦如之。
故選建安樂府古詩參半
自晉以下
詩之格始漸備。
樂府多以古之題。
今人語。
樂府之本也。
故選晉以下則詩多於樂府之倍。
樂府則凡一代之所始出者。
皆錄其全。
擬古之作。
必錄其情思不失古意者。
其用今人語者皆汰之。
於詩則必錄其自成軆格者。
而其摸襲前人之法者十錄其一。
所以竆昔代之變也。
夫陳隋之聲律
詩道之一大變之機。
陳隋就樂府古詩有自然之聲律
自唐以後
乃以陳隋之聲律而稍嚴其法曰今軆
漢晉宋齊梁之舊者曰古詩
自是有古詩律絶之稱。
然則欲究今體之本。
自陳隋始。
故於選陳隋則又必取聲律漸近於唐者錄之。
覽是選則於詩道古今之變可知也。
九樂堂序
   禮義邦。
男子身。
父兄
太平
疾病
飢寒
性不鈍。
讀書
名園
人之所大願者樂也。
擧億萬世人
皆曰我身何由得樂。
我心何由得樂。
衆口同辭樂好也樂快也。
是宜一天之下。
霜露之所墜。
日月之所照。
圓顱方趾
無一不煕煕皥皥
咸躋極樂世界也。
試看今日一天之下。
何其一人得眞樂者。
夫以人身之至貴。
人心至靈
其所欲者若是其切。
而其遂其願也何若是其難也。
於是乎人又皆曰天以樂慳與人
烏乎
至仁者天也。
天獨何心拂人之願若是也。
吾知夫天之於人之樂。
與之惟恐不急也。
然則天之所以之者若是
人之所以之者若是
統計幾億万世幾億万人
一得眞樂者何也。
於是乎余又有說焉。
盖願之故已非樂也。
世人願得樂者。
勞神役精。
終其身。
一刻安妥時。
遑遑急急然求之於人思之於心曰。
我以求我之樂。
不知自己之所求者樂。
自己所處者已是極苦惱矣。
間或有言樂者。
皆屬聲色貨利之類。
而樂未幾煩惱應之矣。
焉得爲眞樂。
烏乎
人之所願者樂。
不可以願得者樂也。
然則樂終不可得歟。
曰知其樂則斯樂也。
知之有道
我身
外事
一切浮雲看。
回顧眼前光景
無量福海
都在我胸抱心目之間矣。
隨時隨事
凡在我眼前光景
無非固有之樂也。
則方可謂之眞樂也。
烏乎
以後吾知其世間之至易得者樂也。
余之樂皆就事論事
隨念卽得。
固有於余身者也。
余之樂有九。
而斯九者初非願所可得者。
且雖不願
不得祛於余身者。
余雖質之於溟涬者。
其必曰斯九者。
是余身固有之眞樂也。
斯余之所以樂名余堂樂爲之序。
何水部詩集
舜𦤎陶之歌。
夫子刪定
是皆其聲由音。
渾渾不漓。
要其歸則盖有不可得已者。
下及漢魏
鐃歌童謠樂府饗祀祈頌之辭。
夷曠牢愁之作。
亦克保有斯意。
李唐專門於詩。
大家繼起
有聲定格
對偶排比
語雖盡而足其句。
意有餘而跼於篇。
於是軆分近古而俱儼然繩尺矣。
降而宋元皇明
流易夭冶雕鏤瑣碎
不能無疵瑕可指。
是又三唐一變之誤也。
處于其間
由古入今者。
六朝是已。
是故六朝之詩。
穠華難掩眞態自露。
有若主張氣數之所繫。
機斡之所轉者然爾。
論者以唐之詩。
配于宋之道
六朝其道之漢乎。
余嘗觀西京儒者
其譚經說道。
往往
失之於穿鑿傅會
然而去古未遠。
傳聞有自
六國游說
秦燒之餘。
能使在後之人。
知有六藝五經之敎。
則又西京儒者之倡也。
是以其所爲文
雅馴典則
視諸聖經雖遠矣。
視諸聖門弟子之編國史之記。
雖降矣。
又其自然混浩之氣。
有非唐宋作家摸擬蹈循者所可企及也。
唐朝之詩。
若李之霈然無滯
杜之集衆美
王之精疊。
韋之雅高。
皆能追千古逸調
一家體裁
詩家之所推重
宜與斯門之周程張邵朱子比矣。
六賢在斯門。
其功亦盛矣哉
自其一變而淫於異說
流於訓詁
已自程朱門人
間有不免
詩下於唐而有病
奚以異此哉。
是以考古道學之異。
若如西京是稽。
詩之六朝亦然
余讀何水曹酷愛之。
其色態麗縟
音調希緩。
意趣出入質厚絢餙之間。
王輞川之詩如明月松間淸泉石上流。
千古詩人莫不斂袵讚者
以其天然圓活
非唐以後所可覯者。
若在陶謝則不恒談而已
何水曹能有之。
老杜之詩如雲溪淡淡春郭泠泠
逸秀麗。
可諷可喜
晩唐以來纖姸作態
似有以啓之。
何水曹時亦有之。
盖其無心結撰而能沕然邃古
矢口出言聲韵自叶。
有如姑射神人
絶世
獨立綽約
處女
又如時花嬌發。
色香俱美。
莫非爛然天生眞趣
嗚呼
詩之爲敎亦大矣
自古聖人已重之。
世則道廢而詩亦亡也。
學詩之要。
宜莫先乎觀乎世變
其變之之機。
在乎六朝作家
何水曹六朝作家乎。
余故曰爲詩者。
不可不何水曹詩。
送姜溫陽
公元953年
余以癸丑秋
往省溫之南宮坪里五代祖考墓。
距宮坪不三里而近。
伏龜里。
宗人實居焉。
蹇驢路訪。
山䧺而明。
水紆以長而遠。
樹木敷茂。
石逕如蛇
曼迴而入。
茅屋十餘間。
前鑿小池
魚大者尺有半。
啓其戶。
經史滿丌。
匏樽紙局
蕭然有位
不在
余拜其尊大人
與其君相見。
余欵甚。
餉以山味。
林菓野蔌
可人口。
時余方治公車業。
遊太學
未及成。
而薄有虛聲
出沒奔走於爭詞戰藝之塲。
見之意甚欣然
便有謝世息交
一邱一壑
誅茅終身之志也。
及歸之明日
躡余于豊溪丙舍
與之宿一夜
月餘來訪京師
爲言居陋産窶。
混跡耕牧
竊恐家世日以零替
無以紹述先德
將遊京國
策名立身是願也。
余曰。
噫嘻固無於己者是羡耶。
抑有之者
不知可樂耶。
大較然矣。
夫身都將相
人主之前
出意見談當世
功施無竆
澤及子孫
著於史乘者。
固焜赫可稱。
乃其焦神竭精
唯口耳是事
白粉無所成。
及乎僥倖有得
則又沈埋頓屈。
俸祿不足以自食
亦無可比矣。
巖處菜食
與世長辭者。
類皆笑之。
國制科擧取人
外是雖韞器鞱光
老而死而已
故有志者不得不俛焉。
然其得其失。
亦有命存乎其間
非力而可取
讀書以求諸身心
不務諸外。
不失爲鄕里善人
積行修業
不得售於已。
亦終施于後矣。
其歸勉之
余亦有從君於白雲紅樹間日也。
柳生榮序
天之生人
莫不以氣爲之主。
聖人養而無害
以充其浩然
衆人牿而亡之。
其亡之者余盖知其由矣。
物觸於外而動其中
名利誘之。
得喪攖之。
終日戚戚
不能安其寢。
如是而正大自然之氣。
得以存諸。
是故處愈尊者懼愈深。
任愈重者累愈大。
竆巷之士。
游談之流
所不然。
彼盖於身無拘。
於心無營
死生禍福
亦無所顧希
而其氣之全者。
往往在於是矣。
柳生漢榮少孤而貧。
偕其婦子
勤于內外
以養其偏母。
身且布褐藜羹
不足口軆
莫之恤焉
時出門與酒朋
博徒遊。
分餐而食。
欣然取飽。
行行親友家。
一席地
便放心牢睡。
鼻聲雷大。
視其色眉宇舒濶。
與之語㰤㰤笑不已
其氣有似乎不餒者。
柳生未必有得養氣道者
唯其無妄無自縮。
無求爲得。
無辱爲榮。
適於中安於分。
浩浩自得之者如此
視祝宋之佞。
齊人之驕。
何如哉。
吾黨之士。
有取於斯
以除其物累之私。
配之以道義
資之以學問
則吾浩然之氣
得以充之矣。
贈崔丈(弘晉)序
君子之道。
自任者重。
讀書學問
將以有爲也。
得君行道
可以王矣。
以下所不言也。
其在貧賤不用於世。
則退而立言詔後。
以示立人大本
玆事至大
不可忽也。
竆困古人所有也。
伊尹處於壠畒
寗戚牛下
原憲飽於糟糠
顔淵於單瓢。
其中確然有守而已
外物之至。
何以嬰吾胷哉。
余以所見
崔先生行甚高。
先生之學。
自結以來詩書所載二帝三王之法。
吾夫子大訓昭敎。
弟子反覆問難
易之象數
禮之器。
下至有宋諸賢經說理論
不究原其始。
求合其異。
深幽窅。
莫能測也。
先生不解自食
蓬門圭窬
布褐藜羹
獨行古人之道。
文不
中於有司之目。
不悅於時人之耳。
先生所處
其古所云獨善其身者歟。
莊周之譚道。
有曰章甫適越。
是大不可
君子以不見是。
易吾所履也。
先生之責。
入而不潔妻孥
出而不及乎君民。
考古聖賢之法。
致吾之知。
竆物之理。
陰之所以爲陰。
陽之所以爲陽。
賢之所以爲賢。
不肖所以不肖
吾道所以吾道
異端所以異端
莫不有緣而有起。
旣扶之必使之進。
旣抑之必使之退。
旣趍之必歸。
旣斥之必絶。
君子於此
不少遺力
古者孟子韓愈之事。
私爲一身計也。
余深有望先生
正言(碩龜)氏歸嶺外
古之學者爲己。
今之學者爲人
天之生人
卽以其中純粹之美。
命之爲性
使之參三才而秀萬物
其與之也厚。
其責之也重。
是以大而五品倫彜之叙。
小而出處語默之微。
莫不至善之止。
知而持之。
在乎己。
由人乎哉
自世降敎衰。
未必當於人。
未必賢於竆。
非道非也。
愚人不知徇外取知。
立志初程
䝱肩諂笑
謀身良策
彼其所以爲此者。
盖云人之悅我
我之利隨之矣。
何苦捨此不爲哉。
夫子亦嘗曰不有祝鮀之佞
有宋朝之美。
難乎免於今
世矣。
夫其言憤時疾俗
壹似重有傷者。
吾宗鶴巖老人居于嶺南
進以文科
名閥華胄
此皆國家取人所不後于衆者。
乃今鶴巖年旣高而位尙卑。
無祿可以代其畊。
無職可以展其才。
進退踽凉如也。
如是者有所招。
居今不爲今者。
非巧於自謀之道也。
然與鶴巖識者
賢知不肖
皆曰時可慨已。
其人何咎
人而得此。
足矣
不可不用其心。
用之亦不可有二。
鶴巖所用心者。
不在彼。
烏乎在。
余見其聖賢之語。
不離於口。
淫慝禮樂
不留聦明
不嗟不悔
樂而忘老而已
詩云我思古人
無訧兮。
君子不責乎人而反求之者如此
易曰素履无咎
旣果於自修矣。
又安其位行其志。
以此而往
是以无咎
凡有諸躬者勉不足
不盡有餘。
要以道立本治焉耳矣。
不見是又曷可悶哉。
嶺南稱多竆經潔行之士。
鶴巖歸以余言質於其人者。
若有知鶴巖者。
亦當知余言矣。
玄翁宋公回𨚡宴序
夫婦之道。
不可以久也
是故古之詩人
室家和好之樂。
必曰偕老
所以貴之也。
亦願之也。
擊皷之男。
鷄鳴之女。
有以見人情之所同然也。
東國之俗。
夫與
婦値婚姻舊甲。
重行合𨚡宴以志喜
世之譚祿命福相者。
莫不以此極至之地。
妻祖參議宋公
年十九委禽學士嚴公之門。
夫人少公一歲
俱克有年
乃己酉某月若日。
惟其時。
遂擧是禮。
時小子彜天方母憂
稱觴侑壽之列。
聞與於會者甚衆。
競取其彩花紅蠟之餘薧鱻飴果之遺。
父母與其子。
祖以與其孫。
兄以與其弟曰。
吾願汝曹持此食此。
有此福而行此禮。
盖其欲其如是之至心大願之所發。
可以見矣。
其所謂欲其如是。
豈於玆乎在哉。
必也思以察之於所以此者爲何道。
放而效之。
遵而持之焉。
則其於迓祥祈祿之方。
不外矣。
吾夫子天福人善之理。
亦嘗有必之之辭。
之者有據。
之者不必疑。
嗚呼
參議公氣冲和
神精淵滀。
溫厚慈良
與物無忤
經所云仁者之壽。
信而有徵
凡與於會者。
旣皆醉醇醪而坐春風
其必有欽慕取則之者
至於夫人與行
不出閨閫
懿美徽範
人孰得以知之。
小子處於公之舘。
而竊有所心艶而私自口誦者。
夫人生長名門
早服姆訓
明於事物
睦於婣黨
猶且斂乎其不以自衒
退乎其如不勝衣
巽之行。
動合女史
其享遐籌而膺美蝦也宜矣。
小子所不敢不言。
不得不言者也。
詩曰樂只君子
遐不眉壽
公與夫人有焉。
傳曰一家一國興仁
彼覩是擧而稱願之者
有以興起勉勵也夫
金同樞詩集
金生尙桓從予遊有年
予見其長于闤闠
無以爲生
衣不掩髂。
面有飢色
口誦經史語不輟
工於書。
規橅作家
骨格斬整。
心甚異之。
以爲文先謀生
耆學樂於趍利者。
豈易得於如此人哉。
一日示予其高祖同樞君名必祐所爲古今一卷
其語率皆質宲條暢
不爲浮靡繁縟之文。
唯求寫己意。
記眞而已
然而思致渾厚
地步恢廓
往往有直逼於盛唐諸子者。
盖其矢口肆筆
天眞秀發
自然入於高古不俗之妙。
世之盡其心力於是事者。
特皆抽奇騁恠
日趍於鑿而不自知耳。
彼奚足以於此哉。
冲淡之旨近古
雕琢之辭喪眞。
此論詩之大致也。
予旣愛其詩而惜其湮沒無知之者
有以信夫金生之乃能有儒素氣如向所疑者。
其所自盖亦久而遠矣。
遂選其尤者若干首。
繕寫以壽其傳。
畧識卷弁以遺之。
所愧使同樞君彰名而施後者
匪其人也。
送外從叔鄭公登第還鄕
五代祖考禮部侍郞鄭公。
淸白嚴苦
有文有行
立於朝。
言議自持
侍郞峻秩也。
以爲不稱其德。
蘊而未施。
以遺厥後
子與孫永詩禮
制策騈儷之文。
成世稿。
高等人身
然而侍郞公後有監正公
進以文科而無顯仕
餘或以蔭補或登國庠
克昌而大。
若將有待焉。
從叔樂山雅懷高潔
粹然長者風度
鄕里長幼敬之不敢名。
竆經績文。
不專擧子業
猶且強赴公車
嘗曰吾所以我家世者。
不其在此乎。
吾豈崖異絶俗行爲
上之十四年月日
莊獻世子園所。
楊州移奉于水原
上念從役將士勞勩之大。
試射藝於後苑
仍命兼試章甫
具文武之榜。
時公自仁騎牛而至。
隨諸儒後。
獻賦君前。
文中程式
及其唱名彤墀也。
盖公不喜不驚。
從容就列
傍人擧而視之
眉宇變色云。
噫其不可也已
世之人幼而業儒
長而赴試
皇皇戚戚
若得則生否則死然。
推此心也。
其仕而事君。
安有不患得而患失者哉。
唯公旣耑精攻勤于爲己之學。
榮枯得喪
不啻浮雲之過。
本原之地有以先立。
今且出而爲世用矣。
將行素學
當事辦功焉耳已。
不衒於外。
不撓於勢。
吾何寘于求
之心於其間乎。
小子竊嘗外祖進士府君許公以遠大器。
每亟稱之曰非吾姪耶。
必興吾家者。
嗚呼
公之所以家庭期責之重者。
豈在一第而已乎哉
人之稱毁。
公必曰於侍郞公。
繼之忝之。
甚可愼也。
元生麟序
知識充于內。
行事著于外。
二者相須
唯經儒學士多卓犖可觀云。
動合古則
非法不道
楷範垂于後世者。
君子所以用其極。
及若拘學微小之諒懷咫尺之見。
傲然自大
詡詡道古人事
其實
或陰不善陽厭然。
亡有虗盈
巧者取媚而虧其行。
拙者迂而敗人之成事
如是游談之士中材之類。
亦知醜而笑之。
要以果於義堅於守。
辨於予受。
於然諾。
勞能不伐
表襮不異
豈非行誼尤至
今古之所共重者。
而苟質之美。
亦何事於學乎。
由此觀之。
君父朋友
雖曰未學。
吾謂之學者
盖不求備而重其本之義也。
元君自予先大夫
出入于予家。
有以得君之詳。
君少孤失學
長而貧匱
無暇修飭資受之事。
視于表者或不以爲有諸內。
顧其行記者多。
君盖有所執者也。
不以物遷。
不以衆改。
不怍於心。
不欺於人。
爲言擧止
持恭而挹謙。
跼顧若無所
容。
及其當事出意見。
信心堅定
勇决高邁
莫有能搖奪之者
見人之善。
颺而顯之唯恐不力
見人之惡。
不能容之意溢於色辭
必大言以面折之。
或以排調含諷。
鑿鑿當理
貴遊一於婦孺
有聞而不能喩者。
又皆反覆曉析
出於至誠
見其改之而后已
赴人之竆阨死喪
輒自以身當。
不悔不矜
所嘗來往之家。
若家力凋敗
子孫零替
眷戀不寘。
于前有倍。
於尊富赫舃者則反有所不屑。
以玆數者。
砥行礪名之士。
終身服事而能之者幾希矣。
而君無所資于學問師授之益。
而乃渾然固有
霈然充足
庸詎非不失乎本賦之純而其自得之者
爲尤難焉已。
世之論高而行乖
文質無所底者。
曁夫昏求夜乞。
苟容是事
勢能而享逸樂者。
得以容妄喙於君之後
予甚痛之。
君旣無營於世。
貧且甚。
移居于楊之舊邑
歸而畊于田
食其力。
其行也。
贈之以言。
以道予敬之愛之而藏于心者。
春秋四傳
春秋者。
三才大典
羣經斷案也。
歲月周而天道備矣
疆域分而地紀成矣。
治亂廢興殊而人事著矣。
世道衰微
人欲日肆
明王之興已矣
聖人之生於
斯世者。
視之而已乎。
春秋之作。
所以空言見行事者也。
於是例變而道同
引伸旁暢
精微之蘊著而歸乎易。
事簡而確。
其體謹而嚴。
載之法重而通乎書。
辭婉而戒昭。
匿惡者無得逃其名。
晦彩者俱以揚其名。
懲創之旨存而合乎詩。
正乎名分
明乎典章
尊卑之位陳而乎禮。
聖人極致
天下大用盡在矣。
遊於聖門
文學子游子夏
親見筆削之時。
不得一辭
其精固未易窺。
四氏之傳。
不其紛歟。
春秋之義。
廣矣大矣
後聖人而明聖經者。
鑽硏不同
仁知殊致
一異闡幽隱。
其勢不得不岐矣。
其所以爲體者有二。
以經而貫乎史則其蹟不可不該也。
左氏主之。
以史而寓乎經則其義不可不竆也。
公羊糓梁氏主之。
及若世變愈下。
閱歷考據衆。
胡氏之爲說。
有感矣。
是能以示百王之範。
萬世之疑。
天末終喪斯文
後死得以與焉。
道載於經。
經顯於傳。
援引有說。
辯訥莫下。
至要所在
必歸乎大義數十
均之爲憂深而意苦也。
在後之士。
唯失之是言妄也而長不掩短者有之。
唯一之是主局也而不易在乎至當
折衷何如耳。
不曰春秋外傳心之要典乎。
君子沒身焉已則原大義以究其用。
據創
通以求其蘊。
師心自奇者。
意者或有之乎。
千百代之下。
有志通古者。
奮而從事四子復生
不從不廢矣。
不然四子之於春秋幾矣。
崔氏世壽詩序
太史公伯夷一篇
騁其私意
千古人隨而龢之天道無徵。
使世之自好者沮爲惡者肆。
痛哉。
傳曰仁者壽
不欺我者其惟聖人乎。
吾今於崔氏家見之。
崔氏世其德行而壽亦世矣。
其所神理無信耶。
聖人之言無所以耶。
不然天何於崔氏家偏也。
其先有守渾。
夫婦俱躋老耋
俊海享耋。
未及不稱七歲
夫婦俱過稀。
立年強仕之五。
死於丁丑國亂
過老望耋。
梴鎭泰兩世俱享雙壽
至平邱丞益大克昌
巋然大耋矣。
嗚呼
若元立者死非其年而死如彼卓然不泯
元立非壽誰壽。
崔氏世其壽而食善德報宜矣。
至於夫婦偕壽抑何哉
其或歸崔氏門者
感化夫家懿行而天以遐齡錫之歟。
其尤可盛者。
在守渾之孫若曾有大鳴者。
殉深河戰。
有鄭申氏女者死沁都亂。
有澤者昏朝掛冠歸里
癸亥首召用。
有忠立者以孝聞于朝。
夫崔氏之家行世德
或以高齡享之。
或以卓名純節。
傳永之砥頹之。
天之報施善人者。
獨有於崔氏家而無於他也。
是則嘉貺美嘏之咸萃于崔氏門者
誰遏而誰岐哉。
噫嘻至仁無私者天也。
世無善人則已。
如其有之則天以何心嗇於其報。
無以勸懲善不善也。
觀夫崔氏家。
不其信歟。
吾於崔氏家。
天下後世厚望焉。
大之從子漢樞。
當世詩文美其事。
必有鉅手一言爲崔氏家鼎呂者。
世之隨太史公口沕者。
庶可息矣。
重菴稿册二
 記
  
重菴
   余少有輕率誕爾之病。
深自猛省
重字爲扁。
日夕自警焉。
百工之事。
在於審曲
君子之道。
成於學問
孔子曰非先王法服不敢服。
先王法言敢言
二帝三王聖人之道。
布在方冊
統紀齊整
不可紊也。
學問之情。
不以堅定
莫可得以止於至。
不堅定則所守不篤而知益晦。
不堅定則所守不固而易爲邪。
此皆反之而後可以道者也。
易曰遯世无悶
不見是而无悶
傳又云擇善固執
堅定之謂也。
聖者人之至也。
道者聖之餘也。
從則歸違則貳。
從者吉違者㐫。
好善業而惡惡名。
人情之所共也。
然而本賦未復。
私欲未克者。
所繇者非其路。
所安者非其所
是以道日以遠而不自知也。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已
以不違之行。
親炙之地。
自知可好
自悲不可至也。
雖然愛之不深
見之不審
終不得有是嘆。
而夫子亦不以庶幾與之矣。
今去聖人數千
歲。
諸子百家贅疣其間
異端愚惑之說。
得以乘機闖發。
至于今日
千恠萬孽。
節出支生。
於理彌近而亂眞彌甚
於辭彌巧而陷人彌易。
高明自立
愚下者趍承。
潰裂頹降。
亡可奈何
則吾二帝三王聖人之道。
不絶如綫
可哀惋。
是故君子之在末世也。
一定其心而不輕以搖奪
而后能執。
而后能安。
而后至誠
如是也。
天地之所禀。
父母所生
得以全之矣。
經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學問之道。
不始於重其內能有定者
未之有也。
余於所居之室扁以重。
庶朝夕觀省而有所警惕也。
太華山
歲在癸丑季秋
余留豊溪丙舍
舊知豊之山自太華來。
豊之水自太華來。
䧺峻深疊。
著稱湖西
意欲竆探
乃以二十三日壬子日出時作行。
季君聖章,宗人𥠧五偕。
僮甲裹白粲薧魚。
僮蓀持布囊酒壺竹杖隨後
余有脚腫
獨徒騎小驢。
堂下村。
訪崔友光仲。
仲聞余此行。
欣然一筇從。
秋日晴暄。
雲色皛皛
凄風拂人巾袂。
緣溪而行。
溪多白石
水與石相盪。
大者爲宮。
小者爲商。
到麗桂淵旁有大石
石之趾低平可容數三人
余坐其上濯足
季君枕石沙上
擧眼望遠
巖樹坐。
哦詩不輟
五入摘山菓。
僮奴以小礫投水
觀魚聚散而已
僧飛錫而過。
問之自太華來。
僧言山木正酣。
聞已心醉
舊有盜據安壽城
將軍柳姓勦滅之。
盜之愛姬于此而死。
以此得名云。
嗚呼
女子從人者也。
雖盜乎死死
卓然有樹。
採之可備輿地之乘。
轉而行。
水益駛石益怒。
山路益險。
下驢而行。
病脚躝跚。
同者笑之。
歧有山店
濁醪和山潤喉
洞門外。
距豊二十有餘里。
大樹森立兩行
穿溪有路。
平廣如砥。
佛刹丹靑隱見蒼鬱之中。
逶迤而入。
有大池在寺門前。
池邊壽櫟參天
晩菊分明可見
佛殿僧寮前庖後湢。
俱有規模
寺今多頹毁云而猶宏麗怳眼。
頑緇六七不解迎客禮。
雜坐織屨
山之東有千佛殿。
極緻堅壯大。
丹雘如新
有三佛。
中設釋迦坐。
右者法服而立
左者露頂叉手立。
三佛之後各有畫障
障各畫佛以千。
石磴西到東菴
庵去大寺稍遠。
二僧少與前者異。
日向夕。
下山大寺
夕飯已具矣。
借宿香爐殿。
一首老僧名瑩玉
與小比丘遠處
古貌霜眉
大有道意
言少曾雲國內
太華不下山已十稔也。
夜深唄音
山谷震駭
樹木蕭蕭
寺鍾淸越
曉月畫石
林飈透窓
餘韵徐歇。
遠頗識書。
內典旨。
能得渠家悟法。
千佛殿冠者大師
主弘宣道敎。
叉手者爲首座
以心傳心
渠家以首座大師界以淸濁云。
翌日癸丑
早起入內山。
山霧初捲。
萬樹如麻
不見山面
霜葉殷紅
紅錦一色
石逕陡峻
曼迴而上
忘其疲也。
絶頂
左爲普光庵。
右爲靈珠菴。
先入普光
有僧數三。
轉以入靈珠
廢已久矣。
菴後有山梨一樹
萬顆正熟。
爭先打摘。
以滿袖爲準。
甜馨嫰。
齒牙
還到大寺朝食訖。
復路登陟之餘。
病脚覺少穌。
遂舍驢徒行
五步一坐憇。
萬寶洞。
村醪飮。
五已於靈珠前路向溫南去
堂下里。
別崔與季君還豊溪。
暝烟已在山腰矣。
翌日崔有詩寄示和之
聾啞齋記
海西某君。
聾啞名其齋
將朝夕焉。
因人徵余記甚勤。
旣以聾啞自居
何其欲聞余之言。
而又何強余使之言也。
聾啞之妙。
自得之。
奚待余言
得以言其驗。
余甞晨朝出遊街市
來者去者。
有相喧呼者。
有相闘閧者。
車馬騈闐
有商賈行賣。
凡入吾耳而亂吾心者。
不勝其煩聒。
暮而歸家
寂然枯坐
追思
所聞之聲。
便不能記其一。
又嘗與二三知友
把臂林下
酒闌肴盡。
相與劇談㕦敖。
不絶音。
及醒而茫然無所省。
是豈忙者如狂。
醉者如夢。
聞而不留於耳。
言而不記於心耶。
君以聾啞余文
以是副之。
無亦不可乎。
嗚呼
君之所欲聾者。
紛囂亂聒也。
君之所欲啞者。
誕辭慢謔也。
故以斯語警於君也。
若夫聞而益于身。
言而可傳後者
君豈終聾且啞而已哉。
孔子多聞
孟子好辯
惟聞與言。
聖賢尙爾
君惟視聾啞之可與不可而已矣。
若泥而不通
非名齋之意也。
耕讀亭記
喜富而厭貧。
人之常情也。
生財之道
莫先於農。
人生斯世
上平數頃。
足以代官
于以仰事而俯育焉。
則亦若是而已
過於此而列鼎食肉者。
災隨之矣。
唯是腹中藏書笥
必受之天而后得有之。
其所蓄者多而衆無猜
所用者贍而吾無竭
盖天下之富。
無易於斯
蓮溪鄭君趾顯。
與余忘年而友。
久而敬不衰
少攻學績文。
公車不利無戚也。
親且老。
人子職是惕是勉。
歸而耕于田
以供甘旨
所居鐵之蓮溪
山紆水迴
意甚樂之
卜築於斯
耕讀名之。
終身
計也。
柴門之外
田疇四平
秔稻重穋
隨地之宜。
晨昏舞彩之餘。
野叟村夫
植杖耦耕
暮而歸。
闢書樓數間。
低燈短丌。
縱覽數千卷
日夕而無休時焉。
嗚呼
勤於隴畝
以食其力。
人之分也。
且况腹裡詩書若是充溢
蓮溪子其亦富矣。
視世之峩冠華佩。
心誇勢能膏其口而㓒其中者。
吾恐如賜也之笑原憲也。
未知蓮溪子之耕可以具朝晡之供也否乎。
其然蓮溪子之耕且休矣。
但願萬卷之讀。
無有自多也。
李生(尙煕)受御賜
國姓李氏
其爲穆祖翼祖度祖桓祖後者
多在北關
朝家以其本出於一。
不以遠而踈之。
爲李氏者亦不敢自外
國有㐫事
醵金辦助需言獻于公。
朝家愛其禮。
不之斥焉。
盛德也。
盖自太祖太宗始有之。
中世遂廢焉。
聖上十有二年五月壬申
文孝世子終祥。
李氏之宗。
修古事。
素膳繭足而至。
伏於闕下六人
上旣召入二人者。
令攸除官
六人者並各有賜賚甚厚。
李君尙煕亦在賜中。
漣川太守魏光翼曰玆事希甚。
不可以不爲夸示久遠圖。
李君乃以御賜諸物易金
五千文
於其屋後買田幾頃。
生而每飯而思。
歿而薦于祭。
盖將以終身而感。
遺厥萬萬世子无斁
嗚呼
近世閭巷匹夫之賤。
少有不均
少有不及
其後緦功強近之親。
鮮有不奴蓄而路人視者。
夫以千乘之貴。
俯而與遐陬圭竇之士。
展其親若此哉。
易曰以貴下賤
大得民也。
尙爾
同姓乎。
李君之能感之耀之。
又從而壽後之者
大有補於鄕三物睦婣之敎也。
御賜諸物。
例以小紙列錄以頒。
李君裝爲障子
鍛園記(爲任丈希養作)
養生者。
不身安逸樂之是求。
有以勞動筋骨
寒餓肌膚
攻堅耐苦
其所養。
使夫斲於外而傷其內者。
不易以入。
彼養于婦嬖之手。
長于輕煖肥甘之奉者。
失愼雖微病輒至。
此理之較著者也。
君子所以自修者。
猶是耳。
窃觀古之仁聖賢人貧賤憂戚
非徒安受不去之而已。
盖亦以動忍增益
自刻勵。
成其相而攻治之。
發其光而刮磨之。
積行累修。
于有成
入則樂道善身。
爲後世訓。
行爲世範
出則當天下之大事
天下大功
卓卓乎有所自立。
是故人生斯世
富貴非不願也。
然而飮水爲樂
乞墦爲羞。
余於任先生有深敬焉。
先生承靈葉蘊美器
高官重祿
求則得之
今乃白粉無成
不爲資生之策。
衣食居室
處人所不可堪者。
然余見其樂而未見其憂也。
先生所自處而所用力者。
可知也已
先生不以余愚蒙。
呼以少友
許以相知
余嘗語先生以此事。
先生笑而不言
視其色如有肯可之者
先生所居之坊。
舊名風爐峴。
風爐者鍛之具也。
遂取其義號其園曰鍛。
命余爲記。
夫金之在礦也。
天下至精者。
不能自成。
及夫良工而採之。
大火冶之
水淬之。
千鎔萬鍊。
身逾敝而性逾剛。
乃成干莫利器
其精變白日
氣衝斗牛
欲掩而不可得也。
賤業也。
君子之所取喩者。
大矣哉。
竹軒記(爲尹鼎錫作)
和菴尹子。
和之義。
字以和叔號以和菴
姿高而氣大。
不爲厓異詭激之行。
言語擧止
撝謙謹約
若不勝衣
斂其光混其迹。
子之於和。
非徒喜之。
亦有以行之也。
卉物最愛
揭其軒之名曰
客有難之曰之爲物。
其韻蕭騷
其節勁壯
層霄出塵𡏖。
其與和之義。
不其左乎。
余曰子之以竹名其居者。
必有所深知和之義也。
復陽漸長。
條風煽暢。
卉木含生之類。
勃然萌動
屯盈𥠧養。
旣長而遂矣。
及夫霜降而氣肅則茂者變結者落。
天地生生之理。
不復可見
不然
不隨生而盛。
不以殺而摧。
鬱鬱靑靑
四時不改
盖和者之氣。
所以生物者也。
是氣之流行。
未始有四時之異。
卉木所以得之者。
或成而收之。
或潛而滋之。
及其發于外而爲則不一序而已
在於四時
是惟得天地生物之氣之純而無時而或失者也。
和之㝡全而久者。
若哉。
知和者。
又烏解夫之爲可愛也。
不獨爲然
人亦如之。
易曰元者善之長也。
人之所賦於天而爲姓者。
不越乎仁義禮智四者。
而以一而包四者曰仁
仁之在人。
何嘗間斷之有。
聖人此者也。
衆人此者也。
然而四端之觸而感者。
不容泯焉。
則擴而充之。
在乎人耳。
是故君子之道。
日用事爲
以至經綸天下
剛健純粹之精。
渾然固有
無有一毫私意其間者。
四時之元氣盡在我矣。
和菴子且不必冥搜廣採。
以爲求之之道。
歸而讀羣聖人書。
驗之於物軆之於身。
之爲可愛者。
將日有所得
所謂不遠復无祗悔元吉者也。
始祖烈公畫像重摹記
公元962年
晉州之姜。
其以殷烈公始祖者旣兟盛。
賢達相望
君子以爲公之盛德偉業
所及洪遠矣。
公諱(民瞻)殷烈其謚。
晉州康縣人也。
高麗光宗十四年(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公生。
舊史顯宗十二年辛酉書公卒。
享年盖五十九。
史本傳曰公穆宗朝登第。
顯宗時東女眞冦淸河延日,長鬐縣。
公與文演李仁澤,曺子奇都部署
往督州郡兵擊走之。
內史舍人
又以大將軍副姜邯贊。
大敗契丹蕭遜寧興化鎭。
遜寧直趍京都
公追及於慈州山口
大敗之。
鷹揚上將軍柱國
右散騎常侍
推誠致理戴功臣號。
明年中樞兵部尙書
十二年卒。
太子太傅
又曰公起自書生
射御其所長。
志氣剛果
屢立戰功
顯達
後下錄功加其子(旦)錄資。
舊有公遺像二本
一於府城外建祠宇以奉之。
春秋享祀官給需。
一在府西四十里牛芳寺。
年久毁廢
十年前移奉於舊寺之前斗芳菴。
四隣人凡水旱疾疫他有祈求
皆禱於祠下
輒有靈應
神休所曁。
嘉祉孔皆
嗚呼
公之事功
生固卓矣。
死能血食其土。
精靈赫赫
以福斯民
前後於公。
策名樹勳者。
史豈無其人。
公獨如是者。
是必深厚德正大之氣。
足以之者
惜乎。
史策缺畧
無得以詳之。
雖然公之卒爲七百有七十年。
至于敬畏虔奉不敢少弛焉。
則其在乎人心者爲可徵焉耳矣。
圖像之成。
未知在於何時
又按文宗初卽位
制圖公形功臣閣以勸後來
圖其始於是耶。
文獻無可攷也。
二本近將漫漶就滅。
士女禱祀者日盈門
或有慢瀆不敬
子孫散處同情痛懼。
晉州宗人儁甫
慨然興慕
倡謀重摹。
乃以聖上十四年庚戌冬十月。
函奉千里京師
絹素丹靑
渝剝殆盡
點畫隱隱可尋。
天王父以八耋耆耉之年。
手自移摹。
諸舊不敢有加殺。
行筆傅彩
精細鮮縟過之
庶叔信旁助筆硯之役。
越翌月丁丑二幀成。
展奉中堂
文告其事。
子孫者咸造瞻拜
以序而立
齊秩可觀
牲醴肥潔
醻獻有儀。
神彩若生。
歆降洋洋
彝天在于列。
再拜作而言矣。
君子倜儻不朽功德
後之人無有不敬而慕之。
是以雖過其址讀其書。
猶且想見爲人
心有所不容已者。
又况遺孫後裔獲覩遺眞
怳然若承容聆音今昨於千秋也哉
嗣是而七百餘年。
姜氏之宗有志於爲先者。
義必儁甫之爲。
自知興起
重擧是事
將與公之功德
並垂於無竆期矣。
噫嘻二本失今而不之改。
終必磨滅而後已。
儁甫之爲功固可記。
念舊本之傳。
旣近千載
在中意必有重理者。
移寫者。
唯其記籍無傳
事實年月漠然不可知
寧不痛惜
今玆之役。
若無文字之記示者。
後人之無攷信
亦將如今之於昔日矣。
斯彝天所深懼也。
敢畧記顚末
以授晉之諸宗
俾刻揭于院宇之壁。
重菴稿册二
 說
  
省吾齋說
小人閒居爲不善
無所不至
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其掩之著之者
盖亦知善之可好不善可惡也。
終止小人而已者。
不責乎躬。
不求乎心。
知好而不能行。
知惡而不能祛。
彼其不知
勝者幾希矣。
是故君子先治其本原而毋自欺
早起自應接物
以至語默云爲
莫不察夫天理人欲之際。
培而長之。
遏而絶之。
猶恐不力焉。
則救入井而仁不可勝用矣。
穿窬而義不可勝用矣。
朴元五氏省吾名其齋
要余爲之說。
盖子曾子所嘗省之者
不外乎此。
學而習之。
盡於己孚於人者則其目也。
半圓
所以替名而顧義。
其所由來
厥維久矣
姜子彜天庶母兄某懷獨韞美。
自號半圓
以見其志。
夫物極則變。
其衰立待
志滿則溢。
其惡必大
極已樂憂戚隨。
竭人之歡其交踈
是以君子
於其未盡者而久居焉。
窃嘗魯桓公之廟。
宥坐之器
其名欹器
歷代傳之。
以爲烱戒。
寘諸坐側。
孔子見之。
試注以水。
中則
滿則覆。
於是聖人悟物理之有常
吾人之昭則。
立厥大訓
永垂千億
以是而論。
大能謙。
所以成其德也。
用而有遺。
所以保其福也。
盈者虗所根。
消者長所原。
以卑以退。
美嘏是繁。
充然自足
衆猜之門。
嗚呼噫嘻
孰知玆理。
於斯號。
繄誰之子
蓄而未發。
匪學之乏。
維分之安。
貧匪其拙。
屈且未央
會見其伸。
屈伸相感利生焉。
我覯之子
維竆是堅。
維陋是甘。
挹而損之。
欹器是監。
故其詩曰有月將望。
有花將春。
我漉我酒。
拍拍醺醺
重菴稿册二
 引
  
杜工部文集
余讀子美詩。
見其紀蹟立論之際。
行筆勁健
造語豪暢。
往往有行文諸法。
心竊以爲不可徒以雕繪鏗鏘爲工。
漢晉以下能言之士。
未有能脫此套者。
觀夫三百篇中。
雅頌諸什。
承接援證。
皆疊絶透切
辭旨俱達。
子美盖有深有得於此
故其爲辭也。
未必章句比興
動合乎古。
其所三百篇一人者。
未必不在是矣。
韓昌黎之詩。
或有譏其冗順質直
韻語本相
是非昌黎
文人故然爾。
其所善學杜者也。
余故曰子美之詩。
詩中之文耳。
嗚呼
公文章之䧺傑
可但一詩人目之哉。
顧公集諸刻。
未見載公之文者。
甚愧余聞見不廣矣。
偶閱長洲許自昌集合李杜全集
公文一卷若干首。
驚喜卒業焉。
縱橫奇倔
殊態畢呈。
情思超逸
莫可拘縶
錯雜經傳
出入六朝邃古
惜乎。
古今尙論之家。
鮮有能稱之者
意者其有掩於一長乎。
以余所見
自成一家言。
非詩所可掩也。
天下之事。
豈有二致哉。
太史公之文固盛矣。
天下煕煕
爲利來。
天下穰穰
爲利往。
叶韻天然
聲韵淸婉
諷詠可喜
後之力
詞章者。
不足及此
若王大令之畫烏㹀傳。
以爲秇苑之美談
是其類也。
通博之士。
觸而伸之。
將無所往而不通
其所謂才之所限者。
特以中品之流而言耳。
如公之文不必更求乎其奇。
卽其詩之䧺健豪暢而有餘用矣。
余乃表而著之。
別錄爲一冊。
用俟後之博古君子
與公詩並刻而傳之。
古之人有文與行可傳於世者。
隻句零字。
亦有所不遺焉者。
後人尙慕昔賢之意。
公文衆軆俱至。
辭賦贍縟而可玩。
記述雋永有味
章奏誄志。
循循規度中。
只其文亦足以可傳者乎。
公嘗有詩云斯文崔魏徒。
許我似班楊。
公豈急於自詡
引重人言者。
不然當時宗匠如崔魏者。
亦以玄經漢史
與其同也。
是豈詩之謂哉。
重菴稿册二
 書
  
上鄭從叔(彦仁)書
冬序寒暄不適
伏惟靜養體度萬安
區區哀慰。
從姪頑喘苟保。
又逢陽復
新曆載頒。
歲序遷易
撫時崩霣
穹壤罔極
六月𥚁變。
于今六朔。
此歲之盡。
只餘三旬矣。
先妣德容哲範。
日以悠邈
此世此痛。
向誰控訴
仍念盛徽未紀。
無以昭示來後。
痛心疚胷。
忽忽如狂。
不自揆其文短言輕。
妄欲有所攟錄。
以寓哀慕
耿結在中
以日以夜。
不肖獲罪于天。
陰殛不及
年才弱冠
又失偏慈。
自有省覺以來
庭闈趍侍之日幾希矣。
先妣卓越誼行
顧何能窺見其萬一也哉
念惟從叔執事
與吾先妣同居共長。
自從于歸之時。
中經幾年。
人事屢變。
悲歡憂樂
無不與之同也。
於吾先妣柔貞之性仁厚之德。
目覩心得之者
必多且詳矣。
幸望搆成行錄一統
爲之大。
言語之小。
無所或遺。
使不肖孤得有以考信藉重於丈德之言。
褒揚懿美
獲免溢辭誣親之罪也。
臨書哀隕。
血淚漬灑。
仰惟仁人孝子庶察此悲苦衷曲
猗我外家世德緜遠
代顯厥美。
耀光炳靈
不肖所聞平日非無矣。
其詳未之見也。
世譜一本
亦乞寄
示。
荒迷霣絶
不能盡。
再從兄書(戊申公山)
頃因鏡城官隷回時覆敎。
期望至大
誨責至截。
尙今披玩
靡已。
從弟自𥠧少時
末世尙文華
媚悅習氣
不能擺脫
近頗覺其非也。
用力實地上做將去。
唯其立志未堅。
着脚未牢。
舊習難祛。
如油入麵。
尋常愧懼
有年進道遠之歎。
向者修䟽。
秪以逢別忩卒
情曲輪囷
有所不得不盡攄者。
信筆寫去。
不自覺其字累而牘連。
語益多而氣益靡。
畢竟向前汚染
駸駸得來
及承來敎
辭意鄭重
洞悉其存諸中而不掩於外者
不啻天津猢猻
三藏覷見
只自顔騂而骨鏤也。
執其症𥚢。
投以良劑。
雖愚不敏
謹當從事終身
李上舍書(名缺)
不佞年十二三時。
心經後論
其中有載孤樹裒談語
不知孤樹裒談爲何許書。
以爲老先生所嘗看。
便從人求是書。
卒業而後已。
到今思之。
尊慕先賢而願學之者
固出秉彜好德本性
而非幼𥠧愚蒙之所間。
充此志也。
足以不見外於君子者之敎也。
又於延平答問
老先生手書題後刻本
心畫之正。
容典重。
莫非道德充養之發。
篤實輝光之孚。
盥手斂袵
窃嘗激昂興起於是事。
以謂君子卓然先立乎本原之地。
則餘事之所推著者
亦不徵而現。
及年稍長。
不能匹馬踰嶺而南戾陶山下。
老先生祭社之所。
想見濂溪濯纓之志。
武夷櫂歌之樂。
訪求老先生後裔世其業者
曁夫師友私淑之士而與之遊。
獲聞緖餘之論也。
家本嶺人
同姓䟽近之族。
散處嶺左右。
不佞高王雪峯文貞公文章道學
見推當世
道義之交。
授業之徒。
殆半爲嶺之先輩
往復書尺贐章輓語。
見於遺集
凡嶺之名門望族多與不佞家修世好
是故先王在世時。
人士來往者甚衆。
不佞時嘗侍側
交話亹亹
陶山事。
杖屨遺躅溪山景槩。
業已慣耳而瞭目。
庶幾他日身親到之。
一重一掩
怳然如踏夢境也。
近自跡遊太學之後
埋頭汩沒擧子佔𠌫之業。
志氣日以消磨
心界日以悠揚
齒日以長。
學日以
每對老先生之書。
沉潛玩賾之工。
不敢入頭
而差赧懲感之志。
已自覺難掩
不佞盖嘗見將命者於庠舍羣處之中。
而其沉遠休休之度。
儼然不越乎規矩繩尺
柏谷崔上舍將命名字
又知以老先生爲祖。
歆豔
有以夫家源流之自有不可得以誣者。
將命者辱先賜話。
揚扢先故
甚忠欵。
以先王考遺墨見求。
先王翰墨之妙。
固已家藏人寶。
而又以知將命者之必能珍弆而壽傳。
窃以公布之誠。
謹將若干楮幅
用副勤意。
仍憑赫蹄
區區高山仰止之思。
不容終默於將命之前也。
炎熱近甚。
伏惟齋履萬勝不宣
與人書(缺名)
譚雜雅俗
意重雲山
曜靈西馳
芳氛歇席。
企予望之。
何忍忘之。
夜中薰飈皷薄。
綺煙護嶂。
月湧金盤
滄溟一望
危欄倦倚。
隣笛送響。
玄度在遠。
安道難訪。
何以堪。
令人悲耳。
古文十卷
謹汚崇覽。
黃鍾鳳箾。
寡諧下里
吉光文絅
自殊縕袍
足下明識如鏡。
堅操如石。
重負如山
前期如海。
幸勉旃之哉。
芭蕉能生而不斷
久久愈好。
願與德音同惠。
瑤石雖豔而剛刻之在心
所願言。
目眩武玉。
耳混哇雅。
倀倀勞心
日久矣。
幸賴情朋不遐。
受賜良優。
完璞不破。
明月無光。
海山空濶
琹心自照。
不知之異也。
千秋近矣。
歲寒遠矣。
悲夫
曖曖朝霞
在彼北山
願言懷人
不見其顔。
皓皓子衣
團團我思
僾而不見
夙夜靡違。
晤對
定在不久
以不永傷也。
不宣
重菴稿册二
 箋
  
公元232年
本朝楊抱父老民人等謝行幸之日。
朝官年七十士庶年八十以上加一資。
百歲加給米肉
武試賜第
受糶者蠲租
(壬子九月應製
御考居魁。)
垂髮戴髫。
爭瞻法駕
試藝優老
更减田租
顧此臨日普博之恩。
實推履霜怵惕之感。
竊聞陵寢邑生於老於之類。
每被行幸勞之德之之仁。
高坡之士民迎鑾
寓宸感於敬維桑梓。
驪廣之父老扶杖
常賦於出其絲麻
五十食肉七十帛衣
幾勤虞兩庠惠養
三百納米二百秸服。
亦見周多士作成
顧微蹤處兩邑之間。
而賤齒享百歲以下
絳縣老之不知年甲
曰耋曰頤。
黃髮翁之太平時丁。
在朝在野
且夫文學武之士。
亦粤出糶入糴之氓。
三物六藝化理幸霑。
敢懷决科甲之願。
八家九區産業是保。
抱養君子之誠。
得所樂土樂郊
軒邱之五雲䓗欝
民至老其生其業。
堯畿之百姓平章
迨聖慕克展於仙陵。
愚氓幸瞻於御駕
携幼扶老
幸見下邑光臨
聞籥瞻旄。
擧切前路迎拜
喬山紆感。
克追視奩之儀。
平郊草木生輝
敢憚除道之役。
第當
五陵展孝。
難期一遊覃恩
畿輔生長之蹤。
只喜耿光之獲邇。
鑾輅臨幸之日。
詎望恩待之偏隆。
追光廟惜濫費之衷。
已感諸司之省弊。
先朝溫泉之事。
敢期沿路之紆私。
何圖眷念之澤。
特霈優異之綸。
七八耋之年齒俱尊。
見米肉之加賜。
億兆民之租稅是减。
更勤儒武之咸來。
西岐養之治。
普被敬老之盛眷。
南頓加復之擧。
亦紆試才之溫音。
顧玆隣邑此亦參之榮。
尤仰聖主如一之念。
仙寢無時無之氣。
徒切覲君王之歡。
同古辟老吾老之方。
益感及士庶之惠。
絲綸汗渙。
實感貺之中心
里巷聳觀
誰是裒然擧首
恩至渥也。
色有欣然
伏念臣等。
尋常賤。
値千一時。
拾螢操弓。
安有王國之譽。
叱牛把耒。
幸作老昇平之辰。
屬當吾土來臨
擧被如天之德渥。
玆盖伏遇主上殿下
善繼善述
乃聖乃神。
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仁覆萬品
聦明足以中正足以
化叶三元
遂推鴻私
亦及蠢俗
敢不各遂俗業。
戴仁天。
殘年優閒。
敢忘祝聖壽之悃。
田社歌頌
爭唱感君恩之辭。
擬周召虎天子萬年(癸丑三月泮製。
御考居第二。)
嚮九曰福。
方仰聖德之丕彰。
萬斯年
盍軫遐籌之
誕受
天心克享。
大斗以祈。
言念爲之君。
必膺無疆之壽。
蕩蕩堯后。
有請祝聖之休。
穆穆文王
亦致永享國之慶。
猗我后光恢舊業
而上天宜錫遐祺。
皇靈無競之勳。
新化方著。
大德必得之理。
景貺於昭。
南篚貢蠙。
功已訖於師旅
北斗祈爵
祝普切於恒升。
顧玆多歷年所之方。
惟貴萬爲成數之盛。
少八千於起攝提之運。
慶衍一元
滿十數於應河淸之期。
祥膺五位
篤周德政洽。
旣仰格天洪休
瞻洛之頌是回。
不禁祝君之微悃。
肆效嘉頌徹聽
冀軫遐福之茂膺。
一德昭明
方見九重天之光御。
百祿遒総。
宜受一萬年之壽祺
殆同億年惟休
明命有赫。
不啻千歲之無害。
寶籌彌高。
窃符元聖卜邑之言。
要致先后夢齡之美。
金膏玉燭
天人潛孚
秬鬯瓚圭。
與君臣而同享。
臣窃願也。
胡不壽乎。
欽惟我后。
五百昌辰
億兆戴已。
令典修擧
舊都行駕四之儀。
賢輔登庸
詩人播憲萬之頌。
臣伏望納一得
加荃三思
盛德懋昭
遐耋膺受
龜齡斯享。
一理孔明
厖化丕彰。
百姓仁壽
臣謹當隨事建白
益勉披丹。
嘉言良謨
縱乏小臣之譽。
至德大業
庶贊聖主之治。
擬唐羣臣賀龍虎榜(庚戌六月製御考)
若鴻若魚。
玉宸求賢之念。
從龍從虎。
金榜得人之多。
簡厥進厥。
以非喩非。
欽惟皇帝陛下
寅承鳳曆
申闡鴻休
賢材蔚興
時多兎罝才彦
文風丕變
咸仰蛾述之休治。
言念髦駿拔乎萃之才。
厥有龍虎取以比之義。
英俊乘運之會。
旣同九數之祥鱗。
文章華國之譽。
宛若變七日之神彩
名爲海內推重
必取漢多士文學賢良
比物中之至靈
式符乾五爻風雲聲氣
屬當陸公主試之日。
有四子被選之休。
詞華有虎繡之稱。
無非瑞世才俊
諫諍龍衮之補。
允矣輔台之良臣
咸以科甲出身
旣著明時彙晉之美。
裒然擧子爲首
佇見神物引比之言。
果然一世豔稱
迺見二物取譬
得天下之賢士
子其猶龍
睠榜中之高名
之如虎。
結網蒐採
盡收躍淵之神鱗。
入彀英䧺
捴是負隅猛獸
式邁周家熊虎之卜。
聿追虞廷夔龍之賢。
諸子著需世之才。
咸推炳然文之譽。
三甲臨軒之試。
莫非神其變之姿。
爲物最靈。
不啻獜鳳之出世
得賢斯盛。
殆過鳶魚作人
猗歟休哉
曷不賀也。
伏念臣等俱以駑質。
幸際鴻時。
斷斷無他
縱乏裨補之譽。
欣欣有喜
庶效贊襄之悃。
閭丘老人出獵社山之日。
諭以願請先生爲相。
(甲寅製御考)
民自遷善
只幸晠世之獲逢。
吾且尊官
微說之曰可。
言輕得一
任重宅三
伏念臣以驩虞蹤。
毛燕敎。
發紅於棠社。
幾霑察民隱之仁。
翠華麥丘
切祝君壽之悃。
顧禮節旣闕於再命
而求益妄效於三言
蒭牧牛羊
使之樂其生而至老。
桑麻豚狗。
敎以齒於鄕而莫尊。
髮作絳縣之氓。
專眜見君父之軆。
金膏玄都之化。
贊導民俗之治。
不料老夫爲言
大王之曰善。
人瑞乞言之義。
妄自抵掌而前。
皇極敷福之衷。
謂足槪心于上。
時値遵儛觀。
比於先也。
后推樂於與民。
事異擧傅築。
言乃旨哉。
臣匪才於輔世
何圖耋頤之賤跡
仍被汗渙之溫音。
幸以敎之。
獲聆君子之語。
我有縻爾。
擬置相國之尊。
盖當愚氓喜無疾之辰。
縱附願少見成化之悃。
豈以覇后賞有功之道。
遽侈將大任降斯之恩。
誰知蠋曰前之言。
乃媒翟以定之寵。
至化在於偃艸
妄懇王錫三之方。
盛念反軫於擇
爰擬汝宅百之任
始同滿篝操豚之祝。
可笑所欲者奢。
終速在梁濡鵜之譏。
自知彼其不稱
吾儕匹庶
只願尊富而安榮
大夫三公
焉有王覇謨略
何安口舌以得。
自憐顔髮之衰。
玆盖伏遇我后。
爽鳩舊墟
易牛新化
舜德旁洽
民俗於煕煕。
治遠符。
王政老老
遂推簡心之洪眷。
亦及垂髮賤姿
敢不奉以周章
竭其魯莾
向暮
縱乏需世之才。
葵藿傾陽
庶效畜君之頌。
重菴稿册二
 上樑文
  
豊溪丙舍上樑文
述夫飈駕憑虗
坦慮散無何之地。
寶爐凝象。
純襟葆太素之天。
窃以混跡闤闠轇轕之褱興。
棲身林壑冲藐之思感。
知事歸天定。
功名不可以幸求。
道係人倫
湖海不可以長往
豈若優哉遊哉
聊以卒歲也哉
故縣。
錦湖名郊。
崧嶽疊靑。
下闢蒼茫之野。
原泉鋪白
通滙澤之波。
田疇五糓之宜。
果布三方之湊。
曇花寶界
妙相恒沙
大樹中營
耀神威於擣扤。
祥星璧絡。
淑氣璣馳。
中有白沙之峯。
履谷之里
來巒後結。
鳳翔雲。
障巘前開。
神駒躍水
若華流曜。
先化晷之明靈
閶闔煽和。
納薰吹之俊大。
川原菀其軆勢
艸木其生成。
斯實高祖王考貤贈杖屨之所遊。
曾祖王考文安公衣冠之所藏。
鄕風不惡
德惠凡民
宅兆云臧。
祺祥永世
鉶籩醴脯。
長承薦食之禋。
桑麻
厪給連畦之業。
所謂根本之地也。
故陽基載相。
丙舍爰成。
背高面低之孔嘉
烏囊叶吉
念先詒後之玆在。
龜𥰫叶徵。
十里庸坊。
陂流不竭
千年雨露
社榟長榮。
丙辰仲春之月。
始築戺而畚鍤趍。
治材而斧鉅集。
夏四月
百物備。
越翌日壬午竪建。
經營遂矣。
制度全矣。
落雲林。
夷庚眺望
窓開石洞
窅冥胷懷
且也庖湢俱存。
四序節宣元適
几帷可設。
百齡棲息自如
暮景朝霏。
竆峀壑之殊形
丹荷翠竹
園池妙賞
於是幽貞於履道
篤孫慶於甫田
王氏靑氊
山房墳典
仙丹鼎。
洞府烟霞
賢人持狐正之思。
達士鵬遊之樂。
情竆物變
寵辱何驚。
累斷私營
行休在我。
烏虖
山中桂樹
誰憐楚客之留。
谷口桃花
不是秦人之去。
三光易謝。
須暇日而愉歡。
七尺非輕。
竆年汩沒
走幼負奇氣。
壯棄浮華
叔度遊行
擬展匡晉之學。
康成刻苦
期垂闡道之文。
半世徒拋
撫希調於白雲
夫人不遇
寄遠想於蒼霞
庸賦一言
兼䟽六唱。
兒郞偉拋樑東。
彩徹文星太一宮
夜看天光無別想。
藐姑射夢魂中。
兒郞偉拋樑西。
雲擁金華若可梯。
一自山中三秀
至人居處不相迷。
兒郞偉拋樑南。
匝沓羣巒狀禮參。
日暖雲晴一事
巖花臨水潑紅酣
兒郞偉拋樑北。
拔地神刀龍虎伏。
薄暮山冥又有風。
須臾月上天容肅。
兒郞偉拋樑上。
窅窅幽幽蕩蕩
物象雖多各自呈。
長虹不散光輝放。
兒郞偉拋樑下。
雲似旛𣄢長覆野。
較爭一局塲。
人間甲子少堪把。
公元756年
伏願上樑之後
符紀瑞。
大有之元亨。
鳳籙昭禎。
南風福履
面圃亭上樑文
南嶽絶巓。
東華勝境
連峯對立
巨壑盤紆
萬井繁華
挹遙山之拱抱
虬蟠蚓結
古篆於鐫巖。
石響金聲
新詩於揭壁。
林木長其遂性
禽鳥樂其忘機
一境屬於閒人。
小園乃占於深處
子猷
淸涵嘯傲之樽。
元亮老松
蔭覆容安之榻。
花朝月夕
杖屨逍遙
溪友隣翁
琹棋謔笑
攬收物色
竆極歡娛
遊目俯仰
庇身棲遅
一間經營
四大容受
破竹管而竪壁。
碧油四圍
杉枝而爲檐。
白茆上覆
鑿枘交設。
穎水考蘓子之銘。
雕斲不施
邕州柳侯之記。
拳礎傍壑。
石蘚縈蒼。
寸欞依林。
山雲觸白。
居安適體
眺矚遠而䟽懷
彩霱浮空
雙闕瑞氣
黃塵蔽日
九衢紛囂
注視淸虛
怡神曠廓
鳩筇理曉。
綠鋤滿園之蔬。
蠟燭燃宵。
朱點堆床之籍。
几榻開而良朋至。
簾帷捲而灝氣連。
三樂全六宜具。
盡淸區之佳美
暮境優遊
頹地穹天
自覺吾生渺小
蔽風庇雨。
安用居屋之高明
金谷而蕩塵。
綠野而餘址。
桑海移更
不過一瞬之境。
風燈飈倐。
謾懷千歲之憂。
嗚呼
微軀易容
過福招禍
魚躍水。
萬里盆池
鷓鴣驚霜。
一葉叢薄
此生自足
豈其它之求。
是故至人無營
賢者安素
原君志操
獨行蓬門
邵老胷襟
吐奇氣於斗室
不堪而處裕晏。
形雖觸而志安舒
竊伏惟念從好先生
素傳家。
冲虗拔俗
流南泛。
眼直豁於扶搖
嶺東踰。
胷滿吞於沆𤅈。
海籌於遐耋。
氷壺於朗懷。
竆探得幽絶之區。
營搆爲偃息之所。
寢興惟適。
寬以居之。
樸素是存。
昭其儉也。
䟽蕪語。
用侑匠工
兒郞偉拋樑東。
山開先得日輪紅。
匡牀大勝塵寰狹。
人在光明世界中。
兒郞偉拋樑西。
滿平邱菜滿畦。
所欲易盈如許小。
秋來衣袴又餐虀。
兒郞偉拋樑南。
濛濛嵐翠透踈簾。
須從靜裡排遣
廣廈猶多六月炎。
兒郞偉拋樑北。
午夜天星錯落
纖芥都無留我胸。
淸明養得貞元復。
兒郞偉拋樑上。
有時噓㗳擡頭仰。
敢於幽獨肆其心。
平地纔離天字曠。
兒郞偉拋樑下。
萬象芸芸滿把
斗覺吾身坐處高。
人間視若塵埃也。
伏願上樑之後
四體康寧
一門湛樂
祝松堂上
舞綵怡歡。
滿庭前
含飴撫弄
茂膺天爵
長作地仙
重菴稿册二
 策
  
[七七之數]
若曰云云(壬子七夕入格)
臣對。
於戱
夫七七之數。
豈易言哉。
數學之宗。
宗於大易
之後楊䧺太玄司馬公潛虗
莫不以三百六旬分排說去。
易以三畫重之則三三之數也。
而玄以九九虗以五五。
是皆必依於陽數推演者。
固有其義。
而獨於七七之數。
闕然焉何也。
臣嘗於硏朱之暇。
潛心默究
聖人於七七之數。
盖嘗言之矣。
七之數。
獨非聖問中所載大衍揲蓍之法乎。
大衍之用爲四十有九。
七之數亦四十有九。
則是果非七之所推法者乎。
嗚呼
大衍之用大矣哉。
一以成太極
二以成陰陽。
相盪以生。
至於象四時而一歲
五歲而置再閏
要則莫非七四十九之數衍將去爾。
夫四十九之數爲數雖少。
推而分排於一歲之數。
盖亦靡適而不當
分二掛一。
可以象三三之節。
兩儀媲於三才可以象五五之節。
五行寄於四時可以象九九之節。
若其數之原理之奧。
臣竊以爲七之節。
最其鑿鑿者也。
嗚呼
古今言數學而節候者。
莫不依於理。
天地之間。
一理而已
雖然於其一之中而不得不陰陽二氣之分。
聖人者出而一扶一抑之權。
寓乎其間
是故名節之稱。
在於陽月陽日者。
亦豈無所以而然哉。
今我主上殿下
對時行化
觀理制治
每於佳節試士之日。
特軫講究之道。
深思賁餙之方。
今當七夕之日
誕頒十行之綸。
敢不對颺休命之萬一乎。
臣伏聖策一歲中止於是歟。
拜手稽首曰都。
平分有四節。
三五七九是也
名節之稱。
必在陽數
陽數之原。
必屬奇月。
重三端午届令候於春夏
下九初七佳辰素秋
月日相符
奇數荐成。
以之生育萬物三爲元。
成遂庶品爲始。
若是四節之必在於重數也。
是以自古及今
莫不以是日爲重。
蠶月纔届。
蓂葉抽三。
則游閒公子
厥有踏靑勝事
鳥星初揷。
天中値節。
騷人墨客
必傳浴蘭之盛戱。
月干建戌
數成重陽
幽人勝士
輒詑泛黃之佳興
蓐收司節。
時當陽七
芬華子弟
爭誇曬衣遺風
酬答令節
在於是日
嬉戱佳辰
亦貴於玆時。
太乎之休象。
由玆而觀焉。
煕雍民俗
職此而成矣。
所以有我殿下旣問三三之義。
又詢七之節者也。
嗚呼
茂對天序
帝王能事
順布時令
國家先務
如欲講求生成之數。
藻餙昭明之治。
于以軆天
行氣
于以化民成俗
則其道何由
中和二字是已。
惟願殿下懋哉懋哉。
請因聖問條列之。
庖犧百莖之草而其用數。
箕聖演九疇之理而稽疑有位
八音相生
厥有屬申之律。
五行推敓
亦著流火之候。
噫以數言之。
莫不沕然。
則以七成節。
不其然歟。
漢帝求仙
獻於聖節
唐臣祈齡。
報章耀於午夜
是節是事
厥數妙契
爲祥爲禎。
吁亦異矣。
至於蔡家佳期
珍膳寶囊
臣於麻姑壇記詳之矣。
蟢子結網
穿針之女報喜
烏鵲架橋
天孫之緣得成。
噫此皆齊諧志怪之言。
楚俗不經之說
不敢覼縷殿下之前也。
鱗蟲知節。
有出水之游。
文士寓意
爰作拜庭之擧。
噫此不過物類偏得之性。
遷客自歎之懷也。
若夫一雨異名
雙星殊號
或有洗車之稱。
或傳河皷之名。
而皆非所推究七之妙旨
何足紛紛說道也。
一葉知秋
詩人有咏梧之什。
四野奏豊。
農夫得多之喜。
卉木可驗於時序。
稼穡爲本於民事
順時敷政之道。
亦可謂不外乎是也
臣伏聖策自夫七夕者止奧旨存焉者。
拜手稽首曰兪。
盖嘗論之。
序屬孟秋
時當七日者。
是爲重佳節也。
洪惟我朝。
昇平日久
肇置令節
唐家之美制。
布月
令。
戴經遺訓
乃於三九之外
置重之節。
徠汝多士
命題試才
以盡對序之方。
與同休之樂。
德甚盛矣。
嗚呼
一爲數之始。
爲數之中。
爲數之終。
而乃以三七介於其間
同爲令節
若不可廢一者然。
雖然烹羊之遊。
揭楣之辭。
漢唐以來
風流盛事
傳爲佳節者。
莫不以一五爲重。
至於三七之節。
獨東俗最重之者何也。
元日午月不試多士
只在於三七者又何也。
是盖列聖良法美制。
必有深意存乎其間也。
嗚呼
臣之玆前所論。
不過掇拾綸綍之餘旨。
以爲備之資矣。
若夫推其理而驗其數。
以爲天時王政之道。
則臣亦嘗有櫽括于中者。
臣請不拘科臼
刺口一言之可乎。
夫人主一心。
卽其総轄
子思一部書盡之矣。
其書曰未發之謂中。
已發之謂和。
中和
天地萬物育。
朱子釋之曰思慮未萌之時操存愈密而致其未發之中矣。
思慮旣接之後省察愈精而致其已發之和。
夫人一天地。
收回天地漏洩之機。
以爲時序順對之方者
何等盛大之業。
何等快活之事。
規模則近在於吾心方寸之中。
以及天地陰陽之化。
氣機動盪三極之間。
神采流行四序之中。
所謂心和而氣和
氣和
天地和應一歲功載成。
陰陽之數不錯
聖人能事畢矣。
伏願殿下中和之德。
念位育之義。
靜而無一息不中
以至於陰陽各定其位。
動而無一事不和
以至於時序不相忒。
叔季之運。
可轉而煕郅矣。
澆漓之俗。
可化而泰素矣。
何必規規數學之末。
拘拘曆家之法乎。
惟願殿下念哉
臣伏聖策欲與子大夫親覽焉。
拜手稽首曰吁。
學識湔劣。
固無足以仰稱聖旨
或有千慮之愚。
以塞乎一分之責。
而旣不能通古而詳今。
鏡彼而證此。
則其不違閒辭漫咏之歸於無用幾希矣。
臣愚死罪誠自忸之不暇
而旣始其說。
臣請畢之。
嗚呼
不能獨運
不能獨治
夫撫辰之方。
在於殿下
同寅之效。
亦惟在乎得人而已
語曰天道不言品物亨者。
以其有四時之佐五行之官
亦願殿下終始懋哉。
謹對
[樂]
若曰云云(壬子秋到第三策。
序居二。)
臣對。
於戱
先王有非樂之樂。
化成天下
樂特其影子耳。
謹按樂記之首曰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
此言謂何哉。
樂爲互濟而作也。
爲均一而作也。
今夫吾人氣質之禀。
不能齊。
有剛者有柔者。
懦弱粗厲
者。
均之中正大道之害。
則其裁之抑之。
使自節之。
戶說道德
施以刑政
其勢末由止。
聖人有憂之。
不得不樂之作也。
臣嘗讀蔡氏律呂書。
布籌而揲之。
作圖而分配之。
有以知樂之妙焉。
樂之爲術也。
三分損益之宜焉。
毫黍積絫之漸焉。
闢翕焉有上下焉。
使人茫然若無所入處。
而語其要趣一言以蔽之互濟淸濁之音。
均一和平之歸而已
八音形而下者也而有淸濁之界。
十二律形而上者也而有淸濁之理。
八音淸濁均一和平者。
樂之大成也。
十二律淸濁均一和平者。
樂之小成也。
是故還相爲宮。
慮其混也。
無相奪倫
戒其戾也。
及其大音作大和著。
則又皆因天自然之數。
成天自然之節。
非有智力計較安排其間也。
於是司樂之官
成其效以獻于天子
天子受之。
敷敎庶民
行之于朝廷之上。
式之邦國之間。
使其民察互濟之理而服沈潛高明之敎。
聽乎和平之音而歸匡直輔翼之權。
率皆衎衎成禮讓之俗。
秩秩有倫彜之叙。
天下之心。
莫敢不壹於正矣。
人心正而音之起於人心者。
又從而正矣。
所謂樂之樂而樂亦寓焉者也。
故其言曰敎胄子。
直而溫寬而
剛而無虐。
簡而無傲
三代聖王世守之。
及至乎周。
其道大備
樂之在於太室喤喤象德
在於民間考政察俗。
三百篇
大抵周時所作。
而其爲詩之法。
不過懲逸感善一言而止耳。
故其言曰樂云樂云。
鍾皷云乎哉
前聖後聖
豈不兼緫同條。
金聲玉振之哉。
惟我主上殿下虞舜之姿。
從成周之治
洋洋之化。
展也大成
臣愚賤。
亦囿無聲日聞之中矣。
今來大庭
奉問樂之音。
敢不皷動以言。
以颺休命乎。
臣伏聖策自予欲聞止無不可歟。
臣雙擎九頓
一讀三歎
有以知我殿下觀理之聖工也。
竊伏惟念
虞殿做
厥有五言
汝聽之咨。
魯聖論樂。
亦垂純如繹也之訓。
盖因理制聲。
自然有節
因聲制器。
秩然有則
出於空虗而有冲漠兆朕之理。
寓諸度律而成音節族之妙。
宣達壹欝則天地丕叙。
導揚和氣神人相應
樂之爲用。
不亦乎哉
於是定律定呂。
取和叶之意。
分淸分濁。
以求調諧之理。
聲調無雜而大音可以成矣。
法則莫混而雅聲可以奏矣。
莫不井井然有條而不紊。
鑿鑿有界靡差
則信乎王者之治
㝡先於樂。
樂法之成。
在於律也。
肆昔明君哲辟。
𥇕(一作㫼)其然也。
布敎流化而是樂焉爲之繩尺
矣。
化民成俗而是樂焉爲之柄欛矣。
用之房闥之間而大化洋溢四表
推之鄕黨之中而神功咸燾於一世
于以參贊化育隄防民志
于以闡明敎術成就人才
聖人極功
至樂而成矣。
雖然徒講其末。
不求制作之本。
徒事其聲。
不識皷舞之妙。
使雅俗莫定。
終始無節
齊王所好非古。
宋朝之編定無日矣。
其必也修明古制
正今俗之失。
賁飭休象。
以做一世之治
大雅復作
大化丕新。
一民心。
應天和。
然後可也
如是如之何
洪範五疇曰皇建其有極
臣竊爲殿下願之。
請遵聖問條陳之。
禮序樂和
以其德而言也。
天樂地。
以其似而言也。
外樂內。
以其理而言也。
三說雖殊。
旨則一也。
重華論樂。
諭其和叶道也。
史記德。
取其嚴謹之工也。
豈可以此而有疑於人聲樂聲之同乎。
道寓器言乎理氣也。
載道譬乎文字也。
樂器道器同異
不難知矣。
曰妻曰子。
可見交媾互變之理也。
有息有母。
足徵演殖相生之妙矣。
黃帝制樂。
鳳翮之形。
朱子論律
羊頭之産。
一爲其竅也。
一爲其長也。
物居下而㝡淸者。
濁爲五音之長也。
土寄旺而爲本者。
土爲萬物之根也。
君子小人
仁者智者之見。
南音北聲
若齊
人楚人之語。
政事相通
自有其理。
地方之各殊。
得不然。
天下之事。
五數者有五。
今若以樂之五聲
強爲分排。
則臣恐徒歸於漢儒之傅會而無其用也。
於序屬
其風閶闔
以其節序作配也。
不必以此而有疑於大樂之和。
至於其音則辨其辨以角。
不敢臆對也。
曲調之曰暢曰操。
由於感發
竹管有淸有濁。
緣於參差
誠如聖敎
不敢贅說也。
南薰玉笙
未見正經之記。
澠池土缶
不過夷沬之音。
王者作樂之道。
自有其本。
區區器度之末。
臣不欲強解於明主之前也。
大皷應皷
用之圓丘之祀則方澤不用者。
禮有所隆殺也。
柷椌
奏之堂下之樂而鳴球並用者。
樂取和同也。
八之八。
律之位也。
八音之八。
器之數也。
聲律之出於八音
固然矣。
八音之配於隔八。
臣恐其太鑿也。
嗚呼
衆能樂。
古昔及民之治也。
擇善以鳴。
明主審官之術也。
此數者之於人主樂之道。
不爲無助
臣敢有復於古今樂辨之末可乎。
臣伏聖策自大樂之作止文武之樂歟。
臣雙擎九頓
一讀三歎
有以知我殿下好問之聖念也。
大較論之。
聖主斯世也。
神休洋溢治道大成矣。
大化皷盪聲樂乃作矣。
動而作之感而
導之。
天下盛治
百王之能節。
於是焉著矣。
是以心志和平天人有感通之妙。
化理鎔鑄物類有咸遂之喜。
優乎大哉
樂之軆也。
淵乎博哉。
樂之用也。
然而聖人旣遠。
其道亦廢。
高低緩急
莫詳於宗廟饗祀之章。
鐘皷琴瑟
未見會同燕飮之時。
貴賤無節
正俗相混
唐宋以來
樂律之道。
幾乎熄矣。
若夫挽回太和之元氣。
渙明一王之制作。
不固聦明睿智能達天德者。
其孰能與於斯
天佑大東
篤生聖人
恭惟我世宗大王
天縱多能
大明樂律
撰定曲則宗祏祀享之禮大備矣。
鋟榟軌範樂府肄敎之法有稽矣。
乃曰汝成俔朴堧掌其事。
今其全書俱在。
自成我家之制度。
惟我殿下以聖繼聖。
治敎休明
一政一令
動遵先王
明古聖之樂。
以新一代之治
今也其時
而况聖心勤勵而遵先無愆是事
聖學高明而今正變之咸知。
是宜大音日作
雅曲自興。
堯章舜韶咸池大武
可復見於今日矣。
今也不然
其器雖在而先聖之制度莫詳。
其響雖傳而大音妙用莫闡。
予曰有一二臣。
進言殿下之前古制可以復矣。
前烈可以述矣。
奈之何廷議岐貳。
闕典未修。
肆有我殿下詢及臣等之擧也。
臣前以心
禮學之說。
屢復明問
而一不能仰塞休命
則今何敢更事煩陳。
雖然夫子有言曰成於樂。
記曰禮成於三。
史曰三策多士
臣若嘿無一言
孤聖心。
臣實有罪
臣請以如右所陳之皇極二字畢其說。
謹按洪範之數。
皇極居五。
五者數之中也。
天下之數。
莫極於九。
九者終也。
是故樂亦九成
而上四下四而五居中
五之德盛矣哉
不偏不倚精一之工可得而見之矣。
四停八當平均之道於是焉寓之矣。
施之天下萬事
盖靡適而不當
若其沕然無間
犂然有合者。
莫如樂律
臣請以樂律之道。
配之於皇極之數。
上下均一皇極之位也。
樂之道不在是歟。
剛柔互濟皇極之用也。
樂之不在是歟。
其他若康色受人。
大樂和也
作福作威
大樂之節矣。
以言乎粗則其數相符。
以言乎精則其德相配
古昔聖王伏羲堯舜文武之世。
克能建用有極
以之敷錫五福
破去羣朋
于斯時也。
大化流布
聖治休明
天地正聲不期作而自作矣。
是故明乎樂律皇極可以行矣。
驗乎皇極樂律可以修之矣。
臣願我殿下自今丕闡皇極之治
軆察皇極之用。
使民寧謐
國脉靈長
無有好惡之偏。
中正道立矣。
恒恢猷爲之
草野之賢致矣。
如是則三五之盛。
復見於今日。
九五之德。
永光於無竆
區區樂律之卞明。
付諸一樂官而足矣
不休哉。
臣伏聖策自願與子諸生止樂聞焉。
臣雙擎九頓
一讀三歎
有以知我殿下求助聖意也。
旣以皇極二字
以爲樂之本。
而夫世運升降
國家之治亂者。
莫如文體
文體之弊渝莫甚於近日
花闘葉。
徒事乎絢餙。
長蛇脩蚓。
專取其冗長
若使韓歐諸人見之。
未知以謂何也。
以謂禁之便。
謹對
[三代之學]
若曰云云(丁巳正月人日製。
序居二。)
臣對。
臣聞之爲治而不法三代
而已矣。
三代敎人之法。
罔不自學而始。
故傳曰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學則三代共之。
曰校曰庠曰序者。
鄕學也。
學者
國學也。
養之鄕學而其風俗在於野者。
平章協和之效。
升之於國學而其政令在於朝者。
有明喜起之美。
然後如風之偃艸而民日遷善。
如雨之滋物而人皆成就。
王道大成矣。
有宋夫子所云治天下以正風俗。
得賢才爲本者。
不其然乎。
三代之隆。
其制寢備。
制度節目之載於傳記者。
亦旣詳悉具備
試就其宏綱先務而論之。
培養稚蒙而有八
歲皆入之小學焉。
尊敬齒德而有就謀賓介鄕飮酒焉。
祝噎祝哽而養老之宴。
所以尊高年也。
爲酒爲醴而祈田之禮。
所以裕民食也。
之數法者。
莫非上行下效要道也哉
周衰道降。
敎術不明
漢唐以來
善治莫聞。
及至有宋
羣賢輩起
乃有藍田條定之約。
考亭蒐輯之書。
有以聖緖於旣墜。
講治制於將晦。
如有王者作。
則必來取法焉耳矣。
於戱
二帝三王之盛。
紀之於詩書
周公孔子之道。
耀之於禮樂
千聖一心之傳。
今傳次在我殿下矣。
恭惟殿下承艱大之基。
嚮九五之福。
敎迪之勤。
旣比摯於三代矣。
治化之行。
旣齊隆於三代矣。
丕惟曰諴小民而爲祈天命之本。
又惟曰明明德而爲作新民之方。
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又振德之。
今日之世。
三代之世也。
然而今日在野之民。
非復三代煕如皥如之盛也。
今日在廷之人。
非復三代師師濟濟之美也。
此其故何哉
今之爲說者。
若或歸之於民俗不可變革
時運不可挽回
置之無可奈何之域。
則是負吾君奮發有爲之志。
沮吾民興起自新之心者也。
王如惡此。
盍亦反其本也。
何謂本。
學校是已。
三代以上
學校之敎明而風俗美政令行。
三代以下
學校之敎廢而
風俗政令隳者。
不在乎他。
在乎在上者導率之方而已矣。
傅說之告其君曰惟斅學半。
此言何謂哉。
皇極九疇之標。
京師萬方之則。
古昔聖王所以不勞而治。
不賞而勸者。
捨夫躬率以正四字而何以哉。
三代以上之君。
躬卛以正而學校之敎明。
三代以下之君。
不能躬率以正而學校之敎廢。
豈非章章較著者乎。
惟我殿下躬卛之矣。
乃於王春之始。
嘉與萬民更始
十行綸綍
誕告多方
繼之以進我草野之賤。
敎諭之。
咨訪之。
三代盛時諫皷詢蒭遺意也。
西京策士陋矣不足方
盛事也。
臣亦在野之人也。
所願則一以區區自奇者。
轉聞于朝。
實感斯會。
不拘擧子章程
仰答休命
臣伏聖策自予聞之夫子止將親覽焉。
拜手稽首曰都。
竊伏惟念風俗在於民間者。
徵之於野
政令在於國家者。
察之於朝。
鄕野之間。
習俗美惡可知
朝著之上。
政令得失自辦。
風俗之所改易
政令之所措施
或有深淺之別。
鄕野之所覘察
朝著之所瞻視
亦有先後之異。
有是哉。
觀乎人國在乎朝野也。
肆昔聖王薰陶成就小學之工。
勞安歡悅鄕飮之禮。
尙齒尊年孝悌達於閭巷
勸農
祈糓民産足於井里
尙行誼而五倫修明
制定條約一鄕化善。
凡此數者。
所以化風俗於鄕野
發政令於朝著者也。
雖然徒言無益
在乎躬行
徒法無施。
在乎心得
其必也明古昔之敎而化在野之俗。
修古之制行在朝之政。
然後可以比盛三代矣。
如是如之何
臣願殿下實心行實德可乎。
於戱
天佑聖明
茀祿洋洋
奉我慈宮
稱我萬壽
不匱孝思是推。
及人之惠澤遐覃
欲與東土生民
同休而共樂。
于以治道於大猷
一世於於變。
殿下成己成人之工。
問朝問野之治旣盛矣哉
奈何聖志徒勤。
習俗未改
環顧朝野
乃有可慨而可歎者。
文恬武嬉
狃安之痼弊難祛。
從欲樂逸
浮靡舊習猶在
其少也無愛親敬長之敎。
其壯也無明師良友之益。
馴致至乎擎拳曲跪之禮。
目爲標榜
淸談浮虗之習。
視若茶飯
俗流失而世壞敗
吁其極矣。
愛敬盡乎其親而爲移孝爲忠本則其本不可不先立也。
尊禮隆乎高年而爲通行不易之道則斯道不可不先講也。
乃我殿下要道於行邇服民之方。
至善修齊治平之域。
易所云竆則變變則通者。
其今日在矣。
試就聖問條陳之。
小學一部
初學之要程。
吾道指南
肆惟我先大王傳授殿下
有若精一執中之旨。
凡今氊廈之上黌舍之間所講明者。
宜莫先於是書矣。
三綱二倫之編書養老設宴
前王至德
於乎不忘。
殿下可不是紹而是述也哉
鄕飮酒古昔盛時化民要術也。
勞農佚老歡情洽。
敬德察能而禮制秩。
今欲修古典而變今俗。
莫有切於斯禮矣
鄕約先賢敎人良法也。
德業相勸
患難相救
居今之世。
行古之道。
不但行之於一鄕
亦可推之於天下
是條也亦豈非今日之所當持循者哉。
於戱
咨汝儒臣
撰證註釋
紫陽訓蒙之旨。
煥然復明矣。
留神淸燕
彙成條式
鄕飮鄕約之法。
秩然而可尋矣。
以至于優養耆老之典。
祈賽田祖之禮。
卽次應行之事也。
行之於堂皇之上。
錫之於八域之民。
之而正人心。
之而挽世運。
之而天地神明之佑。
之而國家靈長之祚者。
不在他求而自有餘裕矣。
於戱
殿下人倫之至也。
躬行至孝
仰怡慈心
遂乃推其敬於高年
錫其慶於甫田
天心克亨。
康年屢降。
億萬年无康之休。
自今伊始
猶且聖不自聖
謙挹虗己
眷眷風俗不改
勤勤政令之未擧。
音誕宣。
鄭重諄複
乃曰小學之敎何以明也。
五倫常何以立也。
鄕飮鄕約之何以也。
休老重農之典何以擧也。
徠汝韋布
使之敷奏
旣以實心實德
發之於前。
且復畢其說可乎。
竊伏覩我殿下
道冠百王
隆一代。
俾我黎庶
咸囿於三代郅隆之域。
俾我臣工
咸躋乎三代揖讓之風。
猗歟至哉。
大聖御世宏規大綱也。
然而習俗終遅於改易
古制難於修復
宜其有夙夜憂勤
自滿暇者也。
聞人主一心。
萬化之源。
又聞德惟善政
苟有是心。
天下之事。
無可求而不得矣。
苟有是德。
則天下之人。
無可敎而不服矣。
夫所云是心是德。
亦豈在他。
先儒之告其君曰欲法堯舜
法祖宗。
天以東方克肖其德。
聖子神孫繼繼承承
一動作一事爲
莫不取法三代
殿下繼志述事之孝。
踐位行禮之方。
亦惟在於先王心法
先王德化
以言乎小學先王敎人心所當遵也。
先王化俗之德所當行也。
以言乎鄕飮鄕約則先王敦禮心所當遵也。
王導歡之德所當行也。
以言乎勞農休老則亦莫不先王之心之德。
誠願后繼自今
一念之萌曰先王之心我當行之。
一政之施曰先王之德我當修之
然則古典可明。
今俗可變
用以錫我元良
綿國祚永世
民俗維新
豈不休哉。
豈不盛哉
篇終矣。
臣請復抽餘蘊。
夫以實心行實政。
在乎法祖宗。
若其擧而措之。
亦惟在於終始如一
殿下懋哉懋哉。
謹對
策題
  [武備]
有國之不可忽者武備也。
其目甚多
城池也者
所以固圉御冦也。
築斯鑿斯之制
果昉於何代。
而曰睥睨闉闍曰譙曰雉曰垜曰壕曰墩曰懸眼羊馬墻
設施規模
皆可得以詳言歟。
或架山而爲城。
或因河而爲塹。
城池之固。
有待地勢歟。
歷代以來築城何限
而其最高者何城。
最堅者何城歟。
重關不守
天塹飛渡
城池不足恃歟。
車乘也者
所以原野而啓軍行者也。
兵車之制
有異於田乘車車而其名物人數
皆可得以詳言歟。
黃帝指南
周之十乘
秦之小戎
楚之二廣
漢之武剛偏箱。
又各不同
則其制度尺數
皆可得以詳言歟。
上世專尙車戰而後世之寢廢不用
其故何歟。
於唐於宋於皇朝。
間有之者
則其人與車號
皆可指陳歟
也者
所以馳騁蹴踏者也。
周之夏官稱之以司馬
馬之
軍政
若是其重
古者馬用止於駕車
則鞍而騎者。
於何代。
三齊之法。
二班之政。
皆是有國之所重。
則以其爲戎事之備而然
內強外健。
鄭駟旋止則馬非土産不可
秉心塞淵
衛騋三千則馬於人事若是
木澁之用。
於何地。
▣▣▣▣創於何人。
器械也者
所以擊刺捍御者也。
甲冑衛身也。
弓弩射䟽也。
干盾之防虞也。
戈釰之短接也。
礟石遠擊也。
不可廢。
而創各不同
用各異宜
何人之創何器。
何地之用何械。
歷指詳論
舟艣也者
所以戰於水者也。
剡刳爲舟者。
初出於用濟不通之意。
後世之資爲戎器者。
何人
露橈之行。
柁樓之望。
其制各自有異。
則皆可得聞
營陣隊伍也者
所以有行而有止者也。
上自握奇井田
下至九宮六花
代各異寘。
人各異施。
則其得失優劣
可一一詳言
銃曲方圓之所象者何。
景生杜傷之所位者何。
孫武之陣。
救首而救尾。
諸葛之營。
有衡而有軸。
䲶鴦之隊。
於何路。
間花之伍。
於何時。
師徒也者
備之用。
待此而後行。
其重尤有異矣。
天子六師
諸侯三軍
虞夏之制
不可詳。
自周而降
于皇明。
或寓之於農。
或養府兵
或置衛所
或簽丁。
則其制度設施
可一一詳陳歟
團束之法。
操鍊之術。
部署之規。
何如而爲得
旗皷也者
耳目也。
號令由此而嚴。
進退視此而節。
周官大司馬所以皷鐸鐲鐃之用。
別旂𣄢旐旟之物也。
旗㫌金皷之數。
載於軍律
角音二革五金音五者。
節次何如
麾法五旗八者
方色何如
後世所用者。
亦皆按此而行之
軍粮也者
師之所以恃而不乏者也。
魯之峙粮。
晉之舘糓
漢之飛輓
是則餒。
趙充國湟中屯田
其議果無所訾。
諸葛亮木牛流馬
其法或可復試
大抵重門擊柝
大易垂象
未雨徹
詩經著訓。
從古以來
文事者必有武備
故周家隆刑措之化而太保張皇六師之戒。
孔門俎豆之禮而季路有子行三軍之問。
而况衰季以還
萑蒲內警。
蠻夷外猾者乎。
守之不可城池營壘也。
戰之不可舟車器械也。
治之不可號令也。
資之不可運餉也。
備之所以需者。
若是其多。
而亦不可闕其一矣。
所以六韜三畧司馬法孫吳尉繚心書,陣圖,紀效,登壇諸書之列於兵家者流
解析蘊奧
指陳會通
以啓後人克詰方者也。
用工着力之道。
何宗而何支。
孰先而孰後耶。
節目之詳。
至有其
志。
武備志者。
所纂者何人
所載者何事
惟我東方
在海左。
交爭三國
多事勝朝
亦嘗稱爲用武之地
則隋唐之所敗衂
蒙倭之所侵凌
防守之道抵當之術。
皆可得聞
地形有南北之異。
操練水陸之別。
器械有古今之殊。
其詳可得言
逮至我朝。
聖神相繼
干羽誕敷之德。
樽俎折衝之威。
固無事乎武事之備。
武定有鑑。
諭將有圓。
亦何忽諸不念
廢閣而不講哉。
龍蛇之變。
丙丁之耻。
尙何言哉。
千里金湯
地稱莫強。
五衛虎旅
有素鍊。
一朝土崩
曾莫之支。
未知何失至於是耶。
東人長於守城則山城之設。
何地爲得形便。
後世亦可用車則釰車之捷。
何人先自創始
火藥之置監。
肇自何時
而鳥鎗之制
於古有之乎。
水戰收功
於何處。
而龜船之法。
而今可聞
恭惟聖上丕顯丕承
乃文乃武
文治備矣而猶有事乎蒐繕。
升平久矣而猶有戒乎恬嬉
武藝譜兵學通之刊行敎法明矣。
內營設置而訓鍊精矣。
華城之築而關防矣。
以至舟車器械粮餉之目。
皆靡不用極。
於戱盛哉
大聖人係苞桑之念也。
宜其武力莫競。
兵制克明
有不戰戰可以無敵於天下
而奈之
何承佐無人
安日久。
試論今日武備則有不惕然寒心者乎。
以言乎城池則列邑多無城之地。
雖使有城。
亦皆頹圮無可恃。
平衍而無其制。
江都之固兩漢之險。
不足緩急之用。
城池所可繕也。
以言乎車馬則列營所藏。
不過火車之偏窄也。
牧塲所養
不過土馬疲弱也。
或委之於山川之多險而曰車不可用。
或歸之於水草不善而曰馬無其良。
車馬所以不能古也
以言乎器械銅鐵精利之工而五兵無可用矣。
筋角有濕傷之歎而二弓不可試矣。
百歲無兵。
沿江守備不嚴戰艦日以朽矣。
民不知兵
京外之操練不明旗皷日以紊矣。
狼筅團牌殆同兒戱
龍雀招搖
至混定位器械可知矣。
以言乎師徒五營已乖於古制
八路虗擁於冗兵
內而羽林龍武
徒費乎廩食
外而黃口白骨
歸於虗錄。
一有不虞
國將奚恃。
不可以無兵。
不可以不練。
師徒如此
他尙何說。
以言乎粮餉屯田日就於陳廢。
軍餉只資乎聚散
蕭相之運無以取足
令之憂反見溢目
九年之蓄。
已矣無論
一朝之變。
何以支之。
數條者擧皆如是
今日國家雖謂之無武備
不爲過憂。
而措救之策。
其將何由
有曰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可以鞏也。
有曰將不知兵
以兵與敵。
將帥可以擇也。
有曰在食在兵則兵備不必事也。
此其說何如
諸生通六藝之學。
九流之業。
尹師魯之無談兵
張橫渠之早脫孫吳
必將慷慨揣摩于中者矣。
今來白戰之塲。
各竪赤幟之軍。
則無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