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很好,然後呢?──雙語教育的未來趨勢,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這樣看

英文很好,然後呢?──雙語教育的未來趨勢,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這樣看

政治大學山上校區的道藩樓,目前有阿拉伯語文學系、土耳其語文學系、韓國語文學系、斯拉夫語文學系、歐洲語文學系等學系在此。

Photo Credit:Wikipedia@Yu tptw CC BY-SA 4.0

在台灣,英語授課之爭議點在於,台灣在英語使用環境上並無如香港或新加坡等國家之優勢,英語授課儼然成為某些大學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現今國界越來越模糊、文化越來越多元的環境下,多元的語言政策可能是下一波國家競爭力的表徵。即使如英美強勢語言的國家,最近幾年來也開始在其基礎教育下注入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外國文化的教育。教育下一代,多元語言的競爭優勢與未來前景,關係到國家安全與族群的維繫。 

反觀台灣在外語政策上,缺乏一整套戰略思維,語言政策落入意識形態之爭,以語言做為主體認同的工具,陷入國族語言的狹隘思維。而所謂的英語政策,經常配合政治議題操作或成為地方政府的選舉籌碼,並非以教育或文化的觀點來規劃,更是令人憂心。

而外語的單一化(以英語為主要的、或是唯一的學習語言),也是未來多元文化失衡的隱憂。英國的多語政策從小學著手,延伸到社會的終身教育,利用網路科技的優勢,積極培養種子教師,並且與國際合作,這些積極的做法都可以當作我們規劃多元外語的參考。

從語言出發,畫出未來的藍圖

圖/Worawee Meepian@Shutterstock

作為國際競爭的一員,我們有機會成為未來強勢語言(中文)的母語國家,台灣在基礎的紮根工作必須儘早做起。訂定一個遠程的目標(如孩子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具備雙語+專業能力),依照遠景來規劃這 15-20 年孩子的語言教育之願景工程,培養孩子成為未來台灣國際化人才或具國際觀的公民。 

這是我在 2004 年當政大外語學院院長時,幫所有學生規劃的藍圖,也是我兒子在國小時代,我幫他畫出的藍圖:

英語+第二外語+專業(例如金融、商務、科技、新聞媒體、 社會學門、人文藝術、科技農業、理工等等)

依照以上的公式,孩子應該在高中或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英文能力大致上可以達到(編按:CEFR,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B1-B2 水準,然後在大學畢業前達到 C1 以上水準。

接下去,可以在任何時期選修第二外語(當然越早越好,如果從小學或國中時期開始更好),在大學選修科系的時候,以外語當工具,選擇全英語上課的科系或大學(一般以國際就業取向的大學,大都會開設全英語授課的課程,所謂 EMI 課程)。

英文很好,然後呢?

大家可能要問,我英文很好,不是應該上英文系嗎?這個觀念有待釐清。

除非你真的想從事以英文為專業的工作,如英文老師(含教授)、英文翻譯、英語產業的工作者(如英文編輯、英語補習班等)、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等工作,這是以「英文」當專業的職涯發展。如果不是,對孩子來說,英文只是一種工具,是獲得知識及成為國際人才的一個基本且必要的條件。 

圖/leungchopan@Shutterstock

我一直鼓勵英文很好的孩子,不要去念英文系,除非你特別對以上工作很有興趣、對英美文學很有興趣,要不然你需要一個專長來強化你英語能力的優勢。我舉我兒子的選擇為例:經過 6 年小學、3 年國中、3 年高中的全英語訓練(外籍老師家教),12 年的英語訓練,面臨大學選科系的時候,我兒子的英文已經很好了。

他的英文能力大致如下:與外國人溝通沒有問題;獨立閱讀英文小說如《哈利波特》、《傲慢與偏見》、《頑童歷險記》等;自己上網看、聽 NBA 的球評;撰寫一篇超過 500 字的文章,用詞遣字非常流暢,沒有文法錯誤。但要聲明:我兒子是不知道一些文法術語的(如:分詞構句、現在完成式、人稱代名詞等),他的英文句型觀念,完全來自大量的閱讀,而非文法知識的學習。

多元的選擇

回到大學選科系的時候,我給他兩個條件,一是不要念政大(因為我在政大任教,不希望他在學校承受一些壓力)、 二是不能選外語科系。在這兩個基礎上,我兒子選擇理工科系,之後大學進入理工科系,然後研究所選擇商學院,也就是這種跨領域的選擇,希望開拓孩子多元思維與多元就業的可能性。

多元化及跨領域是未來人才的趨勢,在此,建議所有父母親,首先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強化其語言能力(國語、台語、客家語或其他母語、英語);然後在孩子選擇大學時,從基礎學科(如物理、電機、數學、經濟等)念起,到了研究所可以跨領域去選擇未來有發展或自己有興趣的學科,這樣具備高階外語能力、基礎科學、專業領域三項專長,不僅在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思考判斷力、國際溝通力具備深厚基礎,在專業上也能夠不斷地跟上時代及科技發展,這就是在為孩子創造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雙語教育怎麼了?延伸閱讀:《雙語教育 2030:借鏡新加坡》

大學以英語授課之上課模式

以英語授課成為一教育議題,主要是在非英語系國家或針對外來移民之融入主流教育體制。在台灣,英語授課之爭議點在於,台灣在英語使用環境上並無如香港新加坡等國家之優勢,英語授課儼然成為某些大學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以第二語言來教學的老師面對第二語言能力不佳的學生,這種純粹以英語為重,而忽略該學科之學習目標而言,使用第二語言(英語)授課的意義到底為何,實在值得商榷。 

一般來說,提到英語授課,如果在非英語系國家如台灣,應該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

一、英語母語教師 vs. 非英語為母語之學習者

二、非英語母語之教師 vs. 非英語為母語之學習者

三、英語母語教師 vs. 混合學習者(英語為母語及非母語之學習者)

四、非英語母語之教師 vs. 混合學習者(英語為母語及非母語之學習者)

以第一、二、四種狀況或教學模式來說,使用英語授課為必然之條件,因為英語是此時唯一的共同語言。而以第二種模式來說,教學者與學習者皆使用不熟悉之非母語來進行互動,其學習之目標除了符合以英語為學術語言外,語言的習得、跨文化的思維或是跨學科的訓練等幾乎達不到其該有的成效,也就是以英語授課本身的功能性是大打折扣。有關該學科之專業學習是否才是該學科學習的重要目標呢?以英語授課會不會傷害了學科之學習?這就牽涉到了到底以英語授課之專業課程其內涵為何。

圖/Chinnapong@Shutterstock

英語授課課程的重點

大學專業課程如會計學、經濟學、統計等,其教學重點在於其本業之入門或是進階之整體論述與發展,而使用英語授課則使其教學過程趨於複雜化,因為其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有密切的關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者,由於使用第二語言,其對語言的敏感度相對增加,可能由於對語言本身的了解度不同,產生對知識產生的不同結果。 

專業知識的傳遞本身,由於透過不同於母語的轉換,其了解可能由於跨文化思維或是不同語言的詮釋,讓學習者能更深入體會這些知識的多面向或是深度,但也可能學習者對該語言的一知半解,而產生學習上的障礙。因此以英語授課的專業課程,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可能決定了專業課程的成敗。在此,所謂英語能力不僅是基礎的認字或是聽講能力(literacy),而是高階的思辨能力,才能協助或是增加學習者對該專業知識的跨文化或是跨學科之學習,否則只是停留在不穩定的學習狀態或是仍限於英語之基礎架構上。

大學英文 vs. 專業知識 

以英語授課的重點,到底是專業課程本身還是建立英語學習環境?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教育決策者與英語教學者。但對於專業學科之教師而言,語言只是工具,只要能運用流利,教學與學習就不是問題。

不過學科教師可能忽略了思維邏輯的問題,因為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其教室運作(含講演、討論、作業、同儕的學習)都是以第二語言進行,語言影響了思維模式,其學習不能以純粹語言轉換的模式來進行,而是以異質文化來操作,因此應考慮專業知識與英語結合的程度來定,也應考慮學習者本身的學習經歷(如是否了解該學科之英語用法或是學術發展等)。

另一個英語授課的成敗在於學習者。學習者在選擇以英語授課之專業課程,學習的重點在於語言學習還是內容學習,可能關鍵在於其心態的調整與其英語能力之高低。 

如果其英語能力接近母語人士,則語言的干擾就不是他本身學習的重點,如果其語言能力無法應付高階之學術對話 (或是教師之語言能力也無法處理學術對話),則語言學習反而可能成為其學習的重點。 

此外,教室內的語言焦慮(classroom anxiety),也是值得考慮的一項因素;同儕的競爭是建立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是英語能力上,可能也是學習者或是教學者焦慮的所要來源。

圖/PeopleImages.com - Yuri A@Shutterstock

我們希望孩子站在什麼高度?

以內容學習為主導的語言學習模式,漸漸取代傳統的語言結構為主的教學。將語言學習帶入語用的概念,以專業或是學術內容為學習主軸,可能是高階語文學習不可不走的一條路,畢竟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使用這項語言。 

因此,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具備高階的思維能力與專業知識,參加以全英語授課的教育,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與教育選擇。 

我們希望透過全英語授課,這項以專業帶入語言學習的模式,不僅是提升語言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更是讓我們提升對於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批判。

一堂以英語授課的政治學導論或是管理學概論,無疑會引起師生對自我定位、社會價值產生討論的空間,尤其是透過英語語言的思考邏輯,有異於中文的思考模式。文化與主體性的議題漸漸在語言學習的範疇中受到重視。 

英語能力的高低當然是本項課程或是計畫成敗的關鍵,但是它不必是唯一的考量標準。以英語當成授課語言的教學模式,應被當成雙語教學的一環,也就是從母語教學的專業課程,配上專業之語言課程的訓練,漸漸導入以英語當授課工具的專業課程,應該可以構成台灣各大學從單一的教學環境進入教多元化的國際教室場景,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入雙語思考的領域,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也可以將台灣教學推入國際學術舞台。 

我期望台灣會如香港、瑞士、法國、荷蘭一樣,出現一所以全英語授課的大學,或至少 1/2 專業課程以全英語授課,這時台灣大學生未來能夠進入國際職場競爭的能力大幅提升,這不僅是英語能力的運用,而是國際思維與企業運作的重大改變。 

父母親們,你希望你的孩子站在世界的哪個高度?20 年後,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讓我們好好面對全英語授課的大學時代來臨!

圖/聯經出版 提供

《關於作者》

陳超明 

致理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台灣國際人才發展協會理事長。在台東、高雄、新竹、苗栗等地偏鄉學推動「教得少、學得多」,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主張「教會取代教完」。並於全台 5 個縣市推動國小、國中、高中的雙語教育;此外,也協助多所大學進行 EMI 計畫。

註:本文摘自陳超明的《雙語教育大未來:掌握最新趨勢與發展,讓孩子在教學實驗場中勝出!》,由聯經出版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