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不該「討好教授」!過來人公開製作心法、破解 3 大常見迷思

學習歷程檔案不該「討好教授」!過來人公開製作心法、破解 3 大常見迷思

108 課綱實施後,學生在高中 3 年必須製作「履歷」。

Photo Credit:Prathankarnpap@Shutterstock

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個更有「活性」的升學制度,想要看到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動機與目的,這整個過程是一個「有機」的互動,並非只是一個個死板板的結果。

收聽完整節目:【換日線關鍵字 Ep.52】「學習歷程檔案」讓人頭大?一次解答製作心法、常見爭議!

不再只以「成績」定生死,而能藉由更多資訊,呈現考試以外的學習成果、展現個人特色和學習軌跡,聽起來很不錯,對吧?

108 課綱實施後,學生在高中 3 年必須製作「履歷」,定期記錄、整理自己的學習表現,並在過程中探索生涯方向,這項稱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制度,是許多學生、家長和老師極為關注的升學政策。然而,即使立意良善,依舊有不少高中生不知該如何做起,甚至出現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眾多爭議。

社團法人「EdYouth 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透過倡議及培力行動,希望讓教育政策制定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僅止於被動接受。他們成功多次帶動關於課綱、考招制度的熱烈討論;從 2022 年開始推出的「108 課綱觀察報告」成果,也受到政府與媒體的關注。

本集邀請 EdYouth 協會理事長李瑞霖,曾經歷 108 課綱、畢業於南投縣國立中興高中,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二年級的他,將與我們深入分享「學習歷程檔案」的制度內容與現況,以及來自師生的第一手觀察,並一一破解相關迷思。

問:「學習歷程檔案」是什麼?有哪些特色?

雖然這個制度並不是花 5 分鐘就能講完的,但我們仍可以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從字面去拆解:

第一個詞是「學習」,什麼是學習?就是要有實際的學習感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從中可以習得什麼樣的能力。

第二個詞是「歷程」,明確呈現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什麼,甚至是你「做錯」了什麼──之所以特別強調錯誤,是因為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希望看到你怎麼成長、怎麼進步,所以「歷程」便是這個制度的核心。

而透過「檔案」,呈現的不僅是最後的作品成果而已,更重要的是展現你「從無到有」的這段過程。

透過「檔案」重要的是展現你「從無到有」的這段過程。圖/fizkes@Shutterstock

我有次參加一場研討會,有一位教授問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學生,他的小論文最後做不出來,研究動機和主題還修改了 7 次,你覺得你看到了什麼?」那時的我才高三,我回答教授:「那個學生好差喔,怎麼會要修 7 次?」但教授給了我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回覆,「我從這個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看到,他勇於失敗、犯錯,並且願意去改變;而且他每一次的動機修正,他都可以告訴我背後原因,他的研究主題──也就是問題意識──很能貼合他未來想要解決的事情,這與大學所在教的研究方法其實很相像。」

我認為這一點就跟過去的備審資料有點不同。以往個人申請要準備的備審資料,對於多數人來講比較偏向結果論,大家會在上面盡可能列出英文多益、雅思分數,或是考了哪些證照、小論文全部特優等等;但現在並不是這樣,大學端更期待看到你從一個也許懵懂的青少年,在高中職做了哪些生涯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後,開始知道未來可能要往哪個專業領域前進。

總體來說,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個更有「活性」的升學制度,想要看到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動機與目的,這整個過程是一個「有機」的互動,並非只是一個個死板板的結果。也因此,個人特質很重要,學生可以進而運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去感動別人。

問:國外有類似台灣「學習歷程檔案」的升學制度嗎?

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許能跟學習歷程檔案互相對照,就是 UC Syst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加州大學系統),這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公立院校系統之一,大家可能聽過當中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洛杉磯分校、爾灣分校等等。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圖/Jonathan W Cohen@Shutterstock

2020 年,加州大學系統宣布永久取消大學招生時對標準化考試成績(SAT、ACT)的要求,而更看重綜合性的評估(Comprehensive Review),將高中修課紀錄、大學入學學術表現、個人特殊成就與學習動機等檔案上傳系統,確實與我們的學習歷程檔案很相近,是要做一個「全人」的評估,盡量從各個面向去看到學生的優劣勢和特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只重視成績」並不代表「成績就不重要」,事實上,成績仍是一個基本的門檻,只是大學校方想看到在成績之外,你可以做出哪些突破。

問:EdYouth 曾發布「學習歷程檔案重點整理秘笈」,當中教授們有哪些共識?

EdYouth 在去(2023)年舉辦了活動,邀請幾位教授進行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分享,我們團隊夥伴幫每位教授的發言做了紀錄、整理成文字,在取得教授們的同意後,將資訊彙整成一份秘笈,公開於網路上分享。

這份重點整理秘笈的特別之處在於,當中囊括了一類、二類、三類科系教授的心得,且皆與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的「三重二不」原則相符。(編按:三重包含「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二不包括「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不是以量取勝,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

學習歷程最重要的,應該回歸到你的檔案是不是能夠「貼合」你這個人。圖/GaudiLab@Shutterstock

簡單來說,也就是歷程檔案不需要做得「很多」,也不必參加大量的活動、花裡胡哨的一大堆,這樣沒用。最重要的應該回歸到,你的學習歷程檔案是不是能夠「貼合」你這個人,如同我前面提到的生命故事;以及,這個欲申請的科系是不是你真的喜歡的。我會進一步這樣詮釋:學習歷程檔案要做得好,應該是要做出一份「讓自己喜歡」的學習歷程檔案,而不是一份「討好教授」的檔案。

問:從「過來人」身份出發,有什麼心法值得傳授給同學們?

一份學習歷程檔案,美編重不重要?它可能重要,但絕對不會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美化的目的應該是讓排版乾淨易讀,很精準地透過像是分點、分段的方式,呈現你想給對方看到的重點;不要讓觀看者覺得讀起來太跳、方向紊亂不一致。

至於要用直式或橫式,A4 或 A3,工具用 Canva、PowerPoint 還是 Google Slides 製作,其實都可以,只要找到你自己喜歡、習慣的模式就好了。

我也推薦,把檔案做完之後,可以給旁邊的同學看,請對方幫忙全部瀏覽一次──看完會不會頭暈、眼花撩亂?配色、字體會很衝擊視覺嗎?如果能把這些狀況都排除掉,那這份檔案的美編排版就先過關了。大致上來說,一般在寫小論文的格式其實就已經夠工整了。

再來也是許多人煩惱的:哪些活動該放,哪一些不該放?我個人建議,重質不重量,在「多元表現」裡一定要放入你的自主學習歷程,因為「自主學習」象徵你對於自己未來的期許,也能透露申請動機,可以運用這個去說服教授或評審,你是真的很喜歡自己的產出、覺得自己的東西「有料」。教授也會藉此預測學生升上大學後,會否保持相同的熱忱,以及有無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自主學習」象徵你對於自己未來的期許,也能透露申請動機。圖/fizkes@Shutterstock

在「課程學習成果」方面,「探究與實作」課程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必修或選修課,都能讓教授看到你如何解決問題,因此未來不管就讀的是社會組、自然組的科系,在整理課程學習成果時,要展現出這樣的脈絡:你在課堂上學到的能力,能否實際運用在解決社會問題上。

問:學習歷程檔案上路以來,有哪些常見爭議?您如何看待?

  • 軍備競賽,惡性競爭

學生為了充實學習歷程檔案,衝去參加營隊、寫小論文、大家都做一樣的事情,然後去比自己參與過多少活動、得到幾個特優,這確實是「軍備競賽」沒錯,而我們要做的是去遏止這個現象,傳遞正確的觀念。

舉例來說,EdYouth 在今年 2 月時辦了一場討論會,我們邀請到陽明交大教務長、臺大副教務長及註冊組長,一同探究關於軍備競賽、代寫代做的問題。

我們得出結論,坊間眾多營隊或不明公司的偏頗話術,其實都是在利用家長、學生在第一線面對新升學制度的焦慮。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大學端,教授們根本不想看到那麼多花俏的東西,而是想知道「你是誰」;如果學生用這麼多無關的經歷去堆砌「我是誰」,反而會模糊了這個關鍵問題的焦點。

  • 城鄉差距,資源落差

我們不應去否定這件事情的存在,因為它確實存在著。不過,學習歷程檔案的內涵之一,就是希望讓學生把自己的成長背景、個人生命經驗與故事,全部都帶出來,例如學生如果因為家中經濟條件或其他原因,在製作檔案的軟硬體環境上遭受困難,其實可以透過「自述」把它呈現出來,並分享自己是怎麼去解決這些困境的。另外就我所知,有些學校有開放筆電借用的服務,也可以參考看看。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問的不是城鄉差距是否存在,而是怎麼樣的教育制度才最適合這一代的學生?在制度上路第二、第三年之後,遇到的問題會回到結構性的層面,例如:我的學校並沒有開設足夠的多元選修,讓我可以有比較多樣的學習體驗。

像我本身是南投人,高中時沒辦法像臺北的學生一樣,可以跑很多講座,光是要去一趟臺北參加活動,就要花很多時間、交通費,成本其實很高,所以我們會更加運用網路上的資源。作為一個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源,反而能讓你從劣勢轉為優勢,成為自己在升學上的一個亮點。

作為數位原住民,如果可以善用網路資源,反而能成為自己在升學上的一個亮點。圖/Kateryna Onyshchuk@Shutterstock
  • 高價的代寫、代做商品

學習歷程檔案找代寫、代做,是不是真的有用?答案是沒有用。

為什麼?因為這些並非你個人的真實生命故事和經驗,所以在個人申請第二階段面試時,若被問出來,教授其實一聽就知道是假的。後果輕則被認為不夠真實,不被錄取;重則失去入學資格,無法進入大學。

我們在做這項倡議後,教育部發函給數位發展部(簡稱數發部),要求他們把蝦皮或其他網路平台上的這些代寫、代做廣告下架;教育部也發函到各校,督促學生應該回歸學習歷程檔案的精神,用「三重二不」的概念製作。

問:身為曾適用 108 課綱的學生,您想和政策制定者說什麼?

我們剛剛討論到的非常多迷思,其實很多都來自資訊落差,或由商人、資本主義社會所包裝出來的假象,如果我們認真討論、認真溝通,它都是有機會被打破的。我會說,108 課綱對於一個使用者來講,它確實是「恐怖」的,但事實上也並沒有那麼恐怖,我們可以用更包容的心態去看待每一次改革。

以學生為主體,是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教師和家長都能夠互為主體,也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時,能考量到每一個利害關係人所在乎的點和議題,進而去做更深刻的溝通,找到彼此有共識的平衡點。先要有足夠的社會溝通,教育政策才有基礎,能持續往前進。

收聽完整節目:【換日線關鍵字 Ep.52】「學習歷程檔案」讓人頭大?一次解答製作心法、常見爭議!

執行編輯:羅思涵
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