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Exception Message: Argument 2 passed to WP_Translation_Controller::load_file() must be of the type string, null given, called in /home/875128.cloudwaysapps.com/tcmukmamng/public_html/wp-includes/l10n.php on line 838
https://everymit.com/wp-content/plugins/dmca-badge/libraries/sidecar/classes/ 為什麼我們會買單?破解消費行為背後的盲視效應《盲視效應》閱讀心得 | 好拾課

為什麼我們會買單?破解消費行為背後的盲視效應《盲視效應》閱讀心得

Photo by Ryoji Iwata
Photo by Ryoji Iwata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傳統的行銷手法已逐漸式微,許多品牌將戰場轉向網路世界,除了在臉書投放廣告,也藉由名人聲量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我們的喜好在無意間受到左右;我們衝動消費,看到「限時」兩個字就斷了理智線;我們渴望擁有「限量」產品,卻從不思考是否適合自己。

你注意到了嗎?買或不買的決定,經常受到行銷手法的影響,倘若我們不多加留意,就可能陷入商人埋下的陷阱。

為了避免過度消費,就要能看透廣告背後的行銷模式。當我們能避免陷入消費時的盲視效應,不僅可以更理性思考,也會讓你在未來購物時更加精明。

但,什麼是盲視效應?

我們先來談談什麼是盲視效應。心理學家韓佛瑞(Nicholas Humphrey)在無意間發現失去視覺神經的猴子,竟會盯著他手中的蘋果,並試圖想要抓取。這讓他感到驚訝,於是對猴子展開一連串的研究。在刻意訓練一段時間後,發現猴子不僅能在佈滿障礙物的室內移動自如,甚至可以自己揀起食物。

這還不是最神奇的事。研究團隊更近一步發現,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人類身上。他們請因故切除視覺神經的人,盲目猜測螢幕上臉孔的情緒,猜對的正確率高達70%;接著請他們獨自走過長廊,並盡可能閃開障礙物,最後居然也完成任務。

這種沒有視覺意識,卻又能夠在視野範圍內處理資訊的現象,就稱作盲視效應(blindsight)。在今天要分享的《盲視效應》中,作者麥特.強森(Matt Johnson)及普林斯.古曼(Price Ghuman)透過心理學及科學觀點,分享盲視效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

盲視效應使盲人在遇到障礙物時,能隱約知道物體的大小,並直覺性地做出向左或向右的判斷。有趣的是,盲視效應也是影響我們消費行為的因素之一。當大家一窩蜂購買熱門產品時,我們或許不知道消費的原因,卻深信自己必須下單,因為我們被看不見的行銷手法影響,深陷商人的策略而渾然不覺。

這就是盲視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也是值得我們仔細探究的議題。我們該懂得利用盲視效應,挖掘肉眼看不見的行銷策略。

客觀現實與主觀感知之間的落差,是行銷人員盡情發揮的遊樂場。為了更瞭解那個落差及填補落差的方式,我們需要先深入瞭解大腦如何建構我們的日常體驗。——《盲視效應》

我們的消費偏好被左右而渾然不覺

你是否曾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喜歡某樣東西?心理學家羅伯・扎榮茨(Robert Zajonc)發現,人之所以會喜歡某些東西,其實是出自於「熟悉感」。是的,人對熟悉的事物有出奇的偏好,而這種偏好在消費世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簡單來說,行銷品牌只要提升你對其產品的熟悉感,就能大幅增加你購買的機會。

行銷手法上常見的「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便是這個道理,這也是為什麼會不斷看到知名品牌打廣告的原因,你或許已經喝過可口可樂,也知道它是什麼味道,但可口可樂仍會花錢行銷,這並不是要讓潛在客戶認識這個牌子,而是透過重複曝光,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黏著度。

值得一提的是,重複曝光效應雖然有效,不過有個但書:你必須本來就對產品有一點興趣。倘若你對產品沒有任何好感,那麼再多的廣告也不會引起你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也是現代人經常面臨的課題。我們渴望獲得機會,深怕錯失任何消息。商人深諳此事,於是在許多行銷文案中,提到「限時」或「限量」等字眼,有效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你可能有這種經驗,因為「最後一天出清」的招牌而走進店內消費,看見絡繹不絕的人潮,你也跟著搶購。然而一段時間過去,你發現店家居然重新裝潢,生意也越來越好。或許你會開始懷疑「最後一天」的真實性,但你絕不會懷疑錯失恐懼症對消費的的影響力。

✏️ 延伸閱讀:如何說服與啟發他人?你要懂得說故事,而不是事實《勾引大腦》閱讀心得

衝動購物前,兩種思維幫你釐清盲點

既然已經知道行銷手法是如何左右我們的大腦,在購物前就要能釐清自己的盲點。書中提到幾種方法,我分享其中2種,期望能帶給你不同的力量。

方法1. 購物前先擬定清單

在購物前擬定清單非常重要。人的欲望無窮,若能提早擬定購物清單,就能避免在衝動下買入不必要的東西。舉例來說,若因為特殊節日的到來,而必須準備禮物,就可以在一個月前事先規劃。如此一來,便能避免被行銷手法給渲染,買下原本不是在計畫內的商品。

方法2. 飢餓的時候不宜購物

你沒看錯,確保我們能理性思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不要過度飢餓。人之所以厭惡思考,是因為思考會極度消耗體能,一旦代謝能量變低,人就容易衝動消費。

仔細觀察許多賣場的設計,收銀台周邊通常會擺滿誘人的糖果。也許你決心要健康飲食,直到逛完一圈賣場,結帳前的你早已又餓又累。你向自制力宣告投降,隨手拿了兩盒零食,只想儘快回家享用。

因此,不要讓自己處於精疲力竭,或是過度飢餓時消費。盡可能維持理性的判斷,才能奪回人生主導權,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

✏️ 延伸閱讀:避免從眾效應,影響你做的決定

了解大腦運行,看透消費世界後的心理遊戲

若能重新檢視自己的消費模式,或許你將發現,往往吸引我們會衝動購物的主因,並不是產品本身的關係,而是行銷手法的推行。理解商人善用的手法,就不再因為重複曝光效應,或是誘人的廣告文宣所吸引。

你要知道,當你越能掌控自己的購物慾,也代表你越有能力為成功做出更好的選擇。盲視效應看似揭露人的大腦是如何驅動行為,但若能仔細探究,你將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當我們能不再被看不見的行銷手法影響,就能在刻意練習下,釐清自己的盲點,也能在購物時更清楚買下真正需要的東西。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