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贻汾年谱

173 33 7MB

Chinese Pages 228 [238] Year 2019

Report DMCA / Copyright

DOWNLOAD FILE

汤贻汾年谱

  • Commentary
  • decrypted from 2A04C1B30D550EC9A696B8EA80703938 source file

Table of contents :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生平仕履
二、“孝子之子忠臣孫”
三、“文士才華武將軀”
四、研究現狀
凡例
世譜
年譜
卷一 讀書襲爵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一歲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二歲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三歲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四歲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五歲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六歲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八歲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九歲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十歲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十一歲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十二歲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十三歲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十四歲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十五歲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十六歲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十七歲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十八歲
嘉慶元年丙辰(1796)十九歲
嘉慶二年丁巳(1797)二十歲
嘉慶三年戊午(1798)二十一歲
嘉慶四年己未(1799)二十二歲
嘉慶五年庚申(1800)二十三歲
嘉慶六年辛酉(1801)二十四歲
嘉慶七年壬戌(1802)二十五歲
卷二 守備邗粵
嘉慶八年癸亥(1803)二十六歲
嘉慶九年甲子(1804)二十七歲
嘉慶十年乙丑(1805)二十八歲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二十九歲
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三十歲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三十一歲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三十二歲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三十三歲
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三十四歲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三十五歲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三十六歲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三十七歲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三十八歲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三十九歲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四十歲
卷三 都閫靈邱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四十一歲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四十二歲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四十三歲
道光元年辛巳(1821)四十四歲
道光二年壬午(1822)四十五歲
道光三年癸未(1823)四十六歲
道光四年甲申(1824)四十七歲
道光五年乙酉(1825)四十八歲
卷四 協臺之江
道光六年丙戌(1826)四十九歲
道光七年丁亥(1827)五十歲
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十一歲
道光九年己丑(1829)五十二歲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五十三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五十四歲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五十五歲
卷五 退居金陵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五十六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五十七歲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五十八歲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五十九歲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六十歲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六十一歲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六十二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六十三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六十四歲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六十五歲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六十六歲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六十七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六十八歲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六十九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七十歲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七十一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七十二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七十三歲
咸豐元年辛亥(1851)七十四歲
咸豐二年壬子(1852)七十五歲
咸豐三年癸丑(1853)七十六歲
後譜
咸豐八年癸丑(1858)辭世五年
咸豐九年己未(1859)辭世六年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辭世二十一年
結語
附録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

Citation preview

分類 號I



0 6   .











H

U





C … …









  博 士研 究 生學 位 論文

  湯貽 汾 年譜



請 人





培 養 單位







學科 專 業 研 究方 向

指 導教 師 完成 日 期









孫 超   1 15 1

748  

  文學 院 中 國 古 代 文學  

清 代 文 學 與文 獻     教 授

許雋超 20











20

  日







. 2





09



 



 

湯貽汾年譜

Chronology of Tang Yifen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湯貽汾(1778~1853),字雨生,晚號粥翁,江蘇常州人。祖湯大奎、父湯荀 業死臺灣林爽文難,故早歲襲雲騎尉,由江蘇三江營守備,仕至浙江樂清協副將。 晚年退寓金陵,太平軍破城,投水殉難。湯貽汾以文人而爲武將,往來大江南北, 親歷諸多重大歷史事件,才情氣節,爲世推重。“文士才華武將軀”,湯貽汾工詩 善畫,繪畫成就尤爲突出,被公認爲是繼惲南田之後,常州畫派最著名的畫家。 湯貽汾生活在由古代向近代社會過渡的轉型期,其現存詩詞、書畫、雜劇等作品, 既是其個人心路歷程的集中展示,也是研究近世文學藝術史的珍貴標本。 今人研究湯貽汾,多究心於文學藝術方面的闡釋,而其生平事蹟,尚有很多 開拓空間。本論文以考訂湯貽汾生平事蹟爲主,以年譜爲學術路徑。民國陳韜《湯 貞愍公年譜》,篳路藍縷,功不可没。前修未密,後出轉精。 本論文以湯貽汾生平家世、交遊唱和、藝術創作爲基本研究內容。運用檔案、 族譜、方志、别集、日記等史料,全面梳理湯貽汾的生平事蹟,輔以所處地域、 家族、文化背景,以觀照湯貽汾及其時代,凸顯“孝子之子忠臣孫”的形象。 本論文的總體框架,由世譜、年譜和附録三部分組成。世譜部分依道光、同 治《湯氏家乘》 ,梳理湯貽汾世系。年譜正文釐爲五卷,將其一生劃分爲讀書襲爵、 守備邗粵、都閫靈丘、協臺之江、退居金陵等五部分,間有考訂辨析,這是論文 主體部分。附録爲已經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湯貽汾《畫筌析覽》予以闡發。

關鍵詞:湯貽汾;常州文人;武將畫家;年譜

-I-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Abstract Tang Yifen (1778-1853), whose another name is Yusheng, got a designation called Zhouweng in his old age. He was a native of Changzhou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Tang, whose grandfather and father died on the battlefield, got Yunqiwei title at a young age, and held a post from Sanjiangying shoubei in Jiangsu province to Leqingxie fujiang in Zhejiang province. Tang changed his dwelling palace to Nanjing in old age, and drowned himself after the city was conquered by Taiping army. Tang was not only an intellectual, but also an army general who traveled all over the county, experienced many major events, his artistic talent and moral courage was admired by public. Tang wrote excellent poems, and got great achievements in painting field, who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famous painter after Yun nantian in Changzhou. Tang lived in a transition period, whose poems, paintings and dramas were valuable samples of that time. Most recent studies on Tang Yifen were about his creations, there were still spaces for life studies. This paper was a chronicle major in determining Tang’s daily life based on Chen Tao’s . This paper studied on Tang Yifen’s family, daily life, friends and creations, made use of records, genealogies, local history, collections and diaries, for the purpose of showing Tang and his time.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genealogy, chronicle and appendix. Genealogy studied on Tang’s bloodline,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trees of Tangs in Changzhou. Chronicle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paper ,which divided Tang’s life into five parts. Appendix consists of a published paper.

Keywords:Tang Yifen;Intellectual in Changzhou;Military painter;chronicle - II -

目錄

目録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緒論 .................................................................................................................................. 1 一、生平仕履 ........................................................................................................... 1 二、“孝子之子忠臣孫”............................................................................................ 3 三、“文士才華武將軀”............................................................................................ 7 四、研究現狀 ..........................................................................................................11 凡例 ................................................................................................................................ 15 世譜 ................................................................................................................................ 16 年譜 ................................................................................................................................ 29 卷一

讀書襲爵 ..................................................................................................... 29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一歲 .................................................................. 29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二歲 .................................................................. 30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三歲 .................................................................. 30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四歲 .................................................................. 31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五歲 .................................................................. 32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六歲 .................................................................. 32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八歲 ...................................................................... 34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九歲 .................................................................. 34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十歲 .................................................................. 36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十一歲 .............................................................. 38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十二歲 .............................................................. 41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十三歲 .............................................................. 44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十四歲 .............................................................. 44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十五歲 .............................................................. 45 - III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十六歲 .............................................................. 46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十七歲 .............................................................. 47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十八歲 .................................................................. 48 嘉慶元年丙辰(1796)十九歲 ...................................................................... 51 嘉慶二年丁巳(1797)二十歲 ...................................................................... 53 嘉慶三年戊午(1798)二十一歲 .................................................................. 56 嘉慶四年己未(1799)二十二歲 .................................................................. 58 嘉慶五年庚申(1800)二十三歲 .................................................................. 61 嘉慶六年辛酉(1801)二十四歲 .................................................................. 64 嘉慶七年壬戌(1802)二十五歲 .................................................................. 66 卷二

守備邗粵 ..................................................................................................... 70

嘉慶八年癸亥(1803)二十六歲 .................................................................. 70 嘉慶九年甲子(1804)二十七歲 .................................................................. 72 嘉慶十年乙丑(1805)二十八歲 .................................................................. 76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二十九歲 .............................................................. 78 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三十歲 .................................................................. 80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三十一歲 .............................................................. 84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三十二歲 .............................................................. 89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三十三歲 .............................................................. 93 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三十四歲 .............................................................. 96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三十五歲 ............................................................ 101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三十六歲 ............................................................ 103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三十七歲 ............................................................ 105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三十八歲 ............................................................ 107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三十九歲 .........................................................112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四十歲 .............................................................114 卷三

都閫靈邱 ....................................................................................................118 - IV -

目錄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四十一歲 .........................................................118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四十二歲 ........................................................ 120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四十三歲 ........................................................ 121 道光元年辛巳(1821)四十四歲 ................................................................ 123 道光二年壬午(1822)四十五歲 ................................................................ 125 道光三年癸未(1823)四十六歲 ................................................................ 128 道光四年甲申(1824)四十七歲 ................................................................ 130 道光五年乙酉(1825)四十八歲 ................................................................ 130 卷四

協臺之江 ................................................................................................... 134

道光六年丙戌(1826)四十九歲 ................................................................ 134 道光七年丁亥(1827)五十歲 .................................................................... 136 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十一歲 ................................................................ 138 道光九年己丑(1829)五十二歲 ................................................................ 139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五十三歲 ................................................................ 141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五十四歲 ............................................................ 142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五十五歲 ............................................................ 145 卷五 退居金陵 ..................................................................................................... 150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五十六歲 ............................................................ 150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五十七歲 ............................................................ 152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五十八歲 ............................................................ 156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五十九歲 ............................................................ 158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六十歲 ................................................................ 159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六十一歲 ............................................................ 162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六十二歲 ............................................................ 163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六十三歲 ............................................................ 168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六十四歲 ........................................................ 169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六十五歲 ........................................................ 170 -V-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六十六歲 ........................................................ 171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六十七歲 ........................................................ 173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六十八歲 ........................................................ 175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六十九歲 ........................................................ 178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七十歲 ............................................................ 179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七十一歲 ........................................................ 182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七十二歲 ........................................................ 184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七十三歲 ............................................................ 186 咸豐元年辛亥(1851)七十四歲 ................................................................ 188 咸豐二年壬子(1852)七十五歲 ................................................................ 190 咸豐三年癸丑(1853)七十六歲 ................................................................ 193 後譜 .............................................................................................................................. 195 咸豐八年癸丑(1858)辭世五年 ................................................................ 195 咸豐九年己未(1859)辭世六年 ................................................................ 197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辭世二十一年 .................................................... 197 結語 .............................................................................................................................. 199 附録 .............................................................................................................................. 201 參考文獻 ...................................................................................................................... 215 致謝 .............................................................................................................................. 226 攻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 .......................................................................................... 227 獨創性聲明 .................................................................................................................. 228

- VI -

Contents

Contents Abstract in Chinese……………………………………………………………………I Abstract………………………………………………………………………………II Introduction……………………………………………………………………………1 Case…………………………………………………………………………………15 Genealogy…………………………………………………………………………16 Chronicle……………………………………………………………………………29 Before taking office………………………………………………………………29 Shoubei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78 Dusi in Shanxi province…………………………………………………………118 Army general in Zhejiang province…………………………………………134 Retirement………………………………………………………………150 After death……………………………………………………………………196 Conclusion…………………………………………………………………………201 Bibliography……………………………………………………………………215 Acknowledgments……………………………………………………………………226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doctoral degree……………………………………227 Originality statement………………………………………………………………228

- VII -

緒論

緒論 清中葉著名武將畫家湯貽汾(1778~1853),號雨生,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以 祖湯大奎、父湯荀業死林爽文難,世襲雲騎尉,由江蘇三江營守備,仕至浙江樂 清協副將。咸豐三年,太平軍攻金陵,參與守城,城破投水死,諡“貞愍”。湯 貽汾以武將而能詩文,尤其是繪畫成就,被認爲是惲格(南田)開創常州畫派後, 享譽全國的常州大畫家。湯貽汾又與戴熙齊名,是道光以後爲數不多的“卓然名 家者”,史稱“湯戴”①。湯貽汾的文人畫,以淡墨乾筆,營造出平實曠遠的意境, 揮灑靈動,無仰面看人的拘泥之態。在繪畫理論上,他主張天真穎悟,師法自然。 ②

湯貽汾的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源於瀟灑不羈的天性,更與其武將經歷密不可

分。考訂湯貽汾的生平仕履,進而探究其心態及藝術創作的演進軌蹟,鑒定其傳 世作品的真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生平仕履 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月初七日,湯貽汾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時久旱初 雨,祖父湯大奎字以“雨孫”。湯大奎爲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乾隆五十一 年(1786)在臺灣鳳山令任上,死林爽文之難。湯貽汾父湯荀業,亦以隨侍遇難, 故湯貽汾得襲雲騎尉世職。乾隆六十年(1795)秋,十八歲的湯貽汾北上引見, 奉旨發回兩江總督標下學習,其武將生涯即始於此。兩江總督統轄安徽、江蘇、 江西三省軍事民務,湯貽汾學習期間,先後權安徽鳳陽守備(正五品)、潛山守備、 廬州都司(正四品),江寧城守右營都司等職。皖中多山,金陵形勝,湯貽汾游宦 期間,爲藝術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嘉慶五年(1800),湯貽汾學習期滿, 再次入京覲見,奉旨發回本省,以守備候補。此後,湯貽汾權京口右營守備、江 寧城守右營守備、廬州營都司。嘉慶八年(1803)春,二十六歲的湯貽汾補江蘇 ①

“清畫家聞人多在乾隆以前,自道光後卓然名家者,惟湯貽汾、戴熙二人。”見《清史稿》卷五〇四《藝術

三》,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 1994 年版,第 46 冊,第 13916 頁。 ②

詳見拙文《從笪重光〈畫筌〉到湯貽汾〈畫筌析覽〉》,載《學術交流》2018 年 7 期,第 143~149 頁。 -1-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三江營守備,結束了多年的代理生涯。 隨著官職的固定,湯貽汾的生活也進入相對平穩的階段,有從容的心態進行 藝術創作。湯貽汾身後以擅畫著稱,其詩集中首次提及作畫、贈畫,均在三江營 守備任期內,見此時畫技已臻成熟。此時,湯貽汾還在豐富繪畫實踐的基礎上, 以解析笪重光《畫筌》的形式,寫成理論著作《畫筌析覽》,實現了創作上的突破 與理論上的升華。湯貽汾營建了幽美的三江營官舍,與揚州師友唱酬流連,更是 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盡得吏隱之趣。湯貽汾任三江營守備期間,亦數權泰興都 司,承修緝私巡船。嘉慶十二年(1807),湯貽汾以巡船損壞,恐有侵吞之罪,遭 革職審查。後查明,湯貽汾並未克扣修船銀兩,然玩忽職守之罪難辭,罰降兩級 留任。然案情反復,直至嘉慶十四年(1809)九月,湯貽汾始得補廣東撫標右營 守備。湯貽汾不忘前事,於廣東任上頗爲勤慎,得兩廣總督薦舉題升。繁重的防 務,未能禁錮湯貽汾藝術家的心靈。在劇作家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的影響下,湯 貽汾作《劍人緣》傳奇,日後令家樂反復搬演。廣東山水間多神仙故蹟,湯貽汾 一一探訪,有出塵之想。羅浮山緝盜之行,湯貽汾道服黃冠,瘞鶴筑亭,於公務 中平添桃源之趣。 嘉慶二十一年(1816),三十九歲的湯貽汾陞任山西靈邱都司,從南國到塞北, 湯貽汾具備了時人難得的豐富體驗,開闊了眼界。靈邱苦寒之地,白草黃沙,生 長江南的湯貽汾難以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湯貽汾將官舍營造成詩意盎然的 琴隱園,這一蘊含吏隱理想的居所名稱,也伴隨了他的一生。湯貽汾於靈邱任上 作《逍遙巾》雜劇,是寫心雜劇的典範。劇中湯貽汾道服投詩,仙風飄逸,爲眾 所欽慕,真實身份水落石出後,亦作把臂山林之約。湯貽汾以此事入劇,已於茫 茫宦海中,得自渡之舟。湯貽汾靈邱任上,履職亦有過人之處,道光五年(1825) 湯貽汾得山西巡撫薦舉,陞浙江衢州鎮左營游擊(從三品) ,時年四十八歲。鑒於 湯貽汾以往治軍有聲,衢州游擊任上,先後權金華副將(從二品)、湖州協副將。 道光九年(1829)十一月,湯貽汾補授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正三品) ,道光十一年 (1831)兼署杭州協副將。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五十五歲的湯貽汾陞任浙 江樂清協副將,隨即以病請辭,退居金陵,雲騎尉世職,由其長子湯綬名承襲。 -2-

緒論

爲官浙江期間,湯貽汾兩度題升,三權要職,見其雖年過半百,而報國盡職之情 未嘗稍減。湯貽汾官至從二品而急流勇退,意在盡早將雲騎尉世職傳於長子,將 先人恩澤傳於子嗣。從另一角度看,湯貽汾期盼家族忠孝傳統,藉世襲爵位得以 承繼。湯貽汾本江南人士,官浙期間,親朋故舊多有往來,加之社會地位的提升, 唱和宴飲絡繹不絶。明山秀水之間,古蹟名勝之處,湯貽汾亦多造訪,加之人到 晚年,較之以往,心態已頗爲閑適平和,逐步向歸老金陵過渡。 湯貽汾退居金陵後,初借住周濟春水園,後遷居紗帽巷,築琴隱園。道光二 十八年(1848)大水後,又於鍾山以西營獅子窟别業,湯貽汾招集同儕、晚輩唱 和其間,大有執牛耳之勢。由湯貽汾評閱的《江東詞社詞選》,於道光二十六年 (1846)刊行,其文壇影響力可見一斑。秦淮燈影、鍾山風雨之外,湯貽汾不忘 表彰先德,於道光十九年(1839)夏,歸里建忠孝祠、旌孝坊,紀念父祖殉難之 事。湯貽汾對忠孝家風最根本的繼承,是面對危難時局的大義凜然。道光二十二 年(1842),湯貽汾六十五歲,英軍於鴉片戰爭中欲攻打金陵城,與在籍紳士周開 麒、蔡世松等,組織民兵防堵侵略者,朝廷有旨褒獎。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 圍金陵城,湯貽汾亦組織鄉勇抵抗,然大勢已去,於城破之日投水殉難,終年七 十六歲。

二、“孝子之子忠臣孫” 湯貽汾襲雲騎尉入仕,承繼的不僅是職務,更延續了湯氏的忠孝門風。西營 湯氏明中葉占籍武進,始遷祖湯冕,其父湯迪,官常州衛指揮僉事,應爲湯氏官 武職之始。湯貽汾祖父湯大奎,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是湯氏家族科名最高者,先 後知河南柘城縣、浙江德清縣、福建連江縣,所至有聲。乾隆五十一年(1786) 十二月,湯大奎於臺灣鳳山縣令任上候代,羈留署中。適逢林爽文起事,湯大奎 以文官組織鄉勇抵抗,寡不敵眾,縣衙被陷就義;長子湯荀業奮力翼父,以身殉 孝。父、祖的義舉,爲年幼的湯貽汾樹立了忠孝的楷模。 女性的貞節,也是湯氏忠孝門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湯貽汾的影響也更爲直 截。乾隆五十二年(1787)春,湯氏父子殉難的消息傳至故鄉常州,湯貽汾母楊 -3-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氏忍住喪親之痛操持家務,未將噩耗告知婆婆王氏。消息不脛而走,王氏夫人得 知丈夫及長子死難,悲痛過後,爲二人克盡大節,不負所學感到安慰。祖母王氏 的識大體,母楊氏的孝親堅忍,給年僅十歲的湯貽汾留下深深烙印。自此,母親 楊氏開始了獨力侍奉婆婆,撫育年幼子女,操持繁瑣家務的艱難歲月。全家由福 建連江返里,一路山程水驛,災害頻仍。歸里後,督子課讀,輾轉求師,寒窗雪 夜,燈影雞聲。孤兒寡母,捉襟見肘,北上引見乏資,多方籌措,直至湯貽汾出 任三江營守備,方才得一喘息。嘉慶九年(1804)冬,湯貽汾奉母宿揚州瓊花觀, 一日晨起,楊氏所佩玉釵忽然折斷。這枚玉釵非同尋常,爲楊氏幼年時父楊奞所 贈,見證了她三十九年輾轉南北的一路風雨。楊氏自夫難後即廢吟詠,此刻感慨 萬千,作《斷釵吟》二首明志,其一云: “美便無瑕斷亦休,曉奩宵枕夢悠悠。於 今别有思親涙,記與釵時新上頭”。其二云: “鏡非臺已悟空門,贈嫁釵簪半不存。 三十九年千萬路,鬢絲絲斷玉還温”。母親楊氏苦難的命運,及困境中對夫家的忠 貞,令湯貽汾十分動容,和作二絶之外,又將此事繪成《吟釵圖》,廣徵題詠。 傳統社會中,男子從軍爲官,馬革裹尸,直言敢諫,是謂忠;女子從一而終, 含辛茹苦,荊釵裙布,是謂貞。湯貽汾祖父湯大奎、父湯荀業守土盡責,力戰而 死,是對國家的忠誠;母楊氏奉養婆母,撫育幼子,是對家族的忠誠。對象有所 不同,而精神實質是一致的。忠孝家風,構成了湯貽汾的人生底色。

縱觀湯貽汾的人生畫卷,忠孝底色上最爲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金陵城破, 投水殉難。湯貽汾赴水壯舉,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湯貽汾 出身忠孝之家,一生服官恪盡職守,晚年退居金陵,仍葆有强烈的社會責任感。 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中,英軍圍困南京城,湯貽汾以在籍紳士積極參與 守禦,拳拳報國之情昭然。咸豐初,太平軍起事廣西,湯貽汾擬有《金湯十二籌》, 爲守御計,惜兩江總督陸建瀛未能採用。至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破南京城, 湯貽汾復以七十六歲高齡召集鄉勇抵抗,在慘烈的巷戰後,見回天無力,從容赴 死。可以説,湯貽汾在投水前,已爲挽救時局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 湯貽汾殉難之際的言行,族侄湯成烈《雨生將軍賦》一文,敘述頗爲詳盡: “公 -4-

緒論

曰:‘是矣,制軍死,賊未知。死者果係制軍,故暫敗出。今見城內自潰,復入, 吾不能爲汝等謀矣。爾等能孝順我,聽吾自謀’。家人環繞唯泣,公忽曰:‘吾有 上策,自刎、自縊及吞金,皆恐一時不得死,汝等目見悲慘,必欲解救。不若溺 死,完吾髮膚。且吾老病,必然易絶’ 。遂賦《絶命詞》一首。家人知公志不可挽, 伏泣聽命,求諭后事。公曰: ‘汝等生死,吾弗過問。吾不忠不孝,故詞尾有‘平 生積罪尤’之句。吾死後,即本身衣履,用席裹葬可也。 ’公即欲起身,家人恐遇 賊受害,請以夜死。公笑曰:‘吾心已定,何嫌遲早!再與汝等盤桓片刻。’及是 夜三更以後,不能再留,家人跪送公出李宅後門。至菜地池傍,向北叩首謝恩。 因祖塋在常,復東向叩首畢,扶杖從容赴水而殁,時咸豐三年二月十二日子時也。” 守將已逝,滿城紅巾,奮力抵抗終未奏效的湯貽汾,決心赴死。家人再三挽留, 湯貽汾仍自覺愧對家國,從容沉水。湯貽汾選擇自沉,是對父、祖以身殉國的繼 承,是人生價值的最終的自我實現。 湯貽汾殉難時,已無守土之責,故而給當時社會,造成巨大的輿論衝擊。他 剖白內心的《絶命詞》,亦廣爲流傳,詩云:“死生輕一瞬,忠義重千秋。骨肉非 吾棄,兒孫好自謀。故鄉魂可到,絶筆淚難收。藁葬毋予慟,平生積罪尤。 ”身爲 忠烈之後,或者説雲騎尉世職與武將身份,決定了湯貽汾對國家,有著比普通人 更高的政治認同和道德責任。縱然舐犢情深,在家國大義面前,湯貽汾仍聽從內 心使命感的召喚,將國家、家族的榮譽,置於個人生命之上,真可謂“死生輕, 忠義重”。值得注意的是,湯貽汾殉難之時,並未要求家人一同赴死,而是勸告“兒 孫好自謀”,這正是湯貽汾的通脱之處。一方面,他將自我的價值實現,與子嗣的 個人選擇,家族的綿延區分清楚;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證明,投水乃是發自內心 的主動選擇,并無意道德綁架,製造輿論熱點。湯貽汾毫不留意身後之事,表明 他在赴難之時,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達到了生命的圓滿。

作爲“孝子之子忠臣孫”,湯貽汾對古代殉節忠臣多有膜拜,從中汲取了豐富 的精神和人格力量。湯貽汾戎馬一生,宦蹟遍歷南北,爲官一方,必遍訪古蹟名 勝,興之所至,輙發爲吟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崇敬之 -5-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情。嘉慶十一年(1806)秋,二十九歲的湯貽汾參拜儀徵文天祥祠,其《真州宿 文信國公祠題壁》詩有云: “荒祠今日尚江城,秋風秋雨江蘺青。進前三拜臥廡下, 竟夕夢見公猶生。題詩壞壁心膽照,亦如公拜雙忠廟。我生雖無尺寸功,赤膽獨 與公俱同。符瑞無憑公勿憤,黄龍翻速沖人殞。成敗尋常切莫論,丈夫節概終須 存!”湯貽汾時任三江營守備,尚未經歷仕途挫折,也未曾建立功業。文天祥一生 志在守土光復,然終未能如願,可在湯貽汾看來,歷史上的成敗並不重要,爲國 盡忠的浩然之氣,足以橫亘古今,光耀青史。 嘉慶十六年(1811),湯貽汾在廣東撫標右營守備任上,權興寧都司,時任興 寧令仲振履邀訪朝天圍。朝天圍乃文天祥兵敗收合散卒,望闕拜告之地。湯貽汾 《朝天圍》詩中,生動再現了文天祥英風凜凜之態: “此時公豈不知危,此身不死 心不灰。擐甲橫戈向天拜,義聲號召回風雷。嗚呼!此時公旁能有幾戰士,赴敵 本難況赴死!”若非胸懷滿腔英氣,筆下斷難爲此慷慨之詞。湯貽汾歌詠文天祥視 死如歸,借朝天圍抒發了自己的忠義報國之情。 屈原也是湯貽汾景仰的先賢之一。摯友蔣敦復《雨生將軍傳》中,對湯貽汾 殉節一事的描述,與湯成烈記載稍有出入: “紅巾一片,自北而南,急拔佩刀自刎, 左右率持之,環而泣者聲愈悲,莫能仰視。公怒曰:‘吾不忠不孝,不能殺賊死, 有餘憾,若曹欲更陷我耶?’皆對曰:‘不敢’。度不可奈何,乃聽命,請以夜, 勿兵死。公笑曰:‘固知若曹不忍見也,吾將從靈均之遺則,稍盤桓即何妨?’” 太平軍破金陵,湯貽汾見滿城紅巾,憂憤滿懷,即欲拔刀自盡,然家人不忍,懇 求之下,湯貽汾選擇投水,并以此“從靈均之遺則”。屈原一生心懷家國,然未逢 明主,襟懷抱負皆赴東流。湯貽汾以退隱之身,竭力守禦,大勢已去,忠孝情深 無以託付,無奈之情境,與屈子何其相似! 湯貽汾仰慕屈原由來已久。嘉慶七年(1802)冬,湯貽汾由安徽廬州赴三江 營守備任,途中過采石磯,有《采石磯題太白祠》詩: “一生大醉朝天子,千載奇 冤竄夜郎。豈愛詩名壓工部,獨棄功業與汾陽。當樓明月從君死,出窟蛟龍畏客 狂。只有三閭是知己,兩人都作水仙王。”屈原與李白,詩中皆充滿奇偉瑰麗的想 象,筆下皆蕩漾著噴薄而出的深情,二人又都以投水辭世。湯貽汾作此詩時,年 -6-

緒論

方二十五歲,可謂一語成讖。

三、“文士才華武將軀” 湯貽汾承繼忠孝家風,不僅表現爲從容殉難的大義凜然,還在於身爲武將的 有守有爲。湯貽汾首個正式官職爲三江營守備,主要職責即查繳販運私鹽。湯貽 汾《題家書後》詩自注內,記録了繳獲私鹽一事的苦衷: “三江職司緝鹽,每歲額 報萬二千斤,初皆私縱,甚或兵自販私。自予歲獲常三四萬,或六七萬,而亦未 嘗爲功。”湯貽汾任三江營守備後,查獲私鹽數量,是以往的三到六倍,而“私縱” 或“兵自販私”得逞,勢必賄賂上官。正是湯貽汾的清廉操守,減少了國家税收 的損失。湯貽汾此詩,作於因巡船損壞罷官後,雖不免牢騷,仍可見其對自身清 廉爲官的自信。 湯貽汾的清廉自持,源於世襲武職的榮譽感,及秉持清白家聲的强烈意願。 當清白家聲遭到質疑時,胸無城府的湯貽汾,反應是極其激烈的。嘉慶十二年 (1807),湯貽汾以巡船損壞事,罷三江營守備,赴清江浦就質。湯貽汾晚年於《七 十感舊》中憶及此事,仍怒不可遏:“庫道譚祖綬者,恃其及門權貴,驕恣貪淫, 爲衆所惡,恐蹈不測,又執熱於鐵公。公使鞫予,倨傲無禮,予怒而忤之,彼乃 言於鐡公,遽登白簡。”湯貽汾之所以遭革職審查,即因巡船損壞事中疑有侵吞, 湯貽汾自信清白,家聲不容玷污,故被審訊時,與當事官員激烈爭辯。後經審明, 湯貽汾雖無克扣,然畢竟有失查之處。湯貽汾晚年痛罵譚組綬,仍可見其對家聲 的珍視。 清廉自守是湯貽汾的底線,有所作爲是湯貽汾報國之志的展現。爲官伊始, 湯貽汾任三江營守備,秩正五品;道光十二年(1832),湯貽汾五十五歲,以浙江 樂清協副將致仕,秩從二品。官職晉升的背後,是守土護國的盡職盡責。湯貽汾 在兩江總督標下學習期間,已具良將之徵,兩江總督費淳贊其“弓馬嫻熟,諳練 營伍”。三江營巡船損壞罷官一事後,湯貽汾在廣東撫標右營守備任上格外勤慎。 署任興寧都司,頗有政聲,獲三任粵督賞識,得以連任,堪稱能吏。嘉慶二十年 (1815),湯貽汾得兩廣總督蔣攸銛舉薦,奏摺中稱其“才技嫻明,營務勤慎”。 -7-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陞任山西靈邱都司後,湯貽汾亦以“材技兼優,曉暢營伍,馭兵有術,任內并無 違礙事故”,得山西巡撫福綿薦陞。 值得一提的是,湯貽汾官浙江期間,深得百姓感念,欲立其像於石室之中。 《琴 隱園詩集》卷十七有《龍山有天然石室,予既搜闢得之,名曰“琴隱”,而邑人更 名曰“萬民石”,繪圖作詩以贈予行,頌予衛庇萬民,欲肖予像于石室。予何人斯, 敢辱巖谷?用題圖後,以謝諸子》詩云: “賸把烟雲畫裏看,一生石癖療應難。留 詩爲博山靈笑,休當羊碑淚共彈。”湯貽汾勤政愛民,深得擁戴,却不以虚名爲念, 儒將風采,可見一斑。

作爲儒將的湯貽汾,其詩畫之名,生前已天下皆知。友人魏源《古微堂詩集》 卷七《題湯雨生雙笠圖》詩,小序云: “雙笠者,一宜興周保緒廣文,一武進湯雨 生副將,皆僑寓金陵。保緒以進士而兼騎射,雨生以武將而能詩書,皆近人所罕。” 湯貽汾文武雙全,得益於常州的地域文化與家族傳統。 《大清一統志》載,常州府 的風俗是: “秀而多文,愿而循理,君子尚義,庸庶厚龐。承泰伯之高蹤,由季子 之遺烈。居英賢之舊地,雜吴夏之語音。人性佶直,黎庶淳讓,敏於習文,事簡 易治,民醇相安。食服之度漸靡,禮義之風寖盛。”常州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常 州人“秀而多文”,“敏於習文”,湯貽汾生長其間,性格及價值觀多有濡染。 常州爲鍾靈毓秀之地,西營湯氏爲詩禮傳家之族。遷常二世祖湯儒,通《易》 能卜;四世祖湯日躋,首務舉業,工詩能文,精通《易》理醫術。六世祖湯諴, 早歲博功名,屢被黜,仍不廢舉業;慷慨好義,貧而不改其樂,通音律,晚多文 酒之會,湯門風雅於此可見。至湯貽汾曾祖湯自銘,已有《學庸示掌》 《人鑑》 《崑 河集》等著作傳世,湯氏家學,至此已然深厚。湯貽汾祖湯大奎中進士,功名爲 湯門翹楚。所著《炙硯瑣談》,趙懷玉序云:“吾友湯君緯堂,少有奇氣,未冠即 以詩文名。凡圍棋握槊、六箸二焭、絲竹曲解之屬,世競慕尚,以爲非是不能諧 於時者,君悉泊然無所好,友朋過從之外,仰屋著書。雖歴宰繁劇,案牘雜陳, 未嘗一日輟業。”湯大奎負詩才,會試所選科目即爲《詩》 ,然不慕時俗,著有《緯 堂詩鈔》等。湯貽汾父湯荀業亦有詩名,有《與竹居棄稿》傳世;母楊氏亦善琴 -8-

緒論

工詩,夫妻唱和不斷,伉儷情深。 湯大奎、湯荀業父子殉難臺灣後,楊氏即焚昔日唱和之稿,罷琴輟吟,悉心 撫育幼子,湯貽汾早年多賴母教。湯貽汾六歲起,即從師讀經,十二歲學做八股 文,十三歲從母習書畫。湯荀業《與竹居棄稿》卷首湯貽汾《記》,記録了母子日 常的學習片段:“貽汾年十三學書,就太宜人評點畫學,爲詩亦就太宜人訓聲律。 偶請於太宜人,曰: ‘父在學何書,乃不得覩一字。詩亦豈未嘗爲耶?’太宜人始 嗚咽流涕,出小笥中殘稿數帙,謂曰: ‘此即爾父手澤,幸而父少時所棄,吾彚之 而僅存耳。’貽汾涕泣拜受。”又,湯貽浚《識》云:“兄年十三,太宜人教之詩。 兄輙喜宋人輕俊一格,爰示之以先君詩,令必從唐人入。”母親楊氏,是湯貽汾承 繼家族文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湯貽汾十五歲應童試不第,時已食雲 騎尉半俸。襲世職而仍務舉業,見湯貽汾早年本不甘以一介武夫自處,仍有意爲 文人,使家族科名得繼。

武將與文人,看似矛盾的兩種身份,在湯貽汾身上得到了深度契合。湯貽汾 身爲武將,兼有文人的浪漫情懷,使乏味的緝盜生活,增加了戲謔超妙的色彩。 嘉慶二十一年(1816)三月初,湯貽汾奉命入廣東羅浮山緝盜, 《七十感舊》中回 憶道:“予旋羊城,以阮中丞屬緝朱毛俚,白之制府蔣公、中丞董公,即奉聯銜, 檄予改裝易姓,帶同眼線,隨處訪緝。予即先赴羅浮,蓋亡命者多匿此山,爲人 種藍。予乃更姓名曰‘易貝水’,號掃雲子,黄冠破衲,往來其間者半月,藉得窮 兩山之勝,故予有‘羅浮半月黄冠客’印。”得緝盜之命於上官,見平日爲武將盡 職盡責。道服入山,遍訪名勝,則讓湯貽汾暫時超越了武將的身份,心靈得到自 由與釋放。如《琴隱園詩集》卷九《羅浮雜詩》所寫: “細雨桃花三月三,春泉㶁 㶁出煙嵐。道人飽食青精飯,閑向山田看種藍”。詩中的湯貽汾,是緝盜的守備, 更是瀟灑的仙人,閑適快意,躍然紙上。道光二年(1822),官山西靈邱都司的湯 貽汾,赴蔚州緝盜,復以道服訪州尉徐廣緒。鑒於此前二人素未謀面,湯貽汾便 以道士身份投詩求見,相談甚歡。即便真實身份不久即被識破,湯貽汾仍與蔚州 諸友訂把臂山林之約。湯貽汾深以此事爲樂,歸作《逍遙巾》雜劇。兩次道服緝 -9-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訪,湯貽汾皆樂在其中,實現了人性的回歸,以及對武將身份的暫時超越。 湯貽汾少年襲爵,早任武職,加之生性天真爛漫,較同時文人多一分瀟灑舒 朗。一生戎馬南北,眼界開闊,晚年的湯貽汾,性格又添加了大氣通脱。湯貽汾 一生好遊名山,興之所至,信馬由韁。嘉慶四年(1799),二十二歲的湯貽汾,與 摯友董進、歐陽栻遊金陵攝山,宿棲霞寺。夜半遊興未已,三人與寺僧卓群,至 千佛嶺醉飲賞月,形骸之放浪,於此可見。嘉慶十五年(1810),湯貽汾甫至廣東, 與諸師友訪梅濂泉寺,遊畢眾人先歸,湯貽汾獨至鄭仙巖探尋遺迹,遊興亦倍於 常人。道光三年(1823)五月,湯貽汾與諸同寅遊鄧峰寺,作《鄧峰之遊,偕徐 廣文並邑中數人、兒子禄名,越箭頭嶺而南,復行深澗中四十五里,極險峻。寺 又在一山極深處,不能騎,歸遶玉皇嶺,雖稍寛平,而予以跋涉冒暑病甚,然不 悔也》詩,有“歸來臥病家人笑,且喜詩囊堪一倒”句,年近半百,仍冒暑遊山, 病篤無悔,足見其性情瀟灑不羈。此外,湯貽汾交友,並無車笠之見,樂於結交 方外奇人,引爲終身之友的董進,亦爲布衣。文人往往寄情於篆刻,湯貽汾身爲 武將,則以鑄劍代之。湯貽汾自鑄二劍,一曰“錯”,一曰“琴賓”。 《又鑄一劍銘 曰琴賓》詩云:“我被琴稱主,琴將劍作賓。百年三密友,四海一遊人。”湯貽汾 以文人而爲武將,猶琴音中雜劍氣,成爲當時文人群體中獨具個性的存在。 武將與文人心態的融合,促成了湯貽汾風神獨具的藝術創作。時人秦祖詠《桐 陰論畫》,以湯貽汾畫作爲“逸品”云:“湯雨生貽汾,思致疎秀,老筆紛披,脫 盡時史習氣。畫梅極有神韻,㸃染花卉簡淡超脫,筆無滯機。山水所嫌,境界細 碎,無渾淪古厚之氣。間寫蒼松古柏,縱橫恣肆,墨氣淋漓,頗能入古。”湯貽汾 繪畫,整體風格高曠疏爽,多用乾筆。花卉題材中,最擅梅花,且以神韻勝,筆 無凝滯。畫山水,境界有失細碎,缺乏整體性,但散落期間的蒼松翠柏,墨氣酣 暢淋漓,饒有神韻。 總而言之,湯貽汾繪畫妙處,一在得物之神似,二在風格、筆墨皆疏朗不凝 滯,略欠缺畫面整體性。同樣的特點,亦體現在湯貽汾詩歌創作中。綜觀《琴隱 園詩集》三十六卷, 《詞集》四卷,湯貽汾於諸多體裁中最爲擅長的,便是絶句與 歌行。湯貽汾有《繁峙道中》絶句云:“山村柳絮天,稚子習耕田。飯罷日亭午, - 10 -

緒論

人牛相對眠。”近世畫家豐子愷爲之所感,以漫畫形式寫於《護生畫集》內,呈現 出這一寧靜質樸的瞬間。湯貽汾所作歌行,不爲嚴細格律所拘,汪洋恣肆如其人。 《琴隱園詩集》中的其他體裁,如律詩等,由於缺乏整體性,略爲遜色。湯貽汾 做詞,亦以小詞爲妙。僅存的《逍遙巾》雜劇,亦是生活中的四個場景,一件往 事。

四、研究現狀 湯貽汾生平事蹟史料,從史源學角度,有三個來源。首先是本人自述。湯貽 汾《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編年排列,大致呈現了其一生行蹟。尤其是組詩《七 十感舊》,共五古一百零八首,每首皆有自注,記録了任浙江遊擊前的人生大事, 是研究其生平的重要史料。然作者晚年記憶漫漶,自注干支多有訛誤,記事止於 五十歲前,史料的準確性有所降低。湯貽汾其他傳世作品中,有關自己行止的記 述,也頗重要。 其次,是友朋及後人所寫的湯貽汾生平史料。這些生平事蹟的記載,傳狀的 史料價值本應最高,但目前現存的民國前的九篇傳狀, 《懷忠録》內收録六篇, 《續 碑傳集》內收録三篇,於生平仕履頗簡略,關注點在湯貽汾殉難一事,且相互沿 襲,不足以展現其豐富立體的形象。湯貽汾平生交游廣闊,唱和盈篋,師友贈答 之什,於湯貽汾行止及家庭、志趣、性格、愛好等多有涉及,也是其生平史料的 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間,馬其昶《湯貽汾傳》,載《清史稿·忠義傳》內,於其仕履、殉難之 外,更强調湯貽汾文采風雅的一面。“貽汾長身玉立,儀觀偉然”,“精書畫, 以冷雋自喜,詩歌小詞皆工絶”,而後談到湯氏家族文化傳承,及湯貽汾的廣泛 交遊。城破殉難仍是敍述重點,然湯貽汾形象較以往已更爲豐滿,可看作是由史 料記載到研究的過渡。 最後,歷史檔案、家譜、年譜、縉紳録、方志、日記等,也保存了相當數量 的湯貽汾史料。其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中央 研究院”史語所,所藏硃批奏摺、録副奏摺、內閣題本、移會中有關湯貽汾的史 - 1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料,於其仕履、行止記載頗詳,是重要且權威的第一手資料。《清實録》《嘉慶道 光兩朝上諭檔》《道光朝起居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等檔案,也是重要的 史料補充。此外,道光、同治兩部《湯氏家乘》 ,對於了解其家族文化、家庭成員, 也頗有幫助。 湯貽汾生平事蹟的研究,自民國以來,以《湯貞愍公年譜》最有分量。編者 陳韜(1869~?),字季略,號玉螭,湖南衡山人,仕至四川崇慶知府。妻莊曜孚, 出自武進望族莊氏。陳韜第二女,即民國著名女學者陳衡哲。陳韜此譜,乃應湯 貽汾曾孫湯滌之請而作,是首部湯貽汾年譜。陳韜《湯貞愍公年譜》 (下簡稱“陳 《譜》”) ,全文近兩萬字,每歲大事,列於該年之下。所記湯貽汾仕履行止、藝 術創作、家庭生活,較以往單篇傳狀豐富許多。然體例頗簡,行文葢本湯貽汾《琴 隱園詩集》 ,史料來源單一,故學術含量有限。另有高巨益、張力《湯貽汾年譜》, 載《朵雲》第五十期,1999 年 2 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除增補部分人物小傳外, 體例、內容均未出陳《譜》範疇。除此之外,學界目前仍無專文研究湯貽汾的生 平事蹟。 本世紀以來,湯貽汾逐漸引起學界關注,學位論文、學術論文中多有涉及其 生平者。在學位論文方面,僅有三篇。張雲慈《湯貽汾繪畫研究》,臺北藝術大學 2011 年碩士論文,是湯貽汾的首篇學位論文。鮑志宏《湯貽汾研究》,浙江大學 2011 年碩士論文;拙作《湯貽汾守備揚州期間的藝術創作》,黑龍江大學 2014 年 碩士論文。張雲慈的論文,主要探討湯貽汾繪畫成就,偶爾涉及生平,仍在陳《譜》 範圍之內。鮑志宏的論文,採用《湯氏家乘》 ,豐富了湯貽汾先世,然“生平”一 節仍本於陳《譜》 。拙作《湯貽汾守備揚州期間的藝術創作》 ,首次徵引歷史檔案, 還原了湯貽汾初次仕途挫折的歷史真相,對陳《譜》有所匡補,但僅限於守備揚 州期間,湯貽汾其他人生階段未能涉及。 在學術論文方面,如梁秀華《湯貽汾款〈采石酹詩圖〉淺考》 ,載《東方博物》 2006 年 12 期,是單幅作品的考訂。胡瑜《湯貽汾戲曲活動考述》 ,載《龍岩學院 學報》2012 年 8 期,闡釋湯貽汾作爲劇作家的側面。何湘《題圖文學中的“三棱 鏡”——以〈斷釵圖〉及其題詠爲例》 ,載《貴陽學院學報》2015 年 4 期,從湯貽 - 12 -

緒論

汾母楊氏斷釵一事切入,觀照彼時文學生態,皆有所得。文章偶爾涉及湯貽汾生 平,然仍限於陳《譜》之內。總之,對湯貽汾生平事蹟的研究,百年以來,尚無 全面深入的扛鼎之作。 就清代文史研究而言,全景式的掃描固然需要,而專精的深度研究也必不可 少。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只有各個擊破,才能步步爲營,並最終完成真正意義 上的學術積累。一部翔實、完備的年譜,是研究一個作家詩歌創作的基石,也是 全方位觀照某一朝代、某一流派詩歌的階梯。本論文以編纂湯貽汾年譜爲學術路 徑,其學術價值即在於此。 本論文承接我的碩士論文,是對湯貽汾生平事蹟的專門研究。考察、運用多 種史料,以湯貽汾生平家世、交遊唱和、藝術創作爲基本研究內容,全面勾沉、 梳理湯貽汾的生平事蹟,輔以湯貽汾所處地域、文化、社會背景,以此來觀照湯 貽汾及其時代。本論文於體例、史料、考訂等方面,可全面超越陳《譜》。 本論文的總體框架,由世譜、年譜和附録三部分組成。世譜部分依道光、同 治《湯氏家乘》 ,著録湯貽汾世系及家族成員基本情況。年譜正文厘爲五卷,將其 一生劃分爲讀書襲爵、守備邗粵、都閫靈丘、協臺之江、退居金陵等五部分,盡 可能准確地排比湯貽汾的行止,這是論文主體部分。附録爲已發表的《從笪重光 〈畫筌〉到湯貽汾〈畫筌析覽〉》一文。在字數上,將達到陳《譜》的十餘倍。 本論文側重於文獻排比、考訂。在試圖還原湯貽汾全面、真實形象的努力過 程裏,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即蘊含在對原始材料的甄别剪裁中。其特色和創新, 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編纂體例更完善。本論文以綱目體編撰。綱爲提要,以清眉目;目爲 文獻來源,以爲佐證。年譜正文前尚有世譜,爲陳《譜》所無,亦較鮑志宏《湯 貽汾研究》“家世”一節豐富。湯貽汾爲“孝子之子忠臣孫”,湯氏先人的生卒 年、仕履、著述,於知人論世,亦頗重要。世譜利用族譜、方志、檔案、别集、 筆記等材料,考訂出衆多湯貽汾先祖的生卒年和履歷,內容豐富翔實。如鮑志宏 《湯貽汾研究》中,於湯氏遷常始祖湯廷玉後,僅提及“八世祖湯冕”。檢道光 《湯氏家乘》 ,知湯冕爲湯廷玉孫,其父湯迪曾官常州衛指揮僉事,是湯氏家族尚 - 1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武傳統的濫觴,不容忽略。世譜的豐富完善,無疑增加了本論文的學術含量。 其次,利用檔案更權威。湯貽汾服官三十年,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朱 批、録副奏摺,以及已影印的《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明清檔案》《宫中檔嘉 慶朝奏摺》《嘉慶帝起居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中,有許多與其生平事蹟相 關的第一手資料,若不加以利用,很難還原出一個完整可信的湯貽汾。如陳《譜》 嘉慶十二年條載,湯貽汾“嘗承修緝私巡船”,“至是,忽以船破檄公赴清江就 訊”。“忽”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以船破就訊必定有客觀的前因後果,然讀者 無法知曉。檢一檔館所藏,有鐵保嘉慶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奏爲審明署泰興營 都司湯貽汾承修巡船損壞不堪駕駛按律定擬事》折,其緣由即可洞悉。檔案的權 威性和准確性,是本論文的突出特色。 最後,徵引别集更廣泛。本論文寫作期間,翻檢了清人詩文别集近千種,徵 引了其中的二百餘種。不做這樣的地毯式排查,就無法最大限度地還原湯貽汾所 處時代人文環境、師友交遊的原生態,也就無法把握湯貽汾生平的細節,無法提 高本論文的學術水準。如湯貽汾之官廣州時,海患未靖,但陳《譜》亦無具體細 節。檢趙翼《甌北集》卷五十一《題湯雨生騎尉〈秋江罷釣圖〉,即送之官南海》 詩,“秋江罷釣非無意,要向滄溟捕鱷魚”句自注:“時聞番禺多盜。”始知湯 貽汾嘉慶十五年任廣東撫標右營守備,任務艱巨。趙翼爲湯貽汾里中前輩,四十 年前曾官廣州知府,於湯貽汾赴任廣州之際,期以遠大。

- 14 -

凡例

凡例 (一)本譜以綱目體編纂。以傳世湯貽汾詩詞戲劇、書法繪畫作品爲基礎資 料,證以師友往來之文字,以勾勒譜主一生之行實。 (二)歷史檔案具有權威性、真實性、機密性等特徵,是研究清代文史不可 或缺的珍貴史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宫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臺北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等,藏有數量可觀的湯貽汾檔案,包括硃批、 録副奏摺,題本、移會等;已經影印出版的清代各朝起居注、上諭檔、清實録等, 亦有關涉譜主的史料,本譜皆多所徵引,以期成爲定讞。 (三)道光、同治常州《湯氏家乘》,是研究譜主生平、家世的重要史料,本 譜皆有徵引。地方志、縉紳録、同年録、年譜、日記、手札等史料,凡與譜主生 平及背景相關者,亦在搜採之列。 (四)湯貽汾《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 《詞集》四卷,現存最早刻本爲同治 十三年本,後出者皆依此本翻刻。本年譜引文,即以同治十三年刻本爲據,非有 確證,不移易其編排次序。 (五)本譜以陰曆紀月日,按年月日依次排列,干支紀年後酌附西曆。凡知 年不知月者,附於是年之尾。間有中西曆互見及某節氣所在月日,均以鄭鶴聲《近 世中西史日對照表》爲據。 (六)譜主交遊所及,生平可考者,籍貫之區劃,依《嘉慶重修一統志》。所 標年齡,凡坊間工具書已著録且無異説者,出處從略。一檔館等所藏奏摺, 《清代 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等所記官年,多與實年不符,若乏他證,權以實年計。 (七)爲行文簡潔,所摘引文字略去前後之刪節號。標出卷數篇名,後附引 用書目及版本,以便稽核。

- 1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世譜 遠祖湯廷玉,由吴縣徙常熟。子湯迪,官常州衛指揮僉事。湯迪子湯冕,明中葉 占籍武進,卜居西營里,爲遷常始祖。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廷玉公,世居吴縣北元二圖宫城里。 後徙居常熟縣北山,再遷大陌橋,係太平鄉二十二都一圖,無上明王土地。娶鄒 氏,妾陸氏。子一,迪,鄒出。女一,妾出。適庠生丁易。自公以上,祖、父名號 俱不可稽,即廷玉亦未審是名是字,今譜斷以公爲始。迪字怡菊,廷玉子,住常 熟縣大陌橋。幼孤,年十六杖策從軍,授百户,有戰功,陞千户,進常州衛指揮 僉事。娶褚氏,妾朱氏。子二,冕、旒。俱妾出。壽六十有一,卒於官,葬常熟縣 大陌橋。”湯迪有戰功,且以“冕旒”命名二子,可見湯門從戎報國之傳統。湯迪 官常州衛指揮僉事(秩正四品),且卒於任上,此爲其子湯冕占籍武進之由。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冕,字菊隱,迪長子。娶吴縣楊氏, 繼娶錢氏。子三,儒、誠,楊出。憲。錢出。女二,長適宜興縣庠生堵,次適常熟 縣鮎魚浜李儀。公生弘治年間,十歲而孤,扶父柩歸葬。後復來常州,卜居西營 里,後子孫占籍,遂爲武進人。享年四十有四,卒葬宜興張渚,今無考。”同書卷 六《居徙》載: “三世,菊隱公自蘇來常,卜居西營里,累葉相傳,故號‘西營湯 氏’。”湯冕生弘治年間,十歲葬父常熟,後占籍武進,或以幼年侍父官常州,熟 諳毘陵風土之故。

二世至六世祖,依次諱儒、沐、日躋、元衡、諴。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儒字子賢,號思隱,冕長子。娶朱氏, 壽六十有九。妾唐氏、蔣氏。子三,沐、洪,唐出。沂。蔣出。生正德五年(1510)

庚午十一月初四日,卒隆慶四年(1570)庚午四月十八日,壽六十有一。與朱、唐、 蔣合葬海子口平江村主穴,乙山辛向。”同書卷七《譜傳》載:“思隱公諱儒,字 子賢。父菊隱公始遷毘陵,生三子,長即公,次誠,次憲,俱仍遷蘇州,而公獨 愛毘陵風土,遂占籍焉。性坦夷,無疾言遽色,與人交誠意相浹,重然諾,人無 - 16 -

世譜

智愚皆樂就之,然公固未嘗以道廣累盛德也。生平於義利所在,尤介介不苟, 人有以非禮犯者,第笑置之,弗與校。家固素封,足供饘粥,嘗筮《易》 ,得‘困’ 之‘艮’,喟然曰:‘一爻獨靜,爲臀困株之象,吾何求乎?’乃絶意仕進,以詩 酒自娛。時值憸壬枋國倭寇蹂躪,識者咸服公之高。年四十三始生子,即司城公 也。”湯儒爲人平和灑脱,淡泊名利,通《易》能卜,且樂在詩酒,有高人之譽。 湯門風雅,肇始於此。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沐字仰思,號景陌,儒長子。太學生, 任福建惠安縣縣丞,陞北京東城兵馬司指揮副使,未赴任,卒於泉州府之永寧官 舍,閩人崇祀報德寺,國朝崇祀名宦祠,詳《譜傳》并《崇祀録》。娶陳氏,例封 孺人。子三,日躋、日華、日陸。女三,長適庠生周道隆,次適邱凌翼,次適趙。 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九月初八日戌時,卒萬歴四十七年(1619)己未九月 初九日辰時,壽六十八。與陳合葬平江村祖塋,昭穴卯山酉向。”同書卷七《譜傳》 載: “司城公諱沐,字仰思,號景陌,幼穎異,讀書并數行下。十九年而孤,既長 遊太學,博覽群籍,尤好讀經濟書。年五十後始謁選,得福泉之惠安丞。丞故農 官,公至籌度地利,謂濱海沮洳數十里可堤而田野,乃言於上官,自縣之東南輞 川,西屬崇武築堤二千丈,得良田數百頃,民用以饒。時在萬歷之季,閩南地屢 搖,縣城圮,公奉檄董版築事,核丈尺計工料,吏無緣爲奸。不兩月告竣,上官 廉其能,復檄修崇武所城,城堅完如縣。又檄修郡屬之永寧衛城,會丞缺議裁併, 而公亦量移北京東城兵馬指揮,公不以陞員怠厥事,勾稽督勸一如在崇武時,時 公年已六十有八矣。積勞成疾,遂卒於永寧之邸。衛弁閲其橐,僅俸錢七百,書 麓布被之,外無長物。上官深惜之,交爲致賻喪乃歸。錢濟世贊曰: ‘湯君慷慨好 義,著於鄉閭,予聞諸故老舊矣。比仕閩,適當君宦遊地,閩人感君之德,而哀 其勤事以死也,歲時尸祝之,葢自明季已然,迄今百年,俎豆勿替。予每一瞻拜, 肅焉起敬。嗚呼!士苟膺一命,當因事陳力,有所建豎,以成其名。彼庸庸者, 雖登華陟峻,生時則榮,歿則已焉,可慨矣夫’!”湯沐“好讀經濟書”,官福建惠

- 1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安縣丞時,造福一方,堪稱能吏。以疾卒於任,身後無浮財,入祀惠安名宦祠①。 湯沐爲官勤廉,於湯門武將傳統外,更添文官典範。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日躋字汝敬,號琴川,沐長子。娶楊 氏。壽七十歲。子三,元衡、元弼、元亮。生萬歴五年(1577)丁丑五月二十一日戌 時,卒崇禎五年(1632)壬申七月二十日巳時,享年五十有六。與楊合葬平江村祖 塋,次昭穴乙山辛向。”同書卷七《譜傳》載:“琴川公諱日躋,字汝敬。先世自 常熟來,因自號琴川,誌不忘也,學者稱爲琴川先生云。公先世德於貲,至公家 日落,因刻苦問學,攻制舉業。連不得志於有司,乃棄去,專心性命之學,與錢 啟薪先生探討《易》理,往復辯難,直抉四聖心傳, 《今易象抄》所載答公書二則, 可按也。工詩古文詞,然不多作。讀書必求精旨,律身以正,處世以和,而事親 尤以孝聞。先是,景陌公筮仕惠安,公奉母陳孺人家居,備極色養。後景陌公殁 官,聞訃,即哀毀成疾。陳孺人又多病,公晨夕侍候,衣不解帶者三年,遂熟閲 《問難》諸書,卒起陳孺人於沉疴,兼以濟世。人有奇症危疾,衆醫所不治者, 公往,輒應手愈,公之種德,於是爲多。生三子八孫,迄今曾元濟濟,皆公之裔 也。”湯門務舉業,自日躋起。湯日躋工詩能文,精通《易》理醫術,博雅家風得 以承繼。奉母習醫,學成惠衆,湯門孝義傳統於此可見。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元衡字希尹,號思琴,日躋長子。例 贈文林郎,湖南桂東縣知縣。娶黄氏,例贈孺人;繼娶吕氏,例贈孺人。壽七十有 七。子七,誥、謨、誦、詩,俱黄出。訓、説、諴。俱吕出。女一,黄出。適北鄉下

墅高士俊。生萬歴三十年(1602)壬寅閏二月二十九日寅時,卒康熙十三年(1674) 甲寅八月初三日未時,壽七十有三。與黄、吕合葬平江村祖塋,再次昭穴乙山辛 向。”同書卷七《譜傳》載:“思琴公諱元衡,字希尹,思琴號也。性沉毅勇敢, 有膽略,豐軀偉幹,膂力絶人。人與之計事,公悉心區畫,不避艱險,以故鄉里



嘉慶《惠安縣志》卷九有云: “名宦祠在崇聖祠左,祀宋以來邑侯、丞尉、學博。初祠在朱子洞東廡,嘉靖

乙酉知縣萬夔遷此。祀宋知縣李畋、陳執中、彭元達,元縣尹雷機,明知縣陳永年、閉禎、康永韶、陳逅、 兪文進、萬夔、葉春及劉宏道、李沾,縣丞李德遂、湯沐,教諭劉覲、葉榛,訓導周一陽。”嘉慶年間,湯沐 仍以明縣丞列祀名宦祠,足見其政績卓著,爲世所仰。錢濟世武進人,康熙四十年知福建惠安縣。 - 18 -

世譜

倚重之。家貧,早棄儒服,販繒布爲業,乘扁舟往來吴淞間。值明季紛擾,群盜 布滿山谷,公挾重貲,屢入危地,旁若無人。群盜奇其狀貌,莫敢犯也。嘗夜行 戰地,死者白骨撐拄,青燐四起,公歌呼自若,了無怖色。客居雲間,適鄰女病 鬼魅,公憤懣不平,潛合鄰女避去,獨持小鐵槌登其牀。夜深,所謂鬼物者果至, 公搤吭奮擊,鬼物哀號不能脱,舉火視之,流血蔽地,則一野狐狸也。公治家嚴 肅,自子婦以迄臧獲,罔敢輕發一言,與人交,和平悱惻,惟恐傷之,戚黨皆呼 爲長者。先世代傳基業,頗稱素封,自公之祖景陌公中落,至父琴川公而大困。 公棄儒服賈,累致萬金,使諸子各有田宅。又恐富而失教,其害更甚,使諸子各 專一業,而以耕讀爲本,諸子凜凜奉約束,業俱有成。年七十三卒。子七人,長 紫庭公誥,邑諸生,最知名;次謨,次誦,次詩,次訓,次説,次諴。 ”湯元衡因 貧棄舉從商,實屬無奈,然治家嚴肅,教子耕讀,不墜家聲。易代亂世,湯元衡 從容涉險,急公好義,見湯門勇武之風。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諴,行九,字公夑,號匏菴,元衡第 七子。貤贈文林郎,河南歸德府柘城縣知縣。聘何氏,娶李氏,貤贈孺人。子四, 自章、自高、自銘、自亨。女六,長適袁永言,次適賈慎其,次適談德先,次適 邵芳泰,次適鈕䔰,次適徐文彬。生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九月十二日丑時,卒 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六月二十一日酉時,享年五十有五。與李合葬小塘龍潭 頭主穴,丁山癸向兼午子分金。”同書卷七《譜傳》載:“公夑公諱諴,思琴公幼 子,生十七年而孤,少折節讀書,淹貫史傳。既長,試不利,乃棄去。家故有舊 業,兄訒菴公主之,公出而協力同心,業隆隆起。顧慷慨好義,而心又最慈,每 見儕輩計及錙銖,輒皺眉,讓弗與較。訒菴公嘗令收債某某鄉,債固宿逋,至則 負逋,家啼饑號寒,目覩幾不可忍,竟盡焚券歸,而以私財償之。訒菴公不知, 公亦不言也。公既仗義疎財,而家計浩繁,入不敷出,然胸襟灑落,傲然自豪。 一切門戶應酬,及禮儀瑣屑,部署周詳,未嘗稍露寒儉態。妣吕太孺人之喪,自 子婦迄期功强,近親畢集。成禮四十九日,供億繁費,至井竭囷空,皆公獨力搘 拄,各慰意去無後言。嘗一遊蜀,無所遇歸。生平嗜音律,絲竹之屬無不精。晚 年招近局數人,仿真率會,花晨月夕,檀板清樽,歡宴彌日,人目爲神仙中人, - 1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而不知公之寥落骯髒,有託而逃焉者也。年五十有五,中痰疾卒,子四人,孫八 人,以孫大奎貴,邀贈典如其爵云。董瑜贊曰: ‘予與公交垂三十年,共枌榆托肺 腑,未嘗知公貧也。貧而不改其樂,公且不自知,而況於人乎!公之子,予婿之, 予過公草堂,而愴然於人琴之亡也。以公之高,而不獲一享世報,公子孫非長貧 者。蒼蒼之天,博博之土,其遂不可信也夫’!”湯諴早歲博功名,屢被黜,仍不 廢舉業。慷慨好義,貧而不改其樂,通音律,晚多文酒之會,湯門風雅於此可見。 按,董瑜武進人,其女適湯諴三子湯自銘,嘗從惲南田習畫。①

曾祖湯自銘,勅封文林郎。著有《學庸示掌》《人鑑》《崑河集》。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自銘,行三,字西箴,號崑河,諴第 三子。勅封文林郎,河南歸德府柘城縣知縣。娶董氏,壽七十有一,勅贈孺人, 太學生諱瑜女。子二,大奎,大祁。出嗣自亨。女二,長適常州中營左司把總胡孝 臣,次適太學生周覲宸。生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四月二十七日辰時,卒乾隆 四十一年(1776)丙申正月二十二日卯時,壽八十有二。與董合葬丁堰內葫蘆頭新 阡,丙山壬向兼午子三分辛巳辛亥分金。” 李兆洛《養一齋文集》卷十六《湯西箴小傳》文: “先生諱自銘,字西箴,號 崑河,先世自吴門遷武進。曾祖琴川先生邃于《易》,著《易象圖説》四卷。祖元 衡,父諴,母李。先生幼端慤有至性,母病關隔,醫者束手,聞誦《白衣咒》及 《太上感應篇》可獲神祐,早晩長跪虔誦,流涕交頤,期以身代,寒暑無間。母 病雖篤,而綿延者二數年,人皆以爲誠孝之感。家貧,弟不能娶,爲之娶,讓屋 以居之。兄窘于積逋,無以償,賣屋爲之償。有以貧鬻妻者,傾囊爲之贖,不足, 徧告同志佽之。受業潘振聲聘君,研精理學,以實踐爲務,著書課徒,不爲進取 計。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年八十五。所著《學庸示掌》一卷,《崑河集》若 干卷。” ①

乾隆《武進縣志》卷十《方伎》載: “張偉,字子佳,董瑜,字岐嘉,俱從南田學繪事,盡得其傳。每一畫

出,輒能亂眞,惟書法差弱耳。世甚重南田畫,張、董轉尠流傳,識者得其尺幅,不翅吉光片羽。 ”董瑜爲湯 貽汾高祖母之父,從惲南田習畫,其作可仿乃師真跡,功力亦深。湯貽汾之擅畫,淵源有自也。 - 20 -

世譜

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十五《封文林郞湯府君墓表》文: “君諱自銘,字 西箴,先世某自蘇州遷武進。考封文林郞。諴有隱德,嘗以兄命收窶人責,願以 己財代償,悉燒其劵歸。君爲人,勇於爲善,尤篤至性,母病關格且危,泣而求 醫,醫難之,姑尉曰: ‘是非藥石所及,或禱於神乎?’因日禱於神,誓身代,母 病尋已,竟閲三歲卒,時君年十三耳。及長工文,爲同里董君瑜所賞,以女字之。 董故惲高士格弟子,於人葢靳所許可者也。君既肆志於文,爲國子監生,屢試不 遇,益務身體力行之學,旦有可爲,夜必成之,然後寢。仲兄某負責他適,君以 所居屋償責,家止其訟,寄居家祠。初,文林君殁,諸子析產,僅田三畝、穀五 斗,至是益困,无甔石儲,泊然不以爲戚。少與潘敏惠公思榘同塾,潘爲大吏, 屢招之,不往也。里中某以貧鬻妻,聞其哭,傾所有以贈,弗給,勸友人解金繼 之,其施而不倦類此。及子貴,勤約如平時,曰: ‘吾辛苦一生,頗自愛,且世有 積行,或者後宜昌大乎?’以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年八十二。封文林郎,河 南柘城縣知縣,以是年某月葬於某鄉之原。配董氏,封孺人,有家法,諳大體, 戚䣊无違言,先卒。子大奎,乾隆癸未進士,浙江德清縣知縣;大祁,出爲弟某 後。君始爲宋儒之學,晚好禪悦,恒坐臥斗室中,余不解禪理,以其行推之,葢 孝友淳篤君子也。葬之明年,大奎乞表其墓。烏虖!吾郡多耆宿,以文章行誼著, 懷玉皆及過從,自君殁,而老成殆盡矣!使其假尺寸柄,以欲所施於鄉者施之於 政,未必不更可述。不然,而賑贍宗族,恩加鄉閭,力足以副,雖樊重子父,何 殊間哉!惜皆不竟厥志以老也,乃揭之,以諗邦人。 ”湯自銘侍母誠孝,愛重兄弟, 悲天憫人,皆本家教也①。修實學,務躬行,成著述②,亦有詩集傳世,不失風雅。 ①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五《人物·孝友》載: “湯自銘,字西箴。父諴,有隱徳,兄使收責而其人甚

寠,乃以己財代償,悉燒其劵。自銘篤至性,年十歲母病關格,泣而求醫,醫謝弗治,因日禱於神,誓以身 代,病尋已闉,三歲卒。及長,屢試不起,仲兄負債他適,自銘以所居屋償予錢,已乃寄居家祠,無甔石儲。 里人有貧將鬻妻者,聞其哭,傾所有以贈,更與友同濟之。 ”湯自銘以孝友之行入縣志,行文述及其父湯諴之 好義,湯門仁厚之風,世代相傳。 ②

卞宗謨《卞徵君年譜》卷一《年譜》載:“十六年丙申,先生六十九歲,刻毘陵湯西箴《人鑒》。先生以劉

念台之《人譜》,袁了凡之《因果書》視諸大儒明道而不計其功,其説差弱,然以啓愚懦者,是或一助也。” 卞萃文刊《人鑑》於道光十六年(1836) ,時湯自銘已辭世六十年,真人以書壽也。湯自銘《學庸示掌》亦見 於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八《藝文·經部》及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三《經部·四書類》。 - 2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敦樸好學,教子有成,晚年得享禪悦。湯門著作,始於湯自銘。精擅詩文,又兼 通實學禪理,湯氏家學,至此已然深厚。

祖湯大奎,以進士仕至福建鳳山令,死林爽文難。著有《炙硯瑣談》 《緯堂詩鈔》。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大奎行一,字曾輅,號緯堂,自銘長 子。乾隆壬午(1762)科順天舉人,癸未(1763)科進士。歴任河南歸德府柘城縣 知縣,浙江湖州府德清縣知縣;福建福州府連江縣知縣,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戊 子(1768)河南鄉試武闈同考官,甲午(1774)浙江鄉試武闈同考官。勅授文林郎, 諭賜祭葬,勅祀京師、本郡昭忠祠,忠義孝悌、忠義二祠。誥贈武翼都尉,例贈 武功將軍。娶王氏,敕封孺人,誥贈淑人,例晉夫人,太學生諱逵女。子二,荀業、 范業。女二,長適邑庠生莊宇逵,康熙丙戌進士、翰林院編修諱令輿曾孫,康熙甲 午舉人、湖南石門縣知縣諱栢承孫,太學生諱緗衡子。次適郡庠生汪琰,太學生、 候選縣丞諱廷栻子。生雍正六年(1728)戊申三月十一日未時,卒乾隆五十一年(1786) 丙午十二月十三日巳時,殉節,年五十九歲。葬江陰利城鄉十三保上店村新阡主 穴,癸山丁向。” 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二《炙硯瑣談序》文: “吾友湯君緯堂,少有奇氣, 未冠即以詩文名。凡圍棋握槊、六箸二焭、絲竹曲解之屬,世競慕尚,以爲非是 不能諧於時者,君悉泊然無所好。友朋過從之外,仰屋著書,雖歴宰繁劇,案牘 雜陳,未嘗一日輟業。”戴璐《吴興詩話》卷十五:“緯堂名大奎,余癸未同年, 少遊于文襄學幕,《至湖州》詩云:‘布帆輕漾落花風,港水灣環曲更通。一片綠 陰低遠樹,菰城春色水雲中。’後補官德清,必有題詠,不可得見。嗣補任鳳山, 爲林逆所戕,子亦被害,詩文散失,僅存《瑣談》三卷。緯堂弱不勝衣,寡言笑, 而臨危致命,大節凜然。其《弔伍胥詩》云: ‘折指姑浮恨莫任,錦城斜日蕩春陰。 降王烏喙方嘗膽,浣女蛾眉正捧心。黑犬夢難禁北伐,白猿妖竟出南林。誰憐風 雨松陵夜,抉目如輪怒氣森。’悲壯沉雄,幾成語讖,亦奇。”湯大奎中進士,功 名爲湯門翹楚,知臺灣鳳山任上,殺賊殉國,以忠義垂範後世。大奎負詩才,然 不慕時俗,以著書立説爲務,真君子也。 - 22 -

世譜

黄景仁《兩當軒全集》卷二十《邁陂塘 題湯緯堂〈吟秋圖〉》詞: “緑陰陰,夏 初庭院,何來秋意如許?丹楓黄菊都移到,似聽候蟲無數。聲在樹,有尺五疏襟、 約得吟情住。問秋來路。是流水煙村,夕陽漁網,風柳最疏處。

賢明府,十載

鳴琴單父。筆牀茶竈家具。苔窠石徑尋詩坐,剛散竹間衙鼓。吟更苦,任侍史青 童、竊笑官何故。圖中如遇。聽閩嶠東西,鼇江上下,爭唱使君句。”錢維喬《竹 初詩鈔》卷八有《題湯緯堂〈吟秋圖〉即送北行謁選》詩,吴省欽《白華前稿》 卷五十五有《湯緯堂〈江邨秋思圖〉》詩,趙翼《甌北集》卷二十四有《題緯堂〈吟 秋〉小照》詩。湯大奎能畫,有《吟秋圖》 《江邨秋思圖》示人。秋之爲氣高潔蕭 瑟,大奎居官廉謹,不苟言笑,日常耽於著述,不與俗流爲伍。臨危不懼,以身 殉國,胸中自是常懷悲壯沉雄之氣。大奎筆下秋景,真寫其胸臆也,湯貽汾於此 有所承繼。

父諱荀業,監生,亦殉林爽文難。著有《與竹居棄稿》。 道光《湯氏家乘》卷二《世系圖》載: “荀業行一,字楚儒,號與竹,大奎長 子,太學生。隨任鳳山。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台灣逆賊林爽文作亂,殉節。 禮部具題,奉旨旌卹,入祀忠義孝悌祠,春秋致祭,奉旨建坊;旌表孝子,奉旨 建坊,又祀忠義祠,春秋致祭。世襲雲騎尉,誥贈昭武都尉,晉武翼都尉,例晉 武功將軍,浙江樂清副將。娶楊氏,壽六十一,誥贈恭人,晉贈淑人,例晉夫人, 雲南昆明縣知縣,陞武定直隸州知州諱奞女。子二,貽汾、貽浚。女一,適署福建 延平協副將,世襲騎都尉楊德齡。生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二月十二日亥時,卒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十二月十三日巳時,年三十三歲。與楊合葬上店村先塋 昭穴,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金。”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卷四十載: “湯荀業,字楚儒,一字與竹,緯堂公長 子也,隨父之官。林逆作亂,將及鳳山,緯堂公見賊勢猖,謂公子曰: ‘汝無官守, 可以去。’對曰: ‘事母有弟在,父以死守城,兒以死從父,忍臨難苟免耶!’聞者 壯其言。越日賊至,公朝服仗劍坐堂上,公子佩刀侍。賊上階,公殺賊數人,公 子亦拔刀格殺,以身翼蔽其父。賊蜂擁,兵刃交下,父子皆遇害。張維屏曰:於 - 2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戲!臣死忠,子死孝,忠臣孝子,萃於一門,此邦家之光,名教之效也。吾友湯 雨生騎尉,爲忠臣之孫,孝子之子,蒙恩世襲雲騎尉,遂以文人而爲儒將。與余 訂交垂二十年,昨自浙郵書,屬爲尊甫與竹先生墓表。因未見詩,是編無從采入, 爰撮舉其大節,附識於緯堂公事略之後。 ”湯荀業侍父官鳳山,臨危不懼,以身衛 父殉難,其孝勇皆承家風。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四《人物·忠節》載: “荀業,字楚儒,修軀幹, 性倜儻,游京師有聲,殁年三十有三。”同書卷二十七《人物·列女》載:“湯荀 業妻楊氏,知州㚝女。荀業隨父大奎同死難鳳山,楊奉姑居福州,夫弟及二子年 皆幼。鳳山倉庫燬於賊,大府以虧帑,籍其家奴,繫吏守門。楊得間出,愬巡撫, 爲動容,盡釋之。旋有旨,還所籍而歸。不能治裝,楊授詞夫弟,復訴之,巡撫 乃命周之使行。初,楊聞變欲死,既念兩世未歸骨,且姑老,遂銜哀治事。姑殁, 楊已年逾五十,居喪致毁。子貽汾官潛山時,有遣戍入伍者,傳唱畢,楊謂貽汾 曰: ‘豐頤而短者,非盜也。’鞫之果非。貽汾請其故,曰: ‘吾從屏後觀,衆皆仰 視,彼獨伏,衣履雖垢而整。問里居,泣以有母對,是以知非盜也。’既衣食之, 使節其餉以寄母,其人感奮,力緝捕以報。楊善琴工詩,與荀業倡酬。既寡,絶 操,悉焚舊所吟。一夕,於楊州瓊花觀感武定賜釵忽斷,成二絶句,貽汾補圖徵 詩,徧於海内。守節二十六年。”湯荀業修軀瀟灑,游京師,有文名。夫人楊氏亦 善琴工詩,流連唱和,伉儷情深。湯貽汾之風雅曠達,直承於此。兩世殉難,家 劫當頭,楊氏挺身而出,日後於湯貽汾爲官多有助益,真良母也。湯氏門風傳承, 言傳外更賴身教。

湯貽汾爲遷常第十世,承襲雲騎尉,仕至浙江樂清協副將。江寧城陷自沉。 同治《湯氏家乘》卷三《世表》載: “貽汾,行一,字若儀,號雨生,荀業長 子,承襲雲騎尉。歴任揚州三江營守備,廣東撫標右營守備,山西大同鎮靈邱路 都司;浙江衢州鎮左營遊擊、撫標中軍參將,樂清協副將。咸豐三年(1853)癸丑 二月,髮賊陷江寧,投池殉難。奏請□□,□照副將□賜卹,賜謚貞愍,諭賜祭 葬,勅祀京師、本郡昭忠祠。賜襲雲騎尉世職,誥授武功將軍。娶浙江海鹽董氏, - 24 -

世譜 壽七十有二。誥封夫人,乾隆癸未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潮孫女;太學生襄女。子三,

綬民、楙名、禄名。女二,長適無錫署江西贛縣縣丞楊大銓,江西萬年縣巡檢芸 子。次適直隸、天津、山東按察司司獄王瀛,廣東雷州府知府王璋子。生乾隆四 十三年戊戌(1778)六月初七日申時,於咸豐三年癸丑(1853)二月十二日子時殉 難,時壽七十有六。與董合葬上元縣東鄉淳化鎮新阡主穴,癸山丁向兼丑未分金。 ” 楊鍾羲《雪橋詩話》卷十一載: “武進湯緯堂,少時嘗詠鴉,有‘飛近馬頭晴 雪處,立殘牛背夕陽時’之句,遂以詩名。乾隆丙午(1876)官鳳山,殺賊捐生, 子太學生荀業同日並命。孫雨生都尉,嘉慶甲子(1804)官揚州守備,奉母楊太夫 人寓瓊花觀,時年五十三。一夕釵斷,爲年十四時,從其先德官昆明所賜,賦《斷 釵》詩二章,世所稱《斷釵吟》節母者也。壬申(1812)以殉。生平所爲詩甚富, 自三十五歲其舅與夫殉節海外,遂取舊稿畀祝融。雨生掇拾零章,汪沅蘭夫人繪 《吟釵圖》,汪孟文録原詩而爲之跋,詩云: ‘美便無瑕斷亦休,曉匳宵枕夢悠悠。 於今别有思親淚,記與釵時初上頭’。‘鏡非臺已悟空門,贈嫁釵篸半不存。三十 九年千萬路,鬢絲絲斷玉還温。’釵作竹節形,張碩洲題詩,所謂‘斷玉拚隨雲海 爛,貞篁不逐秋心變。扶頭回憶廿年初,夢裏慈雲暫相見’也。雨生以羽林孤兒, 積官至樂清副將,乞病歸,寄家江寧,名所居曰‘琴隱園’。癸丑粵逆薄江滸,赴 水死,其絶命詩云: ‘死生輕一瞬,忠義重千秋。骨肉非甘棄,兒孫好自謀。故鄉 魂可到,絶筆淚難收。稿葬母子慟,平生積罪尤。’詩爲僕攜出得傳,諡貞愍。性 好詞翰,善寫山水。婦董婉貞、子壽民、女紫春,無不能文善畫。洪北江爲緯堂 志墓,有云:‘康樂成童,先驚得句;孝侯臨命,尚復賦詩’。蓋臺匪蔓延時,嘗 口占曰:‘今日不知明日事,他生未卜此生休。’舉雅俗語爲儷句也。豈知藏卞公 之爪,更有孫枝;招正則之魂,復留文藻。三世忠孝,嗚呼烈矣!”湯貽汾祖湯大 奎少有詩名,臨危不廢吟詠,忠勇兼備,殺賊殉職。父湯荀業以身衛父,力竭殉 孝。母楊氏能詩守節,貞烈可表。湯貽汾之文采風雅、瀟灑曠達、忠君報國,皆 可溯至先人。其子女亦工詩擅畫,一門風雅,綿延不絶。

胞弟貽浚,廣西候補州吏目,柳州府經歴。 - 2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同治《湯氏家乘》卷三《世表》載: “貽浚,行三,字峻欽,荀業次子。廣西 候補州吏目,任柳州府經歴。例授登仕郎,貤贈武德騎尉、江南雲騎尉。娶孫氏, 例封孺人,貤贈宜人,嘉慶壬戌進士,山西臨縣知縣讓女。子一,植名。女二, 長適江西彭澤高廷恩,次適安徽婺源王士喬,嘉慶丙辰進士,浙江鎮海縣知縣恩 注子。生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四月二十日未時,卒道光元年(1821)辛巳十 二月初一日未時,享年三十有九。與孫合葬丁堰內葫蘆頭祖塋穆穴,丙山壬向。” 同書卷十二《家傳》載: “亡弟名貽浚,字峻欽。先孝義公從忠義公之官鳳山, 數月而後,生于福州旅舍。四齡而孝義公殉孝于鳳山,弟未識父面。六齡而自閩 歸毗陵,吾母楊太夫人課之讀,旋就外傅莊芬佩明經,趙味辛丈女夫也,館于趙, 弟負笈以從,趙氏子侄悉與之厚。孫仿山丈過趙見弟,奇其文,以女字之,弟時 年十三。十四,太夫人攜之金陵,自是偕余隨牒奔走。性孝,常得太夫人歡心。 及余補三江營守備,始得返里應試,文已入彀,額滿而遺,業師顧笠雲深惜之。 丁卯(1807)年二十五,仿山丈送女之三江官舍合巹,是年余被議落職,對簿吴門, 太夫人憂之,賴弟多方慰解,搘拄有無。明年余復官客遊,弟侍母於家。又明年, 余謁選得廣東撫標,時弟初有子,太夫人不令其母子遠去,乃獨偕余奉太夫人行。 登舟之日爲己巳(1809)除夕,摒擋苦辛,蓋累弟多矣。庚午(1810)春抵粵,余 俸薄,不足供食指,弟思爲人作記室,以所得多寡濟之。韓桂舲尚書方撫粵,余 隸麾下,素優視,乃薦弟于永安。辛未(1811),余權興寧都司,奉太夫人之任, 弟不得偕。冬,太夫人疾,聞信急至,日侍湯藥,衣不解帶。次年春,太夫人棄 養,弟哀毀逾禮。苫塊中,余次太夫人事略,弟述太夫人懿訓、軼事,曰《欒欒 記》。時議歸殯,當從興寧驅筠門嶺登舟,所費不貲,計無出,弟乃詣羊城貸。中 丞聞之,語曾賓谷方伯、楊星園觀察及一時同官,各盡脱驂之誼,得歸葬,弟之 力也。時仿山丈宰皖懷遠,弟窀穸事畢省之,留三年,爲綜理度支,勾稽出入, 細大畢周。乙亥(1815),丈助納貲,以州吏目分發廣西。余以薦舉,兼押伴暹羅 貢使,自粵入都,適與弟聚,偕至江西臨江而别。丁丑(1817),余遷塞北,攜家 人遶道至桂林,維舟旬日。各言塞北嶺西,距七八千里,相見無期,唯冀早歸鄉 里,遂式好歡,不謂此别遂成永訣也。弟自丙子(1816)至辛巳(1821),需次六年, - 26 -

世譜

權天河、岑溪、雒容諸縣尉,柳州府經歷,象州吏目,卒于羅城主簿之任。自桂 林别後,一書輒經歲,其治績不可得聞,書又未嘗自言。遺孤植名,四齡,二女 亦髫龀,弟婦又殉夫,更無可得而問。適兒子楙名官彼,聞之同僚士庶,有謂在 天河曾代縣事,緝奸禁賭,四境帖然。適當縣試,衡文甲乙悉當,士論多之。有 謂在象州,與刺史素靜如珠克圖爲文字友,賴佐治,刺史循聲大著。又裘芝軒槐枝 明府與弟共事最久,謂弟廉潔自愛,所至有疑獄,輒藉推鞠,暇則觴詠自娛。所 居灑埽精潔,羅列彝鼎圖書,恬淡寡營,人稱吏隱。及楙兒權羅城簿,距弟時將 廿稔,父老猶能道其詳。簿駐三防,距城遠,民苗雜處,俗稱健訟,簿爲聽斷, 由來已久。弟初至,張示諄諄,勸民息訟。訟則爲立剖曲直,重門洞開,訟者觀 者,咸稱神明。前年楙兒以母喪歸,爲予言如是,是則弟不以官卑自薄,黽勉有 爲。所謂一命之士,存心利物,未始不可造福於蒼生。推此志也,豈不可以爲舟 楫棟梁?惜乎未竟其長也。弟好學,敬事予如嚴師,詩詞稿甚富,檢其遺篋不可 得,僅見所著《代耕録》 《學吏九規》二種,植名藏之。 《學吏九規》,勤吏事者多 録而宗之。其目曰慎劻勷,勤緝捕,善安置,嚴禁獄,解爭訟,謹刑法,審耳目, 戒浮躁,崇節儉。嗚呼,是亦可以見其克盡厥職矣。弟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 卯四月二十日未時,卒道光元年(1821)辛巳十一月初一日未時,年三十有九。例 授登仕郎。配孫氏,嘉慶壬戌進士,山西臨縣知縣諱讓女,以痛夫致疾,卒於柳州 舟中。子一,即植名,兩淮候補鹽運使知事。娶陳氏,女二,長適高廷恩,皆孫 出;次適王士喬,妾戎出。孫男一,世侗,孫女一,皆幼。弟未有狀,故具書。 兄貽汾撰。”湯貽浚少年成才,秉孝行,兄友弟恭,於湯貽汾多有助益。爲官廉潔 有政聲,暇則觴詠自娛,作詩詞甚富,吏治之言,可資敷政。湯荀業平日廉孝, 官雖卑,能不墜家聲。其文采出衆,兼通爲官之道,與湯貽汾之博雅,真異曲同 工。此文爲湯貽汾撰寫,更見棣華增映,花萼相輝。

湯貽汾字若儀,號雨生、錯道人、琴隱道人、龍山琴隱,晚號粥翁、老雨、雨翁, 謚貞愍。 馮詢《子良詩存》卷十八《戴春波爲湯貞愍公寫遺照屬題》詩序: “貞愍公諱 - 2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貽汾,號雨生,又自呼錯道人,以秀才襲武職也。”葛金烺《愛日吟廬書畫續録》 卷七: “清湯貽汾山水卷。紙本,高一尺六分長四尺八寸。道光乙巳嘉平中浣,奉子荇 先生囑,寫於白門琴隱園之吟改齋中。無款。印一。龍山琴隱。白文方印。左壓角印 “公諱貽汾,字若儀,一 一。貽汾印信。白文方印。”陳韜《湯貞愍公年譜》有云: 字雨生,號粥翁,又號琴隱道人。”湯貽汾擅琴,名其居所曰“琴隱園”。嘗遊龍 山,復以“琴隱”名石室①。湯貽汾爲武將,以號記遊,且自況隱士、道人,可見 曠達之旨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三《粥翁歌》詩,《引》云:“吾年四十四而吾孫 生,吾性嗜粥,因號粥翁。命綬兒刻一印,而自贈以歌。”湯貽汾以嗜粥而爲號, 見其生孫而仍不失赤子之心。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四《人物·忠節》載: “貽汾字雨生,以難蔭官 至浙江樂清協副將,告歸,寓居江寧。咸豐元年(1851),粤匪連陷全州、永安, 勢張甚。時承平久,當事者泄泄以爲無恐,貽汾獨憂之,寓書里中諸人曰: ‘時事 日亟,恐旦夕見兵革。吾年七十有六,固宜就木,且家世忠孝,脱有不幸,惟當 致命遂志,以見先人。若夫綢繆固圉之計,願諸公好爲之。’讀者笑爲耄而狂。越 明年二月,賊順流東下,陷江寧儀鳳門入。貽汾屏居城北,聞變,從容賦《絶命 詩》一章,曳杖赴舍旁李氏池死。事聞,上以其三世死事震悼,特命優卹,賜諡 貞愍,諭祭一壇,入祀昭忠祠,從祖父後,加一雲騎尉世襲。貽汾長身玉立,工 詩善畫,退居江寧,葺精舍,焚香鼓琴,翛然出塵外海内,名宿多與之游。至是 其零縑尺素,益見珍焉。”咸豐三年(1853),湯貽汾以江寧城陷自沉,謚貞愍,後 人稱湯貞愍公。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有《龍山有天然石室,予既搜闢得之,名曰琴隱。而邑人更名曰“萬民石” ,

繪圖作詩,以贈予行。頌予衛庇萬民,欲肖予像於石室。予何人斯,敢辱巖谷?用題圖後,以謝諸子》詩。 湯貽汾號龍山琴隱,紀遊亦記政績也,見其出世、入世之心並存。 - 28 -

卷一

讀書襲爵

年譜 卷一

讀書襲爵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一歲 六月誕於常州。 六月初七日,湯貽汾生於常州青果巷。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自注: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六月七日申時,予生於毘陵青果巷。時方久旱,予生時大雨,大父忠義 公方讀禮家居,戚友作《雨孫詞》爲賀。”①按,湯貽汾外祖楊奞,亦武進人,去 歲任雲南昆明知縣,湯荀業入贅署中,時年二十四歲,母楊氏年二十六歲。湯貽 汾祖湯大奎時里居。湯貽汾籍隸武進,武進、陽湖皆常州府首縣,青果巷西段屬 武進,東段屬陽湖。 本年,常州府糧價平減。 據陳奎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奏報春收分數摺云: “池州、六安、江寧、蘇州、太 倉、松江、常州、鎮江八府州屬,各有十分。……惟海州及所屬之沭陽、贛榆等 處,高田緣春夏雨澤稀少,入土未能深透,麥收無不稍歉,但合計州總,亦六分 有餘。統計上、下江,二麥收成均匀,合算共有九分,已屬豐稔。現在各處田畝, 咸得時雨滋潤,及時栽插秧苗,將次齊全,農民歡豫。至市賣米價,每石自一兩 ② 四五錢至二兩一二錢不等,亦屬平減。” 本年春夏少雨,常州府仍有十分收成,

可見自然條件優越,爲富庶之地。 ①

趙懷玉《亦有生齋詩集》卷六《雨孫詞五章有序》詩,序云:“湯君遵路,以服官之歲,慰抱孫之心。時方

望霓,天忽降澤,君迺緩廣微之虔,請錫慧龍以嘉名,字曰雨孫,葢紀實也。誕彌厥月,爰召其朋,尊罍初 陳,滂澍載集。豈唯一門之慶,蓋實四郊之休僕也。年近二毛,生惟四女。安仁則漸傷搖落,和仲已深誤聰 明。啼試筵前,歡增雨後。聊假盍簪之會,補誦弄璋之詩。頂摩肩集,共誇此子如徐;眼大心雄,莫忘其人 是李。”尾句用李賀《唐兒歌》典,蓋謂其生而有武將之相也。 ②

署江南提督蘇松總兵官陳奎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奏報春收分數事》摺,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

檔奏摺,檔號 403035187。 - 2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二歲 里居。祖湯大奎知連江縣。 四月初五日,祖湯大奎引見,補授福建連江令。 《乾隆帝起居注》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初五日條: “是日,吏部帶領三月分急選 刑部主事任嘉春,中書科中書孫藩,江西臨江府知府陳葆光,雲南曲靖府同知劉 大聰,江西袁州府同知袁守乾,雲南大理府雲龍州知州王鴻譽,湖北德安府應山 縣知縣曹川,福建福州府連江縣知縣湯大奎,……四川永寧道張鳳孫等引見。奉 諭旨:‘任嘉春等依擬用。掣得山東海陽縣知縣之程明愫,著調補江蘇新陽縣知 縣。……餘依議’。”按,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湯大奎父湯自銘卒,湯大奎於浙江 德清縣任上丁憂。乾隆四十三年夏服闋,近一載後始出仕,或不以仕進爲急務, 或耽於添孫之喜。 秋,父湯荀業赴試金陵被黜。 湯荀業《與竹居棄稿》卷首,湯貽汾《記》有云: “先君以己亥、庚子皆應試。” 法式善《清秘述聞》卷七: “江南考官,禮部侍郎謝塘,字崑城,浙江嘉善人,壬 申進士;編修翁方綱,字正三,順天大興人,壬申進士。題‘巍巍乎唯……名焉’ , ‘日省月試……工也’,‘后稷教民’二句,‘賦得其穀宜稻’得畊字。解元錢棨, 字振威,長洲人,辛丑進士。” 本年,適楊氏妹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自注:“妹少予一歲, 留外家,後歸騎都尉楊德齡,卒於閩之桐山營游擊官舍。”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三歲 里居。 - 30 -

卷一

讀書襲爵

秋,父湯荀業再試南闈被黜,後赴福建連江。 左輔《與竹居棄稿序》文云: “乾隆庚子秋,金陵寓樓與與竹君劇談竟日,君 亦多予洞達無城府,相與傾心。又以予論詩發興,乃誦其古今體詩十餘首,商確 可否,詞旨清贍,體裁端雅,酷似中唐錢考功、劉隨州。是時君年正富,氣正盛, 竊意進而上之,於吾鄉近時詩人如甌北、仲則、稚存諸君外,當别樹一幟矣。”載 湯荀業《與竹居棄稿》卷首。左輔陽湖人,本年中副榜,湯荀業被黜。 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八: “江南考官,禮部侍郎錢載,字坤一,浙江秀水人, 壬申進士;編修戴均元,字可亭,江西大庾人,乙未進士。題‘譬諸草木’二句, ‘宜民宜人……申之’, ‘有如時雨’五句, ‘賦得東壁圖書府’得東字,解元顧問, 高郵人。”又,湯荀業《與竹居棄稿》卷首,湯貽汾《記》云:“先君以己亥、庚 子皆應試。試後趨連江,年二十有七,自是與里門别。”湯荀業兩試不售,遂侍父 連江官署。湯大奎起家進士,頗望子孫亦繼起,以振家聲。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四歲 里居。 夏,祖、父在連江,劉可培来訪。 湯荀業《與竹居棄稿》之《戚氏 題劉阮山〈石帆詞〉即送歸里》詞,湯貽汾後記: “先大父《石帆詞》序云‘辛丑夏,阮山來鼇江,留余署中數月’,而詞中有辛丑 仲秋留别先君之作,則此詞作辛丑之秋,年二十八,侍大父于連江時也。道光七 年三月,阮山先生從孫子淵浩茂才從里中寄示,因附梓焉。貽汾謹識。”劉可培《洞 庭春色 辛丑仲秋,自鼇江南返,留别湯大楚儒》詞,載湯荀業《與竹居棄稿》贈言。 湯大奎《炙硯瑣談》卷中: “門人劉元贊可培,詩文詞曲俱工,七言尤有風調。” 又云:“燕子樓題咏甚多,都無新語。門人劉元贊可培《虞美人》一闋云:‘樓頭 亂發丁香顆,不啓葳蕤鎖。只今燕子傍誰飛,一任雕梁空落舊巢泥。樂天才思如 霜信,斷送芳花盡。墮樓不及首邱時,難道尚書寵倖不如詩。’結意深雋,得未曾 有。”劉可培工詩文,與湯大奎父子頗投契,亦可見連江縣署之政清事簡。 - 3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五歲 里居,秋冬省親連江。 秋冬,隨母赴大父連江官署,間省從外祖於嘉興。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有“大父宰八閩,五 齡隨母往”句。自注云: “忠義公宰連江,吾母楊太夫人挈予之官。時從外祖守嘉 ①

興,順道省之。”湯貽汾從外祖楊成龍,時署浙江嘉興府。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六歲 遷寓福州。 正月,祖湯大奎調知鳳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自注: “抵連江不數月, 量移鳳山,家人寓書院。予初聞鳩鳴,至今猶喜聽之。”其四自注:“時吾父孝義 公已隨任鳳山。”湯大奎赴父鳳山知縣任,湯荀業隨任,應在正月二月間。 閩浙總督富勒渾、福建巡撫雅德乾隆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奏請調補知縣 摺》折: “閩浙總督臣富勒渾、福建巡撫臣雅德跪奏,爲海疆知縣員缺緊要,恭懇 聖恩俯准調補,以資治理事。竊照台灣府屬鳳山縣知縣韓燕,因解審命案僉差不 慎,致解役脱逃,又不拿究,革職遺缺。先經前督臣陳輝祖等會奏,請以連江縣 知縣湯大奎調補。兹準部覆,湯大奎河南柘城縣任內,尚有罰俸十二案並未完繳, ①

閩浙總督富勒渾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所呈《奏請楊成龍署理嘉興知府事》摺: “閩浙總督臣富勒渾跪

奏,爲奏聞事。竊臣接準前署督臣福長安咨開,文職道府大員,遇有員缺委署,例應隨時具奏。茲查嘉興府 知府楊仁譽,於查抄王亶望資財抵換抽匿案內參革質審,所遺員缺,前經飭委揀發同知方體泰接署在案。但 查嘉興界當浙省門户,事務繁多,非才堪肆應,熟悉情形之員,未能辦理無誤。查有處州府知府楊成龍,老 成幹練,堪以委署嘉興府印務。其所遺處州府印務,應即以方體泰署理,庶人地各得其宜,業已轉飭遵照。 因值交卸,未及具奏,移交到臣。查楊成龍在浙有年,臣素知其老練能事,嘉興政庶殷繁,且正值收徵漕糧 之時,剔弊查奸,均資幹員經理,福長安量材酌委,實爲允當。所有改委知府緣由,相應恭摺奏聞,伏祈皇 上睿鑒。謹奏。”乾隆帝硃批:“該部知道。”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檔奏摺,檔號 403042993。 - 32 -

卷一

讀書襲爵

係在十案以外,與調補之例不符,行令另選等因。伏查鳳山一縣,遠隔重洋,民 番雜處,政務殷繁,係屬海外要缺,且現值彰化、諸羅地方匪徒滋事之後。該縣 壤地毗連,保無逸匪竄匿,均湏强幹之員留心察拿,俾免縱漏。臣等與兩司,復 於通省知縣詳加遴選,非人地未宜,即現居要缺,一時實無合例堪調之員。 “惟連江縣知縣湯大奎,四十九歲,江蘇進士,揀發河南,補授柘城縣知縣。 丁憂服滿,銓補連江縣知縣,因親老,改補浙江德清縣知縣。又經丁憂服闕,仍 補原缺,於乾隆四十四年九月到任。該員才具明敏,辦事勤幹,所有該員任內罰 俸銀兩,業據照數完解,已屬與例相符。合無仰懇聖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仍 以湯大奎調補鳳山縣知縣,實於海疆要缺有裨。如蒙俞允,所遺連江縣知縣員缺, 現有試用人員,例得請署。查有試用知縣陳煜,年三十五歲,浙江山陰縣舉人, 充四庫全書處校録,期滿議敘,以知縣即用,籖掣福建,於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到 省,委署連江、侯官各縣印務,辦理並無貽誤。該員心地明白,辦事勤能,以之 署理連江縣知縣,亦屬人地相宜。仍照例試看,如果稱職,另請實授。湯大奎係 現任知縣請調知縣,陳煜係試用知縣請署知縣,銜缺相當,均毋庸送部引見。查 湯大奎歷任內參罰案件,除已據完解,毋庸冗敘外,尚有連江縣任內安置軍犯劉 明泰在配脱逃被獲一案,開報遲延咨參,未準部覆,此外並無參罰案件。至陳煜 係試用人員,所有參罰案件,照例毋庸開敘,合併陳明。臣等謹合詞恭摺奏請, 伏乞皇上睿鑒訓示。謹奏。”硃批:“該部議奏。”① 四月二十日,弟貽浚生。時已移家福州,從師讀經。 同治《湯氏家乘》卷三《世表》載: “貽浚,行三,字峻欽,荀業次子。…… 生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四月二十日未時,卒道光元年辛巳十二月初一日 (1821)未時,享年三十有九。”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自注: “自連江移家福 州,寓西門街,始從大母族弟王朴人先生受業甚嚴,《毛詩》《尚書》讀注疏,不 遺一字,終歲放學二三日。”其四自注:“弟峻欽,乾隆癸卯四月廿日生於福州。”



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檔奏摺,檔號 403043875。 - 3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湯貽浚,字峻欽,後卒於廣西羅城主簿任,得年三十九。按,湯貽汾祖父皆能詩, 湯大奎會試所選科目即《詩》。湯貽汾幼讀《詩》《書》,長亦工詩,其來有自也。 九月初九日,登九仙山觀紙鳶。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自注: “曾一觀城隍神 出巡,衆鬼猙獰,舞叉在前。一鬼長丈餘,俗稱無常,項懸光餅,如牟尼然。又 於九日一登九仙山觀紙鳶。”九仙山,在福州府城內東南隅。湯貽汾童年好登高, 見其天性疏朗。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八歲 寓福州。 秋,常州大旱饑饉,湯氏故宅物品盡遭變賣。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賦役·蠲賦》載:“(乾隆)五十年秋旱,奉旨 蠲免地漕銀米,又給銀賑濟饑民。”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 詩,其十四自注: “忠義公赴閩時,舉故宅畀戚某居,會乾隆五十年大饑,某乃盡 鬻宅中具。”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九歲 寓福州。 十二月十三日,祖湯大奎、父湯荀業死林爽文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自注: “賊起彰化,䧟 諸羅,次及鳳山。鳳山故無城,忠義公練鄉勇,會營守禦,賊至敗之。營將逐賊 南去,而賊又北至,入縣署,忠義公手刃賊四,厲聲斥賊,賊刃交下,孝義公以 身蔽翼之,遂同遇害,時丙午十二月十三日,事見《國史》及管松厓、洪稚存、

- 34 -

卷一

讀書襲爵

趙味辛諸先生所撰《表》《誌》。諸羅,今更名嘉義。”①湯貽汾時隨母居福州。 許鯉躍《春池文鈔》卷九《書湯公緯堂台灣死節事》文: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 冬十一月,臺灣民林爽文作亂,莊大田亦踞瑯嶠,糾衆侵擾南路。十二月壬子, 大田黨許光來等陷鳳山,湯公緯堂知縣事,死之。維時隨公同擊賊死傷者,有公 之子荀業、典史史謙及公之僕人王明、林坤。管松崖先生爲之傳,而志墓者則洪 稚存先生,表墓者則趙味辛先生也。三先生皆以古文名家,固足以傳公矣。獨其 載公死節事彼此參差,似非史氏傳信之義。夫遇賊而死與殺賊而死,其死同而所 以死者不同。公儒吏而殺賊數人,可謂義勇矣。乃傳敘殺四人於始出禦賊之先, 表敘殺四人於馳歸集兵之後,而志敘殺賊之數又不同,豈所見異詞,所聞又異詞 耶?抑何參差若是耶?且其文爲公而作,自以公爲重也。然子死固足見家庭之義 訓,僕死亦足見忠義之感。孚況典史之擊賊而死,更公激之義者乎?是非公而無 不可以見公者也。乃傳載典史詳,而遺其僕人;表詳於僕人,而略於典史,其體 例亦不得謂之詳且密矣。公之孫雨生,即承襲雲騎尉者也,嘗攝鎮江守備篆,與 余交最深,爲道公之事最詳。丹陽胡生辰篆,隨其尊人官臺灣,胡生亦有心人, 嘗訪公死節事,余詢之,與雨生無異也,因爲書其事如左。若公植品居官之可紀 者,則仍有三先生之文在,不復贅。 “公之在鳳山也,秩滿候代,屬賊起,其勢甚熾,命其子西渡,曰: ‘城亡與 亡,令職也。汝無官守責,可歸奉母。’子曰:‘父有難而兒逃以歸,心安忍乎? 弟范業足以奉母,兒志決矣。’竟不去,公遂糾鄉勇爲守禦計。一夕酌酒勞客,公



閩浙總督常青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奏報臺地賊匪情形事》摺:“閩浙總督臣常青跪奏爲飛摺奏聞事。

十二月三十日戌刻,接據臺灣道永福,十二月十四日來稟內稱,竊照彰匪林爽文、王芬等謀爲不軌,攻陷諸、 彰兩邑。業經職道將官弁被害,并督率兵丁分路救援,各緣由馳稟在案。職道以臺鎮,雖經調遣將兵往救諸 羅,并四處堵禦,而大兵未到。郡城兵少堪虞,正在嚴督實力首禦,一面會同柴鎮設法剿捕。間茲於十二月 十三日亥刻,據南路兵丁劉茂光回稱,鳳邑瑚參將於十二日聞知賊匪有攻打鳳城之信,即帶兵三百名扎營城 外。十三日天明時候,有賊匪二千餘名直攻縣城,瑚參將將施放鎗砲,僅斃賊五六人。賊勢稍退,瑚參將放 馬直追,賊匪乘虛,由龜山北門撲入城內,斯時官兵鎗砲莫施,旋即潰散。瑚參將縱馬由南而去,不知下落 等語。又據逃回鳳邑跟丁稟稱,賊人進入縣署,該縣湯大奎情急,拔劍自刎等情。查賊匪恃眾猖獗,四處潛 聚,乘隙攻陷臺屬。兵少勢孤,顧此又虞失彼,郡城遼闊,兵單實難防守。 ”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檔 奏摺,檔號 403049833。 - 3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舉雅俗語爲儷句曰:‘今日不知明日事,他生未卜此生休。’典史史謙訝其不祥, 公曰:‘人孰無死?身既許國,死生以之,願諸君共相勉耳!’詞氣甚厲,神色益 壯,座客爲之感動,乃罷酒。平明賊果至,與參將瑚圖禮禦之。公見賊怒甚,瞋 目豎眉,身爲衆先,揮刃殺賊,手殲四人,而諸從擊賊者見公之果毅,亦捨死力 鬥,賊乃退。參將者逐賊南去,君回署集鄉勇民壯,激以大義。方共誓以擊賊, 而邑故無城,賊忽自北門進,蜂擁入縣署。史謙將自剄,公挽其手止之曰: ‘死等 耳,何不殺賊死,作英雄鬼耶!’公遂與史謙及其子荀業、閽人王明、僕林坤奮力 擊賊。公復手殺賊三人,賊刃交下,斷指三,公瞋目罵賊不已,中賊鎗而殞。荀 業以身蔽翼其父,持刀格賊,力竭被害。史謙罵曰: ‘劇賊戕官,吾誓斷汝頭也’, 亦力鬥死。王明素負膂力,挺身救公,力屈亦死。林坤手格賊來救,斷四指,身 被數創,暈絶仆地,時十二月十三日也。 “夫公以文弱書生而爲國守土,誓死殺賊。荀業以少年英雋,義不遠離,與 父同死,忠孝節義萃於一家矣。史謙卑貧之吏也,一激以義,即不徒死而從以殺 賊死。王明、林坤,奔走賤人耳,皆能奮不顧身,殺賊以救主人,非公之恩義孚 於其心,亦安能激昂伏節,効死不去如是哉?公死賊去,吏民入殯,置柩堂皇。 明年,賊再陷鳳山署燬柩,遂失所在。未幾大軍平臺灣,中丞徐公懸賞購公遺骸 不可得。五十三年春,公妻姪王伯蒼得公父子骸骨於灰燼瓦礫中,乃歸葬。公死 之明年,督臣以公能其官,撫臣亦核奏公死事狀事聞,予祭葬,賜卹有加,給雲 騎尉世職。公諱大奎,字曾輅,一字緯堂。乾隆癸未進士,常州武進人。與余交 者,其孫雨生,名貽汾,今官三江營守備。”湯大奎把酒發豪壯之言,臨危更見英 雄本色。滿秩候代,仍能挺身而出;文官儒吏,奮起手刃數賊。僕從亦爲其忠勇 所感,能殊死搏鬥。湯荀業無官職,問變不懼,事發以身護親,其孝勇可表。諸 羅爲此事更名嘉義,湯氏忠孝門風,昭然天下。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十歲 寓福州。 - 36 -

卷一

讀書襲爵

春,聞祖、父殉難耗。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我孤方九齡,明年 始聞耗”句,自注云: “聞耗後,太夫人恐重傷大母王太夫人心,不敢設孝義公靈, 夕奠而朝撤。且謂大母,吾父不日即歸。是時,太夫人忍悲慰姑,心如刀割,有 人所不能堪者。迨家僮洪福歸,具述於大母,然後爲孝義公設位。而大母一慟之 後,謂父子克盡大節,不負所學,遂制淚而達觀焉。”湯貽汾祖母王氏頗識大體, 母楊氏孝親堅忍,門風於此可傳。 本年,遷居福州麗文坊。家遭查抄,大母赴撫署呼冤,事得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有“移家麗文坊,親 朋漸星散”句。自注云: “制府李侍堯謂鳳山有解項未清,奏請查抄家産。侯官令 黄某,仰承意旨,盡力搜查,家人扄錮一室,拷訊僕僮,疑有寄頓,竟夕始去。” ①

《七十感舊》詩,其八自注:“侯官令使吏役守門,禁出入,斷炊三日。太夫人

命僕紿門者,謂欲出禱於神,而徑至撫部所呼冤,撫部遣人好慰之,歸而門者悉 去。會奉旨賜䘏,給還所没物,而十無一二,撫部乃令黄某厚賻之,並諭同官周 歸資。撫部徐兩松先生名嗣曾,忠義公癸未同年。”②徐嗣曾與湯大奎爲乾隆二十 八年(1763)進士同年,時官福建巡撫,此番周全,見湯門有世德。湯貽汾祖母 王氏,巧破圍困,直面上官,可謂理直氣壯,智勇雙全。按,乾隆五十二年秋《大 清縉紳全書》福建侯官縣欄:“知縣黄呈翬,安徽休寧人,監生,本年六月題。” ①

閩浙總督李侍堯乾隆五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奏爲奏請展限盤查倉庫摺》云: “閩浙總督臣李侍堯跪奏,爲

奏請展限盤查倉庫事。竊照督、撫莅任,例應將藩庫、糧鹽二道庫親自盤查,並通省存貯倉穀,亦於三個月 內委員查清具題。臣叨沐聖恩,調任閩浙總督,應即遵例辦理。但臣現駐泉州,接應台灣勦匪事宜,閩省司 道各府,亦當辦理軍務之際,未克如期盤騐。而各屬存倉穀石,又現在陸續碾運軍糧多寡,尚難截數。再, 前督臣雅德於五十一年遵旨查明,通省缺穀五十四萬餘石,續又奏彌補已及一半。前督臣常青接任後,僅以 彌補未全咨部,而於是否實在彌補及半之處,尚未確查。臣甫經抵任,未敢遽信,若分委各員,草率盤騐, 據結題報,仍屬虛應故事。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展限,容臣俟臺匪事竣,派委道府大員,將各州縣庫項倉儲 互相盤查,並飭藩司親赴抽盤取結,臣再核實具題。其藩庫及糧、鹽二道庫存貯錢糧,亦懇展至臺匪辦完後, 回省親盤,據實題奏。至浙省倉庫自上年欽差查辦之後,迄今又越一載,有無續虧,應即飭浙江布政使顧學 潮詳委道府,互相盤騐,再由該司親往抽盤加結,到日再行核實具題。臣謹恭摺奏明,伏乞皇上睿鑒。謹奏。” 硃批:“該部知道。”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檔奏摺,檔號 403050524。 ②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徐嗣曾爲二甲第二十四名,湯大奎三甲四十六名。 - 3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黄呈翬甫蒞任,故邀功心切。 本年,遷居土街口,從周覲宸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自注: “自麗文坊移居 土街口。朴人先生早已辭歸,祖姑之夫周在楊先生,客授於同鄉須氏,太夫人使 予從游。值鄰家回禄,太夫人聞之,遣僕夜半迎歸。”據同治《湯氏家乘》卷三, 周在楊名覲宸,監生,娶湯自銘次女。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十一歲 由福州歸里。 春,由福州起身,溯建江,暫寓浦城。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自注: “由建河舟行至 浦城,兩岸紅紫繽紛,皆杜鵑山丹,無灘處碧波如掌,蕩槳徐行,如在畫圖中。 抵浦後,值征兵凱旋,乏輿臺,止逆旅。 ”浦城,福建建寧府屬縣,閩浙贛交界處。 閩浙總督李侍堯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奏報凱旋官兵陸續內渡事》摺: “閩浙總督臣李侍堯跪奏,爲凱旋官兵陸續內渡,恭摺奏聞事。竊照臺灣全境蕩 平,所有南北兩路凱旋官兵,一到即須按次遄行。臣前已飭行司道等酌定章程, 預爲備辦。三月初九日,接准將軍福康安來咨並抄寄摺稿,已令各路領兵大員, 分起配船載渡。臣查海洋風勢靡常,其自鹿耳門、鹿仔港兩處開行,或收入廈門, 或收入蚶江崇武澚,均須隨風收泊。臣已飛飭口岸各員,於官兵登岸處,即妥爲 辦送起程,仍酌量間日行走,以免沿途擁擠。……再,船隻一項,已節次飭撥前 往,並與福康安往返札商,轆轤駕駛,以資配載。所有凱旋官兵陸續內渡緣由, 理合恭折馳奏,伏祈皇上睿鑒。謹奏。”硃批:“欣慰覽之。”①凱旋官兵需間日返 程,見人數之衆。 四月十二日,有旨賜雲騎尉世職。



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檔奏摺,檔號 403053575。 - 38 -

卷一

讀書襲爵

湯荀業《與竹居棄稿》卷首,《建忠孝祠詳文》附《事實冊》載:“乾隆五十 三年,閩浙總督李,以平日居官廉謹覆奏,奉旨: ‘該員聲名尚好,守城禦賊,力 盡捐軀,殊堪憫惻,著交部照例議卹。欽此。’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十日,禮部議 題,十二日奉旨: ‘依議。欽此。’照陣亡例,賞全葬銀一百兩,一次致祭銀六兩。 照四品官以下,例給雲騎尉世職。又奉禮部題請,崇祀京師昭忠祠暨本部昭忠祠。 ” 閩浙總督李侍堯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奏報臺灣被害各官》摺: “鳳山 縣知縣湯大奎,僱募鄉勇守城,因衆寡不敵,即用刀自刎。其子湯荀業,同時亦 爲賊所戕。……此三員平日居官,尚無狼藉之聲,而死事情形,亦似堪憫惻,可 否一併仰邀議䘏之處,出自皇上天恩。”①《乾隆帝起居注》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 六日條:“内閣奉諭旨:‘福康安等查奏臺灣地方各官平日官聲及被害情形,分别 請旨一摺内,除孫景燧、劉亨基、董啟埏、唐鎰、程峻等聲名狼藉,玩縱廢弛, 業經降旨停給卹典。其聲名尚好,亦無劣蹟之長庚、湯大奎、王雋三員,亦早經 降旨,交部議卹外。所有縣丞周大綸……,平時尚皆循分供職,及賊匪滋事時, 又能以身殉難,殊堪憫惻,俱著交部照例議卹,以示獎勸。”林爽文之難平定,臺 灣被害官員未全部議䘏。得祭葬銀、雲騎尉世職,入祀京師、故里昭忠祠,見湯 大奎爲官有聲。 五月,浦城山洪爆發,得鈕琨資助。 光緒《續修浦城縣志》卷四十二《祥異》載:“乾隆五十三年夏,大水。”湯 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一自注: “羈浦城既久,五月 發蛟,平地水湧,頃刻丈餘。逆旅有一樓一亭,皆高而相隔不見。家人分登其間, 斷炊三日。”發蛟,即今之泥石流。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二自注: “大母挈叔及 兩婢登亭,水已壞檻,遇竹筏得渡,至山家,極解推之誼。太夫人、叔母挈予兄 弟登樓,彼此不相聞。水殺下樓,而失大母與叔所在,太夫人慟不欲生,不知固 在無恙。衣物漂溺,存者皆腐,賴邑令鈕公周之,始得就道。”光緒《續修浦城縣



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摺件,檔號 038792。 - 3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志》卷十八《職官》載: “鈕琨,大興舉人, (乾隆)四十七年三月任。 ”光緒《武 進陽湖縣志》卷十九《選舉》舉人欄載: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鈕琨,大興籍, 榜姓王,福建浦城縣知縣。”鈕琨祖籍常州,與湯氏有同鄉之誼,故資助其還鄉。 七月,侍親過仙霞嶺,脱口成句。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三自注: “自浦城之江 山,越仙霞嶺,予輿獨後,夜分始抵旅舍。 ”同書卷一《仙霞嶺吟句》詩,小序云: “貽汾十一齡,侍大母、母、叔父從閩歸,七月過仙霞嶺。時未嘗學詩,然輒吟 ‘三百六十磴,一磴一層雲’二句。頃大母復語及嶺上光景,問尚能記憶否?貽 汾固歷歷在胸,觸之增悲,淚不能已,因退而足成是詩。”湯貽汾未專學詩,而彼 時已能衝口成句,蓋有夙慧也。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四百二十四《福建統部》載: “仙霞,有關,在建寧府 浦城縣北一百二十餘里。北至浙江江山縣百里,本江山縣地。關南三十八里,有 楓嶺,爲閩浙分疆處。巖嶺相接,南北經途,皆出於此。 ”仙霞嶺近閩浙分界,爲 北歸必經之路。湯貽汾未學詩而能得句,見湯氏家風尚詩,熏陶已久,且天賦異 稟,精詩擅畫,指日可待。 秋抵里,與聞外祖楊奞罷官發配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有“我歸戊申秋, 其年已十一”句。同詩其十四,自注: “舟抵里門,舅氏樂臺公奉外祖母命,出郭 來迎,悉外祖陟庭公罷官以後事。忠義公赴閩時,舉故宅畀戚某居。會乾隆五十 年大饑,某乃盡鬻宅中具。至是賴姑歸莊安人、歸汪孺人爲借具以應,宅係籍没 後賜還。” 道光《昆明縣志》卷五《官師·知縣》載:“楊奞,陽湖人,監生。(乾隆) 四十二年任。”《乾隆朝上諭檔》載:“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奉上諭:‘安徽 按察使汪圻,題陞迤南道莊肇奎,臨安府知府德起,署東川府知府張瓏,候補同 知方洛,通判素爾方阿,昆明縣知縣楊奞,現據審出均有送銀與李侍堯之事。除 降旨革職嚴審外,著傳諭和珅等并各原籍督、撫,即將該參員等任所,並原籍家 產查抄具奏,毋任隱匿寄頓。欽此。’遵旨寄信前來。” - 40 -

卷一

讀書襲爵

《乾隆朝上諭檔》載: “乾隆四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遵查革職原任雲南昆明 縣知縣楊奞,於餽送李侍堯珠價銀三千兩之外,所有經手李侍堯侵蝕教場地基銀 兩一欵,續經查明,並無實據,定擬時未經核辦。其范紹慶寄與書信一案,經刑 部審明,緣楊奞題陞武定州時,遣家人王敏至京捐復處分。王敏向范紹慶借銀二 百八十兩,給與吏部書辦孔紹庭爲伊主照。應將孔紹庭問擬絞候,王敏問擬杖徒, 楊奞訊明不知王敏在京行賄情事,仍照原擬發往烏嚕木齊效力贖罪。查楊奞於家 人賄囑書吏之處,雖經刑部審明,該參員並不知情,但身爲職官,先既餽送上司, 其家人復有代伊打點之事,情節較方洛稍重,應遵旨將該參員再留烏嚕木齊效力 二年,始準釋放回籍。其方洛即照圖思義所奏,準其回籍,並擬寫諭旨進呈。謹 奏。”湯貽汾外祖楊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李侍堯案革職,發配烏魯木齊, 乾隆四十九年(1784)得旨再留兩年。外祖戴罪,祖父殉難,家產爲親戚變賣一 空,湯氏孤兒寡母,生計艱難。 冬,讀書天井巷汪氏,塾師錢鷗泉。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戊申冬,讀 書天井巷汪氏。業師錢鷗泉先生,年七十餘,居滆湖之濱,工書善弈。”按,天井 巷在陽湖縣東右廂,湯貽汾姑適汪氏,或即天井巷汪氏歟?湯貽汾成年後亦博雅, 與其師或不無關係。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十二歲 里居。 正月,祖湯大奎、父湯荀業歸葬。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五自注:“義僕林坤, 求得吾祖吾父遺骸,不辭跋踄,艱難送還鄉里,吾叔、姪皆泣拜之,於是遠近聞 之,莫不起敬。方事急時,忠義公以所著書付之戚某,冀遠避得全,乃竟棄之而 遁。” 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十六《福建鳳山知縣世襲雲騎尉湯君墓表》文: “乾 - 4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隆五十一年冬,臺灣民賊林爽文起彰化,躪諸羅,莊大田據瑯嶠,犄角以應。其 黨曾伯達等南陷鳳山,鳳山知縣湯君死之。越三年己酉正月,始克歸葬於武進龍 虎塘之原。孤范業偕君壻莊宇逵來,請表其碣,懷玉諾之,以病未果。日月逾邁, 墓有宿草,故人大節,耿於心目,其感以不文辭!君之在鳳山也,秩滿候代,屬 賊勢蔓延。縣故無城,僅土垣三尺許,君率僚佐募鄉勇,日夜爲守禦計。一夕酌 酒勞客,君舉雅俗語爲儷句,口占曰:‘今日不知明日事,他生未卜此生休。’典 史史謙訝其語不祥,君曰: ‘人孰無死,身既許國,成敗聽之,願諸君共相勉爾。’ 神色忼壯,座客爲之罷酒。平明賊果來攻,與參將瑚圖禮禦之。賊稍卻,參將馳 馬逐賊去。君聞城北有警,急馳歸,得內應四人,立斬以徇。方獎勵兵役,煮鬻 糜飼衆,賊已突進北門,入縣治,典史守獄死。閽人王明素負膂力,力屈亦死。 僕林坤手格之,斷四指,身斫數創,暈絶仆地。君則朝服坐廳事,手劍擊賊,賊 刃交下,猶瞋目詈不止。時惟長子荀業從之官,先以君詩文畀舅弟王崧,令遠辟, 身蔽翼其父不去,遂同遇害,時十二月十三日也。君死,賊旋散去。故吏某等歛 之,置柩堂皇,君居中,典史左,荀業右。縣民吴世芳訪其元,别葬龜山之麓。 官兵初復鳳山,崧與世芳至葬處蹤蹟,僕有洪賜者,識君繫髮線,形容亦約畧可 辨,因併入棺。明年三月,鳳山再失,縣治焚燬殆盡。事平,譌傳柩爲良民私葬, 巡撫賞購之不得。五十三年春,值清明日,崧與林坤酹酒舊所,翻視瓦礫,復得 君父子骸骨於燼中,更歛如制。當是時,臺灣南北守令丞倅相繼被戕,至有爲賊 踣頓困辱而後死,死而功罪或不足相拚者。君殁之明年,閩中大吏以縣有應解未 解之帑,檄封里中舊產,旋奉特旨給還。又明年,督撫上其居官死事狀,賜襲雲 騎尉世職,予賜祭葬。此固聖天子綜合名實,獎勸忠義,亦君廉惠素著,獲上有 道,故能純終領聞。視矯强倉猝,徼倖於不朽之託者,蓋未可并日語矣。初,君 移殯臺灣郡城之南壇,見夢林坤曰: ‘滯此何爲?曷不速返?’坤瞿然覺,乃謀歸。 故事,没於官者既抵里,棺例入城。君棺本輕,過其家忽重,執绋者喘汗悚惕, 久而後行。同里許承志,君莫逆交也,客臨清,夢與君讌飲,酒半,君忽高歌, 多軍中曲詞,甚激楚,聞欲泣。君笑曰:‘丈夫亦效兒女子態耶!’其靈爽不泯如 此。君諱大奎,字曾輅,一字緯堂,中乾隆壬午舉人,癸未進士,卒年五十九。 - 42 -

卷一

讀書襲爵

配王氏,子二,荀業,國子監生;范業。孫二,貽汾、貽浚。女二,嫁莊宇逵、 汪世頴,皆生員。生平攻詩文,晚著《炙研瑣譚》十卷,《補遺》一卷,没於賊, 懷玉掇拾奇零,釐爲三卷,刻而行之。其世系歷官,與他行事之可紀,詳管侍郎 幹珍所爲《傳》。兹特書其大節,及得自崧述,與向之傳聞有異者。”湯大奎父子 乾隆五十一年(1786)死林爽文難,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明始得入殮。此年 歸葬鄉里,有英靈不滅之傳聞,見其廣爲愛戴追念。 春夏,从姑丈汪琰開筆。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明年,受業 於姑之夫汪峴山先生,去巷稍西。予下榻樓下,即姑居室後讀書處。池館清幽, 有危柯奇石,翠篠紫藤,始學爲文。”據同治《湯氏家乘》卷三,湯大奎“女二, 長適邑庠生莊宇逵,康熙甲午舉人,湖南石門縣知縣栢承孫,太學生緗衡子。次 適邑庠生汪琰,太學生、候選縣丞廷栻子。” 秋,受業於莊容臺,寄居莊氏姑宅至翌歲暮。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至秋,又受 業於莊容臺先生,主仁里巷壽南堂。莊氏蓋容臺先生之族,而予姑適莊達甫先生, 亦共宅居。予依姑餐寢,至次年歲終而止。”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三《人物·文學》載: “莊宇逵,字印山,好學 砥行,與同縣張惠言相切磋。嘉慶元年詔舉孝廉方正,有司以宇逵名上,輿論翕 然。”姑丈莊宇逵好學砥行,里中有正聲,湯貽汾寄居其宅一年有餘,於品行多有 助益。 本年,襲雲騎尉世職,始食半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先是,臺灣 奏凱,後有旨查死事諸臣居官聲名,大吏以忠義公平日居官廉謹覆奏,於是諭賜 祭葬,并雲騎尉世襲。吾父已殉孝,故以貽汾襲職,先食半俸,時年十二。”

- 4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十三歲 里居。 本年,習詩書畫,母楊氏多教之。 湯荀業《與竹居棄稿》卷首,湯貽汾《記》文: “貽汾年十三學書,就太宜人 評點畫學,爲詩亦就太宜人訓聲律。偶請於太宜人,曰: ‘父在學何書,乃不得覩 一字。詩亦豈未嘗爲耶?’太宜人始嗚咽流涕,出小笥中殘稿數帙,謂曰: ‘此即 爾父手澤,幸而父少時所棄,吾彚之而僅存耳。’貽汾涕泣拜受,亟欲壽之梨棗, 但以非先君所樂存也,遲之未決。”又,湯貽浚《識》云:“兄年十三,太宜人教 之詩。兄輙喜宋人輕俊一格,爰示之以先君詩,令必從唐人入。然先君手録定稿 不可見,幸而少作多所棄,兹所遺,固即所棄者。”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五《題粟園〈學詩圖〉》詩,其一自注:“予九 歲而孤,學詩於先太夫人,有《寒窗課子圖》。”母楊氏通詩,能書畫,湯貽汾之 才學淵源有自。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十四歲 冬,襲雲騎尉世職,食半俸。 九月,內閣核准湯貽汾襲雲騎尉世職,旋有旨依議。 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阿桂等乾隆五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爲核議江蘇題請湯 貽汾承襲雲騎尉世職事》題本有云: “查律載,官員應合襲廕者,令嫡長子孫襲廕 等語。又經軍機大臣會同臣部議奏,綠營陣亡官員議給世職,應行承襲人員,令 該督撫查明。年未及歲者,先將宗圖冊結,查核具題請襲,奉旨准其承襲後,給 與半俸。俟及歲時,補行送部引見等因,奏准在案。今原任福建鳳山縣知縣湯大 奎,因臺匪滋事被害,照陣亡例,議給雲騎尉世職。該撫既經查明伊子湯荀業隨 任拒賊殉難,嫡長孫湯貽汾例得承襲,取具宗圖冊結請襲等語,查與嫡長孫承襲 職之例相符,湯貽汾應准其承襲雲騎尉世職。再,查該員現年拾陸歲,應給與半 - 44 -

卷一

讀書襲爵

俸,俟及歲時,補行送部引見。其襲職勅書,恭候命下,行文吏部,照例辦理。 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帝硃批:“依議。”① 本年,母延師蔡質夫於家。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辛亥、壬子, 延師蔡質夫先生於家,始應試。” 《琴隱園詩集》卷一《夜讀》詩三首,其一: “喚 兒勿思睡,喚兒起啜茶。奈何兒又睡,兒試挑鐙花。”其二:“今日今日書,明日 明日書。今日讀不竟,明日將何如?”其三: “兒勿聽雪聲,兒勿聽風聲。兒母非 不寒,翦刀未曾停。”湯貽汾初應試,或爲縣試,具體情形待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天香書屋感舊作 童時肄業之所》詩二首,其一: “丱角渾如昨,低徊感不勝。一堂佳子弟,三世舊親朋。放學追奔鹿,臨池落凍 蠅。山谷詩‘小字莫作癡凍蠅’。婆娑嘉植在,幾度逐猱升。 ”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十五歲 里居。 本年,仍師蔡質夫,應文童試,不第。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辛亥、壬子, 延師蔡質夫先生於家,始應試。”湯貽汾得襲雲騎尉,十二歲已食半俸,無生計之 虞而仍務舉業,見其文人本色。 詣族伯湯純業宅,有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浩然伯父家石洞歌》詩: “伯家有奇石,高過青 松樹。大洞三十六,小洞更無數。粉蝶時穿來,紫燕時穿去。都是洞中仙,只愁 不能住。”湯貽汾以仙喻穿石洞之蝶、燕,少時即慕道家逍遙。 同治《湯氏家乘》卷三: “純業,行一,字浩然,大鵬長子,未娶無嗣。生乾 隆十一年丙寅二月初一日寅時,卒嘉慶十五年庚午九月二十二日戌時,壽六十有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3078-0019。 - 4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五,葬康家塤先塋昭穴。”① 趙懷玉刊刻湯大奎《炙硯瑣談》。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十六歲 里居。 本年,以北上引見乏資乞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六自注: “癸丑年十六, 届當引見,遂輟讀。……故事,世職年十八爲及歲,送部引見。前此,族長誤報 長二歲,故年十六已奉檄行取也。十年間,雖先後從六人游,而曠廢日多,皆太 夫人所課,故太夫人有《寒窗課子圖》。”同上詩,其十七自注: “癸丑、甲寅,以 北上乏資,乞病假。” 應武童試,習騎射於朱文鼇,偕族侄湯日燿習兵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七自注:“癸丑武科, 朱公文鼇與予講習騎射。戚董氏畜川馬,借予乘之,與族姪通名舉字課,同會六 七人。” 同治《湯氏家乘》卷四: “日燿,原名通名,行一,字卿珊,貽燕子,候選未 入流。娶楊氏,壽七十有三。誥贈朝議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雲士孫女,太學生清 載女。咸豐十年庚申四月,髮賊陷郡城殉難,奏請奉旨旌卹,入祀節烈祠。子一, 實成。生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七月二十日子時,卒咸豐四年甲寅九月二十五日未時, ② 壽六十有六,葬三里庵後祖塋穆穴庚山甲向。” 湯日燿習兵書,日後亦殉難,湯

氏忠烈門風,於此可見。 讀《鶡冠子》。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讀〈鶡冠子〉》詩。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①

湯純業曾祖父湯諴,即湯貽汾高祖父。湯純業祖父湯自章,爲湯貽汾高祖湯自銘長兄,自銘行三。事具同

治《湯氏家乘》。 ②

湯日燿烈祖湯元衡,爲湯貽汾天祖。湯日燿天祖湯誦行三,湯貽汾高祖湯諴行九。事具同治《湯氏家乘》。 - 46 -

卷一

讀書襲爵

卷一百十七,子部雜家類“鶡冠子三卷”條,言“其説雖雜刑名,而大旨本原於 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鶡冠子》雜糅道法,文風恣肆,湯貽汾讀此書,知已 絶科舉之念。湯貽汾一生之雜學旁收,蓋基於此矣。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十七歲 里居。 姑夫莊宇逵做媒,締姻董氏。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七自注: “甲寅,締姻 董氏,庶常諱潮女孫,太學生諱襄女。長予二年,早孤,育於外家莊氏,予姑之 族,媒即姑夫達甫先生也。” 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三: “貞愍配董雙湖夫人琬貞,同郡東亭太史潮女 孫,嫻雅通文,先公卒。自題《梅窗琴趣圖》,《青玉案》云:‘梅花不作瑶琴主, 更絶塞霜笳苦。畫裏韶光如夢度。朱闌池瀫,綠窗花雨,舊是藏春處。 如今並命 天應妒,無限春消碧煙縷。祇恐人梅同老暮。蘆簾紙閣,思量歸去,試聽冰絃語。’ 詞殆作於公官靈邱都閫時,故有‘絶塞霜笳’語。” 王藴章《然脂餘韻》卷三: “雙湖夫人董氏,名琬貞,字容壺,曉滄先生之孫 女也。曉滄先生贅於海鹽,遂家焉。琬貞有小印曰:‘生長蓉湖家澉湖’,因以雙 湖自號。嘗畫墨梅寄雨生九江,題《卜算子》詞以代家書,詞云:‘折得嶺南梅, 憶著江南雪。君到江南雪一鞭,可是梅時節?

畫了一枝成,没箇誰評説。抵得

家書寄與看,瘦似人今日。’雨生依韻和云:‘一夢落春風,萬里緘香雪。不定相 逢在幾時,别是黄梅節。

别恨雨紛紛,只共梅花説。嫁得林逋瘦一雙,長是天

寒日。’客窗吟諷,何減秦嘉、徐淑之贈答也。”董氏工詩詞,擅畫,與湯貽汾琴 瑟和諧,伉儷情深。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三《人物·文學》載: “董潮,字曉滄,號東亭, 少孤,育于外家陳氏,占籍海鹽。能詩善書畫,尤工駢體。乾隆間,上允廷臣, 請以禮闈備卷四十人,備中書、學政之選,潮與焉。尋入內閣行走,充《通鑑輯 - 4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覽》纂修官,取材淵富,裁製謹嚴,得良史之體,旋成進士,改庶吉士。請假歸, 應修兩邑志書之聘,垂成而卒,年三十五。”同書卷九《旌卹·節孝》載: “莊氏, 監生董襄妻,二十二寡,守二十八年。”董氏出身書香門第,母莊氏以節孝稱,與 湯貽汾同爲早孤之身,此或爲二人精神契合之基礎。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十八歲 秋,北上覲見。 秋,外祖楊奞爲醵資,北上引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七自注: “乙卯秋,外 祖陟庭公言於鄉先生,醵資以行。” 《琴隱園詩集》卷一《辭家》詩: “書聲已不在 庭幃,柔櫓聲遙尚倚扉。終恐童心貽母慮,漫愁青眼到兒稀。今生多分長爲客, 明日如何便得歸。萬語千啼腸斷盡,幸殊窮路覓人依。” 光緒《毘陵前黄楊氏族譜》卷八《世表》載:“(楊)奞,行三,字沖子,號 陟庭,太學生。任雲南府昆明縣知縣,陞武定直隸州知州,敕授文林郎,例晉奉 政大夫。生雍正辛亥八月二十二日,卒於嘉慶丁卯十二月十八日,壽七十,葬定 西鄉戴家村新阡主穴。配湯氏,敕封孺人,例晉宜人,同城候選州同,誥封中憲 大夫,晉贈通奉大夫,廣西布政使司諱自任女。生雍正壬子十一月十一日,卒於 嘉慶丙寅四月二十七日,壽七十五。合葬。”楊奞娶湯自任第四女。湯自任父湯説 行八,湯貽汾高祖湯諴行九,爲同胞兄弟。湯楊兩姓世爲姻親,且多有功名,爲 里中望族。一時困窘,仍能醵資應對。 過山東,繞道莒州,州牧許紹錦資以川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八自注: “是行也,先 至莒州,山程犖确,弱齡初客,祇覺情緒黯然。”其十九自注: “莒刺史許丈紹錦, 嘗受業於忠義公。予至莒,值其赴郡,幕中吕雲莊先生,忠義公故人,謂且小住。 刺史聞之,寄書家人資予,乃至天津。 ” 《琴隱園詩集》卷一《抵莒州》詩,自注: “莒刺史許絅亭先生,名紹錦,先大父門人。” - 48 -

卷一

讀書襲爵

嘉慶《莒州志》卷六《職官》知州欄: “許紹錦,號絅亭,武進人。貢生,乾 隆五十六年任。”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九有句: “莒父有神君,少學於吾祖。不獨傳之經,亦能承治譜。”嘉慶《莒州志》即許紹 錦修,見湯大奎精於製譜修志,且誨人有功。 許紹錦幕友吕嶽(雲莊),亦湯大奎故人。湯大奎《炙硯瑣談》卷上載:“庚 辰秋試報罷,同人賦《落葉詩》,用高青邱《梅花》詩韻九首,吕雲莊嶽自擅場, 其七云: ‘登山臨水總依依,萬里寒蕪淡夕暉。天地側身迷北望,江湖驚鵲杳南飛。 翠微寺裏雲原薄,烏桕門前樹亦稀。直待春風破林杪,相逢何啻錦衣歸’。”湯大 奎《緯堂詩鈔》卷二有《同楊敦復、吕雲莊東郊訪菊》詩,卷三有《年來知交星 散,筠峙官兖,旭昇官蜀,既之官豫,沖子滇官,會基、敬之客都門,佩木客秦, 雲莊客楚,似撰客晉,予亦匏繫宋中,感而賦此》詩。湯貽汾獲湯大奎門生故舊 之助頗多,見湯大奎風雅之餘,待人亦寬和多惠。 經蒙陰、泰安北上,得天津令陸香森之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有《曉發蒙陰》詩。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 詩,其四十七自注: “予於乾隆乙卯,嘉慶庚申、戊辰,凡三過泰山,未獲一登。” 蒙陰在莒州西北,皆屬沂州府。泰安爲泰安府首縣,在蒙陰西北。湯貽汾入都, 由蒙陰、泰安北上,至直隸天津府首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十九自注: “刺史(許紹 錦)聞之,寄書家人資予,乃至天津。時陸太守香森宰是邑,其尊人温處觀察耕 方先生,忠義公壬午同年,又有連,故亦有所資焉。”光緒《重修天津府志》卷十 四《職官》天津縣知縣欄載:“陸香森,江蘇陽湖監生,(乾隆)五十八年任。” 據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十九《選舉》,陸瑗、湯大奎,皆乾隆二十七年(壬 ,楊奞第五女,適陸瑗(耕 午)舉人。又據光緒《毘陵前黄楊氏族譜》卷八《世表》 方)子陸光遠。湯貽汾母,爲楊奞長女。 九月抵都,寓騾馬市。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自注:“九月抵都, 至冬無裘,家開先孝廉贈予二襲。”同上詩,其二十一自注:“予至都,寓騾馬市 - 4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生生店。”舉人湯開先事蹟俟考。 遷居堂子胡同,與族子湯令名居。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一自注: “族子令名 下第在都,方僦寓堂子胡同大宅,邀予同居,乃就之。” 同治《湯氏家乘》卷四《世表》載: “令名,行一,字珂聽,貽清子,太學生。 娶李氏,壽七十有四,敕贈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大宇孫女,太學生瑞璜女。妾 □氏。無嗣,女一,妾出。適史日子,邑庠生宫孫,亨衢子。生乾隆二十七年壬子 十一月二十七日巳時,卒嘉慶十八年癸酉正月十八日申時,享年五十有二。與李 合葬茶山金家村祖塋昭穴,坤山艮向兼丑未分金。”① 繼遷粉坊琉璃街許承志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一自注: “既而忠義 公故交,前番禺令許繼士先生,即莒州刺史叔,招予遷其粉坊琉璃街居第,相待 彌厚。”同書卷二《除日抵都》詩,自注: “乙卯寓許樸齋先生居,先生以予齒稚, 常以‘小湯’呼之。” 道光《廣東通志》卷四十五《官職表》番禺縣知縣欄: “許承志,江蘇武進人。 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據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十三《故廣東番禺縣 知縣許君家傳》文,許承志乾隆四十二年罷番禺令,發配韶州,以乾隆帝八旬萬 壽(1790)得原銜。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入都,以圖復官。 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十六《福建鳳山知縣世襲雲騎尉湯君墓表》文: “同 里許承志,君莫逆交也,客臨清,夢與君讌飲,酒半,君忽高歌,多軍中曲詞, 甚激楚,聞欲泣。君笑曰: ‘丈夫亦效兒女子態耶!’其靈爽不泯如此。”湯大奎殉 難,許承志夢中與其飲酒高歌,見二人情深義重。 十二月十四日,兵部帶領引見,奉旨發回兩江總督標下學習。 兩江總督費淳嘉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爲題報世襲雲騎尉湯貽汾發回兩江督 標下學習期滿事》題本有云: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



湯令名烈祖湯元衡,爲湯貽汾天祖。湯令名天祖湯誦行三,湯貽汾高祖湯諴行九。事具同治《湯氏家乘》 。 - 50 -

卷一

讀書襲爵

處地方軍務,兼運糧餉操江臣費淳謹題,爲咨行事。嘉慶元年正月拾壹日,准兵 部咨,武選司案呈,乾隆陸拾年拾貳月拾肆日,本部將請旨發標學習雲騎尉湯貽 汾,帶領引見,奉旨:‘湯貽汾著發回兩江總督標下學習,欽此。’除給與驗票, 令其投標外,知照兩江總督可也等因。” 因許承志出都,三遷魏染胡同富順店,居至次年二月。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一自注: “(許承志) 後以細故被枉,鐫秩出都,予乃遷魏染胡同富順店,至明年嘉慶初元二月乃行。” 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卷十三《故廣東番禺縣知縣許君家傳》文: “君友某與某 甲口角,君爲解紛,而甲益肆,遂互訐讞成。甲戍邊,君亦落職。”湯貽汾乾隆六 十年(1795)九月到京,次年二月歸里,五月間四易其居,兩投親友,奔波勞頓, 可以想見。

嘉慶元年丙辰(1796)十九歲 離京歸里,旋赴鳳陽守備任。 正月,乾清宫覲見,吴省欽贈狐白裘。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二自注: “嘉慶元年 正月,乾清宫引見,碰頭謝恩。”同書卷二《除日抵都》詩,其二自注:“吴白華 先生與先大父同年,汾乙卯入覲時衣羊裘,先生曰:‘褻衣不可近至尊。’即自解 狐白裘,就朝中爲予易之,寒亦因以稍禦。今先生已歸田矣。” 吴省欽,字充之,江蘇南匯人,湯大奎進士同年,時以工部侍郎出任順天學 政。吴省欽工詞賦,贈湯貽汾狐白裘,益見與湯大奎當日之情厚。 離京時,董誥、趙懷玉、洪亮吉、董思駉等分俸以贈。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二自注: “董文恪公 時官大司農,係忠義公癸未同年。趙味辛丈方官舍人,洪稚存丈方督學黔中歸, 董惠疇丈方官户部主事,則予外舅從叔,皆忠義公執友,俱分俸見貽。”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謝董蔗林誥大司農即以辭别》詩。時董誥官户部 - 5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尚書,趙懷玉官內閣中書,洪亮吉督學貴州始歸,授讀上書房。湯大奎與董誥進 士同年,趙懷玉、洪亮吉爲里中世交,故皆分俸贈之。 民國《董氏家乘》卷九《世表》載: “(董)思駉,初名沅,字惠疇,號心牧, 附例監生,乾隆丙午順天舉人,己酉進士,官户部山西司主事,廣東司員外郎, 廣西潯州府知府,授奉政大夫。生乾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子時,卒嘉慶三年十一 月初一日戌時,年五十三。”董思駉官户部山西司主事。時湯貽汾已聘董氏,岳父 董襄之祖董傳,爲董思駉父董㒔胞兄。 至山東德州資罄,得杭人陳澤之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二自注: “歸至德州, 資罄典裘,不數日復罄,邂逅杭人陳澤,同行旅費皆藉之,還里乃償,至今不忘 也。”德州隸濟南府,位於直隸與山東交界處,爲南下必經之路。湯貽汾晚年仍不 忘早年受助之事,見其仁義。 三月三日,抵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三自注: “元年三月 抵家。”其三十一自注:“丙辰都旋,係上巳日抵里。” 三月二十九日,到兩江總督標下學習。 兩江總督費淳嘉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爲題報世襲雲騎尉湯貽汾發回兩江督 標下學習期滿事》題本有云: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 處地方軍務,兼運糧餉操江臣費淳謹題,爲咨行事。嘉慶元年正月拾壹日,准兵 部咨,武選司案呈,乾隆陸拾年拾貳月拾肆日,本部將請旨發標學習雲騎尉湯貽 汾,帶領引見,奉旨:‘湯貽汾著發回兩江總督標下學習,欽此。’除給與驗票, 令其投標外,知照兩江總督可也等因。隨據世襲雲騎尉湯貽汾,於嘉慶元年叁月 貳拾玖日到標學習,經前署督臣蘇凌阿咨明兵部在案。” 七月,攜親至金陵候補,寓西華門,始食雲騎尉全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三有“其時母未衰, 挈我妹與弟”句,自注: “七月,侍太夫人抵金陵,寓西華門周氏。堂後有亭,予 所憇,亭前有老槐一株,表叔史敬之先生課弟讀書於堂西。始食雲騎尉全俸,月 - 52 -

卷一

讀書襲爵

支銀七兩八分三釐。太夫人與妹日製鬓花、椒囊,使老僕鬻之,以佐薪米。時兩 僕兩嫗,一執爨者,九人而已。”兩江總督節制營伍,官署駐金陵,湯貽汾應先至 總督衙門報到,聽候差遣。時蘇凌阿總督兩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有《秦淮》 《秦淮柳枝詞》二詩,皆本年作,見 其鍾愛金陵風物。 九月,攜家抵鳳陽府城,權鳳陽衛守備。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夜度清流關》 《抵鳯陽》詩。清流關,在滁州西 二十五里,湯貽汾由金陵北上鳳陽所必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四自注: “元年九月, 予權鳯陽守備。太守胡公鵬雲,忠義公壬午同年。”同書卷一《抵鳳陽》詩“幸有 知心賢太守”句,自注: “胡公雲鵬,先大父同年。 ”光緒《鳳陽府志》卷六下《秩 官表》知府欄: “胡鵬雲,直隸高陽進士, (乾隆)六十年任。”鳯陽衛守備,秩正 五品。 秋冬,因公至懷遠,兼探望姨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四自注: “懷遠令張 公瓚,太夫人從妹婿。予於役懷遠,并謁姨母,咸視予厚。”懷遠爲鳳陽府署縣, 在府城西北。 嘉慶《懷遠縣志》卷十四《職官表》知縣欄: “張瓚,江蘇長洲人,監生,遵 乾隆二十六年豫工例,捐縣丞,保舉知縣。五十四年十一月任,五十六年三月, 以回避調建平。五十七年二月復任,六十年七月調署合肥。 (嘉慶)元年四月回任。 ” 張瓚嘉慶元年宰懷遠,其妻之祖楊書,與湯貽汾外祖楊奞之父楊士凝,爲胞兄弟。 湯貽汾母楊氏,與張瓚妻爲堂姐妹。

嘉慶二年丁巳(1797)二十歲 二月妻董氏來歸,五月卸鳳陽守備事,九月赴潛山守備任。 二月,妻董氏來歸,時於役安慶,翌月始返。 - 5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四自注: “明年二月, 予當畢姻,適於役皖城,至期不返,婦車至門,太夫人命如常禮。”皖城,指安徽 省會安慶,安徽巡撫駐地。董氏時年二十二歲。同詩,其二十四自注: “三月十七 日予歸,即命合巹,而是日適吉。” 三月,清廷遣兵赴河南,圍剿白蓮教徒,湯貽汾以未膺征調爲憾。 嘉慶元年,湖北白蓮教徒起事。本年三月,襄陽教徒竄入河南,河南布政使 具奏求援,清廷遂遣兵堵截追剿。①湯貽汾未膺征調,自覺英雄無用武之地。湯貽 汾《琴隱園詩集》卷一《遣兵赴河南》詩: “朅聞當陽賊,漸逼汴梁城。汴爲江北 户,扼要尤當爭。……顧我愧孱弱,弱冠仍書生。軍書佚名姓,曷敢妄請纓!自 握徑寸符,長憂昧戎經。私居聚米計,心度勢與形。”湯貽汾未至沙場,而心繫時 事。 五月,卸鳳陽守備事,典質還金陵。得交董進、何瑞芝。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四自注: “五月受代, 無歸資,典質以行。”其二十五自注: “(嘉慶)二年五月,還白門。因訪又一村主 人歐陽氏,得交其鄰董小狂茂才。小狂所居曰窺園,竹木陰翳,豪於詩酒,與何 蕉衫茂才爲莫逆交。時蕉衫他游,予以詩訂交,後二年乃得相見。予平生知己, 無逾二人。”又,同書卷一《夢族兄韻清,時寓白門戴氏池館》詩,知湯貽汾時寓 戴氏池館。 同治《續纂江寧府志》卷十四《人物》 “侯雲松”條: “(董)進字小狂,上元 諸生,喜爲詩,隨口立就,未嘗起草。時錢塘袁枚方以風雅樹壇坫,未嘗一詣。 重交遊,矜困厄,既傾其家結茅野處,闢地種花竹,名之曰‘窺園’。又一邨者, 鄰人歐陽棣之、曙堂兄弟之居也。將軍慶霖過之,遂訪進,進不爲禮,將軍睢盱 去,謂歐陽曰: ‘此直大狂,何但小也!’湯貞愍以世職需次江寧,暇日游水月庵, 過窺園,進方短衣科頭,煮茗石上,貞愍映籬呼曰:‘若主人可得見耶?’弗應, 亦弗顧。介歐陽以往,乃知即主人也,言詠竟日,遂爲晜弟交。瑞芝字蕉衫,亦



詳參《清史編年》第七卷,嘉慶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條。 - 54 -

卷一

讀書襲爵

上元諸生,温文沈默,雖慷慨悲歌,亦出以矜慎,進與之最契。瑞芝客遊,進圖 其形壁間,飲酒輒對之,設杯杓,若勸酬。後家益貧,賣花及卜以終。著有《窺 園草》,瑞芝著有《澹生吟草》,貞愍爲合刊之,雲松爲之序。”湯貽汾年少襲爵, 平生知己董進、何瑞芝,皆非仕途中人,見其真誠坦率,論交無門第之見。 九月,挈家至安徽省城,旋抵潛山營守備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挈家之潛山任發白門作》詩。同書卷三十二《七 十感舊》詩,其二十六“側聞當陽城,萬竈生荆杞。轉戰猶未休,軍行似流水。 年荒繼大疫,十人八九死”句,自注:“(嘉慶)二年九月,權潛山守備。江行至 懷寧,知潛山兵大半從征三楚失利。”湯貽汾赴潛山任,溯長江至安徽省會安慶, 謁見諸長官。潛山營守備秩正五品,駐安慶府潛山縣。 拜謁安徽巡撫朱珪,得敘世誼。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朱石君中丞數叩予從父賓鷺振業家況賦呈》詩, 題注:“中丞出從祖藥岡先生門。從父,先生從子。”朱珪舉乾隆十二年順天鄉試 同考官,湯大紳(藥岡)爲其房師。 同治《湯氏家乘》卷三《世表》載:“(湯)大紳,行三,字孫書,號藥岡, 自振長子,附監生。雍正乙卯順天舉人,補授內閣中書舍人。乾隆壬戌會魁,殿 試一甲第三名,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乙丑會試同考官,丁卯順天鄉試同考 官,敕授文林郎。 ”又“修業,行三,字賓鷺,號狷菴,大紳次子,太學生。 ”按, 賓鷺爲湯修業表字,湯貽汾詩題誤記爲振業。 至潛山守備任,訪二喬故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一《二喬宅》詩。民國《潛山縣志》卷二《古蹟》 載: “喬家故井,在縣北彰法山麓。府志相傳漢末喬公有二女居此,皆國色,孫策 克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二女以殘脂粉投井中,後井常有脂粉色。”二喬姊妹所 適,皆少年英雄,風流瀟灑。湯貽汾以武將而擅詩畫,訪二喬故蹟,心有戚戚焉。 秋冬駐扎宿松,防禦白蓮教匪。 《琴隱園詩集》卷一《宿 湯貽汾《琴隱園詞集》卷一有《賀聖朝 宿松軍中》詞。 松軍中》詩,有“涼秋侵羽扇”句;《夜半宿松城上》詩,有“蟲寒似留月”句, - 5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知秋冬皆在宿松軍營,另作有《軍中會諸將飲射至夜口號》詩。 民國《宿松縣志》卷二七《武備志·兵事》載: “嘉慶元年丙辰,川楚白蓮教 匪起,犯湖北孝感。六月,調潛山營游擊藍進禄、寧國營千總火嘉瑞,帶兵防禦 宿松,駐縣城。……二年,藍進禄罷去,改調温大勇、柳國賓相繼駐防。四年寖 平,始撤去。”安慶府屬宿松縣,位於鄂皖交界。嘉慶元年,白蓮教於湖北起事, 故潛山營游擊(從三品)調守宿松,嘉慶四年撤去。湯貽汾官潛山營守備(正五 品),受其節制。

嘉慶三年戊午(1798)二十一歲 六月卸潛山守備,九月赴廬州都司任。 二月,長女湯簫誕於潛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七自注:“(嘉慶) 三年二月,生女於潛山。”同書卷十三,有《平刑關别大女簫》詩, 《琴隱園詞集》 卷三有《長安女 舟夜聽女簫彈琴》詞,知湯貽汾長女名簫,且能琴。 同治《湯氏家乘》卷三《世表》第十世欄載:“(湯)貽汾,……女二,長適 無錫署江西贛縣縣丞楊大銓,江西萬年縣巡檢芸子。”同治《萬年縣志》卷四《職 官志》載: “楊芸,江蘇無錫人,議叙,道光四年任(巡檢) 。”同治《贛縣志》卷 二十五《職官志》縣丞欄載:“(道光)十一年任,楊大銓,大興人,由供事,議 敘。”湯簫所適,乃同鄉之官宦人家。 六月,受代還金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七自注: “六月,代 還白門。”同書卷二《留别潛山署》詩,“儒堪作將輸羊子,兵不知農愧令公。聞 道荆襄烽火靖,何當米價賤江東”句,自注:“時皖中米貴。”湯貽汾身爲武將, 無時無刻不念及國運民瘼。 安徽巡撫朱珪嘉慶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奏報通省二麥約收分數》摺云,本年 “約收九分者,銅陵、石埭、蕪湖、英山、霍山等五縣。約收八分有餘者,桐城、 - 56 -

卷一

讀書襲爵

太湖、祁門、黟縣、南陵、青陽、東流、當塗、潁上、和州等十州縣。約收八分 者,懷寧、潛山、宿松、望江、歙縣、休寧、婺源、績溪、寧國、貴池、建德、 繁昌、無爲、舒城、廬江、巢縣、阜陽、太和、六安、來安、含山、建平等二十 二州縣。……統計通省麥收,約七分有餘。”①此年皖省春收約七分有餘,湯貽汾 所在之潛山,約收八分。 九月,權廬州營都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八自注:“(嘉慶) 三年九月,權廬州都司,仍由長江侍太夫人之任。”其二十九自注:“廬州都尉, 爲漢軍騎都尉楊德齡,始受余代,繼復代余。”廬州營都司,駐廬州府城,秩正四 品。楊德齡後爲湯貽汾妹婿。 秋冬,訪廬州包拯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八“凜凜鄉先生, 心儀千載前。一硯不妄取,豈博廉名傳”句,自注: “包孝肅祠居水中,產金背鱠 魚,人呼爲包公鯽。” 嘉慶《廬州府志》卷五《古蹟下》載: “香花墩,康熙《志》: ‘在合肥縣城外 壕水中,孝肅包公讀書處,今爲公祠。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度,竹樹陰 翳。舊有軒名回瀾,遊人至此,作濠濮間想’。”包拯爲官清正廉潔,湯貽汾訪廬 州包拯祠,仰止之情,溢於言表。 秋冬,與壽州鎮總兵王集,夜飲二道河軍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初至二道河軍中作》 《軍中陪王將軍集夜宴》詩。 應以公事至此。 光緒《壽州志》卷十六《職官志·名宦》載: “王集,字午堂,漢軍正紅旗人, 任壽春鎮總兵,靜鎮不擾,善書工詩,愛與文人賢士交游。嘉慶七年,宿州逆匪 滋事,集同鳳廬道珠隆阿率兵剿滅之,以勞績升擢,官至左副都御史。”光緒《重 修安徽通志》卷一百三十六《職官志》表二十四,提鎮欄載:“嘉慶三年,王集,



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宫中檔奏摺,檔號 404002360。 - 5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山陰人,有傳。”王集善書工詩,爲官靜鎮不擾,湯貽汾與之宴飲至夜,見二人頗 爲投契。

嘉慶四年己未(1799)二十二歲 六月,權江寧城守右營都司,歲末赴京引見。 六月二十八日,兩江總督題報湯貽汾學習期滿,時已卸廬州任,旋權江寧城守右 營都司。 兩江總督費淳嘉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爲題報世襲雲騎尉湯貽汾發回兩江督 標下學習期滿事》題本有云: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 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臣費淳謹題,爲咨行事。嘉慶元年正月拾壹日,准兵 部咨,武選司案呈,乾隆陸拾年拾貳月拾肆日,本部將請旨發標學習雲騎尉湯貽 汾,帶領引見,奉旨:‘湯貽汾著發回兩江總督標下學習,欽此。’除給與驗票, 令其投標外,知照兩江總督可也等因。隨據世襲雲騎尉湯貽汾,於嘉慶元年叁月 貳拾玖日到標學習,經前署督臣蘇凌阿咨明兵部在案。今據臣標中軍副將常懷義 詳稱,世襲雲騎尉湯貽汾,自嘉慶元年叁月貳拾玖日收標,扣至嘉慶肆年叁月貳 拾玖日,叁年期滿。并聲明自學習之日起,並無告假離標。今卸署廬州營都司事 務,詳送考驗等情。據此,該臣看得,世襲雲騎尉湯貽汾,於乾隆陸拾年拾貳月 拾肆日准兵部咨,奉旨:‘湯貽汾著發回兩江總督標下學習。欽此。’據該世職湯 貽汾,於嘉慶元年叁月貳拾玖日到寧,經前署督臣蘇凌阿照例收標,令其學習。 今扣至嘉慶肆年叁月貳拾玖日,叁年期滿。伏查定例內,漢世職人員,分發督撫 提鎮標下學習效力叁年,果能弓馬嫻熟,諳練營伍,出具考語具題等因在案。兹 臣考驗得,該世襲雲騎尉湯貽汾,年富力强,弓馬可觀,與出考具題之例相符, 相應循例題明,俟部覆至日,給咨送部引見。臣謹具題,伏乞皇上睿鑒,勅部議 覆施行,爲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帝硃批:“該部議奏。”①湯貽汾學習期滿時,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3349-0010。 - 58 -

卷一

讀書襲爵

弓馬已頗可觀,誠良將之材。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九自注: “廬州都尉, 爲漢軍騎都尉楊德齡,始受余代,繼復代余,同官執柯,婿予女弟。婚期八月, 而余六月受代,當還白門,於是太夫人攜家人留廬,而予獨行。”其三十自注: “(嘉 慶)四年六月還金陵,權城守右營都司。公廨在陸家巷,距節署頗遠,董小狂、 何蕉衫過從最密。”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獅窟書感》詩, “開徑早成獅窟讖”句自注: “余權江寧城守,嘗葺小齋名‘詩窟’ ,垂五十年矣。”同書卷二,本年有《窺園》 詩,詠董進居所。 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十七《武備》載: “江寧城守副將,統轄七營。…… 右營,都司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千總二員,把總四 員。俱駐江寧城內。馬戰兵九十七名,步戰兵四十名,守兵三百六十一名,官坐 馬二十二匹,戰馬九十七匹。歲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九千九百兩零一錢二分八釐, 米一千七百九十二石八斗。是營防守上元、江寧二縣地方。 ”江寧城守右營都司, 駐江寧城內,秩正四品。 七月十四日,與董進、歐陽栻遊攝山,宿棲霞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七月十四日,偕董小狂進、歐陽冶亭栻游攝山》 詩,“弗如洪厓小雪精,不用摇鞭入雲表”句,自注:“是游也,小狂跨驢,冶亭 跨騾,予跨馬,而驢甚疾,騾馬不能及。冶亭戲曰: ‘敘齒歐陽原讓董,登程騾馬 不如驢。’小狂曰:‘君顧以大畜自況,而以小畜況我邪?’掌執鞭者皆大笑,附 誌於此。”又“只愁芝菌餐不得,明日先驚飯後鐘”句,自注:“小狂與山僧卓群 有舊,今藉爲主人。”同卷復有《攝山》詩。 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六《山水》載: “攝山,在上元東北四十里。一名繖 山,一名棲霞山。”同書卷十《古蹟》載: “棲霞寺,在太平門外四十里攝山。”湯 貽汾與董進、歐陽栻策馬遊山,談笑風生,見其童心未泯。 偕董進、歐陽栻宿般若臺,夜飲攝山千佛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偕小狂、冶亭宿棲霞般若臺贈卓群上人》 《夜半 - 5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偕小狂、冶亭、卓群從般若臺攜酒至千佛嶺醉月》詩。 據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十《古蹟》載,般若臺爲棲霞寺一勝。同書卷六 《山水》載: “千佛嶺, 《建康志》: ‘山有千佛嶺’ 。按江總《棲霞寺記》: ‘明僧紹 居士之子仲璋爲臨沂令,於西峰石壁,與度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大同四年,龕頂 放光。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及宋江夏王、霍姬、齊 田魯等琢造石像,梁臨川、靖惠王復加瑩飾,嶺中道有沈傳師、徐鉉、張稚圭、 王雩等題名’。”千佛嶺諸佛環繞,肅穆莊嚴,湯貽汾夜半攜友人及山僧醉飲於此, 見其放浪形骸。 七月十五日,登攝山最高峰。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攝山》詩, “陽烏欲西下,未至南峰巔”句,自 注: “絶頂曰最高峰。”同卷《題最高峰即留别諸僧,與小狂同作》詩: “此山佳處 不于高,卻到高峰興愈豪。極目山河千蟻穴,側身天地一鴻毛。那無佛國容狂士, 只有山靈愛爾曹。採得仙芝難當穀,不如歸去醉村醪。”湯貽汾登高而小天下,氣 度出塵。然自知身爲狂士,終究不入佛國,難食仙芝,便尋其真趣於山靈之間。 八月,適楊德齡妹合巹,楊次日出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二十九自注: “都尉合卺 之際,奉檄出師,次日即發。”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三十六《職官志》表二十四,都守欄載: “嘉慶 二年,楊德齡,漢軍人,世職,廬州營都司。”湯貽汾與楊德齡互代爲廬州營都司, 且皆有世職,出身相仿,此即聯姻之基。 九月,母楊氏攜家人來金陵,弟貽浚留廬州。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自注: “九月,太夫 人攜家人至自廬,弟留妹處,從王明經蘭化遊。” 查勘西南三十四汛,便道與董進遊牛首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暮秋偕小狂游牛首馬上作》詩。同卷《偕小狂 游牛首》詩,自注:“時以查勘西南三十四汛,便道得遊。” 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六《山水》載: “牛首山,在江寧城南三十里。一名 - 60 -

卷一

讀書襲爵

牛頭山,一名天闕山,一曰仙窟山。”湯貽汾查勘道中不忘遊覽,爲官風雅自適。 十一月,以學習期滿,起程入都引見,除夕日抵京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自注: “予以學習期 滿,於十一月入都引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曉過郯城》《宿樂城驛》《渡易水》《除日抵都》 詩。郯城屬山東沂州府,位於蘇魯交界處。樂城驛在直隸獻縣,屬河間府。易水 爲北上京師必渡,亦荆軻慷慨悲歌之處,故湯貽汾有所吟詠。同書同卷,本年有 《獨客》詩,抒思鄉之情。

嘉慶五年庚申(1800)二十三歲 正月入覲,四月權京口守備。 正月二十四日,兵部帶領引見。 《嘉慶帝起居注》嘉慶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條: “(兵部)又將學習期滿雲騎尉湯 貽汾帶領引見,奉諭旨:‘湯貽汾著發回本省,交與該督,照例以守備題補’。” 湯貽汾在都時,嘗過許承志故宅,乾隆六十年入覲時曾寓於此。 《琴隱園詩集》 卷二《過許樸齋先生故宅》詩,“蔣徑全蕪徐榻壞,可憐春燕返天涯”句,自注: “蔣竹塘調、徐秀先宗鄭兩孝廉,皆嘗依先生居。”蔣調、徐宗鄭皆常州人,許承 志之厚待鄉人如此。 二月,出都南旋,三月初四日抵金陵,次日回標候補。 兩江總督費淳嘉慶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爲題請湯貽汾補授江蘇狼山鎮標三江 營守備事》題本: “查有後補陸路守備湯貽汾,年貳拾柒歲,常州府武進縣人,由 世襲雲騎尉,於嘉慶元年叁月內收標學習,叁年期滿,經臣給咨送部,於嘉慶伍 年正月貳拾肆日,由兵部帶領引見,奉旨: ‘湯貽汾著發回本省,交與該督,照例 以守備題補。欽此。 ’於嘉慶伍年叁月初伍日回標候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七自注: “予於乾隆 乙卯,嘉慶庚申、戊辰,凡三過泰山,未獲一登。”同詩其三十一自注:“五年三 - 6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月朔,黄天蕩遇暴風,投岸不及,舟壞將溺。舵觸漁罾,罾破,漁者索償,并力 挽舟,乃得登岸。”黄天蕩在江寧府東北八十里,江濶浪急。其三十一自注:“丙 辰都旋,係上巳日抵里。此行與內子别時,曾期以上巳相見,今歸期祇遲一日, 非以此故易舟,則適如約也。” 四月,權京口右營守備,與同官頗融洽。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二自注: “五年四月, 權京江守備①,獲交王夢樓太守、馮艾圃進士。同官則清霽亭太守,許春池、顧思 亭兩廣文,盛望亭照磨,文酒流連,極一時之盛。”同書卷三十,有《嘉慶庚申, 予守備京江時數相過從者,同官則清霽亭華太守、許春池鯉躍教授、顧思亭堃教諭、 盛望亭斯際照磨,鄉先生則王夢樓文治太守、馮艾圃錫宸進士。次年代還白門,嗣 屢過之,始而勞燕東西,繼乃罏寒笛楚,及今未五十年直無知。予嘗飲中泠一滴 者,頃復過之,慨焉成咏》詩。京口右營守備,駐丹徒縣圌山寨,秩正五品。 湯大奎乾隆二十七年舉順天鄉試,翌年成進士,王文治(夢樓)皆充同考官, 誼屬師生。王文治丹徒人,由雲南臨安知府致仕,時退居鄉里。馮錫宸(艾圃) 丹徒人,乾隆五十二年進士,時亦里居。時鎮江府知府清華(霽亭),府學教授許 鯉躍(春池),丹徒縣學教諭顧堃(思亭),鎮江府照磨盛斯際(望亭)。丹徒爲鎮 江府首縣。 六月十八日,宿焦山迎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立秋宿焦山》詩,有“竹樓老僧初啟窗,貪吹 鐵笛吹無腔。招來坐月共水檻,月裏水裏影兩雙。焦山昨多避暑客,無客迎秋共 今夕”句,知是時頗閑適。是年六月十八日立秋。光緒《丹徒縣志》卷二《山》 載:“焦山,在城東九里大江中,與金山並峙,相距十里許。” 秋,飲王文治快雨堂,觀家樂。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二自注: “夢樓書法 獨步,家樂尤足移人,獨皆饜予所欲。”同書卷二《王夢樓文治太守招飲快雨堂觀 ①

檢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七十二《江蘇統部》武職官欄,京口協水師營、京口右營,皆設守備,前者駐靖

江縣,後者駐丹徒縣。湯貽汾自述“同官”者皆在丹徒,故職務爲京口右營守備。 - 62 -

卷一

讀書襲爵

家樂賦呈》詩,有“金風播窗翠,午夢泠然覺”句,知爲本年秋間事。 冬,與上官張秉樞遊北固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八公祠》詩,有“積雪堅如鐵,陰厓屐齒鏗” 句。光緒《丹徒縣志》卷二《山》載,北固山有“李衛公祠、錢文惠公祠、宇文 昭節祠、二賢祠、三賢祠、趙彦逾祠、陳公祠、王公祠、楊公祠、劉公祠、徐公 祠、文昌祠、朱文公祠、鄧艾廟、石大將軍祠、三賢祠又劉使君廟、柳如京廟、羅 公廟。”北固山在丹徒城北里許,多祠廟,非丹徒他處所能及,故知湯貽汾所訪爲 此地。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二自注: “靖逆侯張 公,時官參將,予隸麾下,暇即追隨,遍尋古蹟。 ”同書卷三十《懷故帥靖逆侯張 公秉樞》詩,小序云: “予守備京口時,公方官參將,予隸麾下,甚相知愛。時方 承平,談讌爲樂。 ”張秉樞時官鎮江城守營參將,駐鎮江府,秩正三品。 本年,迎養外祖父楊奞、岳母莊氏於京江官舍,親友亦多來投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三自注: “五年,外 祖陟庭先生、外姑莊孺人,皆迎養京江官舍。”民國《董氏家乘》卷九《世表》載: “(董)襄,字濟泉,國子監生。生乾隆二十年,卒乾隆四十四年,年二十五。娶 莊氏,乾隆庚午舉人、山西交城縣知縣繩祖女,守節,生乾隆二十三年,卒嘉慶 十一年,年四十九。葬大南門外三寶橋王家村前殳塋昭兆。無子,以喆熊長子世 棨嗣。女一,適襲蔭雲騎尉、浙江樂青協副將湯貽汾。 ”莊氏嗣子董世棨卒於嘉慶 八年①,時仍在世。湯貽汾迎養岳母,見其仁孝。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三自注: “徐惕庵太 守、楊若□、何蕉衫,暨族兄貽典,皆先後主予。是秋,太夫人至廬州,挈弟還。 ” 徐大榕爲湯貽汾里人,曾官山東濟南府知府,時已乞歸養。何瑞芝爲金陵故交, 歲末返鄉。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送蕉衫歸金陵》詩,有“縱説重逢期隔 歲,等閑又是一年愁”句。湯貽汾學習期滿後,京口守備爲其初任之職,戚友皆 ①

民國《董氏家乘》卷九《世表》載:“(董)世棨,生乾隆四十六年閏五月十三日午時,卒嘉慶八年七月初

五日巳時,年二十三,未娶,卒、葬無考。” - 6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來投靠。

嘉慶六年辛酉(1801)二十四歲 春卸京口守備,夏權江寧右營守備,秋權廬州都司。 二月二十八日,長子湯綬名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二自注: “靖逆侯張 公,時官參將,予隸麾下,暇即追隨,遍尋古蹟。次年,公舉一子,予生綬名, 後皆襲世職,而綬名生四十五年而逝,公之子官散秩大臣,久不通消息矣。”同上 書,卷三十《懷故帥靖逆侯張公秉樞》詩,小序云: “今公薨已久,兩人在京口同 歲所舉男,湯餅互招,宛如昨日。” 同治《湯氏家乘》卷四《世表》載: “綬名,行一,字壽民,貽汾長子,承襲 雲騎尉。江南鹽城營守備,誥授武德騎尉。娶莊氏,誥封宜人,乾隆甲寅恩科副 榜,候選直隸州州判垣女。子一,世佺。女一,適山陽兼襲雲騎尉,安徽徽州府 同知關從龍,廣東提督天培子。生嘉慶六年辛酉二月十八日辰時,卒道光二十五 年乙巳十二月十五日申時,享年四十有五。與莊合葬淳化鎮祖塋昭穴,癸山丁向 兼丑未分金。” 三月,卸京口守備事,夏權江寧城守右營守備。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三自注:“次年春, 代還白下。今知舊事者,惟老妻一人而已。”同詩其三十四自注:“嘉慶六年夏, 權江寧城守右營守備。廨鄰北捕通判,門前荷沼甚大。”嘉慶四年(1799),湯貽 汾曾權該營都司。 春夏間,王豫見訪金陵,遂定交。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王柳村豫見訪金陵索贈》詩二首,其一有“悔 從京口住,未放渡頭船”句,其二有“面從今日識,詩當古人看”句,知一見如 故。 王昶《蒲褐山房詩話》载: “王豫字應和,號柳村,丹徒人,諸生,有《種竹 - 64 -

卷一

讀書襲爵

軒集》。柳村居潤州之翠屏峰下,在大江南岸,正直金、焦江雲海月,朝夕在几硯 間,故其襟情瀟曠,超然物外,僅與詞客、梵僧扁舟來往。顧數訪予三泖漁莊, 從容談藝,得知其所造,詩宗劉眘虚、王龍標諸人,長於五言古體,古文亦似南 宋人小品。”王豫居丹徒,工詩文,爲人超曠,不與俗流爲伍,湯貽汾爲官丹徒, 未與之謀面。王豫訪湯貽汾於金陵並索詩,見已引爲同道。 上官刁隆太新構别業,邀往遊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刁將軍别業》詩,有“新結園亭待掩關”句。 嘉慶四年(1799)五月,刁隆太任江寧城守營副將①,秩從二品。同年六月,湯貽 汾權江寧城守右營都司(正四品),年底卸事。此時復隸刁隆太麾下。② 秋,權廬州營都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五自注:“辛酉秋, 廬州楊都尉權壽春遊擊,制府費公檄予代之。都尉固予妹夫,骨肉藉一懽聚。”湯 貽汾曾於嘉慶三年(1798)任此職,駐廬州府城,秩正四品。前任廬州營都司, 爲妹婿楊德齡,署壽春鎮游擊,駐壽州城,秩從三品。 在廬州,與同寅、同鄉多文酒之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五自注: “同官張菊 園太守,汪東庭、黄小迂、楊挹峰三廣文,洎予五人,戲爲同韻之會,會必有詩。 左杏莊中丞方宰合肥,幕中多里人。而孫淵如觀察以修志之役,爲菊園聘至,皆 豪於飲。又時有同鄉之會,文讌流連,幾無虚日。”時廬州知府張祥雲(菊園), 合肥知縣左輔(杏莊),合肥教諭汪繼序(東庭),廬州訓導黄騰驤(小迂),合肥 訓導楊懌䥸(挹峰) 。同書卷二《五月二十二日,偕黄小迂騰驤、楊挹峰懌䥸二廣 文集汪東庭繼序廣文署齋,適四姓同韻,即以四韻聯句,予復另次一章。韻以齒 序,東庭長於予,從主道遂後》詩,次年所作。



《嘉慶帝起居注》嘉慶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條:“奉諭旨:‘常懷義調補兩江督標中軍副將,刁隆太調補江寧

城守營副將。餘依議。’” ②

《嘉慶帝起居注》嘉慶八年七月六日條:“又將年老甄別保題留任之江南江寧城守營副將刁隆太帶領引見,

奉諭旨:‘刁隆太著仍留原任’。”是年,刁隆太仍在江南城守營副將任。 - 6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嘉慶七年壬戌(1802)二十五歲 冬卸廬州都司,赴三江營守備任。 三月二十九日,題補狼山鎮標三江營守備,時署廬州營都司。 兩江總督費淳嘉慶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爲題請湯貽汾補授江蘇狼山鎮標三江 營守備事》題本有云: “除給咨陞任守備范宏勳赴部外,該臣看得,狼山鎮標三江 營守備,係陸路題補之缺,例應在外選題。查有後補陸路守備湯貽汾,年貳拾柒 歲,常州府武進縣人,由世襲雲騎尉,於嘉慶元年叁月內收標學習,叁年期滿, 經臣給咨送部,於嘉慶伍年正月貳拾肆日,由兵部帶領引見,奉旨: ‘湯貽汾著發 回本省,交與該督,照例以守備題補。欽此。’於嘉慶伍年叁月初伍日回標候補, 扣至嘉慶柒年叁月初伍日,已滿伍年。該員弓馬可觀,留心營伍,見署廬州營都 司印務,辦理裕如,以之補授狼山鎮標三江營守備,堪期勝任。合無仰懇聖恩, 俯准將湯貽汾補授三江營守備,實於營伍地方,均有禆益。再,湯貽汾係候補守 備請補守備,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除查取履歷咨部外,臣謹會同江南提督 臣哈豐阿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勅部議覆施行,爲此具本謹題請旨。”嘉慶帝 ① 硃批:“該部議奏。” 湯貽汾於署廬任上辦理裕如,故得總督青目。

五月二十九日,次子湯楙名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五自注: “明年五月, 次子楙名生。”湯楙名長亦以畫名。 同治《湯氏家乘》卷四《世表》載: “楙名,行三,字佑民,貽汾次子。廣西 全州山角司巡檢,軍功保舉,免補本班,以州判用,並賞戴藍翎,咨補奉議州州 判,勅授徵仕郎。娶仁和金氏,敕贈孺人,陝西鄠縣典史大典孫女,廣東候補縣 丞瑋女。繼娶新建曹氏,敕封孺人,乾隆丙辰恩科舉人,江蘇江浦縣知縣襲光孫 女,廣東候補鹽運司知事錫笙女。女一,曹出,適浙江山陰、廣西蒼梧縣典史朱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題本,檔號 02-01-006-003482-0004。 - 66 -

卷一

讀書襲爵

慶雲。生嘉慶七年壬戌五月二十九日亥時,卒咸豐五年乙卯五月初二日丑時,享 年五十有四,與金、曹葬。” 夏,左輔以花種見贈。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左杏莊輔丈惠花種歌》詩。同書卷二十四《題 陳雪峰所藏唐陶山方伯、方茶山廉訪,張古餘、孫伯淵兩觀察遺翰合册》詩: “憶 昔金斗城,同官愜鄉里。政閑觴咏多,橐筆來孫子。”自注:“予權廬州都尉,時 左杏莊丈宰合肥,伯淵以修志居郡齋。” 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卷二十八《名宦傳》載: “左輔,字杏莊,江蘇陽湖人, 進士。前令漢軍人李法、李堯文相繼治肥,均有惠政,輔承其後,一以教民善俗 爲本。修邑志,禮文士,剔弊安民,振興士氣,絃誦之聲,偏於鄉邑。後仕至湖 南巡撫。”左輔治肥有聲,爲政寬簡不擾,以花種贈湯貽汾,敘同鄉之誼,更見二 人皆承毘陵風雅。 七月,遊巢縣王喬、金庭諸洞。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初秋遊巢縣王喬、金庭諸洞》詩。 道光《巢縣志》卷三《輿地·山水》載: “王喬洞,去金庭山洞西北里許,别 一峰爲王喬洞。《神仙志》:‘在紫微山’。洞口峭石懸蘿,雲户豁開,中石室平闊 可憩。東西二户盤曲相通,中有明人題句刻石。 《神仙志》所謂‘主君仙洞,闊丈 餘,可坐三百人者’是也。”同卷:“金庭洞,在金庭山上,洞口才通人,中有石 罅,俗名一綫天。相傳有人窮其底,進三里許。”巢縣屬廬州府,廬州營外委千總 一員,防巢縣汛,湯貽汾應是公務至巢縣,便道得遊。 八月初二日,兵部核議補授湯貽汾三江營守備事,得旨依議補授。 大學士兼管兵部事務保寧等,嘉慶七年八月初二日《爲核議湯貽汾補授三江 營守備事》題本有云: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事務,義烈公臣保寧 等,題爲請補守備事。兵科抄出,兩江總督費淳題前事內開。該臣看得狼山鎮標 三江營守備係陸路題補之缺,例應在外選題。查有後補陸路守備湯貽汾年貳拾柒 歲,常州府武進縣人,由世襲雲騎尉於嘉慶元年叁月內收標學習,叁年期滿,經 臣給咨送部,於嘉慶伍年正月貳拾肆日由兵部帶領引見。奉旨湯貽汾著發回本省 - 6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交與該督照例以守備題補。欽此。於嘉慶伍年叁月初伍日回標候補,扣至嘉慶柒 年叁月初伍日已滿五年。該員弓馬可觀,留心營伍,現署廬州營都司印務,辦理 裕如,如以之補授狼山鎮標三江營守備,堪期勝任。合無仰懇聖恩,俯准將湯貽 汾補授三江營守備,實於營伍地方均有裨益。再,湯貽汾係候補守備請補守備, 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除查取履歷咨部外,臣謹會同江南提督臣哈豐阿合詞 具題,伏乞皇上睿鑒,勅部議覆施行。謹題請旨。嘉慶柒年叁月貳拾玖日題。柒 月初肆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於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議得,兩江總 督費淳疏稱,三江營守備係陸路,題補之缺例應在外選題。查有候補陸路守備湯 貽汾弓馬可觀,留心營伍,以之補授三江營守備堪期勝任等因。其題前來,查江 南三江營守備係陸路題補之缺,湯貽汾係承襲雲騎尉學期期滿,奉旨發回本省以 守備題補之員。今該督疏稱該員弓馬可觀,留心營伍,以之補授三江營守備堪期 勝任等語。查候補守備湯貽汾承襲雲騎尉,自學習之日爲始,到標已滿伍年。任內 並無事故,題補守備與例相符,應如所請,湯貽汾准其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該員 係奉旨發回本省以守備題補之員,請補守備毋庸送部。恭候命下,臣部給與剳付, 令其任事。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嘉慶帝硃批: “湯貽汾依議用,餘依議。 ”① 附《湯貽汾履歷單》: “湯貽汾,江南人,貳拾柒歲,由承襲雲騎尉學習期滿。 嘉慶伍年正月內引見,奉旨著發回本省以守備題補。欽遵在案,令兩江總督費淳 以該員弓馬可觀,留心營伍題請,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② 八月,補授江蘇三江營守備,冬卸廬州都司事。 《嘉慶帝起居注》七年八月初五日條: “又議兩江總督費淳題,三江營守備員 缺,請以候補守備湯貽汾補授一疏,奉諭旨:‘湯貽汾依議用。餘依議’。”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五自注: “至冬代還 白門。”同書卷二《采石磯題太白祠》詩,有“只有三閭是知己,兩人都作水仙王” 句。湯貽汾由長江水路還金陵,過采石磯,拜太白祠。湯貽汾仰止屈原、李白, 後亦投水死,此詩真一語成讖。 ①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題本,檔號 02-01-006-003486-002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題本,檔號 02-01-006-003486-0030。 - 68 -

卷一

讀書襲爵

歲末,赴三江營守備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六有“予時捧檄新, 欲去廣陵鄙。弱弟侍母歸,苦辛痛無比”句,自注: “大母王太夫人,於壬戌冬得 末疾,不能言,時以大指示家人,蓋欲使予母子知也。予時奉母自廬代還白門, 已補官三江,吾母聞信,即挈弟峻欽歸。會濬運河,舟不能達,母急於歸省,不 待車輿,徒步越徒陽壩抵里,半月,大母乃逝。予夫婦歸,則不及視殮矣。”湯貽 汾祖母王氏病危里中,母楊氏急於歸省,不顧疏浚運河,不待車馬,攜次子發金 陵,徒步至常州,湯氏忠孝門風,於此可見。 湯貽汾已授三江營守備,應抵任後始請急歸里,時祖母已病逝入殮,湯貽汾 深以爲憾。湯貽汾旋返任所度歲。

- 6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卷二

守備邗粵

嘉慶八年癸亥(1803)二十六歲 在三江營守備任,權泰興營都司。 二月,赴蘇州接印,歸奉母返三江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七自注:“予居大母 喪,而奉檄以墨縗從事,前官以事攜印在蘇,癸亥二月,詣蘇代之。即歸,而奉 太夫人之三江任,年二十六。”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長齡等,道光十二年五月初 十日《爲核議崇福調補杭州協副將并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事》題本附《崇福湯 貽汾履歷單》有云:“湯貽汾江蘇人,年伍拾柒歲,由世襲雲騎尉嘉慶捌年貳月 內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①蘇州(姑蘇)爲江蘇省會,前任三江營守備時以公務 在蘇。三江營守備秩正五品,官署在揚州府城東南三十里,是爲湯貽汾初次得實 缺。 按,湯貽汾彚三江營守備期間之作爲《江亭集》,載《琴隱園詩集》卷三卷四。 卷三嘉慶八年之作前,题注云: “年二十六。起三江,至姑蘇,還三江,往來揚州, 至泰興、通州,又還泰興止。” 春,詠野菜五珍言志。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野菜五珍詩》,小序云:“澹泊自甘,始知肉食 爲鄙;胼胝既至,庶覺素餐無慚。然食力非易,助長誠難,雖抱甕不免乎英雄, 而學圃曾譏於賢聖。筍奴菌妾,概非高士所珍;蒜友瓜朋,亦豈幽人之禄?蓋食 可無功者恒多,取不傷廉者無愧。蕨薇可采,葑菲不遺,雨甲烟苗,酸甘自别。 龍牙鴨掌,品類宜標,各誌新詞,用貽野老。”五珍,野菜指苜蓿、諸葛菜、薺、 馬蘭、蘆蒿。其一《苜蓿》詩云:“吾官亦云冷,苜蓿餐自宜。”知湯貽汾以學官 自比,抱“澹泊自甘”之心態。 與鄰僧頗多往來。 ①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9。 - 70 -

卷二

守備邗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喜滄華上人見過》詩,有“衆中難著我,靜裏得交 僧。廢圃商栽菊,官池勸種菱”句。此年另有《滄華過聽雨軒,顧竺雲鏞留飲次 韻》詩。湯貽汾官江寧時,即與攝山僧卓群同遊。此歲另有《贈德音上人》詩。 與僧人交往,見其官事頗閑。 本年,權泰興營都司,翌正卸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新歲自泰興代歸三江作》詩,嘉慶九年正月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九自注: “權泰興都司者 再,嘗承修緝私巡船,代還江上載餘,而後忽以船破被劾。”泰興營都司秩正四品, 駐通州直隸州泰興縣。按,湯貽汾嘉慶十年閏六月署泰興營都司,次年六月回任①, 是爲第二次權泰興營都司。其初次署理此職,應即在本年。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通州望海》詩,有“獨立狼山頂,孤兒無 眼穿”句,憶及祖、父殉難事。狼山鎮總兵駐通州,湯貽汾此行,應爲拜會 上官。 至丹徒訪許鯉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潤州晤春池》詩, “吟朋一一難重訪,幸把平安 報柳村”句自注:“謂王柳村。”本年作。按,湯貽汾前署京口守備時,與鎮江府 學教授許鯉躍訂交,復結識丹徒詩人王豫(柳村)。此時重訪吟朋,亦見官閣清閑, 吟性不淺。後數載間,湯貽汾復有《潤州别許春池鯉躍廣文》 《夢馮艾圃錫宸、許 春池鯉躍兩廣文,時馮官潁州,許官鎮江》諸詩,知往還不斷。 精心營構三江官舍,故舊新知過訪頻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八自注: “三江官 舍有樓七楹,江環三面,隔岸桃花數十里。季蓮溪徵君、張老薑布衣、洪稚存 太史先後過訪,留詩見貽。予嘗築高亭於梨杏梢頭,初登見月,即以‘江月’



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嘉慶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兩江總督鐵保《奏爲審明署泰興營都司湯貽汾承修巡船

損壞不堪駕駛按律定擬事》摺,檔號 04-01-01-0511-005。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帆影樓下作》詩“不 應輕去住,惆悵此樓前”句自注:“時重自泰興代歸。”同詩有“層緜當六月,一病已三年”句,知此詩作於 嘉慶十一年六月,湯貽汾此時卸泰興營都司任,歸三江營守備本任。 - 7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名亭。”①同書卷三《開徑》詩“軒名仍聽雨”句,自注: “予去年居廬州軒名。” 《春 日樓上》詩,題注: “樓故無名,因取詩中‘帆影’二字名之。”②湯貽汾三江官舍, 有聽雨軒、帆影樓、江月亭等名。 來往揚州,多文字交。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九自注: “居江上五 年,往來揚州者屢,獲交吴穀人錫麒祭酒,洪桐生梧、伊墨卿秉綬兩太守,儲玉 琴潤書明經,彭甘亭兆蓀上舍,王惕甫芑孫國博,樂蓮裳鈞、蔣秋竹知節、聞春 帆塏三孝廉,張桂巖賜寧贊府,陳曼生司馬,金手山學蓮、許春卿之翰二茂才, 楊小梧參軍,周崑生布衣,序初上人。”時吴錫麒奉母終養,先後主揚州安定、樂 儀書院;洪梧曾知山東沂州府,時已解組,主揚州梅花書院;伊秉綬嘉慶十年任 揚州府知府;樂鈞曾主揚州梅花書院;蔣知節曾主揚州廣陵書院;張賜寧曾任甘 泉縣主簿。儲潤書、彭兆蓀、王芑孫、陳鴻壽、金學蓮、楊本、周崑生時客揚州。 閔志塏、許之翰皆揚州府人,序初住揚州。

嘉慶九年甲子(1804)二十七歲 在三江營守備任,冬客揚州。 三月初三日,序《畫筌析覽》。 湯貽汾《畫筌析覽自序》云: “笪江上先生《畫筌》一篇,言精理確,久爲藝 林所珍。第讀者猶苦其章段連翩,論説互襍,如覩珍貝於波斯市中,逢林壑於山 陰道上,目不暇窮而意靡專屬。或曰,維揚有富家子就請業,日示數語,積而成 編,固未訂也。予不文,非敢剖截先哲文字,顧欲便於子弟尋繹,不得不爲標目 分則,而全篇皆偶句,每論此倐及彼,歴後復涉前,顛倒數辭,亦不得已也。計 ①

季惇大(蓮溪),泰興人,乾隆五十三年乡试解元,嘉庆初年举孝廉方正,精绘事。布衣張鏐(老薑),江

都人,工诗。洪亮吉時里居,其《更生齋詩續集》卷一有《通州觀海回,將詣焦山,道出三江營,訪湯守備 貽汾不値,與令弟貽浚夜話,即柬一首》《自三江营放舟至焦山》詩。 ②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有《帆影樓偕笠雲送春》詩。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八《藝文》載: “楊

青《笠雲詩鈔》四卷。”同鄉楊青,時或客此。 - 72 -

卷二

守備邗粵

分十則,第九曰雜論,以一偶中兼論二物或三四物,分之不得故也。十曰總論, 則皆彚其泛而論,而非專指者也。至其淺而盡曉,冗而非要,及人物、花卉、鳥 獸、蟲魚之論而未詳者刪之。每則後附以愚論,多寡不齊,雖無所補,而要皆前 人所未及者。第名曰“析覽”,則因愚論不足重輕故也。先生丹徒人,名重光,字 在辛,自號江上外史。順治壬辰進士,官僉都御史。予向居其鄉,多見真蹟,皆 神與古會,非深入畫禪,能道此中三昧耶?嘉慶甲子上巳,雨生湯貽汾識。”湯貽 汾官丹徒,爲笪重光真蹟所感,繼而探究其《畫筌》。《畫筌析覽》藉此立論,爲 湯貽汾畫學思想集中體現。 春,與吴錫麒、劉嗣綰等飲儲潤書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儲玉琴潤書明經招集十人,即席口占》詩, “故 鄉人自他鄉識”句自注:“予與劉芙初孝廉初識面”。“前輩才憑後輩傳”句自注: “吴穀人祭酒,時爲曾賓谷都轉延主安定書院” 。劉嗣綰爲常州府陽湖縣人,時未 出仕。儲潤書爲常州府宜興縣人,乾隆五十四年優貢生。 八月二十二日,植梅三江官署。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秋分後二日竹外種梅》詩,有“祇恐他時難共 去,被人呼爾是官梅”之句。是年八月二十日秋分。 湯貽汾素喜梅花,多種植,故夫婦俱善畫梅。汪遠孫《借閑生詞》卷一《疏 影》詞,題注云:“題湯雨生參戎《畫梅樓圖》。雨生名貽汾,與淑配董雙湖夫人 并工畫梅。” 八月二十九日,四子湯禄名誕。 同治《湯氏家乘》卷四《世表》載: “禄名,行四,字樂民,貽汾第四子。兩 淮候補鹽運司經歷,提舉銜,補用鹽運司運判。娶山西代州馮氏,例封宜人,嘉 慶癸酉舉人、山西太谷縣訓導士龍女。子二,世倬,世位。女二,長適浙江海寧、 江蘇六合縣知縣都棨森;次適山西候選主事庸彦齡,兩淮運庫大使兆臺子。生嘉 慶九年甲子八月二十九日辰時。馮葬淳化鎮祖塋穆穴。” 秦祖永《桐陰論畫三編》下卷《湯禄名妙品》文:“湯樂民禄名,克承家學, 畫善白描設色士女,得幽閑静逸之趣。趙艮甫贈先君畫箑,樂民寫《月洞觀梅圖》 , - 7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士女清逸雅秀,洞外梅花用脂粉點染,境界極空靈飄渺之趣。”禄名亦善畫,頗有 乃父之風。 十月二十六日,與儲潤書、黄承增、閔志塏、張昊、包世臣等集瓊花觀。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月廿六日,儲玉琴、黄心盦承增、閔春帆志 塏、張雪槎昊、包慎伯世臣過集瓊花觀》詩,有“盛世銷兵革,閑情涉隱淪”句。 黄承增爲安徽歙縣監生,包世臣爲安徽涇縣諸生,皆究心於經世之略①,知湯貽汾 所交游者,非僅文藝之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寄小狂兼懷蕉衫》詩,題注: “予時寓居揚州瓊 花觀。”嘉慶《揚州府志》卷三十一《古蹟二》載:“瓊花臺,在小東門外蕃釐觀 內,唐所植天下獨此一株,歐陽修作無雙亭以賞之。”蕃釐觀,即瓊花觀。 十一月二十日,母楊氏賦《斷釵》二絶,湯貽汾後繪圖徵詩,以表彰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斷釵吟二首恭次太宜人韻》詩,題記: “甲子長 至前二日,貽汾奉母住揚州瓊花觀。越日晨起,母口示《斷釵》二絶云: ‘美便無 瑕斷亦休,曉奩宵枕夢悠悠。於今别有思親涙,記與釵時新上頭’。‘鏡非臺已悟 空門,贈嫁釵簪半不存。三十九年千萬路,鬢絲絲斷玉還温。’謂貽汾曰:‘吾幼 從汝外王父宦于滇。十四歲,外王父偶以玉釵賜之。南北遷徙,歴今三十九年, 雙鬢蕭然,惟釵無恙。昨夜就枕轉側之頃,乃憂然以斷,蓋不禁其感于中,而形 諸聲也。’貽汾伏念先君子殉難海外,母輟吟已十八年,今兹之作,良有莫喻之悲, 不自己而發諸咏嘆者,特釵之足重輕也耶?因謹録以識,並恭次元韻云。 ”是年十 一月二十一日冬至。②和《斷釵吟》足見其孝,楊氏能詩且貞,湯貽汾秉母教也。 後門人張澹輯題詠爲四卷,道光十二年(1832)付梓。 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卷四《湯母楊太淑人吟釵圖記》文載: “其子雨生都 督,以附刻於楚珍公棄稿之後,而别爲《吟釵圖》以永其事。士大夫從而詠歌之, 而湯母才節之名,益襮於當世。”湯貽汾繪《吟釵圖》,廣徵題詠,其忠烈家風, ①

民國《歙縣志》卷十《人物志·詩林》載:“黄承增,字心庵,嘉慶監生,好談經世略。”



長至,兼作夏至、冬至兩解,此處爲冬至。湯貽汾和《斷釵吟》詩,列於歲末,上一題作於十月二十六日,

下一題作於十二月十九日。詩中憶及“兄妹寒窗夜”爲冬日場景,且湯大奎父子殉難,楊氏輟吟,皆在冬日。 - 74 -

卷二

守備邗粵

與文藝并傳。 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偕張琦、包世臣諸友放舟平山堂。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月十九日,劉臥松招同李瘦仙、張芰塘、 黄心盦、張翰鳳、李玉坡、陸芑園、包慎伯、董晉卿、畢成之、凌曉樓、釋澹菴 十三人放舟平山堂,澹公作圖,即席分韻》詩。李天澂(瘦仙)、張維楨(芰塘)、 畢貴生(成之)均揚州人。張琦(翰鳳)、董士錫(晉卿)時未出仕,爲湯貽汾里 人。黄承增(心盦)、李蔭鑾(玉坡)、包世臣(慎伯)、凌曙(曉樓)時客揚州。 常州爲東坡終老之地,常州士人亦頗自豪。 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三十一《古蹟二》載: “平山堂在郡城西北五里蜀岡 上,大明寺側。慶歷八年二月,歐公來守揚州時,爲堂於大明寺之坤隅,江南諸 山,拱揖檻前,若可攀躋,故名。” 本年,廓爾喀國進表賀白蓮教匪蕩平,有詩記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廓爾喀國進表辭》詩,小序有云: “貽汾讀其辭, 喜其辭質意恭,心順不替,而知朝廷之有足以徠之者,爰衍爲此章。”廓爾喀爲西 藏屬國,於乾隆五十三年、五十六年兩度進犯①。湯貽汾有感廓爾喀進表,見其拳 拳忠心。 《嘉慶帝起居注》九年二月初四日條:“初四日甲子,內閣奉諭旨:‘英善奏 廓爾喀王呈進賀表一摺。據稱,遊擊戴文星齎送恩賞該王勅書等件,至聶拉木邊 界交給。據該噶箕乃爾興等回稱,該王因聞大功戡定,備有叩賀天喜表文、貢物, 懇求接收,轉稟代奏等語,並將表文貢單先行譯出進呈。該王一聞邪匪掃除之信, 即具表叩賀,情詞極爲恭順。俟貢物護送到京時,再行照例給與勅書、賞件,以 答誠悃’。” 糧價高,薪俸不足,得僧滄華助。



龔自珍《定盦文集》卷中《上國史館總裁提調總篡書》文有云: “西藏亦有屬國,……曰廓爾喀實最大,其

次曰作木朗,曰布魯克巴,曰哲孟雄,曰落敏湯,皆宜附見。廓爾喀本名巴勒布,國初巴勒布三罕曰葉楞罕, 曰布顏罕,曰庫庫木罕。於雍正九年各奏金葉文遞哈達譯出,詞旨甚恭順,命以坡黎磁器賞之。後三罕合爲 一,故巴勒布益强大,戊申、辛亥兩用兵,亦皇朝巨事實也。” - 7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米貴》詩,有“平生最恥求田舍,負腹誰知是 孝先”句。同卷有《謝滄公餽米》詩。湯貽汾逢災年則受饑饉,幸得僧人滄華之 助,見其爲官清廉。孝先用邊韶典,見湯貽汾以文人自命。 本年湯貽汾復有《夜過崑山》《吕城舟中》詩,曾因公赴松江,旋回。崑山、 吕城皆三江營至松江所必經。

嘉慶十年乙丑(1805)二十八歲 在三江營守備任,閏六月權泰興都司。 正月,再赴松江公幹,旋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舟中》《泖河月泊》詩。《舟中》詩,有“問程 青浦近,三過太悤悤”句,青浦爲松江府屬縣。《泖河月泊》詩題注:“時從雲間 役竣,還三江過此。”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八十二《松江府一·山川》載:“泖 湖,在金山縣西北,婁縣西,青浦縣西南,一名‘三泖’。晉陸機云: ‘三泖之水, 冬温夏涼’是也。” 二月十日,與謝士相飲揚州容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仲春十日容園留飲謝江卿士相員外》詩。光緒 《江都縣續志》卷十九《名蹟考》載: “容園在南河下街,貴州巡撫江蘭宅。道光 初,運判張應銓居之。園有古籐,大合抱,池極寬廣,甲於一郡。”謝士相,贛州 府定南縣人,乾隆四十三年貢生,時客揚州。 春,季惇大過訪,爲診疾。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喜季徵君蓮溪惇大過訪》詩“祇覺文園餘肺疾, 可應栢露吸些微”句,自注:“君精于醫,時爲予診疾。”後一題爲《送蓮溪解元 歸延令》詩,有“瓜步潮回新舴艋,柴墟春滿舊烟蘿”句。 光緒《泰興縣志》卷二十一《人物志》載: “惇大,字廉期,與兄美大犖卓文 譽。時同邑張大鵬、大駒,亦以昆季競爽里中,號爲‘四大’。乾隆五十三年領解 - 76 -

卷二

守備邗粵

試第一,嘉慶初元舉孝廉方正。精繪事,兼通疇人之學及形家言,皆微妙入神, 著有《洗心編》《濂溪全稿》。”季惇大精繪事,兼通百家,與湯貽汾頗投契。 过郡城霍家橋,即興寫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春日過霍家橋,喜其幽境,偶寫一圖》詩。嘉 慶《重修揚州府志》卷十七《津梁志》載: “(江都縣)霍家橋,在城東長命港東。” 霍家橋爲府城、三江營往來所必經。集中首次提及作畫即此詩,見是歲繪畫水平 已有自信。 五月十三日,名官署書齋曰“竹醉山房”。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黎雲院之南偏葺屋甫竟,竹醉日,分竹數竿, 即以竹醉山房顔之》詩。竹醉日在五月十三。 湯貽汾晚年於此事仍記憶猶新。《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竹醉日種竹》詩, “華年風隕籜,清夢落江洲”句自注: “予守備三江時,於是日種竹,即顔齋曰‘竹 醉山房’,忽忽四十餘年矣。”是歲另有《江月亭落成》詩,知營構官舍頗爲用心。 閏六月,署理泰興營都司。 兩江總督鐵保《奏爲審明署泰興營都司湯貽汾承修巡船損壞不堪駕駛按律定 擬事》折有云: “緣湯貽汾籍隸江蘇武進縣,其祖湯大奎曾任福建鳳山縣知縣,因 臺匪滋事,拒賊殉節,其父湯荀業亦同日被難。蒙恩賞襲雲騎尉世職,補授三江 營守備。嘉慶十年閏六月,委署泰興營都司。”泰興營都司秩正四品,是爲第二次 署理此職。 本年,爲仙燾寫《賓山亭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仙朗峰燾學博家于朗山之陽,聲溪之上,有亭曰 “賓山亭”,索圖并題》詩, “縱使隨風逐水行,不曾離卻江南路”句自注: “君將 改官大令。”仙燾爲安徽寧國府寧國縣人,曾任泰興縣學訓導。湯貽汾是時已能作 畫贈人,繪畫技法日臻成熟。

- 7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二十九歲 六月,卸泰興營都司,回三江營守備任。 春,應吴錫麒邀,與趙懷玉、胡枚、陳鴻壽、金學蓮等集揚州安定書院。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穀人先生邀同趙味辛丈、胡梁園枚學使、陳曼 生鴻壽明府、金手山學蓮茂才集安定書院》詩。趙懷玉爲湯貽汾里人,著述甚富, 時退居里中。胡枚曾官貴州學政,善治印。陳鴻壽擅書法篆刻。金學蓮吴縣諸生, 著有《三李堂集》。湯貽汾交游者多擅詩書,已融入揚州文人群體。嘉慶《揚州府 志》卷十九《學校》有云: “安定書院在府東北三元坊,康熙元年,鹺使胡文學建, 祀宋儒胡瑗。” 趙懷玉《亦有生齋詩集》卷二十二《雨孫圖歌爲湯騎尉貽汾》詩二首,其一 有“湯生示我畫尺幅,中有題詩不堪讀。電光石火一刹那,二十九年前在目”諸 句。其二有“近向邗溝數晨夕,生正青春我頭白。把酒重聽雨打窻,瀟瀟卻怪聲 非昔。”即此時作。此詩後一題爲《次韻酬湯騎尉貽汾》詩,有“三世交情塵刼後, 一尊款語客窻邊”句。 六月,卸泰興營都司,回本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帆影樓下作》詩,“不應輕去住,惆悵此樓前” 句自注:“時重自泰興代歸。”同詩另有“層緜當六月,一病已三年”句,知爲嘉 慶十一年六月事。 七月十一日,招金學蓮、彭兆蓀等集寓齋分韻。 彭兆蓀《小謨觴館詩集》卷八《七月十一日,湯雨生騎尉貽汾招集蕃釐觀寓 齋,分得鸞字》詩: “壯懷如盛暑,時過漸闌珊。新知如清風,入座襟抱寛。琳宇 肅花藥,秋人羅敦槃。紛紛湖海客,落落驃騎官。馬槊謝豪氣,樽罍築騷壇。麈 揮玉屑霏,樂奏朱弦彈。譁囂少年塲,羶葷戀羅紈。誰能煙花地,泊然敦古歡。 酒酣話家乗,鯨海翻濤瀾。君袓令鳳山殉林爽文之難。巡遠血凝碧,盱眕節並完。君 父同殉難。悲吟國殤篇,老淚餘辛酸。君生忠孝門,樹立匪所難。勿謂偏將卑,有

力無由殫。勿謂太平世,不尚彭與韓。我聞白將軍,雲上。遺澤留江干。刀犢銷亂 - 78 -

卷二

守備邗粵

萌,萑苻息兵端。一軍裘帶靜,萬户耕桒安。至今民尸祝,召杜無殊觀。康濟貴 隨分,不必皆儒冠。揆奮無兩途,胡爲薄糾桓。朂哉紹前喆,榮問垂不刊。區區 文藝事,我方悔雕鑽。君何尚溺苦,麗藻䥨心肝。盍請姑置之,各勉淩風翰。君 其宏遠謨,我將遊汗漫。深杯舉相屬,莫惜秋宵殘。出處縱暌迹,此心解扶摶。 雲龍會追逐,不羡驂虬鸞。” 金學蓮《三李堂集》卷九《七月十一日,湯雨生守戎招集蕃釐觀寓齋,分得 塵字,賦成長歌,即以奉贈》詩: “守戎不武乃好文,一官寂寞荒江濱。波濤翻雲 日夕惡,合沓安得魚龍馴?洲田無米免租税,黄蘆匝岸摇秋旻。淮流直下江水滙, 鹽筴易捄蚩氓貧。舟師漁父競出没,青山營小懸孤村。澤中萑符古所患,側身四 望雲流渾。守戎循吏賢子孫,大海歸夢啼招魂。櫜弓戢矢太平世,一隊那復張三 軍。不如舉杯酹江月,放筆醉寫江南春。憶昔相逢秣陵道,我嗟塌翼君枯鱗。五 年堂堂一轉瞚,壯志消減同沙塵。白頭霜匳照蕉萃,青衫雨淚餘酸辛。古來盛衰 亦幻境,即今愁疾終纏身。城東古觀無囂氛,卒騎一二時逡巡。間中清言頗不厭, 折簡幾處羅嘉賓。人生同氣僅可數,落落故交星向晨。忽然新知若新茗,清風兩 腋生斜曛。當筵不平骯髒氣,邂逅豈是尋常人?卑官稱職有何益,世上萬事徒糾 紛。荒廬破釜見蛙黽,青宵夜氣騰金銀。頻來此邦已數載,聚散偶爾如秋雲。老 彭甘亭逝將遊汗漫,三壺五岳馳猋輪。紅窻翠幃青玉案,余亦歌舞愁黄昏。諸天花 落鐘鼓動,金剛自禮空王門。不然男兒好身手,低頭筆硯慙經綸。君其一驅萬馬 屯,努力敬報朝廷恩。”湯貽汾之喜交游,好熱鬧,於此可見。 七月二十一日,往樸樹灣捕鹽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七月廿一日,于役樸樹灣,宿隆覺寺不寐,次 壁間韻》詩。三江營守備有稽查私鹽之責。是詩前一題爲《于役樸樹灣,養疴于 永香庵一日》詩,題注:“時奉檄捕巨梟,蓋所在庵寺多有匿者。” 嘉慶《揚州府志》卷十六《都里》載: “樸樹灣鎮在城東三十里,濱運河,有 周孝婦祠。”同書卷二十九《寺觀》載:“隆覺寺,縣東三十里樸樹灣運河北。” 秋,訪儀徵文天祥祠,以抒嚮慕。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真州宿文信國公祠題壁》詩,有“我生雖無尺 - 7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寸功,赤膽獨與公俱同”句。道光《重修儀徵縣志》卷四十七《雜類志》載: “文 信國公祠,在東關外河邊。公自京口潛回,與郡守苗公再成謀興復,制使李公庭 芝疑之,三宿而去,遺甪端蟬腹硯於水。嘉慶間,漁人網而得之,轉售於兩淮都 轉曾君燠,故《邗上題襟集》有《甪端蟬腹硯歌》。”湯貽汾仰慕文天祥之忠心赤 膽,并以自期。 十二月,妹婿楊德齡陞福建桐山營游擊。 《嘉慶帝起居注》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條載: “是日,兵部將題補廣東增城營 參將徐殿颺等帶領引見,奉諭旨: ‘徐殿颺准其補授廣東增城營參將,楊徳齡准其 陞用福建桐山營遊擊’。”福建桐山營游擊秩正三品。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 有《楊五德齡騎尉妹夫遷秩閩中,聞攜家來過揚州》詩,本年秋作。或楊德齡赴 京引見時,將家眷留於湯貽汾官署,俾骨肉團聚也。 冬,夏若菴、張鏐來訪。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夏芷江若菴、張老薑鏐來游江村,老薑繪圖索 題,即以贈别》《張老薑畫圌山歌》詩。 張鏐《求當集》卷十一《寄湯貽汾》詩: “記得衙齋住,微霜作嫩寒。山茶深 夜煮,江月小亭看。一老悲長逝,夏君芷江。孤懷只自寬。欲從漁父去,南望海漫 漫。”乃他年回憶之作。

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三十歲 七月革三江營守備,臘底由里北上。 春,聞詩人方正澍病劇,有詩感懷。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聞方子雲正澍病劇》詩。民國《歙縣志》卷十《人 物志·詩林》載: “方正澍,字子雲,巖鎮人,居江寧,與袁枚激揚風雅,詩壇爭 長。賃屋長干,索居屏蹟,時人方之賈浪仙、羅昭諫。游畢秋帆中丞幕,爲校定 藏書數十種,中丞撰《吴會英才集》,以正澍《伴香閣詩》爲冠。晩客揚州江振鴻 - 80 -

卷二

守備邗粵

康山草堂,三年得疾,歸卒,振鴻梓其遺詩曰《花韻山房集》。兄正溶亦工詩,有 《落花詩》三十韻,膾炙人口。”方正澍與孫星衍、洪亮吉等常州詩人過從甚密, 然其《子雲詩集》未載與湯貽汾唱和之作。湯貽汾作詩感懷方正澍,見其雖爲武 將,仍以文人自況,與之惺惺相惜。 夏,因巡船損壞,赴袁浦就質。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九自注: “權泰興都 司者再,嘗承修緝私巡船,代還江上載餘,而後忽以船破被劾。”其四十自注: “制 府鐵公駐節袁浦,檄予對簿節署。西爲曇華庵,有皂筴樹,濃蔭滿庭,予僦居其 中四五月。河帥公廨亦在其旁,鼓角之聲,不絶於耳。”兩江總督鐵保,南河總督 戴均元,均駐節袁浦(運河、黄河交匯處),即淮安府清河縣。 鐵保嘉慶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奏爲特參署泰興營都司湯貽汾泰興營把總董 春芳經修巡船不堅請革職嚴訊事》摺有云: “相應請旨,將前署都司、三江營守備 湯貽汾,泰興營把總董春芳革職,以便提同應訊人証嚴訊,定擬具奏。除委員摘 印署理,查明湯貽汾經手兵馬錢糧有無未清,另行核辦外,理合恭摺具奏,伏乞 皇上睿鑒。謹奏。嘉慶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嘉慶帝硃批:“另有旨。” 邀史錫祺、李琦、馮孝鏻飲禹王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邀史尹兹錫祺、李遠帆琦、馮蕖霞孝鏻載酒禹 王臺,席地而飲》詩, “漫論朱紫三朝貴”句注: “諸子皆世胄。”史錫祺以諸生爲 江寧知府吕燕昭聘修《府志》,與朱桂楨、劉嗣綰等時賢共事,其身世可以想見。 湯貽汾身爲忠烈之後,與諸世胄遊,自我與群體,皆得認同。禹王台在淮安府治 西。湯貽汾在袁浦就質,仍可自由行動。 運河決口,有詩憫清河災民。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清河水災以來,廬舍未治,居民復其業者未半 也》詩,有“漸見官衙新煥起,逃亡知否滿東南”句。同卷《麥粥》詩,有“麥 粥一餐錢半百,農民有限長官多”句。湯貽汾少年襲爵,能體察災民疾苦,實屬 不易。尚能顧及民生,可見湯貽汾胸襟坦蕩,不懼審訊。光緒《淮安縣志》卷五 《河防》載:“嘉慶十二年運河決,荷花塘、昭關壩漂流人畜。” - 8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七月初八日,有旨革審。 《嘉慶帝起居注》十二年七月初八日條載: “是日,兩江總督鐵保奏參經修巡 划等船之守備把總,請旨革審等因一摺。奉諭旨: ‘這所參經修巡划等船損壞之前 署泰興營都司、三江營守備湯貽汾,及監工之泰興營把總董春芳,俱著革職,交 該督鐵保,提同應訊人證,嚴審定擬具奏’。”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曇華庵不寐》詩,題注: “時初落職。”同卷《自 題〈蕭寺孤吟圖〉》詩,有“事去煩看蛇有足,愁來真羡蟹無腸”句。光緒《清河 縣志》卷三載:“曇華庵在普應寺東,乾隆四十六年重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自注: “庫道譚祖綬 者,恃其及門權貴,驕恣貪淫,爲衆所惡,恐蹈不測,又執熱於鐵公。公使鞫予, 倨傲無禮。予怒而忤之,彼乃言於鐡公,遽登白簡。及予對簿吴門,彼疽發於背 而死,數日復遭回禄,移棺於衢,衆唾罵之。無子,嗣子僑居金陵,壯而卒。復 無嗣,平生所畜書畫珍玩,盡屬他人,予亦購得其古椀數枚。予不嫌辭費,而附 誌於此者,非以嫌怨而然,欲使子孫知所儆懼耳。”浙江德清人譚祖綬,時官河庫 道,專理河務錢糧,鐵保命之審理此案,屬分內事。湯貽汾雖無侵扣,然於修補 巡船確有失察,落職不可歸因於譚組綬構陷。湯貽汾痛罵譚組綬,見其自恃清廉 且無城府。 秋,有詩自證廉潔。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題家書後》詩, “官罷羞論石海州”句自注: “石 曼卿罷海州别駕,嘗載私鹽兩船。三江職司緝鹽,每歲額報萬二千斤,初皆私縱, 甚或兵自販私。自予歲獲常三四萬,或六七萬,而亦未嘗爲功。” 何良俊《語林》卷二十五載: “石曼卿以館職通判海州,官滿日載私鹽兩船至 夀春,託知州王子野貨之。時禁網踈闊,曼卿亦不爲人所忌,市中公然賣學士鹽。” 北宋石延年,字曼卿,能詩擅書,曾官海州通判。湯貽汾以自身處境與石延年相 比,見其雖爲武將,仍以文人自命。 從琴師趙振北學琴。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一自注: “抵吴四月, - 82 -

卷二

守備邗粵

逆旅三遷,邂逅琴師趙振北,始專琴學。”同書卷四《試琴》詩,有“轉思琴正佳, 愚則克守默。處世實我師,從當永珍惜。易名爲古愚,子孫奉爲則”句。湯貽汾 此時藉撫琴以遣憂,其詩亦由唐音而漸趨宋調。 按, 《皇清誥贈武德騎尉世職雲騎尉與竹湯君封宜人楊太宜人合塟墓銘》有云: “宜人夙工琴能詩,以與竹君有同嗜。 ”見湯荀業《與竹居棄稿》附録。湯貽汾父 母皆擅琴,其三十歲後學琴,以繼先人風雅。 由袁浦抵蘇州候審。遊桃花庵,有詩感懷。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桃花庵》詩,題注: “唐六如讀書處,墓亦在焉。” 詩中“誰更騷壇執牛耳,江南詞客盡沉淪”句,葢以自況也。同治《蘇州府志》 卷三十九《寺觀》載:“準提庵在西北隅桃花塢廖家巷,即唐解元寅桃花庵。”湯 貽汾感懷唐寅,見其文人心境。 十二月初四日,鐵保等審明湯貽汾巡船損壞案,請旨開復,罰令賠修。 鐵保嘉慶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奏爲審明署泰興營都司湯貽汾承修巡船損壞 不堪駕駛按律定擬事》摺: “此案守備湯貽汾、把總董春芳,承辦巡緝船隻,雖訊 無侵扣情事,但既知原估小修之價實有不敷,並不據實詳明增估,又不親身督辦, 委令把總監工,以致工程苟簡。把總董春芳奉委監工,任聽工匠多攙舊料,均屬 不合。查現在應修係商捐巡船,與戰船有間,其應作何比照議處之處,應請旨交 部核議。該員等罪不至革職,仍遵照定例,請旨開復,罰令賠修堅固,以示懲儆。”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一自注: “廉使百菊 溪先生,一鞫而得平反,即申請開復。”湯貽汾晚年感念百齡(菊溪),應以百齡 當年審案時迴護頗力也。其由蘇州赴金陵,亦以聽候兩江總督復審此案。 十二月初八日,與董進話舊金陵窺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晤小狂》 《十二月八日將别小狂,置酒窺園,話 至半夜》詩。湯貽汾與布衣董進,相識於十年前鳳陽守備任上。十年間唱和不斷, 湯貽汾每至金陵,必訪窺園。 十二月三十日,辭家北上求官,宿吕城。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四《除日辭家止吕城逆旅》詩。 《琴隱園詩集》卷三 - 8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二自注: “丁卯除夕,自里北征,爲托鉢計。時方濬 河,乘獨輪車至吕城宿,初三日乃行。”湯貽汾家計艱難,服官亦無外財,此時仍 須干禄以奉母。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四九十一《鎮江府二·古蹟》載: “吕城,在丹陽縣東 五十里,吴吕蒙所築,遺址尚存。”吕城鎮,在常州府西。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三十一歲 春北上,五月歸里,十一月再赴都。 正月初五日,過揚州,宿儲潤書處。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正月五日雪夜,揚州訪儲玉琴留宿》詩。湯貽 汾在三江營守備任上,往來揚州,與儲潤書過從甚密。 二月三十日,兵部核議巡船損壞事,罰降兩級留任。 兵部尚書明亮等,嘉慶十三年二月三十日《爲核議前署泰興營都司三江營守 備湯貽汾等員據報不實以致工程茍簡題請參處事》題本云: “兵部等部,兵部尚書, 鑲白旗漢軍都統,一等子臣明亮等謹題,爲議處具題事。該臣等會議得內閣抄出, 兩江總督鐵保奏署泰興營都司湯貽汾承修巡船損壞,不堪駕駛,恐有侵蝕偷減情 事。經臣等將湯貽汾同監工之把總董春芳恭摺參奏革審,奉旨這所參經修巡划等 船損壞之前署泰興營都司,三江營守備湯貽汾,及監工之把總董春芳俱著革職, 交該督鐵保提同應訊任證,嚴審定擬具奏,欽此。查此案守備湯貽汾,把總董春 芳承辦巡緝船隻雖無侵扣情事,但既知原估小修之價實有不敷,並不據實詳明增 估。又不親身督辦,委令把總監工,以致工程苟簡。把總董春芳奉爲監工,任聽 工匠多攙舊料,均屬不合。查現在應修係商捐巡船,與戰船有間,其應作何比照 議處之處,應請旨交部核議。該員等罪不至革職,仍遵照定例請旨開復。罰令賠 修堅固,以示懲儆。工匠張貴修造不固,應照造作不如法律笞肆拾,折責發落。 沈有德控詞失實,亦請照不應輕律笞肆拾,係監生,照例納贖。角斜場大使張侃, 查騐不實,並請交部議處等因一摺,於嘉慶拾貳年拾貳月拾陸日,奉硃批該部議 - 84 -

卷二

守備邗粵

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臣部隨即定稿。於嘉慶拾叁年正月貳拾捌日咨送吏部、 刑部會議。刑部於貳月初玖日會回,吏部於拾叁日會回。臣部又於拾陸日咨送吏 部更改事故,吏部於貳拾叁日更正送回前來。查三江營守備湯貽汾於承修巡船已 屆大修之期,既知原估係小修之價,實有不敷,並不據實詳明增估,又不親身經 理以致搭用舊料過多,工程茍簡,實屬不合,應將守備湯貽汾照不行呈明降貳級 留任,例降貳級留任。把總董春芳監修船隻輙以向例小修原准搭用舊料,任聽工 匠攙用,以致船身不能堅固,亦有不合。把總董春芳應照承辦錯悞降壹級留任, 例降壹級留任。該員弁等任內均無加級紀録抵銷,至前參革職之處,應如該督所 請,均准其開復,仍回原任供職。再該督奏稱角斜場大使張侃查騐不實,并請議 處等語,吏部查此案該大使張侃於把總修造巡船,任聽工匠多攙舊料,以致工程 茍簡,該員委騐時遽行具結收工,應行議處,應將角斜場大使張侃照承辦錯誤, 降壹級留任,例上減爲罰俸壹年。該督奏稱工匠張貴修造不固,應照造作不如法 律笞肆拾,折責發落。沈有德控詞失實,亦請照不應輕律笞肆拾。係監生,照例 納贖等語。刑部查律載,造作不如法者,笞肆拾。又工匠虛冒物料,侵欺入己者 計贓以堅守自盜論。又例載監守盜數自壹百兩以上,至叁百叁拾兩杖壹百,流貳 千里。又律載告一事誣輕爲重者,反坐以所剩不實之罪,徒流止杖壹百,餘罪收 贖各等語。詳閲此案供招,該監生沈有德係於嘉慶拾壹年肆月間,追捕竊賊,由 停泊巡船逃逸,報緝未獲,即以巡船損壞領項未修等詞牽控。現據該督訊明,工 匠張貴先於拾年承攬小修巡船,將所領銀肆百拾伍兩零儘數購料,因工料不敷, 搭用舊料以致漸次損漏。核係造作不如法,按律祇應擬笞。如該監生所控領項未 修一節勘審得實,按監守盜科罪計,張貴所領銀已足叁百叁拾兩之數,例應流貳 千里。今審明沈有德所控失實,自應坐以誣輕爲重之罪,不應如該督所擬笞責, 致滋輕縱。查誣笞入流至貳千里者,共折杖貳百肆拾。沈有德除所告張貴得實笞 肆拾未論決,准其抵杖外,應革去監生,次杖壹百,剩杖壹百照律收贖。工匠張 貴應如該督所擬完結,此案係兵部主稿,合併聲明,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 8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嘉慶帝硃批:“依議。”① 春,訪徐日簪於恩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三自注: “戊辰春之 泰安,郡守徐柳塘曰簪方駐恩縣四女寺催漕,予往就之,分俸少許,遂往投淵如 觀察於德州。”泰安府知府徐日簪,武進人,與湯貽汾有連。恩縣,屬東昌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别泰安》詩,“猶自垂魚侍母前”句自注:“用 唐曹成王臯事。”韓愈《昌黎先生文集》卷二十八《曹成王碑》載:“王之遭誣在 治,念太妃老,將驚而戚,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此詩見湯 貽汾難中猶念奉母。 德州訪孫星衍,與洪頤煊、嚴可均、楊思敬等聚於平津館。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德州贈孫淵如星衍都轉》詩。同書卷三十二《七 十感舊》詩,其四十四自注: “予投詩淵如觀察,極承過譽,賴資膏秣,乃赴滄州。 時客平津館者,洪筠軒頤煊、嚴鐵橋可均、楊惕庵思敬,文酒流連,幾忘風塵奔 走之苦。”孫星衍時任山東督糧道,駐德州。爲湯貽汾鄉先輩,早負詩名,通經史。 洪頤煊少力於學,多藏書,著《禮經宫室問答》 《管子義證》 《漢志水道疏證》 《讀 書叢録》等。嚴可均精考據之學,治《説文》可正徐鉉之失。楊思敬年十三即精 熟《文選》,工詩與駢文,有《群雅齋集》。孫星衍及其幕友,皆飽學之士,湯貽 汾與之文酒忘憂,足見其風雅。 過滄州,徐楊炳分俸助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五自注: “滄州刺史 徐楊小松炳,先大父癸未同譜徐兩松嗣曾中丞子也。中丞本海寧楊氏,嗣徐居金壇。 刺史不忘其祖,遂覆姓徐楊。予留居最久,宦況至清,分俸獨厚。後堂外舍,莫 不善歌,絃管參差,無間日夕。”滄州爲直隸天津府所屬。乾隆五十二年,徐嗣曾 官福建巡撫,解湯氏抄家之圍。子徐炳知滄州,湯貽汾又得分俸,同年世交之誼 可以想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題本,檔號 02-01-006-003738-0011。 - 86 -

卷二

守備邗粵

過青縣,訪姨丈席世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六自注: “從母適席, 官青縣杜林巡檢,余自滄往省者再,留度歲焉。”青縣在滄州北九十里,運河沿岸。 四月,南下遊泰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七自注: “予於乾隆 乙卯,嘉慶庚申、戊辰凡三過泰山,未獲一登。己巳四月自滄言歸,復過之,乃 得遊。宿南天門大醉,五更至日觀,觀日出而去。”同書卷五《捨身崖憫捨身者》 詩,題序云: “捨身者歲歲有之,某太守勒‘禁止捨身’四字于石,又環以棘,而 終不能禁。” 按,己巳爲嘉慶十四年,湯貽汾是年四月在京師,九月引見後始出都,此處 或爲其晚年記憶之誤。湯貽汾此行未入都,至青縣而返,其緣由尚無確證。 五月,歸里,閏五月赴金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歸里二旬,又有金陵之行感賦》詩四首,其四 有“小草無情知益母,好花何意號離娘”句,知匆匆歸里,以免母楊氏懸望也。 同卷《石頭地外野宿》詩,有“匝月閑居舊草堂,前端陽到後端陽”句。本 年閏五月,後端陽指閏五月初五日。湯貽汾之赴金陵,或因官司未完,再至兩江 總督官署,聽候傳唤。同卷《一華庵晤小狂留宿》二首, 《席上贈人》 《窺園獨坐》 《追懷夢樓太守》《秦淮》《丁字簾前》諸詩,皆客金陵時作。 夏,訪額勒布於揚州,兼與諸友盤桓,秋返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維揚訪舊》 《憶三江官舍手種花木十首》 《白蓮》 《虹橋秋泛》詩。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八自注: “歸里後,謁鹺 使額公於揚州,謂予獲私販最多,必有以酬,久之寂然。”湯貽汾之謁兩淮鹽運使 額勒布,乃望其有所餽贈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九自注:“客揚時, 諸詞人邀予聯觴咏之會於蜀岡諸園林,會者四五十人。胡眉峰量僦居城根,獨招 予飲,命小女出拜,貽予《廣名將譜》、國初名妓潘湘雲小影,諸名公題咏滿幅。 故人情重,未有以報,至今耿耿焉。” - 8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民國《吴縣志》卷七十六《烈傳·留寓》載: “胡量,原名梅,晚更名量。字 眉峰,華亭諸生,寓吴。年十九題詩於虎邱石壁,爲朱笥河先生所見,招攜入都。 笥河爲風雅宗,天下名流出門下,然常曰:妙才黄仲則,奇才胡眉峰。王文端、 劉文清合詞薦修明史未果用,已而佩囊鞬,躍馬從吉林將軍出關。暨入都,而廷 議裁巡臺御史,量走告二公曰:‘果爾,則臺民必叛’,卒有林爽文之變。畢沅防 陝回,孫文靖征安南,以不用其策而敗。晚年流寓揚州,酒酣耳熱,縱談南北邊 形勝阨塞,述古人成敗之迹如指掌。所爲詩皆奇氣坌涌,不可控制。未幾妻子俱 歾,益顛躓。吴中至木凟,居義學訓村童,數年而卒,年七十二。据《藝舟雙楫》 纂。包慎伯序其詩。”湯貽汾祖、父皆殉林爽文難,胡量獨招湯貽汾飲,當與其巡 臺經歷相關。 寫《秋江罷釣圖》以抒懷。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自題〈秋江罷釣圖〉》詩,小序云:“余守江上 五年,丁卯秋以事落職,繼得平反,已易故步,釣游陳蹟,未能忘情。此圖之作, 亦以誌雪鴻之意云爾。” 宋翔鳳《憶山堂詩録》卷八《爲湯雨生騎尉貽汾題〈秋江罷釣圖〉 》詩,其一: “每逢海內工詩客,輒詠《秋江罷釣圖》。紅樹有情增悵望,青山無恙似模黏。六 弢坐惜風塵積,一笠空憐魚鳥孤。只有幾行南去雁,替傳消息到塘蒲。”其二: “我 扶客病羈滕壤,君奉官符出帝京。眽眽河梁人折柳,忩忩車馬話班荆。重題舊事 低佪久,難遣殘年去住情。行就江頭狎漁釣,請將尺幅寫鷗盟。” 八月,因沈有德案未結,滯留清河。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自注: “是秋,奉旨 開復,仍回原任,將發,復奉部另選。制府以仍留本省咨覆,而部議不允,令請 咨北行,於是例當迴避本省矣。 ” 鐵保等嘉慶十三年八月十一日《奏報現在催提泰興縣革監沈有德呈控營書冒 修并糧書等浮收案人證緣由片》附片。光緒《嘉興府志》卷五十三《秀水文苑》 載: “王曇,號仲瞿,乾隆甲寅舉人,博通經史,旁及百家。負奇才,善道家掌中 雷法。左都御史某以曇薦,會川楚匪起,方禁邪術。薦曇者夙與和珅有連,珅敗 - 88 -

卷二

守備邗粵

方引避,曇亦被牽不復振,乃落拓江湖,佯狂玩世。著有昭明閣《煙霞萬古樓》 等集。”舉人王曇負奇才而仕途不振,湯貽汾清廉爲官,此時復遭審查,二者心境 相類,故能時相過從。 十一月,沈有德京控案結案,由清河入都謁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一自注: “前案中有 監生沈有德者,以誣控斥革,復誣控於都察院,朝命河督那公再鞫之。予時已領 咨將行,以是滯留袁浦,仍譚祖綬之遺害也。時弟峻欽伴予,自寶應借馬,冒雨 行河堤甚危,抵浦,假寓同鄉醫者徐北城家。風雪中時相過從者,王仲瞿曇孝廉。 讞畢,沈有德以健訟坐徒,予始北行,吾弟返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仲冬下澣,予將謁選入都,送舍弟自青浦旋里》 詩。湯貽汾赴袁浦就質,弟湯貽浚伴其左右,訟畢歸里。青浦與武進有運河相通。 十二月,北上抵滄州省親,度歲青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四十六自注: “從母適席, 官青縣杜林巡檢,余自滄往省者再,留度歲焉。” 本年有畫:《寒江醉月圖》①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三十二歲 正月抵都,九月引見,臘底赴廣東撫標右營守備任。 正月,抵都,已逾選期,寓虎坊橋鬻畫爲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四首自注: “兵部選 法,守備十班輪選,第一曰還班,選開復人員。予到部已逾選期,至八月輪及, 選補廣東撫標右營。” 《七十感舊》詩,其五十二自注: “都門武陽會館,選人可居,適無空舍,乃 寓虎坊橋即陞店。小松刺史於役至都,過予,知鬻畫爲活,還滄即寄助五十金。 ①

《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嘉慶戊辰冬,袁浦旅中嘗爲李桐階、周真吾、汪樊桐三人作〈寒江醉月圖〉 ,越

三十年,桐階自泲上寄圖索題,時周、汪已下世,桐階以治河敘功爲别駕,即以寄懷》詩。 - 8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其後索詩徵畫者踵至,坐客恒滿。過從最數者,法時帆祭酒、陳鍾溪侍郎,陳石 士、劉芙初兩編修,丁若士明經,周伯恬、樂蓮裳、楊惕庵三孝廉,陳受笙、夏 伯恬二茂才,管椒軒上舍,李芸甫工部,吴伯新庶常,程芝坮大理,吴碧厓鑾儀, 吕仲英、趙季由二户部,吴蘭雪舍人,屠琴隖大令,族子藝卿。”湯貽汾客京師時, 以賣畫糊口,畫技應已頗出衆。虎坊橋,在正陽門西南。 三月五日,與樂鈞、劉嗣綰崇效寺看海棠。 湯貽汾《琴隱園詞集》卷二《金縷曲·不料春如許》詞,小序云: “上巳後二 日,偕劉芙初庶常、樂蓮裳孝廉,法源、崇效二寺看花。 ” 《琴隱園詩集》卷七《懷 劉芙初編修》詩,“海棠花落淚無端,記取新詞壁上看”句,自注:“去歲偕遊法 源、崇效二寺看海棠,各有《賀新郎》詞。 ”劉嗣綰《尚絅堂詞集》卷二《金縷曲》 詞,題注:“春莫偕樂蓮裳、湯雨生崇效寺看花和雨生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尚有《花朝日,程芝臺世英司直邀同王鏡泉鑑 都尉、吴石颿金潤孝廉、吴碧厓亮采鑾司尺五園看花,歸集留竹山房,屬予作圖 因題》詩,本年二月作,知與都中名流往還甚密,友朋雅集,亦即興作圖。 春,舒位爲題《笠釣圖》。 舒位《瓶水齋詩集》卷十三《湯雨生騎尉貽汾〈笠釣圖〉》詩,其一:“瞥向 紅塵影裏看,凌烟閣外舊勳官。相逢彼我應相笑,三寸毛錐七尺竿。”其二:“神 仙黄白易蹉跎,富貴丹青一刹那。賴是棄官來作客,不然何處畫漁簑?” 《笠釣圖》 , 應即《秋江罷釣圖》,是時湯貽汾已常倩人題詠。舒位爲順天大興人,生長吴門, 與江南文人頗親近。 又,陳用光《太乙舟文集》卷六《湯雨生〈罷釣圖〉詩序》文有云: “雨生雲 騎尉,以其祖若父殉節臺灣,蔭得今職,嘗官江南矣,以事罷去,非其罪也,大 吏爲奏復其官。謁選來京師,工詩善畫,與余一再晤語,恂恂有儒雅風。既以其 《秋江罷釣圖》屬余爲之辭,而雨生今方得官廣東,隸撫標將,與余别。日者廣 東頗有海賊未靖,雨生之才,必見委任於大府。”本年九月作,於武將湯貽汾之建 立勳業,頗有期待。 六月初,友人贈劇賀壽。 - 90 -

卷二

守備邗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二自注: “張愛州守 以予初度,演劇爲壽,知愛之感,不忘也。”湯貽汾生日爲六月七日。其平日於戲 劇耳濡目染,兩年後遂有《劍人緣》之作,良有以也。 九月四日,引見,補授廣東撫標右營守備。 《嘉慶帝起居注》十四年九月初四日條載: “又將選補直隸天津鎮標城守營都 司劉乾忠,山東高塘營守備吕大均,廣東撫標右營守備湯貽汾帶領引見。奉諭旨: ‘劉乾忠等依擬用’。”按,廣東撫標右營守備劉博,本年八月陞任廣東三江協中 軍都司。 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長齡等道光十二年五月初十日《爲核議崇福調補杭州協 副將并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事》題本,附《崇福湯貽汾履歷單》有云: “湯貽汾, 江蘇人,年伍拾柒歲。由世襲雲騎尉,嘉慶捌年貳月內,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 緣事革職,續經開復,拾肆年玖月內,補廣東撫標右營守備。”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四自注: “兵部選法, 守備十班輪選,第一口還班,選開復人員。予到部已逾選期,至八月輪及,選補 廣東撫標右營。引見後,值撫軍貢差至都,貸金得行。”撫軍,指廣東巡撫韓崶。 秋,赴李秉綬觴菊之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四自注:“庚午秋, 李芸甫水部長春寺觴菊之會,三十餘人。所可憶者,秦小峴、陳鍾溪兩侍郎,陳 碩士、顧南雅、張船山三太史,陳玉方、吴雲海兩員外,馬秋藥太常,盛甫由典 籍,吴蘭雪舍人,屠琴隖大令,錢梅溪參軍,朱野雲、滌齋、楊琴山、陳綠晴、 孟麗堂五山人,陳受笙茂才。是日,惟法時帆祭酒與予留宿芸甫齋,作長夜之飲, 小峴侍郎作記,餘子詩畫不等。”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一載: “乾嘉承平之際,風雅鼎盛,士大夫文酒之暇, 多嫻習畫理。法時帆祭酒式善嘗作《十六畫人歌》,曰朱鶴年野雲,曰湯貽汾雨生, 曰朱文新滌齋,曰楊湛思琴山,曰吴大冀雲海,曰屠倬琴塢,曰馬履泰秋藥,曰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9。 - 9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顧蒓南雅,曰盛惇大甫山,曰孟覲乙麗堂,曰姚元之伯昂,曰李秉銓薌甫、秉綬 芸甫兄弟,曰陳鏞綠晴,曰張問陶船山,曰陳均受笙,録之以見一時藝苑之盛。 其爵里著述,則近人文詩集中咸有稱引,無俟贅述云。”按,法式善《十六畫人歌》, 載《存素堂詩二集》卷二,即作於本年,知湯貽汾此時之畫名,已與諸名手相埒。 十月十五日,去都,前一日飲吴嵩梁宅。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四自注: “濒發,吴 蘭雪姬人岳綠春欲予畫梅,予攜酒就之,爲留一日,與華吉厓司馬、屠琴隖大令 同醉蘭雪聽香館中。以嘉慶十四年十月望日行。”時吴嵩梁官內閣中書,屠倬官翰 林院庶吉士,華冠方應徵入都供繪事,皆工詩擅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綠春女史見貽畫蘭,用李長吉〈許公子鄭姬歌〉 韻謝之,兼以墨梅爲報》詩。吴嵩梁《香蘇山館詩集·今體詩鈔》卷七《悼春雜 詩》九首,其五: “庭樹陰陰蘚砌青,游絲飛絮入窗櫺。一方繡榻無人埽,匹似春 寒睡未醒。”末句自注: “琉球蕉布質輕如絹,爲姬製帳甫成,湯雨生騎尉將之粵, 爲留一日,畫梅而去。” 十一月,抵里,措資欲赴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五自注: “十一月抵 家,措資匝月。”又,同卷有《將之嶺南留别乂卿洽名姪》詩,作於出都時。姪湯 洽名少湯貽汾兩歲,通天文算學,時肄業國子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五,有《十二月十日,從兄葭村明府招集族人爲予 餞别,因作圖題句,以志其事》詩五首。其二、三、四首,分贈湯貽相、湯貽典、 湯令名。同治《湯氏家乘》卷三載:“(湯)貽湄,行三,字沚宛,號葭村。健業 第三子,太學生,候選巡檢,投效四川達州軍營。兩次保舉,陞補四川璧山縣知 縣,降調綏定府經歷,勅授文林郎。誥贈奉直大夫,陞用知州,安徽盱眙縣知縣。” 湯貽湄時里居。 十二月二十三日,奉母赴任廣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六自注: “丙子(十 一月二十日),舅氏莊梓丹先生適鬻田,貸二百金,十二月廿三日始得成行。母命 - 92 -

卷二

守備邗粵

弟婦母子留於家。趙甌北丈是年八十有三,有詩贈行,味辛丈亦譔句書繇爲别。” 趙翼《甌北集》卷五十一《題湯雨生騎尉〈秋江罷釣圖〉 ,即送之官南海》詩: “文士才華武將軀,移官南發畫輪車。秋江罷釣非無意,要向滄溟捕鰐魚。時聞番 禺多盜。”趙翼四十年前曾官廣州知府,於湯貽汾赴任廣州之際,期以遠大。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三十三歲 二月抵廣東守備任。 二月,抵廣州,到廣東撫標右營守備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辛未元夜惠州城外野宿》詩, “草草浮踪隨地好, 鵞湖今夜憶蕪湖”句自注:“去歲元夜泊舟蕪湖。”湯貽汾由常赴廣東,大致路線 應爲,由運河溯大江至江寧,經蕪湖、九江入贛江,再入章江,由梅關入粵。同 書卷七《燕子磯訪棲碧上人不值》 《過惶恐灘》 《章江舟中》 《南康》 《宿南雄城外》 《觀音巖》諸詩可證,抵任當在二月。時兩廣總督百齡,廣東巡撫韓崶,布政使 曾燠,按察使德泰,學政胡長齡,撫標中軍參將王應鳳。 《琴隱園詩集》卷七至十, 名《南塞集》。 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七五《經政略》載:“廣東撫標右營,駐廣州老城内。 東至大東門六里,西至正西門四里,南至大南門三里,北至大北門五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舟扺廣州》詩, “誰把壺歌當功業,不煩叱咤海 波平”句自注: “時海上用兵”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五有云: “麞 鼠乃博官,捷徑唯滄海!天心自好生,衆志徒畏死。袖手成旁觀,愚忠人所否。” 自注: “辛未春,抵任羊城。時海氛方熾,連傷鎮將大員,而招撫盜首張保,先爲 奏賞藍翎千總,再奏擢守備,請換花翎。”“辛未”爲“庚午”之誤。湯貽汾於招 撫盜首之舉,頗有微詞。 六月六日,集鄭灝若宅分賦。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六月六日,鄭蘐坪茂才集三十人於紫翠軒,同 用八齊韻》詩。桂文燦《經學博采録》卷十一載: “鄭萱坪明經,名灝若,其先浙 - 9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江人,遷粵東爲番禺人。少穎悟,工舉業,年十三補縣學生,嘉慶癸酉(1813), 以選拔貢國子監。家饒於資,藏書極富,詞章經史,雅擅其長。肄業學海堂,阮 太傅賞識之,後家中落,所著多散佚。”時鄭萱坪尚未拔貢,以雅擅詞章經史,爲 兩廣總督賞識。湯貽汾與之文酒流連,可見志趣相投。 八月八日,廣東鄉試開考。 廣東巡撫韓崶嘉慶十五年九月有《奏報本年庚午科鄉試揭曉及正考官史評副 考官陶澍進京起程日期事》摺。本年廣東鄉試,巡撫韓崶依例監臨,湯貽汾爲撫 標守備,應駐扎場外彈壓。武鄉試十月舉行,亦當如是。 秋,爲胡紹寧作《羅浮遇仙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胡栗堂遊羅浮,遇一人,問答數語,忽然不見。 既之黄野人祠,見其像,如所晤者,屬予爲〈羅浮遇仙圖〉》詩。據黄培芳《香石 詩話》卷一,胡紹寧、謝蘭生亦皆繪有《羅浮遇仙圖》。胡紹寧以羅浮遇仙一事徵 圖題詠,湯貽汾本懷出世之想,故有此作。 十一月二十八日,與諸師友訪梅濂泉寺,復獨尋鄭仙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有《長至後二日,邀同董定園丈、楊星園舅氏、 劉慕陔副使、蔣春榭上舍,鄭萱坪、馬德隅二茂才,白雲山濂泉寺看梅留飲分韻》 《同人先歸,予至鄭仙巖尋安期遺迹,憇倚仙樓。樓主人入城未還,用壁間謝灃 浦庶常韻》詩。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冬至。濂泉寺在城內白雲山上,寺前有梅百 株,花時文人觴詠其下。湯貽汾獨訪鄭仙巖,見其出世情懷。 冬,嘗因公至博羅。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歲暮于役博羅,船孃餽粉果》詩。詩集此年自 注云:“年三十三,丹徒舟中至廣州,博羅還廣州止。”按,本年六月初八日,廣 東巡撫韓崶有《奏爲拿獲內洋盜犯李上業等審明分别辦理事》摺,八月初五日有 《奏爲拿獲土盜劫匪據實審擬請勅部核覆事》 《奏爲南海等縣拿獲疊劫殺人兇犯譚 亞艷等審辦事》摺,知彼時盜匪猖獗。博羅、永安兩縣,向有會匪,官軍多次圍 剿。次年三月,韓崶“奏現在洋面肅清,無盜可緝,請將從前疎防參革留緝各員 弁,飭令回籍。”湯貽汾之至博羅,或與剿匪有關。 - 94 -

卷二

守備邗粵

冬,力士張立松畫松,有詩詠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張孟如畫松歌》詩,有“看君濡墨發狂飈,畢 宏驚倒韋偃逃。愛君絶技羡君手,一手雙持筆與刀”句。徐珂《清稗類鈔》 “技勇 類”《張立松善技擊》條載:“力士張立松,字孟如,太倉人。短而髯,善技擊, 嘗從擊蔡牽。既平,聞南海盜張保、鳥石二等未滅,投曾賓谷方伯。比至,困於 逆旅,遇武進湯貞愍公貽汾,遂相過從。飲酒微醉後喜舞刀,又善畫松,貞愍嘗 贈以詩云: ‘襆被天南壯士饑,樓船十萬見君奇。誰知猿臂黄熊掌,能敵顔弓朱亥 椎。筆底蛟龍松十丈,胸中塊壘酒千巵。市樓歌哭無人問,一劍如飛去幾時。’” 張立松效力海防而擅畫,與湯貽汾經歷相似。湯貽汾作詩贊張立松,有惺惺相惜 之意。 本年,有詩感吴嵩梁去官,岳綠春辭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華吉厓州司馬名慶冠,無錫人,嘗寫御容。朝 貴求之,非重金不諾,予〈秋江罷釣圖〉乃蘭雪姬人綠春丐其寫贈。綠春有琉球 蕉布帳,倩予畫梅,是爲報也。比聞蘭雪去官,綠春且已埋玉,爰補題以誌墨緣》 詩。吴嵩梁《香蘇山館詩集·今體詩鈔》卷六,有《屠琴塢大令、湯雨生騎尉雨 中偕過寓園,爲綠姬合作〈聽香館圖〉 》詩。湯貽汾雨中訪吴嵩梁聽香館,并作圖, 見交誼之深厚。 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卷七十二,有云:“岳綠春,吴蘭雪侍姬,善畫蘭。 西泠閨詠。”岳綠春以畫蘭銘史,時湯貽汾已有畫名,故華慶冠能爲寫《秋江罷釣 圖》。 作《懷僧圖》并題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六《懷僧詩十九首》詩。此詩回憶結識的十九位僧 人,可窺見其思想糅雜三教,好與方外游之個性。 陳德調《湯雨生〈懷僧圖〉》詩:“留衣贈帶自何年,久隔音塵亦悄然。空向 馬蹏抛歲月,那從鴻爪覓因緣。金繩羨爾修生佛,玉局慚余學散仙。一十九家雲 水闊,寄懷無地託毫顛。”載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二十七,汪遠孫《借閑生 詩》卷二《題湯雨生參戎貽汾〈懷僧圖〉》詩:“晉陵都尉擅風流,到處詩僧共唱 - 9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酬。半世功名輕似雪,一龕鐙火冷於秋。談禪高會圖遵勗,怨别新吟擬惠休。若 使降龍無鐵盋,珊瑚能在網中不?丁丑,先生壞舟灕江,此卷曾沈於水,故云。”

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三十四歲 正月起身,三月抵興寧,權興寧都司。 正月十五日,舟泊惠州府城外,時赴興寧途中。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夜過石龍留别唐都尉文才》 《再過博羅》 《辛未元 夜惠州城外野宿》詩。惠州府城,在省城東南三百里,湯貽汾乘舟沿東江東行, 攜母起身,應在新正元日以後。又, 《辛未元夜惠州城外野宿》詩,有“故人可有 重來郭,謂伊墨卿。遷客應無再世蘇”句,伊秉綬嘉慶三年至七年守惠州,故有上 句。蘇軾曾謫惠州,湯貽汾以之自命,其風流自賞,可以想見。 三月十三日,抵興寧,暫署都司印篆。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破艦》 《龍川》 《龍川趙佗祠》 《三月十三日雨中 發老龍乘月抵興寧作》 《初至興寧》詩,皆由惠州赴興寧途中作。湯貽汾正月起身, 蹣跚而行,此時始抵興寧,應以此行爲苦差。興寧爲嘉應直隸州屬縣,在東江支 流西河東岸。據咸豐《興寧縣志》卷四《官師志·武弁》,雍正十一年,興寧營改 設都司,屬潮州鎮轄。“劉翀霄,天津人,武進士,(嘉慶)十三年任(興寧都司), 十八年再任。湯貽汾,武進人,十六年任。”湯貽汾此際抵興寧,應即暫時代理興 寧都司,殆劉翀霄九月不能回任,廣東巡撫始檄令湯貽汾正式署理。時興寧知縣 仲振履,典史黄淮清,教諭郭海,訓導劉家修。 又,《破艦》詩題注:“江干巨艦千計,因海盗鄭一嫂、張保投誠而得,守者 不慎,多致麋爛。”按, 《嘉慶朝上諭檔》載: “嘉慶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奉上諭,百 齡等奏盜首張保率衆投誠,辦理收繳船砲,遣散夥黨一摺。盜首張保懇乞內授, 既屬出於真情,現據該督等業已准其授首,祗可如此辦理。惟張保請賞留船隻, 隨同舟師緝捕一節,此斷不可行。該降匪等果欲殺賊立功,以圖報効,應俟于首 繳船械後,將伊等另配兵船,派赴前敵,令其跟隨捕盜,既資其力,又可藉以鈐 - 96 -

卷二

守備邗粵

制伊等,如有傷亡等事,不妨加以卹賞。其有奮勇當先,殲擒多盜者,亦可予以 官職,用示鼓勵,方爲正辦。若聽伊等管帶原船,自成一隊,不特洋面遼濶,難 以約束,即使伊等實心報効,屢有擒斬,是專賴降匪之力用之,緝捕官兵竟成虚 設,尚復成何政體?”上諭明示,投誠盜匪應另配兵船,再行參戰,故繳獲船隻 未能立即啟用,長期停駐江干,以至腐壞。湯貽汾因巡船殘損,罷三江營守備, 此時作詩感慨巨艦損壞,見其未忘前事。 夏,應仲振履邀,作詩詠朝天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朝天圍》詩,小序云: “齊昌郭西有朝天圍,相 傳文信國公收合散卒,於此望闕拜告,故名。按: 《宋史》景炎丁丑七月元,李恒 襲公於興國。公師潰奔循州,散兵頗集。邑於宋爲循州地,距興國僅數百里。事 屬有徵而舊志未載,柘庵增入新志,屬予作歌紀之。”朝天圍爲文天祥兵敗收卒, 望闕拜告之處。湯貽汾有詩詠真州文天祥祠,同官仲振履知其仰慕之情,故有此 邀。 咸豐《興寧縣志》卷四《官師志·宦蹟》載: “仲振履,字柘菴,江南泰州進 士,嘉慶十五年任。文章經濟,名動當時,政令嚴明,整齊畫一。修城垣,編邑 乘,禁賭博,除盜賊,皆後人所思慕者。尤留心文教,作養人才,修理韓蘇書院, 添設養正書院,撥鹽引陋規數百金,以爲膏脯費,故一時文風蔚然稱盛。考課日, 每向諸生虚心訪民間疾苦,是以興利除害,摘伏詰奸,如燭照數計云。在任六年, 調東莞去,邑人士歌思不置焉。”湯貽汾曾官三江營守備,與仲振履家鄉爲近,仲 多年前即聞湯貽汾之名,異地相逢,當一見如故。湯貽汾隨後以《畫筌析覽》請 正,仲振履序之。仲振履撰有《雙鴛祠》 《冰綃帕》傳奇二種,湯貽汾在興寧期間 撰《劍人緣》傳奇,或得仲振履指授歟? 拜羅孟郊墨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羅孟郊墨池》詩“千年雷雨蛟成窟,滿眼雲烟 鬼閉關”句,自注:“池旁舊宅今爲公祠,常扃之”。知祠門常關,見湯貽汾造訪 之頻。 咸豐《興寧縣志》卷九《人物志·鄉賢》載: “宋羅孟郊,其先南昌人,五代 - 9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間有官興寧者,因家焉。至宋景德中,孟郊生。生而頴異,早喪父,事母孝。兒 時牧牛長陂莊,坐讀書,有山人過,奇之,與語,孟郊告以父喪,貧未葬,山人 指示其地,遂葬焉。弱冠結廬羅嶺以學,鄉子弟從之,孟郊指授篤至,邑始多學 者。嘗夜讀書山上,有光燭之,又善書,滌硯於池,池水盡黑,今志所傳墨池者 是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第三人,累官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掌制誥,文詞温雅, 特承顧問。乞歸養母,茅蓽蕭然。母冬月思膾,孟郊下池取魚以供,鄉人目其池 爲曾子湖。年七十而終,衆立祠于讀書處祀之。”宋人羅孟郊早歲喪父,事母甚孝。 能文工書,又有神仙之遇。湯貽汾經歷志趣,與羅孟郊多處相合,故頻訪墨池。 作詩惜雷州諸生黄鶴,示李光昭。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雷州諸生黄鶴者,任俠好客,通徹古今。中年 浪遊不樂,乃入海爲盜,粤大盜烏石二者奉爲謀主幾十年。制府百公平之,鶴亦 就戮。鶴爲諸生,與李秋田交,偶言及之。予異其才,而惜其不安於遇也,作詩 示秋田》詩,有“山林無惡死,豪俠不長生”句。 沈濤《匏廬詩話》卷上載:“繡子言其宗人秋田茂才光昭寄内句云:‘昨夜夢 中曾見汝,花陰小立看雙星’。武進湯雨生都尉貽汾爲作《看星小影》,嶺嶠一時 傳爲韻事。”光緒《嘉應州志》卷二十三載:“李光昭,字秋田,廪膳生,與同里 顔崇衡、徐青皆號能詩,南海謝灃浦太史稱爲‘程鄉三友’,而秋田學益邃。初好 楊鐵崖,以上窺漢魏,出入少陵二李之間,繼又稍變其體。逮順德温謙山舍人招 選《粤東詩文海》,得縱觀其所藏諸名家集數百種,而學業大進。嘗自題其卷曰: ‘文有奇氣,道自中行。詩雜仙心,我以禪悟。’又云:‘談仙説鬼,俱有寓言。 翦翠雕紅,亦無搖蕩。’謝澧浦深嘆作者自道之非誣也。甲戌,黄蒼崖喬松刻其《鐵 樹堂詩鈔》三之一。嗣是廿餘年,所增十二帙,藏於家,當必有繼蒼崖而選刻者。 ” 李光昭以能詩稱道里中,諸生黄鶴與之有舊,亦爲文人。湯貽汾爲武將,剿滅海 盜乃其分內之事。能憫失志入盜,被捕就死之諸生,見其文人心態。 九月九日,登神光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九日楊巡檢白先、黄尉懷清同登神光,白先攜 酒飲曹源寺》詩。時楊白先官興寧水口司巡檢。 - 98 -

卷二

守備邗粵

道光《廣東通志》卷一百十四載: “神光山在城西南十里,形如展旗,邑人羅 孟郊讀書山下,嘗見異光。在興寧縣,嘗勝焰燭天。” 秋,署理興寧都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五十八自注:“是年秋, 權興寧都司,遊惠州白鶴峰,弔朝雲墓。抵龍川山,行謁藍關韓文公祠,過長樂 抵任。”同上詩,其五十九自注: “興寧民嗜賭,俗敝民貧,悉由於此,兵役賄疪, 莫能禁止。仲柘庵振履明府告予如是,乃合力懲之,其風頓絶。士民製文爲頌, 制府百齡、松筠、蔣攸銛三公,皆以此多予,俾連四任,并邀薦舉引見。”湯貽汾 興寧任上頗有政聲,獲三任粵督賞識,得以連任,堪稱能吏。都司爲興寧營最高 長官,受潮州鎮總兵官節制。時寶興任潮州鎮總兵官,駐潮州府城。 興寧任上,與同僚多流連唱酬。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自注: “客我者,嘉 應徐又白有鎖子骨之異。繼至者,嘉應李秋田、楊秋蘅、顔湘軓並工詩文。興寧 陳疇主講墨池書院,泰州仲雲澗柘庵之兄工填詞,著有傳奇十六種,皆常相過從。 嘗偕盂蘭寺觀荷,神光山登高。”同上書,卷七《鐵笛歌贈長樂尉羅蘆峰江》《又 題〈鐵笛樓圖〉》 《鄭翁歌》 《寄顔湘帆》 《贈徐又白》詩,皆爲同僚作於興寧任上。 咸豐《興寧縣志》卷四《官師志·宦蹟》載: “湯貽汾,字雨生,武進人,世 襲雲騎尉。嘉慶十六年,授興寧營都司,風流儒雅,有輕裘緩帶之風。時值昇平, 整飭營伍之暇,日以吟詠爲事,遠方騷逸,多以詩相往來。好遊名山勝境,屐齒 所到,必紀以詩。兼長書畫,秀韻絶人,邑人得片楮,皆珍重之。在任凡六年。” 冬,度歲潮州府城。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一自注: “潮州謁鎮 軍張公,邀同惠潮觀察崔雲客景儀夜宴觀劇。雲客爲錢文敏公外孫,浣青夫人子。” 詩集此年自注:“年三十四,自惠州至興寧,至潮州止。”湯貽汾度歲潮州,或爲 上司以公事相商。鎮軍張公,應即潮州鎮總兵寶興。惠潮嘉道崔景儀,外祖錢維 城,母錢孟鈿,皆常州武進人。 爲徐青作《韓山讀石圖》。 - 9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鸚鵡碑歌爲又白題〈韓山讀石圖〉 》詩,小序云: “潮州韓山有文公祠,公草書王維《白鸚鵡賦》,雍正間太守龍爲霖得之南海,以 勒於祠。公書存於粤者,他惟陽山孔廟“鳶飛魚躍”四字而已。又白嘗讀書於祠, 故屬予圖之。” 光緒《嘉應州志》卷二十三載: “徐青,字又白,初與李秋田往來唱和,繼乃 得交顔湘帆,互相琢磨。其爲詩,耑宗昌黎,而自擬於東野。年既高始就試,州 牧劉雲崗亟拔冠軍,補弟子員,詩名益噪。著有《聿修堂詩稿》,雄贍豪健,宛肖 昌黎,秋田與湘帆交口稱重之。”徐青爲詩踵武韓愈,且讀書韓愈祠中,故湯貽汾 爲作此圖。 有詩贈曾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奉酬曾賓谷燠方伯》詩,有“生當爲公死,以 報吾公知”句。 謝堃《春草堂詩話》卷一: “世稱武臣能詩者,曹景宗也;武臣能畫者,李思 訓也。余友湯雨生參帥兼之。故曾賓谷侍郎有《湯生歌》贈參帥云: ‘班超傭書投 筆起,丈夫當效傅介子。湯生年少一書生,今作百夫之長耳。相從將軍泛樓船, 暮歸蠻府飛華箋。八分書似刁斗銘,千首詩過交河篇。日南半壁天海空,山川形 勢全在胸。興來揮寫著絹素,咫尺萬里乘長風。武夫中有湯生否,學士文人猶落 後。可惜湯生好身手,但與吾儕爭不朽。偏裨何日樹功勳,金印懸來大如斗。’讀 此詩,可以想見其風度。贈此詩,參帥猶作騎尉時也。”曾燠時官廣東布政使,湯 貽汾武將而擅詩畫,深得其賞識。 歲末,韓崶薦湯貽浚於永安幕。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二有“我感韓中丞, 歎我禄微薄。憐我弱弟才,使佐宰官幕”句,自注: “中丞韓桂舲先生薦吾弟峻欽 於永安幕,寄母一狐裘。時母已患病,作書招至,而病殆矣。”永安爲惠州府屬縣, 距興寧不遠。湯貽汾奉母之官興寧,弟作幕永安,可時常相見,足見其孝悌。 韓崶《還讀齋詩稿》卷十二《湯雨生騎尉〈秋江罷釣圖〉二首》詩,其一: “吏 情多半屬滄州,入手絲綸那便投。自信扁舟原不繫,從來大釣本無鈎。熊羆夢冷 - 100 -

卷二

守備邗粵

磻溪石,星宿光寒富渚裘。萬里長風胸次在,年時忍負舊盟鷗。”其二:“回首邗 江片月殘,蠻煙蜑雨赴迷漫。印將鴻雪凌三島,掣向鯨波賸一竿。人道曹李皆畫 史,我慙屈宋作衙官。雨生隸吾標下。袴鞾帕首儕行隊,猶是偏裨一例看。”韓崶時 官廣東巡撫,作詩詠《秋江罷釣圖》,見其格外賞識湯貽汾。 本年,作《劍人緣》傳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七《自題〈劍人緣〉傳奇》詩。湯滌跋《逍遙巾》 文云: “先曾祖貞愍公生平著作,詩詞以外,尚有雜劇若干種。就滌所知者,有《劍 人緣傳奇》 《逍遙巾雜劇》。 《劍人緣》舊有刻本,兵燹後散失,三十年求之不可得。” 文末署“甲戌秋日”,即民國二十三年秋,時《劍人緣》傳奇早已毀於兵燹。 王利亨《琴籟閣詩鈔》卷四《書湯雨生都尉〈劍人緣〉傳奇後》詩,有句云: “漫把雷鋒學許陽,笑將雲髓乞嵇康。君家忠孝仙中俠,自炷南豐一瓣香。”湯貽 汾之忠孝家風,仙俠性情,皆藉《劍人緣》傳奇以發之。 徐青《題湯雨生貽汾都尉〈劍人緣〉傳奇》詩,其一: “十年韜匣氣如虹,誰 授飛騰劍術工!共訝書生成俠客,那知兒女識英雄。忘情太上還多感,落魄歧途 未是窮。血濺弓衣酬友誼,青山何處住猿公?”其二: “五夜悲歌擊唾壺,少年膽 氣太豪麄。本來魯國真男子,莫認高陽舊酒徒。鐵馬馳驅心未已,天涯悵望眼終 枯。憑將一掬唐衢淚,寫向鮫綃化作珠。”載劉彬華《嶺南群雅》。知湯貽汾完成 《劍人緣》後,數求教於友朋。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三十五歲 在興寧都司署任。 正月二十八日,母楊氏卒於興寧。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三自注: “太夫人少 從外祖宰滇南,孝義公贅於昆明,偕歸之閩。還里八年,挈余試牒江寧。洎余落 職,里居三載,即之廣州,來興寧。辛未,在興寧思歸不得,一冬抱恙,醫禱無 效,壬申正月廿八日棄養,時年六十一。”湯貽汾九歲而孤,母楊氏獨力撫育成人, - 10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并隨其宦海浮沉,其艱辛可以想見。 同書卷八《同峻欽侍母病作》詩,有“母病已三月,弟來才兩旬”句。弟湯 貽浚時作幕永安。 春,湯貽浚扶櫬歸里,湯貽汾送至會昌,旋由廣州返興寧。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四自注: “武職三品 以下,例不丁憂。歸殯無資,賴中丞韓公厚賻,且屬方伯以下同官助之。得扶櫬 由筠門嶺,至會昌登舟,弟送歸里中,入城治喪,即安窀穸。而不孝乞假不許, 仍反興寧。”湯貽汾治母喪,尚賴巡撫韓崶之助,見其爲官清廉。 詩集此年自注云: “年三十五,起興寧,至筠門嶺、會昌,還廣州,重至興寧 止。”筠門嶺位於粵贛交界,沿湘水北上,即至會昌,爲北歸常州所必經。湯貽汾 本任廣東撫標右營守備,秩正五品,例無丁憂。扶母櫬由廣東至江西,見其感念 楊氏撫育恩情。 以土藪一匹,由湯貽浚帶回,以贈趙懷玉。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土藪行寄趙味辛丈》詩,小序云: “藪,粤音讀 如竇,義亦略如竇。凡鳥巢獸窟及蛇蟲所伏之處,皆曰竇,繭亦曰藪。程鄉産繭 曰土藪,其本土所生也,故呼産於蜀者曰川藪,産於齊者曰東藪。歲必有至,概 曰客絲。蠶始生,食烏桕,自成藪於樹,弗煩人工,然得之甚少,今程鄉所織絲, 多非此種。往歲丈屬致野繭一匹,程鄉人曰,但有土藪,不知野繭,乃詢得其狀, 使人山中覓之,價倍於常,僅織二匹,因以一寄丈,并爲詩告之。”嘉慶元年(1796), 湯貽汾以襲世職入都引見。離京時,同里內閣中書趙懷玉分俸送歸。現趙懷玉已 里居不出,湯貽汾仍以土儀寄贈,見世誼不輟。 秋,曾燠寄贈詩集,有答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賓谷方伯郵寄〈賞雨茅屋集〉,即用其寄吴蘭雪 韻寄之》詩,有“可堪佳客散萍蓬,值此秋光復蕭瑟”句,知在秋日。曾燠時官 廣東布政使,提倡風雅,其以詩集相贈,應以湯貽汾爲可與言詩者。 本年,初落齒,多嗟老歎貧之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落齒》詩,有“忽驚老至萬懷灰,編貝無端竟 - 102 -

卷二

守備邗粵

折摧”句。同卷《齊昌有老儒張俊,夫婦寄食僧舍,貧且欲死。柘庵憐而周之, 并爲詩勸於邑屬,予繼聲,輒得二首,意思拉雜,語涉無聊,并自忘其爲詩也》 詩,復有“黑頭同是病愁身,典盡貂裘賸葛巾。舉世不知寒士苦,阿誰還信長官 貧”諸句。潘岳年三十見白髮,湯貽汾年僅三十五,已多嗟老歎貧之作,其爲官 之清貧,亦可想見。湯貽汾自十九歲入仕,至今已十六載,浮沉宦海,心態已與 前時有異。 兩年間,四權興寧都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五自注: “代者初至, 未及行,而制府松公檄還署任。代者再至,已攜家人還羊城,制府蔣公復檄還。 代者三至,復如之,四代而後返本任。”按,松公即松筠,嘉慶十六年任兩廣總督, 當年卸任,蔣攸銛繼之。湯貽汾嘉慶十八年回本任,兩年間四權興寧都司,爲政 有聲,深得上官認可。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三十六歲 春在興寧都司署任,後受代還廣州。 二月,重刻《與竹居棄稿》,附重印《炙硯瑣談》後,以表章先德。 湯荀業《與竹居棄稿》,首冠江蘇布政使司《崇祀忠義祠詳文》,武進縣《旌 孝詳文》等,繼爲湯荀業傳、墓誌、誄文等,繼爲應湯貽汾所請之題詞、贈言, 正文録湯荀業詩五十首,卷末附若干跋、記。 卷末湯貽汾《後記》云: “是稿初編成,請序於仲柘菴明府,明府遂代爲梓行。 及檢《瑣談》原板,稍不相合,而詩中所注贈答姓字、爵里,尚有未詳,適姑丈 莊達甫先生以書自里來,爲詳定數處。又乞得所撰先騎尉太宜人合塟墓誌,爰復 重刊。嗚呼!憶辛未春間,太宜人口授編次時,欷歔流涕輙累日,貽汾握管不能 下,有疑不敢問,又不敢不問。嗚呼!今太宜人不可作矣。設貽汾前此不請于太 宜人,以詳先君少年出處,及于今,而尚可識此稿之歲序先後哉!猶憶篇末記太 宜人詠斷釵事,太宜人不欲貽汾録所詠句,謂:‘我他日或尚有所作以付汝’。嗚 - 10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呼!今太宜人之詩,又不可復得矣,痛哉痛哉!茲刻並附太宜人行略于後,其先 君行述,則與先大父合列《瑣談》序前。明府所梓原板仍孤行。嘉慶十八年歲癸 酉二月,貽汾後記。” 《與竹居棄稿》卷末湯貽浚跋: “貽浚不得讀父書,抑且生不識父面。兄雖九 齡而孤,實六齡而先君已去海外。先君之音容笑貌,兄弟等不得而溯也,而猶得 覩茲零墨碎簡于坑災蛟祲之餘,雖僅存什一於千百,而心靈所寄,有耿耿不可磨 滅之精,然微太宜人之珍而保之,則幾同音容笑貌之邈不可追矣。兄年十三,太 宜人教之詩,兄輙喜宋人輕俊一格,爰示以先君詩,令必從唐人入,然先君手録 定稿不可見。幸而少作多所棄,茲所遺,固即所棄者。憶自閩中歸次浦城,蛟水 之患,百物漂没,而僅未失此,太宜人嘗道之,謂若冥冥中有爲之呵護者。今以 梓附于先大父《瑣談》後,世世子孫,得由是想像先人之音容笑貌,不可謂非幸 也。男貽浚謹識。” 三月初一日,瘞齒於興寧神光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命綬名瘞予齒於神光山,秋田爲作誌,湘帆爲 作銘,又白祭之以詩,書以誌感》詩,有“維嘉慶癸酉,三月朔午時”句。神光 山在興寧城西南近郊。秋田即李光昭,湘帆即顏崇衡,又白即徐青。 劉彬華《嶺南群雅》“徐青”條引《玉壺山房詩話》云:“又白博聞强識,於 詩酷嗜昌黎,嶔㟢魁崛如其人。所居曰象湖,甚僻,不求聞于時。齊昌都尉湯雨 生重之,延爲上客,嘗云: ‘程鄉得一詩中龍,李秋田龍頭,徐又白龍腹,顔湘帆 龍尾’,三人固莫逆交也。”興寧古稱齊昌。湯貽汾代興寧都司,雖爲武職,而與 當地文人往來密切。 本年,劉翀霄回任,湯貽汾受代返廣州,旋大病一場。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本年自注: “起興寧,還廣州,至新會,再還廣州止。”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六自注: “予四權興寧,額其堂曰‘四綏’。 癸酉代還後,大病瀕危,內子禱於華陀廟,一藥而愈。故事,軍政外有舉劾,劾 無定額,舉則通省自副將至千總,不出二人,寧遺無濫,是年予獨叨薦。”興寧都 司劉翀霄回本任,湯貽汾受代後,得回廣東撫標右營守備任。 - 104 -

卷二

守備邗粵

同上書,卷八《留别興寧》詩,“贏得長紅燦國門”句,自注:“方俗送官去 任,以花枝挂綵,謂之長紅。東坡詩:‘花枝裊長紅’。”同詩“生死難酬國士恩” 句自注:“軍門薛公以予訓練有方,禁絶地方惡習,每屆瓜代,請督部檄予復在, 故四權兹任焉。”按,軍門薛公即薛大烈,時任廣東陸軍提督。湯貽汾四權興寧都 司,得上官舉薦,同僚認可,百姓相送,洵爲武將中之極出色者。 湯貽汾本年嘗以公務至新會,旋返省城。按,新會爲廣州府署縣,廣東新會 營內河水師參將駐地。據《嘉慶帝起居注》十八年三月初七日條: “又奉諭旨,蔣 攸銛等奏内河陸路,曡經獲辦積匪,地方漸臻寧謐,請將出力文武員弁,量予鼓 勵等語。粤東地方,自洋面肅清以後,惟内河及陸路土匪未靖,經蔣攸銛等督飭 文武員弁,分路設卡,購線緝捕,將著名各盜匪,曡經弋獲,陸續審辦者,已有 七百餘。”湯貽汾赴新會,應奉韓崶之命而往,或與剿匪有關。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三十七歲 在廣東撫標右營任。 春,寫梅菊圖贈江詡。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梅與菊同時作花,嶺南習見之,因寫贈江素山》 詩,有“二傲何曾品格殊,相逢得似爾同吾”句。 郭麐《靈芬館續詩話》卷四:“《溟漚集》,張子貞與其友三人合刻所作詩也, 其中江素山詡,與余舊相識。”凌霄《快園詩話》卷一:“汪玉屏坤、張老䕬鏐、 江素山詡及余合刊詩集。”江詡安徽桐城人,有詩名,湯貽汾與之惺惺相惜。 五月,弟湯貽浚梓行《畫筌析覽》,以導初學。 湯貽汾《畫筌析覽》,牌記題“嘉慶甲戌夏五,番禺劉彬華署。”卷首依次爲 嘉慶十八年九月仲振履序,嘉慶九年三月湯貽汾三江營自序,嘉慶十八年十二月 湯貽汾廣州自序二,笪重光《畫筌原序》。後爲“畫筌析覽目録”及正文上下卷, 題“毘陵湯貽汾雨生編”。卷尾嘉慶十八年十一月謝蘭生跋,嘉慶十九年元夕湯貽 浚跋,嘉慶十九年花朝張如芝跋。 - 10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湯貽浚跋云:“吾兄於畫,未嘗師人。使之學而自能者,《畫筌》也。予則家 有師而鈍不能學,兄遂析原編爲十,益以自得,又數千言,次第反覆,日以導予。…… 余鏤板以爲初學者鉛槧之助,有裨初學條析爲便。 ”觀此,知湯貽汾學畫,以研讀 體味《畫筌》而入門。 仲振履《畫筌析覽序》有云:“乙丑(嘉慶十年),余鄉馬墨初自邗上歸,出 《畫筌》見示,所論諸法精當簡要,畫家密鑰也。第爲問業者隨事指陳,法雖兼 備,而論未條分。……越癸酉,雨生攝齊昌都尉事,與余同官,偶與談及是篇, 雨生笑曰:‘君九年之願,僕已代償之矣’。蓋雨生任三江時,曾分其目爲十則, 每則爲之註,篇所未及引申之,篇所迭見鋤去之。雖神明之妙,存乎其人,而析 北苑之傳爲南車之示,俾《畫筌》一篇,與過庭《書譜》永垂於後者,雨生力也, 豈特償予素志已乎!” 秋,乞袁壽寫《秋江罷釣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袁鐵生壽招同郭蘭池琦集羊城寓齋》詩,有“昨 朝題我《罷釣圖》,四字驚人龍出肘”句。同詩“圖成便乞一題詩,一笠應成三不 朽”句,自注:“三江去官,自寫《秋江罷釣圖》,今又乞銕生爲之”。 黄培芳《香石詩話》卷二載: “武進湯雨生貽汾,以世襲騎尉爲廣州守戎,詩 畫俱工,有儒將風流之目。繪有《秋江罷釣圖》,如洪稚存、吴蘭雪諸詞人,題詠 殆遍。暇日與吾輩清集觀魚,句云:‘人還碧海騎鯨去,我已滄江罷釣回。’其韻 致如此。”湯貽汾官廣東,復倩人題寫《秋江罷釣圖》, “儒將風流”云云,殆非虚 語。 餞送廣州守李威,寫圖贈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李鳯岡威太守挂冠北行,爲作〈鵝潭秋餞圖〉并 題》詩。鵝潭,在廣州珠江岸邊。據蔣攸銛嘉慶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奏爲遵旨 請以李威調補廣東廣州府知府事》摺,李威由廉州守調廣州,已逾二載。梁章鉅 《師友録》卷五“李威”條,言其“由郎中出爲廣東廣州守,謝病歸。” 《琴隱園詩集》卷八復有《海珠寺消夏偕謝澧浦,張墨池、南山,李鳳岡、 芸甫》詩,本年夏作。海珠寺在廣州珠江中,謝澧浦即謝蘭生,張墨池即張如芝, - 106 -

卷二

守備邗粵

南山即張維屏,李鳳岡即李威,李芸甫即李秉綬。 本年,自鑄“錯”“琴賓”二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自鑄一劍,銘其上曰錯》詩,有“鑄錯成何事, 誰能知此懷”句。同卷《又鑄一劍,銘曰琴賓》詩,有“我被琴稱主,琴將劍作 賓。百年三密友,四海一遊人”句。湯貽汾以武將而擅詩畫,兼具劍膽琴心。因 巡船損壞罷官,而後開復廣東,離家萬里,回首平生,不無感慨。 是年,女珊殤。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八《哭女珊》詩,有“而翁萍迹猶無定,腸斷層峰 葬女挐”句,哭女,兼自歎漂泊無定也。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三十八歲 七月以舉薦引見,兼護暹羅使入都,十月離京南還。 四月二十六日,粵督蔣攸銛列名薦舉。 兩廣總督蔣攸銛,嘉慶二十年四月二十六日《爲嘉慶二十年四月舉劾之期薦 舉廣東永安營都司李化龍并撫標右營守備湯貽汾事》題本: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 都御史,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臣蔣攸銛題,爲武臣薦舉亟宜 舉行,以勵人才,以重軍務事。該臣看得,武職貳年半舉劾壹次,乃黜陟賢否, 鼓勵戎行之鉅典,必須薦舉允宜,方足以昭激勸。兹廣東省嘉慶貳拾年肆月,屆 當舉劾之期,所有副將以下,千總以上各員,先經移行核實開報。兹據各鎮協營 陸續呈覆前來,臣與撫臣董教增,署陸路提督臣何君佐,悉心酌核,除應劾之員, 另疏題參外。查有永安營都司李化龍,年强技嫻,緝捕勤奮,曾經出師著勞。撫 標右營守備湯貽汾,才技嫻明,營務勤慎,均堪薦舉,理合題薦,以示鼓勵。臣 謹會題請旨。”嘉慶帝硃批:“該部議奏。”①湯貽汾於廣東營務頗勤慎,得薦舉, 應於三江營經修巡船損壞事有所借鑒。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題本,檔號 02-01-006-004093-0009。 - 10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七月初六日,兵部議准湯貽汾舉薦事,旋有旨入京引見。 兵部尚書明亮等,嘉慶二十年七月初六日《爲核議嘉慶二十年份舉劾之期薦 舉廣東永安營都司李化龍并撫標右營守備湯貽汾事》題本: “太子少保,協辦大學 士,兵部尚書,三等襄勇伯臣明亮等謹題,爲官員薦舉事。該臣等議得,兵科抄 出兩廣總督蔣攸銛題,嘉慶貳拾年,屆當貳年半舉劾之期,查有廣東永安營都司 李化龍,年强技嫻,緝捕勤奮,曾經出師著勞;撫標右營守備湯貽汾,才技嫻明, 營務勤慎,均堪薦舉,以示鼓勵,俟部覆到日,給咨送部引見等因,於嘉慶貳拾 年肆月貳拾陸日題,陸月初拾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查定 例,副將以下,千總以上,每貳年半薦舉一次。該督撫盡心詳查,必須才技優長, 年力精壯,馭兵有術,紀律嚴明,給餉無虚,兵民相安,任內並無違礙事故者, 每省准其薦舉壹貳人,專疏保題,給咨送部引見。如奉旨准其薦舉,回任候陞, 歸於雙月輪班選用等語。今廣東永安營都司李化龍,年强技嫻,緝捕勤奮,曾出 師著勞;撫標右營守備湯貽汾,才技嫻明,營務勤慎。以上貳員,既據該督疏稱 均堪薦舉,查該員等任內俱無事故,核與薦舉之例相符,應令該督照例給咨,送 部引見,恭候欽定,俟命下之日,遵奉施行。再,此本科抄於陸月初拾日到部, 柒月初陸日具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嘉慶帝硃批:“依議。”① 七月,由廣州赴京引見,兼伴送暹羅貢使。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七自注:“甲戌夏, 予既明薦舉,制府蔣公即奏委伴送暹羅貢使四人馳驛入都,七月交代,即發廣州。” 《嘉慶朝上諭檔》載: “軍機大臣字寄兩廣總督蔣、廣東巡撫董。嘉慶二十年 三月二十三日,奉上諭:‘蔣攸銛等奏,暹羅國副貢使,籲請在粤守候正貢船到, 一同領賞,暫緩回國等語。上年,暹羅國遣使呈進補貢,其正貢船在洋遭風漂失, 曾經降旨,令蔣攸銛等將副貢船齎到方物存貯藩庫,並照例賞給該副貢使筵宴, 令其先行回國,以示體恤。兹㩀奏該正貢使寄副貢使書信,稱現在正貢船收泊越 南洋面,俟南風當令方能開行,六七月間可以到廣,該副貢使情願守候,暫緩回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題本,檔號 02-01-006-004103-0010。 - 108 -

卷二

守備邗粵

國等情。該國王前因正貢失火,復備補貢,遣使遠涉重洋,敬抒忱悃,自應准其 来京。如正貢船於七月間到廣,著該督撫派員,䕶送該正、副使起程,於九月底 到京,萬夀節令其随班祝嘏宴賚。如九月方能到廣,即令於十二月到京,與年班 各外藩一體瞻覲可也。將此諭令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来。” 八月,北上過九江,遊廬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由石門磵入廬山,喜而有作》《天池草堂》《宿 留雲閣》《留雲閣對酒見月歌示峻欽》《無垢上人爲具蔬食甚美戲題》《石門》《竹 林寺》 《登白虎昇仙臺》 《由天池登文殊臺至聚仙亭》 《無垢徒寶文字雪鴻乞爲予詩, 弟子送至黄龍寺口占别之》《宿碧雲寺韻公禪房》《出山寄韻客上人》諸詩,皆遊 廬山作。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八自注: “道出九江,德化令以夫馬不 繼,請留兩日,予得游匡廬,信宿報國、碧雲二寺。香爐峰有茶山草堂,九江守 方茶山體所築,茶山命報國寺僧無姤導游。”時鄒文炳官德化縣知縣。方體號茶山, 時官九江府知府。 九月,陪暹羅貢使抵都,與弟湯貽浚同居關帝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自注:“貢使至都, 住四譯館,先呈貢物。仁廟駐蹕圓明園,每屆出入大内,禮部主客司傳知伴送官, 署肇羅道洪錫豫,署永康府同知姚祖恩及貽汾等,率貢使道旁接駕。” 同詩,其七十一自注: “時弟峻欽以州吏目簽發廣西,予至都,即同居保安寺 街關廟,偕行至江西,始分道而别。”湯貽汾此番北上赴京,弟湯貽浚偕行,返程 至江西而别。《琴隱園詩集》卷九有《章江舟中口占送峻欽之桂林》詩。 《嘉慶朝上諭檔》載: “嘉慶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查暹羅國王遣使,分裝正、 副二船補進十八年例貢,其副船貢使等先抵粤東。欽奉諭旨: ‘如正貢船於七月間 到廣,著該正、副使於九月底到京,萬夀節令其隨班祝嘏宴賚。欽此。’兹據禮部 知照,該使臣等已於本月内到京,所有例賞該國王及使臣等物件,應由禮部具奏 辦理。又,上屆該國使臣於新正在紫光閣筵宴,例有加賞,此次恭逢萬夀慶節, 奉旨令其隨班祝嘏宴賚,應否即照新正筵宴之例,給與加賞。臣等謹查照上屆新 - 10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正賞单,開寫進呈,恭候訓示。謹奏。” 十月中旬,引見後,奉旨伴送貢使還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自注: “十月六日萬 壽聖節,率貢使到園祝嘏。數日後領賞,自國王、王妃,至貢使、通事,頒賞有 差,賜貽汾等三人緞袍各□襲。越數日,貽汾以薦舉由兵部引見,洪、姚二君以 捐復處分,尚未引見,奉旨貽汾先伴貢使還粤。” 冬,伴送貢使過山東高唐、曲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偕暹羅使臣丕雅梭扢粒巡吞押撥蕀昭突、廊窩 汶蓀泥㗇握撥突、廊拔車哪鼻悶平哩突、坤第匹呱遮辦事飲於高唐,舍弟峻欽贈 之以詩,因次其韻》詩。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六十九自注:“自兖州至鄒縣,遶途曲阜, 一謁先師林廟。”專程拜謁孔廟,或即同行暹羅使臣之意。 過安徽廬州,與長和、楊懌䥸飲。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廬州長都尉和席上歌》詩,“重來已歴十五稔” 句自注: “壬戌予再權都尉到廬”。同詩“訪舊祇存楊伯起”句,自注: “楊廣文懌 䥸同在座”。長和官廬州營都司,湯貽汾嘉慶三年、六年兩權此職。楊懌䥸官合肥 縣學訓導。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二自注: “道出廬州,襲男長和爲廬都 尉,招同楊挹峰廣文飲絳雪軒。予十年前同官,僅存挹峰一人。獅林主謂黄小迂 廣文,家吴門獅子林。”楊懌䥸嘉慶二年任合肥縣學訓導,二十二年方卸任。 過江西九江、南昌,贛撫阮元屬攜眼線至粤,訪緝逃匪。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九江訪陳金門備來於甘棠湖》 《宿金門對廬書屋》 詩。陳備來江西德化人,已故江蘇布政使陳奉兹子,監生,候選部司務。吴嵩梁 《香蘇山館詩集·今體詩鈔》卷十《題陳棠湖備來對廬書屋圖》詩, “朱陳吾舊侶, 葛鮑此幽尋”句自注:“君擬同外舅曾賓谷中丞往遊。”陳備來岳丈曾燠,時已遷 貴州巡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三自注: “舟泊滕王 - 110 -

卷二

守備邗粵

閣下,逢前安陸守楊朗巖舅氏,自羊城謁選赴都,過此聯舟召飲。中丞阮芸臺先 生,惠所著書各種。時餘干叛犯朱毛俚逃匿未誅,中丞因予前在江南頗以緝捕著, 屬攜眼線人楊鶴齡,至粤訪緝。”楊開鏡(朗巖),嘉慶十三年守安陸,嘉慶二十 二年知廣東惠州府。去歲三月,阮元由漕運總督改江西巡撫。湯貽汾之善於緝捕 盜匪,聲名遠播,故阮元有此舉。 又,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南塞集》 ,自注“乙亥,年三十八,起廣州, 至都中、曲阜、廬山,還至萬安止。”萬安爲吉安府屬縣,在贛江東岸,南下入粵 所必經。 是年,寫《琴隱圖》以明志。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自題琴隱圖》詩,有“身外餘長劍,劍邊惟古 琴。留琴且賣劍,一笑入山深”句。湯貽汾後日山西靈邱官署,歸老金陵居所, 皆營琴隱園,此爲詩集首次提及“琴隱”。湯貽汾以“琴隱”作圖名園,劍氣琴心, 萃爲一處,於守土報國之外,别有高蹈不群之思。 刊刻曾祖湯自銘《學庸示掌》。 《學庸示掌》二卷,湯自銘撰,嘉慶二十年湯貽汾刻本,温州圖書館藏。 按,庸即《中庸》,《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載:“《學庸示掌》不分 卷,清湯西箴撰。首有湯自超序,自超即西箴兄也。又有凡例,大旨遵朱注,兼 參衆家,唯不載朱注,以朱注人人熟讀也。所采衆家之説,亦不標明姓氏,間下 己見,則以按字别之。逐字逐句,分疏意義,便初學也。於章首揭明要旨,章後 申明章旨、節旨,雖欠闡發,亦較清晰。自超序稱: ‘言簡意賅,聖賢旨趣,直示 諸掌’。此書之所由名也。據凡例,西箴於《四書》已彚輯成編,因《學庸》尤旨 奧理微,故先付梓。書刊於雍正乙卯。”此書初刊於雍正十三年乙卯,湯自銘時年 四十一歲。武進湯氏之由商入儒,實自湯自銘始。湯自銘功名僅爲監生,然頗以 闡發《四書》自負,且有著述,其子湯大奎後得中進士,良有以也。湯貽汾刊行 曾祖遺著,并任校勘之役,表彰先德之際,兼以自勵也。

- 11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三十九歲 正月回任,春夏緝盜羅浮、澳門,十一月陞靈邱都司。 正月,由萬安起程,護送暹羅貢使至廣州。回撫標右營守備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南塞集》,自注“丙子,年三十九,起萬安舟中, 還廣州,至澳門、羅浮,還廣州止。” 《琴隱園詩集》卷九《過庾嶺,值梅花盛開, 憩曲江祠,與僧定觀各鼓琴一曲留題,時偕洪建侯觀察送暹羅使臣南旋》詩, “明 日篷窗堪寫照,者回剛見嶺頭春”句自注: “予擬作《梅嶺逢春圖》。”同上書,卷 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五自注: “乙亥立春日,率貢使過梅嶺,憩張曲江 祠。有軒臨道旁,俯視往來行旅,軒額曰‘看人忙’ ,又有碑曰‘雁回人遠’。”是 年正月八日立春。洪建侯觀察,即廣東候補道員洪錫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曉至觀音巖冒雨拏小舟至洞》 《大風下中宿峽遇 雨》《攜琴憇北禺山飛泉亭》《又至古飛來寺》諸詩,皆沿北江南下,歸廣州途中 作,抵穗當在正二月間。 三月初,奉檄入羅浮緝盜,遍訪名勝,月底以夫人病劇歸廣州。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六自注: “予旋羊城, 以阮中丞屬緝朱毛俚,白之制府蔣公、中丞董公,即奉聯銜,檄予改裝易姓,帶 同眼線,隨處訪緝。予即先赴羅浮,蓋亡命者多匿此山,爲人種藍。予乃更姓名 曰‘易貝水’,號掃雲子,黄冠破衲,往來其間者半月,藉得窮兩山之勝,故予有 ‘羅浮半月黄冠客’印。”按,《琴隱園詩集》卷九《羅浮雜詩》,其一:“細雨桃 花三月三,春泉㶁㶁出煙嵐。道人飽食青精飯,閑向山田看種藍。”故系於此。中 丞董公,即江蘇上元董教增,嘉慶十八年冬任廣東巡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七自注: “山中人弋 一鶴,予買而飼之,數日創發而斃,瘞於酥醪洞之斗臺,江瀛濤道士爲築亭覆之, 予顔之曰‘鶴笑’。……瀛濤亦以逍遙巾、萬年藤杖爲别。時予以內子病劇歸。” 羅浮山屬增城縣,在廣州府、惠州府交界,距增城縣二十五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將入羅浮,至博羅縣九子潭易道服》詩, “一朝 - 112 -

卷二

守備邗粵

便作葛仙客,館我仙樓最上層”句,自注: “同行江瀛濤道士,主酥醪洞,謂予至 洞,當居浮山第一樓。”同卷《華首臺贈秋鏡長老》 《宿黄龍洞》 《曉别沖虚觀至葛 仙衣冠冢》《初至酥醪洞住浮山第一樓》《與江瀛濤鍊師訪梅谷之勝,聞故人黄香 石擬結廬焉》《雨中入黄仙洞》《延祥寺留題,時將還廣州》《明月寺與瀛濤話别》 諸詩,皆遊羅浮作,知與道士江瀛濤頗投契。 三月二十六日,作《瘞鶴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猺人弋一鶴,予得而養之,瀛濤飲以藥,有詩》 《鶴逾三日創發而死,予與江道人裹以隕籜,殉以落花,瘞於觀旁斗臺之古松下, 刻“鶴冡”二字於石壁,又作〈瘞鶴圖〉付道人藏諸觀中,作詩誌之,嘉慶丙子 三月二十六日也》《瀛濤道人瘞鶴後,夢一羽衣人笑而揖之,叩所自來,曰:“吾 爲道人守斗臺,顧不識邪?”寤而疑鶴之有靈,因思築亭於臺,肖鶴以祀。予先 顔之曰“鶴笑”,并得二詩》詩。湯貽汾有“羅浮半月黄冠客”閑章,實際滯留羅 浮或逾兩旬。 按,湯貽汾平生喜與羽客遊,自號“琴隱道人”。上引諸詩,用蘇軾《後赤壁 賦》典故,將自身與道士、鶴融爲一體,隱含出塵之想。 夏,赴澳門緝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澳門之役,未暇爲詩,歸舟以短句補之》詩。 澳門爲廣州府香山縣屬地,在縣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八自注: “澳門爲西 洋諸夷貿易來粤者所居。樓居白夷,黑夷居樓下,别有樓設自鳴鐘,諸夷咸應鐘 而飯。會計不手算,二人對步,即得其數。有良園,寛可十餘畝,卉木多不知其 名。半張罘罳,蓄異鳥千百於其間,飛鳴上下,不知在羅網中。琴製藏金絲於木 櫝,飾牙牌十餘於櫝面,按牌成聲,牌仍隨指而起。予以訪緝朱逆,得徧歴諸夷 之家,夷女爲予鼓琴一曲。日啖海魚,不一其名,厥狀甚異。” 十一月,補授山西靈邱路都司。 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長齡等,道光十二年五月初十日《爲核議崇福調補杭州 協副將并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事》題本,附《崇福湯貽汾履歷單》有云: “湯貽 - 11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汾,江蘇人,年伍拾柒歲。由世襲雲騎尉,嘉慶捌年貳月內,補授江南三江營守 備。緣事革職,續經開復,拾肆年玖月內,補廣東撫標右營守備。貳拾壹年拾壹 月內,補授山西靈邱路都司。”①都司秩正四品。 秋冬,仍在廣州撫標右營守備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九《海幢寺同澄波上人瘞鹿亭看梅,用東坡〈松風 亭下梅花〉韻》 《同人雲泉山館探梅》詩。海幢寺、雲泉山館,皆廣州名勝。湯貽 汾由澳門回廣州,應在夏季,具體時間俟考。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四十歲 八月抵山西靈丘都司任。 春,離穗赴山西前,諸友餞送於雲泉山館。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羊城諸友兼集方外二十餘人,餞予於白雲山之 雲泉山館,各以書畫見貽,别後卻寄》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七十九自注: “羊城多文 字交,謝澧浦、劉樸石三山、張墨池南山,磬泉吴石華、鄭萱坪、黄香石,蒼厓 儀墨農、孟華墀、李芸甫、葉雲谷、麥南村、馬德隅、曾竹屋、陳仲卿,游客則 魏春松、姚石甫、惲子居、顧劍峰、江石生、素山、胡香海、郭蘭池、繆蓮仙、 吴白庵、宋芝山、周南卿、徐復園、萬湘曲、何舟、周伯恬、李紹仔、葉蓉塘、 劉月鄰、陳棠湖,方外則淡庵、澄波二上人,江瀛濤、黄越塵二道士。勝地頻游, 雅集恒舉,宦游者更指不勝屈。韓桂舲、曾賓谷兩先生,最爲宏奬風流,桂舲先 生贈余句云: ‘人道李曹皆畫史,我慚屈宋作衙官。 ’賓谷先生贈余句云: ‘可惜湯 生好身手,但與吾儕爭不朽。’至今思之,令人汗下。雲泉山館在白雲山,余遷靈 邱,同人集緇流羽客,餞余於此。” 李鳴盛《自題畫竹送湯雨生貽汾都閫之任大同》詩,其一: “旄旟西指劍光寒, ①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9。 - 114 -

卷二

守備邗粵

别酒淋漓寫數竿。相憶受降城外月,秋風南雁報平安。”其二: “枯腸得酒芒角出, 下筆槎枒可似不。看取一枝斜更好,墨痕添上畫梅樓。雨生善畫梅,自題其詩稿曰‘畫 。 梅樓草’。”載劉彬華《嶺南群雅》 四五月間,攜家抵桂林,省弟湯貽浚。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有《端州》《梧州》《黄龍灘》《灕江舟中》《五月 十八日獨遊棲霞洞》《桂林晤峻欽》諸詩。湯貽汾攜家由廣州起身,應在春夏間。 溯西江西行,沿桂江北上抵桂林,應在四五月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八十自注: “予之官靈邱, 本應取道梅嶺,以弟峻欽需次桂林,乃攜家由灕江至桂林晤别。船觸灘而壞,琴 書獲存無幾,族姊隨婿趙伯周宦於彼,亦喜一聚。伯周,恭毅裔。 ”汪遠孫《借閑 生詩》卷二《題湯雨生參戎貽汾〈懷僧圖〉》詩,“若使降龍無鐵盋,珊瑚能在網 中不”句,自注:“丁丑,先生壞舟灕江,此卷曾沈於水,故云。”恭毅,即常州 人趙申喬,仕至戶部尚書。 李秉綬連日招遊桂林名勝,多有餽贈。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題芸甫水部〈城南春興圖〉即以留别》、《又題 〈蘆溝送别圖〉》《飲李春湖副憲宅》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八十一自注: “李松甫、 芸甫兩郎中,春湖宗丞,皆居桂林。松甫工詩,芸甫工畫,春湖工書,時稱一門 三絶。連日招游,極探奇攬勝之樂。又題予《琴隱園》,餽贐百金。”春湖,即李 宗瀚,李秉禮子。 六月,由桂北上入湘。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興安分水亭》 《全州舟中四十初度》 《六月三日, 維舟三里陡,乘肩輿獨遊乳洞巖》 《花藥山前》 《過衡山》 《瀟湘》 《湘江漁父辭》 《湘 江晚泊》《湘陰》諸詩,皆由桂林溯灕江、湘江北上作。湯貽汾全家由桂林起身, 應在五六月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八十二自注: “陟河舟中, 讀《桂海虞衡志》,知興安有三洞,觸暑往游,題‘雨生至’三字於噴龍洞口,適 - 11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遇石工,刻之。”同詩其八十三自注:“全州湘山寺供無量壽佛肉身,六月七日, 舟抵全州,值予四十初度。因思先太夫人禱於吾里長壽庵而生汾,遂至寺禮佛焉。 ” 其八十四自注: “湘江舟中,不吟即飲,婦兄董梅亭醉即歌,予擫笛倚之,予歌則 僕羅翔吹笛。”同詩其八十五自注:“族弟雲峰郡守,需次長沙,適權寶慶,不得 晤。吾族爲楚守者,惟伯祖肖山公一人,守沅州有聲,乃雲峰祖,潯州公胞弟也。 表兄楊佩金,道州吏目,因公在省,一醉而别。”肖山公,即湯大寧,貢生,乾隆 二十八年知沅州府。 八月二十九日,抵山西靈邱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洞庭阻風》 《洞庭見雁》 《岳陽樓别郡守陳雲樵遂、 巴陸宰陳敬堂大綱》《岳陽樓》《出紫荆關》《廣昌道中》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八十八自注: “易州至靈 邱四百餘里,在明爲衝塗,而車不能通。家人必乘騾轎,易州無之,又無旅店, 去住兩難。守備徐公,素昧平生,爲析公廨之半,止余家人。予得策騎獨先,日 於亂石中覓路,踰紫荆關,涉拒馬河,日數十次,八月廿九日抵任,喜有夜不閉 户之風。”靈邱都司爲山西大同鎮總兵麾下,駐山西大同府靈邱縣。時大同總兵劉 榮慶,泰州人,曾任廣東撫標中軍參將、廣州城守副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八十六自注: “女簫至岳 州而病,太守陳公燧,余戚也,送醫療之。嘗學琴於母,舟夜恒對月數弄,以不 得抱琴一登岳陽樓爲憾。泛洞庭至鹿角,狂風大作,幾至覆舟。”其八十七自注: “自樊城登車赴太原,僕夫極言太行之險,謂抵獲鹿,必改用騾䭾。因思易州之 廣昌縣,與靈邱接壤,乃徑趨易州,不知車路至易而窮也。”其八十八自注:“易 州至靈邱四百餘里,在明爲衝塗,而車不能通。家人必乘騾轎,易州無之,又無 旅店,去住兩難。守備徐公,素昧平生,爲析公廨之半,止余家人。予得策騎獨 先,日於亂石中覓路,踰紫荆關,涉拒馬河,日數十次,八月廿九日抵任,喜有 夜不閉户之風。”同詩,其八十九自注: “靈邱居萬山之中,有黍無稻,一石萬錢, 他物稱是。黄沙、白草,苦寒忍饑。所幸民安兵戢,官多暇日,因製一小印曰‘太 平邊將’。官舍隙地有餘,種黍藝蔬,聊以自給。又開軒面圃,因樹結亭,時與家 - 116 -

卷二

守備邗粵

人以詩畫琴樽,藉消岑寂。” 九月,赴大同拜謁總兵劉榮慶。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秋杪自廣靈之雲中,有懷嶺南諸子》詩。大同 總兵駐山西大同府城。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自注: “閩兵廣靈城, 王竹航利亨明府邀予與兒子綬名遊小方壺,三人皆有詩,各鼓琴數曲,竹航作圖。 予自綬兒逝後,不復鼓琴矣。”王利亨時官廣靈縣知縣。 冬,由大同赴省會太原,後返靈邱度歲。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醉中出雁門馬上口號》詩。湯貽汾官靈邱都司, 須赴山西巡撫成格處領憑,方可上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二自注: “自雲中入 雁門,至太原,晤郡守福公蔭,本嶺南舊雨。又獲交陽曲宰王幼海志瀜,并其兄 千波徵君志湉,以行篋所餘燕蓐蔬售之,買裘二襲,福公之介紹也。”王志瀜時官 陽曲縣知縣。其九十三自注: “由太原過代州,出平刑關,還靈邱。自是撫、鎮按 部,帶兵至繁峙或代州,十年之間,出入此關,指不勝屈。” 是年,胡式鈺爲刻詩碑於北嶽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一自注: “北嶽恒山 在渾源州境,歴代就祠於曲陽,我朝始得更正。靈邱至郡,數過其下,上海胡青 㘭刻予詩碑於嶽廟。山産芝,明有中官充採芝使。”胡式鈺時作幕大同,應爲仰慕 湯貽汾才華者。 光緒《松江府續志》卷二十四載: “胡式鈺,字青坳,上海人,諸生。幼穎悟, 善讀書,詩、古文皆尚生峭奇僻。歷游燕趙齊魯晉豫,無所遇歸。”

- 11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卷三

都閫靈邱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四十一歲 在靈邱都司任。 正月,赴大同府城,同寅團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四自注: “戊寅賀正 至郡,同官畢集,承平無事,排日公讌。總戎劉公榮慶,江南泰州人,狀元起家。 ” 詩集自此歲名《北塞集》。靈邱營都司秩正四品,駐靈邱縣,在大同鎮總兵劉榮慶 麾下。 四月,營琴隱園於靈丘官署,得吏隱之樂。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一枝亭歌》詩,有: “邊城四月春氣生,仲夏 草茁林舒青”句。一枝亭,典出《莊子·逍遙遊》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 鼠飲河,不過滿腹”句。湯貽汾以鷦鷯安棲一枝自比,見其怡然自足。 同卷有《琴隱園落成,與内子置酒日佳臺作》詩。日佳臺,典出陶淵明《飲 酒》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另有《新夏與内子飲琴隱園》詩, “小 紅歌曼風光麗,大白浮頻笑語多”句,自注:“時侍女歌予《劍人緣》傳奇。”此 外,同卷有《琴隱園漫興》 《琴隱園種藥五十二本》等詩。湯貽汾年逾不惑,以“琴 隱”名園,於園內觀劇種花,飲酒唱酬,頗得吏隱之樂,心態更趨於平澹自適。 五月,自大同還靈丘。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仲夏自雲中還靈邱,得都門親故書》詩,有 “五月桑乾馬踏冰,歸來花徑軟扶藤”句。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五自注: “郡城往返,屢經桑乾,冰堅 則騎而過,或步而過。冰泮則土人以几渡客,几足倒上,四人衣渾脱,各舉一隅, 深不能履地,踏波而渡,行李則戴於頭,偶一攲側,不可救矣,故予常騎而過。 時當雪消春漲,險倍常時。”湯貽汾由靈丘北上大同,必渡桑干河。 七月,題王利亨詩集。 - 118 -

卷三

都閫靈邱

王利亨《琴籟閣詩鈔》卷首湯貽汾題詞:“竹航先生,食古既深,天資復敏, 故能暢所欲達,下筆無塵近。……嘉慶戊寅新秋,雨生弟湯貽汾拜讀。”王利亨爲 廣東嘉應州人,亦擅丹青,故湯貽汾樂與之遊。 秋,有事太原,一至樓煩、代州。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樓煩》詩。同卷《代州城樓》詩,有“何人 食雁同鱸膾,不動秋風故國情”句。詩集本歲自注:“戊寅,年四十一。起靈邱, 至太原、大同,還靈邱止。”太原爲山西省城,山西巡撫駐地。湯貽汾官靈邱都司, 隸大同鎮總兵麾下,皆受山西巡撫節制。樓煩、代州,皆有官兵駐扎。 是歲,與夫人合寫梅花。湯禄名年十五歲,已能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與内子合寫梅》詩,有“誰記西堂烹雪夜, 膽瓶青案對彈琴”句。同卷《題幼子禄名畫》詩“此童能畫當致名”句,自注: “王 長史稱戴安道語”。知湯禄名畫技已頗可觀。 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六載: “湯禄名,字樂民,副將貽汾子,官兩淮 鹽運判。貽汾工畫山水,禄名則以花卉果實擅長,秀潤欲滴。尤工美人,古粧大 雅,爲世所寶,年七十餘卒。”湯貽汾夫妻同作畫,對彈琴,湯禄名克承家學,亦 有畫名,可謂一門風雅。 爲王志湉題绛守居園池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唐樊宗師嘗作〈絳守居園池記〉 ,王千波志湉、 幼海志瀜昆季,曾隨其尊人刺絳。今幼海復刺其州,因作絳守居園池再賦聯床之 圖,屬予題之》詩。王志湉(千波)胞弟王志瀜(幼海),時牧山西絳州直隸州。 同題之作,劉大觀《玉磬山房詩集》卷九《 〈絳守園池圖〉爲徵士王千波及其 弟刺史幼海題》詩,王利亨《琴籟閣詩鈔》卷四《題家千波徵君志湉〈絳守園池 重賦聯床圖〉》詩,方坦《丹衢詩稿》卷三《絳守園池賦贈幼海先生》詩。王氏兄 弟以先人自勵,勉繼家聲,湯貽汾於心有戚戚焉。 冬,恒山逢胡梅,爲寫《嘲雪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胡赤簫梅屬寫〈嘲雪圖〉并題》詩。同卷《胡 赤簫席上醉歌》詩,翌歲六月作,有“恒山雪夜逢胡生,痛飲狂吟麯生死。胡生 - 11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是我故鄉侣,十年落魄投豺虎。一聽陰山《勅勒歌》,翻成絶世琵琶語”諸句。 同書卷十四《懷人詩七首》,其三《渾源罪人胡梅》詩,小序云:“字赤簫, 上海人,禍由文字,三遇赦乃歸。苦吟,數遊北岳,詩大進。予序其稿,渾源人 多從遊焉。”渾源,大同府所屬散州。苦吟詩人胡梅,際遇頗奇,兼擅樂器,湯貽 汾一見即有針芥之合。常州士人之願結交奇人,亦其尚奇性格之流露也。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四十二歲 在靈邱都司任。 春,有詩懷廣東方外諸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寄懷羅浮江道士》詩“不見亭邊鶴”句,自 注:“嘗瘞鶴酥醪洞,築鶴笑亭。”同卷《寄懷澹菴上人》詩“幾日雲泉館,題詩 墨未乾”句,自注:“君與嶺南諸公餞予白雲山之雲泉山館,各以詩畫留别。”同 書卷十四,亦有《憶酥醪洞江道士》詩。湯貽汾結交多釋、道,别后每每憶及, 見彼時契合之深。湯貽汾精神世界之豐富,殆非武將身份所能牢籠也。 六月,遊恒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恒嶽》詩: “六月鷫鸘裘,長風黑帝秋。…… 得閑窮五嶽,便欲訪浮邱。予惟西岳未至”。詩集本年自注:“起靈邱,至代州、渾 源、大同,還靈邱止。”恒山在渾源州,湯貽汾往來大同所必經。 九月,偕僚友訪菊。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暮秋偕友飲郭西王處士家留贈》詩, “白髮休 官餘我在,黄花對酒復君同”句,自注:“己卯秋,偕李廣文、趙少府訪菊至此, 二子俱已罷去。”按,李廣文即李升齡,沁州沁源人,副貢,嘉慶二十一年任靈邱 縣學訓導。趙少府即趙振元,順天府宛平縣人,供事,嘉慶十八年任典史。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塞上秋夜得嶺南故人書》詩, “那復年年招舊 雨,還同日日作重陽”句,自注:“東坡《江月》詩,引云:‘嶺南氣候不常,吾 - 120 -

卷三

都閫靈邱

嘗云: “菊花開日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 ”不須以日月爲斷也’。”蘇軾之中秋、 重陽不以時日爲限,湯貽汾亦以花開爲重陽,皆在心不在時景也。 是歲,弟湯貽浚官粵西,有書往還。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一《寄舍弟峻欽岑溪》 《聞峻欽岑溪代還桂林》 《擬 歸白門》詩。湯貽浚時官廣西州吏目。 同卷《寄峻欽》題注云: “聞將修先塋”; “幾時丙舍就,歸隠卯君俱”句,自 注:“東坡詩稱子由爲卯君,以其己卯生。予弟癸卯生也。”同卷《得峻欽書》詩 “醉眼三湘月,吟肩六洞雲”句,自注:“時由皖中浮湘還桂林。”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四十三歲 七月奉檄巡邊。 春,至大同、太原、應州,求移官海上未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此年自注云: “起靈邱,至大同、太原、應州,再至大 同、廣靈、西寧、陽高。出得勝口,至豐鎮,入拒牆口,三至大同,還靈邱止。” 同書卷十二《赤簫謫居恒山之陰十年矣,屬作〈夢鷗圖〉以寄鄉思,爲題一 詩》詩,“昔時鷗鷺知誰在,爲爾歸尋舊草堂”句,自注:“予求領舟師,將游海 上。”同上卷《答孫雲溪慰曾秀才》詩,“别後遊情期海鶴,秋來歸客羡冥鴻”句, 自注:“予求領海上舟師,原期秋風起時買舟南返,今格於吏議矣。”湯貽汾生長 江南,都閫靈邱多莼鱸之思。 夏,居靈邱琴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二有《戲題自畫山水》《四月十八日對雪》《日佳 臺柬内子》 《琴隱園即事》 《躤柳歌五日李成九廣文席上作》 《列岫軒即席兼别劉處 士》 《喜赤簫見過》 《琴隱園作》 《祈雨宿城南古廟作》諸詩。李升齡,字成九,嘉 慶二十一年(1816)官靈邱縣學訓導。同卷有《琴隱園聽婢度曲》詩,知湯貽汾 平日多聽曲。 - 12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七月初,奉檄巡邊,經廣靈、西寧、陽高至豐鎮,長子綬名偕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六自注: “庚辰七月, 奉檄巡邊。攜大兒綬名,由西寧、陽高,出得勝口,緣長城行至豐鎮,入拒墻口。 《史記》趙肅侯築長城,自雲中以北至代,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 是長城不始於秦也。其在宣大以北,起赤城,至五原,則又元魏泰常八年所築。” 湯貽汾由靈邱北上,至陽高抵長城,沿長城西行,出得勝口至豐鎮。 王利亨《琴籟閣詩》卷四《秋日湯雨生都尉喬梓過從,偕遊小方壺琴話》詩: “多年雲樹隔芳鄰,池館重逢話倍親。萬石風規推奮建,一亭星像聚荀陳。談端 雪艷鬚眉古,曲裏花飛天地春。别後相思秋水遠,何時重拂榻前塵?”湯貽汾《琴 隱園詩集》卷十二《王大令竹航利亨邀同兒子綬名遊壺山即贈》詩,題注:“廣靈 城東南里許,下有大池接壺河,極亭榭之勝,又名小方壺。”王利亨時官廣靈知縣。 七月末,還大同復命,旋歸靈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二有《(七月)十八日,自守口歴鎮宏、鎮邊、鎮 川三堡,宿古廟作》 《出得勝口》詩,知湯貽汾至豐鎮或在七月二十日左右。後湯 貽汾入拒墻口,行至助馬口①,其還大同或在七月末。 同卷《石窟寺并記》 《李陵臺》 《曉發長安村》 《與赤簫及綬名游懸空寺》 《恒獄》 《夜行白翔風嶺至塔圪枝》諸詩,皆述大同至靈邱途中風物。 冬,度歲靈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二有《十月二十三日紀夢兼示三子》《“清猿叫落 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中峰禪師句也。 予有不寐之疾,往往誦此數過,則心靜而寐。亦嘗誦“不愁念起,只怕覺遲”二 句,十一月初七,夜半酒醒,起坐咬一梨,無寐至旦,誦亦無驗》詩。湯貽汾以 南人官北地,請纓領東南水師未果,冬來景物蕭索,歲暮頗爲氣悶,良有以也。 本年,有詩論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二《答友人論畫》詩,有“群公大半詩酒星,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二有《朝抵助馬堡贈慶將軍麟》詩。 - 122 -

卷三

都閫靈邱

斷青山屐底青。手塗腳蹴盡生氣,不比俗工徒繪形” “不朽休憑數張紙,男兒自可 致千秋”句。同卷《論畫又示三子》詩,有“他人學畫須學游,爾曹善游畫不出。 其故惟因讀書懶,俗腸焉得清奇筆” “自怡豈是媚人具,千古高懷隱可傳”句。兩 詩主張,皆承湯貽汾《畫筌析覽》里路,重神韻,崇自然,尚思辨,而有所補充。 湯貽汾視繪畫爲自娱,不存留名後世之意,更無媚俗取寵之心,故能清淨高遠, 成文人畫之典範。

道光元年辛巳(1821)四十四歲 在靈邱都司任,權代州參將。 春,在靈邱都司任,爲王志湉寫《滄浪漁侣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三,有《三月廿四日佳臺作》詩,且詩集本年自 注云: “辛巳,年四十四。起靈邱,至應州,入雁門,至代州、大同、雁門,至太 原、代州止”,知此前諸題皆春日作於靈邱。同卷《兒輩習射》詩,有“幾見師能 賢弟子,從來武必備文儒。爾曹且學心中正,此事非關力有無”句。同卷另有《文 丞相松風罏歌》詩,記珍藏文天祥銅罏事。南宋文天祥於武功之外,更以氣節垂 名。湯貽汾仰慕文天祥,教導晚輩習武,注重內在修爲,武備之餘,更見文人精 神。 同卷有《予與黃次臯憲臣明府,皆交千波有年,而不獲相聚,千波欲合寫三人 小象未得,先使予作一圖。予以千波自號“滄浪漁父” ,爲寫〈滄浪漁侣圖〉題之》 詩。黃憲臣時官山西萬泉知縣,後曾爲《逍遥巾》作跋。 四月二十六日,于役應州歸後,齋居大雲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三《辛巳四月六日,爲先太恭人七十生日,汾適 于役應州。及還靈邱,於二十六日齋居大雲寺,僧誦〈金剛經〉一日。太恭人晚 年常誦〈高王經〉,汾是日誦此經百遍,又書一帙留寺中,且題其後,兼寄妹於漳 州,峻欽柳州。嗚呼!昔萬敬儒廬墓十八年,刺血寫浮屠,書至斷手三指,豈定 惑於輪迴超薦之説?其思親之誠,蓋有無可奈何者。汾母葬十年,未嘗省視,不 - 12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孝之罪,孰甚於此!向寄峻欽詩“何時丙舍就,歸隱卯君俱”,今此詩亦猶前意也。 然此願即遂,亦爲敬儒所不齒矣,痛哉》詩。應州爲應州營守備駐地,與靈邱營 都司,皆受大同鎮管轄。湯貽汾早孤,母楊氏獨力撫育成人,含辛茹苦。湯貽汾 齋居抄經,皆思親至誠所至。 康熙《靈邱縣志》卷一:“大雲寺,縣治東,唐開元建,有僧會司一員。” 秋冬間,權代州參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三有《靈邱官舍營暖室一間,大書耐字于户》詩, 知天氣轉冷時,湯貽汾猶在靈邱。故至大同、太原領憑,赴代州任,皆在秋冬間。 代州參將,即東路營參將,駐代州,秩正三品,與湯貽汾本任靈邱營都司,同受 大同鎮總兵節制。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八自注: “辛巳,予 年四十四,中丞成果亭格先檄予權代州參將,兼轄忻州,幅員遼闊,幸民俗安恬, 頗多暇日。時雲中守王幼海志瀜權雁平觀察,刺史則林頡青樹雲,皆稱莫逆。幼 海客王旭莊天錫明經,工琴,常相過從。旭莊後宰山東利津,猶通尺素。明督師 孫白谷尚書祠,在滹沱之濱,遺集散佚,予爲釐訂印行。”林樹雲時任代州直隸州 知州。孫傳廷字白谷,山西代州人,明末名將,官至兵部尚書,死李自成、張獻 忠之變於潼關,謚“忠靖”。湯貽汾刊刻孫傳廷遺稿,既抒仰慕之情,亦存鑒古之 意。 十一月,弟湯貽浚卒於廣西,弟婦孫氏繼殁,所遺三孤,後皆撫育署內。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九十九自注: “辛巳十一 月,弟峻欽權羅城主簿,卒於官,年三十九。同鄉柳州經歴馮君繼高,爲寄書至, 乃得遣使三人往迎。遺孤四齡,女二,長七齡,次三齡,他無親故。弟婦孫,素 患予書過草。”同詩,其一百自注:“弟婦孫扶弟櫬至柳州,而予使至,馮參軍亦 遺一僕送之。弟婦忽以腹疾卒於昭平舟中,三孤兩婢皆幼,賴僕輩維護,以歸吾 里。吾婦先期挈綬兒及一童自靈邱至里,爲營窀穸,事畢遣去二婢,攜孤至署。 是役也,吾婦竭心盡力,有足多焉。”湯貽汾夫人董婉貞,攜子自山西靈邱,至江 蘇常州營葬事,迎養遺孤,見其於詠絮之才外,兼具理家之能。 - 124 -

卷三

都閫靈邱

是年,得一孫,始自號粥翁。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三《生孫》詩。同卷《粥翁歌》小序云: “吾年四 十四而吾孫生,吾性嗜粥,因號粥翁,命綬兒刻一印,而自贈以歌。”湯貽汾初爲 祖父,自號爲翁,或已在規劃歸田時日。 按,同治《湯氏家乘》載,湯貽汾三子依次爲綬名、懋名、禄名。綬名有子 世佺,生道光十六年。禄名子世倬、世位,分别生於道光十四年、道光二十一年。 湯貽汾此歲所得之孫或早殤。

道光二年壬午(1822)四十五歲 在靈邱都司任,三月蔚州緝盜,歸作《逍遥巾》雜劇。 正二月間,帶兵至繁峙備閲,後返靈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一自注:“壬午, 總戎按部,調靈邱官兵至繁峙,與北樓營合操備閲,道由五臺,未克一登。北樓 營參將駐繁峙,守備駐北樓口,例皆旗員爲之。巡閲大典,將、備以下,皆戎服 從事。”靈邱營與北樓營,均受大同鎮總兵節制,本年正月,劉榮慶補授貴州提督, 三月抵任,此時仍在大同鎮總兵任。繼任大同鎮總兵劉國慶,爲劉榮慶胞弟,本 年三月十四日有《奏報到任日期并謝恩事》摺。① 同書卷十四有《雁門署齋元日》《雁門春日》《繁峙道中》諸作。五台山在繁 峙東南,經平刑關往來靈邱途中。 三月十三日,立二碣于王興朝夫婦墓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四《距武靈王墓南二百步,有二塚焉,爲乾隆間 都尉邵陽王興朝封君,與都尉夫人葬處。蓋殁時興朝方將兵楚南,旋以功擢關中 參將卒,邑民楊獻臺、上舍劉溡以付託故,爲歲時祭掃。今溡死,而楊亦衰老, 余慮歲久莫知其處,其子孫將抱痛于無窮也,因立二碣于墓,誌以詩,使人知此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硃批奏摺,檔號 04-01-16-0118-018。 - 12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土有重諾之士云》詩。據詩中“傷心不暇爲他人,白蝶紛紛又寒食”句,知爲寒 食時事。 三月二十六日,奉檄捕逆至蔚州,以道士妝訪州尉徐廣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二自注: “壬午三 月,予奉檄捕逆匪祝顯等,時當蔚州有廟會,趁墟者雲集,因挈次子懋名,易道 服往緝。州尉徐子容廣緒,與予神交而未謀面,因仍羅浮易貝水舊名,以詩代刺 謁之,留飲盡歡。予脱逍遥巾爲贈,結兄弟交,有十年後把臂入林之約。後予罷 歸,而子容遷嘉善主簿,卒於官。”蔚州爲直隸宣化府所屬散州,近山西靈邱。 湯貽汾《逍遙巾雜劇》敘云: “會頃以事之蔚州,蔚尉徐子容與余相慕而未識 者,欲造之而懼煩東道。乃仍羅浮姓名,巾衲往訪,以詩代刺,一見甚歡。即坐, 互貽詩畫,留飲甚堅,抵暮迺别。方余對子容搦管時,數客聞聲踵至,亦環乞筆 蹟。刺史亦數遣人探余,又和韻來窗側屏窺,嘖嘖咄咄,更不知凡幾。有爨奴靈 邱人,私識余,密白子容,迺遣人蹟得余所居。余第疑童子所洩,急持詩謝示别, 而子容已大笑入門,因復爲城南之遊,痛飲蘭若,成兄弟交。又贈之長歌,以逍 遥巾爲别,是道光壬午三月廿七日事。” 光緒《重修嘉善縣志》卷十五載: “徐廣緒,字子容,江蘇沭陽人。監生,道 光壬寅任主簿,性灑脫,工詩善畫,筆墨外無他好也。有貧佃負租法當笞,年甫 十五,號泣不已。廣緒憐之,給錢使償。歲丁未,鄉里惑妖言,奉芙蓉灣石人爲 仙,祈禱雲集,奸民因以爲利。嚴禁之,并撻其石,鄉禺始悟而散。在任七年, 人咸悅服。”徐廣緒工詩善畫,且爲能吏,與湯貽汾契合之處頗多。湯貽汾此番過 飲,爲作《雲海歸鴻圖》並倒枝梅花一幅。① 三月二十七日,與諸友别於臥佛寺,歸作《逍遥巾》雜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四《次日子容飯予城南臥佛寺,衆客先在》 《蔚州 留别子容少府,姚益齋輿、朱竹香履權二茂才,董柯亭友筠進士,兼示張水屋道渥 刺史,水屋先有和作,怪不往見》詩。湯貽汾道服作畫,座客環乞,見此時藝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四有《子容屬圖雲海歸鴻疊前韻》《畫倒枝梅花留别子容》詩。 - 126 -

卷三

都閫靈邱

水平已極高妙,眾人擁躉無關其官員身份。姚輿,字英三,號益齋,蘇州人,廩 貢生①,與朱履權皆遊幕蔚州。董友筠,直隸滄州人,時尚未中舉②。张道渥,時 官直隸蔚州知州。 同卷本年,另有《自題〈逍遙巾〉雜劇》《朱茗山增見題《逍遙巾》傳奇,以 予今春遊蔚,未獲識面爲恨,次韻答之》詩,知《逍遙巾》雜劇作於蔚州緝盜後 不久。 春,跋群玉堂帖於還讀我書齋。 湯貽汾《跋群玉堂帖》文有云: “嘉慶間,余在廣州,畫友萬何舟,以其戚李 載園太守遺物求售於予,予爲售其《聖教帖》於曾賓谷方伯,而自得此。余不善 書,亦不工鑒别,而此即米老所謂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如即活現一米老於 目前。又刻手至精,世所罕見,余不覺愛逾球琪。時謝沅浦太史爲葉雲谷農部求 購於予,未許。後予遷晉,亦願以易路資,而雲谷已他往,幸而至今猶得展玩也。 頃囑王幼海太守代爲補治,乃並裝蘇齋一箋與題簽於前,其北海原簽,蘇齋謂宜 另裝,今轉以蘇齋題字其下,未便易其故處,觀蘇齋之瑣瑣題記,則此帖之足珍 可知!北海《閑者軒帖考》 ,謂《群玉堂米帖》視《紹興帖》 《英光堂帖》俱勝。…… 道光二年春日,雨生識於靈丘官舍之還讀我書齋。”載日本《書蹟名品叢刊》第 43 册。按,陶淵明詩: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湯貽汾以“還讀我書”名齋, 與“琴隱園”志趣相合,皆有吏隱之意。《群玉堂帖》,爲廣東合浦人李符清(載 園)舊藏。湯貽汾言“余不善書” ,頗有自知之明,其弟婦孫氏亦嘗以此短之,葢 畫家寫字若畫畫也。 冬,以事至渾源。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本年自注云: “壬午,年四十五,起雁門,至繁峙、蔚 州、渾源等處。”同書卷十四《曉憇渾源山中古廟》詩,有“健若霜鵰凍不僵,穿



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零八載:“姚輿,字英三,一字益齋,廩貢生。少英敏,博覽典籍,喜藏書。屢困

省試,以家貧幕遊,藉入北闈,卒於天津。” ②

光緒《重修天津府志》卷四十四載:“董友筠,字師竹,號柯亭,嘉慶癸酉(嘉慶十八年 1813)舉人,甲戌

(嘉慶十九年 1814)進士。”此時稱進士,或以詩集爲湯貽汾晚年編訂之故。 - 12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雲驚起曙鴉狂”、“雪壓黃精迷古路,風生白額上空堂”句,故係於此。 乾隆《大同府志》卷三載: “渾源州,在府治東南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靈邱 縣界一百一十里,至靈邱縣治一百五十里。” 本年,爲吴江王之佐作《花間蠟屐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四有《〈花間蠟屐圖〉爲王徵君作》詩。同書卷十 二有《酬王徵君索畫》詩,作於嘉慶二十五年,即兩年前,知王之佐仰慕湯貽汾 已久。 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零八:“王之佐字硯農,(吴江縣)梅堰人,與翁廣平 同舉孝廉方正,林文忠公撫吴時,甚契之。之佐嘗修徐俟齋先生墓,復其地爲豪 家侵占者,又於里中建思陸庵,祀楊誠齋、陸務觀,以二公嘗至梅堰也。初以白 燕詩知名,人或呼爲‘王白燕’。疏財好義,創善堂立義莊,以贍族人。”

道光三年癸未(1823)四十六歲 在靈邱都司任,秋權大同中營游擊。 五月,與諸同寅遊鄧峰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仲夏同人遊鄧峰寺,經宿回城,分得如字》 詩。同卷《鄧峰之遊,偕徐廣文並邑中數人、兒子禄名,越箭頭嶺而南,復行深 澗中四十五里,極險峻。寺又在一山極深處,不能騎,歸遶玉皇嶺,雖稍寛平, 而予以跋涉冒暑病甚,然不悔也》詩,有“歸來臥病家人笑,且喜詩囊堪一倒” 句。湯貽汾年近半百,仍冒暑遊山,病篤不悔,見其瀟灑不羈。徐廣文即徐金奎, 平陽府臨汾縣人,貢生,道光二年任靈邱縣學教諭。 同書,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三自注: “鄧峰寺,相傳有鄧雲峰 兄妹,修真於寺得名。寺在萬山中,癸未夏始一游焉。 ”乾隆《大同府志》卷十五: “鄧峰寺在(靈邱)縣南,昔鄧雲峰兄妹修煉於此,後仙去,遂建寺。元時勅修, 今斷碑存。” - 128 -

卷三

都閫靈邱

秋,權大同中營游擊。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四自注:“癸未, 年四十六,權大同中營游擊。公廨鄰郡齋,王千波徵君、幼海太守兄弟,並同官 數人,過從無虚,極一時文酒之樂。”湯貽汾《七十感舊》組詩,按時間順序排列, 其前一題在癸未夏,故係權大同中營游擊之事於秋。大同中營游擊,駐大同府城, 秩從三品,受大同鎮總兵節制,皆聽命於山西巡撫。 謝堃《春草堂詩話》卷三:“余常欲觀華州二王詩不可得,二王者,謂千波、 幼海兩先生也。今春,湯撫參貽汾寄到兩先生詩集,一係千波學博《㻬琈山房詩 稿》,一係幼海觀察《澹粹軒詩草》。”王志瀜(幼海)時任大同知府,其兄王志湉 (千波)隨任,湯貽汾與二人唱酬題贈頗多。① 十月初四日,與諸同寅集署齋消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十月四日,同人過集署齋,消寒分韻,兼柬 黎蓮鄉中輔明府、郝東旭昇榮廣文》詩,“難得風流八酒仙,麄官許結墨因緣”句 自注:“會者九人”;“歲月忽驚烏帽雪,畫圖長積雁門烟”句,自注:“同人乞予 補圖”。時黎中輔官山西大同縣知縣,郝昇榮官大同縣學教諭。 同卷《紺園晩霽爲方丹衢茂才作》詩,小序云: “丹衢嘗夢遊一園,有樓顔此 四字,集同人作詩,且乞余圖之,蓋消寒第二會也。”湯貽汾與同官消寒之會頗頻, 同卷另有《雲中懷古同消寒諸子作》詩。 本年,爲徐廣緒寫《韓山歸讀圖》,亦有歸志。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子容囑寫〈韓山歸讀圖〉就題》詩,有“有 幾江南客,貪吟塞北秋。官貧親況老,君去我難留”句。韓山在沭陽縣境,距縣 城七十里。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有《明山東左布政王熙寰振祚先生〈幅巾歸棹圖〉遺照爲千波徵君題》《〈修

竹吾廬圖〉爲千波題》《王虚舟真草千文從幼海太守借觀題後》《題幼海〈讀書松桂林圖〉》《千波〈輞川問津 圖〉》諸詩。 - 12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道光四年甲申(1824)四十七歲 春,回靈邱本任。 正月二十九日,與王志湉遊華嚴寺。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正月廿九日雪後,千波招遊城南諸刹,餞予 華嚴寺中,予將代還靈邱,即以留别,兼訂北岳之游》詩。 春,還靈丘本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四自注: “甲申春, 代還靈邱。” 五月二十五日,琴隱園閑居,有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五月廿五日琴隱園作》詩,有“北窗濃綠如 深谷,把卷當風趁新浴。披襟散髮聽蟬琴,此是閑官舊清福”句。 九月九日,登北城寺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九日登北城寺樓》詩。 暮秋,與諸友飲王處士家、魯少府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暮秋偕友飲郭西王處士家留贈》 《暮秋偕友魯 少府齋醉菊》詩。 冬,有詩題桂青居所。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舒鐵雲位孝廉客居有一竹一梧,顔曰: “簫材 琴德”。其弟子桂藜乙青遊秦所居適類,圖以求題,而予與鐵雲有舊,追維曩昔, 遂不覺其言之多感云》詩。

道光五年乙酉(1825)四十八歲 八月引見,回任候升。十一月陞衢州鎮左營游擊。 三月十五日,過雁門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三月望日雁門馬上》詩。詩集此歲自注云: “乙 - 130 -

卷三

都閫靈邱

酉,年四十八,起靈邱,至大同、繁峙、代州,再至大同、太原,入紫荆關,抵 都。至保定,還邱,三至大同,還靈邱止。”雁門關在代州西北,此詩或作於由代 州赴大同途中。 四月二十日,得山西巡撫薦舉。 山西巡撫兼管提督福綿道光五年四月二十日《爲山西太原大同二鎮道光五年 舉劾薦舉平垣營游擊左位靈邱營都司湯貽汾事》題本云:“該臣看得,武職薦舉, 必須賢能素著,材技兼優,方可登之薦剡。臣兼管提督印務,兹當舉劾之期,准 太原、大同貳鎮,將所轄各營員弁遴加考驗,咨送前來,臣復秉公考核。除循分 供職,及到任未滿叁年之員,停其薦舉,並有干八法應劾之員,開明劣蹟,另疏 題參外。所有材技兼優,曉暢營伍,馭兵有術,任內并無違礙事故之平垣營游擊 左位,靈邱路都司湯貽汾貳員。臣試其材技,察其操守,均堪薦舉。臣謹會同太 原鎮臣書勳,大同鎮臣劉國慶,合詞具題。謹題請旨。”道光帝硃批: “該部議奏。” 湯貽汾操守、材技,均得上級認可。



五月十六日,兵部議准薦舉,旋入京引見。 兵部尚書玉麟等道光五年五月十六日《爲核議山西道光五年四月舉劾之期薦 舉平垣營游擊左位靈邱營都司湯貽汾事》題本云: “查定例,直省副將、參將、游 擊、都司、守備、千總每貳年半薦舉一次。該督撫等盡心詳查,必須材技優長, 年力精壯,馭兵有術,紀律嚴明,給餉無虛,兵民相安,任內並無違礙事故者, 每省准其薦舉壹貳人,專疏保題,給咨送部引見。如奉旨准其薦舉,回任候陞, 各按定例辦理等語。今貳年半薦舉之山西平垣營游擊左位,靈邱路都司湯貽汾貳 員,該撫聲稱材技兼優,曉暢營伍,馭兵有術,任內並無違礙事故,均堪薦舉。 核與定例相符,應令該撫照例給咨送,帶領引見。再,此本科抄於伍月初拾日到 部,拾陸日具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道光帝硃批:“依議。”② 八月二十六日,引見,有旨回任候升。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第一冊載:“道光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庚辰,奉諭旨: ①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472-000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475-0008。 - 13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貴山准其補授陝西撫標中軍參將,仍准其於遊擊任内卓異註冊。 ’又將保題薦舉 之山西靈邱路都司湯貽汾帶領引見,奉諭旨:‘湯貽汾准其薦舉,回任候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乙酉八月,予叨薦入都,兒子祐名侍值。族弟 季淵謙以需次,族子文卿錫光、叔卿謝名、德卿建中以禮部試,子卿立中、伯容敏中、 紹先鎔、仲容秉中、族孫炳文世璋以京兆試同聚一時,蓋十二人,而予年最長,感 歲月之易邁,會合之不常,觴詠既闌,記之圖畫,亦風塵中僅事也》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五自注: “乙酉年 四十八,予叨薦入都,有騾名游嶽,日三百里。又紫騮、鳥騅二馬,皆善步。出 都無資,因割愛鬻之。時擬游西山未果。” 離京至保定,謁舉主蔣攸銛。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六自注: “舉主蔣 礪堂先生,總制直隸。予出都至保定謁之,一宿逆旅,邂逅江南琴師丁贊,終夜 琴話,風塵中殊不易得也。”同書卷十五《保陽旅舍邂逅金陵人丁贊,琴酒流連, 遂至達旦,口占别之》詩。蔣攸銛曾於兩廣總督任上,舉薦湯貽汾。現蔣攸銛官 直隸總督,駐保定。 九月九日,出紫荆關,宿塔崖驛。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七自注: “乙西秋, 自保定還靈邱。九日度紫荆關,宿塔厓驛,見菊有詩。”同書卷十五《九日抵紫荆 關,小憇盤道寺留題,予三過此地,皆秋風落木時也》 《是日宿塔崖驛,見菊命酒 留題》詩。 秋,廣昌旅夜得妻書。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廣昌旅夜得靈邱書》詩, “此榻君留夢”句自 注: “内子曾宿此處。”同上卷,有《題内子〈元嶽採芝圖〉》詩。廣昌屬直隸易州, 進靈邱。 十一月,補授浙江衢州左營游擊。 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長齡等道光十二年五月初十日《爲核議崇福調補杭州協 副將并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事》題本,後附《崇福湯貽汾履歷單》有云: “湯貽 - 132 -

卷三

都閫靈邱

汾江蘇人,年伍拾柒歲,由世襲雲騎尉,嘉慶捌年貳月內,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 緣事革職,續經開復,拾肆年玖月內,補廣東撫標右營守備,貳拾壹年拾壹月內, 補授山西靈邱路都司。道光伍年拾壹月內,補授浙江衢州鎮標左營游擊。”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八自注: “乙酉冬, 銓浙江衢州左營游擊。” 本年,與王志瀜、黄憲臣唱和頻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五《次臯〈蕉窗吟思圖〉》 《題〈恒手一編圖〉,張 南園爲千波六十初度作》詩。 同上卷《千波合黄次臯與予小影于己圖中,即和自題韻》詩,“蛟龍破夢江湖 遠”句自注:“予將之浙”。“松菊銜杯歲月長”句自注:“千波將歸里”。“賸得方 山春寂寞”句自注:“次臯宰萬泉,有《方山春曉圖》”。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9。 - 13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卷四

協臺之江

道光六年丙戌(1826)四十九歲 夏抵浙江衢州游擊任,八月權金華副將。 正月十二日,攜家自大同赴太原,辭别上官。 王志湉《㻬琈山房詩稿》卷七,有《丙戌正月十二日,雨生自雲中赴并門, 千波、幼海携兒輩送至郭外,别緒黯然,歸坐玉華山館,寂寞無聊,對其留别所 贈紗籠,乃全家所畫也,因題八絶句》詩八首。湯貽汾全家一門風雅,繪畫各有 所工。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一百零八自注: “丙戌春 至雲中,辭總鎮劉公國慶,假三百金作資斧乃行。劉公即前總戎之弟,兄弟狀元, 後罷鎮歸泰州卒。”民國《續纂泰州志》卷二十四:“劉榮慶字崇弼,乾隆四十七 年武進士,殿試一甲一名,授頭等侍衛,外擢廣東參將。以迭獲賊匪,功遷總兵, 歷任徐州、宣化、京營、兖州、太原等鎮。道光元年,擢貴州提督,尋調廣東陸 路提督。……弟國慶字沐園,乾隆己酉武會元,亦以一甲一名進士,授頭等侍衛, 昆弟巍科,江南北艷稱之。嘉慶元年擢福建邵武營參將,時海疆不靖,征剿有功, 題升浙江嘉興協鎮,署衢州鎮總兵。歲饑捐廉賑濟,旋授貴州安義鎮總兵,調署 山西大同挂印總兵。道光八年,新疆蠢動,帶兵進剿奏捷,記名以提督用,年六 十五,卒於大同官署。”大同鎮總兵劉榮慶兄弟爲江蘇泰州人,仕履與湯貽汾多有 重合,多有餽贈。 春,攜家經直隸、山東、江蘇入浙,夏抵衢州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桐江舟中》詩。道光七年榮覲堂刊本《大清 縉紳全書》 “山西至各省憑限”載: “至浙江、四川,七十日。”湯貽汾正月中旬離 晉,其抵衢州任或在四月間。衢州鎮標左營游擊秩從三品,駐常山縣,隸衢州鎮 總兵麾下。衢州鎮總兵曾大觀,本年正月補授。 八月十八日,浙撫奏請護理金華協副將。 - 134 -

卷四

協臺之江

浙江巡撫程含章道光六年八月十八日《奏爲委任温成弼署理處州鎮總兵并湯 貽汾護理金華副將事》摺云: “浙江巡撫臣程含章跪奏,爲遵旨委署總兵篆務,恭 摺具奏,仰祈聖鑒事。竊臣於道光六年八月十二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八月初 二日,欽奉上諭: ‘哈豐阿著調補甘肅涼州鎮總兵,所遺浙江處州鎮總兵,即著高 明德對調。並著程含章迅速派員署理處州鎮印務,飭哈豐阿即馳驛前赴新任。高 明德俟哈豐阿接印後,再行交卸起程。欽此。’臣隨即移知哈豐阿,迅即馳驛前赴 涼州鎮新任。所有處州鎮印務,查有金華協副將温承弼,戎政修明,前經署理衢 州鎮印務,辦理無悞,堪以委令署理。所遺金華副將印務,查有衢州鎮標左營遊 擊湯貽汾,端正明練,曉暢營務,堪以委令護理。除檄飭該將等迅速前來赴署任 外,臣謹會同代辦閩浙總督臣韓克均恭摺具奏,伏乞皇上聖鑒。謹奏。道光六年 八月十八日。”道光帝硃批:“知道了。”①金華協副將秩從二品,駐金華府城,受 處州鎮總兵官節制。湯貽汾到金華協副將署任,即在八月十八日前後。 九月九日,偕同寅登金華八詠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九日偕楊幹村道生廣文、吴濟堂寛贊府、劉 蟠溪廷璜都尉,錢樂山成烈、楊仲源景雲二茂才登八詠樓,過天寧寺,歸集署齋, 即事分韻》詩。楊道生時任金華縣學教諭,吴寬官金華縣丞,劉廷璜任金華協左 營都司。 康熙《金華府志》卷二十四載:“八詠樓,在府學西。齊隆昌初太守沈約建, 名玄暢樓,有《八詠詩》。宋至道間,知州馮伉易今名。” 十月,同寅集金華寓所分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初冬同人過集寓齋,即席分韻》詩, “吴興先 生富道德”句自注: “幹村湖州人”。另有“平時屈指論人文,吴衡照字子律、沈逢 吉字秋河、戴作霖字雨林、王恩注字芑泉今四傑。皆廣文。”句。楊道生,字幹村,任

金華縣學教諭。吴衡照,任金華府學教授。沈逢吉,任蘭溪縣學訓導。戴作霖, 曾署樂清縣學教諭。光緒《丹徒縣志》卷二十一載:“王恩注,字芑泉,號二癡,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4-01-16-0128-060。 - 13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徽州婺源人。嘉慶丙辰進士,授内閣中書,因丁艱起復稽延月日,謫授浙江金華 知縣。緣事揭參丞佐,降授縣丞,改教職。”湯貽汾雖爲武將,然所交多學官。 本年,爲張祖基作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和張念齋明府祖基感事十首》詩,小序云: “有趙公子者,赴京兆試,道悦某姬,有終身之約。過期而往,則積思成瘵,紫 玉成烟矣。念齋有詩索和,并屬爲圖。” 同治《湖州府志》卷六十三:“張祖基字念哉,直隸滄州人,嘉慶辛酉拔貢, 道光十九年知烏程縣。其爲人守正不阿,廉明勤敏,以古循吏自期。”

道光七年丁亥(1827)五十歲 六月回衢州游擊任,七月署湖州副將。 閏五月二十七日,有旨查其代謀移調事。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第八冊載: “道光七年閏五月二十七日辛未,奉諭旨: ‘福綿奏參任性乖謬之都司,請解任訊辦一摺。山西平魯營都司,調署平刑營都 司蘇博通阿,因調簡負氣,於委解駝隻之時,輒行告病,並不由該管參將具詳, 迨經委驗,始以串謀奪缺妄禀。繼則肆行頂撞,種種任性乖謬,違抗狡飾,必應 徹底究辦。至所禀大同鎮劄取銅瓶未遂,致被申飭,及前任平刑營都司惠昌欲求 陞任,靈邱營都司湯貽汾代謀移調,復餽送大同鎮馬匹等情,雖似心存挾制,豈 可置之不問!蘇博通阿著解任,交該撫提齊應訊人證、卷宗,嚴行審訊。並查明 該員任内交存軍械,有無虧短,按律定擬具奏。該撫惟當秉公聽斷,不可先有成 見高下在胸,務得確情,以成信讞’。”湯貽汾於靈邱都司任上,確與大同僚友往 來頻仍,所控之事,應未影響其仕途。 六月,還衢州鎮標左營游擊本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夏日遣興,時初還常山轆轤韻》詩。本年七 月,湯貽汾已在湖州協鎮任上,故回任時間係於此,衢州鎮標左營游擊駐常山縣。 同卷另有《將之吴興徐斾先壵憘茂才以詩送别,次韻答之》《嚴江舟中》《之江畫 - 136 -

卷四

協臺之江

舫詞》諸詩,知湯貽汾由常山順衢江而下至建德,沿富春江至湖州。吴興,湖州 古稱。 七月,署理湖州協副將。 端木百禄《太鶴山人年譜》載: “七年丁亥,年五十五歲。……七月,湯雨生 都督貽汾官湖州協鎮,以詩文相往來,甚相契重。”湖州協副將秩從二品,駐湖州 府城。 太鶴山人,即端木國瑚。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有《奚虚白疑上舍招 同端木鶴田國瑚廣文,董霞樵斿、戴銅士銘金二秀才,姚豐泉文潤上舍,雨中泛舟, 集榆蔭樓》 《題端木鶴田國瑚廣文尊人清溪坐隱遺照》等詩。同治《湖州府志》卷 六十三載:“端木國瑚,字子彝,號太鶴,青田人。嘉慶三年舉人,任歸安教諭。 人品高峻,口不言錢,生徒執贄者,遇寒士則返之,杜門卻掃,以著書自娱。”端 木國瑚時官歸安縣學教諭,歸安縣爲湖州府首縣。 九月九日,與諸友遊湖州城西僧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九日吴興郭西僧閣,懷幹村金華》詩。同卷 另有《晤劉月鄰延朗偕友鄒確堂傳果、馮雨亭庚、錢芸樵觀濤、吴靜漪鴻鑒、劉豫川 淦過飲,遂訂重九之遊,即席口占》詩。湯貽汾訂重九之遊者,皆布衣中文學之士,

且所遊之地爲僧舍,知非俗吏。 十二月十六日,招諸友集署齋,舉消寒之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六《臘月十六日,端木鶴田、鄒確堂、劉月鄰、 愓庵、奚榆樓、戴銅士、鈕瑤圃重華集署齋消寒,分得六字》詩。 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十六載:“奚疑,字虚白,歸安人。居南關外知稼橋, 樓前有老榆數株,因號‘榆樓’。幼好吟咏,嚴元照見而異之,引與爲友,由此詣 益進,東南名士率與往還,嘯咏無虛日。家貧業酒,客至具疏笋,清談相對,有 賈耘老之風。湯貽汾鎮湖州,與疑善。去任後,爲繪《琴隱圖》藏歸雲庵中。” 本年,譚瑩有詩索畫。 譚瑩《樂志堂詩集》卷二《寄湯雨生參戎,即索作畫》詩,其一: “聞道將軍 不好武,一枝健筆寫孱顔。我正買山錢莫辦,憑君貽我畫中山。”其三:“葛亮風 - 13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流有大名,綸巾羽扇一書生。將軍著色山中見,君定前身惲壽平。”譚瑩以常州大 畫家惲南田(壽平)比湯貽汾,可見湯貽汾當時畫名之著。

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十一歲 正月回衢州游擊任。 正月初七日,端木國瑚等集署齋,旋卸事回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今年人日,予尚攝鎮吴興,端木鶴田、奚榆 樓、蔣浣農賜棻、戴銅士、鈕瑶圃、王子蒙過集卅年友善之居,以‘人日題詩寄 草堂’分韻,予得寄字,詩未成而代還常山。是集瑶圃爲圖,諸君詩皆書圖後, 予不可以終闕也,補成此篇,即以寄懷諸子》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戊子新春,將代還常山,吴興諸君餞予九梅 軒,留别四首》詩。同卷有《予自今春還衢州,湖人皆摹予抱琴小像,藏之歸雲 庵,題者紛紛。頃有攜來示予者,不勝其媿且感也,因題二詩還之》詩。湯貽汾 小像作抱琴之態,湖人摹寫題詠,其儒將風流,應即平日服官之態也。 五月五日,子婦金佩芬卒於常山。 同治《湯氏家乘》卷十四《家傳》文: “金氏佩芬,字芷香,仁和人,廣東縣 丞金瑋女,予次子廣西巡檢楙名婦也,例封孺人。母蘭友孺人雲鶴,仁和孫令宜 廉訪女,工詩詞。孺人秉母教,故詩詞皆可觀。孫孺人卒,縣丞公之官,留孺人 於羊城,與孫孺人之閨友武鐵峰夫人同居。武名懿,亦工詩詞,孺人初及笄,與 唱酬焉。十六來歸,時予官廣,楙兒少孺人二年,未合巹,予遷山西靈邱路都司, 始令成禮。年二十有一,生子世恒,殤,病於是始。孺人孝,內子極愛憐之,苦 塞外無醫,病由是痼。予遷官常山、杭州,縣丞公已逝,與孫孺人歸厝西湖。孺 人一省外家,得展祭,不勝哀慕。予權湖州副將,家人多留常山,內子獨攜孺人 至。時孺人病加劇,比遷常山,竟不起,是爲道光戊子端午日,年二十有九。時 楙兒以從九品赴都分發,不得視其殮,悲已!卒之前夕,以手輯母之遺草,使婢 諄諄乞予爲之梓。後楙兒在桂林索去欲梓,余并以孺人稿寄,而寄書人客死,俱 - 138 -

卷四

協臺之江

失之,今耿耿焉。孺人工琴,善白描人物,恒以小篆款識,如黄鶴山樵,人稱雙 絶。嘗病中題《吟釵圖》,次太夫人原韻二,余促其録之圖中,孺人請俟稍愈,乃 不數日而殉。孺人翰墨僅存者,內子《梅窗琴趣圖》有所題詩餘一首,及《畫梅 樓合筆》冊中一白描仕女而已。雨生曰:嗚呼!世每謂女子無才是福,若孺人母 女皆多才,不永其年,即鐵峰夫人亦所適非偶,少寡早卒,斯言信矣。雖然,人 莫不樂有佳婦,婦而學則佳也,可知死生禍福天也,又何與於才不才耶!” 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卷六十九載: “金佩芬,字芷香,錢塘人,女史孫雲 鶴女,武進湯楙名室,工白描士女。” 九月,姪湯敏中膺順天鄉薦,有詩賀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聞族子敏中舉京兆試,兼懷葭村兄蜀中》詩, “頻年人羨謝庭蘭,又見龍門魚尾丹”句,自注: “近年姪輩登賢書者四”。 “漸看 三鳳雲霄迥”句自注:“敏中弟秉中、鎔,皆應京兆試,秉中以副車校書内庭。” 子姪輩科名繼起,湯貽汾固喜不自勝。湯貽湄號葭村,時官四川璧山知縣。 光緒《盱眙縣志》卷七下:“湯敏中,大興舉人,(道光)三十年任。軍事日 棘,流亡嘯聚,所在萌蘖。敏中創辦團練,捕治王兆洪、楊倫等正法,籌畫團防, 昕夕不懈。咸豐三年,以勞卒於官。” 本年,爲奚疑繪《溪樓延月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虚白家榆蔭樓,舊屬鮑氏,雍正間,厲樊榭 苕上納姬朱月上,其集中有〈中秋月夜吴興城南鮑氏溪樓作〉一詩,即其處也。 虚白考得之,有詩索和,因寫〈溪樓延月圖〉,俾藏樓中,以爲斯樓故事云》詩。 黄本驥《三長物齋詩略》卷五《溪樓延月爲奚虚白作 樓爲厲太鴻假寓納姬之所》 詩:“假館人歸百二秋,主人猶似舊風流。當頭一片團圞月,曾照紅妝倚翠樓。”

道光九年己丑(1829)五十二歲 十一月,在京引見,補浙江撫標中軍參將。 - 13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正月,由常山至衢州賀歲。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新年常山至衢州舟中》 《衢州江蕅洲伸太守招 同曾靜齋大觀總戎宴樂豐亭》詩。時曾大觀任衢州鎮總兵,江伸知衢州府。 三月,赴杭接署撫標中軍參將,途中得遊龍山等名勝。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酒村歌贈王酒村宇春,并作酒村圖留别》 《龍 山棲雲洞同樊賢峰明經》《栖雲洞折殘梅一枝,偶爲寫照,題贈洗雲上人》《留龍 山三日,得徧遊奇蹟,留題廣公禪房》《重遊石崆山留題,時量移杭州》《同内子 石崆山看牡丹》諸詩,皆赴杭途中作。按, 《同内子石崆山看牡丹》詩,有“淡雲 微雨春三月”句,知時在暮春。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第十四冊載:“是日(道光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兵 部議覆閩浙總督孫爾準題浙江嘉興協副將員缺,請以撫標中軍參將魏朝臣升補一 疏。奉諭旨: ‘魏朝臣著升補浙江嘉興協副將。餘依議’。”前任浙江撫標中軍參將 魏朝臣,已升補嘉興協副將,督撫檄飭湯貽汾接署。 光緒《常山縣志》卷五載: “龍山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爲嚴姓所居,故名。山 有珍珠簾、觀音巖、一線天、仙人蹟及龍蟾、千人諸洞,梅桂竹木,抽生石隙間, 花時香踰谷口,山脇泉湧涓涓,循兩崖而東,會於回龍潭下。國朝康熙年間僧語 浪於山巔建寺,榜曰妙喜禪院,邑人詹紹治有記,載藝文志。” 光緒《常山縣志》卷五十八: “王宇春,字酒村,宛虹五世孫。家貧,性廉靜, 不慕榮利。精篆刻,杜門不出,家徒四壁,宴如也。” 十一月初八日,在京引見,補浙江撫標中軍參將。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第十四冊載:“(道光九年十一月初八日戊戌)又將 題補廣西提標中軍參將尚永亮等帶領引見,奉諭旨: ‘尚永亮准其補授廣西提標中 軍參將,湯貽汾准其補授浙江撫標中軍參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七《渡 黄河》《茌平旅舍贈客》《夜發》 《黄村旅夜覓壁間舊題不見》詩,皆赴京途中作。 按, 《夜發》詩有“回首江南空復情,西風襆被自宵征”句,知北上過山東時在秋 季。 《崇福湯貽汾履歷單》有云: “湯貽汾,江蘇人,年伍拾柒歲。由世襲雲騎尉, - 140 -

卷四

協臺之江

嘉慶捌年貳月內,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緣事革職,續經開復,拾肆年玖月內, 補廣東撫標右營守備。貳拾壹年拾壹月內,補授山西靈邱路都司。道光伍年拾壹 月內,補授浙江衢州鎮標左營游擊,玖年拾壹月內,補授撫標中軍參將。”附大學 士管理兵部事務長齡等,道光十二年五月初十日《爲核議崇福調補杭州協副將并 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事》題本後。①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五十三歲 春,返杭回任。 春,回浙江撫標中軍參將任。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八《海寧舟次》 《舟泊石門,盧翰坡昆鑾明府招飲》 詩。按,湯貽汾去歲十一月上旬引見後,歸程或返里度歲,開春經運河南下,回 浙江撫標中軍參將任。 光緒《石門縣志》卷六: “盧昆鑾,字翰坡,江西人,道光間由名進士知縣事。 以傳貽書院舊址湫隘,購地青陽門内,建屋宏敞,聚諸生絃誦其中。并置田產, 以贍膏火,延邑之公正者,經理其事,一時文風丕振。政尚平恕,不以苛細擾民。 ” 九月,胡敬爲題《吟釵圖》。 胡敬《崇雅堂詩鈔》卷九《〈吟釵圖〉爲湯雨生參戎作》詩:“鼓鼙驚夢鸞釵 斷,一夕夫隨舅嬰亂。海枯石爛人不歸,髽髻簪荆把釵換。鯨波澒洞煙塵昏,娑 㜑洋闊愁斷魂。愁來檢點嫁時物,惟有夜飛蟬尚存。謝家池塘賞吟句,此釵曾映 風前絮。常山魂魄附歸節,此釵曾染衣上血。鬢絲絲斷況妝釵,釵亦如人共圓缺。 文通武達訓嗣君,玉茗遺稿收辛勤。明珠附綴五十六,一字一拜香長熏。閨中訪 得丹青,手觀寫瓊花拓窗牖。合璧還看記與書,留伴《吟釵圖》不朽。”胡敬杭州 人,曾任翰林院侍講、安徽學政,時已致仕家居。 十一月,同鄉汪昉來署中司筆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9。 - 14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汪昉《仁王山展墓圖序》文云: “予始識先生(端木國瑚)也,在道光己丑之 夏。是年,予客烏程縣廨,老友奚、戴兩君,介予謁先生於霅上易堂,九月間, 同游弁山之黄龍洞。予中病暍不果登,先生所爲詩集中,所謂‘庶慰臥遊人,持 爲垂堂諺’者是也。明年,予客湯雨生都督許,先生被命入都來杭州,與雨生言 别,盤桓者兩日。”載端木百禄《太鶴山人年譜》。 汪昉《夢衲盦詩偶存》有《十一月十一日自衢州歸》《題湯壽民人日琴尊圖》 《題雨生西崦探梅圖》《贈郭頻伽先生》《又一首代雨生作》詩,皆客湯貽汾幕中 作。汪昉亦當時書畫名家。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五十四歲 十月,兼署杭州協副將。 春,與達受往還,爲繪《綠天菴遺事册》。 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録》上册載: “道光十一年辛卯,四十一歲。湯雨 生將軍貽汾任杭之參將,學問淵博精宷,金石書畫,俱臻妙品,不時過余磨塼作 竟軒,爲竟日之敘,爲余繪《綠天菴遺事册》。” 夏,胡敬有詩詠洪武船符。 胡敬《崇雅堂詩鈔》卷九《洪武船符》詩題注:“符爲湯雨生參戎所載。”詩 云: “慎軍國事傳明初,鎮撫封遞例給符。製從内府領準額,到驛展驗誰能誣。織 成中具船馬狀,以馬起馬雙單殊。惟船編字水與信,洪武符驗上織船馬之狀,起馬者 用馬字號,起雙馬者達字號,起單馬者通字號,起船者水字號,起站船者信字號,此信字葢 站船符驗也。大川齎涉皆通涂。亦有澤國用龍節,法三代意摹爲圖。詔文紀年璽加

後,四角燦爛花盤紆。例非大僚槪勿給,鄭重想見高皇謨。是年始命棣節制,王 氣已隱鍾燕都。兵興渡江不用檝,宣召可有金符無。洪武制,凡宣召親王,皆齎金符。 然其立法自詳審,倡亂遠先防驛夫。後來趨便易勘合,此符棄竟同關繻。祖宗良 法翫不守,中使四出周防疏。無何瀕海置市舶,倭冦擾遂連三吴。樓船峩峩指吕 宋,礦採萬里撓師徒。爾時徵調徧天下,符縱復造難供需。乃知經國首除弊,方 - 142 -

卷四

協臺之江

幅凜此尺一書。祇愁歲久弊還作,盜取翻笑侯生迂。摩挲黄麻三歎息,有人智出 符之餘。”湯貽汾爲武將,嘗欲領舟師於海上,船符乃調兵之用,故寶愛之,倩人 題詠。 汪遠孫亦嘗詠此符,其《洪武船符并序》詩,序云: “黄麻織成,高九寸,長 尺八寸,雲龍爲闌,前織皇帝聖旨: ‘公差人員經過驛分,持此符驗,方許應付船 隻。如無此符,擅便給驛,各驛官吏不行執法,循情應付者,俱各治以重罪。宜 令准。’此中織一船張帆而行,後織洪武二十六年月日,上蓋制諧之寶,其旁墨書 信字‘貳伯叁拾玖號’。按《大明會典》,洪武三十六年定,凡在内公差,係軍情 重務及奉旨差遣給驛者,赴内府關領符驗。其給發各王府及各省都司、布政司, 有十道、六道、五道不等,如有軍務,以多槳快船飛報。自嘉靖三十七年,改設 内外勘合符驗,遂不復用。 《明史·輿服志》言其制,上織船馬之狀,起馬者用馬 字號,起船者用水字號,起雙馬達字號,起單馬通字號,起站船信字號,則此起 站船符驗也。今爲湯雨生參戎所藏,徵同人作詩。”詩云:“雲螭尺幅四圍蟠,璽 印芝泥壓尾丹。行澤用如龍製節,渡河呼到兕名官。蒼兕主舟楫,官名見《史記集解》。 織成舟楫符堪驗,額定丁夫力豈殫!太息後來輕改易,紛紛駕帖出長安。”載潘衍 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二十八。 十月初,兼署杭州協副將任。 兼署閩浙總督魏元烺,道光十一年十月初三日《爲題請湯貽汾兼署浙江杭州 協副將事》題本: “兼署閩浙總督、鹽政印務,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 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臣魏元烺謹題,爲委署副將事。該臣看得,案准部咨, 嗣後副將陞遷,事故懸缺,需員署理。如委署在壹年以內者,該督撫恭疏具題等 因,遵照在案。兹浙江杭州協副將徐慶超,補授福建建寧鎮總兵,所遺副將印務, 查有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湯貽汾,曉暢營務,整飭有方,堪以兼署。除檄飭遵照外, 理合恭疏具題。謹具題聞。”道光帝硃批:“該部知道。”①湯貽汾本任浙江撫標中 軍參將正三品,杭州協副將從二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02-01-006-004599-0041。 - 14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十二月十九日,偕福祥、富呢楊阿、何凌漢、阿靈阿、陳鑾、桂菖、宋其沅集西 湖蘇軾祠。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八《臘月十九日,福雲亭祥將軍、富海帆呢楊阿 中丞、何仙槎淩漢侍郎、阿實甫靈阿榷使、陳芝楣鑾方伯、桂杏農菖廉訪、宋湘 帆其沅觀察同遊西湖,以坡公生日,讌集祠下,同用公〈臘日遊孤山〉韻,予爲 補圖并次韻》詩。此次與會者,皆駐杭軍政大吏,湯貽汾作畫助興,亦可見其畫 名之高。 本年,招黄釗飲署齋。 黄釗《讀白華草堂詩二集》卷七《湯雨生都督貽汾招飲署齋即事》詩,其一: “拂雲樹䕃連屋書,竹根杯賭蓮花壺。座上客悦孔文舉,帳下兒誇孫伯符。”其二: “西湖管領今幾年,南海煙墨人爭傳。華鐙照影醉起舞,二百廿回看月圓。余於 ” 甲戌年,聞劉心香先生談雨生風雅,即爲傾慕。 同上卷,《斷釵行爲湯雨生都督母楊太夫人作》詩:“青絲盤,紅絲繫,初上 頭時綴珠翠,釵上篆有棲鸞字。紅絲断,素絲纒,相看三十有九年,皮金翦盡釵 依然。玉是葱,髮是蒜,兩頭完好忽中斷,不墮奩邊墮枕畔。青羊脂,白虹血, 隨烟銷,共月缺,十八年前夢死别,散作玉塵和玉屑。呱呱長成幸不墜,而今别 有思親淚。思親空看雲,望夫不化石。點蒼山青洱海碧,雲生雲滅曉無迹。穿雲 有鳥解傳信,玉釵雖斷得玉印。”《題湯雨生都督〈琴隱圖〉》詩:“君不見山虛水 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惟石嶕嶢。此中有人獨招手,導入五間循中條。道人 元神運元氣,絶境妙以神理超。松風泠泠間復作,中有宏景自居三層閣。窈然而 深繚而曲,又如李愿棲遯之盤谷。道人此境已獨造,且擬移家同葛鮑。神仙眷屬 海上來,偕隱欣然許終老。我逢道人方説劍,神采外溢精内斂。琴心劍膽絶世奇, 我恨道人相識遲。” 同上卷,又有《苕居雜詩》詩,其四:“當代虞彬父,湯雨生都督。談兵暇有 餘。短衣閑射虎,小隊偶騎驢。讀史標心語,傳家譜血書。西湖乘一舸,文酒近 何如?”

- 144 -

卷四

協臺之江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五十五歲 五月陞樂清副將,旋辭官歸里。 正月,于役湖州。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九有《于役吴興,同二樵、銅士、瘦山夜飲榆樓, 樓上分得劍字》詩。同卷《花朝雨中,汪仲華延禧招同榆樓、二樵、銅士、月鄰 集九梅軒,分得溜字》詩, “吾將蹈海去,誰肯攜琴就”句自注:“予量移樂清。” 湖州古稱吴興,湯貽汾此行,應在正二月間。 同卷另有《屠琴隝倬太守遺〈畫觚菴圖〉,爲其子修伯秉大使題》《修伯與其 婦翁黄霽青太守談詩於湖州郡齋古榕下,作〈榕屋讀詩圖〉索題》詩。湯貽汾嘉 慶十四年(1809)以補廣東撫標右營守備入都引見,時屠倬官翰林院庶吉士,多 有飲宴唱酬。黃安濤,字霽青,曾官廣東惠潮嘉兵備道。 三月,偕汪仲洋訪海鹽查元偁。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九《景福泉謙方伯〈孤山雪霽圖〉爲少海題》詩, “冰霜歴盡愁回首,君話秦關我雁門”句自注: “少海嘗宰海鹽,築障海樓于海塘, 可觀日出。君嘗游秦中。”同卷另有《海鹽障海樓觀日出》詩。 方濬頤《夢園書畫録》卷十八《江山無盡圖》録汪仲洋題識云: “道光壬辰上 巳,與湯雨生都督同客查臶齋侍御,偶以所藏名畫見示,中有石田《具區攬勝》、 石谷《江山無盡》卷子,各長六七丈,魄力雄偉,氣韻清蒼,皆爲兩公極得意之 作。乞得此卷,賦詩以謝,然心目耿耿,猶不忘七十二峰在煙水中也。成都汪仲 洋題識。”汪仲洋,字少海,時爲海鹽縣知縣,降捐教諭。 五月,兵部議准,得旨補授樂清協副將。即返杭領咨,擬進京引見。 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長齡等,道光十二年五月初十日《爲核議崇福調補杭州 協副將并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事》題本: “太傅,文華殿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 二等威勇公臣長齡等謹題,爲請調請陞副將事。兵科抄出兼署閩浙總督魏元烺題 前事,內開:竊照浙江杭州協副將徐慶超,陞補總兵遺缺,係題補之缺,應即遣 員請補,以專責成。惟該副將駐剳省會,營務殷繁,稽察巡防,均關緊要,非精 - 14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明强幹之員,弗克勝任。查有浙江樂清協副將崇福,年肆拾捌歲,正白旗蒙古, 由冠軍使歷陞今職。該員諳練營務,認真整頓,以之調補杭州協副將,洵堪勝任。 所遺樂清協副將,亦係陸路題補之缺,查有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湯貽汾,年伍拾陸 歲,江蘇武進縣人,由世襲雲騎尉,歷陞今職。該員熟悉營務,訓練有方,以之 陞理浙江樂清協副將,洵於陸路營伍有裨。除飭取履歷另咨外,臣謹會同署浙江 提督事,衢州鎮總兵官臣曾大觀,合詞具題等因,於道光拾壹年拾壹月貳拾玖日 題,拾貳年叁月拾肆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於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 議得,兼署閩浙總督魏元烺疏稱,浙江杭州協副將徐慶超,陞補總兵遺缺,係陸 路題補之缺,應即遣員請補,以專責成。惟該副將駐剳省會,營務殷繁,稽察巡 防,均關緊要,非精明强幹之員,弗克勝任。查有浙江樂清協副將崇福,諳練營 務,認真整頓,以之調補杭州協副將,洵堪勝任。所遺樂清協副將,亦係陸路題 補之缺,查有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湯貽汾,熟悉營務,訓練有方,以之請陞浙江樂 清協副將,洵於陸路營伍有裨等因,具題前來。查定例,陸路參將,例俸貳年, 始准保題等語。浙江杭州協副將,係陸路題補之缺,應用應陞應補人員。今據該 署督疏稱,該副將駐剳省會,營務殷繁,稽察巡防,均關緊要,非精明强幹之員, 弗克勝任。查有浙江樂清協副將崇福,諳練營務,認真整頓,以之調補杭州協副 將,洵堪勝任。所遺樂清協副將,亦係陸路題補之缺,查有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湯 貽汾,熟悉營務,訓練有方,以之請陞浙江樂清協副將,洵於陸路營伍有裨等語。 查副將崇福,任內並無事故,參將湯貽汾,歷俸已滿貳年,任內亦無事故,調補 題補副將,俱與例相符。應如所請,崇福准其調補浙江杭州協副將,湯貽汾准其 陞補浙江樂清協副將。崇福已於保列壹等,及堪勝陸路總兵案內,調取引見,應 俟該督咨送到部,再行帶領引見,令調補副將。恭候命下,臣部換給剳付,令其 承領。參將湯貽汾,亦於保列壹等案內,奏明調取引見,應令該督給咨赴部,臣 部帶領引見後,給與剳付,令其赴任。再,此本抄於道光拾貳年叁月拾肆日到部, 伍月初拾日具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道光帝硃批:“崇福調補杭州協副

- 146 -

卷四

協臺之江

將,湯貽汾補授浙江樂清協副將。餘依議。”① 附《崇福湯貽汾履歷單》:“崇福,正白旗蒙古,年肆拾玖歲,由冠軍使揀發 福建,以副將委用。嗣經該督奏准,在於閩浙兩省通融補用,道光柒年叁月內, 補授浙江樂清協副將。今兼署閩浙總督魏元烺,以該員諳練營務,認真整頓,請 調補浙江杭州協副將。湯貽汾,江蘇人,年伍拾柒歲,由世襲雲騎尉,嘉慶捌年 貳月內,補授江南三江營守備。緣事革職,續經開復,拾肆年玖月內,補廣東撫 標右營守備,貳拾壹年拾壹月內,補授山西靈邱路都司。道光伍年拾壹月內,補 授浙江衢州鎮標左營游擊,玖年拾壹月內,補授撫標中軍參將。今兼署閩浙總督 魏元烺,以該員熟悉營務,訓練有方,題請陞補浙江樂清協副將。”②樂清協副將, 秩從二品,駐温州府樂清縣,受温州鎮總兵節制。 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録》上册: “道光十二年壬辰,四十二歲。……四 月復至明州,寓於郡城。……逗留匝月回杭,適湯雨生將軍陞任樂清副將,北上 送至吴門而别。”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九有《汪少洪〈湖舫讀書圖〉》詩。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三十二載: “汪邁孫,字我斯,號少洪,錢塘人,著《道 盥齋詩》二卷。” 九月初六日,過蘇州,患病。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經筵講官、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潘世恩等, 道光十四年四月題本: “查參將陞授副將湯貽汾,因道光拾壹年保列一等案內,由 閩浙督臣給咨赴部引見,交卸起程。於拾貳年玖月初陸日,行抵蘇州患病,醫調 未痊,前赴江寧就醫,仍未痊愈。該員自揣病軀虧弱,呈請開缺調理。當經臣委 驗該員患病屬實,照例具題開缺在案。嗣准部咨,准其解任調理,并以該員係屬 參將以上,應否准其回籍之處,行令照例具題。查該員以原籍武進縣,寄居江寧 縣,呈請即在江寧就近醫調,覆查屬實,照例聲明具題等因。”湯貽汾《琴隱園詩 集》卷二十《移疾赴金陵,將卜居焉》詩,“辭榮尚竊無功禄”句自注:“世職以 疾去官,例食全俸半年。”知湯貽汾病況非虚。 ①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18-0029。 - 14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道光七年榮覲堂刊本《大清縉紳全書》“浙江至各省憑限”載:“至江蘇、安 徽、江西,三十日。”湯貽汾本年五月由杭州起程,至九月仍在蘇州,知逗留頗久。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九有《自禾中至鶯脰湖宿平波臺下》 《予書前詩于平波 臺上,次日有里人趙靜薌筠、唐子珊壽蕚,介寺僧德公投和章於予。予昨夢中聞笛 聲起臺上,乃即二子和予詩時也,因酬一章以誌墨緣云》詩。鶯脰湖,吴縣南四 十里①。同卷另有《題余秋室集學士贈王述菴昶司寇畫蘭遺卷,應孫伯貢靈琳屬》 《吴 江珠溪之陽,國初計甫草東孝廉之墓在焉,夷於樵牧,其族孫曦伯光炘弔之詩,且 爲封植,徵予和焉》《題陸薲薌鐄《鋤經圖》》《題楊辛甫秉桂明經〈綠曉尋詩圖〉》 《題馮春谷壽椿所藏百歲翁王南亭世芳爲其祖臬使公所書扇,後有羅兩峰畫老人扶 杖象,諸名士觀題》 《題張虚堂鍾〈茹冰紡雪圖〉》 《寄題計曦伯靜生廬》 《磨磚作鏡 齋與六舟上人話别》諸詩,知湯貽汾與蘇州文人互動頗多。 九月中下旬,經常州、鎮江、揚州,卜居金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十九,有《抵里》 《金山懷吴蘭雪刺史黔中,蘭雪前 年攜家人游此》詩。同書卷二十,有《移疾赴金陵,將卜居焉》詩。湯貽汾《琴 隱園詩集》自本年秋,始爲《琴隱集》,自注云:“壬辰,是秋僑居金陵。” 陳文述《頤道堂詩選》卷三十《湯雨生貽汾都督過訪,即送入都》詩: “漢家 才子羽林郞,錦帶吴鈎玉具裝。堂上傳經絳紗幔,燈前賭酒紫羅囊。閑來畫障留 軍府,晩去詩情出射堂。宣室定承前席問,春風細柳作甘棠。 ”同卷有《雨生以令 祖緯堂大令大奎〈炙硯瑣談〉、尊甫楚儒太學荀業〈與竹居詩稿〉屬題,大令官鳳 山死林爽文之難,太學同日殉父,余近讀道德性命之書,深信忠孝神仙之理,敬 題一詩,以識嚮往》《雨生又乞題太夫人〈斷釵吟〉》詩。此卷首題爲《壬辰元旦 試筆,書寄吴門》,故系於此。陳文述時官江都知縣,湯貽汾以祖、父詩集并母詩 屬題,見其珍重忠烈家風。陳文述詩意在送行入都,見湯貽汾行至揚州,仍未決 退隱之念。 冬,寓同鄉周濟春水園。 ①

同治《蘇州府志》卷八:“鶯脰湖,在縣南四十里太湖南,其上流自荻塘會爛溪諸水,出平望安德橋匯爲

湖,周十餘里。以其形如鶯脰故名,亦曰鶯鬭湖。” - 148 -

卷四

協臺之江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有《移居周保緒進士園林即贈》詩。宣統《續 纂山陽縣志》卷五載: “周濟,字保緒,號介存,年甫踰冠,不樂爲冷官,不數載 移疾去。性任俠,好施與,轉徙江湖間,陰求天下奇士。既僑居金陵,得江氏致 園,易名春水園,自號止莽。五十復起病官淮上,莅任四載,折節爲儒者興雅樂, 舉節孝。復應兩湖節制周天爵聘,轉客漢臯,不三月暴疾没。濟天才奇特,好學 深思,校讐温公《通鑒》極精,分畫輿地爲數十圖,阨塞山川,如指諸掌。尤熟 典午事迹,成《晉略》六十六篇,可謂不朽盛業。書畫詩詞,皆入昔賢之室,少 有命世之志,禁不得用,乃著書以自見云。”周濟爲常州府荆溪縣人,性情瀟灑不 羈,與湯貽汾頗爲投契。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自注: “四年六月還 金陵,權城守右營都司,公廨在陸家巷,距節署頗遠,董小狂、何蕉衫過從最密。 九月,太夫人攜家人至自廬,弟留妹處,從王明經蘭化遊。予以學習期滿,於十 一月入都引見,右營都司不知何年裁汰。予於道光壬辰歸老金陵,過其處,昔年 堂構,鞠爲茂草久矣。”湯貽汾歸田後,曾尋訪昔日官署。因初入仕時即移家金陵, 故晚年亦以之爲終老之地也。

- 14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卷五 退居金陵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五十六歲 退居金陵。 五月,得並頭蘭一枝,命子禄名作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予蓄蘭十餘盎,去夏在杭,得同心、連枝、 並蒂三種之異,幕中趙、費二子爲之圖,予未有題句。今年五月白門寓居,又得 並頭一枝,因命禄兒圖之,作詩三章,用紀四瑞》詩。湯貽汾歸田後,丹青之事 付之兒輩,心境已然平和慵懶。湯禄名十五歲已能畫,長以繪花卉果實見長,時 年已而立,繪畫亦臻成熟。 夏,與盛思木、王玉璋遊隨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偕盛午洲思木光禄、王鶴舟玉璋太守過隨園留 題》詩。隨園爲袁枚故居,在金陵城北。湯貽汾詩中有“風雨空山不見君”,“鼎 足才名誰繼武”諸句,知於袁枚不無欽仰。 十月九日,招張敦仁等集春水園,爲七老之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古餘丈向與金陵諸寓公作七老會,自唐陶山仲 冕、方茶山體兩公逝後,惟與隱圃、可石、益齋、秩山爲五老之會。予來金陵,丈

以詩相招,又拉任階平太史,仍足七老之數。任居講席,例就賓位,十月九日集 予寓園,始以齒序作歌紀事,索諸老和之》詩。 按,此詩前一題爲《張古餘觀察邀同孫尹圃源潮刺史,錢益齋俊、瞿秩山曾輯 兩觀察,任階平泰庶常,王竹嶼鳳生都轉集嘉會堂,古餘詩先成,即次其韻。期而 未至者,王可石璵明府也》詩,觀詩中“旗鼓寧輸問梅叟,青衫莫放酒痕乾”句, 知湯貽汾甫歸田,意頗閑適。 十月十八日,次子湯懋名抵梧州,贅婚新建曹氏。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載湯貽汾道光十四年致月樵弟札:“禄兒仍蒙蔡 廉訪留住,厚子已交卸,雖薦後任,而並不送關,厚子則並未取其修金分毫,緣 - 150 -

卷五 退居金陵

得關即回,而到館因病致遲,已卸篆,故不能啓齒。蔡處不過粥飯主耳,多不過 節間送十來金之局,但內外一署應酬,除筆不停手外,因此已致腰痛之症,案頭 縑素,山積無算矣。綬兒仍未銷假。楙兒信來,已于去秋卸融縣思管巡檢,十月 十八日到梧贅姻,係曹地山秀先文恪公之胞姪孫女。緣從前信中未曾詳及,今故 及之。原任江浦令襲先之孫女,廣東候補鹽知事錫笙之女,獨女而無子,今已回 省。曹親家年七十四,暫且不歸江右,亦欲自梧到桂林暫住。本在梧鹽埠管總, 今欲辭館赴省。此係今年二月間所發來信云然,想此時曹處已到桂林省城,與楙 兒同居矣。嫂氏身子總不安,藥亦不得見功,兄尚支撐得去。”按,湯懋名初娶 仁和金氏,繼娶新建曹氏。湯禄名時在安徽按察使蔡世松(蔡廉訪)幕,筆墨差 使甚多,已積勞成疾。 十一月二十三日,江蘇巡撫聲明湯貽汾解任調養。 江蘇巡撫林則徐,道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爲浙江撫標中軍參將陞授樂 清協副將湯貽汾患病題請解任在江寧就近醫調事》題本云: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巡撫江蘇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總理糧儲臣林則徐謹題,爲欽奉事。 該臣查得,浙江撫標中軍參將,陞授樂清協副將湯貽汾,原籍江蘇武進縣,寄居 江寧縣。因道光拾壹年保列壹等案內,由閩浙督臣給咨赴部引見,交卸起程,於 拾貳年玖月初陸日行抵蘇州患病,醫調未痊,前赴江寧就醫,仍未痊愈。該員自 揣病軀虧弱,即使稍痊,亦難起用,呈請開缺調理。當經臣委驗該員患病屬實, 照例具題開缺在案。嗣准部咨,准其解任調理,並以該員係屬參將以上,應否准 其回籍之處,行令照例具題等因,行司轉飭遵照查明詳辦去後。兹據該員以原籍 武進縣並無產業,欲歸無依,寄居江寧縣,已歷叁拾捌年,親族聚處,久已相安, 呈請即在江寧就近醫調等情,由江寧布政使趙盛奎復查屬實,遵照部行,照例聲 明,詳請具題前來。臣覆查無異,除揭移兵部、科,暨閩浙督臣外,謹題請旨。” 道光帝硃批: “該部議奏。”①湯貽汾自言“寄居江寧縣,已歷叁拾捌年,親族聚處, 久已相安”,益證其歸老金陵之必然。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 02-01-006-004660-0037。 - 15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十二月,張敦仁招飲,言及時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謝古餘丈招飲,即次其韻》詩。據“雨雪催 年添白髮,江湖憂國剩丹誠”句,知在歲底。 《道光帝起居注》載: “(道光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戊戌,内閣奉諭旨: ‘毎 年各直省輪應查閱營伍之期,經兵部開單請簡。朕念由京員派往各省,不免供億 之煩,且各省督撫,皆朕所信任,一經特簡,即與欽差無異。是以即派該省總督, 及兼提督銜之巡撫查閲,原係曲加體卹,推誠不疑。乃近來營伍廢馳,教誠不嚴。 如廣東兵丁,竟吸食鴉片煙;河南兵丁行至安徽歐斃人命,攜帶幼童;福建兵丁 勒折失價,又有强搶鹽館之案。總緣各該省督撫希圖見好,虚應故事,並不認真 簡拔,紀律不肅,職此之由。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似此因循疲玩, 尚望其有勇知方,備國家干城之選耶?嗣後各直省督撫,平日當破除情面,認真 較閲,務使營伍整肅,一兵必得一兵之用,方爲不負委任。’”道光朝中期,天下 亂象已顯,湯貽汾雖歸田,“江湖憂國剩丹誠”,仍不能忘懷國事。 是年,爲任泰作《青溪八逸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秩山丈屬予繪〈青溪八逸圖〉 ,以歌先之,圖 成題此,即以奉酬。八逸者,增竹嶼都轉入會也》詩,有“清歗如聞鸞鶴賡,神 仙豈必蓬萊遠”句。王鳳生《江聲帆影閣詩稿》有《己丑初夏,舍後小圃茸成, 招同人小集,率賦二律》《和張古愚觀察招集耆社詩會元韻》《和瞿秩山觀察招集 耆社詩會原韻用建除體》諸詩。王鳳生字竹嶼,王友亮之子,家住金陵白鷺洲。 同卷尚有《任階平太史〈寒夜寫經圖〉》《題德峰上人〈采芝圖〉》《松崖上人 索題保緒山水障子,即以爲壽》諸詩,知此際筆墨應酬頗多。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五十七歲 退居金陵。 正月十七日,同人賀錢俊生朝。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一《益齋觀察生日,即席示同人》詩, “野鶴來 - 152 -

卷五 退居金陵

瀛海,春風展素綃”句自注:“擬作《青溪八逸圖》,以隱圃刺史游維揚,竹嶼都 轉客杭州而遲之,今經營方始耳。”錢俊(益齋)稍前曾署江蘇常鎮道,時已卸任。 同卷復有《二月十六日同人過集致園,飲散有作,即次古餘丈韻》詩,知湯貽汾 此時身體尚可。 四月,得旨回原籍調理。 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潘世恩等,道光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爲核議浙江撫標 中軍參將湯貽汾患病題請開缺於江寧就近醫調》題本: “經筵講官,體仁閣大學士, 管理兵部事務臣潘世恩等謹題,爲題明事。該臣等議得,兵科抄出江蘇巡撫林則 徐題,奉准部咨,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湯貽汾陞補樂清協副將,題准尚未引見。因 保列一等案內,經閩浙總督給咨赴部,該員行抵蘇州染患風寒,醫調未痊,呈明 展限。嗣因外感過重,肝氣時發,耳鳴頭暈,難期速痊,呈請開缺調理,經江蘇 巡撫委驗屬實,聲明將來病痊,尚堪起用。查道光拾貳年浙江省軍政奏准展限, 尚未舉行,併本年該省又係查閲營伍之年,武職官員,例不准告病乞休。惟該員 係保舉題陞,領咨赴部,中途患病,呈請開缺,核與在任規避考驗者不同,自應 照例准其解任調理。至該員係屬參將以上,應否准其回籍之處,應令該撫照例具 題,到日再行核辦等因。查參將陞授副將湯貽汾,因道光拾壹年保列一等案內, 由閩浙督臣給咨赴部引見,交卸起程,於拾貳年玖月初陸日行抵蘇州,患病醫調 未痊,前赴江寧就醫,仍未痊愈,該員自揣病軀虧弱,呈請開缺調理。當經臣委 驗該員患病屬實,照例具題開缺在案,嗣准部咨,准其解任調理。并以該員係屬 參將以上,應否准其回籍之處,行令照例具題。查該員以原籍武進縣,寄居江寧 縣,呈請即在江寧就近醫調,覆查屬實,照例聲明具題等因,道光拾叁年拾壹月 貳拾叁日題,拾肆年貳月初陸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查定 例,陞署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等官,業已題准,於未經引見之前因病 題請解任調理,其年力未衰,平日居官好者,該督撫驗確實,出具切實印結,聲 明病痊尚堪起用字樣,照例准其解任調理。仍俟病痊之日,由該督撫驗看具題, 送部引見。兵部於隨摺內,聲明可否准以陞缺前往原省,另行題補,抑或以原缺 坐補,恭候欽定。又定例,副將、參將因病題請解任調理者,該總督、巡撫、提 - 15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督、總兵,將應否准其回籍之處,於本內聲明請旨遵行各等語。查浙江撫標中軍 參將湯貽汾,陞授樂清協副將,題准尚未引見。因保列一等案內,經閩浙總督給 咨赴部,該員行抵蘇州染患風寒,醫調未痊,呈明展限。嗣因外感過重,肝氣時 發,耳鳴頭暈,難期速痊,經江蘇巡撫題請開缺調理,併聲明將來病痊尚堪起用。 經臣部照例題准解任調理,並令該撫將該員應否准其回籍之處,具題請旨在案。 今據該撫具題,奉旨該部議奏,仍應照例將該員應否准其回籍,並病痊之日,由 該督撫驗看具題,送部引見。可否准以陞缺前往原省另行題補,抑或以原缺坐補 之處,具題請旨,俟命下之日,遵奉施行。此本科抄於道光拾肆年貳月初陸日到 部,肆月貳拾叁日具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道光拾肆年肆月貳拾叁日。” 道光帝硃批:“湯貽汾著回原籍調理。餘依議。”① 五月,病痁幾殆,至秋漸愈,而體氣大虧。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載湯貽汾本年九月致月樵弟札:“高表弟來,得 寄苦露酒,其時兄正在病痁瀕危之際,寓中自五月初一起,至今藥爐未斷,每日 有三四人服藥不等。……兄病已止,而體氣大虧,至今每日只吃飯一椀,一時竟 難復元。”札中云“每日有三四人服藥”,湯貽汾當已染患時疫。 湯貽汾本年稍前另有致月樵弟札,有云:“前月初三日,綬名舉一子,張古 餘先生取名世儼,本月初五日已驗看承襲。制台之意尚好,請發京口協標水師學 習,年內須去。擬將來補在水師較易之故,明年秋冬間奉到部復,方可委署,然 此地世職有十二年未委者。緣此地有故人之子朱院房,代我擔承各衙使費,較常 州辦理稍爲直截,又不要現錢,然亦現費卅餘金,方能如此辦理也。內人瘧愈而 肝甚,兩膀亦與兄一樣抬不起,較更痛楚。”江寧知府張敦仁(古餘),本年四 月初一日卒。 九月,兩江總督題請休致,以湯綬名承襲雲騎尉。 兩江總督陶澍,道光十四年九月初三日《爲原任浙江樂清協副將世襲雲騎尉 湯貽汾因病休致并題請湯綬名承襲雲騎尉世職事》題本: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02-01-006-004681-0015。 - 154 -

卷五 退居金陵

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臣陶澍謹題,爲 題請休致事。該臣看得,副將以下,衛、千總以上,因老病告休,委員驗看屬實, 守備以上,題請休致,不復起用等語。今原任浙江樂清協副將,世襲雲騎尉湯貽 汾,前因保列壹等,給咨赴部,中途患病,報明赴江寧就醫,經撫臣委驗屬實, 題准解任調理。上年拾壹月內,據陞任江寧布政使趙盛奎詳,副將湯貽汾患病難 以起用,請將世職照例令嫡長子綬名承襲等情,經臣題准部咨,副將湯貽汾久病 未痊,難以起用,行令委員驗看屬實,另行題詣休致,經臣委據江寧府北捕通判 孫炳煒結覆詣驗得,該副將湯貽汾,所患肝風脾濕諸症壹載有餘,兼之年近陸旬, 氣血虧弱,兩耳重聽,步履艱難。即或醫治稍痊,難以起用,不致扶捏,取具醫 結,加結申送前來。臣查副將湯貽汾,既經委員驗看久病未痊,難以起用屬實, 自應准其休致。相應循例恭疏具題,請將原任浙江樂清協副將,世襲雲騎尉湯貽 汾,准其休致。其所遺世職,請照前題,仍以該員嫡長子湯綬名承襲。除將醫驗 各結,分送部、科查核外,臣謹會題請旨。”道光帝硃批:“該部議奏。”①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載湯貽汾本年九月致月樵弟札: “綬兒部覆不來, 轉有窮詰兄病之文,直至前月制府委員來驗,又出醫結,又爲具題,其上下又索 費十餘金。須此題到京後,部中現已託人許費,怕其再想别法駁查也,方能將綬 兒承襲一層覆出。大約明年夏秋之局,因此用度更難支持,不得不托缽遠遊。本 欲八月動身,今一病至此,只可九月杪十月初方行,從浙路到粤。”札內將湯貽 汾休致前後之隱情,和盤托出,非至親間書札,盍能言此! 是年,乞丁晏題《鳳山死難圖》。 丁晏《頤志齋感舊詩》“湯雨孫都督”條載:“名貽汾,常州人,仕至浙江副 將,罷官後僑居金陵。甲午余至白門,雨孫以祖《鳳山死難圖》求題。工詩善畫, 寫摺扇以酬余,所居紗帽巷,有園亭花木之勝。癸丑賊犯石頭,雨孫年逾八十殉 焉,世篤忠節,人以爲榮。”附詩云:“蘭錡儲武庫,將軍乃好文。小園蒔花木, 棐几圖書陳。鳳山傳祖德,峻節揚清芬。八旬死忠義,譙周亦老臣。”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閣全宗,檔號:02-01-006-004693-0031。 - 15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十一月十五日,致函八弟,告以今歲拮据之況,及新購紗帽巷宅。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載湯貽汾本年十一月十五日致八弟札:“兄身體 近日始稍愈,但尚未復元,動輒感寒,故至今並未出門,飯食却照常矣。藥則恐 其服誤,不敢妄喫,一月以來,每早喫海參一條,白水煮,不用鹽,亦不見效, 且其價亦費,寫居光景,焉能豐於自奉,已命停止矣。出門之説,只可來春二月。 惟祐兒從到廣西至今,並無分文寄來,祿兒所獲無多,難供家用之半,綬兒部覆 不至,所望署事一節,總須明歲夏秋,而兄四顧茫茫,絶無可以生發之處,雖説 明春動身,不知盤費出于何處。從來心胸最寬,最不知愁急,今則日事攢眉,五 更從不得睡著。適值周保緒已起文出山,恐不久即選廣文,此屋終須易主,我總 要搬動。兼之今年一家抱病,亦不能不疑此屋風水之劣,因覓得紗帽巷王菊莊太 年伯名金英,壬午舉人,曾官廣文。故居,杜契連大門六進,皆破爛,價錢二百零五 千,月內即須搬移。”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五十八歲 退居金陵。 春,擬動身赴楚打秋風。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一《屈子祠僧修本索詩》二首,其二: “我有吟 魂招不得,扁舟轉眼落湘東。時將楚游。”按,湯貽汾擬赴湖湘,與去歲十一月十 五日致八弟札“明春動身”云云,若合符節。至於干謁何人,尚不得知,湯貽汾 後並未成行。 同治《續修江寧府志》卷八《名蹟》“妙相庵”條云:“道光中,庵僧延師課 徒,徒不受教,投水死,師援之,亦溺,僧閔之,建屈子祠祀之。包世臣爲書‘天 問堂’三草書,汪正鋆爲分書集楚詞長聯,湯貞愍董夫人爲書《九歌》,祁文端、 陶文毅諸公皆有詩刊石銜壁,經亂獨完,郡人以供曾威毅伯長生禄位。”祠名屈子, 董夫人爲書屈原《九歌》,亦詩讖也。 四月,遷居紗帽巷。 - 156 -

卷五 退居金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一《移居紗帽巷》詩六首,據其四“頻隨故燕 補新泥”句,知在初夏。又,其四“此是東籬舊吟社,細尋應有未探驪”句,自 注: “本王菊莊年丈冷香山館,四圍籬落種菊最多,與袁簡齋、蔣心餘諸先生倡和 於此。”其五“重泉弟妹寒遼鶴,三徑壺觴痛雪鴻”句自注: “王孺人以通家之誼, 嘗邀太夫人暨妹楊淑人過此賞花,弟峻欽亦屢過焉。”湯貽汾向僦居周濟春水園, 紗帽巷新居爲王金英舊宅。王爲祖父湯大奎舉人同年①,兩家有世交。湯貽汾《琴 隱園詩集》卷一,有《秋夜懷菊莊丈,時丈病劇》詩。 閏六月廿五日,致函八弟,商議爲先人建祠修墳事。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載湯貽汾致八弟札:“兄明春奉到旌孝部文,即 歸里辦理入祠之事,意欲到家之便,即將專祠之舉,懇衆紳遞呈。先懇于江寧寄 籍現成之屋,作爲專祠,請飭知江寧有司,春秋就近致祭。俟本籍建祠之時,再 行呈請飭本籍有司致祭,此呈却須兄另遞。現在兩院及新藩司唐鏡海,皆有往來, 故須趁此機會,辦理專祠,辦定不拘何時,有力再爲建祠。亦因吾鄉置屋極難, 故先設此法,其實此處亦尚無屋,不過較廉而易辦耳。意欲收本宅西邉屋,蓋造 一小祠,二百金可成,家鄉必不能。高、曾墳上,急須培植,曾祖墳昭穆俱水, 尤宜急爲加土。至補籬栽樹,召僕看守,事事宜舉。召僕先須數畝之田,屋且休 説,吾弟急宜在意,須勉積百金,兄亦急爲設法,相與有成,方可對祖宗于地下。 若我弟兄不辦,子孫視之爲不急之務,未必能遂我弟兄之願矣。” 秋,爲舊僚錢鍾題其父《觀海圖》遺照。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一《故厓州參將錢公邦彦,乾隆間以窮追海寇戰 殁,嗣君蓉橋鍾參戎屬題其〈觀海圖〉遺照》詩。次題《予嘗爲蓉橋寫〈秋窗把卷 圖〉,越年餘,寄圖索詩,以病未報,而蓉橋訃至,揮淚題此,即以輓之》詩。 “乾 嘉同官更餘幾,我亦靈光寧久峙!嗚呼,九泉安得聞君哦,松窗颯颯秋聲多。”知 作於秋間。常熟人錢邦彦,官廣東崖州營參將,乾隆五十五年(1790)追擊盜船 殉難。其子錢鍾(蓉橋),世襲雲騎尉,與湯貽汾身世全同,故措語沉痛。 ①

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五十四《藝文》注“王金英《菊莊詩稿》”云:“金英,上元人,乾隆壬午舉人。

工詩,性恬淡,不妄與人交,卒後家甚貧。”王金英不妄交,見貽汾祖父湯大奎亦風雅之士。 - 15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十二月,爲楊慶琛作《金陵策蹇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一《〈金陵策蹇圖〉爲楊雪椒廉訪作》詩。楊慶 琛(雪椒)道光十四年三月,補授安徽寧池太廣道。十六年正月,陞任湖南按察 使。此詩爲道光十五年最後一題,故係於此。 同題之作,張際亮《思伯子堂詩集》卷九有《雪椒比部金陵策蹇圖》詩,吴 嵩梁《香蘇山館今體詩鈔》卷十六《題楊雪椒比部金陵策蹇圖》詩,陶澍《陶文 毅公全集》卷六十四有《楊雪椒以〈金陵策蹇圖〉屬題,蓋嘉慶戊寅事也。兹適 陳臬湖南,臨行過此,即以贈别》詩。 本年,爲黄文涵作《拜松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一《黄子湘與劉子琴讀書故靖逆侯張氏金陵舊 宅,結兄弟交,拜松林下。子琴殁數年,子湘思不能已,乞寫〈拜松圖〉并題》 詩。據詩中“我慚老病結忘年,圖汝兩人長不死”句,知爲小友所題。湯貽汾亦 篤於幼于之交,有此共鳴,故樂爲潑墨。 同題之作,何紹基《東洲草堂詩鈔》卷六有《〈拜松圖〉爲黄子湘作》詩,杜 文瀾《采香詞》卷三有《風入松·題黄子湘〈拜松圖〉》詞。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五十九歲 退居金陵。 春,初營金陵琴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初營琴隱園十八詠》 《新閣落成,得詩二首》 詩。湯貽汾山西靈邱官舍,即命此名。 九月十五日,招劉燦、沈琮集徑溪,續八耆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重九後六日,徑溪招集同人劉焯齋都尉、 沈禮田太守續八耆會,時古餘、可石、益齋、竹嶼俱下世,尹圃就養浙西》詩。 九月,有詩送汪雲任入都引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寄題汪孟棠紅葉近淮村舍,即送起官入都》 詩。 - 158 -

卷五 退居金陵

《道光帝起居注》十七年九月初二日條載: “又奉諭旨,陶澍等奏請補省會首 府一摺,著照所請,江蘇蘇州府知府員缺,准其即以汪云任補授,該部知道。” 是年,林則徐爲題《斷釵圖》。 林則徐《雲左山房詩鈔》卷五《敬題湯雨生都尉貽汾節母楊太夫人〈斷釵圖〉 》 诗云: “斷釵一何悲,吟者湯節母。釵爲名父賜,締以絲蘿耦。玉燕雙飛翔,明璫 間佩玖。誰料酸風來,同心歘分剖。碧血揚滄波,死綏夫與舅。一門兩忠孝,招 魂復皋某。鏡破難再圓,釵乎更何有。從兹謝簪珥,霜雪侵蓬首。寒窗燈影孤, 太夫人有《寒窗課子圖》。哀此埽門婦。輟吟十八年,受辛忘虀臼。教忠任子貴, 褒節朝恩厚。方期啖蔗甘,長使貞筠壽。朅來瓊花觀,含淚一揮手。何時塵匣中, 碎若亞父斗。成毁固前定,親慈奚忍負。囘思賜釵年,荏苒三十九。淚枯詞轉成, 語盡心欲嘔。嗟哉苦節貞,難駐春暉久。孤兒潸然涕,誓墓解組綬。珍重收零縑, 子孫戒世守。奕業傳清芬,先德永不朽。”此詩爲卷五第十三題,第六題作於丙申 年,故系於此。 爲林則徐題《飼鶴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林封翁暘谷賓日〈飼鶴圖〉遺照爲少穆中 丞作》詩。 民國《閩侯縣志》卷七十八載: “林賓日字孟養,號暘谷,少與里中諸傑士遊, 有敦社、誠交社、緜統山堂者,皆與友朋講習之所。丁巳,以邑廪生貢成均,晩 主將樂正學書院講席者十年,每歲春往冬歸,以朱子分年讀書法與諸生相切劘。 其貧不能赴省試者,解囊爲助,由是士氣奮興。”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六十歲 退居金陵。 正月,題林則徐《後樂亭圖》。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載: “嘉慶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庚子,……又奉諭旨: ‘湖廣總督,著林則徐補授’。”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林少穆則徐中 - 15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丞〈後樂亭圖〉,時新遷兩湖總督》詩。 九月六日,招陳鑾、齊彦槐、陳川佑、黄均、包世臣、顧蕙生等集琴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九月六日,陳芝楣鑾中丞同齊梅麓彦槐太 守、陳蕉雲川佑水部、黄穀原均主簿、包慎伯世臣大令、顧竹碕蕙生文學過集琴 隱園,次韻奉酬》詩,“寶氣隨龍節”句自注:“時攜宋元諸名賢書畫見示。”“芳 蹤接兔園”句自注:“是日同游蘭若,其地皆六代帝王侯故居。”江蘇巡撫陳鑾, 以監臨本年江南鄉試至金陵。 九月十二日,陶澍招集博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二《十二日,宫保復招集博山園,會者九人, 慎伯作記,餘各有詩》 《是集余與穀原、竹碕、袁竹畦合作圖,圖成因題。時中丞、 竹碕還吴,梅麓還陽羨,穀原之淮,蕉雲之粤》詩。按,前一題爲《九日陶雲汀 澍宫保、芝楣中丞邀同梅麓太守、穀原主簿、蕉雲水部、慎伯大令、竹碕文學登 翠微亭,飲江光一綫閣》詩,知是時雅集頻仍。時本科江南鄉試已放榜,解元鄭 經,常州府江陰縣人。 謝元淮《養默山房詩稿》卷三十一《〈博山雅集圖〉爲袁竹畦少府起作》詩, 序云: “道光丁酉秋九月,兩江制府安化陶文毅公,置酒石頭城西博山園之餘霞閣, 圜在山巔,即恭摹御筆‘印心石屋’處也,招集賓從,歡讌竟日。時巡撫江夏陳 芝楣宫保,以監臨鄉試駐金陵,亦與焉。同會者九人,涇包慎伯世臣、婺源齊梅 麓彦槐、陽湖湯雨生貽汾、無錫顔竹碕蕙生、元和黄穀原均、歙程蕉雲川佑、錢 塘袁竹畦起也。陶、陳兩公先有詩,諸君皆繼和,湯、黄、顧、袁俱精繪事,合 寫一圖,慎伯爲之記,迄今十有二年矣。兩公久歸道山,梅麓亦下世,慎伯、雨 生倦寓白門,舊雨晨星不堪回首。今年冬,竹畦來尉真州,出圖索詩。淮於二公 受知最深,屢邀剡薦,舉主義同座主,覽圖神溯,不勝今昔之感。爰追同梅麓所 用東坡〈烟江疊嶂圖〉詩韻,題以歸之,時道光戊申十一月也。” 九月,與達受觀汪滋穗《白岳全圖》。 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録》下册載: “道光丁酉年十七,四十七歲。…… 秋杪得查梅壑先生山水長卷,末綴詩跋。按:二瞻先生畫多仿倪,此卷全學梅道 - 160 -

卷五 退居金陵

人,而渾厚華滋殊不易得。齊梅麓太守頗極真賞之,爲跋其後。按,梅壑本休寧人, 休寧古名海寧,而阮文達公入之《兩浙輶軒録》曰海寧人,蓋采訪者未識明耳。 得汪未齋先生所畫《白岳全圖》絹本,自識其後云:瞻岷蔡先生雄姿卓識,學達 淵源,仕進澹如也。嘗憂聖道不修等於日星冥晦,遂北游京洛,西入崤凾,南浮 湘漢,訪當代名宿而商訂之。今歸白岳,出前賢論著,上至秦漢,下迨元明。究 其指歸,發其精藴,删蕪辟謬,以待來者。余題容城孫歲寒徵君册子有句云: ‘一 線綱維引萬鈞,天道人心斯統繫’。先生其庶幾乎。至夫白岳,先生世居也,聳拔 素霽,上有玉屏、三姑、五老、香爐、插劍諸峰,天門、雨君、簾泉、桃花諸洞, 鄣郡萬山,而黄山、白岳稱殊絶云。時康熙癸酉五月,潜川八十老人未齋汪滋穗 寫并識。子道行并坿以詩,成都費子度密爲長記一篇於後,年亦七十五矣。首題 ‘層巖叠嶂’四隸書,不署款。湯雨生都督謂是竹垞翁筆,未齋以大耋之年,而運 筆密於繭絲,真龍馬精神海鶴姿矣。” 是歲,鄧廷楨爲題其父遺像,并母楊氏《吟釵圖》。 鄧廷楨《雙硯齋詩鈔》卷十四《題湯君與竹遺像二絶》題注:“與竹諱荀業, 武進人,有才名,侍其父緯堂公宰鳳山,會林爽文作亂城陷,與竹殉父死之。”其 一:“蘭陵公子建安曹,擅盡詩豪更酒豪。海雨天風正吟歗,又隨許遠事弓刀。” 其二: “孤城如斗黯然秋,百尺瓊枝一夕休。噭斷子規歸不得,招魂應在海東頭。 ” 同上卷《爲湯雨生參戎題其節母楊夫人〈吟釵圖〉 》詩:“自是江東詠絮才, 蒼茫身世亦堪哀。彩鸞舞鏡華年黯,玉燕啣釵晚歲摧。網戶塵空箏柱杳,牙旗風 動板輿來。後人辛苦蒐縑素,幸不重泉感劫灰。” 汪士鐸爲題《移山圖》。 汪士鐸《悔翁詩鈔》卷六《題湯雨生移山圖》詩: “案頭忽墜青芙容,筆硯髣 髴烟雲封。燕磯仙掌數千里,頃刻聚列三高峰。山木偃蹇偶示象,巧匠觸手斤橫 縱。仇池九華豈足數,石骨百尺苔花穠。昔聞夸娥最有力,太行背負朔與雍。江 南宣歙苦地狹,峰巒疊疊憂三農。安得二子好身手,散置海外黄河衝。縷隄蓋壩 紓謁者,守在四夷爲金墉。吾生溝斷自其分,南北蛾綠曾羅胸。移山未能且讀畫, 赤日杲杲松陰重。”此詩上一題曰“丁酉三月”,故繫於此。 - 16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六十一歲 退居金陵。 春,偕蔡世松,過汪正鋆故居。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三《春日過均之故居偕蔡友石太僕》詩。 同治《續纂江寧府志》卷十四載: “汪正鋆,字均之,桐城人,稼門尚書第四 子也。善八分,魄力沈雄,而别具流麗之氣,如不經意而金石千聲,煙雲萬狀, 八分中别一門逕也。居城北石橋,北有園,園曰集園。園有保澂軒、集台、海潮 庵諸勝,是時江淮間游士相謂辟汪均之筆鋒,包慎伯談鋒,周保緒劒鋒。三人皆 客於陶文毅,惟君不一言時事,蓋其慎也,有文集數十卷未刊行。” 秋,過屈原祠,有詩贈主僧耕生,兼懷包世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三《秋日過屈子祠贈主僧耕生,兼懷包慎伯大 令》詩。 十月二十九日,招孫源潮、瞿曾輯、侯雲松、熊松喬、劉焯齋、任泰、沈琮、蔡 世松、方雲室作十老第一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三《十月廿九日,琴隱園集孫尹圃、瞿秩山、 侯青甫、熊松喬、劉焯齋、任階平、沈禮田、蔡友石、方雲室作十老第一會,申 五簋約》詩。 冬,歸常州,訪管繩萊,題其詩集而别。 管繩萊《萬緑草堂詩集》卷首,湯貽汾題詞云:“乙酉八月,孝佚謁選留京, 得讀詩詞,甚深傾倒。今甫十數年,而孝佚引疾歸里,已將七載。訪之長生巷故 居,握手淒然,見其疾不可爲,尤爲傷惋。方語兩郎君珍藏全集,以冀他日付栞。 坐次剝啄聲,有餉米百斛者,口操皖音,詢知爲含山部民。感念遺愛,附糧艘餽 遺舊官食米已七年如一。更歎君爲循吏,不僅詩人也。君疾甚,不能酬對,余急 返棹白門,書此於詩集之首,以付兩郎君而别。道光戊戌冬日,雨生湯貽汾灑涕 記。” - 162 -

卷五 退居金陵

爲達受題“古甎花供”引首。 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録》下册載: “道光十八年戊戌,四十八歲。…… 是冬余以所藏之甎頭瓦角有字蹟年號者,拓成瓶罍盆盎等件爲長卷。凡友人中能 寫生者,各隨意補以雜花,即名曰: ‘古甎花供’。後湯雨生將軍見之,爲隸書‘摩 甎非作鏡,著手盡成春’十字弁其端。” 是年,畫梅寄汪喜荀。 汪喜荀《抱璞齋詩集》卷二《寄湯雨生將軍》詩: “生來鐵幹不知寒,陶谷隱 仙我共看。寄語六橋驢背客,爲探梅訊報長安。將軍自稱‘六橋驢背故將軍’。”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三《題畫梅寄汪孟慈喜孫户部,即次〈憶梅〉見寄 韻》詩, “仙庵屐散野雲寒”句自注:“嘗偕探梅隱仙庵。 ” 張穆爲題《吟釵圖》《斷釵詩》。 張繼文《先伯石州公年譜》載: “十八年戊戌,三十四歲。……題湯雨生將軍 貽汾太夫人《唫釵圖》 《斷釵詩》二章。湯雨生將軍母楊太夫人作也,釵爲太夫人 尊人所賜。時從宦昆明,年十四。嘉慶甲子冬,雨生先生官揚州,奉太夫人寓居 瓊花觀。一夕釵斷而成此詩,太夫人春秋五十有三,距賜釵時三十九年矣。太夫 人生平所爲詩甚富,自其舅與夫殉節海外,遂取舊稿盡畀祝融,豈期垂暮之年重 抱思親之痛,長言詠歎,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雨生先生掇拾零章,繪圖徵和, 而吾宗沅蘭夫人點染工妙,翻陳出新,可謂兩美適合,唱于和喁矣。予既録原詩 附諸圖後,并識其顛末如右。”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六十二歲 夏,歸里建祠祭祀父祖。 春,招侯雲松、蔡世松、汪度、浦承恩、馮啟蓁爲消寒第四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消寒第四會,侯青甫、蔡友石、汪鄴樓、 浦情田、馮晉魚集琴隱園,登凌雲閣。予得登字,情田凌字,韻詩先成,犯登字, 即次其韻》詩,“冷香紅雪推齊名”句自注云:“予居本王菊莊先生冷香山館,先 - 16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生爲蔣心餘先生友。心餘紅雪樓在東倉橋,今屬馬氏。” 夏,歸常州建忠孝祠、旌孝坊。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鐘寺紀緣圖》詩,題記云: “己亥夏,予自 白門歸里,建忠孝祠暨先將軍旌孝坊,重過其地,回憶童時游迹,已越四十五年, 而四顧茫然,如未嘗至者,不知其廢而復創也。”同卷尚有《忠孝祠落成敬識》詩。 同治《湯氏家乘》卷六《建忠孝祠詳文》文: “江蘇布政使爲詳請立案事,據 常州府,詳據武進縣詳稱,據在籍紳士浙江杭州府東防同知吕榮等,爲一門忠孝 公籲據情,援例轉詳事。竊維報國致身,正氣凜綱常;捐生殉父,一家萃名教。 全人此史乘之所褒榮,爲鄉邦之所矜式。謹按故福建鳳山縣知縣湯大奎,暨長子 故監生湯荀業,於乾隆五十一年臺匪林爽文滋事。大奎方任鳳山,荀業隨父守禦。 濱海無城,援師未至。臣與子有各盡之職,君與親同罔極之恩。大奎則氣壓貙狼, 荀業則色恬鋒刃。挺身殺賊,視死如歸,力竭勢窮,同時殉難。五十二年,經福 建巡撫徐、浙閩總督李先後奏聞,蒙恩賜卹,諭賜祭葬,入祀京師昭忠祠,賞給 雲騎尉世職,並祀本郡昭忠祠及忠義祠。道光十二年,邑紳左輔等呈請將荀業祔 祀忠義祠。十七年,奉題將荀業請旌孝子,給帑建坊。令大奎之孫,即荀業之子, 雲騎尉前浙江樂清協副將湯貽汾,并貽汾長子雲騎尉即補江南水師守備湯綬名, 感國恩而並勵忠貞,溯家難而恒悲霜露。爰有專祠之建,以伸報享之私榮等。查 同郡徐瓚壬、王行儉、吴炳、吴貞毓、李用楫、李來、李頎、何士晉等,或祀忠 義昭忠,或祀鄉賢名宦,其子孫復建立專祠請官致祭,歷有成案可稽。是蓋祠有 專屬,子孫方得致其精誠;祀益加隆,鄉里則更有所觀感。竊念大奎父子爲國捐 軀,矢丹心而不辱;見危致命,蹈白刃而弗辭。忠孝出於一門,模楷垂於百世。 今湯貽汾、湯綬名既專建忠孝祠,應照各家辦過成案,亦於春秋自備牲牢一體, 官爲致祭,庶幾忠孝彪炳,永爲閭里觀型,爲此環叩乞賜轉詳等情。據此,卑職 伏查福建鳳山縣知縣湯大奎,暨長子監生湯荀業,氣凌霄漢,世篤忠貞。守土捐 軀,臨大節而不奪;忘身殉父,視九死以如歸。胸貯甲兵,勇破萬人之膽;軍餐 鼠雀,饑無三日之糧。馬革裹尸,固壯夫之數願;蛟宫塞霧,徒毅魄之同招。忠 孝既萃於一門,享祀宜隆於弈禩。今貽汾等既另建專祠,該紳等又溯援成案,卑 - 164 -

卷五 退居金陵

職核案相符相應,據情詳請轉詳等情到府。卑府伏查福建鳳山縣知縣湯大奎,暨 長子監生湯荀業。大奎賢稱循吏,節著忠臣;荀業學本儒生,行全孝子。率師有 咎,遽兆輿尸。竊父難逃,共傷巢幕。援師不至,採樵有絶路之危;小邑難存, 士卒效守陣之哭。心盟白水,血化青燐。忠孝成名,既麋軀之不惜;春秋享祀, 自立廟之宜專。永增志乘之光,並著鄉邦之式,等情轉詳到司。據此伏查福建鳳 山縣知縣湯大奎,暨長子湯荀業忠以忘身,孝能殉父。讀書萬卷,浩氣塞與兩間; 盡節一門,芳名播於千古。囂聲振海,難安鵝鸛之軍;毒燄騰霄,遽盡蟲沙之衆。 決背城之戰,膽可包天;吟絶命之辭,目猶如炬。史冊已彰夫大節,家門未解其 餘哀。狙豆分陳,宜巋然其祠宇;蘋繁特薦,庶莞爾於神筵。今後裔湯貽汾等, 欲伸報享,另建忠孝專祠,春秋自備生牢,請官致祭。既據該縣查明,由府轉詳 前來,本署司核案相符,似可俯如所請,相應據情轉詳。” 同上書《附忠義祠安位祝文》文: “嗚呼!惟公義充天地,孝炳日星。慷慨成 仁,不負趨庭之訓;從容就義,同存報國之心。方其羽檄頻驚,彈丸莫保。哭聲 振野,荒圻無堅壁之謀;烽火連天,饑卒鮮成城之志。惟公苦心衛父,挾刃忘身。 痛遵海之未能,願相隨於地下。恨戴天而不共,忍偷活於人間。馬革裹尸,何異 雎陽之烈;龜山埋血,咸悲卞氏之忠。傳千古之令名,宜邀旌典;被九重之恩澤, 足慰英靈。列祀典於春秋,既曰烝曰嘗之勿替;垂芳型於里黨,更教忠教孝之同 欽。尚饗。” 同上書《勅祀忠義孝悌祠安位祝文》文:“烝烝孝思,天則之軌。精誠所孚, 禋祀斯在。矧兹湯公,際時艱危。衛親蹈刃,爲世表師。君本孱儒,專工文翰。 窮海一隅,飄搖待宦。滔天肆毒,薄海橫氛。長蛇霧噴,潰蟻雲屯。城亡與亡, 於職守土。臣無負君,子乃從父。慨然投筆,奮爾提戈。聲垂金石,氣作山河。 序也銜鬚,眕兮碎首。大節在三,令名不朽。煌煌鉅典,廟食斯崇。兼旌孝義, 奚獨褒忠。天章下頒,重泉光被。棟宇孔安,馨香罔替。民有懿好,異蹟同趨。 敦行自邇,式化鄉閭。尚饗。” 同上書《忠孝祠安位祝文》文: “猗大節之在三兮,矢中心而如一。凜握權而 抱忠兮,縱蹈刃而奚栗。耿懷誠而衛親兮,雖抵璧而完質。洵臣子之兩盡兮,斯 - 16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歆祀而無斁。公卯弁而勤學兮,爰翔步乎南宫。際明良之盛世兮,啟河洛之花封。 旋移治於之江兮,更鳴琴於閩嶠。蛟出窟而沸騰兮,蟻潰防而肆擾。守彈丸之平 壤兮,衆恃志以成城。勵忠藎以孚民兮,驅市人而爲兵。既再戰而再捷兮,不與 賊而俱生。詎麕至而豕突兮,遽踰溝而攀壘。朱旗閃而風慘兮,鼓鼙震而聲死。 當見危而授命兮,痛臣力之殊孱。悲死忠而死孝兮,荷龍章之寵頒。祀昭忠而朌 蠁兮,膺旌孝之隆典。念前徽之懿烈兮,感令名之光顯。闢祠宇以妥靈兮,潔牢 醴而精腆。虔駿奔而承事兮,庶孝思之克展。尚饗。” 同上書《忠孝祠戊祭祝文》文: “嗚呼!義重於生,心貞夫道。霜肅高筠,風 知勁草。桓桓循吏,海嶠孤城。精通曒日,氣韻長星。觥觥孝子,從容膺變。報 國殉親,光同二卞。誠開金石,志激風雲。名昭方策,節勵人倫。勤事褒賢,榮 埀祀典。世及賞延,庸酬尊顯。名孫喆彦,敭武韜文。聿新廟貌,虔答明禋。維 皇大典,報功崇德。來格來歆,承兹寵錫。尚饗。” 同上書: “忠義孝悌祠係欽頒祝文,合祠通用,不復恭録。忠義祠祝文,同忠 義孝悌祠。大父緯堂公任福建鳳山縣知縣,乾隆丙午殉難,奉旨照陣亡例議卹, 賜祭葬銀,給雲騎尉世襲,入祀京師昭忠祠,又祀本郡昭忠、忠義等祠。所有欽 奉上諭,暨歷次縣府司詳撫院題本。叔父偶韓公鈔存稿本遺失,容異日向各衙門 鈔卷録入。兹但將請建忠孝祠,並與竹公入祀各祠及旌表各稿録入。又松齋公旌 孝各稿,尚未據録寄,兹當修譜竣工,亦俟後日補輯。貽汾謹記。” 九月二十日,招黄爵滋、鈕福保、嚴保庸、孔繼鑅、黄培慶集憑虛閣,作圖紀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九月二十日,招同黄樹齋爵滋通政、鈕松 泉福保修撰、嚴問樵保庸太史、孔宥函繼鑅比部、黄子湘培慶上舍集憑虚閣,作 圖紀事,即席漫成》詩。本年江南鄉試,黃爵滋、鈕福保爲正副主考官。黃爵滋 本年十月十五日有《奏報鄉試校閱事竣起程北上日期事》摺,① 黄爵滋《仙屏書屋初集·詩録》卷十三《馮虛閣酬湯雨生》詩: “高閣逼秋氣, 境靜人意徐。湖光五洲合,山色半城舒。拾級此登眺,脱帽成軒渠。興廢已陳迹,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録副奏摺,檔號 03-3670-007。 - 166 -

卷五 退居金陵

來往仍須臾。長繩那得繫,明月不可呼!惟應惠崇筆,我坐煙雨圖。” 孔憲彝《對嶽樓詩續録》卷二《座主黃樹齋先生命題行看子四首》詩,其三 《馮虚閣雅集圖》詩,小序云: “道光十九年,公再典江南鄉試,湯雨生將軍招同 鈕松泉殿撰、嚴問樵明府、黃子湘上舍、家宥函比部集此閣,湯雨生繪圖。” 黄爵滋是時爲題湯大奎遺照。黄爵滋《仙屏書屋初集·詩録》卷十三《爲湯 雨生將軍題其尊人緯堂先生遺照》詩:“父忠子能孝,萬古見斯門。死爲戀親故, 心同報國論。海風號鬼伯,江月返詩魂。喆嗣聲名遠,於今識本原。” 秋,還金陵,作《鐘寺紀緣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鐘寺紀緣圖》詩,題記: “鐘樓寺,毘陵古 刹也。本名崇覺,以鐘樓峻于他寺,故又有此名云。己亥夏,予自白門歸里,建 忠孝祠暨先將軍旌孝坊,重過其地,回憶童時游迹,已越四十五年,而四顧茫然, 如未嘗至者,不知其廢而復創也。主僧延予丈室,問訊知久客始歸,乃告以某年 月日某之布施,費以萬計,惟大鐘鑄一再而不鳴,樓且扄廢,無如何也。因請啟 樓觀之,予倦不能登,仰視規製甚偉,竊念鐘神物也,古且有不叩自鳴者矣,焉 有叩而不鳴者邪?使僧叩之,覓杵不得,以扊扅代,果如其言,使大叩之,如故。 予愕然,命從者曰:‘若代吾叩,必鳴。’從者執扊扅,予凝神定志曰:‘叩’,則 大聲噌吰,林屋皆震。諸僧喜躍變色,聞者畢至,疑有神術,予不自知其何以故 也。予時寓居廣濟侯廟之文光閣,日夜聞此樓鐘聲,過予者必以問,予漫應之曰: ‘佛家有因緣之説,是亦所謂緣而已矣。 ’是秋還白門,孫月坡茂才聞而作歌,予 戲和之。惠子秋韶亦繼作,二子謂宜紀以圖,俾後世知粥翁佚事,乃有《鐘寺紀 緣》之圖。” 十一月十五日,飲隨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月當頭日隨園集飲》詩。 冬,畫盆梅贈六舟上人。 錢泰吉《甘泉鄉人餘稿》卷二《六舟屬題湯雨生將軍所贈畫梅,即次將軍自 題韻》詩:“衆生苦顛倒,孰肯解其縛!將軍拯物心,欲使出溝壑。老梅得成柯, 寒不受雪虐。自序云,琴隱園盆梅得地成柯,因念其束縛之窘,慨焉贈之以詩。那知琴隱 - 16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園,悲風頓衰索。城郭人民非,翔舞歸來鶴。幽香伴忠魂,苦惱乃極樂。平生金 石契,高僧共詠謔。遺墨佛護持,九霄氣磅礴。”按,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 十四《琴隱園盆梅得地成柯,贈之以詩》詩,有“梅性自縱橫,如何受束縳”句。 惠兆壬見訪,聽曲題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秋韶于琴隱園席上聽〈劍人緣〉〈逍遙巾〉 曲,有詩屬和》《酬秋韶見題〈畫梅樓圖〉》詩。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六十三歲 退居金陵。 正月,偕孫源潮、戚貞等集袁祖德隨園,爲新年團拜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五《去年正月,於隨園集同人爲新年團拜會, 會者十九人。今復如之,主人袁又村出游不預,以詩寄懷》詩有云: “瓊林再占龍 頭少,孫尹圃刺史重赴瓊林。洛社頻攀驥尾難。戚子固年最少,將之官直隸。”詩作於道 光二十一年,據定。孫源潮曾任江蘇海州直隸州知州。戚貞本年四月舉進士,以 知縣分發即用。 春,胡駿聲過訪話舊。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胡芑香嘗爲芝楣宫保寫〈小滄浪館雅集圖〉, 圖中數十人各肖其貌,芑香與予父子皆與焉。今芑香弔宫保於白門,過園話舊, 愴焉有作》詩。 是年,得周濟亡耗,有詩哭之。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哭保緒即自題〈雙笠孤笠圖〉》詩。 陸嵩爲作《斷釵歌》。 陸嵩《意苕山館詩稿》卷四《斷釵歌爲湯雨生貽汾協鎮母夫人作》詩,序: “夫 人姓楊氏,翁爲鳳山縣令,乾隆丙午死林爽文之亂。夫荀業同死,夫人以奉姑省 城得免,貽汾貴後迎養邗上。一日所用釵忽斷,釵故夫人父定武公所賜,相從三 十九年矣。思往痛,今作二絶句紀感,貽汾繪圖徵詩,屬爲題此。”詩云:“玉釵 - 168 -

卷五 退居金陵

夜向牀頭折,釵中有淚漬成血。阿翁死忠夫死孝,忍死撫孤痛誰説,釵完與完缺 與缺。兒成人,受國恩,能以武功光其門。孝子之子忠臣孫,不負母教母願伸。 母願伸,母心苦,呼兒前,聽母語。此釵雖斷親所與,思親視此傷心句,兒讀未 畢淚如雨。兒今亦白頭,母在當兒憂。母不可見母詩留,悲吟莫向登壇日,能使 三軍涕横流。” 爲周光輔作《煙波放棹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四《〈煙波放棹圖〉爲周温甫作》詩。陳蘊蓮有 《摸魚兒·題周温甫〈煙波放棹圖〉》詞,見《常州詞録》。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六十四歲 退居金陵。 三月十四日,潘諮、任泰、高承鈺、張一桂、孫麟趾、受庵過集琴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五《清明日潘少白諮、任階平、高式之承鈺、 張小山一桂、孫月坡、釋受庵過集琴隱園,式之先一日詩有“努力江天好放晴” 句,是日果晴,欣然和之》詩。是年三月十四日清明。 春,補成周濟遺作。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五《保緒寫生宗宋人句勒法,有雀梅一紙句已, 而未設色。周子堅得於廣陵,重故人遺墨,亟付裝池,而使予補成之》詩。 冬,寫《琴隱被水圖》贈陸嵩。 陸嵩《意苕山館詩稿》卷五《辛丑冬,湯雨生寫〈琴隱被水圖〉見贈,有詩 相謝,遭亂遺失,因乞補畫,雨生亦屬録前詩,感寄》詩: “前年泛濫遭江水,書 劍漂流失棲止。昨年倉遽傳寇烽,道路呼號更安徙?自言身是故將軍,報國丹心 老未已。已幸全家魚鼈逃,肯教稍縱虎狼死。奉命慨然起據鞍,便擬欃槍埽眼底。 聖主如天浩蕩恩,欲全蒼赤宣温旨。就撫仍寛京觀誅,罷兵得復琴書理。忽念丹 青題句人,死生同感兵戈裏。慰問殷勤遠寓書,在亡瑣細徵圖史。贈畫題詩憶往 年,淒涼夢醒悲今始。君畫真疑破壁飛,我詩適合埋馬矢。賊見書,俱棄馬矢中。 - 16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但願全弭伏莽戎,何妨重拂鳥皮几?感激瑤函聊報君,隕涕臨風欲滿紙。”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四自注: “江寧於道 光十一年、二十一年皆大水,二十二年英夷犯江寧,居人數數遷避,十室九困, 多拆屋售人。” 是年,爲俞樹恩作《問樵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五《爲俞問樵寫〈問樵圖〉因題》詩。 同治《蘇州府志》卷八十四載: “俞樹恩,號問樵,諸生。父服賈,不喜讀書, 樹恩則於夜午,篝鐙竊讀,迨曉佯寐,因是得咯血症。性孝友,喜急人之急。庚 申省垣陷,賊驅之城外,樹恩以父在城,冒刃而入,偕父及弟避僻巷中。猝遇賊, 以械擊其背,遂雉經死,妹及其弟婦俱自盡。” 子湯綬名官鹽城營守備,有詩贈别。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五《送綬兒之任鹽城即督兵防海》詩四首,其 一:“戮卻鯨鯢再釣鼇,茫茫天海慎風濤。一經以外無貽汝,賸有團花舊戰袍。”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六十五歲 退居金陵。 三月,張澄齋招飲陶谷。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七《春暮張澄齋招集陶谷》詩。 梅曾亮《柏梘山房全集》詩集卷七,有《張澄齋築室陶谷寄贈》詩。何紹基 《東洲草堂詩鈔》卷二十六《金陵雜述四十絶句》其十二自注: “陶谷主人張澂齋 藏書甚富,今餘柏木廳址。”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七載: “道光中夷船入江, 金陵戒嚴,兵民乏食。山陰人張澄齋名同穆宗廟諱,應以字行。爲白下僑舊,慨 然發藏粟三千石,傾家財七萬有奇,悉以供軍糈,振民饑。城完寇退,口不言功, 大府上其義行,有詔褒録,留江南以知府用,並賞孔雀翎,是亦我朝一卜式矣。 惜澄齋需次歲餘遽謝世,不及稍有所厝施也。” 九月九日,與林欽潤、孫麟趾、洪心傳、陳璪集凌雲閣。 - 170 -

卷五 退居金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七《九日林雨亭欽潤鹺尹、孫月坡茂才、洪可 亭心傳、陳文甫璪兩處士,集凌雲閣,孫伯雨若霖茂才不至,兼懷徐子容主簿》 詩,“去歲重陽風日好,六客尋秋菊花早”句自注:“去年九日,潘少白山人,周 伯恬、楊懷屺兩明府,周叔程茂才、周子堅參軍集此閣,偕訪菊雞鳴山後。” 十月二十四日,遊憩上新河。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七《十月二十四日大風雨,至上新河,憩枕江 園歸途作》詩。 十二月二十七日,省族嫂張安人墓。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七《嘉平月二十七日,泉水村爲族嫂張安人展 墓,道中雜記》詩。 是年,有詩寄懷陸嵩。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七《聞京江告警,寄懷陸方山嵩廣文》詩。陸嵩 《意苕山館詩稿》卷五《湯雨生有詩見懷寄此奉答》詩: “雅歌投壺祭征虜,緩帶 輕裘晉羊祜。從來名將皆風流,豈獨桓桓説千古。君家忠孝人能知,詩名況久稱 當時。君更書畫號三絶,雍容儒雅爭相師。解甲歸來素琴抱,小築鍾山寄嘯傲。 報國難忘舊日恩,援弓時作鵂鶹叫。誰料夷商忽盜兵,烽煙竟偪金陵城。詔起將 軍佐防剿,怒氣直欲吞鯢鯨。我時刺促圍城守,耳聽驚濤雜刁斗。相望日夜魂飛 揚,得免死亡亦其偶。感君念我心不忘,江頭問訊空旁皇。事定重煩一詩寄,讀 罷清淚霑浪浪。歎息風塵正難定,繞朝有策知誰贈。且把君詩萬口傳,敢但逢人 唱競病。君不見前明郭定襄,騷壇號令,亦復千夫聽。”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七十感舊》詩,其三十四自注: “江寧於道 光十一年、二十一年皆大水,二十二年英夷犯江寧,居人數數遷避,十室九困, 多拆屋售人。”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六十六歲 退居金陵。 - 17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八月十五日,跋六舟所摹懷素千文。 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録》下册載: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歲五十五。…… 是年以貞元本懷素千文勒於石,司其事者,爲宜興薛君友琴及余徒孫永釗。湯雨 生都督跋云: ‘素師此帖,已見於停雲、經訓兩刻。停雲無待詔跋,蓋題在既刻之 後。壽承跋闕後三行,而字亦不同,殆書丹於石耳。經訓刻則文氏兩跋俱在而無 異,惟商邱跋空三槁二字,蓋不欲著其誤也。素師書時,年六十三,夢樓太守生 於雍正庚戌,跋時亦六十三。今從六舟假觀,馬齒亦覥然如之矣,而於八法津梁, 尚未夢見,能不愧死。右題於六舟《拜素圖》卷,在道光庚子三月。今六舟自新 安書來,屬再録於文湖州跋後,使後之觀者了然,不生疑議,時癸卯中秋節也。 武進湯貽汾并識於白門琴隱園。’” 秋,錢泳攜子見訪。 胡源《梅溪先生年譜》載: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先生八十五歲,始將《履園 金石目》及《安安先生詩集》發刻。秋遊金陵,命次子日祥同往,與侯青甫雲松、 湯雨生貽芬、包慎伯世臣輩相敘,半月而回。” 是年,初識程庭鷺,爲題《夢隱圖》。 程庭鷺《夢盦居士自編年譜》載: “二十三年癸卯,四十八歲。……始識湯雨 生、侯青甫雲松、洪子齡齮孫、惠秋韶、劉震卿,陸次山,時爲邑令。田德軒,壬 午薦師梅圃先生之孫。倪又香,餘如周達卿、徐雪珊、陳息廬、王梧軒、沈吟蕉、王

雲生,皆幕中可與談者。”同上書:“十五年乙未四十歲。……二月赴杭州,先留 蘇數日應書院覆試,再謁林中丞師。兩夢入理安青篛庵,作《夢隱記》,記夢也。 記存集中,因自號‘夢庵’,亦署‘篛庵’。南屏僧松光、青雨各寫一圖,六舟爲 題册首,題者釋覺阿蓮衣最雲及顧蒓勺立木、顧星符塏、許伯緘廷誥、徐問蘧楙、 葉調生、王雲垞、顧子雨、陳梁叔、湯雨生貽汾、蔣詒上其玢、惠秋韶兆壬、潘 功甫曾沂、葉香士道芬、黄同叔壽鳳、楊子與沂孫、施君珊、朱伯康、劉泖生履 芬。” 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十二載: “程庭鷺,字序伯,嘉定人,諸生。早歲即 至吴門,問業於錢唐陳大令文述,留吴門者數年。詩古文詞之外,書畫篆刻,無 - 172 -

卷五 退居金陵

不佳妙,而尤以詩畫篆刻著名。詩學涪翁,頗有似處,畫筆清蒼渾灝,逼近檀園, 篆刻由丁、黃以溯秦漢。中年以後,往來吴越間,名益噪,年六十二,歾於嘉定。 ” 於張曜孫處晤徐鼒。 徐鼒《敝帚齋主人年譜》載: “癸卯年三十四歲。是歲仍館董氏,校《公羊左 氏傳》,參孔廣森、顧棟高、劉文淇之書成札記若干卷。聞張仲遠捷南闈,喜極, 渡江往晤。座中包慎伯世臣。謹案,包君涇縣人,嘉慶戊辰擧人。湯雨生貽汾,謹案, 湯君武進人,由廕襲雲騎尉,歷官浙江樂清協副將,致仕寓金陵。咸豐癸丑殉於粤匪之難, 諡貞愍。君留心經術,工於文詞,有儒將之風焉。兩先生索觀主人箸述,歎曰: ‘經

生而能文章者,自洪稚存、孫淵如、張皋文、孔顨軒、劉端臨、汪容甫後,如君 才不多遘也。勉之!’由是諸同人戲呼爲江南才子。主人爲畫江南才子,諾有題瑶 華閣、畫梅花帳、畫鶴簾詩,觴咏月餘而歸。”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六十七歲 退居金陵。 七月,與隨園老人會。 胡源《梅溪先生年譜》載: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先生八十六歲。……七月至 金陵,寓隨園舉老人會,與會者二十三人。陳花農九十歲、錢梅溪八十六歲、崔 春泉八十四歲、王潛菴八十三歲、胡心齋八十歲、候青甫八十歲、馬菊村七十九 歲、熊松樵七十八歲、張虎兒七十八歲、盧芝泉七十六歲、王䕃庭七十六歲、師 禹門七十六歲、李黼堂七十五歲、劉焯齋七十五歲、沈禮田七十五歲、方雲室七 十二歲、彭逸湄七十歲、劉瀛客六十九歲、湯雨生六十七歲、汪鄴樓六十七歲、 謝果堂六十六歲、唐紫玖六十歲、秦遠亭六十歲。謁孝陵,先生繪明太祖圖像, 并自書楹帖一聯,句云:‘一代英靈開上國,千秋防護冠諸陵’,付陵户守之。” 八月二十一日,招崇家鏊、陳之瑞、汪根之、傅桐、王錫元、汪根蘭、袁起集隨 園看桂。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九《八月廿一日招崇海秋家鏊進士,陳信吾之 - 17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瑞、汪子問根之兩學博,傅味琴桐、王蘭生錫元兩茂才,汪子松根蘭明經,袁竹 畦起少尹集隨園看桂》詩。 秋,陆嵩爲题父汤荀业诗集。 陸嵩《意苕山館詩稿》卷六《題武進湯孝子荀業〈與竹軒詩稿〉後》詩: “詩 以教忠兼教孝,忠孝能全即詩教。無詩亦傳況有詩,詩導性情由此導。我讀孝子 詩,我思孝子罵賊時。鳳山城頭黑風吹,刀光血光相護持。父死忠,子死孝,父 忠子孝兩得之。不識孝子,請視孝子詩。吁嗟乎!孝子去今五十載,又見烽煙起 南海。陳家父子殉賊烈烈亦可稱,謂陳連升及子鵬舉香港殉難事。流傳惜少詩篇 在。讀孝子詩,使我愴然涕淚橫向卷端灑。” 是年,爲黄爵滋作《如此江山圖》。 寳廷《偶齋詩草》内集卷四《題〈如此江山第二圖〉》詩,小序云:“道光甲 辰湯雨生將軍爲黄樹齋少司寇作《如此江山圖》以貽,焦山自然菴主定峰。同治 甲戌彭雪琴駐軍焦山,命閩廖竹亭筠作《如此江山第二圖》 。時菴主爲六淨,定峰 法曾孫,善畫雅人也。光緒丁丑,吴清卿過山復,爲摹一圖,六淨裝爲一卷,遍 請名流題詠。壬午季冬,余使閩歸,重過焦山。六淨因芥航上人属題,余夙愛雪 翁爲人有奇氣,仲冬至杭泛湖,訪公不遇。季冬三日,余自焦山渡江泊於瓜步, 適值公自楚旋,相見於舟中,談論頗治。既喜得重見焦山芥航,復喜得見雪翁, 不禁援筆成詠,工拙不計,聊寫意耳。”是年黄爵滋革刑部侍郎,著以員外郎用。 與侯雲松、馬士圖、朱堅諸老,合寫松石芝蘭巨軸。 何紹基《東洲草堂詩鈔》卷二十六《崔青泉八十四,侯青甫八十,馬菊邨七 十九,彭逸湄七十,湯雨生六十七,朱石梅五十五,合畫松石芝蘭爲巨軸,彭雪 嵋得之,屬題小句於石罅》詩云: “四百三十有五歲,六叟濡毫多妙軒。珍重棱棱 忠義氣,長同松石峙乾坤。” 蔣敦復題《孤笠圖》。 蔣敦復《芬陀利室詞集》卷五《百字令》詞,序云: “雨生與宜興周保緒相友 善,保緒手作《雙笠圖》贈之。保緖殁,雨生乃作《孤笠圖》,以志痛焉。道光甲 辰,余既題《孤笠圖》。咸豐二年秋八月,雨翁招飲于琴隠園,復出雙笠圖屬題, - 174 -

卷五 退居金陵

宿草在墓,墨蹟如新。此兩圖者,保緒不有,而雨翁高誼,亦足以傳矣。醉後倚 《大石調》歌之,鐵龍吹裂。” 蔣敦復《嘯古堂詩集》卷七《題湯雨生都督貽汾〈孤笠圖〉》序云:“雨生與 宜興周保緒進士相友善,作〈雙笠圖〉,保緒殁,乃爲是圖。”詩云: “畫君團團之 雙笠,十年漚鷺盟初結。東南豪傑有幾人,海內周郞此相識。畫君孤笠之寥寥, 將軍白髮風飄蕭。撫弦絶響廣陵散,對之使我朱顔彫。秣陵城中萬人海,如此江 山寓公在。一笠長留碧水濱,一笠飛去青天外。文章有道交有神,俗子那復知其 真。雌雄劍氣倐相遇,君著有《劍人緣》傳奇,與余外字暗合。我亦江湖戴笠人。 ” 作《聽松廬圖》並詩,寄張維屏。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二十九有《寄張南山司馬兼懷黄香石學博》詩。張 維屏《松心詩録》卷八《湯雨生都督貽汾有詩見懷,并畫〈聽松廬圖〉見寄,賦 此奉報》詩,云: “握手知無日,論心賴有詩。一篇如晤對,千里慰相思。世路驚 烽火,生涯寄釣絲。近號珠海老漁。多情念茅屋,遠贈老松枝。” 寄蔣光煦《群玉堂帖》,并手書詩幅。 錢泰吉《甘泉鄉人稿》餘稿卷二《甲辰之歲,湯雨生將軍手書詩幅以寄蔣生 沐,丙辰夏日生沐屬題》詩云: “手書近作筆如飛,比似元戎羽扇揮。元戎知健飯, 羽扇未停揮。幅中句。難得江郊烽火遠,漸欣烽火遠,亦幅中句。林泉幽賞暫忘 機。重看琴隱曾藏帖,惆悵蕪城感廢園。不及北平孫少宰,暮年銷夏閉閑門。將 軍以退谷所藏群玉堂帖寄生沐,媵以詩幅。”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六十八歲 退居金陵,一至常州。 元月十五日,與嚴士熙、曹秉仁集隨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元夕雨中隨園雅集,謝嚴敬村大令、曹愷堂 典籍》詩。 六月初七日,於里中度生日。 - 17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里中值初度,弟妹置酒爲壽,感而有作》詩。 八月,爲程庭鷺題《畫山樓圖》。 程庭鷺《夢盦居士自編年譜》載: “二十五年乙巳五十歲,……八月赴試崑山, 舊賃瞿氏屋,所居一樓,壽卿丈書‘畫山樓’三字櫋之,始集《畫山樓詩畫册》 。 同邑宣蘭唐陳奎作記,劉彦沖泳之、黄穀原均更同畫長卷,震澤陳子松壽熊作序。 頻年遷徙,久無樓居之,適存其名而已。鎮洋蔣竹君希曾作圖記,江秬香、陳遠 雯雲、湯敦甫金釗、江鐵君沅、錢小廬繹、平湖張海門金鏞以四體書引首,…… 題詩者錢小謝廷烺……湯雨生……。” 十二月二十五日,子綬名卒。 同治《湯氏家乘》卷八《壽民公墓志》文: “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辛 亥,江南鹽城營守備,世襲雲騎尉湯君綬名卒于金陵寓廬,其明年正月訃至常州。 三月既望,其父雨生先生以長洲孫麟趾所撰事狀郵示余,屬爲志墓。余于雨生先 生爲忘年交,先生嘗弟畜余。甲辰八月,余至金陵,時壽民既以病乞罷。余以考 亭半日靜坐法語之壽民,唯唯。乙巳夏五月,雨生先生爲宗祠事歸常,留數月。 時壽民疾尚未劇也。嗚呼!乃六閲月而訃竟至也邪!按狀,君姓湯氏,諱綬名, 字壽民。先世自蘇遷常州,遂世爲武進人。曾祖大奎乾隆癸未進士,福建鳳山知 縣,臺匪滋事,殺賊殉節。諭賜祭葬,賞雲騎尉世職。敕祠昭忠、忠義等祠。祖 荀業國子監生,衛父殉難,奉旨旌表孝子,入祀忠義孝弟、忠義等祠。兩世皆誥 贈武功將軍。父貽汾即雨生先生也,世襲雲騎尉,浙江樂清協副將,誥授武功將 軍。壽民資性過人,弱齡以能詩稱,善鼓琴。在東粵時曾方伯燠于人日讌海內名 宿,君隅坐揮弦,指法精熟,舉座嘆賞。方伯曾詩有曰:抱琴身祗如琴長。又曰: 十指嫩若初生篁,試彈一曲驚老蒼。君工篆隸行草,兼精鐵筆畫理,一時艷稱之。 其弟楙名官廣西全州巡檢,禄名候補兩淮鹽經歷,君每致書以勤慎勗之。初攝寶 應城守,鹽梟橫行。兵役賄縱,民受其害。君至捕治巨魁,餘黨憯服。兩江總督 陶文毅公以君能,檄爲衙官。歷林公則徐、陳公鑾、麟公慶、伊公里布、裕公謙, 皆器君如倚左右手。道光十九年,題補太湖右營守備,調上海,又調福山,皆格 於部議,不果行既有。調鹽城時,夷匪滋事。鹽城濱海,無礟臺,戰艦敝不堪用, - 176 -

卷五 退居金陵

乃賃商船巡緝。多方設備,其經費皆君竭力籌之。癸卯冬,署兩江總督璧公昌將 擢君洪湖都司。檄調至省,已參謁矣。雨生先生以君體羸弱,爲謁璧公,辭之。 乙巳冬,疾加劇,然猶强事定省,以慰二親。十二月十三日,爲君曾祖父及祖殉 難之辰,適君父臥疴不能主祭。君衣冠出廳事,勉力成禮。祭畢,謂其友曰:吾 病甚,不敢語家人,恐二親知而憂也。嗚呼!君之孝思可謂摯矣。君生于嘉慶六 年二月十八日,以道光乙巳年卒,春秋四十有五。配莊宜人,乾隆甲寅恩科副榜 候選直隸州州判垣女。子三,世儼,殤;世佺,襲世職,聘候選同知譚淇長女; 世佶,殤。女三,長、次,殤;次字廣東提督關忠節公子,世襲騎都尉,安徽候 補同知從龍。銘曰:君之貌近禮而恭,君之言婉而多風。君之孝友無忝而宗,君 之事君洵能以忠。乃豐其才而未竟其用,成連一去,海水空濛。襄陽游仙,山川 歛容。慨四郊之多壘,而彌思致命之豪雄。” 繪有《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圖》,連攀桂獻之於李嘉端。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二十八載吴振棫《〈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圖〉爲鐵梅 題有序》詩,序云:“乾隆間朱竹君學士筠督閩學,築亭署中,命所得士以石贄、 石勒姓名,遂署其亭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嘉慶間汪雨園前輩潤之,屬姜、王 二生各爲一圖。姜圖後爲徐松龕繼畬得之延平倉吏,因以贈吴晴舫侍郞鍾駿。王 圖則鈐以官印,藏學使署。此圖蓋後出,乃湯雨生副鎮貽汾筆。道光乙巳,連生 攀桂持獻李鐵梅侍郞嘉端,謂得之陳碩士侍郞用光所。汪、陳、吴、李皆先後督 閩學者,圖則陳屬湯畫也。丙辰九月,鐵梅出以示余,時余將入蜀促成一詩系圖 後。”詩云:“三百三十有三士,築亭佳話閩三山。兩生繪事妙粉墨,風流文采爭 流傳。合離顯晦似數定,蹤迹一一粗能言。此圖後出琴隱手,風色謖謖雲閑閑。 太邱去後鮮知者,未免流落塵埃間。鐵翁北學二朱後,竹君、石君兩先生相繼督 閩學。愛士愛石追前賢。造物有意相付畀,豈惟翰墨中有緣。而我披圖慟琴隱, 舊遊同扣西泠舷。金陵僑寄成久别,一旦城郭荒榛菅。詩成慷慨死高節,廣陵散 絶嵇生絃。雨生詩書畫皆工,又工琴,琴隱其齋名也。金陵既陷,賦絶命詞一章 蹈水死。圖書散逸不足歎,祇今亭堠紛烽煙。朝廷養士二百載,當有豪傑綏時艱。 譬諸奇石鍊五色,破漏爲補媧皇天。戢干櫜弓武成告,承平再見乾嘉年。吾儕巾 - 17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屐幸會合白,頭無事相流連。重搜舊笥出此幅,買酒翫賞情非慳。臨歧裁句當息 壤,翁謂此意然不然。”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六十九歲 退居金陵。 四月十八日,招侯雲松、沈琮、于克襄、胡調元、袁起諸友集隨園看芍藥。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一《四月十八日招侯青甫廣文、熊松喬、沈禮 田兩太守,於蓮亭、胡心梅兩觀察,袁竹畦少尹集隨園看芍藥,蓮亭詩成,即次 其韻》詩。 九月九日,雞籠山送方雲室歸葬。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一《九日雞籠山》詩, “叢菊年年相見好,酒徒 零落斷人腸”句自注:“是日爲方雲室送葬。” 是歲,有詩賀道士朱嶽雲七十壽,擬移家廣陵。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一詩《壽朱嶽雲錬師七十》詩“迢迢明月夜, 爲我夢揚州”句自注: “予擬移家廣陵。 ”湯貽汾早歲爲官三江營,往來揚州頗熟, 故晚年有此念。 戴鈞衡爲題《孤笠圖》、《琴隱圖》。 戴鈞衡《味經山館詩鈔》卷五《題湯雨生將軍孤笠圖》詩序: “將軍與金谿周 保緒作《雙笠圖》訂交,保緒死,將軍作《孤笠圖》以致慟。”詩:“男兒翻手作 雲雨,交滿天下何足數。要令肝膽露白日,毋使意氣消黄土。將軍颯爽英姿殊, 談兵説劍今孫吴。同時奇才有周子,聲華傾倒東南隅。茯苓在地菟絲出,精氣貫 通閑不得。相逢一笑成白首,慷慨悲歌夜深黑。鍾期忽死牙碎琴,寥寥四海誰知 音。江風不醒泉臺夢,江月常懸後死心。吁嗟乎,浮生壽考稀百年,古來萬事皆 雲烟。交遊存殁等閑事,將軍之友非偶然。十年同志傷懷抱,况復憂時感衰老。 報國常思濟世才,淚痕溼盡孤墳草。墳頭宿草今全枯,周郎才略當時無。我從風 雨瀟瀟夜,來展將軍《孤笠圖》。” - 178 -

卷五 退居金陵

同上卷《雨生將軍復出〈琴隱圖〉索題,自言官浙江時思隱所作,四十年矣, 盛衰之感,念之慨然》詩: “將軍忠孝之孫子,祖某官臺灣鳳山縣令,没於賊,父 某殉父難。儒雅風流曠代稀。白髮談兵人事改,暮年憂國壯心非。回思虎帳逢清 晏,便脱貂冠乞賜歸。更欲出山今老大,孤琴重撫淚沾衣。” 汪士鐸爲題《琴隱話别圖》。 汪士鐸《悔翁詩鈔》卷十《題湯雨生琴隱話别圖》詩: “支離松竹映朱殷,上 將旌旗駐此間。異日䲔鯢應築觀,早年猿鶴勸還山。論交冠蓋琴書契,投老江湖 鬢髮斑。茅屋一樽勤話别,雲臺不及釣臺閑。”此詩上一題曰丙午,故繫於此。 本年,評閲江東詞社諸同人詞選。 《江東詞社詞選》,卷首雷葆廉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序》云: “今雨生諸先生, 選其詞之尤者,輯爲一卷。”卷首“江東詞社詞選姓氏”,計秦耀曾、孫若霖、孫 廷鐻、孫麟趾、戈載、雷葆廉六人。其中戈載、雷葆廉時客清江浦,秦耀曾等四 人居金陵。未録湯貽汾詞作,或以行輩不同也。正文分十五集,選録秦耀曾等六 人詞作,湯貽汾評閲十三集,侯雲松、張同莊各評一集,然無評語。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七十歲 退居金陵。 三月三日,與諸師友集博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一《上巳集博山園》詩。同卷《博山園懷陶文 毅》詩,“十年小戊成何事,烽火江城兩髩霜”句,自注:“陳文惠與龎公同戊子 生,龎時官小,陳戲之云: ‘君小戊子也’。逮龎大拜,陳曰: ‘今大戊子卻爲小戊 子矣。’見《東軒筆録》,予與公同戊戌(1778)生。”陶澍道光十年至十九年總督 兩江,與湯貽汾交往頗多。 華長卿《梅莊詩鈔》卷十五《題〈博山園雅集圖〉爲湯雨生都督作》詩,其 一: “勝境名流聚,全憑妙筆傳。江山增感慨,樓閣入雲煙。餘事亦千古,披圖今 十年。將軍觴詠處,回首尚依然。”其二:“我至群賢散,追尋舊迹留。六朝供粉 - 17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本,二老自風流。同集諸公半歸道山,今惟都督與包慎伯先生矍鑠如昔。松影庵中矗, 霞光盋外浮。未曾陪末座,展卷已神游。” 春,招陳元禄飲琴隱園。 陳元禄《陳元禄自訂年譜》載:“二十七年丁未,二十五歲。……春赴金陵, 謁陸年丈,主上元董文恪故宅。晤族舅錢石葉少尉,遂晤湯雨生將軍貽汾於陳氏 多妙軒。將軍故毘陵名士,工詩書畫,稱三絶。極賞余,招飲琴隱園,欲以女孫 字余,雖謝之而意良可感。”錢德承(石葉),浙江山陰縣人,時官江寧府上元縣 丞。陳元禄爲浙江錢塘縣人,少年才俊,湯貽汾嘗爲官之江,於浙人應頗有好感。 陳元禄《十二種蘭亭精舍詩集》卷四《上湯雨生都督貽汾》詩:“酒壇詩壘障 江東,百萬奇書擬上公。不與人間爭漢魏,盤盤太古在胸中。”陳元禄於湯貽汾欽 佩有加。 六月初七日,七十壽辰,同人醵貲代梓爲壽。 同治十三年刻本湯貽汾《琴隱園詩集》 ,卷首侯雲松、曹秉仁《徵刻琴隱園詩 詞集啟丁未》有云:“湯雨生都尉,於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初七日七十誕辰,同人將 製屏幛,具壺觴,爲躋堂之獻。先生堅辭弗納。乃相與議曰: ‘以文爲壽,曷若能 壽其文?醵飲爲歡,曷若醵貲代梓乎?’……亟召手民,便同玉貝珠編;先排目 録,請將玳瑁裝成。” 同書卷首,顧文彬《序》有云: “陽湖湯貞愍公殉節後十餘年,其戚曹君愷堂 重刻其詩集於明州。先是,公年六十時,曹君與侯青甫廣文,醵資爲刻《琴隱園 詩》若干卷。時寇氛方熾,公居金陵,凡公詩文書畫流傳於外者,曹君必搜藏之。 已而金陵陷,公巷戰不敵,赴水死,詩版亦遂燬,人於是歎公之烈,而多曹君能 知公也。”按,此爲湯貽汾詩之初刻,既云“若干卷”,顯非同治十三年所刻三十 六卷詩全本,惜無緣寓目,俟考。 六月二十五日,兩江總督李星沅抵金陵,有詩柬湯貽汾。 李星沅《李文恭公遺集·詩集》卷八《柬湯雨生、侯青甫》詩二首,其一: “岸 柳依人水不流,今宵牛渚獨維舟。分明一様西江月,别有青天萬古愁。”其二: “老 懷掁觸倍纏綿,回首金陵隔暮烟。安得掎裳登采石,荒祠把酒酹青蓮?”本年三 - 180 -

卷五 退居金陵

月,李星沅由雲貴總督調兩江總督。據《李星沅日記》 ,李星沅六月二十四日過蕪 湖,二十五日抵江寧,二十九日接印任事。 後一題爲《題湯太翁〈飲酒讀騷圖〉》詩:“讀騷飲酒寄閑身,臨難從容爲殉 親。等是海壖狼豕突,一門忠孝有完人。”湯貽汾與李星沅此時應已謀面。湯太翁, 指湯貽汾祖湯大奎。 九月十七日,子湯懋名攜眷來依。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一《九月十七日楙兒攜家人至自全州,哀慰之 餘,作詩示之》詩四首,其一有“骨肉雙棺在,家園四壁空”句,其四有“寸陰 能不負,亦足慰重泉”句,知湯貽汾妻董氏時已下世。其三有“爾翁衰病久,今 已勉加餐。一自華夷混,何嘗雞犬安”句。湯懋名隨父遊宦南北,①父子此際相逢, 天下已呈亂象,加之喪賢妻,失長子,湯貽汾感慨良多。 十一月二十二日,偕吟友爲消寒第一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仲冬廿二日,張公子子和招集陶谷,舉消 寒一會,即贈會者七人青甫、月坡、玉年、虎溪、祥甫》詩。同卷復有《廿八日 雪中集隨園爲第二會,懷主人又村》 《十二月七日集刑氏緣園爲消寒第三會,即席 兼懷主人子尹明府》《十六日集汪氏好園爲第四會》《廿七日雪中集周樂仲古藤書 屋作第五會》詩。湯貽汾與金陵吟友輪舉消寒之會,知彼時心緒尚可。 冬,孫婿關從龍入京引見,有詩勗勉。 《道光帝起居注》二十六年十月十六日載: “世襲騎都尉,兼一雲騎尉關從龍, 著以同知分發安徽。 ”同治《湯氏家乘》卷四: “(湯)綬名,行一,字壽民,貽汾 長子。……女一,適山陽兼襲雲騎尉,安徽徽州府同知關從龍,廣東提督天培子。”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孫婿關曉巒從龍以騎都尉改官安徽郡丞,入 覲告别,寄此贈行》詩:“匹馬朝天去,親顔喜可知。官兼文武列,才自古今宜。 人海交須慎,君恩報肯遲。歸來看領郡,光耀到茅茨。”關從龍以世襲武職而爲文 官,湯貽汾頗爲健羨。孫婿即將服官,亦湯貽汾晚年喜事之一。 ①

沈學淵《桂留山房詩集》卷十《龍游舟次贈湯右民懋名》詩有云: “裘帶翩翩繫我思,謂尊甫雨生協戎。偶

逢雛鳳便相知。蜨邊細説羅浮夢,馬上豪吟朔代詩。君隨侍惠州、大同。” - 18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七十一歲 退居金陵。 正月六日,招諸吟友舉消寒第六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正月六日,同人過集琴隱園作第六會》詩, “菜羹也博花前醉,梅額空尋鏡裏春”句,自注: “時以五雲、透光兩古鏡傳觀座 上。” “奪錦清暉才子筆,籠紗詩句一番新”句,自注: “時分賦兩鏡。竹葉符、洪 武船符,皆予所藏。”湯貽汾之喜好收藏,於此可見一斑。同卷繼有《十三日集侯 氏環勝園作第七會》《二十日集緣園作第八會》詩,知正月間酬和頻仍。 胡敬《崇雅堂詩鈔》卷九有《洪武船符 符爲湯雨生參戎所載》詩。汪遠孫《借 閑生詩》卷二《洪武船符》詩,小序云:“《明史·輿服志》言其制,上織船馬之 狀。起馬者用馬字號,起船者用水字號,起雙馬達字號,起單馬通字號,起站船 信字號,則此起站船符驗也。今爲湯雨生參戎所藏,徵同人作詩。”湯貽汾以古船 符廣徵題詠,隱含對早年駐扎三江營生涯之懷戀。 五月,爲孔憲彝作《卻扇論詩圖》。 楊鍾羲《雪橋詩話餘集》卷七載: “孔繡山家與方氏世爲㛰婣,繡山續娶珊卿 安人,爲恪敏曾孫女。道光戊申五月,繡山來白門,僑寓承恩寺僧舍,珊卿弟子 俊常來談詩,攜繡山《對嶽樓詩》歸,握其前後葉,僅留數行,雜以他卷紿珊卿, 曰:‘此某君詩,姊視之何如?’珊卿素喜評論詩詞,遂讀之,曰:‘此清才也’, 子俊乃釋卷大笑。繡山既就婚宫保第,子俊始以語繡山。湯雨生聞之,笑曰: ‘何 意能得此評,誠閨中知己也’,遂爲作《卻扇論詩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酬孔繡山憲彝舍人》詩“好聯新舊雨,同勸 合歡酲”句,自注云: “時贅婿方氏。”同卷另有《繡山過訪琴隱園留飲次見贈韻》 《夏日于蓮亭觀察、黃澄齋明府、程小槐太守、孔繡山舍人集憑虚閣,繡山將還 曲阜至京,寫圖贈别,兼懷黄樹齋少寇》 《送繡山歸里至都,即書其集》詩。本年

- 182 -

卷五 退居金陵

九月,孔憲彝選內閣中書①。 六月,金陵大雨累日,琴隱園毀於水,避災大悲庵。 據《李星沅日記》,本年六月初二日“午後大雨,溝澮皆盈,入夜後始止。” 初三日“大路水皆盈尺”,初四日“仍雨”,初八日“夜暴雨” ,初九日“早起仍雨, 午後止。”金陵被淹,應即此時。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有《戊申秋猝遭大水,小園竹木靡有孑遺, 牆摧屋攲,琴書盡毁,徹夜不寐,惘然成詩》《墨溪上人招余避上乘菴》《中秋李 將軍廣金餽饌》《懷不二菴主僧忘菴,時遭大水示疾》《避水滌樓》《大悲菴值忘菴 上人亦避水居此》 《孔寶臣、刑小尹、袁薇生、汪龍溪攜酒過滌樓》諸詩,皆此六 七月間作。李廣金時官江南提標中軍參將。 七月十二日,至兩江總督署,與李星沅談勸捐事。 《李星沅日記》本年七月十二日條:“湯雨生來談,金陵紳士勸捐頗難,何 祥園頗吝,李栯道富而不仁,餘未一二指屈者。道光十一,廿一兩年均于南門搭 席廠收養災黎,或須議定人數,多則分送他處,以此輩宜散不宜聚也。春師書盼 全漕甚亟,而不知下河已被災也。連日疾風暴雨,乍陰乍陽,天時甚可慮。致京 友書,又復云湖書,亥刻得立翁書,以俄羅斯商船一隻前至上海貿易,與例不符, 擬即具摺馳告,并摺稿寄商,上海道稟亦到。” 《道光帝起居注》二十八年九月十四日條: “又奉諭旨,李星沅等奏,請將藩、 關各庫存銀,留備賑需一摺,又另片奏留養灾民,妥爲安撫等語。本年江寧、揚 州、淮安各府屬,被水較重,灾黎口食維艱,業經該督等撥銀分别撫卹。並將流 入鄰省貧民截回,儘數官爲留養,設法安撫,自不至流離失所。” 十二月十一日,與諸師友爲消寒會。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嘉平月十一日,王蔗鄉集同人爲消寒會》 《龍 溪、虎溪伯仲席上作》詩。 方濬頤《二知軒詩鈔》卷十一《金陵兩哀詩》小序云: “道光庚戌,予將作嶺



《道光帝起居注》二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載:“舉人孔憲彝著以內閣中書,不論雙單月選用,並分發行走。” - 18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南之游,先由菊江沿流而下,至金陵度夏,得交兩人焉,曰湯雨生都督、王蔗鄉 茂才。雨生招飲獅子窟,索予題其先人遺集,瀕行,復爲予書扇畫梅,年已七十 餘,豪飲不衰,新構園亭,座客常滿。蔗鄉長子四歲,骯髒有奇氣,工古近體詩, 尤長於駢體文,每一篇出,輒付梓人刊之,士林翕然傳誦。與予初見於桃葉渡口, 即慷慨願結兄弟歡,嗣是沽酒評花,過從殆無虚日。蔗鄉善歌,當酒酣耳熱時, 唱《大江東去》,響遏行雲,秦淮兩岸麗人,皆凭闌傾聽。”湯貽汾年逾七旬,門 外屐履常滿,手揮目送,豪興不減。 冬,獅子窟别業落成。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三《獅子窟别業落成》詩,小序云: “圓通寺左 偏,有圃可四五畝,予偶然得之,中多果木,左右二溪,養魚種芰。西南北蜿蜒 岡阜,東爲鍾山,予欲面東結廬。適圃中有梁棟存售者,若預爲予設,遂不日成 之。又前遊西山村落得詩,有誅茅意,乃與此景略同,殆前緣耶?此地古名獅子 窟,廬成即書爲額,而詩以落之。” 杜文瀾《憩園詞話》卷三載: “湯雨生都督貽汾,江蘇武進人,祖及父均殉臺 灣之難,蔭雲騎尉,官至協鎮。解組歸,卜居秣陵,築琴隱園,後又構别墅曰獅 子窟,饒有泉石卉木之勝,嘯詠其間,書畫詩文,名滿天下。”湯貽汾詩集自次年 起,名《獅窟集》。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七十二歲 退居金陵。 八月二十日,姚瑩、管嗣復過訪。 姚瑩《後湘詩續集》卷七《八月二十日,偕管小異訪湯雨生病愈留飲》詩: “清 秋天氣破煙霏,緩步尋人一徑微。到處林泉堪送老,半生嶺海竟全歸。蒼茫朝市 餘眢井,慘澹風雲付艸衣。白髮樽前譚往事,由來百是已千非。”按,此詩後一題 曰己酉,故繫於此。姚瑩安徽桐城縣人,曾隨族祖姚鼐,肄業鍾山書院。管嗣復 (小異)江寧府上元縣人,姚鼐門人管同之子。 - 184 -

卷五 退居金陵

同卷另有《酬湯雨生》詩云: “江東名將出儒生,腹内貔貅百萬兵。自倚琴書 身退隱,時聞詩畫筆縱横。休言半笏容多病,且幸餘年及太平。災歲幾番蘇老弱, 都忘僑寓甑塵盈。” 冬,水退,還琴隱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四《大水後自西川還園》詩,有“可堪荒徑餘 衰柳,誰料奇災甚去年”句。 同卷稍後有《大水後黃子湘明府荆溪罷官過晤,示以近作因贈》詩。 《道光帝 起居注》二十九年七月十二日載: “傅繩勛奏請將玩視民瘼,並辦灾竭蹶之知縣革 職一摺。……署荆溪縣事試用知縣黄文涵,才具平庸,人亦巧詐。現當灾務喫緊 之際,均未能實心經理,任意玩延,必應參懲,以儆其餘。施燕辰、黄文涵著一 併革職,餘著照所擬辦理。該部知道。”按,荆溪爲常州府屬縣。黃文涵字子湘, 湖南澧州人,罷官後至金陵,或來兩江總督衙門走動。 本年,纂修《湯氏家乘》竟,以活字擺印。 武進《湯氏家乘》十六卷,首、末各一卷,湯貽汾等修,道光二十九年木活 字印本,共十冊。卷首序文、凡例、增修凡例,卷一總系圖,卷二世系圖,卷三 誥勅命、崇祀録。卷四至卷八,依次爲祀祭録、邱壟、居徙、譜傳、婚姻。卷九、 十行狀、墓志銘、哀詞、壽序等。卷十一至十五,爲贈言、像贊、家言等。卷十 六雜著、遺囑、格言、家訓等,卷末爲後跋。 道光《湯氏家乘》卷首,冠湯自超乾隆四年二月《重修族譜序》,湯大賓、湯 大奎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增修族譜序》,接以湯貽汾道光二十九年夏《自記》。湯 貽汾《自記》有云:“自潯州公(湯大賓)、忠毅公(湯大奎)增修家乘後,閲七 十年,無修之者。……道光壬辰(1832),引疾僑寓白門,歸過里居,慨然有志於 此。謀之族人,經營採訪,乃歷久未備。又以舊板遠在蜀中,迨葭村兄解組攜歸, 半多漫漶剥蝕,即舊者亦必重事開雕。吾宗同志二三,知貽汾力薄,各有所資, 然僅百二十金,不能集事。又遠宦久客,消息罕通,其誥勅誌傳、生卒婚姻,屢 索未寄,以此遷延十數年。姑就所採,編纂成帙,集字排印。”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載湯貽汾八月二十六日家書:“兩次寄回家譜, - 18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須編號數于書面,本本標明某房某人承領,恐有小户冒去,將來所關非細。關林 之子有光帶去十部,祈即告知編號,散時務必標明爲要。祈告知编号,我家須存 底帳,切囑切囑。……兄極思九月歸來祭掃,恐至其時,兩足仍然無力,而盤川 措不到手,則亦難遂此心。兄此時數武均須坐轎,苦之極矣。近來數日,幸飲食 尚好,外症毒癤,俱已收口。”作於本年或稍後,姑類附於此。 有詩傷悼亡妻董婉貞。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四《悼亡八首》,其三“官聲無恙資賢助,子職 兼供慰旅覉”句自注: “予在官于役南北,洎落職後客遊燕齊,君黽勉有無,克盡 孝養”。 “最憐暑夜親湯藥,竟月曾無解帶時”句,自注: “予三江、廣州兩次病危, 俱賴君竭力調護以安。”其四“大事能肩訝老成”句,自注: “吾弟夫婦卒於粤西, 君攜一子一僕,自塞外歸里,爲營窀穸,挈遺孤姊弟三人,撫育婚嫁,竭盡心力。 先塋諭葬坊,亦君歸建。”時董氏殁已兩年。湯貽汾晚年念念不忘髮生前辛勞,正 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也。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七十三歲 退居金陵。 二月十二日,補寫山水立幅贈孫婿。 方濬頤《夢園書畫録》卷二十五《湯貞愍墨筆山水立幅》,載湯貽汾自跋云: “曉嵐賢孫倩索畫三年,去秋寄一巨幀,爲舟子浮沉,既而得之,濕痕滿紙,致 廢置而浩歎久之。頃過白門,言及必欲補作一幀,怱怱判别,不能稍留。因檢此 圖,爲吴門黄子穀原所屬而未竟者,補作數筆,以塞其請。於是而知凡物有主, 即一紙亦有緣定也。庚戌花朝,七十三老人湯雨生并識。”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四《黃穀原索爲屠元飲祛疾作小草庵第三圖,因 題其第一圖,穀原作也》詩,作於去歲,知小草庵第三圖未成。秦祖永《桐陰論 畫》卷下載:“黃均,逸品。黃穀原均,山水師法婁東,出色之作,堪與王異公並 駕,用筆用墨,蒼楚有致,所倣北宗,未臻妙境。夫法北宗者多俗格,前代惟唐 - 186 -

卷五 退居金陵

子畏一人,爲能制勝,當代雖耕煙翁,尚多遺憾。” 三月二十九日,留飲陳氏多妙軒,觀陳舒畫冊。 湯貽汾《陳道山山水花卉冊》跋: “庚戌三月廿九日,過多妙軒留飲,獲觀陳 道山此冊。道山筆端不犯纖塵,信手題句,自適其意。冊中屢諷恒老勇退,觀其 自識《放鶴圖》數語,葢與恒老亦未嘗謀面。今人動輒謂‘交淺不可言深’,其視 道山之直道,相去如壤蟲之于黄鵠矣,噫!湯雨生書。”載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録》 卷三十九。 周亮工《讀畫録》卷四: “陳舒字原舒,一字道山,從松江之朱家閣移居金陵, 構小園於雨花臺下,吟詩作畫,怡然自得。所作花鳥草蟲,在陳道復、徐青藤之 間,而設色深淺,更饒氣韻,南中人士得其片紙,皆知珍重。原舒素豪邁不羈, 嘗遊東牟,登蓬萊閣,憑欄觀海,獨舉數大白,旁若無人,索筆書‘眇乎小矣’ 四字。一貴客稍以語侵之,原舒攘臂起,欲持投海中,座客驚駭,力勸而止。 ”畫 家陳舒性情直爽,豪氣干雲,湯貽汾頗稱賞之。 五月十三日,識方濬頤於隨園,邀之遊獅子窟。 方濬頤《二知軒詩鈔》卷六《題周遠齋元輔〈青溪話舊圖〉》詩,其三:“將 軍白髮也風流,自闢雙溪狎鷺鷗。雨濕倉山山外路,入林把臂快探幽。”自注: “庚 戌夏至,白門汪龍溪、虎溪招飲隨園,座上始晤湯雨生都督,即邀至師子窟。”安 徽定遠人方濬頤,去歲於翰林院編修任上丁憂,返里守制,本年三月出遊過金陵。 是年五月十三日夏至。 同書卷五《汪龍溪、虎溪昆仲招集隨園,散後遊湯雨生都督獅子窟》詩,其 三: “將軍今老矣,解組臥滄江。儒雅兼三絶,才名無等雙。爲言躭野趣,聊復拓 軒窗。咫尺招邀便,披襟近佛幢。”其四:“萬綠陰陰裏,溪流直到門。池蓮香自 在,竹樹靜無喧。分得龍蟠勝,渾忘虎帪尊。從今傳不朽,應匹謝公墩。 ” 九月,次子懋名擬從戎粵西,有詩嘉之。 《道光帝起居注》三十年九月十三日載道光帝上諭: “廣西各屬盜匪充斥,先 經竄擾修仁、荔浦兩縣,其另股匪徒,復又闌入遷江縣城,各地方被其蹂躪,民 不聊生,朕甚憫焉。……前任雲貴總督林則徐,先經疊次宣召,尚未來京,著即 - 18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作爲欽差大臣,頒給關防,馳驛迅赴廣西。”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五《楙兒以母憂服闋,當之官桂林,遲未即發, 聞彼間不靖,朝命故督部林公則徐督師往剿,兒遂有從戎之志,嘉其勇,以詩送之》 詩,有“家計艱難吾未已,壯懷激烈命如何!功成早退歸休晚,五十無兒感逝波” 句。送子剿匪,舐犢情深,更見湯貽汾報國之心。 本年,爲陳韜作《龍巖草堂圖》。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五《陳龍巖韜少尹之官棗陽見過,索畫〈龍巖草 堂圖〉》詩。陳韜出仕而眷戀故園,或即“永憶江湖歸白髮”之思也。 民國《懷寧縣志》卷十七載: “陳韜字龍巖,天姿英拔,雅有襟抱,書法出北 魏,古意盎然。初隱於吏,任湖北棗陽縣典史,纂修《棗陽縣志》,稱爲賅洽。粵 逆亂起湖南,撫張亮基重其才,移任山東,招入戎幕,多所區畫,歷保至江蘇候 補直隸州知州。浙撫王有齡調赴杭州,督辦團防,十一年十一月,浙江省垣再陷, 督勇巷戰陣亡,未展其才,時論尤加悼惜焉。”

咸豐元年辛亥(1851)七十四歲 退居金陵。 春,韋姬舉一子。 金武祥《粟香隨筆》卷五載: “貞愍公晚年詩興尤豪,年七十四復舉一子。賦 詩示韋姬,有云:‘充閭跨竈都諛我,畫荻丸熊恐累卿。’曠達之極,故出語風趣 如此。”汪士鐸《悔翁詩鈔》卷十《聞湯雨生都督七旬外生子詩以賀之》詩:“喜 聞白髮誕旗鈴,瓊樹新枝茁謝庭。書誤弄璋喧客邸,法傳餐玉記仙經。筵開湯餅 知英物,家有封胡定寧馨。自笑商瞿今五十,紬書獨對一燈青。”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余年七十四復舉一子,漫誌以詩,兼示韋 姬》《再示韋姬》詩。 有詩寄次子湯懋名廣西途中。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寄楙兒》詩, “武昌雙鯉來昇州,云汝已過 - 188 -

卷五 退居金陵

黃鶴樓”句自注: “張甥仲遠令武昌,兒道出其地” 。張曜孫(仲遠),陽湖人,張 琦子,母湯瑤卿爲湯貽汾同族。張曜孫時官武昌縣知縣。 “方今大帥我知己,愛屋 及烏汝應喜”句自注:“李石梧宫保,奉命督師平粤。”李星沅(宮保)曾任兩江 總督,去歲十一月爲欽差,赴廣西剿匪①。 同詩另有“昨宵夢汝印懸肘,快見提戈戮群醜。别時羸瘦今何如,努力無忘 忠孝後” “上馬殺賊知汝能,不能草檄武夫耳”句。湯貽汾勸子勿墜家聲,兼修文 治,不可淪爲武夫。 四月,有诗送唐鉴入京,與剿匪事。 《咸豐帝起居注》元年三月十六日載: “諭旨前任太常寺卿唐鑑,現在江寧省 城書院主講,著陸建瀛迅即傳知該員來京,豫備召見。”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 三十六有《向約唐鏡海獅窟花盛時邀飲,今花事已闌,而予病未已,詩以柬之》 《送 鏡海太常奉召入都》 《太常既次韻見答,又疉韻留别。聞有迅即來京之旨,或有剿 寇之役也,更疊韻送之》詩。唐鑒(鏡海)爲開缺歸講之員,此番朝廷迅即召見, 知情勢危急。 唐鑒《唐確慎公集》卷八《奉召入都和雨生韻》詩: “三兩同人正樂群,朝朝 細雨望晴曛。入山久作投林鳥,首道還爲出岫雲。且喜滄溟恬惡浪,更看桂管掃 餘氛。儒生不識韜鈴字,敢向人前話六軍。”同卷另有《題湯雨生都督〈師窟幽居 圖〉》詩。 閏八月九日,與師友集冶山第一樓,預作重陽。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閏八月九日,偕陳岳樓學靜齋、姚西農必成、 周還之葆淳、楊柳門得春、汪龍溪集冶山第一樓預作重陽,未至者侯青甫、劉書田 紹曾、馬石樵堯年,分得陽字》詩。同卷另有《閏八月二十九日同人醵飲獅窟,預

作重陽第二集》《九日同人冶山第一樓》詩。 嘉慶《重刊江寧府志》卷六載: “冶山在六合縣北五十里,舊志相傳吳王濞鑄 錢所,故名。” ①

《道光帝起居注》三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載: “又奉諭旨,李星沅著作爲欽差大臣,頒給關防,馳驛迅赴廣西,

辦理剿捕事務。” - 18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九月二十五日,與侯雲松、僧澹然、崇敬集江光一綫閣。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有《九月二十五日旃檀僧澹然、清涼僧崇敬, 招同青甫集江光一綫閣。澹公工書,崇公善琴,崇公乞詩追憶舊遊,遂書閣壁》 《青 甫年八十七,未嘗一登翠微亭。既至閣中,又爲風雨敗興,而予亦苦軟腳病,賈 勇不得,不能無詩》詩。 同卷另有《九月廿九日,同人集獅窟展重陽,分得九字》 《十月十日,同人集 護國庵之來峰閣,分得尾字》詩,知秋冬間師友聚會頻仍。 十月二十日,張煦招飲陶谷,晤韓泰華。 韓泰華《無事爲福齋隨筆》卷下載: “湯雨生貽汾,其先武進人,大父大奎爲 臺灣令,與雨生父荀業俱死林爽文之難。雨生以廕爲雲騎尉,蒙阮文達賞拔,積 官至樂清副將。能詩善書畫,畫仿思翁,字亦學之,與予一見如故。咸豐改元過 余陶谷,論時事曰:‘賊至金陵無可守者,惟有殉之而已。’後金陵破,雨生賦絶 命辭從容自殺,其别墅獅子窟藉古樹以爲墻垣,面對鍾山,流水環繞,殊有勝槪。 ”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十月二十日張子春煦招集陶谷》詩,“當筵好景 看無厭,更愛鵝溪萬疊峰”句自注:“獲觀藏畫數卷。”

咸豐二年壬子(1852)七十五歲 六月初,左仁、齊學裘訪獅子窟,索題《博山園雅集圖》 。 齊學裘《見聞隨筆》卷六《湯貞愍公殉難》文,載悼詩有“去年六月登君堂, 暢談今昔頻傾觴。鶯簧蛙鼓勝絲竹,題圖鍳古憐清狂”句,自注云: “都督索題《博 山園雅製圖》,并出示古今書畫,囑余鑑定。”同書卷十二有《壬子四月二十八日, 舟泊秦郵,訪左清石刺史於憶瀟湘館,下榻十餘日,復邀至金陵,承助刻帖之資。 至六月八日,返棹揚州作詩留别》詩四題,其三云:“話别難分手,從遊到石城。 秦淮邀泛月,獅窟約聞鶯。湯雨生别業名獅子窟。酒對耆英酌,詩題妙繪成。撩人苦 離索,樹樹曵蟬聲。”同書卷十八《左清石太守》文,載:“曾邀同游揚州,又至 金陵,寓承恩寺。訪湯雨生都督、侯青甫學博,飲獅子窟,詩歌倡和,殆無虛日。 ” - 190 -

卷五 退居金陵

同書卷十二有《題〈博山園雅集圖〉爲湯雨生都督作,謹依先君用坡公〈煙 江曡嶂圖〉原韻》詩云:“渡江重訪六代山,層巖疉嶂横雲煙。風亭月榭感興廢, 虎踞龍蟠猶儼然。將軍白門築小隱,留客歌嘯煎山泉。君家城北琴隱園,名著海 內。寶藏奇祕蚟貫月,豪舉壺觴鯨吸川。興酣出示博山卷,披圖拭目明窗前。山 痕縹緲露青影,樹色濃茂參蒼天。布帆隔浦互出没,時花倚檻相鮮妍。八州都督 王雅集,謂陶文毅公。頓教墨雨膏硯田。太和元氣召祥瑞,人慶人壽年豐年。者英 今成星落落,圖畫猶見山娟娟。我讀父詩憶疇昔,終夜欹枕難安眠。幸觀遺墨强 自慰,拈韻學步追坡仙。斯圖斯人足傳後,昔日今日皆前緣。還君畫卷别君去, 明朝高詠煙江篇。” 六月十一日,爲吴雲題《明徐青藤畫冊》。 龐元濟《虛齋名畫録》卷十二《明徐青藤畫冊》跋紙云:“青藤畫筆真絶奇, 人所不畫我畫之。傖父紛紛直取鬧,大書青藤名敢盜。世無瞽者此輩窮,豈知真 蹟歸吴公。咸豐壬子六月十一日,湯雨生揮汗題於白門琴隱園。”湯貽汾《琴隱園 詩集》卷三十六《題徐青藤畫册爲吴平齋太守雲作》詩。吳雲(平齋),浙江歸安 人,時以通判發江蘇省。 七月十三日,子湯懋名遷廣西全州判,以詩見寄。 《咸豐帝起居注》二年七月十三日載: “又奉諭旨,前據鄒鳴鶴奏,查明守禦 廣西省城擊賊,出力之文武官弁兵丁請奨,當經降旨,交賽尚阿勞崇光逐一確查 具奏,兹據奏稱,公同覆查刪除,酌改覈實請奨,自應量予恩施,以示鼓勵。…… 湯懋名著免補本班,以州判用,並賞戴藍翎。”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有《寄楙兒桂林,聞以守城敘勞,遷州判, 賞藍翎》《喜猶子植名歸自長沙軍中,以轉餉至彼,同守陴八十餘日,賊退乃歸》 詩。植名爲湯貽浚子,湯貽汾撫其成人。二子皆有戰功,見湯氏尚武報國之風得 以承繼。 八月,屬蔣敦復題周濟《雙笠圖》。 蔣敦復《芬陀利室詞集》卷五《百字令》詞,序云: “雨生與宜興周保緒相友 善,保緒手作《雙笠圖》贈之。保緖殁,雨生乃作《孤笠圖》,以志痛焉。道光甲 - 19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辰,余既題《孤笠圖》,咸豐二年秋八月,雨翁招飲于琴隠園,復出《雙笠圖》屬 題,宿草在墓,墨蹟如新。此兩圖者,保緒不有,而雨翁高誼,亦足以傳矣。醉 後倚《大石調》歌之,鐵龍吹裂。”詞云:“將軍老去,祗蕭蕭孤笠、西風吹早。 碧水丹山盟白髮,隻影夕陽紅小。瓢語青天,屐聲黄葉,驢背添詩料。周郞江左, 當時同調應少。 曾記破笠飛來,相逢海上,桐帽蕉衫好。保緒客吾鄉,幼時頗蒙奬 借。我訪石城秋色冷,尚識東南一老。畫裏煙霞,酒邊賓客,舊夢傷懷抱。蒼茫摇

首,浮雲衣狗如掃。”同卷有《買陂塘〈師堀幽居圖〉爲雨生都督題,用宋人句起 均》,卷七有《題湯雨生都督貽汾〈孤笠圖〉》詞,小序云: “雨生與宜興周保緒進 士相友善,作《雙笠圖》。保緒殁,乃爲是圖。”見彼時往來頗密。 作《古柏圖》。 張應昌《彝壽軒詩鈔》卷八《湯雨生都督遺墨古柏圖翁叔均大年屬題》詩云: “嚴霜覘勁節,遺墨寫貞心。黛色參天峻,銅柯閲世深。將軍懷大樹,滄海感哀 琴。世篤精忠美,珍圖重蓺林。”末句自注云:“公癸丑春殉節,圖爲壬子秋作。” 與諸師友會於琴隱園、獅子窟、涼秋閣。 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卷二載: “武進湯雨生都督客居白門,築琴隱園于鶏 籠山下,風流文采,三絶才名,照耀一時。官嶺南時,作《劍人緣》傳奇,聞余 名,大驚,世間果有劍人緣,屢寄聲願定交。道光甲辰,介范廉泉刺史師招往, 一見傾心,出《雙笠》 《孤笠》二圖屬題。越八年,歲壬子,秋賦再見,文酒流連, 與諸名士一會于琴隱園,再會于獅子窟,三會于周綺霞女郎凉秋閣,白髮紅顔, 哀絲豪竹,江山人物之盛,今古罕逢。至明年春,公殉靈均之節,而六朝遺迹, 盡化劫灰矣。烟云聚散,一轉瞬間,似有定數。念與公宿緣,爰爲立傳,文字報 知己,如斯而已乎!秀水孫次公瀜,刻公遺稿,曰《琴隱園詞鈔》,公詞佳者,固 不止此吉光片羽,人傳詞耶?詞傳人耶?讀一過,輒欷歔欲絶。” 是年,有詩題蔣寶齡《墨林今話》。 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六《蔣子延寶齡所著〈墨林今話〉十八卷,梓 未及半而殁,令子仲蘺茝生募貲刻成,兹來索序,因題》詩。 蔣寶齡《墨林今話》卷首録此詩,卷十五載: “湯雨生都督貽汾,字若儀,晚 - 192 -

卷五 退居金陵

號粥翁,武進人。以祖、父難蔭,弱冠襲雲騎尉,爲三江守備,歷官粵東、山右、 浙江,儒雅廉峻,盜賊聞風帖弭。後以撫標中軍參將,擢温州鎮副總兵,因病不 赴,退返白門,賃周進士保緒園居,思終隱焉。都督稟質穎異,凡天文地輿,百 家之學,咸能深造,書畫詩文,并臻絶品。嗜飲酒,工彈琴,下至圍棋雙陸,擊 劍吹簫諸藝,靡不好,亦靡不精也。生平足蹟半天下,宦轍所至,恒闢地治圃, 栽花築室,與畸人逸士遊,㯶鞵箬笠,見者疑仙。事母楊太夫人盡孝,太夫人有 《斷釵吟》二首,繪圖徵詩,海內之士,莫不重其貞節,題詠殆徧。配董夫人琬 貞,號蓉湖,一號雙湖,故海鹽名族女,夙嫻詩畫。公子壽民、右民、樂民,女 公子紫春,皆工於染翰,克傳家學。都督畫無所不擅,而尤長山水,骨韻蒼逸, 直入元人之室。嘗以笪江上《畫筌》一編,分目爲十,參以己意,透徹言之,曰 《畫筌析覽》,讀者可以見其於此深矣。其他箸録甚多,不能盡述。都督宦蹟既遠, 交游亦徧宇內,篋中圖卷,最爲鉅觀。其在三江,以忤上官去,有《秋江罷釣圖》 , 詩畫多至十二冊。迨官嶺南,則有《瘞齒圖》《懷僧圖》《珠江送别圖》。官大同, 則有《琴隱圖》《畫梅樓圖》《壺山琴畫圖》,蓉湖夫人復有《梅樓琴趣圖》。至浙 後,名士麕集,圖繪尤夥。”

咸豐三年癸丑(1853)七十六歲 二月初一日,太平軍攻南京,嘗獻策制府,未見用。 金武祥《粟香隨筆》卷五載:“武進湯雨生先生,累世忠孝,以難廕就武職, 有詩畫畫三絶之稱。晚年引退後于金陵城北獅子窟,築别墅題額曰: ‘雙溪千樹獨 家村’,饒有泉石卉木之勝。著《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詞集》四卷。癸丑變 起,上《金湯十二籌》未及用,城陷死之,年七十六,賜諡貞愍。其絶命詞曰: ‘死 生輕一瞬,忠義重千秋。骨肉非吾棄,兒孫好自謀。故鄉魂可到,絶筆淚難收。 藁葬毋予痛,平生積罪尤’。”據《清史編年》第九卷,二月初一日,太平軍分攻 南京通濟、洪武、朝陽等門。 二月十一日,金陵陷,巷戰不敵,二十二日投水殉節。 - 19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七《湯將軍殉節詩》文: “咸豐癸丑年二月十一日,金 陵被陷,將軍祥厚力戰殉難,總督陸建瀛乘輕輿遁,爲亂兵殺。時武進湯雨生將 軍貽汾寓居金陵,於城陷之次日賦絶命詩,投城北李氏園池死,年七十有六。遺 命蘆席捲埋竹園內,以手卷百餘殉,後拋棄殆盡,詩文稿亦散失,惟絶命詩爲僕 攜出得傳。先是,將軍之祖大奎官福建鳳山知縣,父荀業隨任。乾隆時林爽文之 亂,父子同殉,邑人呈請敕建父忠子孝祠。將軍以難蔭世襲雲騎尉,官至樂清協 副將,工詩愛士,有古名將風。服官三十年,以病告歸,居金陵二十年。將軍嘗 題聯於金陵所居之堂,爲藝林傳述:醉翁之醉,狂夫之狂,四十年舊雨無多,屈 指誰爲三徑客;南嶺以南,北海以北,千萬里閑雲自在,到頭還愛六朝山。至是 殉節,洵克繩先烈而不負國恩矣。其絶命詩云: ‘死生輕一瞬,名義重千秋。骨肉 非甘棄,兒孫好自謀。故鄉魂可到,絶筆淚難收。藁葬毋予慟,平生積罪尤。’將 軍之姪成烈刊以徵詩,并次韻作哀輓詞云: ‘授命臨危日,成仁蹈義秋。全歸能繼 志,絶筆見詒謀。矍鑠心仍壯,沈埋骨未收。遺命以蘆席捲埋竹園內。雙思堂下水, 清冷更何尤。陳書談要略,公曾刻《金湯十二籌》諸書,去歲嘗以戰守滅賊諸略上書江督 陸建灜,恐賊有卒至江寧之勢,陸笑而不用。擘畫已經秋。保衛乘城績,道光壬寅英夷犯 順,公與在籍紳士周開麒、蔡世松設保衛局,同心防堵,奉旨褒奬。艱危在野謀。燎原詎

易撲,覆局竟難收。赫赫誰當路,能無衆口尤。陸帥自九江一晝夜遁歸江寧,安慶因 之而潰。復撤采石扼險之師入城,金陵因之而陷。金陵龍虎地,一夕黯然秋。祇有聞風

遁,蘇撫楊文定先駐江寧,聞陸帥潰於九江,即日遁還京口,復遁江陰,鎮江亦陷。曾無未 雨謀。黄巾猶未合,赤幟已全收。白髮丹心炯,身殲孰可尤。家國無窮恨,當兹 多難秋。枕戈期遂志,投筆未成謀。莫洩心胸憤,何能涕涙收。從戎吾計決,報 復庶無尤。’一時和者甚多,錢塘張亦箎茂才炳詩最佳,附録於後: ‘碧血四十字, 寒潭萬古秋。林泉能赴義,忠孝故詒謀。盡室艱誰託,孤城黯未收。鬼雄知不暝, 迅望掃蚩尤。江南誰覆餗,衆口自陽秋。尸有王彭祖,才無孫仲謀。鄰防軍太玩, 逸老策空收。退舍帆何遽,翻難阻石尤。陸帥自九江駛風,一晝夜退回金陵。遂使窺 三郡,徂春又及秋。金錢縻內帑,玉帳待成謀。孤憤敷天積,瘡痍遍地收。卻思 籌十二,空憶策嚴尤。將軍曾刻《金湯十二籌》諸書及防守事宜。風雅思公昔, - 194 -

卷五 退居金陵

篔簹萬个秋。壬辰之夏曾乞公墨竹。宦從鷗比澹,田與鶴分謀。名有湖山識,忠 皆翰墨收,男兒森大節,隻字亦殊尤。’” 是年,婿都棨森殉難於儀徵。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卷三十八“都棨森”條載: “都棨森,字樹屏,號子 秀,海寧人,道光癸卯舉人,官江蘇儀徵知縣,在任殉難,䘏贈知府銜。許溎祥 曰: ‘子秀大令宰儀徵,著循聲。咸豐三年寇犯江南,江寧、揚、鎮相繼淪陷,儀 徵當其衝。寇大至,大令率練勇登陴固守。一日開城赴敵,爲士卒先,寇麕集被 圍,中矛死。先是,湯雨生都督貽汾官樂清副將,賞其才,以女妻之。是年,湯 亦殉難金陵,論者謂冰玉同烈,并世罕見云’。”

- 19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後譜 咸豐八年癸丑(1858)辭世五年 本年,族姪湯成烈梓行《懷忠録》,以光門楣。 《懷忠録》六卷,首、末各一卷,湯成烈纂輯,咸豐八年刻本。卷端陽湖惲 彚昌序,卷首爲上諭、像、絶命詩、徵文啟附、事略、傳狀。卷一次韻,卷二古 體,卷三近體,卷四詩餘附楹帖,卷五祭文、哀誄、像贊并序跋論,卷六將軍自 作感舊詩,卷末女史諸作、方外諸作。 卷端惲彚昌《序》云:“古所稱殺身成仁者,事會固非一端,人品亦非一致。 其或蹈危履險,猝然遇難,以殞其身,勇烈之士,類能爲之。抑或任有專司,責 無旁貸,慷慨自誓,効節捐軀,豪傑之士,亦優爲之矣。若乃事不關乎典守,情 可出于自全,而能致命遂志,從容赴義,斯固非有道之君子不能也。吾常湯雨生 先生,承忠孝之家學,以難蔭歷仕至樂清協鎮,因病告歸,寓居金陵已二十年, 以詩文書畫自娱。年已七十餘矣,咸豐三年二月,逆匪竄入金陵,先生率鄉勇巷 戰不克。衆既潰散,先生即欲自刎,家人擁護之,暫至凈界寺旁李氏宅內。先生 乃作《絶命詞》一首,投宅後池中而死。噫,今之在位者,類無不貪生而畏死。 如先生者,既無責于城社,久混蹟于林泉,宜可以不死。而先生則身在江湖,心 存廊廟。且自以忠臣之後,若或偷生苟且免,是辱身,即以辱先,故毅然出於必 死。蓋其辨義之精,求仁之勇,有素定于中,而非一朝夕之故矣。夫盡己之謂忠, 先生之死,蓋盡乎一己之分,而他非所知也,可不謂忠乎?先生族子果卿明府得 先生絶命詞,徧徵海內詞人題詠,付之剞劂,謂之《懷忠録》,屬余爲之序。爰就 管見所及,推原先生志節之所在,以見其學行之有本,而非徒事會之適然者也。 陽湖惲彚昌謹序。”

- 196 -

後譜

咸豐九年己未(1859)辭世六年 冬,戚友再刻《琴隱園詩集》竟,僅刷印數部,版旋燬去。 同治十三年刻本《琴隱園詩集》,卷末曹秉仁本年七月《跋》云:“貞愍公, 仁元配之族叔,次配之世父也。讀其詩久矣,讀其詩而不敢贊一詞,亦久矣。……

(咸豐三年金陵城陷)公季子禄名從間道出,他無所攜,惟先人詩稿,卷而懷之, 悉無恙。蓋公之精神,貫注千古,雖浩劫亦無如何,非造物待公獨厚,正所以報 其忠孝也!遺稿既出,急與韓履卿都轉、畢平齋觀察、王研農徵君,謀付剞劂。 禄名屬爲序,仁敢以後學之瑣言,弁諸簡端乎?然又敢以數十年嚮往,默無一言 乎?” 同書卷末,曹士虎同治十三年春《再跋》云:“己未冬重刊甫竟,因未修齊, 版存刻手王梅溪處。是役韓履卿主之,故樂民賫出原稿及他處抄本,皆交履卿存 勘。庚申春,粵匪犯蘇,軍情日急,履卿與當道諸君籌防之不暇,計不及此。迨 蘇城既復,履卿已歸道山,梅溪又莫可蹤蹟,其原稿及重刊之板,固皆付之劫灰 矣。”按,咸豐九年刻本,尚未目驗。曹秉仁時已改名曹士虎。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辭世二十一年 春,曹士虎三梓琴隱園詩,翌歲夏竣事。 同治十三年刻本《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卷首顧文彬、吴雲、姚燮、蔣德 馨、孫憙序,侯雲松、曹秉仁《徵刻琴隱園詩詞集啟》,黃鞠咸豐五年摹《琴隱道 人象》并題詞。繼列“原刻校閲姓氏”共十四人,“重刻校閲姓氏”共十人。 正文詩集三十六卷,詩編年,起乾隆五十六年,湯貽汾時年十四,終咸豐三 年自沉。卷末附曹士虎跋、再跋。曹士虎同治十三年春《再跋》云: “猶幸當時刻 竟之後,曾經刷印數部,而欲先覩爲快者分攜而去,然屬之誰人,亦不復記憶。 因念貞愍公忠義大節照耀千古,固不沾沾藉詩以傳其人,惟一生心血所寓,非惟 不能廣傳於世,并其原稿失之,則予之負公甚矣。搜訪無由,疚心日切。去歲晤 - 19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吴平齋觀察,知其當時分取一部,尚存篋笥,急索示余,驚喜交集。隨與平翁倡 集捐資,召匠付梓,並倩蔣心香部曹重加校閲。集中祗刪去疊韻數首,餘悉照原 刻之,存其舊也。嗚乎,公之集兩付梨棗,均敗於垂成。迄今歷二十餘年之久, 始得告蕆。是役良屬不易,從此藏之名山,永傳勿替,予可以少釋其疚矣。刻既 成,因復識數語於卷後。同治十有三年甲戌春日,士虎謹再跋。”

- 198 -

結語

結語 湯貽汾以儒將往來大江南北,親歷諸多重大歷史事件,才情氣節,爲世推重。 “文士才華武將軀”,湯貽汾工詩善畫,繪畫成就尤爲突出,被公認爲是繼惲南田 之後,常州畫派最著名的畫家。湯貽汾生活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轉型期,現存詩詞、 書畫、雜劇等作品,既是其個人心路歷程的集中展示,也是研究近世文學藝術史 的珍貴標本。 在傳統價值觀裏,男子從軍爲官,馬革裹尸,直言敢諫,是謂忠;女子從一 而終,含辛茹苦,荊釵裙布,是謂貞。湯貽汾祖父湯大奎、父湯荀業守土盡責, 力戰而死,是對國家的忠誠;母楊氏奉養婆母,撫育幼子,是對家族的忠誠。對 象有所不同,而精神實質是一致的。忠孝家風,構成了湯貽汾的人生底色。 縱觀湯貽汾的人生畫卷,忠孝底色上最爲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金陵城破, 投水殉難。湯貽汾赴水壯舉,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湯貽汾 出身忠孝之家,一生服官恪盡職守,晚年退居金陵,仍葆有强烈的社會責任感。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破南京城,湯貽汾復以七十六歲高齡召集鄉勇抵抗,在 慘烈的巷戰後,見回天無力,從容赴死。可以説,湯貽汾在投水前,已爲挽救時 局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湯貽汾選擇自沉,是對父、祖以身殉國的繼承,是人生 價值的最終的自我實現。 湯貽汾殉難時,已無守土之責,故而給當時社會,造成巨大的輿論衝擊。身 爲忠烈之後,或者説雲騎尉世職與武將身份,決定了湯貽汾對國家,有著比普通 人更高的政治認同和道德責任。縱然舐犢情深,在家國大義面前,湯貽汾仍聽從 內心使命感的召喚,將國家、家族的榮譽,置於個人生命之上,真可謂“死生輕, 忠義重”。湯貽汾毫不留意身後之事,表明他在赴難之時,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 值,達到了生命的圓滿。

作爲“孝子之子忠臣孫”,湯貽汾對古代殉節忠臣多有膜拜,從中汲取了豐富 的精神和人格力量。湯貽汾戎馬一生,宦蹟遍歷南北,爲官一方,必遍訪古蹟名 - 19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勝,興之所至,輙發爲吟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崇敬之 情。湯貽汾歌詠文天祥視死如歸,借朝天圍抒發了自己的忠義報國之情。屈原也 是湯貽汾景仰的先賢之一。 湯貽汾承繼忠孝家風,不僅表現爲從容殉難的大義凜然,還在於身爲武將的 有守有爲。湯貽汾的清廉自持,源於世襲武職的榮譽感,及秉持清白家聲的强烈 意願。當清白家聲遭到質疑時,胸無城府的湯貽汾,反應是極其激烈的。湯貽汾 晚年痛罵譚組綬,仍可見其對家聲的珍視。清廉自守是湯貽汾的底線,有所作爲 是湯貽汾報國之志的展現。 作爲儒將的湯貽汾,其詩畫之名,生前已天下皆知。常州經濟發達,文化昌 盛,常州人“秀而多文”, “敏於習文”,湯貽汾生長其間,性格及價值觀多有濡染。 湯大奎負詩才,會試所選科目即爲《詩》,然不慕時俗,著有《緯堂詩鈔》等。湯 貽汾父湯荀業亦有詩名,有《與竹居棄稿》傳世;母楊氏亦善琴工詩,夫妻唱和 不斷,伉儷情深。 武將與文人,看似矛盾的兩種身份,在湯貽汾身上得到了深度契合。湯貽汾 身爲武將,兼有文人的浪漫情懷,使乏味的緝盜生活,增加了戲謔超妙的色彩。 兩次道服緝訪,湯貽汾皆樂在其中,實現了人性的回歸,以及對武將身份的暫時 超越。湯貽汾少年襲爵,早任武職,加之生性天真爛漫,較同時文人多一分瀟灑 舒朗。一生戎馬南北,眼界開闊,晚年的湯貽汾,性格又添加了大氣通脱。湯貽 汾一生好遊名山,興之所至,信馬由韁。此外,湯貽汾交友,並無車笠之見,樂 於結交方外奇人,引爲終身之友的董進,亦爲布衣。文人往往寄情於篆刻,湯貽 汾身爲武將,則以鑄劍代之。湯貽汾自鑄二劍,一曰“錯”,一曰“琴賓”。湯貽 汾以文人而爲武將,猶琴音中雜劍氣,成爲當時文人群體中獨具個性的存在。 武將與文人心態的融合,促成了湯貽汾風神獨具的藝術創作。總而言之,湯 貽汾繪畫妙處,一在得物之神似,二在風格、筆墨皆疏朗不凝滯,略欠缺畫面整 體性。同樣的特點,亦體現在湯貽汾詩歌創作中。

- 200 -

附録

附録 從笪重光《畫筌》到湯貽汾《畫筌析覽》 清初畫家笪重光(1621~1692)①,著有《畫筌》 ,駢體文六千餘字,無章節, 闡述作畫的構思與技法。“畫筌”出《莊子》“得魚而忘筌”之典。笪重光認爲 《畫筌》只是實現獨立創作的途徑,學成後應當有所超越。這既是自謙,也是文 人畫自由精神的體現。《畫筌》得到同時代王翬(1632~1717)、惲南田(1633~ 1690)等大畫家的贊許,並有評語穿插其間,可見當時的廣泛影響。嘉道間文人 畫家湯貽汾(1778~1853) ,與笪重光結緣於丹徒,以精神爲契合,對《畫筌》產 生興趣,析爲兩卷十則,每則後復獨抒己見,成《畫筌析覽》一書。在繼承《畫 筌》思辨精神的同時,又强調秉持夙慧與獨立創作,在畫學上有所突破。兹參以 相關史料,闡釋從《畫筌》到《畫筌析覽》的精神傳承與理論嬗變,進而探究湯 貽汾的畫學思想,就教於學界同仁。 一、湯貽汾與笪重光的精神契合 湯貽汾作爲惲南田之後常州最著名的畫家,生平及繪畫創作,早已引起學界 的關注。 《清史稿》云:“清畫家聞人多在乾隆以前,自道光後卓然名家者,惟湯 ② 《畫筌析覽》是湯貽汾結合自身創作實踐, 貽汾、戴熙二人。” 評價是非常高的。

對古今繪畫理論的總結和提煉,在清代畫史上亦有一席之地。湯貽汾選擇笪重光 《畫筌》作爲立論之基,是因爲二人地域、身份、心靈皆有共通之處,是一種精 神契合的產物。 (一)結緣丹徒 笪重光是丹徒人,湯貽汾曾在丹徒爲官。嘉慶五年(1800)四月,世襲雲騎 尉湯貽汾任京江營守備(正五品) ,駐江蘇鎮江府城丹徒縣圌山寨,翌年春卸任。 官丹徒一載,湯貽汾遍訪精法樓等名勝,與當地文人王文治、馮錫宸、顧堃等往 來密切,多有唱和,廣泛參與了當地的文化生活。笪重光是丹徒著名畫家,湯貽 ①

笪重光生年,本文采閔靖陽《辟笪重光生年之謬》説,見《書法賞評》2016 年第 3 期,14 頁。



《清史稿》卷五〇四《藝術三》,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 1994 年版,第 46 冊,第 13916 頁。 - 20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汾得見其真蹟,大爲稱許,對其繪畫理論產生了深入探索的興趣,當在情理之中。 湯貽汾《畫筌析覽自序》説: 先生丹徒人,名重光,字在辛,自號江上外史。順治壬辰(1652)進士, 官僉都御史。予向居其鄉,多見真蹟,皆神與古會,非深入畫禪,能道此中 三昧耶?嘉慶甲子(1804)上巳,雨生湯貽汾識。 闡述了與笪重光產生地域因緣,並選擇《畫筌》作爲立論基礎的心路歷程。笪重 光爲丹徒人,罷官後又歸隱於此,故當地多有畫作流傳。湯貽汾宦遊丹徒,有緣 得見真蹟並悟其真意,是以《畫筌》立論的直接原因。 (二)官員畫家 湯貽汾與笪重光,有著畫家與官員的雙重身份認同。 《畫筌》介紹的技法,無 一不是笪重光在創作實踐中總結而來, 《畫筌析覽》更是湯貽汾繪畫經驗的昇華, 笪重光與湯貽汾達成理論共識的首要基礎,便是畫家身份的契合。秦祖永《桐陰 論畫》,列笪重光爲“逸品”,讚賞其對筆法與墨法的精妙把握: 笪江上侍御重光,風流儒雅,跌宕多姿。筆墨二字,闡微入妙。閑寫山 水,高情逸趣橫溢豪端,良由鑒賞精也。肥不俗,濕不溷,視世之有筆無墨, 有墨無筆者,相去奚啻天壤! 笪重光山水有逸趣,筆墨和諧,遠超時俗。然而秦祖永指出,笪重光畫作精妙, 也源於高超的鑒賞能力。笪重光精於畫學,下筆之時便有成竹在胸,而創作實踐 的不斷豐富,也完善了笪重光的繪畫理論,這便是畫家身份與畫學思想的相互作 用。湯貽汾選擇笪重光,畫家是二人之間第一重身份認同。 畫論多爲擅畫者闡發,單純的畫家身份,不足以讓湯貽汾在歷代畫論中,選 擇《畫筌》作爲立論之基。共通的社會角色,即官員身份,是二人的又一身份契 合點。湯貽汾襲爵後,由京口守備,仕至浙江樂清副將(從二品) 。謝堃《春草堂 詩話》卷一云: 世稱武臣能詩者,曹景宗也;武臣能畫者,李思訓也。余友湯雨生參帥 兼之,故曾賓谷侍郎有《湯生歌》贈參帥,云:“班超傭書投筆起,丈夫當 效傅介子。湯生年少一書生,今作百夫之長耳。相從將軍泛樓船,暮歸蠻府 - 202 -

附録

飛華箋。八分書似刁斗銘,千首詩過交河篇。日南半壁天海空,山川形勢全 在胸。興來揮寫著絹素,咫尺萬里乘長風。武夫中有湯生否,學士文人猶落 後。可惜湯生好身手,但與吾儕爭不朽。偏裨何日樹功勳,金印懸來大如斗。” 讀此詩,可以想見其風度。贈此詩,參帥猶作騎尉時也。 廣東布政使曾燠的《湯生歌》 ,作於湯貽汾守備廣東時,湯貽汾儒將形象,躍然紙 上。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破南京城,已退隱的湯貽汾組織鄉勇抵抗,事敗殉 節,悲壯慷慨。笪重光以科舉入仕,其英武之氣,報國之情,未嘗稍減。湯貽汾 爲武將,其英武表現爲海天在胸,運籌帷幄;笪重光爲文臣,英武之氣則體現爲 直言敢諫,不畏權貴。笪重光巡按江西,因彈劾大學士明珠、余國柱(正一品), 棄官歸里。英武之氣,根源于深沉的報國之情。“位卑未敢忘憂國”,退隱之身 而不忘報國之念,是笪重光與湯貽汾共同的人生選擇。同爲精於創作,有所建樹 的畫家,皆是英武果敢,忠心報國的官員,身份認同,拉近了湯貽汾與笪重光的 距離,爲從《畫筌》到《畫筌析覽》鋪平了道路。 (三)慕道抱樸 笪重光與湯貽汾皆服膺道家學説,心靈上頗多契合,是湯貽汾選擇《畫筌》 立論的決定性因素。笪重光與湯貽汾皆爲官員,卻不失赤子之心。褚人獲曾記載 笪重光的一則軼事: 順治壬辰,句容笪在辛重光聯捷禮闈,以丁艱歸里,過吴門,寓同年姚茵 稚馠先生家。一日閑步至吴子纓命館,推測子平。在辛貌質樸,又麻衣麻冠, 絶無貴介容,子纓爲之布算,亦甚忽略,並不譽及科甲功名。一字推畢,在辛 取子纓所持素扇,書高達夫“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 衣看”句。後題“笪重光書”,以子纓牌板書“命友天下士”,故書此詩以譏 之也。子纓見之,惶愧無地,而在辛毫無怒容,一笑而别。抵暮,其牌板已爲 人取去牌,有爲之介紹者,饋銀十二兩,始得返璧。① 笪重光順治九年(1652)進士,丁憂里居,不以貴介姿態示人。偶遇輕慢而不失



褚人獲《堅瓠餘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第 1262 冊,第 286 頁。 - 20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風度,題句譏諷後,一笑而别。麻衣麻冠,本無驕人之意;題句笑别,方見平常 之心。笪重光得功名,卻不爲之束縛羈絆,瀟灑從容。湯貽汾官山西靈丘都司時, 亦有黄巾衲訪之佳話。其內斂平和,可謂共通。 湯貽汾曾扮作道士,笪重光也有學道的經歷。據《長春道教源流》載:“朱 太倥字沖陽,昆山人,讀書好古,得詹真人法。句容笪重光、青浦諸嗣郢與之遊, 直以師事之。問飛升、黄白之事,即叱曰外道也。”①朱太倥叱飛升、黄白之事爲 “外道”,其所仲者,應在內丹,即自身的內在修爲。這種超越表像的精神體驗, 對笪重光《畫筌》超越技法的畫學觀,或有啟發。笪重光生平好道,罷官歸隱後, 有成爲道士。楊鍾羲《雪橋詩話》載: (笪重光)棄官去,不知所終。“郁岡掃葉道人”,其别號也。嘯亭主 人謂,有金氏子隨舅氏某之官甘肅,遇道士於漢龍山,年九十餘,作江南語, 狀貌偉然,頗善書法。自云曾爲諫職,以劾權相去官,自稱“繡發山人”, 不言姓字里居,金氏子屢叩之,不告也。及歸,告諸士大夫,皆云其狀彷佛 侍御,然終無佐證。 笪重光别號“郁岡掃葉道人”,湯貽汾亦别號“錯道人”、“琴隱道人”。湯貽 汾天性瀟灑,襲爵後又雜學旁收,較少受傳統思想束縛。爲官後,湯貽汾廣交方 外, 《逍遙巾》一劇中更是道服出場,足見其慕道之心。道家崇自然,尚超越。生 活中,笪重光與湯貽汾皆能超越社會身份而自得其樂。繪畫理論上,從《畫筌》 到《畫筌析覽》,皆主張超越技法,回歸本心,二者可謂共通。

二、湯貽汾對笪重光的理論承繼 在與先賢笪重光精神契合的基礎上,湯貽汾以《畫筌》立論,嘉慶九年(1804) 撰成《畫筌析覽》 。此時,湯貽汾已官三江營守備,繪畫亦近於成熟,保持了《畫 筌》重畫品、尚思辨、崇自然之理論特色。湯貽汾將《畫筌》條分縷析,具象與 抽象互化,使原作的立論更加清晰,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民國東莞陳氏刻聚德堂叢書本。 - 204 -

附録

(一)創作成熟時的理論結晶 湯貽汾《畫筌析覽》作于嘉慶八、九年間,時官三江營守備,乃其繪畫創作 臻於成熟時期。因其繪畫成熟,故能於理論上承繼前賢。詩集中首次記載作畫與 贈畫,即繪畫成熟的標誌。湯貽汾《春日過霍家橋,喜其幽境,偶寫一圖》詩, 即作於此時: 等寫吹月愛瓊簫,知是揚州第幾橋。港曲有舟通大海,寺門無日不春潮。 朱幡過處花俱笑,碧草生時馬便驕。繪出水鄉幽絶景,一番客路最魂銷。(《琴 隱園詩集》卷三)

湯貽汾官署駐地,在揚州城東南三十里,霍家橋在揚州城東,爲往來必經之處。 湯貽汾行至霍家橋,爲盎然春意所動,即興作畫。觸春色而成圖,見湯貽汾靈感 充盈,信手拈來;作畫於旅途之中,知揮毫潑墨,已爲生活常態。詩集編訂於晚 年,此詩爲記繪事之始,見湯貽汾此時對自己的繪畫水准已頗自信。值得注意的 是,湯貽汾《琴隱園詩集》中首次記載贈畫,亦在此時,卷三《仙朗峰燾學博家 於朗山之陽,聲溪之上,有亭曰“賓山亭”,索圖並題》詩: 山不在高仙則名,誰呼爲主誰爲賓?十年衫色如出青,一朝涅入紅黄塵。 仙乎仙乎好歸去,朗山不住聲溪住。君不見,溪上花如霞,山頭雲似絮。縱 使隨風逐水行,不曾離卻江南路。君將改官大令。 仙燾爲安徽寧國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嘉慶七年(1802)官江蘇泰興縣學 訓導,湯貽汾曾任泰興都司,想二人應由此結緣。仙燾索畫,見湯貽汾此時已有 畫名。此詩入集,可視爲湯貽汾對自身繪畫成熟的再次確認。作《畫筌析覽》之 時,湯貽汾的繪畫創作已近於成熟,此作是其畫學思想的凝結。 (二)儒道互補的思辨承繼 文人托物言志,故作畫多有寄寓;道家清淨逍遙,則論畫通脱超越。笪重光 與湯貽汾皆爲文人,又深受道家思想薰陶,從《畫筌》到《畫筌析覽》 ,傳承了重 畫品、尚思辨、崇自然的理論特徵。 如何定位繪畫,是構建畫論體系的根本,笪重光與湯貽汾皆視繪畫爲表情達 意的途徑,有著近乎傳統詩文的地位,是嚴肅的創作,需要認真對待。 《畫筌》起 - 20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首,笪重光開宗明義指出,畫家的修養決定著畫作的水准: 繪事之傳尚矣。代有名家,格因品殊,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爲畫訣, 散在藝林,六法六長,頗聞要略。然人非其人,畫難爲畫,師心踵習,迄無 得焉。聊攄所見,輯以成篇。 笪重光考察歷代繪畫名家,發現他們多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並保持獨立的人格, 堪稱高士。繪畫的傳習,若只重視技法,忽略畫家自身修養,精神上得不到提升, 畫品亦不能精進。笪重光作《畫筌》 ,意在糾正視繪畫爲一般技能的偏頗,重新喚 起對畫家修養、精神活動的重視。論皴法,笪重光稱“劈斧近於作家,文人出之 而峭;鬼臉易生習氣,名手爲之而遒。”斧劈皴棱角分明,鬼臉皴玲瓏剔透,此 兩種皴法,因其傳統而易生俗態。“文人”“名手”爲之,能於剛勁中見靈秀, 通透中生力度,足見笪重光强調主觀,珍視創作,對畫家要求極高。湯貽汾《畫 筌析覽》論時景,亦可見對畫家修養的重視: 時景既識其常,當知其變。蓋一物之有無莫定,由四方之氣候不齊。如 塞北多霜,嶺南無雪,是景以地論,不以時分。畫雖小道,亦欲兼達夫地氣 天時,而後可以爲之也。 湯貽汾以繪畫爲“小道”,顯然是對時俗繪畫理念的概括,他的意旨恰恰相反。 作爲畫家,既要把握傳統的繪畫題材,又要悉心體察萬籟的細微之變,這種嚴謹 的創作態度,是對繪畫作爲藝術的重視。 笪重光與湯貽汾皆重畫品,視繪畫爲精神活動的外化,故而從《畫筌》到《畫 筌析覽》 ,呈現出尚思辨的理論特色。如論畫樹,笪重光説:“一本之穿插掩映, 還如一林;一林之倚讓乘承,宛同一本”。畫好一棵樹,要善於佈置枝葉,如同 描繪一片森林;描繪一片森林,又要注意和諧渾融,使之如同一棵樹。笪重光對 景物自身及景物之間關係的思考,貫穿了《畫筌》全篇。一棵樹,要“密葉偶間 枯槎,頓添生致”;樹石之間,則“石本頑,樹活則靈”。更廣闊的山水間,是 “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理其山形”。視野延展到畫作整體,便成了 虛實有無的考量: 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何從著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 - 206 -

附録

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 無畫處皆成妙境。 景物自身的圓滿,景物之間的溝通,畫面整體的構建,虛實有無的佈置,皆是笪 重光《畫筌》的思辨內容。經過重重思辨,笪重光凝結出自己的創作原則,即“目 中有山,始可作樹;意中有水,方許作山。”在《畫筌析覽》中,湯貽汾將這一 思辨歸納爲“相顧而自顧”,並擴展到更爲深廣的領域。水作爲一類景物,因形 態不同而面貌各異,“水性至柔,是瀑必勁;水性至動,是潭必定。江海無風亦 波,溪澗有紋亦靜。”湯貽汾對部分與整體關係的思辨,從景物間的相互映襯, 進一步推衍到天人交感: 春夏秋冬,早暮晝夜,時之不同者也;風雨雪月,煙霧雲霞,景之不同 者也。景則由時而現,時則因景可知。 湯貽浚跋《畫筌析覽》稱,自《芥子園畫譜》問世以來,“舉一不反者,下筆輒 如刻板”,其兄《畫筌析覽》於此有所矯正,可謂中肯。《畫筌》《畫筌析覽》絶 少探討具體畫法,而著重闡發主次虛實的辨證關係。在展現作者思辨過程的同時, 也啟發了讀者的創作靈感,以期擺脱千人一面的窠臼。 道法自然,笪重光與湯貽汾皆服膺道家文化。崇尚自然,是《畫筌》與《畫 筌析覽》的又一理論特色。笪重光《畫筌》説:“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 寫照。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畫筌》是繪畫教材,更是作者師法 自然的筆記。在佈景上,要遵循自然界規律,“衆水匯而成潭,兩崖逼而爲瀑”。 同是畫樹,既要因地制宜,“坡間之樹扶疏,石上之枝偃蹇”;又要相時而動, “春條擢秀,夏木垂陰,霜枝葉零,寒柯枝鎖”。笪重光繪畫遵循的自然,也包 括人文景物,“島嶼孤清,屋舍豈宜叢雜?”描繪蕭條意境,斷不可多置屋舍; 而營造田園風光,則“村聚密其井煙”。總而言之, 《畫筌》追求最大程度地還原 自然真實,“景不嫌奇,必求境實”。若刻意追求某種特定效果,而喪失真實, 在笪重光看來,是得不償失的: 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邱之惡境。怪僻之形易 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 - 20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師法自然,作尋常之景;苦心孤詣,成不厭之觀。尊重自然規律的藝術創作,是 笪重光提倡的,湯貽汾《畫筌析覽》於此亦有傳承: 人知欲學《蘭亭》 ,則竟學《蘭亭》 ,不屑臨松雪所臨之《蘭亭》 。造化生 物, 《蘭亭》也;古畫雖佳,松雪之《蘭亭》也。何獨于畫而甘自舍真就假耶? 這段話,湯貽汾意在强調不必盲從古人。王羲之所書《蘭亭序》 ,與趙孟頫所臨《蘭 亭序》 ,皆爲珍品,但若要得右軍真傳,大可不必取道松雪。湯貽汾的比喻,既肯 定了前人的成就,也明確了師法自然,匠心獨運,才是實現獨立創作的根本途徑。 (三)文本形態的整合優化 湯貽汾徵引《畫筌》並附以己見,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對笪重光原作文本形 態的整合優化。 《畫筌》六千余字,正文不分段,信筆揮灑自如,不拘一時一事, 對讀者的創作經驗與領悟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湯貽汾摘《畫筌》句,分爲 上、下兩卷。上卷五章,介紹特定景物的畫法,由主到次,分别爲山、水、樹石、 點綴、時景;下卷分析具體技法與創作心態,五章分别爲鈎皴染點、用筆用墨、 設色、雜論、總論。《畫筌》原文後,湯貽汾附以評點,成《畫筌析覽》,謝蘭生 跋云: 《畫筌》一篇綜括大要,隨筆所之,自成片段。善悟者,領取意致,莫 不心解,而初學時或茫如也。雨生都尉條析之,復以己見詮補焉。其原書如 正幅帷裳,雨生去襞積加殺縫,俾適於用。其詮補則針工綿密,益熨貼耳。 帷裳乃古代祭服,用整幅布料製成,不加裁剪,難以穿著。謝蘭生以帷裳比《畫 筌》,言其立論精妙,卻錯綜複雜,難以領會。湯貽汾析釋《畫筌》,則是恰到好 處的剪裁縫補。二者神氣貫通,渾然一體,正如熨帖綿密的針腳,不著痕蹟。精 當的比喻,凸顯了湯貽汾對《畫筌》的梳理整合之功。 抽象事物的具象化,即形象的比喻,是湯貽汾使《畫筌》更加明晰易懂的主 要途徑。 《畫筌析覽》卷下第六章,專論鉤皴染點,湯貽汾云:“鉤皴染點之於畫, 猶點畫撇捺之於字也。點畫撇捺合之爲字,分之固各有其法,惟畫亦然。”湯貽 汾將抽象的鈎、皴、染、點等繪畫筆法,比喻成寫字的點、畫、撇、捺,即便未 能深通畫理之人,讀到此處,也可明瞭具體筆法與整體畫作的關係。在此基礎上, - 208 -

附録

湯貽汾又闡述了具體筆法不專用於描繪某一特定景物,就像筆劃不專用於寫某一 個字一樣,“諸法不徒用之于石,用於樹一也。樹大腹必加皴,身必施點,或鉤 或染,偏廢不能。”諸法自由組合,靈活運用,方爲要訣妙處。湯貽汾用簡明形 象的語言,闡述了通達實用的技法觀。 《畫筌析覽》卷下第九章雜論,湯貽汾以人 體設喻,亦十分恰切。“畫以樹石爲筋骨,以徑路爲血脈,以煙雲爲裳衣,以人 物爲眉目。筋骨不可不强,血脈不可不通,裳衣不可不楚,眉目不可不朗。” 四 個簡短的比喻,道破了一幅優秀作品對具體景物的要求,也明確了景物與整體的 關係。此章引笪重光《畫筌》五百餘字,無外此理,真可謂化繁爲簡,言簡意賅。 具體描述的抽象化,即精准的概括,是湯貽汾解析《畫筌》的另一重要手法。 《畫筌析覽》卷上第五章論時景,引《畫筌》原文一百餘字,皆在描繪具體景致: 雲裏帝城,山龍蟠而虎踞;雨中春樹,屋鱗次而鴻冥。愛落景之開紅, 值山嵐之送晩。柔雲斷而還續,宿霧斂而猶舒。散秋色于平林,收夏雲於深 岫。危峰障日,亂壑奔江;空水際天,斷山銜月。雪殘春岸,煙帶遙岑;日 落川長,雲平野闊。雨景霾痕宜忌,風林狂態堪嗔。雪意清寒,休爲染重; 雲光幻作,少用鉤盤。曉霧昏煙,景色何容交錯;秋陰春靄,氣候難以相干。 笪重光在《畫筌》中,描述了各種具體景物在特定季節的繪畫要領,强調了畫家 對季節、時序的把握,但字句駢儷而繁雜,讀者往往沉浸于豐富的物象之中,難 究其竟。且文筆優美,作爲文學作品欣賞,亦無不可。湯貽汾析釋《畫筌》的可 貴之處在於,用不失文學性的語言,將笪重光所要闡釋的理論,更爲簡潔明確地 展現出來:“故下筆貴于立景,論畫先欲知時。” 張如芝跋《畫筌析覽》 ,稱《畫筌》“數千百言,句句俱是好畫”,可作畫譜 看。但“若泥其句語,而遺其景象,失前人意矣。”《畫筌》語言的豐富優美,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對其理論內涵的把握。湯貽汾精准地加以概括,真“度《畫 筌》之金針”,“後來之寶筏”也。 三、湯貽汾於笪重光畫論的延展 湯貽汾爲武將,亦是文人,守備揚州時撰《畫筌析覽》 ,融進了廣陵的精英文 化圈。文人情懷瀟灑自適,故《畫筌析覽》在承繼《畫筌》理論特色的基礎上, - 20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重視靈動自然的創作心態,技法上講求突破成規,獨立自信。 (一)秉持瀟灑自適的文人情懷 文人情懷,是湯貽汾延展笪重光畫論的心理基礎。湯貽汾出身書香門第,從 童年起,承繼了父、祖的傳統文人生活方式,故終生不脱文人底色。晚年所作《七 十感舊》組詩,第十六首自注,憶及早歲讀書經歷: 戊申冬,讀書天井巷汪氏。業師錢鷗泉先生,年七十餘,居滆湖之濱, 工書善弈。明年,受業於姑之夫汪峴山先生,去巷稍西,予下榻樓下,即姑 居室後。讀書處池館清幽,有危柯奇石,翠筱紫藤,始學爲文。至秋,又受 業於莊容台先生,主仁里巷壽南堂,莊氏蓋容台先生之族,而予姑適莊達甫 先生,亦共宅居,予依姑餐寢,至次年歲終而止。辛亥、壬子,延師蔡質夫 先生于家,始應試。癸丑年十六,屆當引見,遂輟讀。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冬,十一歲的湯貽汾始習制舉文,五年間先後師從 四人,輾轉三處,兩度就外傅,孤兒寡母,支撐不易。湯貽汾得襲雲騎尉,十二 歲已食半俸,本無生計之虞,母親楊氏仍督其勤習帖括。後應童子試不第,至十 六歲晉京引見後,始放棄舉業。這種文人底色,在撰寫《畫筌析覽》時,得到了 一次集中的展現。湯貽汾守備三江營時,駐地風景宜人,流連其中,身心愉悅, 可稱“吏隱”,官舍更是用心營構的詩意空間: 三江官舍有樓七楹,江環三面,隔岸桃花數十里。季蓮溪征君、張老姜 布衣、洪稚存太史先後過訪,留詩見貽。予嘗築高亭於梨杏梢頭,初登見月, 即以“江月”名亭。 環水對花,已是妙境自有;築亭得月,更見文心偶成。三江營官舍,與其説是湯 貽汾的辦公場所,不如説是任意揮灑性情的個人空間。故友新知,同僚士庶,前 輩後生,均曾在三江官舍優遊唱和,盡興而返。除了三江官舍,毗鄰的揚州府城, 亦是同儕唱酬之地。湯貽汾“居江上五年,往來揚州者屢”,詩集中與揚州文友 的互動俯仰皆是,瓊花觀、安定書院等揚州名勝,頻見筆端。 《七十感舊》列揚州 師友十六人,身份囊括官員方外、土著留寓,足見交遊之廣,契合之深。湯貽汾

- 210 -

附録

守備揚州,以疏忽失職罷去,亦從側面見其平日的瀟灑自適①。 (二)推崇靈動自然的創作心態 湯貽汾秉持文人情懷,加之生性瀟灑, 《畫筌析覽》也推崇靈動自然的創作心 態。 《畫筌》重畫品,强調畫家文化修養、獨立人格的重要性,未述及創作心態。 靈動自然的創作心態,是湯貽汾對自身藝術實踐的體悟,對畫家作爲創作主體的 進一步關注,可以看做是對《畫筌》內容的豐富和補充,昇華、完善了笪重光的 繪畫理論。湯貽汾認爲,精通繪畫藝術的關鍵,首在“夙慧”: 先生曰:“人非其人,畫難爲畫。”騷人高士,斯其人矣,然猶必具有 夙慧,而後可以言畫。唐人詩曰:“宿世應詞客,前身是畫師。”言其慧不 自今耳。故畫之爲道,如酒有别腸,詩有别才,不能蓋終不能也。 湯貽汾推崇的“夙慧”是先驗的,不是後天培養的領悟能力。擁有夙慧,“觀庭 中一樹,便可想像千林;對盆裏一拳,亦即度知五嶽”,下筆如有神助。缺乏夙 慧,則導致“團搦”,即煞費苦心以求盡善盡美,“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經營 極矣”,即便大功告成,難免生氣全無,“非畫之上乘也”。撰《畫筌析覽》時, 湯貽汾繪畫臻於成熟,認爲理想的創作狀態,應是“意所至即氣所發,筆所觸即 機所乘”。這種狀態下,畫家爲“夙慧”所引導,心態靈動自然。 對靈動自然創作心態的推崇,滲透在湯貽汾論具體景物的描繪中。 《畫筌析覽》 第一章論畫山,湯貽汾以前人“三遠”之説立論,即畫山“高遠之勢突兀,深遠 之意重疊,平遠之致沖融”。古人同時給出了“三遠”的實現途徑,即補繪其他 景物,以資襯托:“遠欲其高,當以泉高之遠;欲其深,當以雲深之遠;欲其平, 當以煙平之”。湯貽汾認爲,即便“三遠”有成法可參,而“遠”仍不可得,失 敗的根源,在於創作心態,即“病在筆墨太癡”。湯貽汾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是 調節心態,“砭之只一字,曰‘松’”。松,即靈動自然的創作心態。言爲心聲, 畫爲心像,心平氣和,筆底方呈幽遠之境。寧靜致遠,即是如此。 靈動自然的創作心態,生髮於“夙慧”,在藝術選擇上,體現爲保持獨特的



詳見拙文《湯貽汾守備揚州期間的文學創作》,黑龍江大學 2014 年碩士學位論文。 - 21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風格,不委曲求全。 《畫筌析覽》第三章論樹石畫法,湯貽汾借此總結了前人成功 的創作經驗: 工於葉者多圖春夏,能於枝者盡作秋冬。切勿諱短而强長,就生而舍熟。 故子久多春,而雲林多秋,松年多冬,而南宫多夏。兼長固爲能品,不如專 習之。尤能專習,果已化工,庶可兼長而俱化。 擅畫葉者多作春夏之景,能寫枝者多成秋冬之圖。看似是藝術探索的懶惰,實則 是對自身所長的清醒認識,也是歷史上黄公望、倪瓚諸大家的選擇。在湯貽汾看 來,博採衆長固然可喜,但若無法達到化境,難免淪爲平庸,墮入俗流。保持自 身獨特的風格,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反而有可能接近融會貫通的最高境界。湯貽 汾主張畫家選擇自身擅長的創作,是對內在自然的順應,發展了《畫筌》崇尚自 然的理念。 (三)凸顯獨立自信的藝術追求 湯貽汾珍視靈動自然的創作心態,尊重畫家個性風格,理論上獨立自信,呈 現出對傳統畫學的全面超越。笪重光《畫筌》崇尚自然,主張師法造化,不爲成 規所縛,“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笪重光列舉了歷代畫史的成功案 例: 叔達變爲子久,海嶽化爲房山。黄鶴師右丞,而自具蒼深;梅花祖巨然, 而獨稱渾厚。 黄公望、高克恭的繪畫風格,分别脱胎於董源與米芾。王蒙、王冕各自師法王維 和巨然和尚,而别具新意。笪重光心中的“不拘法”是“變門庭”,即在既有藝 術經驗基礎上,實現個人的突破。湯貽汾《畫筌析覽》主張“神而明之,自可離 法而立”,徹底擺脱“門庭”束縛,是更進一步的崇尚自然。 歷代大畫家,皆具鮮明的藝術風格。超越某一畫家,意味著對特定審美範式 的突破。湯貽汾主張離法而立,認爲執著古人,是對繪畫藝術本質的背離: 畫象也,象其物也。今人每畫,必曰“仿某、法某”,故一搦管,即以 一古人入其胸,未嘗以造化所生之物入其胸。以造化生物入其胸,則象物; 以古人入其胸,則僅能象其象。 - 212 -

附録

繪畫是對自然景物的藝術再現,故畫家構思,應是觀察提煉世間萬物的千姿百態, 而不是一頭紮進故紙堆,選擇一位古人,匍匐其腳下。心中充盈萬籟,筆下風光 無限;眼裏儘是古人,紙上靈氣全無。胸中不可有古人,是湯貽汾堅決的態度。 論及具體畫法,湯貽汾對定法的突破,也同樣徹底。鉤法、染法已是豐富,皴法、 點法更爲繁雜,在湯貽汾眼中,種種技法“皆不外乎陰陽二字”。畫家把握好“陰 陽”,即明暗對比,則“無可無不可”,進入自由揮灑之境。“必曰某家皴、某 家點,是終不過成其爲皴與點而已矣”,皴法即皴法,點法即點法,湯貽汾看來, 畫法沒有必要和某位名家綁定在一起,掌握明暗要領,即可揮灑自如。 湯貽汾擺脱名家成法的堅決態度,也體現在對特定景物的處理上。論畫山, 前人定法是:“初下正面一筆爲鼻准,結頂嶂蓋一筆爲顱骨,中間起伏轉折處爲 脈絡”。此種畫法生動形象,可操作性强。湯貽汾並不拘泥于此,“初下一筆, 亦不必拘定何處,可從正面而積累至上,亦可從嶂蓋而層折至下,總以有脈爲當。” “有脈”是畫山的基本要求,它來自細審自然景物,而非精研前人定法。前人畫 樹,講究“四歧”,出枝要兼顧前後左右四個方向,以求立體自然。這一理論, 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仍較爲合理。湯貽汾在《畫筌析覽》中,直截了當地指出, “四歧之説不可執”。因爲“有上而難得一歧,有在根而已發千岐者,枝法不一, 葉式多門”。相比自然界樹木的參差百態,“四歧”之説顯得僵硬,湯貽汾突破 此説,正是以造化爲依憑。最爲大膽的,是湯貽汾指出“不皴亦得爲石”。皴法 用以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的脈絡紋理,是畫石的必備技法。湯貽汾敢於脱離皴 法畫石的原因,在於石頭雖千差萬别,描繪“不外陰陽之理”。明暗處理,再次 成爲繪畫的關鍵,是否使用皴法,已然並不重要。“皴而尚未覺其爲石者難藥, 不皴而識其爲石者可師也”。湯貽汾論畫石,實現了對傳統皴法的徹底超越。 突破傳統繪畫觀念,也是湯貽汾獨立自信的表現。傳統觀念中,“山水樹石 而外,凡物皆點綴也”。 《畫筌析覽》上卷前四章,亦按山、水、樹石、點綴排列, 足見此説已成定論。如何定義點綴,湯貽汾自有創見: 然一圖有一圖之名,一幅有一幅之主。使名在人,則人外非主。主在屋, 則屋外皆餘。故有時以山水樹石爲餘,而以點綴爲主者,此點綴之不可不講 - 21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也。 畫面之中孰爲賓主,當由內容決定,而非傳統觀念。湯貽汾認爲,這是把握點綴 的關鍵,其重要性遠在賓隨主動、主顯賓隱等內容之上。

笪重光以“畫筌”名篇,含有讀者超越作者的期待。湯貽汾因與之精神契合 作《畫筌析覽》一書,繼承《畫筌》儒道互補理論特色的基礎上,强調靈動自然 的創作心態,並加大突破傳統束縛的力度,主張離法而自立。作爲常州畫派繼惲 南田後最優秀的畫家,湯貽汾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主張,成就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從《畫筌》到《畫筌析覽》 ,不僅是理論探索,更展現了湯貽汾瀟灑自適的精神世 界。

- 214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基礎資料類 《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詞集》四卷,湯貽汾撰,同治十三年刻本。 《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 《詞集》四卷,湯貽汾撰,蔣德馨刪訂,遼寧省圖書館 藏同治十三年鈔本。 《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詞集》四卷,湯貽汾撰,光緒元年刻本。 《琴隱園詩集》三十六卷,《詞集》四卷,湯貽汾撰,民國二年刻本。 《琴隱園詩》不分卷,湯貽汾撰,咸豐五年刻《三節合編》本。 《琴隱園詩録》不分卷,湯貽汾撰,南京圖書館藏同治八年鈔本。 《湯貞愍公遺詩》不分卷,湯貽汾撰,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 《琴隱園詞殘稿》不分卷,湯貽汾撰,光緒二十三年刻本。 《畫梅樓倚聲》一冊,湯貽汾撰,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逍遙巾》不分卷,湯貽汾撰,民國二十五年襄社石印本。 《畫筌析覽》二卷,湯貽汾撰,嘉慶十九年刻本。 《湯雨生全家夫婦子女畫山水花鳥草蟲合冊》一冊,湯貽汾等繪,民國十三年影 印本。 《湯雨生羅浮十二景》一冊,湯貽汾等繪,民國二十五年影印本。 《茅屋盜詩圖》一冊,湯貽汾等繪,民國間影印本。 《江東詞社詞選》不分卷,湯貽汾編,道光刻本。 《雙忠合璧》不分卷,湯貽汾、戴熙撰,南開大學圖書館藏鈔本。 《懷忠録》五卷,湯成烈編,咸豐八年刻本。 《斷釵吟》四卷,張澹編,清刻本。 《湯貞愍公年譜》不分卷,陳韜編,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西箴詩》一卷,湯自銘撰,道光刻《舊言集》本。 《學庸示掌》二卷,湯自銘撰,嘉慶二十年湯貽汾刻本。 《緯堂詩鈔》四卷,湯大奎撰,乾隆三十八年序刻本。 - 21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緯堂詩鈔》四卷,湯大奎撰,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 《炙硯瑣談》三卷,湯大奎撰,乾隆五十七年趙懷玉刻本。 《與竹居棄稿》一卷,湯荀業撰,嘉慶十八年刻本。 《湯氏家乘》十六卷,湯貽汾編,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湯氏家乘》十四卷,湯成烈編,同治十三年刻本。

年譜、宗譜、傳記類 《梧門先生年譜》,阮元編,嘉慶二十一年刻本。 《吴白華自訂年譜》,吴省欽編,吴敬樞續編,嘉慶間年刻本。 《收庵居士自敘年譜略》,趙懷玉撰,道光十二年刻本。 《梅庵自編年譜》,鐵保編,瑞元、瑞恩續編,道光間刻本。 《敝帚齋主人年譜》,徐鼒編,同治間刻本。 《楊蓉裳先生年譜》,楊芳燦編,余一鼇續編,光緒五年刻本。 《陳元禄自訂年譜》,陳元禄撰,清鈔本。 《梅溪先生年譜》,胡源、褚逢春編,清鈔本。 《焦理堂先生年譜》,閔爾昌編,民國十六年刻本。 《太鶴山人年譜》,端木百禄撰,陳謐補編,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先伯石州公年譜》,張繼文編,民國石印本。 《夢盦居士自編年譜》,程庭鷺撰,民國鉛印本。 《阮元年譜》,張鑒等撰,黄愛平點校,中華書局 1995 年排印本。 《孫淵如先生年譜》,張紹南撰,中華書局 1999 年影印《藕香零拾》本。 《洪北江先生年譜》,吕培撰,中華書局 2001 年《洪亮吉集》排印本。 《黄仲則年譜考略》,許雋超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劉大觀年譜考略》,許雋超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 《李星沅日記》,袁光英、童浩整理,中華書局1987年版。 《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陶湘編,宣統三年影印本。 常州《安陽楊氏族譜》,楊道徐續修,同治十二年木活字本。 - 216 -

參考文獻

常州《毘陵前黄楊氏族譜》,楊開亨續修,光緒二十一年木活字本。 常州、宜興《宜武董氏合刻家乘》,董秉清等修,民國十六年刊本。 《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方志、史書、政書、檔案類 《獻縣志》,劉徵廉修,康熙十二年刻本。 《安慶府志》,張楷纂修,康熙六十年刻本。 《宛平縣志》,王養濂修,李開泰等纂,康熙刻本傳鈔本。 《重刊荆溪縣志》,唐仲冕修,寧楷纂,嘉慶二年刻本。 《涇縣志》,李德淦修,洪亮吉纂,嘉慶十一年刻本。 《重修揚州府志》,阿克當阿等修,姚文田等纂,嘉慶十五年刻本。 《重刊江寧府志》,吕燕昭修,姚鼐纂,嘉慶十六年刻本。 《廣東通志》,阮元修,陳吕齊、劉彬華纂,道光二年刻本。 《徽州府志》,馬步蟾修,夏鑾纂,道光七年刻本。 《巢縣志》,舒夢齡纂修,道光八年刻本。 《歙縣志》,勞逢源修,沈伯棠纂,道光八年刻本。 《阜陽縣志》,周天爵修,李復慶纂,道光九年刻本。 《新會縣志》,林星章修,黄培芳等纂,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廣西通志》,謝啟昆修,胡虔纂,嘉慶七年刻同治四年重修本。 《南康縣志》,沈恩華修,盧鼎峋纂,同治十一年刻本。 《鉛山縣志》,張廷珩修,華祝三纂,同治十二年刻本。 《贛州府志》,魏瀛修,魯琪光、鍾音鴻等纂,同治十二年刻本。 《撫州府志》,許應镕、朱澄瀾修,謝煌纂,光緒二年刻本。 《肇慶府志》,屠英等修,胡森等纂,道光十三年修,光緒二年重刊本。 《清河縣志》,胡裕燕修,吴昆田、魯蕢纂,光緒二年刻本。 《重修安徽通志》,吴坤修等修,何紹基等纂,光緒四年刻本。 《武進陽湖縣志》,王其淦、吴康壽修,湯成烈等纂,光緒五年刻本。 - 217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丹徒縣志》,何紹章等修,楊履泰等纂,光緒五年刊本。 《廣州府志》,史澄撰,光緒五年刻本。 《嘉興府志》,許瑤光、王維圻修,吴仰賢纂,光緒五年刻本。 《增修甘泉縣志》,徐成敟修,陳浩恩纂,光緒七年刻本。 《蘇州府志》,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纂,同治間修,光緒八年刻本。 《江都縣續志》,謝延庚修,劉壽曾纂,光緒九年刻本。 《淮安府志》,孫雲錦修,吴昆田纂,光緒十年刻本。 《續修廬州府志》,黄雲修,林之望等纂,光緒十一年刻本。 《泰興縣志》,楊激雲修,顧曾烜纂,光緒十二年刻本。 《豐縣志》,姚鴻傑、李運昌纂修,光緒十二年刻本。 《永濟縣志》,李榮和、劉鍾麟修,張元懋纂,光緒十二年刻本。 《贛榆縣志》,王豫熙修,張謇纂,光緒十四年刻本。 《壽州志》,王萬甡纂修,孫家懌協修,光緒十六年刻本。 《重修儀徵縣志》,王檢心修,劉文淇、張安保纂,光緒十六年刻本。 《溧陽縣續志》,朱畯、王祖慶等修,馮煦等纂,光緒二十三年刻本。 《嘉應州志》,吴宗焯修,温仲和纂,光緒二十四年刻本。 《重修天津府志》,沈家本、榮銓修,徐宗亮、蔡啟盛纂,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續修浦城縣志》,翁天祜、吕渭英修,翁昭泰等纂,光緒二十六年刻本。 《昆明縣志》,戴綱孫纂,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光緒鳳陽縣志》,馮煦總修,光緒三十二年刻本。 《鎮洋縣志》,王祖畲纂,民國八年刻本。 《宿松縣志》,俞慶瀾、張燦奎纂修,民國十年刻本。 《杭州府志》,龔嘉儁修,李榕纂,光緒間修,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獻縣志》,張鼎彝纂,民國十四年刻本。 《興寧縣志》,仲振履修,陳一峰等纂,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番禹縣續志》,梁鼎芬、丁仁長等纂修,民國二十年重印本。 《吴縣志》,曹允源、李根源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 218 -

參考文獻

《南昌縣志》,魏元曠纂修,民國二十四年重刊本。 《昌平州志》,吴履福修,繆荃孫纂,民國二十八年鉛字重印本。 光緒《山西通志》,王軒等纂修,中華書局 1990 年排印本。 《嘉慶重修一統志》,嘉慶敕撰,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4 年版。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李桓輯,光緒十七年湘陰李氏增刻本。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秦國經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年影印本。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張偉仁主編,臺 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6~1995 年影印本。 《宫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故宫博物院編,臺北故宫博物院 1982~1987 年影印 本。 《宫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故宫博物院編,臺北故宫博物院 1993~1995 年影印 本。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影印本。 《乾隆帝起居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年影印本。 《嘉慶帝起居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年影印本。 《大清縉紳全書》,乾隆五十三年春京師榮慶堂刻本。 《大清縉紳全書》,嘉慶元年春京師奎文閣刻本。 《大清縉紳全書》,嘉慶二年冬京師奎文閣刻本。 《大清縉紳全書》,嘉慶三年京師榮慶堂刻本。 《大清縉紳全書》,嘉慶六年京師奎文閣本。 《大清縉紳全書》,嘉慶十一年春京師崇名堂刻本。 《清實録》,中華書局 1987 年影印本。 《清史列傳》,王鍾翰點校,中華書局 1987 年排印本。 《碑傳集》,錢儀吉纂,靳斯標點,中華書局 1993 年排印本。

别集、總集類 - 219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賞雨茅屋詩集》,曾燠撰,嘉慶九年刻本。 《知足齋文集》,朱珪撰,嘉慶九年阮元刻增修本。 《三李堂集》,金學蓮撰,嘉慶十一年刻本。 《存素堂文集》,法式善撰,嘉慶十二年程氏揚州刻本。 《存素堂詩初集録存》,法式善撰,嘉慶十二年王墉刻本。 《竹初詩鈔》,錢維喬撰,嘉慶十三年刻本。 《甌北集》,趙翼撰,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 《留春草堂詩鈔》,伊秉綬撰,嘉慶十九年秋水園刻本。 《是程堂集》,屠倬撰,嘉慶十九年真州官舍刻本。 《求當集》,張鏐撰,嘉慶二十年刻本。 《青芝山館詩集》,樂鈞撰,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小謨觴館詩文集》,彭兆蓀撰,嘉慶二十二年增修本。 《澹粹軒詩草》,王志瀜撰,嘉慶二十五年絳州守居刻本。 《子雲詩集》,方正澍撰,嘉慶間刻本。 《靈芬館詩二集》,郭麐撰,嘉慶間刻本。 《存素堂續集》,法式善撰,嘉慶間刻本。 《淵雅堂文集》,王芑孫撰,嘉慶間刻本。 《小峴山人詩文集》,秦瀛撰,嘉慶間刻本。 《亦有生齋集》,趙懷玉撰,道光元年刻本。 《惟清齋全集》,鐵保撰,道光二年石經堂刻本。 《憶山堂詩録》,宋翔鳳撰,嘉慶二十三年刻道光五年增修本。 《尚絅堂集》,劉嗣綰撰,道光六年大樹園刻本。 《㻬琈山房詩稿》,王志湉撰,道光七年刻本。 《水屋剩稿》,張道渥撰,道光八年刻本。 《澹粹續草》,王志瀜撰,道光九年刻本。 《蓬室偶吟》,湯瑤卿撰,道光十年刻本。 《賴古堂詩文集》,湯修業撰,道光十年刻本。 - 220 -

參考文獻

《論山詩選》,鮑之鍾撰,道光十二年詠真堂刻本。 《香葉草堂詩存》,羅聘撰,嘉慶刻道光十四年印本。 《江聲帆影閣詩稿》,王鳳生撰,道光十八年刻本。 《陶文毅公全集》,陶澍撰,道光二十年刻本。 《太鶴山人集》,端木國瑚撰,道光二十年刻本。 《借閑生詞》,汪遠孫撰,道光二十年刻本。 《借閑生詩》,汪遠孫撰,道光二十年刻本。 《香蘇山館詩集》,吴嵩梁撰,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太乙舟文集》,陳用光撰,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養一齋集》,李兆洛撰,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 《還讀齋詩稿》,韓崶撰,道光七年初刻,道光二十四年增刻本。 《春池文鈔》,許鯉躍撰,道光二十六年桐城許氏刻本。 《守意龕詩集》,百齡撰,道光二十六年讀書樂室刻本。 《夢樓文集》,王文治撰,道光二十九年補修本。 《亦有生齋續集》,趙懷玉撰,道光間刻本。 《琴籟閣詩鈔》,王利亨撰,道光間刻本。 《竹西客隱草堂集》,金學蓮撰,道光間刻本。 《頤道堂詩選》,陳文述撰,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間增修本。 《頤道堂文鈔》,陳文述撰,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間增修本。 《南村草堂文鈔》,鄧顯鶴撰,咸豐元年刻本。 《太乙舟詩集》,陳用光撰,咸豐四年孝友堂刻本。 《對嶽樓詩續録》,孔憲彝撰,咸豐六年刻本。 《樂志堂詩集》,譚瑩撰,咸豐九年刻本。 《雙硯齋詩鈔》,鄧廷楨撰,咸豐間刻本。 《有正味齋全集》,吴錫麒撰,咸豐同治間刻本。 《覺生詩草》,鮑桂星撰,同治四年退一步齋刻本。 《後湘詩集》,姚瑩撰,同治六年刻本。 - 221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見聞隨筆》,齊學裘撰,光緖二年刻本。 《卷施閣集》,洪亮吉撰,光緒三年洪氏授經堂增修本。 《更生齋集》,洪亮吉撰,光緖三年洪氏授經堂增修本。 《青埵山人詩》,洪飴孫撰,光緒十年陳寶琛西江使廨刻本。 《甘泉鄉人稿》,錢泰吉撰,同治十一年刻光緖十一年增修本。 《雲左山房詩鈔》,林則徐撰,光緒十二年刻本。 《瓶水齋詩集》,舒位撰,光緖十二年刻十七年增修本。 《芙蓉山館全集》,楊芳燦撰,光緒十七年活字本。 《意苕山館詩稿》,陸嵩撰,光緒十八年刻本。 《筠綠山房詩草》,湯建中撰,光緒十九年刻本。 《孫淵如先生全集》,孫星衍撰,光緒二十年刻本。 《定盦全集》,龔自珍撰,光緖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 《東洲草堂文鈔》,何紹基撰,光緒間刻本。 《悔翁詩鈔》,汪士鐸撰,光緒間刻本。 《辛壬韓江唱酬集》,洪梧撰,清刻本。 《香蘇山館全集》,吴嵩梁撰,清木犀軒刻本。 《柏梘山房全集》,梅曾亮撰,咸豐六年刻民國補修本。 《古藤書屋集》,湯承烈撰,清稿本。 《古藤書屋文抄》,湯承烈撰,清鈔本。 《揅經室集》,阮元撰,鄧經元點校,中華書局 1993 年排印本。 《甌北集》,趙翼著,李學穎、曹光甫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排印本。 《龔自珍全集》,龔自珍撰,王佩諍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排印本。 《洪亮吉集》,洪亮吉著,劉德權點校,中華書局 2001 年排印本。 《管世銘集》,管世銘著,馬振君等點校,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 《國朝詞綜補》,丁紹儀輯,光緒九年刻本。 《兩浙輶軒續録》,潘衍桐輯,光緖十七年浙江書局刻本。 《晚晴簃詩匯》,徐世昌編,聞石校點,中華書局 1990 年排印本。 - 222 -

參考文獻

《舊言集》,李兆洛輯,朱雋整理,鳳凰出版社 2015 年版。

詩話、雜著、工具書類 《香石詩話》,黄培芳著,嘉慶十六年重刻本。 《澹仙詩話》,熊璉著,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歷代畫史彙傳》,彭蘊璨著,道光刻本。 《冷廬雜識》,陸以湉著,咸豐六年刻本。 《桐陰論畫三編》,秦祖永著,光緖八年刻朱墨套印本。 《郎潛紀聞》,陳康祺著,光緒刻本。 《穰梨館過眼録》,陸心源著,光緒刻本。 《虛齋名畫録》,龐元濟著,宣統間刻本。 《廣印人傳》,葉銘輯,宣統間刻本。 《匏廬詩話》,沈濤著,清刻本。 《春草堂詩話》,謝堃著,清刻本。 《閨秀詞話》,雷瑨、雷瑊輯,民國五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經學博采録》,桂文燦著,民國刻敬躋堂叢書本。 《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録》,達受編,清鈔本。 《清稗類鈔》,徐珂編撰,中華書局 1984 年版。 《雪橋詩話三集》,楊鍾羲纂,劉承幹點校,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1 年排印本。 《民國詩話叢編》,張寅彭主編,王培軍等校點,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國朝詩人徵略》,張維屏編撰,陳永正點校,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 年排印本。 《閲微草堂筆記》,紀昀著,吴波等輯校,鳳凰出版社 2012 年版。 《龐虚齋藏清朝名賢手札》,鳳凰出版社 2016 年版。 《書蹟名品叢刊》,第 43 册,日本二玄社 1965 年影印。 《清代職官年表》,錢實甫編,中華書局 1980 年版。 《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鄭鶴聲編,中華書局 1981 年版。 《清代戲曲史》,周妙中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 223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7 年版。 《清代檔案叢談》,單士魁著,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 《清代六部成語詞典》,李鵬年等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清人詩集敘録》,袁行雲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4 年版。 《江蘇藝文志·常州卷》,錢璱之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蘇藝文志·鎮江卷》,楊積慶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清代地方官制考》,劉子楊著,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金恩輝、胡述兆主編,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1996 年 版。 《歷代名畫大觀·題跋書法》,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 年版。 《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江慶柏著,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版。 《清史編年·乾隆朝》,郭成康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清史編年·嘉慶朝》,林鐵鈞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清史編年·道光朝》,陳樺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清史編年·咸豐朝》,尹福庭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馮爾康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清人别集總目》,李靈年、楊忠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柯愈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齊魯書社 2001 年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録·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清史史料學》,馮爾康著,沈陽出版社2004年版。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江慶柏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常州家譜提要》,朱炳國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5年版。 《清朝進士題名録》,江慶柏編著,中華書局2007年版。 《中國家譜總目》,王鶴鳴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代典章制度辭典》,朱金甫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録》(增訂本),來新夏著,中華書局2011年版。 - 224 -

參考文獻

《清代常州文化繫年》,陳吉龍、葉舟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江蘇地方文獻書目》,江慶柏主編,廣陵書社2013年版。 《清朝奏摺制度》,莊吉發著,故宫出版社2016年版。 《檔案中的歷史:清代政治與社會》,劉錚雲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 225 -

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致謝 首先感謝我的導師許雋超教授。許老師博學多聞,循循善誘,耐心指導我查 找資料,整理文獻,撰寫論文。本論文寫作過程中,許老師時時督促,多多鼓勵, 讓我倍感溫暖。許老師的勤奮與智慧,是我學識的源頭,更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 感謝張安祖老師、杜桂萍老師、胡元翎老師、陳才訓老師,在論文開題時給 予的幫助和指導;論文預答辯時,陳永宏老師、胡元翎老師、陳才訓老師、陳建 農老師、李亦輝老師,也提出很多中肯的修改建議,使我獲益良多。感謝張宏波、 張金傑、劉曉娜、王玉瑩、陳穿穿、李靜、夏宇輝等同門,在論文撰寫、答辯等 環節的熱情幫助。 最後,感謝父親、母親對我攻讀博士學位給予的理解與支持,令我盡情求知 爲學,而無後顧之憂。恩重如山,我將砥礪前行!

- 226 -

攻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

攻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 1.《從笪重光〈畫筌〉到湯貽汾〈畫筌析覽〉》,載《學術交流》2018年第7期。 2.《一檔館藏湯貽汾罷官揚州奏折考釋》,載《北方論叢》2018年第5期。

- 227 -

獨創性 聲 明     本 人 聲 明 所 呈 交 的 學 位 論 文 是 本 人在 導 師 指 導 下 進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成 果



據我 所 知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標 注和 致 謝 的 地 方 外

人 已 經 發 表或 撰 寫 過 的 研 宂 成 果 學 位 或證 書 而 使 用 過 的 材 料

學 位論 文 作 者 簽 名

  也 不 包含 爲 獲得 黑 龍 江大 學或其他 教 育機 構的

  。



Js









論文 中 不 包 含 其 他  



簽字 日 期















  曰

  學 位論 文版權 使 用 授 權 書 本 人 完 全 瞭 解星 龍江太 呈有 關 保 留



使 用 學 位論 文 的 規 定

向 國 家 有 關 部 門 或 機 構 送交 論 文 的 影 本 和 電 子 版



同 意學校保 留 並  

允 許論 文 被 查 閲 和 借 閲





授 權 黑 龍 江 大 學 可 以 將 學 位論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編 入 有 關 資 料 庫 進 行 檢 索 以 採用 影 印



縮 印 或其 他 複 製 手 段 保 存



彙 編本 學位 論 文

學 位 論 文 作 者 簽 名 導 師 簽 名 :

簽字



















學位 論 文 作 者 畢 業 後 去 向









  :

工 作 單 位 電 話 :

通 訊位 址 郵 編 :

  0



h 日  簽 字 日 期 >

  :

  :

  。





>日  

本人   ,

 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