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朱西甯(1926.6.16~1998.3.22) 列印 列印
類別:作家撰寫者:陳國偉

小說家、編輯。原名朱青海,後更名朱西寧,其後又改寧為甯字。山東臨朐人。杭州藝專肄業。出生於江蘇舍豫的基督教世家,為朱家第三代第十九位基督徒,1938年12歲始離家就學,1946年自南京第五中學畢業,1948年於杭州藝專習畫,1949年決定棄學從軍,赴臺後轉駐鳳山,考取上尉繪圖官,1962年任國防部參謀少校,後有感於孫立人事件,毅然於1972年以上校職退伍。朱氏亦是編輯人,1959於軍中之聲擔任編輯,1968年於新中國出版社《新文藝》擔任主編,1971年更協助籌組黎明出版社,後並擔任總編輯。1977年3月3日,協助朱天文等創立三三集刊。胡蘭成來臺,朱氏甚為禮遇,並與其交好。其創作生涯早於1947年,即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洋化〉,至臺灣駐守鳳山時,與司馬中原、段彩華被文壇譽為「鳳山三劍客」,並於195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大火炬的愛》。1959年舉家搬遷至臺北,寫出《鐵漿》、《狼》、《破曉時分》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奠定臺灣懷鄉書寫的重要里程碑。七○年代開始創作「系列小說」,欲以短篇小說的篇幅,容納長篇小說的精魄,可視為臺灣自覺地實踐系列創作形式的先聲。八○年代決定創作200萬字的家族小說《華太平家傳》,先後七度易稿、八度啟筆,至逝世方完成55萬字遺世。其文學家族陣容龐大,妻劉慕沙為日本文學翻譯名家,女朱天文、朱天心為當代重要小說家,女婿謝材俊(唐諾)亦為臺灣西方推理文學重要引進者。與朱家交好的作家、出版人遍及文壇,亦提攜許多後進,張愛玲稱其學生滿天下,自非虛言。朱氏畢生創作主要以小說、散文為主,成果豐碩,約30多部。短篇小說集如《鐵漿》、《狼》、《破曉時分》、《現在幾點鐘》、《蛇》、《春城無處不飛花》,長篇小說如《貓》、《畫夢紀》、《旱魃》、《八二三注》、《華太平家傳》,質與量皆相當可觀。其評論文字,涵蓋面廣,直抒胸臆,如《微言篇》、《曲理篇》、《日月長新花長生》,都是可瞭解其思想及創作概念的重要作品。朱氏作品善於運用地方俗語,再現特定時空下的鄉土風味,在敘述上屢屢創新,從早期說書人的傳奇式展演,到七○年代進入張大春所謂的近似法國「新小說」式,將人物、情節退居次要,轉而以與主旨間看似無意義關聯的物象、意識、情感的敘述方式,而後轉成悠悠述古,以時間為脈絡,運用一緊一慢的兩組時間發條,將大歷史與私人家族史對位方式書寫,《華太平家傳》正足以為代表。就題材而言,早期朱氏多以軍隊生活為藍本,後轉為述寫記憶中的鄉土人物、掌故,重現原鄉的聲音、影像;至六○年代,其又關注臺灣文化界中西互相碰撞的旋風,創作系列小說及饒富現代主義風味的作品,及以臺灣鄉土為題材的作品,至八○年代書寫《華太平家傳》,「清明上河圖」般地呈現文化中既精緻卻又極平民化的一面。張愛玲稱許其作品體現的「民族性」,正可概括朱氏一生的文學精神與主張,以發揚中華文化精髓為己任,並致力於與西學的互通,期能達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其一生受到宗教思想影響,更讓其小說屢屢演化成人性善惡的展示場,對人性做出深刻的思考,也擁有臺灣小說創作中少見的哲學性省思。

瀏覽人次: 648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