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01]:郭店楚墓竹書 [1, 第一版 ed.]
 9787501033447

Table of contents :
封面
書名
版權
編者名單
致謝
目錄
序言
凡例
前言
一 老子



二 太一生水
三 緇衣
四 鲁穆公問子思
五 窮達以時
六 五行
七 唐虞之道
八 忠信之道
九 成之聞之
十 尊德義
十一 性自命出


十二 六德
十三 語叢一
十四 語叢二
十五 語叢三
十六 語叢四
十七 竹簡殘片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
一 老子



二 太一生水
三 緇衣
四 鲁穆公問子思
五 窮達以時
六 五行
七 唐虞之道
八 忠信之道
九 成之聞之
十 尊德義
十一 性自命出
十二 六德
十三 語叢一
十四 語叢二
十五 語叢三
十六 語叢四
封底

Citation preview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成果

楚地出t戰國簡冊合集 (一) 郭店楚墓竹書 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 荊門市博物館

幺吵潟,iiA 2011 ·北 京

編著

封面設計:張希廣 責任印製:張道奇

責任編輯:蔡敏

圖書在版編目

(CIP) 數據

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 1' 郭店楚墓竹書/武漢大學

簡帛硏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緔著.-北京:文物出版 社, 201 1.

11

ISBN 978-7-5010-3344-7 I. 叩楚… II. 叩武…@荊…皿叩竹簡文-研究 -中國-楚國( ?

~前 223) N. 叩K877. 54

中國版本圖書館 CIP 數據核字 (2011) 第 237016 號

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

(一) 郭店楚墓竹書 武漢大學簡帛硏究屯心 荊門市博物館

編著

*

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北京市東直門內北小街 2 號樓) 郵政編碼: 100007

http: //www. wenwu. com E-mai l: web@ wenwu. com 北京燕泰美術製版印刷有限公司

印製

新華書店經銷

889

X

1194

2011 年 11 月第 1 版

1/16

印張 : 2 1.

5

2011 年 1l 月第 I 次印刷

ISBN 978- 7- 5010- 3344- 7

定價: 280.00 元

主編

陳偉彭浩

本冊撰著

李夭虹彭浩龍永芳劉祖信

本書出版得到 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

目次

目次

序言.........................................................................................................(i)

[

[

\\]

老子......................................................................................................( 1) 甲 .................................................. .... ...................... ........... ..... ........... .....( 1) 乙. ............................................... ...... ....................... . . . . .................... ....( 13 )



................... .. . ...... ... ...... .................... ...... ... .... ...................................( 17)

太一生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緇衣......................................................................................................( 26)

: :亡尸

[ ]]]

六五行.......................................... .......... .................. ..... ..... .... .............. . ...( 47)

七::二]]] 九成之聞之... .... . ..... ...... .... ...................... ....... .............. ................ ..... .........

(73)

[-雪命出

[二]

上.........................................................................................................( 99) 下.........................................................................................................( 114)

十二六德......... .................. . ......... .............. ... ........................ ..................( 123)

[:

::二]]

十五語叢三..................................... ........ ............... ...... ... ........ ................( 158) 十六語叢四...................................................... .... . . .... .... .........................( 167)

乙]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版





序 丶·



1925 年,王國維先生敏鋭地提出:

``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見時代,自來未有

能比者也 。 " 〔 l 〕上世紀 50 年代以來,在先秦楚國故地,今湖北、河南、湖南省境, 出土大量戰國時代的竹簡(參看《簡冊出土地點示意圖》),爲這一論斷增添了更

加豐富的內涵 。

上 。

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發現的這類簡冊,大約有 30 多批、

10 萬字以

其中如荊門包山簡、江陵望山簡、隨州曾侯乙簡、信陽長臺關簡、新蔡葛陵

簡,有墓主生前卜筮方面的記錄和關於喪葬的記錄;包山簡的大部份和江陵磚瓦廠

簡是司法、行政文書;信陽長臺關簡的一部份、荊門郭店簡、江陵九店簡、上海博 物館購藏竹簡以及新近披露的清華大學購藏竹簡,則是各種珍貴的思想文化和數術 方面的典籍 。

對這些簡冊的整理和研究,吸引了海內外衆多學者的關注和參與,在

中國出土文獻這門學問中,開闢出一個生機勃勃、前景寬闊的新領域 。 在一般意義上,人們習慣把這些簡冊稱作``楚簡" 。 法,把與楚國關係密切的曾侯乙簡也包括進來 。

或者用``楚系簡牘"的叫

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認爲有些

書籍類簡朋可能來自其他諸侯國,不宜徑稱作``楚簡" 。

我們采用``楚地出土戰國

簡朋"一名,希望避免這些不確定因素,把楚人控制地區出土的簡冊全部包含進 來 。

在今湖北雲夢,出土有戰國晚期的秦簡 。

如果把楚地理解爲楚人控制之地,這

些資料應該可以分別開來 。

本書是 2003 年底立項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 H

理與研究 "(03 JZDOO 10)

`'楚簡綜合整

的基本成果 。

2002~2003 年,在實施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戰國楚

簡綜合整理與研究 "(2001ZDXM770006)

[ l ]

期間,我們就已收集到部份竹簡照片,

《最近二 三 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王國维文集》第 4 集, 33 頁,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7 年 5 月 。





lll

并使用湖北省博物館配備的上世紀 90 年代出産的紅外成像系統拍攝湖北省博物館、

考古所收藏的幾批楚簡,但效果欠佳 。

的新型紅外成像系統

(IRRS - 100)

攻關項目啓動後,利用日本早稻田大學提供

重新進行拍攝,先後取得望山簡、九店簡、曹

家崗簡、曾侯乙簡全部,長臺關簡大部以及包山簡約半數的紅外影像,效果大多比 較好,同步還套拍了一些數碼照片 。

同時,花氣力蒐求先前拍攝的各種圖像資料,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編輯部檔案中找到上讲紀 50 年代編寫《長

沙發掘報告》時的五里牌簡工作用照片;在文物出版社檔案中找到上世紀 80 年代 出版《信陽楚墓》使用的長臺關簡照片;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資料室找到部份底

片;包山簡得到照片和底片;郭店簡得到兩種照片和底片,後來又得到文物出版社 出版字帖用的部份彩色照片;曾侯乙簡照片找到兩種;仰天湖簡、楊家灣簡也都找

到底片,夕陽坡簡則是新拍了照 。 量、記錄 。

這些簡的長、寬、契口位置等數據,也儘量測

這樣,納入研究計劃的 14 種簡冊都取得了在現有條件下最好的圖像資

料和相關數據,爲整理、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 2004 年底,轉入整理、硏究階段 。

至 200 7 年夏,項目基本成果《楚地出土戰

國簡朋合集》(含全部竹簡圖錄、釋文和完整的註釋)完成初稿 。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3 月,以《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稿本爲基礎,撰寫 項目最終成果《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 。 大多只交待基本結論,而略去分析、引證的文字 。

項 。

這個本子不包括竹簡圖版;註釋 2008 年 4 月通過專家組鑒定結

其後,根據專家組意見,課題組對《楚地出土戰國簡朋(十四種)》與《楚地

出土戰國簡冊合集》的書稿乂作了-次全面核對和修訂 。

在項目設計時,我們就考慮像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這樣尚在陸續公布的資

料,應該成爲參考、綜合研究的對象,而不宜納入綜合整理的範圍 。

《楚地出土戰

國簡朋合集》包括包山、郭店、望山(二批)、九店(二批)、曹家崗、曾侯乙、 長臺關、葛陵、五里牌、仰天湖、楊家灣、夕陽坡等十四種簡冊資料,共計整簡、 殘簡 3500 多枚,竹簡文字將近 50000 個 。

這些資料中,內容較多的每種一冊,如

包山簡、郭店簡、望山簡、曾侯乙簡等;內容較少的則合數種爲一朋 。 説明、釋文和註釋 。

每種簡朋有

其後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

書稿的撰寫,以普遍得到改善的竹簡圖像、尤其是多批紅外影像爲基礎,匯 集、吸納海內外學者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并融入課題組成員各自探究和相互切磋

的諸多心得,在十四種簡冊資料的文本復原和內涵揭示方面,都取得大量、重要的 進展 。

這主要表現在:

-、閲讀、利用海內外學者大量文獻 。

爲反映最新成果,引述文獻不設時間下

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

IV

限,引證的最新成果晚至 2008 年冬定稿之時 。

合理的觀點,那些可備一説者也收錄備考 。 諸家之説給出交待,便於參考、核閲 。 也因而得到訂正 。

通過梳理、分析,采用合理和比較

凡編連、釋文、旬讀、解釋有異處,對

先前有的著述在徵引時核校未精或筆誤處,

如包山簡原考釋引``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出處作

《漢書.景帝紀》,今改作《漢書.高帝紀》;劉信芳 匯》``里間喂大夫銤"編號作 0318,

(2003A,

130 頁)

引《璽

今改爲 0183 。

二、帶可能收集簡冊照片,硏摩竹簡實物,并利用紅外成像系統檢視多批表面 没有字跡的竹簡,發現了 一 些先前無記錄的簡文 。

如九 店 56 號墓 45 號簡頭四字右

半和下文``南"字殘片、曾侯乙 1 號簡背面題字``右令建馭大姉",原無圖像記

錄,現取得紅外影像 。

牌。

在曾侯乙簡先前被當作空白簡的資料中,新發現一枚有字簽

望山 1 號墓簡 146 號,看原物,其下端削尖,改歸於簽牌 。 三、通過 研 讀 竹簡照片和紅外影像,比對新出土資料,改釋或新釋多處簡文 。

利用紅外影像讀出的,如包山 74 號簡的``率 ",82 號簡的``遠 ",120 號簡的

``周",

122 號簡的``大夫"合文,

256 號簡``皆又 ",260 號簡簡首的``一",

272 號簡的`'金鈁"合文;望山 1 號 墓 138 號簡``辛"和兩處``甲戌",

178 號簡

的``門"、``城" ;望山 2 號墓 28 號簡的``黃" ;九 店 56 號墓 36 號簡的``菌",

116 號簡的``夫" ;九店 621 號墓 47 號簡的``幽", 號簡的``駁", ``驕",等等 。 下爲``客"

78 號簡的``內" ;曾侯乙 174

184 號簡的``棻 ",78 號簡的``裏", 新讀出的字中,有的涉及很重要的問題 。

字 ,``周客"即周國使者 。

183 、

185 、

199 號簡中的

比如包山 120 號簡的`'周"

先前所知楚簡中只見有``束周之客" 。

客"的發現,對戰國時周王室以及東西周二國的研究,提供了新綫索 。

`'周

又如 122

號簡``大夫"上接``亞"字,"亞大夫"一職曾見于《左傳》昭公七年,在戰國 簡冊中是首次出現 。 課題組一直對陸續刊布的簡牘新資料作跟綜研究,用以驗證、修訂先前的認 識 。

郭店竹書《六德》

稷"二字,後 《 姑成家父 》

(2002,

22 號簡``以奉"下合文,陳偉(1 999C,

120 頁)改從他人之説;上博竹書第五冊出版後,我們以

3 號簡的``社稷"與

郭店竹書《老子甲》

爲``慮",裘錫圭

32 頁 )疑爲``社

《六德》

22 號簡的合文比勘,確認爲``社稷" 。

1 號簡``弃"下一字,衆説紛紜 。

(2000B,

26~27 頁)支持 此説 。

崔仁義( 1998,

44 頁)釋

我們指出上博竹 書《三德》

15 號簡原釋爲``且事不成"的``且"應改釋 爲``慮 ",此字寫法與

《老子甲》的

這個字相同,爲崔、裘二氏之説提供了佐證 。 四、對先前整理者的綴合、編聯有 一 些重要改進 。

簡上段殘缺 。

如郭店竹盡

《五行》

19 號

先前列爲``竹簡殘片"的 21 號殘片寫有``始亡"二字,通過對字

形、筆劃的對比,可判定爲 19 號簡所殘 。

曾侯乙 78 號簡簡首``裏"

像釋出後,再比勘辭例,可知其上當與 53 號簡連讀 。

字據 紅外 影

曾侯乙 52 號簡開頭 二 字``馬





V

尹"之間,整理者原以爲有扁圓形墨塊,歸于 A 類中 。

看紅外影像,此處實無墨

塊,根據書寫風格和內容,可以放心地接在 210 號簡之下 。 合、編連的餘地也大 。

如我們提出甲 三 198 、

199

葛陵簡殘缺嚴重,綴

- 2 與甲 三 112 二 簡可連讀,進

而發現這條簡文記有 三 次命辭、兩次占辭,連續作有 三 次貞問;這種一次數貞、步 步深入的做法,與包山簡中只有-次貞問的情形頗不相同 。 五、對于簡文詞語的註釋,也在借鑒成説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有依據的新解或

補證 。

如包山 151~152 號簡的``城田",我們提出:

`啻苴之田'相當 。 "對``一索畔(半)蜿",劉釗 ``索"或與`` 一 "連讀,指一種民間的計量單位 。

頁)、李零

(1999B,

159 頁)等人釋出 。

``索"與`'豌"對文,分別位于``

説可從 。

《玉篇》田部:

-

"豌"由徐在國

《禮記.大傳》云:

(1998B,

80

劉釗之

三 十步爲豌 。 "如依此推算,番 卜筮

我們推測:楚簡所見禱祠五世王父王

在先秦古人的親屬制度中,五世是一個

``四世而總,服之窮也 。

五世袒免,殺同姓也 。

``四世共高祖,五世高祖昆弟,六世以外,親盡無屬

名 。 "從語義詮釋推進到制度探索 。

郭店竹書《太一生水》

10 號簡``青昏其名"

的``青昏",原整理者讀作``請問",後來有好幾種猜測,其中李零

頁)引 Donald Harper 説:

頁)認爲:

對這份記錄土地交易的文件,作出進 一 步探討 。

母以至父母的記錄,大概與親屬制度有關 。

六世,親屬竭矣 。 "鄭玄注:

123

"、``畔(半) "後,均當是長度單位 。

禱祠簡中,常常有祭祀連續五位先人的記錄 。

很重要的界限 。

(2002C,

我們進而把``畔"讀爲``半",指出:

``秦孝公二百三十步爲畝,

戌食田長八十尺,寬十五步 。

``疑當是田名,與 154 號簡

(1999C,

319

``青昏"即天地的``名",馬王堆帛書《却穀食氣》篇講

天地六氣有``青昏",或即這裏的``青昏" 。

我們指出:馬王堆漢墓帛書《却穀食

氣》篇所列可食之氣有``朝霞"、``輸陽"、``銧光"、``行暨"等,``昏清"是其中

一種氣名,與本篇``青昏"不同 。 正用作``請問" 。

上博竹書《季康子問於孔子》

對原整理者之説作出有力的支持 。

整理者讀爲``謠",陳偉

(2004D,

2 號簡``青昏"

葛陵甲三 31 號簡中的``繇",

38 頁)指出:葛陵簡的主體是卜筮記錄,`'其

繇曰"與《左傳》多處``其繇曰"相當,其後 言 辭簡短有鈞,作爲繇辭顯然比作 爲 一 般歌謠之辭的可能性要大 。

率先揭示了簡冊中的這 一 重要信息 。

四 簡牘整理和研究,需要面對種種全新的問題,極富挑戰性,是 一 個充滿艱辛和興 味的學術領域 。

我們曾經説過:

``任何一批時代較早的出士文獻,都會在原始資料公

布之後有一個歷時較長、由較多相關學者參加的討論過程,才能在文本復原和內涵

闡釋上,達到較高的水平,形成大致的共識 。

對於用古文字寫成的先秦竹簡資料來

説,由於文字辨識和簡序排定上的難度,尤其如此 。

那種畢其功於 一 役的願望或期

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

Vl

待,是很不切實際的 。 ''( I 〕合集的編撰工作極爲繁雜和艱巨,我們自己又存在眼光、 學養方面的局限,其中肯定存在種種不足和瑕疵 。

我們期待着同行專家批讠平、指正 。



在人文學科中設置大型、集體項目的必要性,人們可能有不同看法 。

毋庸置疑

的是,對於大批簡牘資料綜合整理與研究這類課題,如果没有 一 個成規模而又能哆 有效合作的學術團隊,完全無法想象。從 2003 年底``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作爲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立項到合集陸續出版,耗費了五六年時間 。

這些年中,課題組同仁爲踐履投標評審書中的設計目標,鼎最大努力作好項 H ,傾

注了大量心血 。

其中的艱辛,不親身經歷,難以有真切體會 。

合集中各種簡冊釋文、註釋作者是:包山簡,陳偉、劉國勝、胡雅麗;郭店

簡,李天虹、彭浩、龍永芳、劉祖信;九店簡,李家浩、白於藍;望山簡,許道 勝;曾侯乙簡,蕭聖中;長 臺 關簡,劉國勝;葛陵簡,彭浩、賈連敏;湖南諸簡, 陳松長 。

《簡冊出土地點示意圖》由凡國棟初繪,

相關楚墓分佈示意圖》由李靜製作 。

卜慶華幫助清繪 。《 郭店楚墓及

造字是某冗、劉淨 。

課題組中主要負責專題研究的陳偉武教授、虞萬里硏究員、晏昌貴教授、丁四新

教授、吳良寶教授、蕭毅博 士、

曹建國博士、陳仁仁博士、宋華強博士、李明曉博

士、范常喜博士、禤健聰博士、工藤元男教授,對合集的完成也有直接、間接的貢 獻。

他們參與項目的主要成果,將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這套書中體現 。

本項目的順利完成,高度依賴於竹簡資料的有效獲取 。

作爲項目合作單位的領

導,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紅星先生、河南省文物考古

硏究所孫新民所長和張志清副所長、湖南省博物館陳建明館長、荊門市博物館劉祖 信副館長和龍永芳副館長,在原有照片、底片的搜取和紅外影像拍攝方面,給予了 關鍵性支持 。

已故湖北省博物館前館長舒之梅先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長

陳振裕先生和該所的楊定愛先生、文物出版社的蔡敏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

究所資料室前主任李健民先生、荊州博物館老領導滕壬生先生,也都給過重要幫 助 。

湖北省博物館的郝勤建先 生 ,在照片拍攝上出力尤多 。 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工藤元男教授,作爲項目合作者,提供日本 21

世紀 COE 計劃購置的紅外綫成像系統,讓我們看到了肉眼無法辨認的字迹 。

香港

大學單周堯教授用``香港資助局"項目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合作開發的``楚

簡字形、辭例數據庫",大大提高了字形比對、硏究的效率 。 項目立項後,根據評審專家組的建議,課題組聘請李學勤教授、裘錫圭教授 、

[ l ]

陳偉《郭店竹 書 別釋》``緒 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





VIl 曾憲通教授、林漂教授、龐樸教授擔任顧問 。

五位先生對項目順利實施給予了多方

面的指導和幫助 。

項目竟標評審組專家項楚教授、張忠培教授、姜伯勤教授、林 濡 教授、榮新江 教授,項目結項鑒定組專家李學勤教授、林濡教授、李均明教授、

王 子今教授、



憲群教授,對項目的實施和成果的修訂,提出過重要意見和建議 。

武漢大學領導,學校社科部、人事部領導,歷史學院前任 書 記楊果教授、前任 院長張建民教授和現任書記柳芳同志,對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給予了政策支持和制 度保障 。

在學校主要領導的直接關心下,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得以創建并健康發

展,成爲項目運行的可靠平臺 。



學校實行的訪問教授制度,使課題組最重要成員之

彭浩先生住校研究成爲可能 。 在合集出版之時,對於上述各位同事、師友和領導,對於曾經給予各種幫助而

未能 一一 提到的諸多朋友,心中充滿感激之情 。

陳偉 2009 年初

凡例

lX

凡例

-、本合集收錄歷年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批:包 山簡、郭店簡、望山簡(两

批)、九店簡(两批)、曹家崗簡、曾侯乙簡、長臺關簡、葛陵簡、五里牌簡、仰

天湖簡、楊家灣簡、夕陽坡簡 。 二、每批簡冊包含有關於發現、整理和資料發表的介紹(內容比較複雜的部

份,有的另加説明)、釋文與註釋,其後附主要參考文獻 。 三、釋文 一 般按內容分篇 。 沿用原整理者所用篇名 。

簡朋原有篇名的,保留原篇名 。

原無篇名或原擬篇名不宜沿用的,據文意擬加 。

四 、沿用先前發表時的竹簡編號和基本順序 。 前或相應位置説明 。 作必要改動 。

簡序調整的各家意見,在釋文之

只対有一定共識、並且影響簡文閱讀、理解的地方,才對編連

改動後編號不變 。

圖版按新釋文順序排列 。

五、釋文 一 般用通行字寫出,不嚴格按簡文字形隸定 。

片表示 。

原無篇名的,基本

難以隸定的字用簡文圖

內容相接的簡文,釋文連 寫 ;分段 、分章者另起行 。

不連接和不能確定連

接的簡文,釋文空一行書寫 。 六、異體字、假借字隨文註出通行字,寫在()號內 。 確字,寫在〈〉號內 。

確認的錯字隨文註出正

根據殘畫和文意可以確認的字寫在【】號內 。

他本可以確切補出的缺文,也寫在【]號內 。

根據文意或

筆劃不清或已殘去的字 ,用口號表

示,一口對應 一 個 字;字數無法確認的,用… …號表示 。

竹簡殘斷,用 Z 號表示 。

奪字或衍字,釋文照錄,而在註釋中説明 。 七、簡文中原有符號一般不保留 。

合文和重文號一般直接析書 。

釋文另加

標點 。 八、註釋中,引述原先整理者的釋文、註釋, 釋"或者``整理者",不標出作者、版本和頁碼 。

一 般徑稱爲``原釋文"、

``原考

本次整理者的意見,用``今按"

表示 。 九 、註釋中的引述儘量簡明扼要,一般擇要引述論點和主要論據 。

引述其他學

者的表述,凡有明顯筆誤或者核對未精者,徑行改過 。

十、參考文獻中,有些論文先在會議、網絡上發表,再由刊物、文集刊載或收 錄 。

如果會議、網絡發 表與 刊物刊 載相隔時間不長 ,

一 般只給出刊物刊載的數據 。

如果相隔時間比較長,或者後來有修訂,則附加説明 。

多位學者大致同時提出相同

觀點時,大體按正式發表時間的先後揭舉二 三 位,不逐一交待 。



l







郭店竹簡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 1 號墓,該墓由荊門市博物館 1993 年 10 月 發掘 。

郭店墓地在江陵楚紀南城遺址之北 9 公里,與相鄰的其他墓地連成 一 片,是

楚國墓葬密集分佈的地區(見圖) 。

郭店 1 號墓爲長方形土坑竪穴墓,葬具爲 一 桴

一 棺 。 桴室分作頭箱、邊箱 和 棺室 ,隨 葬有銅、陶、漆木、 竹 等各類器物, 竹簡出 於頭箱 。

從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 看 ,

關於墓葬年代,荊門市博物館

是一座 小型 楚墓 。

(1997,

35~48 頁)根據墓葬形 制與器物特徵,

認爲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下葬年代 當 在公元前 3 世紀中期至公元前 3 世紀

初 。 15

李學勤 頁 ;

( 1999A,

1999B ,

進 一 步指出,

18

13 、

頁)更

墓 的年代約 當

公元前 4 世紀末,不晚於公 元前 三 百年 ;

墓中 竹 書 的 書

寫時 間應 早於墓 的下 葬 ,



著作年 代 自然還要早些,均

在《孟子》成書 之前 。

(1 999A,

彭浩

361 頁)也指出:

下 葬年代約在公元前 三 百 年,與公元前 316 年的包山 2 號 墓相去不久,並不會遲

至戰國晚期 。 墓 中出土 一 件帶有刻銘 的漆耳杯,發掘者釋爲``東

宮之 不(杯)" 。

(1999D,

79

李學勤

頁)改釋爲

``東宮之市(師)",由此引 發 墓主身 份的討論 。

從文字

學的角 度來看,將杯銘第四 字釋 作``市(師)"似更 爲

郭店楚墓及相關楚墓分佈示意圖

2

郭店楚墓竹書

合適 。

但同意這種釋讀的學者,對墓主身份的認識也不一致。從墓葬規格、隨葬品

可以瞭解到:墓主人應該是低級貴族,大概與``士"相當,生前喜愛典籍的收藏、

研讀 。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書文獻,主要是儒家和道家著作,共十八篇 。 有《老子》甲、乙、丙與《太一生水》; 477~478 頁;

2002B,

其中道家著作

《語叢四》講遊説之術,李零

44 頁)認爲屬於道家陰謀派 。

(1999B,

儒家著作則有《緇衣》、

《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 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 一》、《語叢二》 、《語叢 三 》等。 其中大多失傳已久 。

迄今爲止,在科學發掘出土的文字資料中,郭店竹書是唯一一

批保存比較好的先秦典籍,學術價值極高,在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先秦思想史, 尤其是先秦學術史的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1997 年,荊門市博物館發表《荊門郭店 一 號楚墓》(《文物》第 7 期),公布 了墓葬資料和竹簡的 一 些情況。

1998 年 5 月,荊門市博物館編撰的《郭店楚墓竹

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表 730 枚竹簡的照片和彭浩、劉祖信所作釋文、註釋

(以下稱``整理者")以及裘錫圭所作按語(以下稱``裘按")。同年 10 月,科學 出版社出版崔仁義《荊鬥郭店楚簡〈老子〉硏究》,發表有《老子》和《太一生

水》的照片和崔氏的釋文、註釋,其照片與《郭店楚墓竹簡》有別 。口〕龍永芳 (2002)

披露了在竹簡養護過程中發現的 一 枚先前未曾刊布的新簡 。

2002 年 10

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簡帛書法選"《郭店楚墓竹簡》系列,所用照片大部份由金

陵拍攝,少數由鄭華等人拍攝 。 這次郭店竹簡的整理工作,是由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與荊門市博物館合作進

行的 。

負責釋文和註釋的有李天虹、彭浩、龍永芳、劉祖信 。

分工是:

《唐虞之

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 二》 、 《語叢三》

由李天虹負責,

《老子》、《太一生水》、《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

時》、《五行》、《忠信之道》由彭浩負責,《緇衣》由劉祖信負責,《語叢四》由龍 永芳負責 。

最後由李天虹通稿,陳偉、彭浩審定 。

圖版採用《郭店楚墓竹簡》中

的照片,遺漏簡及本次公布的簡背文字照片由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拍攝、荊門市 博物館協助 。

口〕

荊門市博物館 (1998, 前 言 2 頁)説明 : 《郭店楚墓 竹簡 》工 作所用照片由金陵、周光杰攝製,出版圖版所

用照片由郝勤建拍攝 。

-

老子

老子

郭店《老子》簡共 7 1 枚,依形制和契口位置的不同,整理者分作甲、乙、 丙三紐。甲紲 39 枚,兩端呈梯形,簡長 32. 3 釐米 。 米。乙継 18 枚,兩端平齊,簡長 30. 6 釐米 。 14 枚,兩端平齊,簡長 26. 5 釐米 。

绱綫兩道,間距 A 13 釐

絹綫兩道,間距 13 釐米 。

丙組

绱綫兩道,間距 10. 8 釐米 。

學術界對郭店《老子》的年代和性質有不同看法 。

裘錫圭

(1999,

29

頁)認爲,根據郭店《老子》簡可以斷定,至晚在戰圉中期,已經有《老子》 ``五千言"在社會上流傳 。

《老子》``並非後代定型的

池田知久

( 1999B,

167~181

頁)則 認启郭店

《老子》五千言中的一部份 ,可以説它是尚處 於形

成階段的、目前所見最古的《老子》文本"。王博

(1999C,

149~150 頁)

認爲甲 、乙、丙是三個不同 的《老子》傳本,這三個傳本都是某種形式的摘 抄本 。

冏鳳五

刪節本 。

(2000C,

黃釗( 2000,

抄。李學勤( 2002D,

54 頁)

認爲郭店《老子》都是儒家

67~73 頁)

1~ 6 頁)

``援道入儒"的

認爲郭店《老子》是稷 下道家傳本 的摘

認爲 ,

郭店《老子》在章數和章次上 ,都不

是當時《老子》的本貌。甲紺第一枚簡的異文是當時有人竄改的,以削弱或 掩蓋《老子》與儒學的衝突 。 學者對郭店《老子》的分組和簡序有不同意見 。

李零

( 1999B,

462 頁)

把甲分作上、下篇,即簡 21~23 、 24 、 33~39 爲上篇;簡 1 ~20 、 25~32 爲下篇 。

今釋文沿用整理者的處理 。

篇名是整理者據簡文內容擬加的 。

郭店《老子》竹簡現存 1 750 字,不足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分章、

章序、文字與馬王堆漢墓帛書及今本《老子》有較大不同,對先秦時期道家 學派和《老子》一書的形成和流傳過程的研究有極重要價值 。



陷(絶)智弃雯(辨),〔 l 〕民利百怀(倍) 。 ~ (絶)攷(巧)弃利,〔 2 〕j視(盜)惻 (賊)亡又(有) 。 〔 3 〕彪(絶)愚(僞)弃慮,〔 4 〕民笈(復)季子 。 〔 5 〕 三 言 以 1 爲史 不足,〔 6 〕或命之或啓(呼)豆(屬)。〔 7 〕視索(素)保蜚(樸),〔 8 〕少么(私)寡

2

郭店楚墓竹書

欲 。 〔 9 〕江濁(海)所以爲百浴(谷)王,〔 10 〕以其 2 能爲百浴(谷)下,〔 11 〕 是以能爲 百浴(谷)王 。

聖人之才(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在)民上也,以 3 言

下之 。〔 12 〕 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 〔 13 〕其 才(在)民前也,民弗盅( 害 ) 也 。〔 14 〕 天下樂進而弗詁(厭) 。 〔 15 五以其不靜( 爭)也,古(故)天下莫能與之靜

(爭) 。 〔 16 〕皐(罪)莫 至

(重)虐(乎)甚欲, 〔 17 〕 咎莫僉(潛)虐(乎)谷(欲)

得, 〔 18 与化(禍)莫大(乎)不智(知)足 。〔 19 〕智

(知)足之爲足,此亙(恆)

足矣 。 〔 20 〕以衍(道)差(佐)人室(主)者,〔 21 〕不谷(欲)以兵但(強) 6 於 天

下 。〔 22 〕善 者果而已,不以取亻竺(強) 。 果而弗發(伐),〔 23 〕果 而弗喬(驕),果而弗 矜(矜), 〔 24 〕是胃(謂)果而不但(強) 。

其 7 事好長 。〔 25 〕 古之善爲士者,〔 26 〕必非

(微)溺(妙)玄達,〔 27 〕 深不可志(識),是以爲之頌(容) : 〔 28 〕夜(豫)啓

(乎)奴(如)冬涉川,〔 29 〕猷(猶)啓(乎)其 8 奴(如)懷(畏)四哭 (鄰), 〔 30 〕 敢(嚴)魯(乎)其奴(如)客, 〔 31 〕覬

(渙)啓(乎)其奴(如)懌

(釋), 〔 32 〕屯啓(乎)其奴(如)檔(樸), 〔 33 〕 地啓(乎)其奴(如)濁 。〔 34 〕竺

(孰)能濁以束(靜) 9 者, 〔 35 〕 片酉(將)舍(徐)清 。〔 36 〕竺

(孰)能尼以辻(動)

者,〔 37 〕 扎酉(將)舍(徐)生 。 保此行(道)者不谷(欲)靖(尚)呈(盈) 。 〔 38 〕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遠 n 之 。〔 39 〕是 以聖人亡爲古(故)亡敗,亡執古(故)亡邂 (失) 。〔 40 〕 臨事之紀, 〔 41 〕 祈(慎)冬(終)女(如)如(始), 〔 42 〕此 亡敗事矣 。 人谷(欲) n 不谷(欲),



不貴難得之貨 ,教不教, 〔 43 〕復眾之所花(過) 。 〔 44 〕是古

(故)聖人能専(輔)萬勿(物)之自肽(然), 〔 45 〕 而弗口能爲 。 衎(道)亙 (恆)亡爲也, 〔 46 〕 侯王能守之,而萬勿(物)牆(將)自愚(化) 。 愚(化)而雒 (欲)叟(作),晒(將)貞(鎮)之以無名之 懟

(樸) 。 〔 47 〕 口 夫亦臍(將)智

(知)足,〔 48 〕智(知)以束(靜), 〔 49 〕萬 勿(物)牆(將)自定 。〔 50 〕爲亡爲 ,事 亡

事,未(味)亡未(味) 。

大少(小)之多愨(易)必多難(難) 。〔 51 〕是 以聖人 14

猷(猶)難(難)之,古(故)終亡難(難) 。〔 52 〕天下皆智(知)歧(美)之爲

妣(美)也,亞(惡)已;皆智(知)善,此其不善已 。

又(有)亡之 相 生 也,

15 愬( 難)葱(易)之相城(成)也,〔 53 〕長崗(短)之相型(形)也,高 下之相

浬(盈)也,〔 54 〕音聖(聲)之相和也 ,先後之相 墮(隨)也 。〔 55 〕是 16 以聖人居 亡 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

萬勿(物)作而弗幻(始)也,爲而弗志(恃)也,〔 56 〕城

(成)而弗居 。〔 57 〕天〈 夫 〉

唯 17 弗居也, 〔 58 〕是 以弗去也 。〔 59 〕 道亙(恆)亡名,僕

(樸)唯(雖)妻(細), 〔 60 〕天塈(地)弗敢臣,侯王女(如)能 u 獸(守)之, 萬勿(物)牆(將)自 寅

( 賓 ) 。 〔 61 〕 天堅(地)相合也,〔 62 〕以逾甘零(露) 。 〔 63 〕民

莫之命(令)天〈而〉自均安 。 〔 64 〕鋁(始)折(制)又(有)名 。 名 19 亦既乂 (有),夫亦牆(將)智(知)走(止) 。〔 65 〕智

(知)是(止)所以不鉬

(殆), 〔 66 〕卑( 譬 )道之才(在)天下也,猷(猶)少(小)浴(谷)之與江海

-

3

老子

(海) 。〔 6刀 20

乂(有)疽(狀)蟲

(獨)

〈 蛐 〉

城(成), 〔 68 〕先天堅(地)生,敗噶(穆), 〔 69 〕 蜀

立 不亥(改), 〔 70 〕 可以爲天下母 。

(吾) m 勢(強)爲之名曰大 。

大曰潜(逝), 〔 71 〕潜 (逝)曰連, 〔 72 〕 迪曰反(返) 。

天大,塈(地)大,道大, 〔 73 〕王 亦大 。

(處)

未智(知)其名,芽( 字 )之曰道,虛

囿(域)中又(有)四大安(焉), 〔 74 〕 王尻

一 安( 焉 ) 。〔 75 〕 人口法塈(地),塈(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肽

(然) 。〔 76 〕 天墅(地)之 夕刀(間),其猷(猶)囯(槀)翟(籥)與? 〔 77 」虛而不 屈,適(動)而愈出 。〔 78 〕 23

至虛,亙(恆)也; 〔 79 〕 獸(守)中, (作), 〔 81 〕 居以 寡



(篤)也 。〔 80 〕 萬勿(物)方(並)乍

(顧)復也 。〔 82 〕 天道 員員 , 〔 83 〕 各復其 堇

(根) 。〔 84 〕 訌

其安也,易柒(持)也 。〔 85 〕 其 未 莊(兆)也,易拇(謀)也 。〔 86 〕 其霓(脆)也, 易畔(判)也 。〔 87 〕 其幾也,易棧(散)也 。〔 88 〕 爲之於其瓦 亡 又(有)也 。

(治)之於其未亂 。

合口口口口口口

【 末 】, 〔 89 〕 九城(成)之 臺 甲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邳足下 。〔 90 〕 智(知)之者弗言, (兑), 〔 91 〕賽

( 塞 )其門, 〔 92 〕 和其光,迥(同)其 訢

解其紛, 27 是胃(謂)玄同 。

古(故)不可得天

言 之者弗智(知) 。



〈 作 〉 関其逸

(塵), 〔 93 〕 劊(畜)其 顧 , 〔 94 〕

〈 而 〉

新(親),亦不可得而走

(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28 不可得而 貴 ,亦可不可得而戔(賤) 。〔 95 〕 古 (故)爲天下 貴 。〔 96 〕 以正之邦, 〔 97 〕 以戟(奇)甬(用)兵, 〔 98 〕 以 亡事 29 取天下 。

虛(吾)可(何)以智(知)

其 狀(然)也 。〔 99 〕 夫天多期(忌)韋( 諱 ), 〔 1 00 〕 而

民爾(彌)畔(叛) 。 〔 IOI 〕 民多利器,而邦慈(滋)昏 。 人多 30 智(知),天

戦(奇)勿(物)慈(滋)远(起), 〔 102 〕 法勿(物)慈(滋)



〈 而 〉

(彰), 〔 103 〕 )視

(盜)惻(賊)多又(有) 。 〔 104 〕 是以聖人之 言 曰:我無事而民自襠(富) 。 31 我亡 爲而民自 蝨

(化) 。

我好 青

(靜)而民自正 。

我谷(欲)不谷(欲)而民自澶

(樸) 。〔 105 〕 訌

俞(含)



(德)之 厚 者,比於赤子 。 蟲蘿(蛋)蟲它(蛇)弗 蜇

鳥 猷(猛)獸弗扣, 〔 107 〕 骨溺(弱)



( 華 ), 〔 106 〕 攫

(筋)稼(柔)而捉g固 。〔 108 〕 未智(知)

牝(牝)戊(牡)之合考(晙)惹(怒), 〔 109 〕 精之至也 。

終日啓(呼)而不

憂, 〔 110 〕 和之至也 。

生 曰羕(祥),心史

(使)煚(氣) 身箸

和曰 票 , 〔 111 〕 智(知)和曰明, 34 隘(益)

曰 勢(強),勿(物)竪(壯)則老,是胃(謂)不道 。 〔 11 2 〕 名與

(孰)新(親) ?

身與貨g 篙

(孰)多?貴(持)與 貞

(亡)



(孰)历

4

郭店楚墓竹書

(病)? 〔 113 〕甚炁(愛)必大費(費),冏(厚)贓(藏)必多貞(亡) 。 古(故) 智(知)足不辱,智(知)走(止)不怠(殆),可 36 以長舊(久) 。 〔 114 〕返也者, 道僮(動)也 。 〔 115 〕溺(弱)也者,道之甬( 用)也 。

天下之勿(物)生於又

(有),生於亡 。〔 116 〕耒(持)而涅(盈) 3 7 之, 〔 117 〕 不不若已 。 〔 118 〕湍而群之 , 〔 119 〕不

可長保也 。 金玉浬(盈)室,莫能獸(守)也 。 貴福(富)喬(驕) , 〔 120 〕自遺咎 38 也 。 〔 12 1 〕攻(功)述(遂)身退,天之道也 。 〔 122 〕 39

[!]

區整理者 :絶 。 字也寫作``區" 。 《説文》古文``絶"字與簡文略同 。

智,整理者讀作``知" 。 絶智,魏啓鵬( 1999B, 209 頁):抛棄智慧 。

支,整理者釋爲``卞",讀爲``辯" 。 裘按:當是``鞭"的古文 。

``鞭"

``辯"音近,故可通用 。 季旭昇

(1 998, 131 頁): ``卞"其實就是從``全"字分化出來的,兩種釋讀皆無不可 。 丁原植(1 998, 6 頁):辯, 不是論辯的意思, 而 是指``治理" 。 劉信芳 (1999A, I 頁):讀若``便",利也 。 韓祿伯 (2002, 13 頁)讀 ``卞"爲``辨" 。 裘錫 圭 (2004, 11 頁):應以讀``辨"爲是 。 ``辨"指對美與惡、善與不善等等的分辨 。 老 子認爲智、辨、巧、利、爲、慮,都是破壞人類渾樸自然狀態,也就是合乎道的狀態的東西,所以要加以棄 絶,以回歸於道 。

絶智棄辨,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下簡稱帛書甲本、乙本,或合稱帛書本)、 玉 弼本等作``絶聲(聖)棄 知(智)" 。 廖名春 (2003A, 3~4 頁):故書當作``絶智棄辯",``絶聖棄智"可能是戰國莊子學派的改造 。 李學勤 (2006, 73~76 頁):《莊子·肽篋》作於公元前 300 年以前 。 該篇的思想觀點和許多詞語是由《老

子》引申而來,其中有``絶聖棄知,大盜乃止",當時《老子》本爲``絶聖棄知"是必然的 。

[ 2]

攷(巧),裘錫圭 (2000A, 182 頁) : 二 字 都從``芍"聲,古音很接近 。 劉信芳 ( 1999A, 2 頁):釋爲

``孜" , 謂稱量之``權",財富之`` 重" 。 彭浩 (2000A, 2 頁):《説文》: ``巧,技也 。 " 〔刃

規,裘按 : 借爲``盜" 。

惻,整理者:帛書本``絶巧棄利,盜賊無有"在``絶仁棄義,民復孝慈"後 。

m

愚,龐樸(1 999A, 11 頁) : 表示 一 種心態,爲的心態或心態的爲,即不是行爲而是心爲 。 劉信芳 (1999A, 2 頁):讀作`` 化", 《説文》: `` 化, 教行也 。 "裘錫圭 (2000B, 28 頁):傾向讀作``僞",應該理解爲``背自 然"的``人爲",既不能看做一 般的``爲",更不能看做``詐僞"的``僞" 。 裘氏 (2006B, 6 頁)復云:現 在我認爲還是括注``爲" 字 爲妥 。 這主要是由於``絶爲"的``爲"跟屢見於 《 老子》的``無爲"的``爲"

同義,而"無爲"是沒有人寫作``無僞"的 。

慮,崔仁義 (1998, 44 頁)釋爲``慮" 。 龐樸(1 999A, 11 頁)讀爲``作" 。 許抗生(1 999A, 102 頁): ``慮" 很可能是``慮"字,形似而誤 。 慮指思考、謀劃,爲指人爲 。 老子主張無知、無爲,所以提出`'絶僞棄慮" 的思想 。 劉信芳(1 999A, 2 頁) :應即《説文》

``怛 "字,

``驕也" 。 裘錫圭 (2000B , 26~27 頁) :以 從

``虐"聲爲前提的、把此字釋讀爲``詐" 、 ``作"或``怛"的各種説法都站不住,只能把`'慮"釋爲``慮"或

視爲``慮"的誤字 。 李零 (2002B, 15 頁) :從上博楚簡看到的``僞詐"一詞看,其寫法正與這裏的寫法相 同,絶不可能讀爲``僞慮" 。 陳偉 (2006A): 與 《 老子》此字寫法相同的上博竹書《 三 德》 15 號簡原釋爲 ``且事不成"的``且",應改釋爲``慮",證明裘説可信 。

-

5

老子

整理者:帛書本作`'絶仁弃義" 。

[ 5]

季子,整理者:是``孝"字之訛 。 崔仁義 (1998, 62 頁):應指小兒的精神狀態,與``比於赤子"相應 。 季 旭昇 (1998, 133 頁):猶言 ``嬰兒", 也是指道德純樸的本質 。 劉信芳 (1999A, 2 頁):猶稚子 。 郭沂

(2001, 67~68 頁) :應作`` 孝慈" 。 李學勤 (2005, 234~237 頁) :按照帛書本、今傳本,這 章在思想上、語氣 上,均與諸 章切合無間 。 而依照 簡本,則至少與丙組存在的前引一章(今按:即``故大道廢……安有正臣")顯相矛盾 。 簡本甲組的這種異 文是當時有人竄改的,目的是要削弱或掩蓋《老子》與儒學的衝突 。

[6 ]

史,整理者釋寫爲`'叟",讀作``辨" 。 張桂光(1 999, 73 頁):與傳世本及帛書本之``心使氣曰強"句對 照,字當釋爲``史"而讀作``使" 。 高明 (1998, 3 版):此 字當從帛書《老子》假借爲``文"字 。 陳偉

(1 998, 17 頁):在傳世 《老子》諸本及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中 ,與簡文對應的 字皆作``文" 。 如果 將此字釋爲``史",理解爲``繁於文彩",則與各種版本的《老子》在意義上保持一致,並且同後文`'視素 保樸"的説法呼應 。 廖名春 (2003A, 15 頁): ``史"不必讀爲``使",``文"亦非``史"之誤 。 ``文"、``史"

兩 字義近通用。今按 :關於簡文``史" 、`'弁" ,參看 《性自命 出》 32 號簡註釋 。

m

虛裘按:從``口"

``虎"聲,``虎"

``乎"音近,簡文多讀爲``乎",但在此似當讀爲``呼" 。 疑`'或命

之"、``或虐(呼)豆(屬)"當分爲兩句讀 。 或,池田知久(1 999C, 62 頁)理解爲``有" 。 劉信芳 (1999A, 3 頁)把兩個``或"字皆讀爲``有",並將

上文`'不足"斷人本句 。 郭沂 (2001, 68 頁)把後 一`'或"字讀爲``有" 。

[ 8]

視,整理者:下部作 立``人",與``見"字作 令者不同 。 裘錫圭(1 998, 1~5 頁):仝是``視" 字的表意 初 文 。 張桂光 (2006, 257~258 頁):仝、令均應釋爲``見" 。 簡文中確切用爲``視"者,是假`'見"爲 ``視" 。

視素保樸,裘錫圭 (2000B, 185 頁): ``視"當讀爲``示" 。 ``保"、``抱 " 音近可通,但``保樸"比``抱樸" 好理解 。 丁原植 (1998, 12 頁) : 《廣雅 .釋詁 》``視,效也 ",``視"也有`'觀察"之義 。 今按:《廣雅·釋

言》: ``視,比也 。 "《左傳》文公十八年"是與比周"注:

``比,近也 。 "

``視素保樸"意爲靠近物的本色

(素指絲之本色),保持物的本形(樸指未做成器之木),與下文``少私寡欲"正相對應 。

[ 9]

寡,整理者釋``須",以爲``碁(寡)"字誤寫 。 劉信芳(1 999A, 3 頁): ``須"可訓``止"、訓``避",``須

欲"猶避欲,與``寡欲"意近 。 颜世鉉 (2000B, 38 頁):此字亦見於 24 號簡,皆當釋爲``寡" 。 李零

(2002B, 12 頁):今査 24 號簡 ``須"字寫法與此相同,看來字形仍是`` 須"字。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今本《老子》第十九章。各句間有方形墨點,前四個皆用作句讀,第五個用作分章

符號 。

[ 10 ]

浴,劉信芳(1 999A, 4~5 頁) :釋作 ``渦",老子故地河流名 。 王,劉釗 (2003B, 15 頁):指歸往,《説文》: `'王,天下所歸往也 。 "

[ II ]

整理者:帛書本作``以其善下之" 。

[ 12 ]

整理者:帛書本的句序與簡文不同,作`'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 之" 。 郭沂 (2001, 70 頁):簡本句序體現了無爲精神,帛書本和今本的旬序則落人有爲的層面 。

[ 13 ]

厚,今按:參看《緇衣》 2 號簡、《成之聞之》 5 號簡註釋 。

[ 14 ]

審(害),裘按釋。 整理者:帛書本作``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旬序與簡文不同 。

[ 15 ]

進,帛書甲本作``隼",帛書乙本作``誰" 。 帛書整理組認爲皆借作``推" 。 許抗生(1 999A, 100 頁): ``樂 進"指天下人樂求前進,

``樂推"一般解作擁戴聖人或推崇其功德 。 簡本較符合《老子》本義 。 彭浩

6

郭店楚墓竹書

(2000A, 8 頁):《禮記.儒行》``下弗推"注: ``猶進也 。 " 詁,劉信芳 ( 1999A, 6 頁):即《説文》``詹" 字 ,`'多言也" 。 張桂光 ( 1999, 73 頁)讀``饞" 。 [ 16 ]

今按 :以 上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六十六章 。 各旬間無句讀,也無分章符號 。

[ 17 ]

重,整理者釋作`'厚" 。 此 字 亦見於郭店簡、上博簡《緇衣》 。 劉信芳(1 999A, 6 頁)、陳偉 (1999D,

12

頁): 字 從``石"、``主"聲,是輕重之``重"的異構。李零 (2002A, 60 頁; 20028, 67 頁):從``石"從

``主",簡文多用爲``冢"字,讀爲`` 重" 。 劉樂賢( 2002A, 386 頁)認為上博《緇衣》與此相當之字

( 丐)是`` 冢"的省寫,讀爲``重" 。 甚,整理者:與 36 號簡``甚愛必大費"句``甚"字同形,在此或應讀爲``淫" 。 李零 (19998, 468 頁): 從甚之字古多從今,簡文``甚"似讀爲``貪" 。 魏啓鵬 (19998, 211 頁)讀爲``侵" 。 陳偉(1 999D,

11~

12 頁)讀爲``堪" 。 廖名春 (2003A, 51 頁)訓爲``樂" 。

[ 18 ]

僉,丁原植(1 998, 34 頁)訓爲``大"、

``甚" 。 李零 ( 19998, 464 頁)讀作``險" 。 廖名春 (2003A,

53

頁) :不必 讀爲``僭",義爲過甚 。

[ 19 ]

整理者 :以 上兩句帛書本作``題(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僭於欲得" 。

[ 20 ]

亙,整理者 :簡 文與《説文》占文``恆"字同 。 彭浩 ( 19998, 18 頁):帛書甲本在``天下有道"和``罪莫大於可欲"句前各有黑色的圓點用作分章標誌 。

證以簡本甲,可知在帛書甲形成前是兩個獨立的章 。 李零(1 9998, 464 、 468 頁) : ``江海所以爲百浴王…… 此恆足矣"是爲 一 章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後半 。 末句下有墨點,用作分 章

符號 。 [ 21 ]

衍,整理者:

``道"字,

《汗簡》

`'道" 字 與簡文同 。 李學勤 ( 19988, 42~43 頁):郭店簡以``衎"爲

``道" , 乃是一種晚起的現象 。 讀爲``道"的``衎"是《汗簡》和《古文四聲韻》 中從``行"從 ``頁"之 字 省去聲符``首"而形成的 。 它和讀爲``行"的``行"是人步於衢道之間的會意字,來源本不一樣 。 劉釗

(20038, 110 頁):本``行" 字 古文,同義換讀爲``道" 。 今按:黃錫全(1 990, 124 頁)曾指出: ``行"可 能是``行"的異體,假借爲``道" 。 乂鄭珍以爲``行"會``人行爲道"之意 。

[ 22 ]

但 ,劉信芳(1 999A, 7 頁) :釋爲``剛",讀爲``強" 。

[ 23 ]

登,劉信芳(1 999A, 8 頁)讀爲`'廢" 。

[ 24 ]

矜,整理者:以上 三 句帛 書 本爲``果而毋驕,果 而勿 矜,果而口伐" 。 下接有``果而毋得已居",不見於 簡文。

[ 25 ]

簡文``好"下有 - 墨點 。 整理者: ``其事好"之下當脱一``還"字 。 帛書本在此章上文``不以兵強於天下" 句下有``〔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枋生之"之文(此據甲本,缺字據今本補) 。 並將``長古"連讀,意即 `` 上古" 。 高明(1 998, 3 版):

``長"字前邊的分節號應在``長" 字 之後,抄書者將其點錯 。 許抗生

(1 999A, 93~102 頁): `` 長" 字 應是誤抄於下一段的,應作`` 其 事好長" 。 這與帛書本、今本的``其事好 還"思想有很大不同 。 李零( 19998, 468~469 頁) :簡 文與``長"相當的字其實是``還"字 。

``長"有遠

義,"還"與``遠"通,似本讀爲``遠" 。 劉信芳 (20068, 68 頁):依標識符號,讀作`'是謂果,而不強其

事 好" 。 今按:以上簡文相當今本《老 子 》第三十章的上、 中段 。 現存 三 個墨點,前兩個用作旬讀;後 一 個應如高 明等人之説,係誤點於``好"字下,似用作分章符號 。

[ 26 ]

士 ,整理者:帛書乙本作``道",今本同簡本 。 彭浩 (2000A, 16 頁) : 《説文》``士,事也",段注 : ``引申 之,凡能事其事者稱士 。 "簡文``士"泛指治國治民者,非專指國君 。

[ 27 ]

達,高明 (1996, 291 頁):帛 書 乙本作``達",今本作``通", 二 字義同 。

-

7

老子

[ 28 ]

整理者:各本此句作``故強爲之容" 。 帛書本於此句前有``夫唯不可志" 。

[ 29 ]

奴,裘按:似應讀爲``如" 。 整理者 :依下文文例,``奴"字前脱``其" 字 。

[ 30 ]

彭浩 (2000A, 18 頁) :此指諸侯和有封邑的大夫、 士等貴族所慮鄰國、鄰邑的圍攻,與東周時期的社會狀

況相合 。

[ 31 ]

客,帛 書 本作``容",高明(1 996, 291 頁):係因形近而誤 。

[ 32 ]

懌,整理者:簡文``懌"字前脱``淩"字 。 李零 (1999B, 469 頁):

``渙乎其若釋"句與上下幾句句式相

同,也許原貌如此 。 劉信芳 (1999A, 11 頁):本簡``遠" 讀若 ``渙",``懌" 上 脱``淩"字,非是 。

[ 33 ]

屯,李零 (1999B, 469 頁)讀爲``混" 。 今按:帛書乙本作``沌",今本作``敦'' 。

[ 34 ]

地,李零 (1999B, 469 頁)、魏啓鵬(1 999B, 214 頁)讀爲 ``沌" 。

整理者:帛書乙本於此句後有`才莊呵其若浴" 。

[ 35 ]

竺 , 整理者讀爲``孰" 。 劉信芳 (1999A, 12 頁):經典多用 ` `篤" 。 束,整理者 讀爲`'靜" 。 張桂光 (1999, 73~74 頁)讀爲``次" 。 劉信芳 (1999A, 12 頁)讀爲``湜 " 。 廖 名春 (2003A, 103~104 頁):從范應 元讀爲``靖",訓爲``安" 。

[ 36 ]

李零 (1999B, 469 頁): `` 將徐清"下有 章號 ,從文義和押 韻 情況看,章號位置明顯有誤,應移最後 一 句下 。

[ 37 ]

尼,整理者:疑爲``安"字誤寫 。 袁國華(1 998, 138~139 頁)

釋 爲``匹 " 。 劉信芳(1 999A, 12 頁)釋

作``牝" 。 趙建偉 (1999B, 267 頁)以 爲`寸毛"之誤 。 顏世鉉 (2000A, 101 頁) :讀爲``宓",訓爲``安 " 。

辻,裘按:帛 書 本作``重",今本作``動" 。

(1999A, [ 38 ]

"主"與``動"上古音聲母相近,韻部陰陽對轉 。 劉信芳

12 頁) 讀爲``憧" 。 張桂光 (1999, 73 頁):

璃呈,崔仁義 (1998, 63 頁 ):

``駐" 字異 體 。

``呈"通作`` 涅 " 。 劉信芳 (1999A, 13 頁) :讀作``堂廷",意猶朝堂 。 黎

廣基 (2006, 231~235 頁) : 讀爲 ``當盛", 意爲`` 壯盛" 。 今按:以上簡文相 當 今本 《 老子 》第 十 五章 。 末句下無標識 。

[ 39 ]

遠,彭浩 (2000A, 22 頁) :帛 書乙本作``失" 。 ``遠"有疏離、去等義 。 《論語》 `'不仁者遠矣"皇疏:

也 。 " 《廣 雅.釋詁 》 :

``遠,疏也 。 "李 零 ( 1999B, 469 頁) :

``去

``失"兩見,前者作``遠",應屬誤寫 。 劉信

芳 (2006, 69 頁): ``遠"與 ``失" 可以理解爲錯 綜爲文 ,未可輕 言誤字。

[ 40 ]

遊,黃德寬、徐在國 (1998, 99~100 頁):所從``羊"乃``矢"形之訛 。 字從``矢"聲,讀爲``失" 。 李 家浩 (1999A, 346 頁):釋爲``迭'\《説 文 》説 ``迭"從``失"聲,故楚文字``迭"可讀爲``失" 。 劉信

芳(1 999A, 72 頁)讀 如`` 亡 " 。 趙平安 (2000, 275~278 頁):應隸定作`' 逹",讀爲 ``失" 。 何琳儀

(2001, 159 頁) :從`` 羊 "聲 。 郭店簡以``遊"爲``失"乃假借,與形體似無涉 。 [ 41 ]

整理者:臨,視、治 。《 國語·晉語 》 `'臨長晉國者"賈注:

``治也" 。 紀, 《 禮記.樂記》``中和之紀"注:

`'總要之名也" 。 此句不見於帛 書本 。

[ 42 ]

斫,整理者釋爲`` 誓 ",借作``慎" 。 陳偉武 (2000A, 251~253 頁) :

``斫" 、

`` 訢 "是``訢"字異體,皆讀

作``慎" 。 徐在國 (2001, 183 頁): ``訢"從所謂``幺"是``申"字,用作聲符 。 陳劍 (2001B, 212 頁) : 郭店簡中的``祈"、`` 訢 '\

`' 閲 "、``言息"都來源於西周金文中的`` 皙 "與``愿",極有可能就是``慎"的古

字 。 魏 宜輝 (2003, 48~49 頁):

``訢"從所 謂``幺" 是``玄"字,爲 附加聲符 。

``靳"所從是``玄"的

簡化 。 如 , 整理者讀爲``始",下同 。

[ 43 ]

教,整理者:此句今本及帛 書本 皆作``學不學" 。 崔仁義(1 998, 45 、 65 頁)讀爲``學" 。 魏啓鵬 (1999B, 11 頁)釋爲 ``效" 。

[ 44 ]

整理者 :簡文``所" 字 下衍 一 重文號 。

8

[ 45 ]

郭店楚墓竹書 是故聖人,整理者:不見於帛書本 。

専,丁原植 (1998, 75~76 頁)如字讀,解作`'敷布" 。 趙建偉( 1999B, 295~296 頁):讀爲``傅",義同

``附",訓爲因依、從隨 。 裘錫圭 (1999, 33~34 頁):今本第六十四章在簡本中分抄於兩處,且互不相連,可見簡本是作兩章處理 的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後半部份 。

[ 46 ]

亡爲,整理者:帛書本作``無名",今本作``無爲" 。 今本於後有"而無不爲",不見於簡文及帛書本 。

[ 47 ]

貞,劉信芳 (1999A, 16 頁)讀爲``正" 。

[ 48 ]

整理者:帛書本作``夫將不辱" 。

[ 49 ]

整理者:簡文``足"下脱重文號,當據上句補``足"字 。 `'智(知)【足】以束(靜)"帛書本作`'不辱以 靜(甲本作情)",今本作`'不欲以靜" 。 束,劉信芳 (1999A, 16 頁)讀爲``緹" 。 廖名春 (2003A, 114 頁)讀爲``帝" 。

[ 50 ]

整理者:萬物,帛書本作``天地",今本作``天下" 。 定,帛書本作``正",``定"從``正"聲 。 李零(1 999B, 465 、 469 頁)將``爲之者敗之……萬物將自定"視作 一 章 。 今按:句後的方形墨塊爲分章符

號 。 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 三 十七章 。

[ 51 ]

整理者:本句簡文與各本大不相同 。 帛書本作``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圖難乎其易也,爲大乎其細也 。 夫輕 若(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 今本與帛書本近似 。 有注家認爲``大小多少"下有脱字 ,或以爲此旬文字 有注文摻人,或有它章文字錯人此段 。 簡文與帛書本的差異,説明帛書本的文字或有其他來源,或據簡文

重編 。 對此句前半的斷讀與補字頗多歧見 。 崔仁義 (1998, 42 頁)讀作``大小之,多易必多難" 。 丁原植(1 998, 93 頁)讀作``大小之多,易必多難" 。 彭浩 (2000A, 33 頁):

`'多少報怨以德……夫輕諾者必寡信"很可

能是``大小之多易必多難"句的註釋誤人正文 。 郭沂 (2001,85 頁)讀作``大小多易之,必多難" 。 廖名

春 (2003A, 152 頁):讀作``大,小之 。 多易必多難 。 "其間脱約 60 字 。 劉信芳 (2006, 69 頁):讀作``大 小之多,易必多難",文意自足,不必認爲有脱漏 。

[ 52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六十 三 章 。 末句下的方形墨塊用作分章符號 。

[ 53 ]

城,整理者釋作``成" 。 李家浩(1 999A, 349 頁)改釋,認爲``土"旁與``成"所從`` T" 借筆 。 讀爲 ``成",下同 。

[ 54 ]

涅,帛書本作``盈"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13 頁):通行本作``傾",蓋避漢惠帝劉盈諱改 。 盈,假爲``呈"或``逞",逞現 。

[ 55 ]

整理者:帛書本於此句後有``恆也",各本無 。

(56]

志,整理者:今本於``爲而弗志(恃)"旬前有``生而不有" 。 尹振環 (2001, 16~17 頁):訓爲``慕也",

``期望也" 。

[ 57 ]

整理者:帛書本於`' 成"下有`'功"字,疑簡文脱`'功"字 。

[ 58 ]

整理者:天,``夫"字之誤 。 劉信芳(1 999A, 19 頁): "天"非``夫"字之誤 。

[ 59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 《 老子》第 二 章 。 末句下的方形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 60 ]

僕、唯、妻,劉信芳 (1999A, 20 頁)皆讀如本 字。 趙建偉 (1999B, 277 頁) :讀``妻"爲``稺",訓爲 ``小" 。 李零 (1999B, 464 、 469 頁):僕唯妻,應讀爲``樸雖細" 。 顏世鉉 (2000A, 101 頁)讀``妻"爲

``瘠" 。 陳偉 (2002C, 19 頁):釋'妻"爲``姑",訓爲``小弱" 。 廖名春 (2003A, 184 頁)在``僕"後

斷讀 。

[ 61 ]

寅,整理者: `'賓"字異體 。

-

9

老子

本句末有方形墨塊,李零 (1999B, 464 頁)據此把以上 三 句劃爲一章 。 今按:簡本《老子》甲對方形墨塊 的使用並不規範,有用作分章,也用作句讀,例如 1 、 2 號簡``絶知弃辨……少私寡欲"便如此 。 故把這處 方形 墨點看 作分章符 號似證據不足 。

[ 62 ]

合,裘按:簡文此字上部,與楚文字中一般``合"字有別,頗疑是``會"字而中部省去豎劃 。 李零

(1 999B, 469 頁) : 實爲``問答"的``答"字,有時也作``合" 。 這裏作``合" 。 [ 63 ]

逾,整理者:帛書本作``俞" 。 高明 (1996, 399 頁): 讀爲`` 酊",訓`'降" 。 劉信芳 (1999A, 20 頁)讀 爲``賞" 。 李零 (2002B, 13 頁)讀爲 ``輸" 。 孟蓬生 (2002C, 24~27 頁) :

``逾(俞)"爲`'降"之借字 。

陳 偉 ( 2002C, 21 頁) :訓 爲``下",適與傳世本``以降甘露"的``降"對應 。

[ 64 ]

天,整理者 :係 ``而"之誤 。 劉信芳 (2006, 68 頁) : ``天"字不誤 。 安,簡文作t'{i'整理者讀作``焉" 。 李零 (1 999B, 466 頁; 2002B, 6 頁):焉,與從 占 的``安 "字 相同但字

形有別,簡文``焉"字多作此體,最好統 一作 ``焉",不作``安" 。 李氏 (2002B, 12 頁) :

``安"下原點句

號,應改逗號 。 陳劍 (2005, 354~356 頁):西周早期 金文 中,``齿"既有獨體,也作爲偏旁出現 。 其 造 字 本義是``安坐",其``女"旁的一筆表示人跪坐時股、脛相接觸,亦即將臀部放在腳後跟上 。

``齿"字字形

表示的這個意義及其引申義,保存在了``安"字中 。 "安"應分析爲從``占"、``齿"聲 。 考慮到戰國文字省 略偏 旁 的現象很常見,在 看到更早、更多 的``齿"和從 ``齿"之字 之前,似乎還是依從 一 般的認識,把戰國 文字裏大量的``齿"字和作偏旁的``齿"字,看作``安"字之省比較穩妥 。

[ 65 ]

是,整理者:在這批簡中絶大多數應讀爲``止",少部份讀爲其他音近的字 。 李零 ( 2002B, 12 頁):

`` 止"下原點 逗號 ,應改句號 。

[ 66 ]

李零 (2002B, 12 頁) : ``殆"下原點句號,應改逗號 。

[ 67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 三 十二章 。 簡文的開頭與上一部份簡文的尾部之間有約四個字的空 白,末簡之尾有方形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從 1 號至 20 號簡的文字皆爲連續抄寫,各簡之間可據文字繫聯 。

[ 68 ]

躡整理者疑讀作``道" 。 崔仁義 ( 1998, 41 頁)讀爲``將" 。 裘錫圭 (1999, 45~46 頁) :字 無疑應分析 爲從"百"

(首)

``卦"聲,依文義當讀爲``狀" 。

``狀"也是從``丹"聲 的 。 ……``有狀混成"的`` 狀"

就是``無狀之狀"的``狀" 。 趙建偉(1 999B, 271~272 頁):釋 爲``狀" , 讀爲``象 " ,兩 字音義本相通 。

蛐, 整 理者 : ``昆"的本字,讀爲``混" 。

[ 69 ]

敗繒,李零 (1999B, 465~466 頁) 疑``敗"是 ``祝"之 誤 , 讀 ``兑女總"爲`` 寂寥 " 。 魏啓鵬 (1999B,

222

頁) :讀爲``悅穆",如 《文子 .精誠》: ``悅穆胸中,廓然無形,寂然無聲 。 "白於藍 (2001A, 56 頁)、王

志平 (2001,97 頁)同魏氏 。 黎廣基 (2002, 213 頁) :讀 爲``藐穆",解爲 幽微無形 。

[ 70 ]

亥,丁原植 (1998, 131 頁): 讀爲``垓",有界限 、界域、邊際 之義 。 劉信芳 (1999A, 25 頁)讀爲 ``該" 。 廖名春 (2003A, 212 頁) : 《玉篇》 : ``亥,依也 。 " 高明 (1996, 349 頁) :今本 ``獨立不改"句後有``周行不殆 "句,不見於帛 書本 ,係後人加人 。 裘錫圭

(1 999, 46 頁):簡本亦無 此句,對高説有利 。 [ 71 ]

盡裘錫圭( 1999, 48 頁):此 字右邊所從 之 字當是聲旁,其異體 如 曾侯乙編鐘音律銘 文中的`` 淆",讀爲 ``衍" 。 劉信芳(1 999A, 25 頁) :釋作``衍",訓爲``遠" 。 李零 (2002B, 10~11 頁):讀爲 ``羨" 。 與``羨"音義俱近,古書或通用 。 孟蓬生 (2002B, 406~407 頁)、玉寧 ( 2002A):

``衍"

``潼"之或體或本字,

假爲``逝" 。

[ 72 ]

連,整理者: ``遠"之誤 。 劉信芳 (1999A, 26 頁) :係``傳"之異 構,讀如 ``遠" 。 李零 (2002B, 11 頁): 讀爲``斷"或``轉" 。

[ 73 ]

整理者 :帛 書本 作``道 大 ,天大,地大" 。 裘錫圭 (1999, 48 頁 ):簡本此章``四大"的次序與下文``人 法

郭店楚墓竹書

10

地,地法天,天法道"之序不合 。 郭簡完全有可能誤用與原本不符的異文 。 劉信芳(1 999A, 26 頁):天、 地乃實有之存在,此所以先天、地而後道 。

[ 74 ]

囿,簡文作``®" 。 整理者釋``國" 。 裘錫圭(1 999, 49 頁) :

``囿"字異體,似皆應從今本讀爲``域" 。 李

天虹 (2000A, 98 頁):隸定作因,讀作國 。 李零 (2002B, 14 頁) :由 ``或"字異體變 化而 來 。 古書``國"、 ``域"同源, 二 者皆可通。

[ 75 ]

尻,整理者:通爲``居" 。 裘錫 圭 ( 1999, 49 頁):楚簡實用此字爲``處" 。 包山 32 號簡以``居尻名族"連 言可證,今本作``居"者與帛書本合,作``處"者與簡本合 。

[ 76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 二 十五章 。 末旬後有方形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 77 ]

囯陳偉 (2002C, 21 頁)釋爲`'田",讀作``槀" 。 鎰,劉信芳 ( 1999A, 28 頁):讀如``管" 。 古冶煉鼓風之粱,以牛皮爲之,內置竹管以送風,`' 翟" 即送風 之竹管 。

[ 78 ]

彭浩(1 999B, 19 頁; 2000A, 48~49 頁):以上簡文見於今本《老子》第五章的第五至八句,帛書本同 。 一些古籍在引用《老子》第五章時,多是分開引用,上中下 三 段互不相接 。 證以簡本,可知帛書本相當於 通行本第五 章 的文字,此前可能是 三 章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五章的後半部份 。 末句

下有方形墨塊,用作分章符號 。 竹簡下部爲空白 。 21 至 23 號簡可據文 字 繫聯 。

[ 79 ]

至,丁原植 ( 1998, 161 頁)讀爲``致" 。 魏啓鵬 (1999B, 223 頁)訓爲`'到" 。 彭浩 (2000A, 49 頁)訓 爲``極" 。

亙,整理者:各本均作``極" 。 簡文``亙"作``~"

(即《説文》

``恆" 字 古文),與``亟"字形近易混 。

恆,常也 。 彭浩 (2000A, 49 頁):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虛者,道之常也 。 "與簡文説法 一 致 。

[ 80 ]

守中,趙建偉(1 999 B, 267 頁):存守中和之道 。 魏啓鵬(1 999B, 224 頁): 爲持守虛靜,如嚴靈峰、陳鼓應説 。 彭浩 (2000A, 49~50 頁) : 《説文》:

``守中"應作``守沖"解,意

``中,和也 。 "

``和"即和氣,謂

陰陽調和之氣 。 ` `守中"即``守和"之意 。

[ 81]

方,整理者讀``旁" 。 李零 (2002B, 6 頁)讀``並" 。

[ 82 ]

居 , 整理者 :各 本作``吾" 。

寡,整理者釋``須",訓作``待'\ 各本作``觀" 。 白於藍 (2000B, 88 頁)、顏世鉉 (2000B, 38 頁) :釋作 ``寡",讀爲``顧",古有``視"義 。

[ 83 ]

道,今按:帛書本作``物" 。 員員,李零 ( 1999B, 466 頁)讀作``云云" 。 趙建偉(1 999B, 267~268 頁):

`` 員"同 `` 運" 。

``員員"蓋

即運而不已之義 。 劉信芳(1 999A, 30 頁):讀爲``圓圓",``天道圓圓"是《老子》已認識到事物的周期性 循環規律 。

[ 84 ]

今按:以上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十六章的前半部份 。 末句下的方形墨塊是分章符號 。 竹簡下部爲

空白 。

[ 85 ]

渠整理者讀作 ``持" 。 崔仁義(1 998, 116 頁)釋作``持" 。 劉信芳 (1999A, 31 頁)釋爲``困" 。 魏啓鵬

( 1999B, 225~226 頁):釋``困",讀爲``群" 。 陳偉武 (2002, 363 頁):字亦見於 37 號簡,皆爲``植" 之異寫 。

[ 86 ]

'「母,劉信芳(1 999A, 31 頁) :讀作``悔",占 卜常用 語 。 尹振環 (2001, 239 頁)讀作``侮" 。

[ 87 ]

霆 丁原植(1 999, 163 頁) : 意指``柔细的狀態" 。 劉信芳 (1999A, 32 頁):讀爲``轰",《説文》: 綴聯也 。 " 畔,李零 (1999B, 469 頁)從王弼本讀作``泮" 。 趙建偉(1 999B, 290 頁)讀作`'分" 。

``忍

衣,

[ 88 ]

老子

11

幾,丁原植 (1998, 60 頁): 《説文》 : ``幾,微也 。 "李零 ( 1999B , 469 頁) : 應從王弼本讀``微" 。 棧,丁原植 ( 1998, 60 頁)讀作``踐" 。 劉信芳 ( 1999A, 32 頁)讀``殘" 。 池田知久 (1999C, 182 頁 ) :

如字讀,跟從義 。 廖名春 (2003A, 266~267 頁) :讀作``踐",訓爲殘、毀 。

[ 89 ]

缺文,整理者:據帛書本和今本可補作``抱之木生於毫" 。

[ 90 ]

成,朱謙之 (1984, 259~260 頁): 《呂 氏春秋.音初篇 》``爲 之九成之臺"高注:

``成,猶重也 。 "成、層、

重同義 。 崔仁義 ( 1998, 43 頁)讀爲``層" 。 今按:朱氏之説是 。 甲,整理者:疑爲``作" 字之誤 。 李零 ( 1999B, 469~470 頁):也有可能讀``蓋" 。 魏啓鵬(1 999B,

226

頁) : 讀作``押" , 引申爲押疊 。 缺文,整理者:依帛書甲本可補作``於羸土百仁(仞)之高台(始)於"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的前半部份 。 旬末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 91 ]

閔,整理者:

``閔"是``閉"之誤,它本作``塞" 。 李零 ( 1999B , 470 頁) :簡文``閉"多從``門"從

``必",此從``戈"乃從``必"之誤 。 劉信芳 (1999A, 34 頁):包山 233 號簡`'関於大門 一 白犬",讀作 ``磲" 。 何琳儀 (2001, 160 頁): ``閔"之誤寫,讀作``縣" 。 逸,整理者讀``兑" 。 劉信芳 ( 1999 A, 34 頁) :道也,徑也 。 何琳儀 (2001, 160 頁) :讀爲``閲" 。

``縣其

閲"與`塞 其門 "對文見義 。

[ 92 ]

賽,劉信芳(1 999A, 34 頁):賽禱 。

[ 93 ]

迥,整理者讀`'同" 。 劉信芳 (1999A, 34 頁)讀作``通" 。 塵,劉信芳(1 999A, 34 頁) :謂``久" 。

[ 94 ]

剖,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0 頁) : 隷作`'搐",讀爲``挫" 。 黃錫全 (2000B, 458~459 頁):

《 古文四

聲韻》引《古老子\《義雲章》``轍"作``搐" 。 諸字音近假借 。 很可能``蓄"爲本字,``挫"爲借字 。 也 有可能是`'到"字異體 。 李零 (2002B, 13 頁):釋爲``銼",疑是``制"字的訛寫,或者是含義相近的字 。 劉釗 (2003B, 21 頁)讀爲`'抽" 。

銣,黃德寬、徐在國 ( 1998, 100 頁) :疑從``氷"、``賬(貝)"聲,讀爲``鋭" 。 劉信芳 ( 1999 A, 35 頁) 讀作``嬰" 。 黃錫全 ( 2000B , 458 ~ 459 頁):疑從``美"省,從``貝",即``螣"字,與``滕"音義同, 此 處借爲``鋭" 。 李零 (2002B, 13 頁)讀爲``穎 " 。

[ 95 ]

整理者 : ``亦"下`'可"字爲衍文 。 ``戔"讀作``賤" 。

[ 96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五十六章 。 末句下的方形墨點爲分章符號 。

[ 97 ]

之, 整理者讀爲 ``治" 。 魏啓鵬 ( 1999B , 229 頁):帛書甲本與簡本同,乙本作``以正之國" 。

卷九: `'之,猶爲也 。 "

《經詞衍釋》

`'之國"猶言``爲國" 。 陳錫勇 ( 1999 , 88 頁):往也 。 裘錫圭 (1999, 55 頁) : 簡

本作`'之",可證明作`'之"之本確有很古的依據 。 今按 : 魏説是 。

[ 98 ]

龔整理者讀``奇" 。 裘錫圭 ( 1999 , 57 頁):字和下文之`'我"皆讀爲``苛",

``苛物"猶 言``苛事",

``苛"字用法與``苛政" ``苛禮"之``苛"相類 。 劉國勝 (2000, 517 頁):讀爲``奇",作``偏"解 。

[ 99 ] [ 100 ]

王弼本於本句後有 ``以此",高明

(1996, 103 頁)以爲後人竄入 。

整理者 : 據各本,``天"下脱``下"字 。 劉信芳(1 999A, 38 頁): ``天"字後幷不脱``下"字 。

期韋,劉信芳(1 999A, 38 頁) : 忌諱,謂 卜 筮擇 日,選吉去凶之類 。 裘錫圭 (2000C, 121~122 頁) :讀 爲``認諱",``認"和``話諱"都是告誡、警誡的意思 。

[ IOI ]

畔,今按:帛書本作``貧" 。

[ 102 ]

我,劉信芳 ( 1999 A, 39 頁):讀爲``課 ",訓爲``試" 。 劉國勝 (2000 , 517 頁): 指怪異、邪惡的事物 。 彭裕商 ( 2008, 42~43 頁) : 釋作``何"或``荷" 。

``奇"作異解,``奇物"

``何物"相當於唐傅奕本《老

郭店楚墓竹書

12

子》的``邪事",這裏的``何"應讀爲``阿",訓作``邪" 。

[ 103 ]

法物,裘錫圭 (1999, 57 頁):如我們關於``苛物"的看法基本合乎事實,很可能確是指法令一類事物而

言的 。 魏啓鵬(1 999B, 231 頁):當指錢幣,其義同於``法化(貨)" 。 劉國勝 (2000, 518 頁):可讀爲 ``廢物" 。 李零 (2002B, 19 頁):讀爲``乏物",猶今語所謂稀缺之物 。

[ 104 ]

今按: ``天多期韋……惻多又"的標點依裘錫圭 (1999, 55~56 頁)説改 。

[ 105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五十七章 。 末句下有勾識,爲分篇符號 。 竹簡下部空白 。

[ 106 ]

前四字,裘按:讀作``蝟躉蟲(聘)它(蛇)" 。

龘整理者釋爲``蝶" 。 李零 ( 1999B , 467 頁)、劉信芳 (1999A, 41 頁)讀爲``旭" 。 黃錫全 (2000B, 457~458 頁)讀作``蠡" 。

菰,整理者讀作``蒞" 。 李零 ( 1999B, 467 頁)讀爲``蟄" 。

[ 107 ]

扣,整理者讀爲``敏" 。 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0 頁):疑乃``拍"字之誤 。 ``拍"、``搏"古音近相通 。

[ 108 ]

捉,李零(1 999B, 467 頁)讀爲``握" 。

[ 109 ]

牝,整理者釋``牝" 。 李零 (1999B, 467 頁):

``必"字異體,讀爲`'牝" 。 今按:參看《唐虞之道》 3 號

簡註釋 。

夯 ,整理者釋爲``然" 。 裘按:此字之義當與帛 書 本等之``晙"相當,似非`'然"字 。 黃德寬、徐在國 (1 998, 100 頁):疑爲``胺"字異體 。 李零 ( 1999B, 467 頁):與西周金文中的``豕"字相近,疑即假 ``豕"爲`'晙" 。

[ 110 ]

魯,整理者讀``乎" 。 李零(1 999B, 467 頁)讀爲``號" 。 憂,李零 (1999B, 467 頁): 讀爲``嘎" 。 ``夏"、``憂"二字馬王堆帛書每混用,古本此字多從憂,屬形近 混用 。 魏啓鵬(1 999B, 233 頁):讀爲``噯",指臟腑之氣向上逆行 。

[ 111 ]

票整理者 :

``常"之訛字 。 劉信芳(1 999A, 41 頁)、魏啓鵬 (1999B, 233 頁)讀作`'同" 。 顏世鉉

(2000A, 102 頁) :釋爲`` 祟 ",讀爲``常" 。 [ 112 ]

整理者 :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在帛書本和今本第五十五章、 三 十章重出,簡文僅見此段中 。 今本末句

後有`'不道早已"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五 十 五章 。 末句下有方形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 113 ]

貴,整理者讀作``得" 。 陳偉 (2002C, 22 頁) :釋爲``持",有與``得"相近、與``亡"相反的意思 。 頁 ,整理者: ``亡"字異體 。

[ 114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四十四章 。 末句下有方形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 115 ]

返,帛書乙本作``反" 。 李零 ( 1999B, 463 頁)讀作``反" 。

( 11 6 ]

整理者 :簡 文此旬句 首 脱``有"字,即上句句末``又"字脱重文號,可據帛書乙本補 。 趙建偉 (1999B,

278 頁):簡本``有" 字 不重 。 ``天下之物"是兩個``生"字的形式主語,多一"有"字,則兩``生"字 句被割裂 。 今按 : 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 四 十章 。 末句下有方形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1 17 ]

渠整理者 : 疑讀作`'殖" 。 劉信芳 (1999A, 44 頁)釋爲``困" 。 李零 (1999B, 463 頁)、趙建偉

(1999B, 263 頁)讀作``持" 。 [ 118 ]

整理者:簡文衍一 `'不"字 。 ``若"字下脱``其"字 。 劉信芳 (2006, 72 頁):

`'不"字不衍,讀`'不不"

爲 ``丕丕" 或`才丕亻丕" 。

[ 119 ]

整理者:帛書乙本作``擷而允之" 。 李零 ( 1999B, 468 頁): ``湍"可能讀爲``揣",訓爲``控持"或``揣 度" 。 魏啓鵬(1 999B, 235~236 頁)、趙建偉(1 999B, 263 頁)讀``湍"爲``摶" 。

-

老子

13

[ 120 ]

整理者 :帛書本作`` 貴富而驕",簡文於``福"下脱``而"字 。

[ 121 ]

咎,裘按:此``咎"疑是訛體 。

[ 122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 《 老子》第九章 。 末旬後勾識是用作分篇的符號 。



鍆(治)人事天,莫若嗇 。 是胃(謂)

以有或E

夫唯嗇,是以呆(早),日 〕 是以杲(早)備(服), 〔 2 〕

IZl C3l 1 不=克=則莫智(知)其亙(極), 〔 4 〕莫智(知)其亙(極)可

(國) 。

又(有)或[(國)之母,可以長 1Zl ,団 〕 2 長生售(久)視之道

也 。〔 6 〕學者日嗌(益), 〔 7 〕 爲道者日員(損) 。〔 8 〕 員(損)之或員(損),以至亡爲 3 也,亡爲而亡不爲 。〔 9 〕 區(絶)學亡憂, 〔 10 〕唯與可(呵),〔 II 〕相去幾可(何)?咒

(美)与亞(惡),〔 12 〕相去可(何)若? 4 人之所 猥(畏),亦不可以不猥 (畏) 。〔 13 〕人態(寵)辱若纓(驚), 〔 14 〕貴大患若身 。

辱?〔 15 〕態(寵)爲下也 。

可(何)胃(謂)態(寵) 5

得之若纓(驚),遴(失)之若纓(驚),是胃(謂)態

(寵)辱辱(若)纓(驚) 。〔 16 〕 口口口口口 6 若身? 〔 17 〕虛(吾)所以有大患者,爲 虛(吾)又(有)身 。

返(及)虛(吾)亡身,或【可】(何)口口口口口口 7 爲

天下,〔 18 〕 用(托)天下矣 。〔 19 〕 炁(愛)以身爲天下,若可(何)以造(去)天下 矣 。 〔 20 〕 8

上士昏(聞)道,堇(僅)能行於其中 。〔 21 〕中士昏(聞)道,若昏(聞)若 亡 。 〔 22 〕下士昏(聞)道,大夫(笑)之 。〔 23 〕 弗大 9 哭(笑),不足以爲道矣 。

是以

建言又(有)之:明道如孛(費), 〔 24 〕遲(夷)道 n 女(如)績(纇),殘 20 【進】道若退 。 〔 25 〕上息(德)女(如)浴(谷),大白女(如)辱,〔 26 〕往(廣)惠

(德)女(如)不足,建惠(德)女(如)口口貞女(如)愉 。 〔方〕 n 大方亡禺 (隅),大器曼(慢)城(成), 〔 28 〕 大音祗聖(聲), 〔 29 〕天 象亡埜(形), 〔 30 〕 道 図 〔 3! 〕 12

悶(閉)其門,賽(塞)其逸(兑), 〔 32 〕終身不花 。〔 33 〕啓其 逞(兑) 〔 34 〕 賽(塞) 其事, 〔 35 〕終身不罡 。〔 36 〕大城(成)若 n 夬(缺),其甬(用)不伟(敝) 。〔 37 〕 大涅

(盈)若中(盅),其甬(用)不寅(窮) 。 大攷(巧)若伷(拙), 〔 38 〕大城(成) 若絀, 〔 39 〕大植(直) u 若屈 。 〔 40 〕榮(燥)勳(勝)蒼(滄),〔 41 〕青

(清)剩(勝)

狀(熱), 〔 42 〕清清(靜)爲天 下定( 正) 。〔 43 〕善建者不拔, 〔 44 〕善 亻寸者 15 不兑

(脱),〔 45 〕子孫以其祭祀不毛 。〔 46 〕 攸(修)之身,其惠(德)乃貞 。〔 47 〕 攸之篆

(家),其惠(德)乂(有)舍(餘) 。 攸(修) 16 之向(鄉), 〔 48 〕 其惠(德)乃 長。

攸(修)之邦,其惠(德)乃



(豐) 。

攸(修)之天【下】

郭店楚墓竹書

14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17 篆(家), 〔 49 〕以向(鄉)觀向(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 下 。 虛(吾)可(何)以智(知)天口口口口口図〕 18



整理者:

``是以",簡文抄重 。

``早"下脱``備" 字。 李零 (1999B, 471 頁):簡文重複的``是以早",是

衍文 。 是整理者: `` 昷"字 異體,讀作``早" 。

[ 2]

備,整理者讀``服" 。 劉信芳 (1999A, 47 頁):

(1999B, 237~238 頁):

`'早備"較``早服"義長 。

``早備"謂事先備具 。 魏啓鵬

《韓 非 子 .解老 》已作`` 服" 字 ,訓爲服從 。 趙建偉 (1999B, 292 頁):疑``服"

爲本字,``備"爲借字 。 廖名春 (2003A, 379 頁) :簡文原當作``夫唯 嗇,是 以早備,早備是謂重積德" 。 從 楚簡``備"字看,故書當作``服" 。

[3]

整理者:缺文,據今本當作`` 重 =積=德=則無=",與下文連讀當爲``早備 是謂重積德 , 重積德 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恆(極)" 。

[4]

不=克=,整理者因 1 號簡殘缺 字 數不能確定,釋文中兩 字 保留重文號 。

``克"下重文號似作方形墨塊,整

理者仍視作重文號 。 今按:墨塊或是抄寫者筆誤 。 亙,整理者:帛書本此字殘損,今本作``極" 。 從此章用韻看,當以作``極"爲是 。 劉信芳 (1999A,

47

頁) :當讀作``恆", 《 説文》作卟恒 ",訓爲竟、偏 。 彭浩 (2000A, 77 頁) : 《韓 非子.解老》引作``無不 克,則莫知其極",同各傳世本,也合上下文之用韻 。 可知簡本``亙"字係``亟"之誤寫 。

``亟"與``極"

同 音相通 。

[ 5]

缺文,整理者:帛書本作``久是謂深根固柢" 。 李零 (1999B, 479 頁)復原爲``久 ,是謂深根固柢之法" 。

[6]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五十九章 。 末句之尾有方形墨塊,爲分章符號 。

勺〕

李零 (1999B, 470 頁) :

``學"上疑脱``爲"字,據帛書甲、帛書乙本和王弼本補 。 趙建偉 (1999B,

285

頁):疑簡本``學者 H 益"上奪``閒'字 。 ``聞"同``問",``問學"猶言求學 。 嗌,整理者釋爲``益" 。 李天虹 (2002C, 163 頁) : 其形與《説文》古文 ``嗌"相近 。 今按:釋``嗌"可

從,下同 。 僅〕

員 ,劉信芳(1 999A, 50 頁)釋爲`` 異 " 。 下句亦然 。

[ 9]

李零(1 999B, 472 頁):句末有句讀,似應視爲 章號 ,但從文義看,它和下面一節都是講``學",也有可能

是連下爲 一章。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第四十八章的前半部份 。 末旬下有 墨 點,用作分章符號 。

[ 10 ]

憂,趙建偉(1 999B, 271 頁):讀爲``擾",如 《文子 ·上德 》` `心擾則百節皆亂" 。 ``無擾"即五十二章的 `'不勤" 。 絶學無憂,許抗生(1 999A, 98 頁) : 是 用來概括 這 一 章的基本思想 。 趙建偉 (1999B, 271 頁) :此句應屬

上一章 。 彭浩 ( 2000A, 81~82 頁):從簡文的次序可知,今本第 二 十章原應接在五十八章之後 。 帛書本形成時對簡

本的次序作了調整,形成十九、二十章相銜 。

[ 11 ]

可,帛 書 甲本作``訶"、乙本作``呵" 。 李零(1 999B, 470 頁)讀爲`` 阿" 。

[ 12 ]

与,劉釗 (2003B, 30 頁) :釋作``牙",讀爲``與" 。

囯〕

猥,劉釗 (2003 B, 31 頁) :釋作``愧",讀爲``畏" 。

-

老子

15

整理者依簡文句讀把``人"字斷人下句 。 高明(1 998, 3 版):帛書乙本後``畏"字下當有``人" 字 。 許抗 生(1 999A, 98 頁):此句簡本抄寫時把``人"誤抄在下一段旬前 。 ``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可能比 較符合老子的原義 。 裘錫圭 (1999, 38 頁):簡文此句應同於帛 書本 ,``寵辱若 驚 "旬 上 的``人"字原應屬 於此句,`'不畏"與``人"之間的短橫應爲閲讀者所 誤 加,其正確位置應在``人" 字 之下 。 彭浩 ( 2000A, 83 頁 ): 《文子 ·上仁 》 引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 " 《淮南 子 ·道應訓 》 引文同,皆無``人"字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 二 十 章 的前段 。 末句下墨點用作分章符號 。

[ 14 ]

纓,裘按:字似從``賬"從``縈",可釋爲``纓" 。 白於藍 (2006, 308 頁) : 字 從`` 且且 " ``縈"聲 。

[ 15 ]

整 理者:帛 書本於句末有 `` 若驚" 。 李零 (1999B, 472 頁) :

``何謂寵 辱 "下脱`` 驚"字 。 劉信 芳 ( 2006,

72 頁 ):旬 末 不脱``驚"字 。

[ 16 ]

整理者:據文例``辱"下脱``若"字 。 裘按: ``辱 "字下有一 類 似旬讀的符號,也許 是校讀者 所加,表示此

處抄脱 一 字 。

《 老子 》 甲`` 其事 好還"句脱 一 ``還" 字 ,

``好" 字 下亦有此類符號 。 李天虹 (2000A, 94

頁) : ``辱" 字 下標識可能也 是重文符 。 或當 讀 作``辱辱(若 )" ,其例與 15 號簡``清="讀``清靜"同 。 李零 (2002B, 23 頁):此句無``若"似亦可通 。

[ 17 ]

缺文, 整理者:帛書 乙本作 ``何爲 貴 大患" 。

[ 18 ]

缺文, 整理者 :帛 書本作``患故 貴爲身 於" 。

[ 19 ]

厄,整理者讀爲``託" 。 李零 ( 1999B , 471 頁)讀爲``托" 。 趙建偉 ( 1999B, 264 頁):此 字是`` 尼"之

訛,讀爲``比",同``庇",訓作寄 。 廖名春 (2003A, 422 頁) : 讀作``宅",與托 、寄 同義 。

[ 20 ]

可,李零(1 999B, 472 頁 )不破 讀 。

迏,李零(1 999B, 472 頁 ):帛 書 甲 、 帛書乙本和 王弼本 作``寄" 。 迏、寄古 音 相近,疑後者爲通假字 。 趙

建偉 (1999B, 264 頁 ):讀爲``弃",藏也,謂藏其身於 天 下 。 魏啓鵬 (1999B, 244 頁):訓爲`` 掌 物 "、 ``執 掌" 。 廖名春 (2003A, 425 頁):釋爲``去",``去"本有藏義 。 ``去天下"即藏天下,即守天下 。 今按 : 這 部份簡文相當今本 《老子》第 十 三 章 。 末句下有方形墨塊,爲分章符號 。

[ 21 ]

堇 , 整 理者讀 爲 ``勤" 。 裘按:帛書乙本此句作``上 【 士聞 】 道,堇能行之",劉殿爵《馬王堆漢墓帛書 〈老子〉 初探 》 認爲,``堇"字不當從今本讀爲``勤",而應讀爲``僅"

(《明報月刊》 1982 年 8 月號 17

頁) 。 簡本作``堇能行於其中",從語氣看,``堇"字似應從劉説讀爲``僅" 。 趙建偉 (1999B, 279 頁):如 字讀,《管子.五行》注: ``堇,誠也 。 "'堇行之"即《禮記》之``篤行之" 。 劉信芳(1 999A, 55 頁): 讀 如`'謹',意爲嚴、慎 。

能,劉殿爵(1 982, 17 頁) :能 、而占通 。 趙建偉(1 999B, 279 頁) :當 讀爲`` 而" 。 於其 中 ,趙建偉(1 999B, 279~280 頁) : ``於諸 "之誤 。

[ 22 ]

亡,李零 (1999B, 471 頁)讀爲``無" 。

[ 23 ]

天,劉信芳(1 999A, 56 頁 ):讀作``謨", 《説 文 》 : ``謨,議謀也 。 "

[ 24 ]

孛,整 理 者 :帛 書乙本作``費",帛 書整理小組 云 : ``費疑 當 作費 "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 ] , 93 頁) 。 可 從 。 黃德寬、 徐在國 (1998, 101 頁)讀 作 `` 昧 " 。 魏啓鵬 (1999B, 245 頁): 讀爲`` 脖",

《集韻》 :

``暗也 。 "

[ 25 ]

李家浩 (1999A, 339~340 頁):殘片 20 綴合於此,釋作 `` 遲(夷)道女( 如)績,

【進】道 若退" 。 疑

``績" 當 從 王 弼 本讀爲 ``纇 " 。

[ 26 ]

辱,丁原植 ( 1998, 273 頁 ):讀爲`` 疇 ",指黑垢 。 劉信芳 (1999A, 57 頁) : 辱"鄭注: ``以白造緇 曰辱 。 "

[ 27 ]

缺文,整理者:據今本、帛書乙本補作``偷 質" 。 ``偷"屬上讀,``質"屬下讀 。

《儀禮 ·士昏禮 》`` 今 吾子

郭店楚墓竹書

16

貞,整理者讀爲``真" 。 魏啓鵬(1 999B, 246 頁):不必破讀 。 ``貞"與``渝"對文反義 。 渝,丁原植(1 998, 275 頁):讀作``渝", 《 爾雅.釋 言》 : ``渝,變也 。 "

[ 28 ]

曼,整理者讀作``晚" 。 裘按:疑當讀爲``趙(慢)" 。 蔣瑞 ( 2000, 31~34 頁):應訓爲``無" 。

``大器 曼

成"應是``大器無成"之義 。 馬王堆帛書 《 老子 》 乙本作``大器免成"是正確的 。 免、曼上古音同 。 董蓮 池 (2000B, 19~22 頁 )與蔣氏有相似 看 法 。

[ 29 ]

祗,裘按: ``聲"上一字疑是作兩``甾"相抵形的``祗"字古文的訛形(參見 《金 文編》 10 頁 ``祗"字條 所收者护鐘及中山王器之``祗" 字 ) 。 今本 此 字 作``希",``祗"

``希"音近 。 張桂光 (1999, 73~74 頁):

簡文與 三 體石經``傲"字之古文相近,應釋作``傲" 。

[ 30 ]

天,李零(1 999B, 471 頁) : ``大"之訛 字 。 劉信芳(1 999A, 59 頁):據楚簡,知帛書``天"字不誤 。 《 禮 記.樂記》: `'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 。 "彭浩 (2000A, 94 頁 ):帛書乙本同 。 王弼本 、 河上公本作``大" 。 簡 本丙有``孰大象",不作``天" 。 故推知本句中的``天"係``大"之誤 。

[ 31 ]

整理者 :此 簡` `道" 字 以下 殘去 部份可 容七至八字 。

帛書乙本此 字 下 至章末 作 `` 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

成",字數較多 。 估計兩者文 字並 不完全 一致 。 李零 (1 999B, 472 頁 )於``道"字後補人`' 善 始且 善 成 。

·"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 當 於今本 《 老 子》第 四十 一 章 。 9~12 號簡文字可連接 。

[ 32 ]

整理者: 以上兩句 帛書甲本作``塞其閎 ,閉 其門",帛書乙本作``塞其境 ,閉 其門" 。

[ 33 ]

歪劉信芳 (1 999A, 61 頁 )讀爲``務" 。 趙建偉 (1999B, 286 頁 ) : 釋``矜",讀爲``勤" 。 李零 ( 1999B,

472 頁 )讀作``侮" 。 白於藍 (2000A, 58~59 頁 ) :釋 ``岑",讀 作 ``勤 " 。 廖名春 ( 2003A, 458 頁) : 讀 作``侮",訓爲``病" 。

[ 34 ]

整理者:本 句帛 書 甲本作``啓其悶",帛書乙本作``啓 其境" 。

[ 35 ]

整理者:本 句 帛書甲本作``濟其事" 。 賽,整理者疑讀作``惑" 。 李零 ( 1999B, 472 頁)

疑讀爲`` 塞 " 。

白於藍 ( 2000A, 58~59 頁): 讀爲

`` 思",訓爲``憂",與``濟"同義 。

[ 36 ]

罡,李零 ( 1999B, 473 頁 )讀作`'來" 。 魏啓鵬 (1999B, 247 頁) : 讀 作``勅",訓 爲順、 理 。 白於藍

( 2000A, 60 頁 ): 字與 今本``救"、帛書本``棘"音義並通,有窮盡、終止之意 。 裘錫圭 ( 1999, 36 頁 ):以上簡文相當於今本第五十 二章 中段,在簡本中應爲獨立的 一 章 。 此 章 前中後 三 段

文字,在文義上都沒有明顯 的聯係 。 帛 書本 有第五十 二章全 文,但在``天下有始"句`` 塞其 悶"句之上都 加有分章 圓點,可與郭簡 互證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 《 老 子》第五十 二 章中段 。 末旬下有方形 墨

塊,爲分章符號 。 [ 37 ]

亂整理者釋爲`'幣" 。 今按: 此從 李家浩 ( 1997, 557 頁 )釋,下同 。

[ 38 ]

攷 ,劉信芳 (1999A, 63 頁): 釋作 `' 孜"," 重 "之 異構 。

伷,劉信芳 (1999A, 63 頁 )讀爲`'絀" 。

[ 39 ]

李零 (1 9998, 473 頁):

``大成"讀爲``大盛" 。

``盛"是滿盈,與``盈"相近 。 裘錫圭 ( 1999, 60 頁 ) :

``大 成若訕"句顒然與帛書本的``大贏如絀"相當,

``成"

``贏"二字的上古音很相近 。 魏啓鵬 ( 1999B,

248 頁):大成,指九成之樂 ,亦指通 聖、善境界 的 金聲玉 振之 樂 。 訕,樂曲終止貌 。 廖名春 ( 2003A, 470 ~471 頁): `'成" 當 通``呈",訓作``辯" 。

[ 40 ]

整 理者:以上 三 句帛 書 甲本作``大直若 誰,大巧若拙,大贏若妠",句序與簡文不同 。 裘錫圭 ( 1999, 39 頁) :簡文在``大直若屈"句下加 墨方後 ,才接抄與今本``躁勝 寒 "相 當 的`` 嵒 勝滄"

旬 以下的 文字 。 前面講過,墨方除用作 章末 符號外,也可以用作旬號 。 但 是 ` `躁勝寒"

以下 一 段與前面的

-

老子

17

``大成若缺"一段,在文義上明顯缺乏聯係 。 所以``大直若訕"下的墨方塊疑是用作分章符號,這兩段是獨

立的兩章 。 李零(1 9998, 471 頁) 同裘説 。 彭浩 ( 19998, 19~20 頁) : ``大成若夬……清清爲天下定"段 的句讀符號使用,除在``大植若屈"句後用黑色方塊斷句外,其他各句用點斷開 。 ``清清爲天下定"後的文 字 皆無旬讀 。 因此,可以從句讀的使用上把``大成若夬……清清爲天下定"與下文區分開來,估計簡本抄 寫者所見傳本就是把這部份作爲獨 立的 一 章 。 帛書本也如此 。

``大植若屈"之下的黑方塊只能當句讀使用,

而不是用作分章標誌 。

[ 41 ]

嵒,劉信芳 (1999A, 65 頁)讀`` 躁",謂肢體之運動狀態,可以禦寒 。

蒼,整理者讀作``滄" 。 李零(1 9998, 473 頁):簡文`'寒"多 作``倉"或``蒼",疑屬形近混用 。 今按: 參看《緇衣》 l0 號簡註釋 。

[ 42 ]

青 ,李零 (19998, 471 頁) 讀爲``靜" 。

[ 43 ]

裘按:簡文``清 = "似當讀爲``清青"或``青(清)清(靜)" 。

``定"從``正"聲,從今本讀爲``正" 。

劉信芳( 1999A, 65~66 頁):讀爲``清清爲 天下定",指人無所求, 天下自定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四十五章 。

``大直若屈"旬下有方形墨塊,似用作句讀或分章符

號 。 末句``定"字下依稀可見墨點痕跡,爲分章符號 。

[ 44 ]

拔,整理者:簡文字形與《古文四聲韻》引《古老子》``拔"字相同 。

[ 45 ]

佈,整理者:疑是``保" 字簡寫 。 今本此字作``抱",``保"、``抱"音義皆近 。

[ 46 ]

毛,簡文作\ 整理者釋``屯" 。 裘按:似爲``毛"字 。 李零 (19998, 473 頁):毛, 帛 書 甲本作``絶",帛 書乙本殘,玉弼本作``輟",今讀爲``輟" 。 劉信芳 ( 1999A, 66 頁):釋作``弋",讀作``忒",意爲 ``代" 。 張桂光 (200 1 , 187~188 頁) :釋作`` ("'讀爲` `輟" 。 白於藍 (200 1A, 55 頁)同張説 。

[ 47 ]

貞, 整 理者讀爲 `` 真" 。 丁原植 (1998, 304 頁)如 字讀 。

[ 48 ]

向,裘按於 1,8 號簡同形``向" 字云:簡文 此 字 是``向"之訛體,讀爲 ``鄉" 。 此 字又見本書《緇衣》 43 號、《魯穆公問子思》 3 號、《尊德義》 28 號、《語叢四》 15 號等簡,後三者的字形與``向"較近 。 徐在國、 黃德寬 (2002, 3 頁) :疑其形體應分析爲從``北"從``口" 。 從``北"可爲《説文》訓``向"爲朝北窗户 之- 證 。 魏宜輝 (2003, 111 頁) :字上部所從可理解爲``羊"

[ 49 ]

的省形,`` 羊"、`` 向"古音相近 。

整理者:此數句帛書乙本作``脩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 。 據此,簡文缺字可補爲``其德乃博以

家觀" 。

[ 50 ]

整 理者:此 章之末 ,今本作`` 吾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 《老子》第五十四章 。 末簡殘 。



大(太)上下智(知)又(有)之,口〕其即(次)新(親)譽之,其既〈即 (次)〉喂(畏)之,其即(次)天(侮)之 。 〔 2 〕信不 足,安 1 又(有)不信 。 〔 3 〕猷

(猶)虐(乎),其 貴言 也 。 〔 4 〕 成事述(遂)扛(功), 〔 5 〕而百告(姓)曰我自狀 (然)也 。 〔 6 〕古(故)大 2 道發(廢),安又(有)愚(仁)義 。 〔 7 〕六新(親 )不 和, 〔 8 〕 安又(有)孝孳(慈) 。 邦篆(家)緡(昏)【亂,安】又(有)正臣 。 〔 9 〕 3

執(設)大象, 〔 IO 〕天下往 。 往而不害,安坪(平)大 。 〔 l] 〕樂與餌,

愆(過)客走

郭店楚墓竹書

18

(止) 。 古(故)道口口口, 4 淡可(呵)其無味也 。 〔 12 〕 視之不足見,聖(聽)之 不足餌(聞),而不可既也 。 〔 B 〕 5 。

君子居則貴左,甬(用)兵則貴右 。 〔 14 〕古

(故)曰兵口口口口口 6 得已而甬(用)

之 。 〔 15 〕鋙縹爲 上, 〔 16 〕 弗姚(美)也 。 妝 〈美〉 於天下 。 〔 17 〕古

之,是樂殺人 。 夫樂 口口口 7 以 得志

(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 。 是以支(偏)痼(將) 8 軍居左,上片酉

(將)軍居右,言以喪豊(禮)居之也 。

古(故)

【殺】口口, 〔 ] 8 〕 9 則以依(哀)

悲位(位)之;〔 19 〕戰勳(勝)則以喪豊(禮)居之 。 〔 20 五。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遊(失)之 。 〔 21 〕聖 人無爲,古(故)無敗也;無執,古(故) 口口口 。 〔 2勾 11 訢(慎)終若訂(始),則無敗 事豈

(矣) 。 〔 23 〕 人之敗也,亙(恆)

於其敝(且)成也敗之 。 〔 24 〕是 以口口人欲不欲, 〔 25 〕 不 貴 戀(難)得之 貨 ;學不學, 復眾之所逃(過) 。 〔 26 〕 是以能補(輔)壤(萬)勿(物) n 之自肽(然),而弗敢 爲 。 〔 27 〕 "

[l]

大上,魏啓鵬 (1999B, 251 頁):讀作 ``太上",猶 言最上 、最 高 。 《墨子 . 親士》: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 以成 。 "孫詒讓 《閒 詁 》: ``太上,對`其次'爲文,謂等之最居上者 。 "

[ 2]

炙 ,白於藍(1 999A, 90 頁) :疑是 `` 侮"字 異構 。 李天虹 (2000A, 98~99 頁) :字下所從 是 伏之初文 ``勺 " 。 矛、勺均爲聲符,古與``務"、``侮"音通 。 黃德寬 (2004, 441~442 頁) :

``矛"及 從`` 矛" 之字楚

簡及其他戰國文字多次出現 。 `` 矛" 一般不從人,楚簡`` 炙"當是``孜"之省形 。 金文``孜"作免拉等 形,左 所從本像人戴飾物之形,並非``矛" 字, 只是與`` 矛"形 近,戰國文 字 漸訛從矛 。 何琳儀 (2004B, 449 頁) 將上博 《昔者 君老 》 4 號簡中的`` 袤"釋為``矛" 。 今按 : 李學勤 先生指出, 金文 `` 孜"字左 半 ,下皆從

``人"作,像人披髮之形,當即``鬆(髦)"之本字 。 至於``矛",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均像矛形,且有繫 纓的環,同``孜"無關(李學勤《〈古鈞通曉〉簡評》,《中國社會科學》 1991 年第 3 期,第 150 頁) 。

[ 3]

安,李零 (1999B, 473~474 頁 ):釋``焉",讀爲``安" 。 以下各句同 。

[ 4]

猶乎,劉信芳 (1999A, 68 頁) :有 如`` 嗚乎" 。 魏啓鵬(1 999B, 252 頁 ) : 猶,舒遲貌、舒和貌 。 貴言 ,趙建偉(1 999B, 269 頁 ):猶`` 重言" ,慎重 言説 。

[ 5]

成事述功, 整理者:帛書本 作``成功遂 事 " 。

[6]

今按 : 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十七章 。 末句無用作分章符號的方形墨塊 。

〔刀

裘錫圭 (1999, 40 頁) : 1 ~ 3 號簡所抄的相 當 於今本 中前後相連的兩 章, 即第十七章和第十八 章 。 其 間未加

任何表示區分 的符號 。 今本第十八章首旬``大道廢,有仁義",簡文作``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句首有

`` 故",語氣是承接上文的,顯非 一章 的 首句 。 所以今本第十 七 、十八 兩 章 ,在簡本中肯定 是一章 。 由此又可 知丙組的四令段落,每個段落祗抄一 章, 情況非常 一 致 。 譯〕

整理者 :本句前帛 書甲本有`` 知快出案有大僞" 。 裘錫圭 ( 1999, 43 頁) :帛 書本於``大道 發 (廢),乂

(有)仁義"下有``智慧出,有大僞"句,應是在簡本之後的時代添加進去的 。 老子並未以仁義、孝慈與大

-

老子

19

僞相提並論 。 廖名春 (2003A, 515~516 頁):從用韻考慮,簡本漏抄``智慧出,安有大僞"旬 。 陳鼓應

(2003, 145 頁):簡本本章爲三個對等句,下章亦同是三個對等句,從句型與句義看,較合祖本原貌 。 [ 9]

第一個缺文,整理者:帛書本作``亂" 。 裘按:簡文此字尚殘存上端,與《老子》甲 26 號簡``亂"字之形

相合 。 正,李零(1 999B, 474 頁):應從帛 書 甲、帛書乙本讀``貞"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十八章 。 末句下有方形墨塊,用作分章符號 。

[ 10 ]

執,整理者釋``執",裘按改釋,讀爲``設",云各本作``執"恐誤 。 裘氏 (1999, 53 頁)復云: ``執"形近,在古書和出土文獻中都有互譌之例 。

``執"、

《老子》原本究竟作 ``執大象"抑作``孰大象",尚難

斷定 。

[ 11 ]

安,裘錫圭( 1999, 54 頁) :應如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安、案"條 中所説: 則也 。 字或作`案',或作`焉',其義一也 。 …… 《老子》曰

``安,猶於是也,乃也,

`往而不害,安平大',言往而不害乃得平

泰也 。 "魏啓鵬(1 999B, 254 頁) 有同樣看法 。

[ 12 ]

整理者: ``道"下缺 三 字 。 又,此處文字帛書本作``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 。 可,李零(1 999B, 474 頁)讀爲``兮" 。

[ 13 ]

不可既,裘錫圭(1 999, 54 頁):指道之內蘊不可窮盡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 三 十五章 。 末句下有方形墨塊,是分章符號 。

[ 14 ]

帛書本於``君子居則貴左"句前有``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不見於簡本 。 裘錫 圭(1 999, 50 頁):帛 書本 的這段文 字疑爲後 加,但加人之時當亦頗早 。 彭浩 (2000A, 112~113 頁):簡 文``君子居則貴左"係頂格抄寫,似爲一章的開頭 。 故帛書本``夫兵者……故有欲者弗居"可能是另外的

一 章 。 廖名春 (2003A, 535 頁):帛書甲本圓版第 155 行``故有欲者弗居"與``君子居則貴左"之間無任 何標點符號,似乎沒有分爲兩章的跡象 。

[ 15 ]

整理者: 6 號簡下部約缺失六字, 末 一 字當是``不得已而用之"句的首字``不",``故曰兵者"旬約缺五字 。

帛書本於此有兩旬: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甲本此下有`也'字),兵者不祥之器也"。簡文應爲何句,疑莫 能定 。 李零( 1999B, 474 頁)補缺文爲``非 君子之器, 不" 。 魏啓鵬 (1999B, 256 頁)補作``不祥之 器

也,不" 。

[ 16 ]

鍤縛,整理者讀爲``恬淡" 。 裘錫圭(1 999, 51 頁):讀爲``鋙功" 。 鋁功爲上,是説兵器以堅利爲上 。 魏 啓鵬 (1999B, 257 頁):讀爲``鋙縱",意爲長矛 、短矛 。 劉信芳 (1999A, 71 頁):讀作``括籠" ,乃收束 兵器之意 。 廖名春 (2003A, 542~544 頁):讀作``鋙襲",意爲掩藏兵鋒 。 劉樂賢 (2005, 271 頁):讀作 `'鋙剡"或``鋁鎂",鋒利 、鋭利之 意。

[ 17 ]

缺文,整理者:帛書甲本作``殺人不可",但簡文似只缺三字 。 丁原植 (1998, 347 頁):補作``殺不可", ``殺"後似脱``人"字 。 李零 (1999B, 475 頁)補作``殺,不可" 。 彭浩 (2000A, 113 頁):補作``殺人

不",原脱``可" 字 。

[ 18 ]

缺文,整理者:帛書甲本作``人眾" 。

[ 19 ]

位,李零 (1999B, 475 頁): 讀``泣"亦通 。

[ 20 ]

今按:這部份簡文相當於今本《老子》第三十一章中、後段 。 末句下有方形墨塊,爲分章符號 。 帛書本於 章首有``夫兵者……故有道者不處" 。

[ 21]

執,李零 (1999B, 475 頁): 字原作``孰",是與``執" 字混用 。

整理者:本章文字亦見於《老子》甲 。 此旬《老子》甲作``執之者遠之" 。

[ 22 ]

整理者:此句``故"下缺失三字,《老子》甲只有``無遊"二字,疑本句末有``也"字 。

郭店楚墓竹書

20 [ 23 ]

豈 ,整理者釋爲``喜",讀作`` 矣 '\裘按 :簡文似以`` 豈"爲``喜 " 。 李零 (1999B, 475 頁) : 字爲``喜"

字上半 所從,簡 文多用爲 `` 矣" 。 整 理 者:《老子》 甲於``慎終如始"句前 有``臨事 之紀"四 字 。

[ 24 ]

整理者:帛書本作``恆於其成事而敗之" 。

[ 25 ]

缺文,整理者 : 《老子》甲作 ``聖" 。

[ 26 ]

學不學 , 整理者 : 《老子》 甲作``教不教" 。

[ 27 ]

今按 : 這部份簡文 相 當於今本《老 子 》第六 十四 章後半部份 。 末旬下有方形墨塊,是分章符號 。

-

大一生水

21

太一生水

本篇共 14 枚簡, 米 ,

7 枚完整 ,

7 枚殘缺 。

上下兩道編綫間距 10. 8 釐米 。

子》丙继相同,整理者推測 , 仍將其單獨成篇 。

子》

現存 305 字 。

《大一生水》是 `` 關尹遺説 ",

第 42 章的引申和解説,

頁 )



並指出與夭文數術有直接密切的關係 。



把該篇與《老子》丙合緝爲``《老子》

A " 。

崔仁義

邢文

該篇與《老子》丙紐是內容連貫的一篇文獻 。

認爲《大一生水》是《老子》的佚篇 。

陳偉

( 1998,

( 1999,

韓東育

(1999,

李二民

25~26

認启 ,

該篇

(2001,

133

《老子》第 42 章是對《大一生水》的抽象和概括 。

(2000D, 219 頁 )

36~39

171~179 頁)

( 1999C, 66 頁 )

似爲闆述《老子》第 42 章、第 25 章和第 77 章大義的傳 。

頁)認爲 ,

是對《老

`' 在思想上和《老子》殊有不同 ,

( 2003 , 227~232 頁)認丹該篇的作者是老聃 。

認爲 ,

但由於內容相異 ,

與《老子》的關係、學派歸屬等問題,學界多有討

能理解爲《老子》之後的一種發展 " 。

頁 )

因竹簡的形制、字體與《老

它們原來呵能合絹爲-冊 ,

(1998A, 3 版)認爲,

(王 弼」王本 )

寳剛

整簡長 26. 5 釐

篇名是整理者據簡文擬加的 。

《太一生水》的作者 、

論 。 李學勤

竹簡兩端平齊 ,

裘錫圭

葛爲,《太一生水》的內容不見於傳世本《老子》,其思想

和語言與《老子》有明顆不合之處 ,

頁)認爲是儒家的作品 。

黃釗

文風也顯然不同 。

周鳳五

( 2000C,

( 2000, 72~73 頁)認爲是稷下道家遺著 。

54

彭浩

(2000B, 540 頁)認丹《太一生水》是經數術和陰陽家對道家學説充分改造過 的理論 。 ~42 頁 )

蒼漢明

( 2001, 34~37 頁)認氏是陰陽家的著作 。

李零

( 2002B,

認爲是一篇有古代數術背景的描述宇宙論的道論 。

羅熾

( 2004,

~663 頁)認爲是戰國中後期楚國黃老道冢的作品 。

爲《大一生水》與《易傳》接近 ,

當於《大一生水》的部份分爲三經 :



劉信芳

(1999A, 24 頁)分爲五章 ,

第 7 字 ;

( 2004,

659

33 頁)認

屬於先秦數術流派 。

學界對簡文的復原、分章也有多種意見 。

簡 9 、 13 、 14 爲第三翎 。

陳恩林

41

崔仁義

(1998,

以簡 l ~8 爲第 - 紐 ,

(1999A, 75~76 頁) 依次爲 :

簡 6 第 8 字至簡 8 第 16 字 ;

36~37 頁 )

把相

簡 10~12 月第二紐 ,

的分維同崔氏 。

簡 1 至簡 4 第 2 字 ;

池田知

簡 4 第 3 字至簡 6

簡 9 第 l 字至簡 9 第 16 字 ;

簡 10 第 1 字

郭店楚墓竹書

22 至簡 14 第 14 字 。 簡 1

裘錫圭

(2000D, 221 頁)對原排簡序調整後分爲 三章 ,即

~ 8 爲``太一生水"章;簡 10~13 爲``名字"章;簡 9 、 14 月``夭道貴

弱"章 。

陳偉

(2000C, 227~228 頁)把簡 9 置於簡 12 與簡 13 之間,並分爲

三章;後陳氏

(2002C, 23~24 頁)從裘錫圭調整的簡序,而把後兩 章視爲 -

章 。 李零

(2002B,

32~33 頁)的編連次序同整理者,把簡 l

~ 8 分作第一章,

簡 9 ~14 分爲第二 章。今釋文分作三個編聯綹 ,第-個編聯継的簡序依整理者

意見,後兩個緝聯組的簡序調整採用裘錫圭

大(太)一生水, 〔 1 〕 水反補(輔)大(太) 大(太)

一 ,是以城(成)塈(地) 。

(2000D, 221 頁)説 。

一 , 〔 2 〕是以城(成)天 。

天反補(輔)

天【堅(地)復相補(輔)】 1 也,是以城

(成)神明 。〔 3 〕神明復相補(輔)也,是以城(成)含(陰)易(陽) 。〔 4 〕含(陰) 易(陽)復相補(輔)也,是以城(成)四時 。〔 5 〕 四時 2 復補(輔)也, 〔 6 〕 是以城

(成)倉(滄)然(熱) 。〔 7 〕倉 (滄)然(熱)復相補(輔)也,是以城(成)溼

澡(燥) 。〔 8 〕溼 澡(燥)復相補(輔)也,城(成)放(歲) 3 而崔(止) 。〔 9 〕 古 (故)戡(歲)者,溼澡(燥)之所生也 。

溼澡(燥)者,倉(滄)然(熱)之

所生也 。 倉(滄)然(熱)者,四時 4 者,〔 10 〕 含 易(陽)者,神明之所生也 。

(陰)易(陽)之所生 。

神明者,天堅(地)之所生也 。

(太)一之所生也 。 是古(故)大(太)

含(陰)

天堅(地) 5 者,大

一 贗(藏)於水,行於時,〔 II 〕遮(周)而

或(又)口,口口口 6 填(萬)勿(物)母 。〔 12 〕龘(-)玦(缺)羅(一)涅 (盈), 〔 13 〕 以忌爲璃(萬)勿(物)經 。 〔 14 〕此天之所不能殺,〔 15 〕墅 (地)之所 7 不能

釐, 〔 16 〕含 (陰)易(陽)之所不能城(成) 。 君子智(知)此之胃(謂)図〔 17 〕 8

下,土也,而胃(謂)之塈(地) 。

上,槩(氣)也,而胃(謂)之天 。 〔 18 〕道亦其

恋(字)也,〔 19 〕青(請)昏(問)其名 。〔 20 〕以 10 道從 事 者必侂(託)其名, 〔 21 〕古 (故)

事 城(成)而身長 。

城(成)而身不剔(傷) 。

聖人之從事也,亦悝(託)其 n 名,古(故)打(功) 天塈(地)名志(字)並立,古(故)焦(過)其

方, 〔 22 〕不囟(思)相【尚 。 天不足】口於西北,〔 23 〕其下高以勢(強) 。 塈(地)不 足於東南,其上囝〔 24 〕 口

天道貴溺(弱),雀(削)城(成)者以嗌(益)生者, 〔 25 〕 伐於勞(強),責於[2]

9 者, 〔 26 〕又 (有)余(餘)於下;不足於下者,又(有)余(餘)於上 。〔 27 〕 日

[l]

大一,在傳世古籍中亦作``太一" 。 整理者:在此爲``道"的代稱 。 李學勤(1 999H, 298~299 頁 ):在古人

二大一生水 心目中,太一 是北辰之神 。 《史記 . 天官書》稱 :

23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 一 常居也 。 "郭沂 (2001,

144 頁) :簡文中的``太 一 "是最高形上實體,而``道"爲天地或天地之道 。 陳偉 (2002C, 25~26 頁):大 - ,指天地形成之前的原始狀況,如 《 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 "孔疏: ``必本於大 一 者,謂天地

未分,混沌之元氣也 。 極大曰大,未分曰 -。 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曰大 一 也 。 "似是對《老子》

``大

(太)"和`` - "的合稱 。 蔡運章、戴霖 (2004, 45 頁) : ``太一 "本指天地未分時處於混沌狀態的``元氣", 也可稱之謂``主氣之神" 。 陳鼓應 (1999, 399 頁):

``太 一 生水"有如《老子》``道生-",水的創生作用 如同漢代哲學中``元 氣" -

般 重要,是太一生成天 地的 重要輔 助者,此後又將``太一"孕育 其 中 。 陳松長 (2000A, 545~546 頁):

``太

一生 水" 是``太一生於水"之省 ,太 一 所生之對象不是水,而是 天 地 。 〔叨

補,整理者:讀作``輔", 字 亦作``倘'\《廣 雅·釋詁》: ``俏,助也" 。 強昱 ( 1999, 363~364 頁) :馬 王堆

帛書《十大經 . 姓爭》``夫天地之道,寒熱燥濕,不能並 立 ;剛柔陰陽,固不兩行 。 兩相養,時相成 。 " 養 "與`' 相輔"意同 。 鮑則岳 (2002, 57~58 頁):

``補"最好被理解爲一個至今未被證實的``輔"字的異

體字,表示``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意思 。 陳偉 (2002C, 26 頁) :讀作``薄", 爲 迫近、交接之 意 。 易 .説 卦》``雷風相薄'\《淮南子 ·氾 論訓 》

`'相

《周

``陰陽相薄"等可參 。 劉信芳 (2004A, 132~153 頁) : ``反補"

應釋爲``反秧",讀爲``反景",亦即今天的哲學用語``反映" 。 簡文``秧"的表柱涵義僅是現象,而作爲日 之投影才是``秧"的本質規定 。

[ 3]

神明,整理者: 《易 . 説卦》``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 " 《 莊子 . 天下》``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成玄英疏: ``神 明,妙物之名 。 明者,智周爲義 。 "賀碧來(1 999, 334 頁):應讀爲``神"和``明" 。 王博 ( 1999B , 10 頁) : ``神"、``明"應是指日月 。《 莊子 . 天下 》 ``神何由降?明由何出?"即是此意 。 邢文 (1999, 169 頁) : 只能指神祇 。 許抗生 (1999B, 312 頁) : 按照 《 管子.內業 》 的説法,精即爲神,精氣就是神氣, 可理解爲無形莫測的精氣(神)和精氣顯現出來的作用及現象 。 李零 (1999A, 318 頁):

``神明"

``神明"古書多聯

言,簡文 既稱`' 相輔",則有分讀之義, 是與天、 地或陰 、陽對應的兩種 神 靈。彭浩 ( 2000B, 539 頁) :應 理解爲``道"的神妙作用 。 郭沂 (200 1 , 138 頁) : ``神明"與``天地"、"陰陽"等對舉,而``天地"、"陰 陽"皆爲性質相對的事物,所以``明"亦當爲與``神"相對的事物 。 蓋``神"體現天之精神,

``神"既爲天神,則``明"當爲地祇 。

``明"體現地之精神 。 王志平 (200 1, 115 頁) :是指 具有對立意義 的天地、幽明

觀念 。

[ 4]

陰陽,李零 ( 1999 A, 318 頁) :

《鵜冠子》

的解釋是``陰陽, 氣 也"

(《夜行》)或``陰陽者,氣之正也"

(《度萬》),常與寒暑連言 。 竺〕

四時, 整理者:指春、夏、秋、冬 四 季 。 李零 ( 1999 A, 318 頁) :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

[6]

整理者 :據上下文,此句``復"下脱`'相" 字 。

〔刀

倉,整理者讀作``滄'\《 説文》: ``寒也 。 "李零 ( 1999 A, 317 頁)釋爲``寒" 。 然,整理者 : 讀 ``熱'\《 周書 . 周祝》 : ``天地之間有滄熱 。 "李零 (1999A, 318 頁): 《鵜冠 子 》作``寒温" (《道瑞》)或``寒暑" (《度萬》、 《 近迭 》 ) 。

匱〕

燥,整理者:《説文》: ``燥,乾也 。 " 溼燥,李零 (1999A, 318 頁): 《 鞘冠子 》 説``地溼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 ( 《 度萬》),是對應於天、地

或水、火 。 団〕

歲,整理者:《爾雅.釋天》``載,歲也 。 ……唐 虞曰載",孫注 : ``四時 一 終曰歲 。 "

[ 10 ]

整理者 : `` 倉然者 四時"下,簡文脱`'之所生也四時" 六字 。

[ 11 ]

陳鼓應 ( 1999 , 399 頁): "太一 藏於水"有如《內業》之"精氣藏於胸中",即老子``德畜之"之義 。 李學

郭店楚墓竹書

24

勤 ( 1999H, 298 、 299 頁): ``太 一 藏於水,行於時"是後世所謂太一 行九 宮 數術的雛形 。 ``行於時"是太 一 的周行,``藏於水"是太一從五行屬水的北方始 。 李零(1 999A, 318 頁):

``太 一 藏於水"是説太 一 藏其 生

機於水,通過水而孕育天地 。 "行於時"是説天地派生神明、陰陽等物,形成歲時的循環 。

[ 12 ]

周、又,裘按讀 。 缺文,裘按補作``周而又【始,以己爲】萬物母" 。

囯〕

籠,整理者:讀作`'-" 。 此字亦見於簡本 《五行》``耍 人君子,其義罷也"句 。 《 詩·曹風.鳴鳩 》 : ``淑人 君子,其儀一兮 。 "可證``蘢"當讀作``-" 。 顏世鉉 (2000A , 105 頁 ):所從``羽"和``能"都是聲符, 可讀爲`` - " 。 何琳儀 (2001, 162 頁) : 疑從``羽"聲,可讀爲``壹( - )" 。 李零 (2002B, 42 頁 ) :楚文 字``-"有繁(``羅")簡(`` - ") 二體 ,與同 一 時期 秦文字 `` - "有``-"

``壹"兩體類似 。 鄭剛

(2004A, 117~118 頁):疑是``熊"的 會意 字:從羽或象外貌雄壯,但更可能 是象熊 耳大 。 ``熊"的楚方言 讀音能夠讀成`` 一 " 。王 志平 (2008, 394~398 頁) 主要從 漢語史 角度,分析認爲`` - "、``能"上古音很 接近 。 ``蘢"從``能"得聲,可讀爲`` 一 " 。

[ 14 ]

忌,整理者讀作``紀" 。 裘按:疑讀爲``己" 。 劉信芳 (1999A, 75 頁 ):讀爲``期" 。

經,整理者:法也 。

[ 15 ]

殺,整理者:《儀禮 .士 冠禮》``德之殺也"鄭注: ``殺猶衰也 。 "《周禮.廩人》``詔王殺邦用"鄭注:

``殺

猶減也 。 "河井義樹(池田知久 1999A, 49 頁) : 《太一生水 》``此天之所不能殺"之``殺" 字 對應 《荀子 . 儒效》``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之 ``死" 字,``殺"即``死"的意思 。

[ 16 ]

釐,整理者訓爲``改" 。 李零 (1999B, 477 頁):讀作``埋", 《荀子 . 儒效》``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是類似 説法 。 河井義樹(池田知久 1999A, 49 頁): 《 淮南子.繆稱訓》有"天弗能殺,地弗能薤也",可證《太 一 生

水》 的``釐" 當讀爲``埋" 。 白於藍 (200 1 A, 56 頁)讀爲 ``藐" 。 李鋭 (2007) : 讀爲``釐" 。 據龐光華研 究,西漢以前沒有確定的``埋"字,疑今本《荀子》``埋"乃誤 字 (《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 237~ 238 、 361~362 頁 , 中 國文史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

[ 17 ]

趙建偉(1 999C, 387 頁) :

`'之謂" 下約缺七 字,補'聖"字 。 裘錫圭 (2000D, 221 頁):從文義上看, l

至 8 號簡這段文字以``君子知此之謂聖(或'聖人')"來作結,是非常合適的 。 郭沂 (200 1, 138 頁 ):補 "聖人" 二 字 。 李零 (2002B, 33 頁): ``君子知此之謂"下缺文可容六字,疑缺文或作`'口,不知者謂 口 。 ■ ",`'知此之謂"下 一字 是褒義詞,

`'不知者謂"下 一 字是貶義 詞,後面有 章 句號 。 韓祿伯 (2002, 118

頁)補人``道(?)" 。 廖名春 (2004, 95 頁)補作`` 聖,不 知此之謂冥" 。

[ 18 ]

河井義樹(池田知久 1999A, 55 頁 ):

(字、慣用名、通稱)稱作``地"; ``名"指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名,

``土",``下"之名(本名、真正的名,故與`'實 "相 當),其``恋"

`'煚", ``字"

``上"之名,其``志"稱作``天" 。 裘錫圭 (2000D, 222 頁) : (取義於與人名相配的``字")則指不能直接反映實質的一種慣

用名 。

[ 19 ]

恋 ,裘按:讀爲``字'\《老子》 甲 21 號簡``芽之曰道",以`' 第 "爲`` 字 ",可參照 。

[ 20 ]

青 昏,整理者讀爲`` 請問" 。 李零( 1999 A, 319~320 頁):土在下爲地,氣在上爲天 。

``道"祇是它們的

`` 字 " 。 '青昏"纔是它們的``名" 。 夏德安 (Donald Harper) 教授説,``青昏"即 天 地的``名",馬王堆帛 書 《 却穀食 氣》篇講天地六氣有`` 青昏 ",或即這 裏 的 ``青 昏" 。 `` 青昏 "也可能是指天地未生時的混沌狀態或 天地所由生的清、濁二氣 。 趙建偉 ( 1999C , 389 頁) :

`` 青昏 "是``道"之名,似指陰陽未分之氣 。 陳偉

(2002C, 30 頁) : 讀如字 。 ``請昏其名"就是 請 隱其名的 意思 。 李鋭 (2007) :讀爲``清昏",爲偏義複詞, 偏 重於 ``昏",意思是説不知 其名 ,或無法命名 。 今按 :馬 王堆漢墓 帛書 《 却穀食氣 》篇 所列可食之氣有 ``朝霞"、``輸陽"、``銧光"、``行暨'\ `'昏清" 等 ,分別生於 一 日中不同時段 。 `'昏清" 是其中 一 種氣名,與

二大一生水

25

本篇``青昏"不同 。 上博竹書《季康子問於孔子》 2 號簡``青昏"正用作``請問" 。

[ 21 ]

託其名,趙建偉 (1999C, 390 頁):託,謂依託 、 依附 。

"名"指太 - 、青昏 。 裘錫 圭 (2000D, 223 頁):

不能理解爲依託或依靠道之名,只能理解爲寄託道之名於非本名的假名 。

[ 22 ]

也 整 理者:借作`` 過" 。 李零 (1 999B, 477 頁) :原文是講天地錯位, 讀 ``過"無義,似應 讀 ``訛" 。 趙 建偉 (1999C, 391 頁)讀 ``爲" 。 裘錫 圭 (2000D, 224 頁):馬 王 堆帛 書《 稱 》篇 説:

``天貴正,過正曰

詭 。 " ``過其方" 當與 ``過正"義近 。 天在上方,地在下方 。 也有可能`'過 其 方"的意思就是超出 自己 的一 方 。 郭沂 (2001, 143 頁) :予也 。 李鋭 ( 2007) :讀 爲變 化之 `` 化" 。

[ 23 ]

囟 , 裘錫圭 ( 2000D, 222 頁)釋 。

`'相"下 一字 ,裘按:尚存上 端 。 必是 `' 尚"或從`'尚"聲 之字,當 讀爲``當" 。

``不思相當"作 一 句讀 。

其 下 三 缺字據文義當是``天不足" 或`` 天口口" , 與 下簡``於西北"作一句讀 。 裘氏 (2000D, 224 頁)復

改釋爲``尚" 。 陳偉(1 999C, 71 頁): 讀爲 `'尚" , 有超過、 高 出的 意思 。 廖名春 (2004, 98 頁) 補缺文爲``地道賤強" 。

[ 24 ]

缺文, 整理 者:約七 字 ,後四字試補作 `' 不足於上" 。 崔仁義 (1998, 37 頁)補作`'低以溺 (弱) 。 固 (故)天不足" 。姜聲 燦(池田知久 1999A, 54 頁)補 作`` 下以溺(弱) 。 不足於 上" 。 李零 ( 1999B,

477

頁)疑 作``口 以口 。 不足於 上" 。 劉信芳 (1999A, 76 頁) 補作``厚 以溺 。 古不足於 上" 。 趙建偉(1 999C, 391 頁) 補前 三字 作`` 厚 以廣" 。 彭浩 ( 2000B, 540 頁)、 郭沂 (2001, 142 頁)補作``高 以強 。 不足於 上" 。 裘錫圭 (2000D, 224 頁):所缺 三 字, 似應補作``高以強" 。 廖名春 ( 2004, 105 頁) 補作`' 厚 而壯 。 不足於上" 。 今按 : 隨州孔家坡漢簡 H 書《歲》有與上文相近的記載:

`` 天不足 西方,天柱乃折 。 地不足東方,地维乃

絶 。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 2006, 184 頁)

[ 25 ]

雀, 整 理者讀爲``爵" 。 裘按 : 疑``雀"可讀爲``削" 。

[ 26 ]

責 ,劉 信芳 ( 1999 A, 78 頁)讀爲 ``積 " 。 廖名春 (2004, 96 頁)讀爲``資 " 。 缺文,崔仁義(1 998, 37 頁) 補作``弱 ,口口口 。 天不 足" 。 劉信芳(1 999A, 76 頁)補 作``溺也 。 是以天 不足" 。 趙建偉(1 999C, 388 頁) : ``責於"下約缺七字,``於"下似可補``盈"字 。 李零 ( 1999B , 477 頁) 補作``口;口於弱,口於口" 。 裘錫圭 (2000D, 220 頁 ) 補作``口是故不足於 上 " 。 郭沂 (2001, 142 頁)

補作``剛;助於弱,益於柔" 。 陳 偉 ( 2002C, 32 頁)補 作``弱 。 是故 ,不足於上" 。 廖名春 ( 2004, 101 頁)補 作 ``弱 。 何謂也 9 天 不足 " 。

[ 27 ]

強昱(1 999, 364 頁 ):在``天道 貴弱 "下還應有對地道的論述,不知甚麼原因遺 失 。

郭店楚墓竹書

26

緇衣

本篇用簡 47 枚,保存完整 。 相膈 12. 8~13 釐米 。

竹簡兩端梯形 ,

編綫兩道 ,

每簡字數多在 23~25 之間,最多者 3 1 字,字跡清晰 。

本篇有方形墨塊 23 個,

爲分章標識 ,

與篇尾所署``二 十 又三"之數相合 。

篇題係整理者據今傳《禮記 · 緇衣》擬加 。

下 稱 `` 上博本 "),

簡長 3 2. 5 釐米 。

不分章 ,

上海博物館藏簡亦有《緇衣》(以

內容與郭店本大同小異 。心

本篇內容與今傳《禮記·緇衣》大體相合,但二者章數、章序和用字有不 同,當是同-文獻的不同傳本 。

以簡本二十三章與今本二十五章相比 ,

章,簡本第十四、十五、十六章 ,

(2002B, 75 頁)作有章序對應表 , 簡本紲今本第一章(即 一詞也在此章中 。 彭浩

( 1998,

簡本典今本的第-、十六、十八

與今本第七、八兩章相對應 。 ©李零 可參看。

``子 言之"章) ,

其第一章即今本第二章 ,`` 緇衣"

整理者推測今本第 一 章是在《緇衣》定名後添加上去的,

44~49 頁)認爲該章極可能在漠代增入 ,

159 頁)懷疑該章原出於《禮記 . 表記》 。

李學勤

邢文

( 2005,

(2000,

158~

253 頁)則認爲 ,

《表記》、《坊記》均以``子 言之"冠首,《表記》的體裁與《緇衣》尤爲相 似 ,`` 今傳本第-章也不一定是後人竄入 。

古書傳本不同,分篇分章都會有差

異" 。

夫子曰 : 〔 l 〕 好妣( 美)女( 如)好茲(緇)衣, 〔 2 〕亞(惡)亞(惡)女 (惡)逄(巷)白(伯) 。 〔 3 〕 則民臧 〈咸〉

(詩)》 1 員(云) :

(如)亞

放(力)而埜(刑)不屯(頓) 。〔 4 〕《寺

`'惑( 儀)埜( 刑)文 玉,萬邦乍( 作)孚 。 " 〔 5 〕

子曰:又(有)郷(國)者章好章亞(惡),〔 6 〕以視民厚,〔 7 〕則民 2 青(情)不武

(忒) 。 〔 8 〕《寺(詩)》員(云 ) :

``情(靖)共(恭)年立(位),好氏(是)貞

(正)植(直) 。 ',〔 9 〕

叩參看陳 佩芬 (2001) 。

@

關於篇章方面的討論,可參看彭浩 (1998, 44~46 頁) 、周桂鈿 ( 1999A, 204~205 頁)、陳金生 ( 2000, 136 頁)、李零 (2002B, 73~76 頁)、張富海 (2003, 99~105 頁)等 。

134~

三緇衣

27

子曰:爲上可螳(望)而智(知)也,〔 10 〕 爲下 3 可糢(類)而瞞(志)也 。〔 11 〕 則

君不俟(疑)其臣,〔 12 〕臣不惑於君。《寺(詩)》員(云) : 義(儀)不 4 弋(忒) 。汀 13 〕《 尹 真

``需(淑)人君子,其

(誥)》員(云) :〔 14 〕``隹(惟)尹允及湯,

咸又(有)一息(德) 。汀 15 〕

子曰:上人俟(疑)則百告(姓)賊(惑), 〔 16 〕 下難 s 智(知)則君亻長(長)袈 (勞),〔 17 〕 古(故)君民者章好以視(示)民忿(欲), 〔 18 〕慬(謹)亞(惡)以憤

民涇〈淫〉, 〔 19 〕則民不誠(惑)。臣事君 , 6 言其所不能,不鉬(辭)其所能,〔 20 〕則 君不袈(勞) 。 〔 21 〕《 大夏(雅)》員(云) :

``上帝板板,下民翠(卒)担

(疸) 。 汀 22 〕《 少(小)夏(雅)》員(云) :非其 7

走(止)之共唯 王 愁

(邛) 。 " 〔 23 〕

子曰: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 。

心好則體安之, 〔 24 〕 君好則民忿(欲) 8 之 。〔 25 〕 古

(故)心以體瀍(廢),〔 26 〕 君以民芒(亡) 。〔 27 〕《寺

(詩)》員( 云 ) :

``隹(誰)

秉歳(國)城(成),不自爲貞(正),卒袈(勞)百告(姓)。',〔 28 〕《君牙》員 (云):〔 29 〕

``日厝(暑)雨, 〔 30 〕 少(小) 9 民隹(惟)

滄, 〔 32 〕少(小)民亦隹(惟)

日悄(怨), 〔 31 〕晉 冬旨(祁)

日悄(怨) 。鬥 33 〕

子曰:上好愨(仁),則下之爲 10 愨(仁)也爭先 。〔 34 〕古(故)佷(長)民者章 志以甲(昭)百肯(姓), 〔 35 〕 則民至(致)行昇(己)以敗(悅)上 。 n (詩)》員(云) :

《寺

``乂(有)矗息(德)行,〔 36 〕四方怎(順)之 。 " ( 37 〕

子曰:塋(禹)立三年,百告(姓)以愨(仁)道, 〔 38 〕 劃(豈)必 12 聿 (盡)愆

(仁) 。

《寺(詩)》員(云) :

``城(成)玉之孚,下土之弋(式) 。 " 〔 39 〕《 部

(呂)埜(刑)》員(云) : 〔 40 〕``一人又(有)慶,〔 4 1 〕墳(萬)

民購(賴)

n 之 。 " 〔 42 〕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以命,而從其所行 。上 好此勿(物)也, 14 下必有

甚安(焉)者矣 。〔 43 〕古(故)上之好亞(惡)不可不斫(慎)也, 〔 44 〕 民之望 也 。〔 45 〕《寺

(詩)》 15 員(云) :

``戲(赫)覿(赫)市(師)尹, 〔 46 〕民具 氷酯

(瞻) 。 " 〔 47 〕

子曰:佷(長)民者衣備(服)不改, 〔 48 〕 隻 頌(容)又(有)棠(常),〔 49 〕則民惠 (德) 16 戎( 一 ) 。〔 so 〕《寺(詩) 》員 ), 〔 51 〕 利(黎)

(云) :

``其頌(容)不改,出 言又

(有)

民所「。鬥 52 〕

子曰:大人不新(親)其所取(賢),而 17 信其所戔(賤),教此以遊(失),民

此以銃(煩) 。〔 53 〕《寺

(詩)》員(云) :

``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

執我 18 戟(仇)戟(仇),〔 54 〕 亦不我力 。"〔 55 〕《君 連(陳)》員(云) : 〔 56 〕``未見

聖 ,如 其弗克見,我既見,〔 57 〕我弗迪 聖。鬥 58 〕 子 19 曰:大臣之不新(親)也,則忠敬不足,而賚(富)貴已進(過)也 。

邦篆

郭店楚墓竹書

28

(家)之不寧 20 也,則大臣不台(治),而執(褻)臣店(託)也 。 〔 59 〕 此以大 臣不 可不敬,民之區(葩)也 。 〔 60 〕古(故) m 君不與少(小)

悪(謀)大,〔 61 〕則大臣

不情(怨) 。 〔 62 〕《晉(祭)公之界(顧)命》員(云) : 〔 63 〕

``毋以少(小)悪

(謀)敗大 22 翥(圖),〔 64 〕 毋以卑(婆)御 憩 妝(莊)句(后), 〔 65 〕毋以卑(婆) 士憩大夫 卿 事

(士) 。 ', 〔 66 〕

子曰:佷(長)民者教之g以息(德), 〔 67 〕齊 之以豊(禮),則民又(有)懽 (勸)心; 〔 68 〕 教之以正(政),齊之以韭(刑),則民又(有)娩(免)心刀 。〔 69 〕

古(故)孳(慈)以炁(愛 )之, 〔 70 〕 則民又(有)新(親) ;信以結之,則民不 怀(倍) ;共(恭)以位(池)之,則民瓦又(有)憩(遜)心 。〔 71 〕《寺

(詩)》

員(云) :

``虛( 吾)大夫共(恭)且噏(儉),〔 72 〕幟(靡)人不斂 。 " 〔 73 〕

《呂埜

(刑)》

(云) :



``非甬(用)銍, 〔 74 〕 折(制)以埜(刑) 26, 〔 75 〕隹(惟)乍

(作)五痼(虐)之韭(刑)曰澶 。 '' 〔 76 〕 子 曰 :

正(政)之不行,教之不城(成)也,則基( 刑)

(爵)不足懽(勸)也 。 〔 77 〕古(故)

(爵) 。《 康 弃 (誥)》員(云) :

罰不 幻足恥,而 雀

上不可以執( 褻)埜( 刑)而 睪

``敬 28 明乃罰 。 "

(輕)雀

《呂埜( 刑) 》員(云) :

`' 齟

(播)韭(刑)之迪 。"〔 78 〕

子曰:

玉言 女(如)絲,

其 出女(如)緡;〔 79 〕玉 言女(如)索 29,

肆(綽) 。〔 80 〕 古(故)大人不昌(倡)流 。〔 81 〕《寺

其出女(如)

(詩)》員(云) :

``斫(慎)

永出話,敬氷煨(威)義(儀) 。 鬥 82 〕 子曰:可 言 30 不可行,

君子弗言 ;可行不可 言 ,

行, 〔 83 〕不惡(危) 31 言。〔 84 〕《寺 (止),不侃(督)于 義

子曰 :

君子 弗行 。

(詩)》員( 云 ) :

則民 言 不惡(危)

`` 罟(淑)析(慎)永走

(儀) 。 ', 〔 85 〕

君子道人 以 言 ,而差以行 。〔 86 〕 古(故)

言 g則慮( 慮)其所終,行則餡

(稽)其所伟(敝), 〔 87 〕 則民靳(慎)於言而慬(謹)於行 。

《寺(詩)》員

(云): 〔 88 〕``穆穆 33 文 王 ,於跗(緝)返(熙)敬走(止) 。 '汀 89 〕 子曰:言從行之 ,則行不 可匿 。〔 90 〕 古(故)君子競(顧)言而g行, 〔 91 〕 以成其信, 則民不能大其妣(美)而少(小)其亞(惡) 。《 大夏(雅)》

云 : 〔 92 〕

``白珪之石

〈 玷 〉 , 〔 93 〕 尚可g磨也 。〔 94 〕 此 言 之砧(玷), 〔 95 〕不可爲 也 。 ''〔 96 〕《 少(小)夏

(雅)》



(云) :

``允也君子,



(展)也大城(成) 。 鬥 97 〕《君奭》員(云)

36: 〔 98 〕`` 昔 才(在)上帝,戡(割)紳觀文王息(德), 〔 99 〕其 集大命于季 (厥)身 。 " 〔 100 〕

子曰:君子言又(有)勿(物),行又(有) 37 珪(格),〔 IOI 〕此以生不可敗(奪)

志, 〔 l02 〕 死不可敗(奪)名 。 古(故)君子多聞 , 志,〔 l04 〕齊(質)

齊(質)

而 38 新(親)之;精智(知),

而獸(守)之;〔 103 〕 多

逑(略)而行之。〔 105 〕《寺

三緇衣

``冉(淑)人君子,其義(儀)戎( 一 )也 。 ', 〔 106 〕《君 迪

(詩)》員(云) :

(陳)》員(云) :

29

``出內(入)自永市(師),于 39 庶 言 同 。 " [ 107 ]

子曰:句(苟)又(有)車,必見其散;〔 108 〕句(苟)又(有)衣,必見其市 (敝); 〔 109 〕 人句(苟)又(有)言,必聞其 聖(聲) ; 〔 110 〕 句(苟)又(有)行, 必見其城(成)

40 正、 40 背 。

《寺(詩)》員(云) :

``備(服)之亡忞

(懌) 。 " 〔 III 〕

子曰:么(私)惠不至〈壞(懷) 〉

(焉)〉 。 《寺 (詩)》員(云) :

息(德), 〔 I I2 〕君子不自甯(留)女〈安

``人之好我 41,

旨(示)我周行 。 '' 〔 113 〕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駭(匹), 〔 114 〕 少(小)人劃( 豈)

能好其珌(匹) 。 〔 115 〕古

(故)君子之友也 c 又(有)向(鄉), 〔 I I6 〕 其亞(惡)也又(有)方, 〔 I I7 〕此以 德 (邇)者不誠(惑), 〔 118 〕 而遠者不挨(疑) 。

《寺

(詩) 》員(云) :

``君子好敕

(逑) 。汀 119 〕

子曰 43:

翌(輕)區(絶)貧戔(賤), 〔 120 〕 而 至

(重)區(絶)蕢(富)貴,則

好愨(仁)不磬(堅), 〔 12I 〕 而亞(惡)亞(惡)不 厐(著)

利,虛(吾)弗信 u 之矣 。

《寺

(詩) 》員(云) :

也 。

人唯(雖)曰不

`'俚(朋)友卣(攸)奬

(攝), 〔 I22 〕獎(攝)以喂(威)義(儀) 。 ', 〔 123 〕

子曰:宋人又(有)

言 曰: 〔 124 〕 人而 亡黃( 恆),不可爲g卜筮也, 〔 125 〕 其古之遺言

愚(與) ?龜啓(筮)猷弗智(知), 〔 126 〕 而 皇(況)於 人啓(乎) 。 (云) :

``我龜既猷(厭) 〔 12刀 , 46 不我告猷 。 " 〔 128 〕

《寺(詩)》員

二 十又 三 〔 129 〕 「

口〕

邢文 (2000, 160 頁 )、李零 (2002B, 67~68 頁)等:簡文 ` `夫子 曰"和``子 曰" 的``子",均指孔 子 。

m

妣,廖名春(1 999A, 40 頁) : ``媺"字省文, 《 汗簡 》 以``媺"爲``美" 。 ``媺"、``賢"義近,故可通用 。 整理者:此句今本作``好賢如《緇衣 》 ", 《緇 衣 》 爲 《 詩.鄭風 》 之一篇。

匱〕

造整理者:讀作``巷" 。 '席"似 爲 ``共" 字 異構 。 何琳儀、徐在國 (2001, 103~110 頁) : ``某"爲`` 栱 " 之省簡,``巷"、``共" 音 通 。 包山簡亦有``巷" 字 ,徐在國 等曾釋出 。 整理者:此句今本作`'惡惡如《巷伯 》 " 。

《 巷伯 》 爲 《 詩.小雅》篇名 。 裘 按:如簡文``巷伯" 上``惡"

字非衍文,則孔子或《緇衣》編者似以爲 《 巷伯 》 作者`` 寺 人孟子"在詩中所指斥之讒人即地位較寺人爲 高之奄官巷伯 。 〔叮

臧,整理者 :

``臧"字異體,讀爲``藏" 。 周鳳五(1 999A, 351 頁):

``咸" 字 之訛 。 李零 ( 1999B, 485 頁 ;

2002B, 66 頁) : ``咸"之誤,上博本作``咸" 。 孔仲温 (2000, 243 頁) : 《 説文》: ``臧,善也 。 " 放,裘按釋 。 周鳳五 (1 999A, 351 頁) :釋爲``服",以力服人的 會意專字 。 李零 (1999B, 485 頁 ; 2002B,

66 頁):讀爲`` 力",盡力、竭力 意 。 上博本作``仂" 。 劉信芳 (2000B, 166 頁) : ``才力"之異構, 《 説文 》 謂 ``權度多少中其節謂之拚" 。 白於藍 ( 2000B , 89 頁)、孔仲温 ( 2000, 244 頁):從`` 支"

``力"聲,讀爲

``服" 。 劉曉東 (2000, 111 頁) :從``力"聲,讀 爲 ``勅",訓爲 ``順" 。 李鋭 ( 2003B, 85 頁):同 義換讀爲 ``協",訓爲``服" 。 黃錫全 ( 2003, 26 頁):上博本相當之字從``力" ``服"省聲 。 若此分析不誤,則``肢"

郭店楚墓竹書

30 應理解爲從``力"

``支"聲,與``服"音通 。 馮勝君 (2004, 212 頁):從``力"聲,讀爲``飭",整治 。

《呂氏春秋.精通》 : `` 聖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飭乎仁 。 " 埜,即``型",整理者讀爲``刑'\ 李零 (1999B, 485 頁 ):下文引《詩》有``儀型"之語,疑此``型"當 讀本字。馮勝君 (2003, 102 頁):應讀爲``兵刑"之``刑" 。

屯,整理者:似讀作``蠢",《爾雅.釋詁》``動也"、``作也" 。 李零 ( 1999B , 482 頁)讀爲"頓" 。 劉信芳

(2000B,

166 頁)訓爲``陳" 。 另有多位學者以爲``弋"字之訛,其 中周鳯 五 ( 1999A, 351 頁)讀爲``忒",

白於藍 (2000B, 89 頁)、孟蓬生 (2002A, 443 頁 )讀爲``試'\《 禮記·樂記》:

``兵革不試,五刑不用 。 "

馮勝君 (2003, 102~103 頁):李零讀爲``頓"可能是正確的 。 古書中常見``甲兵不頓"這樣的話,如《左

傳》襄公五年 。 `` 兵 "、``刑" 含意有時相通,既然古書常説``兵不頓",簡文説``刑不頓"當可理解 。 整理者:此句今本作 ``則 爵不瀆 而 民作願,刑不試 而 民咸服" 。 団〕

整理者 : 詩句見於《詩 . 大雅 . 文 王 》 。 以上爲簡本第 一 章,今本第 二章 。

[6]

章好章惡,整理者:今本爲``章善澶惡" 。

勺〕

厚整理者 :與 《汗簡》``厚"字相近 。 魏宜輝 (2003, 120 頁):字下半由``厚"所從潭"演變而來,作 ``毛"具有表音作用 。 馮勝君 (2004, 217~218 頁):

``厚"本從``晶"得聲,而``晶"是截取金文``章

(墉)"字下半而成 。 簡文的這種``厚"字是從`: ( 《 孔子詩論》 15) 、~ (《語叢 一 》 7) 等``厚"字訛變 而 來,而霏、字等形體的下部就是``晶" 。 [ 8]

式,整理者讀爲``弋" 。 裘按依《釋文》所據本讀爲`` 忒" 。 劉信芳 (2000B, 166 頁):

《詩 . 曹風 . 鳴鳩》

毛傳: ``忒,疑也 。 "

[9]

整理者:詩句見於《詩 ·小雅·小明 》 。 今本作``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 以上爲簡本第 二 章,今本第十 立

一早 o

[ 1O ]

望,整理者:從``視"省,``亡"聲,讀作`望" 。

[ II ]

整理者 :寸頁" 讀作``述",`篇"讀作``志" 。 裘按:簡文讀爲`` 可 類而等也"於義可通,似不必從今本改 讀 。 劉曉東 (2000, ll2 頁):

《新書 . 等齊》承 用此文正作`` 爲下 可 類而志也" 。 劉樂賢 (2002A,

頁)、徐在國、黃德寬 ( 2002, 1 頁) :

385

``穎" 應是上博本``述" 字 寫法的訛誤 。 張富海 (2002, 8~9 頁):

``縛"讀爲``識",``類而識"與``望而知"相對爲文 。

《詩 · 大雅 · 皇矣》、《禮記 . 樂記》皆以``知"、

``識"對舉,《史記.律書》有``類而可識" 。 李零( 2002A, 50 頁):上博本相當之字從``頁"從``木", 疑讀``述" 。 古文字多用``述"爲``遂" , 這裏是順遂之義 。 郭店本``頼"則是``類" 字 ,"類"有模仿之

義 。 字雖不同,形近易混,必有 一 誤,但文義相近 。 陳偉 (2002A, 418 頁 ): ``類"、``述"字雖不同,但含 義相通,難定孰是孰非 。

[ 12 ]

則,整理者:簡文字形與曾侯乙鐘``則"字左旁同,省去右部之``刀" 。

俟 , 整理者 : 讀作``疑",矣、疑音近 。 [ 13 ]

整理者:詩句見於《詩 · 曹風.鳴鳩》 。

[ 14 ]

弃 ,整理者:金文屢見,唐蘭先生釋作``誥' \ 《尹誥》,《尚書 》 篇名,今本《緇衣》誤爲`` 尹吉 " 。 鄭注:

"吉當爲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 。 " 此篇所引 《尹誥》文, 已 爲今本《尚書 ·咸有 一 德》所採入 。

[ IS ]

允,整理者隸定爲``身B ",連上文``尹"讀爲``伊尹" 。 裘按:可能是``允"字繁文 。

``惟尹允及湯咸有 一

德",於義可通 。 36 號簡亦有此字,今本正作``允" 。 劉曉東 (2000, 112 頁) : 裘説 可从 。 《墨子.明鬼下》 引《商書》有``允及" 一 語,``允及"猶 言 ``以及" 。 馮勝君 (2004, 221 頁):字從``身",屬變形音化,

允、身二字 古音相通 。

整理者 :以 上爲簡本第 三章 ,今本第十章,但今本所引《尹吉》在前,《詩》在後 。

[ 16 ]

諴整理者:從``視" ``或"聲,讀作``惑" 。

[ 17 ]

裊整理者:與輪鎛、齊侯鎛``勞"字形同 。

[ 18 ]

視,整理者 : 今本作``示" 。

緇衣

31

忥整理者:今本作``俗",似誤 。 張富海 (2002, 10 頁): ``示民欲"意謂``示民以君上所欲之事" 。

[ 19 ]

慬,廖名春( 1999A, 41 頁):當讀作``瘙",訓 爲``病" 。 林索清 (2004, 85 頁):讀爲``瑾" 。

《詩 · 豳

風.七月 》 毛傳 : ``瑾,塗也 。 "

"以"下 一字 , 整理者隸定爲`` l朱" 。 裘按:上部與 《 窮達以時》 2 號簡``碟"字右旁相同,似當釋爲 '緤'\《 説文》:

``溧,除去也 。 "裘氏 (2003A, 50 頁)復云 : 此字爲``虛" 字之誤 ,與上博本 一 樣讀爲

``御" 。 李零 ( 1 999B, 485 頁):從``亡",疑以 音近借爲``御",今本作``御" 。 李氏 ( 2002A, 50 頁)復

云 : 上博本作``虛",可證郭店本從亡得聲 。 劉信芳 (2000B, 167 頁):隸定爲`` i作",讀爲``柞",本爲除 木之名,引申爲 ``治" 。 字讀爲``作"亦通 。 白於藍 (2001C, 176 頁): 溧,讀爲``遏" ,禁止,與今本 ``御"義相合 。 陳斯鵬 (2002A): 從``乍"得聲,讀爲``连",訓爲``止" 。 劉樂賢 (2002A, 385 頁):此

爲錯寫 。 上博本相當之字``虛",應從今本讀爲`` 御" 。 陳偉 (2002A, 419 頁) : 其``水"旁之上 的形體與

《 説文 》

`` 困"字古文相似,應釋爲``涸",讀爲``困",阻礙之意 。 廖名春 (2003B, 80 頁): i耒,讀爲

``止" 。

[ 20 ]

訌整理者釋爲``詞" 。 裘按 : 似應讀爲辭讓之``辭 " 。 今本有``臣儀行不重辭"之語,蓋以``辭"爲``言

辭",非 。 劉信芳 (2000B, 167 頁) : 釋爲``詒",《説文》`'相欺詒也" 。

[ 21]

整理者 : 臣事君……則君不勞,今本作``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 。

(22 ]

翠,整理者:李家浩釋作``卒" 。 整理者:詩句見於 《 詩 . 大雅 · 板 》 。

[ 23 ]

整理者:今本爲``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 見於 《詩 . 小雅 . 巧 言》 。 本節爲簡本第四章,今本第十 二章 。 李零(1 999B, 485 頁): ``共唯王"與`'之"字互倒 。 孔仲温 (2000, 244 頁)、廖名春 ( 2000F, 64 頁)讀

簡文``愁"和今本``邛"爲``恐" 。 徐在國 (2001, 1 78 頁): ``愁"可分析爲從``共"從``恙(恐)",是雙 聲符字,應從今本讀爲``叩" 。

[ 24 ]

整理者 : 今本爲``心好之,身必安之" 。 今本於此句前有``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簡本無 。

[ 25 ]

直劉信芳 (2000B, 168 頁) : 讀爲``裕",寬也 。 整理者:今本爲``君好之,民必欲之" 。 劉曉東 (2000, 1 12 頁):

《春 秋繁露.爲人者天 》 引 《 傳 》 曰:

``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 。 心之所好,體必 安之 ; 君之所好 ,民必從之 。 "與簡文略同 。

[ 26 ]

瀍,裘按:疑當讀爲``廢" 。 劉曉東 (2000, 112 頁 ) :疑 讀爲``乏" ,訓 爲廢棄 。 劉信芳 (2000B, 168 頁) :

瀍者,模也,範也 。 整理者:今本爲``心以體全,亦以體傷" 。

[ 27 ]

整理者:今本爲``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

[ 28 ]

整理者:詩句見於 《詩 .小雅 · 節南山 》 ,今 本作``誰秉國成 ,不自爲政, 卒勞百姓" 。 今本 《 緇衣 》 引作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爲正,卒勞百姓",其前 五句不見於簡本及今本 《 詩經》 。

(29 ]

君牙, 整理者 : 《 尚書 》篇 名 。 已佚,今傳 爲僞古文 。

[ 30 ]

屬整理者釋爲`'僊',讀作``溶" 。 溶 雨,雨盛 。 此句今本作``夏日 暑雨" 。 黃德寬、徐在國 (1 998, 101 ~102 頁)、袁國華 (1998, 1 40~ 1 41 頁)等 : 釋爲``尻(處)",

``處"、

``暑"音近可通 。 李家浩

郭店楚墓竹書

32

(1 999A, 348 頁):應釋寫爲``爲",即``尻"字 。 "日尻酊"當讀爲``日暑雨",其前漏寫``夏"字 。 李零 (1 999B, 485 頁)、史傑鵬 (1999, 5~6 頁)等以爲``暑"之異構 。 [ 31 ]

情,整理者依形隸定 。裘按 :應從今本釋作 `` 怨",字形待 考 。 此字又見 22 號簡,今本亦作``怨" 。 黃德 寬、徐在國 (1998, 102 頁)、 顏世鉉 ( 1999B, 181 頁)等 :釋爲``恫",讀爲``怨" 。 李家浩(廖名春

2000A, 112 頁) : ``悄"之訛體 。 魏宜輝、周言 (2000, 233 頁)、湯餘惠、吳 良 寶 ( 2001, 202 頁) :所從爲 ``猷"省,讀爲``怨" 。 今按:暫從釋``恫"之説,下同 。 陳美蘭(季旭昇 2004, 96 頁) : ``小民惟 H 怨"就是``小民怨日",``日"是``民怨"的賓語 。

[ 32 ]

晉 ,整理者:簡文從`'銍"省,與 《汗簡》 `` 晉 "字同 。 《説文》:

`' 晉 ,進也 。 "此句今本作``資冬祁寒",

鄭注: ``資當爲至 。 "李零(1 999B, 482 頁)、劉曉東 ( 2000, 113 頁)等讀爲``資 " 。

旨,裘按:讀爲``耆",與``祁"音通 。 ``祁寒"猶言極寒、嚴寒 。 白於藍( 2002A, 101 頁) : 讀爲``淒 " 。 《素問 .五常政大論》 ``淒滄數至"王冰注 : `` 淒滄 ,大涼也 。 " 滄,整理者:訓爲``寒'\李零(1 999B, 482 頁) 釋讀 爲`` 寒 " 。 徐在國、黃德寬 (2002, 2 頁) : `` 寒"義近互換 。 馮勝君 (2004, 238 頁):

``滄'\

``滄" 、 `` 寒" 可能是``義同換讀"的關係 。 裘錫 圭 (2003A,

50

頁) : 上部很像``倉"的古文,但 寫法較怪 ,應 是上博本那種寫法 的``寒"字的誤摹 。

[ 33 ]

整理者:本章爲簡本第五章,今本第十七章 。

[ 34 ]

爭,馮勝君 (2004, 240 頁):疑是``耕" 字異體 ,讀爲`` 爭 " 。

整理者 :今本爲 ``上好仁,則下之爲仁爭先人" 。 句末之``人"係衍文 。

[ 35 ]

長民,劉信芳 (2000B, 169 頁) :猶 6 號簡的``君民" 。 章, 劉釗 (2003B, 56 頁)讀爲``彰" 。 昭,劉釗 (2003B, 56 頁) :昭示、昭告 。

整理者:今本作`'章志、貞教 、尊 仁,以子愛 百 姓" 。

[ 36 ]

``乂"下 一 字,整理者:此字今本作``梏"。周鳳五(1 999A, 352 頁): 字從璧象 形,從``升 '\

聲,蓋取``拱璧"之意,音``拱"。``拱"與``覺"、``梏"音近 。 程元敏(1 999, 8 頁):

``升"亦

`` 弃 (誥)"之異

寫 。 李學勤 (1999E, 29 頁): ``梏"的同 音假借字 ,或即``梏" 字 古體 。 李零 ( 1999B, 486 頁): 字像雙 手捧肉,疑即``羿"字,借讀爲``覺" 。 顏世鉉 (1999B, 172~173 頁) :釋爲``共", 讀爲``洪" ,訓 爲 "大"。張富海 (2002, 14 頁): 字 像兩 手捧 物,``知"之初文,菊與梏、覺 古音 同 。

[ 37 ]

整理者:《詩.大雅.抑》: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以上爲簡本第六章 ,今本第六章 。

[ 38 ]

道,整理者:今本作``遂" 。

[ 39 ]

整理者:引詩見於《詩.大雅.下武》 。

[ 40 ]

部埜,整理者:即``呂刑",《尚書》篇名 。 今本作``甫刑" 。 今本於本旬前有``《詩》云:赫赫師尹,民具

爾瞻" 。

[ 41 ]

慶,張富海 (2002, 16 頁):簡文下部從``白",爲`` 心"之訛 。 魏宜輝 (2003, 59~60 頁) :

``慶"本從

``廌"從`'心",此變`` 廌"爲`` 鹿" 。

[ 42 ]

萬,整理者:今本引作``兆",與今本《尚書.呂刑》合 。 今本《甫刑》引文在《大雅》引文之前,與簡 本次序不同 。 以上爲簡本第七 章 ,今本第五 章 。

[ 43 ]

安,整理者:用法同``焉",今本無此字 。

[ 44 ]

訌整理者釋爲``誓",讀爲``慎"。今按:參看《老子》甲 11 號簡註釋 。

三緇衣

[ 45 ]

`'之"下 一 字,整理者:釋爲``萊",讀爲``柬" 。

《説文》:

33 ``柬,分別擇之也 。 "今本作``表" 。 李零

(1999B, 486 頁 ; 2002B, 64 頁):中間的圓圈內是``少" 字 。 似應釋``標"或``票",用爲``表" 。 劉曉東 (2000, 113 頁):疑是 ``秒"字古文 , 其字變易爲 `` 票"、``標",借爲``幪"或`'剽'\《周禮 .肆師 》``表 壺盛",鄭注: ``故書表爲剽 。 剽、表皆謂徽識也 。 "白於藍 (2000B, 90 頁):疑 字 上部從``少" 聲,釋爲 ``秒",``抄" 、``表" 字音 和字義的閼係均十分密切 。 孟蓬生( 2002C, 27 頁) :

``菓"當讀爲``憲",法也、

表也 。 今按:李零渚氏謂字從``少"聲,可從 。

[ 46 ]

虢覦,整理者:號,簡文從``走"從``泉"省,與``號" 一 字 。 號號,今本作``赫赫" 。 李零( 1999B, 483 頁)讀爲``赫赫"。

[ 47 ]

置整理者:簡文從``視",右旁同《鄂君啓節》``擔"字的右旁,即``瞻"之異體 。 詩句見於《詩·小雅. 節南山》 。 這兩句詩今本見於第五章 。 該章中的引文有兩段《詩》、一段《尚書》,而今本相當於簡本此章的

第四章中卻無任何引文,與《緇衣》各章體例顯然不合 。 據簡本,今本第五章中的這兩句詩應移至第四章 。 以上文字 爲簡本第八章,今本第 四 章 。

[ 48 ]

者,整理者:簡文字形有訛變 。

備,整理者:從朱德熙先生釋(《長沙帛書考釋》,《古文字研究》第 19 輯),借作``服" 。 改,張富海 (2002, 17 頁) :較早文 字資料中的``改"均從``巳" 。 李學勤 (2005, 16~17 頁): 字從 "已"聲,《説文》此字作``改" 。

[ 49 ]

``頌"上一字,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2 頁) :此 字從``止"從``帝"省訛,釋 爲``適"。

``適,從也 。 "劉信芳 (2000B, 170 頁):釋 爲 ``適 '\《呂氏春秋 .威適 》:

《玉篇》 :

``適, 宜 也 。 "劉桓 (2001, 62

頁)、張桂光 (2001, 189 頁):此字與古文``夏"字相近,應釋爲``夏",讀爲``雅" 。 陳斯鵬 (2002A):

釋``適"至确 。 《廣 雅.釋詁 》 : ``適, 善也 。 "李零 (2002A, 53 頁) :讀爲``從" 。 字 似從``甬"得聲 。 徐 在國、黃德寬 (2002, 2 頁): ``適"與``從"屬義近互換 。 張富海 (2002, 18 頁):當是`'從"之異體或 與``從"音近的字 。 李家浩 (2003, 21 頁) :疑應釋 爲 `'逯", 讀爲 ``從" 。 劉樂賢 (2004): 據簡、帛本

《周易》可知此字讀音與``讒"、``簪"接近 。 有學者指出今本《周易》用為``疾"或``速"義的``簪" 字,實為``走"或``寔"的通假。此字可能就是``寔",以音近讀為``從" 。 整理者:今本此旬作``從容有常" 。

[ 50 ]

整理者:今本於此句前有``以齊其民" 。

[ 51 ]

``又"下 一 字,整理者 :疑爲 字之未寫全者 。 周鳳五(1 999A, 352 頁):釋爲``璋",蓋玉璋省體之形 。 陳

高志 (1999, 366 頁): ``璋"字象形初文 。 李零(1 999B, 486 頁):疑 爲`` 川"之 省,讀爲 ``訓" 。 劉信芳

(2000B, 170 頁):釋爲 《説文》訓``上 下通"的`` I "'讀爲``引" 。 "出言有引"即``言而有據" 。 顏世 鉉 (2000C, 76 頁) :釋`` I "是 。當讀爲 ``文",指禮法 。 白於藍 (2001B, 193 頁) :即 《説文》訓爲 ``左戾"的``\"字 。 裘錫圭 (2003C, 1~6 頁): 上博簡《容成氏》亦有 此 字,可見它是 一 個完整的 古文

字 。 當爲``針"之象形初文,讀爲``遜"或``慎" 。 李鋭 (2003C, 81 頁) : 洲 (2003D, 212~213 頁) :

I, 疑讀 爲`` 恫",誠也 。 蘇建

I' 疑讀爲``類",訓爲``法" 。 何琳儀 (2004B, 450 頁)將《容成氏》相當

之字釋爲`` I "'讀爲``細'\《説文》: ``細,微也 。 "楊澤生 (2004, 77 頁):釋爲``及" 。 ``言及 "連用在 古書中常見,如 《性自命 出 \《論語 . 季氏》等 。

[ 52 ]

``所 "下一字,整理者釋 爲``信" 。 裘錫圭 (2003C, 1~6 頁) : 右旁是``針" 字象形初文,讀爲`` 訓"或 ``信" 。 蘇建洲 (2003D, 213 頁):讀爲``述",遵循之意 。

郭店楚墓竹書

34

整理者:引詩見於《詩.小雅.都人士》,但文字有出人 。 今本所引爲``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

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 文字與今本《詩經》同 。 本段文字爲簡本第九章,今本亦爲第九章 。

[ 53 ]

讎整理者:從``糸"

``弁"聲,讀作``變" 。 以上兩旬今本作``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其異文除

`'是"字較簡本``此"字爲長外,似皆當以簡本爲是。張光裕 (1999B, 14 頁)

以``弁" 、``煩 "音近,改

讀爲``煩" 。 李零 (1 999B, 486 頁):疑應讀``煩" 。 劉信芳 (2000B, 171 頁):

《説文》 以``拚"爲``鯀"

之籀文,鯀、煩音同,依舊本讀``煩"爲是 。 陳偉 (2002A, 420 頁):

《國語 .楚語上 》申叔 時語`` 若民

煩,可教訓",將"民煩"與``教訓"聯係起來,也印證讀``煩"或``繁"爲是 。

[ 54 ]

戟,整理者:從``戈" ``考"聲,借作``仇" 。 裘按:似不從``考",待考。黃德寬、徐在國(1 998, 102~ 103 頁) :所從即``棗"之省,讀爲``仇" 。 43 號簡此字讀爲 ``逑" 。 李零 (1999B, 486 頁) :從``戈"從

``來",乃混``來"爲``求'\《老子甲》 13 號簡``終身不來",王弼本作``終身不救",爲類似之例 。 劉國 勝(1 999, 43 頁) :字從``來",讀爲``賴",訓爲``仇" 。 孔仲温 (2000, 247 頁) :可釋爲``來" 。

``來"

與``仇"聲韻皆近。王輝 (2001, 171~172 頁):疑是``救"之異體``救"的訛體, 讀爲``仇" 。陳劍

(2001A, 382 、 389 、 393 頁):其左旁從西周金文讀 ``仇"之字演變 而來 。 金文讀`` 仇"之 字由甲骨金文中 多用做``祈求"義的``率"分化而來 。 ``率"及從``率"之字後來可能被``求"聲字兼并,因而在篆隸中遭

到淘汰 。 陳偉 (2002A, 421 頁) :字從``棗 "聲,可能 是``戟"字 異體 ,與``仇"

音 近 。 陳斯鵬

(2002A):`' 救"字異體,``來"、``求"音通 。

[ 55 ]

整理者:引詩見於《詩.小雅·正月》 。

[ 56 ]

君陳,整理者:《尚書》篇名,已佚 。 今本《尚書》中之《君陳》爲僞古文 。

[ 57 ]

今按:既,原簡作鉯,形體略訛。

[ 58 ]

迪,周桂鈿(1 999A, 214 頁) :今本``由"可能是``迪"之省 。

整 理者:以 上引文今本作`` 未見聖,若己弗克見, 既見 聖,亦不克 由聖 " 。 以上文 字爲簡本第十章,今本第 十五章。

[ 59 ]

孰,整理者:借作``褻" 。 顏世鉉 ( 1999B, 173~174 頁): ``執"、``爾"音近可通,讀``褻"或``邇"均可 。

隠,整理者:借作``託'\ 《説文》 : ``託, 寄 也 。 "

整理者 :以 上六句 的文字和次序與今本多 有 不同 。 今本作``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 過也 。 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 。

[ 60 ]

凪整理者: ``葩"字 。 《説文》 : ``朝會束茅表位曰葩 。 "於簡文則有表徵之 意 ,今本作`` 表" 。

[ 61 ]

與,劉信芳 (2000B, 172 頁) :相與 。

悪,整理者讀爲``謀"。劉信芳 (2000B, 172 頁),涂宗流、劉祖信 ( 2000, 188 頁)讀爲``侮" 。

[ 62 ]

整理者 :今本對應的文 字 是``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 言 近,毋以內圖外,則大臣不怨,邇 臣 不疾,而遠臣不蔽

矣" 。

[ 63 ]

整理者: g, 今本作``葉'\募 ,``寡"字異體,借作``顧" 。 《禮記 ·緇衣 》鄭注 : ``葉公,楚縣公葉公子高 也 。 臨死遺 書曰顧命 。 "孫希旦云: ``葉 當 作 祭",``祭公之顧命者,祭公謀父將死 告穆王之言 也 。 今見 《逸 周書.祭公解篇》" 。 李學勤 ( 1999C, 337 頁):釋爲`` 彗 ",讀爲``祭" 。 陳高志(1 999, 367 頁)、孔仲温

(2000, 247~248 頁)等釋爲``晉 ", 讀爲``祭" 。 廖名春 (2000A, 117 頁):人們 一 般以爲《緇衣》所引《祭公之顧命》出自《逸周書·祭公》 。 其實在先

秦 ,它當出於 《 尚 書》。從楚簡《緇 衣》的引文體例可以清楚地看出送燕 。 黃震雲、黃偉 ( 2003, 80 頁):

-

緇衣

35

疑《祭公之顧命》是先秦《尚書》的 一 篇 。

[ 64 ]

思,劉信芳 (2000B, 172 頁) : 讀爲`` 侮" 。

《方言》卷 三 :

``秦晉之間,罵奴婢曰侮 。 "涂宗流、劉祖信

(2000, 188 頁)讀爲``侮" 。 翥整理者讀爲``作" 。 陳斯鵬 (2002A )、孟蓬生 (2002C, 28 頁)讀爲``圖" 。 陳斯鵬 (2006,

196~197

頁)引《汗簡》``圖"字爲證,認爲是表示``圖謀"之``圖"的專 字 。

[ 65 ]

卑,廖名春 (2000A, 116 頁):訓爲``賤" 。 今本``嬰"讀爲``僻",意爲``偏" 。

``卑御"和``嬰(僻)

御"皆指地位低下的嬪妃 。

嶋簡文作毋,整理者釋``息",讀爲``塞",訓爲``絶" 。 黃德寬、徐在國 ( 1998 , 103 頁):今本作``疾", 疑``憩"從``苗"聲,``自"、``疾"古音相同,故可讀爲``疾'\ 周桂鈿 (1999A, 208 頁):息,放棄、休 息 。 劉信芳 (2000B, 172 頁 ) :息,猶棄也 。 李零(1 999B, 486 頁) :可能是``噩"的省體,傷痛之義,與 ``疾"含義相近 。 廖名 春 (2000A, 116~117 頁) :息,``肅"之借字,與``疾"義近 。 孟蓬生 (2002C,

28

頁) : 整理者讀爲``塞"是正確的,但訓爲`` 絶"不可從 。 傳世典籍``塞"或作``固","固"即禁錮之錮 。

虞萬里 (2003, 76~77 頁)疑即``,陳"字,不滿之意 。 今按:

``憩",今本作``疾" 。 上博 《 鮑叔牙與隰朋

之諫》 5~6 號簡有``人之生 三 ,食、色、良"語,良與``憩"形體有相近之處 。 施謝捷(李天虹 2007B, 280 頁)等先生指出 《 鮑》 篇文字可參 《 語叢 一 》 110 號簡的``食與色與疾",良可能與``疾"也是對應關 係 。 李天虹 (2007B, 282 頁)則將褻釋爲``息" 。 侯乃峰 (2008) 認爲 : 《 鵲冠子·道端 》云 ``凡可無學而 能者,唯息與食也",説者顯然是把``息"與``食"視爲人之天性,這恰好可以與 《 鮑 》

``人之生(性)

三 :食、色、息"之``食"與``息"參照理解 。 綜上,因有 《 鵲冠子》 文作比證,把良釋爲``息"很可能 是正確的 。 ``息"、``疾"古音很近,而此``憩"今本作``疾",由 此推測整理者釋``憩"爲``息"不誤,但 可從今本讀爲``疾" 。

[ 66 ]

整理者 :以 上爲簡本第十一章,今本第十四章 。

(67 ]

整理者 : 今本作``夫民教之以德" 。

[ 68 ]

懽,整理者:讀作``歡" 。 今本作``格" 。 裘按 :也可能 讀爲``勸",勉也 。 馮勝君 (2004, 263 頁):疑讀

爲``格",訓爲``來" 。

[ 69 ]

娩,整理者未釋,云:此句今本作``則民有避心" 。 李零 ( 1999B , 486 頁):疑是``娩" 字 古寫,``免"與 ``避"含義相近 。 李家浩 (2000, 146~147 頁)、趙平安 (200 1 A, 57 頁)對釋爲``娩"有進一步論證 。 劉 釗 (2003B, 60 頁):免,意爲逃避 。

[ 70 ]

孳,整理者:讀作``慈" 。 本句今本爲``故君民者,子以愛之" 。

[ 71 ]

遜,劉釗 ( 2003B, 60 頁) : 意爲順從 。

[ 72 ]

裘按 : 疑當讀爲``吾大夫恭且儉" 。 劉信芳 (2000B, 173 頁) : 《 左傳 》 成公十 二 年 :

``共儉以行禮 。 "又十

八年: ``共儉孝弟 。 " ``共"讀爲``恭" 。 廖名春 (2000F, 67 頁 ): ``儉"指行爲約束而有節制 。

[ 73 ]

驌,劉樂賢 (1999, 360 頁):囍、麻音近,字可讀``靡",訓爲``無" 。黃 德寬、徐在國(1 999, 75 頁): 即``麻"之本字,讀爲``靡" 。 李零 ( 1999B, 486~487 頁)、劉曉東 (2000, 114 頁)等讀爲``靡" 。

斂,顏 世鉉 (1999B, 175 頁) :檢制 、收束 。 廖名春 (2000F, 67 頁 ) : 義爲收斂、約束、整肅 。 徐寶貴

(2003 , 25 頁) :假借爲``欽",訓爲``敬" 。 整理者:詩句爲逸詩 。

[ 74 ]

銍,整理者:本句今本作``苗民匪用命", 《 尚書.呂刑 》 作``苗民弗用 靈 " 。

噠至"不知用爲何義 。 陳高志

郭店楚墓竹書

36

(1 999, 367 頁): ``晉"之異體。顏世鉉(1 999A, 383~384 頁):通``至",訓爲``善" 。 李零 (1999B, 487 頁): ``銍"音義均與``臻"相通,完美 。 廖名春 (2000A, 114 頁) : `'至"字繁文 。 `'至"有``善"義 。 白於 藍 (2001A, 57~58 頁):

《正字通》之`'銍" 即 《説文》之``晉" 。 此``銍"應即 《正字通》之 `'銍

(晉)" 。 ``晉"與'戔"音近,從'戔"聲之``踐"古可通``善" 。 何琳儀 (2001, 161 頁):

`'晉"之省簡 。

``晉"與``命"可通假 。 張富海 (2002, 22 頁):疑讀爲``令"或`'靈",訓爲``善"。饒宗頤 ( 2005B,

3~4

頁) :讀爲`` 晉" ,與``齊"通用,中正之義 。 張富海 (2002, 24 頁)、虞萬里 (2003, 79 頁):簡本抄脱``苗民" 二 字 。 饒宗頤 (2005B, 4 頁):簡文無 ``苗民"二字係出於省略 。

[ 75 ]

折,整理者讀爲``制" 。 周桂鈿 (1999A, 215 頁):轉折、改變之意 。 顏世鉉 (1999A, 384~385 頁):

``折"、``制"義相通,訓爲裁斷 。 陳偉武 (2000A, 251 頁):可隸作``斬",`'斷"字異體 。 《淮南子 .説林 訓》高誘注: ``斷,猶治也 。 "何琳儀 (2001, 161 頁):隸作`'斬",疑`'割"之異文,讀爲``制" 。 [ 76 ]

整理者:以上爲簡本第十二章,今本第 三 章。

[ 77 ]

整理者:以上兩句今本作``爵祿不足勸也,刑罰不足恥也" 。

[ 78 ]

酮,整理者:從``番"聲,讀作``播" 。 李零 (2002A, 57 頁):所渭``月"旁可能是`仁)"旁的變形 。 陳 斯鵬 (2002A):`' 月"爲附加聲符 。

整理者:本句今本作``播刑之不迪" 。

《尚書·呂刑》作``播刑之迪" 。 今本鄭注:

`'不,衍字耳 。 "李鋭

(2003B, 86 頁)引王引之《經傳釋詞》説,今本`'不"係語詞,鄭説誤 。 整理者:以上爲簡本第十 三章 ,今本亦爲第十 三 章 。

[ 79 ]

緡,整理者依形釋寫,指出今本作``綸" 。 裘按:可能應釋作``緡",即``增" 。 ``緡"、`'綸"都可當釣魚的 絲繩講,《緇衣》鄭注解``綸"爲``縵",似非 。 劉釗 (2003B, 62 頁): 《爾雅 .釋言》: ``綸也 。 " ``綸"指

綬帶 。

[ 80 ]

縳,整理者:讀爲``綿",今本作``綽" 。 裘按: ``鉘"、噠孝"字書 以爲 一字 異體,``聿"、``弗"皆物部字 。 又疑``律"所從``聿"實當讀爲``筆",`'筆"、``鉘"聲韻皆近 。 劉釗 (2003B, 62 頁) :鉘,義爲引棺的 大繩索 。

[ 81 ]

整理者:與簡文``昌"相同的 字 形亦見於蔡侯盤,於此借作``倡" 。 此句今本作``故大人不倡游言",簡本 句末脱``言"字 。 劉釗 (2003B, 62 頁):流,指流言 。

[ 82 ]

整理者:詩句見於《詩.大雅·抑》 。 以上爲簡本第十四 章。簡本 此章及下 一章 ,今本合爲第七章,簡本此 章爲其前半,但所引詩句則不見於今本第七章而見於第八章 。

[ 83 ]

惡,整理者:今本作``危",鄭注:

``危猶高也 。 "簡文此字從``菻"省 。 裘按:字當從``禾"聲,讀爲

"危",``禾"、``危"古音相近 。 劉信芳 (2000B, 175 頁) :乃``愧"之異構,讀爲``危" 。 何琳儀 (2001,

161 頁):疑``跪"之 異文, 即《説文 》`` 塊"之或體 。 楊澤生 (2002A, 36~37 頁): ``禾"、``危"古音較

遠,古書未見相通之例,而``禾"與``両"古音較近,古書有相通之例,因疑`'惡"可讀爲``過"或 `'禍" 。 若讀爲``過",簡文``言不過行"和``行不過言",説的是``言行 一 致";若讀爲``禍",可訓爲危 害、損害 。考 慮到今本寫作與``禍"同義的``危",傾向於把它讀爲``禍" 。 劉釗 (2003B, 62 頁):

``危"

義爲超過 。 張靜 (2004, 361 頁):中山王器的``侄"從``禾"聲,讀爲``委",``禾"、``委 "和``危"讀 音 相近,可作爲`'惡"從``禾"聲的 佐 證。

[ 84 ]

整理者: `'不"前脱`'行 " 字 ,亦即 上句 ``行"字脱一重文符號 。

三緇衣

[ 85 ]

37

整理者:詩句見於《詩.大雅.抑》 。 侃,今本作``誓", 《詩》作``愆" ,``譽"爲``愆" 字籀文。 以上爲 簡本第十五章,今本第七章後半 。

[ 86 ]

紡整理者:上部爲《説文》

``恆"字古文,疑讀作``恆" 。 此句今本爲``而禁人以行" 。 陳偉 (1998,

頁):楚簡中``亟"往往寫作``亙",從``亟 "得聲的``極",字義與``禁"相關 。 顏世鉉 (2000A,

68 103

頁) :可讀爲 ``兢",訓爲戒慎,與``禁"意近相通 。 劉信芳 (2000B, 175 頁) : ``亙"字繁文,竟也 。 楊澤 生 ( 2002A, 38 頁):可讀爲``極",訓爲``終"或``蠱頭"等 。

[ 87 ]

甑整理者:從``旨"声,讀爲``稽" 。 劉信芳 (2000B, 175 頁)、何琳儀 (2001, 161 頁)指出其左旁係 ``食" 。 楊澤生 (2002A, 38 頁) :稽,計算、盤算 。

[ 88 ]

整理者: ``《詩》 云 ",今本作``《大雅 》 曰",並於此前引`` 《詩》 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 。 簡本則引於 第十四 章。

[ 89 ]

吐整理者釋爲``倨",讀作``緝" 。 裘按:此字似非從`` 人",《説文》有``斛"字,疑即由此字訛變而成 。 迺, 整理者 :從``匝 "聲,讀作``熙" 。 整理者:詩句見於《詩.大雅.文王 》。 以上爲簡本第十六章,今本第八章 。

[ 90 ]

匿,整理者: 《 廣雅·釋詁 》 ``藏也" 。 今本此句作``言從而行之,則 言 不可飾也",並在此句後有``行從而 言 之,則行不可飾也" 。

[ 91 ]

呣裘按:此 字 今本作``寡",但鄭注認爲``寡當爲顧,聲之誤也" 。 簡文從``見"

(亦可謂從``視",偏旁

中 二 字 一 般不別),當釋爲``顧",可證鄭注之確 。

[ 92 ]

夏,簡文作``星",整理者引張春龍説釋爲 ``夏" 。 魏宜輝 (2002, 75~76 頁):

``夏"本從 H 從人之形 ,此

是``夏 " 字簡體 ,所從``虫"是人手臂形的訛變 。

[ 93 ]

石,整理者:今本作``玷" 。 李零(1 999B, 487 頁):與 下文讀``玷"的 ``砧"寫法相似,當是誤書 。 劉信 芳 (2000B, 176 頁 ) : ``砧"之誤 書。

[ 94 ]

磨,整理者:簡文從``石"從``麻"省,即``磨"字 。

[ 95 ]

砧,整理者:簡文``石"、``占"共用``口"旁,讀爲``玷" 。

[ 96 ]

整理者:詩句見於《詩.大雅.抑 》。

[ 97 ]

廛 ,整理者:簡文從`` 「"從``士"從``則"省,讀作``則",訓爲``法" 。 裘按:此句今本作``展也大 成", 字 似 當釋``廛 ",廛、展音近可通 。 李零 (2002B, 67 頁):可能是`` 廛 "字誤寫, 真正 的``廛"字很 可能是《唐虞之道》用爲``禪"字的那個 字 所從 。 楊澤生 (2002C, 79~80 頁): 字從``石"省、從 ``土",``鼎" 聲,鼎、展古音 近可通 。 整理者 :引 詩見於《詩 .小雅.車攻 》 。

[ 98 ]

君奭,整理者 : 《 尚 書》篇名 。

[ 99 ]

戩整理者:從``戈"

`` 害 "聲 , 讀 作``割" 。 周桂鈿 (1999A, 215 頁):分開、分別之意 。 廖名春

(2000A, 115 頁) : 讀爲``蓋" , 表推測 原因 。 劉信芳 (2000B, 176 頁)讀爲``害 " 。 紳,整理者據裘錫圭説( 《 史牆盤銘文解釋》)釋 。 周桂鈿(1 999A, 215 頁) 、廖名春 ( 2000A, 115 頁):

讀爲 ``申", 重復之意 。 劉信芳 (2000B, 176 頁):讀爲 ``申",國名 。 整理者 :此句今本爲``昔在 上帝,周 田觀文 王 之德",鄭注: ``古文 周田觀文王之德爲割申勸寧王之德 。 "周 桂鈿 ( 1999A, 215 頁 ):今本``周田"爲``割申"之誤 。 ``割申觀文 玉 德"即分別反復觀察文 玉 的道德 。

[ 100 ]

整理者: 以 上爲簡本第十 七 章 , 今本第 二 十 三 章 。

郭店楚墓竹書

38 [ IO I ]

透,整理者 : 從``孝"聲,從今本讀作``格" 。 顏世鉉(1 999A, 386 頁) : 疑``透"是從是從戟省所造之 ``格"字 。

[ 102 ]

敗,整理者 : 通作``奪" 。

( 103 ]

齊,整理者 : 《詩 .小雅·小宛 》``人之齊聖"傳 : ``正也 。 "今本作``質" 。 裘按: ``齊"、 ``質"古音相近 。 劉信芳 (20008, 177 頁) : 謂度量而選擇之 。 李鋭 (20038, 86 頁): 質, 訓爲``謹" 。 劉釗 (20038 ,

65

頁):訓爲``敬" 。

[ 104 ]

多志,劉信芳 (20008, 177 頁):猶多識 。

[ 105 ]

逄,整理者 :從今本讀作``略" 。

[ 106 ]

整理者 :引詩見於 《詩 . 曹風.呣鳩》 。

[ 107 ]

整理者從今本讀``于"爲``虞",屬上讀 。 張富海 (2002, 29 、 31 頁):在``師"後斷讀 。 ``于"不必從今 本讀 。 ``于庶言同"意即``與庶 言 同" 。 整理者 : 今本將《君陳》引文置於引《詩》之前 。 以上爲簡本第十八 章,今本第 十 八章 。 今本十八章有兩

處``子曰",本應爲兩章,但正義合在一起解釋 。

[ 108 ]

散,整理者:隸定爲``敲",讀爲``禤", 字亦通作``節", 指車蔽 。 裘按:今本此字作``軾",

``敲"從

``曷 " 聲,疑 可 讀爲``蓋",指車蓋 。 李零(1 9998, 487 頁)、劉信芳 (20008, 177 頁)讀爲``轍" 。 劉曉

東 (2000, 115 頁):敲,疑讀爲``錶" 。 白於藍 ( 20028, 356 頁) : 從支、因,呂聲,當讀爲``禦",是一 種遮擋在車前的蕈席 。 張富海 (2002, 29 頁):傳鈔古文``轍"右所從與 此 字左部形近,疑應釋爲`'散"。 徐在國 (2004, 348 頁):與傳抄古文中的``轍"有相近之處,應是`` 散"字異體 , 讀爲``轍" 。 鄒濬智 (2004 ) 釋爲`'彌' 。

[ 109 ]

直整理者 : 今本作``敝",鄭注:

``敗也 。 "劉信芳 (20008, 177 頁)讀爲``蔽" 。 黃人二 (2002,

154

頁) : 讀爲``驊",指冕服之蔽膝 。 虞萬里 (2004, 68 頁)引王念孫説謂指衣袂 。

[ 110 )

整理者 : ``句又言必聞其聖"七字原脱,補寫於此簡簡背 。

[ 111 ]

懌,整理者:今本作``射",《詩》作``啟",字皆通 。 《詩》毛傳 :

``歌,厭也 。 "引詩見於《詩 ·周 南 ·

葛覃》 。 以上爲簡本第十九章 ,今本第 二十二章 。

[ 112 ]

望整理者僅予隸定 。 陳偉(1 998, 68 頁):疑是``壞"之異構或訛體,讀作``懷" 。 今本作``歸",鄭注 : ``歸或作亂"陳高志(1 999, 372 頁):釋爲``壞",讀爲``懷" 。 李零 (2002A, 59 頁)、劉樂賢 (2002A, 386 頁):上博本作``衷",可證此字是``裹"字之訛,讀爲``懷" 。

[ 113 ]

旨,整理者:似讀爲``指'\《爾雅 . 釋言》 : ``指,示也 。 "今本作``示"。裘按 : ``旨"、``示"古音相近 。 整理者 : 引詩見於《詩.小雅 . 鹿鳴》 。 以上爲簡本第二十章,今本第二十一章 。

[ 114 ]

駿,整理者 : 讀作``匹" 。 今本作``正",鄭注 : ``正當爲匹,字之誤也,匹謂知識朋友 。 "

[ 115 ]

整 理者:今本此句爲``小人毒 其正" 。 簡文``少"字下衍重文號 。

[ 116 ]

友,劉信芳 ( 20008, 178 頁) :用如動詞 ,謂交友 也 。 今本作``朋友",``朋"字衍 。 鄉,劉信芳 (20008, 176 頁) : 今本鄭注: `'鄉、方,喻輩、類也 。 "劉釗 (20038, 66 頁) :意爲``眾之所

向" 。 [ 117 ]

方,劉釗 (2003B, 66 頁) : 可理解爲準則、道理 。

[ I 18]

篋裘按 :此 字左旁爲`玲 ",右 旁實 即``孰" 字省``土"之變體 。 ``孰"、``爾"古音相近可通,從``;f " 與從``是"同意,故此即``邇"之異體 。

三緇衣

39

[ 119 ]

整理者:引詩見於《詩.周南.關雎》 。 以上爲簡本第 二十 一章,今本第十九章 。

[ 120 ]

邋整理者:從``羽'``里"聲,讀作``輕" 。

[ 121 ]

愨,整理者:今本作`'賢" 。

[ 122 ]

臭整理者讀爲`'攝" 。 裘按:從``睏"聲,

``睏"、

``攝"古音相近 。 劉信芳 (2000B, 178 頁) :攝,

引持 。

[ 123 ]

憬,整理者:借作``威" 。 引詩見於 《詩 .大雅·既醉 》 。 以上爲簡本第 二十二章,今本第二十章 。

[ 124 ]

宋,整理者:今本作``南" 。 周鳳五(顏世鉉 2000C, 76 頁):今本``南"乃`'商"之形誤,商人即殷人,

宋人其後也,``宋人"也可稱``商人" 。 何琳儀 (2001, 162 頁) 、虞萬 里 (2004, 71~72 頁):宋人爲殷人 之後,殷人好卜,故當以簡本``宋人"爲是,今本``南"是``宋"之訛 。 劉釗 (2003B, 67 頁):宋人乃

商後裔,故熟於卜筮 。

[ 125 ]

筮,劉信芳 (2000B, 179 頁):簡文從`` 竹" ``啻"聲,讀爲``筮" 。

[ 126 ]

賚整理者直接釋爲``筮",此從施謝捷( 2003) 隸定 。 劉信芳 (2000B, 179 頁) :釋爲``啻 ",讀爲 ``筮" 。

[ 127 ]

龜,整理者釋 。 裘錫圭 ( 2003A, 51 頁):其 實是 ``黽",乃`'龜"的形 近 誤字 。 馮勝君 (2004, 291 頁): 楚文字經常以``黽"爲``龜",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形近訛混 。 吳振武(馮勝君 2007, 183 頁) :用 爲``龜"

的 ``黽"或 ``黽" 旁 也可能應該直接釋爲``龜" 。 今按:吳説可從 。 古文字`'黽'\ `'龜"形體本相近 。 在 楚簡文字中,此類形體多用爲``龜",或楚文字``龜"可如此作 。

[ 128 ]

整理者:引詩見於《詩.小雅.小旻》,今本此下尚引《兑命》與《易》 。 以 上爲簡本第二十三章 , 今本第 二十四章 。

[ 129 ]

二 十又 三 ,整理者:這是簡本《緇衣》全文的章數 。

郭店楚墓竹書

40



魯穆公問子思

本篇共 8 枚竹簡(含 2 枚殘簡) 。

米,上下兩道犏綫間距爲 9. 6 釐米 。

完整簡的雨端皆削成梯形,長 26.4 釐

篇末有卡方形墨塊 。

原鰮篇題 ,由 整理者

擬加 。 李學勤

( 1 999F, 239~244 頁 )

認~ '

《魯穆公問子思》與《窮達以時》

應該就是一篇的兩章 。 整理者指出,

``名伋,孔子 孫 , 今按 :

《漢書 . 藝文忠》記有

丹魯繆公師 " 。

《子思》

二十三篇,

《史記 . 孔子世家》記

班固庄謂 子思

``子 思作《中庸》 " 。

《孟子》、《韓非子》、《禮記》、《説苑》、《孔叢子》等書中皆記有子思

與魯穆公的對誌,但所論與本篇並不相同 。

魯穆公和子思均生活於戰國初期,

距離保存這些竹簡的郭店一號楚墓的 下 葬不會超過百年 。

弟子所記 ,

此文可能 是 子思或其

亡佚已久 。

魯穆公昏(問)於子思曰 : 〔 l 〕

,'可(何)女(如)而可胃(謂)忠 臣? "子思曰 :

``恆(亟)再(稱) 1 其君之亞(惡)者, 〔 2 〕可胃(謂)忠臣矣 。 "公不敗(悅), 葺

(揖)而退之 。 城(成)孫弋見, 〔 3 五公曰:

臣於子思,子思曰:

``向(嚮)者虛(吾)昏(問)忠

`亙(亟)再(稱)其君之亞(惡)者可胃(謂)忠 3 臣

矣 。 '募( 寡)人惑安(焉), 〔 4 〕 而未之得也 。 "城(成)孫弋曰 :

``挨(嚥),善

才(哉),言啓(乎) ! 4 夫爲其君之古(故)殺其身者,嘗又(有)之矣 。 (亟)再(稱)其君之亞(惡)者 5 未之又(有)也 。

夫爲其

【 君 】



之古(故)

殺其身者,交(效)呆(祿)雀(爵)者也 。 〔 5 〕 亙(亟) 6 口口口之 亞(惡)

口口

呆(祿)雀(爵)者 口口 義 而遠呆(祿)雀(爵), 〔 6 〕非 7 子思,〔 7 〕虛(吾)亞 (惡)昏(聞)之矣 。 ', 〔 8 〕 8

[I)

整理者 : 魯穆公,也作魯繆公,``穆"、``繆"兩 字古 通 。 今按:據 《 史記 . 魯周公世家 》 ,魯 ``元公二十 一

年卒,子顯 立 ,是爲穆公",在位 三 十三年 。 《孟子 . 告子下》 :

``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爲政,子柳、子思爲

臣 。 "《漢書 . 藝文志》``子思二十 三 篇"班固 云 : 子思``爲魯繆公師" 。

四 [ 2]

魯穆公問子思

恆,整理者讀如字 。 陳偉 (1998, 68 頁):應讀作`'亟" 。 先秦古書有``亟稱"、

41 ``亟言"的用例,似不見

``恆稱"之例 。 簡文`'亟稱"似有``屢次稱述"和``急切指出"兩種可能,以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

[ 3]

李零 (2002B, 85 頁):《禮記》的《檀弓上\《檀弓下\《雜記下》有``縣子瑣",與魯穆公問答,不知是 否爲 一 人 。 孔子弟子有縣成(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家語.七十 二 弟子解》,字子祺或子橫)和

縣亶(見《七十二弟子解》,字子象),縣成、縣亶和縣子瑣,不知是何關係 。

[ 4]

安,李零(1 999B, 492 頁)釋作``焉" 。

[5]

交,黃人二 (1999A, 399~400 頁):讀爲``効(要)",其例如《孟子·公釙丑上》``非所以內交於猯子之父

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堂朋友也" 。 孟蓬生 : ( 2002C, 29~30 頁)讀爲``徼"或``要",義爲``追求"、``求

取" 。 [6]

裘按:缺文據文義似可釋讀並補字如下:夫爲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 。 恆【稱其君】之惡

【者,遠】祿爵者【也 。 爲 ]義而遠祿爵,非子思, 吾惡聞之矣 !

[ 7]

非,黃人二(1 999A, 400~401 頁)讀爲``微" 。

[ 8]

亞,黃人二 (1999A, 400~401 頁) 讀爲``烏" 。

郭店楚墓竹書

42

五窮達以時

本篇存竹簡 15 枚,兩端削成梯形 。 間距 9.

簡長 26.4 釐米 ,

有上下兩道绱綫,其

4~9. 6 釐米 。 整理者以篇中``窮達以時"之語擬作篇名,並指出簡文

內容與《苟子.宥坐》、《孔子家語.在厄》、《韓詩外傳》卷七、《説苑.雜 言》關於孔子厄於陳蔡之間的記載相熲,允與後兩書相近 。

本篇的中心是論述賢人的時遇與`'世"、``人"的關係,學者多以爲是儒家

子思學派的著作 。

李學勤

( 1999F, 239~244 頁)認爲,根據竹簡形制與長度,

本篇與《魯穆公問子思》是同-竹書中的兩章,本篇次序在前 。 《窮達以時》的 著作年代當比《荀子 . 天論》旱不少 。

張立文

( 1999, 220 頁)認爲,該篇可

能作於孟子晚年或稍後 。 學者對本篇的绱聯有不同看法 。

15 號簡,

陳劍

8 號簡後依次接 14 、 9 號簡 ;

簡置於 9 號簡前 ,

頁)認爲 ,

( 2002A,

捒偉

在 3 、 4 號簡之間有缺簡,王寧

魏宜輝、周言

(2002C)

李零( 1999B, 493 頁)分簡 1

頁)改馬 13 號簡下接

( 2002C,

8 號簡插入 6 、 7 號簡之間 。

本篇開頭部份有缺簡 。

1

47~49 頁)把 14 號

李學勤

( 1999F,

(2 000,

認爲 14 、

239~244

234~235 頁)認启

15 號簡之間有缺簡 。

~ 7 、 8 ~15 各爲一章 。 李學勤 ( 1999F ,

239~244 頁)把``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

的缺文看作一段,其他文字爲另一段 。

察天人之分 ,

捒偉

而知所行矣 "

與其前

( 2002C, 47 頁)以簡 1 ~ 6 、 8 、

7 爲一章,簡 14 、 9 ~13 、 15 爲另一章 。 今釋文分爲兩個绱聯組,簡序則調整爲 1~ 6 、

13 、

8 、 7;

14 、

9 、

10 、

11~

15 。

又(有)天又(有)人,天人又(有)分 。〔 l 〕 5洨( 察)天 人之分, 〔 2 〕而智(知)

所行矣 。 〔 3 〕又(有)其人,亡其 1 殊(世) ,〔 4 〕唯(雖)啟(賢)弗行矣 。 句(苟)

又(有)其殊(世),可(何)慬〈漢(難)〉之又(有)才(哉) 。 〔 5 〕舜耕於鬲 (歴)山,( 6 〕甸(陶)笛(拍) 2 於河 固 , 〔 7 〕立而爲天子,瑀(遇)堯也 。 〔 8 〕苔 (咎)繇衣即(臬)蓋,〔 9 〕冒(帽)桎(銍)還(家)慬(巾),围〕 3 和(釋)板 篙(築)而差(佐)天子 ,瑀(遇)武丁也 。

部(呂)室(望)爲牂(臧)罡

五窮達以時

43

(棘)潤(津),〔 II 〕戰(守)監門 4 罡塈(地), 〔 12 〕行年七十而睹(屠)牛於朝訶

(歌),舉(舉)而爲天子市(師), 〔 13 〕 瑀(遇)周文也 。 s 完(管)寺(夷)虛 (吾)有(拘)繇(囚)靠(梏)縛,〔 14 〕 恥(釋)代(械)橚(押)而爲者(諸)

侯相, 〔 15 〕 瑀(遇)齊這(桓)也 。 6 孫 罟 馬,〔 16 〕 出而爲命(令)

(叔)三蚨(舍)鄧(期)思少司

尹 ,瑀(遇)楚烕(莊)也 。〔 ! 7 〕 8 白(百)里追(轉)暹

(鬻)五羊, 〔 18 〕 爲敢(伯)敲(牧)牛, 〔 19 〕 和(釋)板柊而爲譬卿,〔 20 〕 瑀(遇)秦

穆 。 7

善怀(否),吾(己)也 。 〔 21 〕 寃(窮)達以時,惠(德)行犬( - )也 。 春(譽) 塈(毀)才(在)仿(旁), 〔 22 〕 聖之弋母之白 。 〔 2的 n 初沈(醯)醋(醢), 〔 24 〕 後名

揚,非其息(德)加 。

子走(胥)前多社(功),後蓼(戮)死,非其智 9 滾

(衰)也 。 〔 25 〕 譏(驥)駒(厄)張(常)山, 〔 26 〕 噠(騏)空(穴)於凸歪,〔 27 〕非

亡膿(體)

壯也 。〔 28 〕 実(窮)四溝(海),至千 10 里, 〔 29 〕瑀(遇)告(造)古

(故)也 。〔 30 〕 瑀(遇)不瑀(遇),天也 。童

(動)非爲達也,古(故)寃(窮)

而不 n 口口口爲名也,〔 31 〕古(故)莫之智(知)而不旻 。〔 32 〕

芭(蓖)

口口口口口 12 口口口口喫(嗅)而不芳 。 〔 33 〕 無(璟)茗(璐)葷(瑾)愈(瑜)

拖(包)山石, 〔 34 〕不爲口口口口 n 不 龍 (理) 。〔 35 〕 寃(窮)達以時,荸(幽)名不 再 , 〔 36 〕古(故)君子懌(惇)於饭(反)吾(己)。〔 37 〕 耳

口〕

分,龐樸 (2000C, 31 頁 ):本旬與下面兩句的`'分 " 皆讀去聲,用如名分、職分之`'分" 。王 志平 (2002A, 44 頁)訓爲``當" 。

[ 2]

察,今按:參看 《 五行 》 8 、 46 號簡註釋 。 龐樸( 1999B, 27 頁):簡文的``天人之分"不同於荀子所説的``天人之分" 。 後者的`` 天 "是`'不爲堯存, 不爲桀 亡" 的自然之 天 ;前者的``天"是或有或無的``世",不可強求的``遇",窮達以之的``時" 。李 學勤

(1999F, 244 頁): 《 窮達以時 》 記孔子講天 人之分,至少是對孔子思想的引申演繹 。 荀子的 《天 論 》 更繼承 了 《 易傳 》 的端緒,其 《易》學源於子弓 。 當時的儒學在思想上確有其 一 致的趨勢 。 王 志平 (2002A, 44

頁):簡文的``天人之分"是指定命論之類的`'分定" 。 [ 3]

行,李學勤 (1999F, 241 頁 ) :意即 ``趨向" 。

[4]

碟,裘按:讀爲`'世" 。 下同 。

[ 5]

李零(1 999B, 493 頁 )把此句斷爲問句 。

鴴〕

耕,裘按:疑即``耕" 字 之異構 。

勺〕

笞,整理者讀爲``拍" 。李零 (1 999B, 494 頁 ):可能是``筧 " 字之訛,讀爲``珽" 。

匡,李 零 (1 999B, 494 頁 ) : 疑讀爲``滸",水邊 。 袁國華 (1998, 141 頁 )、李家浩 (1999A, 353~354 頁) 讀爲``浦" 。 李氏認爲`` 河浦"與``河 濱 "同義 。王志 平 (2002A, 45 頁 ):讀爲 ``湖", 見江沽(湖)之水"之語 。

《 語叢四 》有 ``不

郭店楚墓竹書

44 澤〕

堯,整理者:《説文》古文``堯"字從二``先" 。 上述各事見於《史記.五帝本紀》 C

[ 9]

昚,整理者:釋``邵"。``邵繇"之名不見於各書,所記爲傅説之事 。 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3~104 頁): 釋``苔",讀爲``咎",``咎繇"即``皐陶" 。 簡文``咎繇"乃``傅説"之誤,係抄寫者誤書 。 李零 (1999B, 494 頁)以``邵"、``繇"斷讀,疑字有誤,或即傅説的別名 。 繇衣,李零(1 999B, 494 頁):讀爲``鷂衣",指襤褸之衣 。

胎蓋,李零(1 999B, 494 頁):讀爲``臬蓋",指麻布之被 。 周鳳五(1 999A, 353~354 頁):讀爲``臬褐", 爲粗麻之衣,乃賤者或居喪者所服 。

[ 10 ]

冒桎璃慬,整理者讀爲``帽冢銍巾" 。 李零( 1999B, 494 頁):讀作``冒銍蒙巾",意爲用粗布蒙頭 。王 志 平 (2002A, 45 頁):讀``桎"爲``鉄",意爲縫 。

[ II ]

整理者:簡文所述呂望之事,《史記 .周 本紀》及《説苑 . 雜言》、《韓詩外傳》卷七均有記載,但內容彼此 有出入 。 牂,裘按:疑讀爲``臧" 。

《方言三》:

``臧、甬、侮、獲,奴婢賤稱也……"顏世鉉(1 999B, 176~177

頁):讀爲 `` 藏",``爲牂"即爲守藏之小吏 。

罡淵,裘按:很可能就是`'棘津" 。 顏世鉉(1 999B, 176~177 頁):讀``渡"爲``濁",訓爲水氾濫 。

[ 12 ]

戰,顏世鉉(1 999B, 176~177 頁)讀爲``守" 。 劉信芳 (2002B, 42~43 頁) :讀``單",單身 。 監門,黃人二 (1999B, 126 頁):門隸 。

罡,劉信芳 (2002B, 42~43 頁) :讀爲``萊",地名 。玉 志平 (2002A, 46 頁):讀爲``汲",地名 。 呂望 是河內汲人,其生平事蹟亦多與汲地有關 。

塈,顏世鉉 (1999B, 176~177 頁)讀爲``牠" 。

[ 13 ]

譽整理者讀``擧" 。 裘按:疑是``豊" 字 ,讀爲``遷" 。 李零 (2002B, 87 頁):從字形看,似可釋``興"; 從文義看,似應讀``舉" 。 周鳳五 (2002B, 164 頁)讀爲``聘" 。

[ 14 )

管夷吾,整理者:即管仲 。 裘按:句首-字似從``屮屮"

``兴"

(卷字所從)聲,可能是``莞"的異體,與

``管"音近 。 繇,裘按 : 疑當讀爲``囚" 。 李零 (1999B, 493 頁)如字讀 。

梏,整理者釋爲``棄" 。裘按釋爲`'束" 。 陳偉武 (2002, 362~363 頁):釋作為年",即``誥"字古文,讀 爲``梏" 。

[ 15 ]

枕櫧,整理者讀爲``桎梏" 。 李家浩 (1999A, 350~351 頁):讀爲``械押",

``押"是``檻車" 。 李零

(1 999B, 494~495 頁):讀爲``械押" 。 ``械"是``桎梏"類刑具的總稱,``押"是囚車 。 [ 16 ]

孫叔,整理者:即孫叔敖 。 巖即`'射",裘按 :依朱德熙、李家浩釋(《朱德熙古文字論集》 196 頁),讀爲斥退之``斥",

``射"

``斥"古音相近 。 裘氏 (2002, 183 頁)復 云 : 讀爲``舍" 。 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楚語下》``鬬子文三

舍令尹",韋注:

``舍,去也 。 "

尹"是放下令尹職位的意思 。

``射"、

`` 舍"上古音很相近 。

`` 三 舍"、

`` 三 射"的``射"無疑應讀爲``舍" 。 ``舍令

``三去"無疑都指因被免而去職,而不會指主動辭職 。 黃人 二

(1 999B, 130 頁)讀爲``黜" 。 顏世鉉 (2000B, 38 頁):讀爲`` (謝)",《説文》 : 写朕,辭去也 。 " 郵思,整理者: ``郵"讀為``悝" 。 慳思少司馬,楚職官,亦見於包山楚簡 。 陳偉 (1998, 68 頁):讀作``期

思"。楚地有期思,與孫叔敖有密切關係,《荀子·非相》、《淮南子 .人間訓 》、《呂氏春秋.贊能》及東漢 延熹三年立《楚相孫叔敖碑》皆有相關記載 。 白於藍 (2000B, 88~91 頁): ``郅"可讀爲``期",兩字古音

相近 。

[ 17 ]

本簡接 6 號簡,從陳偉 (2002C, 47 頁) 。

五窮達以時 [ 18 ]

整理者:白里追,各書作百里僕(或百里奚) 。 裘按:

45

``五羊"上二字疑當與``賣"義有關 。 疑第 二 字從

`'是" ``囧"聲,即``遺"字,讀爲``賣",通``鬻" 。 第一字從``旦"聲, 似可讀爲``轉'\《淮南子 ·修 務訓》: ``百里奚轉鬻 。 " [ 19 ]

敢,裘按:讀爲``伯" 。

嚴裘按:讀爲``牧" 。李 零(1 999B, 495 頁):所從之`` 墨 "與 一 般寫法有點不同,可能是``埋"字的 訛寫 。

[ 20 ]

扭白於藍 (2001B, 193~195 頁) :此字 右部是 ``坻"字的異構,釋作`'柢" 。

``板柊"讀作``鞭筮" 。 何

琳儀 (2001, 162 頁 ):釋爲``校",讀若``囂",《説文》云``木囚也",或讀爲``梏" 。 王志平 ( 2002A, 47 頁) :釋作``枚",訓爲馬策 。 ``板枚"讀作``鞭枚" 。

礱,整理者讀爲"朝" 。 馮勝君( 2005, 478~479 頁):釋爲``龜",讀爲`` 軍" 。

``軍卿"與百里奚有武功

的文獻記載相符 。

[ 21 ]

本簡改置 9 號簡之前,從陳劍 (2002A, 1~6 頁) 、陳偉 ( 2002C , 46~51 頁) 。 善,王志平 (2002A, 50 頁)讀作 `` 擅" 。 怀, 李零 ( 1999B, 494 頁 )讀爲``負" 。 池田知久 (2000, 101 頁) :與此旬簡文相關文獻還 有《淮南子 . 人間訓》``故善鄙同,誹譽在俗" 。 陳劍( 2002 A, 1~2 頁)讀爲``鄙" 。顏 世 鉉 ( 2000B, 39 頁) :讀爲

``否" ,簡文斷作``善否,己 也", 意爲善與不善,取決於己 。 非我也 。 "劉釗 (2003B, 175 頁) :即``倍" 字 初文 。《 説文 》 :

《淮南子·繆 稱訓 》``故善否, 我也;禍福, ``倍, 反 也 。 "

`` 善倍 己"即`` 善於反諸己"

之意 。 [ 22 ]

仿,整理者讀``旁" 。 黃人 二 (1999A, 133 頁): 讀爲``徬 " , 訓 爲 ``附行" 。

[ 23 ]

聖之弋母之白,整理者作 一 旬讀 。 李零 (1999B, 496 頁):聖 ,讀爲``聽" 。 之白,讀爲``緇白" 。顏 世鉉

(2000B, 39 頁) :斷作``聖(聼)之,弋 ;母之,白" 。 弋,讀爲``亻式",訓爲``惕" 。 白,讀爲``泊" 。 陳 劍 (2002

A, 3~4 頁): ``母之" 二 字 誤抄倒 。 `` 母之白"的`'之"字右旁靠上的竹簡邊有 一 個小 墨點,是

起提示此處``母之" 二字 係誤抄倒作用的 。 母白,讀爲``梅伯",商紂 王 時的諸侯,其事見於《楚辭·天

問 》《離騷》《惜誓》、《韓非子 ·難 言》、《呂氏春 秋.行論 》《 過理 \《韓詩 外傳 》卷 十 等古書。又,裘錫 圭先生説: ``弋"疑讀爲``賊",意爲旁人對同 一 個人 譽毀不同 ,或以之爲聖,或以之 爲賊。王志平 ( 2002A, 50~51 頁) :弋,疑讀爲 ``找 " 。 ``妺母"殆爲婦官之名,或如 《 史記.外戚世家》``鉤弋夫人姓趙氏",爲近

侍之女 官。 劉釗 (2003B, 175 頁):讀作`` 聖(聼)之弋(懸), 母(毋)之白" 。 ``愿",惡 也 。 "白",辯 白 。 白於藍 (2006, 309~310 頁)讀`` 聖之弋 之"爲 ` `聼之任之" 。

[ 24 ]

沈,整理者疑 爲``滔" 。黃德寬、 徐在國(1 998, 104 頁 )釋``沈"。 沈酷, 黃德寬、 徐 在國 ( 1998, 104 頁) :簡 文`` 初沈 (沉) 酺,後名 揚 "與 《吳越春秋.勾踐人臣外傳第

七 》``前沉後揚 "語義相仿 。 劉釗( 2000A, 82~83 頁):讀爲``沈 郁 " ,即``沉滯" 。 趙平安 (2002, 19~ 20 頁):隷作``酷", 讀爲``醢醢",引 申爲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 。

[ 25 ]

裘按:《韓詩外傳》卷七: ``伍子胥前 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 衰 也,前遇闔閭,後遇夫 差也 。 "

``非知有盛

衰也"句,《説苑.雜 言》 作``非其智益衰也",與簡文基本相同 。

[ 26 ]

駒,李零 (1999B, 496 頁) :讀爲``厄'\《 説苑·雜 言》``驥厄罷鹽車",正作``厄" 。 周鳳五 (1999A, 355 ~356 頁)讀爲``驁" 。 徐在國 (2001, 177~178 頁) : 讀爲``約",意爲窮、 困 。 白於藍 (2001B, 196 頁):

讀爲``約",猶如《淮南子·俶真訓》`'是猶絆其騏驥而求其致千里也"的``絆" 字。 張山,徐在國 (2001, 177 頁):

``張"讀 爲``長" ,意爲大 。 白於藍 (2001B, 196 頁) :讀爲 `'腸 山 ", 指

太行山 。 ``駒 "、``張"間奪``於"字 。 王志平 (2002A, 49 頁):讀爲``常 山'\《史記 . 夏本紀》 : ``太行、

郭店楚墓竹書

46 常山至于碣石,人于海 。 "可參 。

[ 27 ]

騷,李零(1 999B, 496 頁) :讀爲``騏",良馬 。

空,徐在國 (2001, 178 頁)釋爲``塞" 。 王志平 (2002A, 49 頁):釋爲``穴'\ 《詩 . 大雅 · 綿》``陶復陶 穴"鄭箋: ``鑿地曰穴 。 "今按:葛陵簡空、穴互見,王説是 。

苔罡,整理者釋``苔"爲``邵",徐在國 (2001, 178 頁)改釋,並讀``苔"爲``鳩棘",義即叢棘 。 白於 藍 (2001B, 192 ~ 198 頁)讀爲``枳棘" 。 王志平 (2002A, 49 頁)讀爲``皐棘" 。

[ 28 ]

壯,裘按:似當讀爲`'狀" 。

[ 29 ]

至,裘按 :似 當讀爲``致" 。

[ 30 ]

告,裘按:當讀爲``造",其下蓋脱``父"字 。 古,李家浩 ( 1999A, 354~355 頁)讀爲``父" 。

[ 31 ]

缺文,裘按: ``爲名"上所缺一字當爲``非" 。 李零 (1999B, 496 頁): ``故窮而不"下缺文可容 三 字,試補 ``怨,隱非" 。 王志平 (2002A, 50 頁)補作``困,憂非" 。

[ 32 ]

旻,李零 ( !999B , 494 頁)讀爲``吝" 。 顏世鉉 (2000B, 39 頁):意爲恨惜 。 黃人 二 (1999B, 132 頁) : 讀作``閔",意爲湣、憂 。 陳劍 (2003C,

114~117 頁):讀爲用作動詞、意爲``憂"的``閔"、

``憫"、

`才昏"或``悶" 。

[ 33 ]

芭,陳劍 (2002A, I~2 頁)釋,應即``芷"或``苣"字異體 。 缺文,裘按:與此句相當文句分別見於《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韓詩外 傳》卷七``夫蘭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不爲人莫見之故不芳" 。 李零 ( 1999B, 494 頁)補作``芝蘭生 於幽谷,非以無人" 。 黃人二(1 999B, 132 頁 )補作``蘭宦生於深林,不爲人莫" 。 陳劍 (2002

A, I~2

頁)補作``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 。 劉樂賢 (2000B, 205 頁)補作 ``芝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 。

噶裘按:當是``嗅"之異體 。 [ 34 ]

李零(1 999B, 494 頁):簡文讀作``逾寶山,石不爲【開,非以其】",下接 13 號簡 。 ``茗"是山蔥,``薳"

是烏頭,似是開山取寶的媒介 。 劉樂賢 (2000B, 205~206 頁):無茗輩愈,讀爲``撫璐瑾瑜" 。 ``畑"讀爲 ``韜",意爲藏 。 劉釗( 2000A, 91 頁)讀``輩愈"爲``瑾瑜" 。 顏世鉉 (2000B, 39 頁)讀``茗輩"爲

``璐瑾" 。 裘錫圭(張富海 2000, 5 頁)讀``畑"爲``包" 。 白於藍 (2001B, 195 頁)釋``茗"爲``莜" 。

《説文》 : ``薤屬 。 可以香口 。 "陳偉武 (2002, 362 頁): ``坤"讀爲``覆",意爲覆蓋、掩藏 。

(35 ]

陳偉 (2002C, 49 頁)、陳劍 (2002 A, I~2 頁): 15 號簡應接於 13 號簡後 。

``童"讀爲``理",指玉中

紋理 。 缺文,陳劍 (2002A, 1~2 頁)補作``無人口而" 。 陳偉 (2002C, 49 頁)補作``人不見而" 。王 志平

(2002A,

50 頁)補作``無人識而不美" 。

[ 36)

本句旬讀從李零(1 999B, 496 頁)説 。

[ 37 ]

愤李零 (1999B, 494 頁)讀爲``敦" 。

六五行

47

六五行

本 篇有竹 簡 50 枚 。

綫 ,

相隔 約 13 釐 米 。

竹簡 雨 端作梯形 ,

全篇現存 1144 字

簡長 32. 5 釐米 。

( 含殘字 7 個 ),

有上 下 兩道绱

分章符號 27 個 。

篇 名 係 整理者據簡文 首 旬 擬定 。

文 中`` 五行 ", (以下稱帛 書 本)

指仁 、

整理者

義 、

禮 、

智、聖 ,

如馬 王 堆漢墓帛書《五行》

( 圉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4

頁 )

所指

出,即 是《苟 子· 非 十二 子》批判的子思 、

孟子的五行説 。

明 ,

對研究儒家的道德學説有重要

《 五 行》是東周時期子思學派的著作 ,

簡本的發現證

學術價值 。 本 篇 與 帛書本 的`` 羥 "

大體梠同 ,

而典帛書本的

`` 説 " 。

第十章後半至

二 十一 章 的 次 序 與帛書 本 有較多不同 。 學術 界 對該篇 的 分章有不同意 見 。 據 簡 文 中確定 的章號皆分爲二 十 八章 。 龐 樸

同 。

(2000A,

劉 信芳

29~86

(2000

E,

頁 )

整理者、李零 池田鄉久

雖分爲二十八章 ,

5~173 頁 )

(1999B,

(1999D,

487

頁 )

18~50 頁 ) 、

但部份章的起訖與前者不

分爲三十三章 。

郭沂

(2001,

146 頁 )

分爲六 篇 共三 十一 章 。 我 們 沿用簡本 整理 者的竹簡排序和分章意見 ,

把全篇分爲二十八章 。

簡 本 少 數文旬 位置 和 章次與帛書本不同和用字有差 異, 不 逐 一出 校 。

凡簡本因殘簡缺字 ,

據 簡本可補帛 書本所缺 之 字 ,

經與帛書本對校可補入者 ,

(謂)之行 。 〔 2 〕義 型(形)於內 胃

內胃(謂)之 2

於內胃(謂)之行 。

內胃(謂)之 惠

(德)之行,不型(形)於內胃

( 謂 )之惠(德)之 1 行,不型(形)於內 胃

(禮)型(形)於內胃(謂)之 惠 【行 。

皆加説明 ;

僅擇要説明 。

五行: 〔 l 〕 愨(仁)型(形)於內胃(謂)之 惠

(謂)之行 。 〔 3 〕豊

擇要在註釋中説明 ,

智型(形) 】

於內 胃

(德)之行,不型(形)於

(謂)之 惠

(德)之 行 , 〔 4 〕 不型(形)

聖型(形)於內胃(謂)之息(德) 3 之行,不型(形)於

(德)之行 。 〔 5 〕

惡(德)之行五,和胃(謂)之惠(德), 〔 6 〕 四行和 胃

(謂)之 善 。 仃〕善 ,人 4 道

也 。 〔 8 〕 惠(德),天道也 。 君子 亡 中心之憂則 亡 中心之 智 , 〔 9 〕亡 中心之 智 則 亡 中心 5

郭店楚墓竹書

48 【之説(悅)】,

亡中心

【之説(悅)則不】安, 〔 lO 〕不安則不藥(樂),不藥(樂)

則亡惠(德) 。〔 II 〕

五行皆型(形)于內而時行 6 之,胃(謂)之君

【子】 。〔 12 〕士又(有)志於君子道

胃(謂)之時(志)士 。〔 13 〕善弗爲亡近, 〔 14 〕息(德)弗 7 之(志)不成, 〔 15 〕 智弗

思不得 。 思不清不衰(察), 〔 16 〕思不佷(長)

【不得,思不輕】不型(形), 〔 17 〕 不

型(形)不安,不安不藥(樂),不藥(樂) 8 亡惠(德) 。〔 18 〕

不愨(仁),思不能清 。 不智,思不能佷(長) 。 不愨(仁)不智, 〔 19 〕 未見君子, 憂心 9 不能掇掇;〔 20 〕既見君子,心不能兑(悅) 。〔 21 〕 (覯)走(之), 〔 22 〕 我心則 10

,`亦既見走(之),亦既詢

【兑(悅)】", 〔 23 〕 此之胃(謂)

【也 。〔 24 〕 不】愨

(仁),思不能清 。 〔 25 〕不聖,思不能翌(輕) 。〔 26 〕 不衰(仁)不聖, n 未見君子,憂

心不能佟(仲)佟(仲) ;既見 君子,心不能降 。〔 27 〕

愨(仁)之思也清,清 口則碟( 察),碟(察)則安,安則 李, 〔 28 〕 李則兑(悅), 兑(悅)則壼(戚), 〔 29 〕 鎏(戚)則新(親),新(親)則炁(愛),炁(愛)則 玉色,〔 30 〕玉色則型(形),型(形)則憙(仁) 。 〔 3 ! 〕 13 智之思也亻長(長),佷( 長 )則得,得則不亡(忘),不亡(忘)則明,明則見馭

(賢)人,見取(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型(形),型(形) n 則 智 。〔 32 〕 聖之思也翌(輕),莖(輕)則型(形),型(形)則不亡(忘),不亡(忘)則

睏(聰),耽(聰)則査(聞)君子道, 〔 33 〕査

(聞)君子道則玉音, 〔 34 〕玉 音 則型

(形),型(形) 1 5 則聖 。〔 35 〕 '閂(淑)人君子,其義(儀)蘢(-)也" 。〔 36 〕能爲龘( - ),肽(然)句(後)

能爲 君子 ,【君子】

認 (慎)其蜀(獨)也 。〔 37 〕 "

``【瞻望弗返(及)】,漂(泣)涕女(如)雨" 。〔 38 〕 能過(差)沱(池)其竽 (羽), 〔 39 〕 肽(然)句(後)能至哀 。 【君】

君子認(慎)其 17

【 蜀(獨)也 ] 。〔 40 〕

子之爲善 也, 〔 41 〕 乂(有)與的(始),又(有)與冬(終)也 。〔 42 〕君子之

爲惠(德)也, 18

【又( 有)與 】鉬(始),

亡殘 21

【與】終也 。〔 43 〕金聖

(聲)

而玉晨(振)之,又(有)崽(德)者也 。〔 44 〕

金聖

( 聲 ),

善 也;玉音, 〔 45 〕聖 也 。 善,人 o 道也;

惠(德),而〈天〉

【道也 。

唯】又(有)惠(德)者,〔 46 〕肽(然)句(後)能金聖(聲)而玉晨(振) 之 。

不耽(聰)不明,不聖不 20 智,不智不愨(仁),不愨(仁)不安,

不安不

樂,不樂亡息(德) 。〔 47 〕

不弁(變)不兑(悅), 〔 48 〕 不兑(悅)不鏖(戚),不療(戚)不新(親),不 新(親)不炁(愛),不炁(愛)不急(仁) 。〔 49 〕

不惠

( 直)

不義 。〔 51 )

不違, 〔 50 〕不違不果,不果 m 不柬(簡),不柬(簡)不行,不行

六五行

49

不蝶(遠)不敬,〔 52 」不敬不嚴, 〔 53 〕 不嚴不蹲(尊),不蹲(尊)不共(恭),不 共(恭)

亡豊

(禮) 。 〔 54 〕

未尚( 嘗 ) 22 聳(聞)君子道,胃(謂)之不耽(聰) 。〔 55 〕 未尚(嘗)見取

(賢)人, 〔 56 〕胃(謂)之不明 。聳 (聞)君子道而不智(知) 23 其君子道也,胃 (謂)之不聖 。

見啟(賢)人而不智(知)其又(有)息(德)也,胃(謂)

之不智 。 〔 57 〕 訌

見而智(知)之,智也 。査 (聞)而智(知)之,聖也 。

明明,智也 。

也 。

(謂)也 。〔 59 〕

``明明才(在)下,戲覿g才(在)上", 〔 58 〕 此之 胃

査(聞)君子道,耽(聰)也 。

究(聞)而智(知)之,聖也 。

號號,聖

聖人智(知)

而 〈 天 〉 26 道也 。 智(知)而行之,義也 。〔 60 〕 行之而時,崽(德)也 。 ( 賢 )人,明也 。

見而智(知)之, 27 智也 。

而敬之,豊(禮)也 。

智(知)而安之,愨(仁)也 。

馨 (樂)則又(有)息(德),又(有)

息(德)則邦 豪

(家)舉 。〔 63 〕 文王之見也女(如)此 。〔 64 〕

上,於昭】于而

〈 天 〉 ", 〔 65 〕此之胃(謂)也 。〔 66 〕

見而智(知)之,智也 。

智(知)而安之,愨(仁)也 。

行而敬之,豊(禮)也 。

息( 仁 )義,豊(禮)所r.

``文 29

【王才(在)

安 30 而行之,義也 。

(由)生也, 〔 67 〕 四行之所

和 n 則同,同則 善。〔 68 〕

顏色亻公(容)佼(貌)呈弁(變)也 。〔 69 〕以其中心與人交,兑(悅)也 。 (悅)

莖蹇 (遷) 32 於兄弟, 〔 70 〕I=

新(親)而 篙

(戚)也 。

(篤)之,炁(愛)也 。

(仁)也 。〔 74 〕

炁(愛)父,其沒炁(愛)人, 〔 73 〕 愨



也 。 〔 75 〕 違而不畏剪(強)語(禦),果也 。 柬(簡)也 。

息( 直 )而述(遂)之,遙

不 n 以少(小)道萬( 害 )大道, 〔 76 〕

又(有)大皐(罪)而大戟(誅)之,行也 。貴貴 ,其走(等)

蹲(尊)取(賢),

義 也 。〔 77 〕 厤

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 。〔 78 〕 遠而睹(莊)之, 〔 79 〕 敬也 。 嚴而畏 36 之,蹲(尊)也 。

而専(博)交, 〔 81 〕豊

不束 〈 柬 〉 ,不行 。 之,東

〈 柬 〉

(有)大 皐

中心兑

槀(戚)而信之, 〔 7] 〕 新(親) 。〔 72 〕

中心 33 隷(辯)肽(然)而正行之,植(直)也 。

也 。



聖智(知),豊(禮)藥(樂)之所栻(由)生也, 〔 61 〕 五

28 【行之所和】也 。〔 62 〕 和則 藎 (樂),

和也 。

見啟

也 。

敬而不~

(懈)〔 80 〕 ,嚴

[尊(尊)而不喬(驕),共(恭)也 。

共(恭)

(禮)也 〔 82 〕。

不 匿 ,不盞 37 於道 。〔 83 〕 又(有)大皐(罪)而大豉(誅) 又(有)少(小)皋(罪)而亦(赦)之,

匿 也 。〔 84 〕 乂

(罪)而弗大 38 戥(誅)也,不【行】也 。〔 85 〕 又(有)少(小)



(罪)而弗亦(赦)也,不裳於道也 。〔 86 〕



〈 柬(簡) 〉

之爲 言 猷(猶)練(間) 39 也, 〔 87 〕大而晏( 罕 )者也 。〔 88 〕匿之

郭店楚墓竹書

50

爲 言 也猷(猶)匿匿也,〔 89 〕少(小)而訪〈診(軫)〉者也 。〔 90 〕東〈柬

(簡)〉,義之方也 。〔 91 〕匿 , 40 愨(仁)之方也 。 (柔),〔 93 〕愨(仁)之方也 。

勢(剛),義之方 。〔 92 〕 矛

``不痹不棣,不勢(剛)不矛(柔) ", 〔 94 〕此之胃

(謂) 41 也 。 〔 95 〕

君子集大成 。 〔 96 〕能進之爲君子,弗能進也,各走(止)於其里 。

大而 42 晏

者, 〔 97 〕能又(有)取安(焉) 。 少(小)而軫者,能又(有)取安(焉) 。 膚達者君子道,〔 98 〕 胃(謂)之啟(賢) 。

走膚

君 o 子智(知)而與(舉)之,胃

(謂)之障(尊)取(賢) ;智(知)而事之,胃(謂)之蹲(尊)馭(賢)者

也 。 後,士之蹲(尊)馭(賢)者也 。〔 99 〕 "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 100 〕 心之返(役)也 。〔 IOI 〕 心曰唯,莫敢不唯;如(諾), 〔 102 〕

莫敢不如(諾) ; 45 進,莫敢不進;後,莫敢不後;深,莫敢不深;〔 103 〕 戇(淺), 莫敢不瀆(淺) 。〔 104 〕和則同,同則善 。〔 IO的 46

目而智(知)之胃(謂)之進之 。 〔 106 〕 葡

〈 喻 〉

而智(知)之胃(謂)之進

之 。〔 107 〕辟(譬)而智(知)之胃(謂)之進之 。 47 幾而智(知)之, 〔 108 〕 天也 。 ``上帝行女(汝),毋貳爾心",〔 109 〕 此之 胃(謂)也 。 〔 110 〕

大塈(施)者(諸)其人, 〔 111 〕 天也 。 其 48 人堅(施)者(諸)人,儋也 。 〔 112 〕 先(聞)道而兑(悅)者, 〔 113 〕好憙(仁)者也 。

聳(聞)道而畏者,好 o 義者

也 。 査(聞)道而共(恭)者 ,好 豊(禮)者也 。 聳(聞)道而臨(樂)者,好 息(德)者也 。〔 114 〕紅

口〕

五行,整理者:全文以`` 五行"兩 字 開頭,應是對緊接於下五旬的總括之詞 。 估計當時即以``五行"名篇 。 國 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25 頁):所謂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聖"五事 。 李學勤(1 986, 40 頁):子思

創其 五行説,所依據的思想資料是《尚書.洪範》 。《 洪範》有五行、五事,然而未明言 二者 的聯繫 。 子思的五 行説則將作爲元素的五行與道德範疇的五行結合爲一 ,將《洪範》的神秘理論導人儒家學説,爲數術與儒家的 融合開了先河,這是章太炎所已揭示的 。 龐樸 (2000A, 29 頁):五行爲``仁義禮智 聖 ",與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有別 。 仁義禮智聖改爲仁義禮智信,及與金木水火土的配搭,是西漢時事; 五 行亦以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稱五

常 。 郭梨華 (2000, 258 頁):對於``德之五行"與水火木金土``五行"的關係,基本上是藉著《五行》作者 對於``樂"的強調與 重 視而聯繫在 一 起,至於比附的關係則無跡可尋 。

〔勾

魏啓鵬 (1999, 10 頁): 《 通典 》卷五 十 三 引 《 周禮.地 官 ·師氏 》馬融注 :

``德行,內外之稱 。 在心爲德,

施之爲行" 。 龐樸 (2000A, 29 頁) :內,心中 。 形,成形 。 劉信芳 (2000E, 6~7 頁) :簡 、帛型、形各有所 取,不作通假 。 郭沂 (2001, 147 頁): ``形於內"指自然形成於內在心性的道德,`'不形於內"指通過學習 外在的道德規範而形成的道德 。

整理者:本篇簡文以小黑方塊爲分段符號,但有時也用作分句的符號,如此句下的小黑方塊 。

[3]

整理者:帛書此段嚴重殘損,所述五行,後 二 者爲禮、聖,前 三 者據整理者所補文字,依次爲仁、智、義 。 其次序與簡本有異 。

六五行

51

[4]

缺文,整理者:據文例及帛書本應補作``行 。 智形" 。

[5]

德之,整理者 : 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據上下文文例及帛書本,當作``不形於內謂之行",``德之" 二字 爲衍 文 。 龐樸 (2000A, 30 頁) :

帛書本無,當依簡本補 。 蓋``聖"乃是 一 種德行 (heng),不是善行 (xin g) ;衹

能形於內,不能``不形於內" 。 縱或有眾不能形聖德於內,亦無損其爲``德之行";故曰``不形於內,謂之德

之行" 。 劉信芳 (2000E, 15 頁):五行之中,惟``聖"具有特殊意義 ,聖既爲``通"、爲``備",則聖無論 是型於內還是不型於內,皆是德之行 。 是知``德之" 二字 並非衍文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章 。 李零 (19998, 487~488 頁)分爲第一章,並認爲 ,該 章每兩 句 一 絶, 標有墨釘,除最後一句應視爲章號,其他皆應視爲句讀 。 劉信芳 (2000E, 9~15 頁) 視本 章的方形墨塊皆爲

分章符號,分作五章 。 郭沂( 2001, 147 頁)歸爲第 一 篇之第 一 章 。

[ 6]

李零 (19998, 491 頁):以上兩句 意爲``德之 行"有五種,五種全和叫``德",衹有四種和叫`` 善" ,……

``德 之行五"作 一 句讀確無可易,簡文``之"下句讀乃誤點,應在``德"字下 。 池田知久 (1999D, 18 頁):

"和"屬上讀 。 劉信芳 (2000E, 18 頁) :帛 書整理者的句讀 不誤 。 仁型於內謂之``德之行",義、禮、智、 聖亦然,合而爲``德之行五" 。 今按: `'之" 字 下的 墨點疑爲 抄寫時誤入,與 其 他旬 讀形狀 不類 。

位〕

四行,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 1980, 25 頁) :指所謂``仁 義禮智" 。

[ 8]

李零(1 9998, 491 頁): ``人道也"下有句讀 。 今按:

``人道也"句下的黑點是竹簡契口中的陰影,非句讀 。

類似現象也見於其他簡 。

[ 9]

劉信芳 (2000E, 20 頁): 《 性自命出 》 62 號簡: ``凡憂患之事欲任,樂事欲後 。 "

``任"是前的意思 。 憂是瞻

前的思考 。

[ 10 ]

整理者: 6 號簡之首缺四 字 ,據帛 書本 應補作`'之=説(悅)

=則 不=",其中 三 字 有重文號,末 一 字重文

號尚未殘去 。 由於`'不"字 重文號尚存 ,此下 一 句句首之`'不" 字 不作爲缺文而直接釋出 。 説,陳偉 (2004A, 104 頁) : 當 如字讀, 意爲説 明 、釐清 。

[ II ]

帛書本 《 五行》於本句後有`` 【 君子 】無中心 之憂則無中心之聖,無中心之聖則無中心之説(悅),無中心 之説(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無】德" 。 邢文 (1998, 57~61 頁)等認爲是簡本 脱抄 。 劉信 芳 (2000E,

17, 304~305 頁):簡本並不脱抄 。 郭沂 (2001, 151 ~152 頁):帛書本這段文字是衍文 。 龐

樸 (2003, 16 頁 ):帛書`` 經二" 的第 二 段,論` `聖"

的 一 段,乃是由於不曾理解``智"的致思意思、誤

認其爲智德而續貂上去的,與整個 《 五行 》 全文及總綱的邏輯不符 。 陳偉 (2004A, 104 頁) : 簡本缺少上 述文 字 應是 一 簡所容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分爲 一 章 。 李零 (19998, 488 頁)分爲第二章 。 劉信芳 (2000E, 175 頁)歸爲第

[ 12 ]

六章 。 池田知久 (1999D, 18 頁)、龐樸 ( 2000A,

29, 31 頁)把 1 號簡至 5 號簡的``德天道也"歸人第 一

章,以下文字歸人第 二章 。 郭沂 (2001, 150 頁)

同龐樸 。

缺文, 整理者 :據帛 書本應補 作``子" 。 型於內,劉信芳 (2000E, 24 頁) :

帛書本作``刑於厥內" 。

[ 13 ]

時,劉信芳 (2000E, 25 頁) : 讀爲``時",訓爲``善" 。

[ 14 ]

近,陳偉 (2002C, 52 頁) : 疑讀爲``忻",義爲啓發、開啓 。

[ 15 ]

之,劉信芳 (2000E, 26 頁) : 讀如字,訓作``往"、``行" 。

[ 16 ]

清,李零(1 9998, 488 頁) 、龐樸 ( 2000A, 33 頁)讀爲``精 ",

以下各句同 。 魏啓鵬 (2000,

14 頁)引

《禮記 .緇衣 》鄭注 : ``精知,孰慮於眾也 。 精,或爲清 。 "郭沂 (2001, 153 頁):帛書本作``晴",當如簡 本讀作``清" 。 孫開泰 (2001, 140 頁) : 精確 。 沈培 (2002, 1~4 頁) :簡帛 《五行》

``思"的``清"與

郭店楚墓竹書

52

`'不清"都是跟`'仁'有關的 。 因爲仁者靜,所以其思也清 。

繒裘按:帛書本相當之字爲`'察 " 。 此字在包山簡中屢見,讀爲``察",義皆可通 。 張光裕 (1999B, 3 頁 ):隸作``詧"

《 説文 》 云:

``詧, 言 微親詧也 。 從 言 ,察省聲 。 "劉信芳(1 999C, 60 頁; 2000E, 27

頁 ):從 言 莘聲,讀爲`'督" 。 曹錦炎 (2000) : 釋爲``詧",通假爲``察" 。 董蓮池 (2000A, 201~203 頁): 據《古文四聲韻》所錄``辯"字古文,字應釋爲``辯",讀爲``辨",訓爲明察 。 黃錫全 (2001, 11 頁):釋

爲``諦(諦)",審諦明察之義 。 [ 17 ]

佷,整理者 :帛 書本在``思 【 不 】精 不察"下有``思不長不得,思不輕不刑(形)"兩旬,簡本似誤合此 兩句爲``思不 長 不形" 一 句 。

[ 18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 字 分爲一 章 。 李零(1 999B, 488 頁)分爲 第 三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21 頁) 、龐 樸

(2000A, 32~33 頁) 把`` 善 弗爲亡近"前的文字歸爲第 三章 ,以下文 字歸爲第 四章 。 劉信芳 (2000E, 24 頁)把本段全部文字歸作第七章 。 郭沂 (2001, 155 頁)歸 爲第二篇之第二章 。

[ 19 ]

整理者: 此``智"字寫得不成字 。

[ 20 ]

整 理者: 《詩 .召南.草蟲 》 : ``未見君子 ,憂心掇掇 。 "帛書本此句殘缺,可據簡本補 。 劉信芳 (2000E, 31 頁) : 《五 行 》引 此詩反其 意 而用之 。

馮勝君 (2006, 45~52 頁) : 簡本《五行》``専"、``聞"、``者"、`'不"、``心"等字形具有齊系文字的特點 。 ``見"字有 三 晉文字 的特點 。 `'敬"、``家"、``深"、``解"、``目"等字則有別於戰國楚文字 。

[ 21]

整理者:簡 文謂人如不仁不智,未見君子 之時,憂心不能掇掇;既見 君子 , 其 心亦不能悅 。 魏啓鵬 (2000, 15 頁):疑`' 不 仁 不智"是緊縮複句, 言 人若不 仁 則不智 。

[ 22 ]

走,劉信芳 (2000E, 31 頁) 讀爲 ``止" 。

[ 23 ]

缺文, 整理者 : 據帛書本應補作``説" 。 以上引 詩 見於 《詩 · 召南 . 草 蟲 》 。 帛 書本 引 詩還 引出``亦既見之" 前的 二 旬,其前並有``詩曰"二字 。 李零 ( 1999B, 488 頁)補作`' 悅" 。 劉信芳 (2000E, 30 頁)補 作 ``兑(悅)" 。

[ 24 ]

劉信芳 (2000E, 31 頁): 《五行》 10 號簡 書寫風 格與諸簡大異其趣 。 11 號上部 殘簡 ``此之謂"三字與下部

文字不類,似不能拚合爲 一 簡 。 周鳳五 (2000C, 59 頁 ):簡文有少數 字 的形体與 《唐虞之道》、《忠信 之

道》相同,有齊國文字的特色,與《五行》出於儒家,傳自齊、魯正相 一 致,仍然保留著外來文 字 的蛛絲 馬跡。今按: 10 號簡和 11 號簡上部的 字體 與 《唐虞 之道 》 相類,可能 是因 簡本缺損,由他人補抄所致 。

[ 25 ]

缺文, 整理者 :據文例及帛 書本應補作``也不",``也" 字屬上句,`'不"字屬下句 。

[ 26 ]

望整理者依帛書本讀爲``輕"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25 頁): 疑讀 爲徑,直也,捷速也 。 龐 樸(1 988, 46 頁):蓋帛書本《經》之《 説 》有 ``酉下 子 思輕於 翟",翟 ,羽也 。 則 輕 乃輕重之輕可知 。 龐 氏 (2000A, 37 頁)復云 : 《禮記 ·中 庸》 所 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 從容中道,聖人也"及 《荀 子 ·不 苟》``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 …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捨,則濟矣"可作``聖之思 也輕"之解 。 郭沂 (2001, 153 頁)、孫開泰 ( 2001, 140 頁)皆從帛 書本《經》之《説》

``輕者尚矣",訓

爲`'尚" 。 廖名春 (2004, 111 頁) :讀爲``經",訓爲``常" 。 簡 15`' 聖之思也翌"與簡 14 `' 智之思也佷"

句式相同,``翌"、``佷"並稱,其義當相近 。

[ 27 ]

整理者 : 《詩 .小雅. 草 蟲 》 : ``未見君子,憂心仲仲,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降。"以上詩句可與簡 文作比較 。 劉信芳 (2000E, 32 頁 ):此亦暗引 《詩》,反其意 而用之 。 今按 : 整理者把以上文字分爲 一 章 。 李零 ( 1999B, 488 頁)分爲第四章 。 池田知久(1 999D, 23 頁) 、龐 樸

(2000A,

34 頁)歸爲 第五章 。 劉信芳 (2000E, 30 頁)歸爲第八章 。 郭沂 (200 1 , 155~156 頁 )把``此之

謂也"以上文字歸爲第 二篇之第 三 章,以 下文 字歸爲第 四章 。

六五行

[ 28 ]

53

``則"下 一 字,整 理者釋爲``'「因",讀作``温" 。 張光裕 (19998, 195 頁)釋作``恩" 。 劉信芳 (2000E, 35

頁)釋作`'囧" 。 陳偉 (2002C, 52 頁):釋作`寸函",或借爲``温" 。

[ 29 ]

戚,劉信芳 (2000E, 66 頁)、魏啓鵬 (2000, 18 頁)訓爲``近" 。 孫開泰 (2001, 140 頁)解作``姻戚" 。

今按:參看《六德》 1 號簡註釋 。

[ 30 ]

玉色,帛 書本作`' 王色"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5 頁):王 字是 玉 字誤寫 。

《禮記 · 玉藻》有

``玉色",又《尚書大傳》`'在內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聲" 。 劉信芳 (2000E, 36 頁) :帛書本`'王色"未 必爲``玉色"之誤 。 《成之聞 之》簡 24 ``型於中,發於色"是 玉 色見在顏面,實指內心之温潤也 。

[ 31]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分爲 一 章 。 李零 (19998, 488 頁)分爲第五章 。 劉信芳 (2000E, 32 頁)歸爲第 九章 。 郭沂 (2001, 157 頁)歸爲第二篇之第五章 。

[ 32 ]

龐樸 (2000A, 36 頁)以 《文子 .上仁 》``知賢 之謂智"釋``明則見賢人……形則智"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分爲一章 。 李零(1 9998, 488 頁)分爲第六章 。 劉信芳 (2000E, 38 頁)歸爲第 十 章 。 郭沂 (2001, 158 頁)歸爲第 二 篇之第六章 。

[ 33 ]

睏,劉信芳 (2000E, 40 頁)、何琳儀 (2001, 162 頁)隸定,讀作``聰" 。

聳,整理者:字與《汗簡》``聞'\《古文四聲韻》引《古老子》及《古尚書》``閒"字同 。 [ 34 ]

玉音,帛書本《經》作`'王言" ,

《説》 作``玉音"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言"是``玉音"之誤寫 。 李學勤 (1986, 38~39 頁):

19, 25 頁) :

`` 王

`'王言"可以參看《大戴禮記》中的《 王 言》篇首

的一段,篇中`'王 言"意 即王者之道,所謂``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 尊道 也" 。

[ 35 ]

今按:帛書本自本章始有《説》。整理者把以上文字分爲一章 。 李零(1 9998, 488 頁)分爲第七 章 。 劉信 芳 (2000E, 40 頁)歸爲第十一章 。 池田知久(1 999D, 25 頁)、龐樸 (2000A, 35 頁)把 12 號簡``仁之思 也清"至本章歸爲第六 章 。 郭沂 (2001, 159 頁)歸爲第 二篇之第七章 。

[ 36 ]

義,劉信芳 (2000E, 47 頁)讀如字 。 整理者:以上引詩見於《詩·曹風·呣鳩》 。 今本《詩經》作: ``淑人君子,其儀 一 兮 。 "帛書本引詩有前兩

句 。 溜,帛書本及《詩》均作`` - ",當讀作``-" 。

[ 37 ]

整理者:據帛書本,此文``慎其獨"上脱去``君子"二字,亦即上旬末的``君子"脱去重文號 。 龐樸

(2000A, 41 頁) 以帛 書本 此章之 《説》解釋``慎獨",謂特 指``舍夫五而慎其心"、

``以夫五爲 一 ";而

``夫五",即仁義禮智聖五行,``爲一",即五行和而爲德之謂,故有``一也,乃德已" 。 魏啓鵬 (2000,

22

頁): ``慎其獨"者,``慎其心"也 。 簡帛《五行》經文正以``獨"喻心君,獨居於上位,人體之尊者,大

者也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分爲一章 。 李零 (19998, 488 頁)分爲第八 章 。 劉信芳 (2000E, 51 頁)歸爲第

十 二章 。 郭沂 (2001, 163 頁)歸爲第 三 篇之第一章 。

[ 38 ]

整理者:簡文此處係引《詩·邾風.燕燕》之句 。 帛書本此處引詩作: ``【嬰】嬰於蜚(飛),眈池其羽 。 子 之與歸, 袁(遠)送於野 。 瞻望弗及,汲(泣)沸如雨" 。 簡文所缺四字應爲``瞻望弗及" 。 從下文看,此 處引詩,本應如帛書本,將前面四句也引出來 。

淥,簡文作`'這" 。 整理者:釋爲`才具",讀爲``泣" 。 裘按:疑是``漂"之訛字 。 [ 39 ]

遁劉信芳 (2000E, 54 頁)、何琳儀 (2001, 162 頁)釋,``徙"字古文,讀爲`` 差" 。 李零(1 9998,

488

頁)讀爲``差"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 室 ( 1980, 19 頁):帛書本 《説》云 ``差池者, 言 不在衰;不在衰也,然後能至

哀" 。 [ 40 ]

整理者:與帛書本對照,可知此句末所缺二字應是``獨也" 。 估計其下尚有 一分段符號 。 李零 (1999B, 第

郭店楚墓竹書

54 488 頁)於旬末補`' ■ ",是分章符號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19 頁) :

帛書本《説》云``獨 也者,舍體也" 。 龐樸 (2000A, 42 頁):

獨,內心專注也 。 舍體,舍其體而獨其心 。 郭沂 (200 1 , 167~168 頁):

``體"當爲外在體現 。 上引《説》

文意 即專 注 內心,忽略外在體現 。 今按 :整理 者 把以上文 字歸爲 一 章 。 李零 ( 1999B, 488 頁) 分爲 第 九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27 頁) 、龐樸

( 2000A,

39 頁)把 16 號簡`` 淑人君子"至 17 號簡歸 爲第 七 章 。 劉信芳 (2000E, 51 頁)歸爲第十 三 章 。

郭沂 (2001, 166 頁)歸爲第 三 篇之第 二 章 。

[ 41 ]

整理者 :據帛書本可知,簡文此句句首所缺之字應是``君" 。 此 字與 上句 末 二 缺字都在 18 號簡首缺去部份 。 此部份可 容 四 字,估 計在上旬末 二 缺字與此字之間尚有 一 分段符號 。

[ 42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 1980 , 19 頁) :帛 書本《説》云`` 言 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 。

[ 43 ]

整 理者 : 所缺五字,據帛書本應作``有與始,無與" 。 今按 : 殘片 21 字形和筆畫粗細與其下簡文同,應即 一

簡之折 。

[ 44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25 頁)引《孟子 ·萬 章下》釋`'金聲玉振" :

``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

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 。 玉振之 也者,終條理也 。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 。 終條理者, 聖之事也" 。 龐樸 (2000A, 44 頁) : 金聲譬 如四行之爲善、智之事(參《經 6 》),玉振譬 如 五行 之志於德、 聖之事(參 《 經 6 》),唯有德者然後 能 金聲而玉振之 。 劉信芳 (2000E, 58 頁) :

`'金聲"爲外,``玉振之"

爲 內,如 《韓詩 外傳 》卷一 `'在 內 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聲 " 。 郭沂 (2001, 169 頁):本章 雖明 言 始終, 但其始終是由內外問題而發 。 下章《説》云:

`'金聲而玉振之者,動之於 內,而形善於外 。 "這種解釋是正

確的 。 今按:整理者 把以上文 字 分爲一章 。 李零 ( 1999B, 488 頁)分爲第 十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29 頁)、龐樸

( 2000A,

39~43 頁) 把`' 金聲 而 玉 振之"以上 文字歸爲第八章 ,以下文字 歸人第 九 章 。 劉信芳 (2000E,

58 頁)歸爲第 十四 章 。 郭沂 (200 1, 168 頁)歸爲第 三 篇之第 三 章 。

[ 45 ]

玉音,國家文 物 局古文獻研究室 (1 980, 18 頁) :帛 書本 作 `'王言" 。 劉信芳 (2000E, 60 頁) :簡 15 ``聞 君子道則玉音 ",可 證君子之道有 如玉 音 。 龐樸 (2000A, 43~44 頁)改``音 " 爲``振" ,讀爲``玉振" 。

[ 46 ]

缺文,整理者:據帛書本應補作``道也" 。

[ 47 ]

整理者:自`'不聰不 明"以下,帛 書本位於``不遠不敬……" 一 段之後 。 `'不聰不明",帛書本作`'口口不 聖" 。 裘按 :

帛書本也有可能作`` 【 不聰不明 ,不明】不 聖" ,則簡文`'不明"

號 。 由於帛 書 此處 殘損嚴重 ,難以確定 。 劉信芳 (2000E, 61 頁) :

`'不聖"四字當皆脱去重文

`'不明不聖"是帛書本後加人的 。

`'不

聰"與"聖"相聯繫,`'不明"與``知"相聯繫,因而`'不聰不明,不聖不知"之間,不可能容下`'不明 不聖",簡本《五行》亦未見將``明"與``聖"相聯繫的文例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 李零 ( 1999B, 489 頁)分爲 第 十 一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 30 頁)、龐 樸 (2000A, 43 、 50 頁)據 帛 書本次序, 把``唯 有德者,然後 能 金聲 而 玉 振之"及此前的部份歸爲第九 章 。 池田知 久 ( 1999D, 31 頁)

(2001,

把以下部份 歸爲第十章,龐樸 ( 2000A, 43 、 50 頁)

則歸 爲第十 三 章 。 郭沂

170~172 頁) 把 `'唯有德者 , 然後 能 金聲 而 玉 振之"及此前的部份歸 爲第 三 篇之第四章,以下部份

歸爲第四篇之第一章 。 劉信芳 (2000E, 59 頁)歸爲第十五章 。

[ 48 ]

弁(變),整理者:帛書本作``磐",但解説部份解釋經部此句時則作``變"

(見帛書第 233 行) 。 國家文物

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5 頁): 臀 從般 聲,與變音 近通假 。 帛書本《説》(1 9 頁): ``變 也者,勉也, 仁氣

也 。 變而後能悅" 。 龐樸 (2000A, 46 頁) :帛 書整 理組把 《説》 的``緝" 字釋爲 `` 變 ",於 義 無解,宜作 戀、孌、攣之省 ,思 慕 也, 温順 也, 眷念 也 。 劉信芳 (2000E, 65~66 頁) :帛 書 本 249 行作 ``變" ,知釋

六五行

55

``緝"爲``變"是,訓作``動" 。 魏啓鵬 (2000, 27 頁) :讀作``勉",簡文謂勉於仁 。 陳偉 (2002C,

53~

56 頁) :簡 書 的``弁"可如 字讀 ,或者看作`` 昪 "之省,訓 喜樂貌 。 簡 32 有與此相同之字,也當如上解 。

[ 49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章。 李零 (19998, 489 頁)分爲第十 二章 。 池田知久 (1999D, 31 頁)歸 爲第十 一章。 龐樸 (2000A, 45 頁)歸爲第十章 。 劉信芳 (2000E, 65 頁)歸爲第十六 章 。 郭沂 (2001, 173 頁)歸爲第 四篇之第 二章。

[ so ]

逸,整理者:帛書本此句作``不直不迆"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6 頁) :迆,疑讀爲``肆" 。 《老子 .德 經》``直而不肆" ,帛 書甲本 作`` 直 而不跩' \《禮記 . 樂記》: ``肆直而慈愛 。 "李零 (19998,

491

頁):帛書本對應的字是``迆",疑讀爲``肆" 。

[ 51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20 頁) :帛書本 《説》

``閒(簡)也者,不以小 害大,不 以輕害重" 。 龐

樸 (2000A, 47 頁):簡、間、柬皆有分別 義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 字歸爲一章 。 李零 ( 19998, 489 頁)分爲第 十 三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31 頁)歸

爲第十二章 。 龐樸 (2000A, 46 頁)歸爲第十一章 。 劉信芳 (2000E, 65 頁)歸爲第十七 章 。 郭沂 (2001, 174 頁)歸爲第 四篇之第 二章 。

[ 52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0 頁) :帛 書本《説》``遠心者 也,禮 氣 也" 。 龐樸 (2000A, 49 頁):儒

家主張``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自外作、動於外、以修外,"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

(《禮記 . 樂記》)……禮

( 《經 16 》),故 曰遠,曰遠心 。 劉信芳 (2000E, 72

頁) : ``遠"謂人與人交往的尺度或距離 。

[ 53 ]

國家文物局 古文獻研究室 (1 980, 20 頁) :

50 頁) :讀`` 責"爲``積" 。 廠,

帛書本《説》``嚴猶廠,廠,敬之責者也" 。 龐樸 (2000A, 49~

《説文》作``厰",崟也; 崟 ,高貌 。 故曰敬之積 。 劉信芳 (2000E, 74

頁) : 《語叢二》簡 2" 厰生於禮,敬 生於厰",``厰 "讀 爲``欽" ,兩 字讀音相通 。 欽,敬也,多用作敬上 。 [ 54 ]

今按 : 整理者 把以上文 字歸爲一章 。 李零 (19998, 489 頁 )歸爲第 十四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31 頁)歸 爲第十 三 章。龐樸 ( 2000A, 48 頁)歸爲第十二章 。 劉信芳 (2000E, 72 頁)歸爲第十八 章 。 郭沂 (2001, 176 頁)歸爲第 四篇之第四 章 。

[ 55 ]

整理者:從此句以下直至``和則同,同則善"的一大段文字,帛書本位於自``顏色容 【 貌 】 "至``共而博 交禮也" 一 段之後 。

[ 56 ]

整理者:此句``見"字似已與``視"字相混 。 本篇自此以下之``見"字下部皆作立人形,但有的在人形兩 筆之間加一道或兩道橫劃,這也許仍是爲了與``視"相區別 。

[ 57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章。 李零 ( 19998 , 489 頁)分爲第十五章 。 劉信芳 (2000E, 76 頁)歸爲

第十九章 。 郭沂 (2001, 178 頁)歸爲第五篇之第一章 。

[ 58 ]

整理者:簡文引詩見於《詩 . 大雅.大明》 。 虢虢,《詩》作``赫赫" 。 今按:帛書本引《詩》作``壑壑", 整理者讀作``赫赫" 。 簡本《緇衣》 16 號簡所引同簡本 《 五行》 。 本簡``見而知之,智也"與兩處``聖也" 下的墨點及``明明,智也"下的墨塊皆用作句讀符號 。

[ 59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 李零 ( 19998 , 489 頁)分爲第 十 六章 。 劉信芳 (2000E, 79 頁)歸爲 第 二 十章 。 郭沂 (2001, 179 ~ 180 頁)歸爲第五篇之第二章 。 池田知久 (1999D, 34 頁)把簡 22 、 23 ``未 嘗聞君子道"至簡 26 ``此之謂也"歸爲第十四章 。 龐樸 (2000A, 60 頁)歸爲第十七 章 。

[ 60 ]

義也,整理者:帛書本經部作``聖也",解説則作``義也" 。 經部之"聖也"係``義也"之誤 。

[ 61 ]

整理者把``聖智禮樂所由生也"斷讀作``聖,智(知)禮樂所由生也" 。 龐樸 (2000A, 63 頁) 等 把``智"

斷入上旬,讀如字 。 今按:帛書本與經對應的《説》有`` 【 仁 】 義,禮樂所繇(由)生也,言禮樂之生於仁 義……" ;簡本下 章有``仁義,禮所由生 也",可參考 。

郭店楚墓竹書

56

"所"下一字,整理者隸作``榖",讀作``由"。裘按:所謂``榖"字實不成字,疑即`'繇"字誤寫,故可讀 爲``由",下同 。

[ 62 ]

整理者:簡文``五"與``也"之間約殘缺三至四字,據下文``四行之所和也"一段,可擬補爲``行之所 和"或``行所和",今暫 定爲 缺四 字。

[ 63 ]

墨整理者:帛 書 本作``與",帛 書整 理者以爲``興"之訛字 。 劉信芳 (2000E, 91~92 頁): 讀爲 ``與", 意爲相與 。 魏啓鵬 (2000, 34 頁) :讀爲``譽",言有聲譽 、美名於 世也 。

[ 64 ]

見,李零 (2002B, 82 頁)釋作``視",讀 爲``示" 。

[ 65 ]

缺文,整理者據 《詩 ·大雅.文 王》 補 。

[ 66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章。 李零 (1999B, 489 頁)分爲 第 十七 章。 池田知久 (1999D, 34 頁)歸

爲第 十五章 。 龐樸 (2000A, 63 頁)歸 爲第十 八章 。 劉信芳 (2000E, 82 頁) 歸爲第 二 十 一章。 郭沂

(2001, [ 67 ]

整 理者:

181 頁)歸爲 第 五篇之第 三章。

帛書本 作``仁義禮知(智)之所繇(由)生也" 。 龐樸 (2000A, 68 頁 ):此句 《説》 文作 ``仁知

禮之所由生也",``知"乃``義"之誤 。 帛書本《經》之``知"字係衍文,斷作``仁義,禮之所由生也" 。

魏啓鵬 (2000, 35 頁): 《 中庸 》 `` 仁者,人也,親親爲 大。義者 , 宜 也 ,尊賢爲大 。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 。 "可證簡文`` 仁義"當 與下文斷開 。

[ 68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李 零 (1999B, 489 頁)分爲 第 十 八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34 頁)歸 爲第十六章 。 龐樸 (2000, 67 頁)歸爲第 十 九章 。 劉信芳 ( 2000E, 94 頁 ) 歸爲第二 十 二 蓽 。 郭沂 (2001, 184 頁)歸爲第五篇 之第四 章。

[ 69 ]

劉信芳 (2000E, 99 頁) 、魏啓鵬 ( 2000, 36 頁) 把``學"與``變"斷開 。

[ 70 ]

整 理者:帛 書 本作``中心説(悅)焉,遷 于 兄弟" 。 番 ,裘按:此 字與《唐虞之道》篇 中意爲``禪讓"之 字 的 右旁 相似 。疑 彼字 當讀爲``禪 ",此 字讀爲

``旃" 。 `'旃"從 ``丹"聲,'禪"從``單" 聲 ,`` 丹"

``單"同音 。 "中心悅旃",意即``中心悅之焉" 。 李

零(1 999B, 491~492 頁 ):疑即``廛" 字 ,借讀爲``旃" 。 張光裕(1 999A, 緒言 4 頁):

``播" 字異 構 。

劉信芳 (2000E, 102 頁 )讀爲``焉"。白於藍 ( 2001C, 178 頁 ):讀爲``然" 。 王引之 《經傳釋詞》 :

``然,

猶`焉 ' 也 。《 禮記·檀弓》曰:'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 '鄭 玄《注》 :'然之 言 焉也 。 '"

犨裘按:與帛 書本 `'遷"字相 當 ,疑也 當釋爲 ``遷" 。 魏啓鵬 (2000, 37 頁)讀爲 `` 譽 ",把以上兩句合 爲一句 。

[ 71 ]

信 ,龐樸 (2000A, 54 頁 ) :通``伸" 。

[ 72 ]

整理者:本應作``戚而信之,信(親)也",因``新"字加重文號,兼用作下句首字,故省去其下 ``也"字 。

[ 73 ]

淡,整理 者 : ``攸"字 異體 , 讀作``迪" 。 帛書本作`,綠",整理者釋作``犧" 。 裘按:馬 王 堆帛書《老子》 甲本``稽"字作``詰" 。 簡文此字疑是``稽"之異體,讀爲``繼" 。 兩 字古音 極近 。 劉 信芳 ( 2000E, 106

頁) :釋爲``殺",是差、減 之 意,與``繼" 義 近 。 [ 74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 李零 (19998, 489 頁) 分作第十九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38 頁) 歸

爲第十七章。龐樸 (2000A, 52 頁)歸爲第十四章 。 劉信芳 (2000E, 99 頁 )歸爲 第二 十 三 章。郭沂

(2001, 187 頁)歸爲 第 五篇 之第 五章。 [ 75 ]

這整理者:前文有``不直不違(帛書本作迆)",可與本句相對照 。 李零 (19998, 490 、 492 頁) 讀爲 ``肆" 。 劉信芳 (2000E, 108 頁):讀爲`` 踵",訓爲``述 "。

[ 76 ]

萬,整理者釋作``交" 。裘按:疑是``藏(害)"之訛形,《尊德義》 26 號簡"萬"字可參照 。字 當從帛書

六五行

57

本讀爲``害'\何琳儀 (2001, 162~163 頁): ``徒"字異文,讀作``屠" 。

[ 77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 李零 (1999B, 489 頁)分作第二十章 。 池田知久 (1999D, 41 頁)歸 爲第十八章 。 龐樸 (2000A, 55 頁)歸爲第十五 章 。 劉信芳 (2000E,

108 頁) 把``貴貴"以上文字歸爲第

二十四章,`'貴貴"以下文字歸爲第二十五章 。 郭沂 (2001, 189 頁)婦爲第五篇之第六 章 。

[ 78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1 頁):帛書本 《説》

``外心者,非有他心也" 。 魏啓鵬 (2000, 43 頁):

外心,義如 《禮 記.禮器》``禮之以多爲貴者,以其外心者也"鄭注: ``外心,用心於外,其德在表也 。 "

[ 79 ]

牘,整理者:帛書本作``裝",解説部份作``莊" 。

〔節〕

5, 整理者:疑是``節"字 。 帛書本作``解(懈)" 。 裘按:恐亦書手寫錯之字 。 李零 (2002B, 83 頁): 36 號簡簡背有``解"字,爲《郭店楚 墓 竹簡 》所遺,應即改錯之字 。 李家浩(馮勝君 2006, 50 頁):推測是 古文``解(懈)"的另一種寫法 。 今按: 36 號簡背面一字爲``懈"字 。

[ 81 ]

専,整理者讀爲``博" 。 劉信芳 (2000E, 122 頁):讀爲 ``甫",謂且 字之 甫也 。 《周禮.鄉飲酒禮》``司正 升相旅,曰:某子受酬",鄭注: ``旅,序也 。 ……某者,眾賓姓也 。 同姓則以伯仲別之,又同則以且字別 之 。 "賈疏: ``眾賓之內有同姓,司正命之則呼伯仲別之也 。 ……爲同姓之中有伯仲同者,則以某甫,且 字 別之也 。 "陳偉 (2004A, 104~105 頁):讀爲``薄" 。 薄交,就是``以其外心與人交",在交接時必須``遠

而莊之"、``敬而不解"、``嚴而畏之"、``尊而不驕"、恭敬行事而薄於情意 。

[ 82 ]

龐樸 (2000A, 59 頁)、劉信芳 (2000E, 123 頁)皆認爲本章是對`'不遠不敬……不恭亡禮"章的解釋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章 。 李零 (1999B, 490 頁)分作第 二十 一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41 頁) 歸爲第十九章 。 龐樸 (2000A, 58 頁)歸爲第十六章 。 劉信芳 (2000E, 117 頁)歸爲第二十 六章 。 郭沂

(2001, [ 83 ]

191 頁)歸爲第五篇之第七 章 。

墓裘按:字與當讀爲``察"的從``言"之字的右旁有別,帛書本相 當之字爲``辯",待考 。 張光裕 (1 999A, 3 頁)釋爲``業" 。 周鳯五 (1999C, 48~49 頁):字從``帶",讀作``察" 。 魏啓鵬 (2000, 44 頁):釋作``此奖",讀爲``辯" 。 董蓮池( 2000A, 204 頁):釋爲``辯",讀作``辨" 。 陳偉 (2002C, 58~ 59 頁):是 ``辯"或``辨"字的異構,讀爲``遍",周遍 、周全之意 。

[ 84 ]

匿,魏啓鵬( 2000, 44 頁):隱匿 。 《爾 雅.釋詁 》 :

``匿,微也 。 "郭舍人注:

``匿,藏之微也 。 "小罪猶言

小過 。

[ 85 ]

行,整理者:簡文僅存下半部,據帛書本補 。

[ 86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 李零 (1999B, 490 頁)分作第 二 十 二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42 頁)、 龐樸 (2000A, 69 頁)歸爲第二十章的上半部份 。 劉信芳 (2000E, 125 頁)歸爲第 二 十七章 。 郭沂 (2001, 193 頁)歸爲第六篇之第 一 章 。

[ 87 ]

練,整理者:疑借作``間"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18 、 22 頁):帛書本 《經》 作``賀",

《説》

云: ``簡爲言猶衡也" 。 龐樸( 2000A, 71 頁):當係``諫"之手誤 。 《左傳》 成公八年引 《詩》説`'是用大 簡",今本《詩·大雅·板》作`'是用大諫" 。 魏啓鵬 (2000, 44~45 頁)引《論衡 .譴告》: ``諫之爲言間 也 。 "劉信芳 (2000E, 130~131 頁) :猶簡也 。 《離騷》`` 苟余情其信婷以練要兮", 王 逸 《章句》: ``練,簡 也 。 ……中心簡練,而合於道要 。 "孫開泰 (2001, 145 頁) :讀爲``加" 。 廖名春 (2004, 119 頁) :讀爲

``簡",訓爲``簡核"、``核實" 。 今按:帛書本《説》云``間,義之方"、``義之盪,間也"、``故義取間而仁 取匿"

(見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2 頁),可爲整理者讀``練"爲``間"之證 。

[ 88 ]

晏,整理者:帛書本作``罕" 。 ``晏" ``罕"兩字音近 。 劉信芳 (2000E, 131 頁):如字讀,有``清"義 。

[ 89 ]

匿匿,龐樸 (2000A, 71 頁) :後一``匿"字通``愿",邪惡也 。 劉信芳 (2000E, 132 頁)讀爲``隱隱" 。 魏啓鵬 (2000, 45 頁):簡文有誤,當作``匿也匿",後 一 ``匿"字屬 下句 。 陳偉 (2002C, 56~58 頁):

郭店楚墓竹書

58

《六德》``仁普而容,義強而柬 。 容之爲言也,猶容容也,小而炅多也"的``容"與《五行》的``匿"辭義

相近,訓爲隱匿 。

[ 90 ]

訪,整理者 :

``診"之訛形 。

``診"借作``軫"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2 頁):帛 書本《説》

``軫者,多矣" 。 龐樸 (2000A, 71 頁):疑`'軫"乃``縝"或``珍"之誤,縝,紛而眾也 。 魏啓鵬 (2000,

45 頁):讀作`'多",引申有密、稠之義 。 劉信芳 (2000E, 132 頁):謂仁人之心有如車軫,能承載弱 小也 。

[ 91]

方,龐樸 (2000A, 71 頁):道 也,術也 。 魏啓鵬 (2000, 46 頁) :

《論語 .雍也 》`'可謂仁之方 也已",鄭

注 : ``方猶道也 。 "

[ 92 ]

勢,整理者讀作``剛" 。 今按 : 帛書本《經》作``剛" 。 李零(1 999B, 520 頁) : 《六德》``義強而簡"與本

篇``簡,義之方也"、``強,義之方"相關 。

[ 93 ]

矛,今按:帛書本《經》作``柔" 。

[ 94 ]

整理者:帛書本作`'不動不救,不剛不柔'\《詩 . 商頌 . 長發》作`'不競不銶 ,不剛不柔" 。

[ 95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 章 。 李零 ( 1999B, 490 頁)分 作第 二 十 三 章 。 池田知久 (1999D, 42 頁)、 龐樸 (2000A, 69~70 頁)歸爲第 二 十章的後半 。 劉信芳 (2000 E, 130 頁)歸爲第二 十八 章 。 郭沂 (200 1 , 195 頁)歸爲第六篇之第二章 。

[ 96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2 頁) :

帛書本《説》`` 【 成也 】 者,猶造之也,猶具之也 。 大成也者,

金聲玉辰(振)之 也 。 "今按: 19 號簡云`'金聲而玉振之,有德者也" 。

[ 97 ]

晏,今按 : 帛書本《經》作``罕",《説》作``炭" 。

[ 98 ]

走膚門,整理者:帛書本作``索纊繡"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 1980 , 25 頁) : 下文解説部份皆作``衡

盧盧" 。 索、衡疑皆``率"字之誤,鑪、廬皆讀爲``僱" 。

《荀子 ·非十 二 子 》

``勞苦事業之中則儘儷然"

注: ``儘儷,不勉強之貌 。 "李零( 1999B, 492 頁) : 讀作``胥儷儷",意不費力 。 龐樸 (2000A, 74 頁): 疑即《呂氏春秋 . 尊師》中的``索盧參" 。 魏啓鵬 (2000, 49 頁) : 讀作``赫噓噓",意爲``顯盛昭明之

貌" 。 王志平 (2002B, 46~51 頁) : 讀爲``胥樓摟",胥訓爲`'皆",索訓爲`'盡",褸褸訓爲``謹敬" 。 廖 名春 (2004, 1 20~ 122 頁) : 讀作`'胥膚膚 ", 意爲``皆大達諸君子道" 。 者,裘按:似當讀爲``諸",帛書本相當之字爲``於" 。

[ 99 ]

整理者 : 帛書本於本句前有``前王公之尊賢者也",簡本脱去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一章 。 李零 ( 1999 B, 490 頁)分作第二十 四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44 頁)、 龐樸 (2000A, 73 頁)歸爲第二十一章 。 劉信芳 (2000E, 135 頁)歸爲第二十九章 。 郭沂 (2001, 197 頁)

歸爲第六篇之第 三 章 。

[ 100 ]

目,整理者:與《説文》古文、《汗簡》``目"字形近似 。

[ 101 ]

退整理者:帛書本作``役" 。 袁國華 ( 2000B, 169~176 頁)釋作從``度"之字,限制義 。 國家文物局古 文獻研究室(1 980, 23 頁):帛書本《説》`'耳目 也者,説(悅)聲色也者 。 鼻口者,説(悅)攣(臭)

味者也 。 手足者,説(悅)剪餘者也 。

【心】也 者,説(悅)仁義者也 。 ……而 六者爲心役,何 口 ?曰 :

心貴也" 。

[ 102 ]

整理者:帛書本作``心曰諾" 。 簡本無``心曰" 。 以下各句同 。

[ 103 ]

整理者 : 後莫敢不後,深莫敢不深,帛書本脱去 。

[ 104 ]

裘按 :此句首尾各有一從``水"的相同之字,似當讀爲``淺" 。 它們的右旁據帛書本當讀爲``察" 。

``察"、

``竊"古通 。 `'竊"、``淺" 音近義通 。 《爾雅 ·釋獸》``虎竊毛謂 之皝貓"郭注: ``竊,淺也" 。 裘氏 (2000D, 225 頁):見於郭店簡和包山簡的上述各字,它們的聲旁其實已見於 三 體石經 。 石經《春秋》

``踐土"之

``踐"的古文,所從聲旁與郭店``淺"字右部寫法幾乎全同 。 楚簡``戔"字及``戔"旁,其二``戈"多作並

六五行

59

列形,上述各 字 的聲旁實即由此種``戔"形訛變而成 。 或又從``戈",乃``戔"之繁 。 裘氏 (2007, 67 頁) 改從``帶"聲之説 。 周鳳五(1 999C, 49 頁) : ``淺"從``帶"聲 。 劉信芳 (2000E, 394 頁):字是 以``辛" 爲基本聲符 。 黃錫全 (2001, 12 頁):釋爲 ``滯" ,與``淺"義近 。 李零 (2002B, 44~58 頁)把郭店竹簡中 寫法相似或有類似偏旁的字歸爲五類,分別讀爲``察"、

``淺" 、

``竊" 。 其聲旁上部從幸 ,與同 一 時期的

``業"、"業"、"對"、``帶"等字均有相似之處並呈類化趨勢,但綜合考慮其形、音、義 三 方 面,直接有關恐 怕還是``對"和``帶"字,而不 一 定是由``戔"字訛變 。 劉釗 (2002A, 277~278 頁 ):郭店簡中用作 `` 察"、吁戔"、 ``竊" 聲旁的字,可能是``辛 "字變體 ,其音與`` 察"、``淺'\ `'竊"三字均通 。

[ 105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 章 。 李零(1 999B, 490 頁 )分作第 二十五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46 頁) 、 龐樸 (2000A, 76 頁)歸爲第 二 十 二章。 劉信芳 (2000E,

145 頁)歸爲 第 三 十 章。郭沂 ( 2001, 200 頁)

歸爲第六篇之第四章 。

[ 106 ]

進,魏 啓鵬 ( 2000, 52 頁) :進於仁 義 ,進於君子道 。 劉信芳 (2000E, 153 頁):猶推也,推理 。 郭沂

(2001, [ 107 ]

204 頁) :引申、發展內在心性 。

麻黃錫全 (2000A, 58 頁):或釋作``寵",讀作`'俞 " 。 何琳儀 (2001, 163 頁):字從``龍",為``喻" 之假借,非形譌 。 李家浩 (2004, 21 頁): 大概 是有 意 把``俞"字所從``舟"旁改寫作與`` 俞" 音 近的 ``龍"字的左旁,使其成爲從``龍"省聲 。 當是`'俞"的異體 。 李天虹 (2005, 35 頁) :不必認爲是 `' 俞"

的誤字 ,説它是``俞"字的 變體 比較合適 。

[ 108 ]

幾, 帛書本作``饑'\國家文 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27 頁) :磯,疑讀 爲``計 ",謀也,慮也 。 一 説當讀 爲譏察之``譏" 。 龐樸 (2000A, 83 頁) :讀爲``襪", 解作``吉凶先兆" 。 魏啓鵬 (2000, 53 頁):

``饑"當

作``幾" 。 幾,細微之跡,萌兆之始 。 劉信芳 (2000E, 160 頁) :引申爲``機" 。 郭沂 (2001, 204 頁) : 近也 。

[ 109 ]

整理者:以上引詩見於《詩.大雅.大明 》 。

整理者:

``上帝"下 一 字與中山 王方壺銘文 ``賢" 字 相似 。 帛書本作`` 臨" 。 裘按:恐即``臨"字之誤寫 。

顏世鉉 (2000A, 103~104 頁) :釋作``賢",讀 爲``晚 " 。 囯0 〕

今按:整理者把以 上文字歸爲 一 章。李零 (1 999B, 490 頁)分作第 二 十六章 。 劉信芳 (2000E, 152 頁) 歸爲第 三 十 一章。 郭沂( 2001, 202 頁 )歸爲第六篇之第五章 。 池田知久 (1999D, 47~48 頁) 、龐樸

(2000A, 79 、 81 、 83 頁 )把``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分別歸爲第 二 十 三 、 二十四、二十 五章,``幾而知之"及以下 文字歸爲第二十六章 。

[ 111 ]

整理者:帛書本作``天生諸其人" 。 李零( 1999B, 492 頁)等 :大,`` 天 "字之誤 。

[ 112 ]

佩李零 (1999B, 492 頁) :釋爲`` 押",與``習" 音義 相近 。 魏啓鵬 (2000, 54 頁 ):讀作``伶",訓爲 ``合" 。 劉信芳 (2000E, 166 頁) :讀作``據" ,訓爲``持"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字歸爲 一 章 。 李零(1 999B, 490 頁)分作 第二 十七 章。 池田知久 (1999D, 49 頁)、 龐樸 (2000A, 84 頁)歸爲第 二 十七章 。 劉信芳 (2000E, 166 頁)歸爲第 三 十 二章 。 郭沂 (2001,

205

頁)歸爲第六篇之第六章 。

[ 113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1 980, 19 、 24 頁) :帛 書本《經》作 ``君子道'\《説》``道也 者 ,天道也, 言 好

仁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 其仁 也,故能悅 。 悅也者,形也" 。 龐樸( 2000A, 86 頁):形也,謂悅爲仁形於內 之形,下文義、禮``形也"同 。

[ 114 ]

今按:整理者把以上文 字 歸爲一章 。 李零 ( 1999B, 490 頁)分 作第 二 十八 章 。 池田知久(1 999D, 50 頁)、 龐樸 (2000A, 85~86 頁)歸爲第 二十 八章 。 劉信芳 (2000E, 170 頁 )歸爲第 三 十 三 章 。 郭沂 (2001, 206 頁)歸爲第六篇之第七 章。

郭店楚墓竹書

60

七唐虞之道 本篇存簡 29 枚,其中 22 枚完整,

~28. 3 釐米 。 跡清晰 。

7 枚殘斷 。

緝綫兩道,間距約 14 . 3 釐米 。

竹簡兩端平齊,整簡長 28. 1

整簡字數多在 24~2 7 之間,

本篇軀分章和旬讀標識,篇末用墨綫表示 。



篇題係整理者取篇首文字

擬加 。 關於竹簡排序,學者看法不一 。 簡 1 ~3,

21,

(2)

(7)

簡 4 ~10,

簡 22~28,

(3)

(8)

整理者將本篇分爲八個編聯紐,即

簡 11,

簡 29 。

(4)

簡 12,

(5)

簡 13,

~741 頁)對簡序的調整幅度較小,僅將紐(1)、

調至組

( 6)

簡 14~

其後李零、周鳳五、范毓周、詹群慧、陳

偉、顧史考、林志鵬等對通篇簡序作過調整。叩其中,周鳳五

連讀,將組( 3)

(6)

(1)

之後,與( 7)

(2) 、

( 1999B, 740

(4) 、

(5) 、

(6)

連讀,今釋文從之。

本篇肯定唐虞的褲讓之道,強調愛视尊賢和``利天下而弗利 " 。

其中關於

舜的記載見於《史記 . 五帝本纪》等書 。

湯(唐)吳(虞)之道,〔 ! 〕廛(禪)

而不徊(傳) 。 〔 2 〕堯舜之王,〔 3 〕 利天下而弗利

也 。〔 4 〕廛(禪)而不徊(傳),聖之 1 盛也 。 〔 5 〕 利 天下而弗利 也, 〔 6 〕:I:

(仁)之至

也 。 古昔啟(賢)工(仁)聖者女(如)此 。 〔 7 〕身窮(窮)不均,〔 8 〕叟(沒) 2 而 弗利,〔 9 〕窮

(窮)态(仁)歆(矣) 。( 10 〕牝(必)正其身 , 〔 II 〕狀(然)后(後)

正世,〔 12 〕聖道備歆(矣) 。 古(故)湯(唐)吳(虞)之口口 3 也 。 〔 13 〕

夫聖人上事天,教民又(有)尊也;下事地,教民又(有)新(親)也;〔 14 〕時事 山川,教 民 4 又(有)敬也;新(親)

事且(祖)萍(廟) , 〔 15 〕教民孝也 ; 〔 16 〕大

(太)教(學)之中,〔 17 〕天子親齒,教民弟也;〔 18 〕先聖 s 牙(與)後耶(聖),〔 19 〕 考後 而過(歸)先, 〔 20 〕教民大川(順)之道也 。

堯舜之行,炁(愛)親蹲(尊)

馭(賢) 。 炁(愛) 6 親古(故)孝,尊馭(賢)古(故)廛(禪) 。 孝之殺,〔 21 〕

叩各家意 見爲:李零(1 999B, 497 頁)

: ( 1) 、 (2) 、 (3) 、 (7) 、 (4) 、 (5) 、 (6) 、 (8) 。 他把整理者劃分的 (2)

(3) 二 組合併,共 7 個編聯組 。 范毓周 (2002): (1)、

(6) 、

(3) 、

(7) 、

(2) 、

(4) 、

(5) 、

(8) 。 詹群慧

(2002) (1)、 (7) 、 (2) 、 (3) 、 (6) 、 (4) 、 (5) 、 (8) 。 陳偉 (2002C, 60~73 頁) : ( 1) 、 (5) 、 (2) 、 (4) 、 (6) 前、 (3) 、

(7) 、

( 6) 後、( 8) 。 顧史考 (2006A, 87 頁)

(8) 。 林志鵬 (2007, 483 頁) 簡 14~17 ,

:

:

( 1) 、

(2) 、

(4) 、

(5) 、

(7) 、

(6) 、

(3) 、

( 1 ) 、( 6) 後、 (5) 、 (2) 、 ( 4 ) 、 (6) 前、 (3) 、 ( 7) 、 (8) 。 ``(6) 前"包括

`` (6) 後"包括簡 18~21 。

七唐虞之道

61

炁(愛)天下之民;廛(禪)之閾, 〔 22 〕 世亡芯(隱)直(德) 。 〔 23 〕孝,态(仁)之 免(冕)也 。〔 詛〕 7 廛(禪),義之至也 。〔 25 〕六帝興於古,〔 26 〕 忠(皆)采(由) 此也 。〔 27 〕

炁(愛)親麻(忘)馭(賢),态(仁)而未義也 。

尊啟(賢)

8 遺親,我(義)

而未态(仁)也 。〔 28 〕古者吳(虞)舜篙(篤)事宸(瞽)寞, 〔 29 〕乃弋(式)其

孝; 〔 30 〕忠事帝堯,乃弋(式)其臣 。 9 炁(愛)親尊馭(賢),吳(虞)舜其人 也 。墮 (禹)鍆(治)水, 〔 31 〕 丹益(益)鍆(治)火,后稷訂(治)土,足民鼓 (養)口口口 10 口豊(禮),懷(夔)守樂,孫(迹)民教也 。 〔 32 〕咎果內用五型

(刑), 〔 33 〕 出弋(式)兵革, 〔 34 〕 皐

(罪)涇

〈 淫 〉暴 図 〔 35 〕口用啟(威),〔 36 〕夏用

戈,走不備(服)也 。〔 37 〕 炁(愛)而正(征)之, 〔 38 〕 吳(虞)夏之訂(治)

也 。〔 39 〕廛(禪)而不徊(傳),

義 亙(恆)口口 13 鍆(治)也 。〔 40 〕

古者堯生於天子而又(有)天下,〔 41 〕聖以瑀(遇)命,〔 42 〕态(仁)以遠(逢) 時, 〔 43 〕 未嘗瑀(遇)口口 u 並於大時, 〔 44 〕 神明槁從, 〔 45 〕 天地右(佑)之,從(縱) 态(仁)、聖可与, 〔 46 〕時弗可及歆(矣) 。〔 47 〕夫 古者g舜佢於草茅之中而不憂, 〔 48 〕

升爲天子而不喬(驕) 。〔 49 〕佢草茅之中而不憂,智(知)命 16 也 。 升爲天子而不喬 (驕),不諱也 。〔 50 〕?求虛(乎)大人之興,放也 。〔 51 〕 今之弋於直(德)者, 〔 52 〕 未 17

年不弋 。 〔 53 〕 君民而不喬(驕),卒王天下而不 美 (喜) 。〔 54 〕方才(在)下立(位), 不以匹夫爲 18 罡〈里(輕)〉; 〔 55 〕 及其乂(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爲重 。

又(有)

天下弗能嗌(益),亡天下弗能員(損) 。〔 56 〕 亟(極)工(仁) 19 之至,利天下而 弗利也 。

廛(禪)也者,上直(德)受(授)馭(賢)之胃(謂)也 。

(德)則天下乂(有)君而 20 世明 。

上直

受(授)取(賢)則民興教而蝸(化)虛

(乎)道 。〔 57 〕 不廛(禪)而能蝸(化)民者,自生民未之乂(有)也 。 21 穴虛(乎)脂 膚血槩(氣)之青(情),〔 58 〕芋支(養)告(性)命之正,〔 59 〕安命而弗実 (夭)』 60 〕 羊支(養)生而弗戡(傷), 〔 61 〕 智(知)IZ] 11 之正者, 〔 62 〕能以天下廛(禪)

歆(矣) 。 古者堯之昇(舉)舜也,〔 63 〕昏(聞)舜孝,智(知)其能鼓(養)天 下 22 之老也;昏(聞)舜弟,智(知)其能鉬天下之長也; 〔 64- 〕 昏(聞)舜茲(慈) 虛(乎)弟口口口口口口 23 爲民室(主)也 。〔 65 〕 古(故)其爲寀(瞽)寞子也,甚 孝;〔 66 〕及其爲堯臣也,甚忠;堯廛(禪)天下 n 而受(授)之,南面而王而

〈 天 〉

下而甚君 。〔 67 〕古堯之廛(禪)虛(乎)舜也, 〔 68 〕 女(如)此也 。

古者暫(聖)人廿而 25 冠, 〔 69 〕卅而乂(有)家,五十而鍆(治)天下,七十而至 (致)正(政) 。 〔 70 〕四枳(肢)朕(倦)眭(惰),〔 71 〕耳 目昭(聰)明衰, 〔 72 〕 廛

(禪)天下而 26 受(授)馭(賢),退而肢(養)其生 。〔 73 〕 此以智(知)

其弗

利也 。 《吳(虞)時(志)》曰:〔 74 〕大明不出,〔 75 〕丐(萬)勿(物)虐(皆)訇

郭店楚墓竹書

62

(暗) 。 〔 76 〕聖 幻 者不才(在)上,天下才七(必)壞 。〔 77 〕鍆 (治)之,至鼓(養)不 嵒(肖) ; 〔 78 〕亂之,至滅馭(賢) 。〔 79 〕工(仁 )者爲此進 。 28 女(如)此也 。 29

[ )]

整理者 : 湯,借作``唐" 。 吳,借作``虞" 。 ``唐虞之道"即堯舜之道 。 黃錫全 (2005, 213 頁):

《孟子 .公

孫丑下\《韓非子·忠孝》有``堯舜之道"語 。

國〕

廛,整理者依簡文 字 形隸定,認爲義爲禪讓 。 張光裕 ( 1999B , 10 頁):

``播" 字 異體 。 李零 ( 1999B, 498

頁):疑古``廛"字,借讀爲``禪" 。 周鳳五 ( 1999B, 741 頁):簡文從``足"

``番"聲,讀爲``禪" 。 王輝

(2000, 159 頁) :字從``番",讀爲``播",播遷之意 。 何琳儀 (2001, 163 頁)隸 定爲從 `` ;f "從 ``璠", 讀爲``禪" 。 陳偉 (2002C, 60 頁) :讀爲``番",指禪讓 。 王寧 (2003) :簡文是``梃"之繁構,讀爲 ``嬗" 。 ``嬗"即禪讓之``禪"的古字 。 黃錫全 (2005 , 214 頁):疑 當釋 ``繙",讀爲``嬗" 。 ``嬗"即禪讓 。

徊,周鳳五(1 999B, 742 頁):讀爲``專",指專擅、獨佔 。

[3]

堯,整理者:上部所從與《説文》``堯"字古文同 。

舜,整理者:字與《説文》

``舜"字古文、《汗簡》引《古尚書》

頁):此字由《窮達以時》作 多 形的``舜"訛變而來 。

``舜" 字 同 。 季旭昇 (2001, 114~117

``舜"則由``允"分化而來 。 陳秉新 (2003 , 359

頁):釋爲``焌",讀爲``舜" 。 魏宜輝 (2004, 160 頁):字 從``士"從``疑"之變體 。 ``疑" 、 ``舜"古 音 相 近,``舜"很可能是在``疑" 字基 礎上產生的 一個 分化字 。 黃錫全 (2005, 215~216 頁):可能 是``夤" 字 , 讀爲``舜'\《管子 . 揆度解》有``堯舜之王"語 。

[ 4]

弗利,周鳳五(1 999 B, 743 頁):不自利、不求利己之意 。 《呂氏春秋· 貴公》`` 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 。 周 公曰:

`利而勿利也'",高注: ``務在利民,勿自利也 。 "

王博 (1999A, 31 頁)、裘錫圭 ( 2002, 180 頁):

``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及下文``利天下而弗利也,

仁之至也"、"極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與《管子 . 戒》``仁故不以天下爲利"相近 。 范麗梅 (2000): 與簡文類似的看法見於《管子.版法解》,如``是故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 ``凡所謂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 。

[5]

聖,整理者:簡文寫作羕、子、哂等形,簿平鐘``聖" 字 與第一例近 。 第二例之下部係從``壬"省 。 黃錫全

(2005, 215 頁) : ``聖"本從``壬"聲 。 這裏的``聖",疑下部所從是以``沈"或``眈"爲聲,與`'壬"形 音俱近 。

[ 6]

也,周鳳五 (1999B, 742 頁) :因上文而衍,當刪 。

[ 7]

古,整理者讀爲``故" 。 周鳳五 ( 1999B , 740 頁)讀本字 。 今按 : 茲從周説 。

``古 昔 " 一 詞見於古籍,如

《呂 氏春秋.用民》: ``古昔多由布衣定 一世 者矣 。 "

昔,整理者 : 簡文從``田"不從``日",與中山王鼎``昔" 字 同 。

馭,簡文作~ ,整理者讀作``賢" 。 裘按:從文義上可以斷定是``啟"字省寫,讀爲``賢" 。 簡文``馭"字多 作左從``臣",右從``~",簡文即其右 半之變形 。 陳劍(1 999, 51~52 頁) :字形本義 是 用手持取 、 引取 一 物,結合其讀音考慮,應 是 ``寨"與 ``擘 "共同的 表意 初文 。 它在西周金文中已經用作``馭(賢)",在戰 國時代也有可能不再用來表示它 的本義和引申義即`` 寨"、``擘"等義 ,而衹用來表示``啟"和``賢" 。 顏世 鉉 (2003, 650 頁) :陳説可從 。 字 或加``臣"者兼 表音意 。

:t,整理者 : 釋爲``葱",從``身"聲,讀爲``仁" 。 2 號簡``仁"從``干" 。 ``身"、``干'\ ``仁"古音皆相

七唐虞之道

63

近 。 裘按:本篇``仁"字實皆從``干"或``人"聲,從``干"者正與《説文》古文合 。 周鳯五 (1999B, 740 頁)讀 爲``人 " 。 虞萬里 (2002A, 436 頁) :干 、人之形應是 ``身"之省 筆 。 今按:裘按可從,下文徑

改,不再出注 。

[ 8]

身窮,簡文作合文,整理者析讀爲``身窮" 。 陳偉 (1998, 68 頁): ``窮以"合文,``以"是承接連詞 。 均, 整理者隸定爲``里勻" , 讀爲 ``均" 。 陳偉 (1998, 69 頁):疑讀爲``鈞 ",《説文》``憂也' \《戰國策 .趙 策 二》 和 《淮南子 ·詮 言訓》都有``窮而不 憂"的説法,可比照 。 李零(1 999B, 498 頁): 字 作` `黔",讀 爲``貪" 。 周鳳五 (1999B, 742 頁) :字從``里"

(2003B,

151 頁):

`` 勻 "聲(或從``田"

``均"聲),讀爲``慍 " 。 劉釗

``駒"讀爲``困' \《 荀子.宥坐 》 有``君子之爲學,非爲通也,爲窮而不困,憂而意不

衰也"語,``窮而不困"即簡文``身窮不困" 。 黃錫全 ( 2005, 216 頁 ):隸定爲``黔",很可能是``玲"字 異體 。 ``窮而不黔"可能是指人窮志不窮 。 李天 虹 ( 2007A, 479~480 頁 ):楚簡文字 ``勻"和``今"形體或

混,疑此 字 從``土" ``旬"聲 。 ``旬"所從`' H" 改寫 爲`` 田", 是 ` `均"字異體 。 林志鵬 (2007, 491 頁):

劉釗引《荀子·宥坐》語亦見於《韓詩外傳 》 卷七,屈守元 《 箋疏》校爲``爲窮而不憂,困而意不衰" 。 ``窮"、``困"相對,文從 字 順,由此知讀爲``困"不可從 。

[ 9]

夏 黃德寬、徐在國(1 999, 75 頁): 釋爲``耘" 。

``耘而弗利"即有所失而不利 。 李零 ( 1999B, 499 頁):

``沒" 字 所從,讀爲``沒"或``歿",是身死命終之意 。 周鳳 五 (1999B, 742~743 頁):字從``又" 聲,讀爲``約",訓爲貧困、窮乏 。 張桂光 (2001, ``祆"可能是``損"字古體或異體 。 ``損"即 損失 。

``勺"

189 頁 ) :疑爲`` 叟"字 。 黃錫全 ( 2005, 217 頁 ):

``損而弗利"、``利 天 下而弗利",可與 《 管子·版法解 》

``以所不利利人'\ 《 呂氏春秋.貴公 》 ` ` 利而勿利"相互印 證 。 林志鵬 (2007, 491 頁 ):黃德寬等 人之説可

從, 字 當以``云"爲聲符,疑讀爲``困" 。

[ 10 ]

窮,整理者讀爲``躬" 。 裘按 :字疑 當屬上句 。 李零 (1999B, 497 頁)

讀爲``窮" 。 周鳳五 (1999B,

743

頁) : ``躬身"合文,但未加合文符 。 陳偉 (2002C, 61 頁) :疑``窮"指 窮盡 ,與後 文``亟 仁"義近 。

歆,裘按讀爲``矣",下同 。

[ II ]

尤 裘按:從 ``才 "聲,疑 當屬 下旬,似 有``始" 義 。 張光裕(1 999B, 10 頁):從``匕" 聲,讀爲``必" 。 李零 (1999B, 499 頁):

``必" 字異 體, 字蓋 從``匕" 聲 。 周鳳五 (1999B, 743 頁 ):從``匕"聲,讀爲

``必" 。 ``必正 其 身,然後正世",可參 《禮記 . 大學》``身脩 而後家 齊,家齊 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 平" 。 李 天 虹 (2000A, 95 頁) :雙聲符字,從``閉"省聲,匕亦聲,讀爲``必" 。 劉信芳 (2000D,

940~942

頁):"比" 字異體。 可能讀 爲``必",也可能讀爲本 字, 訓爲``及" 。 何琳儀 (2001, 163 頁):釋爲``早" ,

可讀``甫" 。 `'早"本從``十",受``才"演變之類化而誤從``才" 。 趙建偉 (2007, 179 頁) : ``必正其身, 然後正世",與《黃帝四經.五正 》 ``始在於身,後及外人"的説法接近 。 身,魏宜輝 (2003, 99 頁 ): ``身"本像人身之形,此將``身"字中部變爲``以"以表音,``身"、``以"古 音 相近 。

[ 12 ]

彭邦本 ( 2000, 262 頁 ): ``躬身 仁矣 ,必正其身 , 然後正世" ,應本於 《論語》 ,如 《顏淵》 : 於孔子 。 孔 子 對曰:'政者,正也 。 子帥以 正 ,孰敢不 正?'"《 子路 》 子 曰 :

``季康子問政

``其身正 ,不 令 而行;其 身不

正,雖 令不從" ;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13 ]

缺 文,李零 ( 1999B, 497 頁)補爲``道,禪" 。 周鳳五 (1999B, 744 頁)

補 ``道如 此"三 字 。 范毓周

(2002) 補``道,至",下與 14 號簡``治也"相接 。 陳偉 (2002C, 62 頁 ):第一字殘筆與``興"相似,補 爲``興 也" 。 今按 :從 殘筆看,第 一 字的確不是`'道" 。

[ 14 ]

劉釗 (2003B, 152 頁): ``教民有親"即 《禮 記.祭義 》 ``教以慈睦,而民 貴有 親"之義 。

[ 15 ]

褌,整理者:下部爲``潮"字,通``朝" 。

郭店楚墓竹書

64 [ 16 ]

劉釗 (20038, 152 頁): ``親事祖廟,教民孝也"同《大戴禮記·朝事》``率而享祀於太廟,所以教孝也"

説法 一 致 。

[ 17 ]

大教,裘按讀爲``太學" 。 李鋭 (2005, 138 頁):此``教" 字與本篇其 他``教"寫法不同,有可能表明此

處爲`'學" 。

[ 18 ]

周鳳五(1 9998, 744 頁): ``大學之中,天子親齒,教民悌也",可參 《大戴禮記 ·保傅 》之`'帝人南學, 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如民不誣矣",相關文字還見於《禮記.祭義》之``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 也 。 食 三 老五更於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 李天虹 (2000C, 82 頁):與簡文相近的記載見於《禮記 . 祭義》,對比可知,``大學之中,天子親齒"的具體內涵就是``食 三 老五更於大學" 。

[ 19 ]

先聖與後聖,白於藍(1 9998, 111 頁) : ``先聖"和``後聖"是兩個並列名詞,常見於古籍,如《孟子·離 婁下》、《新語·道基》等 。 李零(1 9998, 499 頁) :

《大戴禮記 .哀公問於孔子 》有``先聖",鄭玄注 以爲

``周公" 。 周鳳五 (19998, 745 頁):《孟子 .離婁下 》有 ``先 聖後聖,其揆 一也"句 。 林志鵬 (2007,

496

頁):疑``先聖"、``後聖"分指堯 、舜 。 ``與"當 讀爲``舉",``先聖舉後聖" 指舉賢禪讓之事 。 整理者在``考"字後斷讀, 此從白於藍 (19998, 111 頁)、 李零 ( 19998, 499 頁)、周鳯五 ( 19998,

745

頁)在``聖"字後斷讀 。

[ 20 ]

考,白於藍(1 9998, 111~112 頁) :讀 爲 ``孝",``孝後" 意 即繼後 聖之志 。 何琳儀 (2001, 163 頁) :《國 語.周語》注: ``考,合也 。 "裘錫圭 (2002, 178~179 頁):

``考査"、``考究"之義,``考後"就是《荀

子 》的 ``法後王" 。 林志鵬 (2007, 497 頁): ``考後"指先聖(指堯)考驗後聖(指舜)之言行 。

過,整理者隸定爲``逞" 。 白於藍 (19998, 111~112 頁)改釋爲`,通",讀爲 ``魄" 。

``魄先" 即祭祀先

聖 。 《呂 氏 春秋. 尊師 》``天子人太學 ,祭先聖,則齒嘗爲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而 尊 師也",從內容 看與 此 段簡文有關,``先聖"前正用``祭"字 。 李零 (19998, 499 頁): 其聲旁與秦公篷``鎮靜"之``鎮"所從 相同,疑讀 爲`'甄",鑒別之義 ,與``考"義近 。 周鳳五 (19998, 745 頁):疑 字從 ``庶" 聲,讀爲 ``續" 。 何琳儀 (2001, 163 頁)釋爲``遮'\《管子 ·侈靡 》注: 聖而兼先聖" 。 裘錫圭 ( 2002, 178~179 頁):

``歸"爲依歸,

``遮,猶兼也 。 "

``考後而遮先"猶`'合後

`'歸先"即以堯舜爲依歸 。 林志鵬 (2007,

496~497 頁):疑``歸"讀爲``揆" 。 ``揆先"指以先聖之行事爲準則 。

[ 21 ]

殺,整理者隸定爲``奩",讀爲``方" 。 陳偉 (1998, 69 頁): `'殺"字異體,見《説文》``殺"字古文等,衰 減義 。 李零 (20028, 98 頁):釋``殺" 甚確, 但應讀爲``施",延易 、推廣義,與下文``禪之傳"的``傳 " 互文見義 。 彭裕商 (2002, 392 頁):釋爲``妨",讀爲``方",即``旁",訓爲``廣" 。 李鋭 (2005, 26 頁): 殺,讀爲"盤'" 。 `'孝之槃" 即將孝推廣、散佈 。 黃錫全 ( 2005, 218 頁): 當以釋`'殺"或`` 蔡"爲是,讀

爲``次" 。 林志鵬 (2007, 498~499 頁):釋`,希" 爲是,讀爲``肆" 。 《説文》 : ``肆 ,極陳也 。 "引申爲展放 。

( 22 ]

`'之"下 一字,張光裕 ( 19998, 10 頁)釋爲`'流" 。 李零 (19998, 499 頁):右 旁從 ``東"從``虫",讀爲 ``傳" 。 周鳯五(1 9998, 747 頁):釋爲 `'涑" ,讀爲``重" 。 劉釗 (2000A, 80 頁) :釋爲``流",傳布、流行 之意 。 王輝 ( 2000, 156 頁):釋爲` `朝" ,讀爲`'廟" 。 何琳儀 (2001, 164 頁)釋爲`'涑",讀爲`'動" 。

《國語 · 晉語》`'是以君子省眾而動" 注 : ``動,行也 。 "白於藍 (2001C, 176 頁): ``涑" 讀爲``等" 。 簡文可 與《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爲大 。 義者,宜也,尊賢爲大 。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從出"相對 比 。 彭裕商 (2002, 393 頁) :可能是``溥" 字 ,有廣、遍之意 。 李鋭 (2005, 26 頁) :疑``涑"讀为`涪重", 《説文》 : ``锺,增益也 。 "今按:字或讠午是從``更('傳'之省)"、"流"省聲,讀爲``流",

``流"、``傳"

義近 。 [ 23 ]

忥整理者:從`' L" 聲,亦通作``隱" 。 張靜 (2002, 175 頁 ; 2004, 362 頁) :從``曲" 聲 , 讀爲``曲", 邪曲不正 。

七唐虞之道 [ 24 ]

65

免,整理者 :借 爲``冕" 。 陳偉 (2002C, 66~67 頁) :楚簡中的``大"字有時寫作類似形狀 。 如果釋 爲 ``大 ",與作爲對文的`` 至"正 相呼應 。

[ 25 ]

裘錫圭 (2002, 179 ~180 頁): ``禪,義之至也",與 《管子 ·戒 》 `` 義故不 以天下爲名"含義頗爲相近 。

[ 26 ]

六帝,李零 ( 1999B, 499 頁) : 疑指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之屬 。 周鳳五( 1999B , 745~ 747 頁):指軒轅、少 昊 、 高陽 、高辛、陶 唐、 有虞 或黃帝、金天氏、高陽氏 、高 辛氏、陶唐氏、有虞 氏 。 鄧建鵬 (2000, 279 頁; 2001, 8 頁) :指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禹 。 彭裕商 (2004B, 339~342 頁) :

即 《墨子》等書 中的 ``六王"

[ 27 ]

堯、舜、禹、湯、文、武 。

崖整理者:虔從``今"聲,讀爲``咸" 。 裘按:字似即``虛(皆)"之訛體 。 楊澤 生 ( 2006, 23 頁):從 ``走" ``旬"聲,應讀爲``均" 。

果,裘按: 讀爲 `` 由", 《説文》`` 袖" 字 正篆以之爲聲旁 。

[ 28 ]

廖名春(1 999A, 50 頁):簡文以``愛親" 爲 ``仁",``尊賢"爲``義",本於《中庸》`` 仁者人也,親親爲

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 。

[ 29 ]

寀 寞 ,``寀"字 整理者未 釋,但指出此指舜父 瞽叟。黃德寬、徐在國 (1 998, 104 頁):釋爲 ``朮寞",是舜 的父親 。 ``朮"讀爲`` 瞽" 。 李家浩(1 999A, 341~342 頁):釋爲`` 1b寞'\《説 文 》説 灶``讀若 瞽 ",或認

爲``兆"就是``瞽" 字初文 。 ``寞"疑應讀爲``暎'\《 玉篇》: ``暎,《字統》云 :

目不明 。 "

``i肆莫"當是

瞽腹 的別名 。 張光裕 ( 1999B , 10 頁):隸定爲``冗",與《説文》`` 讀若瞽" 的`` 9b "爲同字 異體 。 李零

(1 999B, 499 頁 ):朮,疑讀 `` 瞽'\寞 ,疑讀``盲",盲與叟(晙)義同,都指有眼珠無瞳仁的盲人 。 周鳳 五 (1999B, 749 頁): ``寞"讀爲'幕" 。 古籍 中虞幕和 瞽二 人俱能聽協風,簡文合二人爲``瞽幕" 。 劉信芳

(2000A, 42 頁):尼,同 ``庇 ",讀爲`'費'\《説文》:

`'費,

目不明也 。 "

``寞"讀如``矇",瞳子冢而不

明也 。

[ 30 ]

弋,

白於藍 ( 1999B, 112~113 頁):當讀爲``試"或``式",義爲``用" 。 李零 ( 1999B, 499 頁)讀爲

``戴 " 。 周鳯五 ( 1999B , 749~750 頁 ) :戈 ,

``弋"之訛 字 ,讀 爲 ``式" ,虛詞 。 陳 偉 (2002C, 67 頁) :

``式 "有 法式 之義,這 裏作動詞,猶垂範 。 黃錫全 ( 2005, 220 頁):

``式 "可能是 法度、 楷模、表率之 義 。

趙建偉 (2007, 180 頁):讀爲``試",訓爲``驗" 。

[ 31]

訌整 理者:從``司" 聲,讀爲``治" 。

[ 32 ]

整理者將``札憬"至``教也"作 一 句讀 。 陳偉(1 998, 69 頁 ; 1999A, 8 頁) :恨, 讀爲 ``夔'\《大戴禮記 ·

五帝德》: ``宰 我曰:

` 請 問帝舜 。 '孔子曰:

'……使 禹敷土,言名 山川,以和於民;使后稷播種,務勤 嘉

穀,以作飲食;羲和掌曆,敬授民時;使益行火,以辟 山 萊 ;伯夷主禮,以節 天 下;夔作樂,以歌籥舞,和 以 鐘鼓 ;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 孝友 ,敬政 率經 。 '"可知``禮"上缺 字應 同伯 夷有關 。 ``禮"、``夔",``樂"、`'孫"之間應斷讀 。 劉樂賢 ( 1999 , 363~364 頁):與簡文類似的説 法早見於

《 尚 書 . 堯典》 ,即``后稷,播時 百穀 ", 益``作朕虞" 。 較爲相 近的説 法見於《孟子 · 滕文公 上 》 : ``堯 獨憂 之,舉舜而敷治焉 。 舜使益掌火 …… 禹疏九河……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 九店 《 日 書》 中也有 益治火 的記載 。 王博 ( 1999 A, 30 頁) :與簡 文類 似的説 法見於《堯典》 。 李零 ( 1999B, 498 、

500 頁) :斷讀爲`` 【明】 禮、畏守、樂遜,民教也" 。 這裏是講舜臣之治 ,九店楚簡 《 日書 》``帝以命益 濟 禹之火"是類似傳説 。 疑``羧"下是``生"字 。 周鳳 五(1 999B, 740 、 750 頁):補釋爲``足民養【也;契

口口】 禮 ,夔守樂,遜 民教 也" 。 ``禮"上殘文 可能 與《堯典》契``敬敷五教"有關 。 孫, 李零 (1 999B , 498 頁)等讀爲``遜 " 。 丁四新 ( 2000A, 99 頁) : 遜,順理、循順之義 。 今按:疑``孫民教也"是``教民孫也"之誤 。 ``孫"可從諸 家之 説讀為 ``遜",恭 順之義 。

[ 33 ]

咎果, 整理者 :人 名,亦作``咎繇",皋陶,舜臣,制作五刑 。 事見《尚書 . 舜典》 。 裘按 :菜音 ``由",與

郭店楚墓竹書

66 ``繇"通 。 內,李零(1 999B, 498 頁)讀爲`'入" 。

[ 34 ]

弋,白於藍(1 999B, 112 頁):讀爲``試"或``式" 。

《史記 ·樂 書》

``兵革不試,五刑不用"可與簡文比

照 。 李零 (1999B, 500 頁)讀爲``載" 。 周鳳五 (1999B, 751 頁):讀爲``式",訓爲 ``用"。孟蓬生

(2002C, [ 35 ]

32~33 頁) 、陳偉 (2002C, 68 頁 ) :讀爲``試'\《禮記.樂記》: ``兵革不試, 五 刑不用 。"

涇,李零 (1999B, 500 頁)讀爲``輕" 。 周鳳五(1 999B, 751 頁):讀爲``輕" 。

``罪輕法"與咎繇職司刑

獄有關 。 劉釗 (2003B, 155 頁) :疑``罪輕"是《尚書·大禹謨》中`'罪疑惟輕"的意思 。 施謝捷(馮勝

君 2004, 228 頁) : ``淫"之訛字 。

暴,整理者疑是``祛"字 。 李零 (1999B, 500 頁) : 字 似是從`` 去"從``未 ",讀爲``法" 。 周鳳五

(1 999B, 751 頁) :字上從``去",下從``廌"之訛省, 當是``澶 "字(省水 旁) 。 劉釗 (2003B, 155 頁): 隸定爲``秦" 。 ``秦用威"應是``亂用威"之意 。 施謝捷(馮勝君 2004, 228 頁)改釋爲``暴" 。 李零(1 999B, 500 頁):缺文試補作``也 。 虞" 。 黃錫全 (2005, 220 頁) :疑簡文可補釋爲``罪輕法,【服

蠻夷 。 虞】" 。 [ 36 ]

鋮整理者隸定爲`'燜" 。 陳偉 (2002C, 63~64 頁):疑是 ``戚" 字 異體 。

``戚"作爲兵器,正好與``戈"

對舉 。 ``畏"或``威"與``戈"之間則沒有可比性 。

[ 37 ]

走,整理者釋爲``正" 。 李零 (1999B, 498 頁)、周鳯 五 ( 1999B, 740 頁)讀`` 正"爲``征" 。 何有祖 (2004) 改釋爲``走",讀爲``胥",待也 。

[ 38 ]

正,李零 (1999B, 498 頁)讀爲 ``征" 。

[ 39 ]

訌李零 (1 999B, 498 頁)讀爲``始" 。 下字同 。

[ 40 ]

李零 (1999B, 500 頁):缺文試補作``絶,夏" 。

[ 41 ]

者,簡文作漠,魏宜輝 (2003, 33~34 頁): 這類寫法 的``者" 字 應該釋爲``旅",讀爲``者" 。 字的 上部 是在``止"形上添加飾筆,下部由``旅"所從的兩人形演變而來 。 於,李零 (1999B, 500 頁):疑是 ``爲"字誤寫 。

[ 42 ]

遇,裘按讀 。

[ 43 ]

這裘按:疑此字聲旁爲一從``丰"聲之字,似可讀爲``逢" 。

[ 44 ]

缺文,李零 (1999B, 500 頁)疑作``賢 。 然" 。 周鳳五 (1999B, 752 頁)補爲``命而" 。 范毓周 (2002)

補爲``命,雖" 。 並,李零(1 999B, 500 頁):疑讀爲``秉" 。 周鳳五 (1999B, 752 頁) :釋``替" 。

``替於大時"指爲時所

廢,即生不逢時 。 陳偉 (2002C, 69 頁):通``傍",依順 。 黃錫全 (2005, 221 頁): 讀爲 `` 屏 ",遮蔽 。 大時,周鳳 五 ( 1999B, 753 頁):蓋 本《易 .豫卦 》

``時義大矣哉"之意而尊大之 。 劉釗

(2003B,

155

頁):疑指關鍵時機 。 黃錫全 (2005, 221 頁):即天時 。

[ 45 ]

``從"上 一 字 ,整理者疑是``均"字 。 李零 (1999B, 501 頁) :似從月從月從才,哲 讀爲``將 " 。 周鳳五

(1 999B, 753 頁):若整理者所釋不誤,疑讀 爲`` 慍" 。 黃錫全 ( 2005, 221~222 頁) :從卦從 士從 日,似可 釋爲``壯",讀爲`'裝",裝扮之意 。 也有可能是``御" 字 別構,義爲``侍" 。 從,周鳯五(1 999B, 740 頁)讀爲``縱",改屬下讀 。

[ 46 ]

与 ,李零 (1999B, 501 頁) 、周鳯五 ( 1999B, 740 頁)讀 爲``舉 " 。 劉釗 (2003B, 156 頁)釋 ``牙",讀

爲``与",助也 。 [ 47 ]

及,簡文作和,整理者釋爲``秉",``及"之訛 字。 李家浩(1 999A, 348~349 頁): ``及" 字 古文,《正始石 經》和《古老子》等所見古文``及"與此寫法相似 。 李零 (1999B, 501 頁) : ``及"字古 文 。

七唐虞之道

[ 48 ]

67

佢,整理者讀爲``居" 。 李零 (1999B, 498 頁)讀爲``處" 。 陳偉 (2002C, 69 頁) :疑讀爲``拒",至、到

之意 。

[ 49 ]

升,整理者:

``身"字異體 。 裘按:似可釋爲``升",猶言``登" 。 李零 (1999B, 498 頁) 讀爲 ``登" 。 袁

國華 (2000A, 275 頁):釋``弓",讀爲``躬",與 《大戴禮記 .哀公問五義》

``躬爲匹夫而願富貴"之

``躬"用法相合 。 顏世鉉 (2000C, 78 頁) :釋``升"可從 。 《呂氏春秋 .慎人 》

``舜……登爲天子,賢 士歸

之'\《列女傳.母儀》``舜既嗣位,升爲天子,娥黃爲后,女英爲妃"等可證 。 王博 ( 1999A, 31 頁)、裘錫圭 (2002, 180 頁) : 這裏 的簡文與 《管子 .戒 》` ' 是故身在草茅之 中而無懾意, 南面聽天下而無驕色"相近 。 顏世鉉 (2000C, 78 頁):與簡 文相 似的語句,如 《呂 氏春秋.下賢 》`` 貴爲 天子 而不驕倨,富有天下而不騁誇,卑爲布衣而不瘁攝, 貧無衣食 而不憂懾'\ 《本 生 》``上爲 天子 而不驕, 下爲匹夫而不昏"等 。 黃錫全 ( 2005, 222 頁):與簡文 類 似的語句,如 《易 .乾文言 》

``居上位 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等 。

[ 50 ]

``也"上 一 字,李零 ( 1999B, 501 頁)讀爲``專" 。 周鳳五(1 999B, 747 頁) :讀爲``重",`'不重"即不以

天下爲重 。 劉釗 (2000A, 80 頁) :釋 爲``流",放縱 。 玉輝 ( 2000, 156~157 頁)釋爲``朝(潮)" 。 何琳 儀 (2001, 164 頁 ):讀 爲``動",

`'不動"指不爲登天子之位而心動 。

白於藍 (2001C, 176 頁)讀爲

``恃" 。

[ 51 ]

涼,裘按:疑讀爲``求" 。 周鳳五 (1999B, 753 頁) : 讀爲``逑 ",比擬、相較 。 劉釗 (2003B, 156 頁): 通``仇",匹配、對比之意 。 黃錫全 ( 2005, 222~223 頁) : 疑讀爲``究",義爲 追 究 。 也可讀爲``求",義

爲探求、尋找 。 敖,整理者讀爲``美" 。 周鳯五 (1999B, 753 頁) :讀爲``微" 。 ``大人之興微"指虞舜自庶人登爲天子 。

[ 52 ]

弋,白於藍 (1999B, 113 頁) :疑讀爲本 字,義爲``取" 。 ``弋於德"與《史記 ·楚世家 》`` 三 王 以弋道德" 之``弋道德"可相參照 。 李零 (1999B, 501 頁)讀爲``戴" 。 周鳳 五 ( 1999B, 753 頁) :讀爲``式",法

式 。 劉釗 (2003B, 156 頁) :讀爲``式", 義爲效法 。 趙建偉 (2007, 180 頁): 讀爲`` 式 " , 訓取 法 。 或讀 爲``軾",訓恭敬 。

[ 53 ]

未 ,李零 (1999B, 501 頁): 讀爲``微 ",``微年不戴"即``無年不戴" 。 李鋭 (2003B, 88 頁) :

``未"有

"無"義 。

弋,周鳳五(1 999B, 753 頁)讀爲`` 忒" 。 李鋭 (2003B, 88~89 頁): 讀爲``式 ",敬也 。

[ 54 ]

篡整理者釋爲``矣",讀爲``疑" 。 劉樂賢 (2002B, 7 頁):郭店簡中``喜"或從`` 喜 "得聲之 字 常讀爲

``矣" 。 從文意看,這裏的``矣"讀``喜"似更合適 。 李鋭 (2003B, 89 頁) :可隸定爲`' 吳" ,``疑"字初 文,讀爲``肆" 。 ``肆"與 ``驕" 正相對應 。 今按:劉説讀``喜"可從 。 《呂 氏春秋.知分 》 :

``孫叔敖三爲

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 。 "關於``奐"字釋讀,參看《語叢 一 》 50 、 110 號簡註釋 。

[ 55 ]

匹, 整 理 者釋爲``仄" 。 裘按:據文義,

``仄夫"似應爲``匹夫"之誤寫 。 李零 (1 999B, 498 頁 ; 2002B,

99 頁):從``匕" 聲,疑讀爲 ``匹" 。 周鳳五 (1999B, 740 頁)釋爲``匹" 。 何琳儀 (2001, 164 頁) : ``仄"疑讀``側",``側夫"猶微賤之人 。

罡,整理者釋``莖",讀爲``輕"。施謝捷 (2003) 釋爲``罡",``堊"之訛字 。 [ 56 ]

員,整理者:簡文字形亦多見於《緇衣》等篇,在此借作``損" 。

裘錫圭 (2002, 180 頁):簡文這段文字與 《管子 ·戒 》 ``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含義頗爲相近 。

[ 57 ]

興,陳偉 (2002C, 73 頁):與 《五行》 32 號簡``遷"類 似 。 從文義看,

``遷"適與``化"爲對文 。 李零

(2002B, 99 頁) :此 字寫法 和``與"更 爲接 近,衹是下面 加了口 。 讀爲``舉" 。 今按:此字形體與《窮達以 時》 14 號簡讀``譽"之字類同。但從文義看,似可讀爲``興" 。

郭店楚墓竹書

68 教,李零 (1999B, 498 頁)讀爲``效" 。

王博(1 999A, 31 頁)、裘錫圭 (2002, 179~180 頁) : 這段簡文與《管子 .戒 》

`'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

含義頗爲相近 。

[ 58 ]

首字,整理者疑是``節"字 。 李零 (1999B, 500 頁):疑從``『'``寸"聲,讀爲``順"。周鳳五(1 999B, 754 頁) :疑從``人" ``巽"聲,讀爲``巽",順也 。 陳偉 (2002C, 70 頁) :似可分析爲從``人"從``p ",

釋爲``妃",讀爲``配",匹配、偶合之義 。 黃錫全 (2005, 223 頁):右從``日",義當爲``節" 。 李鋭

(2005, 27 頁) :李家浩謂 字從``朮"從`'尸 。 若然,疑讀爲``述",訓爲``循" 。 槩,整理者:從``力" ``既"聲,讀作``氣" 。 黃錫全 (2005, 223 頁):《春秋繁露·度制》有``肌膚血氣之情"之語 。

[ 59 ]

告,整理者 :簡文字形與 一 般``性"字有別,疑爲``告"字異體 。 正,李零(1 999B, 497 頁)讀爲``政" 。 李鋭 (2005, 27 頁):《易.乾·蒙》``各正性命"孔疏釋``正"

爲``正定" 。

[ 60 ]

夭,整理者:《釋名·釋喪制》: ``少壯而死曰夭 。 "

[ 61 ]

生,林志鵬 (2007, 488 頁)讀爲``性" 。

戥,整理者讀爲``傷" 。 李鋭 (2005, 27 頁):讀爲``殤",與``夭"相應 。 黃錫全 (2005, 223 頁):《呂氏春秋.節喪》云: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 。 知死也者,不以害

死,安死之謂也 。 此二 者,聖人之所獨決也 。 "今按:《韓詩外傳》卷 一 有``安命養性者"之語,可與簡文

互參 。

[ 62 ]

簡殘缺處能容納二至 三 字,李零 ( 1999B, 500 頁):試補``天下" 。 周鳳五 (1999B, 754 頁)補爲``養性 命" 。 陳偉 (2002C, 70 頁):姑補爲``性命" 。

[ 63 ]

昇,整理者釋爲``與" 。 周鳳五(1 999B, 741 頁)讀爲``舉" 。 今按:茲從周説讀爲``舉'\《管子·君臣 上》: `'是以明君之舉其下也,盡知其短長,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 。 "可參 。

[ 64 ]

訌整理者:讀作``嗣" 。

《爾雅 .釋詁 》 :

``嗣,繼也 。 "裘按:從文義看,也可能讀爲``事" 。 陳偉

(2002C, 71 頁):此字讀``司"亦通 。 ``司"有觀望、守候之義 。 [ 65 ]

李零(1 999B, 498 頁)補缺文爲``象口口,知其能" 。 周鳳五 (1999B, 755 頁)在``弟"後斷句,補缺文

爲``知其能 口口口" 。

[ 66 ]

甚,整理者:簡文字形與《説文》``甚"字古文同 。

[ 67 ]

整理者將此句與``而甚君"連讀 。 李零 (1999B, 498 頁)、周鳳五 (1999B, 741 頁)在``下"字後標逗 號 。 今按:疑``而"涉上文而``衍" 。

[ 68 ]

古,整理者讀爲``故" 。 今按:疑當讀爲本字 。

[ 69 ]

冠,整理者:簡文下部係``目"之誤,當釋``冒",讀作`'同'\ 《説文》 : ``小兒及蠻夷頭衣也" 。 簡文`` 二 十而冒",係言年二 十加冠爲成人 。 李零(1 999B, 500 頁):字從``占"從``自",似乎與``冒"有別,疑 是`'冠'字異體 。 周鳳五(1 999B, 741 頁)釋爲``冠" 。 李天虹 (2000C, 83 、 85 頁):疑字下部是``首", `'冠'之異體 。 楊澤生 (2002B, 71 頁):疑從``自"、``尹"聲或`'君"省聲 。

"尹"形像冠,兼作意符 。

字當釋爲``冠" 。

[ 70 ]

王博(1 999A, 31 、 33 頁)、裘錫圭 (2002, 180 頁) : "古者聖人……七十而致政",與《管子.戒》``義故 七十而致政"相似 。 王氏復云:類似的説法還見於《禮記.曲禮上\《王制》、《內則》等 。 今按:《白虎

通.致仕》:

``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爲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跤錡之屬,是以退去避

賢者 。 "亦可參。

七唐虞之道 [ 71]

69

四枳朕眭, 裘按:應讀爲 ``四肢倦惰" 。 陳偉武 (2000B, 76 頁):疑``陸" 可 釋爲``崖",讀爲``解", ``解" 即``懈" 。 劉釗 (2003B, 158 頁) :四肢倦惰,典籍又作``四肢懈惰",如 《黃帝 內經.靈樞. 寒熱病 第二十一》``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 。

[ 72 ]

目,整理者 : 簡文字形與《古文四聲韻》引《古老子》``目"字同 。

旿,李零 (1999B, 500 頁): 右從`` 虫 " (作偏旁等於``蟲"字),字即``聰" (蟲、聰讀音相近) 。 周鳳五

(1 999B, 755 頁) : ``聰"從``午" 聲,是楚國方言特色的反映 。

``耳目聰明"爲先秦習語,見於《易 .

鼎》、《禮記 . 樂記》等 。 劉信芳 (2000A, 42 頁) : 字從``目" ``午"聲,讀爲``許'\《 説文》 : ``許,聽言 也 。 "耳目許明衰,蓋謂耳之聽衰,目之明衰 。 馮勝君 (2000, 212~213 頁):疑當釋``取",``取"、``聰" 音通 。

``耳目聰明"典籍習見,如《易.鼎》、

《莊子 · 知北遊》等 。 白於藍 (2001A, 57 頁) : 當釋爲

`'睹" 。 "睹"從``午"聲屬聲符互換 。 《廣韻》暮韻 : ``睹,聽也 。 "《論衡 . 禍虛》``耳目失明聽",也是用

``聽"、``明"來説明``耳"、``目",與簡文可相參照 。 何琳儀 (2001, 164 頁):釋爲``敢" ,疑讀``輒", 猶``則" 。 ``明",顯著 。吳 良寶 (2001, 8 頁) : ``耳午"當是``聰"的省形 。 [ 73 ]

王博(1 999A, 32 頁): 《荀子 · 正論》"老衰 而擅"、``老者不堪其勞而休也"的説法與簡文 一 致 。

[ 74 ]

吳時,整理者 :似 爲古書篇名 。 裘按 : 疑當讀爲``虞詩" 。 李零 ( 1999B, 500 頁):

《虞詩》 ,逸詩 。 廖名春

(1 999B, 37 頁) : 疑讀爲``虞志",相當於``虞書" 。 周鳳五 ( 1999B , 756 頁) : 《尚書 · 皋陶謨》載虞廷君 臣賡歌,疑《虞詩》是虞廷賡歌之佚文 。

[ 75 ]

大明,白於藍(1 999B, 114 頁):古或指`` B", 見於 《禮記 .禮器 》``大明 生於東,月生於西"鄭 玄注 ; 或指``月",見於《文選.晉木玄虛華(輩) 見於《管子·內業》

〈 海賦 〉》

``若乃大明搪轡於金樞之穴"李善注;或兼指 H 月,

``鑒於大清 ,視於大明"房玄齡注 。 廖名春(1 999B, 36 頁)、周鳳五 ( 1999B,

755

頁)等據《禮記.禮器》認爲指太陽 。

[ 76 ]

丐,整 理者: 當是``完"之本字 。 裘按:或疑此字本應作``万" (即《説文》``丐"字),讀爲``萬" 。

虐,整理者讀爲``皆" 。 周鳳五 (1999B, 756 頁):所從`` 君"是 8 號簡``咸"所從``含"之訛 , 字亦讀爲 ``咸",《尚書》多用``咸"字 。 楊澤生 (2002B, 68 頁) :從``君"聲,讀爲``均" 。 孟蓬生 (2002C, 33 頁)將

``虜訇"連讀爲``氥氬",指太陽出來以前萬物在黑暗中混沌不分的狀態 。 陳偉 (2002C, 72 頁):釋爲``鏖", 字 同``麋",義爲``群" 。 魏宜輝 (2003, 94~95 頁):所從`` 君"形由金文``皆"所從``F,;l"形演變而來 。

訇,白於藍(1 999B, 113 ~ 114 頁) :從``勺(伏)" ``言"聲,``棓"字異體,藏、匿之義 。 李零(1 999B, 500 頁) :從`` 言"與從``音"

同,疑讀爲``暗" 。 廖名春 ( 1999B , 36 頁):從`` 占"從 ``音",讀爲

``暗" 。 周鳳五 ( 1999B , 756 頁) :從`` 言"聲,讀爲``隱" 。 黃錫全 (2005 , 224 頁) : 釋爲``鈐",讀爲 ``陰" 。 ``陰"與``暗"古音同義通 。 張富海(單育辰 2010 , 36 頁) : 古書中``萬物"多與``伏"連言,疑 ``訇"讀爲``伏" 。

[ 77 ]

牝,劉信芳 (2000D, 940~942 頁)

: ``比"字異體 。 "比壞"即相次而壞 。

壞,整理者:簡文與《説文》``壞"字古文同 。 整理者在``壞"字後標逗號 。 李零 (1 999B, 498 頁)、周鳳五(1 999B, 741 頁)標句號,自``大明"至`` 必壞"

加引號 。 廖名春 ( 1999B , 36 頁)在``壞"字後標句號,自``大明"至``滅賢"加引號,認爲是《虞志》之文 。

[ 78 ]

不嵒,裘按:疑當讀爲`'不肖" 。

[ 79 ]

此句李 零 ( 1999B , 498 頁) 、 周鳳五(1 999B, 756 頁)斷讀爲: ``治之至,養不嵒;亂之至,滅賢 。 "今按: 茲從整理者斷句 。 疑`'至"讀爲``致" 。

郭店楚墓竹書

70

八忠信之道

本篇有竹簡 9 枚,簡長 28. 2~28. 3 釐米 ,兩 端平齊 。 相膈 13.

5

釐米 。

篇題係整理者據文義擬加 。

有上下兩道绱綫,

全篇典分章標識 。

李零

(19998, 501~502 頁)依文意分爲四章 。 本篇著重論述``君子 " 內涵 ,

應達到的``至忠"、``大忠"、

並進而認爲`` 忠,仁之實也 ;

信 ,

義之期也 ",

``至信"、

`` 大信 "



反映了儒家對理想化的

``君子"道德的追求 。

不譌(訛)不嘢,〔 I 〕忠之至也 。 不碁(欺)弗智,〔 2 〕信之至也 。 (親)也,信原(積)則可信也 。 (有)也 。

忠屎(積)則可莘

忠 1 信厙(積)而民弗莘(親)信者,未之又

至 忠女(如)土,蝸(化)勿(物)而不 肇( 伐) ; 〔 3 〕至信 女(如)

時,才七(必)至而不結 。 〔 4 〕 忠人亡 2 譌 ,信人不怀(倍), 〔 5 〕君子女( 如)此 。 〔 6 〕古

(故)不皇生,〔 7 〕不怀(倍)死也 。 大舊(久)而不俞(渝), 〔 8 〕忠 之 至 也 。

甸而者

蒨, 〔 9 〕信 3 之 至 也 。 至忠亡譌,至信不怀(倍),夫此之胃(謂)此 。 大忠不兑 (説), 〔 J O 〕大信 不期 。 不兑(説)而足肢(養)者,墜(地)也;〔 II 〕不期 4 而可盡 者, 〔 12 〕天 也 。 內天墜(地)也者, 〔 13 〕忠信 之 胃(謂 )此 。 (從), 〔 14 〕君子弗言爾 。

口 東(惠)

而 實 弗从

心走(疏)口口 s 莘(親 ), 〔 15 〕君子 弗申爾 。 〔 16 〕 古行而鯖

(爭)兑(悅)民,〔 17 〕君子弗果(由)也 。 〔 18 〕 三 者,忠人弗乍(作),信人弗爲 也 。 忠之爲 6 衍(道)也,百工不古(棓),〔 19 〕而人肢(養)虐(皆)足 。 信 之爲 衎(道)也,

羣 物 皆 成,而 百善虐

(皆)

立 。

君子其它(施)也 7 忠,古

(故)

申(蠻)莘(親)専(附)也; 〔 20 〕 其言爾信,古(故)徂而可受也 。 〔 2 1 〕 忠,

(仁)之實也 。 信,啓(義)之期(基)也 。 〔 22 〕 氏(是)





(故)古之所 s 以行虛

(乎)閔嘍者,〔 23 〕女(如)此也 。 9

[!]

譌,李零(1 9998, 501 頁)讀作``訛" 。 劉釗 (2000A, 78~79 頁):

``詭" 字 的 異體 ,訓 爲``乖違" 。 劉氏

( 20038, 161 頁)復訓 爲 ``詐" 。 周鳳 五 ( 2000A, 138 頁): 訓 爲``欺騙" 。 字或 作``訛",訛 言 以無爲 有, 意猶`` 謠言" 。

八忠信之道

71

舍, 張光裕( 1999 A , 686 頁)釋作`'害(?)" 。 趙建偉 ( 1999 A , 34 頁) : 釋``造",訓 作 ``僞" 。 李零

( 1999B , 502 頁):釋作`'帘",疑是``寶"字之省,讀爲``孚",

`'不孚"是不信之意 。 周鳳五 ( 2000A ,

138~139 頁) : 釋作 ``達", 訓作 ``曉解" 。 魏宜輝、 周 言( 2000 , 235 頁)、 陳 斯鵬 ( 2000 , 79 ~ 80 頁)、何

琳儀 ( 2001 , 1 64 頁)釋爲`` 甸 ", 分 別 讀作``諂"、

( 2002 C,

``謠'\

``'「滔", 訓 爲欺詐、虛妄 不 實 之 詞、疑 。 陳 偉

74 ~ 75 頁) : 不詭不恬 , 意爲`' 不違背沒有疑忌之心 的 人" 。 馮時 ( 2003 , 43~44 頁) :

``寶"字異

構,讀作``葆" , 訓爲``隱藏" 。

〔叨

碁 , 裘按:疑讀爲`'欺" 。 智 , 整理者讀爲``知" 。 劉釗 ( 2003B , 161 頁) : 讀如字 , 意爲 ``聰明 " 。 馮時 ( 2003, 44 ~ 45 頁) : `` 弗 知" 指 ``亡人鬼神之類" 。 `'不欺弗知" 即 生 人 不 能 欺騙死者 和 鬼 神 。

〔刃

蝸,整理者讀作 ``爲 " 。 裘按 : 疑當讀爲`` 化 " 。 謚整理者 :即``發", 指 散開 。 裘按: ``發(發)"疑當讀爲`'伐" 。 此 句蓋謂土 地化 生萬 物 而不自伐其 功 , 故爲 忠 之至 。 劉 釗 ( 2000 A, 88 頁) :

《荀子 · 堯間》`'多其功 而 不德 "即` '不伐 "也 。 李零 ( 2002B ,

101

頁) :此 字下半是支旁 的 繁寫 ,非 ``聿"字 。

[ 4]

才七 ,李零 ( 1999B , 502 頁)釋作``必" , 讀爲`` 畢 " 。 趙建偉 ( 1999 A, 34 頁) :

讀爲``哉",訓爲``始" 。

劉釗 ( 2000A , 90 頁) : 讀作`` 比 ",意爲相次 。

結,周鳳五 ( 2000 A, 140 頁) :謂結言 , 指口頭約定,猶成言、成説 。 裘按: 此句意爲四時按規律運行 ,而 無盟約 , 故爲信之至 。 馮時 ( 2003, 46 頁) :作 爲時 間 標記點的二分二 至每年都 如 期而至,準時不爽,從 而 使古人產生了天時至信不欺的思想 。 団〕

怀 , 整理者讀爲``背" 。 李零 ( 2002B , 101 頁)、陳偉 ( 2002C , 76 頁)讀爲`` 倍 " 。 馮 時 ( 2003,

43 ~ 44

頁)讀 作``負" 。

[6]

此 處依 陳 偉 ( 2002 C , 76 頁) 句 讀 。

〔刀

堊,裘按 : 疑是`` 皇"之別 體 , 讀爲`'噩' ,

`'詎生"與下文``背死"爲對文 。 陳偉 ( 1998, 69 頁) : 讀爲

`` 忘" , 《大戴禮記 . 禮察》有`` 而 倍死忘生之禮眾矣 " 。 張光裕 ( 1999A , 緒言 6 頁)讀 作`` 枉" 。 周鳳五

( 2000A , 140 頁) : 釋爲``辜" , 讀作``孤" 。 [ 8]

大舊 , 李零 ( 1999B, 501 頁)讀作 ` `太久" 。 趙建偉 ( 1999A , 35 頁)讀 作 ``大久" 。 周 鳳五 ( 2000 A,

140

頁) : ``大 " 是``夫" 之 誤 , 讀爲``夫久" 。

[ 9]

整理者 : 甸,簡文字形與金文``甸"字形 近 。 此 句疑有脱誤 。 李零 ( 1999B, 502 頁) :此 句讀爲`' 陶而睹 常 " ,似 是養 而 有常 的 意 思 。 趙建偉 ( 1999 A , 35 頁) : 讀``甸 " 爲``由", 訓 爲``順隨' 。 `'而 "是``天" 之

誤 。 此句讀爲 `` 由 天之常",意爲順天之則,敬終慎始 也 。 周鳳五 ( 2000A , 140 ~ 141 頁) : 讀 作``達而主 常",意爲堅守恆常之道 而 不改變 。 陳斯鵬 ( 2000 , 79 ~ 80 頁) : 讀``甸"爲`` 遙",後 二 字從周鳳五 , 讀爲 "遙而主 常 " 。 陳偉 ( 2002 C , 76~79 頁) : 原釋``甸"之字應是``大古"合文,與``大久"類 似 ,全 句 讀爲 `` 大古處常 " 。 馮 時 ( 2003, 47 頁) : 讀後兩字爲``具償",前兩字從陳偉説 , 讀爲``太古具償",意爲歷時雖

久 , 所行具答報所言 。 陳 劍 ( 2007 A) : 簡文 愔 與``瞻"字右部 相同 。 董珊 ( 2007 ): 此 句當讀爲``甸(蹈) 而 者(諸 -之乎) 猗 (耽) , 信 之 至 也 " 。 ``蹈"的詞義是對諾言 的 踐履 ; `` 者"讀爲 ``諸 " ,是`'之乎 " 的 合

音 ; `` 蒨 "亦從 ``石(音擔) " 聲讀爲``耽" 。 [ 10 ]

陳 偉 ( 1998, 69 頁 ; 2002 C , 80 頁) : 上句末的`` 此 "字應斷入本句之首 , 與古書 中的 `' 是 "相 當,猶爲 ``故 '\ `'夫" 。 5 號簡``忠信之謂 此 "句末 的 `` 此 "字 也 當斷人下句 。

兑 , 整理者讀作``奪 " 。 裘按 : 疑當讀爲``説 ", 同簡下 一 ``兑"字 同 。

郭店楚墓竹書

72 [ 11 ]

墮整理者: ``地"字異體 。

[ 12 ]

雯,裘按:其上部疑是``要"之變體 。 此 字 似即當讀爲`` 要" ,約也 。 李零 (2002B, 102 頁):暫讀作 ``遇" 。 陳劍 (2002B, 5~6 頁):上部從``夏",下部從``土",疑讀作``迸" ,迎也 。 東山鐸 (2008) :釋

爲``瑀",讀爲``遇" 。

[ 13 ]

內,整理者:隷定作`'亻 W',讀作``節" 。 裘按:此釋可疑,待考 。 黃德寬、徐在國(1 998, 104~105 頁):隸 作``但",讀爲``範",義爲法 。 李零(1 999B, 502 頁):從文義讀作`` 似" 。 趙建偉(1 999A, 35 頁):釋爲 ``即",讀作`'則',訓爲效法 。 袁國華 (1999, 162~164 頁):隷作``加", 讀爲`'昭 " 。 周鳳五 (2000A, ~141 頁):

140

``釋作叮巽",即``巽"字,讀爲``順" 。 陳偉 (2002C, 80~81 頁):釋作``妃",讀爲``配" 。

陳劍 (2002B, 2~6 頁)讀爲``配 ",簡文意謂``忠信"之爲 德,可與``天地"之德相配合 。

[ 14 ]

東(惠),裘按釋 。

[ 15 ]

裘按:此句``心"下似爲`刁E "

字 ,尚存大半 。 疑此處簡文本作``心走(疏)而口(或``貌")莘

(親)" 。 周鳳五 (2000A, 142 頁)補作``形" 。

[ 16 ]

申,李天虹 (2002B, 250 頁) :疑讀作``陳'\《緇衣》 19 號簡 《君陳》之陳作 ``迪", 《説文》陳之古文作

啁",均以申爲聲 。 《國語·齊語》`'相似以巧,相陳以功",韋注: ``陳亦示也 。 " 爾,周鳳五 (2000A, 141~142 頁):如此 。 沈培 (2002, 10 頁):以上兩 ``爾"字都有與 ``也"相似的用 法,表示停頓的語氣 。 它們可以用在旬末,也可用在句中 。

[ 17 ]

古,整理者讀爲``故" 。 馮時 (2003, 48 頁):讀爲 `'暇", ``陋'\《禮記.曲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注:

雷行"意即亻曼行 。 今按:疑讀爲``固",訓爲

`'固,謂不達於禮也 。 "孔疏:

"固,陋也 。 若身無

異事, 心無異慮,忽止朝而顧, 君子謂 此爲固陋,不達禮 意 也 。 魯哀公答 孔 子云 ' 寡人固不 固'是也 。 固 謂不達禮也 。 "或從整理者讀,故意義 。 鯖,李零 (1999B, 501~502 頁)讀作``爭" 。 趙建偉 (1999A, 35 頁)、 何琳儀 (2001,

164 頁)讀作

``請",趙氏訓爲索求 。 兑,裘按:疑當讀 爲`` 悅" 。 鯖兑,周鳳五(2A, 138 頁)讀爲``爭奪 " 。 馮時 (2003, 48~49 頁):讀爲 ``靖説",意爲恭敬地教説別人 。

[ 18 ]

菜裘按讀爲``由" 。

[ 19 ]

古,裘按:讀爲``棓" 。

《荀子 .王 霸》

``如是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棓矣",楊倧注:

``棓,謂器惡 不 牢

固也 。 "

[ 20 ]

堇整理者讀爲``蠻" 。 李零 (1999B, 503 頁)讀爲 ``戀" 。 趙建偉(1 999A, 35~36 頁) :此句即``遠近 親附"之義 。 専,整理者讀爲``傅" 。 裘按:可能讀爲``溥"或``博" 。 李零 (1999B, 503 頁)讀爲``附" 。

[ 21 ]

徨,整理者:疑借作``亶" 。

《爾雅 ·釋詁 》 :

``亶,誠也 。 "周鳳五 (2000A, 143 頁):讀爲``遺" , 意爲

輾轉 。

[ 22 ]

義,裘按讀 。 期,陳偉 (2002C, 82 頁) 讀爲 ``基" 。 裘錫 圭 (2006A, 252 頁): `'義之基"與上句``仁之實"爲對文 。 李零 (1999B, 502 頁)改此句 末逗號爲 句號 。

[ 23 ]

閔嘍,周鳳五 (2000A, 143 頁):讀作``蠻貉" 。 《論語 .衛靈公 》 :

`` 言 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 "

馮時 (2003, 49~52 頁): 讀爲 ``端愨",意爲謹慎樸 實,專誠不貳 。 劉信芳 (2004B, 327 頁) :讀爲``頤 僂",泛指諸廢疾者。鄭剛 (2004B, 18~19 頁):

"閔"是``啓"或``刻"的異體,指``漏刻"或``刻

漏" 。 劉剛 (2008): 讀作``辟陋",指代楚 、莒之類所謂的蠻夷之邦 。

九成之聞之

73

九成之聞之

本篇存簡 40 枚,其中 38 枚完整,

32 . 5 釐米 。

2 枚殘斷 。竹簡兩端梯形 ,

編綫兩道,相隔 1 7. 5 釐米 。

整簡長

整簡字數多在 23~25 字之間 ,



跡清晰。本篇與《性自命出》、《尊德義》、《六德》用簡形制相同,內容

相關,原或抄寫於同一卷 。 叩 本篇典分章和斷讀標識,篇末有勾形標記 。 字擬加。目前學者多認爲 1 號簡不當在篇首 ,

篇題係整理者取 1

號簡文

那麼篇題亦應據改 。

因簡序

編排尚無定論,姑且沿用整理者所擬篇名 。 13 號簡背面的一處數字(劉祖信、蟯雲豐 2006,

學者認爲可能是對簡的清點記數(陳劍 2007

B,

158~161

頁),有

224~225 頁)。今將簡背

數字釋文附於全篇之末 。

關於竹簡排序,學者間分歧較大 。 即( 1) (6)

簡 1 ~3,

簡 25~28,

~40 。其後 ,

(2) (7)

簡 4 ~6, 簡 29~30,

整理者將《成之聞之》分爲 十 個绱聯綹 ,

(3)

簡 7 ~20,

(8)

簡 31~33,

(4) (9)

簡 21~23, 簡 34~36,

(5) (I O)

簡 24, 簡 37

郭沂、周鳳五、林素清、李零、王博、陳偉、廖名春、陳劍等先後

對通篇簡序作有調整 , @李學勤、顧史考、龐樸等對部份簡序作過調整 。®

郭沂

叩參看李零(1 999B , 504 頁 ; 2002B, 105 頁) 。

®

各家 意見爲:郭沂 ( 2001, 208 頁)

: ( 8) 、 (9) 、 (7) 、 (1) (5) 、 (6) 、 (2) 、(3)、 (4) 、 (10)' 改篇題爲

《大常》 。 周鳳五、林素清 (1999, 57 頁) : ( 8 ) 、 ( 9) 、 (7) 、(1) ( 4)

(5) 、 (6) 、 (4) 、 (2) 、 (3) 、 (10)' 其中

的簡 序調整爲 22 、 23 、 21, 改 篇題爲《天常》 。王 博 (2000, 258~259 頁)

: ( 7) 、 (1 ) ( 3 ) 、 ( 9 ) 、 ( 5) 、

(6) 、 (4) 、 (2) 、 (8) 、 (1 0) 。 他在文中沒有提及( 5) ' 陳偉 ( 2002C, 101 頁) 推測是將( 5 ) 、( 6 ) 看 作 一 體 。 陳偉對簡序的調整幅度最大,涉及到不同篇之間簡的調整,其最初的調整意見看 2000A, 47~55 頁 , 後

( 2002C, 99~105 頁)修定爲 :簡 37~39 、 19~20 、 34~36 、 24~28 、 22 、 23 、 2 1 、 29~30 、 l ~18, 同時將 《尊德義》簡 l 置於本篇簡 37 之前 ,將本篇 的 簡 31~33 、 40 移入 《六德》,並改篇名爲《德義》 。 廖名春

(2001, 245 頁) : ( 2) 、 (3) 、 (9) 、 (7) 、 (1)

(5) 、

(6) 、

(4) 、

(8) 、

( 10) ' 組( 4) 簡 序調整爲 22 、 23 、

21 。 陳劍 (2007B, 212 頁)在諸説基礎上調整簡序爲三組, 即 (-)簡 4~20 +34~36;

( 二)簡 29

+ 23 +22

+30 + 1~3 +24~28 + 21; ( 三 )簡 31~33 +37 ~40 。

®

李學勤 ( 2000B, 457~460 頁)將組 ( 8) 、

( 10 ) 連讀 ; 顧史考 ( 2000, 215 頁 )將簡 20 與組 ( 8 ) 連讀,後

( 2006A, 81 、 84 頁)將簡 36 、 29 、 23 、 22 、 30 連讀,將簡 26~28 與簡 21 連 讀 ;龐樸 (2000B , 11 頁)認爲簡 31~32 可能應作 爲《六德》 的開 篇 。

郭店楚墓竹書

74 (1999,

281~282

頁)將

( 7) 、

(1)

二組連讀,得到普遍認同 。

(2002B, 121 頁)在此基礎上,將簡序調整爲組 (9) 、

(7) 、(1)、

簡 22 、

23 、 21,

(5) 、

(6) 、

(4) 、

(IO),

( 2) 、

(3) 、

又將紺( 4)

李零

(8) 、

的簡序調整爲

分全篇爲八 章 ,並依古書通例定篇題爲``教" 。

今釋文從

李氏之説 。 本篇的主要內容,是從人性、人倫的角度論述君子教化民眾的理論和

方法 。

君子之於教也 ,其道(導) (故)

民 也不 憲

(浸), 〔 I 〕則其淳 也弗深俟(矣) 。 〔 2 〕是古

亡虔 (乎)其身而 4 廌(存)啓(乎)其鈤(詞), 〔 3 〕 唯(雖)厚其命, 〔 4 〕 民

弗從之俟(矣) 。 是古(故)畏(威)備(服)型(刑)罰之婁(屢)行也, 〔 5 〕 5 繇(由)上之弗身也 。

昔者君子有言曰 :戰與型(刑)人,

君子 之述(墜)惠

(德)也 。 〔 6 〕 是古(故) 6 上句(苟)身備(服)之,則 民必有甚安(焉)者 。 〔 7 〕 君 § 慢(冕)而立於艾(昨),〔 8 〕 一 宮之人不勳(勝) 7 其敬; 〔 9 〕 君衰蓋(銍)而尻 (處)立(位),〔 IO 〕一宮 之人不勳(勝)

(勇) 。 上句(苟)

【 其 】

IZl ( 11 J 8 一軍 之人不勳(勝)其蔽

昌(倡)之,〔 12 〕 則民鮮不從俟(矣) 。

唯狀(然),〔 13 〕其 廌

(存)也不厚, 〔 H 〕 9 其重 也弗多俟( 矣) 。 〔 15 〕是 古(故)君子之求者(諸)吾(己) 也深 。

不求者(諸)

其本而戎(攻)者(諸)其 10 末,弗 得俟(矣) 。

是君子之於言也,〔 16 〕非從末流者之貴 ,窮涑(源)反本者之 貴 。 了 〕 n 句( 苟)不

從其繇(由),〔 18 〕不反其本,未有可得也者 。

君上卿(享)城(成)不唯(维)

本, 〔 19 〕工(功)口 口口口 。 〔 20 〕 口戎( 農)夫天(務)臥(食)不強耕,糧弗足俟

(矣) 。 〔 21 〕土城(成)言不行, 〔 22 〕 名弗得挨(矣) 。 是古(故)君子 n 之於 言 也, 非從末流者之貴,窮淥(源)反本者之 貴 。

句(苟)不從其繇(由), n 不反其

本,唯(雖)強之弗內(入)俟(矣) 。 〔 23 〕 上不以其道,民之從之也難 。

是以民可 15 敬道(導)也, 〔 24 〕 而不可 弇 也; 〔 25 〕可馭

(御)也, 〔 26 〕 而不可竪(牽)也 。 〔 27 〕 古(故)君子不貴摭(庶)勿(物),〔 28 〕 而貴

與 16 民又(有)同也 。 〔 29 〕智而比 即(次), 〔 30 〕 則民谷(欲)其智之述(遂) 也 。 〔 31 〕 福(富)而 貧

(分)賤,則民谷(欲)其 17 福(富)之大也 。 〔 32 〕貴 而蘢

(能)鑲(讓), 〔 33 〕 則民谷(欲)其 貴之上 也 。 18 以 復之 , 〔 35 〕 可不 訢

反此道也,〔 34 〕民必因此 至

(重)也

(慎)魯(乎)?古(故)君子所復之不多,〔 36 〕 所求之不

3, 〔 37 〕薏反者(諸)吾(己)而可以 19 智(知)人 。 〔 38 〕是古(故)谷(欲)人之 炁(愛)吾(己)也,則必先炁(愛)人;谷(欲)人之敬吾(己)也,則必先 敬人 。 〔 39] 20

天企大棠(常) , 〔 40 〕 以里(理)人侖(倫) 。 〔 41 〕 折(制)爲君臣之義,煮(圖)爲

九成之聞之

75

父子之新(親), 〔 42 〕 分 m 爲夫婦之支(辨) 。 是古(故)小人亂天棠(常)以逆大 道,君子鍆(治)人侖(倫)以 川

(茲)尾(宅)天心",

〔 43 〕害

(順) 32 天息(德) 。《 大 墮

(禹) 》

曰"余才

(蓋)此言也, 〔 44 〕 言余之此而庄(宅)於天心

也 。 〔 45 〕 是古(故) g 君 子鼯( 蕈 )席之上, 〔 46 〕 男(讓)而爰(援)荸(幼) ; 〔 47 〕 朝 廷之 立

(位),翳(讓)而尻(處)戔(賤), 〔 48 〕 所尼(宅)不 5 挨(矣) 。 〔 49 〕 少

(小)人 3 4 不緄(逞)人於刃(恩), 〔 50 〕 君子不經(逞)人於豊(禮) 。 撝(津) 泅(梁)塘(爭)舟, 〔 5 1 〕 其先也不若其後也 。 其已也 。

君子曰:從允懌(釋)

《 君奭》曰 :

言 g語萃之, 〔 52 〕 其勳(勝)也不若

1蕊(過),〔 53 〕 則先者余, 〔 54 〕 罡(來)者信 。 鹵 〕 36

``夥(囊)我 二 人,毋又(有)合才(在)

音 ", 〔 56 〕害

( 蓋 )道不説

(悅)之鍆(詞)也 。 〔 57 〕君子曰:唯乂(有)其亙(亟)而 29 可能,終之爲 難 。 〔 58 〕

``槁木 三 年,不必爲邦羿(旗) ", 〔 59 〕 害(蓋)

言 宮之也 。 〔 60 〕 是以君子貴 30

城(成)之 。 〔 61 〕 聞之曰: 〔 62 〕 古之甬(用)民者,求之於吾(己)爲亙 。 〔 63 〕 行不信

則命不從, 〔 臼 〕 t信不 惹 (圖)則言不樂 。 〔 65 〕 民不從上之命,不信其 言 ,而能怠 (含)息(德)者, 〔 66 〕 未之 2 又(有)也 。

古(故)君子之立(蒞)民也, 〔 67 〕 身

備(服)善以先之, 〔 68 〕 敬訢(慎)以肘(守)之, 〔 69 〕 其所才(在)者內挨

(矣),围 〕 3 民 篙

(孰)弗從?

〔 7 1 〕 型(形)於中, 〔 72 〕 登(發)於色,其蠲也固

挨(矣), 〔 73 〕民 篙 (孰)弗信?是以上之亙(亟) 24 欠(務)才(在)信於眾 。 〔 74 〕 《芸命》曰 : 〔 75 〕

,`允市(師)淒(濟)息(德) 。 " 〔 76 〕 此言也,

言 信於眾之可以 2 5

淒(濟)息(德)也 。

聖人之 告

(性)與中人之 告

則猷(猶)是也 。

(性),其生而未乂(有)非之 。 〔 77 〕 節於而也, 〔 78 〕 坏

唯(雖)其於善道也, 〔 79 〕 亦非又(有)譯婁以多也 。〔 80 〕 及其専

(博)長而厚 2 7 大也, 〔 81 〕 則聖人不可由與埤之 。 〔 82 〕 此以民皆又(有)



(性)而

聖人不可莫(慕)也 。 〔 8刃 2 8 是古(故)凡勿(物)才(在)疾之 。 〔 84 〕《 君奭 》

(稱)息(德) ", 〔 85 〕害

(蓋)

言 疾也 。

君子曰 :

曰`'唯髟(冒)不(丕)

單再

疾之, 22 行之不疾,未又(有)

能深之者也 。 娩(勉)之述(遂)也, 〔 86 〕 強之 工 也, 〔 87 〕 這之弇也, 〔 88 〕 鍆(詞)之 工 也 。 〔 8叨 2 3 是以智(知)而求之不疾, 〔 90 〕 其迏(去)人弗遠挨(矣) 。 戩(勇) 而行之不果, 〔 9 1 〕 其俟(疑)也弗枉挨(矣) 。 〔 92 〕 m 唯君子道可近求而可遠迪(向)也 。〔 93 〕 昔者君子有言曰``聖人天惠(德)", 〔 94 〕害 (蓋) 37 言 訢(慎)求之於吾(己),而可以至 川

(順)天 棠

(常)挨(矣) 。

《 康

弃 (誥)》曰`'不還大嗔,文王作罰, 38 型(刑)茲亡患(赦) ", 〔 95 〕 害(蓋)此 言 也,

言 不 字 大棠

(常)者, 〔 96 〕 文 王 之型(刑)莫至(重)安(焉) 。

(故)君子訢(慎)六立(位)以巳天 掌 (常) 。〔 9刀 40

是 39 古

郭店楚墓竹書

76 七十 二 虞〕 13 背

〔叮

道,郭沂(1 999, 288 頁)、李零(1 999B, 514 頁)讀爲`'導" 。

靈裘按 : 疑讀爲`'浸",《易 .避 》象傳``浸而長也"《正義》 : 頁):讀爲``湛",訓爲``深" 。 廖名春 (2001,

``浸者,漸進之名 。 "周鳳五 (1999A, 360

181 頁):浸,浸淫、浸染、濡染,指長期努力 。 劉釗

(2003B, 139 頁):浸,意爲漸浸,指潛移默化 。 [ 2]

淳,裘按釋 。 周鳳五 (1999A, 360 頁)訓爲``漬" 。 郭沂 (2001, 221 頁)訓爲``沃" 。 廖名春 (2001,

181

頁) :引申 爲積水 。 廖氏(李鋭 2004B) 復改讀爲``敦",訓爲``勉" 。 劉釗 (2003B, 139 頁):有沃灌義, 此指教化對民眾之浸潤 。

[ 3]

身,陳偉 (2002C, 148 頁):親自實行 。 廌,裘按釋,謂占`'廌"有``薦"音,當讀爲``存" 。 張光裕 (1999B, 11 頁) :疑 是``民"字之訛,讀爲 ``泯" 。 劉桓 (2001, 64 頁):當釋作``束",讀爲``含" 。 含乎其詞,講 空 話的意思 。 詞,李零(1 999B, 121 頁)讀爲``辭" 。 周鳳五 (1999C, 45 頁)讀爲``治" 。 今按 : 《易 . 繫辭上》有``辯吉凶者存乎辭"之句 。 ``存乎辭",與簡文可互參 。



厚,整理者隸定爲``亳",讀爲``厚" 。 周鳳五 (1999C, 45 頁):讀爲``重",重復 。 今按:《老子甲》、《緇 衣\《語叢 一 》中均有與此寫法相近的``厚"字,整理者並直接釋爲``厚",茲亦釋寫爲``厚" 。 字形解釋, 參看《緇衣》 2 號簡註釋 。

〔5」

畏 , 裘按:其上部與簡文 一般`'畏"字有異 。 如確爲``畏"字訛體,疑當讀爲``威" 。

[6]

裘按 : ``刑人"之語見《尚書.康誥》,意爲對人用刑 。 乂疑``君子"之``子"爲衍文,句文當讀爲:

``戰與

型(刑),人君之述(墜)息(德)也 。 "李零(1 999B, 512 頁)讀爲``戰與刑,人君之墜德也"。崔永東 (2001,69 頁): ``君子"意指君主 。 ``述"讀爲``墮" 。

[ 7]

陳來 (2000, 69 頁):簡文句意與《孟子·滕文公上》孔子語``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禮記.緇

衣》``子曰:下之事 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 。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尊德義》``下之事上也,

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 。 上好是物也,下必有甚焉"相同 。

[ 8]

篷,整理者釋爲``均" 。 裘按:釋``均"可疑,但確是從``勻"聲的字,似當讀爲``枸" 。 李零(1 999B, 514 頁) : 疑從``今"從``巽",讀爲``枸" 。 周鳳五 (1999C, 45 頁):上半從`` 勻",下半爲 ``巽"之省形, 兩者均爲聲符,讀爲``枸"或``純" 。 白於藍 (2006, 310~311 頁):

``枸冕" 一 詞典籍未見,與所謂``枸

冕"相當之處,典籍或作``袞冕",``勻"、``袞"音近 。 豆下部所從與``巽"上部相近,而``勻"、``巽"亦 音近可通 。 疑此是雙聲符 字。

慢,裘按:疑當釋爲`'幔",讀爲``冕" 。 枸冕,意即枸服而冕,在此當指祭服,義同《禮記 . 祭統》``君純 冕立於昨"的``純冕" 。 周鳳五(1 999C, 45 頁):字從``示"從``又",``面"聲,``面"、``冕"音通 。

叟,裘按:當讀爲``昨" 。 〔叨

[ 1O ]

勳,整理者:讀爲``勝",可能就是``勝"字異體 。 銍,裘按:疑從`'囍"從`'至"之省寫,當釋`'銍" 。 麻銍爲喪服 。 尻,整理者釋爲``処(處)" 。 裘按 : 字本作``尻",

《説文》以爲``居處"之``居"的本 字。 鄂君啓節

``尻" ``居"並見,或據之釋此字爲``処(處)",理由並不充分 。 但包山 32 號簡``居尻"連文,似乎此字

確當釋``處" 。

九成之聞之

77

位,裘按讀 。

[ II ]

各家據傳世文獻對缺文有補,裘按補爲``其哀;君甲胄而……"。李零 (1999B, 514 頁)補爲``其哀 。 君 冠胄帶甲而立於軍"或``其哀 。 君冠胄帶劍而立於軍" 。 劉樂賢 (2000B, 206 頁)補爲``其哀;君甲胄 立 於桴鼓之間" 。

[ 12 ]

昌,裘按:疑當釋爲``昌",讀爲宣導之``倡" 。

[ 13 ]

唯肽,整理者讀爲``雖然" 。 陳偉 (2002C, 148 頁):讀爲 ``唯然",正因爲如 此之 意 。

[ 14 ]

廌,郭沂 (1999, 287 頁):讀爲``存" 。 ``存"蘊涵存心、存性之旨 。 李零(1 999 B, 512 頁)讀爲``存" 。

[ 15 ]

重,郭沂 (2001, 222 頁)訓爲``尊" 。 陳偉 (2002C, 148 頁)讀爲``動" 。

[ 16 ]

裘按:此句`'是"字下似脱``古(故)"字 。

[ 17 ]

裘按: ``源"字又見 14 號簡,字作`'漾' 。

[ 18 ]

由,陳偉 (2002C, 148 頁) :原由,來源 。

[ 19 ]

卿,裘按:疑``卿成"當讀爲``鄉(享 )成" 。 周鳳五(1 999A, 356 頁):疑讀爲``營",訓爲``治" 。 陳 偉 (2002C, 148 頁) :或當 讀爲`` 向",向往、期待之義 。 唯,周鳳五(1 999A, 356~357 頁):疑 讀爲``维",度、念之義 。 廖名春 (2001, 182 頁):

``維本"即修

本,亦即治本、求本 。 陳偉 (2002C, 148 頁): "不唯本"即不從根本上下工夫 。

[ 20 ]

功,裘按讀 。 缺文,郭沂(1 999, 288 頁)補爲``德弗顯矣" 。 李零(1 999B, 514 頁)疑作``弗就矣" 。 周鳳五(1 999C, 46 頁)補爲`` 弗成矣" 。 廖名春 (2001, 182 頁)補爲``弗顯矣" 。

[ 21 ]

裘按:此句疑當釋爲:戎(農)夫天(務)臥(食)不強,加糧弗足挨(矣) 。

``糧"上一字左側似有

``田" 字 ,也許不當釋爲 ``加",待考 。 食,劉樂賢 (2000B, 207 、 209 頁):是``吃"的意思 。 《孫子 ·作戰第 二》有 ``故智將務食於敵"句,``務

食"的用法與簡文同 。 強,白於藍(1 999A, 91 頁):勤勉之意 。 耕,整理者釋爲``加" 。 黃德寬、徐在國 ( 1998, 103 頁):從``田" 、

``爭"省,當釋爲``耕" 。 周鳳五

(1 999A, 356 頁):從``加"聲,當釋爲``耕" 。 白於藍(1 999A, 91 頁):釋爲``耕",`'不強耕"猶《淮 南子.齊俗訓》所言``耕不強" 。 李零( 1999B, 514 頁):從``田"從``加",

``力田",勉力耕作之義 。 郭沂 (2001, 223 頁):

``耕"字訛體 。

``強耕"猶

``加"讀爲`'嘉" 。 古代有嘉穀、 嘉禾、嘉蔬、嘉石等説

法,故此處 言 '嘉糧'符合古人習慣 。 廖名春 (2001, 183 頁):

《墨子 .非命下 》論及農夫``強耕"與

``食"的關係,可參 。 此句標點從周鳯五(1 999A, 356 頁) 。 郭沂 (2001, 223 頁)標點爲``農夫務食不強,嘉糧弗足矣" 。

[ 22 ]

成言,白於藍(1 999A, 91~92 頁):《離騷》有``成言"之語,``成"讀爲``誠'\ 李零 (1999B, 514 頁) : 疑``成"讀爲``盛" 。 李 氏 (2002B, 126 頁)復改 讀本 字 ,

``成言"是既出之言 。 劉樂賢 (2000B,

207

頁):應讀爲``盛言" 。 廖名春 (2001, 184 頁): ``成言"爲先秦成詞,見於《楚辭.離騷》、《左傳》襄公 二十七年等,意爲訂約、成議 。 楊澤生 (2001, 169 頁) :指達成的協 定或鄭重的承諾 。 沈培 (2002,

6

頁) :朱 熹《集注》 : ``成 言,成其要約之言也 。 "

[ 23 ]

內,裘按:疑當讀爲``人" 。 郭沂 (2001, 223 頁)

讀爲``納" 。 廖名春 (2001, 182 頁) :

``弗內矣"即上

文``名弗得矣",指不被人們接納 。 陳偉 (2002C, 148 頁) : `` 弗人"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意思 。

[ 24 ]

敬,崔永東 (2001,70 頁)、廖名春 (2001, 184 頁)訓爲``慎" 。 導,崔永東 (2001, 70 頁)、廖名春 ( 2001, 184 頁) :引導、疏導 。

郭店楚墓竹書

78 [ 25 ]

弇,郭沂 (1999, 290 頁) :掩也,遮蔽 。 李零 (1999B, 514 頁)讀爲 ``掩" 。 崔永東 (2001, 70 頁) :引

申爲蒙蔽。廖名春( 2001, 184 頁):指壓迫得死死地 。 楊澤生 (2002B, 72 頁):讀爲``擁",義爲``推" 。 陳偉 (2002C, 148 頁):從讀``掩"之説,訓爲堵塞 。

[ 26 ]

御,廖名春 (2001, 184~185 頁) :即``馭",指毆人人善 。 楊澤生 (2002B, 72 頁) :迎接、迎合 。 陳偉

(2002C, 149 頁) :駕馭 。 [ 27 ]

竪,整理者讀爲``賢" 。 裘按:疑當讀爲``牽" 。 郭沂 (1999, 290 頁) : 牽 ,制約,勉強 。 廖名春 (2001, 185 頁) : ``竪"即``堅",固也,指束縛得不動, 管死 。 楊澤生 (2002B, 73 頁) :讀爲``遣",打發、送走 之意 。 陳偉 (2002C, 149 頁):疑當讀爲``堅" 。 《廣 雅.釋詁 》 : ``堅,擊也 。 " 陳來 (2000, 79 頁) :簡文與 《尊德義》``民可道也, 而不可強也"同出 一 源 。 顧史考 (2004, 255 頁):簡 文與《禮記 . 學記》``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的説法相符 。

[ 28 ]

庶物,陳偉(1 998, 69~70 頁):所謂``庶"應釋爲 ``辟",讀 爲``僻",意爲偏遠 。 《僞尚書 .旅獒 》、《老 子》中的``異物"、``遠物"、``難得之物",約與``僻物"相當 。 廖名春 (2001, 185 頁):

``庶"義爲侈、

美 。 ``庶物"即奢侈之物、美物 。 李零 ( 2002B, 126 頁):指眾物,是古書固有的辭彙 。

[ 29 ]

與民有同,陳來 (2000, 71 頁):與 《孟子 .梁惠王下 》``與民 同樂'\ 《禮記 .喪服 》``與民同 也"的思想

相同 。 陳偉 (2002C, 149 頁): ``有同"指簡書隨後説到的 一 些情形 。

[ 30 ]

智,整理者讀爲``知" 。 裘按 : 當如字讀 。 李零 (1 999B, 514 頁) :疑讀爲``秩" 。 陳偉 (2002C, 150 頁):

``智"與富、貴並言,指智慧 。 比即,裘按:疑當讀爲``比次" 。 龐樸(1 998, 7 頁):

``比次"即按部就班 。 廖名春 (2001, 186 頁):

``比

次"即比於副貳 。 《韓詩外傳》卷八有``智而教愚,則童 蒙者 弗惡也"句,``教"讀爲 ``效",義同`` 若 " 。

``智而比即"義同於``智而教愚" 。 楊澤生 (2002B, 73 頁) :比, 當讀爲`` 畀" ,付 予、給予 。 次,次等、 較差 。 陳偉 (2002C, 150 頁) :疑讀爲``比佽" 。 智而比佽,是説富有智慧者輔助他人 。 劉釗 (2003B,

141

頁): ``比次"意爲次第 。

[ 31 ]

述,裘按 :

當讀爲``遂"。郭沂 ( 1999 , 290 頁):遂,達也 。 楊澤生 (2002B, 74 頁) :

當讀爲``邃",

深也 。 [ 32 ]

裘按:此句疑當讀爲 : 富 而分賤,則民欲 其富之大 也 。 陳來 (2000, 65 頁) : 《禮記 ·坊記 》`'貧而好樂 , 富 而好禮"與簡文有相近之處 。 劉樂賢 (2000B, 207~208 頁):自``智而比即" 至 `` 則民欲其 貴之 上也", 與《説苑.雜言》、《韓詩外傳》卷八的 一 段文字相關 。 前者云: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貧而不可得

也; 貴 而能 貴人者 ,欲賤而不可得也;達而能達人者,欲窮而不可得也 。 "後者云: ``魏文侯問李克曰:'人 有惡乎?'李克曰:'有 。 夫貴者 即賤者惡之, 富者 即 貧者惡之,智者 即愚者惡之 。 '文侯曰:' 善 。 行此 三 者,使人勿惡,亦可乎?'李克對曰:

`可 。 臣聞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能分貧,則窮士弗惡也;智而

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 。 '"兩相對照,簡文`` 智 而比即"大致相 當於``智 而教愚",`` 富 而分賤"大致相當

於"富能分貧",``貴而能讓"大致相當於``貴而下賤" 。 ``富"的反義詞是``貧",簡文用``賤"不如《韓 詩外傳》準確 ,也許`'賤"當 讀爲``錢",``富 而分錢"與古 書中常見的富 而分財可能是同樣的 意思 。 廖名 春 (2001, 187 頁): ``富而分賤"意同 《説苑 · 善説》的``富而分貧" 。 ''分賤" 、 ''分 貧" 都 是指分 財與貧 賤者 。 陳偉 (2002C, 150~151 頁): `'分"指安守名分或地位 。 ``富而分賤"可能是説富有而保持低賤的身

份 。 今按:與簡文類似的説法,還見於《新書.大政上》,其云: ``故君子之貴 也,與民以福,故 士民貴之 。 故君子之富也,與民以財,故士民樂之 。 "

[ 33 ]

龍繽,整理者讀溜爲`` - " 。 裘按:似應讀爲``能讓" 。 何琳儀 (200 1 , 162 頁) : 讀爲``抑",訓爲``退" 。

單育辰 ( 2010, 42 頁):可能讀爲 ``-",是加強語氣作用的虛詞 。 今按:參看《太一生水》 7 號簡註釋 。

九成之聞之

79

[ 34 ]

反此道,陳偉 (2002C, 151 頁) :指 上述智而比次、富而分賤、貴而能讓而言,即行止與身份相反 。

[ 35 ]

亞 , 整 理者釋 爲 `` 厚" 。 龐樸(1 998, 7 頁) :此`` 厚 " 字與前後諸 `'厚" 字筆法皆異 ,恐非是 。 今按:參 看《老子甲》 5 號簡註釋 。 復,劉釗 (2003B, 142 頁)讀爲`'報" 。

[ 36 ]

復,劉信芳 (2000A, 42~43 頁) :讀如 ``逐",追名逐利之謂 。 郭沂 (2001, 225 頁) :即``反 其本 " 。 陳 偉 (2002C, 138 頁) : ``復之"即反求諸己或求之於己 。

多,陳偉 (2002C, 138 頁) :指超出 。

[ 37 ]

求之,郭沂 (1999, 290 頁) : `' 之"指內在德性 。 ``求之"即求己,亦即``反諸己" 。 `'不"下 一 字 , 裘按 :亦見於下 34 號簡,從文 義看 似是``遠"之誤 寫 。 劉信芳 (2000A, 43 頁):即 ``徵" 。

``徵''乃爲盈利而徵求之謂 。 劉氏 (2000D, 935 頁)復認爲指徵驗 。 趙平安 (200 1B, 175 頁) :釋 爲 ``逵", 即`` 趨" ,越也,指踰越界限 、 超出常 度 。

[ 38 ]

``反"上 一 字,李零 (1999B, 514 頁) : 疑是``察"字異體,讀爲`'竊" 。 周鳳五 (1999C, 48 頁) :從 ``戈" ``帶" 聲,讀爲 '``察" 。 劉國勝 (1999, 43 頁):又見於 《尊德義》 8 、 17 號簡,應釋 爲 ``對" 。 韻》 :

《廣

``對, 答 也,應也 。 "陳偉 (2002C, 138~139 頁) :疑 當釋爲 ``戚", 讀爲``就" ,因憑 、依 隨之 義 。

李運富 ( 2003): 釋 爲 ``撲 ", 考察 之 意 。 陳來 (2000, 65 頁) : 《 性自命出 \《窮達 以時 》都有``反己" 的提法 。 顏世鉉 ( 2003, 643 頁) :

``察反諸

己"乃``反 察諸 己"之倒文成句 。 古書有相近文例,如《禮記 ·射 義》 ``求 反諸 己" 。

[ 39 ]

廖名春(1 999A, 54 頁):簡文這段話見於 《國語 · 晉語 四 》趙衰 所引 《禮 志 》 :

``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

人;欲人之從己也,必先從人 。 "陳來 (2000, 70 頁) :簡文 這段話與《孟子 ·滕 文公上》``愛人者,人恆

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相似 。

[ 40 ]

"天"下 一 字 ,陳偉 (1998, 70 頁):釋爲 `` 降",古 書常見``天降"某 某的説法 。 陳氏 (2002C,

頁)復 改釋爲 `` 路 " ,疑讀 爲`` 格 " 。

109~110

"格"有至 、匡正、法式諸義 ,用在簡 書 中似皆可通 。 李學勤

(2000B, 459 頁) : ``徵"字省體 。 劉信芳 (2000D, 934~935 頁) :從張光裕説隸 定爲 ``坌" , 形 。 白於藍 (2001A, 56~57 頁) : 從``止" ``文"聲,當讀爲``垂''或``墮' \ 《易 . 繫辭上》 :

``升" 字繁 `` 天垂象 ,

見吉凶,聖人象之 。 " 《淮南子.主術訓 》 : ``法者 ,非天 墮 ,非地 生 。 " `` 垂"、``墮"的 用 法與 此字相同 。 徐

在國、黃德寬 (2002, 5 頁)説與陳 偉 ( 2002C) 略同 。 李零 ( 2002B, 123 、 126 頁) : 疑釋``盆",讀爲 ``登" 。 又疑是`'降"字誤寫 。 大常,劉信芳 (2000D, 935 頁) : 本指日月及天象經行有常 。

`` 天 升大常"即日月 星辰 升之於天 。 劉釗

( 2003B, 142 頁) :指本性、常道 。 廖名春 (1 999A, 54 頁):

``天 降大常"至``夫婦之辨",與 《 孟子 . 離婁下》``聖人猶憂之,使契爲司徒,

教以人倫 :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説近 。

[ 41 ]

侖,李學勤 (2000B, 459 頁) :釋爲 ``侖",

``侖" 的誤字 。 今按 :

``侖"和從``侖"之 字 ,郭店、上博簡

多見,簡文往往寫作``侖"或從``侖" 。 郭店整理者釋文均作``侖" 。 推測楚簡``侖"用爲``侖"是形近混

用 。 簡文寫作``侖'\而用作``侖"的字或偏旁,今釋文亦 一 律直接釋寫作``侖" 。

[ 42 ]

惹 , 整理者讀爲``著" 。 李零 ( 1999B , 515 頁) :似 應讀``作" 。 陳斯鵬 (2002A; 2006, 197~198 頁) : 釋 爲``圖",作敷演、演繹解 。 陳偉 (2002C, 110 頁) :簡本 《 緇衣》均有此字,孟蓬生、陳斯鵬釋爲``圖" 。

在此亦 當釋爲``圖" ,有 畫、謀、度等義 。

[ 43 ]

《大 禹 》 , 整理者未 加 書名號 。 李學勤( 1999B, 20 頁):《大 禹 》無疑是佚《書》《大禹謨》 。 《大禹謨》在 《 尚 書正義》 所述孔 壁 所出佚 書 之中 。 廖名春(1 999B, 36 頁)説與李學 勤(1 999B) 相近 。

郭店楚墓竹書

80 余,李學勤 (2000B, 459 頁)讀爲``舍" 。

才,李零 (1999B, 513 頁)讀爲``茲" 。 廖名春 (2000A, 122 頁)讀爲`'在" 。 宅天心,李學勤 (1999B, 20 頁): 《康誥》、《立政》 都有``宅心",可見``宅心"是古語 。 "天心"衹見於

今傳僞古文的《咸有一德》,這很需要吟味 。 郭沂 (1999, 280 頁):天心,蓋爲體現天德 、天常 之心也 。 廖 名春 (2000A, 122 頁) : ``宅"可訓順應、歸順 。 "天心"即上文所謂``天德" 。

``宅天 心"與 《康誥》``亦

惟助王宅天命"之``宅天命"義同 。 郭沂 (2001, 211 頁): 宅,《爾 雅.釋 言》 :

``居也 。 "劉釗 (2003B,

143 頁): ``宅"讀爲``度",揣度 。 "天心"指天之意 。

[ 44 ]

害,整理者讀爲``曷" ,以 字屬 上讀,並在其後標問號 。 裘按在 22 號簡相同文例下云:此句句法與《公羊 傳》屢見之``其言惠公仲子何" 一 類句子相類 。 ``曷"

`` 何"義近,也可能簡文``害"即應讀爲``何" 。 彭

裕商 (2002, 393~394 頁; 2004A, 81~82 頁) 根據先 秦典籍常 見 ``蓋 言 ………"、``蓋曰 ……"之文例,

将 ``害" 讀爲``蓋" ,屬下讀 。 又上博《孔子詩論》 10 號簡的相同句式,``害"字前有 -墨 釘,可證``害" 字不能屬上讀 。 今按:彭説當是,下此類句式不再出注 。

[ 45 ]

余,劉釗 (2003B, 143 頁)讀爲``舍" 。

[ 46 ]

縝整理者隸定爲``簸" 。 劉樂賢(1 999, 362 頁) :疑字讀爲``衽" 。 又疑字左下部從`` 受" ,讀爲`'寢" 。 李零 (1999B, 515 頁):似從竹從 尋從支,疑讀``蕈 "或``衽 " 。 李學勤 (2000C, 11 頁):隸定爲`` 頠",

讀爲``蕈",竹席 。 何琳儀 (2001, 165 頁): 簸 ,應讀``蕩" 。

《書 .禹 貢》傳:

``蕩,大竹也 。 "趙平安

(2001B, 174 頁)隸定爲`` 簸" 。 陳斯鵬( 2001, 243 頁): 字左下 方爲聲符,與古文``淫"所從相同,似應 讀``衽" 。

[ 47 ]

翳 ,劉釗( 2003B, 143 頁)釋爲`'壤" 。 爰, 陳偉 (1998, 70 頁)等釋爲``受" 。 趙平安 (2001 B, 174 、 175 頁) :釋爲``爰",同`` 援 '\《説文》:

``爰 ,引也 。 " 享陳偉(1 998, 70 頁):恐當 讀爲``幼" 。 劉樂賢 (1999, 362 頁):疑當釋``幼",`' 受幼 "大概指容受幼 小 。 張光裕(1 999B, 11 頁):釋爲``幼", 其寫法與中 山鼎銘的``幼" 字 相同 。 黃德寬、徐在國 (1999, 75 頁) :釋爲``幼" 。 ``受幼"與``處賤"相對爲文 。 李零(1 999B, 515 頁): ``受幼"是説 受 幼者之位,與 ``處賤"互文 。

[ 48 ]

陳偉 (1998, 70 頁)、李家 浩(1 999A, 355 頁)、 劉樂賢 (1999, 361 頁) 等 指出 這 段簡文與 《 禮 記. 坊

記》``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 。 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意義相關 。

[ 49 ]

宅,劉信芳 (2000A, 43 頁)讀爲 `'託" 。 趙平安 (2001B, 175 頁)訓 爲 ``居" 。 陳偉 (2002C, 139 頁) :

猶`'在" 。

g,趙平安 (20018, 175 頁);遠,指失 墜、墜落 。 陳偉 ( 2002C, 140 頁)據趙説釋爲``陵",勝過 、淩駕之意 。

[ 50 ]

綢裘按:疑讀爲`'逞",``逞人"疑與《左傳》昭公四年的``求逞於人"意近 。 周鳳五(1 999C, 54 頁):

《左傳》襄公二 十五年`'不可億逞"注:

``逞,盡也 。 "廖名春 (2001, 190 頁) :讀爲`'程",訓爲``量 " 。

劉釗 (2003B, 143 頁) : ``逞" 意爲顯示、誇耀 。

刃,裘按:疑當讀爲``仁" 。 此文 之意蓋 謂 小人不求在仁 義 方面勝過人,君子不求在禮儀方面勝過人 。 陳偉

(1 998, 70 頁) :字讀爲``恩"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 送段话大致是讠兑小人不以恩情而對他人 逞強 , 君子不 以 禮儀而對他人逞強 。 顏世鉉(1 999A, 392~393 頁) :讀爲本字 。

``君 子 "、"小人"當指 貴族和平民。簡文

是説 小人不以 其 持有刀刃之 兵器而 向人逞強, 君子不 以 其嫺熟禮儀 而向人逞強 。 李零 (1999B, 515 頁):疑

讀爲``恩" 。 周鳯五(1 999C, 54 頁):從陳説讀爲``恩" 。 疑 此處意謂小人不 要求 他人 蠱 恩情, 君子不要 求 他人盡禮儀 。 劉信芳 (2000A, 46 頁): 讀爲 ``恩" 。該句謂 小人不求在恩情方面炫耀自己,君子不求在禮

九成之聞之

81

儀方面炫耀自己 。 廖名春 (2001, 190~191 頁):從顏説 。 ``刃"是勇力的代表 。 簡文是説小人不與君子在 勇力上較量,君子也不與小人在禮義上較量 。 劉釗 (2003B , 143 頁):讀爲``忍",意爲殘忍、狠心 。

[ 51]

裘按 :此句似 當釋爲:搗(津)湧(梁)楂(爭)舟 。 第 一字右旁 即``廌" 字異 體,可讀``薦" 音,當是 此 字聲旁 ,疑應讀爲``津'\ 陳偉 (2002C, 140 頁) :

`'搗"左旁``才"蓋是疊加聲符,全字當釋爲``存",

似當讀爲``椿",壅塞、阻擋義 。 ``樁梁"應指在橋樑上爭路,與``爭舟"屬於大致相同的事類,故可並舉 。

[ 52 ]

羣整理者釋爲``呤" 。 裘按 : 《集韻》曷韻 以``咕" ``呤"爲``噴"字或體,月韻亦有``咭"字,訓爲``語

相呵拒" 。 簡文``呤" 字 應讀爲月韻之``咕"字 。 李零 ( 1999B, 515 頁):乃楚簡``梏"所從,疑讀爲 ``U皐",指言語爭吵 。 劉釗 (2003B, 143 頁):梏,疑應讀爲``較",指較量 。

[ 53 ]

從允,顏世鉉(1 999B, 179 頁):即``從信",指趨就誠信,亦即行事秉持誠信原則 。 崔永東 (200 1 , 70 頁) :指服從信德,亦即講信用 。 陳偉 (2002C, 141 頁) :疑``允"讀爲``悛",悔改義 。 釋過,顏世鉉 (1999B, 179 頁):猶``赦過",即原諒人民無心的小過失 。 崔永東 (2001, 70 頁):意爲改 過錯 。 陳偉 (2002C, 141 頁) :釋,放過 、赦宥義 。

[ 54 ]

先者,顏世鉉 (1999B, 179 頁) :指 原先已歸其治理之百姓 。 陳偉 (2002C, 141 頁) : 疑``先"爲``往" 字之誤 。 余,顏世鉉 ( 1999B, 179 頁):讀爲``豫",樂也 。 李零(1 999B, 515~516 頁):疑讀``除"或``舍" 。 陳 偉 (2002C, 141 頁):讀爲``舒",伸展義 。

[ 55 ]

信,陳偉 (2002C, 141 頁) : 通``伸" 。

《易 .繫辭下 》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釋文》 :

``信,本又作

伸 。 "今按:這裏簡文字句多以對比形式出現,如``先不若後"、``勝不若已"等 。 文獻常以``屈(絀)"、 ``信(伸)"爲對文,若陳説``信"用爲``伸"成立,疑``先者余,來者信"之``余",用義當與``屈 (言盅)"相近,故李零 ( 1999B ) 讀``余"爲``除"或``舍"似較爲合理 。 又疑``余"可讀爲``去",古音 ``余"、`'去"相近可通(參高亨《古字通假會典》第 836 頁,芥魯書社 1989 年) 。 顏世鉉(1 999B, 179 頁):來者信,指治外之民信其仁德而前來歸附 。

[ 56 ]

裘按:今本《君奭》作``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言"字一般屬下讀 。 ``才"似當讀爲`' 在" 。 ``毋有合 在音(或是 ` 言'之誤)",其意與今本``汝有合哉"大不相同 。 廖名春 ( 1999B, 34 頁):

助詞,屬上讀 。 郭沂 (2001, 213 頁):襄, ``茲" 。 李學勤 (2002A, 30~31 頁):

《爾 雅.釋 言》 :

``襄"讀爲``囊" 。

``言"當爲語氣

``除也 。 "合,相合、 一 致、認同 。 才,讀爲

`'囊 我二人,無有合在言",是説周公、召公二人

意見不一致,故簡文解釋爲``道不説(悅)之詞也" 。 陳偉 (2002C, 143 頁) : 疑``襄"讀爲``囊" 。 合, 義爲和諧、融洽 。 音,有言辭義 。 簡文大致是説:先前我們二人,在言辭上不相和諧 。 顏世鉉 (2003 , 628 頁):這裏`` 音 "和`` 言 "爲異文,可看作形近相通 。 李鋭 (2004B):`' 音"可能讀爲``意" 。

[ 57 ]

説,顧史考 (2006A, 81 、 82 頁):讀爲``輟" 。 `'不輟"謂永恆不變 。 缸陳偉 (2002C, 144 頁)讀爲``始" 。 顧史考 (2006A, 81 、 82 頁)讀爲``治" 。

[ 58 ]

唯,陳偉 (1999B, 29 頁)讀爲``雖" 。

亙,整理者讀爲``恆",下同 。 周鳳五(1 999C, 43 頁) :讀爲``亟" 。 簡文意謂雖能積極努力,卻難於有始 有終 。 李學勤 (2002A, 32 頁): ``亟(極)"的誤字 。 ``極",古書常訓爲``中" 。 ``雖有其極而可能",須參 看《中庸》 : ``子曰 :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

`'可能"意思是能及 。

孔伋説的是中庸難及,簡文則説召公雖有中道而能及,但持續至終仍然很難 。 陳偉 (2002C, 144 頁) : 釋爲

``亟",急切義 。 簡文意爲 :雖然急切一時是可能的,但堅持到底則很難 。 此句整理者未斷讀 。 李零 ( 1999B, 513 頁)在`'可" 字 下加逗號 。 周鳳五 (1999C, 43 頁) 、

陳偉

(1 999B, 29~30 頁)據《禮記·祭義》``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卒爲難''的

郭店楚墓竹書

82 句式,在``能"字後斷讀 。

[ 59 ]

槁,郭沂 (1999, 281 頁):枯木也 。王 博 (2000B, 295 頁):

``槁木"比喻去除了血氣欲望的人 。 李學勤

(2002A, 32 頁) :疑讀爲``喬" 。 陳偉 (2002C, 144 頁):疑讀爲``矯",矯正義 。 周鳳五 (2003, 67 頁) : 槁木,指經乾燥可供工匠使用的木材 。 邦,郭沂 (1999, 281 頁):謂疆界 。王 博 (2000B, 295 頁): ``爲邦"屬古代常語,治理國 家之意。 旗,郭沂 (1999, 281 頁) :謂標誌 。 王博 (2000B, 295 頁) :疑讀爲``期",語 氣詞 。 陳偉 (2002C, 144 頁) :爲邦旗,指用作邦國旗幟的杆 。 周鳳五 (2003, 67 頁) : ``邦旗"即太常之旗,簡文借指旗杆 。 此句整理者未加引號 。郭沂 (1 999, 281 頁):

``槁木 三 年,不必爲邦旗"蓋爲古語 。 王博 ( 2000B, 297

頁) : ``槁木 三 年,不必爲邦旗",應該與《尚 書》 記載的高宗`` 二 年不言"之説有關,而`` 三 年不言"又 本於``三年之喪"的禮制 。 李零 (1999B, 515 頁) :此句出典 不詳 ,從 上下辭例 看, 似應加引號 。

[ 60 ]

霞張光裕 (1999B, 13 頁): 字 從`` 寅 "從`` H" 。 李零 (1999B, 515 頁) : 字從``寅"從`` 口", 讀爲 ``寅",敬也 。 李氏 (2002B, 124 、 127 頁)復疑讀爲 ``偃",認爲簡 文 似乎是説木久而枯朽,不可爲邦旗, 以其樹之則偃,不能終其 事。 周鳳五 (1999C, 53 頁):上 半從 ``夾",字意指破敗 、 朽敗 。 陳偉 (1999B, 30 頁) :釋爲``寅" 。 下從``日",似可看作增衍的部份 。 劉信芳 (2000A, 43 頁):釋爲`` 礱 ", 讀爲 ``朽 " 。 郭沂 (2001, 214 頁) :寅,引也 。 言寅之 也,是説把``槁木"無恆,引申 爲人之無恆。李學勤

(2002A, 32 頁):疑是`` 富"字誤寫 , 讀爲``逼 ",意思是近,指時間過於 短暫 。 劉釗 (2003B, 144 頁) : 霫,疑讀爲 ``陳 ", 陳舊 。

[ 61 ]

成,郭沂 (1999, 282 頁): 讀作``誠"可能 更妥 ,此語幾乎 完全照搬了《 中庸 》

`` 君子誠之爲貴"一旬,

衹是語序略加改動 。 廖名春 (2001, 242 頁):成就、實現 。 李學 勤 (2002A, 32 頁) :

``誠之"即``擇善而

固執之" 。 陳偉 (2002C, 145 頁 ):誠之,追求真 實 無妄的境 界 。

[ 62 ]

聞之曰,郭沂(1 999, 284 頁):

``聞之曰"前不加主語的句式見於《莊子·徳充符》、《荀子·堯問》、

《禮

記.文王世子》等等 。 李學勤 (2002A, 32 頁 ):這種冠以``聞之曰"的文句,最適於與簡文對比的,是 《 禮

記·文王 世子》,其注云: ``聞之者,聞之于古也 。 "

[ 63 ]

求之於己,陳來 (2000, 69~70 頁 ):與 《論語 .衛 靈公》 ``求 諸己 '\ 《 孟 子 ·公孫丑上 》及《禮記 .射 義》

``反求諸己"的思想一致 。 劉桓 (2001, 61 頁) :孔 子、子思、孟子 皆有``求之於己"的思想,見於 《論語 . 衛靈公》、《禮記 ·中庸》等 。 亙,周鳳五(1 999C, 43 頁) : 讀爲 ``亟",訓 爲 ``疾" 。 囹〕

命,陳偉 (2002C, 147 頁) :讀爲``令"較符 合古書 的表達 習慣 。 陳來 (2000, 68 頁) : ``行不信 則命不從" 與《禮記 .中庸 》``不信則民不從"的思想 一 致 。

[ 65 ]

翥整理者讀爲``著" 。 陳斯鵬 (2002A; 2006, 197~198 頁) :釋爲``圖" 。 ``圖"引申有謀取、追求 等 義 。

[ 66 ]

怠,整理者讀爲``含" 。 裘按 :也可能 當讀爲 ``念" 。 張桂光 (2001, 188 頁):釋爲 ``恂" 。 ``恂德"指誠信 於德 。 陳偉 (2002C, 147 頁) :念德,懷念 其 德 。 劉釗 (2003B, 144 頁) : ``含德"意爲懷藏道德 。

[ 67 ]

立 ,裘按:似 當讀爲`'荳" 。

[ 68 ]

備,整理者讀爲``服" 。 郭沂 (2001, 216 頁):服,行也 。 李學 勤 (2002A, 32 頁)讀爲本字 。 陳偉

(2002C, 147 頁 ) :服,施行 。 《管 子·權修 》 ``上身 服以先之",與簡文 類 似 。 [ 69 ]

肘,袁國華 (1998, 141~142 頁 ):疑是`` 守 "之訛體 或省體 。

《禮記 ·郊特牲 》有 ``敬守'\

《荀子 . 王

霸》 有 ``謹守" 之語 。 李零( 1999B, 514 頁)釋爲`` 守" 。 周鳳五(1 999C, 44 頁):簡 文是 以``寸"爲 ``守'\《管子·內業》有``敬守"、睡虎地秦律《內史雜》有``慎守"等語,可作爲旁證 。 劉釗 (2000A, 83~84 頁 ): 可 以看作是``守" 的省文,也 可 以 直接釋爲``肘",假借 爲``守" 。 ``敬慎以 守之 "即 《禮記 .

九成之聞之

83

郊特牲》等典籍中的``敬守" 。 李天虹 (2000A, 96 頁):釋爲``肘", 讀爲 ``導" 。 何琳儀 (2001,

164

頁) : ``肘"之初文,讀爲``守" 。 張桂光 (2001, 188 頁):极可能是`` 守"字省文 。 李學勤 (2002A, 32 頁)疑讀爲``守" 。 陳偉 (2002C, 147 頁)從釋``肘"之説,疑讀爲``主" 。 劉桓 (2005, 61 頁):與這段簡文 類 似的説法,見於 《 孔子家語.人官 》:

``欲政之速行 也, 莫善乎 以

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 "

[ 70 ]

才,劉釗

(20038, 145 頁) :疑用 爲 ``存" 。

內, 李零 ( 19998, 512 頁)讀爲``人" 。 廖名春 (2001,

187 頁) :人,合 、契合 。 陳偉 (2002C,

147~148 頁) : 《廣雅 .釋詁 》 :人,得也 。 "

[ 71 ]

鑉裘按:疑當讀爲``孰",猶言``誰" 。

[ 72 ]

型,整理者讀爲``形" 。 周鳳五 (2003, 64~65 頁) :讀 爲本字 。

``型於中"猶典籍``誠於中"、``交

錯於中" 。

[ 73 ]

``其"下一字,李零 (20028,

127 頁) :似是從 ``易"得聲的字 ,疑 讀爲``誠" 。 周鳳五 (20028,

157 頁; 2003, 66 頁) :其右 旁與傳 抄古文 ``淫"字右旁相 同,是`` 尋"字之訛 ,``尋"與 ``淫"音

通,字即``淫"字異構 。 徐在國 (20038, 56 頁) :從`` 寀"從``呈",兩偏旁音近 ,均爲 聲符 。 疑 讀爲``審", 訓爲信、誠能 。 劉釗 (20038, 145 頁) :疑從 ``易"聲 ,讀 爲``蕩" ,指心受到的震動 。

[ 74 ]

亙 ,陳偉

(2000A, 54 頁)讀爲``亟" 。

才, 裘按 : 讀爲``在" 。 此簡與上簡及再上 一 簡的文字很可能是相連的 。

[ 75 ]

苓 整理者未釋 。 廖名春 (1999A, 53 頁 ) :疑 當釋爲``詔"或``韶" 。 張光裕 (19998, 11 頁):疑釋爲 ``詔" 。 李零 (1 9998, 515 頁) :隸定 爲``詬",又疑不一定從 ``呂" 。 周鳳五 (1999C, 52 頁) :右旁從``陵" 省聲,以音近讀爲``冏" 。 何琳儀 (2001, 165 頁):隸定爲``詛",似應讀``旅 '\《旅命》疑《旅巢命》之簡

稱,乃僞古文《尚書》篇名,今佚 。 李學勤 (2008, 90 頁) :從`` 言" ``旦"聲,即``誕",讀爲``説" 。 簡文 所引 是《説命》佚文 。

[ 76 ]

淒 , 裘按 :似 當讀爲 ``濟",成也 。 下``淒"字同 。 下文``信於眾"是對此文``允師" 二字的解釋 。 周鳳五

(1999C,

52 頁)讀爲``齊" 。

廖名春 (19998, 36 頁) :從句式看,``息"後 當脱``害"字 。

[ 77 ]

非,周鳳五 (1999A, 358 頁):讀爲`'分",分別、區別義 。 李學勤 (20008, 458 頁):古文``別"字之

誤 。 劉釗 (20038, 145 頁):意爲 ``違",``違" 即 不 同 。 之,整理者與下句連讀 。 李零(1 9998, 513 頁)讀爲``志",其後標旬號 。 周鳳五 (1999C, 52 頁)在 ``之"後標逗號 。

[ 78 ]

節,周鳳五(1 999A, 358 頁) :指時命 。 李零 (19998, 515 頁)讀 爲 ``次" 。 劉信芳 (2000A, 43 頁) 、李 學勤 (20008, 458 頁)等讀爲`` 即" 。

而,裘按:疑是誤字 。 陳寧 (1998, 39 頁) :疑是 ``天"字之誤 。 周鳳五 (1999A, 358 頁) :讀爲``爾", 此也 。 李零 ( 19998, 515 頁 ): 似應作``此" 。 劉信芳 (2000A, 43 頁)讀爲``儒" 。 李學勤 (20008,

458

頁) :疑 讀爲``儒" 。 即於儒,指人學受六藝之教 。 陳偉 (2002C, 142 頁)讀爲`` 能" 。

[ 79 ]

唯,整理者讀爲``雖" 。 周鳳五(1 999C, 53 頁) 等讀本字 。 李鋭 (2005, 29 頁) :雖,意爲即使 。

[ 80 ]

譯,李零 (19998, 513 、 515 頁): 讀爲``懌",其後標逗號 。 陳偉 (19998, 29 頁):似 當讀爲``澤",指 恩惠 。 陳氏 (2002C, 142 頁)復云 :疑讀 爲``擇",區 別義 。 李學勤 (20008, 458 頁) :讀爲``擇",取

也 。 顧史考 ( 2006A, 84 頁) : 讀爲``釋 "或``舍",捨棄 。 婁,周鳳五(1 999A, 358 頁; 1999C, 53 頁):譯婁,讀爲``澤藪" 。 李零 (19998, 515 頁)讀爲 ``數" 。

郭店楚墓竹書

84

陳偉 (1999B, 29 頁):讀爲``數",計量 。 《禮記·表記》``仁之爲器重,其爲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

莫能致也 。 取數多者,仁也",鄭注:

(2002C,

``取數多者,言計天下之道,仁居其多 。 "可與簡文參證 。 陈氏

142 頁)復 云 :疑``數"爲疾切之義 。 李學勤 (2000B, 458 頁) :意爲牽曳 。 劉釗

(2003B,

145

頁):讀爲``數" 。 ``擇數多"意爲選擇之數多 。 李鋭 (2005, 28 頁):疑讀爲``足" 。 顧史考 (2006A,

84

頁):疑讀爲``屢"或`'數" 。 ``屢以多"似謂以頻繁次數而積累 。 多,李學勤 (2000B, 458 頁)讀爲`'移" 。 陳偉 (2002C, 142 頁) :過分 。 李鋭 (2005, 28~29 頁) :《説

文》段注: `'多者勝少者,故引申爲勝之偁 。 "

[ 81 ]

及,顧史考 (2006A, 84 頁):乘時,趁早 。

専,整理者讀爲``博" 。 顏世鉉 (1999B, 178 頁):博,廣大之意 。 陳偉 (1999B, 29 頁):讀爲``溥",「 大義 。《 詩.大雅.公劉 》 ``既溥且長",以``溥"、``長"並 言。 顧史考( 2006A, 84 頁):讀爲``薄",薄

弱 。 字下斷讀 。 長,李學勤 (2000B, 458 頁):讀爲``張" 。 ``博張"與``厚大" 一 樣,都有``大"的意思 。 陳偉 (1999B, 29 頁):

"也"與下文``則聖"連讀 。 僞《尚 書 .説命上》`'唯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

《 管子.君臣上》``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句式與簡文略同 。

[ 82 ]

由與,李學勤 (2000B, 458 頁 )訓``由"爲``從" 。 郭沂 (2001, 219 頁) :

(2000A,

``與"意猶``而" 。 劉釗

92 頁) :猶豫 。 顧史考 (2006A, 84 頁)讀爲``須臾" 。

墀,裘按釋 。 陳寧 (1998, 40 頁):讀爲``擅",專有之義 。 顏世鉉 (1999B, 178 頁):讀爲`'單",訓爲 ``盡" 。 ``由與單之"即遵從而極盡之 。 李零(1 999B, 515 頁):有除的意思 。 劉釗 (2000A, 92 頁):

``單"

與``置"乃一字分化,此用爲``單",疑讀爲``憚'\ 李學勤 (2000B, 458 頁):從``獸"省聲,讀爲``敦 (效)" 。 陳偉 (2002C, 142 頁) :據劉釗之説釋``置",疑當讀爲``守",保守、持有之義 。

[ 83 ]

此以,李學勤 (2000B, 458 頁):

``以"前脱``所" 字。 郭沂 (2001, 219 頁):是以、因此 。 李鋭 (2005,

29 頁): ``此以"古書習見,如《墨子·修身》``此以名譽揚天下",郭店《緇衣》 21 號簡``此以大臣不可

不敬"等,意爲故、所以 。 莫,裘按:疑可讀爲``慕" 。 郭沂 (1999, 285 頁)、顏世鉉(1 999B, 178 頁):《說文》`' 慕,習也 。 "李學 勤 (2000B, 458 頁):讀爲`'慎"或``慕",意爲``勉" 。

(2002C, 142~143 頁):抑或讀爲``募" 。 (2003B,

《説文》:

``聖人不可慕也"是説聖人非勉強可得 。 陳偉

"廣求也 。 "還可能讀爲``侔",等齊之意 。 劉釗

145 頁) : ``慕"意爲仿效 。

今按:《孟子.公孫丑上》載有若曰:

`` 豈 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姪,河海之

於行潦,類也 。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 "本段文字可 與之互參 。

[ 84 ]

疾,郭沂 (1999, 290 頁 ):盡力 。 劉釗 (2003B, 146 頁 ) :敏捷或盡力、努力 。

[ 85 ]

整理者:本句今本《尚書. 君 奭》作``惟冒丕單稱德" 。

髟,周鳳五(1 999A, 35 頁):

``鳥"字省文,讀爲``冒" 。 李零 (1999B, 514 頁):像旗旖,應即``旖"

字,借讀爲``冒" 。 李氏 (2002B, 127 頁)復云:也可能是``旄" 字 古寫 。 廖名春 (2000A, 119 頁):釋

爲``於",疑是``肌"字之訛 。 郭沂 (2001, 225 頁):依今本讀爲``冒",努力 。 劉桓 (2001, 67 頁):應 釋爲``臥",當讀``偃",指偃武 。 何琳儀 (2001, 164 頁):釋爲``彪", 字 省``走"旁 。

``彪'\

`'冒"音

通 。 又或可釋爲``髟",與``冒"讀音亦近 。 湯餘惠、吳良寶 (2001, 201 頁):應釋爲``髟",讀爲``冒" 。 楊澤生 (2002B, 69~70 頁):應釋爲``仡",勤勉用力之義,與``冒"義近 。 張靜 (2002, 176 頁):

之省文,讀爲`` 冒 " 。

``攸"

九成之聞之

85

不,李零 (1999B, 513 頁)讀爲``丕" 。 郭沂 (2001, 225 頁):丕,大也 。 劉桓 (2001,67 頁):丕,語

詞無義 。 單,整理者釋爲``置" 。 裘按: ``罌"在古文字中即``單"字繁文 。 郭沂 (2001, 225 頁):殫也,盪也 。 劉 桓 (2001, 67 頁) :讀爲``狩",即巡狩 。

[ 86 ]

娩,李零 (1999B, 514 頁):疑讀爲``勉" 。 述,李零 (1999B, 514 頁) : 讀爲``遂" 。

[ 87 ]

強,陳偉 (2002C, 143 頁) :勤勉 。 工,周鳳五(1 999C, 50 頁) :讀爲``功" 。 劉釗 (2003B, 146 頁) :成功 。

[ 88 ]

迺,李零(1 999B, 514 頁):右旁與``申"相似,疑讀爲``申" 。 周鳳五 (1999C, 50 頁):釋爲``隨",讀 爲``橢" 。 劉釗 (2003B, 146 頁 ) : 釋爲``陳",陳述 。 弇,郭沂(1 999, 290 頁) :遮蔽 。 李零 (1999B, 514 頁)讀爲``淹" 。 周鳳五 (1999C, 51 頁):

``弇"意

謂中央寬,與橢圓形相較,更接近於正圓形 。 劉釗 (2003B, 146 頁):淹,淹博 。

[ 89 ]

紅周鳳五(1 999C, 51 頁):讀爲``治" 。 攻治,即琢磨、整治 。

``橢之弇也,治之功也",意爲橢圓成爲

正圓,是琢磨整治的功效 。 郭沂 (2001 , 225 頁)讀爲``怠" 。

工,劉釗 (2003B, 146 頁) :精巧 。

[ 90 ]

智,郭沂 (1999, 291 頁):讀本 字 ,與下文'勇"對舉 。

[ 91]

戩陳偉 (2002C, 143 頁):讀爲``用",與上文``知"相對 。

[ 92 ]

枉,整理者讀爲``往" 。

[ 93 ]

迥,整理者疑當釋爲`'遣" 。 白於藍 (1999B, 115 頁):很可能是``向"之異構 。 此``向"與 《 呂氏春秋》 "向方'\《孟子》``鄉道'\《史記》``向儒術"之``向(或鄉)"一樣,是景仰、崇尚之義 。 李零 ( 1999B,

516 頁):遣,讀爲``借" 。 ``而"下脱`'不"字 。 ``求"後加逗號 。 劉釗 (2000A, 84 頁):讀作``措" ,安置 或運用之意 。 ``遠措"即 《禮記 .樂記 》 的``措之天下" 。 李學勤 (2000B, 459 頁):簡文``遣"有省筆,讀

爲``措",意思是``置" 。 呂浩 (200 1 , 284 頁):疑``遣"讀爲``徂",``徂"有及、至義 。

[ 94 ]

天德,劉桓 (2001, 61 頁):天德的概念出自孔子 。

《大戴禮 記·四代》記子曰:

``有天德,有地德,有人

德,此謂 三德 。 "

[ 95 ]

裘按:今本《尚書.康誥》作``……曰乃其連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不率大戛" 。 簡文引 《 康誥 》文 ,首

句與`'不率大戛"相當,但句序不同,且有異文,待考 。 廖名春 ( 1999B , 35 頁): 可通用 。 疑``嗩"當爲``夏"字,

``還"、``率"義近,故

``夏"通``雅",訓爲``正",與``戛"之``常"義相近,故能通用 。

'愿"與``赦 "聲韻皆近,故可通用 。 李零(1 999B, 513 頁)讀``嗩"爲``戛",讀``愬"爲``赦" 。 李學

勤 (2000B, 459~460 頁):疑``還"爲`'逹" 字之誤, `'嗩(夏)"爲``戛"字之誤 。 ``大戛"即``大常" 。 `'恩"與``赦" 音 近通假 。 這段簡文應標點爲``《 康誥》曰 :' 不率大戛','文王作罰,刑茲亡赦'" 。 何琳 儀 (2001, 165 頁): ``唄"即`` 夏",讀爲``雅" 。 今本``夏"訛作``戛" 。

[ 96 ]

字,整理者疑當釋爲``霍" 。 黃德寬、徐在國(1 998, 109~110 頁):從``雨"哺毛"聲,應釋爲``腈(脆)" 。 顏世鉉(1 999A, 386~387 頁):從``丰"聲,讀爲``奉" 。 ``奉大常"猶 40 號簡之``祀天常" 。 李零 (1999B,

516 頁):從``雨"從``朔",疑讀``逆" 。 廖名春(1 999B, 35 頁):疑爲``霸"之異體,通``伯",與``率" 義同 。 ``率"可訓爲``循" 、``遵" 。李學勤 ( 2000B, 460 頁):從``睢"聲,讀爲``敦",訓爲``勉" 。 白於藍

(2001A, 58 頁):從``雨"從``肉"

``丰"聲,讀爲``奉" 。 孟蓬生 (2002A, 446 頁):即``霸"字,讀爲

``憲(恪)" 。《 説文》 : ``憲,敬也 。 "陳偉 (2002C, 138 頁):從李零釋字,疑讀爲``溯",朝向之意 。

[ 97 ]

六立,裘按 : 當讀爲``六位",指上文提到的君、臣、父、子、夫、婦 。

郭店楚墓竹書

86

巳,整理者讀爲``祀"。陳偉 (1999B, 30 頁):似應釋爲``已" 。

"已天常"即成天常或畢天常 。 陳氏

(2002C, 134 頁) 復云:疑``已"通``以",簡文大概是説施行或依憑天常 。 顏世鉉 (2000A, 104 頁 ):讀 作``翼'\ 《爾雅 .釋詁 》:

``翼,敬也 。 "李學勤 (2000B, 460 頁):釋爲``已",疑讀爲``似",象也 。 郭

沂 (2001, 228 頁):祀,敬祭神明之意 。 崔永東 (2001, 70 頁):釋爲``已",通``以",用也 。 天常,李學勤 (2000B, 460 頁) :

"天常" 一 詞見於《左傳》哀公六年,出自孔子所引《夏書》 。 劉釗

(2003B, 147 頁) :指 天之常道 。 [ 98 ]

劉祖信、鮑雲豐 (2006, 160 頁): 13 號簡背有數字``七十 二 ",正面相應位置在``矣"與``士"之間 。

十尊德義

87

十尊德義

本篇存簡 39 枚,保存完整 。

道,相膈 1 7. 5 氂米 。

竹簡兩端梯形,整簡長 32 . 5 差米 。

每簡字數多在 2 2~25 之間 ,

字跡基本清晰 。

绱綫兩

全篇蟬斷

讀和分章標識。篇題係整理者據篇首文字擬加。

1 1 、 12 、 161 頁) ,

15 和 2 8 號簡背面各有一處數字(劉祖信、鯤雲豐 2006,

有學者屹爲可能是對簡的清點記數(陳劍 2007 B,

158~

224~225 頁) 。

今將簡背數字釋文附於全篇之末 。 關於竹簡排序,學者間分歧較大。整理者將《尊德義》分爲十一個犏聯 紲,即( 1)

簡 2 1~23,

(10)

簡 1,

(6)

(2)

簡 2 ~1 1,

簡 24~25,

簡 3 1~38,

(11)

(7)

簡 39 。

(3)

簡 26~27,

(1999B,

(6) 、

(7) 、

五、十六兩章合併 ,

(9) 、

簡 17~20,

簡 28~2 9,

(9)

(5)

簡 30,

陳來、王博等對部份簡序作有調整 。 ©李

521 頁)所擬簡序爲祖 (3) 、

(8)

(4)

其後,李零、周鳳五、林素清、陳偉、顧史

考、陳劍等對通篇簡序作有調整, CD 零

簡 12~16,

(1 1),

( 1) 、

( 2) 、

( 8) 、

並分全篇启十八章 。

( 10)

(4) 、

(5) 、

今釋文將李零所分十

餘從之 。

本篇主要談論治民之道 ,

強調以德月教 。

岔(尊)息(德)義,〔 l 〕明啓(乎)民侖(倫), 〔 2 〕 可以爲君 。

畏忿繒(戾), 〔 3 〕改

忌勳(勝), 〔 4 〕 爲人上者之矢(務)也 。 〔 5 〕 1

賞與埜(刑),祟(禍)福之羿(基)也, 〔 6 〕 或前(?)之者矣 。〔 7 〕雀(爵)立 (位),所以信其肽(然)也 。

正(征)欽(侵),〔 8 〕所以 2 戊(攻)口口 。〔 9 〕埜

叩各家意見爲:周鳳 五 、林素清 ( 1999, 57 頁)

(3) 。 陳偉 (2000A, 47~55 頁 )

:

( 1) 、

(2) 、

(9) 、

( 10)

(5) 、

(8) 、(I I) 、

(4) 、

(6) 、

(7) 、

: ( 2) 、 (7) 、 (3) 、 (8) 、 (9) 、 (6) 、(1 0) 、 ( 11) 、 (4) 、 ( 5) ;將組 ( 1) 調

人 《 成之閒之 》篇 , 《六德》簡 49 調入本 篇,接組( 5), 並改篇名爲《賞 刑 》。顧史考 ( 2000, 213~214 頁 ;

2003, 320 頁) : ( I) 、 ( 2) 、 (9) 、 ( 11 ) 、 ( 4 ) 、 ( 5 ) 、 ( 6 ) 、 (7) 、 (3) 、 (8) 、 ( 10) 。 陳劍 (2007B, 216 頁) 在諸説基礎上調整簡序爲四組,即:

16 @

( 一) 簡 l ; (二)簡 2~ 11 ;(三)簡 39

+ 17~23; (四 )簡 24~27 + 12~

+28~38 。

陳來 (2000, 76~77 、 8 6 頁 )認爲簡 27 應 置於組( 3) 之前,

頁)將組( 8) 與組 (10) 連讀,將組( 7) 、( 3) 與簡 21 連讀 。

《六德》 簡 7 應屬於本篇 。王 博 (2000A,

260

郭店楚墓竹書

88

(刑)口, 〔 10 〕所以口舉也 。〔 11 〕 殺殫(戮),所以敍(除)多也 。〔 12 〕 不繇(由)其 道,〔 13 〕 不行 。 〔 14 〕

憙(仁)爲可新(親) 3 也, 〔 15 〕 義爲可盆(尊)也,忠爲可信也, 〔 16 〕 學爲可嗌 (益)也, 〔 17 〕教爲可粗(類)也 。〔 18 〕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 。 4 學非改侖(倫)也, 〔 19 〕 學巽(其)也 。〔 20 〕墮(禹)以人道

鉬(治)其民,傑(桀)以人道亂其民 。〔 21 〕傑(桀)不易 5 墨(禹)民而句(後) 亂之,湯不易傑(桀)民而旬(後)鍆(治)之 。〔 22 〕聖人之鈤(治)民,民之道 也 。愚

(禹) 6 之行水,〔 23 〕 水之道也 。〔 24 〕 戚(造)父之馭(御)馬,馬也之道

也 。〔 25 〕 句(后)稷之孰(藝)地,〔 26 〕地之道也 。 莫 7 不又(有)道安(焉),人道 爲近 。〔 27 〕 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 28 〕

要者出所以智(知) 8 吾(己), 〔 29 〕 智(知)吾(己)所以智(知)人,智(知) 人所以智(知)命,智(知)命而句(後)智(知)道,智(知)道而句(後)

智(知)行 。〔 30 〕 繇(由)豊(禮)智(知) 9 樂,繇(由)樂智(知)铱 (哀) 。〔 31 〕 又(有)智(知)吾(己)而不智(知)命者,亡智(知)命而不智 (知)吾(己)者 。

又(有) 10 智(知)豊(禮)而不智(知)樂者 ,

亡智(知)

樂而不智(知)豊(禮)者 。 〔 32 〕善取,人能從之,上也 。〔 33 〕 11 爲古(故)率民向方者, 〔 34 〕唯惡(德)可 。〔 35 〕 惠(德)之流,速魯(乎)檳

( 置 )蚤(郵)而連(傳) 28 命 。 〔 36 〕 其載也亡 至 (知)也, 〔 37 〕 亡 。

( 重 )安( 焉 ) 。

交矣而弗智

惠(德)者,〔 38 〕 且莫大魯(乎)豊(禮)樂 29 安(焉) 。〔 39 〕 鍆

(治)樂和依(哀), 〔 40 〕 民不可拉也 。〔 41 〕反之,此往矣 。〔 42 〕

埜(刑)不求(逮)於 君 子,豊(禮)不 31 求(逮)於小人 。 〔 43 〕 攻口往者復 。〔 44 〕 依惠則民材(財)足, 〔 45 〕 不時則亡懽(勸)也 。〔 46 〕

不 32 炁(愛)則不新(親),〔 47 〕 不口則弗懷, 〔 48 〕 不賚(釐)則亡懷(畏) ,〔 49 〕 不忠 則不信, 〔 50 〕 弗恿(勇)則g 亡 復 。〔 51 〕 幻則民慬, 〔 52 〕 正則民不哭(吝), 〔 53 〕 郭(恭)

則民不悄(怨) 。 〔 54 〕 珣(均)不足以坪(平)正(政), 〔 55 〕懓(緩) 34 不足以安 民 , 〔 56 〕蔽( 勇 )不足以沫眾,〔 57 〕専(博)不足以智(知)

善 , 〔 58 〕 快(決)不足以

智(知)侖(倫), 〔 59 〕 殺 35 不足以夯(勝)民 。 〔 60 〕 下之 事 上也,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 。

上好是勿(物)也, 36 下必又(有)甚

安(焉)者 。〔 61 〕 夫唯是,古(故)息(德)可易而放(施)可追(遺)也 。〔 62 〕 又

(有)是餃(施)少(小) 37 又(有)利, 〔 63 〕 迫(遺)而大又(有) 又(有)之 。



(害)者,

又(有)是鼓(施)少(小)乂(有)意( 害 ),逞(遺)而大又

(有)利者,又(有)之 。〔 64 〕 38 行此 塈 也, 〔 65 〕然句(後)可逾也 。〔 66 〕 因亙(恆)則古(固), 〔 67 〕 守逞則亡避(僻), 〔 68 〕 不黨則 亡 17 惜(怨), 〔 69 〕 圭煨 則口口 。〔 70 〕

十尊德義

夫生而又(有)戢(職)事者也, 〔 71 〕 非教所及也 。

89 教其正(政),〔 72 〕凶不教其

人,〔 73 〕 正(政)弗行矣 。 古(故)共是勿(物)也而又(有)深安(焉)者, 〔 74 〕

可學也而不可矣(疑)也,围 〕 o 可教也而不可迪其民, 〔 76 〕 而民不可走 (止)也 。〔 77 〕

當(尊)愨(仁)、新(親)忠、敬壯(莊)、 〔 78 〕逄(歸)豊(禮),〔 79 ) 20 行矣而 亡憊(惟),〔 80 〕羕(養)心於子亻良(諒),〔 81 〕忠信日嗌(益)而不自智(知)也。

民可史(使)道 m 之,而不可史(使)智(知)之 。〔 82 〕民可道(導)也,而不可 勢(強)也 。〔 83 〕 傑(桀)不胃(謂)其民必亂, 〔 84 〕 而民又(有)g爲亂矣 。

爰不

若也,〔 85 〕 可從也而不可及也 。〔 86 〕

君民者,鍆(治)民復豊(禮),〔 87 〕民余(除)憲(害)智。〔 88 〕訌辜袋(勞)之旬 也 。〔 89 〕 爲邦而不以豊(禮),猷(猶)哭之亡(無)箜也 。〔 90 〕非豊(禮)而民兑

(悅) 24 志(戴),此小人矣 。〔 91 〕 非侖(倫)而民備(服)殊,此亂矣 。〔 92 〕 鍆 (治)民非還生而已也, 〔 9刃g不以旨(嗜)谷(欲)萬(害)其義(儀)訇 (軌) 。〔 94 〕民炁(愛),則子也; 〔 95 〕 弗炁(愛),則戩(讎)也 。〔 96 〕 民五之方各

(格), 26 十之方靜(爭),百之而句(後)荀(服) 。〔 97 〕 善者民必福(富),〔 98 〕福(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樂。〔 9叨 m 善者民必眾, 眾未必鍆(治),不鉬(治)不川(順),不川(順)不坪(平) 。是 以爲正(政)

者教道口之取先 。〔 100 〕 教以豊(禮),則民果以莖(輕) 。 〔 101 〕教以樂,則民立`惠 (德)清晒(將) 。〔 102 〕 教 n 以支(辯)兑(説),則民孰(褻)陵很(長)貴以忘 (妄) 。〔 103 〕教以執(藝),〔 104 〕則民埜(野)以靜(爭) 。〔 105 〕教以只(技), 〔 10紀 n 則 民少(小)以哭(吝) 。 〔 107 〕教以 言 ,則民訐以寡信 。〔 108 〕 教以事,〔 109 〕則民力癌 (嗇)以面(湎)利 。〔 11 叨 15 教以懽(權)思(謀),則民淫棍遠豊(禮)亡新

(親)息(仁) 。〔 111 〕 先之以息(德), 〔 112 〕 則民進善安(焉) 。〔 113 〕 "

古(故)爲正(政)者,或侖(論)之,〔 114 〕或羕之,〔 115 〕丶或繇(由)忠(中) 出, 〔 116 〕或執(設)之外,〔 117 〕侖(倫)求(列)其頼(類) 。〔 118 五 o 凡適(動)民 必訓(順)民心,〔 119 〕民 心乂(有)恆, 〔 120 〕求其羕(養), 〔 121 〕童 嗇(理), 〔 122 〕 言 此章也 。〔 123 〕 玨

百八 〔 l 泅 〕 11 背

百〔 I 乃〕 28 背

百四〔 l 祏〕 12 背

(重)義 蘋

(集)

郭店楚墓竹書

90 百一〔 1 訂〕 15 背

口〕

盎裘按:此篇屢見,從文義看,似是``尊"之異體。何琳儀 (2001, 165 頁):從``弃"聲,疑讀``勝" 。 《呂氏春秋.誣徒》注:

``勝,猶行也 。 "劉國勝 (2001, 67 頁):從``酉"

``弃"聲,

``尊"之異體 。 陳偉

(2001, 109 頁):從`` 酉"從`` 美 " (``朕"字所從) 。 尊、朕 二字讀音相近,或可通假 。 尊,尊崇、敬重之意 。 德義,陳偉 (2001, 109 頁):德,德行 。義 ,正義 。 古人往往``德"、``義"連 言 ,見於 《左傳》宣公十五 年、《孝經·聖治》等。

[ 2]

侖,陳偉 (2001, 109 頁):指義理、倫常 。 民倫,猶人倫 。 《孟子 · 滕文公上》``皆所以明人倫也'\《離婁

下》``察於人倫",可與簡文參讀 。

[ 3]

R ,整理者隸定爲`'離" 。李零 ( 1999B, 523 頁):似是"漫" 字省體,讀爲`` 去" 。顏世鉉 ( 2000C, 78 頁):與《説文》``津"字古文形近,當釋爲``津",讀爲 ``盡",絶、除、止之義 。 何琳儀 (2001, 165 頁) :從``舟",同 《説文》 ``津"字古文,疑 讀``盛'\《 小爾雅.廣 言》:

``盡, 止也 。 "陳偉 (2001, 109

頁):從``水"從``雎",讀爲``沮",終止、阻遏義 。 顧史考 (2003, 322 頁)釋爲 ``濟" 。

繼整理者釋爲`'蠻" 。 顏世鉉( 1999A, 393 頁) 讀爲``懣 " 。 李零 ( 1999 B, 523 頁):讀爲``戾"。``忿戾" 是古書常用字 。 何琳儀 (2001, 165 頁):

``忿*-"應讀`'憤懣" 。 陳偉 (200 1, 109 頁):李説似可從 。

《論

語.陽貨》``今之矜也忿戾",何注引孔安國説: ``惡理多怒 。 "顧史考 (2003, 322~323 頁) :疑``忿縐"應 讀爲``紛亂" 。 ``濟紛亂"可能是解紛救亂之意 。

[4]

改,陳偉 (2002C, 136 頁) :與``沮"相對,疑當釋爲``已",止、去之義 。 劉釗 (2003B,

125 頁)讀爲

``戒" 。 忌,顏世鉉(1 999A, 393 頁) :通``忌" 。 劉釗 (2000A, 86 頁):讀作``期" 。 ``期勝"見於睡虎地秦簡《爲 吏之道》``毋復期勝",其整理者注謂``不要 一 味想壓過別人" 。 ``期勝"是小人性惡的體現 。 何琳儀 (2001, 165 頁 )讀爲``忌" 。陳偉 ( 2001, 109 頁 ) :可徑釋爲``忌",憎惡、妒忌 義 。 李零 (2002B, 141 頁) :應 即``碁"字 異體,忌 恨之義 。 劉桓 (2005, 61 頁) : 讀爲``忌" 。

``忌勝"義近於``忌克" 。

《大戴禮 記·衛

將軍文子》"不克不忌",盧注 : ``克,好勝人 。 忌,有惡於人也 。 " 勝:李零 (1999B, 523 頁):好勝義 。 參看《語叢二》 26 、 27 號簡``勝生於怒,甚生於勝,賊生於碁" 。 陳 偉 (200 1, 109 頁):超過、壓倒之意 。 巨〕

爲人上者,陳偉 (2001, 109 頁) :同``爲君",古書習見 。

[6]

羿,裘按 : 疑讀爲"基"。劉信芳( 2000A, 44 頁)讀爲``旗" 。 陳偉 (2001, 110 頁) : 基,根 朐、基礎之 意 。 《國語 . 晉語六》 : ``夫德,福之基也 。 " 《左傳》襄公 二 十四 年: ``德,國家之 基 也 。"可參看 。 今按 :此 句亦可參《説苑·復恩》: ``君不能報臣之功而憚刑賞者,亦亂之基也 。 "

位〕

或,陳偉 (2001, 109 頁)讀爲 ``有" 。

前,整理者釋爲``前" 。 裘按 :此 字有可 能是``前"的訛變之體 。 此 字之形與壽縣楚器銘中之 王 名,舊或釋 作``肯"者相同,究竟能否釋作``前"值得進 一 步研究 。 陳偉 (2002C, 152 頁) : 應可讀爲``踐",實行義 。 陳劍 (2007B, 216 頁)釋爲``誔(誕—延)" 。

[ 8]

正欽,周鳳五(1 999A, 358 頁):疑讀爲``征擒" 。 李零 (1999B, 523 頁) : 疑讀``征侵" 。 陳偉 (2001,

110 頁):疑讀作 ``政禁" ,猶言``法禁" 。 劉釗 (2003B, 125 頁):讀爲``征陷",猶 言`` 攻陷" 。

[ 9]

第一個缺文,李零 (2002B, 143 頁) :可 能是``伐"字或``奪"字 。

十尊德義

91

後-缺文,李零 (1999B, 523 頁)補作``也" 。

[ IO ]

缺文,李零(1 999B, 523 頁) 補作``罰" 。

[ 11 ]

缺文,李零 (1999B, 523~524 頁) :似從``貝" 。 陳偉 (2001, 110 頁) :疑即`' 賞"字 。

暴整理者讀爲`'舉" 。 李零 (1999B, 523 頁)讀爲``與" 。

[ 12 ]

`'敍"下 一字 ,整理者隸定爲`'粗" 。 李零( 1999B, 524 頁):疑是``害"字誤寫 。 劉釗 (2003B, 125 頁)、 黃德寬 (2004, 440 頁) :隸定爲``智",讀爲``怨" 。

[ 13 ]

由,陳偉 (2001, 110 頁) :遵循 。

[ 14 ]

行,陳偉 (2002C, 153 頁) :施行 。 `'不行"猶今言``行不通" 。

[ 15 ]

陳來 (2000, 73 頁): 《論語》、《左傳》都有``親仁"之説 。 顧史考 (2003, 326 頁) : ``仁爲可親也"一類 句型,見於《禮記.檀弓上》``夫禮,爲可傳也,爲可繼也" 。

``爲"當讀 去聲,意蓋爲 ``爲的是"、``目的

在於"之類 。

[ 16 ]

信,陳偉 (2001, 111 頁) :信賴 。

[ 17 ]

益,陳偉 (2001, 111 頁) :增益,教益 。

《老子》説``爲學 日益,爲道日損"、

《説苑 ·建本》引子思語

``學所以益才也"等,可參讀 。

[ 18 ]

類,陳偉 (2001, 111 頁) :類比、類推 。 陈氏 (2002C, 154 頁)復謂:指遵循、師法 。 劉釗 (2003B,

126

頁):即《論語·衛靈公》``有教無類"之``類" 。

[ 19 ]

陳偉 (2002C, 154 頁): ``道"、``倫"指事物本來的規律而言,即下文的民、水、馬、地諸道 。

[ 20 ]

元,整理者讀爲``己" 。 陳斯鵬 (2000, 81~82 頁):

``學己"是使動句式,意即``使己學(覺悟)" 。 陳偉

(2002C, 154 頁):疑 當讀爲`` 其" 。 前云``教之"是説教``道",

``學其"是説學``倫 " 。 劉釗 (2003B,

126 頁):讀爲``已'\《論語 .憲問 》 : ``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 "

[ 21]

傑,整理者釋爲``桀" 。 劉信芳 (2000A, 44 頁):釋爲``傑",讀爲`'桀" 。 白於藍 (2001C, 176 頁):釋

爲``傈",讀爲``桀" 。

[ 22 ]

陳偉 (2001, 111 頁) : 《墨子 .非命中 》 : ``昔者,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 此世不渝而民 不改,上變政而民易教, 其在湯武 則治, 其在桀 紂則亂 。 "今按:《説苑.尊賢》``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 以殷 王 ,紂以殷亡……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異也" 一 段話,與簡文有相似之處 。

[ 23 ]

行水,陳偉 (2001, 111 頁) :疏導水流,猶治水 。

[ 24 ]

陳偉 (2001, 111 頁) 、劉桓 ( 2005, 61 頁) : 《孟子 · 告子下》``禹之治水, 水之道也",與簡文略同 。

[ 25 ]

整理者:此句``馬"下``也"字衍 。 陳偉 (2001, 111 頁):《管子 ·形勢解 》"造父 , 善馭馬者 也 。 善視其

馬,節其飲食,度量馬力,審其足走,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可參讀 。

[ 26 ]

藝,陳偉 (2001, 111 頁):種植 。 《淮南子 .詮言訓 》``后稷播種樹穀 ,因地也",可 參讀, 同書 《泰族 訓 》 有類似説法 。

[ 27 ]

人道,李 零 ( 20028, 144 頁) :指``詩"、``書"、``禮樂" 三 術所從出的``心術" 。

[ 28 ]

陳偉 (2001, 111 頁):取,選取 。 先,前 。 這是賓語前置旬,意思是説君子優先考慮人道 。

[ 29 ]

``者"上 一字 ,李零 (19998, 524 頁):疑讀爲``察" 。 周鳳五 (1999C, 49 頁)讀爲``察" 。 者,周鳳五(1 999C, 49 頁)讀爲``諸" 。 出,李鋭 (2005, 54 頁) :疑讀爲``拙" 。 劉釗 (2000A, 87 頁; 20028, 5 頁; 20038, 127 頁 ) :

``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與《語叢 一》

``察所知,察所不知'\《成之聞之》``察反諸己而可以知人'\《逸周書·度訓》"內外以知人"等等語意

相同 。

郭店楚墓竹書

92 [ 30 ]

劉釗 (2003B, 127 頁):《論衡.本性》引陸賈説:

``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

順之謂道 。 "

[ 31]

劉釗 (2002B, 5 頁): ``由禮知樂,由樂知 哀"

即 《逸周書 .度訓 》``知和以知樂,知樂以知哀" 。 今按,两

``繇"字簡文右旁訛似從``木" 。

[ 32 ]

陳來 (2000, 87 頁) :此段與《語叢 一 》 25 、 27 、 28 、 30 、 63 號簡的文字相對應 。

[ 33 ]

此句 整理者標點爲 `` 善取人能從之,上 也",此從李零 (1999B, 522 頁)等斷讀 。

[ 34 ]

爲,李鋭 (2003B, 90 頁):疑讀爲``惟",發語詞,疑此 爲全篇之首。 向方,整理者讀``向"爲``嚮" 。 顏世鉉 (2001, 455 頁) :指趨向常道 法度。陳 偉 (2001, 115 頁) :即向

道,歸順於道 。《 説苑.修文》: ``故樂行而民向方,可以觀德矣 。 "

[ 35 ]

唯德可,陳偉 (2001, 115 頁) :猶 言``唯德爲可'\《戰國策 . 秦策二》``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爲同

類句式 。

[ 36 ]

裘按:此句讀爲``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 。《 孟子.公孫丑上 》 :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乎置郵而傳

命 。 "簡文``速"字舊多隸定 爲 ``連",但朱德 熙 等 在 《望 山楚簡》中已指出此字之義 當爲``速",並説 其 右旁 可能就是``束"的繁體,可從 。 ``楂"從`'之"聲,``蚤"從``又"聲,故兩字可讀爲``置郵" 。 速,何琳儀 (2001, 166 頁):應隸定爲`` 追" , 讀爲``速"。 棒,陳偉武 ( 2002, 363 頁) :從``木"

`` 首"聲 ,``植"字 異體 ,讀 爲 `` 置 " 。

``首"旁上端的頭髮聲化爲

`'之 " 。 蚤, 陳偉 (2001, 115 頁):應是`'賄 ",讀爲 ``郵" 。

[ 37 ]

交, 陳偉 (2001 , 115 頁): 似 當讀爲 ``絞",急 也,這裏表 示 速度的快捷 。

[ 38 ]

亡 ,陳偉 (2001, 115 頁):讀爲``明" 。 原屬上讀,似不辭,恐當屬下句 。 典籍習見``明德"一説,是尊 崇 德行的意思 。

[ 39 ]

且,陳偉 (2001, 115 頁) :殆 、大 概之意 。

[ 40 ]

鍆,陳偉 (2002C, 163 頁):讀爲``怡",怡樂,安樂 。 ,「衣,陳偉 (2001, 116 頁):釋爲`'悴 ", 讀爲 ``萃",聚集 義 。 和萃,猶``和 集 "、"和輯" 。

[ 41 ]

`'可"下 一 字,整理者釋``或",讀爲``惑" 。 陳偉 (2001, 116 頁) :此字寫 法與楚 簡常見的``或"字有別 。 何有祖 (2007, 349~350 頁):從``戈" "五"聲 。 ``五" 字寫法與 26 號簡``五"相近,可能是``敢 "之 異

體,訓爲禁止 。 今按:何氏對 字形 的分析有 一定 道理,但 字義 解釋尚難坐實,不能排除此爲``或"字變體 的可能 。

[ 42 ]

李零 ( 1999B, 524 頁 ; 2002B, 144 頁)將 此句標點 爲``反之 此, 往矣" 。 陳偉 (2001, 116 頁):此,乃,則 。

``往"似應讀 爲``枉"或``妄" 。

``往"或可讀爲``狂" 。 陳氏 (2002C, 164 頁)復云:往,或可讀爲

``亡" ,指逃 亡 。

[ 43 ]

裘按:東,讀爲``逮"。廖名春(1 999A, 55~56 頁) :此句簡文即 《禮記 ·曲 禮上》 的`` 禮不下 庶人,刑 不上大夫 。 " ``庶人"就是``小人",``大夫"就是``君子'\《 新書.階級》作: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

至君子 。 " ``逮"就是``及"、`'至" 。

[ 44 ]

攻,陳偉 (2001, 117 頁) :似應讀爲``功",功德、恩德 。 缺文,陳 偉 ( 2001, 117 頁):依下文之例,似是 ``則" 字 。 往,陳偉 (2001, 117 頁):疑 讀爲``亡" 。

[ 45 ]

依,陳偉 (2001, 117 頁):似以從上讀爲好 。

``萃",集聚義 。

``亡者復依 ",是説亡命 者重新歸 附君上 。 依,也可能讀爲

十尊德義

93

惠,陳劍 (2007B, 218 頁)隷定爲``葱" 。 材,陳偉 (2001, 117 頁) : 讀爲``財",指財物 。 劉釗 (2003B, 128 頁) :

``民財"一語見於《墨子·節用

上\《管子.揆度》,指民之財物器用 。

[ 46 ]

不時,陳偉 (200 1 , 117 頁) : 古 人習語,指不遵時 令 。

懽,裘按 : 疑當讀爲``勸" 。 陳偉 ( 2001, 117 頁) : 勸,勉勵 。

[ 47 ]

李零 ( 1999B, 524 頁) :此 句與《禮記.哀公問》``弗愛不親"相似 。 陳 偉 ( 2001, 117 頁) :

《荀子 . 君

道》``民不親不愛'\《管子.版法解》``不愛則不親",均與簡書類似 。

[ 48 ]

``不"下一字,僅``心"旁可辨 。 李零( 1999B, 524 頁 ): 似是`` 慮"字 。 劉信芳 (2000A, 45 頁):釋爲

``懓" , 讀爲``緩" 。 懷,裘按釋 。 劉釗 (2003B, 129 頁) :意爲留戀、懷念 。

[ 49 ]

釐,李零(1 999B, 524 頁)讀爲``賴" 。 魏宜輝、周言 (2000, 235 頁) :讀 爲``僖",《説文》段注 :

``謚法

曰小心畏忌曰 僖 。 "陳偉 (2002C, 165 頁) :讀爲``理 ",名分 。 劉釗 (2003B, 129 頁) : 讀爲``勅 ", 訓戒 。

慊,李零(1 999B, 524 頁):從文義看 , 讀``威" 似更好 。

[ 50 ]

忠,陳偉 (2001, 117 頁) :忠、 信是一對相關的概念 。 《説苑 . 談叢》:

``上不信,下不忠 。 "陳氏 (2002C,

[ 51 ]

恿,裘按:疑讀爲``用" 。 李零 ( 1999B, 522 頁 )讀爲``勇 " 。 陳偉 (200 1, 117 頁):疑當 讀爲 ``通",指

165 頁) 復 云 : 疑當讀爲``中",正、恰當 。

通曉、達觀 。 陳氏 (2002C, 165 頁)復 云 : 疑讀爲``勇",果 敢 、決斷義 ; 或讀爲``庸",訓爲常 。 復,陳偉 (200 1, 117 頁) : 完畢、重復 。 劉釗 (2003B, 129 頁) : 讀爲``覆",訓爲庇護 。

[ 52 ]

'厠 "上 一字,李 零( 1999B, 524 頁): ``咎"字省口,怪罪之義 。 劉信芳 (2000A, 45 頁) : 疑是``咎 "之

省形 。 《廣 雅· 釋詁》 : ``咎 , 惡也 。 "黃德寬 (2004, 440 頁) : 疑是``夕B" 字變形,意近``曲" 。 慳,李零(1 999B, 524 頁) : 惱恨之義 。 劉信芳 (2000A, 45 頁)讀爲 ``淫 " 。 陳 偉 ( 2001, 117 頁) :讀 爲

``輕",輕視 。

[ 53 ]

正, 陳偉 (2001, 117 頁): 平 正 ,端正 。 吝,陳偉 ( 2001, 117 頁) :疑 當讀爲 ``閔",指 憂慮、憂 患 。 劉釗 (2003B, 129 頁) : 意爲貪吝 。

[ 54 ]

那,裘按:簡文疑爲``龔"之誤字,讀爲``恭" 。

[ 55 ]

平正,陳偉 (200 1, 117 頁):公平正直 。 也可能 讀爲 ``平政",即持政公允 。 劉釗 (2003B, 129 頁):即 "平征",指均平賦税 。 又指修明政治 。

[ 56 ]

懓,整理者疑當釋爲``'「家" 。 白於藍( l 999B, 115 頁):字從`` 爰",讀爲``緩",與``寬 " 義 近 。 李零

(1 999B, 524 頁): 字從``寺" , 讀爲``坍" ,同 等之意 。 劉信芳 (2000A, 45 頁): 釋爲``懓" ,疑 讀爲 噠爰'\

《管子 · 法禁》

` `莫敢布惠緩 行", 注 :

``從容養民謂之緩行 。 "陳偉 (2001, 117 頁):疑應釋爲

``援" , 讀爲`'緩" ,指 爲 政 寛緩 。 劉釗 (2003B, 129 頁 ):'「象,意爲心不安 。 [ 57 ]

沫,李零(1 999B, 524 頁):疑讀``蔑" 。 陳偉 (2001, 117 頁): 讀爲 ``眛",

冒犯之意 。 劉釗

(2003B,

129 頁): 疑讀爲`'没" ,意 爲 掩 蓋、超過 。

[ 58 ]

博,陳偉 (2001, 117 頁):博學 。

[ 59 ]

快,裘按: 疑當讀爲``決" 。 劉信芳 (2000A, 45 頁 ):應讀爲``慧 " 。 陳偉 (200 1 , 117 頁):決,指決斷 。

[ 60 ]

夯,整理者釋爲`'夯(勳)" 。 裘按: ``勳"之省形, 讀爲``勝" 。

[ 61 ]

廖名春(1 999A, 57~58 頁)、 陳偉 (2001, 117~118 頁)等 指出以 上文句見於《緇衣》等 ,陳氏並從今本

讀``命"爲``令" 。

[ 62 ]

陳偉 (2002C, 166 頁 )

: `'德 "、 `` 施"似與 古書 中的``德施"同義,指德澤恩施 。

郭店楚墓竹書

94

易,陳偉 (2001, 118 頁):改變 。 周鳳五 (2002B, 157 頁):釋爲``尋",讀爲``覃" 。

逞,裘按:疑可讀爲``轉" 。 陳偉(1 999B, 30 頁):恐應釋爲``遺",訓爲``轉" 。

[ 63 ]

又,整理者讀爲``有" 。 陳偉 (1999B, 30 頁):疑讀爲``或",``有的"之意 。

[ 64 ]

陳偉 (2001, 118 頁):《淮南子.人間訓 》、《泰族 訓 》都有談論利害轉換的文字,與簡書類似 。

[ 65 ]

此,陳偉 (2001, 119 頁) :乃,則 。

覧,李零 ( 2002B, 142 頁)讀爲``敏 " 。 今按:參看《性自命出》 17 號簡註釋 。

[ 66 ]

逾,整理者疑是``逾"字 。 李零 (1999B, 524 頁):從照片看,確爲``逾" 字 。 陳偉 (2001, 119 頁):似 可讀爲``愉'\《孟子.公孫丑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 "與簡書之意相通 。

[ 67 ]

因,陳偉 (2001, 119 頁) :因襲 。 恒,陳偉 (2001, 119 頁) :訓``常",引申指常法 。 固,陳偉 (2001, 119 頁) :穩固 。 顏世鉉(1 999B, 180 頁):《易·繫辭下 》`'恆,德之 固也",孔疏:

``言爲德之時,恆能執守,始終不變,

則德之堅固,故爲德之固也 。 "

[ 68 ]

逞,整理者隸定作``辶" 。 顏世鉉 (1999B, 181 頁):釋爲``送 ",讀爲`才奚",即``蹊",小路 。 李零

(1999B, 524 頁)讀爲 ``曲" 。 周鳳五(1 999C, 49 頁)讀爲`'隱" 。 劉釗 (2000A, 87 頁) :讀爲`` 亡", ``亡"有掩藏義 。 又可讀同``袤",訓爲``惡"或`'不正" 。黃 德寬 (2004, 436 頁): 字 的右 旁很 可能是 ``匿"的省寫,疑讀爲``暱" 。 黃錫全 ( 2004A): 楚簡 《周易》 40 號簡``梶"字所從``尼"之下部與此右

旁相 同,故字應釋爲``逞",假爲`'匿",意爲藏匿、隱匿 。 宋華強 (2004): 疑當讀爲``懸'\《 周禮·夏 官.環人》`'環人掌致師,察君態",鄭注:

``慤,陰奸也 。 "袁金平 (2007, 79 頁): 字從``仁"聲,與

``尼"音近可通 。 今按:或可讀爲``泥",拘泥、固執義 。 避,顏世鉉 (1999B, 181 頁):讀爲``僻",邪僻 。 周鳳五 (1999C, 49 頁) :讀爲``僻",乖僻 。 劉釗

(2000A, 87 頁):僻,邪僻 。 今按:或可讀爲``辟",鄙陋義,與``泥"對應 。 [ 69 ]

黨,劉國勝(1 999, 43 頁)讀爲``當" 。 陳偉 (2001, 119 頁) :偏私,偏袒 。

[ 70 ]

愷,整理者釋爲``思" 。 陳偉 (2001, 119 頁) :疑應釋爲``畏",讀爲``威" 。

[ 71 ]

職,陳偉 (2001, 119 頁):主理 。 生 而有職 事者 ,當指人類與 生俱來 的本能 。 劉釗 (2003B, 131 頁): 讀

爲``識",``識事 "指認識事物 。

[ 72 ]

政,陳偉 (2001, 119 頁) :政令 。

[ 73 ]

教其人,陳偉 (2001, 119 頁):指人倫教化 。

[ 74 ]

共,整理者疑當釋爲``終" 。 何琳儀 (2001, 165 頁):釋爲``共",與楚帛書``共"形最近 。 陳偉 (2001, 119 頁):從``冬"從``升" ,讀爲``終",極,窮盡 。 李零 (2002B,

(2003C,

143 頁) :

``共" 字 別體 。 李鋭

91 頁) :從``升" ``終"聲,讀爲`` 崇" 。

物,陳偉 (2001, 119 頁) :事 。 又,李零(1 999B, 522 頁)讀爲``有" 。 深,陳偉 (2001, 119 頁):深奧 。

[ 75 ]

矣,整理者讀爲``疑" 。 陳偉 (2001, 119 頁) :讀爲``俟",等待 。 李鋭 (2003C, 91~92 頁) :疑讀爲 ``已'\《荀子·勸學》 :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 "陳劍 (2007B, 217 頁)讀爲``擬" 。

[ 76 ]

迪,陳偉 (2001, 118 、 119 頁) :本旬有脱文,姑補釋爲`'可教也而不可迪(由)【也 。 迪(由)】其民" 。 由,遵從、遵照 。 陳氏 (2002C, 171 頁)復云 :由,聽任 。 李鋭 (2003C, 92 頁) :讀爲``稽",留止之意 。 顧史考 (2005, 546~547 頁)隸定爲``迪" 。

十尊德義

95

[ 77 ]

止,陳偉 (2001, 119 頁):停止,底定,引申爲符合制度和規範 。

[ 78 ]

壯,李零 (1999B, 522 頁)讀爲``莊" 。 陳偉 (2001, 119 頁):似當讀爲``長'\《孟子 · 盡心 上 》 :

`'敬

長,義也 。 "也可能讀爲``莊" 。 敬莊,猶古書之``莊敬" 。

[ 79 ]

歸,陳偉 (2001, 119 頁):歸依 。 劉釗 (2003B, 131 頁):讀爲``貴" 。 ``貴禮"語見《淮南子.本經訓》、 《新序 ·雜事》。

[ 80 ]

亡應,李零(1 999B, 522 頁)讀爲``無違" 。 陳偉 (2001, 118 、 120 頁) :惟,思慮, 度量 。

文`'不自知"相呼應 。

``而 亡惟"屬下讀。李鋭 ( 2003B, 90 頁):疑讀爲``無僞" 。

``亡惟"與後

"應"即``惟"字異

體 。 劉釗 (2003B, 131 頁) :疑讀爲``無遺" 。

[ 81 ]

裘按:此句疑讀爲`'養心於子諒'\《禮記.樂記》:

` `致樂以治心,則易 直子諒之 心油然生矣 。 易直子諒之

心 生 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 天,天則 神 。 "其文亦見 《 禮記.祭義》 。 ``子諒",《韓詩外傳》作``慈 良",《禮記.喪服四制》亦有``慈良" 。

[ 82 ]

道,裘按:由也 。《 論語·泰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龐樸(1 998, 6 頁):

``道之"即``導之"、

"教之" 。 蓋莉 (2000, 113~115 頁) :康有爲曾將 《泰 伯 》之語斷讀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簡文應斷讀爲``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或``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 。 陳偉 (2001,

120 頁): ``道"、``由"二字義通,爲遵從、跟隨義 。《 孟子·盡心上》: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 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屬於類似説法 。

智,整理者讀爲``知" 。 龐樸(1 998, 7 頁)讀如字 。 李鋭 (2003C, 92 頁) :知,管制、控制 。

[ 83 ]

道,陳偉 (2002C, 172 頁) :讀爲``導",引導 。 強,陳偉 (2001, 120 頁) :強迫 。

陳來 (2000, 79 頁):此句簡文與 《成之聞之》 15~16 號簡``民可敬道也,而不可掩也;可御也,而不可 牽也"相關 。

[ 84 ]

謂,劉釗 (2003B, 132 頁) :意爲以爲、料到 。

[ 85 ]

爰,整理者疑是``爰"字 。 李零 (1999B, 524 頁):疑是``受"字之誤 。 桀紂之``紂"古亦稱``受"

(上

文講``桀") 。 陳偉 (2001, 120 頁) :若釋``爰"不誤,則似用作連詞, 意爲 ``於是" 。 不若,陳偉 (2001, 120 頁) :不如 。 李鋭 (2003B, 90 頁) :不順 。 劉釗 (2003B, 132 頁) :意爲不順、不 善,擬指在上者之``強民"~ 。

[ 86 ]

從,陳偉 (2001, 120 頁) :跟從 。 李鋭 (2003C, 92 頁) :有``率"意 。 及,陳偉 (2001, 120 頁) :跟上 。

[ 87 ]

豊,整理者讀爲``禮" 。 陳偉 (2000A, 53~54 頁):讀爲 ``體",體恤 。 ``治民復體民"爲一 句 。

[ 88 ]

余,李零(1 999B, 524 頁)讀爲``除" 。 憙裘按:疑當讀爲``害",在文末 (38 號簡)與``利"爲對文 。 陳偉武 (2000B, 77 頁)在`` 害"字後

斷讀 。 智,黃德寬、徐在國(1 999, 76 頁)讀爲``知" 。

[ 89 ]

,,黃德寬、徐在國( 1999, 76 頁):從``離"省聲,當釋爲`'罹" 。 `'罹勞"猶``憂勞" 。 陳偉武 (2000B, 77 頁):釋爲``蒽",``蒽勞"猶``憂勞" 。 何琳儀 (2001, 165 頁): ``離勞"即``離騷'\《 離騷》篇名義蘊,似 應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騷者,猶離憂也"爲確詁 。 陳偉 (2002C, 157 頁)釋爲``惠" 。 陳劍

(2007B, 222 、 223 頁):隷定爲``恣",可以 看作`` 劭" 字的異體 。 《詩 .小雅·鴻膺》有``劭勞"之語 。 旬,黃德寬、徐在國(1 999, 76 頁):疑是``即" 字,讀爲 ``節" 。 顏世鉉 (1999B, 182 頁):即``即" 。 李 零(1 999B, 524 頁):可能是``簇"字別體,讀爲``軌" 。 劉釗 (2000A, 86~87 頁) :字從``勺"從

郭店楚墓竹書

96

``皂",應釋爲``筒",讀作`'究",即究竟之``究"。下文``飼民愛"之``究"意爲窮盡或遍及 。

[ 90 ]

李零( 1999B, 524 頁):此旬疑讀爲``猶戶之無樞也" 。劉釗 ( 2000A, 86 頁):此句本應作``猷人之亡所

箜也" 。 因應寫``人"字之處誤書作`'所",故只好將``人"字補在"所"字下 。 箜,從`'是"從``帝" 省,當釋爲``適",意爲歸從、歸向 。 何琳儀 (2001, 166 頁):

``兕"是``所人"合文,應讀``黨人" 。 箜

即`'逕",`` 亡逕"應讀``無狀" 。 陳 偉( 2001, 116 頁) :疑 ``閃"是 ``所"之異構 。 ``所 之無適"是不知 所從之意 。 陳斯鵬 (2002B, 409 頁) :所謂``夾"所從``人"其 實是``伏"字 初文``勺",可看作``所" 字所增聲符,以音近可讀爲``戶" 。 ``適"讀爲``槁",門簷之屬 。 彭裕商 (2003, 84 頁):此句當讀爲``猶

瞽之無相也" 。 可參 《禮記 .仲尼燕 居》 :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 。 "李鋭 (2004A): 此句讀爲``猶 御之無銜也" 。 劉樂賢 (2004): 曾侯乙墓竹簡``所"字下部有 一 類似``勺"的部件,與``臾"構形較為接

近,證明``央"確為``所" 字 異體 。 箜,可能是`'速"字 。 鄭剛 (2006, 119~120 頁): ``所人"讀爲``遽 人" 。 ``遽"是戰國時常用的傳遞信息的政府工具,執行傳遽的人就是``遽人" 。 箜從``足"從``者",``途 " 字異體 。 陳劍 (2007B, 217 頁)將 此句釋讀 爲 ``猶庚(御)之無迹(策)也" 。

[ 91 ]

恋 , 李零 ( 1999B, 522 頁)讀爲``哉 " 。 劉 信芳 ( 2000A, 44 頁) :疑讀爲``慈" 。 陳 偉 ( 2001, 116 頁) : 似 當讀爲 ``戴",擁戴義 。 劉釗 (2003B, 132 頁)讀爲 `' 在" 。 此,陳偉 (2001, 116 頁) :乃,則 。 此句 整 理者未斷讀 。 李零 (1999B, 522 頁)、劉信芳 (2000A, 44 頁)在`' 忍"後斷讀 。

[ 92 ]

殊,整理者疑讀爲``世",以字屬下讀 。 劉信芳 (2000A, 44 頁): 右旁從``桀",讀爲``列 ", 字後斷讀 。

廖名春 (2003B, 81 頁):字從``柒",讀爲``止",通``御" 。 劉釗 (2003B, 132 頁):疑 讀爲``際"。 陳劍

(2007B, [ 93 ]

217 頁)疑 讀爲 ``懾" 。

還生,何琳儀 (2001, 166 頁)讀爲 ``率性" 。 陳偉 (2001, 116 頁) :或猶 營生 ,維持生活 。 陳氏 (2002C, 163 頁) 復云 :疑讀 爲``懷 生 ",即安於生計 。 鄭剛 (2006, 121 頁)讀 爲``循性" 。

[ 94 ]

裘按:旨當讀爲``嗜'\萬讀爲``害" 。 義訇,整理者未破讀,在``義"後標句號 。 黃德寬、徐在國 ( 1999, 76 頁):

`'訇"字應屬上讀 。 顏世鉉

(1 999B, 182 頁 ): ``即"義爲``近",`'即民愛"即親民以愛之 。 陳偉 (2001, 112 頁) :將``訇"改屬 上讀 可從 。 如 李零讀 "軌"不 誤, 則`` 義 " 當讀爲``儀" 。 古書有``儀軌"或``軌儀"之説,指規範、法度 。

[ 95 ]

子,黃德寬、徐在國 (1999, 76 頁)、 李零(1 999B, 523 頁)讀 爲 ``慈" 。李 天虹 (2000C, 83 頁) : 謂能善事上 。 陳偉 (2002C, 156 頁) :子,像子女一樣 地被畜養 。

``子"

《史記 .衛世家 》``完母死,莊公令 夫 人

齊女子之 ", 《索隱》 : ``子之,謂養之爲子也 。 "

[ 96 ]

戩 ,裘按 :讀爲``讎",仇敵 。 李天虹 (2000C, 83 頁):與簡文類似的説法見於《呂氏春秋.用民》引 《 周書》``民 善 之則畜也,不善則

讎也'\《説苑·政理》``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譬也"等 。 兩相對比,"訇民愛"後應 省略了`'之"字,`'之"指代爲政者 。 陳偉 (2001, 112~113 頁) :與簡 文類 似的説法還見於 《呂 氏春秋.

適威》引《周書》、《淮南子.道應訓》等 。 劉桓 (2005, 61 頁) :與簡 文類 似的説法見於 《 逸周 書 .芮良 夫》``德則民戴,否則民仇"、僞《尚書.泰誓下》`'撫我則后,虐我則讎"等 。

[ 97 ]

裘按:此句疑當讀爲"民五之方格(格鬥之'格'本字),十之方爭,百之而後服" 。 李天虹 (2000C, 83 頁)、 陳偉 (2001, 113 頁): 《説苑.政理》 ``夫聖人之所爲 ,非眾人之所及也 。 民知十

己,則尚與之 爭, 曰不如 吾也, 百 己則疵其過,干己則誰而不信 。 "可與簡文對讀 。

[ 98 ]

福,裘按:疑讀爲`'富",下句同 。

[ 99 ]

顧史考 (2000, 214 頁): 此與 《五行》 `'不安不樂 ,不樂無德"相似 。

十尊德義

97

( 100 ]

道,李零 (1999B, 523 頁)讀爲``導" 。 陳偉 (2002C, 157 頁):教道,教之道 。

[ 101 ]

果,陳偉 (2001, 113 頁) ;果敢 。

以,陳偉 (2001, 113 頁):連詞,表示並 列關係 。 莖,李零(1 999B, 525 頁)讀爲``勁" 。 陳偉 (2001, 113 頁) :讀 爲``輕",但指輕捷抑或輕財 、輕死 ,似

難確認 。 傳世古書可見`'輕"、``果"連言,如《管子.水地》``其民輕果'\《後漢書.段熲傳》``熲性輕果" 等 。 劉釗 (2003B, 133 頁): 讀爲``勁" 。 ``果勁"見於《吳越春秋 · 闔閶內傳》``筋骨果勁'\《 三 國志.吳 志·諸葛恪傳》``民多果勁",意爲果敢強勁 。

[ 102 ]

``民"下一字,周鳳五 (1999A, 359 頁):釋``弗",讀爲``弼" 。 張光裕 (1999B, 11 頁) :從` `弔",讀 爲``淑" 。 李零(1 999B, 525 頁):疑 是``弗"字 的 草寫 。 陳偉 (2002C, 158 頁): 《説文》 ; ``弗,矯 也 。 " 劉釗 (2003B, 133 頁): ``淑德"即 美德 。

悪 , 整理者讀爲``德 " 。 陳斯鵬 (2000, 81 頁) 讀爲``得" 。 清,周鳳五 (1999A, 359 頁) : 讀``靖" ,訓爲``安" 。 李零 ( 1999B, 525 頁)讀爲``爭" 。

頫,整理者 : 《説文》 古文``醬" 字 。 周鳳五(1 999A, 359 頁)讀爲``莊" 。 李零(1 999B, 525 頁): 讀 爲``將" 。 疑``爭將"同`'將爭" 。 陳斯鵬 (2000, 81 頁): 宜讀爲`'商" 。 商爲五音之 一 ,因 其調淒清悲 涼,故謂``清商" 。 此處``清商"可能爲樂 章之泛稱 。 陳偉 (2001, 113~114 頁) :似應讀爲``壯" 。 古人

有``清壯"之説,清新豪健之意 。 顧史考 (2003, 327 頁) : 字屬 下 讀 , 表轉折意 。

[ 103 ]

孰,李零(1 999B, 523 頁)讀爲``藝" 。 陳偉 (2001, 114 頁) :似庶讀爲`` 褻",指輕慢 。 劉釗 (2003B, 134 頁)讀爲 ``勢 " 。

陵,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5 頁)釋,`` 犯" 、``侮"之義 。 周鳳五 (1999C, 52 頁):從``止"

``陵"

省聲,讀爲`'陵" 。 劉釗 (2003B, 134 頁) :意 爲淩駕、欺淩 。 很,李零(1 999B, 523 頁)讀爲``長" 。 陳偉 (2002C, 158 頁):

``長貴"指年長和勢尊之人 。 《左傳》昭

公元年``尊其貴,事其長'\《孟子·萬章下》`'不挾長,不挾貴"等皆以長、貴並言 。 忘,周鳳五 (1999C, 52 頁) 讀爲``妄 " 。 陳偉 (2001, 114 頁) :似 應讀爲``瞰",誇大其詞之意 。 抑或 讀

爲``妄",指狂亂 。

[ 104 ]

孰,整理者讀爲``藝" 。 陳偉 (2001, 114 頁): 讀爲`'勢" ,權勢 。

[ 105 ]

野,陳偉 (2001, 114 頁) :不 馴服 。 劉釗 (2003B, 134 頁) :意爲粗鄙 。

[ 106 ]

只,袁國華 (1998, 142 頁)等 :釋``只",讀爲``技" 。 周鳳五(1 999A, 359 頁) :

``僉"字省體,讀爲

``儉" 。 陳偉 (2001, 114 頁) :技,指技能 、技巧 。

[ 107 ]

少,周鳳五 (1999A, 359 頁)讀爲``小" 。 陳偉 (2001, 114 頁):小,狹隘義 。 吝,周鳳五(1 999A, 360 頁):吝嗇 。 陳偉 (2001, 114 頁):吝惜 。

[ 108 ]

訐,顏世鉉 (1999B, 180 頁);誇誕 。 ``訐以寡信"猶傳世文獻中的``誕而寡信"或``迂而不信" 。 劉信芳

(2000A, 45 頁):讀爲``許" 。 ``許以寡信"猶``輕諾而 寡信" 。 李零 ( 2002B, 144 頁) :與``信"相反, 詭詐之意 。 陳偉 (2002C, 159 頁):虛誇詭詐 。

寡信 ,陳偉 (2001, 114 頁) :古人習語 ,見於《大戴禮記 · 文王官人\《説苑.尊賢》等 。

[ 109 ]

事,陳偉 (2001, 114 頁) : 《爾雅 ·釋詁 》 ; ``勤 也 。 "

[ 110 ]

嗇,劉信芳 (2000A, 45 頁):嗇 、穡古今字 。 ``力嗇"謂致力農事 。 陳偉 (2001, 114 頁):通``穡",泛

指農事 。 力穡,致力於農事 。 面,李零(1 999B, 525 頁)讀爲``湎" 。 劉釗 (2002B, 5 頁; 2003B, 134 頁):從``首"從 ``臼(陷 字初

文)"聲,讀爲``咯" 。 ``陷"本義爲吃,引申爲獲取 。 《史記 ·高祖本紀》有``咯以利",即簡文 ``咯 利" 。

郭店楚墓竹書

98 陳劍 (2007B, 218 頁)疑讀爲``昧" 。

[ Ill ]

淫,整理者疑是``湯"字 。 李家浩(1 999A, 344 頁):與 《 古文四聲韻 》 所引《古老子》``淫"寫法十分

相似 。 李零(1 999B, 525 頁):釋爲``潯",疑讀``淫" 。 棍,李家浩(1 999A, 344 頁)據 《汗簡》、《古文 四聲 韻》 所引古文``昆"、``混"釋 。 ``惕"、``淫"義近 。

黃德寬、徐在國 (1999, 77 頁):釋爲``棍'\《 廣雅·釋詁》: ``慨,亂也 。 " 《玉篇》 : ``慨,惜也 。 "李零

(1 999B, 525 頁) :寫法同 《六德》``昆弟 "之``昆",疑讀``昏" 。 陳秉新 (2003, 356 頁)釋爲``伝" 。 宋華強 (2004): ``淫惕"就是見諸傳世文獻的``淫昏" 。

[ I 12 ]

先,其下有墨點 。 裘按:似應讀爲``先之" 。

[ 113 ]

陳偉 (2000A, 52~53 頁)將``安"與 28 號簡首 字``爲 "連 讀爲``安 化" 。

``安化"指安於教化,與``進

善 "義近 。

[ 114 ]

論,陳偉 (2001, 116 頁) :講論 。 劉釗 (2003B, 134 頁 ) :編排 。

( I 15 ]

羕,李零(1 999B, 525 頁 ):疑爲``義"字誤寫,讀爲``議" 。

``論議"是 古 人常用的詞 。 陳偉 (2001,

116 頁) :讀爲``養",培育、修養 。

[ 116 ]

中,陳偉 (2001, 116 頁) :指內心 。

[ I17 ]

孰,裘按: ``執(勢)"

``設"古音相近可通,漢簡、帛書中其例屢見 。 陳偉 (2001, 116 頁):同``藝',

種植義 。 又疑讀``婪",《説文》: "至也 。 "李鋭 (2005, 56 頁):即`` 婪"字異體,讀爲``至" 。 簡文可參 《禮記 . 祭統》``夫祭者 ,非物自外至者也,

自中出 生於心也" 。

外,陳偉 (2001, 116 頁):指肢體或外界 。 陳來 (2000, 80 、 87~88 頁) : ``或由中出,或設之外"與 《禮 記.樂記》``樂由中出,禮自外作'\《語叢

一 》 20 、 21 號簡``或由中出,或由外人"等文 字 相對應

[ 118 ]

侖,李零(1 999B, 525 頁)讀爲``論" 。 沈培 (2001, 318 頁) :意 爲 ``擇" 。 李鋭 (2005, 56 頁)讀爲

``倫" 。 盡裘按 :可能 是`` 求"之誤 寫 。 李零(1 999B, 525 頁)讀爲``列" 。 沈培 (2001, 318~319 頁) :讀爲

``列"或``肆",``肆"本有``列"意 。 李鋭 ( 2005, 56 頁) :

``倫列" 一 語見於《墨子.大取》,曹耀湘

《墨 子箋》認爲``倫列"猶《尚書》所謂`'秩序" 。

[ 119 ]

動,陳偉 (2001, 118 頁) :動用 。

訓,陳偉 (2001, 118 頁) :教導 。

[ 120 ]

恆,陳偉 (2001, 118~119 頁):楚簡中的`` 亙"常 用作``亟",此亦應釋爲`` 亟" , 讀爲`'極 ",指標準、 準則 。 李鋭 ( 2005, 54 頁) :疑讀爲 ``亟",訓爲 ``愛" 。

[ 121 ]

羕,李零 ( 1999B, 523 頁)

讀爲 ``永" 。 陳偉 (2001, 119 頁) :

讀爲``養 " 。 養心,涵養心性 。 李鋭

(2005, 54 頁) : 《 爾雅·釋詁》: ``羕,長也 。 " [ 122 ]

童,陳偉 (1 999B, 30 頁) :恐 當讀爲``踵",追隨之意 。

集,李零(1 999B, 525 頁):上半所 從 與``焗"同 。 陳偉(1 999B, 30 頁) :依就之 意 。

[ 123 ]

此,陳 偉 ( 2001, 119 頁) :乃,則 。

[ 124 ]

劉祖信、鮑雲 豐( 2006, 158~159 頁): 11 號簡背面有數 字``百八",所處位置與 正面簡文 ``亡 知樂而不 知禮者"的``而"字相應 。

[ 125 ]

劉祖信、鮑雲 豐 (2006, 159~160 頁): 28 號簡背面有數字 `` 百 ",正面相應位置在``德"與`' 可 "之間 。

[ 126 ]

劉祖信、鮑雲豐 (2006, 159 頁) : 12 號簡背面有數字`` 百四", 正 面相應位 置 在``治"與`'不"之間 。

[ 127 ]

劉祖信 、 鮑雲豐 ( 2006, 159 頁): 15 號簡背面有數字``百 一 ",正面相應位置在``訐"與``以"之間 。

十一性自命出

性自命出

十-

本篇用簡 67 枚,其中 58 枚完整, 9 枚殘斷 。 釐米 。

99

編綫兩道,間距 1 7 . 5 釐米 。

竹簡兩端梯形,整簡長 32. 5

整簡字數多在 22~25 之間,字跡清晰 。

篇題係整理者取 2 號簡文字擬加 。

對於竹簡排序,學界曾有不同看法 。 2001 年,與本篇大致屬於同一種竹

書的上海博物館藏《性情論》

(以下稱``上博本")刊布, 心證明整理者的排

序無誤 。 本篇有两處勾形標識,位於 36 和 67 號簡簡文之末 。 49 號簡`'信矣"、 55

號簡``知道者也"下有墨點 。 105 、

上博本`'信矣"下標勾形符號 。

李零

(2002B,

114 頁)葛爲本篇``信矣"下的墨黠起分膈作用,``鄉道者也"下的墨

點可能是旬讀。廖名春

(2000E,

21 頁)據上博本認爲本篇``信矣"下的墨

點應該是分篇符號。今釋文根據勾形標識,將《性自命出》分凡上下篇 。 不少學者對簡文進行分章,分歧較大。我們採納李零

(2002B,



105 頁)的意

見,以二十處``凡"作爲分章依據 。

《性自命出》上篇主要講心性,下篇主要講``情" 。

總起來看,通篇貫穿

的是儒家的心性學説 。

上 凡人唯(雖)又(有)告(性), 〔 l 〕 心亡奠志,〔 2 〕走(待)勿(物)而句 (後)雯(作),〔 3 〕走(待)兑(悅)而句(後)行,走(待)習而句(後) 1

奠 。 〔 4 〕憙(喜)恙(怒)依(哀)悲之煚(氣),告(性)也 。〔 5 〕及其見於 外,〔 6 〕 則勿(物)取之也 。〔 7 〕告(性)自命出,命 2

自天降 。〔 8 〕 衍(道)的

(始)於青(情),青(情)生於告(性) 。〔 9 〕鍆(始)者近青(情),終者近

義 。〔 10 〕智(知)【青(情)者能】 3 出之,智(知)宜(義)者能內(入)之 。〔 11 〕 好亞(惡),告(性)也 。 所好所亞(惡),勿(物)也 。 〔 12 〕善



【 不善,告(性)

《性自命出》上篇與《性情論》章次、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多出 34~35 號簡所謂的``子遊之語" 。 但兩者下篇 的章次、旬序及文字差別較大 。參 看李天虹 (2002B, 201~222 頁) 。

郭店楚墓竹書

100

也】, 〔 13 五所善所不善,孰(勢)也 。 〔 14 〕

凡告(性)爲室(主), 〔 15 〕勿(物)取之也 。 金石之又(有)聖(聲) 鉤】 5

【不鳴】 。 ( 16 〕 口唯(雖)又(有)



【也,弗

(性),心弗取不出 。〔 17 〕

凡心又(有)志也,亡与不口口口口口 6 蜀(獨)行, 〔 18 〕猷(猶)口之不可蜀 (獨)言也 。

牛生而佷, 〔 19 〕 鳶(膺)生而戦, 〔 20 〕其 告

(性)口口口 7 而學或史

(使)之也 。 〔 21 〕

凡勿(物)亡不異也者 。 〔 22 〕 剛之桓(樹)也,剛取之也 。 柔之 8 約,柔取之也 。〔 23 〕 四海(海)之內其告(性)戎( 一 )也,〔 24 〕其甬(用)心各異,教史(使)肽 (然)也 。〔 25 )

凡肯(性) 9 或鼓(動)之,〔 26 〕或逆之, 〔 27 〕 或室之, 〔 28 〕或萬(厲)之, 〔 29 〕或出 之,〔 30 〕 或羕(養)之,〔 31 〕或長之 。〔 32 〕

凡敲(動)省(性) 10 者,勿(物)也 。 〔 33 〕 逆告(性)者,兑(悅)也 。

(性)者,古(故)也 。〔 34 〕萬(厲) 執(勢)也 。

室省

告 (性)者,宜(義)也 。〔 35 〕出告(性)者,

羕(養)告(性) n 者,習也 。

長省(性)者,衎(道)也 。

凡見者之胃(謂)勿(物),快於吾(己)者之胃(謂)兑(悅),勿(物)

12 之

孰(勢)者之胃(謂)執(勢),〔 36 〕又(有)爲也者之胃(謂)古(故) 。〔 37 〕 義

也者,群善之區(葩)也 。 〔 38 〕 習也 n 者,又(有)以習其告(性)也 。 〔 39 〕行 (道)者,群勿(物)之行(道) 。 〔 40 〕

凡衍(道),心述(術)爲室(主) 。 〔 41 〕 行(道)四述(術),〔 42 〕唯 n 人行(道) 爲可行(導)也 。〔 43 〕其怠(三)述(術)者, 〔 44 〕 行(道)之而已 。 〔 45 〕 時(詩)、

箸(書)、豊(禮)、樂,其鍆(始)出皆生 15 於人 。〔 46 〕時(詩),又(有)爲爲

之也 。〔 47 〕箸(書),乂(有)爲言之也 。 〔 48 〕豊(禮)、樂,又(有)爲昰(舉)之 也 。〔 49 〕聖人比其 16 額(類)而侖(論)會之, 〔 50 〕蘿(觀)其之〈先 〉



〈 後 〉



逆訓(順)之,〔 51 〕體其宜(義)而即(節)燮(文)之,〔 52 〕 里(理) 17 其青

(情)而出內(人)之,〔 53 〕 狀(然)句(後)復以教 。 教,所以生惠(德)於中 者也 。〔 54 〕 豊(禮)隻(作)於青(情),國 〕 18 或興之也 。〔 56 〕 堂(當)事因方而折 (制)之, 〔 57 〕其先途〈後 〉

之舍(敘)則宜行(道)也 。〔 58 〕或舍(敘)爲 n 之即

(節)則燮(文)也 。 〔 59 〕至(致)頌(容)宙(貌), 〔 60 〕所以覽(文),即(節) 也 。〔 61 〕君子妣(美)其青(情), 〔 62 〕

【貴其宜(義)】,國〕 20 善其即(節)』 64 〕好

其頌(容), 〔 65 〕 樂其衎(道),兑(悅)其教,是以敬安(焉) 。

拜,所以

口口口, 〔 6的 n 其這璽(文)也 。〔 67 〕巾(幣)帛, 〔 68 〕 所以爲信与阱(徵)也,〔 69 〕其鍆

(詞)宜道也 。〔 70 〕 哭(笑),禮 〈 惡(喜) 〉

之淺澤也 。 n 樂,禮〈惑(喜)〉之深

澤也 。 〔 71 〕

凡聖(聲),其出於情也信, 〔 72 〕肽(然)句(後)其內(人)拔(撥)人之心也

十一性自 命出

101

敏(厚) 。〔 73 〕 四聞天(笑)聖(聲),則萼(鮮)女(如)也斯惡( 喜 ) 。 〔 74 〕 昏 (聞)訶(歌)謠(謠),則滔女(如)也斯奮 。 〔 75 〕聖

(聽)崟(琴)穴(瑟)之

聖(聲),〔 76 〕刀則諍(悸)女(如)也斯愬(歎) 。 〔 77 〕瞿

(觀)罡(賚)武, 〔 78 〕

則齊女(如)也斯叟(作) 。 〔 79 〕 翟(觀)邵(韶)夏, 〔 80 〕 則免(勉)女(如)也 25 斯僉(儉) 。〔 81 〕羕

(詠)思而鼓(動)心, 〔 82 〕菁

(次)也舊(久), 〔 84 〕其 反 善復鍆

(嘈)女(如)也 。〔 83 〕其居 即

(始)也 26 斫(慎), 〔 85 〕其 出內(入)也訓

(順), 〔 86 〕 鍆(始)其息(德)也 。〔 87 〕奠

(鄭)衞(衛)之樂, 〔 88 〕 則非其聖(聲)

而從之也 。 〔 89 〕 m

凡古樂龍心, 〔 90 〕 嗌樂龍指, 〔 91 〕 皆教其人者也 。



(賚)武樂取, 〔 92 〕 邵(韶)夏樂

情 。( 93 〕坏

凡至樂必悲, 〔 94 〕哭 亦悲,皆至其情也 。 〔 95 〕依(哀) 、

樂,

其告

(性)相近也, 〔 96 〕是

古(故)其心 29 不遠。〔 97 〕哭之鼓(動)心也,滎(浸)激(殺),〔 98 〕其剌(烈)繼 (戀)繼(戀)女(如)也, 〔 99 〕 惡(感)肽(然)以終 。

樂之鼓(動)心也, 3 0 潰

(濬)深贓(鬱)滔(陶), 〔 l00 〕其 剌(烈)則流女(如)也以悲, 〔 101 〕 條(悠)狀 (然)以思 。 〔 102 〕

凡憂思而句(後)悲, 31 凡樂思而句(後)忻 。 〔 l03 〕 凡思之甬(用),心爲甚 。 〔 104 〕 愬(歎), 〔 105 〕 思之方也 。 〔 106 〕其聖

(聲)弁(變), 〔 107 〕 則【心從之】; 〔 108 〕 迂其心弁

(變),則其聖(聲)亦肽(然) 。 〔 109 〕慈

(啥)遊依( 哀 )也, 〔 I J O 〕榮 遊樂也, 〔 Ill 〕

詼遊聖(聲) ,〔 112 〕蓺 遊心也 。〔 113 〕 33 惑(喜)斯恬, 〔 I 14 〕 恬斯奮, 〔 115 〕奮 斯羕(詠),

羕(詠)斯猷(猶),〔 116 〕猷(猶)斯迄(舞) 。 〔 117 〕 运(舞),惑(喜)之終也 。 恩 (慍)斯憂,憂斯感, 〔 118 〕感 34 斯愬(歎), 〔 119 〕愬

(歎)斯浜, 〔 120 〕 没斯通

(蹦) 。 〔 121 〕 通(誦),恩(慍)之終也 。 〔 122 〕 g

[U

告(性),陳偉 (2000D, 5 頁) :秉性, 天 性 。 陳偉武 (2003A, 103 頁)

: `' 告" 即 表 心情、性情之專字,從

``目"或``見"與從``心"義相關,故可互作,與 表示`` 目病"之`'告"屬異 字同形 。

[2]

裘按:亡,無也 。 奠 ,定也 。 劉昕嵐 (2000, 330 頁):志,蓋人心之所向, 意之 所發也 。 陳偉 (2000D, 5 頁):心,古人心目中的思維器官 。 志,意願 、思慮 。 李天虹 (2002B, 133 頁) 志、主觀意識 。 陳麗桂 (2004, 215 頁)

: ``志 "即心志,亦即主觀 意

: `` 心 "、`` 志"似有別 。 ``心"有作用,能活動; ``志"決定`` 心"

驅動的向路 。

[ 3]

物,劉昕嵐 (2000, 330 頁):意指 一 切呈現於外在客觀世界中之事 物 。 陳偉 (2000D, 5 頁) :外部事物或外

界環境 。 李天 虹 (2002B, 134 頁): 一 切客觀存在的、人可發見的 事 物,包括物體 、事、環境等等 。 陳麗桂

(2004, 213 頁):泛指 一 切可見的具體存在 。 作,陳偉 (2000D, 5 頁) : 形成,興起 。 李學勤(1 999G, 24 頁): 《禮記·樂記》 所謂人心``感於物而動",即簡文的心``待物而後作" 。

郭店楚墓竹書

102 [ 4]

習,劉 昕嵐 (2000, 330 頁):積習 。 《論衡 . 本性》 : ``習善而爲善,習惡而爲惡也 。 "陳偉 (20000, 5 頁): 習慣 。 李天虹 (2002B, 1 34 頁) :教習、習養 。

[ 5]

陳來 ( 1999, 296~297 頁):簡文以``氣"論情性,類似説法見於《大戴禮記 . 文王官人\《逸周書 .官人 解 》 及 《 樂記 》 等 。 李學勤 ( 1999 G, 25 頁):簡文説`` 喜怒哀樂之氣"是性 , 愛心"非性,兩者似乎不同 ,但 簡文``喜怒哀樂之氣"未見於外,

《 樂記 》 卻説``哀樂喜怒敬

《 樂記 》 哀樂喜怒等則是已動的,説法儘

管有 別, 實質仍然 一 樣 。 劉昕嵐 (2000, 330 頁):氣,應泛指人之精神力、生命力 。 喜怒哀悲之氣爲性的思 想,亦見於 《 大戴禮記 . 文 王 官人 》 等 。 喜怒哀悲之氣受動於物而現之於外者,爲喜怒哀悲之`'情" 。 陳偉

( 20000, 5 頁):氣,精神、情感 。 《孟子 . 公孫丑上》``夫志,氣之帥也 。 氣,體之充也",趙注 : ``志,心 所念慮也 。 氣,所以充滿形體爲喜怒 也 。 "

[ 6]

見,劉 昕嵐 (2000, 330 頁)讀爲``現" 。 陳偉 (20000, 5 頁) : 現露,呈現 。

〔刀

取,李學勤(1 999G, 25 頁):簡文的``物取之"就是 《 樂記 》 的``感於物" 。 趙建偉 ( 1999A, 36 頁) : 《 莊子 . 天地 》 ``其心之出,有物采之"之``采"即"取" 。 采之、取之,是説人之心性在外物作用之 下而 動

作出人 。《 樂記》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 即 其旨 。 陳偉 (20000, 5 頁) : 導出, 引發 。 季旭 昇 (2004 , 1 55 頁):似可讀爲``趣",義爲促發 。 李鋭 ( 2005, 30 頁):疑讀爲``促",促使之意 。 陳來(1 999, 299 頁) :此 句與 《 樂記 》 之``感於物而動,……然後好惡形焉"等看法相近 。 ``其"指性,性 見於外 便是情 。 見於外 ,也就是 ``好惡形 焉" 。

[ 8]

裘按 : 《中庸》``天命之謂性",意與 此句相似 。 廖名春 (1 999A, 59 頁) :

《中庸》``天命之謂性"是對簡文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歸納和提煉 。 趙建偉 (1999A, 36 頁):《 孔 子家語 . 本命 》

``命者 ,性之始也"

与 此相近 。 陳偉 (20000, 5 頁) : 命,生命 。 李天虹 (2002B, 136 頁):這裏的``命"可能具有雙重含義 :

就天而言,它是天的意旨,天的命令 ; 就人 而 言 ,它卻是純粹的生命 。

[ 9)

道,劉昕嵐 ( 2000, 330 頁) : ``道始於情 , 情生於性"之觀念,見於 《 語叢 二》 ``情生於性,禮生於情",蓋

《 性自命出 》 篇中``道" 即人 道,亦 即 禮 。 郭沂 (2001, 232 頁):各種道德規範的綜合 。 濮茅左 ( 2001 , 223 頁) : 就是``禮",這個``禮"包括了人的 一 切所爲 。 李天虹 ( 2002B, 136 頁):在作者的思想裏,禮與

道是統一 的,禮是道的具體反映 。 所謂人道,實指儒家所推崇之禮樂制度,詩、 書 、禮、樂是 人道的 具體體 現 。 陳霖慶(季旭昇 2004, 155 頁) : ``道" 不只局限於``禮",而應是更大範疇的``人道" 。 情,陳偉 (20000, 5 頁):情感 。 李天虹 ( 2001, 61~63 頁):上篇``情",均是情性之情 ;下 篇``情",是

真心、誠之意,同時蘊涵有情感的意味 。 陳來 (1 999 , 297 ~ 298 頁):

``情生於性"之説見於 《 語叢 二》 。 劉桓 (2001, 61 頁) :

陸機 《 演連珠 》 有

``情生於性"之語 。

[ 10 ]

劉昕嵐 ( 2000, 331 頁): ``始者近情,終者近義"是指``道"、亦即``禮"的制作,初始本於人情,而終於

立義 。 陳偉 (20000, 5 頁) : ``始者"指 上面説的性,``終者 "指道 。 郭沂 (2001, 232 頁): 此句主詞 爲上 句的``道",義爲外在的道德範疇 。 李天虹 (2002B, 138 頁) :

《荀 子. 大略》 :

``義,理 也 。 "簡文所 謂

``義",體現的是``理",既是道德規範,也是禮所要達到的目標,與禮密不可分 。

[ II ]

缺文據裘按和上博本補 。

內, 整理者讀爲`'納" 。 裘按:似可讀爲``人","人之"意为``使之人" 。 劉昕嵐 (2000, 330 頁) : 兩`'之"字皆指人情 。

`` 使之出"即興發人情,

`'使之人" 即節 斂人情 。 陳偉

(20000, 5 頁) : "出之"、"內之" ,均就性而 言 。 出,指導出 、 發散 。 內,收藏 、 節斂 。 丁原植 (2002 , 51 頁):疑``內"讀爲``納",指包容 。 李天虹 (2002B, 138 頁) :

`'之"承上句而 言 ,指``道" 。 季 旭 昇

(2004, 157 頁): `'能出之"的`'之"指`` 情" , ``能人之"的`'之"指 `` 義" 。

十一性自命出 [ 12 ]

103

陳來 (1999 , 296 頁) : 《樂記》``好惡無節於 內,物 誘於 外"也是 一 種以性-~物相對而説的例子,《荀子》 中也 常常以好惡論情性 。 李學勤 ( 1999G, 25 頁):簡 文 ``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可參 《樂記》 ``人 生 而靜, 天之 性也 。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 趙建偉(1 999A, 36 頁): 《樂記》``物 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 與簡文相 近 。 陳來 (2000, 89 頁) : 生有知 ,而 後好惡生" 相對應 。 劉昕嵐 (2000, 332 頁) :

``好惡,性也"與 《語叢一》"有

``好惡,性也"言人之本性本有其內在之好惡傾

向,``所好所惡 ,物也" 言外物爲 人內在好惡傾向所發之對 象 。 陳偉 (2000D, 5 頁) :所好所惡, 喜歡 的東 西和討厭的東西 。 郭沂 ( 2001, 233 頁) : 在作者看來 ,

(2001, 61 頁) : 《 申 鑒 . 雜言 》

``好惡"是一種喜 好和厭惡的內在傾向 。 劉桓

``好惡者,性之取捨也,實見於外,故謂之情爾,必本乎性也",與簡文

相近 。

[ 13 ]

缺文,上博本作``不善,肯也" 。 先前裘按已補 出`' 不善" 和``也",趙建偉(1 999A, 36 頁)進一步補 出 `'性"字 。 趙氏並認爲``善"謂肯定,`'不善"謂否定 。 劉昕嵐 (2000, 333 頁) :

性中亦本有 善、不善之 判斷傾向 。 郭沂 (2001, 233 頁) :

(2001,

134 頁) : ``善不善,性 也 "

``善不善,性也"是説人

``善不善,性也"謂性有善,有不善 。 廖名春

即善與不 善皆爲 性,亦即人 生 而有善與不善之本能 。 李 天虹 (2002B,

139 頁) : `` 善 不 善 ,性也"可能是説人 具有分辨、 判斷 善惡、好壞 的 本能 ,判斷 善惡、好壞是 人的 天性 。 季 旭 昇 ( 2004, 157 頁) : `` 善 "指擅 長 ,是天 生的 才性 。

[ 14 ]

執(勢),向世陵 (1999, 76 頁 ):指事物自身變 化的形 勢或趨勢 。 趙建偉 (1999A, 36 頁) :

當 訓爲

``事 " 。 劉昕嵐 (2000, 332 頁):蓋指人事物所處 之情 勢 。 陳偉 (2000D, 5 頁) :形勢,情 勢 。 下文有``物 之勢者之謂勢",説明勢是由客觀事物構成的某種態勢 。 又``所善所不善",意爲認爲好的東 西和認爲不好 的東西 。 陳麗桂 (2002, 213 頁) ;指外在的各種條件和狀況 。 周鳳五 (2003, 67~68 頁) :

``孰"讀爲本

字,本義指種植,引申爲培育、培養 。 ``所善所不善,執也"指人可以經由培育、培養,使其天性趨於善或 不 善 。 季 旭 昇( 2004, 157 頁) : ``孰"即``藝"之本字,在此指道術、藝能 。

[ 15 ]

陳偉 (2000D, 5 頁) :

``主 "指先行存在的 、原生 性 、主體 性的 東西,與 外界之 ``物" 相對應 。 郭沂

(2001, 234 頁) :凡性 爲主 , 猶《中庸》所言 ``中也 者,天下 之 大本 也" 。 [ 16 ]

缺文據上博本補 。

鉤,廖名春 (2001, 134 頁 ) : 當讀爲``扣" 。 陳偉 (2002C, 180 頁) : 有引、 取之義 。 乂疑讀爲``敏", 《説文》 : ``擊 也 。 " 趙建偉 ( 1999 A, 36 頁) : 《莊子 . 天 地》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可參 。 劉昕嵐 (2000, 332 頁): 《墨 子. 非儒下》``君子若鐘,擊之則鳴,弗擊不鳴",可參 。

[ 17 ]

缺文,龐樸 (1999B, 31~32 頁)、陳來 (1 999, 313 頁)等疑當是`` 人" 字 。

心,趙建偉(1 999A, 36 頁) : 疑爲衍文 。 周鳳五 (2005, 11 頁) : `` 也" 字之訛 。 簡文斷句從龐樸 (1999B, 31 頁) 。 李零 (1 999B, 504 頁)在`` 心"後斷 讀 。

[ 18 ]

与,陳偉 (2000D, 6 頁) :相伴 、隨從之 物 。 郭沂 (2001, 235 頁) :指 參與 物,也就 是`` 物" 。 廖名春

(2001,

134 頁) :指 ``物"的"取" ,物與 。 李零 ( 2002A, 67 頁 )讀爲``舉" 。

缺文,陳來(1 999, 313 頁) : 疑 ``獨行"前可補`'不可" 二字 。 李零 (1 999B, 504 頁)補作`'可 。 人之

不可" 。 陳偉 (2000D, 6 頁) :補作`` 奠 。 性之不可" 。

``性"也可能爲``志" 。 郭沂 (200 1, 235 頁 )補作

`'可 。 志之不可" 。 廖名春 ( 2001, 134 頁)補 作`'可 ,心之不可" 。 周鳳五 (2005, 10 頁)補 作``行,心 之不可" 。

[ 19 ]

佷,整理者讀爲``長" 。 顏 世 鉉 ( 2000C, 79 頁): 讀爲``張", 訓 爲`` 大" 。 陳 偉 ( 2000D, 6 頁) :讀爲 ``張" ,指牛體態的 長大舒展 。 廖名春 ( 2001, 135 頁) : ``長"訓爲``大" 。 白於藍 (2008, 269 頁):當讀爲

郭店楚墓竹書

104 ``根"。``牛生而根"是説牛生來就會牴觸 。

《淮南子·兵略》:

"有角者觸,有齒者噬,有毒者蟄,有蹄者

趺,喜而相戲,怒而相害,天之性也 。 "

[ 20 ]

矗黃德寬、徐在國(1 998, 110 頁)、李家浩 (1999A, 346~347 頁)等釋,``厲"之異體 。 輯整理者讀爲``伸"。黃德寬、徐在國( 1998, llO 頁):疑讀爲``陳(陣)" 。 李家浩(1 999A, 347 頁): 此與古代導引術式鳥伸、雞伸之``伸"用法相同 。 陳偉 (2000D, 6 頁):伸,伸展,與``張"義近。廖名 春 (2001, 135 頁): ``伸"指膺脖子長 。 白於藍 (2008, 334 頁):當讀爲``嫩" 。 ''雁生而嗽"是説雁生來 就會排成嗽列 。 古代有``雁嗽" 一 詞,指排成嫩列的雁群 。

[ 21 ]

此姓所補缺文和斷讀各家有異 。 李零 ( 1999B, 504 頁)作``其性【使然,人】而學或使之也 。 陳偉

(2000D, 6 頁)作`'其性【也 。 人生】而學,有使之也" 。 郭沂 (2001, 236 頁)作``其性[ 一 也,】而學 或使之也" 。 廖名春 (200 1, 135 頁)作``其性 【 使然 。 人生】而學,或使之也" 。

``或"指代上句`'性",

`'或使之"即``其性使然" 。 周鳳五 (2005, 10 頁)作``其性【固然,】而教或使之也" 。

[ 22 ]

異,裘按 :此及下一簡``異"字,都被寫得不成字,今據文義逕釋爲``異" 。 袁國華 (1999, 164 頁): 釋 爲``其",``異"字之訛 。 陳偉 (2002C, 182 頁):恐當釋爲``其",似應讀爲``期",預知、料想義 。

[ 23 ]

裘按:《語叢 三 》 46 號簡``強之啟(對)也,強取之也"語與此近 。 趙建偉 (1999A, 36 頁):桓、剧、祝 音相近 。 《廣雅·釋詁》 : ``祝,斷也 。 "約,捆束 。 此言剛之決物,乃由其剛性使然;柔之束物,乃由其柔 性使然" 。 李零(1 999B, 504 頁)讀``桓"爲``樹"。李氏 (2002B, 112 頁)復云 : 簡文是以``樹"爲直,

`'約"爲曲 。 又疑簡文是説,剛物易折,是因爲其性太剛;柔物易卷,是因爲其性太柔,皆物性使然 。 劉昕 嵐 (2000, 333 頁):《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義與簡文相近 。 馮勝君 (2000, 210 頁):簡

文``桓"、``樹"及《勸學》之``柱"應讀爲`'祝",斷折意 。 《廣雅 . 釋詁》: ``約,束也 。 "陳偉 (2000D,

6~7 頁)在``約"後補``也"字。桓,讀爲``祝",斷絶之意。取,指引發、導出、起作用 。 約,彎曲之 意 。 簡文是説,折斷剛強的東西,是利用剛的特性;捲曲柔軟的物體,是利用柔的特性 。 《勸學》``強自取 柱,柔自取束'\《淮南子.氾論訓》``太剛則折,太柔則卷"、《説苑·至公》``柔而不撓,剛而不折",可

助於理解簡文 。 顏世鉉 (2000C, 79 頁):

``桓"、`'鼓"當讀爲``豉",勇也 。 ``約"當訓爲``弱" 。 簡文是

説,個性剛強者,取法乎勇;個性柔順者,取法乎弱 。 郭沂 (2001, 236 頁):第一個``剛"字指``剛"這

種性質,後``剛"字指``剛"類事物,下文``柔"類同 。 取,猶言接受 。 約,具備 。 郝士宏 (2002, 143 頁) :桓, 讀爲``柱",訓爲`'斷'\李天虹 (2002B , 143 頁):簡文意爲,剛性挺立,爲剛類事物所利用; 柔性屈曲,爲柔類事物所利用 。 疑《勸學》之``柱"當讀作本字,亦直立之意。陳劍 (2003C, 120 頁) : 此句可解釋爲``堅硬之物自己招致被樹立(作柱子),是因其性剛;柔軟之物自己招致被用以束物,是因其

性柔" 。 劉釗 (2003B, 94 頁): ``桓"讀爲``柱",意爲支撐 。 ``約"意爲``縮"或``卷" 。 簡文意爲,物剛 則支撐,這是其物性使然;物柔則捲縮,這也是其物性使然 。 季旭昇 (2004, 160 頁):取,應讀爲``趣", 促發、導致 。 李鋭 (2005, 33 頁) : 疑``取"讀爲``趨" 。

[ 24 ]

陳偉 (2000D, 7 頁): 四海,相當於天下,大約爲各諸侯國領域之和 。 四海之內,指天下之人 。 《論語.顏 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 · 告子下》``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 千 里而來告之以善",均

屬同類表述 。 廖名春 (1999A, 59 頁):此句與孔子`'性相近" (《論語.陽貨》)説同 。

[ 25 ]

廖名春 (1999A, 59 頁):此旬與孔子``習相遠"

(《論語 .陽 貨》)説同 。 陳來(1 999, 311 頁)、劉昕嵐

(2000, 333 頁)、陳偉 (2000D, 7 頁):《荀子.勸學》``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 然也",與簡文意近 。

[ 26 ]

或,廖名春 (2001, 135 頁) :指代``物" 。 動,陳偉 (2000D, 7 頁):觸動,感應。廖名春 (2001, 135 頁)訓爲``感" 。

十一性自命出 [ 27 ]

105

逆,整理者隸定爲``辻",疑讀爲``逢" 。 黃德寬、徐在國(1 999, 76 頁)等改釋 。

《爾雅 .釋 言》 :

``逆,

迎也 。 "《韓詩外傳》卷九有``見色而悅謂之逆",簡文謂``逆性者,悅也",正用此意 。 陳偉 (2000D, 7 頁):逆,通``迎",迎逢、迎合之意 。 《韓詩外傳》之``逆"指逆亂 ,恐與簡文有別 。

[ 28 ]

室,整理者釋爲``交" 。 陳寧 (1998, 41 頁):

《小爾雅 .廣詁 》:

``交,更也 。 "交性即易性 。 裘錫圭

(2003A, 51~52 頁):根據上博簡,此字是``室" 字的誤摹 ,似應讀 爲``實" ,古以``心實"爲美德 。 一説 ``室"義近`窒",``室性"之意近於爲性築室,也就是給性一個框架 。 規定這個框架的根據就是故 。 裘氏

(2003B, 43~44 頁)復云 : ``室"應讀爲``節",``室性"即``節性" 。 ``節性"最早見於《尚書.召誥》 。 [ 29 ]

厲,劉昕嵐 (2000, 334 頁):砥礪 、提高 。 陳偉 (2000D, 8 頁):可能是砥礪、激勵之意 。 陳偉武 (2005,

6 頁)將上博本相 當之字``愚"讀爲``慢",輕慢、輕忽之意 。

[ 30 ]

出,陳寧 (1998, 41~42 頁):訓爲``去",也可訓爲推 、進 。 ``出性"或指擯除性之惡者;亦或是説推性, 即發揚性之善者 。李零 ( 1999B, 508 頁)讀爲``絀" 。 劉昕嵐 (2000, 334 頁):訓爲``使之出"可能更好 。 郭沂 (2001, 237 頁)讀爲`'黜" 。 劉釗 (2003B, 94 頁):意爲``引發" 。 周鳳五 (2003, 71 頁):指表現

於外 。 [ 31]

羕,陳偉 (2000D, 8 頁):疑讀爲``永",長久 。 廖名春 (2001, 136 頁):讀爲本字, 長、長大 。 劉釗

[ 32 ]

長,廖名春(1 999A, 60 頁) :統 率 。 劉昕嵐 (2000, 334 頁) :增長、進益 。 郭沂 (2001, 237 頁) :長之 ,

(2003B, 94 頁) :養,意爲``積漸" 。

使`'之"

``長"。彭林 (2002, 158 頁):或可釋 爲長養 。 陳偉 (2002C, 184 頁):疑讀爲``張",展開、

張揚 。

[ 33 ]

陳來(1 999, 299 頁):此句與《樂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相近。

[ 34 ]

故,陳寧 (1998, 41 頁):指 《詩》《書》《禮》《樂》 。 陳偉 (2000D, 7 頁) :故意,有 意爲之 。 趙建偉

(1999A, 36 頁) :指所爲之事。李天虹 ( 2000£, 42 頁): 事理、法 則 。 彭林 (2001B): 疑指有教育意義的 古文獻 。 裘錫圭 (2003B, 50 頁):主要應指合乎儒家思想的各種禮制和倫理道德規範 。 梁濤 (2004): 禮義

典故 。

[ 35)

陳偉武 (2005, 6 頁): ``慢性者,宜也",指簡慢隨便之性是由於權宜行事 。

[ 36 ]

孰,趙建偉(1 999A, 37 頁) :前一``勢"字謂事理 。 李零 ( 1999B, 508 頁) :前 一 ``紈"字讀爲``設" 。 廖名春 (2001, 137 頁):疑前 一``孰"字讀爲 ``制",制約、控制 。 季旭昇 (2004, 164 頁)將兩``孰" 字均讀爲``藝" 。 李鋭 (2005, 35 頁):疑前一 ``孰" 字讀爲``藝",常法、定制之義 。

[ 37 ]

歐陽楨人 (2000, 365 頁):《説文》故,``使爲之也。"在先秦典籍中,``故"又有根由、事情、事變之義 。 劉昕嵐 (2000, 334 頁): 《禮記 ·檀弓下 》``禮有微情者 ,有以故興物者",孫希旦 《集解》: ``故,謂有爲 爲之也 。 "簡文`'有爲也者",蓋爲 一 特定目的而有所作爲也 。 陳偉 (2000D, 8 頁):爲,爲了,出於某種 目的 。 李天虹 (2O00E, 41 頁) : ``有爲"即``有爲爲之",謂緣於一定事由,基於一定事理而有所作爲也 。 梁濤 (2002, 159 頁):簡文是説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爲 即是故 。 裘錫圭 (2003B, 46 頁):

``爲"讀去聲,

``有爲"即有特定目的或有用意。

陳來(1 999, 310 頁)、劉昕嵐 (2000, 334 頁): 《禮記 .檀弓上 》有`'有爲言之"之語,《禮記 ·曾子問 》 有``有爲爲之"之語,可參 。

[ 38 ]

群善,陳偉 (2000D, 8 頁):各種善行 。 古書中有``眾善"的説法,如《呂氏春秋.應同》``故堯爲善而眾

善至'\《開春》`'王者厚其德積眾善",應與``群善"略同 。 李天虹 (2002B, 146 頁):指 一切美好、正義 之事物 。 《忠信之道》 7 號簡``信之爲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 立",``群善 "意同``百善" 。 葩,劉昕嵐 (2000, 334 頁):此處所謂義爲群善之表,其意有 二:其一``義"爲群善之表徵 ; 其二``義 "

郭店楚墓竹書

106

爲判斷群善之所以爲善的標準 。 陳偉 (2002C, 184 頁):標誌 。

[ 39 ]

有,郭沂 (2001, 239 頁):發語詞,無意 。 習其性,郭沂 (2001, 239 頁): "習"爲動詞,意思是使``其性"爲`習' 。

[ 40 ]

群物,陳來 (1999, 310 頁):語見於 《 樂記 》 。 陳偉 (2000D, 8 頁):猶庶物、 百 物、萬物 。 李天虹

(2002B, 147 頁):指世間 一 切客觀事物 。 《忠信之道》 7 號簡、 《 韓詩外傳》卷 三 等均有``群物"之語,可 見``群物"是古習語 。 道,李零(1 999B, 508 頁)疑讀爲``導" 。

[ 41 ]

心術,李學勤( 1999G, 26 頁):與簡文用意相同的``心術"見於 《 樂記 》 ,鄭注:

``術,所由也 。 "又

``術,猶道也 。 "趙建偉(1 999A, 37 頁): 《 管子 \《 文子 \《 莊子》 等都有``心術" 一 詞,指用心之道或

甩心的具體方法 。 劉昕嵐 (2000, 335 頁) :蓋心志、心知之所由 焉 。 陳偉 (2000D, 8 頁) :心道 。 李天 虹

(2002B, 148 頁):蓋指主觀意志 、 主觀意識 產 生 、 發展以至定形的歷程 。 [ 42 ]

道四術,趙建偉 (1999A, 37 頁 ):是説``道"具體落 實 爲四種,即天、地、人、鬼神四道 。 陳來 (2000, 73~74 頁 ):即民(即人)、水、馬 、 地四道 。 劉昕嵐 (2000, 335 頁 ):指``道"之分支有四,即 《 尊德 義 》 所謂治民之道(即人道)、行水治水之道、御馬之道、 藝 地務農之道 。 陳偉 (2000D, 8 頁 ):即天、

地 、 人 、 群物四道 。 濮茅 左 (2001, 230~231 頁 ) :

《 詩》 、

《書》、

《 禮 》、

《 樂 》 四種經術總稱 。 李零

(2002B, 119 頁 ) :即心術、詩 、書、 禮樂,其中``心術"是心理感化的方法,屬於人道 。 劉 信芳 (2002A, 40 頁 ):詩、 書、 禮、樂分則爲四術,合則爲人道 。 季旭昇 (2004, 168 頁):即人道加 《 詩 》 、

《書》 、

《 禮》《 樂 》。

[ 43 ]

第 二個``衎",整理者 讀爲``道" 。 趙建偉(1 999A, 37 頁 ): ``道"猶 《 老子 》 ``道可道"之``道",意爲表 述、研討 。 劉昕嵐( 2000, 335 頁):讀爲``導",訓教或治理之意 。 陳 偉 (2000D, 8 頁 ):讀爲``導" 。 可

導,可以引導 、 疏導、教導 。 郭沂 (2001, 239~240 頁 ) :可道,可以稱道 。 李天虹 (2002B, 148 頁 ) : 導,教也 。 與此語 意 相近的文句見於 《尊 德義 》 22 號簡``民可道(導)也,而不可強也'\ 《 成之聞之 》 15 ~16 號簡`'是以民可敬道(導)也,而不可弇也'\《 禮記·學記 》``故 君 子之教喻也,道而弗 牽 ,強而弗

抑,開而弗達",陸德明 《 釋文 》 : ``道, 音 導 。 "

[ 44 ]

三 術,趙建偉(1 999A, 37 頁) : 天、地、鬼神 三 道 。 陳偉 (2000D, 8 頁): 天、 地 、 群物之道 。 濮 茅 左

(2001, 231 頁 ):指 《 詩 》 、 《書》 、 《 禮 》 。 陳麗桂 (2002, 149 頁): ``禮"是``人道"的主體,``四術"排 除主體的``禮"後,所餘`` 三 術"應是 《 詩 》 、 《書》 、 《 樂 》 。 劉信芳 (2002A, 40 頁):在四術之中,詩、 書 、禮是通向人道的,即所謂``其 三 術者,道之而已" 。 李零 (2002B, 119 頁):即`` 詩 " 、 `` 書 "、`` 禮樂" 。

[ 45 ]

道,趙建偉(1 999A, 37 頁 ):用 爲 `` 導",遵循 。 李 零 (1999B, 508 頁 ):疑 讀 爲`'導" 。 劉昕嵐 (2000, 335 頁 ): 義 同`' 群物之道"的``道",作名詞用 。 陳偉 (2000D, 8 頁 ):道之,由之,從之 。 郭沂 (2001, 240 頁) :談説 。

[ 46 ]

人,陳偉 (2000D, 9 頁 ):與下文``聖人"相對,泛指詩書禮樂的原初創作者 。

[ 47 ]

劉昕嵐 (2000, 336 頁):後 一 `` 爲 "字是創作、吟唱之 意 。 陳偉 (2000D, 9 頁 ):前 一 ``爲" 字 指爲了, 後 一 ``爲" 字 指制作 。

(2002B, 119 頁):

``有爲"即出於某種目的 。 郭沂 (2001, 240 頁 ):

``有爲"即有 意 作爲 。 李 零

`` 有 爲"即上文``有爲也者之謂故"的``有爲",指有 爲 而設,即按照 一 定的目的來

設計 。 [ 48 ]

陳霖慶(季旭昇 2004, 168 頁): 《 荀子·儒效 》 `` 《書》言 是 其事 也",可參 。

[ 49 ]

昰 (舉), 裘按:簡文``幻"旁和``与" 旁 易混,從`` 止"者多當釋 爲 `` 昰 ",讀爲``舉" 。

`` 与 "字的下

橫右端往往出頭,不出頭的可釋 爲 ``牙" 。 劉昕嵐 (2000, 336 頁 ):舉措、行動 。 陳偉 (2000D, 9 頁): 興

十一性自命出

107

起 。李 天虹 (2000E, 42 頁) :有謀劃、規劃、制作之義 。

[ 50 ]

聖人,李天虹 (2000E, 43 頁):疑特指孔子 。

比其類,陳來(1 999, 310 頁):

《樂記》有`` 比類以成其行" 。 陳偉 (2000D, 8 頁):比,比較、考校 。

類,類別 。 李天虹 (2000E, 42 頁; 2002B, 128 頁) :按類排比 。 於簡文,``比類"即按風、雅、頌排比詩

文 。 廖名春 (2001, 138 頁):比,比照 。 《左傳》昭公二 年: ``擇善 而從之曰比 。"類 ,義類、義理 。 ``比其 類"即比照其義理 。 侖,陳偉 (2000D, 8 頁) :當讀爲``綸" 。 ``綸會"約即綜合、統合 。 李天虹 (2000E, 42 頁) :《國語.齊

語》韋注: ``論,擇也 。 "郭沂 (2001, 240 頁): ``論會"謂條理綜會 。 廖名春 (2001, 138 頁):思考 。 劉 釗 (2003B, 95 頁):論,意爲編排 。 季旭昇 (2004, 169 頁):讀爲``倫'\《書 ·舜典 》傳 :

``倫,理也 。 "

簡文作動詞用 。 會,劉昕嵐 (2000, 336 頁) :調和、調配 。 李天虹 (2000E, 42 頁) :彙集 。

[ 51 ]

之途,裘按:當是``先後"之誤 。 今按:曾侯乙墓漆箱銘(張新俊 2005, 98 頁)、 上博 《君人 者何必安哉 》 (甲本) 5 號簡都有``先"寫作``之"的情形,又上博 《莊 王既成 》 2 號簡的``後"字與此``途"形近 。 逆順,李零(1 999B, 508 頁)、陳偉(1 999B, 30 頁)等 釋 。 ``逆順"與``先後"相對應 。

[ 52 ]

體,陳偉 (2000D, 9 頁)、李天虹 (2000E, 42 頁):體察、體驗 。今 按:簡文此句或針對``禮"而言 。 《新書 .道德説》: ``《禮》者,此之體者也",與簡文用字相同 。 燮 ,整理者釋 寫爲 ``腹" 。 裘按: ``即塵"似當讀爲次序、次度或節度 。 陳偉 (2000B, 144 頁): ``即塵"與 傳世典籍中的``節文"相當 。 李天虹 (2000D, 85~86 頁) : "即塵"當讀爲``節文'\《禮記·坊記》: ``禮 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 。 "李家浩(張富海 2000): 此 字見於《汗 簡》和 《古文 四聲韻》引石經,是古文 `'閔'字 。 李學勤 (2001, 119 頁):字從`'旻" ``民"聲,``闃"之異體,與``文"音通 。 或從``多"的此

字,就是 《 説文》的``笈",也就是文 章之``文" 。 李零 (2002B, 54 頁): 字 的上半是``敏"字古文 。 此 字大體相當於``敏",與``文"音通 。 何琳儀 (2004B, 446 頁)將上博 《子羔》 5 號簡的同形字隸定爲 ``瞥" 。 陳劍 (2004B, 85~88 頁):隸定爲`` 覽" 。 字 下半`` 夏 "與``啟"讀音相近,是雙聲符 字 。 今按: 此字在簡文裏可確定的用法是讀作``文" 。 姑從陳劍説隸定,下同 。

[ 53 ]

理,陳偉 (2000D, 9 頁) :梳理 。 廖名春 (2001, 139 頁) :把握 。 其,郭沂 (2001, 240 頁):

``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等四句中的``其"字,皆指 《詩》、

《書》、

《禮》、

《樂》四經 。 情,郭沂 (2001, 240 頁):實情,非感清之清 。 廖名春 (2001, 139 頁)訓爲``實" 。

出人,劉昕嵐 (2000, 337 頁):蓋指興發人情及節斂人情 。 陳偉 (2000D, 9 頁):增刪 。 廖名春 (2001, 139 頁) :出,反映、表現 。 人,進人、領會 。 濮茅左 (2001, 235 頁):往來,引申爲變化、掌握、行動 。 李天虹 (2000E, 42 頁): ``聖人 "以下四句分別指 聖人對詩、書、禮、樂 所進行的整理 、編纂 和研究 。

[ 54 ]

中,陳偉 (2000D, 9 頁) :內心 。 郭沂 (2001, 241 頁) :性也 。

[ 55 ]

禮作於情,趙建偉 (1999A, 37 頁):即 《文子 .上仁 》

``禮因人情而制" 。 陳偉 (2000D, 9 頁):作, 產

生 。 ``禮起於情"是比較流行的説法 。 如 《語叢 一 》 31 、 97 號簡``禮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者也"、 《禮記 .

坊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 。郭沂 ( 2001, 241 頁):即禮產 生於喜怒哀悲。

[ 56 ]

或,劉昕嵐 (2000, 337 頁):疑訓爲``又" 。 陳偉 (2000D, 9 頁)讀爲``有" 。 郭沂 (2001, 241 頁):猶 ``有",即今言有的、有人,這裏當指聖人 。 廖名春 (2001, 140 頁):指上文 ``情" 。 興,裘按:疑是``薯"或``興"字 。 李零 (1999B, 508 頁)釋爲``興" 。

[ 57 ]

當,陳偉 (2000D, 9 頁):針對 。 廖名春 (2001, 140 頁) :適合 。 當事,指適合於事,合乎實際 。

郭店楚墓竹書

108

事,陳偉 (2002C, 187 頁):事類 。 丁原植 (2002, 109 頁):指人世之事物 。 因,陳偉 (2000D, 9 頁) :根據 。 郭沂 (2001, 241 頁) :依據,隨順 。 劉釗 (2003B, 95 頁):疑爲``甬"

字古文,讀爲``因" 。 方,劉昕嵐 (2000, 337 頁):品類、輩類 。 陳偉 (2000D, 9 頁):情形 。 廖名春 (2001, 140 頁):訓爲 ``理" 。 ``因方"即依據義理原則 。 李天虹 (2002B, 152 頁):準則 。

[ 58 ]

迦整理者釋爲"後" 。 今按:亦是``後"之訛字 。 舍,裘按:《説文》謂``余"從``舍"聲,從古文字看,

`'舍"當從``余"聲 。 簡文``舍"字似當讀爲

``敘",通``序" 。 陳偉 (2000D, 9 頁):釋爲``余" 。 兩``余"字疑當讀爲``敘",前 一 處指次序,後 一 處

指按順序排列 。 宜,整理者讀爲``義" 。 李零(1 999B, 505 頁)讀本字 。 陳偉 (1999B, 30 頁):疑讀爲``儀",儀節、儀 式 。 儀道,儀的方式。李天虹 (2002B, 152 頁):讀本字 。 《玉篇》: ``宜,當也 。 " 道,趙建偉(1 999A, 37 頁):讀爲``導",因循誘導 。

[ 59 ]

或,李零 (1999B, 505 頁)讀爲``又" 。 廖名春 (2001, 140 頁)讀爲``有" 。 ``或舍 "即``有序" 。

敘:陳偉 (2000D, 9 頁) :排列 。 即,裘按:似當讀爲``次"或``節" 。 劉昕嵐 (2000, 337 頁):節,儀節、準則 。 陳偉 (2002C, 187~188 頁):節,准節,節制 。 具體指禮儀中節拍、數量上的規定 。 文,陳偉 (2002C, 188 頁) :文飾 。 李零 (1999B, 505 頁)將``節"、``則"斷讀 。

[ 60 ]

至,裘按:似當讀爲`'致" 。 廖名春 (2001, 141 頁):讀本字,極也、盛也 。 李天虹 (2002B, 153 頁):

《樂記》``致樂以治心",鄭注: ``致,猶深審也 。 "

容貌,裘按讀 。

[ 61 ]

整理者未斷讀 。 李零(1 999B, 505 頁)將此處標點爲``致容貌所以文,節也" 。 廖名春 (2001, 141 頁): ``文節" 即``節文",不可斷讀 。

[ 62 ]

媯整理者讀爲``美" 。 徐在國 (2001, 180 頁):即``媺",``美"字異體 。

[ 63 ]

缺文據裘按和上博本補 。 陳偉 (2000D, 9 頁)讀``宜"爲``儀" 。

[ 64 ]

即,裘按:似當讀爲`'次"或`'節"。李零 ( 1999B, 505 頁)讀爲``節" 。

[ 65 ]

頌,裘按:似當讀爲`'容" 。 ``頌"即容貌之``容"的本字 。

[ 66 ]

缺文,陳偉 (2000D, 9 頁):對比下句,似應作``爲口也" 。 古人之拜,是爲了表示敬意,因疑``爲"後一 字爲 ``敬" 。 廖名春 (2001, 142 頁):補爲``爲服也'\《禮記.郊特牲》:

``君再拜稽首,肉袒親割,敬之

至也 。 敬之至也,服也 。 拜,服也 。 稽首,服之甚也 。 肉袒,服之盡也。"可證第二字當補爲`'服" 。

[ 67 ]

``其"下一字,李零(1 999B, 508 頁):上半與臾相似,或即`'諛"字,讀法待考 。 周鳳五 (2002A, 13 頁)認爲上博本相當之字從``言" ``婁"聲,當讀爲``數" 。

``其數"猶《周禮.大祝》``九拜"之屬 。 李

天虹 (2002B, 154 頁):《管子.五行》``諛然告民有事",尹注: ``諛,悅順貌 。 " 燮,李零 (2002B, 109 頁):疑應讀爲``敏" 。

[ 68 ]

幣帛,劉昕嵐 (2000, 338 頁):用於祭祀、聘問之絲織物 。 陳偉 (2000D, 10 頁):作爲禮品的絲織品 。 《禮記 .坊記》: ``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 。 "郭沂 (2001, 243 頁):《周禮·天官.大宰》``六 曰幣帛之式",鄭注: ``所以贈勞賓客者 。 "

[ 69 ]

解,整理者讀爲``證" 。 裘按:或可讀爲``徵" 。 李守奎 (1998, 83 頁):右旁是``徵"字古文 。 陳偉

(2000D, 10 頁):徵,證明,驗證 。 廖名春 (2001, 143 頁):《左傳》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 、

十一性自命出

109

《禮記 .中 庸》 ``無徵不信",均``信" 、``徵"連 言 。 信指信物,徵指證據 。 李天虹 (2002B, 154 頁):此 字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五音之``徵"、包山楚簡證驗之``徵"形體相近 。

[ 70 ]

詞,陳偉 (1999B, 30 頁):疑讀爲``詒",亦作``貽",指饋贈 。 郭沂 (2001, 243 頁)讀爲``始 " 。 宜,整理者讀爲``義" 。 陳偉(1 999B, 30 頁)讀爲``儀" 。 李天虹 (2002B, 152 頁):讀本字,當也 。

[ 71 ]

禮,李零 (2002A, 72 頁):上博本相當之字作``惑( 喜)", 此從``心"從``豊",字之誤也 。 裘錫圭

(2003 A, 52 頁):簡文是把``悪" 字 所從的``豈"誤 寫成 了與之形近的``豊" 字簡體 。 ``淺澤",從裘按釋 。 劉昕嵐 (2000, 338 頁) : 澤,影響 。 陳偉 (2000D, 10 頁; 2002C, 189 頁):澤,水

澤,這裏用作比喻義 。 簡文大致是説 : 笑含有少許的禮(或喜),樂含有深厚的禮(或喜) 。 郭沂 (2001, 244 頁):澤,潤澤 。 廖名春 (200 1, 143 頁):澤,水聚會處 。 ``淺澤"、``深澤"比喻``笑"與``樂"禮的 不同含量 。 李天虹 (2002B, 156 頁) : 簡文可參《樂記》: ``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 。 故曰: 樂觀其深矣 。 "陳偉武 (2003B, 200 頁):疑``澤"當讀爲``釋",釋放 、抒發 。 簡文意謂笑是禮之淺層抒

發,樂是禮之深層抒發 。 今按:參看《五行》 46 號簡註釋 。

[ 72 ]

陳來(1 999, 310 頁) : 《禮記 .表記 》有``信 近情……情也信'\ 《樂 記 》有``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之語,

與簡文相近 。

[ 73 ]

拔,裘按:疑當讀爲``撥" 。 趙建偉(1 999A, 37 頁):撥,撥動、感動 。 《樂記》

``樂也者……其感人深"、

《荀子 . 樂論》``夫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與此同 。 陳偉 (1999B, 30 頁):似應讀爲``拔'\《廣 雅

. 釋詁》: ``拔,除也 。 "郭沂 (2001, 244 頁) :撥,猶今言激發 。 劉釗 (2003B, 96 頁) :

``拔動人心"即

《樂記》``樂者,心之動也" 。 敏,裘按 : 疑當讀爲``厚" 。 陳偉 ( 1999B, 30 頁):也可能讀爲``昫" 。

《玉篇》 :

``昫,暖也 。 "李零

(2002A, 72 頁) : 讀爲``夠",多也 。 [ 74 ]

鮮如,李零 (1999B, 508 頁):猶``粲然" ,形容笑貌 。 劉釗 (2003B, 96 頁):形容快樂貌 。

``鮮"應訓爲

``鮮明" 。 陳霖慶(季旭昇 2004, 177 頁) : 鮮,開朗之意 。

斯,魏宜輝 (2003, 101~102 頁):簡文從``臼",``臼"古與`` 其 "音近 。

[ 75 ]

滔如,李零(1 999B, 509 頁) : 讀爲``陶如",猶``陶然",形容初樂而未暢 。 陳偉 (2000D, 11 頁): ``甾"

讀爲``恬" 。

《説文》:

``恬,説也 。 "廖名春 (2001, 144 頁):讀爲``滔如",感情強烈的樣子 。 劉釗

(2003B, 96 頁): ``陶如"即``陶然",喜悅快樂貌 。 奮,簡文作~~ o 裘按:疑是``奮"之別體,似`'奮''字省``隹" 。 陳偉 (2000D, 11 頁):振作 。

[ 76 ]

琴瑟,裘按釋 。

[ 77 ]

詡李零 (1999B, 509 頁) :讀爲``悸" 。

``悸如 "形容動心 。 劉釗 (2000A, 90 頁; 2003B, 96 頁) :讀爲

``悸" , 意爲驚懼、心動,引申爲激動 。 陳偉 (2000D, 11 頁):

《説文》 :

``悸,心動也 。 "《樂記》:

``絲聲

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 " 懸,整理者讀爲``難'\ 裘按 : 疑當讀爲``歎" 。 劉昕嵐 (2000, 339 頁):歎,吟誦 。 廖名春 (2001, 144 頁) : 讀如本字,訓爲``動" 。 濮茅左 (2001, 241 頁)讀上博本相當之字`'難"爲``愬' \

發》"不憊不竦"、

《 孔子家語·弟子行 》

《詩 . 商頌 . 長

`'不戀不悚"中的`'戀、悚(竦通)"兩字,義與簡文``難'\

``悸"相當 。

[ 78 ]

裘按:此句當讀爲``觀賚、武'\ 《賚》丶《武》見於《詩 . 周頌》,屬於《大武》樂的歌辭 。 《大武》樂 的歌 是與舞配合的,所以可説`'觀賚武" 。

[ 79 ]

齊如,李零 ( 1999B , 509 頁):形容恭敬 。 劉昕嵐 (2000, 339 頁) 、陳偉 ( 2000D, 11 頁) : 莊重恭敬的樣

子 。 《論語 . 鄉黨》: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 "

郭店楚墓竹書

110

斯,整理者:此句``斯"字原省去``斤"旁 。 此批簡``則" 字往往省去``刀 "旁,二者同例 。劉釗

(2003B, 103 頁): ``其"字變體,用爲``斯" 。 作,陳偉 (2000D, 11 頁):振作 。

[ 80 ]

韶夏,裘按: ``韶"爲舜之樂 。 ``夏"即大夏,爲禹之樂 。二 者也是配舞的 。

[ 81]

免,整理者:與 三 體石經古文``免"字同 。李零 (1999B, 509 頁) :

``勉如"形容努力 。 劉昕嵐 (2000,

339 頁) :勉如,勤勉貌 。 劉釗 (2003B, 97 頁) :疑讀作``靦" 。 靦如,慚愧貌 。 僉,裘按:疑當讀爲``儉" 。 李零 (1999B, 509 頁) :讀爲 ``斂" ,與 上旬``作"相對 。 陳偉 (2000D,

12

頁):疑讀本字,過甚、劇烈之意。郭沂 (2001, 244~245 頁) :斂,收斂,此處謂神色莊嚴 。 廖名春

(2001, 146 頁):儉,謙卑 。 李天 虹 (2002B, 158 頁) : 《樂記》 ``恭儉而好禮者, 宜 歌小雅",孔疏: ``儉, 謂以約自處 。 "

[ 82 ]

羕,李零(1 999B, 509 頁) : 讀爲 `'詠" 。 陳偉 (2000D, 12 頁) :讀爲``永 " 。 永思即長思 。

思,廖名春 (2001, 147 頁) :疑訓爲相憐哀 。 沈培 (2003, 221 頁) :動詞,``思慕"或``思念"之義 。 ``詠 思"相當於古書中的``歌思" 。

鼓張光裕 (1999B, 13 頁)隸定 。 陳偉 (2000D, 12 頁):

``動心"習見於古書 。《 孟子.告子下》"所以

動心忍性"趙注: "所以動驚 其 心,堅忍其性 。 "

[ 83 ]

曹,劉 釗 (2000A, 91 頁) :讀爲``啃",歎息 。 李天虹 (2002B, 159 頁) : ``嘈如"似 有感歎之意。

[ 84 ]

居即,劉釗 (2000A, 77 頁; 2003B, 97 頁): ``即"讀爲`'節" 。 ``節奏"之意 。 劉昕嵐 (2000, 339 頁):

``節"爲``節奏" 、``節拍",``居"亦有

``居次"義爲位於人心之中 。 郭沂 (2001, 246 頁):居次 ,猶停

留 。 廖名春 (2001, 148 頁): `'居節"即``居序",其義近於 守節、守序 。 舊,李零 (1999B, 505 頁)讀爲``久" 。 陳偉 (2000D, 12 頁):居次也久,指古樂的教化作用持久 。 郭沂

(2001, 246 頁):其居次也久,謂``思"之 長久。 [ 85 ]

反善復始,陳偉 (2000D, 12 頁) :反 、復 ,皆反躬自求之意 。 始,本,這 裏 指求之於己 。 郭沂 (2001, 246 頁) :反善,謂返歸善性 。 復始,謂復歸初始的善性 。 梁濤 (2001): 是就音樂對心性的修養作用而 言 ,認 爲它既培養了善性,又表達了真情 。 廖名春 (2001, 148 頁):簡文是説歌詠 表現出 的復歸 善 良本性有真誠 的特點 。 沈培 (2003, 226 頁) : ``善"和``始"可能是指 音聲好的 地方 以及開始的地方 。 ``反善復始"即返

於善、復於始 。 慎,劉釗 (2000A, 77 頁) :慎重。 陳偉 (2000D, 12 頁) :訓``誠" 。

[ 86 ]

陳偉 (2000D, 12 頁)讀``內"爲本字 。 郭沂 (2001, 246 頁) : ``出人"指內返 善 性(`'入")和外發爲德

行("出") 。 劉釗 (2003B, 97 頁 ) : ``出人"指 音 樂的出人于人心 。

[ 87 ]

缸整理者釋爲`司" 。 李零 ( 1999B, 505 頁)讀爲 ``始" 。 陳偉 (2000D, 12 頁):司,司 掌 ,董理 。 沈培

(2003, 226 頁) :讀爲``殆", 大概 。 [ 88 ]

陳偉 (2002C, 193 頁) : ``鄭衛之音"是春秋、戰國時新興的音樂,即下文所説``嗌樂" 。

[ 89 ]

聖,整理者讀爲``聽" 。 裘按: 也可能應讀 爲`` 聲" 。

從,李學勤 (1999G, 26 頁) 讀爲``縱" 。 非其聲而從之,劉昕嵐 (2000, 339 頁):鄭衛之樂,並非人應聽從其感化之樂,人卻聽而從之 。郭沂

(2001, 245 頁) :對鄭衛之樂, 要否定其中聲的部 份,其他部份則可``從之" 。 廖名春 (2001, 149 頁) : "非其聲"即非其正聲 。

``從之"即縱欲,指 不``居節'\

`' 犯節" 。 李天虹 (2002B, 162 頁) :蓋謂對於鄭

衛等淫逸之樂,人們口頭上常予否定,實際上卻趨而從之 。 或謂鄭衛之樂 , 並非 雅正之 聲,人 們卻趨而從

之 。 沈培 (2003, 228 頁) : ``非其聲"的`'其 "當指`` 賚、武、韶、夏之聲 " 。在《 性自命出》的作者看

十一性自命出

111

來,賚 、武、韶 、夏之樂與鄭衛之樂的主 要差 別就是前者樂而不流,後者放縱無度 。

[ 90 ]

古樂,李學勤(1 999G, 26 頁):當時的古典音樂,同樣的詞也見於 《樂記》 ,對比可知``古樂"指 《賚》、 《 武 》、《韶》、《夏》 。 趙建偉(1 999A, 37 頁) :即 上文 所謂韶 、夏 之樂 。 陳偉 (2000D, 10 頁) :古代留下

的傳統 音樂 。 龍, 李學勤 (1 999G, 26 頁)據《詩 . 酌》傳訓爲``和" 。 趙建偉 (1999A, 37 頁) :猶 言 ``適" 。 廖名春

(2001, 150 頁 ):讀爲``寵",義爲 尊崇 。 李零 ( 2002B , 113 頁): 疑讀 `` 弄"。

`` 弄 "用於 音樂 , 多 指 演

奏。李天虹 (2002B, 162~163 頁) : 《樂記》有言,好 的樂曲能夠使人``和敬" 、 ``和順" 、``和親",亦即使 人生發和合的清感,語意與`'和心"相近 。 劉釗 (2003B, 98 頁 ) :疑 讀爲 ``弄",撩撥 、 挑逗意 。 陳霖慶 (季旭昇 2004, 182 頁) :訓 爲``萌",萌起、興發義 。

[ 91]

益,趙建偉( 1999A, 37 頁) :同``溢",淫 也 。 淫樂 即 ``鄭衛之樂" 。 廖名春( 2OOl, l50 頁) :增 益 。 ``益 樂" 義 近於新樂,但 意義與《 樂記 》 的``新樂"不同,簡文對``古樂"、

``益樂"皆持肯定 態度 。 李零

(2002B, 113 頁) : ``益樂"與``古樂"相對,可能指後出的新樂 。 陳霖慶(季旭昇 2004, 182 頁): `` 古樂" 應是 《韶》、《夏》 ,``益樂"應是 《賚》、《武》 , ``益 "可訓作 ``加" 。

籀,李 學勤 (1 999G, 26 頁) :手指 。 趙建偉 (1999A, 37 頁) :疑讀 爲``嗜" 。 陳偉 (2000D, 10~11 頁 ) : 手指 。 在簡文中與``心"相對,表示作用面的膚淺 。 廖名春 (2001, 150 頁) : 疑讀爲``旨",訓爲``意" 。 李學勤( 1999G, 26 頁) : `` 古樂龍心, 益樂龍 指"的 大意是 :聽 古樂能夠 和心, 奏益樂(用琴瑟演奏的有 益樂曲)可以和指 。 李零 (2002B, 113 頁) :簡文似乎是説,古樂是靠 心來彈 奏 ,新樂 是靠 指來彈 奏 。

[ 92 ]

裘按 : ``來" 當讀爲 ``賚 '\《大武》歌頌武玉 取天下,故 言 ``樂取" 。 陳偉 (2000D, 11 頁):

``取 "讀 爲

`` 趣",志趣 、情 態 。

[ 93 ]

韶夏樂情,劉昕嵐 (2000, 340 頁) :

《韶》、《 夏 》表達 了人情本身的歡樂 。 廖名春 (2001, 151 頁):

``樂

情"當是歌 頌舜、禹得天下是 出於 真心禪讓,與湯、武``取" 天下 有所 不同 。

[ 94 ]

陳偉 (2000D, 12 頁):至,極也 。廖名春 (2001, 151 頁) :至樂必悲,即樂極生 悲 。

[ 95 ]

至,陳偉 (2000D, 12 頁) : 讀爲``致",表達之意 。 濮茅左 (2001, 247 頁): 《六韜 .文師 》 : ``言至 情者, 事之極也 。 "

[ 96 ]

其性,郭沂 (2?01, 248 頁) :當謂哀 、樂 之氣 。

[ 97 ]

心,陳偉 (2000D, 12 頁) :心態、感 受 。 郭沂 (2001, 248 頁) :其心, 謂取``其性"之心 。

[ 98 ]

浸殺,李零 (!999B, 509 頁)讀,漸趨衰落之意 。 劉釗 (2000A, 91 頁 ):《樂記》 :

``是故哀 心感者, 其聲

唯以殺 。 " ``瞧以殺"相 當於簡 文的`` 浸殺 " 。 何琳儀 (2001, 166 頁) : ``浸激" 猶言`` 漬 水" 。

[ 99 ]

剌,劉釗 (2000A, 91 頁)釋 ,讀``烈",訓 爲``甚" 。 李零 ( 2002B, 109 頁) :簡 文是 `` 剌"的 誤寫 。 李 天虹 ( 2002B, 165 頁): 30~31 號簡分 三 個階段,描述 哭及樂兩種 情 緒影響 下的人心如何變化一—非1 始一

高潮一終結,``烈"指 其中 高潮、極致的階段 。

繼 裘按 :即`'蠻",疑 讀爲 ``戀" 。 周鳳五(1 999A, 360 頁):讀爲``懣",煩悶 。 趙建偉 (1999A, 37 頁) : 讀爲 ``攣" 。 攣攣,繫聯不斷之貌 。 李零( 1999B , 509 頁) :

`'戀戀"似是 一 種悲哀的情緒 。 郭沂

(2001, 248 頁) :戀戀,不舍貌 。 廖名春 (2001, 152 頁) : ``戀戀"形 容非常顧念、思念 。 何琳儀 (2001, 166 頁):應讀 ``漣" 。 此句 意爲發 自內心的哭泣 如漸 漬之水,最終漣漣 不已 。 李天虹 (2002B, 166 頁) :戀 戀,于簡文似具哀思縷縷,不絶於心之意 。

[ 100 ]

濬,裘按釋 。 劉昕嵐 (2000, 340 頁):

《書 . 舜典》

``濬哲文明",孔傳:

``濬,深;哲,智也 。 " 陳偉

(2000D, 12 頁) :讀 爲 ` `浚 " 。 浚深,似是形容思想、情感的深沉 。 誠肖,周鳳五(1 999A, 361 頁) : 讀作``鬱陶" 。 鬱陶之訓,向來有憂、喜二説,王念孫《廣雅疏證》以

郭店楚墓竹書

112

爲當是鬱積未暢之意,不分憂喜 。 李零 (1999B, 509 頁 ):

``鬱陶" 一詞見 於 《書 ·五子之歌 》等古書,

形容憂思積聚 。 徐在國、黃德寬 (2002, 4 頁):疑`` 棫"當釋爲 `` 脖", 讀爲``鬱 " 。 李天虹 (2002B, 166~167 頁):綜合諸家之言,``鬱陶" 當 有兩層相關的含義:其 一 訓思;其 二 ,思是內在的心理活動,故 ``鬱陶"亦 具 ``涵而未發"之意 。 這裏 的``鬱陶",是心思鬱積未暢之意,指樂深深打動人心,使人情思

激蕩 。

[ 101 ]

流,李零 (1997, 758 頁 ):簡文從`'蟲"省聲 。 劉昕嵐 (2000, 341 頁) :流如,指變化貌 。 劉釗

(2000A, 91 頁 ):

`` 其烈 則流"相當於 《樂記》 所云``樂勝則流"或``樂極 則 憂 " 。 陳偉 (2000D,

頁):形容思緒放蕩而無所依憑 。 郭沂 (2001, 248 頁) :

12

``流如"蓋猶``流連",不捨貌,與``戀戀"義

近 。 李天 虹 (2002B, 167 頁): 《 樂記 》``使 其聲 足樂而不流",孔疏: `'流,謂淫放也 。 "

[ 102 ]

條,周鳳五 ( 1999A, 361 頁)等 讀爲`` 悠" 。 ``悠"、``思"皆訓``憂" 。 呂浩 (2001, 286 頁) :猶言條條 也 。 《爾 雅·釋訓 》:

`' 條條,智也 。 "郭注:

`` 智思深長 也 。 "邴尚白(季旭昇 2004, 188 頁) 訓``悠"爲

長久,訓``思"爲思念 。

[ 103 ]

忻,劉昕嵐 (2000, 341 頁) : 喜 也 。 此句標點爲`` 凡憂,思而後悲;凡樂,思而後忻" 。 陳偉 (2000D,

頁) :通``欣",喜悅 。 李天虹 (2002B, 168 頁 ): 《 國語. 晉語九》

12

``思樂而喜,思難而懼,人之道也",

語意與簡文相近 。

[ 104 ]

整理者用、 心連讀,劉昕嵐 (2000 , 341 頁) 斷 讀 。 陳來 (1999, 311 頁) :此 句與《孟子.梁惠王上》 ``物皆然,心爲甚"可互參 。

[ 105 ]

愬, 整理者讀爲``難" 。 劉昕嵐 (2000, 341 頁) :應 讀爲 ``歎",吟誦義 。

[ 106 ]

方,劉昕嵐 (2000, 341 頁):方法 。 陳偉 (2000D, 12 頁): 《廣 雅.釋詁 》:

``方,類也 。 "簡文是説歎屬

於思維的範疇 。 陳麗桂 (2004, 218 頁):表現形態 。 陳霖 慶(季 旭 昇 2004, 189 頁) : 方 式 。

[ 107 ]

弁,簡文中用 爲``史"和``弁"的 字 , 整理者 均隸定爲`` 叟" 。 裘按: ``夏 "似將`` 吏( 使)"、``弁" 二字 混而爲一 。 此 當釋爲``弁 ",讀 爲`'變" 。 張桂光(1 994, 75~77 頁 ; 2001, 186~187 頁) :楚簡``史" 、 `'弁"形近而實有別 。 ``弁"字兩側均有羨筆;

``史" 字右 側或有 羨筆,左 側卻 甚整然 。 陳偉 (1999D, 11

~12 頁; 2002C, 15~17 頁) :楚簡 ``弁"、 ``史"大致有別,但也存在混同的情況,釋讀時,除分辨形體 外,還需結合語旬 考察 。 今按 :陳説可從 。 今釋文按用法直接寫作``史"或``弁" 。

[ 108 ]

缺文約 三 字 ,裘按:据文例,所缺 三 字可能是`'其心叟(變)" 。 今按:上博本相當之處作``心從之矣", 姑以前三 字 補之 。

[ 109 ]

陳偉 (2000D, 12~13 頁) : 《 説苑.修文 》 孔子語``鐘鼓之聲 怒而 擊之 則武,憂而擊之則悲 ,喜 而 擊 之則

[ 110]

頦趙建偉 ( 1999A, 38 頁): 即`'吟" (``吟"古作`'啥"、情今") 。 《釋名 .釋樂器 》: ``吟, 嚴 也, 其聲

樂 。 其志變,其聲亦變",立意與簡文近似 。

本出於憂 愁,故其聲嚴 肅,使人聽之淒歎也 。 "李零(1 999B, 509 頁) :讀爲`` 吟",淺歎 。 劉釗 (2000A,

92 頁): 讀爲 ``吟",訓 爲歎息或 呻吟 。 陳偉 (2000D, 13 頁):可能讀爲`'嘌" ,靜默不語的 意 思 。 遊,李零(1 999B, 509 頁) : 疑同``流",流露之意 。 劉釗 (2000A, 92 頁)讀爲 ``由" 。

[ 111 ]

榮,趙建偉 (1 999A, 38 頁):即``諫(噪)" 。

《 呂氏春秋·侈樂 》 :

``爲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課 。 "李 零

(1999B, 509 頁 ) :讀 爲``噪" , 喧 呼 。 劉釗 (2000A, 92 頁) :應讀爲``諫",歡呼 。 [ 112 ]

誠趙建偉 (1 999A, 38 頁):即``啾'\《文選 . 答賓戲》注 引 韋 昭:

``啾,口吟也 。 "李 零 (1 999B, 509

頁):讀爲`'啾",聲音細碎嘈雜 。 孟蓬生 (2002B, 405 頁): 讀爲 ``嘯(歇)'\《説文》 : ``嘯,吹聲也 。 " 又``畝,吟也 。 " 李零 (1999B, 509 頁) : ``聲" 下脱``也"字 。

十一性自命出 [ 113 ]

113

贏李零(1 999B, 509 頁)隸定,讀爲``嘔 ",歌唱 。 劉釗 (2000A, 92 頁):疑爲`'戲 " 字異體,戲謔 。 劉氏 (2003A, 99 頁)復改讀爲``噱",歎息 。 陳偉 (2000D, 13 頁) :戲,從劉釗讀 。 《禮記 .孔子閒 居》

``閨門之內,戲而不歎",鄭注: `'戲,謂揣子言笑也 。 "簡文似用此義 。 廖名春 (2001, 155 頁):從李零説 讀爲``嘔",指言語和悅 。

[ 114 ]

今按: 34~35 號簡簡文與《禮記.檀弓下》所記子遊之語大致相同,諸家的詮釋也多據子遊之語而發 。

《檀弓下》原文作: ``有子謂子遊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蛹也,予欲去之久矣 。 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遊

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 。 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

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歎,歎斯辟,辟斯誦矣 。 品節斯,斯之謂禮 。 ' "鄭注:

`'陶,鬱陶

也 。 詠,謳也 。 猶當爲搖,聲之誤也,搖謂身動搖也 。 秦人猶、搖聲相近。(舞),手舞之。慍猶怒也 。 戚, 憤患 。 歎,吟息 。 辟,捐心 。 誦,躍 。 "孫希旦《集解》:

``喜者,外境順心而喜也 。 陶者,喜心鼓蕩於內

而欲發也 。 詠者,喜發於外而爲詠歌也 。 詠歌不已,則至於身體動搖;動搖不已,則至於起舞也 。 慍,怒

意也 。 樂極則哀,故舞而遂至於慍也 。 慍怒不已,則至於悲戚,悲戚不已,則發爲歎息,歎息不已,則至 於捐心;捐心不已,則起而跳蛹 。 蓋哀樂之情,其由微而至著者若此 。 " 斯,郭沂 (2001, 250 頁):猶``則" 。

恬,龐樸(1 998, 9 頁) 等讀爲``陶" 。 彭林(1 999, 318 頁):今本``陶"當從簡文作``'「滔",其狀態高 於``喜" 。

[ 115 ]

奮裘按釋 。 趙建偉(1 999A, 38 頁):振作、興奮 。

[ 116 ]

猷,李天虹 (2002B, 172 頁) : 《玉篇》: ``猷,與猶同 。 "

[ 117 ]

舞,龐樸 (1998, 9 頁)等讀 。 李零 (2002B, 113 頁):手舞足蹈之意,指高興時的身體狀態 。

[ 118 ]

感,龐樸(1 998, 9 頁)等釋 。

[ 119 ]

憊,龐樸(1 998, 9 頁)等讀爲``歎" 。 彭林 ( 1999, 319 頁):從文義看,《檀弓》和簡本相較,似以簡文 作``戀"爲長 。 《詩 .商頌· 長發》`'不憊不竦",毛傳 : ``愬,恐 。 "

[ 120 ]

浜, 整理者隸定爲從``亡"之字。龐樸 ( 1998, 9 頁):從``亡",讀爲``撫" 。 陳來 (1999, 312~313 頁)、彭林 (1999, 319 頁)等疑當讀爲``辟" 。 李零 (1999B, 510 頁) :字下半與`'敝"所從相 同, '啟"、``辟"音近可通 。 陳偉 (2002C, 196 頁) :疑從`'米"得聲,讀爲``辟"。李天虹 (2002B, 173 頁) :上部從`` 亡"似 可確定,故目前來看以讀``撫"爲宜 。

[ 121 ]

蛹,龐樸 (1998, 9 頁)等讀 。 李零 (2002B, 113 頁) :身體上蛹之意,指悲痛時的身體狀態 。

[ 122 ]

廖名春(1 999A, 61 頁)、陳偉 (2000D, 13 頁):《淮南子·本經訓》: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樂斯

動,動斯蹈,蹈斯蕩,蕩斯歌,歌斯舞,歌舞節則禽獸跳矣 。 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斯哀,哀斯憤, 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 。 "與簡文也大致相當 。

郭店楚墓竹書

114



凡學者束其心爲難, 〔 I 〕從其 所爲, 〔 2 〕 近得之 豈(矣) , 〔 3 〕不女(如)以樂之速也 。〔 4 〕

36 唯(雖)能其 事,〔 5 〕 不能其心,不貴 。 求 其 心又(有)爲也, 〔 6 〕弗得之豈(矣) 。 人之不能以爲也, 37 可智(知)也 。

【不】逃(過)十 昰

(在)安(焉),茫(察)其見者, 〔 8 〕青

(舉), 〔 7 〕其心必才

(情)安遊(失)才(哉)?窘,〔 9 〕 宜

(義)之方也 。〔 ] O 〕 38 宜(義),敬之方也 。

敬,勿(物)之即(節)也 。〔 II 〕篙

(篤),急(仁)之方也 。 〔 12 〕愨(仁),告(性)之方 也 。 告(性)或生之 。〔 13 〕 忠, 信g之方也 。

信,青(情)之方也 。

青(情)

出於 省(性) 。

炁(愛)糢(類)

七,〔 14 〕 唯告(性)炁(愛)爲近葱(仁),〔 15 〕 智糢(類)五, 〔 16 〕唯 40 宜(義)行 (道)爲忻(近)忠 。〔 17 〕亞

(惡)頼(類)血( 三 ), 〔 18 〕 唯亞(惡)不愨(仁)

爲忻(近)宜(義) 。〔 19) 所 爲衎(道)者 四,唯人行(道)

爲 41

可行

(導)也 。〔 20 〕

凡甬(用)心之 朵(躁)者,〔 2 1 〕 思爲戡(甚) 。〔 22 〕 甬(用)智之疾者, 〔 23 〕患爲甚 。

甬(用)青(情)之 c 至者,依(哀)樂爲甚 。

爲甚。甬(用)力之ft

(盡)者,利爲甚 。

(鬱)滔(陶)之悪( 氣)

甬(用)身之弁者,〔 24 〕兑(悅)

目之好 o 色,耳之樂聖(聲),〔 25 〕賊

也, 〔 26 〕人不難爲之死 。

又(有)其爲人之週(節)迎

(節)女(如)也,〔 2刀 44 不又(有)夫柬(簡)柬(簡)之心則采 。〔 28 〕又(有) 其爲人之柬(簡)柬(簡)女(如)也,不又(有)夫亙(恆)怡(始)之志則

縵(慢) 。 〔 29 〕 人之攷(巧) 45 言 利 鍆(詞)者,不又(有)夫訕訕之 心則流 。〔 30 〕 人之逸肽(然)可与和安者, 〔 3 1 〕 不又(有)夫憎(奮) 46 祚(作)之青(情)則 悉(侮) 。〔 32 〕 又(有)其爲人之快女(如)也, 〔 33 〕弗牧不可 。 〔 34 〕又(有)其爲 人

之菓女(如)也,鹵 〕 u 弗枚(補)不足 。〔 36 〕 凡人 愚(僞)爲可亞(惡)

也 。 〔 37 〕愚(僞)斯旻(隱)豈(矣) , 〔 38 〕哭(隱)斯

慮豈(矣),〔 39 〕慮斯莫与之 48 結豈(矣) 。 (然)而其愁(過)不亞(惡) 。

斬(慎),葱(仁)之方也 , 〔 40 〕 狀

速, 〔 41 〕 懋(謀)之方也,〔 42 〕 又(有)愁(過)則

咎 。 人不訢(慎)斯又(有)华(過),信 豈 (矣) 。 因 〕 49 凡人 青(情)爲可兑(悅)

也 。 〔 44 〕 句(苟)以其青(情),唯(雖)焦(過)不

亞(惡) ; 〔 45 〕不 以 其青(情) ,唯(雖)難不 貴 。 〔吣〕 so 句( 苟)又(有)其青

(情),唯(雖)未之爲,斯人信之亞(矣) 。 未 言 而信, 〔 47 〕又 (情)者也 。 未教 m 而民亙(恆), 〔 48 〕告

(有)姚(美)青

(性)善者也 。 未賞而民懽(勸), 〔 49 〕含

福者也 。〔 50 〕 未型(刑)而民喂(畏),乂(有) 52 心喂(畏)者也 。 〔 5 1 〕戔(賤)

而 民貴 之,又(有)

惠(德)者 也 。

貧 而 民聚安(焉) , 〔 52 〕又(有)衍(道)者

也 。 g蜀(獨)尻(處)而樂,又(有)內,者也 。〔 53 〕亞

(惡)之而不可非者,

十一性自 命 出

達於義者也 。 〔 54 〕 非之g而不可亞(惡)者,

(過),智(知)道者也 。



115 (篤)於憙(仁)者也 。

行之不华

昏(聞)道反上, 〔 55 〕 上交者也 。 廣 〕 55 昏(聞)行(道)

反下, 〔 57 〕 下交者也 。 〔 58 〕 昏(聞)道反 吾

(己),攸(修)身者也 。

上交近事君,下

交得 56 眾近從正(政),攸(修)身近至愨(仁) 。 〔 59 〕 同方而交, 〔 60 〕 以道者也 。 不

同方而 [ 交,以古(故)也 】 。 〔 61 J 57 同兑(悅)而交, 〔 62 〕 以惠(德)者也 。 不同 兑(悅)而交,以猷者也 。 〔 63 〕 門內之鉬(治), 〔 64 〕 谷(欲)其 58 籟(宛)也; 〔 65 〕

門外之职(治),谷(欲)其折也 。 〔 66 〕 凡兑(悅)人勿恙(隱)也, 〔 67 〕 身必從之,〔 68 〕 言 及則 59 明昰(舉)之而毋愚 (僞) 。 〔 69 〕

凡交毋剌(烈), 〔 70 〕 必史(使)

又(有)末 。 〔 71 〕

凡於迏(路)毋慣(畏), 〔 72 〕 毋蜀(獨)言 。

蜀(獨) 60 尻(處)則習 。 〔 73 〕 父兄

之所樂,句(苟)毋(無)大 害 , 〔 74 〕 少(小)枉, 〔 75 〕 內(納)之可也, 〔 76 〕 已則勿 復 言 也 。 〔 节〕 61

凡憂患之事谷(欲)妊(任),樂事谷(欲)後 。 〔 78 〕 身谷(欲)宵(靜)而毋 衰, 〔 79 〕 慮谷(欲)困(淵)而毋愚(僞), 〔 8叨 c 行谷(欲)恿( 勇 )而必至,甯

(貌)谷(欲)壯(莊)而毋 東

(拔), 〔 81 〕 谷(欲)柔齊而泊, 〔 82 〕 惑(喜)谷

(欲)智而亡末, 〔 8刃 63 樂谷(欲)

睪而又(有)

多, 〔 84 〕憂 谷(欲)僉(斂)而毋

憎, 〔 85 〕 惹(怒)谷(欲)涅(盈)而毋暴, 〔 86 〕 進谷(欲)孫(遜)而毋攷 (巧), 〔 87 〕 矼退谷(欲)

肅而毋莖(輕),〔 88 〕谷(欲)皆覽(文)而毋愚

(僞) 。 〔 89 〕君子執志必乂(有)夫 蚩

(廣)



(廣)之心, 〔 90 〕 出 言 必又( 有) 65 夫

柬(簡)柬(簡)之信, 〔 91 〕賓 客之豊(禮)必又(有)夫齊齊之頌(容), 〔 92 〕 祭 祀之豊(禮)必又(有)夫齊齊之敬,〔 9的 66 居喪必又(有)夫縐(戀)樂(戀) 之依(哀) 。 〔 94 〕君 子身以爲宅(主)心 。 〔 95 〕 c

口〕

學,廖名春 (2001 , 157 頁) :上 博本作``教",同源通 用 。

泉,裘按:

``求"字 之訛,他篇亦有 `` 求"訛作``求"之例 。 陳偉 (2000D, 10 頁) :觸 及,達 到 。 沈培

(2001, 317 頁 ) : 讀爲``肆" 。 疑``肆其心"即``忘其 心"之意 。

[2]

從,陳偉 ( 2000D, 10 頁 )讀爲 ``縱" 。

〔刃

壹 ,裘按:音``喜",應讀爲 ``矣 " 。

[4 ]

速,裘按: ``之"下 一字義爲``速",可能就是``速"的異體 。 今按 : 參看《尊德義》 28 號簡註釋 。 陳來(1 999, 311 頁): 《 荀子 · 樂記》 : ``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 "與簡文意近 。

[5]

能 其事,李 天虹 (2002B, 175 頁): 《 禮記 . 祭統》:

``明其義者,君也;能其 事 者,臣也 。 不明 其義, 君人

不全 ;不能 其事 ,爲臣不 全 。 "用語與簡文相 同 。 鴴〕

爲,裘按: ``有爲"及下句``不能以爲"之``爲"疑皆應讀爲``僞" 。 龐樸 (1999A, 11 頁):指人的 有意 作

郭店楚墓竹書

116

爲,即非自然的行爲,非真情的行爲。陳偉 (2002C, 202 頁) :

``有爲"、``以爲"之``爲",均是``爲了"

之義 。 [7]

缺文據上博本補 。

[ 8]

茫,裘按:左旁與《五行》讀``察"的從``言"之字的右旁相似,據文義亦當讀爲`'察" 。

[ 9]

訂陳來(1 999, 313 頁) :疑讀爲`'簡" 。 白於藍 (20018, 198 頁):從`` 言"

``女"聲,可釋爲``忠恕"

之``恕'\《説文》古文``恕"正從``女"聲 。 梁立勇 (2000, 23 頁): 右旁與 9 號簡``海"字右側寫法相 同,可釋爲``誨" 。 陳偉 (2002C, 202~203 頁) :右旁可能是``女"或``母"之訛 , 讀爲``敏" 。

[ 10 ]

方,陳寧(1 998, 42 頁) :訓爲``道" 。 劉昕嵐 (2000 , 344 頁) :道義、準則 。 李景林 (2000, 629 頁 ):訓 爲``比"、``偶" 。 陳偉 (2002C, 203 頁) :品類 。 劉釗 (20038, 100~101 頁) :

``方"本有 等 同、比喻意,

此用爲` 表示"、``標誌" 意 。

[ 11 ]

物,劉昕嵐 (2000, 344 頁) :即``事" 。 廖名春 (2001, 157 頁):應訓 爲``禮"或`` 制",指典章制度 。 陳偉 (2002C, 203 頁) :事物 。 即,裘按: 疑當讀爲 ``節"或``次" 。 劉昕嵐 (2000, 344 頁) :節, 準則 。 郭沂 (2001, 254 頁) :節,節

度 。 陳偉 (2002C, 203 頁) :節,法 度,法 則 。

[ 12 ]

仁 之方,陳 寧( 1998, 42 頁)、陳來(1 999 , 311 頁): 《論語 .雍也 》 :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

[ 13 ]

或,陳寧(1 998, 42 頁):訓``有" 。 劉昕嵐 (2000, 344 頁): 字集釋》: ``

[ 14 ]

``又"也。郭沂 (2001, 254 頁 ):《古 書虛

`或'猶`則'也 。 "

愛類七,濮茅左 (2001, 269 頁) :蓋指敬 老、尊齒 、樂施、親賢、好德、惡貪、 廉讓 。 陳偉 (2002C, 203 頁) :愛分七 種 。

[ 15 ]

性愛,劉昕嵐 (2000, 345 頁) :應指由人性所 生之愛。陳偉 ( 2002C, 203 頁) :基於 天 性之愛,當 爲`'愛

類"之一。

[ 16 ]

智,濮茅左 ( 2001, 269 頁): 讀爲`` 知" 。 ``知類五",指五 類感知 。

[ 17 ]

義道 ,郭沂 (2001, 255 頁 ):大概就是通常所説的義,只不過作者把`'義 "作爲 一種道 。 陳偉 (2002C , 203 頁):當 爲 ``知類"之一 ,似指知 義 。

《左傳》僖公二十 七年有``知義" 、

``知信"、

``知禮"之説,

可參 。

[ 18 ]

惡類 三 ,劉昕嵐 (2000, 345 頁) :惡,厭惡 。 濮茅左 (2001, 269 頁):指 暴、虐、頗 三 惡 。

《左傳》 昭公

十四年``三言而除三惡",杜注: `` 三 惡,暴、虐、頗也 。 "

[ 19 ]

惡不仁,陳偉 (2002C, 203 頁 ): `'惡類"之一 。 《論語 .里 仁》 : 其身 。 "可參 。 李 天虹 (20028, 178 頁):

``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

《禮記 .表記 》子曰 `'無欲 而好 仁者 ,無畏而惡不 仁者 ,天下 一

人而矣",亦有 `'惡不 仁"之 語 。

[ 20 ]

第二個``衍",整理者讀爲``道" 。 陳偉 (2002C, 202 頁)讀爲`'導 " 。

[ 21 ]

躁,劉昕嵐 (2000, 345 頁):擾動 。

《荀子 ·勸學 》 :

``蟹 六 跪而 二螯 ,非蛇蜻之 穴無 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 "廖名 春 ( 2001, 159 頁) :引申爲浮躁 。 陳偉 (2002C, 204 頁) :急 切 。

[ 22 ]

戡,整理者釋爲``甚",李零 (20028, 114 頁)改釋 。 陳偉 (2002C, 204 頁):甚 ,大,極 。

[ 23 ]

疾,劉昕嵐 (2000, 345 頁) :亟、蒞力 。 丁原植 (2002, 239 頁) :急切 。

[ 24 ]

弁,裘按:疑當讀爲``變" 。 陳偉 (1998, 70 頁):讀本字 。《禮記 . 玉藻》

``弁行",《釋文》:

``弁,急

也 。 "李零 (20028 , 110 頁) :此 字與簡文常見 用爲 ``變"的``弁"寫 法不 同,應 當是 用 爲 ``忭急"之

``忭"。

[ 25 ]

廖名春 (2000D, 55 頁): 《孟子 ·告 子上》

`` 耳 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 美焉 '\ 《盡 心下 》

十一性自命出

117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淮南子.詮言 》``目好 色,耳好聲,口好味"等等,與簡文有相近之處 。

[ 26 ]

鬱陶之氣,李天虹 (2002B, 167 頁):應指內含於人體之中的性 。

[ 27 ]

週迎,李零(1 999B, 510 頁):讀爲``節節",應即 《大戴禮記 .四代》之``節節然" 。 陳偉 (1999B,

31

頁):節節然,有節制的樣子 。

[ 28 ]

柬柬,陳偉 (1999B, 31 頁):應讀爲``簡簡",質樸、平易 。 李零 (1999B, 510 頁):疑讀``謇謇",似是 形容人的誠信 。 廖名春 (2001, 161 頁) : ``簡簡之心"當即寬大之心、與人爲善之心 。 采,趙建偉(1 999A, 38 頁):同``彩",彩飾、浮華 。 劉昕嵐 (2000, 346 頁) : 文過其實 。 陳偉 (1999B, 31 頁; 2002C, 204 頁) :讀爲``採" 。

《説文》 :

``奸也 。 "上博本正作``慄" 。 劉釗 (2003B, 102 頁) :即

``彩",意爲`'文飾",指外表華麗,徒有虛名 。

[ 29 ]

恆,趙建偉(1 999A, 38 頁) :即``極",終也 。 廖名春 (2001, 161 頁)訓爲``常" 。 陳偉 (2002C,

204~

205 頁):當讀爲``亟",愛也 。 怡,趙建偉(1 999A, 38 頁) 、李零(1 999B, 510 頁)讀爲 ``始" 。 廖名春 (2001, 161 頁):疑讀爲``殆", 危險 。 陳偉 (2002C, 205 頁) :和悅 。 上博本作``忻",詞義相近 。 縵,趙建偉(1 999A, 38 頁) :同 ``慢",怠慢 。 劉昕嵐 (2000, 346 頁) :慢,惰慢 。 陳偉 (2002C, 205

頁) :慢,傲慢 。

[ 30 ]

絀,趙建偉(1 999A, 38 頁):即古``屈"字,謂收聚、收斂 。 東方朔 (2000, 328 頁):謙遜無僞 。 劉昕嵐

(2000, 346 頁) :應爲樸拙無巧之義 。 陳偉 (2002C, 205 頁) :讀爲``款'\《廣 雅.釋詁 》: ``款,誠也 。 " 流,趙建偉(1 999A, 38 頁) :淫放 。 劉昕嵐 (2000, 346 頁):淫放誇蕩,文勝 其質之義 。 陳偉 (2002C, 205 頁) :虛浮不實 。 李天虹 (2002B, 181 頁):簡文 此句可參 《禮記 . 表記》子曰: ``情欲信,辭欲巧 。 "

[ 31 ]

逸,趙建偉( 1999A, 38 頁) 、李零 ( 1999B, 510 頁)讀爲``悅" 。 劉信芳 (2002A, 38 頁) :讀爲``脱",

訓爲``舒" 。 陳偉 (2002C, 205 頁):讀爲`` 俛",指爲人簡易 。 和安,濮茅左 (2001, 274 頁):平和安泰 。 《國語 . 晉語七》: ``和安而好敬 。 " 《史 記·秦始 皇本紀》 :

``和

安敦勉,莫不順令 。 "

[ 32 ]

祚,趙建偉(1 999A, 38 頁)、李零(1 999B, 506 頁)讀爲`` 作" 。

悉,趙建偉(1 999A, 38 頁):疑應釋爲``侮" 。 郭沂 (2001, 257 頁)讀爲``悔" 。 陳偉 (2002C, 206 頁): 讀爲``柔",柔弱 。 劉釗 (2003B, 102 頁) : 讀爲``贅",意爲昏亂 。

[ 33 ]

快,劉昕嵐 (2000, 346 頁) :縱逸 。 郭沂 (2001, 257 頁) :快如,喜悅貌 。 劉信芳 (2002A, 39 頁)、李天 虹 (2002B, 260 頁)讀爲``慧" 。 陳偉 (2002C, 206 頁) : "快"難以解讀,似有 三 種可能: 指愉快或者放肆 。 (2) 讀爲``觔",不滿義 。

( 1 ) 如字讀,

( 3) 讀爲``慧",指聰明或者狡黠 。 劉釗 (2003B , 102 頁) :

意爲直爽、爽快 。

[ 34 ]

牧,陳偉 (1999B, 31 頁) :養也 。 劉昕嵐 (2000, 346 頁) : 治理、管教 。 郭沂 (2001, 257 頁) :

《方言》

十 二: ``察也 。 "劉信芳 (2002A, 38~39 頁):上博本相當之字作`'我(養)",``牧"與``養"義近 。 裘錫

圭 ( 2003A, 52 頁):簡文形體跟 一般 ``牧"字有明顯區別,疑是``爭支"之誤摹 。

[ 35 ]

慕,趙建偉(1 999A, 39 頁):疑假爲``佺'\《説文》 :

`'淵'\《廣 雅.釋詁 》 :

`'謹 也 。 "劉昕嵐 (2000, 346 頁)從李零舊説讀爲

`'淵,深也 。 "廖名春 (2001, 162 頁):讀爲``原如",即``願如",謹慎、拘謹的

樣子 。

[ 36 ]

枚,趙建偉 ( 1999A , 39 頁):可讀爲`'附",指附麗於正道 、美德 。 李零 (1999B, 507 頁)讀爲``輔" 。

郭店楚墓竹書

118

陳偉(1 999B, 31 頁):疑應讀爲``補" 。 古書`'補"與`'不足"往往連 言。 劉釗 (2003B, 102 頁) :疑讀

爲``補",意爲滋養 。

[ 37 ]

僞,李零(1 999B, 510 頁)等讀,下同 。

[ 38 ]

哭,李零(1 999B, 510 頁) :讀爲``吝", 羞 恥之義 。 裘錫圭 (2000B, 26 頁):似當讀爲``矜" 。

自尊自大

或矜持義 。 劉昕嵐 (2000, 347 頁) :吝,鄙嗇貪戀之義 。 龐樸 (2002, 241 頁)讀爲``隱" 。 陳偉 (2002C,

206 頁):似當讀爲``遴",審慎、不輕 易之義 。 李天虹 (2006, 54~55 頁):讀 ``隱"可從 。

`'隱"與

``僞"內涵密切,同時與``慮"也有關係,而``僞"與吝惜、自矜、審慎的關係似乎比較牽強 。

[ 39 ]

慮,劉昕嵐 (2000, 347 頁) :有所圖謀而計慮 。 裘錫圭 (2000B, 25~26 頁):隸 定爲``慮",

即``怛" 。

《淮南子.繆稱訓 》`'矜 怛生於 不足",以``矜" ``怛"連言,可證這種釋讀合理 。

[ 40 ]

仁 ,陳來 (2002, 6 頁) :上博本作``慮",疑此``仁"是``慮"的形近誤 字 。

[ 41 ]

速,廖名春 (2001, 163 頁) :疑讀爲``諫",與慎(誠)相對,指以 言詞粉飾周旋 。 濮茅左 (2001, 276

頁):讀爲``數",分辨、詳 察 。 陳偉 (2002C, 207 頁):迅速,與``慎"相對 。

[ 42 ]

思,劉信芳 (2003B, 265 頁)讀爲``敏" 。

[ 43 ]

郭沂 (2001, 258 頁): ``信矣"是對``人不慎,斯有過"二語的評論,因而 二 語當爲作者所引格言古句 。

围〕

情,劉昕嵐 (2000, 347 頁):情實 。 郭沂 (2001, 259 頁):與``僞"相對,指 真 心 、真情 。

[ 45 ]

惡,陳偉 (2002C, 197 頁) :憎惡 。

[ 46 ]

貴, 陳偉 (2002C, 197 頁) :敬重 。

劉樂賢 (2000C, 24 頁):

《 淮南子· 繆稱訓》 中有 一 些論情的説法,與簡文類似,如``故行戴情,雖過無

怨;不戴其情,雖忠來惡 "等 。

[ 47 ]

陳來(1 999, 313 、 311 頁):據文 例``信"前似脱一 "民"字 。 《中庸》和《表記》都有`'不言 而 信"語 。 趙建偉(1 999A, 39 頁): 《文子.道原》有`'不言而信"語 。 劉樂賢 (2000C, 23~24 頁) :《繆稱 訓 》有 ``未言而信"語 。

[ 48 ]

恆,劉昕嵐 (2000, 348 頁) :

``民恆"指民有恆善之心 。 陳偉 (2002C, 197 頁):疑用作``亟",敏疾義 。

也可能讀爲``極",中正義 。

[ 49 ]

勸,裘按讀 。 劉昕嵐 (2000, 348 頁) :力也 。 陳偉 (2002C, 197 頁): 《呂氏春秋 .上德 》`'不賞而民勸 ", 高注: ``勸善也 。 "

[ 50 ]

含,顏世鉉 (1999B, 182 頁) 、李零 (1 999B, 510 頁)讀爲``貪" 。 陳偉 (2002C, 197 頁) :懷也 。 李鋭

(2005, 38 頁 ):疑 讀爲``念" 。 ``念褔"指思念善之福 。 福,裘按:疑當讀爲`'富" 。 劉昕嵐 (2000, 348 頁):

``含福"指君子內盡己之誠愨忠信,外順天地人倫之

理,無所不順故不所不備 。 郭沂 (2001, 259 頁) : 含富,擁有財富,富有 。 廖名春 (2001, 163 頁) :

``含

福"當與``含德"義同 。 陳偉 (2002C, 197~198 頁) : ``含福"與下文``心威"爲對文,指爲上者有權施

行賞罰 。 《書.洪範》:

`'唯辟作福,唯 辟 作威 。 "可參看 。 劉釗 (2003B, 103 頁):讀 爲``福" 。

《説文》 :

``福,誠志 也 。 "

[ 51 ]

慨整理者讀爲``畏" 。 濮茅左 (2001, 254 頁) : 《禮記 .曲禮上 》鄭注 : ``心服曰畏 。 "陳偉 (2002C, 198

頁):讀爲``威" 。 ``心威"指內在的威儀 。 今按:

``心畏"的含義或可參 《管子 . 立政》 :

``罰未行 而民畏

恐,賞未加而民勸勉,誠信之所期也 。 "

與簡文相近的文句,傳世文獻多見,爲諸多學者指出 。 陳來 (1999, 311 頁):《 中庸 》 : ``君子不賞而民勸, 不怒而民威於斧鉞 。 "顏世鉉 (1999B, 183 頁) : 據《左傳》襄公二 十 六年、《墨子 .尚賢中 \《韓 非子.

飾邪》等記載,``勸賞畏刑"是爲政者治民的主要手段 。 廖名春 (2000D, 60 頁): 《呂氏春秋 .長利 》: ``未

十一

性自命出

賞而民勸,未罰而民畏 。 "劉桓 (2001, 64 頁):

119

《莊子 ·天地 》 :

`'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 。 "濮茅左

(2001, 254 頁) : 《文子 .下 德》: ``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爲非 。 " [ 52 ]

裘按: "民"下應是``聚"字,但書寫稍有誤 。 李天虹 (2002B, 186 頁) : 《禮記 . 大學》 :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 "可參看 。

[ 53 ]

內,劉昕嵐 (2000, 349 頁) :讀爲``人" 。

``人禮"指能深人到``禮"的內在精神 。 陳偉 (2002C,

198

頁):內禮,內在之禮 。 《韓詩 外傳 》卷一`` 獨居而樂,德充而形",可參看 。 又《荀子·儒效》``故君子無

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豈不至尊、至富、至重、至嚴之情舉積此 哉",可與以上數句對讀 。 "內"下 一 字,整理者未釋 。 黃德寬、徐 在國 (1998, 110 頁):疑是``豊(禮)"字繁體 。 李零 (2002B,

114 頁) : 上博本相當之字作``鼓",似讀``動" 。 林素清 (2005, 13 頁):釋``扁",讀爲冴壟',勉、努 力 。 今按:《説苑 .修 文》與陳氏所引《韓詩外傳》卷一之語相當之處作``獨居樂德,內悅而形",可能有

助於此 字 的釋讀 。 參看《六徳》 40 、 43 號簡註釋 。

[ 54)

達,整理者疑當釋爲``達" 。 劉昕嵐 (2000, 349 頁):通曉 、 明白 。 趙平安 (2001C, 55 頁):簡文在 一般 的``達"字寫法上加了``月",很可能是用以表音(``達"

``月"同屬月部),字應釋``達" 。 今按:簡文

"達"似是從``肉" 。

[ 55 ]

反,劉昕嵐 (2000, 349 頁):反省 。 丁原植 (2002, 187 頁) : ``反上"指思索與君主交往之事 。 上,陳偉 (2002C, 198 頁):地位高於己者 。

[ 56 ]

上交,濮茅左 (2001, 256 頁):指賤者與貴者接交 。

[ 57 ]

下,丁原植 (2002, 187 頁) : ``反下"指思索與下民交往之事 。 陳偉 (2002C, 198 頁) :地 位低於己者 。

[ 58 ]

下交,濮茅左 (200 1, 256 頁):指尊 貴者與微賤者接交 。 陳霖慶(季旭昇 2004, 196 頁):

《易·繫辭》 :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 " ``上交"、``下交",意與簡文相近 。

[ 59 ]

陳來 (1999, 301 頁) : 《中庸》``修身 以道,修道以仁",與簡文``聞道反己,修身者也"、``修身近至仁" 觀點相通 。

[ 60 ]

同方,陳來 (1999, 311 頁):語見 《禮記 ·儒行 》``儒有合志同方",

《大戴禮記》、《逸 周書 》``合志 如同

方" 。 劉昕嵐 (2000, 350 頁)、顏 世鉉 (2000C, 80 頁) :同道 。 郭沂 (2001, 260 頁) :方,

《廣 雅.釋

詁》: ``類也 。 "陳偉 (2002C, 198 頁) :方,道理,志向 。

[ 61 ]

今按:缺文約四字,上博本相當之處作``交,以古者也",姑補作``交,以古也" 。 古(故),廖名春 (200 1, 164 頁) : ``古"即``故",巧詐 。 劉信芳 (2002A, 39 頁) :故舊 。 陳偉 (2002C, 198 頁):故意,出於某種目的 。 李天虹 (2002B, 188 頁):即``有爲也者"之``故",謂事理、法則 。 濮茅左 (200 1 , 257~258 頁): 《大戴禮記 ·文 王官人》 `'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説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

而實不至,而懽忠不盡,懽忠盡見於眾而貌克,如此者,隱於交友者也", 《逸周書 ·官人 》 也有相近的話, 可參看 。

[ 62 ]

兑,陳偉 ( 1999B , 31 頁) :應讀爲``説",指學説 。 陈氏 (2002C, 198 頁)復疑讀爲``隧",指路徑 。 顏 世鉉 (2000C, 80 頁):悅,心悅誠服之義 。 陳霖慶(季旭昇 2004, 197 頁):悅, 喜好 。

[ 63 ]

猷,陳偉 (1999B, 31 頁): 《爾 雅.釋詁 》 : ``猷,謀也 。 "

[ 64 ]

此句及下句之``治",裘按讀 。

[ 65 ]

籟,整理者隸定爲``髖" 。 顏世鉉(1 999A, 394~395 頁):疑從 二 叮司",讀爲``弇" 。 李零 ( 1999B,

511

頁):照片不清 。 從釋文隸定的字形看,應是``逸" 字 。 劉國勝(1 999, 42 頁):疑當釋爲``逸",隱匿之

義 。 劉昕嵐 (2000, 350 頁):逸,閒適安樂 。 廖名春 (2001, 165 頁):逸,當訓爲``隱" 。 李天虹

郭店楚墓竹書

120

(2002A, 400~402 頁)根據馬承源(在``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作的報告,北京大學 2000 年) 和李學勤 (2000D) 對上博簡``兔"字的釋讀及整理者對此字的隸定,將字隸定爲``籟",疑讀爲``匽"或 ``宛" 。 陳偉 (2002C, 198~199 頁):讀爲``宛",委曲順從之義,與下文``折"相對 。 劉釗 (2003B,

105

頁):疑讀爲``掩" 。 曹錦炎 (2004A, 114 頁): ``綠''係上博本相當之字``蟲"的省寫,音同``冤",讀作

``弇(搶)"或``掩"。 [ 66 ]

折,整理者:讀爲``制" 。 顏世鉉(1 999A, 395 頁):

``折"有斷義,不必改讀爲``制" 。 劉昕嵐 (2000,

350 頁):制,指檢束而有節度 。 郭沂 (2001, 260 頁)訓``制"爲`'裁" 。 今按 :與 58~59 號簡 文義相通的語句,見於出土及傳世文獻,參看《六德》 30~31 號簡註釋 。

[ 67 ]

裘按:疑此句當讀爲``凡悅人勿吝也" 。

兑,郭沂 (2001, 262 頁):悅,似可解釋爲愛樂之、服也、敬也或教也,暫采``教也" 。 濮茅左 (2001, 263 頁)讀上博本相當之字``悅"爲``説'\《莊子 ·天下》``上説下教", 《釋文》: ``説,猶教也 。 "丁原植

(2002, 212 頁) :説人,似指勸説、説服別人 。 陳偉 (2002C, 200 頁) : 簡文隨後提到``言及",故``兑" 似當讀爲``説'\李天虹 ( 2006, 56 頁):悅,悅服 。 恙,濮茅左 (2001, 263 頁):吝,吝惜 。 李學勤 (2002C, 27 頁)、龐樸 (2002, 241 頁)讀爲``隱" 。 邱 德修 (2002, 295~296 頁) : 105 頁):

``憫"的本字 。 陳偉 (2002C, 200 頁) :吝,吝惜,放不下 。 劉釗 (2003B,

`'憐"字異體,讀爲``吝" 。 李天虹 (2006, 56 頁)從讀``隱"之説 。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

`'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説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懽忠不肅,懽忠肅見於眾而貌克,如此者, 隱於交友者也",與簡文關係密切 。

[ 68 ]

丁原植 (2002, 212 頁):身,指行動 。 陳偉 (2002C, 200 頁):身必從之,疑指交談時,形容、體態須依

就對方 。

[ 69 ]

昰 ,劉昕嵐 (2000, 350 頁) : 舉,舉措、行動 。 郭沂 (2001, 262 頁) : 《周禮.地官 .師 氏》`'王舉則從",

鄭注 : ``猶行也 。 "陳偉 (2002C, 200 頁) :讀爲``與",義爲親附、順從 。 ``明"和``與"之間斷讀 。 李天 虹 (2006, 57 頁):也可能讀爲``譽" 。

愚,李零(1 999B, 507 頁)讀爲``僞" 。

[ 70 ]

剌,陳偉 (2002C, 200 頁) : 疑讀爲``裂",分裂義 。

[ 71 ]

末,陳偉(1 999B, 31 頁)等訓爲``終" 。 劉昕嵐 (2000, 350 頁) :遺餘、留傳 。

[ 72 ]

迏,李零 (2002B, 115 頁) : 上博本此處作``凡於道逄(路)毋思",疑``迏"是``逄"之誤 。 徐在國、 黃德寬 (2002, 5 頁):從``各"省,當釋爲``路" 。 丁原植 (2002, 215~216): 簡文似使用``道路"

-

詞,此脱``道"字 。 喂,李零 (2002B, 115 頁) :上 博本作``思"。畏、思形近,必有一誤 。

[ 73 ]

獨處,陳來 (1999, 311 頁):《大戴禮記》有`'獨處而不倨",可參 。

[ 74 ]

害,簡文作嗝,吳振武 (2003, 92~93 頁):這種寫法的``害" 字是揉合 "萬'、``害"這兩個經常可以通 假的字後形成的 。

[ 75 ]

小,廖名春 (2000E, 18 頁)讀 。 枉,劉昕嵐 (2000, 351 頁):冤屈、冤枉 。 濮茅左 (2001, 265 頁):彎曲,不正,引申爲行爲不合正道 。 陳偉 (2002C, 200 頁) :小 枉,小的問題 。

[ 76 ]

內,整理者讀爲``人" 。 劉昕嵐 (2000, 351 頁):人,接納、收納 。 郭沂 (2001, 262 頁)讀爲``納" 。 孟 蓬生 (2002C, 33~34 頁)將``枉內"連讀爲``枉訕(屈)", 二字 同義連文 。 劉釗( 2003B, 105 頁): ``苟無大害,少枉人之可也"即《論語 . 子張》之``大德不逾閑,小德出人可也" 。

十一性自命出

[ 77 ]

121

這段文字的斷讀從裘錫圭 (2004, 8 頁) 。 整理者斷讀爲:凡於迏毋畏,毋獨言。獨処則習父兄之所樂 。 苟

無大害,少枉人之可也,已則勿復言也。今按:《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 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禮記.曲禮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上博

《內禮》``君子事父母,……善則從之,不善則止之;止之而不可,隱而任之,如從己起"

(關於`'隱"字

釋讀和簡序的編排,參看福田哲之 2006, 162~171 頁),與這段簡文意近,可證裘先生等學者 的斷讀正確 。

[ 78 ]

李天虹 (2002B, 191~192 頁): 《論語 ·雍也 》``仁者先難而後獲'\《大戴禮記 .曾子 立事》``先憂事者後

樂事'\《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等,語意與簡文相近 。

[ 79 ]

宵,白於藍 (2002A, 103 頁):讀爲``靖",謙卑 。 ``毋"下一字,整理者隸定爲``款" 。 陳偉(1 999C, 31 頁):所從``言"形實爲``貴"之異構, 字 從``貴" 從``欠",亦即``遣",讀爲``譴"或``愆" 。 ``毋譴(或愆)"是不致獲罪之意 。 大西克也 (2000, 77 頁):

``歆"是`'歆"的異體或省寫。劉信芳 (2000A, 45 頁)讀爲``讞" 。 劉釗 (2000A, 89 頁):從``言" ``欠"聲,應讀爲``感"或``撼",訓爲``動" 。 李零 (2002B, 115 頁):讀爲``羨",健 羨義 。 白於藍

(2002A,

103 頁) 讀爲``諂" 。 陳劍 (2003C, 121~125 頁):

陳氏對字形的解釋可從,但 字 應讀作``滯",

訓爲``止" 。 東漢蔡邕《太傅胡廣碑》有``靜而不滯",可爲簡文釋讀爲``身欲靜而毋滯"之佳證 。

[ 80 ]

愚,李零(1 999B, 511 頁)讀爲 ``僞" 。

[ 81]

宦,裘按:似當讀爲``貌" 。 莊,李零 (1999B, 507 頁)讀 。 拔,李零 (1999B, 507 頁)讀爲``伐" 。 劉釗 (2000A, 89 頁):訓爲``疾'\《樂記》

注: ``舞雖奮疾而不失節 。 "

``奮疾而不拔", 王

``毋拔"即`'不失節 " 。 劉昕嵐 (2000, 352 頁):伐,誇耀 。 廖名春 (2001,

166 頁) :移易 。陳偉武 ( 2002, 361 頁) :疑讀``拂",訓爲``逆" 。 陳偉 (2002C, 200 頁) :疾速 。

[ 82 ]

李零 (1999B, 511 頁):據文義,``欲"前脱``心" 字 。 陳偉 (2002C, 200~201 頁) :

``欲 柔齊而 泊"的句

式與以上幾句不同,而與後文``欲皆文而無僞"近似,疑是以上幾句的小結 。

泊,劉昕嵐 (2000, 352 頁): 《正字通》 : ``泊,澹泊,恬靜無爲貌 。 "

[ 83 ]

智,陳偉 (2002C, 201 頁):讀爲``知",顯現 。 周鳳五 (2004A, 188 頁) :知,知曉 。李鋭 ( 2005, 40 頁)訓``知"爲``主"。

末,趙建偉(1 999A, 39 頁):終,極 。 劉昕嵐 (2000, 352 頁):鄙薄淺陋義 。丁原植 ( 2002, 201 頁):有 淺小之義 。 陳偉 (2002C, 201 頁) :減輕,抹除 。

[ 84 ]

睪,趙建偉 (1999A, 39 頁):當讀爲``畋",古``度" 字 。 李零 (1999B, 507 頁)讀爲``懌" 。 劉釗

(2000A, 89 頁)讀 爲``釋" 。 郭沂 (2001, 263 頁)讀爲``擇" 。 周鳳五 (2004A, 188 頁) : 讀爲``繹" 。 《禮記 ·射義》``射之爲言者,繹也 。 繹者,各繹己之志也",用語與簡文相關。 ``又"下 一 字,整理者釋爲``志" 。 趙建偉 (1999A, 39 頁)讀爲``持" 。 呂浩 (2001, 280 頁):下部實從 ``止",字即``止" 。 ``有止"與``無末"相對 。 今按:此字下部不從``心",與``止"也有別,而與``出"

最爲接近 。 字 是否是``志"或楚簡多見的``走"的訛字,待考 。 如果是``走",讀``止"可從 。

[ 85 ]

僉,整理者讀爲``儉" 。 李零(1 999B, 507 頁)讀爲``斂" 。 劉昕嵐 (2000, 352 頁):儉,謙卑貌 。 惜,李零(1 999B, 507 頁)讀爲``昏" 。 劉信芳 (2000A, 45 頁)讀爲``悶" 。 劉昕嵐 (2000, 352 頁) :從

劉説 。 悶,煩悶不爽、憤怨不平 。 陳偉 (2002C, 201 頁) :讀本字,神志不清 。

[ 86 ]

暴,周鳳五 (2004A, 186 頁)釋 。 蓋從``走"從``暴",``暴"字異構 。 劉國勝(1 999, 42~43 頁):應釋 爲``畢",訓爲``盡"。劉釗 (2000A, 89 頁) :疑從`` 盎"聲 ,讀爲``掩" 。 李零 (2002B, 115 頁) :其形 下半與《老子乙》 3 號簡``員"字相像。

郭店楚墓竹書

122 [ 87 ]

巧,劉昕嵐 (2000, 352 頁):虛浮不誠 。 白於藍 (2001C, 175 頁):《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有君子``遜而 不諂"語,與簡文``遜而毋巧"文義一致 。 陳偉 (2002C, 201 頁):與下文``輕"爲對文,指輕佻 。

[ 88 ]

肅,李零(1 999B, 511 頁):疑是``尋"字 。 李氏 (2002A, 78 頁)復據上博本釋此字爲``肅" 。 白於藍

(2001C, 174~175 頁) :釋爲``湍",讀爲``端",訓爲``直" 。 陳偉 (2002C, 201 頁) :尋,有探求、揣度 義,此指退卻時的慎重。 里(輕),廖名春 (2001, 168 頁):輕率、隨意 。 白於藍 (2001C, 175 頁):讀爲``徑" 。

《大戴禮記·曾

子立事》 : ``君子……惠而不儉,直而不徑 。 "可參 。

[ 89 ]

覧,李零 (2002B, 115 頁) :讀爲``敏",機敏、勤勉、盡心盡力之義 。 陳偉 (2002C, 201 頁) :文,有文 采、符合禮儀的規範 。 ``欲皆文而毋僞"是對以上數句的小結 。

[ 90 ]

執,劉昕嵐 (2000, 353 頁):執守 。 濮茅左 (2001, 261 頁):

《後漢書 . 高鳳傳》:

`` 執志不倦,名聲

著聞 。 " 聿聿,李零 (1999B, 511 頁):即``往往",讀爲``廣廣",遠大之義 。 劉桓 (2001, 64 頁):即``皇皇" 。 《孟子 . 滕文公下》: ``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 。 "陳偉 (2002C, 201 頁): ``往往"是嚮往的樣子,古書

中寫作``皇皇" 。

[ 91 ]

柬柬,劉釗 (2000A, 89 頁):應讀作``簡簡"或``閑閑" 。 廖名春 (2001, 168 頁):讀爲``簡簡",誠實 。 陳偉 (2002C, 201 頁) :簡簡,盛大的樣子 。

[ 92 ]

齊齊,李零(1 999B, 511 頁):恭敬 。 陳偉 (2002C, 201 頁):恭敬嚴肅的樣子 。 陳偉武 (2005,

[ 93 ]

齊齊,陳偉武 (2005, 6~7 頁):上博本作``臍臍",表示祭祀之禮中的心態,指恭敬、肅敬而言,含義與

6~7

頁):整齊、端莊 。

賓客之禮中的``齊齊"略有區別 。

[ 94 ]

樂樂,濮茅左 (2001, 248 頁):讀爲``累累" 。

``居喪必有夫累累之哀",與《禮記 . 玉藻》``喪容累累"

意相合 。 陳偉 (2002C, 201 頁):讀爲``漣漣",淚流不止的樣子 。 彭林 (2000A, 136 頁):簡文``賓客之禮'\

"祭祀之禮"、``居喪之禮"相當於《周禮.地官.保氏》的

``賓客之容"、``祭祀之容"、``喪紀之容" 。

[ 95 ]

君子身以爲主心,趙建偉 (1999A, 39 頁):蓋即以心主身之義 。 劉昕嵐 (2000, 354 頁):君子著意於自己 的儀容行止以端正內心 。 龐樸(丁四新 2000B, 429~430 頁) :也許是``心以體廢"、``心以體興"的意思 。

郭沂 (2001, 263~264 頁):全句應作``君子以爲身主於心"或``君子以身爲主於心",原簡脱``於"字 。 此句是全文的總結,意在強調``求其心"的重要性 。 廖名春 (2001, 168~169 頁):即``君子以身爲主 心",是説君子認爲一個人外在的儀容行止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 。 陳偉 (2002C, 201 頁):君子的肢體容貌 圍繞``心"來運行 。 李天虹 (2002B,

197 頁):此句很可能是講儀容舉止對心的影響和作用 。 劉釗

(2003B, 106 頁):君子的身體是體現其心的 。

十二六德

六德

十二

本篇存簡 49 枚 ,

簡兩端梯形 ,

其中 39 枚完整 ,

整簡長 3 2 . 5 揸米 。

44 號簡的契口設於左側 ,

晰 。

123

10 枚殘斷,殘簡主要位於全篇前半 。



緝綫兩道,相膈 1 7. 5 釐米 。 33 、 34 、 36 、

餘均設於右側 。

整簡字數多爲 20~22 字,字跡清

篇題係整理者據 1 號簡文字擬加 。 本篇 49 號簡有勾形標記 。

另外 ,

26 號簡``某止 "下、

33 號簡

`` ~岐也"

下各有一長方形墨塊,前者或以爲是篇號,或以爲是章號,後者李零

(1999B, 516 頁)以爲是章號 。 48 號簡簡文之末有一墨點,李零

( 1999B,

516 、 519 頁)疑亦是章號 。 關於竹簡排序 ,

上 。

7, (9)

學者間分歧較大,主要集中在全篇前半以及 49 號簡的歸屬

整理者將《六德》分月九個绱聯組,即( 1) (4)

簡 8 ~10,

簡 49 。

(5)

簡 11,

裘按指出継( 9)'

(6)

簡 12,

(7)

簡 1 ~5,

(2)

簡 13~46,

簡 6,

(8)

(3)



簡 47~48,

即 49 號簡`` 不女n 當屬何篇,姑附於此" 。



零、周鳳五、林素清、陳偉、廖名春、颜世鉉、詹群慧、劉釗等對簡序作有通

篇調整 , 叩王博、顧史考、龐樸、陳來等對簡序作有部份調整 。 @綜合各家意



各家調整意見:李零(1 999B, 516~519 頁)對簡序 作有較簡單的調整,疑應改篇題爲《六位》 。 後 (2002B,

130

~132 頁)改定簡序爲: ( 2) 、 (5) 、 (6) 、 (3) 、 (4) 、(1)、 (8) 、 (7) 、 (9) 。 周鳳五、林素清(1 999, 57~58 頁) : ( 2) 、 (4) 、 (8) 前、( 1) 、 (3) 、 (6) 、 (8) 後、( 5) 、( 7),

(9) 存疑 。 陳偉 (2000A, 47~55 頁; 2002C,

109~134 頁)對簡序的調整幅度最大 , 涉及 不同 篇之間的調整 。 他將 24 號 殘簡與本篇 11 號簡綴合,改定簡序

爲 : 《成》簡 31~33 、 (1) 、 (2) 、 (8) 前、( 3 ) 、( 4 ) 、殘簡 24 +

( 5) 、 ( 8 ) 後 、 ( 6 ) 、 (7) 、《成》簡 40 。 同

時將本篇組 ( 9 ) 移人《尊德義》,並名篇題爲《大常》 。 廖名春 ( 2001 , 228 頁):

(1 )、殘簡 24 + ( 5 ) 、

(8) 後、

(6) 、

( 2) 、 (8) 前、 ( 3 ) 、 ( 4 ) 、

( 7) ' 將組 ( 9 ) 移人《尊德義》,並名篇題爲《求人道》 。 顏世鉉

(2001, 444 、 491 頁) : ( 2 ) 、 ( 3) 、 ( 4) 、 (8) 前 、 ( I ) 、 (6) 、 ( 8 ) 後、( 5) 、( 7)' 認爲組( 9) 屬 它 篇,所 言與《尊德義》治民之道相關 。 詹 群 慧 (2003) : (2) 、 (8) 前、( 3) 、 (4) 、(1)、 (7) 、 (5) 、 (6) 、 (8) 後、 (9), 名篇題爲《君子求人道》 。 林素清 (2003, 72~76 頁) : ( 3) 、 ( 4) 、 ( 8 ) 前、( l ) 、殘簡 24 、 ( 6 ) 、 ( 8 ) 後、 (5) 、 (7) 、 (2) 、 (9) 。 劉釗 (2003B, 107~121 頁) : ( 2 ) 、( 8) 前、 ( 3 ) 、 ( 4 ) 、(1)、 ( 6 ) 、 ( 5 ) 、 ( 8 ) 後、( 7) 、( 9) 。 `` ( 8) 前"指 47 號簡,`` ( 8) 後"指 48 號簡 。

@

王博 (2000A, 261 頁) 疑 49 號 簡當屬《尊德義》 。 顧史考 (2000, 209 、 213 頁 )將 ( 2 ) 、

(3) 、

(4)

與 (8)

前、( 1) 連讀,將( 8) 後與( 6) 、( 5) 連讀 。 龐樸 (2000B, 11 頁 )認爲( 1) 可能屬於它 篇,《成之聞之》

簡 31~32, 可能是《六德》的開篇 。 陳來 ( 2000, 86 頁)認爲 7 號簡 當屬於《尊德義》 。

郭店楚墓竹書

124 見,今釋文暫以

(2) 、

(3) 、

(4) 、

(1) 、

(8) 、

(5) 、

(6) 、

(7) 、

(9)



順序排列簡文 ,並酌予分章 。 本篇提出``六位"、``六職"、``六德"三組相對應的概念,核心是談論君 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人倫道德關係及選賢任能的原則 。

君子女(如)谷(欲)求人行(道)

口 Z 口〕 6 囝繇(由)其行(道),〔 2 〕唯(雖)堯

求之弗得也 。〔 3 〕 生民 7 曰六立(位)也 。〔 4 〕 又(有)率人者,又(有)從人者; 8 又(有)史 (使)人者,又(有)事人【者;乂(有)教】者, 〔 5 〕 又(有)學者; 〔 6 〕此六戢(職)也 。〔 7 〕

既又(有) 9 夫六立(位)也,以貢(任)此【六職】也 。〔 8 〕六戢(職)既分,以念六惠 (德) 。〔 9 〕六惠 (德)者 10

此 。 可(何)胃(謂)六息(德)?聖、智也, 〔 10 〕愨 (仁)、宜(義)也,忠、信也 。 聖与智 滎 (就)豈(矣), 〔 U 〕 1 愨(仁)与宜(義) 豪 (就) 豈 (矣),忠与信豪 (就) 。〔 12 〕乍 (作) 豊(禮)樂,折(制)埜(刑)瀍,教此民永史(使) 2 之又(有)向也, 〔 13 〕非聖智者莫之

能也 。 新(親)父子,和大臣,牆(寢)四旻(鄰) 3 之壞(帝?)虐, 〔 14 〕非愨(仁)宜 (義)者莫之能也 。 聚人民, 貢 (任)上地, 〔 15 〕 足此民氷 4 生死之甬(用), 〔 16 〕非忠信者莫之 能也 。 君子不卞女(如)衍(道) 。〔 17 〕 行(道),人之 〔 18 〕 5

Z 人民,〔 19 〕少(小)者以攸(修)其身 。〔 20 〕 爲衍(道)者必繇(由) 47 此 。 新邃(舊)遠 近, 〔 21 〕 唯其人所才(在) 。〔 22 〕 得其人則瘞(舉)安( 焉 ), 〔 23 〕 不得其人則止也 。〔 2心 48

曰賞慶安 (焉), 〔 25 〕智 (知)其以又(有)所暹(歸)也, 〔 26 〕 材 〔 27 〕 n

唯(雖)才(在)屮( 草 )菲(茅)之中, 〔 28 〕 句(苟)馭(賢)

曰 12 [ZJ 【者( 諸) 】父兄,

貢 (任)者(諸)子弟 。 〔 29 〕大材執(設)者(渚) n 大官,少(小)材執(設)者(渚)少 (小)官, ( 30 〕因 而它(施)呆(祿)安(焉), 〔 31 〕 史(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胃(謂) U 之

君,以宜(義)史(使)人多 。〔 32 〕宜 (義)者,君惠(德)也 。〔 33 〕非我血既(氣)之新 (親), 〔 34 〕畜我女(如)其 15 子弟 。 古(故)曰:句(苟)淒(濟)夫人之善 式, 〔 35 〕愨(勞)

其胭(股)忱(肱)之力弗敢單(憚)也,〔 36 〕"尸(危)其死弗敢炁(愛)也,〔 37 〕胃(謂) 之, 〔 38 〕 以忠史(事)人多 。〔 39 〕 忠者,臣惠(德)也 。 智(知)可 17 爲者,智(知)不可爲

者;智(知)行者,智(知)不行者, 〔 40 〕 胃(謂)之夫,以智率人多 。 n 智也者,夫息(德) 也 。 能( - )与之齊, 〔 41 〕終 身弗改之直(矣) 。 是古(故)夫死又(有)室(主),〔 42 〕終 19 身 不緑(嫁) 。〔 43 〕胃 (謂)之婦,以信從人多也 。 信也者,婦息(德)也 。〔 44 〕 既生畜之, 20 或 (又)從而教思(誨)之, 〔 45 〕胃 (謂)之聖 。 聖也者,父息(德)也 。 子也者,會埠長材 21

十二六德

以事上, 〔 46 〕胃

125

(謂)之宜(義),上共下之宜(義),〔 47 〕以奉社稷,〔 48 〕胃(謂)之孝,古

(故)人則爲 22 口口口口愨(仁) 。〔 49 〕愨(仁)者,子息(德)也 。 〔 50 〕

古(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 51 〕六 者客(各) 23 行其戢(職),〔 52 〕 而岔 斎 亡繇(由)连(作)也。〔 53 〕搵(觀)者(諸)時(詩)、箸(書)則亦才(在)豈 (矣),〔 54 〕瞿 (觀)者(諸) 24 豊(禮)、樂則亦才(在) 豈 (矣),翟(觀)者(諸)易、 春秋則亦才(在)豈(矣) 。〔 55 〕新(親)此多也, 〔 56 〕 蜜(密)此多, 〔 5刀 25 煩(美)此多 也 。〔 58 〕人衍(道)耒止 。〔 59 〕

愨 (仁),內也 。 宜(義),外也。〔 60 〕豊(禮)、樂,共也。〔 61 〕內立(位)父、〔 62 〕子、 26 夫也,

外立(位)君、臣、婦也 。 綻(疏)斬布實(銍)丈(杖), 〔 63 〕爲父也,爲君亦狀(然) 。 綻 (疏)衰 27 齊戊(牡)棘(麻)

實 (銍), 〔 64 〕爲 昆弟也, 〔 65 〕 爲妻亦肽(然) 。〔 66 〕 袒娩

(免),〔 67 〕爲宗 族也, 〔 68 〕爲彈(朋)友 28 亦狀(然) 。 〔 69 〕爲父區(絶)君,〔 70 〕不爲君區(絶)

父 。 爲昆弟區(絶)妻,不爲妻區(絶)昆弟 。 爲 29 宗族叮(瑟)弳(朋)友,〔 71 〕不爲弳

(朋)友 庁 (瑟)宗族 。 人又(有)六息(德),血( 三 )新(親)不卽(斷) 。〔 72 〕 門內 30 之 朗(治)紉(恩)弇宜(義),門外之鍆(治)宜(義)斬紉(恩)。〔 73 〕憙(仁)糢(類) 蒞(柔)而速(束),〔 74 〕宜(義)糢(類)卉 n 而區(絶),〔 75 〕憙(仁)蒞(柔)而戩,〔 76 〕

宜(義)亞(剛)而柬(簡) 。 〔 77 〕戩之爲言也,猷啟戩也,少而 32 奧多也。〔 78 〕确(逸)其 志, 〔 79 〕 求菽(養)新(親)之志, 〔 80 〕 害亡 不以也 。〔 81 〕是 以戩也 。

男 女 33 卞(辨)生言, 〔 82 〕 父子新(親)生 言,君臣宜 (義)生 言。〔 83 〕父聖,子息(仁),夫

智,婦信,君宜(義), 34 臣宜 〈 忠 〉。〔 84 〕聖 生 愨(仁),智率信,宜(義)史(使)忠 。〔 85 〕 古(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客(各) 35 行其戢(職),而岔畜蔑 繇(由)亡〈乍(作)〉也 。〔 86 〕君子言信言氷, 〔 87 〕 言煬言氷,〔 88 〕詖(設)外 36 內皆得也 。〔 89 〕 其返(反),夫不夫,婦不婦,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 37 臣不臣,緡(昏)所繇(由)



(作)也 。〔 90 〕君 子不帝(啻)明虛(乎)民歧(微)而已, 〔 91 〕 或(又)以智(知) 38 其土

( - )豈(矣) 。〔 92 〕男女不卞(辨),父子不親 。 父子不親,君 臣亡宜 (義) 。〔 93 〕 是古(故)先 王之 39 教民也,鍆(始)於孝弟 。 〔 94 〕君子於此=t ( -

) ~者 亡所澶(廢) 。 〔 95 〕

是古(故)先 40 王之教民也,不史(使)此民也憂其身,遊(失)其黔 。〔 96 〕孝, 本也 。 下攸 (修)碁(其) 41 本,可以訒(斷)岔 。 〔 97 〕生民斯必又(有)夫婦、父子、君臣 。 君子明虎 (乎)此 42 六者,狀(然)句(後)可以軔(斷)岔 。 行(道)不可續也,〔 98 〕能獸(守)式 ( - )曲安(焉), 〔 99 〕可以緯(違) 43 其亞(惡), 〔 100 〕是 以其軔(斷)岱速 。 凡君子所以 立 身大澶(法)血( 三 ), 〔 IOI 〕其睪

(繹)之也 u 六,〔 102 〕其競 十乂二 。〔 103 〕 怠

( 三 )者迥(通),〔 104 〕 言行皆迥(通) 。 怠(三)者不迥(通),非 言 行也 。〔 IO刃 45 怠(三)者

皆迥(通),肽(然)句(後)是也 。〔 106 〕血(三)者,君子所生与之立,死与之迷(敝) 也 。〔 10刀 46

郭店楚墓竹書

126

生 。 古(故)曰:民之父母新(親)民易,〔 108 〕 史(使)民相新(親)也愬(難) 。 49

[ 1]

人道,龐樸 (2000A, 184 頁):即爲人之道,此隱指六德 。 顏世鉉 (2001, 450 頁):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

範,亦即人倫之道 。 李零(1 999B, 516 頁) 在``人"後斷讀 。

缺文,廖名春 (2000C, 68 頁)補爲``必由六位,以任六職,以依六德也 。 夫六",下接 47 號簡 。 詹群慧 (2003) 補爲``必慎六位,分六職,以裕六德,以祀天常" 。

[ 2]

缺文,裘按: ``由"上原當有`'不"字 。 李零 (1999B, 516 頁)

補``苟不" 二 字 。 廖名春 (2000C, 68 頁)

補爲`'之,治民修身,求之可得也 。 不",上接 47 號簡 。 詹群慧 ( 2003) 補爲``此 。 人倫,天常也,不" 。 林素清 (2003, 73 頁)補爲``凡治民必由 其道, 苟不" 。

道,顏世鉉 (2003, 659 頁) :即夫 夫、婦婦、君君、 臣臣、父父、子 子 之``道" 。

[ 3]

堯,陳偉 (2002C, 114 頁 ):疑應讀爲``僥" 。

《後漢書 .吳漢傳 》李賢注 :

``僥猶求也 。 "顏世鉉 (2003,

660 頁): 《 呂氏春秋·處方 》 ``本不審,雖堯、舜不能以治",可與簡文 互參 。

[4]

生民 ,龐樸 (2000B, 4 頁) :天生蒸民、凡我人類之意 。 劉釗 (2003B, 111 頁) :人民 。

裘按:疑 7 、 8 號簡本相次 。 據本篇下文,疑此處``生民……六位也"一句本作``生民斯必有夫婦、父子、 君 臣 ,此六位也" 。 徐少華 (2000, 377 頁):

《莊 子.盜蹈 》、《 呂氏春秋·處方 》等有六位 的説法,即君、

臣、父、子、夫、婦,與簡文記載基本一致 。

[ 5]

者、又,裘按補 。 教,簡文存下半,陳偉(1 998, 70 頁)、張光 裕 (1999B, 11 頁 )、李零 (1999B, 517 頁) 等補釋 。

伍〕

學,陳偉( 1998, 70 頁 )釋 。 古書中 有父教子學的記述,如 《左傳》 昭公 二 十六年``父慈而教'\《國語. 齊語》`'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等 。

[7]

裘按:此處所言之職,依次爲夫婦之職、君臣之職、父子之職 。

[ 8]

六職,裘按補 。

[ 9]

念,袁図華(1 998, 144 頁):釋爲``裕",與 《 國語·周語 》 "光裕大德"相當 。 張光裕 (1999B, 11 頁): 釋爲``依" 。 讀``裕"亦通 。 李天虹 (2000A, 97 頁) :疑應隸 定爲`` 捌",讀作``別" 。 馮勝君 (2000, 頁)説與袁氏類同 。 顏世鉉 (2001, 452 頁):疑從 ``衣"

211

``八"聲,讀爲``別",猶``辨",分別之意 。 亦

可訓爲``明",分明之意 。 何琳儀 (2001, 166 頁):從``衣"

``八"聲,

``濛"字異體 。

《廣 雅.釋詁 》 :

``攀,引也 。 "呂浩( 2001, 288 頁 ):疑從`` 穴"從 ``衣" ,讀爲 ``衣" 。 ``衣 六 德"與 《 尚書.康誥 》``衣 德 言"文例類同,義謂``被服而施行"六德 。 林素清 (2005, 14 頁):

《 古文四聲韻 》 所收``奢" 字 古文與此

形近,疑當釋``奢",讀爲``主'\ 《廣 雅·釋詁 》 : ``主, 守也 。 " 六德 ,李學勤(1 999A, 16 頁 ):

《新書》 之 《六 術 》 和 《道 德説 》 引據了 《六 德 》 。 羅熾 (1999, 3 頁):

``六德" 之説見於 《 周禮.地官.大司徒 》 。

[ 10 ]

羅熾(1 999, 3 頁): ``聖智"連言多見於戰國、秦漢以後,如《淮南子·修務訓》 。

[ II ]

翠 ,整理者讀爲``戚'\裘按:疑當讀爲``就" 。 李零 (1 996, 272~273 頁)將鄂 君啓 節及 望 山、包山 等楚簡 中的同形字釋爲``就" 。 何琳儀 (1998, 232 頁 ; 2000, 13 頁) :從 李零釋,認爲其 形由``就" 字 所從 ``富"、 ``京"二偏旁借筆而成 。 陳 立 ( 2000): 上半從``墉"之古文省,下半從``庚 "省,釋爲`' 通" 。 顏世鉉

十二六德

127

(2001, 453 頁):戚,訓爲``近" 。 也可能 讀爲 ``讎",訓爲``匹",指兩兩成對 。 周鳳五(林 素清 2003, 75~ 76 頁):鄂君啓節此字在地名前讀 爲 ``就", 這裏疑讀爲 ``通" 。

荳,裘按:當讀爲 `` 矣 " 。

[ 12 ]

整 理者:依上 文 ,`` 豪"後脱 ``豈" 字。

[ 13 ]

筮 整理者疑當 釋爲霏" 。 陳偉(1 999B, 31 頁): 疑讀爲 ``黎" 。

``民黎 "即民 眾, 似 是 ``黎民"的倒

言 。 廖名春 (2000C, 70 頁 ; 2001, 172 頁) :從陳説 。 《後漢書 .延 篤傳》等有``民黎" 一 詞, 即``黎民" 。 沈培 (2002, 6~11 頁):用爲虛詞, 大體與 ``也"字相 當,表停頓語氣 。 36 號簡同 。 有向,龐樸 (2000A, 183 頁):有所適從也 。 顏世鉉 (2001, 455 頁) : 猶《尊 德義 》 28 號簡之``向方" 。 李零 (1999B, 517 頁)在 ``永"後斷 讀 。

[ 14 ]

牂,整理者讀爲``歸" 。 裘按 :疑即`` 寢"之省寫 。 陳偉 ( 1999B, 32 頁) :寢,平 息之意 。 陳斯鵬(1 999,

147 頁) : ``寢"訓爲``息",使動用法 。 劉信芳 (2000A, 46 頁) : 寢,止息 。 顏 世 鉉 ( 2001, 456 頁) : 歸, 使之歸 去之意 。

1這 袁國華 (1998, 143 頁)、張光裕 (1999B, 11 頁) :

``帝"之訛,讀爲 ``敵" 。 李零 (1 999B, 519 頁) :

疑是``帝" 字 省體, 讀爲`` 抵" 。 陳 偉 ( 1999 B, 32 頁) : 釋``帝"應是,似當讀爲``抵" 。 陳斯鵬(1 999,

147 頁) : ``帝"字省體 。 劉信芳 (2000A, 46 頁) :

``束"之異體,讀爲``敵" 。 呂浩 (2001, 287 頁) :疑

當釋爲``央",讀爲``殃" 。 林素清 (2003, 73 頁 ; 2005,

12 頁) :

從黃德寬等舊説釋爲``央",讀爲

``寇" 。 虛 , 袁國華 ( 1998 , 143 頁)、張 光裕 (1999B, II 頁)讀爲` `乎" 。 李零(1 999B, 519 頁) : 疑讀爲``牾" 。

陳偉(1 999B, 32 頁) : 恐當讀爲``梧" 。

``抵梧"爲抵觸、不協之意 。 陳斯鵬 (1999, 147 頁): 讀爲

"所" 。 `` 帝 所" 一 詞見於《史記 .趙世家》等 ,指 天帝或帝 王 之所。``鄰"下斷讀 。 `'之帝 所"猶 言 往帝 所 、 即帝所,有 君 臨天下之意 。 顏 世鉉 (2001, 456 頁): 讀爲`` 虜" ,

``敵 虜" 指降服 者 。 呂浩 (2001, 287~

288 頁) :也 可 能應釋爲 ``虐",``殃虐" 爲 近 義連文 。 劉釗 (2003B, 112 頁) 讀 爲`` 禍" 。 林素 清 ( 2003, 73 頁; 2005, 12 頁): ``寇虐"一詞見於《詩·大雅.民勞》,與暴虐同義 。

[ 15 ]

土 地,簡 文合書 ,裘按釋 。 龐樸 (2000A, 183 頁):《孟子 · 離婁上》有``任士地"之語 。 顏世鉉 (2001, 457 頁): ``任士地"猶``任地'\《呂氏春秋》有《任地》,陳奇猷《校釋》 :

(2003B,

`'任用土地種植之謂 。 "劉釗

112 頁): ``任土地"即分上援 民 。

[ 16 ]

生死之用, 顏世鉉 ( 2001 . , 457 頁) :指 養 生 送死之所需 。

[ 17 ]

卞,整理者:釋寫爲``卡",但並非見於《字彙補》之``卡",或疑即 一 般認爲``弁"字異體``卞"之所從

出,疑讀爲``變" 。 下文`` 夫婦卡生 言 " ``男女不卡"之``卡"則疑當讀爲``辨" 。 李零 ( 1999B, 519 頁) : 疑整理者所述 三 ``卡"字皆讀爲``別" 。 陳偉(1 999B, 32 頁):恐應讀 爲``偏 " 。 袁國華 ( 1999 ,

166~167

頁): `` 卡"即 `` 卞", 二 者 同 字 異形 。 劉釗 (2003B, 112 頁) : ``不偏如道"即《尚書·洪範》之`'無偏無

堂,王道蕩蕩" 。 女,廖名春 (2000 C, 71 頁):如果 ``卡"讀爲``偏 ",則``如" 當訓``於" 。 顏 世 鉉 ( 2001, 457 頁) : ``女"猶``此" 。 又疑讀爲``爾",亦猶``此" 。 ``君子不變女道"意即君子不改變以上所説``六德"之道 。

[ 18 ]

李零(1 999B, 517 頁)釋 讀爲`` 君子不 別,如道導人之" 。 廖 名 春 ( 2000C, 71 頁)釋讀爲`` 君子不 偏如

道,導人之" 。 顏世鉉 (2001, 457 頁) :

``道,人之……"的 旬 型猶 《孟子 . 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

義,人之正路也" 。 疑簡文大意是``六種人倫之道乃是人當行走 的正道" 。

[ 19 ]

陳偉 (2000A, 50 頁): 疑 ``人"前缺 文爲``大者 以治 " 。 廖名春 ( 2000C, 68 頁)補釋爲``【位、 六職、六

德,大者,以治 】人 民 ;小 者,以修其身" 。 顏 世鉉 (2001, 453 頁 )補釋 爲 `` [ 大者以安 】人 民'\《論語

郭店楚墓竹書

128

·憲問 》有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語 。 林素清 (2003, 73 頁) 補釋爲``【也 。 大者以治其】 人民" 。

[ 20 ]

小,陳偉 (2000A, 49 頁)、廖 名春 (2000C, 72 頁)讀 。 今按:

《管子 . 禁藏》有``大者以失其國,小者

以危其身",與簡文對比,是從反面 立説 。 這句簡文的標點從陳偉 (2000A, 49~50 頁) 。

[ 21 ]

新迢,整理者讀爲``親戚" 。 陳偉 (2000A, 49~51 頁)、廖 名春 (2000C, 72 頁)讀爲``新舊 " 。 顏世鉉

(2001 , 458~459 頁 ): "新舊"猶``新故",指新人與老臣 。 又疑讀爲``親讎",指親近者與有仇怨者 。 魏 宜輝 ( 2003, 82 頁) : ``逛"右旁 從 `` 富 " "高"聲,是將``就"原本所從的``京"改爲形聲俱近的``高" 。 遠近,顏世鉉 (200 1, 459 頁):指人倫關係或人際關係的遠近,也可能指地域的遠近 。

[ 22 ]

才,整理者讀爲`'在" 。 顏世鉉 (2001, 459 頁) 讀 爲 `'裁" 。

[ 23 ]

得 其 人,顏世鉉 (2001, 459 頁) :即``得人",意爲得有才德之人而舉用之 。

[ 24 ]

``也"後圓點,李零 (1999B, 519 頁 )疑是分 章符 號 。

[ 25 ]

賞慶,顏世鉉 (2001, 460 頁):見於 《左傳》 昭公 二 十八年、 《荀 子·正論 》 , 獎賞之意 。

[ 26 ]

歸,顏世鉉 (2001, 460 頁) :

《呂 氏 春秋.當賞》

``凡 賞非 以愛之也,罰非以 惡之 也,用觀歸也 。 所歸善,

雖惡之,賞;所歸不善,雖愛之,罰" 。 ``觀歸"指觀其 結果 。

[ 27 ]

材,陳 偉 ( 2002C, 116 頁) :似成讀为`'裁",指取捨裁定 。

[ 28 ]

屮 (草)菲(茅),陳偉( 1998, 70 頁) 、馮勝君 ( 2000, 211~212 頁)等釋 。 馮氏 云 :

``草茅" 一 詞典籍

習見,多比喻人處於貧賤卑下之位,如《唐虞之道》、《管子 · 戒》丶《儀禮 .土相見禮》等 。 《漢 書. 爰 盎 晁錯傳 》`` 臣錯屮 茅 臣"中``草 茅 "之草亦省作``屮",與簡文可互證 。

[ 29 ]

陳偉(1 999B, 32 頁) :釋文在``任者"後斷 讀 ,語意不明 。 恐 當 在``兄"後斷 讀 。 ``父"上 一 字殘留下端 ,

似是``者" 。 如然,本句大概原爲``任者(諸)父兄,任者(諸)子弟" 。 又 13 號簡殘上段, 12 號 簡殘下

段,從文意及竹簡寬度推測,二者原似屬一體 。 簡文或可復原爲``雖在草茅之中,苟賢,

[必任 諸 】 父兄,

任諸子弟 。 ……"廖名 春 ( 2000C, 72 頁) :疑陳所補 `` 必"字 當 作``可" 。 顏世鉉 (2001, 460 頁) : 簡文 之意可能是``謀諸父兄,任諸子弟" 。 古書記載中君王舉用人,往往有謀之於父兄之舉 。 林素清 (2003, 73 頁)在``父兄"前補``官諸" 二 字 。

[ 30 ]

孰,整理者讀爲``藝" 。 者,整理者未破讀 。 郭永秉 (2006): 這兩句話應當讀爲``大材執(設)者(諸) 大官,小材執(設)者(諸)小官" 。 ``大官"、``小官"當是指 重 要的職位官位 和不重 要 的職位 官 位 。 ``設" 字 的用法與 《墨子 .耕 柱》``衛君致祿甚厚,設之於卿"、``致祿甚厚,設我於卿"等句中的"設"相同 。 今按:《荀子.君道》``量能而授官'\《管子 · 權修》``察能授官"等,與簡文語意相同 。

[ 31 ]

它, 整理者讀爲 ``施" 。 張桂光 (200 1, 189 頁):字較一般``它"字增加了兩、 三 短畫,當屬於 ``附 畫 因 聲指事字",應徑釋爲``施" 。

[ 32 ]

義 ,徐少華 (2000, 378 頁) : 《左傳》隱公 三年有``君 義" 之語 。 又《禮記. 祭 統 》 : ``明其義 者 ,君也 。 " 使人,徐少華 (2000, 378 頁): 《 論語·八佾 》有 `` 君使 臣"之語 。 多,顏世鉉 (2000B, 40 頁 ) : 讀爲``爾",語氣詞 。 顏 氏 (2001, 461 頁)

復改讀 爲 ``祇",訓爲"安" 。

下同。廖名春 (2000C, 73 頁):當訓爲``賢" 、``美"、"好" 。 沈培 (2002, 11~16 頁) :疑 讀爲``何" 。 這 裏 簡文及下面相關文字可斷讀爲``以義使人,何 ?義者,君德 也",``以忠 事 人,何?忠者,臣德也",``以

智率人,何?智也者,夫德也",

"以信從人,何也?信也者,婦德也" 。 林素清 (2003, 73 頁)讀爲

"也" 。 沈培 (2004): 讀爲 `' 是 ",代詞,作謂語 。 陳劍(沈培 2004): 指示代詞, 意爲 ``……的(人或東 西)",跟``者"字的部份用法相類 。 劉樂賢(沈培 2004): 讀爲`' 是",同`' 氏",語 氣詞 。 顧史考

十二六德

129

(2006A, 88 頁): ``者也"的合音。 [ 33 ]

陳來 (2000, 85 頁):

``君德"的提法在《易傳》中多見 。 彭林 (2000B, 128~129 頁):簡文中的``君"

是有地有臣者之統稱,非特指國君 。

[ 34 ]

血氣之親,廖名春 (2000C, 73 頁):

``血氣"指血肉 。 顏世鉉 (2001, 461 頁):指父兄子弟關係 。 李零

(2002B, 136 頁) :指血緣之親。 [ 35 ]

苟,吳良寶 (2001, 8 頁)訓爲``誠" 。 淒,袁國華 (1998, 145 頁)、李零(1 999B, 517 頁)讀爲``濟" 。 顏世鉉 (2000B, 40 頁):可讀爲``濟",

成就、幫助之意 。 廖名春 (2000C, 73 頁):濟,

《爾雅·釋言》:

``益也 。 "吳良寶 (2001, 8 頁):讀爲

``蓁",敬慎貌 。 夫人,顏世鉉 (2001, 462 頁):眾人 。 F'\,整理者未釋,與下句連讀 。 袁國華 (1998,

145 頁):釋爲``它",讀爲``施" 。 字後斷讀 。 李零

(1 999B, 519 頁):寫法與``它"相像,似是語尾助詞,暫讀爲``也" 。 李氏 (2002B, 136 頁)復云:這裏 也有 一 種可能,就是原文實在``善"下斷讀,此字爲下句之首,含義類似表示條件的`'雖"字 。 顏世鉉

(2001, 462 頁) :施,施行 。 [ 36 ]

腦,李零 (1999B, 519 頁):釋爲``葬",連下 字 哲讀爲``藏腑" 。 黃德寛、徐在國 (1999, 76 頁)釋爲 ``葬" 。 顏世鉉 (2000B, 40 頁):從``户"從``夕", ``臟" 。 陳偉( 2002B, 395 頁):聯係後 一字 的考釋,

``死"字異構 。 陳立 (2000): 釋爲``莊",讀爲 ``葬"似當讀爲``股" 。 林素清 (2003, 73 頁)讀爲

``謀" 。 侯乃峰 (2006): 从``卦" ``劫"声,讀爲``股" 。 趙平安 (2007): ``劫"顯然由人形和,構成,實 即``股"之指事本 字 ,此 字 可以隸定爲``股" 。

忱,袁國華 (1998, 145 頁)疑是``恣" 字。 顏世鉉 (2000B, 40 頁):釋爲``節" 。 簡文所從與《古文四 聲韻》引``節"字古文形近 。 顏氏 (2001, 463 頁)復云:死節之力,比喻臣子事君甚勤,用力甚深,不以

生死爲念 。 陳立 (2000): 釋爲``忧",讀爲``腑" 。

``臟腑之力"意爲全身的力量 。 何琳儀 (2001, 166

頁)、吳良寶 (2001, 8 頁)釋爲``忧" 。 陳偉 (2002B, 395 頁):疑當釋爲``怯",讀爲``肱" 。 ``股肱" -

詞古書習見,指手足、輔佐 。 古書中也有``股肱之力"的表述,見於《左傳》僖公九年、《墨子.非命下》 等 。 陳斯鵬 (2002B, 410 頁):上部是``又"字變體,疑從``心"

``付"省聲,讀爲``腑" 。 林素清

(2003, 73 頁)讀爲``猷" 。 趙平安 (2007) 讀爲``肱" 。 今按:趙氏``股肱"之説,曾在 2000 年初的清華 簡帛研讀班上提出 。 廖名春 (2000C, 74 頁):《説苑·建本》有``不憚其勞"之語。

[ 37 ]

f-'整理者釋爲``危" 。 陳偉 (2002B, 396 頁):疑讀爲``委",委託、交付之意 。 簡文還可能與委質之禮 有關 。 馮勝君 (2004-, 247 頁):字與古璽及傳抄古文`` F" 形體相同,當釋爲`` F " 。

[ 38 ]

裘按:依文例,``謂之"下脱``臣"字 。

[ 39 ]

事人,徐少華 (2000, 378 頁):

《論語.八佾》有``臣事君"之語 。 又《禮記.祭統》:

``能其事者,

臣也 。 "

[ 40 ]

李天虹 (2000C, 84~85 頁):疑兩``行"字前脱`'可"字 。

[ 41 ]

能,陳偉(1 998, 70~71 頁):《禮記.郊特牲》 一 段話與這裏的簡文略同 。 其云: ``信,事人也;信,婦德 也 。 壹與之齊,終身不改 。 故夫死不嫁 。 "楚文字中的``罷"可以讀爲``-",此``能"字與《郊特牲》 ``壹"字相當,如果不是脱寫上部的``羽",就應當是``溜"字的假借 。 顏世鉉 (2001, 465 頁):

``龍"所

從``羽"、``能"均爲聲符,這裏的``能"是``溜"字之省,通爲``壹( 一 )" 。 今按:參看《太一生水》 7

號簡註釋 。

郭店楚墓竹書

130

齊,龐樸 (2000A, 185 頁):訓爲``等",謂夫與婦爲不齊之齊 。 顏世鉉 (2001, 466 頁):讀爲``醮",指 《儀禮 ·士昏 禮》中婦與夫卒爵之禮 。 劉桓 (2001, 65 頁):《説文》``妻,婦與已齊者也",説明漢代這種 觀念還在流傳 。

[ 42 ]

主,龐樸 (2000A, 185 頁):即死 後所立靈牌 。

[ 43 ]

齒,裘按:與《説文》``縞"字古文形近,故釋爲``總",讀爲``變" 。 陳偉 (1998, 71 頁):也許是``家" 字變體,應讀爲``嫁'\《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似即``夫死有主"

所指 。

[ 44 ]

陳來 (2000, 85 頁)、徐少華 (2000, 378~379 頁)等指出與簡文講夫、婦之德的 字 句相似的記載見於 《禮記.郊特牲》、《大戴禮記 . 本命》等 。

[ 45 ]

或,李零 (1999B, 519 頁)、陳偉 (2000A, 50 頁)讀爲``又" 。

[ 46 ]

會,劉信芳 (2000A, 46 頁):讀爲``合"或``和",和諧、和合 。 顏世鉉 (2001, 468 頁) :可視爲``合"

之形訛 。 埠,李零(1 999B, 519 頁) :同``准" 。 陳偉 (2000A, 50 頁)釋爲``墉" 。 劉信芳 (2000A, 46 頁)、顏世 鉉 (2001, 468 頁) :讀爲``敦",敦厚 。 廖名春 (2000C, 75 頁) :

114 頁):讀爲``敦",通``屯",聚集之義 。 讀``最"亦通 。

``會淳"即學習、看齊 。 劉釗 (2003B,

``會最"即``會萃",會聚之意 。 林素清

(2003, 74 頁; 2005, 15 頁):從``郭"聲,讀``最",訓爲``聚" 。 ``會最"爲同義複詞 。 長材,廖名春 (2001, 173 頁):優秀人才 。 顏世鉉 (2001, 468 頁):

``長"讀爲``養" 。 ``養材"即培養其

天生的質性 。

[ 47 ]

共,整理者未破讀 。 廖名春 (2001, 173 頁):讀爲``恭" 。 ``恭"後斷讀 。 之,廖名春 (2001, 173 頁) :訓 爲``向" 。

[ 48 ]

奉,整理者釋爲``弈",陳偉 (1999B, 32 頁):上部似``丰"的變體,恐當釋爲``奉" 。 顏世鉉 (2001, 468~469 頁)、何琳儀 (2001, 166 頁) :弈,讀爲``睦" 。 李零 (2002B, 136 頁):從``先"得聲,疑讀爲

`'睦" 。

社稷,簡文作亞,字下有 二 墨點 。 陳偉 (1999B, 32 頁):

``社稷"合文 。 陳氏 (2006B) 復云:上博竹書

《姑成家父》 3 號簡``社稷"作 #f~ ,可證此確是``社稷"合文 。 顏世鉉 (2001, 469 頁):

"里社"合

文 。 里、社都是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 。 ``睦里社"指在地方上能與人和睦相處 。 何琳儀 (2001, 166 頁):

釋爲``禋",讀爲``姻'\《周禮 .地 官 .大 司徒》注``睦,親於九族;姻,親於外親" 。 `` 禋"下有重文符, 全旬應釋爲``上恭下之義以睦姻,睦姻謂之孝'' 。

[ 49 ]

則,廖名春 (2000C, 76 頁):即``會埠" 。 `'仁'上缺文,李零 ( 1999B , 518 頁)補釋爲``故人則爲[人也,謂之】仁" 。 陳偉 (2000A, 50 頁)補釋 爲``故人則爲 [口口謂之】 仁" 。 廖名春 (2000C, 76 頁)補釋爲``故人則爲[義也謂之】仁" 。 顏世鉉

(2001, 469 頁)補釋爲``故人則(能)爲【人子謂之】仁" 。 ``能爲人子"指能行爲人子之道,也就是做 到孝 。 [ 50 ]

劉樂賢 (2000A, 386 頁):父、子、君、臣之四德説見於 《 説苑·建本 》 ,即所謂``四道"

父道聖、子

道仁、君道義、臣道忠 。 今按 :簡文講君 、臣、夫、婦、父、子的文字,亦可參《管子·五輔》 :

``爲人君

者中 正而 無私,爲人臣者忠信而不堂,爲人父者慈惠以教,爲人子者孝悌以肅……爲人夫者敦懞以固,爲人

妻者勸勉以貞 。 "

[ 51]

廖名春(1 999A, 64 頁):《論語·顏淵》: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 夫、婦婦 。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類似記載還

十二六德

131

見於《禮記·中庸》、《荀子·王制》等 。

[ 52 ]

顏世鉉 (2001, 470 頁):《呂氏春秋·處方》有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六者當位 " 。

``六

者當位"與``六者各行其職"意同 。

[ 53 ]

岱,陳偉(1 998, 71 頁):疑是``嶽"字別體,讀爲``獄" 。 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6 頁):疑應讀爲 ``誕",説大話、欺詐 。 顏世鉉(1 999A, 395 頁)、劉信芳 (2000A, 46 頁)等:應讀爲``訕",誹謗 。李零

(1 999B, 519 頁):似可讀爲``讒" 。 廖名春 (2000C, 77 頁):當讀爲``愴",奸佞、奸邪之義 。 吝 ,整理者隸定爲`` 杏" 。 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5~106 頁):從``大"從`` 言" ,與傳抄古文``誇"

字 同 。《 廣韻》: ``誇 ,大 言 也 。 " ``誕誇"典籍或作``誇誕",見於《論衡.道虛》、《抱樸子.祛惑》等 。 顏 世鉉(1 999A, 395 頁):釋爲``誇",誇大不實 。 颜氏 (2001, 469~470 頁)復因陳偉讀``杏"爲``獄"

之説,改讀爲``訟" 。 李零 (1999B, 519 頁):從`` 言"從``彥"省, 似可讀爲``諂" 。 劉信芳 (2000A,

46 頁): `'諺"字異體,傳言。 36 號簡`` 査"是``斎"字之誤 。 陳 立 ( 2000): 岔 薈 ,讀爲``訟言" 。 廖名 春 (2000C, 77 頁):即``誇" 字 古文,疑當讀爲``逆",犯上之義 。陳偉 ( 2002C, 122 頁):李、劉釋字

可以信從,但在此恐應讀爲``扞" 。 獄、扞義近,古書常常並提 。 蒞麗梅 (2007, 460 頁) :從``言"

``文"

聲,讀爲``讞" 。 ``獄讞"指刑獄議罪之事,辭例見 《韓詩外傳》卷三等。 今按:《管子·權修》`'故百姓皆説爲善,則暴亂之行無由至矣",可與簡文參看 。

[ 54 ]

在,陳偉 (2002C, 122 頁) :存在 。 也可能讀爲``載",指記載 。

[ 55 ]

李學勤 (1999B, 19 頁):詩、書、禮、樂 、易、春秋並列而 言 ,見於《莊子.天運》 。 廖名春(1 999A, 66 頁):詩、書等六者並言見於《天運》 、《 禮記·經解》等 。 陳來 (2000, 89 頁):這段文字與《語叢 一》 講

詩、書、禮、樂、易、春秋的文字相對應 。

[ 56 ]

新,顏世鉉( 1999B, 183 頁)、李零(1 999B, 518 頁)讀爲``親" 。 此,顏世鉉(1 999B, 184 頁):承接連詞,與``則"用法相同 。 多,顏世鉉 (1999B, 184 頁):廣也、大也 。 林素清 (2003, 74 頁)讀爲``著" 。

[ 57 ]

裘按:此句`'多"下脱``也"字 。

蜜,整理者隸定爲`' 會 " 。 裘按:此字亦見 11 號殘簡 。 顏世鉉(1 999B, 183 頁; 2001, 471 頁):隸定爲 ``會",讀爲``敘"或``舒",順次、依循之意 。 李零 (1999B, 520 頁)讀爲``欽" 。 陳偉 (2002C, 121 頁)

讀爲``余" 。 徐在國 (2003A, 100~101 頁):當釋``蜜",讀爲``密",親近 。

[ 58 ]

頗,顏世鉉 (1999B, 184 頁):讀爲``微",精盡 。 李零(1 999B, 518 頁)讀爲``美" 。 徐在國 (2001, 180 頁):從``頁" ``歧"省聲,``美"之或體 。 沈培 (2004) 將這段文 字斷讀爲 ``親,此是也;密,此是 ;美,此是也" 。

[ 59 ]

人衍,整理者釋爲``衍(道)" 。 呂浩 (2001, 279~280 頁) : ``行"下有 - 短橫,應爲重文符或合文符 。 簡 文釋讀存在五種可能:行行、行人、行行、人行、衍行 。 從文例及文義看,宜釋爲``行(道)行" 。 廖名春

(2003B, 82 頁)引述説:李家浩讀爲``人衍",李鋭讀爲``行行"或``行衎",陳偉讀爲``道導" 。 采 ,裘按:疑``道耒"是以上 一篇的篇名 ,

``止"即此篇至此完了之意 。

``宗 "也有可能當釋爲``柞"或

``業" 。李零 (1999B, 520 頁)讀爲`` 御" 。 廖名春 (2000C, 78 頁)讀爲 ``亡 " 。 `'道亡止"即``道無止" 。 廖氏 (2003B, 82 頁)復隸定爲``朵",從李零説讀爲``御" 。 呂浩 (2001, 280 頁):讀爲``罔'\ 《字彙》 : ``罔,誣也 。 "顏世鉉 (2001, 469 、 472 頁) :讀爲`` 亡 " 。

``道亡止"是六經所含六德之道無所窮止之意 。

陳偉 (2002C, 122~123 頁):字上部所從也可能是``止",然則此字應是 《説文》 和 《古文 四聲韻 》

``困"

字古文,疑當釋爲``困",阻礙義 。 止,徐少華 (2001, 51 頁):

``止"後墨塊應是分章標識 。 廖名春 (2003B, 82 頁):疑讀爲``之",指六

郭店楚墓竹書

132 經 。 ``行道御之"即``言以道御之" 。

[ 60 ]

廖名春(1 999A, 65~66 頁): ``仁內義外"説見於 《 語叢一 》、《 孟子.告子上》 。 王博 (1999A, 31 頁): 《管子 .戒 》``仁從中出 ,義從外作"的觀念與 《六德》及《語叢》有關。龐樸 (2000A, 187 頁):

``仁內

義外"爲孟子以前的一般認識 。 顏世鉉 (2001, 473 頁):簡文``仁內義外"的``內外",指有血緣關係者 和無血緣關係者 。 《孟子 · 告子》``仁內義外"的``內外",指內在於心和外在於人 。

[ 61 ]

龐樸 (2000A, 187 頁):這句是説禮樂通行於六位,無內外之別 。

[ 62 ]

位,廖名春 (2000C, 78 頁)讀 。

[ 63 ]

裘按: ``布實丈"當讀爲``布銍,杖" 。 據 《 儀禮.喪服 》 服父及君之喪,``斬衰裳,苴銍,杖……",與簡

文作``布銍"不同 。 李學勤 (2000A, 19 頁)斷讀爲``疏斬布,銍,杖"。廖名春 (2000C, 78 頁) 、彭 林

(2000B,

127~128 頁)説與李氏類同,彭氏又疑``疏斬布"是``疏布斬"的倒文 。

``疏布斬"意謂斬用

粗布 。

[ 64 ]

衰,整理者 :簡 文同《説文》``衰"字古文 。 牡麻銍,裘按讀 。

[ 65 ]

昆:裘按:此 字不 識,但在此必當讀爲``昆弟"之``昆" 。 據 《 儀禮·喪服 》 ,服昆弟之喪,

``疏衰裳齊,

牡麻銍……",與簡文相合 。 李家浩 (1999A, 343 頁)據傳抄古文釋爲``昆" 。 張光裕 (1999B, 12 頁) : 釋爲``昆",字類昆蟲之形 。 黃德寬、徐在國(1 999, 76 頁):釋爲``昆",從`` 云 "聲 。 陳秉新 (2003,

356 頁):釋爲``耘",與``昆"音通 。

[ 66 ]

妻,整理者 :簡 文與《説文》古文``妻"字形近 。 裘按:據 《 儀禮.喪服 》 ,服妻與昆弟之喪皆有``疏衰裳齊,牡麻経" 。

[ 67 ]

娩,整理者釋爲``字" 。 裘按:《禮記 . 大傳》、《儀禮·喪服》均有``袒免" 。 或疑簡文``袒字"之``字" 爲``免"之誤寫 。 顏世鉉 (2001, 476 頁) : 當釋爲``免",古文字``免"均從``人",此從 ``子",可能是 意近形旁的通用 。 李零 (2002B, 137 頁):

``娩 "字初文,讀爲``免",嚴格講不能説是錯字 。 今按:參看

《 緇衣 》 24 號簡註釋 。

[ 68 ]

宗族,李學勤 (2000A, 20 頁):五服以外的親屬 。

[ 69 ]

彌,陳立 (2000): 此 字 及下文``朋"不從``弓",當隸釋爲``佣" 。 今按:此 字 所從``弓"形或是``人"

形之變,《緇衣》 45 號簡``朋友"之``朋"即從``人" 。 但簡文確寫作``弓"形,姑從整理者隸定 。

[ 70 ]

區(絶),劉樂賢 (2000A, 386 頁 ):喪服用詞,減殺之意 。 廖名春 (2000C, 80 頁):當訓爲捨棄 。 魏啓鵬

(2001, 103 頁):宜釋爲``繼",訓爲``次" 。 彭林 (2001A, 97~98 頁):應與禮書中的``絶服"相當 。 陳 偉 (2002C, 125~126 頁 ):疑魏説有成立的可能 。 布銍杖"是爲父而設,用於君乃是比附而致;

``繼"意猶比、相次 。 這段簡文的含義 可能是説``疏斬

`' 疏衰齊牡麻銍"是爲昆弟而設,用於妻是比附而致 。 劉釗

(2003B, 116 頁):停止之意 。 [ 71 ]

庁 ,裘按:似與 《 性自命出 》

``炎(瑟)"爲 一 字 ,疑當讀爲`' 殺",省減 。 張光裕 ( 1999B, 12 頁)等:

``瑟"假爲``失" 。 顏世鉉 (1999B, 184 頁 ):此爲``麗"字古文,讀作``離",訓``絶" 。 李零(1 999B, 520 頁) :似可讀`` 疾" 。 又此字爲``麗"所從,`'麗" 、

``瑟"古 音 亦近 。 李氏 (2002B, 137 頁)復云:

``疾"有

非難之意 。 從讀音考慮,此字也可能讀爲 ``失" 。 劉國勝(1 999, 43 頁) :應 釋爲``鋅",讀爲``叛" 。 彭林

(2001A, 102 頁):殺,殺止 。 陳偉 (2002C, 126 頁):顏説釋``麗"可從 。 ``麗"有附著義 。 簡文``爲宗族 麗朋友,不爲朋友麗宗族",意思是説``袒免"本爲宗族而設,用於 ``朋友"乃附麗 、比照而致 。 友,袁金平 (2007, 33 頁): ``友"字所從 二 ``又"變爲 二 ``尤 " ,``乂"、``尤"形、音均近 。

[ 72 ]

三 親,廖名春 (2000C, 80 頁):指父、昆弟、宗族 。 顏世鉉 (2001, 478 頁):指父、子、夫 。 劉釗

十二六德

133

(20038, 117 頁) :指夫婦、父子 、兄弟。《顏 氏家訓.兄弟》有此`` 三 親" 。 卽,李零 (19998, 520 頁):疑同"則",即 《説文》``斷"字古文。陳偉 ( 2000A, 50 頁)、張桂光

(2001, [ 73 ]

189 頁)釋爲``斷" 。

龐樸 (2000A, 188 頁) : ``門內"謂血親之間,``門外"謂朝廷之間 。 顏世鉉 (2001, 473 頁) :《説苑.政

理》``尊賢,先疏後親,先義後仁也"、``親親,先內後外,先仁後義也",``內外"與``親疏"相對而言; 其``內外"猶簡文`` 門內"、`` 門外",指血緣親疏關係 。 蹈 ,裘按:疑當讀爲``治" 。

紉,龐樸 (1998, 9 頁)、陳偉(1 998, 71 頁)等讀爲``恩" 。 弇,整理者:簡文與《説文》古文``弇"字同 。 龐樸(1 998, 9 頁)、陳偉(1 998, 71 頁)等 : 《禮記 .喪服四制 》 ``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與 簡文基本相同 。 李零( 19998, 520 頁):與簡文相近的語句見於 《大戴禮記 .本命 》 和 《禮記 .喪服四

制》 0

[ 74 ]

類,廖名春 (2001, 175 頁) :類似 。 陳偉 (2002C, 127 頁) :品類 。

``仁類"、``義類"與 《五行》``仁之

方"、``義之方"類似 C

翦,李零 (19998, 520 頁): 上半是``蔑"字所從 , 字不從刀。劉信芳 ( 2000C, 214 頁) :從``普"省聲 ,

疑讀爲``蒙",即女羅 。 廖名春 (2001, 175 頁):從`` 普"省聲,當讀爲``普",昏暗 不明 。 顏世鉉

(2001, 478~479 頁) :上半是``蔑"所從,下半爲``制",當讀爲``湣",親愛之意 。 徐在國 (2001, 181 頁): 上半從``目",下半從``制",讀爲``蔑"或``制" 。 陳偉 (2002C, 127 頁):上部與 36 號簡``蔑" 字所從相同,疑當釋爲``普"或``夢",昏暗不明之意 。 劉釗 (20038, 117 頁):借喻``柔"物 。 陳劍 (2004A): 字與《五行》``柔"字相當 。 其下半``釖"像``以刀斷草"形,是``蕘"的表意初文 。

``柔"音通,'翥"以``蕘"爲聲符,故可讀爲``柔" 。 范麗梅 (2007, 449 頁):《方言》卷二 :

``蕘"、

``木細枝

……江淮陳楚之內謂之蔑 。 " ``閽"正是《方言》所記錄``蔑"的本字 。

速,劉信芳 (2000C, 214 頁) :讀爲``束" 。 廖名春 (2001, 175 頁) :疑訓爲親近、關心 。

``仁類普而速"

意思是講`'仁'就類似不明``義"而重視親情 。顏 世鉉 (2001, 479 頁):讀爲`'屬'\《禮 記.喪服小記 》 孔疏:

``屬者,骨血連續以爲親也 。 "陳偉 (2002C, 127 頁):疑借爲``數",繁數、瑣碎之意 。 劉釗

(20038, 117 頁):束,指纏繞 、約束 。 范麗梅 (2007, 449 頁):束,指結紮成束 。 [ 75 ]

卉,陳偉 (2000A, 50 頁)讀爲``持" 。 陳氏 (2002C, 127 頁)復云:疑當釋爲``志",通``識",認知、

判識之義 。 廖名春 (2000C, 81 頁):疑讀爲``止",義同於 ``斷" 。 劉信芳 (2000C, 215 頁):從``止" 聲,讀爲``棫",木樁 。 顏世鉉 (2001, 479 頁)從陳偉舊説讀``持",通``制",裁斷之意 。 林素清

(2003, 74 頁)讀爲 `` 齒" 。 劉釗 (20038, 117 頁) :借喻``剛"物 。 陳劍 (2004A): 從文意看,此字含義 應與``剛"、``強"、``堅" 一 類詞接近 。 今按:字或可讀爲``直" 。

絶,廖名春( 2000C, 81 頁) :義同於 ``斷" 。 劉信芳 (2000C, 215 頁)讀爲``葩" 。 顏世鉉 (2001, 479 頁)訓爲``斷" 。 陳偉 (2002C, 127 頁) :斷,簡文中似引申爲決斷 。 劉釗 (20038, 117 頁) :

``翦而束"

與``弄 而絶",文意與 《性自命出》`` 剛之柱也,剛取之也;柔之約,柔取之也'\《荀子·勸學》``彊( 剛) 自取柱, 柔自取束" 相同 。

[ 76 ]

敞,整理者:疑即《説文》``更"字 。 李零 (19998, 520 頁)讀爲``放" 。 龐樸 (2000A, 187 、 188 頁)據 《五行》文將``仁囍而散"讀爲``仁柔而匿" 。 劉信芳 (2000C, 215~216 頁):劉國勝説此字從``內"是

正確的 。 在此讀爲``匿" 。 匿,隱也 。 匿匿猶如惻隱 。 廖名春 (2001, 175 頁)讀爲``匿" 。 顏世鉉 (2001, 479~480 頁) :從``問",讀爲``納"或``內",隱藏 。 陳偉 (2002C, 127 頁) :可釋 爲 ``容",容納、盛受

郭店楚墓竹書

134

之義 。 林素清 (2003, 74 頁) : 讀爲``勉",下一``啟"字同 。

``啟 敞 "讀爲``儷勉" 。 劉釗 (2003B,

117

頁) :疑讀爲``綿",與``簡"相對 。 范麗梅 (2007, 452~453 、 457 、 458 頁):從``內"聲,讀爲`'暱", 親近之意 。 下文`` 啟毆"應讀爲``繩繩",指眾多 而綿延不絶的樣子;

`'是以戩"之``敞"讀爲``匿",隱

藏之意 。

[ 77 ]

罡,整理者讀爲``強" 。 龐樸 (2000A, 187 、 188 頁)、裘錫圭(張富海 2000)

讀爲``剛" 。 劉信芳

(2000C, 215 頁) :強,指``義"所具有的剛性特徵 。 顏世鉉 (200 1 , 480 頁) :剛,剛斷 。 柬,李零(1 999B, 520 頁)讀爲``簡" 。 劉信芳 (2000C, 215 頁): 字又 作``簡",指``義"所具有的尺度 性 質 。 顏世鉉 (200 1 , 480 頁) : 義猶``衡",指公正客觀的標準 。 林素清 (2003, 74 頁)讀爲``翦" 。 劉釗

(2003B, 117 頁) : ``剛簡"意爲剛強率略 。 [ 78 ]

少,廖名春 (2001, 176 頁)、顏世鉉 (200 1 , 480 頁)讀爲`` 小" 。 炭,整理者疑當釋爲``寮" 。 李零 (1999B, 520 頁):古``熱"字 ,疑讀爲``折" 。 劉信芳 (2000C ,

216

頁):據帛書應讀爲``涅",孵化之意 。 ``少 而涅多"即由少化而爲多也 。 廖名春 (200 1, 176 頁):從``屮"

從``炅",``炅"即``熱",字可釋爲``蓺",讀爲``偃" 。 "小而偃,多也",即有小罪而赦之,寬宥、掩蓋 之,跟隨的人就會多 。 顏世鉉 (2001, 480~482 頁) : ``炅"字異體 。 從`'火" ``日"聲,可讀爲``軫",訓 爲`'多" 。 林素清 (2003, 74 頁)釋爲``蓺 " 。 劉釗 (2003B, 118 頁):字從``炅",即``慎"字古文,疑 讀爲``實" 。 范麗梅 (2007, 455 、 457 頁) :此字 古音應與``熾" 相同 。

``熾"引申爲子孫後代繁衍昌盛

之意 。 顏世鉉 (200 1 , 480 頁): ``納之爲言也猶納納也,小而軫多也",與《五行》 40 號簡``匿之爲言也猶匿匿 也,小而訪者也" 、 43 號簡``小而軫者,能有取 焉 "有關,相似記載也見於帛 書本《五 行 》 。 陳偉 (2002C, 128 頁): ``容之爲 言 也猶容容也,少而炅多也"與 《五行》

``匿之爲言也猶匿匿也,小而軫者也"相當 。

``匿"有隱藏義,與``容"含意相近 。 廖名春 (2001, 175 頁)將上段文 字斷讀爲 :

``仁,類普而速;義,類止而絶 。 仁,瞽而匿 ; 義,強而簡 。

匿之爲言也,猶匿匿也,小而偃,多也 。 "

[ 79 ]

斂,黃德寬、徐在國 ( 1998, 106~107 頁):應釋爲``豫'\《 爾雅 · 釋詁》:

``豫,樂也 。 "李 零 ( 1999B,

520 頁)釋爲``逸" 。 劉國勝 ( 1999 , 42 頁):從``去"從 ``象" 。 古文象、兔二字形近易混,又因 二字 性

質相同,有時作爲表意符號可以通用 。 字應釋爲 ``逸",隱匿之意 。 陳立 (2000): 從``谷"從``象",

``欲"字 異 體,欲望、想要 。 劉信芳 (2000C, 216 頁):從黃 、徐 之説釋``豫",讀爲``舍",與``求"爲 對文 。 廖名春 (2000C, 82 頁):

``逸其志"指壓抑自己的私心 。 顏 世鉉 (2001, 482 頁):從``象"

``谷"

聲,讀爲``欲",意爲婉順 。 周鳳五 (2002B, 158 頁) : 字 作``韻",讀爲``捐" 。 李天虹 (2002A,

頁) :從`` 谷"從``兔",疑是``逸"的會意異體,隱匿或閒適、安樂之義 。 劉釗 (2003B, 118 頁) :

401 `濬象"

即``豫" 字異體 ,疑讀爲``抒",抒發 。

[ 80 ]

裘按:此句似當讀爲``求養親之志" 。

``志"從`'之"聲 。 其下有表示重文或合文之符號,故可讀爲`'之

志" 。 陳偉 (2002C, 128 頁): ``養親之志" 即 奉養父母 能順從 其意志 。

[ 81 ]

劉信芳 (2000C, 217 頁) 讀`` 害"爲``盅 " 。 林素清 (2003, 74 頁)在``害"後加問號 。

以,李零 (1999B, 520 頁)讀爲 ``已" 。 劉信芳 (2000C, 217 頁) :

亡不 以也,無不如是也 。

陳偉

(2002C, 129 頁) : 亡不 以,無所不用之意 。 《呂 氏春秋·求人 》 ``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可參讀 。 [ 82 ]

卞,李零 ( 1999B, 520 頁)禛爲`` 別" 。 彭 林 (2000B, 130 頁): `` 別"爲謹滇之意 。

生 ,廖名 春 ( 2000C, 82 頁) :產 生 。 言,廖名春 ( 2000C, 82 頁):語氣詞 。 顏 世鉉 (2001, 483 頁 ):和敬、和樂 。 陳偉 (2002C, 129 頁):疑

十二六德

135

當讀爲`` 焉 " 。

[ 83 ]

陳偉 (2002C, 129 頁) 將 這段文字標點 爲 `` 男女,辨生焉 ;父子,親生焉 ; 君臣 , 義生焉 " 。

[ 84 ]

這段 文字李零 ( 1999B, 518 頁)標點爲`` 父聖子仁 , 夫智婦信 ,君 義臣忠" 。 陳偉 (2002C, 129~130 頁)

標點 爲 `` 父聖,子仁 ; 夫智 ,婦信; 君義,臣忠",意爲``父聖 則子 仁,夫智則婦信,君義 則臣忠" 。

(85 ]

廖名春(1 999A, 63 頁): ``聖生 仁,智率信,義使忠"

即 後 世`` 君爲臣綱,父爲子綱 , 夫爲 婦綱 "之 三 綱

説的源頭 。

[ 86 ]

蔑,廖名春 (2000C, 83 頁)、顏世鉉 (2001, 483 頁) 訓 爲``無" 。 劉釗 (2003B, 118 頁)隸定爲``煨" 。

[ 87 ]

言, 顏世鉉 ( 2001, 484 頁) :語 氣 助詞 。

信 言永 , 廖名春( 2000C, 83 頁 ) : `` 言" 即``乃" 、``就" 。 顏世鉉 (2001, 484 頁) : ``信 "讀爲``伸",伸 明之意 。 ``氷"是指事之詞,指六德 。 陳偉 (2002B, 397 頁): 信言 ,誠實無欺的言辭 。 氷,同``也",句中 表示停頓 。 林素清 (2003, 74 頁 ) : `` 言 "讀爲``焉" 。 劉釗 (2003B, 119 頁) : ``言氷"讀爲 ``焉爾" 。 `` 焉

爾"爲典籍常見之語氣詞,意爲於是、而已 。

[ 88 ]

煬,廖名春 (2000C, 83 頁) :疑讀爲``養"或``祥" 。 顏 世 鉉 ( 2001, 484 頁) : 讀爲``揚",彰顯之意 。 呂浩 (2001, 287 頁) : 義爲遮蔽、壅蔽 。 李零 ( 2002B, 137 頁)

讀爲``誠" 。 周鳳五 (2002B, 157 頁) :

右旁 是``尋",讀爲``韌" 。 陳偉 (2002B, 397~398 頁):讀爲 `` 陽" , 虛飾、假裝之義 。 字亦 作``佯" 。 ``陽言"與``信言"對義而言,指爲了維繫社會倫理而設計的措辭 。

[ 89 ]

設,李零 (1999B, 520 頁)釋爲 `` 設 " 。 廖名春 ( 2000C, 84 頁):設, 疑讀爲``合", 指符合``夫 夫、婦 婦、父父 、 子子 、 君君、臣臣" 。 字後斷讀 。 顏世鉉 ( 2001, 484 頁) : 設,施用 。 呂浩 ( 2001, 287 頁) :

《 廣雅 . 釋詁 》 :

``設,合 也 。 "

``設外內皆得也",猶 言 ``合內外,皆得也" 。 陳偉 (2002B, 398 頁) : 設,

指施 設 。 林素清 (2003, 74 頁) 讀 爲``庶" 。

外內,廖名春 (2000C, 84 頁) :指``內 位父、子、夫,外位君、 臣 、婦" 。 ``外 內皆 得" 即 ``父聖,子仁, 夫智,婦信,君義,臣忠"六德皆能實現 。 顏世鉉 ( 2001 , 484 頁):

`` 內 "指父、子、夫,

"外"指君 、

臣 、婦 。 得, 顏 世鉉 (2001, 484 頁 ):即適合 、適當 ,引申 有親悅 、 融洽之意 。 這段話陳偉 (2000A, 50 頁 ; 2002B, 397 頁)斷讀爲 : `` 君子言 ,信 言爾言,陽言爾設, 外內皆得也" 。

[ 90 ]

昏,陳 偉 (2002C , 131 頁) : 訓爲``亂" 。 《 國語 . 齊語 》 管子説``爲君不君,爲臣不臣,亂之本也",可

參看 。

(91]

帝,整理者讀爲``啻" 。 陳偉 ( 1999B, 32 頁):

`'不啻"爲 不僅 、不只之意, 似 與簡文不 合 。 恐應 讀爲

``諦",指詳細考察 。 字後斷讀 。 廖名春 (2000C, 84 頁):當讀爲``謫",罰也,譴也 。 字後斷讀 。 顏 世 鉉

(2001 , 485 頁) : ``啻 "訓 爲`` 特" 。 `'不啻" 即 ``非 一 "之意 。 民,陳偉(1 999B, 32 頁): 似廆讀 爲 ``萌 " ,指發端 ,故与"微"连 言。

``萌微"見於《淮南子 . 繆稱

訓 》 。 廖名春 ( 2000C, 84 頁 ): ``民微"指民情的細小處,此指孝悌 。 顏世鉉 ( 2001, 485 頁):從陳氏 讀 。 ``萌微"指 事 情將要發生時 所 顯 露出來的 一 些微細情況 。 劉釗 (2003B, 119 頁) :

"民微"即民隱,意爲

``民眾之苦痛" 。

(92 ]

或,李零(1 999B, 520 頁)讀爲`` 又" 。 陳偉 ( 2000A, 50 頁)、廖名春 (2000C , 84 頁)讀爲``有" 。

- ,廖名春 ( 2000C, 84 頁) :與下 文`` 一 偏"、

`` 一 曲"同 。 龐樸 ( 2000A, 189 頁) :指人道 。 林素清

( 2003, 74 頁)讀爲 ``忒" 。 [ 93 ]

廖名春 (1999A, 64 頁)等指出 :

《禮記 . 郊特牲 》

``男女有 別,然後 父子親 ; 父子親,然後 義 生 ; 義生 ,

然後禮作'\《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

郭店楚墓竹書

136

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可與簡文互參 。

[ 94 ]

廖名春 (2000C, 85 頁):《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 》 載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孝經 》 載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與簡文互參 。

[ 95 ]

式,劉信芳 (2000D, 938 頁)讀爲``弋" 。

戶李零(1 9998, 520 頁):左半與《性自命出》 54 號簡``禮"字同,右半從支,釋爲``體" 。 陳偉 (1 9998, 32 頁):疑應釋爲``編",讀爲``偏",猶如 43 號簡的``一曲" 。 ``一偏"指 一 小局部,簡書中具體 指``孝悌" 。 劉信芳 (2000D, 938 頁) :隸定爲``毆",讀爲``獵" 。 ``弋獵"意即追求 。 劉釗 (20038,

119

頁): `` 一 偏"指 一 個方面 。 瀍,李零 (19998, 520 頁) :似應讀``廢" 。 陳偉(1 9998, 32 頁)讀爲``廢" 。

[ 96 ]

失其謩,趙建偉( 1999A, 39 頁):疑 《 性自命出 》 54 號簡從相同偏旁之字爲``論"之異形,讀``倫",訓 爲``序" 。 此``失其墨i"即``失其序" 。 劉信芳 (2000D, 933 、 939 頁): ``失其獵"意謂失其取捨之度 。 陳 偉 (2002C, 132 頁):

``失其偏"是説不讓民眾失去孝悌這 一 基本倫常 。 林素清 (2003, 75 頁; 2005,

13

頁):讀爲``意",勉也 。

[ 97 ]

訒,裘按:下文屢見,疑即《説文》``斷"字古文 。王 子今 (2000, 210~211 頁):讀爲``軔" 。 ``軔"原義 爲止車器,引申爲``止" 。 ``軔訕"義如``止謗'' 。

[ 98 ]

簷,趙建偉(1 999A, 39 頁):讀爲``淪",訓爲``没" 。 劉國勝 (1999, 43 頁):應釋爲``偏",其右旁係 ``冊''繁寫,古文扁是 一 個從冊的字 。 字亦作``遍" 。 周遍、周全之義 。 李零 (19998, 520 頁)釋爲``體" 。 陳偉 (19998, 32 頁):劉説從辭意看當是,唯疑字右旁從``犏"省聲 。 劉信芳 (2000D, 939 頁):

``邋"

字 異體,讀爲``獵" 。

[ 99 ]

劉國勝 (1999, 43 頁): ``道不可偏也,能守一曲焉",意思是説道不可明其全體,能知其一也就行了 。 《 莊 子·天下》有`'不該不偏,一曲之士也"之語 。 陳偉(1 9998, 32 頁):

`` - 曲"亦見於 《 莊子. 天 道 》、

《 陽則》及 《 荀子.解蔽》等 。 ``曲"指細小,``一曲"略同`` 一 偏" 。 劉釗 (20038, 120 頁):

``-曲"指

某 一 點, 一 個局部 。 《淮南子.繆稱訓 》 有`` 一 曲" 一 語 。 焉,陳偉(1 9998, 32 頁):應屬下讀,承接副詞 。

[ 100 ]

緯,顏世鉉 (19998, 186 頁): ``緯" 字 之省,讀爲``違",遠窩 。《 荀子.臣道》: ``崇其美,揚其善,違 其惡,隱其敗 。 "李零(1 9998, 519 頁)讀爲``諱" 。 劉信芳 (2000D, 939 頁):

``可以緯其惡"意爲可以

經 善 而緯惡也 。 何琳儀 (2001, 167 頁): ``緯" 字 之省,應讀``諱'\《 廣雅.釋詁》:

``諱,避也 。 "范麗

梅 (2007, 463 頁) :應讀爲``諱",隱諱 。

[ 101 ]

立 身大法 三 ,廖名春 (1999A, 63~64 頁):指``男女辨生言,父子親生言,君臣義生言'\ 間》有較爲接近的記載: ``公曰:

`敢問爲政如之何?'孔子對曰:

物從之矣 。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同 。

《禮記.哀公

`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 。三 者正則庶

``男女"即``夫婦",``辨"即``別",``嚴"近於``義" 。

廖氏 (2000C, 82 頁)復云: 《 孟子.滕文公上 》 説: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 長 幼有敘,朋友

有信 。 " ``男女辨生言"即``男女有辨",``父子親生言"即``父子有親",``君臣義生 言 "即``君臣有義" 。 陳偉(1 9998, 33 頁):指男女辨、父子親、君臣義 。 顏世鉉 (2001, 489 頁): ``大法"指基本法則 。 李零

(20028, 138 頁):疑指夫、父、君,即`` 三 綱" 。 [ 102 ]

睪,整理者讀爲``擇",並在 ``也"下斷讀 。 裘按:疑``其睪之也六"當作 一 句讀,

``睪"當讀爲``繹"

或``釋' \ 李零 (19998, 519 頁)、龐樸 (2000A, 189 頁)讀爲``繹" 。 陳偉 (19998, 32 頁) :似以讀

``釋"爲長 。 顏世鉉 (2001, 489 頁): ``釋"指分開而 言。

十二六德

137

陳偉 (1999B, 33 頁): ``其釋之也六",是説把 三 者分開來看,則有君義、臣忠、夫智、婦信、父聖、子仁

六個方面 。 龐樸 (2000B, 6 頁):

``繹之也六",應即父聖、子仁、夫智、婦信、君義、臣忠以及聖生仁,

智率信,義使忠 。 李零 (2002B, 138 頁) :疑``六"指夫、婦、父、子、君、臣``六位" 。

[ 103 ]

鏡,李零(1 999B, 521 頁):疑讀``衍" 。 陳偉 (1999B, 32~33 頁):疑即《説文》訓爲``並視"的

``覬"字 。 並視,蓋指合併觀之 。 顏世鉉 (2001, 489 頁) :從陳氏讀,意指從正反兩個相對角度來 看。又 疑讀爲``散",指分開而言 。 何琳儀 (2001, 167 頁):應讀``覬" 。 簡文意謂``六德,其相對有十 二 德" 。 劉釗 (2003B, 120 頁):疑即``筧" 字繁體,讀爲``貫",意爲貫通 。 陳偉 (1999B, 33 頁): ``其覬十乂二",大概是説君義、臣忠等六個方面均是兩兩相輔相存,從相互角度看

構成十 二個因素 。 龐樸 (2000B, 6 頁) :

``其衍十又 二 "當是``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此六者各行其職"之謂 。 李零 (2002B, 138 頁):疑指``六德"

(聖、智、仁、義、忠、信)配``六位"

(夫智、婦信、父聖、子仁、君義、臣忠) 。

[ 104 ]

三 者,周鳳五(林素清 2003, 76 頁):指聖智 、仁義、忠信 三 組行爲標準與道德規範 。

迥,整理者讀爲`'同" 。 裘按:疑當讀爲``通" 。 顏世鉉 (2001, 490 頁):同,齊一 、和諧、同心之意 。 陳 偉 (2002C, 134 頁) :疑當 讀爲``用" 。

[ 105 ]

廖名春 (2000C, 86 頁):

``非"與下文`'是" 相對 。

``非言行"即言行爲非 。 顏世鉉 (2001, 490 頁):

``非言行也"猶``言行違也",指言行處處乖舛違逆 。

[ 106 ]

廖名春 (2000C, 86 頁): ``然後是"指言行然後爲是 。 顏世鉉 ( 2001, 490 頁):

`' 是"訓爲 `` 正",標準、

法則之意 。

[ 107 ]

適,整理者:與之敝,猶言與之同歸於肅 。 陳偉(1 999B, 33 頁):疑當讀爲``斃",仆倒之意,與``立"

相對 。 顏世鉉 (2001, 490 頁) :敝,訓爲``終",與``盡 "意近。劉釗 (2003B, 120 頁) :敝,指敝敗、

衰敗 。 [ 108 ]

民之父母,劉釗 (2003B, 121 頁) :可指``聖人君子"或``法", 也可指 君 王。

郭店楚墓竹書

138

十三

整理者所定本篇竹簡 112 枚 , 5 枚 。

語叢一

力n 上 8 號殘簡 ,

整簡長 17. 2~17. 4 釐米 ,

绱綫三道 。

共 113 枚 。

其 中 文字殘缺的有

整簡書滿文字者 一 般 8 字 ,

字跡

清晰 。 本篇都是義理格言類短旬 , 認爲 ,

旬末 一 般都有短橫形旬讀 。

整理者

《語叢》諸篇的內容和體例與《説苑 . 談叢》、《淮南子 . 説林》相同 ,

故以`` 語叢"爲題 。

李零

(2002B ,

是與《性自命出》諸篇相出入 , 以備諸篇之

注解體裁 ,

` 説' 。

' 説 '

也許稱爲

關於竹簡排序 ,

號簡應位於篇尾 , 158 頁 )

(2002B, 65 頁 )

在古代是傳授經籍 ,



` 傳 ' 、

( 1999B,

蓋雜錄先儒之説 ,

` 記 '

相輔翼的 一 種

531 、 532 頁)認爲 1

與它處的短橫不同,而其文字與 104 號簡相同 ,

將 104 號簡提至篇首 ,

據篇首、尾鋙改篇題爲

厚於義者薄於仁 ,

`` 仁者 ,

人也 ;

尊而不親 ",

143~144 頁 )

`` 物由望生 " 。

道者 ,

~215 頁 )

據文義將 69 、 70 與 55~58 號簡連讀 。

繇(由)呈(亡 )

義也 。

廖名春

將 3 1 、 97 號簡連讀 ;

82 、





( 1999A,

厚於仁者薄於義 ,

將 8 號殘簡、 77 、

( 2000B,

今釋文以整理者的絹聯丹基礎 ,

因疑 1

又將 54 號簡移至 32 號簡之後 ;

讀 。 ®陳偉

( 物)

《牾叢》諸篇``在 內容 上

更好 " 。 心

學者間分歧較大 。 ©李零

據《禮記 . 表記》

而不尊 ;

157 頁)認爲 ,

在形式上則類似古代注解 。

` 儒家雜説 '

號簡末的標識作墨釘 ,

凡勿

原餌篇題 。



79 號簡連

(2002C,

214

並酌取諸家绱聯調整的意見 。

生 。〔l〕 1

®

作 者 此 語敘於《語叢 三 》之末,但從上 下 文看,所指 似 應包括《語叢 一 \《語叢 二 》 。

®

對 簡序 作過 通篇調整 的 有 : 李零 ( 1999B , 531 ~ 536 頁 ; 2002B,

158 ~ 161 頁)、周鳳五 ( 2000B ) 、劉釗

( 2003B , 180~183 頁 ; 2003 C , 50~54 頁)等 。 對簡序作 過 局部調整的有 : 龐樸 ( 1998 , 9 頁)、廖名春

(1 999A , ( 2005,

®

65 ~ 66 頁)、陳偉 ( 2000B, 143~144 頁 ; 2002 C, 208 ~ 209 、 214 ~ 215 頁)、 施謝 捷 ( 2003 ) 、李鋭

44 、 46 ~ 47 頁)等 。

龐樸 (1 998, 9 頁)將 77 、 82 、 79 號簡連讀 。

十三諳叢一

139

又(有)天又(有)命,〔 2 〕又(有)勿(物)又(有)名 。 〔 3 五天生鯀(倫), 〔 4 〕 人生卯(謀) 。〔 5 〕 3

又(有)命又(有)

又(有)迄

〈 地 〉



(文)乂(有)名, 〔 6 〕而句(後) 4 乂(有)鯀(倫) 。〔 7 〕 5

又(有)型(形)又(有)丰, 〔 8 〕 而句(後) 6 又(有)

厚。〔 9 〕 7

乂(有)

生 乂(有)智(知),〔 10 〕 而句(後)好亞(惡) 8 生 。〔 II 〕 9

又(有)勿(物)又(有)繇又(有)績, 〔 12 〕 而句(後) 10 教 生。〔 l 的 11

又(有)天又(有)命,又(有)迄

(物)又(有)容, 〔 14 〕 乂(有)

〈 地 〉

又(有)惺(形) 。 12 又(有)勿

E 又(有)名 。〔 15 〕 "

又(有)勿(物)又(有)容,又(有)

乎 乂(有)厚 。 14 又(有)頏(美)又

(有)膳( 善 ) 。〔 16 〕 B

又(有)



又(有)

善。〔 ) 8 〕 17



(仁)又(有)智 ,〔 17 〕 又(有)

義 又(有)豊(禮) 。 16 乂(有)聖

〈 天 〉生 百勿(物), 〔 19 〕 人爲 貴。 〔 20 〕人 18 之道也,或遁(由)中出,或 n 遹

(由)外內(人) 。 20

遜(由)中出者,(仁)、忠、信 。 遜(由)〔 2) 〕 21

憙(仁)

生 於人,我(義)生於道 。〔 2勾 22 或生於內,或 生 於外 。 〔 23 〕 訌

生 惠(德), 〔 24 〕 息(德)

生 豊(禮),豊(禮)生樂,遹(由)樂刀智(知)型

(刑) 。〔 25 〕 訌

智(知)忌(己)而句(後)智(知)人,智(知)人而句(後) 26 智(知) (禮),智(知)豊(禮)而句(後)智(知)行 。 27



郭店楚墓竹書

140

其智(知)専(博),〔 26 〕 虛(然)句(後)智(知)命 。〔 2冗 28

智(知)天所爲,智(知)人所爲, 29 虛(然)句(後)智(知)道 。

智(知)

道虛(然)句(後)智(知)命 。〔 28 ) 30

豊(禮),因人之情 而爲之 n 即(節)

叟(文)者也 。〔 29 〕 "

善里(理)而句(後)樂生 。 〔 30 〕 訌

豊(禮)生於牂(莊), 〔 31 〕 樂生於 亭

(蹙), 〔 33 〕 樂每(繁) n 豊

(寧) 。〔 32 ) 33 豊( 禮)妻(齊)樂憲則戚

(禮)戀則訶(慢) 。〔 3心 35

《易》,所以會天衍(道)人行(道) 36 也 。〔 35 〕 "

《詩》,所以會古含(今)之恃(志) 38 也者 。〔 36 〕 39

《春秋》 , 〔 37 〕 所以會古含(今)之 40 事也 。〔 38 〕"

豊(禮),交之行述也 。〔 39 〕 ¢

樂,或生或教者也 。 〔 40 〕 g

Z 者也 。〔 41 ) 44

凡 又(有)血槩(氣)者,虛(皆)又(有)惡(喜) 45 又(有)忞(怒), 〔 42 〕 又(有)含 (慎)又(有)痣;〔 43 〕 其豊(體) 46 又(有)容又(有)頠(色), 〔 44 〕乂(有)聖(聲)又 (有)臭(嗅) 47 又(有)未(味), 〔 45 〕又(有)槩(氣)又(有)志 。 凡勿(物) 48 又 (有)蠹(本)又(有)卯(標),〔 46 〕 乂(有)終又(有)鍆(始) 。 49

容艳(色),〔 47 〕目諜(司)也 。〔 48 〕聖(聲),耳諜(司) 50 也 。 臭(嗅),臭(鼻)繹(司)

也 。〔 49 〕 未(味),口矇(司) 51 也 。 槩(氣),容矇(司)也 。 志,心鼴(司) 。〔 50 〕 52

義亡能爲也 。〔 s1 J53

馭(賢)者能里(理)之 。 54

十三鋙叢一

141

父子,至上下也 。〔 5 勾 69

兄弟,至先後也 。 70

爲孝, 此非孝也 。 爲弟, 55 此非弟也 。 〔 53 〕 不可爲也, 56 而不可不爲也 。 爲之, 57 此非也 。 弗爲, 此非也 。〔 54 〕 58

正(政)其虛(然)而行怠安( 焉 )氷也 。 鹵〕 59 正(政)不達叟(文)生虛(乎)不達 60 其 虛(然)也 。〔 56 〕 敦(學),敦(學)其也 。〔 57 〕 a

其生也亡爲虛(乎)其型(刑)〔 58 〕 缸

智(知)豊(禮)虛(然)句(後)智(知)型(刑) 。〔 5的 63

型(刑)非扣也 。 〔 60 〕 64

上下虐(皆)得其所之胃(謂)信 。 65 信非至齊也 。〔 61 ) 66

政其虛(然)而行怠安(焉) 。〔 62 〕 67

偵(察)天道以愚(化)

民 槩(氣) 。 國〕 68

亡勿(物)不勿(物)』 64 〕虛 (皆)至安(焉),〔 65 〕而 71 亡非 忌 (己)取之者 。〔 66 〕 72

悲喪其所也, 〔 67 〕亡非是 73

之弗也 。〔 68 〕 74

出(者?)迨 口 不逮從一行(道) 。〔 69 〕方

口口【 者 】慤( 義)狀(然)不狀(然) 。〔 70 〕 76

愨(仁),人也 。 義,

【道也 。 】 殘 8 【厚於 仁,薄 】於 義,親而 77 不蹲( 尊)。厚於義 ,専

(薄)於愨(仁), 82 ~尊(尊)而不親 。〔 7! 〕 79

142

郭店楚墓竹書

口口; 〔 72 〕 父,又(有)親又(有)蹲(尊) 。 囯 〕 78

長弟,親道也 。〔 74 〕友君 臣,鹵 〕 80 母(無)親也 。 81

人亡能爲 。〔 76 〕 缸

又(有)憬(察)膳(善),亡爲膳(善) 。 了〕 84

愤(察)所智(知),愤(察)所不智(知) 。 85

孰与聖爲可愤(察)也 。 〔 78 〕 部

君臣、朋友,其臭(擇)者也 。〔 79 〕 的

宙(賓)客,青(清)簿(廟)之雙(文)也 。〔 80 〕 翦

多毌(好)者,亡丑子(好)者 也 。 〔 8n 89

婁(數),不丰(盡)也 。 〔粒〕 90

夬(缺),〔 83 〕生虛(乎)未得也 。 91

惑(愛)膳(善)之胃(謂)急(仁) 。〔 84 〕 92

葱(仁)慤(義)爲之羽 。 〔 85 〕 "

備之胃(謂)聖 。〔 86 〕 94

峙遜(由)敬乍(作) 。〔 87 〕 兑

又(有)生虛(乎)名 。〔 88 〕%

喪,愨(仁)之悔(端)也 。 〔 89 〕 蟑

十三

語叢一

143

球者, 〔 90 〕亡又 (有)自翌(來)也 。〔 9! 〕 99

涅(盈)聖(聽)之胃(謂)聖(聲) 。〔 92) 100

鐳,〔 93 〕可去可遲(徙) 。〔 舛 〕 101

凡同(痛)者迥(蹦) 。〔 9刃 102

豊(禮)不同,不宰(豐),不殺 。〔 % 〕 103

凡勿(物)遜(由)望(亡)生 。 104

勿(物)各止於其所 。〔 97 〕我行鹵〕 105

虐(皆)乂(有)之 。 106

快(決)与信, 〔 99 〕器也,各以澹(譫) 107 鍆(詞)毀也 。〔 l0叨 108

虐与容与夫其行者 。〔 ! 0! 〕 109

臥(食)与類(色)与疾 。〔 10勾 110

走之 。〔 103 J111

樂政 。〔 104 ] 112

[l]

裘按:此語又見 104 號簡,``呈"作``望",疑當讀爲``亡(無)" 。 李零(1 999B, 531 頁)讀爲`` 望 " 。 劉 釗 (2003B, 198 頁) : ``凡物由無生"疑即《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 2]

今按: 12 號簡又有``有天有命,有地有形'\《 管子 .內 業》:

`` 凡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

爲人 。 "可參 。 〔刃

劉釗 (2003C, 54 頁): ``有物有名"猶典籍言``有形有名" 。

[4]

鯀,裘按:疑當讀爲倫序之``倫",下``鯀"同 。 劉信芳(1 999C, 59 頁)讀爲``本" 。 周鳳五 (2000A, 139 頁): ``倫"訓爲``輩'\ `'類" 。 陳偉武 (2000B, 77~78 頁 ):讀爲 ``根" 。 ``天生根"似可以《老子甲》

郭店楚墓竹書

144

24 號簡``天道員員,各復其根"爲注朐 。 何琳儀 (2001,

167 頁)讀爲``玄" 。 劉釗

(2003B, 183 頁):

``倫"指道理 。 劉氏 (2003C, 58 頁)復云: ``倫"意爲倫理或順序 。

[ 5]

卯,劉信芳 (1999C, 59 頁): 字像 二人屈身抵足而對臥之形,當釋爲``舛" 。 凡天造地成之物,是爲本;人 工生產之物,往往一型 而多器, 是爲舛 。 陳偉武 (2000B, 77 頁)讀爲``末" 。 周鳳五 (2000A, 139 頁):

釋爲``化",教化 。 何琳儀 (2001, 167 頁) :釋爲`` 化" 。

``玄"、``化"聯文,可參《文選.曹植責躬詩》

``玄化滂流" 。 白於藍 (2001C, 174 頁) :讀爲``流",演化之義 。 李零 (2002B, 161 、 164 頁) :釋``卯"可

疑,此字似與``末" 字 有關 。 連劭名 (2003, 24 頁):讀爲``謀'\《 逸周書.周祝》: ``人出謀,聖人是經 。 " 劉釗 (2003B, 183 頁) : ``化"指風俗、風氣 。 劉氏 (2003C, 58 頁)復 云 : ``化"指演化 。

[ 6]

文,李零 (2002B, 164 頁) :疑指``物"之``文" 。 劉釗 (2003B, 184 頁) :義爲``理",指自然界或人類社 會 帶規律性的現象 。

〔刀

有倫,劉釗( 2003C, 54 頁):即 《莊子.知 北遊 》``有倫生於無形"之``有倫" 。

[ 8]

有地有形,劉釗 ( 2003C, 55 頁):即 《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的`` 地有形" 。 护 , 李零 ( 1999B, 532 頁)讀爲`` 盡" 。 劉釗 (2003B, 184 頁) :

``盡"謂``窮盡'\劉氏( 2003C, 55 頁)

復 云 :讀爲``類" 。 ``有類"謂``有種類",語見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六經正亂》等 。 〔刃

[ IO ]

厚,劉釗 ( 2003C, 55 頁) :即 《莊子 ·天下 》 ``無 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之``厚" 。

周鳳五 (2000B) 讀``生"爲``性" 。 劉釗 (2003C, 56 頁) : 《荀子 . 王 制 》 :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

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 。 "可參 。 囯〕

劉釗 (2003B, 185 頁) : 《樂記》 :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

焉 。 "可參 。 [ 12 ]

繇,劉信芳 ( 2000A, 46 頁)讀爲`` 謠" 。 連劭名 (2003, 24 頁) :讀爲`繇",訓爲``道" 。 劉釗 (2003B,

184 頁) :讀 爲``由" ,開始、發生 。 績,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7 頁)釋,訓爲`` 畫" 。 劉信芳 (2000A, 46 頁)讀爲``毀" 。 周鳳五 (2000B) 讀爲`'遺" 。 李零 (2002B, 164 頁) : 其右旁下半與 62 號簡 等 ``虛"所從``乎"相同 。 劉釗

(2003B, 184~185 頁) :疑從``臾"得聲,讀爲``尾' \ 劉氏 (2003C, 57 頁)復 云 :疑讀爲``惟",思也 。 顧史考 (2006A, 91 頁)從黃德寬等釋,疑通``饋",讀爲``歸" 。

[ 13 ]

教,整理者釋爲``諺" 。 裘按:似應釋爲``教" 。 劉信芳 (2000A, 46 頁):

``諺"字原簡上從``爻",應是

書寫之訛 。 劉釗 (2003C, 57 頁) :簡文可參 《禮記 .祭統》 : ``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 。 "

[ 14 ]

容,劉信芳 (2001, 203 頁) :指貌,即物之形態 。

囯〕

f ,整理者釋爲``家" 。 劉樂賢 (2000B, 208 頁):可能是``再" 字 ,下部寫法微有訛變,讀爲``稱" 。 劉信 芳 (2001, 203 頁):從``矣"聲,讀爲``色",指 顏氣 ,即物之色彩 。 劉釗 (2003C, 55 頁):釋``緩",

讀爲``原",指起源、來源 。 今按:簡文仕的下部,與``家"和``再"字均存在差別,卻與下文 47 號簡 ``臭"的下部相合 。

[ 16 ]

劉釗 (2003B, 185 頁): 《荀子 .樂論》有 ``美 善"連稱之例 。

[ 17 ]

劉釗 (2003B, 185 頁): 《荀子 . 君道》有``仁智"連稱之例 。

[ 18 ]

劉釗 (2003B, 185 頁): 《詩 .凱風 》有`` 聖善 "連稱之例 。

[ 19 ]

夫,整理者:

``天"字之訛 。 李鋭 (2005, 47 頁)從其編聯出發,認爲``夫"在這裏有指代意味,似乎不

必以爲是誤字 。

[ 20 ]

廖名春 (1999A, 65~66 頁):據傳 世文獻,``天 生百物,人爲貴"是孔子之言,如《孝經 》``子曰:天 地之 性,人爲貴'\《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爲大矣"等 。

十三詩叢一

[ 21]

145

廖名春 (1999A, 65 頁)補``由"後缺簡文 字作``外人者 ,智、義、聖" 。

``外入者"之後的文字,李零

(1 999B, 532 頁)補爲``禮、樂、 刑";郭齊勇(1 999, 27 頁) :疑爲``義、智 、禮" ;周鳳五 (2000B) 補 爲``聖、智、義";劉釗 (2003C, 63 頁) :可能應補 爲``義、禮、刑"或``義、禮、樂" 。

[ 22 ]

李零(1 999B, 536 頁) :簡文此句 與《禮記 .表記》``仁者人也,道者義 也"相似 。

[ 23 ]

廖名春(1 999A, 66 頁) :簡文所 云 即 《六德》和《孟 子· 告子 上 》 中的``仁內義外"説 。 劉釗 (2003C,

63 頁) : 《墨子 · 經上》有``仁內義外"説 。

[ 24 ]

``生息"前當有文字書寫在另簡上,李零 (2002B, 159 頁)補爲``性 生仁 , 仁生忠 ,忠 生信,信" 。

[ 25 ]

裘按:此句``型"應讀爲``形"抑讀爲``刑"待考 。 以下對此種 ``型"不再注 。 劉釗 (2003C, 68 頁): ``由樂知刑"與《尊德義》``由樂知哀"相近,``刑"就是``哀" 。

[ 26 ]

専,連劭名 (2003, 26 頁) :讀 爲``溥",訓爲"廣" 。

[ 27 ]

劉釗 (2003C, 61 頁):簡文可參《春秋繁露 · 王 道通》``知廣大有而博,唯人道爲可以參天'\《荀子·榮

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

[ 28 ]

連劭名 (2003, 25 頁)、劉釗 (2003C, 61~62 頁):簡文 可參 《莊子 .大宗師》``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

者,至矣 。 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爲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 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尊德義》`'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後知道,知道

而後知行"等 。

[ 29 ]

裘按:即,疑讀爲``節"或``次" 。 廖名春 (1999A, 65 頁):

``禮,因人之情而爲之",出於《禮記·坊

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 。 陳偉 (2000B, 143~144 頁):簡文此句與 《禮記 .坊記 》``禮者 ,因 人之情而爲之節文"基本相同,類似表述還見於《管子 . 心術上\《淮南子 . 齊俗訓》等 。 今按 : 《性自命

出》有``體其義而節文之",講述聖人對``禮"所進行的整理工作,亦用到``節文" 一 詞 。

[ 30 ]

里,整理者疑讀爲``理" 。 劉釗 (2003B, 189 頁) : ``理"訓爲``治" 。 今按:《性自命出》有``里(理)其 情而出人之",講述聖人對``樂"的整理,亦用到``里(理)" 。

[ 31]

牂,李零(1 999B, 532 頁)等讀爲``莊" 。 下``壯"同 。 陳斯鵬 (2000, 82 頁):讀爲``商" 。 先祖契始封之地,後以爲國號 。 周鳳五 (2000B)

``商"是殷

讀爲``逆" 。 連劭名 (2003, 25 頁):讀爲``臧 ",訓爲

``善" 。 梁立勇 (2004, 279 頁) :讀 爲``詳",詳盡 。

[ 32 ]

亭,整理者釋爲`` 亳" 。 劉釗 (2000A, 85 頁): ``亳"應讀爲``度",訓爲法度或度量 。 《呂氏春秋 .大樂 》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 ",``生於度量"即簡文之``生於度" 。 陳偉 (2000B, 144 頁) : ``亳"似當讀爲``薄",指輕薄 。 莊、薄相對爲文 。 陳斯鵬 (2000, 82 頁):讀爲本 字 ,指商湯之舊都, ``商"、``亳"由商都轉而爲有商一 代之稱 。 ``禮生於商 ,樂 生於亳"屬互文見義 ,意謂``禮樂皆興於有商 一 代" 。 周鳳五 (2000B) 讀爲``薄" 。 連劭名

(2003, 26 頁 ):讀爲``溥", 訓爲``廣" 。 梁立勇

頁)從陳偉説讀爲``薄",但 訓爲省、少,與``牂( 詳)"爲對文 。

《樂記》

(2004,

279

`'禮主其減,樂主其盈",其

``盈"相當於``詳",``減"相當於``薄" 。 吳振武 ( 2010): 釋爲`` 亭",讀爲``寧",安寧 。

[ 33 ]

妻 , 整理者讀爲``齊" 。 劉釗 (2000A, 85 頁): ``齊"訓爲莊重、肅敬或完備 。 陳偉 (2000B, 144 頁):字

上部從弁,《説文》``繁"字異體作``統",故此字當釋``鯀(繁)" 。 繁、煩音同義通,故亦可從張光裕説 讀爲``煩" 。 周鳳五 (2000B): 釋``每",讀爲``繁" 。

戀,劉釗( 2000A, 85 頁):'靈"本訓爲 美善,這裏則 指禮 、樂之過度 。 陳偉 (2000B, 145 頁):疑讀爲 `` 零",零落、稀少之意,與``繁"意正相反 。 吳振武 ( 2010): 讀爲``吝" 。 吝惜、吝嗇的結果便是不足 。 戚,整理者未破讀 。 劉釗 (2000A, 85 頁):憂愁、悲哀 。 陳偉 (2000B, 145 頁) :讀爲``蹙",局促不安 。 連劭名 (2003, 26 頁):《詩.行葦》毛傳: ``戚戚,內相親也 。 "

郭店楚墓竹書

146 [ 34 ]

每,整理者隸定爲`轟" 。 袁國華 (1998, 145~146 頁)釋``每",讀爲``繁" 。

``樂繁"猶言``禮之盛

多" 。 劉釗 (2000A, 85 頁)從釋``每"之説,讀爲``繁"或``煩",繁多繁瑣之意 。 陳偉 (2000B,

145

頁):侯馬盟書中有一種簡化的``弁"字,與``來"形近 。 疑此字從``弁"從``女",爲``繁"字異體 。 顏 世鉉 (2000C, 81 頁)從釋 ``每"之説,``每"本義是髮盛,引申爲盛多、繁多 。 連劭名 (2003, 26 頁):

從``來"聲,讀爲``理" 。 今按:古書有``繁樂"之説,如《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十一章:

"古之明

君,非 不知繁樂也,以爲樂淫則哀 。 " 訶,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7 頁)、劉釗 (2000A, 85 頁)釋 。 劉氏讀爲``慢",訓爲放肆、無節制 。 陳 偉 (2000B, 145 頁):

``慢"指輕慢,大致與``蹙"相對 。 周鳳五 (2000B)

讀爲``謾" 。 連劭名

(2003,

26 頁) :讀爲``賓",訓爲``協" 。

[ 35 ]

廖名春(1 999A, 67~68 頁) :簡文所述與 帛書《要》篇 ``易又 天道焉……又 地道 焉……又人道焉……"

-

段話一致 。

[ 36 ]

恃,裘按:疑讀爲``志"或``詩" 。 廖名春 (1999A, 67 頁):讀爲``志" 。 ``詩言志"是儒家《詩》學的 一 個著名論點,見於 《書 . 堯典》等 。 徐寶貴 (2003, 22 頁) : ``恃"與``志"是 一 字之異 。

[ 37 ]

秋,李零 (2002B, 168 頁):簡文作 ``穆", 乃誤寫 。

[ 38 ]

劉釗 (2003C, 72 頁) :簡文此句可參 《慎子》佚文``《春秋》 ,往 事也'\《春秋繁露 ·楚莊 王》``《春秋》

之於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法先王也"等 。

[ 39 ]

述,劉釗 (2003B, 191 頁):疑讀爲`` 序" 。

``交之行序"意爲交往之行爲的次序 。 劉氏 (2003C, 71 頁)

復云:疑讀爲``術" 。 ``交之行術"意爲交往之辦法 。

《莊子 . 天 下 》

``《禮》以導行"、《荀子·儒效》

``《禮》言是其行也",可資比較 。

[ 40 ]

劉釗 (2003B, 191 頁):此句是説``樂是 生 出人心或是用於教化的" 。

[ 41 ]

裘按:此條可能是關於《書》的殘簡 。 劉釗 (2003C, 71 頁) :殘去簡文的 具體 內 容 ,可參照 《莊子 ·天 下》``《書》以道事'\《荀子·儒效》``《書》言是其事也'\《春秋繁露.玉杯》``《書》著功,故長於事" 。

《易》、《詩》、《春秋》 ,李 零 (1 999B, 533 頁)未標書 名號,認爲詩 、書、禮、樂、易、春秋是古書的類 別 名,而不是具體書名 。 羅熾(1 999, 4 頁) : 37~44 號簡所 云蓋《莊子 . 天 下 》 下段文 字的演變: 《禮》 以道行 ,《樂》以道 和, 《易》 以道陰陽,

`` 《詩》 以道志,

《書》 以道 事,

《春秋》 以道名分 。 "徐寶貴 ( 2003, 22 頁): 37~44 號簡

所 云與《新書 .道德説 》中 的下段文 字 相似: ``《書》者,此之著者也;《詩》者,此之志者也;《易》者, 此之占者也; 《春秋》者, 此之紀者也; 《橙》者 ,此之體者也; 《樂》者, 此之樂者也 。 "

[ 42 ]

虐,魏宜輝 (2003, 94 頁):可能是由``皆"的古 字 和``皆"拚合而成的 一 個雙聲字 。

[ 43 ]

含,整理者讀爲``慎" 。 周鳳五 (2000B) 讀爲``順" 。 陳劍 (2001B, 207 頁) :即 《説文》``慎"字古文, 從``火"

``日"聲 。 楊澤生 (2002B, 65~66 頁) :從`` 日"

``亦"聲,讀爲`'易",輕率、輕易、易慢之

意,與下文``莊"爲對文 。

[ 44 ]

頠,曹錦炎( 2004B, 144 頁):從``色" ``頁"聲,也可看成會意字,``顏"字或體 。

[ 45 ]

臭,劉信芳 (2001, 203~204 頁): 字從``自"從``矣" ,可有兩種釋讀: 其 一從``自"聲,讀爲 ``臭";

其二從``矣"聲,讀爲``息",指呼吸 。 以第 二種釋法更爲合理 。 李零 (2002B, 165 頁) :簡文下半所從與 常見的``犬"字有別 。 劉釗 (2003C, 60 頁) :讀本 字,指氣味 。 李零 ( 1999B, 533 頁)斷讀爲`` 其體有容,有色有聲 ,有嗅有味" 。 今按:玆從整理者斷句 。 下文先是 ``容色"並舉的一個短句,涉及人的視覺;然後接以``聲"、``嗅"、``味"起始的 三 個 短旬,分別涉及人的

聽覺、嗅覺和味覺,所以這裏將``有容有色"、``有聲有嗅有味"分別作一句讀應更爲合理 。

十三

[ 46 ]

語叢一

147

淼,李零 (1999B, 533 頁)讀爲``本" 。 劉信芳 (1999C, 59 頁):即``本",益``蛄"爲磬符 。 陳偉武

(2OOOB, 77 頁):从``本" ``蛐"聲,表根本之義,``根"之異體 。 卯,李天虹 (2000A, 98 頁):疑當讀爲``標",訓爲``末'\《 管子 . 霸 言 》``大本而小標",爲本、標對稱 之例 。 何琳儀 (2001, 167 頁):釋爲``化" 。

``有本有化",可參《楚辭·天間》

``何本何化" 。 白於藍

(2001C, 174 頁):讀爲``流",訓爲``末" 。 劉桓 (2005, 62 頁):讀爲``末" 。 ``有本有末,有終有始"可 與《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相印證 。

[ 47 ]

艳,整理者隸定爲`'絶",讀爲``色" 。 李守奎 (2002, 468 頁):隸定爲``銫",從吳(疑)聲,``色"之 異體 。 陳斯鵬 (2002B, 411 頁)、李家浩(陳劍 2003B, 376 頁)、魏宜輝 (2004,

158 頁)均認爲字從

`乓" 。 [ 48 ]

謀,整理者隸定爲``驶" 。 裘按:其左旁亦可隸定爲``台"或``釘",讀爲`'治"或``司" 。 今按: 《 管子 . 宙合》``耳司聽"、``目司視"、``心司慮"等語與這段簡文相關,故讀爲``司" 。

[ 49 ]

臭,裘按 :似 '睪"之簡體,但從文義看應是``鼻"字訛省之體,《窮達以時》 13 號簡有濤字,右旁疑亦是 ``鼻" 字 訛省之體 。 又疑此字是``畀"之變體,讀爲``鼻" 。

[ 50 ]

``志心"簡文爲合文,裘按連下 一 字 云 :當讀爲``志,心 踝 "或``志,心之 踝 " 。 李零 (2002B, 160 頁)在 ``踝"後補``也" 字。

[ 51 ]

爲,劉釗 (2003B, 193 頁):讀爲``僞",做作 。

裘按: 53 、 54 號簡的文 字 ,在文義上似與前兩段文字相連貫 。

[ 52 ]

至,李零 (2002B, 165 頁)讀爲``致" 。 陳偉 (2002C, 214 頁):極至 。 劉釗 (2003B, 193 頁; 2003C,

64~

65 頁):讀爲``識",標誌 。《 禮記.喪服》``故父子首足也",``首足"即 ``上下" 。

[ 53 ]

爲,龐樸(1 999A, 11 頁):指人的有意作爲 。 陳偉 (2002C, 215 頁):這兩句話大致是説:子弟之於父兄,刻意作出的孝、悌,其實並不是真的孝、悌 。

[ 54 ]

陳偉 (2002C, 215 頁):這幾句簡文是説:不能刻意去作,又不能不作 。 刻意去作不對,但不作也不對 。 李鋭 (2005, 47~48 頁): 55~58 號簡 一 段可能本於當時流行的 一 種反對不誠心地``爲"的思想,《墨子·

大取》也説 : ``於所體之中而權輕重,之謂權 。 權非爲是也,亦非爲非也 。 權,正也 。 ……於事爲之中,而 權輕重之謂求 。 求爲之,非也 。 害之中取小,求爲義,非爲義也 。 "

[ 55 ]

正,整理者:類似文句見 67 號簡 。 彼簡``正"作``政" 。 劉釗 (2003C, 72 頁):當也 。 然,劉釗 (2003B, 193 頁):義爲正確或合適 。 怠,周鳳五 (2000B) 讀爲``以" 。 安,周鳳五 (2000B) 讀爲本 字。

裘按:此旬似當讀爲``政其然而行,治安永也" 。 李零 (2002B, 160 頁)斷讀爲``政其然,而行怠焉氷

也" 。 今按 : 67 號簡`` 焉"下有墨點,此似可作 一 句讀 。

[ 56 ]

正,裘按讀爲``政" 。

達,何琳儀 (2002B, 1~2 頁):簡文所從`` ="和``口"都是裝飾部件,其主體部份應由``足"和``午" 形構成,又疑``="是省形符號 。 文,李零 (2002B, 164 頁) :疑指典法 。 劉釗 (2003B, 193 頁; 2003C, 72~73 頁) :即文治之``文" 。 ``政 達文"即《新書 ·大政 》中的``文政" 。 此句裘按在第 一 個``達" 字後斷讀 。 李零 (2002B, 160 頁)在``文"後斷讀 。

[ 57 ]

``敎"字下,簡文有二墨點 。 整理者讀作``教,學其也",又云:此句與上旬間原空一格半 。 ``其"字上應爲 ``教" ``學" 二 字合文,此句也有 可能 讀爲``學,教其也" 。 陳斯鵬 (2000, 81~82 頁):字當釋爲``敎",

郭店楚墓竹書

148

即《説文》``學"字異體 。 簡文應讀爲``學,學己也'\《尊德義》 5 號簡有``學非改倫也,學異(己)也" 旬 。 ``學己"意即``使己學(覺悟)" 。 周鳳五 (2000B) 從整理者説,但認爲``其"後脱``然"字 。

呂浩

(2001, 282 頁):疑當釋讀爲``學,教己也",意謂``學就是教自己" 。 此處``其"和``也"字的寫法與 61 號簡上半段有別,似此簡綴接失當 。 今按:簡文``也"字下無句讀 。

[ 58 ]

型,整理者讀爲``形" 。李零 (1 999B, 532 頁)讀爲``刑",下同 。

整理者在``塑"後加旬號 。 李零 (2002B, 159 頁)在``虛"後標問號 。 認爲``型"後尚有缺文在另簡上 。 劉釗 (2003B, 187 頁):此簡可與 24 號簡連讀 。 ``其刑生德"中的``刑"和``德"是古代相對的一對概念,

刑、德可以互相轉化,故簡文説``刑生德" 。

[ 59 ]

型,整理者未破讀,下同 。

[ 60 ]

``非"下 一字 ,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7 頁)、陳松長 (2000B, 257 頁) :疑是`'暇"字異體,讀爲 ``嚴" 。 李零(1 999B, 536 頁):左半與``敢"字左半相同,右半從`'「"從``旨",疑讀爲``稽留"之 ``稽" 。 李氏 (2002B, 164 頁)復云 :可能 是``嚴" 字別體,讀爲``嚴刑"之``嚴'' 。

[ 61 ]

劉樂賢 (2002B, 8 頁):古人以爲四時最能體現``信",而四時不是同時而至,如《禮記·學記》之``大時 不齊" 。 簡文``信非至齊也"大概是説: "信"如同``時" 一 樣不齊 。 劉釗 (2003B, 187 頁):此句簡文是 説上下皆得其所當處之位叫作``信" 。 每個人的``信"並不相等 。

[ 62 ]

政,周鳳五 (2000B) 讀爲``正" 。

[ 63 ]

``天"上 一字 ,裘按:與《五行》讀爲``察"之從``言"之字基本相同 。 不過右旁下部有從``又"從``戎" 之別,疑亦當讀爲``察" 。 黃錫全 (2001, 11 頁):釋爲``諱" 。 ``譚天道"即審度、觀察天人之分別及天理

之義 。 劉釗 (2003C, 59 頁):《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天道可見,民氣可調",與此句簡文最爲接近 。

[ 64 ]

李零 (2002B, 165 頁):此句可能是説``無物不可視之爲物" 。 陳偉 (2002C, 209 頁):後一個``物"是役

使義,《莊子.山木》

``物物而不物於物"、

《管子 .內 業》

``君子使物,不爲物使",均是其意 。 李鋭

(2005, 33 頁): `'不物"之``物" 肖類 別講 。 《左傳》昭公九年``事有其物",杜注 : ``物猶類也 。 " ``無物 不物"正是``事有其物" 。

[ 65 ]

至,李零 (2002B, 165 頁):讀爲``致" 。 ``皆致焉"可能是説皆可拿來爲我所用 。 連劭名 (2003, 26 頁): ``皆至焉"指萬物皆至 。 李鋭 (2005, 33 頁): 《玉篇》 : `'至,極也 。 "

[ 66 ]

取,連劭名 (2003, 26 頁)訓爲``求" 。 李鋭 (2005, 33 頁) :疑讀爲``趨" 。 李零 (2002B, 165 頁):此句可能是説没有把不屬於自己的束西拿來用 。

劉釗 (2003C, 57 頁):自"無物不物"至``取之者"是説没有``物"能脱離``物"的範疇 。 物由外人, 都是己身之知與物相接的結果 。

[ 67 ]

喪,整理者隸定爲``苲" 。 李零(1 999B, 537 頁; 2002B, 165 頁):

``芒"字之誤,讀爲喪亡之``亡" 。 劉

釗 (2003B, 196 頁):疑讀爲``嗤" 。 ``悲嗤"義爲哀傷追念 。 劉氏 (2003C, 74 頁)復云:讀爲``作",起 也 。 "悲作其所"似是``悲作於其所"之意 。 今按:此形與上博竹書《周易》 32 號簡``喪"字近似,故逕 釋爲``喪" 。

[ 68 ]

弗,李零 (2002B, 161 頁)讀爲``費" 。

[ 69 ]

第一字,周鳳五 (2000B) 疑讀爲``諸" 。 陳斯鵬 (2002B, 411 頁):字形更接近``受" 。 迢,李零 (1999B, 537 頁) :疑是``去"字異體 。 周鳳五 (2000B) 疑讀爲``欲" 。 陳斯鵬 (2002B, 411

頁):疑讀爲``遘",遇也 。 劉釗 (2003B, 197 頁):疑讀爲``御" 。 劉氏 (2003C, 74 頁) 復云:疑讀爲 ``遇" 。

十三語叢一

149

``迨"下 一 字,黃德寬、徐在國(1 998, 107~108 頁) : 古文``鞭" 字繁體, 似 讀爲``變 " 。 李零 ( 2002B, 162 頁) :或 與楚文 字 ``家"有關 。 陳斯鵬 (2002B, 411 頁 ) : 左下旁是``元"字的反 向 寫法,從``曼"與 從``支"同意,字應釋爲``寇" 。 劉釗 (2003B, 197 頁) : 疑是 ``寇"字 。 '隨狂不逮"疑與《孫子》``窮寇

勿追" 意 近 。

[ 70 ]

愁, 李零 (1 999B, 533 頁)讀爲`` 義 ",其後加逗號 。 劉釗 (2003C, 74 頁) :

[ 71 ]

``然不然"即``以不是爲是",語見 《 莊子·天地\《呂氏春秋.正名 》 。

缺文據龐樸(1 998, 9 頁)、廖名春 ( 1999A, 65 頁)、李零 ( 1999B, 534 、 536~537 頁)、陳偉 (2002C ,

216 頁) 補 。 《禮 記. 表記》 :

``仁者 ,人也 。 道者,義也 。 厚於 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 。 厚於義者薄於仁 ,

尊而不親 。 "陳氏據簡文認爲《表記》``道者,義也"應是``義者,道也"之誤 。

[ 72 ]

缺文,裘按:所缺二字當是`'不尊" 。 裘氏(李鋭 2005, 47 頁 )復補`'不尊"前缺文爲``君,尊而不親 。

母,親而" 。 李零 (2002B, 160 頁)補爲``別 君" 。

[ 73 ]

劉釗 (2003B, 194 頁) : 《孝經 . 士》``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 也" ,與簡文``父有親有尊"是 一個意思 。李 鋭 (2005, 47 頁 ) :

《禮記 · 表記》引``子言之 " 説到``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 母親而不

尊,父尊而 不親" ,没 有提 到 君,與簡文不同 。 今按: ``尊"位於簡末, 下 無標識 。

[ 74 ]

李鋭 (2005, 47 頁) : 王念孫《讀書雜誌 . 逸周書 》 以``長弟"爲仁愛之意,正合於``親道" 。

[ 75 )

友君臣 ,陳 偉武 ( 2000C ) :

`'友"前脱``朋"字 。

``友"後應 加 頓號 。 劉釗 ( 2003B, 194 頁 )讀作``友、

君臣 " 。

[ 76 ]

人,李鋭 (2005, 128 頁)、顧 史 考 ( 2006A, 90 頁 )疑讀爲``仁" 。 爲,劉釗 (2003B, 192 頁 ) : 疑讀爲``僞" 。

[ 77 ]

爲 ,劉釗 (2003B, 195 頁):故 意、做作 。 今按:簡文此句可參 《管 子.樞 言》 :

``爲善者 , 非善也,故善

無以爲也 。 "

[ 78 ]

孰,裘按 : 疑讀爲`'勢"或``藝" 。 劉釗 (2003B, 195 頁):勢,勢力 。 与,劉釗 (2003B, 195 頁) :釋`` 牙",讀爲` `與 ",下同 。 聖,周鳳五 (2000B) 讀爲``聲" 。 劉釗 ( 2003B, 195 頁) : 聲,聲望 。

懞,裘按:以上三簡``'際"字,疑當讀爲``察" 。

[ 79 ]

李天虹 (2000C, 85 頁) : 君臣相擇的思想見於 《 大戴禮記 . 衛將軍文子》,其載 孔 子曰: 臣擇君而事之 。 "葉國良 ( 2002 , 245~246 頁) : 君臣相擇及``友,君臣之道 也 "

``君擇臣而使之,

(《語叢 三》 6 號簡)的思

想,古籍 中並 不鮮見,如 《孟 子. 萬章 下 》等 。 劉釗 (2003C, 65 頁):關於``擇友",

《 大戴禮記.主 言》

謂``上親賢則下擇友'\《新序.雜事 》謂楚王曰``渚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 。 今按:君臣相擇的説法 還見於《晏子春秋.內篇問上 》第二十八章 `` 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 ' \

《新書 . 大

政下》``君必擇其臣,而臣必擇其所與"等 。

[ 80 ]

清廟,劉釗 (2003B, 194~195 頁) :指帝 王 的宗廟 。 李家浩 ( 2007 ) 讀爲``情貌" 。 文 ,李 零 ( 2002B, 164 頁 ) :可能指禮容 。 劉釗 (2003B, 195 頁) : 文飾、裝飾 。

[ 81]

毌, 裘 按: ``好"字異體,亦見於 《語叢二》 21 、 22 號簡 。 《古文 四 聲韻 》 所收``好 "字有與此相似之體 。 今按:上博本《緇衣》``好"字亦作``野" 。 劉釗 (2003B, 197 頁):簡文説 `` 美的太多,就没有美的了",其意與《老 子 》``天下皆知美之爲 美 ,斯惡 已"相同 。

[ 82 ]

裘按:疑當讀爲``數,不盡也" 。 劉釗 (2003B, 197 頁) :疑``數"指名數之數 。 劉氏 (2003C , 75 頁)復 云 :疑``數"指道數之``數" 。

郭店楚墓竹書

150 [ 83 ]

夬,整理者讀爲``缺",並與下文連讀 。 周鳳五 (2000B) 讀爲``決",並在 其後標逗號 。

[ 84 ]

愛善,劉釗 (2003C, 68 頁):意爲 仁 愛 善良 。 《莊 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國語·晉語》``愛親之

謂 仁 ",意與簡文相近 。

[ 85 ]

末一 字,黃德寬、徐在國 (1998, 108 頁 ):釋爲``枉",邪曲 。李 零 (1999B, 536 頁):疑即``圭臬"之

`` 臬" 。 李氏 (2002B, 164 頁)復云:聲旁同於 108 號簡的``毀"字,或可讀爲``歸"。劉釗 (2000A, 90 頁): 字 即``柷",亦即``臬",本義是箭靶,引申爲法度 。 周鳳五 (2000B) 釋爲``根" 。 何琳儀 (2002B, 3 頁; 2004A, 110~111 頁): 字 的左旁與 《古文 四聲 韻》 所引 《 古老子 》

``兢"字相似,字從``木"從

`` 兢",疑是``拖"之 異 體,應讀``恆'\《 説文 》 : ``恆,常也 。 " ``仁義爲之恆"意謂``以仁義爲典常", 這 應是漢代``五常"説之濫觴 。 李鋭 (2005, 47 頁):從何釋字 ,讀爲``共" 。

[ 86 ]

備,李零 (2002B, 162 、 168 頁 ):疑讀 爲 ``服" 。 簡文左下從``女",類似 寫法見 於 《語叢三》 54 號簡 。 連劭名 (2003, 27 頁):當讀爲本字 。 《語叢 三 》 :

``物不備,不成仁 。 "《禮記 .祭統 》 :

``備者,百順之名

也,無所不順者之爲備 。 " 聖,李零 (2002B, 162 頁) : 疑讀爲``聽" 。

[ 87 ]

峙,周鳯五 (2000B)

讀爲``志" 。 連劭名

(2003, 27 頁) :讀爲``特",訓爲``守" 。 劉釗

(2003B,

197

頁)讀爲 ``詩" 。 劉氏 (2003C, 75 頁)復 云 :疑 讀爲`` 時",祭壇 。

[ 88 ]

連劭名 (2003, 27 頁):事物的稱謂是``名",``有生乎名"與 《 鵲冠子.環流 》 `` 有名而有形"同義 。 劉釗

(2003B, 195 頁 ): ``有"即``物", 《 老子 》云 ``有 名,萬物母",故簡文 謂``有生乎名" 。 [ 89 ]

劉釗 (2003C, 65 頁): 《孟子 . 公孫丑 上 》有`` 四端"的概念, 其 中一``端"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喪禮體現的正是惻隱之心,所以其説與簡文相同 。

[ 90 ]

悚,李零(1 999B, 535 頁)讀爲``求" 。

[ 91 ]

亡有自 來,連劭名

[ 92 ]

涅,李零 (1 999B, 534 頁)讀爲 ``盈" 。

(2003, 28 頁):指 《孟子 . 盡 心 上》 所謂``求在我者",屬心術之論 。

李零 ( 2002B, 159 、 162 頁)讀第 一個`` 聖 "爲``聽",第 二 個``聖"爲`` 聲 " 。 劉釗 (2003C, 67 頁)讀

第 一 個``聖" 爲``聽",第 二 個`` 聖 " 爲 本字 。 古人強調``聽"的重要性,只有善聽的人才能成爲聖人 。 《 周易.説卦 》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説的就是``聽"與`` 聖 人"的關係 。

[ 93 ]

鐳,劉釗( 2000A, 86 頁) :疑 讀爲`` 權",權勢 。 連劭名 (2003, 28 頁) :讀 爲 ``觀",訓爲``見" 。

[ 94 ]

徙,整理者釋爲``逄(歸)" 。 劉釗( 2000A, 85~86 頁): 字 從``是" ``屎" 聲,當 釋爲``徙" 。

[ 95 ]

同,陳偉 (2000B, 145~146 頁) :可 讀爲``痛"、``慟"或``恫 " ,指悲傷 。 迥 ,整 理者讀爲``通" 。 陳偉 (2O00B, l45~146 頁):可讀爲``蛹",特指喪禮中的跳躍 。 今按 :

``迥"字

後無句讀,簡尚留有一段空白 。

[ 96 ]

宰 ,整理者隸 定爲 `` 羿 ", 讀爲 `` 害 " 。 陳 偉 (1998, 71 頁) :字實從 `` 占 "從``奉",即`` 奉"字異 構,

讀爲``豐" 。 陳氏 (2002C, 217 頁)復 云 : ``宋"可釋爲《説文》的``豈",讀爲``豐" 。 殺,整理者隸定爲``盔",讀爲``妨" 。 陳偉(1 998, 71 頁)改釋爲 ``殺'\《 禮記 . 禮器》引孔子云 :

``禮

不同、不豐、不殺 。 "同書《禮運》也有大致相同的話 。 劉釗 (2003C, 69 頁 ):相同記載還見於 《 孔子家

語》卷 十`` 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 。 張光裕( 2005, 266 頁) :妨,``殺" 字之訛 。

[ 97 ]

劉釗 (2003C, 58 頁):此句意爲``物各處 其所 應處之位",與 《淮 南子.原道 》

``物便其所'\

《 列子.天

``我行"與下簡``皆有之"連讀 。

``我行皆有

瑞》`` 物職所宜"相近 。

[ 98 ]

我,周鳳五 (2000B) 讀爲``義 " 。 連劭名 (2003, 28 頁): 之"猶言``我心皆有之" 。

十三語叢一

[ 99 ]

快,周鳳五 (2000B) 讀爲``玦" 。 劉釗 (2003C, 73 頁)

151

: ``決"意爲決斷、決定 。

信,劉釗 (2003C, 73 頁) :意爲信心、信念 。

[ 100 ]

澹(譫),裘按:疑字從``炎"省聲,或即``澹"之別體,讀爲``詹",同`'譫",意爲多言、妄言 。 劉釗

(2003C, 73 頁):讀爲``誕" 。 誕詞即``誕辭",意爲荒誕不經之言 。 [ 101 ]

虛,周鳳五 (2000B) 讀爲``乎" 。 李零 (2002B, 165 頁):讀爲``號" 。

《 周禮 · 春官 . 大祝》有``六

號",是禮儀活動中唱呼的名號,疑即這裏的``號" 。 劉釗 (2003B, 196 頁):讀爲``呼",義同稱呼 。 与,李零 (2002B, 161 、 162 頁)釋爲``牙",讀爲`'邪",並在第 二 個``邪"後加逗號 。 劉釗 (2003B, 196 頁):釋``牙",讀爲``與" 。 第一個``與"是連詞;第二個``與"訓爲`'當"、``適",其後加逗號。 簡文大意是説``稱呼與外貌相當,才能流傳" 。 劉釗 (2003C, 76 頁):此句文意不明 。 典籍中``容與"有猶豫徘徊、從容閒適意 。

[ 102 ]

与,李零 (2002B, 161 、 162 頁)釋爲``牙",讀爲``邪",並在第 二 個``邪"後加逗號 。 穎,整理者隸定爲``熲" 。 裘按:疑是``頠"之訛字,讀爲``色" 。 陳斯鵬 (2002B, 411~412 頁) 、李守 奎 (2002, 468 頁)隸定爲``穎",從吳(疑)聲,``色" 字異體 。

疾,劉釗 (2003B, 196 頁) :猛烈、急迫 。 李鋭 (2005, 45~46 頁) :生病 。 張靜 (2002, 177 頁): ``食与色与疾"可與《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對勘 。 今按:參看《緇衣》 23 號簡註釋 。

[ 103 ]

走,整理者直接釋爲``止" 。

[ 104 ]

政,陳松長 (2000B, 257~258 頁):應釋爲``政" 。 ``樂政"是對 《語叢一》 內容的 一 個總括 。 ``樂政"又 可讀爲``樂正" 。 在《禮記》中,``樂正"是司掌樂政的官名 。 周鳳五 (2000B) 釋爲``政",讀爲``正" 。 劉釗 (2003C, 70 頁) :讀爲``疏" 。 ``樂疏"與 34 號簡``樂繁"正相反 。

郭店楚墓竹書

152

十四

本篇存簡 54 枚,其中殘簡 2 枚 。 長最短的一篇 。

編綫三道 。

語叢二

整簡長 15.

1~15. 2 幢米,是郭店簡中簡

整簡書滿文字者一 般八字 ,

字跡清晰 。

本篇主要談論由``性"和``欲"衍變出來的各種情緒或情感、行爲等 。



末一般都有短橫形標識 。篇 題係整理者擬加 。 今釋文沿用整理者的簡序 。

170 頁)與劉釗

李零

( 1999B,

537~539 頁 ;

2002B,

169~

( 2003A, 246~247 頁 )對簡序作有調整, 叩可參看。

情生於肯(性),〔!〕豊(禮)

生 於情, 〔 2 〕 1 蔽

(嚴), 〔 4 〕 2 ~生於敬, 〔 5 〕 恥 生於岑, 3 愁(利)

覽(文)生於豊(禮) , 〔 8 〕専

(博)生於 叟

(嚴)

生 於豊(禮), 〔 3 〕 敬生於販

生 於恥, 〔 6 〕 駕(廉)生於愁(利) 。〔 7 〕 4

(文) 。〔 9 〕 5

大生【於】口 〔 10 〕 6

愈(慍)生於憂 。 〔 II 〕 7

悪(愛)生於告(性), 〔 12 〕 親生於惑(愛),〔 B 〕 8 忠 生 於親 。 9

慾(欲)生於告(性),慮生於慾(欲),〔! 4 〕 10 愔 生於慮,〔 15 〕靜 (爭)生於愔, 〔 ! 6 〕 n 尚( 黨) 生 於靜(爭) 。 〔 ! 7 〕 12

念(貪)生於慾(欲), 〔 18 〕 怀生於念( 貪) 。〔 ] 9 〕 13 笹生於怀 。〔 20 〕 U

援(喧)生於慾(欲),〔 21 〕 吁( 訐)生於榎(喧) , 〔 22 ) 15 忘(妄)生於吁(訐)。〔 23 〕 "

叩李零 ( 2002B, 169~170 頁)分全篇爲五章 。 以 44 號簡爲 篇首 統領 第一章 ,餘四 章 各以``凡" 字 句開 頭 。 並

改篇題爲``名數" 。

十四語叢二

153

浸生於慾(欲), 〔 24 〕悪生於浸, 〔 2釘 n 逃生於悪 。〔 26 〕 "

返生於慾(欲), 〔 27 〕常生於返 。 〔 28 〕 19

智生於告(性),〔 29 〕 卯(謀)生於智,〔 30 五o 敗(悅)生於卯(謀),〔 31 〕 丑子(好)生於敗 (悅), u 從生於野(好) 。 22

子生於肯(性),〔 32 〕 易生於子, 〔 刃 〕 23 忿(肆)生於易 , 〔 34 〕 容生於落(肆) 。 鹵 〕 24

惡生於告(性), 〔 36 〕忞(怒)生於惡, 〔 3刀 25 乘(勝) 生 於忞(怒),〔 38 〕 碁生於乘(勝), 〔 39 〕 % 惻(賊)生於碁 。 〔 40 〕 万

惠(喜)生於告(性), 〔 41 〕 樂生於惡(喜), 〔 心〕 28 悲生於樂 。 〔 4刃 29

您(慍)生於告(性),憂生於您(慍), 30 忞(哀)生於憂 。 31

瞿(懼)生於售(性)』 44 〕 監生於瞿(懼),〔 45 洹望生於監 。〔 46 〕 刃

悪(強)生於告(性),〔 47 〕立生於悪(強), 〔 48 頃軔(斷)生於立 。〔 49 〕 35

鄖〈休(弱)〉生於告(性), 〔 50 〕,埃(疑)生於休(弱), 36 北生於俁(疑) 。 〔 51 〕 勺

凡蔥, 〔 52 〕已衙(道)者也 。 鹵 〕 38

凡才七(必),〔 54 〕 又(有)不行者也 。 39

凡進(過)正 一 以遵(失)其迄(它) 40 者也 。 鹵 〕 41

凡敗(悅),乍(作)於惡(譽)者也 。〔 56 〕 心

嘩(華),〔 57 〕 自愨也 。 〔 58 〕 惻(賊), 〔 59 〕 退人也 。〔 60 〕 心

名,婁(數)也 。〔 61 〕 遜(由)魚鯀生 。〔 62 〕 44

未又(有)善事人而不返者, 〔 6吋 45 未又(有)嘩(華)而忠者 。〔 64 〕 46

郭店楚墓竹書

154

智(知)命者亡才七(必) 。 〔 65 〕 叮

又(有)惠(德)者不遂(移) 。 〔 66 〕 48

俁(疑)取再 。 49

母(毋)遊(失)虛(吾)七(謀),此仁(謀)得友(矣) 。 〔 6刀 so

少(小)不忍,伐大七(謀) 。〔 68 〕 51

其所之同,其行者異 。 〔的〕 52 又(有)行而不遜(由), 〔 70 〕 乂(有)遹(由)而g不行 。 54

[! ]

情生於性, 李 零 (1999B, 539 頁):語見 《 性自命出 》 3 、 40 號簡 。

[ 2]

於,魏宜輝 (2003 , 114 頁 ):簡文右半變從``羊",具有表音 作用 。

〔刃

嚴 , 劉信芳 (2000E, 74 頁 ) :讀 爲 `` 欽",敬也 。 李 零 ( 2002B, 174 頁) :莊嚴 。 劉釗 (2003A, 248 頁) : 威嚴 。 《 禮記.曲禮 》 : ``非 禮威嚴 不 行 。 "

〔刃

劉釗 (2003A, 248 頁 ) :古``嚴" 、 ``敬" 義 近,皆 與 ``禮"有關 。 《 通玄 真經 .道德 》 : ``何謂禮 ? 曰: 爲 上

則恭嚴,爲下則卑敬 。 "

[ 5]

亞, 整 理者隸定 爲 `' 至 ", 讀 爲`' 望 " 。 黃德寬 、徐在國 (1998, 108 頁):應釋 爲 `` 圭 ",讀爲 ``狂 " 。 下文

炁爲``狂"之變體 。 李零 (2002B, 172 頁):從文 義 看,應是與``敬" 含義 相近的詞,疑是 景 仰之 義 。 何琳 儀 (2002B, 2~3 頁 ; 2004A, 110~111 頁 )據傳鈔 古 文釋 爲 ``兢 " ,訓爲恐懼 。 岑爲``兢"字 繁 文 。 連劭 名 ( 2003, 29 頁) : 望 , 責 怨 。 劉釗 (2003A, 248 頁) :疑``望"用爲 責望 之 意 。 何有祖 (2004;

2006, 91

頁)所釋與何琳儀同,``兢"也許作戒慎之義解 。

[ 6]

愁,整理者未破讀 。 李零 (1999B, 539 頁):即 《 説文 》 的`` 懇",疑訓爲`' 恨" 。 李氏 (2002B, 172 頁 ) 復 云 :疑讀爲``烈",剛烈 。 連劭名 (2003, 29 頁 ):讀 爲 ``利'\《 左傳 》 襄公九年:

`` 利者, 義 之和也 。 "

《 廣雅.釋詁 》 : `' 利,仁也 。 "

m

爲 整 理者隸定 爲 `` 敲 " 。 裘 按: 疑是 ``兼"之訛體,讀爲 ``廉" 。 李零 (2002B, 170 、 174 頁):廉,正 直 。 此句 末 無句 讀 ,下面也許還 有文 字。 連劭名 (2003, 29 頁): `` 廉 "與 ``利"義通 。

[ 8]

文,李零 (2002B, 173 頁):用爲``禮之節 文 "之`` 文 " 。

〔叨

専, 李零 (2002B, 173 頁):讀爲``博",疑指博雅 。 劉釗 (2003A, 255 頁):指博學 。 ``博生於文"即 《 論 語.雍也 》 ``博學於 文 " 。 文,劉釗 (2003A, 255 頁 ):可指`` 六藝 '' 之文 。 典籍有``文" 、 ``博"對文之例,如 《 莊子. 繕 性 》 ``文 滅

質 ,博溺心'\ 《 荀 子 .非相 》 ``文而致 實 ,博而 黨 正" 等 。

[ IO ]

李零 (2002B, 171 頁 ): "於"下可容 五字 ,一 種 可能 是下 缺一字,一 種可 能 是 下缺五 字 。

十四

語叢二

155

[ 11 ]

農裘按 : 疑讀爲``慍'\《 説文》``昷"字從``囚",即由``囚"訛變 。 今按: 30 號簡云``憂生於慍" 。

[ 12 ]

愛,李零 (2002B, 172 頁) :指孝親 。 劉釗 (2003A, 250 頁) :仁愛 。

[ 13 ]

親生於愛,劉釗 (2003A, 250 頁):與 《禮記.哀公 問 》``弗愛不親'\ 《祭義》 `` 立愛自親 始"觀點相近 。

[ 14 ]

慮,李零 (2002B, 174 頁):謀慮 。 劉釗 (2003A, 250 頁):圖謀 。

`'欲"、``慮 "意近,故文獻有``欲慮"

一 詞,又或``欲"、``慮"並提 。 連劭名 (2003, 30 頁) :與``思 "同義 。

[ 15 ]

愔,李零(1 999B, 539 頁) : 讀爲``倍"或``悖'\李鋭 ( 2005, 49 頁) : 讀爲本字 ,依賴 。

[ 16 ]

爭,裘按讀 。 李零 (2002B, 174 頁) :鬥 爭 。

[ 17 ]

黨,裘按讀 。 李零 (2002B, 174 頁) :朋 黨 。 劉釗 (2003A, 250~251 頁) :偏私 。 《 論語.衛靈公 》

``君子

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爭"、``黨"並提,與簡文相同 。

[ 18 ]

念,李零 (1999B, 538 頁)讀爲``貪" 。

[ 19 ]

怀,李零(1 999B, 539 頁)讀爲``負" 。 劉釗 (2003A, 253 頁) : ``倍"字初文,讀如 字 。

[ 20 ]

笹, 整理者隸定爲 ``豬" 。 李零 ( 2002B, 173 頁) :右上所從似 ``月" 的部份,應是`` 繇"之省 , 其讀音 可 能與``繇"有關 。 劉釗 (2003A, 253 頁):從豕從肉從主,疑爲 ``冢"省聲,讀爲`` 仲",憂愁 。

[ 21 ]

榎,李零 (1999B, 539 頁):疑讀 爲``喧" 。 何琳儀 (2001, 167 頁) :應 讀``諉",《説文》 : ``詐也 。 "連劭 名 (2003, 30 頁)讀爲`` 緩" 。

[ 22 ]

吁,李零 (1999B, 539 頁)疑讀爲``嘩" 。 何琳儀 (2001, 167 頁) :其偏旁位 置與 下文``吁"有別, 當釋

``號",讀爲``謩" 。 劉釗 (2003A, 253~254 頁):讀爲``訐", 《 沆文》: ``詭訛也 。 "

[ 23 ]

忘,李零(1 999B, 539 頁) :疑讀爲``慌" 。 連劭名 (2003, 30 頁) :讀爲 ``妄" ,亂也 。 吁,何琳儀 (2001, 167 頁) :廆讀 ``訐 " 。

[ 24 ]

浸 ,劉信芳 (2001, 204 頁) :讀爲``愧" 。 ``愧悪"是合成詞 。 李零 ( 2002B, 173 頁) :有沉溺 義 。 連劭名

(2003, 31 頁) : 讀爲``侵'\《管子 . 七臣七主 》 ``侵主好惡反法以自傷"尹注: ``越法行事謂之侵 。 " [ 25 ]

悪,劉信芳 (2001, 204 頁)、李零 ( 2002B, 174 頁 ) :慚愧 。 劉釗 (2003A, 254 頁) :讀爲``愿",奸邪 。

[ 26 ]

逃,劉信 芳 ( 2001, 204 頁) :讀 爲`` 佻",苟且 、輕薄之義 。 李零 (2002B, 174 頁) :逃避 。 劉釗 (2003A,

254 頁) :讀爲``盜" 。

(27 ]

返,李零 (1999B, 539~540 頁):讀爲``急" 。 所從``及"與 《唐 虞之道》 15 、 19 號簡的``及"相似 。 《説文》``及" 字 古文從`'是",與此相合 。 連劭名 (2003, 31 頁):讀 爲``急 ",與上文 ``援(緩)" 相對 。 ``急"即儒家所説的``敏" 。 劉釗 (2003A, 254 頁) : ``急 "義爲急躁、狹隘 。

[ 28 ]

``生"上一字,李零(1 999B, 540 頁) : 與簡文``察"字相似 。 連劭名 (2003, 31 頁) : 從``人"從``業", 讀``業",訓爲``捷",與``急"義近 。 劉釗 (2003A, 254 頁) :從`` 人"從``業", `'察"、``竊"、膚" 三字 的聲旁,在此疑讀爲``淺" 。

《 集韻》 :

``淺,伎也 。 "

``業"在楚簡中用爲

``伎" 義爲很戾、嫉妒或

固執 。 [ 29 ]

劉釗 (2003A , 251 頁): ``智"與``性"的關係典籍有載,如 《 孟子 . 盡 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

心'\ 《韓非子 · 顯學》``夫智, 性也; 壽,命也" 等 。

[ 30 ]

卯,白於 藍 ( 2001C, 174 頁) :讀爲 ``流" ,開 化之義 。 李零 ( 2002B, 172 頁) :此字亦見 《 語叢 一》 ,疑 相 當``末 " 字 。 這裏可能指``末技",即智巧一類東西 。 劉釗( 2003A, 251~252 頁) :釋爲``化 " ,感化 。 關於``智"、``化"的關係文獻有載,如馬王堆帛書 《 老子 》 甲本卷後古佚書 《 德聖》、 《 呂氏春秋 · 決勝 》 等 。 李家浩 ( 2006, 86 頁) :讀爲``謀" 。 可參 《吳 子 . 治兵 》 ``智 者爲謀'\ `'智者多謀" 。

[ 31 ]

敗,李零 (1999B, 537 頁)讀爲`` 悅" 。 劉釗 (2003A, 251 頁) : ``悅"義爲悅服 。 李家浩 ( 2006, 86 頁): 此旬可參 《管 子 . 內業》: ``喜怒取予,人之謀也 。 "今按:此句亦可參 《 管子·霸

郭店楚墓竹書

156 言》``令人主一 喜 一 怒者,謀也" 。

[ 32 ]

子,裘按:當讀爲見於 《禮記 .樂記》等的 ``易直 子(慈)諒"之``子" 。李 零 (20028, 172 頁):指愛 子 。 古人亦以``子愛"稱人君愛民 。

[ 33 ]

易,沈培 (2001, 310~311 頁) : ``易"爲平易 、 質直,與``直"義近 。 《樂記》孔疏認爲 `'易直"爲``正 直",並不正確 。 李零 (20028, 172 頁):有延易之義,這裏可能指推己之愛以及於人 。 連劭名 (2003,

30

頁):和悅、平安 。

[ 34 ]

菊,裘按 :疑讀爲``肆",有``大"義 。 沈培( 2001, 311 頁):將``肆"解釋爲``大"不甚確切。``肆生於

易"相當於《五行》的`'不直不肆" 。 連劭名 (2003, 30 - 31 頁): ``肆"義爲``中"、"正" 。

[ 35 ]

容,李家浩(1 999A, 357 頁):可能是從``几"從``日"之字 。 沈培 (2001, 311 頁)讀爲``勇" 。

``勇 生

於肆"相當於《五行》的`'肆而不畏強禦",`'不畏強禦"就是``勇" 。 李零 (20028, 171 、 172 頁): 指包

容 。 旬末無句 讀,下 面也許還有文 字。李鋭 ( 2005, 49 頁):從李家浩釋,即楚地`'几" 字,讀爲``愷",

康也、樂也 。 [ 36 ]

惡,劉釗 (2003A, 250 頁):即好惡之``惡 " 。 連劭名 (2003, 32 頁):與``害"同義 。

[ 37 ]

劉釗 (2003A, 250 頁):《左傳》昭公 二 十五 年有``怒生於惡"的説法 。

[ 38 ]

乘,李零 (19998, 539 頁):疑應讀爲好勝、爭勝之``勝 " 。 連劭名 (2003, 32 頁)讀爲本 字 ,訓爲``淩" 。 劉信芳 (20038, 263 頁):上博《從政乙 》 3 號簡有``怒則勝" 。

[ 39 ]

甚,裘按:《說文》:

``毒也 。 "劉信芳 (2003A) 讀爲``期" 。 李零 (20028, 172 頁):有忌恨義 。 連劭名

(2003, 32 頁)讀爲``欺"。張光裕 ( 2005, 267 頁)讀爲``忌" 。 [ 40 ]

惻,裘按:疑當讀爲``賊" 。 李零 ( 20028, 172 頁): `'賊",指用暴力手段傷害人 。

[ 41 ]

喜,劉釗 ( 2003A, 249 頁) : 喜好、愛好 。

[ 42 ]

樂生於喜,劉釗 (2003A, 249 頁):

[ 43 ]

悲生於樂,李零 (19998, 539 頁) : 《性自命出》 29 號簡`'至樂必悲"類似於此 。 劉釗 (2003A, 249 頁)

即 《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所説`` 喜生於好" 。

:

《逸周書 ·度訓 》``知樂 以知哀"與此相關 。

[ 44 ]

瞿,李零 (19998, 538 頁)、劉信芳 (2001, 204 頁)讀爲懽 。

[ 45 ]

監,劉信芳 (2001, 204 頁) : 讀爲 ``恪" 。 後世``膽寒"、

``心寒"之``寒"與``掐"同 。 李零 (20028,

172 頁) :讀爲``慊",不滿 。 連劭名 (2003, 32 頁)讀爲``鑒" 。 劉釗 (2003A, 249 頁):疑 讀爲``嫌",

嫌疑 。

[ 46 ]

望,劉信芳 (2001, 204 頁)、李零 ( 20028, 174 頁) : 責 怨,埋怨 。 劉信芳 (20038, 263 頁) : 32~33 號

簡句例可做上博《從政乙》 3 號簡``懼則背"之參考 。 [ 47 ]

強,裘按讀 。 連劭名 (2003, 91 頁) :自強 。 劉釗 (2003A, 252 頁) :剛強 。

[ 48 ]

立,李零 ( 20028, 173 頁):有 堅強之義 。 劉釗 (2003A, 252 頁) :即 《尚書 .皋陶謨 》中皋陶所言``九

德"之一 ``柔而立"的``立",獨立、特立獨行之意 。 典籍中有``立"、``強"並言之例,如《荀子·不苟》 君子``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等 。

[ 49 ]

軔,裘按 :即 《説文》

``斷" 字 古文 。 李零 (20028, 173 頁) :指果斷 。 劉釗 (2003A, 253 頁) :義爲裁

決、決定。

[ 50 ]

鄖,裘按: ``休"之訛體,即 ``溺"字,讀爲``弱" 。

``弱"與上條``強"相對 。 陳松長 (20008, 258 頁)

讀爲``溺" 。

[ 51 ]

北,裘按: 讀爲敗 北之``北" 。 陳松長 (20008, 258 頁)讀爲``背" 。

[ 52 ]

恩,裘按:疑當讀爲``謀"或``悔" 。

十四

語叢二

157

[ 53 ]

衝(道),整理者隸定爲從``首"。劉釗 (2003A, 257 頁):疑 訓爲經過 。 今按:衝,或是``寡"的訛字 。

[ 54 ]

才七,整理者未釋 。 李天虹 (2000A, 96 頁) :疑是``才七"的壞 字 。 陳斯鵬 (2000, 79 頁): 字從`` 人"從 ``卜",當釋爲`'僕",喻指遭受挫敗 。 劉釗 (2003A, 255 頁):讀爲``必",義爲固執己見 。

[ 55 ]

正一,劉釗 (2003A, 257~258 頁):語見馬 王堆帛書《 十六 經 .正亂 》、《説苑 .雜 言》等, 但不能肯定簡 文和典籍中的``正 一 "用法一致 。 此句整理者在``過"下斷讀 。 李零(1 999B, 538 頁)在``-"下斷讀 。

[ 56 ]

慈,李零(1 999B, 540 頁)讀爲``譽" 。 劉釗 (2003A, 257 頁) :疑讀 爲``與",贊揚之意 。

[ 57 ]

嘩,裘按:疑是``璐"或``嘩"字,讀爲``華" 。 46 號簡`'而 "上一字疑 即此 字省寫 。

[ 58 ]

愨,李零 (1999B, 540 頁)讀爲``安 " 。 劉釗 (2003A, 256 頁) :讀 爲`` 宴" , 喜樂 。

[ 59 ]

惻 ,李零(1 999B, 539 頁) 讀爲``賊" 。 連劭名 ( 2003, 91 頁):讀爲``側",側亻大之意 。

[ 60 ]

退人,連劭名 (2003, 91 頁) :指隱居賢者 。 劉釗 (2003A, 256 頁) :似指使對方退讓 。 李零 (2002B, 171 頁) :句末無句 讀 ,下面也許還有文 字 。

[ 61]

婁,李零 (2002B, 170 、 174 頁):讀 爲``數",應指``某生於某 "各旬 。 所謂``名數",即儒家討論性情和 欲望的有關範疇 。 劉釗 (2003A, 247 頁) : ``名數"指名目或種類 。

[ 62 ]

鯀,劉釗 (2003A, 247 頁)讀爲``倫" 。

[ 63 ]

善 事人,劉釗 ( 2003A, 256 頁) :指 善於與人交往 。 返,劉釗 (2003A, 256 頁) :指回報 。

围〕

嘩,李零 (2002B, 173 頁) :與``忠"相對,疑 讀爲``訐",詭詐 。

《尊德義》 15 號簡``訐"與``信"相

對,可供參考 。 劉釗 (2003A, 256 頁):讀爲`` 誇",大言 。 何有祖 (2008) :相似文句見於上博《弟子問》 21 號簡:

``吾未見華而信者,未見善事人而憂者" 。 今按:整理者將 45 、 46 號簡分讀,李零 (1999B, 539

頁)將 兩簡連 讀 。 據《弟子問》,李説當是 。

[ 65 ]

牝,劉釗 (2000A, 89 頁)、李天虹 ( 2000A, 96 頁)隸定,讀爲``必" 。 李氏認爲``亡必"即 《論語 .子 罕》所載孔子``四毋"之一的``毋必" 。

[ 66 ]

遂,李零(1 999B, 539 頁) 讀爲 ``移" 。

[ 67 ]

仁,裘按:疑是``執"之簡寫,讀爲``勢",下同 。 湯餘惠、吳良寶 ( 2001 , 199~200 頁 ):確爲``執 "之 簡寫,右旁即``汎"字省體 。 字似當讀爲``節" 。 又《古文 四聲韻 》引《林罕集》``未"字與 ``~" 相近, 疑即其形變體,``孰"、``未"亦是音近通假 。 劉釗 (2003A, 256 頁)從裘按讀,指勢力 。 李家浩 (2006,

84 、 86 頁) :古文``未"與`` 步 "確實 是 同 字,但 ``~"的左旁才是``執"的簡 寫 ,並以之爲聲符 。 此古

文``未"讀爲``謀'\《墨子·尚賢上》``湯舉伊尹於座廚之中,援之政,其謀得",``其謀得"與簡文``此 謀得"用語相似。

[ 68 ]

裘按 :此條疑 當讀爲`` 小不忍,敗大勢" 。 廖名春 ( 1999A, 68 頁) :此句與 《論語 .衛靈公 》 孔子 語 ``小 不忍則亂大謀"極近 。 湯餘惠、吳良寶 ( 2001, 199~200 頁) :

``伐"讀爲``廢" 。

``大節" - 詞,文獻習

見,猶 言大事、大體 。 李家浩 (2006, 84~85 頁) : ``伐"訓爲`'敗" 。 ``未"讀爲``謀" 。

[ 69 ]

劉釗 (2003A, 257 頁) : `'之"訓爲``往" 。 此句猶言``殊途同歸" 。

[ 70 ]

逄,劉釗 (2003A, 257 頁) :讀爲``迪",義爲``導" 。

郭店楚墓竹書

158

十五

語叢三

本篇整理本存簡 72 枚,加上荊門市博物館在竹簡癢護過程中發現的一枚

(龍永芳 2002),

釐米 。

绱綫三道 。

共 73 枚 。

其中 66 枚完整,

1~16 號簡,契口在右側;

號以後各簡,分上、下兩欄書寫 。

7 枚殘斷 。

整簡長 1

7. 6~1 7. 7

17~72 號簡,契口在左側 。 64

整簡書滿文字者-般爲 8 ~10 字,字跡

清晰 。

本篇內容涉及君臣、父子、朋友之道以及孝、悌、仁、義等等 。 有標識 。

篇題係整理者擬加 。

149 頁)、龍永芳

(2003,

通篇簡序作有調整。陳偉

李零

(1999B,

526~529 頁;

263~267 頁)、劉釗 (2002C,

(2003B,

旬末一般

2002B,

147~

208~210 頁)對

218~221 、 227 頁)、福田哲之

(2005,

132~136 頁)對部份簡序有調整 。

今釋文基本沿用整理者的簡序,並將後來發現的遺簡列於 16 號簡之後 。

分欄書寫的簡文, 64 、 65 號簡分欄釋寫;其他簡因難以確定連讀關係,未分 欄釋寫 。

父亡亞(惡) 。 君猷(猶)父也, 〔 l 〕其弗亞(惡) 1 也 。 猷(猶) 也,〔 2 〕 正也 。 〔 3 〕所 2 以異於父,君臣不相才也, 〔 4 五則可已 。

三 冤(軍)之旃

不敗(悅),可去也 。

不 4 我(義)而加者(諸)己,弗受也 。 5

友,〔 5 〕君臣之行(道)也 。

長弟, 〔 6 〕孝 6 之紡(方)也 。 7

父孝子惑(愛), 〔 7 〕非又(有)爲也 。 〔 8 〕 8

牙(與)爲慤(義)者遊,嗌(益) 。

牙(與)將(莊) 9 者尻(處),嗌(益) 。

追(起)習叟(文)彰(章),〔 9 〕嗌(益) 。 10 牙(與)羞者尻(處),〔 IO 〕員 (損) 。 牙(與)不好 n 教(學)者遊,〔 II 〕員(損) 。 尻(處)而亡轂 12 習也,〔 12 〕

員(損) 。 13 自視(示)其所能,員(損) 。 〔 13 〕自視(示)其所不族(足),嗌 (益) 。〔 14 〕遊 n 蔥(佚),〔 15 〕 嗌(益) 。 嵩(崇)志, 〔 16 〕嗌(益) 。

才(存)心,〔 17 〕

十五語叢三

159

嗌(益) 。 15 所不行, 〔 18 〕 嗌(益) ;牝(必)行, 〔 19 〕員(損) 。 16 從所少好,與所 少樂,員(損) 。〔 20 〕 遺簡

天型城(成), 〔 21 〕 人與勿(物)斯里(理) 。〔 22 〕"

口勿(物)以日,勿(物)又(有)里(理),而囯 〕 18

地能貪(含)之生之者,〔 24 〕 才(在)暈(早) 。〔 2的 19

春秋亡不以其 生 也亡 20

耳 。 21

愨(仁),



(厚)之 曰 虞 〕 22

口口之崗(端)也 。〔 27 〕 23

愁(義),悪(德)之于 (盡)也 。〔 28 〕 24

慤( 義 ),膳(善)之方也 。〔 29 〕 25

悪(德)至區者, 〔 30 〕 交者至亡 26 閒(間) 。〔 31 〕 万

未乂(有)其至,則愚(仁)

惑(愛)

雯 者 28 至 亡 閒(間),則城(成)名 。 29

雯 者親 。 30

智(知) 雯 者霄(寡)悪(悔) 。〔 32 〕 "

口戔者卯(謀) 。 囯 〕 32

兼(?)行則曳者中 。〔 34 〕 刃

交:交行則口 l2l 鹵 〕 34

160

郭店楚墓竹書

喪,愨(仁)也 。 〔 36 〕愁(義),宜也 。 愍(愛),憙(仁) 35 也 。 愨(義)尻(處)之也, 〔 37 〕 豊(禮)行之 36 也 。 〔 38 〕"

不膳(善)睪(擇),不爲智 。 38

勿(物)不昔(備), 〔 39 〕不城(成)息(仁) 。 39

悪(愛)親則其殺愬(愛)人 。〔 40 〕 40

迥(蹦),哀也 。三 迥(蹦),燮(文)也 。 〔 4! 〕 41

戛 (文)衣(依)勿(物)以青(情)行之者,〔 42) 44 或遜(由)其闢, 〔 43 〕 或逛(由)其 42 不护,〔 44 〕或遜(由)其可 。 43

卯(謀)則雌(難)罡(犯)也 。〔 45 〕 45

彊(強)之鼓(樹)也,彊(強)取之也 。〔 46 〕 46

莫得膳 (善)其所 。〔 4刀 47

思 亡彊 (疆),思亡其(期),思亡釾(邪), 〔 48 〕 思 48 亡 不還(由)我者 。〔 49 〕心

志於行(道),虛(胛)於惡(德),〔 50 〕原於 50 憙(仁),〔 51 〕遊於執(藝) 。〔 52 〕 "

膳(善)日過我,我日過膳(善),〔 53 〕啟(賢) 52 者隹(唯)其止也以異 。 53

樂,備(服) 悪 (德)者之所樂也 。〔 54 〕 54

穹 ( 賓 )客之用紲(幣)也,〔 55 〕非正, 〔 % 〕 55 內(納)

贗 (貨)也,〔 57 〕豊(禮)才七(必)兼

(?) 。 國 〕 60

丰 (進?)臥(食)之衍(道),此臥(食)乍安 。 〔 59 〕 邳

人之 告( 性)非與,止虛(乎)其 57

十五語叢三

161

乂(有)告(性)乂(有)生,虛(呼)生 。 〔 60 〕又(有) 薏 〔 6 1 ) 58

得者樂,遊(失)者哀 。 59

孝 。 61

行 宇 , 〔 62 〕 此友吳(矣) 。 62

忠則會 。 〔 63 〕 63

亡(毋) 意,亡(毋)古(固), 64 壹亡(毋) 義(我) ,亡(毋)必 。 〔 64 〕 65 壹

亡勿(物)不勿(物), 64 貳虛(皆)至安(焉) 。 〔 6刃 65 貳

亡亡繇(由)也者 。 〔 66 〕 磊 壹亡非樂者 。 66 貳

名戎(二),勿(物)參(三) 。 國〕 67 壹生爲貴 。 國〕 67 貳

又(有)天又(有)命,〔 69 〕又(有) 68 壹又(有)告(性)又(有)生,〔 70 〕虛(呼) 68 貳

0 69 壹名 。 〔 7 」 〕 69 貳 生 。 70 壹爲其型 。 國〕 70 貳

命与覽(文)与,囯〕 71 壹又(有)告(性)又(有)生 71 貳

虛(呼)勿(物) 。 72 壹者 。 72 貳

[!]

猷,張光裕( 1999B, 13 頁): 字本從``JT" 。 今按:張説是,此字左旁實是``奠"字 。 下 一 ``猷"字同 。

[2]

旃,湯餘惠(1 998, 66~67 頁)釋 。 古文字``井" 、 ``丹"形近易混,此所從``井"乃``丹"之訛 。 黃德寬、 徐在國 (1998, 108 頁)據《古文四聲韻》所引``戰"字古文將 此 字釋爲``戰" 。 顏世鉉(1 999A, 396 頁)、 李零 (1999B, 529 頁) :字從``井",讀爲``旌" 。

[ 3]

李零 (2002B, 152 頁):此句是說國 君在 一 國之中的地位有如`` 三 軍之旌"和`` 三 軍之正",

``旌也"和

郭店楚墓竹書

162 ``正也"是並列結構,不用逗號 。

[ 4]

才,整理者讀爲``在" 。 李零(1 999B, 529 頁)讀爲``戴" 。 劉釗 (2000A, 88 頁; 2003B, 211 頁) :疑讀爲 ``存",恤問、依存。白於藍 (2001A, 58 頁):讀爲``讒" ,與 ``嫉"、``賊" 古義相通 。

《逸周書 .時訓 》、

《淮南 子.主述訓 》有``君臣 相嫉(或疾)"語,與簡文``君臣不相讒"可相參證 。

(5 ]

友,陳偉武 (2000C): 疑他簡簡尾當有``朋"字與之銜接,``朋友"是古習語 。

[ 6]

長弟,劉釗 (2003B, 211 頁):又作`` 長悌" ,意爲敬 長愛幼 。 《墨子 ·尚賢中 》: ``人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 長悌鄉里 。 "《國語.吳語》: ``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 " 張桂光 (2001, 190 頁):疑送里宜斷作``友,君臣之道 也;長,弟孝之方也" 。

``長,弟孝之方也",可參

《禮記 ·大學》``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 而民興弟",鄭註: ``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也 。 "

[ 7]

梁立勇 (2004, 281 頁):簡文``父孝子愛"的``父"、``子"兩字顛倒 。

[ 8]

爲,龐樸 (1999A, 11 頁) :指人的有意作爲 。 劉釗 (2003B, 211 頁):意爲故 意或做作 。

[ 9]

追 ,李零(1 999B, 526 頁 ; 2002B, 152 頁):釋爲``起" 。

"起習文章"是説`'早起之後誦讀文章" 。 劉釗

(2003B, 212 頁) :啓發、開導 。 ``起習文章"是説``啓發學習禮樂制度" 。 彰,整理者釋爲``章" 。 劉釗 (2003B, 212 頁) :釋爲`` 彰" , 讀爲``章" 。 ``文章"指禮樂制度 。

[ 10 ]

覦,李零( 1999B, 529 頁 ; 2002B, 149 頁): 字可能同``痛",讀爲``褻" 。

``褻者"是輕慢無禮的小人 。

劉釗 (2003B, 212 頁) :釋爲``曼",讀爲``慢", 意爲驕傲 。

[ II ]

教,裘按:疑當讀爲``學"。

[ 12 ]

轂,李零 (1999B, 529 頁; 2002B,

153 頁)隸定,疑讀``列",指 長幼次序 。 劉釗 (2000A, 82 頁 ;

2003B, 212 頁) :疑讀爲``躥",意爲超越 。 劉信芳 (2000D, 939 頁)從李、劉之隸定,但讀爲``獵" 。 ``獵習"謂涉獵學習 。 楊澤生 (2002B, 65 頁):其左旁與 《五行》 25 號簡的 ``號"字左旁相 同,疑應讀爲

``隙",空閒義 。

[ 13 ]

劉釗 (2000A, 82 頁): ``自示其所能,振",即《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

[ 14 ]

族,李零 (1999B, 529 頁)、劉釗 ( 2000A, 82 頁)讀爲``足" 。 劉氏云: ``自示其所不足,益",即《大戴 禮記.文王官人》 `` 一 ,,



[ 15 ]

``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 。 又疑《文王官人》的``見"爲``視"字之訛,亦讀爲



蔥,何琳儀 (2001, 167 頁)釋 。 《説文》``蔥,糞 也 。 從丹、胃省",《集韻》``蔥,通作矢",而``矢"、 ``失"音通,故疑字讀爲``佚" 。 ``遊佚"見於《墨子.尚同》 。 徐在國 (2001, 180 頁):釋爲 ``蔥",似庶 讀爲``逸" 。 ``遊逸"一詞見於《風俗通.怪神》 。 李零 (2002B, 153 頁) : 字 似可分析爲從``心"從``菁" 省,釋``蔥"甚確 。

[ 16 ]

嵩,李零 (]999B, 526 頁)讀 爲``崇" 。 劉釗 (2000A, 82 頁)讀 爲``縱" 。 何琳儀 (2001, 167 頁) :簡文

上從``高", 下從``山",與``嵩"非 一 字,當讀爲``高" 。 《荀子 ·修身 》 : ``抗之以高志 。 "

[ 17 ]

才,整理者讀爲`'在" 。 劉釗 (2000A, 88 頁) :應讀爲``存" 。

``存心"見於《孟子.離婁下》、

《盡 心

上》等 。 [ 18 ]

李零 (1 999B, 526 頁) : ``所不行",疑上脱``有"字 。

[ 19 ]

牝, 李零 ( 1999B, 529 頁) :讀爲``必" 。 ``必行"與``有所不行"相反 。 劉釗 (2000A, 89~90 頁):疑讀 作``秕" 。 ``秕行"見於《劉子·薦賢》,王叔岷認爲猶``惡行" 。 劉信芳 (2000D, 940~942 頁) : ``比"字

異體 。 比行,阿 黨 而爭之謂 。

[ 20 ]

遺簡據龍永芳 (2002) 補人 。

[ 21]

型,李零 (2002B, 148 頁)讀爲``形" 。 劉釗 (2003B, 214 頁) :讀爲``刑" 。

``天 刑"指上天的法則,語

十五語叢三

163

見《國語.周語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等 。

[ 22 ]

斯,陳偉 (2002C, 208 頁) :似爲分、析之義 。 劉釗 (2003B, 214 頁)

: 《 經傳釋詞》:

``斯,猶則也,猶

乃也 。 " 里,整理者疑讀爲``理" 。 劉釗 (2003B, 214 頁): 《 廣雅.釋詁 》 : ``理 , 順也 。 " 李零 (1999B, 530 頁)將``人"屬上讀 。

[ 23 ]

缺文,李零 (2002B, 150 頁)補爲``與" 。

此條斷讀從李零 (2002B, 148 頁) 。

[ 24 ]

貪,整理者認爲簡文從`` 勻"聲,讀爲``均" 。 裘 按:也有可能是``貪" 字 ,或可讀爲``含" 。 劉釗

(2003B,

214 頁): ``含之生之"指地之 生 養萬物 。

[ 25 ]

早,劉釗 (2003B, 214 頁 ) :疑讀爲``造",義爲 產生 。

[ 26 ]

戔,馮勝君 (2004, 217~218 頁):

`'厚"本從` `皐 "得聲,而``皐 "是截取金文 `` 辛 (墉)" 字 下半而

成 。《 語叢一 》 14 號簡`'辜( 厚 )"的下半是金文`` 犀 " 字 的演變, 其形與``戈"非常相似,這裏的``厚" 則完全演變成從``戈" 。

[ 27 ]

李零 (1999B, 527 、 530 頁)據 《 語叢 一 》 98 號簡 `` 喪,仁之端也",補缺文爲``喪,仁" 。

[ 28 ]

聿,裘按:疑當讀爲`` 藎 "或``進" 。 劉釗 (2003B, 215 頁):進,長進 、 進步 。

[ 29 ]

膳,李零 (2002B, 154 頁):簡文原文 是 ``膳"字之訛,上 半 爲``羊",下半爲``脂" 。 方,劉釗 (2003B, 215 頁 ):義爲方向或法度、法則 。

[ 30 ]

區,陳偉 (2002C, 218 頁 ) :微小 。 ``德至區"即``德無所不至" 。

[ 31 ]

箋,裘按:與後文`` 疫 " 當 是 一 字異體,疑當讀爲``治" 。 陳偉 (2002C, 218 頁):

``治者"即``以德爲治

者" 。 亡 間,陳偉 (2002C, 218 頁) :即``無間",無懈可擊之義 。 劉釗 (2003B, 216 頁) :指極微小處 。

[ 32 ]

叟,劉信芳 (2003B, 264 頁 )讀爲``始" 。

賞,整理者讀爲`` 寡 " 。 劉釗 (2003B, 217 頁):簡文原文從``見",應爲``寡" 字 之訛 。 恿,整理 者 讀爲``謀" 。 裘按:如``薏"上 一 字 確爲``寡",

``恩"似應讀爲``悔" 。 陳偉 (2002C,

219~

220 頁): ``寡悔" 一 詞見於 《 論語.爲政 》 。 ``寡悔"即``少悔" 。

[ 33 ]

卯,裘按:從文義看似應有``別" 一 類意 義 。 陳偉 (2002C, 220 頁):疑當讀爲``懋",勤勉之義 。 李零

(2002B, 154 頁) :據 《 語叢 一》 48~49 號簡,此字似與``末"有關 。 疑讀爲``蔑",小視之義 。 劉釗 (2003B, 215 頁):釋爲``化",用爲教化之``化" 。 李家浩 (2006, 86 頁):疑讀爲``謀" 。 [ 34 ]

兼,整理者釋 。 李零(1 999B, 530 頁):釋爲``及",也可能讀爲``急" 。 今按:此 字 釋讀存疑 。 中,陳偉 (2002C, 220 頁 ) :得當、 合 適 。

[ 35 ]

交,原簡此 字 下有標識,整理者未釋 。 李零(1 999B, 530 頁 ):疑是重文號 。

[ 36 ]

劉釗 (2003B, 215 頁):此句與 《 語叢 一 》 ``喪,仁之端也"文意相同 。

[ 37 ]

處,劉釗( 2003B, 215 頁) :義爲審度 。

[ 38 ]

李零 (1999B, 530 頁 ):殘簡 7 、 8 或可補於此後 。

[ 39 ]

捎,劉釗( 2003B, 214 頁)讀爲``服" 。

[ 40 ]

殺,整理者釋``妨",讀爲``方" 。 陳偉 (1998, 69 、 71 頁):

``殺"字異構,衰減意 。 李零 (2002B, 154

頁)從陳釋字 ,但讀爲表延易、傳播 、 給予等義的``施" 。 黃錫全 (2005, 218 頁):古文``殺"由``蔡" 演變,此 字 釋``殺"或`' 蔡"均可,讀 爲 ``次" 。

[ 41 ]

裘按:此條疑當讀爲:慟,哀也 。 三 慟,度也 。 陳偉 (2000B, 145~146 頁 ):

``迥"也可能讀爲``誦",特

郭店楚墓竹書

164

指喪禮中的跳躍 。 "三蛹",與禮書所記的規定有關 。 李零 (2002B, 154 頁):簡文``慟,哀也"或與殘簡 6

有關 。 文,李天虹 (2000D, 86 頁):即``節文"之文,指禮樂制度 。 李零 (2002B, 152~153 頁):指``節文" 之文,即儀容 。 陳偉 (2002C, 222 頁):略同于``節文",是對包括數量在內的各種禮儀規定 。

[ 42 ]

文,劉釗 (2003B, 218 頁):疑指樂聲或節奏和諧 。

物,劉釗 (2003B, 218 頁) :指器 。

[ 43 ]

闢,整理者疑讀爲``避" 。 44 與 42 號簡的繫聯從李零 (1999B, 527~528 頁) 。

[ 44 ]

丰,整理者疑讀爲``進" 。

[ 45 ]

卯,李家浩 (2006, 86 頁):疑讀爲``謀" 。 ``謀則難犯"可與《語叢四》 22~23 號簡``君有謀臣,則壤地 不削"互參 。 雖,裘按:也許是``難" 字 之訛 。 44 、 45 號簡的繫聯也可能不正確 。 徐在國 (2002, 84 頁):字爲《説文》 ``難"字古文所本 。 李守奎 (2006, 297~300 頁):甲骨文從``豈"聲的字可以讀爲``艱",而``艱"、

``難" 二 字音義關係密切,可能是同一個詞不同時代的不同寫法 。 既然``艱"可以``豈"爲聲旁,``難" 字 以``豈"爲聲旁就不難理解了 。

犯,劉信芳 (1999C, 59 頁)讀爲``范" 。

[ 46 ]

楊澤生 (2001, 168 頁):簡文``樹"所從``豉"是``誅"字異體,``木"、``誅"結合表示砍伐樹木,會斷

折之意,《性自命出》相應之字``桓"是其簡體 。 今按:參看《性自命出》 8~9 號簡註釋 。

[ 47 ]

整理者將 46 、 47 號簡連讀,裘按疑之 。

[ 48 ]

陳偉(1 998, 71 頁)讀彊、其、釾爲``疆"、``期"、``邪",云:《詩.魯頌·駟》四章各有一三字句,即

``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數"、``思無邪",簡文即摘取一 、 二 、四旬而成 。

釾,簡文作賾,整理者隸定爲``約",此從陳偉(1 998, 71 頁)隸定 。 陳偉 (2002C, 224 頁):古文字從 ``糸"與從``衣"可通,故字可釋爲``袤",後世通作``邪" 。

[ 49 ]

李零 (1999B, 528 頁)讀`'我"爲``義" 。 陳偉 (2002C, 224 頁):此句大致是説思由我出,似爲自警之 語 。 劉釗 (2003B, 220 頁) :疑此句相當於《騙》篇的``思無教" 。

( 50 ]

虛,陳偉 (1998, 71 頁):應是``虞"字,讀爲``據" 。 陳氏 (2002C, 225~226 頁)復借鑒下文李家浩、 李零之説,疑當讀爲``介",因憑、依靠義,與``據"、``依"相通 。 李家浩 (1999A, 350~351 頁):古文 字``虛"義同``甲'\《玉篇》席,注云``今作押" 。

``虐"當即``席"字異體,讀爲``押",訓爲``習" 。

李零(1 999B, 530 頁; 2002B, 150 頁):即古``甲"字,讀爲``胛' \

《緇衣》``德易押而難親",正是以

``押"講``德" 。

[ 51 ]

跃,陳偉(1 998, 71 頁):從 二人正面並 立 ,可能是``依"字異構 。 陳氏 (2002C, 226 頁)復 云 :此字釋 讀也許不應限於``依"的思路 。 字下部與《説文》``比"字古文形同,應是``庇"字異體 。

``庇"有憑依

義 。 顏世鉉 (2000B, 40~41 頁)據《古文四聲韻》卷一``依"字,證釋``依"可從 。 李零 (2002B,

頁):讀爲``比" 。 字下部即《説文》``比"字古文,

153

``比"有親近義 。 李學勤 (2002B, 5 頁):字下部是

`'衣"之訛,當讀爲``依" 。

[ 52 ]

龐樸 (1998, 8 頁)、陳偉 (1998, 71 頁)、廖名春 (1999A, 68~69 頁):《論語.述而》有孔子語``志於

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簡文與之相當 。 李零(1 999B, 529~530 頁)、李學勤 (2002B, 4 頁):這 段簡文可參《論語.述而》及《禮記.少儀》的士`'依於德,遊於藝" 。

[ 53 ]

過,陳偉 (2002C, 226~227 頁):讀爲``化",感染、教化 。

《荀子.富國》等書有``化善"之説 。 劉釗

十五語叢三

165

(2003B, 220 頁):疑訓``給予" 。 這兩句似意爲`` (他人)毎日以善給予我,我每日亦予人以善" 。 [ 54 ]

備,李零 (2002B, 157 頁):簡文形體與常見``備"字有 別,類似寫法見於 《語叢一》 94 號簡 。 陳偉

(2002C, 219 頁):恐當如 字讀,具備 。 劉釗 (2003B, 220 頁):

《禮記 .樂記 》

``樂也者,聖王所樂也",

與簡文句式相同 。 裘按: 54~58 號簡簡末皆無表示段落的符號,但彼此似皆不屬於同一段落 。

[ 55 ]

紲,李零 (1999B, 531 頁):所從``幣"與 一般``幣"字 不同,下半與``繇" 字左 下所從相同 。

[ 56 ]

正,陳偉 (2000B, 146~147 頁):似當讀爲`'徵",求取之意 ,與``內(納)"意正好對應 。 裘按:疑前面第 42 、 43 號簡本來緊接在此簡之後,

``非正"後 當 加逗號 。 李零 (1999B, 528 頁)將``非

正"與前文連讀 。

[ 57 ]

內,整理者釋爲 ``大" 。 裘按:也可能是``內'\李零 (1999B, 528 頁)讀爲``人" 。 劉釗 (2003B,

218

頁)讀爲``納" 。

晉,李零 (1999B, 531 頁)、陳偉 ( 2000B, 147 頁)讀爲``貨"。陳氏云 :

《禮記 .少儀 》

``納貨貝於君" 、

《月令》``納貨賄"等記載與簡文" 內貨"略同 。 55 與 60 號簡的繫聯從李零 (1999B, 528 頁) 。

[ 58 ]

兼,李零 (2002B, 150 頁) :與 《唐虞之道》 15 、 19 號簡``及"寫法相近,疑亦``及 "字 。 劉釗 (2003B, 218 頁) :讀 爲``廉"。

[ 59 ]

乍,李零 (1999B, 528 頁)讀爲 `'作" 。 安,劉釗 (2003B, 219 頁)讀爲``焉"。

[ 60 ]

虛,整理者讀爲``乎",下同 。 全旬未斷讀 。 李零(1 999B, 528 、 531 頁 ; 2002B, 150 頁) :讀爲``呼",似 用爲呼、號之義,意思與`'名之爲"相近 。 讀``號"亦通 。 下 68 、 72 號簡同 。 兩``生"字下斷讀 。 劉釗

(2003B, 219 頁) : ``呼"意爲``叫"或``稱呼" 。 68 、 72 號簡同 。 [ 61]

``又"下一字,李零 (2002B, 154 頁):可能從``月"聲, 讀爲``閱",經歷。蘇建洲 (2008) 讀爲`` 孽", 訓爲``害"。

[ 62 ]

主 ,李零(1 999B, 528 頁) :讀 爲``進" 。 ``此"後斷讀 。 今按:疑字讀爲``購'\《孟子.公孫丑下》``行 者必以贍",趙注: ``送行者贈賄之禮也 。 時人謂之燼 。 "

[ 63 ]

忠,陳偉 (2002C, 220 頁) :疑 讀爲``中",得當 ,合適 。 會,陳偉 (2002C, 220 頁) :相成之義 。 劉釗 (2003B, 219 頁) :合也 。

[ 64 ]

裘按:此即孔子之``四毋'\《論語.子罕》: ``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

[ 65 ]

李零 (2002B, 155 頁) : `'至"讀爲`'致" 。 此句又見 《語叢一》 71 號簡 。 劉釗 (2003B, 222 頁):此句疑 爲``没有'物'不屬於'物'的範疇,都可以致來"之意 。

[ 66 ]

劉釗 (2003B, 221 頁):疑此句 爲``没有無緣 由的"之意 。

[ 67 ]

劉釗 (2003B, 221 頁):此旬言形名與 事 物的關係,即先有名後稱物之 意。《尹文子 ·大道上 》``形以定名 , 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亦談到名與事物的關係,可資比較 。

[ 68 ]

李零 (2002B, 151 頁):此句見於殘簡 4 。 劉釗 (2003B, 222 頁) :

``生爲貴"即``貴生",語見 《 老子 》 、

《荀 子·強國 》等。

[ 69 ]

天,劉釗 (2003B, 220 頁) :指自然,泛指不以人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必然性 。 命,劉釗 (2003B, 220 頁): 指 天命或命運。

[ 70 ]

生,劉釗 (2003B, 221 頁) : 生命。

[ 71 ]

原釋文以 68 貳與 69 貳連讀,裘按:《語叢一》 96 號簡有``有生虛名"之語, 68 貳、 69 貳兩簡據此繫聯 。

郭店楚墓竹書

166 [ 72 ]

型,李零 ( 1 999B, 529 頁)讀爲``形" 。

[ 73 ]

命,劉釗 (2003B, 221 頁) :《爾雅 . 釋詁》: `'命,名也 。 " 与,李零 (2002B, 155 頁):

``与"、``牙"同字,從文義考慮,此當釋``牙",讀爲`'邪" 。 劉釗 (2003B,

221 頁):釋``牙",讀爲``與",第一個``與"是連詞,和也;第二個``與"是敵、相等之意 。 文,李零 (2002B, 153 頁):可能指``物"之``文" 。 劉釗 (2003B, 221 頁):與``質"相對,指文飾或

外觀 。

十六語叢四

十六

本篇共有 27 枚簡,簡長 1

綫,相隅 6~6. 1 釐米 。

167

語叢四

5. 1~15. 2 釐米,兩端平齊 。 有上、下兩道編

現存 403 字,旬讀符號 34 個,分章符號 4 個 。

其中

27 號簡的背面寫有 14 字 。 整理者認爲本篇由類似格言的句子組成,直接反映了東周時期不同階層對 社會的看法 。

龐樸

(1999D,

327~328 頁)認启,該篇宣揚造説之道和南面

之術,近乎法家、縱橫家思想 。

李零

(1999B, 478 頁)認爲,其內容與陰謀

造説、縱橫長短之術有關,類乎《太公》、《鬼谷》 。

認爲,該篇是聞述遊説之道 。

林素清

(2000,

李、林二位皆把篇名擬作``説之道" 。

390 頁)

本篇內容

分爲言談、造説和結交謀士之道,也是東周時期盛行遊説、善士之風的反映 。

整理者把該篇分爲五段,即簡 1 ~ 3 、簡 4 、簡 5 ~ 7 、簡 8 ~ 9 、簡 10~27 。 李零( 1999B, 478~479 頁)分爲兩紐十二章,前一組四章,依次是簡 5 簡 1

~7、

~ 3 、簡 4 、簡 8 ~9; 後一紐(簡 10~27) 八章,依次是簡 10~11 、簡 12

~簡 14 第 3 字、簡 14 第 4 字~簡 16 第 10 字、簡 16 第 11 字~簡 21 、簡 22~ 簡 24 第 1 字、簡 24 第 2 字~簡 25 第 14 字、簡 25 第 15 字~簡 27 正面第 4 字、 簡 27 正面第 5 字~簡 27 背面 。

關於簡序的調整意見主要有:丁四新

221 頁)把 4 號簡調至 2 號簡後 。

相接;

14 、 16 號簡相接; 5 、

陳劍

(2002A,

15 、 6 號簡梠接 。

(2000B,

4~ 6 頁)認爲 25 、 3 、 2 號簡 顧史考

(2006C,

59~67 頁)

葛爲 6 、 26 號簡相接; 27 、 7 號簡相接 。 今釋文綜合整理者與其他學者的意見, 把全篇分爲五個緝聯紐,除最後一绱聯祖外,其餘各緝聯組的末尾皆有方形

墨塊 。

言以旬(詞),〔!〕害(情)以舊。〔 2 〕非言不贖(讎),〔 3 〕非惠(德)亡復 。 〔 4 〕言 1 而

狗(苟),胯(牆)又(有)耳 。〔 5 〕往言 剔(傷)人,罡(來)言剔(傷)呂 (己) 。 2 口不訢(慎)而床(户)之悶(閉), 〔 6 〕亞(惡)言復己而死無日 。〔 7 〕 4

凡敗(説)之道,〔 8 〕 級(急)者爲首 。〔 9 〕 既得其級(急),

言 必又(有)及, 〔 10 〕及

5 之而弗亞(惡),必 于 (喵)其古(故) 。 〔 U 〕ft(盡)之而埃(疑),必技(審)

郭店楚墓竹書

168 鉛之 。〔 12 五 s 鉛之而不可,必 覽

(文)以訛, 〔 13 〕 母〈毋〉命(令)智(知)我 。 皮

(破)邦芒(亡) 6 痛(將),[ 14 〕流澤而行 。〔 15 〕 7

山無隋(墮)則圯(馳),〔 16 〕城無萸(衰)則沱(牠),〔 17 〕士亡友不可 。 〔 18 〕 君又

(有) 22'「母(謀)臣,則壤塈(地)不鈔(削) 。( 19 〕士又(有)

呣(謀)友,則言

談不g勺(弱) 。 〔 20 〕唯(雖)戩(勇)力聞於邦不女(如)材, 〔 21 〕金玉浬(盈)

室不刀女(如)博(謀),眾強甚多不女(如)時, 〔 22 〕 古(故)拇(謀)爲可 貴。濯( -) 25 言之 善,足以終殊(世) 。〔 23 〕參(三)碟(世)之福(富), 〔 24 〕不 足以出芒(亡) 。〔 25 〕 3

袞(竊)鉤(鈎)者戥(誅), 〔 26 〕素(竊)邦者爲者(諸)侯 。

者(諸)侯之門,

義 士 8 之所 廌(存)。〔 27 〕 9

車 `七之 荃醋,〔 28 〕不見江沽(湖)之水 。

佖(匹)婦禺(愚)夫,虞 〕 10 不智(知)

其向(鄉)之小人、君子 。〔 30 〕臥(食)韭亞(惡)智(知)終其茱(世) 。〔 3! 〕 11 最

(早)與馭(賢)人,〔 32 〕是胃(謂)

g行 。 〔 33 〕啟(賢)人不才(在)昃(側),

是 口 胃(謂)迷惑。不與智博(謀),是胃(謂)自碁(欺) 。〔 34 〕揖

(早)與智

悔(謀),是 13 胃(謂)童(重)基 。〔 35 〕邦又(有)巨騸(雄), 〔 36 〕必先與之以

爲塑(朋) , 〔 37 〕唯愬(難) n 其興。〔 38 〕女( 如)胭(將)又(有)敗,

紕(雄)

是爲割(害) 。〔 39 〕 利木 含(陰)者,不折 16 其枳(枝) 。〔 40 〕利其渚者, 〔 41 〕不賽

(塞)其漯(溪) 。 善史(使)其下,若 口妍 ~(蛋)之足,〔 42 〕眾 而不割( 害), 割(害)而不僕(仆) 。〔 43 〕善事 其上 u 者,若齒之事胝(舌),而終弗斡 (噬) 。 〔 44 〕善 口口口 n 者, 〔 45 〕 若兩輪之相迴(轉),而終不相敗 。〔 46 〕善 史(使) 20

其民者 ,若四時 一 遣 一 奎(來),〔 47 〕 而民弗害也 。 21 豪(家)事乃又(有) (度), 〔 48 〕 三騸

(雄)



一 鱲(雌),三跨一莧, 〔 49 〕一王母 26 保三殿(嬰)兒

(妮) 。〔 50 〕聖君 而會,〔 51 〕 視厝(廟)而內(入) 。〔 52 〕 內(入)之或內(入)之,



之或至之之, 〔 53 〕至而 27 亡及也已 。〔 54 〕幻背

口〕

鍆,李零 ( 19998, 480 頁)讀爲``始" 。 陳偉 (2002C, 230 頁)讀爲``殆" 。

〔幻

害,裘按 :讀 爲``情" 。 此篇文字多有韻 。 舊,李零(1 9998 , 480 頁) 讀爲``久" 。 陳偉 (2002C, 230~231 頁):讀爲``咎" 。全 句意爲, 言談會 引起

風險,真誠會帶來災難 。《 韓非子.主道》`'不慎其事,不掩 其情 ,賊乃將 生" 與簡文似出同 一 思路 。

十六語叢四

[ 3]

169

非,陳偉 (2002C, 231 頁):讀爲``靡",訓爲``無" 。 躊,裘按:讀爲``酬"或``讎(售)" 。 陳偉 (2002C, 231 頁):《 説文 》 :

``讎,猶應也 。 "段注:

``心部曰:

`應,當也 。 '讎者以 言 對之 。 《詩》云 `無 言 不讎'是也 。 "

[ 4]

亡,李零 ( 1999B, 480 頁 ):讀爲``無" 。

`` 非 言不 讎,非德無復",語出 《 詩.大雅·抑 》

``無 言 不讎,無

德不報" 。 復,陳偉 (2002C, 231 頁): ``復" 、

``報"義近 。 今按 :

《淮 南 子 . 天文 訓 》``東 北爲報德之維也"高注:

``報,復也'\《漢書 ·蒯通 傳》``以復其怨而成其功名"顏注: ``復,猶報也" 。

[ 5]

脬,整理者讀爲``墻" 。 陳偉 (2002C, 231~232 頁):釋爲`` 牖",墉 、 牆字別而義通 。 牆有耳,裘按: 《詩 .小雅.小弁 》 : `牆有耳'、`伏寇在側' 。 "

``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 。 "乂,《管子 .君 臣下》 :

"古者有二言,

``牆有耳"之 言 亦與簡文同 。 林 素清 ( 2000, 392 頁 )引 《大戴禮 ·曾子制 言》

``夫鄙夫鄙婦相會於牆陰,可謂密矣 。 明日則揚其 言矣 "説明 ``牆有耳" 。

[ 6]

訢,整理者 : 釋爲``誓",讀作``慎" 。 陳偉 (2002C, 232 頁)讀爲 ``順" 。 今按 : 參看《老子》甲 11 號簡

註釋 。 而,劉釗 (2000A, 81 頁 ):此 ``而"和`` 言而苟, 牆有耳"句中的``而" 字 都應訓爲``如' \《易 .明 夷》

``君子以苻眾,用晦而明",虞翻注: `` 而,如也 。 " 床,整理者 : 《説文》古文``户"字 。 户之閉,李零 (1999B, 480 頁 ):疑得罪人,被人拒之門外 。 林素清 (2000, 391 頁) :指 緊閉門户 。 劉釗

(2000A, 81 頁) : ``之"是``不"之訛 。 陳偉 (2002C, 232~233 頁) :户,指代``口" 。 户之閉,即閉口 不言 。 〔刀

惡 言 ,陳偉 (2002C, 233 頁): 《禮 記.祭義 》 孔疏解釋``惡 言 "説: ``悖逆惡戾之言 。 "

死無日,陳偉 (2002C, 233 頁) :見於 先秦古書,如《左傳》宣公九年、成公十二年和《國語 .楚 語下》, 是離死不遠之意 。

本簡原單列爲一組,丁四新 (20008, 221 頁)移至 2 號簡後 。 今按 : 分章依陳劍 (2002A, 1~6 頁)意見 。

閭〕

敗,裘按:疑 當讀爲``説" 。

[ 9]

級,裘按:疑 當讀爲``急",下句``級"字同 。 林素 清 ( 2000, 391 頁 )以 《韓非子.説難》`` 凡説之難,在 知所説之心……"爲解 。 陳偉 (2002C, 233 頁) : 讀爲``及" ,爲至 、達 到之意 。 或指猜度出聽話人的真實 意圖,或指不主動提起話頭,而等待對方談及 。

[ 10 ]

李零 (20028, 47 頁) : `` 言"屬上讀 。

[ 11 ]

林素清 (2000, 393 頁 ):故,刻 意爲 之,也指事物 當然 之理 。

《性自命出》

``有爲也者之謂故",盛其故即

傾心結 交,肅力 籠絡 的 意 思 。

[ 12 ]

枝,徐在國 (2001, 179 頁) 讀爲`` 執" 。 陳劍 (2002A, 5~6 頁)讀爲 ``審" 。

``鉛"下有 二墨點, 劉釗( 20008, 240 頁):讀爲`` 裕裕" 。 徐在國 (2001, 179 頁) :釋 爲` '金谷 " 。

《廣 雅·釋詁 》

``裕,容也", 意爲安徐從容 。

`` 谷 "讀 作` `欲" 。 陳劍 (2002A, 5 ~6 頁):裘錫圭讀``鉛"爲

``喻" 。 ``審喻"見於《禮記.文玉世子》``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 。 顧史考 (2006C,

60~

61 頁):讀爲 `` 呻吟",即引 經據典 而朗誦 其説 。 今按:依陳劍 (2002A, 5~6 頁)引趙鋒説, 15 號簡改接於 5 號簡之後,下接 6 號簡 。

[ 13 ]

文,陳偉 (2002C, 234 頁 ):掩飾義 。 今按:參看《性自命出》 17 號簡註釋 。 訛,裘按:在此似當讀爲``過" 。 陳偉 (2002C, 234 頁) :訛,《説文》``僞言也'\《詩 .小雅. 正月》``民

郭店楚墓竹書

170 之訛言",鄭箋: ``訛,僞也 。 "

[ 14 ]

皮,整理者讀爲``彼" 。 陳偉 (2002C, 233 頁):讀爲``破",``破邦"與``亡將"正相對應 。 芒,整理者讀爲``亡" 。 李零 (2002B, 47~48 頁):這種 寫法 的``亡"在簡文中是用爲表 示死亡 或逃亡之 義的``亡",不同於用爲表示無義的``亡" 。 上面的``屮"多連下而書並向右傾斜,疑此字是由``喪" 字 分

化,而與``芒"字無關 。 皮邦亡將,林素清 (2000, 392 頁):讀作``破邦亡將",與《孫臏兵法.月戰》

"覆軍殺將"意近 。 李零

(2002B, 48 頁):疑是``彼邦將亡 "之義,其情況同於 《尊 德義 》 13 號簡``教以樂,則民弗德爭將"的 `` 爭 將" 。 顧史考 (2006C, 63 頁) : 6 號簡應與 26 號簡相接,此句讀作``皮(破)邦芒(亡)家……" 。

[ 15 ]

流澤,林素清 (2000, 392 頁) : 意如水澤流瀉,順勢自然而行 。 吳良寶 (2001, 9 頁):見於《荀子·禮 論》``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 "也見於 《 史記·禮書》、 《大戴禮記 .禮 三 本 》 。 李零 (2002B,

49

頁):古書有表示恩澤流布的``流澤",似與此不同 。 陳偉 (2002C, 235 頁):或讀作``絡繹",指連續不斷

的樣子 。 顧史考 (2006C, 66 頁) :讀作``流滯",如水流或 氣流凝 滯不通,引申爲流落不得志,亦作``留

滯" 。 ``流滯" 、 `'留滯"似 爲楚地用語,西漢楚文多見 。

[ 16 ]

廑整理者釋``墜(?)" 。 李零 (1999B, 481 頁):隷作``陶",指坡、阪,即山坡 。 林素清 (2000,

393

頁) : 釋爲`'墮',讀作``墮" 。 陳松長 (2000, 261 頁) :

205

``塴"之 異構 ,讀爲``崩" 。 劉信芳 (200 1,

頁):釋``隗",讀作`'墮'\《詩 ·周 頌·般》: ``陟其高山,墮山喬嶽 。 "毛傳: ``高山,四嶽也 。 墮山,山 之墮 。 墮者,小者也 。 " ``山無墮則地"者,謂主峰無群巒陪侍,則易崩馳也 。 沱,整理者 : 讀爲``馳",《説文》``小崩也" 。

[ 17 ]

袞,整理者: 字 亦作``衰'\《説文》: ``草市衣也 。 "《公羊傳》定公元年: `'不菱城也。"謂以草覆城 。 林素 清 (2000, 393~394 頁):讀作``衰'\《 説文》``衰,草酊衣"段註 :

``以草爲巿衣,必層次編之,故引申

爲等衰 。 "衰與蕤本屬 一字 分化 。《 公羊傳》定公元年的`'不養城"原文應作`'不衰城",衰,等衰,此指 不履行諸侯各國等 差分配的築城工作。簡文是 説城牆的厚度若不是由下而 上隨高度遞減 ,就缺乏斜坡的支撐

而容易崩塌 。 陳偉 (2002C , 241 頁): ``衰"似當作衰減講,指城牆的坡度 。 簡文是説城牆如果太陡峻,就 會出現坍塌 。

[ 18 ]

友,整理者釋寫爲``戏(友)" 。 今直接釋爲``友" 。 此句原作逗號,李零 (1999B, 479 頁)改作句號 。

[ 19 ]

鈔,李零(1 999B, 481 頁)讀爲``削" 。 壤地不鈔,陳偉 (2002C, 241 頁): 《戰國策 .趙策三 》: ``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 稷之血食乎?"《荀子·子道》: ``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 。 "與簡文所云類同 。

[ 20 ]

勺,裘按釋, 讀為``弱 " 。 林素清 (2000, 394 頁) : ``弱"訓如《説文》``橈也",意爲阻擾、破壞 。 劉信芳

(2001 , 205 頁) :讀爲'`約",《廣雅.釋詁》:

`'的,拳也 。 "

《説文》 :

``孳,…… 一 曰誣也 。 "

《玉篇》:

``諏,諸拳, 言 不可解也 。 " ``言 談不勺"即 言 談不誣,言談不噉,即語 言 無難解之處 。 陳偉 (2002C,

242 頁):讀爲``約", 《大戴禮記 . 虞戴德 》 ``居小不約,居大則治",王聘珍解詁:

241~

``約,猶窮也 。 "《荀子

·君道》 ``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並遇變態而不窮",不約亦不窮之意 。

[ 21 ]

材,陳偉 (2002C, 242 頁) :才能,與勇力相對 。

[ 22 ]

陳偉 (2002C, 242 頁): 《大戴禮記 . 文 王 官人》

``眾強嚴威" 王 聘珍解詁:

` `謂地廣民眾 。 "時,時勢,

時運 。

[ 23 ]

陳劍 (2002A, 4 頁) : 3 號簡應改接於此 。 ``- 言 "或``壹言 "古 書習見 ,且與下文`` 三世"相對。《 抱樸子

十六語叢四

171

·釋滯》云``世之謂 一 言之善,貴於千金然",可與簡文參看 。 足以終世,陳偉 (2002C, 232 頁):足以安 享 其生 。

[ 24 ]

福,整理者疑讀爲``富" 。 陳偉 (2002C, 232 頁):福祉 。

《 左傳 》 襄公 三 十 一 年 :

``鄭有禮,其數世之福

也,其無大國之討乎 。 " ``數世之福"與``三世之福"略同 。

[ 25 ]

芒,整理者讀爲``亡" 。 劉釗 (2000A, 87 頁) :即``鋒芒"之``芒" 。

爲``妄",``出妄"即口出妄言 。 《 史記·項羽本紀 》 :

白於藍 (2001C, 177~178 頁) :讀

``籍曰:'汝可取而代之 。 '梁掩其口,曰:'勿妄言,

族矣!'"妄言、妄語會引來滅族殺身之禍 。 陳偉 (2002C, 232 頁):出亡,離國出走 。

[ 26 ]

袞裘按:此 字 與本 書《 五行 》 中應讀爲``察"的從`` 言 "之 字 的右旁相近 。 包山楚簡中應讀爲``察"的 從`` 言 "之字,其右旁並有與此字左旁極相似者 。 可知此字之音與``察"相近 。 ``竊"、``察"古通( 《 古字 通假會典 》 625 頁),故此字可讀爲``竊" 。 豉,裘按:此 字 應即``誅" 字 別體 。

[ 27 ]

裘按:此段內容與 《 莊子 · 肱篋 》 相關部份 基 本相同 。 陳偉 (2002C, 234~235 頁):

《 莊子 . 盜祏 》 也有

大致相當的記載, 寫 作: "小盜者拘,大盜者爲諸侯 。 諸侯之門,義士存焉 。 "簡文前 一 句同於 《 肱篋 》 ,後 一句則同於《盜蹈 》 。 李學勤 (2006, 73~76 頁):上述簡文應是引自《莊子·肱篋》,後者作於公元前 300

年以前 。

[ 28 ]

`\今按 : 參看 《 緇衣 》 40 號簡註釋 。 荃酺,李零( l 999B, 480 頁)讀爲``醢醢" 。 林素清 (2000, 392 頁):讀爲 ``密閡",意爲封閉阻隔 。 劉信 芳 (2001, 205 頁)讀爲``鉍鮪" 。 陳偉( 2002C, 235~236 頁):讀作``鮒鱔" 。 鮒是 一 種小魚 。 鱔,通作 ``鰍",通常指泥鰍 。 白於藍( 2002B, 356~357 頁) :

讀爲``蔽晦",訓爲``蒙蔽" 。 劉釗( 2003B,

228

頁):讀爲`'蔽翳'\《 爾雅 · 釋言 》 : `` 盟,翳也 。 "讀作``蔽晦"也通 。 顧史考 (2006C , 67~69 頁)讀爲

``鯢鰍" 。 林清源 (2008, 411~417 頁) :讀作``黽、鱔" 。 ``黽"訓爲 ``鼉黽",指蝌蚪 。

[ 29 ]

佖婦禺夫,裘按:讀爲``匹婦愚 夫 " 。 陳偉 (2002C, 236 頁):

``禺"讀爲``偶",亦是匹配義 。 《 白虎通 .

爵》: ``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 。 " 。 ``匹婦偶 夫 "猶通常所説的``匹婦匹夫" 。

[ 30 ]

顧史考 (2006C, 68~69 頁):疑``小人"之``人"爲衍文,其下合文號原應是句讀符號,於``君子"後誤 加旬讀符號 。 ``君子"應歸下讀 。

[ 31]

亞,何琳儀 (2001, 167 頁) : 猶``何",疑問副詞 。 食韭,林素清 (2000, 392 頁):韭是古人取爲日常食用的``五菜"之一,而往往即以 ` `食韭"爲貧賤的代

稱 。 《穀梁傳》宣公十五年: ``古者公田爲居,井、灶、蔥、韭描取焉 。 "

《 莊子·徐無鬼 》 :

``先生居 山 林,

食芋栗,厭蔥韭,以賓寡人,久矣夫 。 "陳偉 (2002C, 237 頁): 讀作`` 尸鳩",見 《 法言.寡見 》 ``鷦明沖

天,不在六翩乎 。 拔而傅尸 鳩,其累矣 夫 。 "指凡庸之輩 。 劉釗 (2003B, 229 頁):簡文意爲匹婦愚夫把韭 菜葉吃光,形容其愚昧淺陋 。 顧史考 (2006C, 70 頁 ):疑``韭"是``薤"之省 。 簡文謂君子吃葱總會先令 人``絶其本末",不懂得要 把 整 個 葉 子吃完 。 茱,李零(1 999B, 480 頁):疑爲``葉" 字 之訛,即``棻",讀爲``世" 。 林素清 (2000 , 392 頁)從李運 富説( 《 楚國簡帛文 字 叢考( 三 ) 》 , 《 古漢語研究 》 1998 年第 2 期),釋爲``葉" 。 何琳儀 (2001, 167 頁):

釋爲`` 棻 ", 《 集韻 》 `` 棻 ,丼名 。 "陳偉 (2002C, 236~237 頁):恐是``年" 字 的異構,指``年 壽 " 。

[ 32 ]

早,整理者釋 。 李 零 (1999B, 480 頁): ``早" 字 之釋可疑 。 與,李零 (1999B, 480 頁):釋爲``舉" 。 簡文``與" 字 和``興"、

',卷"二字寫法相近,或加口或加止,

容易混淆 。

囯〕

SJ,整理者:釋爲``筷",讀作``訣",

《説文 》 :

``早知也 。 "林素清 (2000, 392 頁 ):讀爲`'央",訓爲

郭店楚墓竹書

172

``久" 。 陳偉 (2002C, 237~238 頁):釋爲``浦",讀爲``輔",``輔行"即以賢人輔助而行;或讀爲``旁", 《漢書 ·地理志上 》``旁行天下"顏註 :

``旁行,謂四出而行之 。 "是遍行四方的意思 。 劉釗 (2003B, 229

頁):釋爲``寢",讀爲``浸",意爲滲透,引申爲``漸漸'\ 顧史考 (2006B, 248 頁):讀爲``抗",

``抗

行"指高尚絶倫之德行,適可與下面``迷惑"相對 。

[ 34 ]

碁,整理者讀爲`' 認" 。 李零 (1999B, 478 頁)讀爲``欺" 。

[ 35 ]

基,整理者讀爲``碁" 。 李零 (1999B, 478 頁)讀爲`'欺 " 。 陳偉 (2002C, 238 頁) :讀如 字。《 淮南子. 泰族訓》: ``故仁義者,爲厚基者也 。 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 其基而增其高者覆 。 "

``重基"猶``厚

基" 。

[ 36 ]

巨雄 ,李零(1 999B, 480~481 頁):見 《管子 .輕重 T 》 ,於此似指賢才 。 古書中的類似説法是``英雄" 。 林素清 (2000, 392 頁):指有權勢的人或家族 。 《孟子 .離婁上 》``爲政不難 ,不得罪於巨室 。巨 室之所慕,

一 國慕之……",趙註:

``巨室,大家也;謂賢卿大夫之家,人所則效者 。 言不難者,但不使巨室罪之則善

也 。 "陳偉 (2002C, 238 頁):似指地 方上的豪傑,略同于漢人 所説的``渠帥"或`'渠率'\ 《漢書 .東方朔

傳》``其滑稽之雄乎",顏註: `'雄謂爲之長帥也 。 "

[ 37 ]

與,李零(1 999B, 479 頁)讀爲``舉" 。

[ 38 ]

戀,裘按: ``唯懋"讀作``雖難" 。 陳劍 (2002A, 5~6 頁) :或讀作``難",用作動詞,是``使 其興難 "之 意 。 或不破讀,意爲恐、懼 。 `' 唯應 其興"、 `' 唯懼其興",是説對`` 巨雄"之興 保持恐懼、戒懼之心 。 興,整理者釋爲``罨" 。 林 素清 ( 2000, 393 頁) 、 李零 (2002B, 46 頁)

(2002A,

釋爲``與",讀作``舉" 。 陳劍

5~6 頁)釋爲``興" 。

陳劍 (2002A, 5~6 頁) 將本簡(原接於 15 簡後)改接於此,旬讀也有調整 。

[ 39 ]

割,陳偉 (2002C, 239 頁) :讀爲``介",有佐助 、依憑義 。

[ 40 ]

枳,裘按釋,讀爲``枝" 。 劉釗 (2000A, 81 頁):此句出 自《韓詩 外傳 》卷二 `'陰其樹者 ,不折其枝" 。

[ 41 ]

渚,陳偉 (2002C, 239 頁) :讀爲吁豬",《周禮.地官·稻人》鄭註: ``畜 流水之陂也 。 "

[ 42 ]

裘按: ``妍"即百足蟲 。 鎏,除解釋爲岫蜒外,亦有解釋爲百足蟲的 。

[ 43 ]

割,李零(1 999B, 479 頁) :兩``割"字皆不破讀 。 陳偉 (2002C, 239~240 頁)把前 一 ``割" 字 讀爲

``害" ,後 一``割"字不破讀 。 僕,整理者:讀爲``仆' \《 漢書.鄒陽傳》``卒仆濟北"註: `` 僵 仆也 。 " 陳偉 (2002C, 230~244 頁): 《淮南子.説林訓 》《兵 略訓 》 皆有``眾而不相害"句 。

《太平御覽》卷 944

引《魯連子》曰: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持之眾也 。 " `'斷"與``割"、``蹶"與``仆"兩兩相通 。 〔品〕

習,整理者讀爲``憤 " 。 裘按:此字見於曾侯乙墓鍾磬銘文,可能有``自"和``色"兩種讀音,參看裘錫

圭、 李家浩《曾侯乙墓鍾磬銘文與考釋》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 343 頁) 。 在此似當爲``昚

(陷)"或``衍(訓錯過)" 。 李零(1 999B, 481 頁) :讀作``噬"或``咯",簡文是説牙齒配合舌頭但不咬 舌頭 。 李氏 (2002B, 45 頁)復改讀作 ``咯" 。 孟蓬生 (2002B, 406~407 頁) : 當 即 ``噬"字,亦即`'齧"

字。 主寧 (2002A) 釋爲``噬" 。 陳偉 (2002C, 240 頁):可能釋作``衍",讀爲``愆";也可能釋作``遣", 讀爲``譴",過錯義 。 《淮南子 .説林訓 》 :

``若唇之與齒, 堅柔相摩 而不相敗 。 "李天虹 (2002B,

254~255

頁):讀作``陷",意爲敗 。

[ 45 ]

整理者:簡文約缺三字,當補``吏(使)其下" 。 李零(1 999B, 481 頁) 補作`` 事其君" 。 陳偉 (2002C, 241 頁)補作`` 事其友 " 。

[ 46 ]

裘按:此句當釋讀爲``善口口口者,若兩輪之相迦(轉)而終不相敗" 。

十六語叢四

[ 47 ]

173

遣,裘按釋 。 李零(1 999B, 481 頁):讀爲``逝" 。 李氏 (2002B, 48 頁)復改讀作``遣",句讀作``善使

其民者,若四時, 一 遣 一 來,而民弗害也" 。 陳劍 (2003C, 123 頁): ``逝"字異體,訓爲``往" 。

[ 48 ]

須,整理者讀作``祏" 。 林素清 (2000, 394 頁):讀爲``石" 。 這裏用反詰語氣表示否定,意思是説治理一 個諸侯之國,難道有 一 百 二 十斤重嗎?李零 (2002B, 49~50 頁):讀爲``則",指法度、規則 。 裘錫圭 (陳劍 2002A, 5 頁):

`' 質"如分析爲以``石"爲基本聲符,此句可讀爲``家有事乃有度" 。 顧史考

(2006C, 62~63 頁) :或可讀爲``託" 。 顧氏 (2006B, 232 頁)復云:是``賈"字訛變,讀爲``故" 。 本簡原接第 25 簡,今依陳劍 (2002A, 1~6 頁)意見分離出來 。 顧史考 (2006C, 62~63 頁):依韻類分

節,此簡應接於 6 號簡後,"家"字屬上句,讀作``破邦亡家,事乃有須" 。

[ 49 ]

整理者 : ``跨"疑讀作``壺" 。 `'這"似借作``提" 。 三 雄 一 雌,李零( 2002B, 50 頁):是説一個女人可以」頁 三 個男人 。 張崇禮 (2007): 是以陰陽爲喻,突出

"陰"的可貴 。 三跨一寔,劉釗 (2000A, 81~82 頁)讀爲`` 三 呱 一 女是"或``三弧一女是" 。 林素清 (2000, 394 頁):讀爲`` 三

華 一柢'\《説文》: ``柢,木根也 。 "此句意爲 一 樹開眾花 。 何琳儀 (2001, 167 頁)讀爲`` 三 瓠一 柢" 。 李零

(2002B, 50 頁):讀爲`` 三 鎊 一 鯷" 。 情是"是與甌同類的粗陶盆 。 陳偉 (2002C, 242~243 頁):讀爲`` 三 華 一 實" 。三雄一雌、 三 華 一 實,似可理解爲前者( 三 雄、 三 華)拱衛後者( 一 雌、 一 實),亦可理解爲後者統 御前者 。 若將``一王母保 三 娶妮"合併觀之,似以後 一 解爲宜 。 顧史考 (2006C, 64 頁)讀爲`` 三 虛 一 寔 (實)" 。 張崇禮 (2007): 是説多個``鎊"共用 一個底座`` 寔",這個底座就是``基",所以重要 。

[ 50 ]

保,李零 (1999B, 481 頁):保育 。 此句意爲一個祖母可以看養 三 個孫兒 。 劉釗 (2000A, 81 頁)讀爲

``抱" 。 王母,林素清 (2000, 394 頁):指祖母 。 殿兒,林素清 (2000, 394~395 頁):讀爲``婆妮",指``嬰兒" 。

[ 51 ]

聖,裘按:疑讀爲``聽" 。 林素清 (2000, 395 頁):疑``君"、"會"係``言"、``答"傳抄之誤 。 此句讀爲``聽言而答" 。 會,陳偉 (2002C , 243 頁) :見面,構合 。

[ 52 ]

厝,整理者讀作``朝" 。 李零 (1999B, 479 頁)釋爲``廟" 。 林索清 (2000, 395 頁):釋爲``廟",讀作

``貌" 。 內,林素清 (2000, 395 頁) : 讀作``納",訓爲``致" 。 陳偉 (2002C, 243 頁) :讀作``納" 。

《 管子 .四

稱》: ``昔者有道之臣,委質爲臣 。 "納、委義近,納似亦可指委質爲臣 。

[ 53 ]

``內之或內之,至之或至之"書於 27 號簡背下端,裘按 :此 簡反面文字,從其地位看,應是補在正面``而 內"之下的 。 正面``而內"之下的``之"似是衍文 。 這段文字可釋讀爲:

``聖(聽)君而會,視厝(朝)

而內(人) 。 內(人)之或內(人)之,至之或至之,至而亡及也已 。 " 或,李零(1 999B, 479 頁)讀爲``又" 。 陳偉 (2002C, 243~244 頁):

``內"讀爲``人"時,``至"似應如字讀,指到達;

``內"讀爲``納"、理解

爲委質時,則``至"恐當讀爲``致",指致仕,即歸還官職 。

[ 54 ]

及,陳偉 (2002C, 244 頁) :疑當讀爲``極" 。 ``亡極"猶``無極",無窮盡的意思 。 顧史考 (2006C, 65 頁): 27 號簡背面文字是不涉正文的筆記 。 7 號簡接於 27 號簡正面文 字 之後,讀爲`'之 (時)至而瓶(將),流澤(滯)而行" 。

張崇禮 (2007) : 《語叢四 》 22 至 27 號簡的中心意思是説``謀爲可貴",所以這 一 段文字是 一 個整體,不能 分開來訓釋 。

郭店楚墓竹書

174

十七

竹簡殘片

《郭店楚墓竹簡》在圖版之末附竹簡殘片 27 枚。經研究 ,

殘 8 、 20 、 21

號簡應分別歸入《詩叢一》、《老子乙》和《五行》 。 叩從字體看 , 應屬於《語叢》一至三 。

才(在)夫其執口 m

丰 (盡)其鈛衍曰殘 2

智行人之殘 3

生為貴殘 4

弳夢虐(皆)

口 口殘 5

又哀之哀巳殘 6

義 , 天道口殘 7

Z 告(性) ,又(有)逆 告( 性)

[2]其亡不 口 曰殘 10

口 口逍 會 Z 殘 11

Z 此其 口殘 12

曰生殘 13

叩詳看各篇説明或註釋 。

口殘 9

其他簡大多

十七竹簡殘片

, 口葱 ( 仁 ) 殘 14

口 逍 口 口殘 15

`.,..

Z 者殘 16

12l 則 口 口殘 17

曰雯 ( 文 ) 殘 18

曰其巴殘 19

巳 口手( 専? )

Z 天

( ? )下 口 曰殘 23

Z 而( ? )

上 又 Z 殘 24

口 名 Z 殘 25

Z 告 Z 殘 26

口 口 絮 Z 殘 27



巳殘 22

175

郭店楚墓竹書

176

主要參考文獻

B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吉林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2 期 。 (白於藍 1999A)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中國古文字研究》第 1 輯,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 (白於藍 1999B) 白於藍《郭店楚簡〈老子〉``茁"、``賽"、``歪"校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0 年第 2 期 。 (白於藍 2000A) 白於藍《郭店楚簡拾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0 年第 3 期 。 (白於藍 2000B) 白於藍《郭店楚簡補釋》,《江漢考古》 2001 年第 2 期 。 (白於藍 2001A) 白於藍 《郭 店楚 墓 竹簡考釋(四篇) 》,《 簡帛硏究 二 00 一 》,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白於藍 2001B)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讀札記》,《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 4 號), 2001 年 11 月 。

(白於藍

2001 C)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一 ) 〉釋註 商榷 》 , 《華南 師範大學學報 》 2002 年第 5 期 。 (白於藍 2002A) 白於藍 《釋 `` 啟 " 》 , 《古文字研究 》 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白於藍 2002B) 白於藍《讀郭店簡瑣記( 三 篇) 》 , 《 古文 字研究 》第 26 輯,中華書局 2006 年 11 月 。(白 於藍 2006)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1 月 。 (白於藍 2008) 鮑則岳 《 古代文獻整理的若干基本原則 》 , 《 郭店老子-一-東西方學者的對話 》 , 學苑 出版社 2002 年 9 月 。

(鮑則岳

2002)

C 蔡運章、戴霖《論楚簡〈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四川文物》 2004 年第 2 期 。 (蔡運章、戴霖 2004)

曹錦炎《從竹簡本〈老子〉、〈緇衣〉、〈五行〉談楚簡文字構形》,``第 一 届古文 字與出土 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 , [臺 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 2000 年 11 月 。 (曹錦炎 2000)

曹錦炎《楚簡文字中的``兔"及相關諸字》,《新出上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曹錦 炎 2004A)

曹錦炎《讀楚簡札記(二則)》,《華學》第 7 輯,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曹錦炎 2004B) 陳秉新《楚系文字釋叢》,《楚文化研究論集》第 5 集,黃山書社 2003 年 6 月 。 (陳秉新 2003) 陳恩林 《〈太一生 水 〉與〈 老子 〉 及 〈易 傳 〉 的關係—— 〈 太一 生 水 〉 不屬於道家 學派》 , 《社會科學戰綫》 2004 年第 6 期 。 (陳恩林 2004)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份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 臺 北 ] 學生書局 1999

年 l 月 。 (陳高志 1999)

陳鼓應 《〈太一生 水 〉與〈 性自命出 〉發微》 , 《道家文 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陳鼓應 1999)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釋》,商務印書館 2003 年 12 月 。 (陳鼓應 2003)

主要參考文 獻

177

陳劍 《 柞伯籃銘補釋 》 , 《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 1999 年第 1 期 。 (陳劍 1999)

陳劍 《 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 一 例 》 ,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 》 第 2 輯,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 4 月 。 (陳劍 2001A)

陳劍 《 説慎 》 , 《 簡帛硏究 二 00 一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陳劍 20018)

陳劍 《 郭店簡 〈 窮達以時 〉、〈 語叢四 〉 的幾處簡序調整 》 ,

《 國際簡帛研究通訊》 第 2 卷第 5 期, 2002 年 。

(陳劍

2002A) 陳劍 《 釋 〈 忠信之道 〉 的``配" 字》 , 《 國 際 簡帛硏究通訊 》第 2 卷第 6 期, 2002 年 。 (陳劍 20028) 陳劍 《 上博簡 〈 子羔 〉、〈 從政 〉 篇的拚合與編連問題小議 》 ,簡帛硏究網 2003 年 1 月 8 日

org/ Wss f/ 2003/chenjianOl.

(http: /

/ www. jianbo

h tm) 。 (陳劍 2003A)

陳劍 《 據戰國竹簡文字校讀古書兩則 》 , 《 第四届毆際中國古文 字 學研討會論文集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 。 (陳劍 20038)

陳劍 《 郭店簡補釋三篇》, 《 古 墓 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

[ 香港 ]

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陳劍 2003C)

陳劍 《 郭店簡 〈六 德 〉 用爲`` 柔 "之字考釋》 , 2004 年稿本 。 (陳劍 2004A) 陳劍 《 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 字 新釋》 ,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 》 第 4 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lO 月 。 (陳劍 20048) 陳劍 《 説``安"字 》 , 《 語 言 學論叢》第 31 輯,商務印書館 2005 年 8 月 。 (陳劍 2005) 陳劍 《 讀 〈 上博( 六 ) 〉 短札五則 》 ,簡帛绱 2007 年 7 月 20 日

(http:

//www. bsm. 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i d

=643) 。 (陳劍 2007A)

陳劍 《 郭店簡 〈 尊德義 〉 和 〈 成之聞之 〉 的簡背數 字 與其簡序關係的考察 》 ,

《 簡帛 》 第 2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1 月 。 (陳劍 20078)

陳金生 《 郭店楚簡 〈 緇衣 〉 校讀札記 》 , 《 中國哲學 》 第 21 輯,遼 寧 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陳 金生 2000)

陳來 《 荊門竹簡之 〈 性自命出 〉 篇初探》 ,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陳來 1999)

陳來 《 郭店竹簡儒家記説續探 》 , 《 中國哲學》 第 21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陳來 2000) 陳來 《 郭店楚簡 〈 性自命出 〉 與上博藏簡 〈 性情論 〉 \《 孔子研究 》 2002 年第 2 期 。 (陳來 2002)

陳 立《 郭店竹書 〈六 德 〉 文字零拾 》 ,`'第 一 届出土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 研究

所 2000 年 6 月 。 (陳立 2000)

陳麗桂 《〈 性情論 〉 説``道"》, 《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陳麗桂 2002) 陳麗桂 《〈 性情論 〉 説``性"、``情" 》 ,

《 新出土文獻與 古 代文明研究 》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陳麗桂

2004) 陳寧 《〈 郭店楚 墓 竹簡 〉 中的儒家人性言論初探 》 , 《 中國哲學史 》 1998 年第 4 期 。 (陳寧 1998) 陳佩芬 《〈 緇衣 〉 絳文考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一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 (陳佩芬 2001) 陳斯鵬 《 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 10 則) 》 , 《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 1999 年第 6 期 。 (陳斯鵬 1999) 陳斯鵬 《 郭店楚 墓 竹簡考釋補正 》 , 《 華學》 第 4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 (陳斯鵬 2000) 陳斯鵬 《 郭店楚簡文 字 研究 綜述 》 , 《 華學》 第 5 輯,中山大挙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 (陳斯鵬 2001) 陳斯鵬 《 初讀上博楚簡 》 ,簡 帛 研究網 2002 年 2 月 5 日

(http: //WW\v.

ji anbo. org/ Wssf / 2002/ chens ipen gOl. htm) 。

郭店楚墓竹書

178 (陳斯鵬 2002A)

陳斯鵬 《 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陳斯鵬 2002B)

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年 4 月 。 (陳斯鵬 2005) 陳斯鵬《楚簡``圖"字補證》,《康樂集

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l 月 。( 陳斯鵬

2006) 陳松長 《〈 太一 生水〉考論》,《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陳松長 2000A) 陳松長《郭店楚簡〈語叢〉小識(八則)》,《古文字研究》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陳松長 2000B) 陳偉 《郭店楚簡 別釋》,《江漢考古》 1998 年第 4 期 。 (陳偉 1998 ) 陳偉《荊門郭店楚簡 筆談一一文本復原是一 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2 期 。 (陳偉 1999 A) 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5 期 。 (陳偉 1999B ) 陳偉《〈太一生水〉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臺北 ] 楚文化研究會籌備處 1999 年 10 月 。 (陳偉 1999 C) 陳偉《讀郭店竹 書〈 老子 〉 札記(四則)》,《江漢論壇》 1999 年第 l0 期 。 (陳偉 1999D) 陳偉《關於郭店楚簡〈六德〉諸篇編連的調整》,《江漢考古》 2000 年第 l 期 。 (陳偉 2000A) 陳偉《 〈 語叢〉 一 、 三 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陳偉 2000B)

陳偉《〈太 一 生 水 〉校讀 並論與 〈老子〉 的關係》, 《 古文 字 研究》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陳偉 2000C) 陳偉《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中國哲學史》 2000 年第 4 期 。 (陳偉 2000D ) 陳偉《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中國哲學史》 200 1 年第 3 期 。 (陳偉 200 1 )

陳偉《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陳偉 2002A) 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陳偉 2002B) 陳偉 《郭 店竹書別釋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 (陳偉 2002C) 陳偉 《簡 帛五行對讀》, 《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2004 年 第 1 期 。 (陳偉 2004A)

陳偉《郭店簡〈語叢四〉考釋》,《新出簡帛研究

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陳偉 2004B)

陳偉《上博五〈 三 德〉初讀》,簡帛網 2006 年 2 月 19 日

(h ttp:

//www. bsm. org. en/ show _ arti cle. php? i d=

201) 。 (陳偉 2006A)

陳偉 《郭 店竹書 《 六德》

arti cle. php? i d= 241)



``以奉社稷"補説》,簡帛網 2006 年 2 月 26

S (http: //www. bsm. org. en/ show -

(陳偉 2006B)

陳偉武《舊釋``折"及從``折"之字平議》,《古文字研究》第 22 輯, 中 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陳偉武 2000A) 陳偉武《郭店楚簡識小錄》,《華學》第 4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 (陳偉武 2000B)

陳偉武《試論出土古文字資料之擬補》,`'第 一 届古文 字與出土文獻學術 研討會"論文,〔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 2000 年 II 月 。 (陳偉武 2000C)

陳偉武 《楚系 簡帛釋讀掇瑣》,《古文字研究 》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陳偉武 2002) 陳偉武《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華學》第 6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 (陳偉武 2003A) 陳偉武 《 戰國竹簡與傳世子書 字詞合 證》 , 《第 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中 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 。 (陳偉武 2003B)

陳偉武《 上博 藏簡識小錄》,《語 言 文字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 (陳偉武 2005)

主要參考文 獻 陳錫勇 《 老子校正 》 ,

179

[臺 北 ] 里仁 書 局 1999 年 3 月 。 (陳錫勇 1999)

陳耀森 《〈 尊德義 〉 篇`'尚思則無爲"論 》 ,簡帛研究網 2005 年 6 月 13 日

as p? i d = 1396 )

(h ttp: //www 」 )anbo.

org/ adm i n3/ li st

。 (陳耀森 2005)

程元敏 《 郭店楚簡 〈 緇衣 〉 引書考 》 ,

《 古文字與古文獻 》 試刊號,

[ 臺 北 ] 楚文化研究會 籌 備處 1999 年JO月 。

(程元敏 1999) 池田知久 《 郭店楚簡硏究( - ) 》 ,大東文化大學大學院 事 務室 1999 年 8 月 。 (池田知久 1999A)

池田知久 《 尚處形成階段的 〈 老子 〉 最古文本 》 , 《 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 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池田知久 1999B)

池田知久 《 郭店楚簡老子研究 》 ,束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學研究室 1999 年 11 月 。 (池田知久 1999 C)

池田知久 《 郭店楚 墓 竹簡 〈 五行 〉 譯註 》 , 《 郭店楚簡思想史的研究 》第 1 卷,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 室 1999 年J I 月 。 (池田知久 1999D)

池田知久 《 郭店楚簡 〈 窮達以時 〉 的研究 》 ,池田知久監修 《 郭店楚簡思想史的研究 》 第 3 卷,東京大學中國思想 文化學研究室 2000 年 1 月 。 (池 田 知久 2000)

池田知久 《 郭店楚簡 〈 管自命出 〉 篇中的`'道之四術" 》 , 《長 沙 三 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 ,中華書局 2005 年 12 月 。 (池田知久 2005)

崔仁義 《 荊門郭店楚簡 〈 老子 〉 硏究 》 ,科學出版社 1998 年JO月 。 (崔仁義 1998) 崔永東 《 讀郭店楚簡 〈 成之聞之 〉 與 〈 老子 〉 札記 》 ,

《 簡帛研究 二 00 一》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崔永東 2001)

D 大西克也 《 談談郭店楚簡 〈 老子甲本 〉 `` 菡 " 字 的讀音和訓釋問題 》 , 《 中國出土資料研究 》 第 4 號,

[ 日本 ]

中國

出土資料研究學會 2000 年 3 月 。 (大西克也 2000)

鄧建鵬 《〈 唐虞之道 〉 `` 六 帝"新釋》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鄧建鵬

2000) 鄧建鵬 《 郭店楚簡 〈 唐虞之道 〉 硏究 》 ,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1 年 5 月 。 (鄧建鵬 2001) 丁四新 《 愛親與尊賢的統 一

郭店簡書 〈 唐虞之道 〉 思想論析與考證 》 , 《 華學》 第 4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 (丁四新 2000A)

丁四新 《 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 》 ,東方出版社 2000 年 1 0 月 。 (丁四新 2000B) 丁原植 《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 》 ,

[臺 北 ]

丁原植 《 楚簡儒家性情説硏究 》 ,[ 臺 北 ]

萬卷樓圖 書 有限公司 1998 年 9 月 。 (丁原植 1998)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2 年 5 月 。 (丁原植 2002)

東方朔 《〈 性自命出 〉 篇的心性觀念初探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東 方朔 2000)

東山鐸 《〈 忠信之道 〉

``禺"字補釋 》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 字 研究中心網 2008 年 3 月 7 日

(http: /

/ www.

gwz. fu dan. edu. cn/ SrcShow. as p? Src_ ID= 368) 。 (東山鐸 2008 ) 董蓮池 《 釋楚簡中的``辯" 字》 , 《 古文 字 研究 》 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董蓮池 2000A) 董 蓮池 《〈 老子 〉

``大器晚成"即``大器無成"説補正 》 ,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 2000 年第 5 期 。 (董蓮池 2000B)

董 珊 《 讀 〈 上博 六〉 雜記(續四) 》 ,簡帛網 2007 年 7 月 21 日 =649 ) 。 (董珊 2007)

(http:

//www. bsm. 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i d

郭店楚墓竹書

180

F 范麗梅 《 從郭店 〈 唐虞之道 〉 論先秦儒者堯舜禪讓説之思想建構及意義》,``第 一 届出土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0 年 6 月 。 (范麗梅 2000)

蒞麗梅 《 郭店楚簡 〈六 德 〉

``仁類蔑而束"相關段落釋讀 》 ,

《 楚地出土简帛思想研究( 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 (范麗梅 2007)

范毓周 《 郭店楚簡 〈 唐虞之道 〉 的釋文、簡序與分章 》 ,簡帛硏究網 2002 年 2 月 11 日

Wss f/2002/ fa nyuzhou03.

(http: //www 」ianbo .

org/

h tm) 。 (范毓周 2002)

馮勝 君《 讀 〈 郭店楚墓竹簡 〉 札記(四則)》, 《 古文字研究 》 第 22 輯,中華 書 局 2000 年 7 月 。 (馮勝 君 2000) 馮勝君 《 讀上博簡 〈 緇衣 〉 札記 二 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 2002 年 3 月 。 (馮勝君 2002) 馮勝君 《 古文獻新證研究一例

〈 緇衣 〉 首 章》 , 《吉 林大學古籍硏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 》 ,吉林文史出版

社 2003 年 12 月 。 (馮勝 君 2003)

馮勝君 《 論郭店簡 〈 唐虞之道 〉 、 〈 忠信之道 〉 、 〈 語叢 〉 一 ~ 三 以及上博簡 〈 緇衣 〉 爲具有齊系文 字 特點的抄本 》 , 北京大學博 士 後工作報告, 2004 年 8 月 。 (馮勝君 2004) 馮勝君 《 戰國楚文 字 ``黽" 字 用作``龜" 字 補議 》 , 《 漢字研究 》 第 I 輯,學苑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 (馮勝 君 2005)

馮勝君 《 談談郭店簡 〈 五行 〉 篇中的非楚文 字 因素 》 ,

《 簡帛 》 第 1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 。

(馮勝君

2006) 馮勝君 《 郭店簡與 上 博簡對比硏究 》 ,綫裝書局 2007 年 4 月 。 (馮勝君 2007) 馮時 《 戰國竹書 〈 忠信之道 〉 釋論》,《古 墓 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國際炎黃文化

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馮時 2003)

福田哲之著,佐藤將之 、玉 繡雯 譯:《中國出土古文獻與戰國文字之研究 》 ,[ 臺 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 11 月 。 (福田哲之 2005)

福田哲之 《 上博楚簡 〈 內禮 〉

的文獻性質 》 , 《 簡帛 》 第 I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 。 (福田哲之 2006)

G 益莉 《 關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釋讀 》 , 《 孔子研究 》 2000 年第 3 期 。 (蓋莉 2000) 高明 《 帛書老子校 註》 ,中華 書 局 1996 年 5 月 。 ( 高 明 1996) 高明 《 讀郭店 〈 老子 〉 \中國文物報 1998 年 10 月 28 日第 3 版 。 (高明 1998)

顧史考 《 郭店楚簡儒家逸書的排列調整芻議》, 《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 》 第 6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10 月 。

(顧史考

2000) 顧史考 《 讀 〈 尊德義 〉 札記》 ,《第四届國際中國 古 文 字 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 。 (顧 史 考 2003)

顧史考 《 從楚國竹簡論戰國``民道"思想 》 , 《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顧史 考 2004)

顧史考 《 讀 〈 尊德義 〉 札記(增訂篇) 》 ,

《 楚文化研究論集 》 第 6 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

2005) 顧史考 《 郭店楚简 〈 成之 〉 等篇雜誌 》 , 《 清華大學學報 》 2006 年第 1 期 。 (顧史考 2006A)

顧史考 《 郭店楚簡先秦儒 書 宏微觀》 ,學生 書 局 2006 年 6 月 。 (顧史考 2006B)

(顧史考

主要參考文獻

181

顧史考《郭店楚簡〈語叢四〉篇韻讀新解三則》,《簡帛》第 1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 。 (顧史考 2006C) 郭梨華《竹簡〈五行 〉 的`` 五行"硏究》,《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郭 梨華 2000)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武漢大學學報 》 1999 年第 5 期 。 (郭齊勇 1999) 郭沂《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疏證》,《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郭沂 1999)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 。 (郭沂 2001) 郭永秉《讀〈六德 〉、〈 子 羔〉、〈容成 氏 〉 札記 三 則》,簡帛縟 2006 年 5 月 26 日

- arti cle. php? i d= 353)

(h ttp:

//www. bsm. org. en/ show

。(郭永秉 2006)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 究室 《馬王 堆漢 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3 月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1980)

H 韓東育《〈郭店楚 墓 竹簡·太 一生 水〉與〈老子 〉 韓祿 伯 《治國大綱

試讀郭店 〈 老子 〉

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 1999 年第 2 期 。 (韓東育 1999)

甲組的第 一 部份》,

《 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 17 輯, 三 聯書

店 1999 年 8 月 。(韓 祿伯 1999) 韓祿伯《簡帛老子研 究》 ,學苑出版社 2002 年 5 月 。 (韓祿伯 2002)

郝士宏《郭店楚墓竹簡考釋 一 則》,《古文字研究》第 23 輯,中華書局、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

(郝士宏

2002)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 1998 年 9 月 。 (何琳儀 1998) 何琳儀《楚王熊麗考》,《中國史研究》 2000 年第 4 期 。 (何琳儀 2000)

何琳儀 《 郭店竹簡選釋》 , 《簡帛 硏究 二 00 一》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何琳儀 2001) 何琳儀《滬簡 〈 詩論 〉 選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何琳儀 2002A)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2 年第 5 期 。 (何 琳儀 2002B)

何琳儀《釋兢》,《新出士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何琳儀 2004A) 何琳儀 《第二批 滬簡選釋》,《上 博館 藏戰國楚 竹 書研究續編》 , 上海書 店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 何琳儀 2004B) 何琳儀、程燕《郭店楚簡 〈 老子 〉 校記(甲篇)》,《簡帛研究 二 00 二、 二 00 三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 (何琳儀、程燕 2005) 何琳儀、徐在國《釋``芾"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新廿七期,

[臺 北 ]藝文印書館 2001 年 12 月 。

(何琳儀、

徐在國 2001)

何有祖《楚簡四則》,簡帛硏究绱 2004 年 5 月 29 日

(h ttp: / /www

」 )anbo.

org/ adm i n3/l i st. asp?」d = 1205 ) 。 (何

有祖 2004)

何有祖《楚簡釋讀七則》,《江漢考古》 2006 年第 1 期 。 ( 何有祖 2006) 何有祖《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第 2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1 月 。 (何有祖 2007) 何有祖 《上 博 五〈弟子問〉校讀 札記 》 ,簡帛網 2008 年 4 月 5 日

(http:

//www. bsm. 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i d= 814 ) 。 (何有祖 2008) 賀碧來《論 〈 太一生水 〉\《 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賀碧來 1999) 侯 乃峰 《説楚簡``历"字》 ,簡帛網 2006 年 11 月 29 日

470 ) 。 (侯乃峰 2006)

(http:

/ / www. bsm. 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 」d

=

郭店楚墓竹書

182

侯乃峰:《〈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人之性三"補説》,簡帛網 2008 年 4 月 15 日

_ arti cle. php? i d= 818)

(h ttp: /

/www. bsm. org. en/ show

。 (侯乃峰 200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 2006 年 6 月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隨州市考古隊 2006)

黃德寬《戰國楚 竹書(二)釋文補正 》 , 《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 書研究續編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 (黃德寬

2004)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 。 (黃德寬、徐在國 1998)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江漢考古》 1999 年第 2 期 。 (黃德寬、徐在國 1999)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 物館藏戰國楚竹 書(一)緇衣 .性情論 〉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 刊 》 2002 年第 2 期 。 (黃德寬、徐在國 2002)

黃人二《 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考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 臺 北 ]學生書局 1999 年 1 月 。

(黃

人 二 1999A)

黃人二《 郭店竹簡〈窮達以時 〉 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

[ 臺北 ] 楚文化研究會 籌 備處 1999 年 10 月 。

(黃人二 1999B)

黃人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硏究》, [ 臺北 ] 高文出版社 2002 年 8 月 。 (黃人 二 2002) 黃錫全《 汗簡註釋》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年 8 月 。 (黃錫全 1990)

黃錫全《試説楚國黃金貨幣稱量 單位``半益" 》 ,《江漢考古》 2000 年第 1 期;又《古文字研究 》 第 22 輯,中華書 局 2000 年 7 月 。(黃錫全 2000A)

黃錫全《讀郭店楚簡〈老子〉 札記 三 則 》,《郭 店楚簡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湖 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黃 錫全 2000B)

黃錫全《楚簡``諱"字簡釋》,《簡帛硏究 二 00 一 》 , 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黃錫全 2001) 黃錫全《郭店上海楚簡對讀札記 》,《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 ] 國際炎黃文化出

版社 2003 年 11 月 。 (黃錫全 2003)

黃錫全《讀上博 〈 戰國楚竹 書 (三) 〉 札記六則 》 ,簡帛硏究網 2004 年 4 月 29 日

adm i n3/l i st. as p? i d = 1176)



(http: / /www.

ji anbo . orgl

(黃錫全 2004A)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新出簡帛硏究

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黃

錫全 2004B)

黃錫全 《〈 唐虞之道 〉 疑難字句新探》,《長沙 三 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 局 2005 年 12 月 。 (黃錫全 2005)

黃釗《 竹簡 〈 老子 〉 應爲稷下道家傳本的摘抄本》,《中州學刊》 2000 年第 1 期 。 (黃釗 2000) 黃震雲、黃偉《郭店楚簡 引 〈書〉考》,《 南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3 年第 2 期 。 (黃震 雲、黃 偉 2003) 」

季旭昇 《 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卞、絕爲棄作、民復季子》, 《 中國文字 》新 24 期,[ 臺 北 ] 藝文 印書館 1998 年 12 月 。 (季旭昇 1998)

季旭昇 《讀郭店、上博簡五題 :舜、河滸 、紳而易、牆有茨、 宛丘 》 , 2001 年 12 月 。 (季旭昇 2001)

《 中國文 字》新 27 期,

[ 臺北 ] 藝文印書館

主要參考文 獻 季旭昇主編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一 ) 〉 讀本 》 , [ 臺 北 ]

183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年 7 月 。 (季旭

昇 2004)

季旭昇 《 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

adm i n3/2005/ jixushen g004.

htm ) 。

``盈"字考 》 ,簡帛研究網 2005 年 8 月 15 日

(h ttp: /

/www. ji anbo. org/

(季旭昇 2005)

賈連敏 《 戰國文字中的``穴" 》 , 《 楚文化研究論集 》 第 6 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 (賈連敏 2005)

蔣瑞 《 説郭店簡本 〈 老子 〉 ``大器曼成" 》 , 《 中國哲學史 》 2000 年第 1 期 。 (蔣瑞 2000) 荊門市博物館 《 荊門郭店一號楚墓 》 , 《 文物 》 1997 年第 7 期 。 (荊門市博物館 1997 ) 荊門市博物館 《 郭店楚 墓 竹簡 》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5 月 。 (荊門市博物館 1998)

K 孔仲温 《 郭店楚簡 〈 緇衣 〉 字詞補釋 》 , 《 古文字研究 》 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孔仲溫 2000)

L 黎廣基 《 郭店楚簡 〈 老子 〉 ``敗總"考 》 , 《 中國文 字 研究 》 第 3 輯,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 。 (黎廣基 2002)

黎廣基 《 郭店楚簡 〈 老子 〉 `'不欲绱呈"考 》 , 《 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 》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 。 (黎廣基 2006)

李 二 民 《 讀 〈 太 一 生水 〉 札記》,《簡帛硏究二 00 一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李 二 民 2001)

李家浩 《 包山竹簡``簸"字及其相關之字》 , 《 第 三届國際中國古文 字 學研討會論文集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 究所、中國語 言 及文學系 1997 年 10 月;收人 《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 . 李家浩卷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 (李家浩 1997 )

李家浩 《 關於郭店 〈 老子 〉

乙組一 支殘簡的拚接 》 , 《 中國文物報》 1998 年 10 月 28 H 第 3 版 。 (李家浩 1998 )

李家浩 《 讀 〈 郭店楚 墓 竹簡 〉 瑣議》 ,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 》 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李家浩 1999A)

李家浩 《 楚大府鎬銘文新釋》, 《 語言學論叢 》 第 22 輯,商務印 書 館 1999 年 7 月;收入 《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 · 李家浩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 (李家浩 1999B)

李家浩 《 楚 墓 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 , 《 中國文字 》 新 25 期,

[臺 北 ] 藝文印書館 1999 年 12 月;收

人 《 著名中年語 言 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 (李家浩 1999C )

李家浩 《 釋文與考釋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 《 九店楚簡 》 ,中華書局 2000 年 5 月 。 (李家浩

2000) 李家浩 《 戰國竹簡 〈 緇衣 〉 中的``逯" 》 , 《 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香港 ] 國際炎黃文

化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李家浩 2003)

李家浩 《 戰國官印考釋三 篇 》 , 《 出土文獻研究 》 第 6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李家浩 2004) 李家浩 《 關於郭店楚 墓 竹簡 〈 語叢 二 〉 51 號簡文的釋讀 》 , 《 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 . 其他簡 卷) 》 ,武漢大學 2006 年 6 月 。 (李家浩 2006)

李家浩 《 説``青廟"

關於郭店竹簡 〈 語叢 一〉 88 號的解釋 》 ,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7" 論文,台灣大學

2007 年 11 月 。 (李家浩 2007 )

李景林 《 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李景林 2000)

李 零 《 古文 字 雜識(兩篇) 》 , 《 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9 月 。 (李零 1996)

郭店楚墓竹書

184

李零 《古文 字雜識( 二則)》, 《 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 言及 文學系 1997 年 10 月 。 (李零 1997)

李零《讀郭店楚簡〈太 一 生 水 〉\

《道家文 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李零

1999A) 李零《 郭店楚簡校讀記 》 , 《道家 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 第 17 輯,三聯 書店 1999 年 8 月 。 (李零 1999B)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 臺 北 ]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2 年 3 月 。 (李 零 2002A)

李零《郭店楚簡 校讀記》 (增訂本),北 京大學出 版社 2002 年 3 月 。 (李零 2002B) 李鋭 《上 博館藏楚簡( 二 )初札 》 ,簡帛研究網 2003 年 1 月 6 日

(http:

//www. bamboos ilk. org/ Wss f/ 2003/ li ru i Ol

htm) 。 (李鋭 2003A)

李鋭《郭店楚墓竹簡補釋》,《華學》第 6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 (李鋭 2003B) 李鋭《郭店楚墓竹簡補釋(二)》,《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 年 論文專輯》,[香 港 ] 國際炎黃文化出版

社 2003 年 11 月 。 (李鋭 2003C)

李鋭《讀楚簡〈周易〉札記一則》,孔子 2000 網 2004 年 4 月 24 de」 zyz」 lze.

B (h ttp : //www. confu ci us2000.

com/qh」bl

htm) 。 (李鋭 2004A)

李鋭《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 三 十四次研討會綜述》,孔子 2000 網 2004 年 8 月 22 日 co m/qh」b/ qh助 db34cythzs.

(http : /

/www. confu ci us2000.

htm) 。 (李鋭 2004B)

李鋭《孔孟之間``性"論研究

以郭店、上博簡 爲 基礎 》 , 清華 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年 4 月 。 (李鋭 2005)

李鋭《〈太一生水〉疏補》,簡帛研究網 2007 年 5 月 26

B (h ttp:

I/」 ]anbo.

sdu. edu. cn/ admi n3/2007/l i ru i 004.

htm) 。 (李鋭 2007)

李守奎《古文字辨析 三 組》,《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 。 (李守奎 1998)

李守奎《〈説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 三 則 》 , 《 古文 字 研究》第 24 輯, 中 華書 局 2002 年 7 月 。 (李 守奎 2002) 李守奎《 郭店楚簡``雖"字蠡測 》 , 《 古文 字研究 》第 26 輯, 中華 書局 2006 年 11 月 。 (李守奎 2006) 李天虹《郭店楚簡文字雜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李天虹 2000A) 李天虹《釋郭 店楚簡 〈 成之聞之 〉篇 中的``肘" 》,

《古文字 研究 》第 22 輯,中華 書局 2000 年 7 月 。

(李 天虹

2000B) 李天虹《郭店楚簡與傳世文獻互徵七則》,《江漢考古》 2000 年第 3 期 。 (李天虹 2000C) 李天虹《釋楚簡文字``塵"》,《華學》第 4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 (李天虹 2000D)

李天虹《 從 〈 性自命出 〉談 孔子與詩 、書、禮、樂》 , 《 中國 哲學史 》 2000 年第 4 期 。 (李天虹 2000E ) 李天虹《〈性自命出〉與傳世先秦文獻``情"字解詁》,《中國哲學史》 200 1 年第 3 期 。 (李天虹 2001)

李天虹《釋``祿"、``綠"》,《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李天虹 2002A) 李 天虹 《 郭店竹簡 〈 性自命出 〉 硏究 》 ,湖北教 育 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 (李 天虹 2002B) 李天 虹 《楚簡文字形 體混同 、混 訛舉例 》,《江漢考古 》 2005 年 第 3 期 。 (李天虹 2005) 李天虹 《〈 性自命出 〉 ``旻"、``恙" 二字補釋》,《簡帛》第 1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l0 月 。 (李天虹 2006) 李天虹 《釋〈唐虞 之道 〉 中的`` 均"》,

《 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

(李天虹

2007A) 李天虹《〈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5~6 號簡再讀》,《簡帛》第 2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1 月 。 (李天虹 2007B)

主要參考文 獻

185

李學勤 《 帛 書〈五 行 〉 與 〈 尚書·洪範 〉\《 學術月刊 》 1986 年第 11 期;收人 《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 ,江西教育出 版社 2001 年 9 月 。 (李學勤 1986)

李學勤 《 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説 》 , 《 中國文物報 》 1998 年 4 月 8 日第 3 版 。 (李學勤 1998A) 李學勤 《 説郭店簡``道"字 》 , 《 簡帛硏究 》 第 3 輯,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 。 (李學勤 1998B) 李學勤 《 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 》 ,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 》 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李學勤 1999A)

李學勤 《 郭店楚簡與儒家經籍 》 ,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 》 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李學 勤 1999B)

李學勤 《 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 》 ,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 》 第 20 輯),遼 寧 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李學 勤 1999C)

李學勤 《 荊門郭店楚簡中的 〈 子思子 〉\《 郭店楚簡研究 》 ( 《 中國哲學 》 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李學勤 1999D)

李學勤 《 論上海博物館所藏的 一 支 〈 緇衣 〉 簡 》 , 《 齊魯學刊 》 1999 年 第 2 期 。 (李學勤 1999E) 李學勤 《 天人之分 》 , 《 中國傳統哲學新論

朱伯崑教授 75 壽辰紀念文集 》 ,九洲圖 書 出版社 1999 年 3 月 。 (李學

勤 1999F)

李學勤 《 郭店簡與 〈 樂記 〉\《 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

張岱年先生 90 壽慶紀念文集 》 ,北 京 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5 月 。 (李學勤 1999G) 李學勤 《 太 一 生水的數術解釋 》 ,

《 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 第 17 期, 三 聯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

(李學勤

1999H) 李學勤 《 郭店楚簡 〈 六德 〉 的文獻學意義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李學勤 2000A)

李學勤 《 試説郭店簡 〈 成之聞之 〉 兩章 》 , 《 煙 臺 大學學報 》 2000 年第 4 期 。 (李學勤 2000B) 李學勤 《 續釋``尋" 字》 , 《 故 宮博物院院刊 》 2000 年第 6 期 。 (李學勤 2000C)

李學勤 《 釋 〈 詩論 〉 簡``兔"及從``兔"之字 》 ,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文稿, 2000 年 10 月 。 (李學勤 2000D) 李學勤 《 試解郭店簡讀``文"之 字》 , 《 孔子儒學研究文叢( 一 ) 》 ,齊魯書社 2001 年 6 月 。 (李 學 勤 2001)

李學勤 《 郭店簡``君子 貴 誠之"試解 》 , 《 中國歷史文物 》 2002 年第 1 期 。 (李學勤 2002A) 李學勤 《〈 語叢 〉 與 〈 論語 〉\《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 》 第 2 輯,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李學勤

2002B) 李學勤 《 談 〈 詩論 〉 ``詩亡 隱 志"章 》 ,

《 清華簡帛硏究 》 第 2 輯, 2002 年 3 月;又 《 文 藝 研究 》 2002 年第 2 期 。

( 李 學勤 2002C) 李學勤 《 論郭店簡<老子>非<老子>本貌 》 , 《 紀念林劍鳴教授史學論文集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 (李學勤 2002D)

李學勤 《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 (李學勤 2005) 李學勤 《 從郭店簡 〈 語叢四 〉 看 〈 莊子 .肱 篋 〉\《 簡帛 》 第 1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 。 (李學勤 2006) 李學勤 《 試論楚簡中的 〈 説命 〉 佚文 》 , 《 煙臺 大學學報 》 2008 年第 2 期 。 (李學勤 2008)

李 運 富《 楚簡``諜"字及相關諸字考辨 》 , 《 中國出土資料研究 》 第 7 號, [ 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學會 2003 年 3 月 。 曾在簡帛研 究 網 2003 年 l 月 24 日

(http:

//www. ji anbo. org/ Wss f/ 2003/liyu nfu02 . htm) 發 表 。

(李運 富

郭店楚墓竹書

186 2003)

連劭名《郭店楚簡〈語叢〉叢釋》,《孔子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 (連劭名 2003)

梁立勇《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研究》,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0 年 5 月。(梁立勇 2000) 梁立勇《郭店簡二三字試釋》,簡帛硏究網 2003 年 l 月 17 日

(http:

//www. ji anbo. org/Wss£1 2003/li an gliyon g0 1

htm ) 。(梁立勇 2003)

梁立勇《〈語叢〉雜識》,《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梁立勇 2004) 梁濤《〈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心性論(下)》,簡帛研究網 2001 年 3 月 19 日

Li an gtaolO - 03.

(http:

//www. ji anbo. org/Wss£1

htm) 。 (梁濤 2001)

梁濤《〈性情論〉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华大學 2002 年 3 月 。 (梁濤 2002)

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修訂稿)》,簡帛硏究網 2004 年 11 月 21 日

(h ttp:

//www.

ji anbo. org/adm i n3/l i st. asp? i d= 1276) 。 (梁濤 2004)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廖名春 1999A)

廖名春《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唐虞之道〉篇與〈尚書〉\《中國史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 (廖名春 1999B)

廖名春《郭店楚簡引〈書〉論〈書〉考》,《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廖 名春 2000A)

廖名春《郭店楚簡引〈詩〉論〈詩〉考》,《經學今詮初編》(《中國哲學》第 22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6 月 。 (廖名春 2000B)

廖名春《郭店楚簡〈六德〉篇校釋》,《清華簡帛硏究》第 1 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2000 年 8 月 。

(廖名春

2000C) 廖名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校釋》,《清華簡帛硏究》第 1 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2000 年 8 月 。 (廖名 春 2000D)

廖名春《郭店簡〈性自命出〉的編連與分合問題》,《中國哲學史》 2000 年第 4 期 。 (廖名春 2000E)

廖名春《郭店楚簡〈緇衣〉篇引〈詩〉考》,《華學》第 4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0 年 8 月 。 (廖名春 2000F)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 年 5 月 。 (廖名春 2001)

廖名春《楚簡〈五行〉篇引〈詩〉説〈詩〉考》,《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復且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8 月。(廖 名春 2002)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 (廖名春 2003A)

廖名春《郭店簡從``朱"之字考釋》,《華學》第 6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 (廖名春 2003B) 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2 月 。 (廖名春 2004)

林清源《郭店楚簡〈語叢四〉``笠豨"考釋》,《古文字研究》第 27 輯,中華書局 2008 年 9 月 。 (林清源 2008) 林素清 《郭店 竹簡 〈語叢 四 〉箋釋》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湖 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林素清

2000) 林素清《重編郭店楚簡〈六德〉\《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士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 ] 國際炎黃文化出版

社 2003 年 11 月 。 (林素清 2003)

林素清《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一兼論戰國文字的國別問題》,《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

主要參考文 獻

187

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林素清 2004)

林素清 《 郭店竹簡 〈 六德 〉 文字新考 》 , 《 語 言 文字學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 (林索清 2005) 林志鵬 《 郭店楚墓竹 書〈 唐虞之道 〉 重探 》 , 《 楚地出土简帛思想研究( 三 )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

(林

志鵬 2007)

劉殿爵《馬王堆漢墓帛書 〈 老子 〉 初探(上 、 下) 》 ,

[ 香港 ]

明報月刊 1982 年 8 、 9 月(總第 200 -201 期) 。

(劉

殿爵 1982 )

劉剛 《 說``閔嘍"》,復且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總 2008 年 10 月 27

cn/ SrcShow. as p? Src_ ID= 534)



8 (h ttp : / / www. gwz. fu dan. edu.

(劉剛 2008)

劉國勝 《 郭店竹簡釋 字 八則 》 , 《 武 漢 大學學報 》 1999 年第 5 期 。 (劉國勝 1999)

劉國勝 《 郭店 〈 老子 〉 札記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劉國勝 2000) 劉國勝 《 信陽 長 臺關楚簡 〈 遣策 〉 編聯二題 》 , 《 江漢考古 》 2001 第 3 期 。 (劉國勝 2001) 劉桓 《 讀 〈 郭店楚墓竹簡 〉 札記 》 , 《 簡帛硏究 二 00 一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劉桓 2001) 劉桓 《 郭店楚簡札記 》 , 《 簡帛研究 二 00 二 、 二 00 三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 (劉桓 2005)

劉樂賢《讀郭店楚簡札記 三 則》,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 第 20 輯),遼 寧 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劉樂 賢 1999 )

劉樂賢 《 郭店楚簡 〈 六德 〉 初探》,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劉樂賢

2000A) 劉樂賢 《 郭店楚簡雜考(五則) 》 , 《 古文 字研究 》 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劉樂賢 2000B) 劉樂賢 《〈 性自命出 〉 與 〈 淮南子 · 繆稱 〉 論``情" 》 , 《 中國哲學史 》 2000 年第 4 期 。 (劉樂賢 2000C)

劉樂賢 《 讀上博簡札記》 , 《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 ,上海 書 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劉樂賢 2002A) 劉樂賢 《 讀郭店簡儒家文獻札記 》 ,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 2002 年第 5 期;又 《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 ,上海 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劉樂賢 2002B)

劉樂賢 《 讀楚簡札記 二 則 》 ,簡帛研究網 2004 年 5 月 29 日

(http: / / www.

ji anbo. org/ adm i n3/ li st. as p? i d =

1207 ) 。 (劉樂賢 2004)

劉樂 賢 《談簡帛本 〈 老子 〉 的``鋁鎂" 》 , 《長 沙 三 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華 書局 2005 年 12 月 。 (劉樂賢 2005)

劉少剛 《 釋郭店楚簡中的``達" 》 , 《 出土文獻研究 》 第 6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劉少剛 2004) 劉曉東 《〈 郭店楚墓 竹簡·緇衣 〉 初探 》 , 《 蘭州大學學報 》 2000 年第 4 期 。 (劉曉東 2000) 劉昕嵐 《 郭店楚簡 〈 性自命出 〉 篇箋釋》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劉 昕嵐 2000)

劉信芳 《 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 》 ,

[臺 北 ]

藝 文印 書 館 1999 年 l 月 。 (劉信芳 1999A)

劉信芳 《 荊門郭店楚簡老子文 字 考釋 》 , 《 中國古文 字 研究 》 第 1 輯,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 (劉信芳 1999B )

劉信芳 《 郭店簡文字考釋二則 》 , 《 古文 字 與古文獻》 試刊號, [臺 北 ] 楚文化研究會 籌 備處 1999 年 10 月 。 (劉信芳

1999C) 劉信芳 《 郭店竹簡文 字 考釋拾遺 》 , 《 江漢考古 》 2000 年第 1 期 。 (劉信芳 2000A) 劉信芳 《 郭店簡 〈 緇衣 〉 解詁 》 ,

2000B)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劉信芳

郭店楚墓竹書

188

劉信芳《郭店楚簡〈六德〉解詁 一 則》,《古文字研究》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劉信芳 2000C) 劉信芳《郭店簡文字例解三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71 本第 4 分,

[臺 北]中研院史語所 2000 年 12 月 。

(劉信芳 2000D)

劉信芳《簡帛五行解詁》,〔臺北 ] 藝文印書館 2000 年 12 月 。 (劉信芳 2000E) 劉信芳《郭店簡〈語叢〉文字試解(七則)》,《簡帛硏究二 00 一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劉信芳

2001) 劉信芳《關於上博藏楚簡的幾點討論意見》,《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 2002 年 3 月 。 (劉信芳 2002A) 劉信芳《郭店簡所記呂望身世辨析》,《簡牘學研究》第 3 輯,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 (劉信芳 2002B) 劉信芳《上博藏楚簡〈從政〉``四毋"補釋》,簡帛硏究網 2003 年 2 月 3 日( http: //www

」 ]anbo.

org/ Wssf/ 2003/

li ux i nfa ng0 2. h tm) 。 (劉信芳 2003A) 劉信芳《上博藏竹書〈從政〉補釋(六則)》,

《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 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 。 (劉信芳 2003B) 劉信芳《〈太一 生水〉與〈曾子天圓〉

的宇宙論問題 》,《 中 華文史論叢》第 77 期, 上海古籍 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

(劉信芳 2004A)

劉信芳《楚簡〈容成氏〉官廢疾者文字叢考》,《古文字研究》第 25 輯,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 。 (劉信芳 2004B) 劉信芳《關於竹書``錯別字"的探討》,《考古》 2006 年第 10 期 。 (劉信芳 2006)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收入《出土簡帛 文字叢考》,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4 年 3 月 。 (劉釗 2000A)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 三 )》,《古文字研究》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劉釗 2000B)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 一 例 》 , 《 古文 字 研究 》 24 輯 ,中華 書局 2002 年 7 月 。 (劉釗 2002A)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四)》,《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2 年第 5 期 。 (劉釗 2002B) 劉釗《郭店楚簡〈語叢二〉箋釋》,《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

版社 2003 年 11 月 。 (劉釗 2003A)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 。 (劉釗 2003B) 劉釗《郭店楚簡〈語叢一〉箋釋》,《吉林大學古籍硏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 。 (劉釗 2003C)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 2005 年 7 月 。 (劉釗 2005) 劉祖信、鮑雲豐《郭店楚簡背面記數文字考》,《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武漢 大學 2006 年 6 月 。 (劉祖信、鮑雲豐 2006)

龍永芳《湖北荊門發現一枚遺漏的``郭店楚簡"》 , 《 中國文物報 》 2002 年 5 月 3 日 。 (龍永芳 2002) 龍永芳《關於郭店楚簡〈語叢 三 〉分篇與重新編連的思考》,《古墓新知 [香港]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龍永芳 2003)

呂浩《〈郭店楚簡〉釋文訂補》,《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 。 (呂浩 2001) 呂浩《〈郭店楚簡〉札記》,《古漢語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 (呂浩 2003) 眾婷婷《讀〈郭店楚簡〉札記一則》,《古漢語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 (眾婷婷 2004) 羅熾《荊門郭店楚簡筆談.郭店楚墓竹簡印象》,《湖北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2 期。(羅熾 1999)

主要參考文獻

189

羅熾《〈太 一 生水〉辨》 , 《 湖北大學學報 》 2004 年第 6 期 。 (羅熾 2004)

M 孟蓬生 《上博簡 〈緇衣〉 三 解》,《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孟蓬生 2002A) 孟蓬生《郭店楚簡字 詞考釋》 , 《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孟蓬生 20028) 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 1 輯,巴蜀書社 2002 年 11 月 。 (孟蓬生 2002C) 孟蓬生《上博竹書( 三 )字詞考釋》,簡帛硏究網 2004 年 4 月 26 日

mengpen gshen gO 1.

(http: / /www

」i anbo.

org/ admi n3/h t mV

htm) 。 (孟蓬生 2004)

。 歐陽楨人《在摩蕩中弘揚主體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 〉 認識論檢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歐陽楨人 2000)

p 龐樸《帛書五行篇硏究》,齊魯書社 1988 年 7 月 。 (龐樸 1988) 龐樸《初讀郭店楚簡》,《歷史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 (龐樸 1998) 龐樸《古墓新知》,《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龐樸 1999A) 龐樸《孔孟之間一—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説》,《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龐樸 19998)

龐樸《撫心曰辟》,《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龐樸 1999C) 龐樸《〈語叢〉臆說》,《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龐樸 1999D) 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 年 6 月 。 (龐樸 2000A) 龐樸《 三 重道德論》,《歷史研究》 2000 年第 5 期 。 (龐樸 20008)

龐樸《天人三式》,《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龐樸 2000C) 龐樸《上博藏簡零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龐樸 2002) 龐樸《〈五行〉補註》,《古墓新知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龐樸 2003)

彭邦本《楚簡〈唐虞之道〉 初探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彭邦本

2000) 彭浩《郭店楚簡〈緇衣〉的分章及相關問題》,《簡帛硏究》第 3 輯,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 。 (彭浩 1998) 彭浩《郭店 一 號墓的年代及相關的間題》,《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4 月 。 (彭浩 1999A)

彭浩《郭店一號墓的年代與簡本〈老子〉的結構》,《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 17 輯,三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彭浩 19998)

彭浩《郭店楚簡〈 老子 〉校讀》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彭浩 2000A) 彭浩《一種新的宇宙生成理論一一圭賣〈太一 生水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彭浩 20008)

彭林《〈郭 店楚簡.性自命出 〉補釋》 , 《郭店楚簡 硏究 》(《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 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彭林 1999)

彭林《論郭店楚簡中的禮容》,《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彭林 2000A)

郭店楚墓竹書

190

彭林《〈六德〉柬釋》,《清華簡帛研究》第 1 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2000 年 8 月;又《簡帛硏究 二 00 一》,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彭林 2000B)

彭林《再論郭店簡〈六德〉``爲父絕君"及相關間題》,《中國哲學史》 2001 年第 2 期 。 (彭林 2001A) 彭林《論有爲與無爲一一從郭店楚簡看儒道性情同異》,簡帛硏究網 2001 年 10 月 23 日

Wssf/ Pen gli n7.

htm) 。

(http: //www 」ianbo.

org/

(彭林 2001B)

彭林《始者近情終者近義

子思學派對禮的理論詮釋》,《清華簡帛硏究》第 2 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2002 年 3 月 。(彭林 2002)

彭裕商《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彭裕商 2002) 彭裕商《讀楚簡隨記》,《考古與文物》 2003 年第 6 期 。 (彭裕商 2003) 彭裕商《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三則》,《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彭

裕商 2004A) 彭裕商《六帝説》,《古文字研究》第 25 輯,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彭裕商 2004B)

彭裕商《〈郭店楚簡〉札記四則》,《考古與文物》 2008 年第 5 期 。 (彭裕商 2008) 濮茅左《〈性情論〉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 (濮茅左 2001)

Q 強昱《〈太 一生水 〉與古代 的太一觀》 , 《道家文 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第 17 輯, 三聯書 店 1999 年 8 月 。 (強昱

1999) 邱德修 《〈 上博簡 〉( 一 )

``詩亡咯志"考》,《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邱德修

2002)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臺 北 ] 文史哲出版社 1998 年 5 月 。 (裘

錫圭 1998)

裘錫圭《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裘錫圭

1999) 裘錫圭《以郭店〈老子〉簡爲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中國哲學》第 21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裘錫

圭 2000A)

裘錫圭《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 一 個錯誤一一關於``絕偽 棄詐"》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裘錫圭 2000B)

裘錫圭《中國古 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 , 《郭店楚簡思想史的 研究 》第 4 卷,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 硏究室 2000 年 6 月 。 (裘錫圭 2000C) 裘錫圭《〈太 一 生水〉``名字"章解釋

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裘錫圭 2000D)

裘錫圭《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 三 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 9 輯,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收人《中國 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裘錫圭 2002)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華學》第 6 輯,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 6 月。(裘錫圭 2003A) 裘錫圭《由郭店簡〈性自命出〉的``室性者故也"説到〈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章》,《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 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又《華學》第 7 輯,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裘錫圭 2003B)

主要參考文獻

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 言 有 I' 黎民所「"》,《古墓新知

191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 ]

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裘錫圭 2003C)

裘錫圭《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簡硏究項目介紹》,《出土文獻研究》第 6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裘錫圭 2004)

裘錫圭《釋戰國楚簡中 的``仕"字》, 《古文字研究》第 26 輯,中華書局 2006 年 11 月 。 (裘錫圭 2006A) 裘錫圭《關於 〈 老子 〉

的`'絕仁棄義"和``絕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1 輯,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 。 (裘錫圭 2006B) 裘錫圭《釋〈子羔〉篇``銫"字並論商得金德之説》,《簡帛》第 2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1 月 。

(裘錫圭

2007) R 饒宗頤《饒宗頤新出土文軑論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 (饒宗頤 2005A)

饒宗頤《由刑德 二柄談``銍"字

經典異文探討一例》,《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

(饒宗頤 2005B)

s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0 年 4 月 。 (單育辰 2010) 沈培《説郭店楚簡中的``肆"》,《語言》第 2 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 (沈培 2001) 沈培《郭店楚簡札記四則》,《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 I 輯,巴蜀書社 2002 年 11 月 。 (沈培 2002)

沈培《試説郭店楚簡〈性自命出 〉 關於賚、武、韶、夏之樂 一 段文字中的幾個字詞》,《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 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又《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 4 輯,北京大學出 版社 2004 年 10 月 。 (沈培 2003)

沈培《郭店簡〈六德 〉 `'多"字舊説訂誤》, 2004 年 12 月稿本 。 (沈培 2004) 施謝捷《隨縣包山望山江陵郭店楚簡釋文》稿本(電子版), 2003 年 。 (施謝捷 2003) 史傑鵬《儀禮今古文差異釋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99 年第 3 期 。 (史傑鵬 1999) 宋華強《郭店簡拾遺(二則)》,簡帛硏究網 2004 年 6 月 13 日

02.

(http: / /www

」i anbo.

org/ admi n3/h t mV son ghuaqi an g

htm) 。 (宋華強 2004)

蘇建洲《楚簡文字考釋又 三 則(二)》,簡帛硏究網 2003 年 l 月 1

su jianzhouOl.



(http: //www

org/ Wss £1 2003/

htm) 。 (蘇建洲 2003A)

蘇建洲《 〈 郭店 〉、〈 上博 〉 從``桀"之字再議》,簡帛研究網 2003 年 2 月 8 日 2003/su」i anzhou08.

(http: /

/www

」i anbo.

org/ Wss £1

htm) 。 (蘇建洲 2003B)

蘇建洲《〈上博〉、〈郭店〉文字考釋三 則》,簡帛硏究網 2003 年 2 月 11 SU」i anzhou09.

」ianbo.

B (h ttp: //www. jianbo. org/ Wss £12003/

htm) 。 (蘇建洲 2003C)

蘇建洲《〈郭店 〉、〈 上博( 二 ) 〉 考釋五則》,《中國文字》新 29 期,

[臺 北 ]藝 文印書館 2003 年 12 月 。 (蘇建洲

2003D) 蘇建洲《〈郭店竹書〉釋讀 二 則 》,簡 帛網 2008 年 3 月 13 日

(h ttp:

//www. bsm. 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i d=

801 ) 。 (蘇建洲 2008)

孫開泰《〈郭店楚墓竹簡.五行 〉 篇校釋》,《簡帛研究 二 00 一 》,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2001)

(孫開泰

郭 店楚 墓 竹 書

192 T

譚寶剛 《〈 太 一 生水 〉 乃老聃遺著 》 , 《 古墓新知一紀念郭店楚簡出土 十周年論 文專輯 》 , [ 香港 ]

國際炎黃文化出

版社 2003 年 11 月 。 (譚寶剛 2003 )

湯 餘惠 《 釋``旌" 》 , 《 吉林大學古籍 整 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 。

(湯餘惠

1998 ) 湯 餘惠、吳良寶 《 郭店楚簡文 字 拾 零( 四篇) 》 , 《 簡帛研究 二 0 0 一》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 1 年 9 月 。 (湯餘惠、吳 良寶 2001 )

涂 宗 流、劉祖信《郭店楚簡 〈 緇衣 〉 通釋》,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 北人 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涂宗流 、 劉祖信 2000)

w 覇 lli anm

G. Boltz The Stud y of Earl y Chi nese Manuscripts: Me thodolo gical Preli mi nari es, The Guod i an

Laoz」 Proceedi ngs

the In terna ti onal Confe rence, Dart mou t h Colle ge, May 1998 P39 - 51 , SSEC and IEAS, 2000.

of

(Wi lli anm G.

Bol tz2000) 王 博 《 關於 〈 唐虞之道 〉

的幾個問題 》 , 《 中國哲學史 》 1999 年第 2 期 。 (王博 1999 A)

王 博 《美 國達慕思大學郭店 〈 老子 〉 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 》 ,

《 道家文 化研究( 郭店楚簡專號) 》 第 17 輯, 三 聯 書

店 1999 年 8 月 。 ( 王 博 1999B )

王 博 《 關於郭 店 楚墓 竹 簡 〈 老子 〉 的結構與性質》 , 《 道家文 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 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 王 博 1999C )

王 博 《 關於郭店楚墓竹簡分篇 與連綴的幾點想法 》 ,

《 中國哲學 》 第 2 1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

(王博

2000A) 王 博 《 釋``槁 木 三 年 , 不必爲邦旗"

兼談 〈 成之聞之 〉 的作者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

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 王 博 2000B )

王 輝 《 郭店楚 簡 零釋三 則》,《中國文 字 》新 26 期,[ 臺 北 ]藝文印 書 館 2000 年 12 月 。 ( 王 輝 2000 ) 王 輝 《 郭店楚簡釋讀五則 》 , 《 簡帛硏究 二 00 一》 ,廣西教 育 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 王 輝 2001 ) 王寧《 釋郭店楚簡中的` ` 噬"與``潼" 》 ,簡帛硏究網 2002 年 8 月 27 日

(h ttp: //W\vw.

ji anbo. org/ Wss f/ 2002/

( http: //W\vw.

ji anbo. org/ Wssf/ 2002/

wan gni nef) 2. h tm ) 。 ( 王寧 2002A) 王寧《 郭店楚簡 〈 緇衣 〉

wan gni nef) 3.

文 字 補釋 》 ,

簡帛 研 究網 2002 年 9 月 12 日

h tm ) 。 ( 王 寧 2002B )

王寧《 再談 〈 窮達以時 〉 第 14 、 15 簡的關係 》 , 簡帛硏究绱 2002 年 10 月 2 日

( http:

//www. ji anbo. org/ Xsz m/

2002/ wan gni nef) 3. h tm ) 。 ( 王寧 2002C) 王寧《 釋`` 邊" 》 ,簡帛研究網 2003 年 2 月 15 日

(http: / / www. ji anbo. org/ Wss f/2003/ wan gni nef) I.

htm ) 。

( 王寧

2003) 王 志平 《〈 太一生水 〉 與 〈 易 〉 學》 , 《 簡帛 硏究 二 0 0 一》 ,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 王 志平 2001 ) 王 志平 《 郭店簡 〈 窮達以時 〉 校釋》 , 《 簡牘學研究 》 第 3 輯,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 ( 王 志平 2002A ) 王 志平 《 説``索鑪鑪" 》 , 《 簡帛語 言 文 字研究 》 第 1 輯 , 巴蜀 書 社 2002 年 11 月 。 ( 王 志平 2002B ) 王 志平 《 ``龍"字的讀 音 及相關問題 》 , 《 古文 字 研究 》第 27 輯,中華書局 2008 年 9 月 。 ( 王 志平 2008 )

王 子今《郭店 簡 〈六德 〉 ``秈 否 "、``軔秈"試解》,《清華简帛研究》第 1 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2000 年 8

主要參考文獻

193

月; 《簡牘學研究》第 3 輯,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 (王子今 2000) 魏啓鵬《楚簡〈老子〉柬釋》,〔臺北 ] 魏啓鵬《楚簡〈老子〉柬釋》,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9 年 8 月 。 (魏啓鵬 1999A)

《道家文 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 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魏啓鵬

1999B) 魏啓鵬《簡帛〈五行〉箋釋》,[臺北 ]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 年 7 月 。 (魏啓鵬 2000)

魏啓鵬《釋〈六德 〉 ``爲父區 君"》,《 中國哲學史 》 2001 年第 2 期;又 《新出簡帛 研究

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

會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魏啓鵬 2001)

魏宜輝《試析楚簡文字中的``熲" ``昷" 字》,《江漢考古》 2002 年第 2 期 。 (魏宜輝 2002)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3 年 4 月 。 (魏宜輝 2003) 魏宜輝《試析楚簡文字中的``疑"與``舜"字》,《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魏宜輝 2004)

魏宜輝、周言《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

《古文字 研究 》第 22 輯,中華 書局 2000 年 7 月 。

(魏宜輝、周言

2000) 吳良寶《讀郭店楚簡札記( 三 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1 年第 5 期 。 (吳良寶 2001)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與古文字資料的釋讀》,《古文字研究》第 24 輯,中華書局 2002 年 7 月 。 (吳辛丑 2002)

吳振武《戰國文字中 一 種值得 注意 的構形方式 》 , 《姜亮 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 》(漢語史學報專輯,總第 3 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5 月 。 (吳振武 2003)

吳振武《談齊``左掌客亭"陶璽

從構形上解釋戰國文字中舊釋爲``亳"的字應是``亭"字》,中國古文字研究

會第十八次年會論文,北京 2010 年 10 月 。 (吳振武 2010)

X 向世陵 《郭店 竹簡``性" ``情"説》,《孔子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 (向世陵 1999) 蕭漢明《〈大 一 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學術月刊》 2001 年第 12 期 。 (蕭漢明 2001) 邢文 《楚 簡 〈五行〉試 論》, 《文 物 》 1998 年 第 10 期 。 (邢文 1998)

邢文 《論郭店〈老子〉 與今本 〈老子〉 不屬 一 系》,《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邢文 1999)

邢文 《楚 簡 〈緇 衣 〉

與先秦禮學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邢文

2000) 徐寶貴《郭店楚簡硏究 三 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3 年第 2 期;又《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 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徐寶貴 2003)

徐少華《郭店楚簡〈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徐少華 2000)

徐少華《郭店楚簡〈六德〉篇及相關問題分析》,《江漢論壇》 2001 年第 6 期;《新出簡帛硏究一新出簡帛國際學 術研討會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 (徐少華 2001)

徐在國《釋``咎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99 年第 3 期 。 (徐在國 1999)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 三 考》,《簡帛硏究二 00 一 》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徐在國 2001)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 (徐在國 2002) 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學術界》 2003 年第 1 期 。 (徐在國 2003A)

郭店楚墓竹書

194

徐在國《郭店簡文字補釋一則》,《古墓新知一一-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

社 2003 年 11 月 。 (徐在國 2003B)

徐在國《釋楚簡``散"兼及相關字》,《古文字研究》第 25 輯,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 。 先前曾在``中國南方文明 學術研討會"發表,[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3 年 12 月 。 (徐在國 2004)

徐在國、黃德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 )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2 年第 2 期 。 (徐在國、黃德寬 2002) 許抗生《初讀郭店竹簡〈老子〉\《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許抗 生 1999A)

許抗生《初讀〈太 一 生水〉\《道家文 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 》第 17 輯, 三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許抗生 1999B) 許文獻《楚簡中幾個特殊關係異文字組釋讀》,《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03 年 10 月 。 (許文獻 2003)

許學仁《戰國楚簡文字研究的幾個間題》,《古文字研究》第 23 輯,中華書局、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

(許

學仁 2002)

禤健聰《上博楚簡釋字 三 則》,簡帛研究網 2005 年 4 月 15 日

002.

(http: /

/www. jianbo. orgl adm i n3/2005/ xueji ancon g

htm) 。 (禤健聰 2005)

y 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 學生書局 1999 年 1 月 。 (顏世鉉 1999A)

顏世鉉《郭店楚墓竹簡儒家典籍文字考釋》 ,

《經學研究論叢 》第 6 輯,

[ 臺 北 ] 學生書局 1999 年 3 月 。

(顏世鉉

1999B)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 一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顏世鉉

2000A)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 二 )》,《江漢考古》 2000 年第 1 期 。 (顏世鉉 2000B)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 三 )》,《大陸雜誌》第 101 卷第 2 期, 2000 年 8 月 。 (顏世鉉 2000C) 顏世鉉《郭店楚簡〈六德〉箋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72 本 第 2 分, [ 臺 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2001 年 6 月 。 (顏世鉉 2001) 顏世鉉《郭店竹書校勘與考釋問題舉隅》,《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74 本第 4 分,

[ 臺 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 2003 年 12 月 。 (顏世鉉 2003) 顏世鉉《讀楚簡札記 二 則》,簡帛硏究網 2004 年 3 月 21

B (h ttp: //www. jianbo. orgladm i n3/li st. as p? i d=

1124 ) 。 (顏世鉉 2004A)

顏世鉉《楚簡``流"、``讒"字補釋》,

《新 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上海大學 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顏世鉉

2004B) 晏昌貴《郭店儒家簡中的``聖"與``聖人"的觀念》,《江漢考古》 2000 年第 3 期 。 (晏昌貴 2000)

楊澤生《郭店簡幾個字詞的考釋》,《中國文字》新 27 期,[臺北 ] 藝文 印 書館 2001 年 12 月 。 (楊澤生 2001) 楊澤生《關於郭店楚簡〈緇衣 〉 篇的兩處異文》,《孔子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 (楊澤生 2002A)

楊澤生《戰國竹書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2 年 4 月 。 (楊澤生 2002B) 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文字雜説》,《江漢考古》 2002 年第 3 期 。 (楊澤生 2002C)

楊澤生《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4 年第 1 期 。 (楊澤生 2004)

主要參考文獻

195

楊澤生《楚地出土簡帛中的總括副詞》,《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 2 輯,巴蜀書社 2006 年 l 月 。 (楊澤生 2006) 葉國良《郭店儒家著作的學 術譜系問題 》 , 《 中國哲學 》第 24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4 月 。 (葉國良 2002) 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中華書局 2001 年 11 月 。 (尹振環 2001) 俞志慧《〈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新解補證》,孔子 2000 網 2002 年 8 月 22 日

(http:

//www.

confuc i us 2000. com /confu ci us /lytbmksyzbkszzx」bz. htm); 原載 《 孔孟月刊 》第 37 卷第 9 期, 1999 年 5 月 。 (俞 志慧 2002)

虞 萬 里《上 博簡、郭店簡 〈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遺》,《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虞萬里 2002A)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 2002 年第 2 期 。 (虞萬里 2002B) 虞 萬里 《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中)》,《史林》 2003 年第 3 期 。(虞萬 里 2003)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下)》,《史林》 2004 年第 1 期 。 (虞萬里 2004) 袁國華《郭店楚簡文字考釋 十 一則》 , 《中國文字》新 24 期, [臺 北 ] 藝文印書館 1998 年 12 月 。 (袁國華 1998)

袁國華《郭店 竹簡`` 叩" (邵)、``其"、``卡"

(卞)諸字考釋》,《中國文字》新 25 期,[臺北 ] 藝文 印書館 1999

年 12 月 。 (袁國華 1999)

袁國華《〈郭店楚墓 竹簡·唐虞之道 〉`` 令爲天子而不驕"句的``子"字考釋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

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袁國華 2000A)

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五行〉"退"字考釋》,《中國文字》新 26 期,[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0 年 12 月。(袁國 華 2000B)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簡字詞 硏究 》,安徽大學博 士學位論文, 2007 年 4 月 。 (袁金平 2007)

z 詹群慧《對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序、分章的再探討》,簡帛 硏 究網 2002 年 9 月 27 日 or百 W ssf/ 2002/ zhan qunhu i O1.

(http;

//www. ji anbo.

h tm) 。 (詹群慧 2002)

詹群慧《〈六德〉簡序的再探討》,簡帛研究網 2003 年 l 月

l



(http:

//www. ji anbo. or百 Wssf/2003/

zhan qunhu i Ol. htm) 。 (詹群慧 2003) 張崇禮《郭店楚簡〈語叢四〉解詁 一 則》,簡帛網, 2007 年 4 月 7 日

(http;

//www.bsm.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id=544 ) 。 (張崇禮 2007) 張富海《北大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郭店楚簡研究"項目新動態》,《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 5 期, 2000 年 10 月 。 (張富海 2000)

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篇硏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2 年 6 月 。 (張富海 2002) 張富海《〈緇衣〉二題》,《古墓新知 年 11 月 。

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 ]

囯际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張富海 2003)

張光裕《郭店楚墓竹簡·文字編》,[臺北 ] 藝文印書館 1999 年 1 月 。 (張光裕 1999A) 張光裕《〈郭店楚簡硏究文字編〉緒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 3 號,[ H 本 ]

中國出土資料研究學會 1999 年 3

月 。 (張光裕 1999B)

張光裕《〈郭店楚簡硏究〉第一卷〈文字編〉校補》,《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中華書局 2005 年 12 月 。 (張光裕 2005)

張桂光《楚簡文字考釋二則》,《江漢考古》 1994 年第 3 期;收人《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張桂光

郭店楚墓竹書

196 1994)

張桂光《〈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釋註商榷》,《江漢考古》 1999 年第 2 期;收入《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 。 (張桂光 1999) 張桂光《〈郭店楚墓竹簡〉釋註續商榷》,《簡帛研究二 00 一》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收入《古文字 論集》,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張桂光 2001) 張桂光《戰國楚簡``見"字説》,《古文字研究》第 26 輯,中華書局 2006 年 11 月 。 (張桂光 2006) 張家山 二 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 [二 四七號 墓 ] 》,文 物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

(張家山 二 四七

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2001)

張靜《郭店楚簡文字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2 年 5 月 。 (張靜 2002) 張靜《郭店楚簡文字釋遺 三 則》,《古文字研究》第 25 輯,中華書局 2004 年 10 月 。 (張靜 2004) 張立文《〈窮達以時〉的時與遇》,《郭店楚簡硏究》(《中國哲學》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l 月 。 (張 立文 1999)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年 4 月 。 (張新俊 2005)

趙建偉《郭店竹簡〈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釋》,《中國哲學史》 1999 年第 2 期 。 (趙建偉 1999A) 趙建偉《郭店竹簡〈老子〉校釋》,《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 17 輯, 三 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趙建偉

1999B) 趙建偉《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疏證》,《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 17 輯,三聯書店 1999 年 8 月 。 (趙建偉 1999C)

趙建偉《楚簡校記》,《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 (趙建偉 2007)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遊"與甲骨文``幸"爲一字説》,《古文字研究》第 22 輯,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 。

(趙平安

2000) 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妨"》,《簡帛研究二 00 一》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趙

平安 2001A)

趙平安《釋郭店簡〈成之聞之〉中的``遠"字》,《簡帛研究二 00 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

(趙平

安 2001B)

趙平安《``達"字兩系説-一一兼釋甲骨文所謂``途 "和齊金文中所 謂``造 "字》, 《中國文 字》新 27 期,

[臺 北 ] 藝

文印書館 2001 年 12 月;又《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 (趙平安 2001C) 趙平安《〈窮達以時〉第九號簡考論

兼及先秦兩漢文獻中比干故事的衍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2 年第 2

期 。 (趙平安 2002) 趙平安《關於局的形義來源》,簡帛綢 2007 年 l 月 23 日

(http: / /www.

bsm. org. en/ show_ arti cle. php? i d =

509 ) 。 (趙平安 2007) 鄭剛《楚簡道家文獻辨證》,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 (鄭剛 2004A)

鄭剛《忠信之道的比喻、所指和內容》,《楚簡孔子論説辨證》,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鄭剛 2004B) 鄭剛《〈尊德義〉中的禮與性》,《康樂集

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 。 (鄭剛

2006) 周鳳五 《郭店楚簡識字 札記 》 , 《張 以 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 學 生 書局 1999 年 l 月 。 (周鳳五 1999A) 周鳳 五《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 》第 70 本第 3 分,[ 臺 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

主要參考文 獻

197

語 言 研究 1999 年 9 月 。 (周鳳五 1999B)

周鳳五 《 讀郭店竹簡 〈 成之聞之 〉 札記》 , 《 古文 字 與古文獻》 試刊號, [ 臺 北 ] 楚文化研究會 籌 備處 1999 年 10 月 。 (周鳳五 1999C)

周鳳五 《 郭店楚簡 〈 忠信之道 〉 考釋 》 , 《 中國哲學》 第 21 輯,遼 寧 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l 月 。 (周鳳五 2000A) 周鳳 五《 郭店竹簡 〈 語叢一 〉 重編新釋》 , 2000 年稿本 。 (周鳯五 2000B)

周鳳 五《 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 》 ,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 。 (周鳯五 2000C)

周鳳五 《 上博 〈 性情論 〉 小箋 》 ,``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清華大學 2002 年 3 月 。 2002A)

(周鳳五

(正式刊載于 《 齊魯學刊 》 2002 年第 4 期)

周鳳 五《〈 孔子詩論 〉 新釋文及註解 》 ,

《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 書 研究 》 ,上海 書 店出版社 2002 年 3 月 。

(周鳳五

2002B) 周鳳五 《 郭店竹簡文 字 補釋 》 , 《 古墓新知一一-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 》 ,[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 (周鳳五 2003)

周鳳五 《 郭店 〈 性自命出 〉 ``怒欲盈而毋暴"説 》 , 《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 (周鳳五 2004A)

周鳯五 《 讀上博楚竹書 〈 從政 〉

甲篇札記》, 《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上 海書店出版社 2004 年 7 月 。

(周

鳳五 2004B)

周鳳五 《 上博 〈 性情論 〉

`' 金 石之有 聲 也,弗叩不鳴"解 》 ,

《 語 言 文字學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 (周鳳五 2005)

周鳳五、林素清 《 郭店竹簡編序復原硏究 》 , 《 古文 字 與古文獻 》 試刊號,[臺北 ] 楚文化研究會籌備處 1999 年 1O 月 。 (周鳳五、林素清 1999) 周桂鈿 《 郭店楚簡 〈 緇衣 〉 校讀札記 》 , 《 郭店楚簡硏究 》 ( 《 中國哲學 》 第 20 輯),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 。 (周桂鈿 1999A)

周桂鈿 《〈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 〉 硏究札記 》 , 《 孔子研究 》 1999 年第 1 期 。 (周桂鈿 1999B) 朱謙之 《 老子校釋 》 ,中華 書 局 1984 年 11 月 。 (朱謙之 1984) 鄒濬智 《 楚簡 〈 緇衣 〉 與 〈 語叢四 〉

adm i n3/HTM l / zhouj unzh i 02 .

``弼"字小議 》 ,簡帛硏究網 2004 年 2 月 15 日

h tm) 。 (鄒濬智 2004)

(http: / / www.

ji anbo. 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