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门是木质的,为何攻城时不直接放火烧?古人:没人这样干

历史探索发现

纵观人类发展史,“战争”成为出现最多的字眼。一个朝代在诞生之后,如何维护统治成了最该思考的话题。出于对领地内百姓的安全需要,人们发明了“城池”这个东西。当然并不是让百姓彻底地生活在这个地方,为了方便出行和对外沟通,一座城池通常会留有好几个城门。

从专业角度来讲,城门是一个城池最为薄弱的地方。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城门口一般都会有专人把守。在战争来临时,士兵会将城门紧锁,攻城的敌人想要大批军队入城,必须攻打城池大门。守城的人只要守好这条要道,就能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

在了解这些知识之余,一些问题也引来了人们的好奇:既然城门是木头制作的,为何古人不使用火烧城门?如此简单又奏效的攻城策略,为什么拼着巨大的伤亡,非要进行攀登城墙呢?你以为你能想到古人就想不到吗?之所以不放火烧城门,还是有着很大一部分原因的。

城门材料

既然是战时的必需品,那就必须经过严格的考究。表面上看这些城门是木质的,但想要点着并至其燃烧结束,并非那么容易。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城门都是铁桦树、榆木等耐火性十分好的木材。这种百年巨木,等彻底烧完了战争早已经打完了。

相信诸位也都看过类似的电视剧,许多城门上都贴有厚厚的铁皮,还会有规律地敲上一些铁钉。一方面为了防止门受阳光照射变形,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增加它的燃烧难度。有的城内还配有水军,在城楼上钻几个洞,城门一着火立马浇灭。他们的智慧可比我们丰富多了……

难以接近

除此了城门材料之外,进攻方一般都很难接近到这个地方。起初人们只是把城池用泥土修建得很高,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用青砖与石灰拌和糯米水修筑。同时在城池之外,都会有一些陷阱,比如水坑。有的地方甚至会专门修建一条河,即“护城河”,这又如何靠近?

想要打开城门,那就必须跨过这条护城河。游泳?不存在的,那么厚重的盔甲,游过去早都累完了,一般都会骑着马游过去。但诸位要考虑一个情况,难道守城方是吃素的?除了考虑马的体力外,还要顶着“箭雨”,还没有游过这条河,基本上也伤亡得差不多了,玩送人头?

意义不大

对于进攻方的将领,一般不会直接进行攻城。因为古代的城楼一般都为“口字型”,在城内将城门四面包裹,易守难攻。攻城军队即便幸运地攻破城门,也往往会陷入被“关门打狗”的境地。说得通俗一点,那还不是“活靶子”?电视中这样的场景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全军覆灭。

所以对于战时的将领,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使用计策与谋略,用最小的代价拿下城池,要么就是四面包抄围而不打。出来一个消灭一个,等他们彻底断了生活保障之后,自然就会派出将领议和,那不就是直接投降了吗?

结语

在品史官看来,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到现在,留下了关于战争的典故。不管对于守城方还是攻城方来讲,他们都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在长期的战争较量中进行创新和实践,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最终的目的,但“火烧城门”绝对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