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ing your free trial? Only 9 days left! Upgrade Now
Brand-New
Dashboard lnterface
ln the Making
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that we are developing a fresh new dashboard interface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We invite you to preview our new dashboard and have a try. Some features will become unavailable, but they will be added in the future.
Don't hesitate to try it out as it's easy to switch back to the interface you're used to.
No, try later
Go to new dashboard
Published on May 08,2015
Like
Share
Download
Create a Flipbook Now
Read more
Published on May 08,2015
Tong Family Magazine Read More
Home Explore 汤氏家园 (第一集)
Publications:
Followers:
Follow
Publications
Read Text Version
More from tongjoe29
P:01

0

P:02

汤字符号和名义 作者:汤锦程 汤字是中国汉字中最早出现于史的文字符号之一,因而在中国上古时代的陶文、简籍、甲骨文、金文、帛文中都有汤字符号的记载。但因汤字符号与偒人发展的历史有关,故而汤字符号亦出现多元化,直至唐代汤字符号才得以统一化。因此,若想揭开汤字符号从多元化至统一的过程,就必须与偒人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奇特的姓氏缺环。 偒人又称“荡人”,《法言·渊骞》曰:“鲁仲连偒而不制。”《音义》释曰:“偒与荡同。”然而,荡人既是汤人。《诗·陈风宛丘》曰:“子之汤兮。”《楚辞·离骚》释曰:“汤作荡。”《史记·秦本纪》曰:“遣兵伐荡社。”《索隐》引徐广释曰:“荡社一作汤杜。”《论语·述而》曰:“君子坦荡荡。”《释文》释曰:“鲁读坦荡为坦汤。”荡人又称“唐人”。《左传·成公 15 年》曰:“荡泽(泽字子山)弱公室杀公子肥。”《史记·宋微子世家》释曰:“荡泽作唐山。”《春秋易解》记曰:“荡泽作汤泽。”由此可知偒人、荡人、汤人、唐人是对同一种族的不同称谓,为此我将其统一规范为“偒人”。 2010 年汤锦程考察云南丽江古镇东巴象形文字前 据考证而知,《古陶字汇》中收录的“氵早”字符号,是迄今所发现最古老的汤字象型符号,从字型上分析,汤字如初升的太阳,因日临于水,则如字义。《山海经》曰:“日出汤谷,日落汤谷。”因知汤谷为日的故乡。《山海经·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因汉代以前,文字符号讲究拆装组合,十日亦可组合为“早”字,而从字型上辨析,早即早,故而十日国应是汤国的别称。汤谷是偒人的祖居地,因偒人居此而得名。因古与谷二字同音通用,所以汤谷又曰:“汤古”。汤谷又分“东汤谷”与“西汤谷”,东汤谷为日出之地,而西汤谷为日入之地。阴阳学家称日升为“阳”;称日落为“阴”,所以东汤谷又谓:“阳明之谷”。《山海经·西山经》曰:“北流注于汤水。”郭注曰:“汤或作阳。”《楚辞·天问》曰:“出自汤谷。”《补注》释曰:“汤通作阳。”因而,汤谷即“阳明之谷”。上古时汤与阳、旸同义互假;《文选·思玄赋》释曰:“汤作旸。”《书·洪范》曰:“汤”;《史记·宋微子世家》引“旸作阳。”《正义》云:“阳或作旸。”因此可知“阳明之谷”、“旸谷”皆是汤谷的别称。《禹贡》案曰:“堯命羲仲理东方青州禺夷之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孔安国则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于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史记·五帝本纪》则曰:“旸谷。”《索隐》“旧本作汤谷。”《书·尧典》曰:“旸谷。”而汤、旸与崵三字也可同义互假;《说文·山部》“嵎夷崵谷也。”马融释曰:“汤、旸、崵皆一也。”所以,崵谷亦为汤谷的别称。而阳、旸与唐亦可同义互假;《说文》曰:“唐;古文作旸。”《左传·昭公 12 年》曰:“纳北燕伯疑于唐。”《公羊传》释曰:“唐作阳。”《战国策·赵 1

P:03

策一》曰:“通讫燕之唐曲吾。”汉帛书本则“唐作阳。”因而,唐谷也是汤谷的别称;故而可证,汤、阳、旸、崵、唐五字同义互假。西汤谷为日入之地,因日落谓:“阴”,所以西汤谷又称“阴谷”、“昧谷”、“柳谷”。孔安国曰:“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淮南子》曰:“汤谷又曰昧谷。”徐广曰:“一作柳,柳亦日入处地名。”因而汤、阴、昧、柳四字亦同义互假。因汤谷有阴阳之分,故而居东汤谷之王曰:“东王公”,而居西汤谷之王则谓:“西王母”,阴阳之学自此始。 汤谷位于天山之巅,白云之上,故而谓:“天国”,而天国近于日,谷中之水为日所浴也。《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因汤、日二字同义互假,所以日浴之水谓“汤水”或“汤泉”、“汤池”。列御寇《列子·汤问篇》曰:“日中如探汤。”因而偒人喜居汤泉之地,偒人深知沐浴汤泉可以祛病强身,因而形成沐浴之俗。商周之时,沐浴汤泉已成为朝觐天子的最高礼遇,因而朝廷专设有“汤沐邑”,供来天朝朝觐的诸侯沐浴。屈原《云中君》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上古著名的汤泉有新丰骊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兖州乾封汤、荆州沙河汤等。唐太宗贞观 18 年(644)在骊山建有汤泉宫,则为天子专浴之泉。因唐人避讳为三代后,而汤、唐二字同音通用,唐高宗为避唐祖庙讳,诏令改汤泉宫为“温泉宫”;改汤泉为“温泉”;改汤州为“温州”;改汤坊为“温坊”;改汤氏为“温氏”。明太祖朱元璋因忌“猪毛最怕开水烫”之民俗,亦诏令改汤泉为“温泉”或“香泉”,因而唐代以后,汤泉多改称“温泉”。毕沅曰:“温源谷即汤谷。”今临川上顿渡温坊及江苏苏州温坊,唐之前则谓:“汤坊”也。故而,汤与温二字上古时同义互假,因此在《汉印分韵分编》中收录的汤字符号“ ”及“ ”,尤如温字型,因而汤字有热水之意。《说文》曰:“汤热水也,从水易声。”《孟子》云:“冬日饮汤。”《礼月令》云:“如以热汤。”因而,盛热水的器具曰:汤盆、汤盘、汤碗、汤杯、汤瓶、汤壶、汤匙;而烧热水之器具则曰:汤镬、汤鼎、汤锅、汤炉;而热水中放入不同的食物则曰:米汤、面汤、饭汤、汤圆;而烹煮的肉蔬之汁则曰:羹汤、鱼汤、鸡汤、羊汤、肉汤、菜汤、三鲜汤;而用热水煎草药,去掉渣滓曰:汤汁、汤药、汤剂;甚至煮药之方亦曰:“汤头”。故而,成语中有扬汤止沸,典出于此也。偒人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中用热汤粪浇荒以杀草,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正字通》曰:“汤,热水沃也,礼月令仲夏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粪田畴,注大雨既行于所烧之地,草木不复生,时暑日烈其水之热如汤,草烧烂者可为田畴之粪也。”故而《庄周》曰:“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楚辞》证曰:“十日并出,流金砾石。”十日既是偒人,因而可见汤水之烈,遇之皆焚。 因十日组合为“早”字,临水为“汤”字,所以十日天国即“汤国”。民谚曰:“天有十日,羿射九日。”其所指十日并非天上有十个太阳,而实是指天国的十个崇尚太阳的偒人部落,因偒人崇日部以乌鸦为图腾,故而偒人称太阳为“金乌”。洪秀全在《金乌诗》中曰:“身照金乌灾尽消,天兵天将都辅佐。”周代宋景公时期,宋国公子周的长子汤得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大乌鸦,嘴巴搁在南门,尾巴搁在北门,醒来后说:“我一定立为国君”,后果然应验,汤得当了宋君,是“宋昭公”。因而可知,乌鸦既是太阳,而且在偒人眼中为君象。偒人崇日部落多以鸟羽为头饰,甚至以鸟羽为服饰,所以又被称为“羽人”。晋王嘉曰:“贯月查为浮舟,羽人栖息其上,查浮绕四海,12 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因而可知,偒人是最早的航海家。少昊汤挚时代,天国偒人则以鸟为官名。《左传·昭公 17 年秋》郯子曰:“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工,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因而可知,上古时代偒人不但以鸟羽为装饰物,甚至还以鸟为官名,形成独特的鸟文化。《淮南子》曰:“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鸟尽死。”《离骚》亦曰:“羿焉,弹日鸟焉,落羽者也。”由此可知,羿所射之九日并非九个太阳,而是头戴羽毛的九个崇尚太阳鸟的偒人部落,所以羿射落的太阳才会有羽毛落下。为此《包山楚简》收录的汤字符号“ ”,如同鸟临与水也;而收录的汤字符号“ ”,则如羽翼,如鸟盘旋于水边。 天国偒人初居青藏高原,因近日而居,所以善观天象。伏羲氏汤昊时,偒人已可以编制日历,成为天文学的始创者。因天宇广大无极,偒人称其为“昊天”,而天象之极则为“汤”;所以汤与象同义互假。《尧典》曰:“汤汤浩浩潒潒流也。”文中汤与潒同音并用。《淮南子·说山》曰:“名不可得而扬。”高注曰:“扬或作象。”因扬即汤,所以汤、扬与象皆同义互假;故而偒人所居之地曰:“豫州”、“豫章”。《前汉天文志》曰:“四星若合是谓大汤。”足见汤为天象之极也。偒人从天国下界后,分两路沿长江、黄河而下进入中原一统天下,偒人的天子,君临万邦,成为诸侯之王。因而,在《甲骨金文字典》中收录的汤字符号“ ”及《汉马王堆帛书》中收录的汤字符号“ ”,则形同万邦捧日,威武雄壮。偒人称在天之王为:“天皇”,后被大和民族所承传,至今仍呼其王为“天皇”。偒人认为在地之王源自在天之王,故称在地之王为“天子”。偒人居天国,能升降天地、穿云入地,因而被诸侯视为“神人”、“仙人”。偒人则以天神自居,并以天干日支命名。夏少康时,偒人后裔有易氏代日御之职,执掌历法,因而承传此 2

P:04

俗。上(商)甲微灭有易氏后承传此俗,商族自此始,亦以天干日支为天子之名。如:成汤生于乙日,则命名为“天乙”。偒人尊奉其始祖伏羲氏汤昊为“日父”,称其始祖母女娲氏汤娥为“月母”,将人物神话;因而汤与神二字同义互假。因神人有灵验,被民尊为“圣人”,所以神与圣可以并称为“神圣”。汤字在汤加语中被译为“神圣”,故而汤加岛又称“神岛”或“圣岛”;而日本则尊圣教之地为“汤岛”。成汤以武力革夏,建立商王朝,其治有圣贤之举,因而史称其为“武圣”。 汤锦程与考古大师贾兰波举杯互祝 偒人居青藏高原的天国近于日,有伸手可摘星辰之感,因而诸侯认为偒人非常高大,称其为“大人”或“长人”;因而,大、长二字与汤字同义互假。毕沅曰:“狄山即汤山。”所以长狄即长犬昜,故而汤与狄字亦同义互假。偒人谓“大人”,大人辟汤谷为市,始兴贸易。《山海经》曰:“大人作市。”因而,偒人又称“商人”,所以汤字则音商。《正义》曰:“汤音商。”《书·君爽》曰:“成汤。”《逸周书·史记》则作“成商。”因汤与阳二字同义互假,故而阳与商亦同义互假。《万姓家谱》证曰:“阳音为商”。因商侯为夏王朝臣相,所以商与相二字亦同义互假,西藏民族承传此俗称相为“商”。因而,唐代吐番宰相论乞悉父子降唐,被称为汤乞悉、汤忠义。因而,商殷王朝可读为“汤殷王朝”;商宋公国,可读为“汤宋公国”。《秦代文字》中收录的商字古体符号为“ ”,其字形如高原上的大口,而大口为扬声,即“啺”、“敭”、“阳”、“汤”也。《书·尧典》曰:“明明扬侧陋。”《文选·恩倖传论》李注引“扬作敭。”《易·夫》曰:“扬于王庭。”汉帛书本“扬作阳。”《礼记·玉藻》曰:“盛气颠实扬休。”郑注:“扬读为阳。”《周礼·春官·大宗伯》贾疏引“扬作阳。”《庄子·应帝王》曰:“夫根游于殷阳。”《释文》释曰:“殷阳或作殷汤。”因而可证,商、扬、敭、阳、汤五字可同义互假。因商人富裕阔绰,故又曰:“殷人”,因而汤武王所建朝代号“商殷”,其族曰:“商殷民族。”偒人因商贸于市,货殖而富;所以《汉印分韵分编》中收录的汤字符号“ ”及“ ”,字形如日出于市。偒人经营的主要产品为帛,而帛的始创者是偒人的始祖母常仪,因而商与常二字同音通用。《商颂·殷武》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汤与商、常同音通用,故而《汉印分韵分编》中收录的汤字符号“ ”形如帛字也,而帛字由白巾组合,故而偒人商殷民族崇尚白色,并以柏树为“社树”,其王少昊汤挚又曰:“白帝”、“柏皇氏”,而帝字亦出于巾也。商殷民族尚白之俗,后被中山国鲜于狄族承传,故称“白狄族”。因常仪为偒人的月母,其部族称“月人”,月与越字同音通用,所以越人善织,其中越裳氏部,专以做垂长衣裳而闻名于世。常仪有不死药,食之可长寿,故而常与长二字同音通用,因而偒人自信不死且寿,世人亦称其国为“不死国”。因青松四季长青而不死,偒人自比青松。《淮南子》曰:“商人社石,葬青松。”因而在藏语、彝语中,汤字被译为“青松”。 汤古氏为偒人始祖,《礼祭义·注》曰:“先古谓先祖。”汤古氏尚武,有开天劈地之功。《老子》 3

P:05

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荡者,逐有天地权舆之。”《韵会小补》曰:“荡、璗通作汤。”汤古氏曾驯化野狼为犬,所以又称“汤狼氏”或”狼汤氏”,藏族人视汤古氏为天犬的化身,因而,太阳又称“天狗”,所以日蚀被称为“天狗吞月”。汤古氏是农耕的始创者,至今藏族民间仍流传着天犬偷谷种拯救人类的神话故事,因而藏族人称装粮食的糌粑袋和剩饭的碗为“汤古”,以示不忘先祖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因汤古氏对人类贡献巨大,所以后人称其为“神农”。偒人崇尚太阳,将太阳比作“金盘”,因而盘由舟、皿二字组合而成,标志着偒人的两大发明专利,因是偒人所发明,故而古体盘字符号为“盘昜”。孔安国曰:“盘于游田,而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其文中盘即荡义也。因此,金盘又称“金汤”,盘山又称“汤山”,盘水即“汤水”也。汤古氏是神农,其开砀山纹石制成磨盘,将丰收的麦子磨成面粉供偒人食用,因而汤古氏又名“盘古”。偒人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每至祭祖之日或丰收之日,均围坐在磨盘的四周,祭祀先祖盘古,此俗后流传至日本沿袭久远。《论语·述而》曰:“君子坦荡荡。”《释文》释曰:“鲁读坦荡为坦汤。”太平天国称盘古为“坦盘”,因而汤、盘二字同义互假。盘与番字在汉代同音通用,殷人始祖汤契曾封于“番”,所以汤契又称“盘侯”或“番侯”,故而汤与盘、番三字同义互假。 汤锦程考察国宝张掖金经 偒人发明冶炼,其用铜镜将日光返射于火绒草上引火照明、烹烤取暖,谓之“盗天火”。因汤与阳同义互假,所以偒人称铜镜为“阳燧”,由火正祝融氏汤黎掌管。因而,偒人被认为是火的发现者和应用者,所以偒人又称“火者”,即“狄人”也。《荀爽传》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故而火者在地之王谓:“炎帝”,今成语中赴汤蹈火典出于此。洪秀全在《钦定前遗诏圣书·马太传福音书》第 3 章第 11节批注曰:“上帝是炎,太炎亦是火,故而上帝并太阳俱来也。因上帝名‘爷火(耶和华)华’,故禁用火字,反用以煷、伙、夥、炎等字代之。”所以,在太平天国时期,禁用火字,永火湖改称“炎湖”;火轮船称“炎轮船”;五行中的火水木金土被改为“炎水木金土”。偒人世掌日御之职,因此汤与日字同义互假,故而偒人之王又曰:“日皇”。《风俗通》曰:“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日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又有天下者之通称。”因汤与日、皇、中等字同义,皆为“中央”之义,所以汤古氏所创之国曰:“中央之国”;简称“中国”。因汤与中二字同义互假,故而偒人自谓“中山氏”,堂号为“中山堂”。女娲氏汤娥承传此俗创建齐国,因脐为人中,因而齐国即“中山国”;又称“中央之国”。《商颂·长发(亳)》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曰跻。”故而,汤、皇、中、齐四字同义互假。春秋时,白狄鲜虞族在河北定县建中山国,其国名则因袭此俗,所以古典曰:“冀州(河北)为天下之中。”因而,汤氏尊河北中山郡为家族“郡望”。典曰:“中字意为:齐、殷、极。”因而,汤与殷、极二字亦同义互假,所以偒人所建王朝称“殷商”。《释文》曰:“殷汤。”金天氏汤挚又称“白帝”,居湟水,湟水则为中央,典出于此也。 伏羲氏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共工氏汤明始治水,洪水即“鸿水”也。《索隐》曰:“鸿水,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因而,大水曰:“洪水”。共工氏汤明与祝融氏汤黎争霸,因被其母 4

P:06

女娲氏汤娥所迫,共工氏汤明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析,地维缺,水淹下民,故而民怨共工氏,称洪水为“淫汤”。洪秀全在《日诗》中曰:“游山日影正朦胧,天地人心尽向东。金鸡报晓扶桑国,吐出明珠万里洪。”此诗中的洪为日义,而日即汤也。洪秀全创立太平天国,自比太阳,称“洪日”。其在《钦定前遗诏圣书·马太传福音书》第 27 章第 14 节批注曰:“三点是洪,三日是‘洪日’,太兄隐诏洪日作主,复建上帝以毁之殿。”其又在《钦定旧遗诏圣书·创世传》第 9 章第 12 至第 17 节批注曰:“爷立永约现天虹,天虹弯弯似把弓,弯弯一点是红日,朕是日头故姓洪。爷爷立此记景,预诏差洪日作主也。”所以天地会宗旨曰:“反清复明,洪氏当阳。”而《洪门总图》、《腰凭》均见“洪日”字样。因而,太平天国玉玺玺文则曰:“天王洪日”,亦作“日洪”,因而汤与洪字同义互假,并可连读。《史记》曰:“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虞书》曰:“汤汤洪水方割。”因而可知,汤如洪水,来之势猛,可荡涤一切。《正义》曰:“汤音商,今读如字,荡荡,广平之貌,言水之奔实有所涤除;地上之物为水漂流荡荡然。”因汤有涤除之意,汉时置汤寇将军;又读“荡寇将军”或“盪寇将军”。隋时称清道率府者为“直汤”,又曰:“直荡”;而涤荡又读“滌畅”。《礼记·乐记》曰:“感滌畅之气。”《史记·乐书》释曰:“滌畅作滌荡”。《汉书·王子侯表》曰:“畅作炀。”韩元吉校云“畅一作旸。”《汉表》释曰:“伯阳作伯畅。”因而汤、荡、畅、炀、旸五字亦同义互假。 夏末,帝桀无道暴虐天下,汤武王起而革之。《孙中山》曰:“汤武革命。”因而汤字有革命的含意。《谥法》曰:“除虐去残曰汤。”故而汤字在谥法中被列为上谥,以汤为谥号者为“武圣”也。商汤武丁时,四边诸姒余部发动武装叛乱,汤武丁扫平群雄,一统海内,成为东方的霸主。因而,汤字又有“攘”和“昌”之意。《风俗通王霸篇》曰:“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天下识盛”。商汤武丁拓疆掠土,成为千里之王,因而千里之王曰:“汤”。西藏承传此俗,以千里之王或千里之教者为“汤”也,即“了知一切的全知”。西藏日吾且人楚吾白登尊主桑布,因以“铁桥活佛”名扬千里,故而被藏族人民称为“汤东杰布”。而四川白玉县人、宁玛巴法王、第五代岩传导王蒋扬钦哲旺波,其为西藏四大教派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蒋扬钦哲旺波时期,被称为“不分教派时代”。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赐其为汤杰千巴一世;确吉罗卓被承袭为汤杰千巴二世、突登却吉嘉措承袭为汤杰千巴三世。 偒人在游牧时期,最先驯化野狼、野猪、野羊、野马、野驴、野牛为六畜,并以六畜为部族图腾,扶余国承传此俗,以六畜为官名,称:狗加、牛加、马加、猪加、羊加、驴加等。夏时汤王相土发明马乘;汤王亥发明牛乘,偒人改进了交通运输工具,流荡天涯,货殖千里。《管子·轻重戊》赞曰:“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天下化之。”因牛、马、驴可为乘,而狗可看家护院,而羊与猪成为偒人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肉食;因而,偒人在游牧时期,以牧羊、牧猪为主。偒人之王封豕,又称封豨。《方言》补证:“猪,关东西谓之豕,南楚谓之豨。”汤人牧豕,世人谓其“猪者”,因而豕又为“猪”。偒人牧猪,并居于豕圈之上,人豕同居之俗被扶余氏承传而流行于东北,至今在广西北海市还有将房子建于猪圈之上的习俗。因猪与偒人亲密无间,夏代孔甲时期汤(唐)侯刘累改称“豕韦氏”;而唐代称东北唐古族为“唐古豕(室)韦”。因偒人傍猪而居,所以偒人之大邑称“都”。《索引》证曰:“明都音孟猪。”孟猪在河南虞城孟猪泽,因炎帝汤明居此而得名,因猪与汤、唐二字同义互假,所以孟猪泽又称“唐泽”或“汤泽”。《路史·后记四》曰:“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涿从豕,因而可证,汤蚩尤亦以猪为都名。汤武王的母族是著名的牧猪家族,因而其母称“扶都”。因汤武王由扶都所生,所以汤字从豕。《古陶字汇》中汤字符号“ ”及“ ”;《汉印分韵分编》中汤字符号“ ”;《包山楚简》中汤字符号“ ”等,皆如日居于豕上之图像,而今规范后的汤字符号,既是由此符号进化而来的。偒人牧羊,曰:“羌人”,甘肃文县五土河古称“羊汤水”源于汤溪,汤蚩尤居之;汤蚩尤为羌族首领,称“炎帝”。《吕氏春秋·本味》曰:“汤汤乎若流水。”《列子·汤问》释曰:“汤汤作洋洋。”羌人为“姜”姓,《史记》曰:“炎帝为姜姓”;而彝族则称汤娥为“姜娥妈妈”。《公羊传·僖公 33 年》曰:“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论衡·儒增》释曰:“姜戎作羌戎。”羌人之牢则曰:“羑里”,殷纣王囚周文王于羑里,今称“汤阴”。因而羌、姜、羑皆从羊,与汤字同义互假。浙江会稽有阳滂里又曰:“洋滂里”。《战国策·赵策一》曰:“毕阳”,《列女传》“作毕羊”。《山海经·海内南经》曰:“枭阳国”,《文选·吴都赋》中“枭阳作枭羊”。因而可知,汤、阳、羊、羌、姜、羑六字皆同义互假。 偒人属蒙古马来亚人种,肤为黧色,诸侯称其为“黑首”。《山海经·海外东经》曰:“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日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下有汤谷。”又曰:“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日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因而可证,汤谷的崇日偒人是黑人。偒人因居昆仑之墟汤谷,唐时称其族为“昆仑奴”;而称越南汤州人为“昆仑胡”,即黑人也。毕沅曰:“汤水亦曰黑水坑水。”宋时,东北汤(唐)古(括)氏为黑水部强族,因而黑龙江有汤原;故而,汤与黑二字同义互假。黑龙又曰:“卢龙”,《卢龙县志》曰:“卢龙即黑龙也。”《通志·氏族略》载:“莫胡卢氏,代(山西)人,(魏)孝文(帝)改为阳氏。”范阳郡为汤氏郡望,汉高帝时称“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郡治曰:“卢奴”(今河北定县, 5

P:07

水黑曰:“卢”,不流动曰:“奴”,卢奴既“不流动的黑水”);三国魏黄初 7 年(公元 226 年)改称“涿郡”。因而,汤、范、中、卢、涿五字同义互假,所以汤杜氏改称“范氏”、“汤氏”;而范阳则是汤氏、卢氏、仲(中)人氏郡望。偒人居天山汤谷,因近日而受紫外线的侵害,所以肤色黧黑,偒人为保护皮肤而发明用丹砂涂面,丹砂又称“丹朱”,此俗后被日本倭人承传。《海内北经》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王,其俗露紒衣服,无鍼功,以丹朱涂面。”丹与朱皆为红色,因而二字同义互假。汤人之王朱襄氏居丹朱,因而丹朱又称“红都”;朱姓苗人则称“红苗”。因偒人发明了丹砂,所以丹砂又称“汤丹”,云南汤丹镇即因古时猎人在此发现丹矿(自然铜)而得名。因而,汤与丹、朱三字同义互假。因偒人最先发现铜,而铜为金色,故而偒人称铜为“金”,其王少昊汤挚则号“金天氏”。汉武帝时,浮忻(伏羲)国进贡金泥,汉用以为玺封。史载:“汉武帝元封元年,浮忻国贡兰金之泥,此泥出汤泉,盛夏之时,水常沸涌,有若汤火,飞鸟不能过,北边有人治此金为器,金状混如泥,如紫磨之色,白铸其色变白,有光如银,即银烛也,汉以此泥为玺封。”因金泥出于汤泉,故又称“汤泥”。故而,金、汤二字亦同义互假,并连读为“金汤”,成语“固若金汤”典出于此。 偒人迷信桑椹食之可寿千岁,故称桑椹为“长寿果”,并植桑为社,诸侯又称其为“桑人”。因而,汤与桑字同义互假,桑树又称“桑木”,偒人广植桑于亳社,称其为“桑林”,因而偒人之都则曰:穷桑、空桑、岛桑、浔桑、扶桑等。因偒人与桑人同种,故可连称为“汤桑”,后被日本语保留,意为“先生”。桑林因是偒人之社,偒人巫师于桑林祭祀鬼神,祈求甘露曰:“汤祷”。商初天旱数年,汤武王祷雨于桑林,天乃降甘露,布施于民。因而,汤与甘二字同义互假。马融证曰:“云行雨施曰汤。”所以汤泉又曰:“甘泉”。《皇甫纪实》曰:“云阳氏在甘泉,黄帝以来每大祀于甘泉,则长沙之地也。”云阳氏即是偒人的始祖妣汤娥;而长沙之地则指汤娥所居之地邯郸沙丘。《通典》曰:“平荡寇贼宣布露布。”唐时由中书令亲自宣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率群臣听宣,兵部侍郎前受之,礼仪非常严肃而隆重,其所宣露布即“汤布”,又曰:“甘布”也。桑木因植于亳都,故又称“博木”,博即亳也,一音之转。《吕氏春秋》曰:“禹东至博木之地,日出九津。”因博与薄字同音通用,所以薄幕冥冥则指落日天色。偒人信奉巫术,因汤与博、甘二字同义互假,所以蒙古人称巫为“博”;突厥人称巫为“甘”;由此可知,汤与桑、亳、博、薄、巫、甘皆可同义互假。殷末周初的薄姑氏即是汤古氏的别称,薄姑氏原居安徽泗水县(虹县),古称“薄薄城”,旧地名有薄姑陂。唐堯时期,大禹治水有功,封于薄姑陂,称夏伯;因而,改称“夏丘”。赢伯益时,封其子若木于薄姑陂,所以博木又称“若木”。商周时期,薄姑陂属徐国辖域;薄姑氏失去故土后,迁徙至山东营州,临渤海而居,因薄与渤同音通用;所以,渤海古称“薄海”。因薄与汤、唐二字同义互假,所以渤海又称“汤海”或“唐海”,今河北唐海县名即源于此。薄姑又称“塘沽”;唐代的渤海族,又称为“薄海族”、“汤海族”、“唐海族”;所以渤海族之王为大姓,大人族即偒人。而周代的北殷氏薄(亳)王;《史记》曰:“汤王”也。 偒人是汤狼氏汤江后裔,汤狼氏得倒状语为“狼汤氏”。因犬即是狼的变种,所以偒人自称“犬种”或“犬戎”。狼字从良,而良与梁二字同音通用。《战国策·魏策一》曰:“因索蔡皋梁于赵”。《赵策一》则曰:“梁作狼。”因而,山东寿张县梁山,又名“良山”。《史记·梁孝王》曰:“北猎良山”;《索隐》作“良山”;《汉书》则作“梁山”。《汉书·地理志》颜注引梁作良。《左传·桓公 6 年》曰:“季梁”;《汉书·古今人表》则作“季良”。《战国策·东周策》曰:“大梁造”;《史记·商君列传》则作大良造。河南开封古称“大梁”,又可称“大狼”、“大良”,皆因狼汤氏聚居地而得名。故而,魏国在此开渠灌溉,称“狼汤渠”,因狼汤与莨荡、莨菪同音通用,故又称“莨荡渠”、“莨菪渠”。因汤狼氏初以“狼”为图腾,其图腾被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族承传,因而其王又称“狼主”;其民称“良民”;其田称“良田”;其女称“良家女子”。因梁与汤、唐二字同义互假,五代梁国时期,因避梁帝庙讳,浙江唐山县被改为“吴昌县”;唐兴县则改称“天台县”。 偒人始祖妣为汤娥,又称“傥娥”、“傥女娲”。《顺鼓》云:“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傥女娲汤娥祖居青藏高原的天山汤谷,所以彝族称青藏地区的藏族为“俄祖”,俄即娥也;而西方则统称生活在中国北方讲通古斯语族为“傥娥斯”。《集韵》曰:“婸即傥”;又曰:“荡人姓傥。”因而,汤、婸、荡、傥四字同音通用。儻字从黑,因而汤娥是主黑夜之神,即“月亮神”。偒人以汤娥为育神,所以党又简从儿字;因而,甘肃汤河又称“党河”或“子母河”、“黑河”。汤娥因是月神,其族又分大月氏、小月氏。西汉时,小月氏受匈奴所迫迁入青藏高原融入羌族,史曰:“党项羌”;而江苏丹徒上汤又称“上党”;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汤居村又称“党居村”;而汤氏则又称“党氏”。偒人是大人,其所建之屋则称“堂”,其意为“高大”也。《大荒东经》云:“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因汤与堂同音通用,所以铴锣又称“镗锣”。偒人又以“棠树”为社树;周时,山东“棠伯国”即“汤伯国”;汤东野辅助宋高宗建立南宋王朝有功,被封为“棠伯”,其封爵之典即源于此。因而,汤、堂、棠、党同音通用。 汤字从昜,因而偒人即昜人,出土的商周昜伯鼎即“汤伯鼎”。《逸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周本纪》中“阳作昜”。宋时河南洛阳县改称“洛汤县”。《殷周金文集成》曰:“商殷称繁阳为繁汤”。河南商丘睢县东有阳梁聚;《左传》曰:“杨梁”;杜预则曰:“阳梁”。 6

P:08

因而汤、阳、杨、昜四字同义互假。汤又音昜,因此汤与扬、杨、阳、飏同音通用。《汉石经》曰:“扬作杨”;《左传·文公八年》作“解扬”;《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则作“解杨”;《汉书·古今人表》作“解阳”;《书盖稷》曰:“皋陶拜稽首飏言”;《史记·夏本纪》中“飏作扬”。因而,偒人始祖伏羲氏汤昊别姓“飏”。扬字又曰:“锡”;《史记·乐书》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索隐》释曰:“扬与锡同。”而锡字与阳字、杨字、炀字则同音通用,湖北郧县古为麋国,春秋改为“锡穴”,锡为阳音;《水经注》曰:“郧县有锡义山”;《郧县县志》释曰:“今称阳义山,锡又为析也。”《史记·三代世表》曰:“熊炀”;《史记·楚世家》作“熊杨”;索引邹诞本作“熊锡”。《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纪信,侯阳。”《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中“侯阳作侯炀。”因而,汤、扬、杨、飏、锡、炀、析(羲)七字亦同义互假。荡字从汤,《吕氏春秋·本味》曰:“述荡之挐”;《山海经·大荒南经》曰:“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述踢”;按曰:“踢乃荡之误”。《庄子·达生》曰:“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山海经·大荒南经》曰:“泆阳作述荡。”《庄子·庚桑楚》曰:“砀而失水。”《战国策·齐策一》曰:“荡而失水。”《太平御览》中“砀作荡。”《新序·杂事》中“荡作砀。”《荀子·修身》曰:“加愓悍而不顺。”杨注:“韩侍郎云:愓与荡同。”《周礼·地官·稻人》曰:“以沟荡水。”郑注:“杜子春读荡为和。”故而,大和即“大汤”也。因而,汤、荡、砀、愓、踼、和六字同义互假。汤与唐同音通用,而唐与羊同义互假。《战国策·赵第一》曰:“秦议三等强弩作羊唐之山”;汉帛书本“羊唐作羊肠。”因而,汤、唐、肠三字同义互假。汤与阳同义互假,而阳与霷同音通用。《礼记·祭义》曰:“殷人祭其阳。”郑注:“阳读为霷。”《释文》曰:“阳本或作霷。”因而,汤、阳、霷三字亦同义互假。而历史上可以与汤字互假的字,还有逿、傷等字,因而汤的名义极为广泛,这是与偒人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 汤锦程与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合影 今日《新华字典》中的汤字,有三种读音,即商音、阳音、唐音。由于,汤的名义十分复杂,所以汤字符号亦呈现出多元化,这充分说明了汉字符号的创意是代表着一个氏族文化的标志,而绝非空穴来风。汤字符号的衍化过程,则记述了偒人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汤字符号随着历代的文字改革步伐,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直至唐宋时期才得到统一。而今,因简化的汤字少了“日”字头;所以,汤字符号内含的偒人历史才被人忽视,而天国十日亦被视为神话传说。通过对汤字符号的研究,仿佛感到有一部巨大的氏族发展史展现在我的面前,因而感知文字符号的创造内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汤字符号,是偒人的血缘坐标,随着汤字坐标的延伸,可以溯及到宇宙洪荒的浑沌时代,并聆听到盘(汤)古开天辟地的悲壮史诗。当然,我对汤字符号的注释,并非尽善尽美,只是触及其皮毛而矣,还望有志同道合者拾遗补缺,加以完善,还历史之原貌,补历史之缺环。 2006 年发表于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7

P:09

偒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作者:汤锦程 自汤古氏开天辟地,在天山汤谷创立“天国”,定鼎西北,由此掀开了中国古代文明及文化发展史的扉页。汤古氏时代,偒人由天国下界沿长江、黄河两岸向东方迁徙,并将偒人创造的竹文化、火文化、石文化、天文知识及冶炼、建筑、造船术传播给中原及沿海部落,使中国古代文明得到空前的发展。商末周初,偒人亡海于太平洋各地区及岛屿将中国文明火种远播于太平洋地区,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世界称华人为“唐(偒)人”;称华人聚居区为“唐(偒)人街”;称华人迁徙之地为“过唐(偒)山”。使偒人这一民族符号永恒地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一 偒人与竹文化竹文化是伏羲氏汤昊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古典曰:“伏羲氏作琴瑟,女娲作笙篁。”这些器乐皆以竹为材料,故以“竹”为字部首。伏羲氏汤昊早期,生活在中国的西北部甘山地区,由于这里盛产竹子,所以竹文化非常发达。《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伏羲氏汤昊是偒人的天王,因汤与炎同义互假,所以天王汤昊又称“炎帝”。因竹文化的发明与偒人有关,因而古人称大竹为“簜”,称小竹为“篠”,统称为“簜篠”。尧舜时期,偒人在扬州会稽(浙江会稽,又称“大越”)建国,以篠簜制箭,是会稽著名特产,为夏代贡品。故《禹贡》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亦作篠簜”。偒人发明以竹管制“竹箫”、“笙篁”等乐器,礼乐由此而生。偒人为十日,即“早国”,由早国分衍出来的有草国、卓国、章国、覃国、谭国、赣国、韩国、朝鲜国、芈国、毕国。赣国又称“枭阳国”,枭阳国的国君赣巨人则是位吹竹箫的能手。《山海经·海内南经》曰:“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蹱,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因袅阳国为偒人早部族的分支,所以竹箫又称“荡管”或“ ”,《河南信阳楚简》证曰:“荡管为 ”,因知此管为偒人乐器。伏羲、女娲生于成纪(甘肃天水),是羌人的先祖,因而羌人承传了偒人的竹文化,羌人吹管曰:“ ”,即羌笛也。 汤锦程考察浙江东阳县卢宅竹缸偒人初居天山汤谷,国在山颠之端,因而民皆呼其为“天国巫人”或“天国互人”,即“灵巫卜人”, 8

P:10

故而偒人之祖名曰:“灵恝”。偒人玄王灵恝,是炎帝时代的“灵巫”,为知识贵族,专职教化。《山海经·大荒西经》证曰:“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灵恝生互人,是能山下于天。”灵恝发明竹书、竹简,因而在竹片上刻字曰:“契”,而刻竹之刀曰:“铴”。帝喾的裔孙殷契承传了灵恝之职,其子孙在夏王朝世袭司徒之职,故而成为文化族。殷契后裔以“竹书纪年”形式保留下来一部上古史书,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献。商殷族在竹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灿烂的“甲骨文”。西周时期,偒人之王微子启在商丘(河南商丘)建商宋国,因甲骨毕竟有限,因而《竹书纪年》方得以延续。宋偃王末期,齐楚魏燕四国联合灭亡商宋国,魏国夺占了商宋国陈留郡之地,并移魏都于“浚仪”,因浚仪是良(狼)汤族聚居地,古时良与梁同音通用,因而魏王改浚仪名曰:“大梁”,自己也改称为“梁王”。梁王夺得偒人之地,获得商宋国保存的《竹书纪年》而视为珍宝,并随葬于地下。 偒人居于天山汤谷,取水于天山下的汤(天)水(甘肃天水)。《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偒人为了解决贮水和运输问题,发明用竹节为贮水器具,背负上下,既解决贮水问题,还起到了运输便捷的目的。偒人因负重攀援多为不便,皆以竹枝为杖。《山海经·西山经》曰:“神皆一臂,操杖以行。”偒人震旦部为减轻山地负重,发明了制作“竹扁担”,因而扁担成为旦人的专利。《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旦。有木器厂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后炎帝时代,偒人由青藏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因而偒人称成都为“载天”,以示不忘其是天国移民。《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四川早期居民史称其为“巴汉”或“巴卜”。《扬子方言》曰:“巴卜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因荡”,因荡、汤、偒三字同义互假,所以汉译为“我是偒人”;由此可知,四川先民是由天国下界的偒人的后裔。偒人入川后依江而居,以捕猎为生,川中多大竹,偒人则以大竹扎竹筏,行于江上如履平川。故而,古称竹筏为“簜舟”,标明竹筏为偒人之专利。 黄帝时代,竹文化非常发达,轩辕氏家族就居住在茂密的竹林之中。《山海经·北上经》证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轩辕氏以黄鸟为图腾,因轩辕氏背叛炎帝,而夺了炎帝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所以黄鸟有“枭”的桀骜不驯特征,因此枭又有叛逆的含义。隋末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杀,隋炀帝改其族为枭姓,但其族为避祸,则改为汤姓。因而可知枭、杨、汤三氏为同姓互假,所以枭即汤也。偒人居住在轩辕之山,山下多竹,偒人以竹笋为美食,因竹笋形似箭,所以偒人把竹笋称为“竹箭”。《山海经·中山经》证曰:“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山海经·北上经》曰:“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少昊汤挚时代,东南沿海居住的少昊部偒人被称为“东夷”,东夷偒人发明用竹箭射猎,用竹箭设陷阱以捕猛兽,偒人所获鸟羽可制衣或为头饰,故又称“羽民”。《山海经·海外南经》曰:“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偒人习鸟俗,以竹筷代爪享食,这一文化始终被东方人引以为骄傲。汤堯逼兄少昊汤挚禅位,汤挚日御十日君因不肯臣服汤堯,乃率十日部族发动叛乱。汤堯命射正羿射杀了九个太阳部落,十日部族战败后,四散逃匿,被史称为“荡民”或“宕民”。战败的偒人大规模南迁于扬子江畔,因江南多竹,偒人用竹片编织竹箅、竹篮、竹筐、竹笼、竹席、竹篓、竹箕、竹箱等器物,因编织物需借用温火烤,故而温火曰:“烫”。偒人之王汤(唐)堯初封太子丹朱为汤(唐)侯,统辖偒人。摄政虞舜,请改封丹朱为防侯,以阻止其父子见面,而后囚禁汤(唐)堯,迫其传位于己。汤丹朱不服,自立为帝,乃起兵与虞舜争霸。汤丹朱战败,防人退居浙江德清县封禺之山,史称其国为“防芒国”。偒人为大人,防芒氏君即高大无比,因其抗拒大禹而被杀,死后其尸占地达九亩。春秋时期,防芒氏尸骨被盗挖,其骨装载数车。防芒氏承传了偒人的竹器文化,因其族发明了漆,所以史称其君为“漆姓”。防芒氏在竹器上涂漆,史称“漆器”,这一贡献将竹文化推向了巅峰。防芒氏所发明的漆器被商殷族和楚人承传,至今兴盛不衰。 夏末成汤革夏建商,汤武王将其子封于辽西孤竹国,赐姓“墨胎氏”,世为亚卿。其部以墨竹为图腾,后改称“墨竹氏”。殷纣王末年,周武王举兵革商,灭亡商殷王朝,建立大周王朝,其将姬姓子孙封于所灭各诸侯国。墨竹氏受姬姓燕国的压迫被迫南迁河南唐(汤)县和山东即墨,并改称“墨氏”。山东即墨地区是墨竹氏的遗族所居之地,因其为商汤之后,所以其在即墨地区所建之国称“棠国”,取汤之谐音。因此,棠国成为偒人的聚居地之一,宋高宗封汤东野为棠伯,典出于此。周成王扑灭殷侯汤武庚禄父叛乱,统一了中原诸部,不肯臣服周制的偒人僰部被迫西迁,在贵州境内建立“夜郎国”。《夜郎史传》记述道:“武僰夜郎根,夜郎僰世子,夜郎竹生根,夜郎水里来。”因而可知墨、夜、棠、僰四字同义互假。僰人即偒人棘扈氏,为少昊汤挚部族,其部善以茅竹建屋,因而又称“茅氏”。棘扈氏原居住在北方,因而河北常山(定县)有平棘,河北钜鹿有棘原,河南南阳有棘阳,河南睢阳有棘古城,皆因棘扈氏居此而得名。 9

P:11

《史密簋》铭文曰:“史密司玄族人、白、僰、 、周伐长必。”玄鸟及黑色鸟,少昊汤挚图腾为“鸷鸟”,即黑鸟。商殷族承传了玄鸟文化,所以史曰:“玄鸟生商。”棘为偒人居地,因而睢阳棘古城世为清代大儒汤斌家族墓地。僰人因与玄族人关系密切,所以才从其伐长必。西周初期,僰人经僰道南迁,史称“僰人”。僰人分布于云贵川青粤等省自治区,所以广州也有棘津城地名。武僰在贵州建夜郎国,因其族以竹为图腾,所以其自称“竹王”。武僰发明竹楼,云南傣族承传了僰人的竹文化,至今仍以传统“竹楼”为居,并波及东南亚地区。 秦朝初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 30 万大军横扫匈奴,将匈奴赶出黄河河套西北及阴山地区,并为防范匈奴人南下复仇,将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修建了一条万里长城。阴山世为女娲氏汤娥崇月部偒人聚居之地,因而称“阴山”。《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浊即烛,皆从虫;而烛与汤二字同义互假,因而浊浴即汤浴,因而可知,阴山为偒人聚居之地。阴山地区水草丰茂,偒人崇月部族世代于此游牧,因而阴山地区传统的羊毛手工制造业非常发达。偒人在阴山牧羊,其道曰:“羊肠”,因崇月部族为女娲氏汤娥后裔,所以又称“女娲之肠”。《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五采之鸟及凤凰,女娲氏汤娥之图腾也。阴山偒人将羊毛与竹文化结合,利用羊毛和竹管为材料率先制作出毛笔,并在阴山地区绘制了大量的岩壁画,这些岩壁画生动古朴,再现了上古人类的真实生活。秦朝大将军蒙恬征服了阴山地区,承传了偒人的竹管羊毛制笔技术,并将其传入中原,成为文房四宝之一,因而制笔业称蒙恬为“始祖”。由于毛笔的诞生,使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相继诞生,而竹则被称为绘画中的三绝之一,并被比喻为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人。随之竹文化与文学艺术相融合,又派衍出咏竹诗、竹枝词等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竹文化更加丰韵和完美。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不满秦之暴政,率江淮荡民起义反秦,因起义部队没有武器,荡民(奴隶)只好削竹为兵,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秦王朝。因而,这场农民起义,被史学家称之为“揭竿起义”,使之将竹文化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介乎于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的一种独特战争工具。偒人发明的竹文化,随着偒人迁徙步伐,已远播至五洲四海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瑰宝,为纪念人类发明的竹文化这座里程碑,北京市人民政府特在京西修造了一座竹文化公园“紫竹院公园”,将园林文化与竹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承传与发展谱写了一首壮美的史诗。 二 偒人与火文化 火有两种,一曰:“自然火”,一曰:“人工火”。自然火是天灾,而人工火则可造福人类。人工火是天国偒人天王燧人氏汤江发明的,其用铜质的圆形凹面镜在太阳下聚光对焦,获取的天火可引燃灯绒草,因而人工火又称“盗天火”或“明火”。因取火之器是燧人氏汤江所发明,因而称“汤燧”。《历代小史》记曰:“昔遂人氏时,游于日月之都,则炎然火出也,圣人有感,取火于日,遂人氏因之,故从火为燧。”日月之都即汤谷,是日火的发源地,汤堯之时偒人避汤堯讳,改汤为阳,所以汤与阳二字同义互假,故而汤燧又称“阳燧”。 燧人氏汤江之子祝融氏汤黎为火正,汤黎以黎谷为都,黎谷即汤谷也。汤谷为日出日入之地,因而汤谷被诸侯视为“日都”,偒人因临日而居,又称“日人”,其国则曰:“日国”。《淮南子》证曰:“日出汤谷。”因日国是偒人的天国之都,所以汤与日同义互假。《后汉荀爽传》释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汉译为偒人居天国汤谷称“日”;偒人下界称“火”,其王曰:“炎帝”。《列子·汤问篇》亦曰:“日中如探汤”。偒人因临日而居,所以体态康健,皮肤黧黑。因天山是偒人考妣的发源地之一,因而又称“昆仑山”。所以,昆字为男女的组合,日代表男;比代表女,比即妣也。唐时世称偒人为“昆仑奴”,即“黑人”也;因此偒人的母亲河“汤河”,又称“黑河”或“黑水”。《水经注》证曰:“汤水也,俗名黑水坑水。”因而可知汤与黑二字同义互假,因此偒人始祖母曰:“儻娥”,所以儻从黑也。偒人是火的发明者,因而其族又称“火者”,火者即狄人。偒人之王炎帝共工氏汤明,汤堯时期将其后裔化为北狄,因而可知狄人即偒人。狄是火人,汤亦是火人,因而汤与狄二字同义互假。《山海经》证曰:“狄山即汤山。”偒人善豢养犬牧羊,所以狄既是犬与火的组合。春秋时期,周人称偒人为“狄人”,狄人又分:赤狄、长狄、白狄、众狄,并以赤狄为首结成赤狄联盟与周王室世争霸中原。周族呼其族在西方者为“犬戎”或“西戎”。在东北方者为狄,统称“戎狄”。因戎狄同族,所以戎王亦为汤王也。《史记·秦本纪》曰:“秦宁公灭荡社,亳王奔戎,号西戎君。”因而可知,犬戎之王偒人也。因戎狄族崇尚火文化,所以其教被称为拜火教。 偒人之王汤黎,古史称其为“炎帝祝融”,春秋晋国的史墨曰:“炎帝是火师,姜姓是他的后代。”《白虎通》曰:“炎帝者,太阳也。”太阳即日的别称,因可知炎帝祝融是日人之王。由于有了人工火,人类方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炎帝在历史上又称“烈山氏”、“神农氏”,是刀耕火种的创始人,炎帝以火烧荒,而后以汤粪浇之,使之为良田。《正字通》释曰:“汤温热水沃也,礼月令仲夏烧雉,行水利以杀草如 10

P:12

以热汤粪田畴,注大雨既行于所烧之地,草木不复生,时暑日烈其水之热如汤,草烧烂者可为田畴之粪也。”因为偒人烧荒破坏了生态环境,诸侯多有怨言。《庄周》曰:“十日并出,草木焦枯。”《楚辞》亦证:“十日并出,流金砾石。”十日组合是“早”,临水曰:“氵早 ”,《古陶字汇》释曰:“氵早 古体之汤也。”因而可知十日即汤国亦称“天国”。《西山经》证曰:“十日国为天国,昆仑汤谷近天,为十日国也。”偒人烧荒耕种不避艰辛,诸侯称其为“僰人”,汉代的夜郎国就是僰人后裔。夜郎彝语“以诺”,意为“黑水”,即金沙江;而黑与汤同义互假,所以黑水为汤水。《夜郎史传》曰:“武僰夜郎根,夜郎僰世子,夜郎竹生根,夜郎水里来,僰阿蒙乃一,蒙阿夜乃二,夜郎朵乃三,郎朵乍乃四,乍慈慈乃五,慈阿弘乃六,弘阿武乃七,武阿古乃八,古阿举乃九,举阿哲乃十。”僰人为了庆祝一年一度的僰荒日,每年六月初六日,举行一次盛大的“汤火之节”,这一传统节日一直在云贵僰人中流传,今称“火把节”。《旧五代史·梁末帝纪》中有“汤火之节”的记载。农垦给偒人带来了丰硕的果食,每当丰收之日,偒人就会团坐于“磨盘”周围祭祀祖先“汤江”,因汤江又称“汤古氏”,而汤与盘同义互假,所以又称“盘古氏”。偒人之裔藏族承传此俗,至今仍呼装青稞的糌粑袋和盛饭的碗为“汤古”,以示不数典忘祖;而移居日本的偒人后裔大和民族亦保留有“祭盘之俗”。 汤锦程考察江西景德镇市瓷窑火神殿 偒人不但是人工火的创始者,而且最先发现石油为可燃材资源。偒人后裔巴人源于钟(重)离(黎)山,是重(钟)黎族的一支,重黎是帝喾朝之祝融(火正),因而巴人是掌管天火的继承人。巴子在江州(成都)立城,唐代称“霸州”,唐德宗将霸州封于东女国王汤立悉,典出于此。巴人居地称“巴县”,巴县有缙云山。《巴县志》曰:“缙云山为黄帝炼丹之处。”因此可证实巴人为火者。巴人之王曰:“肥遗”,因此肥从巴,其居地为“合肥”、“淝水”。尧舜时期,肥遗部参加了崇伯鲧的叛乱,战败后被迁移至甘肃酒泉延寿地区,肥遗部在此发现石油是可燃资源,因而命名为“肥油”,史称“石漆”,即石所化之黑油。《博物记》证曰:“延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籧,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泊,漾漾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石漆。”西周初期,肥遗部开始东迁陕西太华山。《山海经·北上经》证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春秋时期,肥遗部加入白狄族联盟,并随白狄族东迁,于山西昔阳城立都,建肥子国,后被晋国所灭。肥遗余部东渡日本,其族将火文明传入东瀛。隋炀帝大业 11 年(公元 615 年),日本开始使用石油,称其为“燃烧水”,被列为世界首先使用石油的国家,孰不知是偒人肥遗部将此文明传入日本的。由于偒人发现了石油燃料,为火文明的延续及弘扬提供了基础和充足的燃料,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火在历史上作用繁多,东周时期,齐国田单利用火牛冲阵,一举光复祖国。三国时期,东吴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百万雄师,因而火成为战争的重要手段。热兵器时代,火的用处更为突出,它被发展成为 11

P:13

火焰喷射器,成为坚固保垒的克星。在现代化建设中,火力发电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先锋,由于火对人类贡献巨大,所以火文明成为文学讴歌的主题。偒人发现的火文明,不但改变了人类自身,并使人类社会得到迅猛的发展,由此掀开了人类的“文明史”。 三 偒人与青铜文化 汤古氏时代,偒人最先进入农耕时代,因汤古氏又称“天犬”,所以在青藏地区流传着“天犬盗天谷教民稼蔷”的神话传说。但由于石铲、石镰劳动效率低下,因而农作物产量极其有限。炎帝祝融氏时代,火文明的进步使偒人掌握了炼铜技术,并最先制造出铜铲、铜镰。因铸与祝同音通用,所以祝融氏又称“铸融氏”。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因而史学家认为铜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代步入文明时代的开端。由于偒人重(钟)黎(离)部控制了天火,偒人肥遗部发现了石油,合金冶炼技术由此诞生,使偒人步入青铜文化时代。少昊汤挚时代,偒人炼铜技术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因少昊又称“金天氏”,所以偒人称铜为“金”;而偒人崇拜的太阳之父汤古,亦改称为“金盘”,所以古时金盘为太阳别称。偒人为开发金铜矿,所以聚居于金铜矿区,并称金铜矿区为“汤山”。云南巧家县老三区向化里汤丹,就因此开铜矿而得名,每年产铜 500 余万斤。因汤与阳同义互假,所以汤山又称“阳山”。《山海经·北山经》曰:“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上古时期,黄金铜铁以被偒人广为开采和应用,因而古人对其多有记载。《山海经·北山经》曰:“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炎帝汤榆罔时期,九黎君汤蚩尤将铸铜技术用于兵器改革,其 81 兄弟皆铜盔、铜甲,汤蚩尤持铜钺,九黎诸部持铜刀、铜戟横行天下,诸侯无不闻风丧胆,汤蚩尤持勇而夺天子大位。《路史·后纪四》证曰:“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德不能御,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汤蚩尤是偒人第八世炎帝,因其善战英勇,偒人视其为“战神”,汤蚩尤部居西部时为犬图腾,东迁后受鸟文化影响而改为“猫头鹰”图腾,猫头鹰又称“鸱枭”被偒人视为“斗鸟”,偒人尚武,则将猫头鹰为铜纹雕刻在铜器上。偒人苗族部认为其祖汤蚩尤被黄帝先锋应龙所杀后首落地为饕餮。孔安国证曰:“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缙云氏即汤蚩尤子,黄帝封其于洞庭三苗国,因而铜饰纹中又多了一种“饕餮纹”,凡雕有鸱枭和饕餮纹的铜器,被史学家视为偒人尚武的象征。 汤锦程在河南栾川考察护脸青铜盾牌 偒人最初以贝为“币“,因而偒人之货币交换曰:“赐”,后演化为天子对下臣的恩惠。《山海经·海内经》曰:“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偒人发明铜器后,则以铜为材料改革货币。《竹书纪年》载:“汤铸金币。”即指汤武王用铜铸币的历史。因偒人称铜为金,故铜币又曰:“金币”。由于金币的出现,使“祝融之市”、“昭明货殖”的偒人贸易文化产生了新的飞跃和发展;因而世人 12

P:14

称偒人之族为“商族”。商业的发展给偒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因富裕为“殷”,诸侯又称偒人为“殷族”。而殷与阴同音通用,所以殷族又称“阴族”。阴是崇月之族,自女娲汤娥称黄帝,统一日月民族,殷族则称月为“父”;称日为“母”,所以殷人称始祖妣汤娥为“我帝”,即月父也。汤娥即嫦娥,又曰:“常仪”,氐羌族呼商(汤)为“常”。《商颂·殷武》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因而汤与常同义互假,商殷族即汤娥后裔也。商殷族最初崇尚月文化,自商祖上(汤)甲微时改为崇尚日文化。上(汤)甲微击败崇日部族戎王有易氏后,统一了日月文化,商殷族才开始祭日。皇甫谧证曰:“微字上甲,其每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而殷商族拜火始自商殷族相土王,相土王迁商丘火正阏伯之地后,承传了崇日文化的拜火教。《春秋左氏传》襄公九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偒人最初以红铜铸器,后又发明了“锡”,因而世称偒人为“锡人”,居地曰“锡山”,俗曰:“吴锡无锡”,实偒人之居而得名。春秋时期,湖北郧县有“锡穴”,为古麋国之地,上古时期,锡读阳音。《水经注》曰:“郧县有锡义山;今称“阳义山。”因而锡、阳、汤三字同义互假。偒人将锡注入红铜之中冶炼出来一种比红铜坚硬一倍的青灰色合金,史家为区别红铜,曰其为“青铜”。青铜因坚硬,所制器具锋利耐用,因而大大提高了偒人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被称为是中国文明史进程中的奠基石。商殷时代,偒人用青铜制作烹煮之器曰:“汤鼎、汤镬、汤锅”;而所制汤具曰:“汤盘、汤碗、汤盆、汤匙”;所制酒具则曰:“觞”。觞音商,即“汤”。北宋初期,南唐宰相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名讳,而改为汤氏,史称其为“汤悦”。但汤在宋代读商音,所以汤悦在读音中曰:“商悦”。今内蒙鄂托克旗乌海市偒人仍曰:“汤”为“商”音,典出于此也。殷商时期,偒人进入青铜器时代,每遇重大历史事件,上至帝王,下至公侯伯子男,皆铸鼎纪事,即将文字刻于鼎器之上,史称“鼎铭”,其为文字保护、历史遗传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都没有一种现代材料,可以取代鼎铭对文字的保存功效。 炎帝柱发明“立柱定居”文化,所以炎帝柱被视为偒人由游牧部落转为定居的农耕民族的始祖。商殷王朝末年,殷纣王用青铜制柱,在铜柱内烧火,使铜柱发热,而后将人贴在烫柱上受刑,史称“炮烙”。殷纣王因制此酷刑,被诸侯称为“纣”。《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殷纣王因以酷刑治天下,故而民心相悖,而最终倒置亡国,使商殷族失去了天下,成为周奴顽民。由于偒人在商殷时代创造了青铜文化,所以史学家将青铜文化来形容商殷时代的文明。商殷王朝灭亡后,周代燕国和秦国承传了青铜文化技术,使青铜文化由使用工具阶段,进入装饰陈列的艺术阶段。燕昭王以铜筑招贤台,延揽天下精英,使其称霸东方;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 12 金人,以示皇权威严,由此将青铜文化与国家政权相融合,将青铜文化推向又一个巅峰。由于,原材料的短缺,加之青铜器可以回炉再造;所以我们无法确定青铜器的确定产生时代。但青铜器的产生却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 偒人与玉石文化 人类曾经历过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最先了解石器是为了生存和自卫,因石器工具的产生,人类开始利用这种简陋而又粗造的石器工具为改善生活环境服务,至今在地下星空中仍保存着大量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为我们研究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汤古氏时代,偒人发明了凿石为室的“石穴”建筑文化,东迁幽陵(今北京)的偒人燕子部在石崖上凿洞而居,称“崖居”或“半居窖”建筑;而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偒人杂戎部则以石磊居,称“雕楼”式建筑;因偒人发明以石为建筑材料,因而世称偒人为“宕户”。《正字通》释曰:“宕一曰洞室,过今言放宕也,与荡、惕通,陕西化外,又采石工谓宕户。”偒人之王灵恝时代,偒人居陕北米脂汤河(今延水河),《水经注》曰:“今有水出绥德州米脂县桃花窌,行数十里,其水落于崖,下为深浍,有如墨色,至州南入河,志家以为汤水也,俗称黑水坑水。”偒人在汤河岸边的上申山上筑石室而居,后发展为陕北窑洞。《西山经》证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户……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因当与宕同音通用,所以当户即宕户;当户鸟即宕人之图腾。犬封氏戎人习灵恝之俗,因而戎人之王曰:“窫窳”,即穴居之王。戎人之王为汤姓,因此犬封氏窫窳、盘瓠皆称“汤”。因汤、宕、荡三字同音通用,所以犬封氏所居之地曰:“宕昌(甘肃)”、天荡山(甘肃)、燕宕山(浙江),明代燕宕山改称“燕荡山”,典出于此。北周时期,宕羌王归附,北周将宕昌之地划为“宕州”,即宕人之州也。宕人凿石之具曰:“钅宕”或“铴“,因可证宕人即偒人也。帝喾时期,犬封氏汤盘瓠因功封为江南王,盘瓠将偒人宕居文化传入江南山岳之区,至今在湖南、广西地区仍保留着偒人的宕居遗址,使偒人石器时代建筑艺术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汤古氏时期,偒人已开始制作石磨,因汤古氏又称“盘古氏”,所以所制石磨称“磨盘”;而汤古氏则又称“金盘”,即“太阳”。汤古氏所建之国曰:“中央之国”;因此偒人围坐在磨盘周围祭祀汤古氏,称祭“中央”。此俗后传至日本,在海外广为流传。女娲氏汤娥时期,偒人对石器已开始分类,据《山海经》记载有:文石、礨石、婴石、碣石、青碧石、箴石、美石、沙石、砺石、泠石、礝石、涂石、怪石、茈石、白石、麋石、长石、鸣石、半石、玄石、邽石、洗石、瑊石、封石、勇石、脃石、砥石、历石、痠石、赤石、砆石、金石、博石、磬石、青石、硌石、磁石、木石、石涅、石玉、石膏等,形成一种原始石 13

P:15

文化。偒人依石山而居,其山称“积石山”。《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主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上古时期,采石之民又称“石夷”或“石者”。《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女娲氏汤娥时期,偒人在积石山(青海)建立重要的采石场,偒人用所采的大石制盘,小石制锅,因偒人以石制皿,故而石制器皿曰:“盪”。《地谱》曰:“古有盪侯国。”盪侯即是上古时期专门分管制皿的诸侯。炎黄时期居住在中原的砀民发现了一种纹石可以制器,因而大量开采,所开采的纹石山被称为“砀山“,今河南芒砀山与安徽砀山即是两座上古时期的纹石采石场。春秋时期,这两座采石场隶属于宋国;宋偃王亡国后,这两座采石山被魏国与楚国分割占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砀山采石场归国家所有,秦始皇为纪念砀人创立的“砀石文化”,于公元前 225 年将开封、许县、永城、曹县、嘉祥、亳州、砀山县与商丘合组为“砀郡”,并将郡所设置在宋国古都商丘,为砀人创造的砀石文化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刘邦起义反秦,被楚王封为砀君,刘邦称帝后,砀人避其职讳,改称为“锡人”(古时锡读阳音),锡人南迁湖北锡穴(湖北郧县)融入蛮、越民族之中。随着南蛮、百越民族的迁徙步伐,锡人进入云藏山区,因而砀人发明的石制器皿一度在南方山区得到弘扬和发展,至今云藏山区仍保留着传统的远古石皿文化信息。磨盘南北皆常见物,但石锅今已不多见,只有云藏山区仍可见到制石锅为业者。 汤锦程在陕西西安参观蓝田玉龙舟 傥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妣,是人类崇拜的育神,因而史称其为傥女娲。《顺鼓》证曰:“本有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天气不和,阳道不胜,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傥即汤也,所以玉门古汤河即今党河也;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汤居村,又称“党居村”。因黨从黑,简化后党从儿部,所以党河又称“黑河”、“子母河”。偒人每至沐浴节即下党河沐浴祈求生子,今西藏、新疆、印度等地区仍保留有此俗,而今美称其为“天体浴”。党人部初居甘青昆仑山地区,傥女娲因是女王,所以历史上都称她为“西王母”,其都曰:“天山汤谷瑶池”,因为日月所入之地,又称“昧谷咸池”。偒人“阳冥之学”认为:东为阳,西为阴,故而天山又称“阴山”,因日月组合为昆,所以天山又称“昆仑山”。偒人崇月族部为区别东方汤谷的崇日部族偒人之王“东王公”;故称女娲为“西王母”。《地理志》曰:“西王母石室在今肃州 70 里昆仑之连麓,此山多玉石,因以名。”西王母在天山汤谷瑶池筑琼楼玉阁,故而天山又称“群玉之山”。《穆天子传》曰:“群玉之山,见其山河无险、四辙中绳,先王所谓之策府;寡草木,无鸟兽,穆王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石 14

P:16

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以归。”因群玉之山是当时著名的采玉场,所以连周穆王为了得到群玉之山的美玉都要专程到汤谷瑶池拜会西王母,以求获得开采权。傥女娲在采石过程中最先发现一种质细而坚硬,闪烁着光泽,略微透明,五颜六色,十分华美的石头,因而称其为“璗”,即美玉也。《论衡·谈天》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从此记述中可以得知,女娲是最先发明“玉石文化”的创始者,而五色石即玉石。傥女娲是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最早的石雕艺术家,她用精心挑选的玉石雕刻成美璗,而后取以五色,按照东西南北中方位码放,用其祭祀中央天皇汤古氏,以求得到天下太平。所以早期的祭祀是用美玉,所以祭天既是“补天”。偒人的玉石文化被代代相承,后人在选石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发现田黄石、鸡血石等上乘石料,而这些名贵石料的价值远远超过黄金的价值,因而将玉石文化推向颠峰。 汤堯时期,羲和氏为日御,负责策日治历。羲和氏之子和仲迁居昧谷(甘肃张掖),负责观测落日,其部族被称为和夷。《史记·五帝本纪》曰:“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羲),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 366 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和仲部居西王母旧居昧谷,承传了女娲族传统的制玉技术,形成制玉家族,所以只有(卞)和氏才能认出被包浆裹住的石头是块最美的玉,并将其制作成名扬天下的“和氏璧”。和仲部的采石场称“和田”,其玉称“和田玉”。 汤堯时期,三苗族居江淮、荆州,三苗族因反对摄政虞舜,参加了崇伯鲧、共工氏、南蛮等族发动的叛乱。汤(唐)堯、虞舜联合击败三苗族,将三苗流放到雍州三危(甘肃玉门)。《史记·五帝本纪》曰:“四岳举鲧治洪水,堯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便西戎。”三苗迁至甘肃玉门地区与和夷为邻,三苗族向和夷学习制玉技术,因而和夷、三苗所贡皆“璆”也。《史记·夏本纪》曰:“华阳黑水为梁州……和夷底绩……贡璆。”《史记·夏本纪》又曰:“三苗大序,其苗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孔安国释曰:“璆琳,皆玉,琅玕,石而似珠者。” 大禹时期,西王母族发明了宝玉石文化。《淮南子》云:“夏桀之时,西老折胜。”西老,即西王母也,又称“天老”,俗称“姥姥”。而“胜”则为玉;毕沅曰:“胜,玉也,胜音庞。”《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西王母折玉为胜,戴胜避丑,诸侯称其为“女丑”、“党庞氏”或“汤滂氏”。因可知戴胜是人类佩饰文化的前奏曲,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而最终则形成一种文化时尚。夏后氏时期,偒人所贡之玉曰:“磬错、璆琳、琅玕”。《史记·夏本纪》曰:“锡贡磬错。”锡即羲,偒人别号。孔安国曰:“治玉石曰错,治磬错也。”夏人以佩璗玉为荣,并以玉圭分等级,因而玉成为夏代的文化特征,但制玉者则是锡人、和夷、三苗也。因玉是偒人贡物,并非夏人特产,因而夏人称之为“宝玉”。《史记·殷本纪》曰:“汤遂伐三嵏,俘厥宝玉。”三嵏是夏诸侯,夏天子桀战败后携宝玉退保三嵏,被汤武王俘获,夏之宝玉尽归汤武王所有。 商殷时代,偒人贵族皆拥有大量的宝玉,并以玉制衣。据历史记载:殷纣王腐败就是因玉雕开始的,殷纣王原是一位很有事业心的天子,生活也很朴素;一年诸侯向殷纣王进献了一只玉碗,殷纣王非常喜爱,但玉碗要有玉箸和山珍海味才般配,于是殷纣王开始四处搜刮诸侯珍宝,并不惜发动战争,商殷王国由此逐渐腐化衰败走向灭亡。殷纣王临死也不忘他的珠宝,他穿上宝玉衣将所有的真爱珠宝堆在鹿台之上自焚而死。《史记·殷本纪》载:“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宝玉衣是商殷天子入殓时所穿的葬服,汉代因袭此俗,刘氏王者死后享穿宝玉衣入殓。刘氏出自杜唐(汤)氏,杜唐(汤)氏之国为亳国,其君号汤也。因而刘邦称帝后,汤氏避讳唐姓刘氏之姓讳,改称“阳氏”,梧齐侯汤延城即被《汉书》改写为阳延城。唐的古体字为“唐昜”或“敭 ”、“啺”;罗振玉曰:“古唐、汤、荡相通。”王国维亦曰:“案唐即汤也。”朱芳圃释曰:“按唐即汤,卜辞之唐,必汤之本字,后转作旸,遂通作汤矣。”。因而史书中将成汤又写作成唐,汤山大夫又写作唐山大夫(汉高祖刘邦妃子),汤古氏又写成唐古氏,至今在偒人后裔满族中仍将汤、唐二字通用户假。因汤姓刘氏出自偒人,故有王者穿玉衣入殓之俗。 偒人创造的玉石文化,其历史地位可以用“贵比江山”来形容;比如:西周天子周穆王为得到西王母的宝玉,其不顾淮夷作乱、江山安危而西巡猎宝,结果被徐偃王乘其国中空虚一直打到周都城下;幸而造(赵)父驾神驹快马将周穆王送回国内才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战国时期,著名的“和氏璧”成为无价之宝,为了这块“和氏璧”,张仪与楚国结怨,赵国与秦国生隙;而秦王为得到和氏璧竟不惜用生命和几代人的血汗换来的江山城池作为交换条件;赵国蔺相如因以身护璧,得使其“完璧归赵”,因此一跃升为上卿,使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廉颇对此不满,一出“将相和”戏剧脍炙人口,将二人的恩怨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不朽的佳作。至今宝玉仍是衡量社会价值的一种标准。在新加坡,华人以拥有蓝宝石为富贵的象征;而缅甸则以拥有翡翠为富有的体现,珠宝文化、珠宝案件成为历史、小说、戏剧、影视的主要创作题材,使玉石文化如虎添翼,更加丰满充实。 15

P:17

秦汉时期,玉石文化被融于宫廷古建艺术之中;据史记载:秦始皇时期,汤城延因精通建筑艺术被征为军匝,参予阿房宫的设计。公元前 206 年,汤城延归顺汉王刘邦;汉高祖 5 年(公元前 202 年)2 月,刘邦于范水之阳称帝,封汤城延为将作少府,主管都城营造。同年 5 月,汉高祖刘邦以“长安”为汉都城,诏令汤城延先赴长安规划建都事宜。汤城延依据长安地形拓地五平方公里,规划设计了由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宫殿楼阁所组成的“末央宫”;其整个建筑皆“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黄金为壁带,珍玉镶其间。”充分显示出汉王朝大一统的国家威严,并成为后世王朝都城的建筑模式。由于玉石文化成为帝王的象征,所以在宫廷建筑材料中,汉白玉石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于偒人创造了玉石文化,使石器时代出现了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划分,而玉石文化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其社会贡献之大已成为不朽。 五 偒人与天文学 伏羲氏是偒人的日神,女娲氏是偒人的月神,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成婚而生汤明。《易击辞》证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伏羲氏豢养牧羊犬,因而伏字是人与犬之组合,偒人贵族亡卒皆以爱犬为殉葬,其墓曰:“亳”,亳即以狗为基之高台。而偒人在西称“犬戎”,在东称“猰貐”,在南称“盘瓠”,在北称“狄”,皆犬人也。因犬与狼同种,故而在上古狼、汤二字并用,魏改偒人之地浚仪为“大梁都”,修“莨荡渠”,汉曰:“狼汤渠”,可证狼为偒人图腾,其后赤狄人、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高车人,均以狼为图腾。“天狼星”被殷商民族视为父亲,因而殷商民族也曾有过狼图腾。伏羲氏因是太阳神,因而又称“太昊”,俗称太阳为“天狗”。天文中的“日食”现象,民曰:“天狗吞月”。伏羲氏为“风”姓之王,因而称“颺”。伏羲氏生于天山成纪,后迁中原,立都于宛城(河南南阳),后东进建都于泰(太)山,史又称其为“帝俊”。《山海经》曰:“鹓(宛城)来之风曰俊”;又曰:“鹓(宛城)来之风曰掞”,因可知炎帝俊即伏羲氏。 月神女娲氏,又名“常仪”,因是伏羲氏之妹,史称其为“羲和氏”,皆一人也。《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曰:“有女子方浴,帝俊妻常仪,生月十二,此始浴。”而民间传说则为“西王母梦日生十日,梦月生十二月。”而日月相合则为“明”也。四川成都是偒人“载天之国”,在四川地下遗存中保留着大量的偒人文化遗存,其中在四川江北盘溪的出土汉墓中就发现了“汤明出世”图。盘溪即盘古氏偒人所居之地,汉代此地仍习偒人旧俗,在其地出土的汉墓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幅墓壁石刻,画中绘有伏曦氏居右,右手举日轮,中有“金乌”。金乌是太阳的别称,亦是十日天国的图腾。《大荒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于乌。”《淮南子》亦曰:“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因而可证金乌即太阳。而图中女娲居左,左手举月轮,中有蟾蜍。蟾蜍即蛙,为女娲氏图腾,是月亮的象征。图中伏羲氏与女娲氏两尾相交之处一个孩子高举双手而生,他就是日月之子汤明,日月合而生子焉。 偒人因衍生于白云之上的青藏高原,因而被中原诸部称为“天国之人”,偒人因地接云天,所以善观日月星辰,并且掌握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而这一宇宙密秘,只有天国偒人才能破译,因而称“天文学”,即“天国密经”。偒人非常重视天文学,并且将日月星辰冠于人名,因而解读古人名姓就可形成一部中国古代天文史。因偒人是天文学的创始人,所以“汤”在天体运行中被视为罕见的天象。《天文志》曰:“四星若合是谓大汤”。因偒人熟知天文知识,可根据季节气候布施甘露、呼风唤雨;史曰:“云行雨施曰汤。”因而平常人对这一无法解释的人为现象视为“巫术”,并称懂得天文知识的人为“巫人”。《大荒西经》证曰:“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又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即天山,汤谷灵台即原始天文台,因是偒人所建,所以夏后氏时期称“易台”;至商时才改称“灵台”。封建社会中巫术流行,每遇旱灾,下民皆请巫师求雨,史称:“汤祷”。商初天旱数年,汤武王入桑林祷雨施露四方,因可知汤武王是偒人的大巫师。而后巫咸、巫贤先后为商王朝国相,使商王朝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伏羲氏结合天体运行规律创立了中国第一部历法,因伏羲氏是太阳神,因而这部历法被称之为“太阳历”。汤明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儿子,史称其为“明星”。明星在东方曰:“启明”;在西方曰:“开明”;在北方曰:“幽明”;在南方曰:“谯明”;汤明称帝后曰:“炎帝明”或“谯明氏”,因汤明是长子,长曰:“孟”,故又称“孟明氏”。因孟与明同义,古称孟津为“萌津”,萌即明也。汤明自立为炎帝后,创立了“汤明之学”。帝堯之时,偒人因避唐(汤)尧之名号,改称“阳明之学”,又称“阴阳之术”。汤明所创历法,称“阴阳历”,古人曰:“阴阳之术为帝王之学”,故而历代帝王在加冕之时皆拜天地,推策迎日,习幽明之术。《史记·五帝本纪》证曰:“轩辕氏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阳明之术被巫人承传,并发展成用龟甲、蓍草占卜的“占卜术”。阳明之术经过完善,最终发展成为“日月神教”即“巫教”,使人类从原始的“天体崇拜”,发展为对宗教的顶礼膜拜。偒人为祭神建立了祭神之殿,古称“明堂”,即“明神之堂”,偒人后裔满族人承传此俗,建“堂子”祭神。 金天氏汤挚时代,偒人根据所掌握的天文气象知识制历,并设置四季官职,主管季节。鲁昭公 17 年秋,少昊氏汤挚后裔郯子入鲁朝觐,郯即炎,郯子为周之火正也。《春秋译文》载:郯子对昭子曰:“我的 16

P:18

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就从鸟开始纪事,设置各部长官都用鸟来命名。凤鸟氏就是历正;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青鸟氏掌管立春分、立夏的;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偒人各鸟氏专司其职,使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因凤鸟主历正,故日历又称“凤凰历”。汤挚自比太阳,为区别父皇太昊,而自称“少昊”。汤挚因精通天文知识,在其执政的金天氏时期,羽人鸟舟荡漾于黄海、渤海,乃至太平洋上不致迷失方向。 炎帝汤榆罔末期,卿相汤蚩尤自立为炎帝,与炎帝汤榆罔分庭抗礼,因而被尊为“鸱枭(猫头鹰)”,枭既是背叛之义。有熊氏轩辕乘炎帝族发生内乱,率崇月部族突然袭击炎帝汤榆罔,一战击溃炎帝汤榆罔,代其而有天下。炎帝汤蚩尤出兵与有熊氏轩辕争霸中原,汤蚩尤请风伯雨师相助,使有熊氏轩辕昏然而不知方向,因而崇月部族连连失败。当时,炎黄民族已经开采出一种磁石,有熊氏轩辕利用磁石的引力发明了“磁盘(指南针)”。《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崇月部族在指南针的引导下辨明了方向,最终击败炎帝汤蚩尤的九黎族,有熊氏轩辕登上天子大位,号“黄帝”。由于有了指南针,为金天氏羽人部族航海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天文工具。 汤锦程考察北京古天文台观象仪 我帝汤喾时代,青阳氏汤挚领金天氏部族,为火正,世称“阏伯”,建灵台于商丘(河南睢阳)主辰,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春秋左氏传》昭公元年记曰:“昔高辛氏(帝喾)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古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山西夏县)主参,唐(汤)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我帝汤喾崩,长子汤挚即立。《史记·五帝本纪》曰:“汤喾崩,而挚代立。”青阳氏汤挚在位 9 年,被其弟唐(汤)侯放勋篡夺大位。《史纪·五帝本纪》曰:“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帝堯。”帝堯与帝挚争位,掌管日御的十日君不肯臣服遭到帝堯的灭种屠杀。《淮南子》证曰:“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羿所射十日,即汤国也。《甲骨文字典》曰:“昜、 、 、 ,象日初升之形,金文作, ,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疆者”;昜:开也,古有昜伯。”昜伯即十日君,十日战败浮海东渡日本,在九州岛熊本县阿苏郡重建“汤谷天国”。中国民间称日本为“沃焦”,又曰:“尾闾”,即指落日之焦。《锦绣万花谷》云:“沃焦在碧海之东,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闾。《山海经》堯时,十日并出,堯使羿射九日,落为沃焦。”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西院南二殿是“佛宝塔”,内中供奉着“幽明教主”、“地藏王菩萨”,经文曰:“宋帝王司长大海之底,东南沃礁石下,黑绳大地狱,在阳世的为人,不思国家之恩、妻妾负夫之恩爱、继与认为子嗣、受他人之恩惠及得财产、本身犯罪不努力改造者,死后到阴间,都归宋帝王 17

P:19

管。”沃礁即羿所射之九日落入东海后所化,故而日本有九州岛、旭川等地名,皆与九日有关;而宋帝王为商殷后裔,继司沃礁地狱之国。中国神话中将沃礁比作阴间地狱,众鬼所居的地方,所以日本侵略军被中国人民称为“日本鬼子”,后泛指中国之外的侵略者都称“鬼子”,如:“美国鬼子”等。阳明之术随着偒人东渡传至日本,使日本人也具备了很高的天文知识。 女娲氏即羲和氏,在挚、堯争霸中,女娲部站在帝堯的一方。《尹子·盘古篇》曰:“女娲补天,射十日。”女娲部是崇月部族,十日是崇日部,因而帝挚和帝尧之战,实是偒人日、月两部族的内战。羲和氏因帮助堯登上大位有功,帝堯则令羲和氏取代十日君为日御,主掌天时历法。《史记·五帝本纪》曰:“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羲),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 366 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羲和氏将十日君所制定的十月阳历,改为十二月阴历,并将文登汤谷改名为旸谷;天山汤谷改名为昧谷;越南汤州改为南交(即郊止),北京汤陵改为幽陵。汤堯时期,由于天文知识的发达,羽人之舟已能航行世界。晋代王嘉证曰:“贯月查为浮舟,羽人栖息其上,查浮绕四海,12 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尧登位 30 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日息夜明,群仙居其上。” 商殷时代,偒人实行政教合一,并在天文学基础上,创立了“天命论”。商王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因而自称“天子”;并认为天子之命在于天。《史记·殷本纪》殷纣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由于殷纣王迷信天命论,对西周未加防范,结果被周武王打败,乃至亡国。周武王知商殷族人迷信天命论,亦以天命论还治商殷族人。《史记·周本纪》周武王曰:“上天降休。”商民闻之乃服稽首。商殷诸侯不肯臣周者,随殷侯汤武庚禄父发动叛乱,被周成王击败。不肯臣周的商殷民族,沿黑潮暖流航海逃亡到美洲墨西哥,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印地安人承传了偒人的天文知识,在美洲各地建造了大量的太阳殿、天文台,将天文知识在美洲普及推广。偒人所创造的天文学,不但揭示了宇宙之谜,并为人类社会进入科技时代、太空时代奠定了基础。 六 偒人与造船术 汤古氏时代,其臣子伏羲氏汤昊发明竹舟;汤古氏即盘古氏,所以盘的古体字为“盘昜”,意为始造舟者为汤也。伏羲氏汤昊即天子位后,史称其为“帝俊”。《山海经·大荒北经》曰:“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玕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竹舟是人类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竹舟为偒人所发明,因而又称“簜舟”。偒人在湖海中航行,则曰:“荡舟”或“盪舟”。帝俊曾孙番禺时期,舟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因而,史家认为是番禺发明了舟,我认为番禺发明的很有可能是改进的木舟。《山海经·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偒人称社木曰:“棠”,因而,汤、唐、棠同音通用,湖南湘乡县唐家坨,今称“棠家阁”,典出于此。沙棠木浮力很好,偒人用其剔舟,因而剔舟成为偒人的专利。偒人是炎帝子民,因而剔舟又曰:“剡舟”。《铭》曰:“安得沙棠剡以为舟,汛波沧海以遨以游。”因而可知,早在炎帝时代,沙棠木舟已遨游于海。春秋时期,齐国棠公,即是掌管制作沙棠木舟的棠邑(山东平邑)宰,鲁襄公 25 年棠公死,其子棠无咎承袭世职。崔抒(武子)见棠夫人棠姜氏很美强娶之,齐庄公与棠姜氏有私情,崔抒让贾举弑齐庄公,立齐景公,从而专国政。鲁襄公 28 年 9 月初五崔抒的儿子崔成为与崔抒和棠姜氏所生之子崔明争夺继承权将棠无咎处死。公元前 568 年齐国攻炎帝汤来族所建的莱国,莱共公浮柔渡棠,因而莱人承传了以棠树造舟的技术。炎帝汤蚩尤时期,日御汤夸父族承传了剔舟技术,因而剔舟又曰:“刳舟”。所以上古时剔、剡、刳三字同义互假。 汤堯时期,日御十日君不肯臣服,因而被汤堯大将射正羿击败,十日部族裂分为许多小国。旦人是十日部族的一个分支,创建了震旦国,其部族以楂树为图腾,因而世称其为“查人”。查人承传了偒人的造船技术,善造大独木舟,曰:“贯月查”。偒人身穿羽衣,故又称“羽人”,羽人驾舟遨游大海,使古人对地理有了新的认识。晋代王嘉证曰:“贯月查为浮舟,羽人栖息其上,查浮绕四海,12 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尧登位 30 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日息夜明,群仙居其上。”文中所指夜明灯,是肥遗部族发明的“肥油”即“石油”;而群仙则是诸侯对汤巫的尊称。因偒人在汤堯时期已具有大规模的航海能力,所以偒人薄姑氏自营州(山东)下海浮舟于渤(薄)海,分别于辽西、辽东、朝鲜、日本登陆,因而辽西、辽东、朝鲜、日本均被划入青州版图。《正义》按:“舜分青州为营州、辽西及辽东。”《案》亦曰:“嵎夷,青州也。”章太炎释曰:“嵎夷即倭夷。”《汉书·地理志》释曰:“倭作郁,今日本。”故而可知,日本亦属青州之地,偒人在堯舜之时,就已浮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的先民。 偒人因避唐(汤)堯名号之讳而改称“阳人”,阳人即崇日部落,因阳人为狼图腾,所以阳字改从犬 18

P:20

旁,为“犬昜”。《历代著录吉金目》载有:“犬昜妻鼎”,小校名作“犬昜妻鼎”。因文字改革,犬昜字又改为“扬”。《周存前名》作“扬妻鼎”,长安铭作“扬鼎”即“犬昜妻鼎”也。堯舜时期,阳人徙居南土,大禹划九州,称阳人居之南土为“扬州”。《史记·夏本纪》曰:“淮海维扬州,彭蠡即都,阳鸟所居。”阳鸟即太阳鸟,偒人图腾。因扬即汤,故而荡舟又曰:“扬舟”,云阳港古称“云汤港”,是偒人船舶之地,现代成语以“扬帆出海”形容遨游大海,皆源于此典。偒人巫师认为海外有仙草,即“灵芝”,食之可长生不老;因而方士纷纷浮海寻觅仙岛,并在岛中修炼,民曰:“仙人”或“神人”。古代民间传说曰:“海外有仙境十洲,曰:祖洲、瀛洲、玄洲、炎州、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皆汤巫修仙之地。夏后氏时期,殷商族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均领先于太平洋地区,因而《诗颂》赞曰:“相士烈烈,海外有截。”夏天子因殷商族之王相土之功,封其于商丘,承袭火正。《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士因之,是始封商。” 偒人对君民有着严格的区分,曰民为:侏儒、僬人、菌人、靖人、倭人、犬人,皆为“矮人”,又曰:“小人”。其酋长盘古、夸父、烛阴、赣巨人、防芒氏则皆曰:“大人”或“长人”。《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人改进了木舟,发明了造船术。《山海经·海外东经》证曰:“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削从肖,肖的繁体字为萧。《说文》曰:“萧,艾蒿也,荻萧也。”萧为商殷之六族,而狄与汤同义互假。《姓氏急就篇》曰:“萧氏本殷之六族,成王以封伯禽。”因而可知,萧人为偒人一支,以削船而扬名,因而古人言造船为“削船”,不言“刳”也,以别舟与船之别;而掌管船舵之人则曰:“艄公”。商殷族因拥有造船技术,大大提高了航海能力;殷纣王亡国后,商殷族不肯臣周者浮海大逃亡,商殷族扬帆远遁,一部越海至澳洲建立汤加国;而大部渡太平洋至美洲墨西哥建殷加王国,使周人鞭长莫及。但周人没有记载这次悲壮的亡海历史,因周人为西域内陆国家,不熟悉海外地理,因而其只知有朝鲜,不知有美洲大陆。故而周人记史,只言商殷族箕子浮海渡朝,建立朝鲜国,接受周人之爵号。 汤锦程在宁夏中卫市考察牛皮舟 偒人因发明舟船,特设“舟牧”之职,《中国姓氏大全》曰:“古有官曰:舟牧,为主管船只之官;”又曰:“舟国,为炎帝后裔。”西周时期废除商殷族舟牧世袭爵位,迁其官族于汉水,史称“船人”,船人因而仇恨周王朝,当周昭王南伐楚国之时,船人进胶船害死了周昭王及周六师。《史记·周本纪》载曰:“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帝王世纪》揭谜曰:“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渡,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船人利用自己掌握的造船技术害死周昭王,消灭周六师,这是偒人利用造船技术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因而周人讳之,王死不发卜告。 济阳历城丹穴之山是火鸟的聚居地,火鸟又称“丹鸟”或“凤凰”。《山海经》曰:“丹穴之山,其上 19

P:21

多金玉,丹水出焉,而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凤凰为风姓图腾,伏羲氏为风姓,因大风为颺,伏羲氏曰:“颺姓”,颺即汤也。丹鸟为炎帝图腾,史曰:“神农氏耕于历山,因可证历城是炎帝丹鸟部族农耕之地,丹鸟氏东迁后居济阳建齐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尚于齐,承嗣先帝之业,济阳是查氏郡望,查氏族谱曰“济阳查氏”。查氏善造船,齐国得查人之助,因而航海业十分发达。齐太公姜尚治水师曰:“苍兕”,主舟楫,并移都于薄姑,以便控制出海口,取得鱼盐之利,因而齐国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东方大国。齐景公时期,齐国的水师已自成一军,成为渤海霸主。齐景公(前547—前 490)为显示自己的海军实力,其“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公元前 485 年,吴王夫差欲称霸黄海,命徐承统率水师北伐齐国,吴国水师在海上航行数千里至黄海;时鲍子弑齐悼公,齐国国中无主,但齐国水师仍英勇抗击来犯之敌,并击败吴国水师,取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的胜利,齐人战胜吴国水师后,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乃立齐悼公子壬为君,是齐简公。 吴、越居扬州之地,掌握了偒人的造船航海技术,尤其越王勾践不但将水师用于灭吴的战争工具,还将水师用于海上交通运输工具。勾践灭吴后,率“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由浙江会稽迁都于山东琅琊,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一次海上大规模迁徙。越人何以有如此大规模的水上航行能力呢?就是因为越人是偒人南迁的一支,古称“汤越”,又称“扬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曰:“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因氐羌之人呼常为商,故允常即允商。《舆地志》曰:“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因谭与汤一音之转,而谭字从早,为汤字的衍化字,故夫谭即夫汤。因古人有倒装语之俗,允商又可读“商允”;夫汤又可读“汤夫”,合为“汤商”或“商汤”矣。因而知越侯族为商殷族偒人后裔,而越都会稽,亦正是古汤国,夏禹时贡篠簜者是也。百越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楚灭越后,百越裂分成于越、句吴、杨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夷越、山越等部,越人凭其航海技术浮海而亡,成为东南亚各国之先祖。而留居国内的越族,秦汉之后与汉人融合,部分融入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黎族、毛傩族、仡佬族,宋代之后史无百越记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的水师得到统一,造船业亦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可制造多层的楼船,因而汉代专设“楼船将军”统领水军。秦代徐福率数千人的船队出海为秦始皇寻找仙丹妙药,创造了人类航海业的奇迹。汉武帝极积推行海上外交,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远洋航线,史称“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其规模庞大在当时无与伦比,至此海上航运业成为中国商品对外出口的重要经济之柱,而偒人创造的海上航道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航道,至今仍以价格低廉,成为航空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今天世界地理大发现,是偒人的造船业及天文学为人类航海史奠定了基础。 七 偒人与中医药学 炎帝汤江是中国医药学始创者,汤江即汤古氏。《山海经·西山经》曰:“天山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偒人认为鸿雁可以飞入太阳,因而是最为健壮的大鸟,所以称鸿雁为“帝王鸟”;成语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帝江初以鸿雁为图腾,因而鸿从江。毕沅证曰:“江读如鸿。”故而帝江又称“帝鸿氏”。帝鸿氏发明了医药学,并用歌舞形式为百姓驱邪治病,因而诸侯称其为“巫师”;而称其舞为“巫舞(傩舞)”;称其传者为“巫医”;能治病驱邪之法则称“巫术”。上古时有十大名巫承传帝鸿氏之术。《大荒西经》证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医在灵山采不死之药,此草名曰:“灵芝草”。炎帝汤江后以狼犬为图腾,所以被称为“天犬”。炎帝汤江是原始农耕的始作俑者,因而藏族至今保留着“天犬盗天谷,教民稼蔷之术”的传说,诸侯又称炎帝汤江是“神农氏”。《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可知,神农氏是偒人药祖,神农氏为了解百草的药性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终于发现了医治疾病的草药,为此他一日中了 70 次毒。在湖南茶陵县有座“尝药亭”,据传是神农氏制药遗址。因神农氏鞭百草尽知百草平毒寒温之性,所以中医药学尊神农为始祖。中药材料主要来源于百草,神农氏因是偒人崇日部族十日国的天王;所以“草”字从早,而早即十日的组合,因而草药为十日部偒人的专利。 炎帝之孙灵恝,是巫医的祖师。《大荒西经》曰:“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大荒西经》曰:“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颛顼承袭汤古氏之号,曰“高阳氏”,即太阳王。高阳氏颛顼死后得到灵恝后裔互人的不死药医治竟奇迹般的复活。灵恝发明的不死药被犬封氏窫窳承传。《山海经·海内西经》曰:“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窫窳。”但窫窳有不死药可死而复生,故称其为“灵巫”。巫医们在灵山采药十分危险,为得到灵巫的庇护皆要携窫窳牌位祈求庇护。《海内西经》证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毕沅曰:“巫,皆神医也。”而窫窳之尸则灵恝之牌位也。 偒人由青藏高原开天辟地,不辞艰辛万里跋涉来到中原,但偒人死后都希望自己的灵魂能重归天国,因而在伏羲氏汤昊时期发明了“天葬”。天葬需将人体解剖,而后将尸块裹上青稞让太阳鸟将其尸肉食尽,而后其灵魂、肉体随同太阳鸟同归天国,因而偒人改“火葬”为“天葬”,此俗现仍在藏族中流传不衰。 20

P:22

偒人以天葬为荣,并擅长人体解剖,因而偒人早在伏羲氏时代就已经精通剖腹产外科手术,伏羲氏汤昊元妃女娲氏汤娥曾经以剖腹术生下十日、十二月兄妹,共计 22 人。《山海经·大荒南经》证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女子方浴,帝俊妻常仪,生月十二,此始浴。”堯舜时期,有莘氏家族承传了剖腹术,在四川茂州汶川县石纽山有刳儿坪,就是有莘氏之子姒禹出生之地。《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已,上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栗然,又吞神珠薏苡,胸圻而生禹于石纽。”昴即柳,徐广云曰:“昧谷一作柳,柳亦日入处也。”因可知昴即是天山汤谷之别称,有莘氏修已梦流星贯昴,因知她是西域崇月部族人。汶川汤古乡是修已部迁徙之地,其部将天山汤谷地名移植至汶川,汤古即汤谷也。修已胸圻而生禹,实是剖腹术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姒禹属于崇月部族人,所以其族承传了巫医的解剖术;姒禹的同宗陆终之妻女女贵,亦剖腹生六子,分别为昆吾君已樊,参胡国君斟惠连、大彭国君彭篯、刽国君妘求言、曹国君曹安及楚之先祖芈季连。后汉未年,汤姓华佗承传解剖术,因曹操不信此术而杀之,因而解剖术在中原一度失传。但因青藏偒人仍实行天葬,故而解剖术在藏医中流传;锡伯人承传解剖术亦实行天葬,为丰富中华医学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人体解剖为崇月部族偒人所发明,因而人的肢体及内脏皆从“月”字傍,如:脑、臂、脚、肝、脾、脏、胃、肾、肺皆从月也;而中药因是偒人发明,故而又曰:“汤剂”、“汤头”、“汤药”。偒人巫师发明炼丹术,通过化学反应,将草药制成中成药曰:“汤丹”、“丹丸”,今称“中药丸”,使中医药学更上一层楼。 汤锦程在北京铁路总院学习 汤巫们不但善观天象,并将自身视为小宇宙,通过修炼而成为巫师,今称“气功师”。巫师精通气功,可以为人驱邪、治病,被视为“仙人”。偒人后裔蒙古族和满族崇尚萨蛮教,萨蛮教是女真人完颜希尹创立,女真人是崇月部族,因此萨蛮在女真语中曰:“巫妪”;满族人则称其为“珊蛮”,满为蛮的同音字,故而汉译通用。锡伯人称萨满教中的上刀梯(查库尔)为“上天界”,一层刀梯代表一层天,有 18 层至 49层不等的刀阶梯,萨满教承传者必须要有登天之术,所谓登天就是光脚登上用锋利的刀制成的天梯,如果 21

P:23

不能登天梯就不能上下天地,也就没有资格当萨蛮,若能登上 49 级天梯就能与天帝通话。因萨蛮精通气功,可以在锋利的刀刃上攀援上下,所以被蒙古族和满族视其为“仙人”。萨蛮教经代代传承已形成“人体科学”,被世界医学界所睹目。 汤古氏又称盘古氏,因其驯化狼为犬,所以狼犬称为其部族图腾,因而史称其为“汤狼氏”,称其族为“犬戎”。盘古氏后裔犬封氏盘瓠承传了家族图腾,史称其为“龙犬”。《风俗通义》有载:“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今黎族、瑶族、壮族、畲族、苗族等民族皆崇拜“狗王”,自言为盘瓠之后。盘瓠即盘古的谐音,而瓠则为葫芦,因葫、壶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壶即代表葫芦。盘瓠是南蛮族的大巫医,其经常背着装丹药的葫芦为人看病行医,后人则以“悬壶济世”来比喻行医之人;而中药铺亦绘葫芦作为药铺标记。盘瓠后裔认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而每至中秋节,稚童就要将连泥带水的倭瓜扔到不孕妇女床上,这就是“送子中秋”习俗,至今仍在安徽歙县流传。而湖南衡阳则在中秋之夜窃得冬瓜,画上娃娃送给不育妇女曰:“窃瓜祈子”,其实无论是送倭瓜,还是送冬瓜皆是承传了送“葫芦祈子”的习俗,所以古称繁衍为“瓜绵椒衍”。民间传说:“伏羲、女娲葫芦生。”而犬封氏窫窳的字意即为“窃瓜”,因而可知偒人世习此俗,所以曰:“汤为子姓”,即“瓜子”也。因瓜形似卵,故而盘古、殷契等偒人之王皆曰:“卵生。”偒人创立了“妇科”、“儿科”,数千年来为人类的繁衍生息而服务;偒人在慢长的医药学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一整套的医药学理论,为现代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 八 偒人与家畜驯化 自汤古氏驯化野狼为家犬,偒人就已精通驯化之术,因而诸侯称其族为“犬戎”。犬为狼种,分支有良、俍、狼、娘、莨、琅、浪、阆、郎、螂诸部,其居地曰:“莨荡”、“浪汤”、“螳螂”、“堂琅”、“浪唐”、“狼汤”。偒人初以游牧为生,野羊是偒人驯化的最早家畜之一,因羌、姜从羊,所以偒人又称“羌人”;偒人始祖汤古氏又曰:“姜央”、伏羲氏汤昊又曰:“姜良”、女娲氏汤娥又曰:“姜娥”,炎帝为姜姓,典出于此,所以羌人即偒人。《水经注》曰:“洋汤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合羌水。”由此可知,羊、汤、羌皆一水之名也。偒人以姜为姓,以羊为图腾,以羑里为狱。殷纣王时期,设狱于羑里,囚周文王,羑里即羊里,今曰:“汤阴县”。因而可知,羌、姜、羊、羑、汤同义互假。偒人在北朐之西建“枭阳国”,扬雄赋《淮南子》作“枭阳”;而左思赋作“枭羊”,因而羊与阳二字亦同音通用。枭阳国君赣巨人喜吹荡管,即是羌人所吹的羌笛。楚威王时期,偒人羊图腾部进入南海郡,建“五羊城”;又可称“五汤城”,今广州城也,所以广州为汤氏郡望。因羌、扬、阳、杨、汤同义互假,所以偒人在西者称“羌人”,在南者称“扬越”,在北者称“杨巨戎”,在东者称“阳人”,皆一族也。山西原平县杨武谷,《旧五代史》作“阳武谷”;《资治通鉴》作“扬武谷”,可证扬、阳、杨三字同音通用。 炎帝汤明时期,偒人驯化了野猪为家畜,猪字即犬者的组合,犬者即犬戎,故知驯化猪者为偒人。《山海经·海内北经》曰:“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封姓以猪为图腾,古有诸侯封豨,豨即猪的别称。《上林苑令箴》证曰:“昔在帝羿,失田谣游,弧矢是尚,而射夫封猪。”《方言》补证:“猪,关东西谓之豕,南楚谓之豨。”犬封国,即犬、猪两图腾族混居一处。汤明为孟鸟图腾,孟鸟是种凶猛的鸟,其族分布极广。《山海经》载:“汉水东北有孟鸟。”又曰:“孟鸟在貊国东北。”因而可知汤明所辖之域,西至汉水流域,东达辽海;而河南虞城孟猪泽,则一度为汤明之都。因偒人养猪,故其都曰:“猪”,即人猪合居之城。山东文登汤谷,即都州,炎帝居此。《史记》曰:“朐县东北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释曰:“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正义》曰:“郁音隅。”《古书文训》曰:“嵎夷,海隅诸夷,今登州。”《虞书》曰:“宅嵎夷曰旸谷。”而旸谷即汤谷,都州即汤州,因而都、汤二字同义互假。 炎帝汤蚩尤时期,迁都于涿鹿,涿即猪,汤王之都也。因而涿鹿之水曰:“滏水”;涿鹿之山曰:“釜山”。黄帝在涿鹿击败炎帝汤蚩尤,登釜山,大会诸侯。釜水即汤水,因水热而得名。高诱曰:“景山在邯郸西南,釜水所出,南流入漳,其原浪沸涌,正势如釜中汤,古曰釜。”景是少昊之都,漳水为十日族母亲河,可证釜水为汤水也。偒人驯化野猪,诸侯称其族为“豕韦氏”。《国语·晋语》证曰:“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唐杜氏即汤杜氏,建亳于陕西杜陵,其王曰:“汤”。因而可知陶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皆一族不同时期的称谓。夏后氏时期,唐侯刘累是偒人酋长,因而古体劉字是釜字的变形体,瀏水即汤水。刘累服侍夏后氏孔甲,改封为豕韦侯,豕韦族南迁者融入南蛮族;西迁者曰:“脏族”;东迁者曰:“秽貊”、“室韦”,皆养猪之族。因偒人与猪共居,故而脏秽也。《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在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于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旘,杀猪积旘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系于旘,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由此可知,脏秽之族皆因人、猪共居所致,并以臭秽不絜者为贵富。《后汉书·东夷列传》曰:“夫除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 2000 里,本菟地也。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侍儿于后妊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栏, 22

P:24

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东明因居秽地,承传了偒人文化,因而才有卵生之说,而豕以气活之,说明偒人与猪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如父子关系。因偒人驯化六兽为六畜,东明建夫余国则以六畜为官名,称“猪加”、“马加”、“牛加”、“狗加”等,统称“汤加”或“殷加”。现美州偒人部族及澳洲偒人部族仍习旧称曰:“殷加人”或“汤加人”,由此可证是偒人将驯化技术传入太平洋地区。 夏后氏时代,偒人商殷部族王相士驯化野马为乘。《世本·作篇》证曰:“相士作乘马。”相士之父昭明是商贸文明的创始人之一,昭明率领偒人货殖千里,诸侯曰其族为“商人”。相士驯化野马为乘,解决了商族货殖千里的运输问题,使商族进入鼎盛时期。史曰:“相士烈烈,海外有截”。偒人驯化野马为乘,在战争中更具机动性和攻击性,因而至汤武王时期,偒人已拥有良车 70 乘。《吕氏春秋·简选》证曰:“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战于成,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偒人自诩为天国之人,称马为“天马”,偒人之马又称“马昜”或“驲”。《楚传》证曰:“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商殷王朝灭亡后,辽西偒人自号“山戎”,齐桓公逐山戎而霸诸侯,山戎退居大漠,改号“东胡”,以示自已是葫芦种。胡人承传偒人驯马之术,发明胡服骑射,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兵种“骑兵”。大漠南北辽阔万里,东胡骑兵机动灵活;而马奶、马酪可充军粮,因而没有粮草之忧,所以可以远征各部,成为大漠南北的统治者。赵武灵王时期,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成立了中原第一支骑兵部队,使赵国迅速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各国亦纷纷效仿,将兵车改为辎重车,骑兵成为主战部队,战时骑兵负责冲杀,防御时辎重车可结环为营,偒人发明的这种攻防战术,在冷兵器时代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被历代军事家所承传。 由于偒人发明乘马,所以最为看重的是车御,少昊汤挚有位后裔皋陶,为尧舜禹三朝大理,掌刑法。皋陶为偃姓,其后裔嬴氏、费氏、赵氏皆世为天子车御。夏桀暴虐天下,诸候费昌去夏归商,汤武王以费昌为车御,大败夏桀于呜条,费昌子孙以佑汤之功世为公侯,绵延不衰。商天子太戊之时,嬴仲衍亦因善御而为车御,其后亦以佐殷之功而名显于朝,世袭不衰。嬴仲衍后裔嬴非子迁居雍州犬丘,其承传了戎人之术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闻知召嬴非子入朝主马政,御马由此大蕃息,周天子乃以嬴姓马政之功封嬴姓于秦,为秦国之始。周穆王时期,嬴姓造父因善御而为王车御。周穆王有八骏曰:“赤骥、盗骊、白义、渠黄、骅骝、騟驼、騄耳、山子,造父驾八骏之乘载周穆王西游昆仑,醉于西王母之宫。东夷徐偃王乘势叛乱,造父驾八骏之乘风驰电掣载周穆王还朝平定了叛乱,造父因功得封山西赵城,世为诸侯,因造与赵同音通用,造父后裔则以赵为姓。羌人有崇猴之俗,称猴为“马政”,唐代被佛家神化,所以孙猴子悟空成了专职马政的“弼马温”。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强大则以“万乘之国“来形容,宋偃王虽然一度称霸诸侯,但因其国为“五千乘之国”,所以宋国不被列入战国七雄强国之列,只与中山国排在中等国家之首。偒人驯化野马不但解决了运输问题,还可帮助偒人农耕,因而偒人视马为友,偒人许多部族如:骆、驩、骠、冯等部族皆以马为族名偏旁,而犬戎、扶余等偒人之国则以“马加”为官名,偒人从而与马结下深厚的情谊。 炎帝神农氏时代,偒人就已驯化野牛,因牛奶可制奶酪,解决了偒人长途跋涉所需的给养问题,因而偒人善迁,曰:“游荡”、“浪荡”;而中原之人则呼偒人为黎虻,虻即外来人。《五运历年记》证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黎虻即九黎之先,炎帝祝融氏汤黎、炎帝汤蚩尤先后为九黎之君,因而汤黎、汤蚩尤均以牛为图腾。偒人因驯化了野牛,使农耕得到了有力的助手,因而偒人视牛为神而敬之,至今此俗仍在印度流行。夏后氏时代,职掌河运的河伯被称为:“仆牛”,因而偒人将牛比作镇河之宝。山西永济县出土的唐开元年间所铸的大铁牛,亦称“镇河铁牛”,还可以起桥墩作用。自汤相士发明“马乘”大大提高了商人的运输能力,但马的负重能力不如牛,因而汤王亥又发明了“牛乘”。《管子·轻重戊》赞曰:“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天下化之。”汤王亥发明牛车,因而知名于天下,戎王易绵臣邀汤王亥至易国做客,传授服牛之术,汤王亥因调戏易绵臣之女被易绵臣所杀。上甲微承嗣汤王,其立誓要为父王亥报仇,并得到河伯仆牛的援助,于是举哀兵,渡黄河,一举灭亡易国,杀戎王易绵臣。偒人为其王亥复仇后,为纪念这位发明牛乘的先王,偒人以 300 头牛祭祀王亥,此次祭典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祭典活动。汤王亥后裔以养牛为业,其中一支善养牦牛,号“牦牛羌”。因羌、汤同义互假,故而又称“汤牦羌”或“唐牦羌”。春秋时,唐牦羌翻越汤古拉山(今唐古拉山)驻帐于西藏羌塘地区。 炎帝汤明时期,偒人犬戎部兴起“鬼文化”,因而犬戎部之地“犬丘”,又曰:“鬼里”,即“槐里”;而丰沮玉门则为“鬼都”。偒人称鬼王为“牛魔王”,称小鬼为“牛头马面”,成语“牛鬼蛇神”典出于此。偒人将牛头悬于帐外以驱妖避邪,以牛角为装饰物镇摄鬼怪,牛浑身是宝,其皮可做皮舟、皮鞋、皮衣;牛尾可为节杖;牛奶可为饮料;牛粪可为燃料,牛为人类躯躬尽瘁,死后则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偒人为感谢牛为人类带来的幸福,每至春耕之后都将为牛放假一天,并于 4 月初八举行“牛王节”,亦称“招牛魂节”,为鞭打而失魂落魄之牛招魂,此节十分隆重,至今仍在壮族、侗族中盛传不衰。在偒人部族中有牛官,大概因牛王亥以 300 牛祭而成典,所以牛官统 300 卒;满清称牛官为“牛录章京”,准世袭罔替。在现代化发展时期,机械化取带了牛马运输及耕做,但牛仍以其自身素质为人类提供牛奶及牛肉,而其皮则为人类最为珍贵的包装物。因偒人宠牛,故而偒人牦部、牟部、告部等皆以牛为其族名部首。牛还是一 23

P:25

种战争工具,乐毅率六国之师伐齐,灭七十余城,唯莒城、即墨两城不能下。守将田单为激怒守城的偒人,密约燕将骑劫掘偒人祖坟,偒人敬祖尊神,见燕人掘其祖坟各个争先欲与燕军拼命,田单则习偒人鬼术,将五千死士化妆成鬼,并以火药藏于牛尾,利刃缚于牛角,驱牛入阵,燃其尾,使牛受惊后冲入敌阵,此阵曰:“火牛冲阵”。偒人在牛后装神弄鬼,燕军不知所为,七十余城复归于齐。“火牛冲阵”因而名扬天下。 驢是廬人驯化的家畜,廬人是葫芦种人,因而廬简化为芦。因廬人是偒人的分支,故而廬字从“昷”,昷即温也。唐高宗时诏令改汤州为温州,改汤泉为温泉,改汤姓为温姓,以避唐祖庙号,因而温、汤二字同义互假。盧即黑,而汤与黑亦同义互假。《卢龙县志》曰:“盧龙即黑龙也。”毕阮曰:“汤水河即黑水也。”因此,盧和汤同义互假。周代汤杜氏改称“范氏”、“汤氏”,这对胞族世代相居,因而范阳郡为汤氏郡望。汉高帝时期改范阳郡为“中山郡”;汉景帝又改为中山国,其郡治曰:“卢奴”(今河北定县,水黑曰:“卢”,不流动曰:“奴”,卢奴既是“不流动的黑水”);三国魏黄初 7 年(公元 226 年)改称“涿郡”。因而,汤、范、中、卢、涿五字同义互假。廬的简化字为卢,廬人又称廬戎,因廬人和汤人为胞族,所以范阳为卢氏、汤氏共同郡望。廬人因驯化野驢为家畜,故而驢从“廬”。廬戎初居西北高原,后由陕入川进入两湖,因驢善走羊肠小路,为廬人在江南山岳中迁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驢性格温顺,不似马善于奔跑,亦不似牛初生之犊不惧虎,驢只知拉磨,整日绕 360 度行走,而不知烦燥。柳宗元《黔之驴》曰:“贵州本来无驢,有人带驢入黔,老虎未见过此物,以为是神,虎往来观察见驢除了会叫、会踢,没什么技能,就跳上去将驴吃掉。”后来人们用“黔驢技穷”来形容本领有限的人。驢是人类的朋友,但他却没有得到牛在人类心目的地位和尊重,驢劳作一生,死后其肉为人之美味,而驢皮则被入药,制成“驢皮阿胶”,为著名的补药。 汤锦程在山西太原晋祠骑马 炎帝后裔方雷氏初居四川地区,雷是一种自然现象,偒人善观天象,以雷为图腾,因而偒人在青铜器和服装上都以雷纹为饰。雷声扬,偒人亦声扬。《帝王世纪》曰:“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曰生汤,故名履,字天乙,是谓成汤,丰下锐上,皙而有髯,倨身而扬声,长九尺,臂四肘。”偒人扬声,即声如雷呜,因而上古时“雷、扬、汤”三字同义互假。雷祖又名嫘祖,是方雷氏女,因雷、嫘同音通用,史家多曰:“嫘祖”。《史记》曰:“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汉书·古今人表》则 24

P:26

曰:“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因而可知,方雷氏与嫘祖为同一人,雷即嫘也。雷人植桑养蚕,嫘祖传之,故而纺织业称嫘祖为始祖。雷人因精于养蚕取丝之术,对蛾的进化过程十分了解,并称始祖妣汤娥为“姜娥妈妈”。雷人将驯化技能和进化原理相结合,用公驢和母马进行遗传试验,通过驢马杂交出一种生命力强,没有生育能力的家畜,因其是雷人所发明,故称其为“骡”。骡比驴强壮,比马能负重,又无育产期所拖累,因而大大提高了家畜的生产能力,所以得到人类的青睐。 偒人商殷部承传了雷人发明的遗传基因工程后,将百越龙、鱼图腾,西戎马、鹿图腾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麒麟”图腾。《西游记》曰:“麒麟为百兽之王。”孔子是商宋后裔,因而被称为麒麟之子,虽然孔子没有当上万乘之王,但却是无冕之王,汉代以孔氏主“殷祀”。商殷族始祖殷契以玄鸟为图腾,因六畜为偒人所驯化,故而畜为“玄”字头,标明专利权。偒人驯化六畜,发明了人工遗传工程,并根据这一理论,创造了“天人感应”、“人兽通婚”的“创世纪”学说,为母系社会“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制”蒙上一层文明的外衣。而六畜得到人工繁衍,维持了自然界的平衡,使地球村更具有生命力。 九 偒人与建筑艺术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族,因而其古建文化融合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使之成为东方古建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华古建文化灿烂辉煌且又源远流长,但要探寻其源流及形成,必须要从中国上古民族发展史中寻找答案。 偒人炎帝居住于甘肃走廊时,组成以百兽为图腾的人类部落联盟,史称其为西羌或西戎,西羌族大酋长神农氏以“牛”为图腾;轩辕氏以“熊”为图腾,先后入主中原成就霸业,被后人尊为炎帝和黄帝,是上古时代卓有成就的英明领袖。尧舜时期,以黄熊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崇伯鲧”,成为西部羌戎首领,其部因被堯舜联手击败,而被迫东迁,但其裔孙夏后启,最终定鼎中原,创立了夏王朝。《史记·夏本纪》曰:“百兽率舞,百官信谐。”记录了夏后氏王朝百兽朝会中原的盛典。“穴居”是百兽集团的原始居住方式,偒人始祖汤古氏最先利用天然洞穴为居,因“古”与“胡”二字同形互假,所以,汤古氏又称“胡人”;而“胡”与“虎”二字则同音通用,因此汤古氏被视为百兽集团的始祖,其部族所住的“穴居”,史称:“虎穴”,因而有龙潭虎穴之典。百兽集团以游牧为生,随着部落的迁徙,西迁大漠的昆仑胡发明了半地穴式的居室,俗称:“地窝子”或“地窨子”;东迁黑山白水的东胡发明了崖洞式的居室,俗称:“崖居”或“半居窑”;北迁大草原的楼胡发明了幕庐式的居室,俗称:“帐篷”、“帐包”;而南迁丘陵山区的槃(盘)瓠(胡)发明了凿石为室的居室,俗称:“石穴”;而留居西北的宕胡部落参照各部的建筑模式改进了原始的居住环境,发明了窑洞式建筑,这一建筑形式至今仍保留在陕北一带,为我们研究穴居建筑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因穴居源于偒人,所以凿岩之器曰:“铴”,在山崖间凿洞穴而居曰:“宕居”,其民则曰:“宕民”,其地则曰:“宕山、宕州”。《正字通》释曰:“宕一曰:洞室,过今言放宕也,与荡、惕通,陕西化外,又采石工谓宕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国古建艺术融为一炉,建造了纵横 300 里的阿房宫,因其立都于西北,穴居文化亦被吸收与其中,秦始皇令工匠在阿房宫内设置地下通道,以帷帐钟鼓充之,帝隐于其中来去无踪犹如神仙也。而城门洞及瓮城中的藏兵洞无一不是吸取了穴居文化中的精华,不但有效地利用了建筑空间,而且更具有实用价值。 偒人之王伏羲氏汤昊、少昊氏汤挚均以鸟为图腾,先后在山东半岛组成百鸟集团的部落联盟,史称“鸟夷”或“东夷”。百鸟集团以狩猎为生,民多善射,并以所猎鸟羽为衣帽,故又称:“羽民”,至今美洲偒人后裔印第安人仍保留此俗。百鸟集团的“凤凰”图腾部首领伏羲氏汤昊、和“鸷鸟”图腾部首领少昊汤挚先后成为中原霸主,而其后裔虞舜和赢伯益均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曰:“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百鸟集团因居沿海、湖荡之地,其地低湿有碍生居,故而羽民多以木为树,立于低湿地,上以草做屋,人居其中如鸟坐巢,故称:“巢居”或“高脚楼”。少昊汤挚时代,偒人开始兴建庙宇祭祀先人和神灵。史证曰:“少皋创庙宇祀上帝。”“扈”为少昊汤挚的九卿之名,因而可知少昊时,偒人已有茅庐相连的邑镇,而发明这种邑镇的大匠是九卿之中的“棘扈氏”,又称:“茅氏”。夏后氏末期,以“龙雀(燕鸟)”为图腾的百鸟集团首领成汤,经 11 战革夏而建立商王朝,其建筑文化产生了飞跃的发展,至殷纣王执政时期,其建筑艺术登峰造极,所建鹿台高达千尺,登台可入云端,一览天下,并可窥天文,使百鸟集团独创的高脚楼建筑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及弘扬,使现代建筑学家望洋兴叹、自恨不及。周代,诸侯竞相仿造商代楼阁,芈姓楚灵王在江南之梦(今湖北潜江市龙湾镇鹰台)拓地 40 华里,建 30 仞高台“章华台”,后又于安徽亳县建百仞之高的“乾溪之台”;姬姓晋平公也不甘示弱,于山西曲沃汾水之畔建高不可攀的“虎祁之宫”;姬姓吴王夫差则筑了一座高达 300 丈,宽约 84 丈极尽奢华的“姑苏台”;而秦穆公所建的重叠凤楼,则可吹箫引凤,百鹤闻舞于凤台之上而流连忘返。今存之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虽不及东周时鼎盛,但却保留了百鸟集团楼台古建文化风格,使东夷古建文化流传不衰。 偒人始祖妣女娲氏汤娥联合长江上、中、下游及沿海岛屿以龙蛇及蛙鱼为图腾的部落,组成了百越集团,百越集团依水而居,以捕猎为生,并喜纹身,自称:“龙子”。百越集团部落繁多,影响最大的有杨越、瓯越、闽越、滇越、骆越纵连数省遍及太平洋诸岛屿皆为其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称霸东南,灭吴威楚 25

P:27

令中原诸侯闻其胆寒。百越集团所创立的龙蛇文化源远流长,百兽集团的“熊”部落和百鸟集团的“凤”部落均受其文化影响,在图腾演化过程中均融进了龙蛇文化,因而伏羲氏和黄帝部族都有龙图腾,传说中的黄帝还有龙须,后人折须为弓,称“乌号”。百越集团居两淮煤山,冶炼业十分先进,所铸宝剑有削铁如泥之功;而百越集团最先刳木为舟,荡舟于江河湖海,其改进后的舰船常使苏鲁之地的吴国、齐国甘拜下风。百越集团因依水而居,多以木栅为寨,和平年代可居寨欢娱;战争岁月可结寨为营。史曰:“黄帝与蚩尤决战于中冀,四周以‘蛇’结寨。”实是黄帝将百越的水寨改进为陆寨,以为防御之需,而“蛇”正是百越的图腾。百越集团势力由江河流域拓展至平原地区后,其水寨文化升华成为庭院文化,当年的木栅被砖墙取代,墙头上覆盖上鱼鳞瓦,形成一条蜿蜒的巨龙,其所形成的庭院被称为“龙庭”。现在保留的古代宫廷建筑,仍可以看到庭院文化的建筑模式,巨大的宫殿基座由一圈圈汉白玉柱围环绕,形同一圈圈石栅;而皇家园林中的曲径游廊则更近似一条卧龙。百越集团发明的鱼鳞瓦,上至皇宫下至民宅无一不被采用,百越集团的古建艺术千奇百态,为中华古建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姓,标志着民族系统的称号,亦是家族血缘坐标的符号,上古姓氏多源于地名、河名、图腾兽、官职、自然现象、植物、花草及颜色。直至伏羲氏始“正姓氏,别婚姻”,姓氏才进入有序的发展阶段。据《史记》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亦邑如此。”秦汉以来姓氏又出现避祸改氏、避讳改氏、避忌改氏、汉化改氏等命氏方式,使姓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一种以家族“专利”命氏的方式却被姓氏学者们所忽视。经考察发现:柱、瓦、墙、户、门、壁、框、屏、廊、房、堂、巢、茅、楼、庄、屯、仓、厩、社、祠、台、塔、坛、庙、殿、阙、圉、园、垣、院、苑、圃、巷、道、城、市、州、宇、宙、垒、筑、漆、盖、铸、修、庸城、堂城、邛、木、陶、竹……等氏,均因发明了某种建筑材料或建筑模式,而将这一发明专利名称冠以为家族姓氏,使这一专利随着生命的延续而流芳百世,今以建筑设计者名字为建筑物命名的形式即源于此俗,因而中华古建文化与姓氏文化密切相关。随着专利氏族四散而迁,其家族文化亦在不同的区域内生根开花,当几种不同的专利氏族聚居到一起之时,文化发生了碰撞,并相互融合,于是古代建筑布局诞生了,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经验,去其糟粕吸收精华,使中华古建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完美,成为东方的建筑流派的代表,与西方哥特式建筑艺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相互辉映,为人类生活增添了美的旋律和舒适的享受。 史曰:“黄帝之前,民只知冬居窟,夏居巢,游于山林,饮毛如血。而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由此可见,黄帝造屋宇之前,百兽集团已有窟居;而百鸟集团亦有巢居;百越集团则有寨居,黄帝统一中原各部后,古建艺术才得到升华,因此屋宇建筑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后应运而生的产物。黄帝发明屋宇建筑后,最先传播到西北百兽集团。史曰:“黄帝西游昆仑,筑宫室以教百兽,使之居屋宇而避寒湿。”随着百鸟率舞、百越臣服,使古建艺术交流进入繁荣时期,百鸟集团发明的茅亭,改进成石亭;飞鸟展翅形的亭顶,亦变成牛头形和帐幕形的亭顶,使古亭建筑多样化,至今安徽歙县康模村水口亭、苏州西园湖心亭、杭州西湖三角亭、绍兴兰亭墨华亭仍保留着飞鸟展翅形;而杭州西湖天下景亭、苏州西园半亭则为牛头形;北京天坛双环万寿亭、山西天镇慈云寺鼓亭,则为帐幕形,由此可知,今所存的路亭、街亭、桥亭、钟鼓厅、凉亭、园亭均是由茅亭发展而来的,其中凝聚了上古时代的鸟兽集团的古建艺术,为今日的公园增添了秀美的景色。百越依水而居,以捕鱼为生,平时居于船中,为了避风遮雨和晾晒船底,经常要将渔船拖上岸翻个底朝天,置于沙滩上晾晒和修补。百越集团从翻船底部诱发了船屋顶式建筑艺术。从屋宇顶端的龙脊、房顶上的鱼鳞瓦推论,屋顶建筑艺术应源于百越集团,至今闽粤台地区,屋檐上多有二龙戏珠等砖雕图案,屋梁上亦有鳄鱼木雕饰物。当百越文化与百兽文化融合后,宫殿则呈现出重檐牛头形,虽然牛角被缩短,但仍不失牛头形貌。“立柱定居”是炎帝柱发明的文化,因而是百兽集团的专利,百兽文化与百越文化融合后,柱文化上多了蟠龙,舜时代称其为“华表”,成为民族的象征。因柱文化是百兽集团的专利,所以华表四围各立一虎,故有“虎踞龙盘”的典故,后随着西方文化的移入,四虎演变成四狮。当百兽文化与百鸟文化融合后,柱文化就演变成石牌坊,一座座石牌坊如一只只展翅的飞鸟,彰表世功,树立典范。皖南泾县包村的贞节牌坊,雕饰的群鹤,更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而赣东南建筑中的防火墙,自远处看,就像是牛头上长了翅膀,比翼双飞。 汤氏对宫廷建筑贡献巨大,西周初年,殷人汤太宝北依邙山、南傍洛水设计建造了一座西跨涧河的王城,史称“东都”;而后他又在浬水之东营建了一座成周城,因功而封为汝水君。而历史上汤氏最为著名的宫廷建筑大师为山西河东人汤城延,其原为秦始皇时的军匝,参予了秦阿房宫的设计和规划,因而显著于历史。秦王朝因修“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墓”耗尽天下民脂民膏而失去民心。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于安徽宿县大泽乡揭竿起义,六国贵族闻风而动,因此动摇了秦王朝的根基。公元前 206 年,楚国砀君刘邦奉命率楚军西征秦都咸阳,刘邦军至弘农郡郏县(河南郏县)时,汤城延归顺刘邦。公元前 202年,汉王刘邦于安徽灵壁东南的垓下诛杀楚霸王项羽,2 月于山东曹县范水之阳称帝,定都于河南洛阳,封汤城延为将作少府,主管都城营造。5 月齐人娄敬奏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聚……此所谓天府。”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则以秦王子成蟜“长安”封邑为汉都城,诏 26

P:28

令汤城延先赴长安规划建都事宜。长安位于陕西西安之西北,雄踞关中平原,形胜甲于天下。汤城延依据长安地形拓地五平方公里,规划设计了由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宫殿楼阁所组成的“末央宫”,因时间紧,任务急,汤城延拆毁秦阿房宫,取其材料建造了“末央宫”;因而,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项羽火烧的痕迹,说明他是被拆毁的。末央宫整个建筑皆金铺玉户,重轩镂槛,黄金为壁带,珍玉镶其间,充分显示出汉王朝大一统的国家威严,并成为后世王朝都城的建筑模式。公元前 198年 10 月末央宫竣工,汉高祖由陕西临潼栎阳宫移驾末央宫,刘邦对汤城延之杰作赞不绝口,以其建都之功,先封汤城延为“梧齐侯”,食 3300 户,位居诸侯第 76 位。汤城延后又督建中央政府各衙署及公侯府邸,所用建筑材料上皆别出心裁的烧制上各式阳纹图案和文字,其中有“石渠千秋”、“都司空瓦”、“上林农官”、“安乐富贵”、“汉并天下”等歌颂词语,尤其突出的是“朝阳鸣凤”瓦当,承传了上古偒人的图腾及文化。汤城延是秦汉时代的伟大建筑艺术家,其“末央宫”杰作标志着中国宫廷建筑的巅峰。 汤锦程参拜青海西宁塔尔寺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亦精通古建艺术;明洪武 5 年(1372 年),朱元璋诏令汤和回安徽凤阳老家督建明中都,汤和调集工匠、民夫百万人,集天下名材、名木,以《宫室图》为模本,以对称为基本特点,主持营建了中都皇城浩大的工程。汤和把前人建筑设想《考工记》变成现实,明中都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午门白玉石须弥座浮雕全长 485 米;千步长廊、太庙、太社稷、大都督府建筑森严、宏伟气魄,堪称我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后期的明南京故宫、北京故宫参照的蓝图。故宫博物院长单士元曾比喻道:“凤阳中都是爷爷辈的,南京故宫是儿子辈的,北京故宫是孙子辈的。”明洪武 8 年(1375 年)正月,汤和奉旨出镇北平,汤和再度施展建筑才华,其在河南安阳建了一座十分坚固的彰德城。明洪武 20 年(1387 年),汤和以抗倭总兵官驻节温州统帅沿江诸军御倭,为永固海防之计,汤和躬巡海檄,亲历勘测,依沿江地势险要进行规划,而后亲自督导浙江军民沿海修筑卫所 59 座,汤和不顾年高和劳累,终将卫所建成,并募兵 6 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汤和建浙江沿海卫所,两浙人冤其赋重,待汤和荡平倭寇海疆复安,浙人又歌之其功,称其为“民族英雄”。温州人民为纪念汤和保境抗倭英勇事迹,在当地建庙祀之。汤和病逝后,朱元璋念其世功,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中华古建文化源远流长,她融合了民族发展史、文化传播史及姓氏文化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日东方古建文化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汤氏的辉煌成就将永远铭刻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扉页上。 2000 年 4 月 1 日本文发表于中国文物学会会刊《中国文物通讯》第二期 2000 年 6 月本文发表于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刊《东方龙》第二期 2006 年发表于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27

P:29

安徽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最早进入安徽的是有巢氏家族,因而安徽保留有巢县、巢湖等地名,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所以成为有巢氏首选之地。夏代末年,汤武王革下,夏桀战败后,曾逃至巢县,在此被商军所俘,囚禁三年而死。夏桀向安徽境内逃亡,是去投奔戚族涂山氏(今安徽省怀远县)。涂山氏是尧舜时期居住在安徽境内的著名部落,涂山氏与大禹联姻而生夏后氏启。《史记·夏本纪》曰:“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 商殷族追击夏桀进入安徽巢县地区,成为巢湖地区的新主人。 炎黄时期,河南芒砀山的砀汤氏家族就已经进驻安徽境内的砀山地区,并以开凿纹石而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砀山巡视。有穷氏寒浞时期,砀汤氏家族岁商族酋领汤相土迁居到安徽淮北县,因而在淮北县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汉武帝时期有位经学家砀鲁赐,是申培的学生,因砀鲁赐的学问博大精深,深得汉武帝宠信,被封为东海太守,砀汤氏随砀鲁赐迁居江苏东海;因汉高祖起家于芒砀山,受封为砀君,砀氏为避讳天子职名而改称阳氏,所以史称砀鲁赐为“阳鲁赐”。隋代阳氏为避天子国姓音讳,而改为汤氏,砀汤氏则融入安徽、江苏汤氏。晋代,砀山地区汤氏家族以制瓦名闻于世,再次地区出土的晋代汤氏瓦已成为文物。砀山县汤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为当地名族,并在安徽砀山县建起一座汤寨。明嘉靖年朝廷国公爷经常途经此处,受到汤寨主的热情款待,因而与汤寨主结为好友。国公爷带汤寨主之子进京朝觐天子,称汤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于是嘉靖皇帝赐汤寨主之子为“二国公”。汤寨主出资为儿子建造了一座“汤二国公府”,今已成为当地名胜古迹,并从汤二国公府遗址挖掘出上马石及一些古物。 汤锦程考察安徽芜湖市镜湖 安徽古称“皖”,这个名称来自于帝赢伯益时期。大禹因得到大理偃皋陶的支持,而使天下咸服,因而要将天子之位禅让于偃皋陶。《史记·夏本纪》曰:“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但是偃皋陶却没有这个福分,在涂山大会之前时病死于安徽寿州安丰县,则葬于此。大禹将偃皋陶的三个儿子封于英国(一说为蓼,河南偃城)、六国(安丰县六城)、许国(河南许昌)。大禹在巡狩大越(浙江会稽)时而崩,禅位于偃皋陶的儿子赢伯益。赢伯益称帝后在安徽境内大封子弟于皖伯国(偃姓,潜山县)、宗子国(偃姓,枞阳县)、桐子国(偃姓,桐城市北)、舒国(偃姓,舒州)、巢国(偃姓,安徽曹县)、钟离国(偃姓,安微凤阳东北)、焦国(偃姓,安徽亳州)、州来国(偃姓,安徽凤台)等国;而舒国又分衍出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统称“群舒”。赢伯益在位三年,被大禹的儿子夏后氏启击败,而隐居于箕山之阳(河南嵩山咸阳城),夏王朝因仇视居住在江淮地区的偃姓诸国,蔑称其为“淮夷”。西周时期楚国崛起于江汉平原;春秋时期楚国北上,偃姓诸国先后被楚国吞并。皖伯国是江淮地区的大国,商周时期伯为方伯,统辖五侯。皖伯国被楚国灭亡后,楚国在其地建立“皖邑”,因而安徽保留了皖山、皖水的地名。因皖国文化代表着淮夷文明,所以成为安徽地区的别称。皖河源于大别山,其与长河、潜水汇合于安庆而入长江,因而安庆一带的长江水域被称为“皖江”。清乾隆 25 年(1760 年)安庆府被定为安徽省省会,治怀宁(即现在的安庆市),因而安徽简称“皖”。清雍正 13 年(1735 年)安徽省由原管辖的七个府,三个直隶州,增至八个府(即安庆、徽州、庐州、宁国、池州、凤阳、太平、颍州)和五个直隶州(即滁州、广德、六安、和州、泗州),因而世人将拥有八个府的安徽省合称为“八皖”。偃姓 28

P:30

是黄帝汤轩辕长子汤玄嚣后裔,汤玄嚣统辖金天氏汤少昊青鸟部,所以因袭:“少昊”、“青阳”之号。因汤少昊部族皆以鸟为图腾,所以汤尧赐皋陶为偃姓,偃即燕,所以燕是偃姓的图腾。偃姓是偒人的分支,所以,偒人成为八皖最早的居民之一。 有穷氏寒浞时期,在商丘诸杀夏后氏相,商殷族酋长汤相土城商丘空虚之机,率部迁居商丘(河南商丘)立都,《春秋左氏传·襄公 9 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汤相土佐夏南征北战,功垂史帛。诗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汤相土晚年迁都于相山(安徽淮北县),汤相土在相山筑相土城,因睢水流经于此,所以商族视睢水为母亲河。春秋时期,宋襄公争霸中原,曾祭祀睢水之社,以震慑东夷诸部。周景王 2 年(公元前 543 年)淮北县仍属于商宋国的土地,宋平公汤成将母亲宋伯姬葬于淮北县玉姬山,其墓地周长 324 米,坡高 60 米,占地 10 余亩,其坟下有“周宋共姬之神道”和“宋共姬墓”。《水经注》证曰:“相县,故宋地,宋伯姬卒于此,有冢。”汤武王时期,曾一度将都城迁至于亳(安徽亳州),所以亳州有汤陵。春秋时期,亳州仍属于商宋国土地,后被楚国侵占。汉时,亳州曰:“谯郡”,东晋时期,河南长平殷汤氏迁居于谯郡(安徽亳州),成为当地望族。 宋桓公时期,封三子荡原于荡(唐)邑(河南睢县),任司城(原名司空,因避宋武公名讳改称司城)、荡邑大夫。荡原之孙荡意诸承袭了司城、荡邑大夫后,则以荡为氏,被尊为荡汤氏始祖。荡意诸的侄子荡泽出任宋司马、荡邑大夫后,其欲削弱公室而专国政。周简王 10 年(公元前 576 年)宋共公汤瑕卒,宋司马荡泽乘势杀死宋共公太子肥,赶走右师华元。但宋桓公胞族左师鱼石、少宰鱼府、大宰向带、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得知国人支持右师华元,五大夫为防止国人造反诛灭桓公家族,因而鱼石等迎请右师华元回国,并佯允华元讨伐宋桓公胞族司马荡泽。谁知右师华元回国后竟率国人诛灭荡氏,杀了大司马荡译,鱼石、鱼府、向带、向为人、鳞朱五大夫见桓公族不保,则出逃至母亲河睢水。右师华元掘睢水淹五大夫,并派兵守城不准五大夫进都,于是五大夫逃亡到楚国去了。右师华元平定宋桓公家族四姓叛乱,立汤成为宋公。《史记·宋微子世家》曰:“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荡译)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亡,至河乃还。诛唐山(荡译),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荡泽子侄幸免于难者逃至安徽亳州,归附楚国。荡氏进入安徽境内,分迁到荡子圩(安徽含山县关镇乡铜庙),因而含山县有荡一、荡二、荡三、荡四、荡五、荡王等地名。荡氏为避祸而去草为汤氏,所以亳州汤氏在历史上曾一度排在亳州八大姓之一。 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 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富庶的地区,其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因而吸引着大批的客家人向安徽移民。河南长平(西华)殷汤氏一部随东晋王族南迁丹阳姑孰(原属安徽芜湖、现属安徽当涂,是侨置淮南郡治所,也是侨置南豫州治所,南豫州领淮南、宣城、历阳等郡),号称“丹阳世家”,并由姑孰分迁秋溪(安徽贵池)、寿州、砀山、潜山、亳州、桐城、宣城、无为等县;因而,殷汤氏成为安徽地区的大门阀之一,其族世为公卿,东晋时期出了十几位丹阳、安庆(安徽)、庐州(安徽合肥)、豫州刺史。 唐代将安徽大部归属于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唐僖宗时,爆发黄巢之乱,民间曰:“黄巢杀人八百万。”因而,安徽地区的汤氏四散逃亡。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贵池人汤斌,唐末因避战乱迁居浙江丽水景宁县寨山汤绛开基。黄巢之乱平定后,江苏汤氏开始向安徽境内迁徙。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苏苏州温坊人汤万二,是汤少一次子,唐末迁居庐州(安徽合肥);江苏苏州温坊人汤绍宗,唐末迁居安徽亳州,因而在安徽江北形成汤氏两大望族。唐昭宗乾宁年 5 年(898 年)安徽贵池人殷文圭以榜眼,授翰林院学士,被誉为皖南文学领袖。唐哀帝天祐 2 年(905 年)殷文圭助淮南节度使杨渥占领江西全境。梁太祖乾化 2 年(912 年)杨渥弟杨隆演称吴王,是吴高祖,殷文圭以开吴功臣官至刑部尚书、司空,封千牛卫将军。殷文圭长子殷崇义,官至后唐宰相;北宋初期殷崇义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父子名讳,改姓为汤,史称“汤悦”。南唐被宋国灭亡,汤悦随南唐后主降宋,迁居河南开封,官拜光禄卿、上柱国,封陈县男;而其弟汤净(殷崇礼)则举族迁往江西,其后裔分流到江西各地及浙江、湖南等省;而留在贵池的汤氏则于宋末恢复了殷姓。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贵池人汤跻,宋仁宗年进士,任宣赞郎,因抵制王安石“青苗法”,宋神宗熙宁 3 年(1070 年)放任潭州(湖南长沙)剌史,致仕后,遂定居湖南长沙,被长沙、浏阳、平江汤氏奉为始祖。安徽贵池人汤恂,宋迁江西萍乡定居,为宣风里汤氏始祖,其后迁居湖南醴陵、广东。所以,晋唐以来的贵池殷汤氏门阀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殷家汇等地名。现在安徽贵池的汤氏,则是明代由江西返迁回来的汤氏家族。 宋淳熙 2 年(1175 年)9 月汤邦彦奏请分扬州(江苏)、庐州(安徽)、荆南(湖南)、襄阳府(湖北)、金州(陕南)、兴元府(川北)、光州(豫东南)为七路(省),每路文臣 1 人充任安抚使以治民,武臣 1人充任都总管以治兵,三载视其成绩以议诛赏。此项分省奏议因文武职责清楚、赏罚分明,立即得到宋孝宗的诏准颂行实施。因而,庐州(安徽合肥)成为一路(省)的治所,相当于今日的省会,并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南宋初期,随着北方士大夫家族竞相南渡,安徽以其地理优势再次成为汤氏人口大省,南宋时期汤氏全国人口约 12 万,安徽汤氏约占汤氏总人口的 10.2%,仅次于江西、江苏、浙江,位居第四位汤 29

P:31

氏人口大省。安徽芜湖市北青山下(现属当涂县管辖),原为南齐宣城太守谢月兆(字玄晖)宅,又称谢公宅、谢公池、谢公亭,宋时汤氏迁居于此,更名为“汤村”。宋陆游《入蜀记》云:“早饭罢,游青山。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宋初年,江西余干南塘人汤惟忠任宋凤阁鸾台平章事,其致仕后迁居安徽寿州,被尊为寿州汤氏一世祖。南宋时期,汤氏因是安徽望族,因此出了几位江南东路、淮南西路转运使。 南宋时期,安徽地区成为宋、金两国的争夺的战略要地,金军渡淮南下,安徽首当其冲。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 年)正月蒙古国与宋国联合灭亡金国,宋军乘势收复河南,蒙古国责宋国图复中原,从此河南、淮南成为宋、蒙两国的交战之区。宋端平 2 年(1235 年)蒙古军南下攻宋,庐州、寿州、亳州战火弥漫,加之大雨成灾,民不聊生,安徽地区汤氏为躲避战火,随着难民向江西、浙江迁徙。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寿州人汤迪(一说河南睢县人),宋末迁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开基。元世祖至元 16 年(1279 年)南宋灭亡,元朝将安徽地区划入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为了填补安徽劳动力的不足,元朝从江苏、江西两省向安徽地区移民。江苏丹徒人汤垕,汤炳龙之子,元代著名文物鉴赏家,宋末随父迁居江苏淮安,元初迁入安徽泗水定居;江西人汤兴,讳辅臣,元初迁居安徽桐城,其后裔迁居泾县;江西饶州地区的汤氏,元代迁居安徽濠州(安徽凤阳)、颖上;江西临川城南门外崇钱观汤家村汤氏,元末迁居安徽凤阳县;江西余干南塘汤氏(一说安徽寿州),元代迁居安徽滁州来安县;元末,汤氏为避祸逃至安徽长丰县汤大营子。因而桐城、濠州(安徽凤阳)、颖上、宣城等地区成为元代汤氏郡望。 汤锦程考察安徽泾县桃花潭镇翟氏大宗祠 元朝末年,江南各省爆发农民大起义,濠州(安徽凤阳)人汤和举族参加红巾军,安徽颍上、宣城、庐州等县的汤氏纷纷举旗响应。汤和率领安徽汤家军南征北战,先后征服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四川、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被称为大明王朝开国功臣,先后受封为中山侯、信国公,追封为东瓯王。因安徽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成龙之地,建国后被称为“中都”,安徽境内各府和直隶州也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称“南直隶”。安徽汤家军因功封疆受爵,因而安徽汤氏多迁入封地,据史籍记载:安徽来安人汤美,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州卫百户,统卫兵 112 人,旋迁升连江县定海所千户,统卫兵 1120 人,准世袭,遂定居于福建定海;安徽合肥人汤黑哥,明太祖洪武年从军,从征奉议、南丹,以军功封福建兴化卫百户,准世袭,遂定居于福建兴化;安徽寿州人汤复禹,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永宁卫指挥使司千户,准世袭,遂定居于福建永宁;安徽定远人汤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汀州卫右所镇抚,遂定居福建汀州;安徽凤阳人汤忠(一说安徽颖上人),《江苏邳州县志》曰:汤忠为东瓯王汤和七子,明太祖洪武年,汤忠以军功封江苏下邳卫世袭指挥佥事,准世袭,遂定居江苏邳县,其协助指挥使统卫兵 5000 人守邳州,因征五关之叛,卒于军;安徽凤阳人汤绍中,汤伦子,过继伯父汤傑为世子,明世宗嘉靖 11 年(1532 年)重录功臣之后,封汤绍中为灵壁(安徽)侯,授南京锦衣卫正三品指挥使, 30

P:32

食禄 1000 石,因汤绍中官居南京,遂定居于南京,所以其子孙从未至安徽灵壁居住,只派人收取灵壁食禄;安徽滁州来安人汤铭,汤宽次子,明承袭兄封,任广东神屯卫百户,旋调安徽凤阳府中都金川门百户,汤铭征讨山寇有功,迁升河南归德(商丘)府睢阳卫前所千户,遂定居睢阳(河南睢县)。安徽来安人汤智,明太祖洪武年以军功封河北广平卫(河北鸡泽县)前所千户,遂定居于河北广平县。安徽凤阳人汤克恭,明洪武 20 年(1387 年)其随汤和御倭保国,以军功封浙江桐庐正六品副千户,准世袭,遂定居浙江桐庐。安徽定远人汤光,明太祖洪武 14 年(1381 年)汤光以军功封江苏常州卫指挥佥事,明洪武 22 年(1389年)汤光迁任湖南宝庆卫(邵阳)指挥佥事,遂定居于湖南邵阳;安徽定远人汤用明,明初以军功封湖南衡州卫指挥同知,准世袭,遂定居于湖南衡州;安徽凤阳小西门人汤用和,汤仲达长子,明承袭父职任永定(湖南大庸)卫正三品指挥使司,遂定居于湖南大庸(张家界永定区)。安徽人汤义,明太祖洪武 32 年(1399 年)其从沐英平定云南,以军功封云南腾冲后所百户,遂定居于云南腾冲。安徽宣城人汤贵,明太祖洪武初年从太平张总督南征西讨,以军功敕封昭武将军,授燕山卫指挥同知世袭,遂定居北京。明初分封中,也有部分安徽汤氏功臣分封于本省。如:安徽定远人汤昭,明洪武年以军功授云南都指挥同知,其协助沐英平定云南,汤昭回镇安徽梁县(肥东县)镇山,遂定居于安徽肥东县;安徽合肥人汤禄,明洪武初年其以军功封安徽宣城卫指挥佥事,准世袭,遂定居于宣城;安徽盱眙人汤顺,明洪武 29 年(1396 年)以军功封任安徽六安州百户,准世袭,遂定居于安徽六安。 明代安徽汤氏分迁各省的有安徽寿州人汤鼐,明初任御史,罢官后迁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凤阳汤日章,汤和后裔,明代迁居江苏常州;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初迁居江苏吴县;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永乐年间因避祸迁居江苏扬州江都张纲汤家庄;安徽全椒高城里人汤起宗,明洪武初年迁江苏宜兴阳羡北门桂阳里开基;安徽汤氏七兄弟,明洪武初年迁至江苏淮阴县定居,在村中建油坊,生意兴隆而成集,称“汤集乡”;安徽汤氏,明代迁居江苏无锡大汤郢。安徽安庆望江县汤氏,明代年间迁居福建永春县开基;安徽颖上县汤店汤氏,明代迁居福建开基。安徽泗州(虹县)人汤绪,明贡生,明景泰元年任河南归德府学正,编撰《归德郡志》;迁商丘府学正,升陕西庆阳府教授,致仕后,遂定居陕西庆阳。安徽罗家胡同汤氏,明正德年间迁居山东微山县夏镇戚城东四里汤庄开基。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初迁居河北河间府。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初迁居河南范县。由于安徽汤氏大量的外迁,使安徽汤氏人口急剧下降。 明朝政府为了补充安徽劳力的不足,分别从江苏、江西向安徽移民,江苏扬州汤氏,明代初期迁居安徽巢湖;江西南昌人汤锦,明洪武年间迁居安徽肥西;江西吉安泰和汤氏,明初迁居安徽芜湖县开基;江西赣东汤氏、江西赣北汤氏,明代迁居安徽枞阳县浮山;江西抚州临川汤氏,明代迁居安徽天池;江西抚州南门外崇钱观汤家村汤氏,明代迁居安徽凤阳县。因而,使安徽汤氏人口复振。同时,安徽汤氏亦开始在本省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贵池人汤士敏,明熹宗天启年任安徽贵池府经历,致仕后迁居安徽无为县(古称“濡须”)龙安镇;安徽安庆汤氏迁居安徽铜陵开基;安徽五河县洪家湾汤氏迁居安徽固镇县曹老集镇开基;安徽凤阳人汤涡溪,明东瓯王汤和六世裔孙,明代迁居安徽怀远县龙亢;安徽安庆汤氏,明代迁居安徽铜陵;安徽五河县洪家湾汤氏,明代分迁居安徽固镇县曹老集镇南汤家湖村和王庄镇,由此改变了安徽汤氏的分布格局。明代安徽宣城为汤氏郡望,安徽宣城人汤宾尹以文学领袖中华,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名震海内,其以榜眼官拜南京国子监祭酒,号称“宣党、昆党领袖”,控制着台谏齐、楚、浙三大派,而左右朝政,逞强一时,因而史称其为“汤宣城”。民国初年,安徽宣城人汤志先以学潮领袖起家,民国初期一度代理安徽省省长。 明代末年,陕西爆发农民大起义,安徽地区成为清军与起义军争夺的战场,安徽汤氏为躲避战祸,纷纷逃入邻省。明崇祯 17 年(1644 年)3 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明王朝灭亡。同年 4 月大顺政权在后金军的打击下,被迫撤出北京,满族人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继之挥军南下,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清顺治 18 年(1661 年)清军攻占云南,南明永历小朝廷彻底灭亡。清康熙 6 年(1667 年)8 月 30 日清政府为了减轻“吏事繁冗”,把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取安庆、徽州各一字为安徽省名,延续至今。清政府为了补充安徽省劳动力,分别从江苏、江西向安徽移民,据《汤氏族谱》记载:江苏溧水县明觉乡人汤鹏,清代著名的铁画大师,清初迁居安徽芜湖;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梦菊,清雍正年迁居安徽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江西九江汤家畈汤氏,清初迁居安徽贵池;江西赣州汤氏,清代迁居安徽枞阳浮山;江西汤氏,清代迁居安徽巢湖栏杆村乡汤河。由于安徽劳动力的迅速恢复,使徽州六县人口迅速膨胀,因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生态失衡。为此,徽州人竞相外出经商,使徽商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史称“无徽不成镇”。徽州商帮以芜湖为货物集散地,因而芜湖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商埠、滨城,芜湖汤氏占尽天时、地理,所以成为芜湖首富,明清两代先后有 20 余位芜湖汤氏被推举为“乡饮大宾”。由于,山东在清代战火不断,所以成为人口流失重灾区;因而,大清政府从山西、安徽、云南等地向山东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汤氏,清乾隆年间迁居山东泗水杨家庄定居。 清咸丰元年(1851 年)1 月 11 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建号“太平天国”,奉洪秀全为“天王”。在汉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于清咸丰 3 年(1853 年)3 月 20 日攻 31

P:33

占南京,并于南京建都。安徽是南京的门户,因而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略要地,由于安湖合肥、颖上、宣城、亳州、广德、太平、郎溪汤氏支持没落的清王朝,在太平军攻破汤氏所居诸邑后,汤氏遭到屠族之祸,乃至村村烟寒。由于战争的残酷,安徽再次出现历史动荡,大批的汤氏北逃河南、山东。据史记载:安徽郎溪县凌笪区汤桥乡,汤氏是当地望族。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发生争夺战,汤桥乡汤氏为躲避战乱四散而逃,乃至十室九空。清同治 3 年(1864 年)7 月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国首都南京,并于清同治 7 年(1868 年)剿灭太平天国余部,中国南北再次统一。由于安徽损失惨重,战后开始向安徽移民。据《汤氏族谱》记载:山东汤氏清代迁居安徽涡阳县开基;江西汤氏清代迁居安徽巢湖栏杆村乡开基;浙江杭州人汤云甫,官居县令,清宣统末年迁居安徽凤阳县开基;江苏常州人汤子九,清光绪年随父迁居安徽亳州。而战败的太平军及其家属,亦于战后散居于安徽各地,其中有广西桂平金田汤氏,清同治年迁居安徽芜湖;广东花县汤善福,太平军汤彪之子,清光绪年迁居安徽芜湖,成为中国米王、安徽省商会第一任会长。 汤锦程考察安徽蚌埠市明东瓯王汤和墓园 民国 27 年(1938 年)6 月 3 日日军凭借着机械化部队的先进技术和进攻能力逼进河南省会开封,蒋介石为抵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进攻,决定掘开黄河大堤用大水阻止日军的进攻。商震领命后,将这个任务交给了 56 师上校旅长汤邦桢。6 月 4 日黎明 56 师上校旅长汤邦桢率部上坝掘堤,但赵口一带多是流沙,随挖随塌。6 月 5 日商震亲赴赵口掘堤现场督工,汤邦桢命令部队将炸药埋在沙土中引爆,但大堤仍纹丝不动。民国 27 年(1938 年)6 月 6 日日军 14 师团攻占开封,6 月 7 日日军占领中牟,汤邦桢率领赵口掘堤部队撤出现场。新 8 师师长蒋在珍建议改由新 8 师承担掘堤任务;6 月 7 日夜新 8 师在花园口关帝庙西侧掘堤;6 月 8 日用炸药爆破将具有 20 米厚的古堤炸开一个大缺口;6 月 9 日蒋在珍命令炮兵用平射炮猛轰掘口,将缺口打宽了六、七米,黄河之水奔涌而出,使千年大堤顷刻坍塌。6 月 10 日丈余高的洪峰巨浪从中牟县经安徽涡河,直泻洪泽湖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房屋村寨被荡涤一空。中国军队乘势发起反攻,收复中牟县、尉氏县,黄河大水战共歼敌 2000 余人,取得了一次有限的胜利。但黄河掘口却使豫、皖、苏三省 44 个县,5.4 万平方公里土地陆沉水底,淹死民众 89 万人,1200 万民众沦为难民(但历史被混淆,却将这段历史强加在汤恩伯身上,实际上汤恩伯是 1942 年出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号称“中原王”)。淮北地区的汤氏名族在这次大水灾之中,或葬身水底,或流落他乡,损失及其惨重。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泾县成为新四军的军部所在地,泾县云岭镇汤村则为中共华东分局所在地,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均下榻于云岭汤村汤永年家。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安徽泾县、繁昌、无为、南陵、和县、含山、绩溪等县的汤氏纷纷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的牺牲,仅泾县籍新四军中的汤氏就牺牲了 13 位。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口得到迅速的增长,成为当代汤氏人口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仅次于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省,位居第五位汤氏人口大省。现安徽肥西、当涂、石台、怀远、阜阳、桐城等县为汤氏郡望。 2005 年 12 月 14 日发表于《汤晨文化城》和《汤家村》网站 32

P:34

江西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江西地处“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古称“赣”,其名源于赣水,而赣水之名则源于赣巨人。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赣字从章,而漳水为十日部族的母亲河,章从早,而氵早 即汤也。因而,赣巨人为崇日偒人部族;赣巨人以狒狒为图腾,故而形色如怪人。江西赣州是赣巨人的聚居之地,所以其水曰:“赣水”、其地曰:“赣州”。因偒人是巨人族,所以称其族为“赣巨人”,民间则曰:“巨灵神”。赣州唐代称“虔州”,唐僖宗时期,中山郡(河北定州)汤氏,因避黄巢战祸,南迁虔州石城县大由乡定居,为县中 30 姓之一,并在此营建“古心段”。因汤氏为虔州望族,所以宋代汤氏有数人出任虔州州郡之职。南宋时期虔州改称“赣州”,明清时期赣州地区的南康、瑞金,赣县、宁都、于都、会昌、寻乌、崇义、兴国、全南等县为汤氏郡望。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李家渡镇柴埠口下汤村汤氏宗祠 据考证:最先进入江西境内的偒人是祝融氏汤黎的崇日部族。据古典记载:伏羲氏末年禅位于王弟祝融氏汤黎,号炎帝。太子共工氏汤明不服,自号炎帝,起而争霸,因而引发了叔侄二人的争位大战。炎帝汤黎战败后,经柴桑(江西九江),退至衡山(湖南衡阳)立都而治南方。《淮南子·时则篇》曰:“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赤即火,荀爽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所以君主为“阳”,即“太阳王”,故又称“阳帝”。《水经注》曰:“阳水出阳山阳谷 ,世人谓之太阳谷水。”《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橿杻檿褚,其兽多鹿麝,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毕沅曰:“在浔阳柴桑县,南与庐山相连。”因知柴桑(江西九江)曾为阳帝之都。九江原属丹阳郡,炎帝朱襄氏居丹阳。《春秋·古乐》高诱注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朱襄氏尚赤,因而朱即赤,《金瓶梅》曰:“太阳亦称赤鸟”,所以又称朱襄氏又称“赤帝”。赤帝为祝融氏别称,故而朱襄氏即祝融氏也。江西三面环山,九江为其门户,正好扼住长江咽喉,因此九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占据九江,不但拥有江西之地,还可以上控川湘;下控苏皖;威胁湖北。九江同时亦是江西的经济命脉,全省物资的进出,主要依赖于此;因而,九江的兴衰,即是江西的成败。赤帝祝融氏汤黎南逃,初以九江为都,是极有可能的,因丹阳为朱襄氏汤黎郡望;所以,江西汤氏居地则曰:“丹阳”。宋代安仁(江西余江)县丹阳村、江西南丰县丹阳村,均为汤氏望族的居所。 我帝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之犬盘瓠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都于大越(浙江会稽)。盘瓠承传了汤古氏的族徽,因汤古氏是“太阳王”,故而太阳又称“金盘”。盘即盘,盘瓠即盘古也。因盘与汤同义互假,所以盘古氏即汤古氏。汤(唐)尧逼其兄汤挚退位,引起日御十日族的不满,汤(唐)尧 33

P:35

则以曦和氏家族取代日御之职,分掌四时,因而引发十日族的叛乱。南蛮王猰貐参加了十日联盟,起而争霸;然而十日族战败,猰貐被射杀。《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猰貐承袭了盘瓠的犬图腾,因而猰貐被南蛮族称为“狗王”,猰貐战死后,南蛮族逃入江洲(江西九江)澎蠡湖,因盘与番同音互假,所以盘王又称“番王”。盘瓠族进入澎蠡湖后,其湖改称“鄱阳湖”,鄱即番也;因而可知,盘瓠族曾居住在鄱阳湖。至今,上饶地区仍称契为“猰”。南蛮族《过山榜》曰:盘瓠居汤错,其妻商女生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错十三姓”。盘瓠以洞为居;《异域志》证曰:“瓠人负女入南山穴中,……于是帝封于长沙。”盘古王为汤姓,因而其地曰:“汤错”,其洞也必称“汤洞”。据《临川县志》记载:“临川有汤洞,古人居所。”因可知临川地区是南蛮族汤氏居地。随着南蛮族向江西赣南迁徙,盘古文化和盘古地名,也散布在赣州地区。《路史》注曰:“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会昌汉时属江西赣州于都管辖,于都原称“雩都”,盘古山在于都县盘古山镇。《新唐书·地理五》曰:“雩都上有金,天佑元年置瑞金监;有君山,有般固山。”般固山即盘古山也。至今江西于都地区仍保留有盘古祠、盘古帝庙,每年农历 2 月 12 日盘古诞辰日,当地群众均云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表演地方戏剧及民俗歌舞。南蛮族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后融入江西汤氏之中。 百越族是女娲氏汤娥的后裔,汤(唐)尧时期,以江淮崇月部族扬粤为百越郡望,故而其地称“扬州”;其民称“阿婸(即我是汤人)”。因扬与阳同音通用,扬与汤同义互假,所以扬州又称“阳州”、“汤州”;扬粤又称“阳粤”、“汤粤”。汤(唐)尧末年,摄政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汤(唐)侯丹朱起而与虞舜争位,江淮扬粤部参加了丹朱部落联盟。虞舜平定丹朱部落联盟,扬粤族一部逃入浙江会稽阳滂里。汤粤在会稽发明的竹箭,被称为“筱簜”。《禹贡》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亦作“筱簜”。大禹末年,扬粤参加防芒氏叛乱,大禹南狩大越(浙江会稽)诛防芒氏,并崩于此。《吴越春秋》曰:“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之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扬粤战败,逃入澎蠡(江西九江鄱阳湖),因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因而扬粤又被称为“阳鸟”。《史记·夏本纪》曰:“淮海维扬州,澎蠡即都,阳(扬)鸟所聚,三江即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贡金三品,瑶、琨、竹箭。”因而可知扬粤逃入澎蠡,并将筱簜技术传入江西,成为夏代江西诸侯国的贡品。夏后氏少康则将大越改封于其庶子于越,称“越侯”,领百越之众。扬粤是百越中的大族,崇奉始祖女娲氏汤娥,因而在江西地区崇月文化盛行。女娲氏汤娥因卵生百子,被称为“育神”,百越族认为:青蛙可以卵生百子,所以以蛙为图腾;因此女娲又称“女蛙”,吴越族子女则称“娃子”。女娲氏汤娥尝百草,发明中草药,因而被奉为“药王”。汤娥尝百草,几死复生,因而百越族认为其有七十变而不死,化为灵芝草。《山海经注》曰:“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因蟾蜍(癞蛤蟆)是治病的良药,故而百越族称女娲氏为“蟾蜍”;女娲氏是月亮神,所以月亮又称“蟾蜍”。汉代之后,百越逐步与汉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傣族、水族、黎族、毛难族、仡佬族融合;宋代以后,百越族已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这是大汉民主主义利用所掌握的上层文化知识,强行将百越民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对“蛤蟆神”的崇拜,至今流传在江西抚州地区,而江西金溪县被认为是蛤蟆神的故乡。金溪县民间传说曰:宋代江西霍乱流行,百姓死伤累累,蛤蟆神显圣,治愈百姓,解民甘苦;故而,金溪县民间祭祀蛤蟆神之风盛行,至今不衰。仅此足以证明,虽然百越民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崇月文化仍在江西地区流行。百越族迁入赣南,崇月文化亦相继移入,因而在赣州君山上保留有女娲宫。《南康记》曰:君山,翠丽鲜明,遥望若台榭,名曰娲宫,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盘固山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风雨之后,景气明静,颇闻山有鼓吹之声。”扬粤在民族融合中,逐渐消失于历史之中,扬粤中的婸民也融入江西汤氏之中。 春秋时期,宋桓公封三子荡原于汤(唐)邑(河南睢县),任司城、荡邑大夫。荡原之孙荡意诸承袭了宋司城、荡邑大夫后,则以荡为氏,被尊为荡汤氏始祖。荡意诸的侄子荡泽袭任宋司马、荡邑大夫后,其欲削弱公室而专国政。周简王 10 年(公元前 576 年)宋共公汤瑕卒,宋司马荡泽乘势杀死宋共公太子肥,赶走右师华元。但宋桓公胞族左师鱼石、少宰鱼府、大宰向带、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得知国人支持右师华元,五大夫为防止国人造反诛灭桓公家族,因而鱼石等迎请右师华元回国,并佯允华元讨伐宋桓公胞族司马荡译。谁知右师华元回国后竟率国人诛灭荡氏,杀了大司马荡译,立汤成为宋公。《史记·宋微子世家》曰:“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荡译)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亡,至河乃还。诛唐山(荡译),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荡泽子侄幸免于难者逃至安徽亳州,归附楚国,被封为荡侯。春秋时期,江西地区为吴、楚两国分域,为了争夺土地,吴、楚两国时而发动战争。周景王 15 年(公元前 530 年)冬楚灵王在州来(安徽凤台)狩猎,拜荡侯为楚军元帅,率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诸君统兵围攻徐国,以威胁吴国,楚灵王驻军干溪(安徽亳县)为之后援。 34

P:36

周景王 16 年(公元前 529 年)5 月楚公子弃疾等乘国中空虚发动叛乱,弃疾登上王位,是楚平王。楚灵王闻都城被叛军占领,而部卒多叛逃,乃逃至芋尹申亥家自杀。荡侯闻知楚国内乱,恐徐国联合吴国乘势夹击汤军,则下令辙围还楚,吴王夷未立即在中途设伏拦击楚军,荡侯战败退往豫章(江西),被吴、徐联军跟踪至此歼灭,荡侯被吴军所俘。荡家军为避祸而去草为汤氏,散居于江西地区,成为江西汤氏的一支。 秦始皇统一六国,于秦始皇 26 年(前 221 年)分全国为 36 个郡,江西属九江郡。秦始皇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中山郡(河北唐县、定县)人汤厚长子汤仲钟,避乱渡江迁于升州(江苏南京)为家。秦二世失德,汤仲钟随项梁举义兵,捍卫溪兴,而后奋志渡江,效命疆场,而克汉,功封英武公。西汉高祖 6 年(前 201 年)颖阴侯灌婴平定江南,析淮南设豫章郡,郡治南昌。汉成帝阳朔 3 年(公元前 22 年) 升州(江苏南京)上元小郊社人汤庆夫(又名汤庆父,殷庆夫),因避地震之灾而迁居豫章郡南城小浆市(江西抚州临川县)开基,被尊为江西殷汤氏鼻祖。汉武帝时划全国为 13 个监察区,豫章郡属杨州部州六郡之一,豫章郡临川则为汤氏郡望。 汉桓帝时期,河南陈郡长平人殷(汤)封任谏议大夫,汉灵帝时出为冀州(河北)刺史,为避党锢之祸而辞官,迁居曲阿(江苏句容),被尊为江南殷汤氏鼻祖。东汉、三国时期,殷汤氏为曲阿望族。西晋元康元年(291 年)在江西地区设江州,因江州为汤氏郡望,两晋时期,殷汤氏出了 10 几位江州郡守。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 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在北方士大夫南迁的浪潮推动下,曲阿(江苏句容)殷汤氏迁入江苏丹阳,由此丹阳成为殷汤氏郡望。东晋、南北朝时期,江苏丹阳殷汤氏世袭江西豫章、庐陵(江西吉安)太守,殷汤氏遂定居于江西南昌、吉安地区,成为当地望族。因而,南昌德胜门石头铺江有晋豫章太守殷(汤)羡的“投书浦”;豫章有晋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殷(汤)浩的千顷屯田;安成郡(江西吉安安福县)有晋冠军将军、上柱国、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安成郡太守殷(汤)仲堪的读书台。晋安帝元兴元年(403 年)12 月楚王桓玄逼晋安帝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楚”,废晋安帝为平固王,迁其于浔阳(江西九江)。伪帝桓玄与殷(汤)浩、殷(汤)仲堪家族有世仇,殷(汤)浩侄孙、殷(汤)仲堪侄子、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南府长史椽殷(汤)景仁,因此辞官避祸,追随废帝至浔阳隐居。晋安帝义熙 6 年(410 年)广州刺史卢循乘刘裕北伐,出兵攻打豫章郡(江西),并占领浔阳(江西九江),殷(汤)景仁为避浔阳战乱,迁至浔阳负郭南村安家,因而浔阳成为殷汤氏郡望,殷(汤)景仁与陶渊明为邻,遂为好友。晋安帝义熙 7 年(411 年)刘裕出任太尉,慕名礼聘殷(汤)景仁为太尉参军,殷(汤)景仁欣然领命复出,官至宰相之职。南陈时期,江苏丹徒人殷(汤)构迁居江西永新夏阳开基,殷汤氏至此成为江州门阀。 隋时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唐玄宗开元 21 年(公元 733 年)设江南西道,辖洪州(南昌)、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江西宜春)、抚州、信州八州。唐高祖武德年间,江西抚州汤氏开始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唐高祖武德 6 年(621 年)江西临川县小浆市人汤愈,迁居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唐高祖武德 6 年(621 年)江西临川县小浆市人汤正夫,任唐礼部员外郎、待御史、刑部尚书,迁居江西饶州余干县南塘;江西永新夏阳汤氏,唐时迁居安成(江西安福)开基。与此同时,河南汤氏亦开始移居江西;据《汤氏宗谱》记载:河南陈郡人汤景行,生于湖南醴陵,为汤开运次子,唐任吉州(江西吉安)刺史,致仕后迁居江西庐陵(吉安)习溪桥横曲卷,其曾孙汤一奇,唐时分迁江西庐陵(江西吉安)城东笔仞山,成为当地望族。又据《汤氏宗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为周汤太宝第 36 世裔孙,唐任湖北荆湖都统,功封中山郡,逝后追谥“文毅”,其族裔则称“中山汤氏”。汤振麟次子汤美先,唐时迁徙居江西南丰开基,为县中七大姓氏之首。唐安史之乱、黄巢之乱时期,江苏汤氏亦开始大规模迁居江西。据《袁州志》曰:“江苏句容人汤迪(《汤氏宗谱》称汤迪为苏州温坊市人),唐时历任金陵(江苏南京)节度使、江西袁州(宜春)刺史,官拜太尉,致仕后隐于江西宜春,因其治袁有功,立庙祀之。”又据唐代典籍记载:江苏丹阳人汤筼,唐末以文名著称于世,先后被湖南李巢、广南郑续、江西钟传礼聘为上宾,为平定黄巢之乱,多有谋划之功。唐昭宗天佑年间,汤筼弃幕归隐于江西临川县,其见国破家碎,伤心忧虑而逝,堪称烈士。又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苏溧水人汤君聘,汤承祖之子,唐末移居江西吉安府永新县西乡汤家渡开基。又据宋丞相晏殊撰《汤季珍传》记载:“公讳季珍,字君重、号宝亭,唐季以词赋获科名,任抚州路宣慰,奋身追贼,为国尽难,作一方保障,上嘉其‘忠勇’,敕封‘公’,葬抚(州)治北飞雁投湖山而是,时人民俱获安全,庙祀于长春地,答乃丕勋厥后,子孙藩行,衣冠济济,累世簪缨,莫非公之正气所钟是也”。据《汤氏宗谱》记载:汤季珍,江西苏州温坊市人,敕葬抚(州)治北飞雁投湖山。汤季珍长子汤夔,唐进士,授抚州通判,遂定居于抚州南门,历任督粮,厅监,郡丞,以别驾殉国难,追封临川郡。次子汤升,唐儒学,唐末迁居江西抚州临川县 43 都;三子汤德,唐赐进士,文林郎,唐末迁居抚州临川县柴埠口汤家港;四子汤复,唐儒学荐辟,官至州郡,唐末迁居江西抚州临川县云岭汤家寨;五子汤英,唐儒学,唐末迁居江西临川汤坊(温坊),守祖庐,因而临川再次成为汤氏郡望。唐代,江西抚州、袁州、吉州、饶州、信州为汤氏郡望,这五州汤氏历代簪笏满朝、衣领相继,为世所称颂。唐末,因黄巢之乱,江西汤氏开始向外省迁徙。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鄱阳人汤彦良,唐禧宗朝中进士,累 35

P:37

官恩赐吏部尚书,升华益阁大学士,赠护国光禄大夫,其致仕后迁居浙江处州(丽水)青田县碧湖;又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泰和汤氏,唐僖宗年间因避黄巢之乱迁居潭州(湖南长沙);又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临川人汤德,唐末赐进士,迁居雍州(湖北襄阳)。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唐哀帝天佑 2 年(905 年),安徽贵池人、唐进士殷(汤)文圭以文章盖世,被誉为皖南文学领袖。五代时期,殷文圭协助淮南节度使杨渥占领江西全境,以开吴之功官至刑部尚书、司空。梁太祖干化 2 年(912 年)杨渥弟杨隆演称吴王,是吴高祖,封殷(汤)文圭为千牛卫将军(一牛管 300 人),因此殷汤氏贵显吴国。吴睿帝天祚 3 年(937 年)吴主禅位于齐王李升,改国号曰:“南唐”,殷文圭长子殷崇义官拜南唐宰相、封范阳公,因而其后裔称“范阳汤氏”,其族谱曰《范阳族谱》。五代时期,江西南丰县汤氏位居全县第 7 位大姓。由于江西战乱,江西汤氏开始向湖南迁徙。据《汤氏家谱》记载,后唐同光 4 年(923—926)江西泰和汤氏迁居潭州(湖南长沙),并分迁南湘乡县高田乡、湖南省韶山、湘潭、宁乡等地,号称“三湘汤氏”。江西《移民谣》曰:“ 同光二年下排江、请社之时寓益阳、仁倚分支三十代、汉琼各住几千房、汾水月堤同一族、麻山秀石一家邦、九元七祖宗支远、百子千孙福寿长、但有子孙绵远者、莫疏后代与前亡。”汤氏《移民谣》记录了江西汤姓自后唐同光 2 年(924 年)开始移民湖南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先民的迁徙分布提供了历史依据。 宋太祖建隆 3 年(962 年)4 月宋定难节度使李彝殷遣使贡马 300 匹于银台,大臣奏其名犯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诏令其改名为李彝兴。殷汤氏家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父子名讳,改姓为汤,因而宋史称历史名臣殷浩为“汤浩”、殷仲堪为“汤仲堪”、殷鹏为“汤鹏”、殷文圭为“汤文圭”;称殷崇义为“汤悦”;称殷崇礼为“汤净”。周世宗显德 6 年(959 年)7 月南唐主李璟因避周军之锋,修建新都洪州(江西),更名为“南昌府”。宋建隆 2 年(961 年)汤悦、汤净兄弟扈驾迁都至洪都(江西南昌)遂定居于南昌。汤文圭次子汤净(殷崇礼)出任抚州宣慰判官,其子孙散居于南昌、抚州、南城、南丰、武宁、金溪、萍乡、余江、余干、婺源等地,成为当地望族。据《汤氏族谱》证曰:宋初年安徽贵池人汤恂,迁江西萍乡定居,为宣风里汤氏始祖。宋开宝 8 年(975 年)宋太祖遣宋将曹彬、潘美伐江南国(南唐),宋军自春至冬围金陵(南京)长达 10 月,江南粮绝,江南后主被迫出降,宋太祖封其为“违命侯”。宋太祖久慕南唐宰相汤悦文名,封其为陈县男,官光禄卿,汤悦奉旨迁居河南开封定居。 江西临川县温坊村汤氏家宗谱及汤显祖《临川四梦》雕版 宋代江西地区隶属于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北宋末年,金军大规模南下,中原士大夫不肯当亡国奴,纷纷举族随宋高宗南渡。由于江西为闽浙湘粤鄂五省通衢,因而成为移民的首选之地。据《汤氏族谱》记载:湖北雍州(襄阳)人汤朝四,南宋初年避战乱,迁居江西临川县李渡镇柴埠口下汤村。又据《汤氏族谱》记载:南宋初年山东兖州汤有光迁居潭州(湖南长沙),其子祁阳令汤畴,分迁江西鄱阳,称“西汤”。 36

P:38

又据《汤氏族谱》记载:南宋初年陕西西安人汤执中任宋太医院御医官,南渡迁居于江西永丰。由于南渡的客家人,不断地涌入江西,使江西人口迅速增加,至宋嘉定 16 年(1223 年)全国人口为 7681 万人,江西人口则高达 400 余万,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宋时江西汤氏为全国汤氏第一大省,约占汤氏总人口的23.9%;而江西余江县为汤氏郡望,宋代汤氏位居全县四大姓之首。与此同时,江西汤氏亦开始向江西本省分流,据《汤氏族谱》记载: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人汤忻,宋学士,迁居饶州余干县南塘镇;江西武宁湖滩汤氏,宋迁居江西靖安县庐田;江西武宁人汤文,宋迁居江西建昌(永修)县;江西南丰县义井头人汤念四,宋真宗年间迁居江西萍乡城南武功馆;江西南丰人汤励庵,宋时迁居信州(江西上饶)广邑 32 都汤村;江西临川人汤伯六,宋时迁居江西瑞昌县;江西临川人汤伯十,宋时迁居江西新建县;江西建昌(永修)汤氏,宋时迁居安仁(余江)县画桥乡。由于江西人口膨胀,宋代汤氏开始向外省迁徙。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武宁荷山汤氏,南宋末年迁居陕西;江西武宁上举汤氏,南宋末年迁居云南滇南;江西南昌人汤正仲,宋代画派宗师,晚年避祸乱,举家迁居浙江黄岩;江西南昌铁树观人汤一郎,宋宁宗时期携三子汤万三迁居湖南临湘县祥院;江西南昌铁树观人汤万一,汤一郎长子,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年)迁居湖南平江县浆市乡;江西临川人汤伯九,宋时迁居四川;江西临川人汤朝魏,宋时迁居安徽休宁;江西余干瓦霄坝人汤道瑄,南宋末年宦游至河南光山县疗阳敖保(今属新乡县八里畈乡)汤北津,遂定居于此,其后裔散居河南新县、光山两县;江西余干南塘人汤惟忠,任宋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居安徽寿州;江西人汤兴,宋末迁居安徽桐城;江西鄱阳人汤彦,宋初迁居福建宁化,其后分迁福建长汀、上杭、武平县等地。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元至正 20 年(1360 年)闰月徐寿辉部将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汉帝,在江西九江建立汉国都城。江西周安发动叛乱,投靠陈友谅,吴公朱元璋令大将汤和率军入赣围剿周安,连拔 17 寨,勇擒周安而还。元至正 23 年(1363 年)8 月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战败自杀。其子陈理在武昌即立,坚守两年,最终向朱元璋投降,汉国传两世而亡。由于元末江西动乱,汤氏为避祸而四散迁徙。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萍乡城南武功馆人汤孙绪,元惠宗至正 13 年(1353 年)因江南农民起义,祖居被焚毁,人丁损失过半,为避祸迁居萍乡仁和坊;江西吉安泰和人汤成忠,元顺帝至正末年迁居江西萍乡高垅;江西临川人汤铁郎,元末为避战乱迁居江西广昌白水寨(今赤水镇);江西吉水人汤守桃,元顺帝至正年间迁居湖南益阳汾湖洲;江西抚州南门外崇钱观汤家村汤氏,元末迁居安徽凤阳县。而留居江西新建、宜春的汤氏,大多数汤氏则改为阳姓;因而,使江西汤氏锐减。 明朝建立后,设置江西省,后改为江西布政使司,汤和因祖籍信州(江西上饶),又因平定江西周安叛乱有功,故封为“信国公”。由于湖广支持汉王陈友谅,所以陈理出降后,湖广遭到朱元璋军队的残酷屠戳,乃至十里烟寒。明政府为了恢复湖广地区的劳动力,号召江西向湖广移民,史称“江西填湖广”。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南昌府汤氏,明洪武元年迁居湖北孝感地区孝南区毛陈镇、湖北洪湖县;江西饶州府余干县南塘人汤昌,明洪武初年迁居到浠水(蕲水)县羊角桥;江西吉安汤氏,明洪武年迁居湖北蕲春县、湖北武穴县、湖北阳新县、湖北大冶县;江西吉水人汤仕庆,明弘治年迁居湖北金沙洲,再迁湖北金口;江西吉水人汤仕先,明弘治年迁居湖北黄河凌港,再迁湖北孝感县。江西汤氏,明时迁居湖南麻阳县隆家堡乡黄喇溪;江西鹅井(景)塘汤氏,明代迁居湖南永州宁远县鲤溪乡汤家亭;江西汤氏,明时迁居湖南卲东县;江西余干南塘人汤守宗,明洪武年迁居湖南益阳;江西南丰人汤商书,明嘉靖末年迁居湖南醴陵庄绵;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人汤山郎,明洪武年迁居湖南攸县错绣乡;江西永新夏阳汤氏,明永乐 10 年(1412)迁居湖南茶陵县名塘(今红色农场),分迁茶陵县虎踞乡黄坪等地。同时,江西汤氏迁居其它省的有:江西南昌人汤锦,明洪武年迁居安徽肥西县南分路乡汤词村;江西南昌府人汤计议,明时迁居浙江乐清县翁洋镇;江西永丰人汤瑞采,明穆宗隆庆 4 年(1570 年)中举人,任江苏太仓通判,致仕后迁居江苏盱江县;江西金溪县巴都人汤英,明洪武 2 年(1369 年)从军至河南邓州,遂定居于邓州汤家镇;江西临川人汤来聘,明神宗万历年游山西太平(襄陵县),在此设帐讲学,遂定居太平县中黄里;江西临川府清江县人汤世华,明万历 27 年(1599 年)随都督同知刘挺进驻贵州遵义(播州),参加平定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不幸战死于此,敕葬于遵义团溪,其子孙遂定居于遵义北田坝,后改为汤家坝;江西吉安泰和汤氏,明时迁居芜湖县万福村汤家坡。明代江西汤氏本省分流的有:江西南昌人汤云,明洪武年迁居江西靖安县官庄乡四房里;江西上饶广邑 32 都汤村人汤镛,明时迁居江西广豊县樟门;江西临川汤坊人汤裔繁,明初迁江西南昌县蒋港乡洋湾;江西永新田心人汤克昺,明时迁居江西萍乡郊溪;江西永新田心人汤士仰,明成化年迁居江西萍乡广寒乡;江西永新田心人汤士乔,明成化年迁居江西萍乡县东桥乡;江西永新夏阳人汤光炯,明时迁居江西抚州南门;江西永新夏阳人汤光焘,明时迁居江西萍乡。由于江西人口外迁,使江西人口迅速下降。据《临川县志》统计:明弘治元年全县 78187 户,35 万人;明嘉靖 31 年降至 68180 户,11 万人。为此,明代中叶,明政府从广东向江西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明代中叶广东焦岭县高思乡地区汤氏向江西各地移民,分迁江西万载县、江西赣州市寻乌县、江西泰和、江西会昌等县。 37

P:39

明崇祯年爆发陕西农民大起义,继之清军南下,江南各省备受战火蹂躏。清政府统一全国后,设置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清康乾盛世,为补充各省的劳动力不足,清政府从人口大省江西向全国各地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吉安汤氏三兄弟迁居湖南常德市汤家村;江西汤氏迁居湖南株洲;江西汤氏迁居湖南宁乡紫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拜歌,浦四公,字绍虞,清康熙年迁居湖南辰州沅市龙船坳;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拜熹,浛八公,字继虞,清康熙年迁居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江西永新田心汤氏迁居湖南灵县九都。江西九江汤氏迁居湖北黄梅县孔垅区孔东乡汤大墩;江西汤氏迁居湖北大冶市西畈乡大屋汤村;江西汤氏迁居湖北监利县;江西汤氏清初迁居湖北随州市;江西金溪浒湾镇富坊汤家汤氏,清初迁居湖北均州(今称丹江口市);江西汤氏迁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江西临川汤氏迁居湖北孝感市毛陈镇;江西临川汤坊人汤能二,清代迁居湖广;江西临川湾溪人汤举细,清嘉庆年间迁居湖北汉阳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举初,清嘉庆年间迁居湖北随州府新城街;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澎,清咸丰年间迁居湖北麻城独杨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最五,清代迁居湖北武昌府江夏县。江西赣州汤氏,迁居安徽枞阳浮山;江西九江汤氏迁安徽贵池;江西汤氏迁居安徽巢湖栏杆村乡汤河;江西南昌汤氏迁安徽合肥西乡官厅镇林柯汤村;江西临川汤氏迁居安徽天池;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梦菊,槐四公,清雍干年迁居安徽徽州府婺源县。江西汤氏,清代迁居云南思茅;江西武宁人、清府国学生汤铭、汤良臣、汤文炜、汤文焕等,清代迁居云南普洱;江西临川人汤韵高,清同治 13 年(1874年)迁居云南。江西武宁人汤和枧,清代迁居福建甫田县官笼坪;江西南丰人汤世潆,字鹤汀,清嘉庆年游遍大江南北,晚年迁居福建,清道光 11 年(1831 年)作《东厢记》传奇。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毛元,字乃来,德修公,清道光年迁居福建;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名承,字朋来,元绍公,清光绪年迁居福建顺昌县石溪口。江西武宁人汤和托,清代迁居贵州省;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贤初,字资尹,道嵩公,清乾隆年迁居贵州;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举元,清嘉庆年间迁居贵州省龙场;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女元,字癸廷,德顺公,清光绪年迁居贵州。江西南丰人汤永宽,汤来贺三子,清雍正年因反清株连,发配河北沧州城北水月寺,遂定居于河北沧州城北,其后为沧州富户,民国时期因受土匪打劫,迁居河北南皮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盆,字谦受,体七公,有文声,清康熙年迁居浙江开化县马金市,其与浙江严州遂安进士余士依、进士姜士笼、翰林詹铨吉相友善,联为“四友”;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联兴,字谦持,清道光年迁居浙江宁波府北门;江西临川汤坊人汤文礼,迁居浙江;江西南丰汤氏,清代迁徙浙江江山县坑头村,再迁浙江建德市白沙地区林村汤家,分衍为白沙、汤家、小古洞、巴岭岑许村四支;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永发,字淮清,明久公,清道光年迁居浙江杭州;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犀六,迁居浙江平山县莲塘里;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熊十,清代迁居浙江常山县白石。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道亮,杨七公,清乾隆年间移居四川酉阳州秀山县石堤镇;江西临江府大石板村人汤家龙,清嘉庆 18 年(1813 年)迁居重庆市彭水县畲家湾(今高谷乡青山村);江西临川人汤子敬、汤子善兄弟,清光绪年迁居重庆市,成为当地首富,享誉西南。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道山,清雍乾时期迁居河南双城县牛山;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科,清咸丰年间迁居河南确山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敷七,清代迁居河南确山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恭九,清代迁居河南固城县桥口;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奇阳,清代迁居河南泌阳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柏,澹八公,清雍正年迁居广西兴安县朝塘。 清代江西本省汤氏分流:江西星子汤氏,清代迁居江西德安县高塘;江西武宁人汤平淼,清末迁居竹湾岑上,再迁江西万年县城;江西永新市江汤氏,清代分迁江西莲花县升坊、平水,江西安福县杉溪、高窑、同睦,庐陵(吉安)上邳、上湖、冈夏、玉成山;江西南昌人汤雨,清代迁居江西余干县;江西南昌人汤国初,清乾隆年间迁居江西进贤县港头村;江西南昌洋湾人汤国元,清乾隆年间迁居江西南昌瑶湖安溪;江西南丰汤氏,清乾嘉年迁徙江西金溪县对桥汤家村;江西临川汤氏,住一公,清代迁居金溪浒湾;江西临川汤氏,清代迁居江西金溪石泉;江西临川汤氏,清代迁居江西金溪县左坊镇善山汤家;江西临川汤坊人汤攻玉,清代迁居江西广丰玉山县周村;江西临川汤坊人汤遇春,清代迁居江西崇仁县株树下村;江西临川汤坊人汤忠保,清代迁居江西宜黄县石山岩村;江西临川汤坊人汤义高,清代迁居江西崇仁县焕桥;江西临川汤坊人汤会保,清代迁居伏元村开基;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彩元,字文瞻,松六公,清乾隆年迁居江西广信府弋阳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羽胜,浦七公,清康熙年迁居江西饶州府安仁县大桥;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协泰,字葆真,德执公,清道光年迁居江西赣州府;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钟英,字和彩,元亮公,清光绪年迁居江西南丰宽都;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增二,字河清,居江公,清乾隆年迁居江西东乡县十都;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道仁,清雍乾时期迁居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社南;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道焕,清雍乾时期迁居江西余江县邓家埠;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保元,德高公,清光绪年迁居江西崇仁县十都;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贤生,德源公,清光绪年迁居江西九江官山;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湘,清咸丰年间迁居江西贵溪县汝口渡;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绣,清咸丰年间迁居江西新建县新兴街孺子阁;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翔,清咸丰年间迁居江西崇仁县小山;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十,清咸丰年间迁居江西上饶县双溪口; 38

P:40

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举德,清嘉庆年间迁居江西万年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梦会,槐三公,品行卓越,诗酒一生,清雍乾年间迁居江西余干县白虔墟;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仲玉,月六公,清代迁居江西东乡县桥东陈;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仲贤,清代迁居江西余干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执权,清代迁居江西南昌青洲湾溪壹林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一阳,清代迁居江西饶州府波阳县桐梓渡;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犀五,清代迁居江西德兴县万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犀二,清代迁居江西乐平县鲁丹山;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双桂,清代迁居江西饶州府波阳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必达,清代迁居江西新建县金盟山;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峰龙,清代迁居江西崇仁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攻玉,清代迁居江西玉山县周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忠保,清代迁居江西宜黄县黄石山岩;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贵山,清代迁居江西金溪县左江村;江西南昌人汤起瑞,清光绪 15 年(1889 年)中举人,迁进贤县四图乡。江西余干南塘汤氏,清代迁居江西波阳县;江西丰城(新建)松湖汤氏,清光绪年迁居江西奉新县赤岸汤家;江西东乡汤氏,清代迁居江西余江县;江西乐平汤氏,清代迁居江西余江县;江西全南县中寨瓢胡村人,清同治 9 年(1870 年)迁入江西龙南县玉岩乡水东村。明清有句俗语:“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四川填贵州。”因此,可见湖广、四川、云贵之人都是江西人的后裔。 汤锦程考察江西婺源县江湾镇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 81 县。民国 15 年(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正式设立南昌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江西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 25 万人之多。民国 18 年(1929 年)在红色革命风暴的影响下,江西余江县汤万福、汤报古举族参加工农革命,组建苏维埃政府,建立赤卫队,送子弟参加红十军,保护红色政权。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余江汤家牺牲惨重,因而号称“余江首户”的汤姓,今在县中也只是一个中小姓氏。据江西各地县志统计:江西汤氏历史分布为泰和县汤氏烈士 5 人,永丰县汤氏烈士 4 人,永新县汤氏烈士 84 人,兴国县汤氏烈士 15 人,宜春县汤氏烈士 94 人,吉安县汤氏烈士 18 人,吉水县汤氏烈士 6 人,莲花县汤氏烈士 3 人,赣县汤氏烈士 14 人,寻乌县汤氏烈士 28 人,铅山县汤氏烈士 9 人,广昌县汤氏烈士 6 人,贵溪县汤氏烈士 8 人,铜鼓县汤氏烈士 14 人,弋阳县汤氏烈士 23 人,瑞金县汤氏烈士 10 人,宁都县汤氏烈士 4 人,崇义县汤氏烈士 48 人,萍乡县汤氏烈士 51 人,万载县汤氏烈士 17 人,万年县汤氏烈士 9 人,余干县汤氏烈士 11 人,余江县汤氏烈士 49 人,横峰县汤氏烈士 19 人,德兴县汤氏烈士 7 人,黎川县汤氏烈士 5 人,福安县汤氏烈士 6 人,资溪县汤氏烈士 5 人,新干县汤氏烈士 2 人,临川、万安、遂川、乐安、上饶、星子、安义、婺源各一位汤氏烈士。由于国民党政权对江西革命苏区进行了五次残酷的围剿,使江西人口锐减,而江西汤氏人口亦从全国汤氏人口第一位,将至全国汤氏人口第二位。现江西汤氏郡望为江西南昌县、江西进贤县、江西临川县、江西崇义县、江西万安县、江西于都县、江西南丰县、江西永新县。 2005 年 11 月 30 日发表于《汤晨文化城》和《汤家村》网站 39

P:41

福建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早在我帝汤喾时期,崇日文化就已经进入属于化外的福建地区。我帝汤喾又称“高辛氏”,封其驸马槃瓠为南王,因槃瓠不习中原文化,被北人蔑称为“南蛮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实为盘古的谐音,盘古即是汤古,汉代以前汤盘二字通用互假。盘瓠是以狗为图腾的汤狼氏戎族人,承袭了汤古氏的族号。槃瓠初立都于会稽,其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错)十三姓”。我帝汤喾崩,其庶长子汤挚即立。《史记·五帝本纪》曰:“喾崩,而挚代立。”帝汤挚在位 9 年,被其弟汤(唐)侯汤放勋所迫而让位,汤放勋自号“汤(唐)尧”。汤(唐)尧夺取了汤挚大位,遭到肩任日御之职的十日族的反对,南蛮王汤盘氏窫窳参加了十日族联盟。十日族战败,南蛮族一部逃入福建,因而福建被称为“南蛮之国”。因“蛮”与“闽”皆从“虫”,所以古称福建为“闽”。南蛮族中的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是最早进入福建的南蛮族,后融入南蛮族分支畲族汤氏之中,所以在福建畲族居住地区保留有汤的地名和汤氏。而福建平和县安厚镇有汤厝、福建福清市太城农场一区宏路镇村有汤厝、福建周宁县有汤厝亭、福建福清县汤厝东,这些地名均因南蛮族据此有关。 汤锦程考察福建周宁川中村汤氏祠堂 商周时期,由于掌握着先进文化知识的百濮族进入福建,因而使这片化外之区进入文明发展时期,仅福建三明市就已经发现了商周古文化遗址 650 处。濮族即是商代巫族,属于共工氏汤明后裔。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共工氏是一位大巫师,其在巫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药学,所以,巫师又被称为“巫医”。毕沅曰:“巫,皆神医也。”巫人初居甘陕,因共工氏曾封于江州(成都),所以,巫人迁入四川,至今还有巫山、邛崃等地名。巫人是上古智者,专门从事占卜之术,所以又称“卜人”,卜即仆,临水而居为“濮”也。商代时期,天子汤太戊拜大巫师巫咸参政,巫人由此入主朝纲,巫咸、巫贤父子先后主政,并将商朝的王道与巫教融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因商殷族迷信巫术,相信天命论,使王权衰微。天子汤武乙为维护王权,于是与巫教分裂,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灭巫运动。巫人败逃到江淮,并将始祖巫咸、巫贤墓迁到江苏苏州。帝武乙穷追不舍,并强迫江淮夷人迁至淮岱。巫人纷纷逃亡到化外之区,散于江汉、武当、荆、巫诸山脉、四川地区,为了避祸而改称“濮人”。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曰:“濮人当散布在武当、荆、巫诸山脉中。”濮人居巫,因知其为巫人也。濮人分散较广,部落众多,互不统属,因又有“百濮”之称。与此同时,濮族迁入福建,因其文化层次高,所以同化了当地的蛮族。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道路险恶,比蜀道还要艰难;因而,商殷族鞭长莫及,濮族在福建得到繁衍生息,并对福建开化做出了贡献。百濮是共工氏汤明后裔,因而濮族为汤人。《扬子方言》曰:“巴卜(濮)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因荡”,因荡、汤、偒三字同义互假,所以汉译为“我是汤人”。因而可知,开闽的濮人自乎汤人,后衍化为汤氏。殷纣王时期,濮族为了反对商殷族 40

P:42

的压迫,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族共同参加了西周部落联盟,在周武王革商的战斗中濮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宣王 6 年(公元前 822 年) 楚君熊霜卒,三弟争立,叔熊亡于濮。《史记·楚世家》:“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叔熊)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濮属于南蛮之国,古称“七闽”。韦昭注:“濮,南蛮之国,叔熊避难处也。”《周礼·职方氏》曰:“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为七闽。”陈元光于唐垂拱 2 年(686 年)上《请建州县表》,置漳州,故而福建改称“八闽”。 百越族是女娲氏汤娥的后裔,唐尧时期,百越族填补了南蛮族让出来的空白区,占据了浙江会稽,并将崇月文化传入会稽,所以会稽又称“大越”。汤(唐)尧末年,摄政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汤(唐)侯丹朱起而与虞舜争位,江淮望族扬粤部参加了丹朱联盟,虞舜平定丹朱联盟,扬粤部一部逃入浙江会稽。因扬与阳同音通用,所以扬州又称“阳州”,会稽有阳滂里,即是扬粤部聚居地。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所以扬粤即汤粤。会稽汤粤发明的竹箭,被称为“篠簜”。《禹贡》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亦作“篠簜”。大禹末年,汤(唐)侯丹朱后裔防芒氏以大越之地发动叛乱,大禹南狩诛防芒氏,但此行也成了大禹的不归路。《吴越春秋》曰:“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之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夏后氏少康时期,为守护祖庐,封其庶子於越于大越,称“越侯”,领百越之众。周赧王 9 年(公元前 306 年)楚威王兴兵灭越,越族分为百支向南迁徙。殷汤氏的外甥颜师古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主要部族有:闽越、骆越、扬越、山越、于越、南越、东越、夔越、夷越、瓯越、句吴、西瓯等,而闽越、瓯越则分居于福建地区。汤粤是百越中的大族,崇奉始祖女娲氏汤娥,因女娲氏又称“云阳氏”,所以汤粤将云阳地名移植于福建。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云阳又称“云汤”,为福建泉州古港之名。据史记载:唐开元 4年(716 年)唐玄宗诏令监察御史汤范臣出使狮子国(斯里兰卡)寻找仙丹灵药和养医之妪。汤范臣率使团就是由泉州云汤港出发,经“陶瓷海路”先后至印度、斯里兰卡,受到两国国王的热情接待。汤范臣将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给印度和斯里兰卡人民,并将印度的占星术、医术及斯里兰卡的珍禽异兽引入中国,促进了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地区设立“闽中郡”,隶属于扬州管辖。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东越人杀东越王余善降汉,汉武帝将闽越迁至江淮之间;而后将汉人填入福建;因而,汉族汤氏进入福建地区。据广东焦岭《汤氏宗谱》记载:晋陵(江苏武进)人汤璋,为汤德新第三子;汉武帝元鼎 6 年(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征服南越,汤璋受命出任交趾(北越河内)刺史,其奉命率族南迁,汤氏途径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到交趾(越南北部),沿途撒下了汤氏的火种。东汉建武初年(25 年)政府将闽越划分为东南两部,分东瓯(浙江温州)为东部都尉,而治临海县;分闽越地为南部都尉,而治建安县。因扬州为汤姓郡望所以,两晋代以来殷汤氏一直承袭扬州刺史,管理者福建地区。 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 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由西川(四川成都)归晋的汤孟功亦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于南京;而河南长平渡江的殷汤氏名族则迁居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随着多米尼骨牌的迁徙浪潮的滚进,江苏、江西殷汤氏名族分别进入东南山国的福建地区。据史记载:江南避乱入闽的有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大姓,殷汤氏因进入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地区比永嘉客家人稍微晚一些,所以未被记载。东晋时期,殷汤氏位居东晋王朝第五位门阀,因几世领扬州刺史,所以福建置于殷汤氏的管辖之下。殷汤氏在与桓姓争斗之中,殷汤氏失败。据史记载:晋穆帝永和 10 年(354 年)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的汤(殷)浩,被征西将军桓温弹劾贬官;晋安帝隆安 3 年(399年)冠军将军、上柱国、假节、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的汤仲堪被桓玄击败。殷汤氏遭到桓姓的追杀,幸存者纷纷出逃避祸。汤(殷)景仁是汤(殷)浩侄孙、汤(殷)仲堪侄子,其家族避居于福建,汤(殷)景仁因精通国典朝仪、旧章记注,有国士风范,受到司徒王谧的喜爱,将其收为东床快婿。因而,汤(殷)景仁当上了江州晋安郡(福建泉州)南府长史椽,故称“汤(殷)晋安”。晋安帝元兴元年(403 年)12月楚王桓玄逼晋安帝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楚”。伪帝桓玄与殷汤氏有世仇,汤(殷)景仁为避祸而辞官,后逃到浔阳(江西九江)隐居。汤(殷)景仁是殷汤氏开泉有史记载的第一人,宋文帝时汤(殷)景仁官至宰相。 唐高宗总章 2 年(669 年)福建漳州、汀州一带的畲族人民在苗自成、雷万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漳州隶属于广东都督府管辖,唐高宗诏命广东都督府朝议大夫陈政出任岭南行军总管、玉衿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旨征讨畲族叛乱。陈政是河南固始人,其部属多为固始人,陈政率领偏裨将 123 员,府兵 3600 名入闽平叛。随陈政入闽的军官中有两位汤氏兄弟,哥哥汤智,任府兵校尉;弟弟汤简任府兵队正,据福建云霄《汤氏宗谱》记载:汤智、汤简兄弟是河南固始人。但是在唐初《河南固始县志》中并没有汤智、汤简的记载。而在江西南昌《汤氏宗谱》、范阳《汤氏宗谱》中却有汤简的记载。因而,汤智、汤简的籍贯还有待认定。《闽中记》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通过这段文字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因固始人文集团在福建有很深的影响,加之固始人陈政、 41

P:43

王审知家族自唐至宋先后统治福建,所以福建名族多附庸固始籍贯。因而《闽中记》才会重重的加上一笔“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汤智、汤简率部随陈政入闽平叛,由于寡不敌众,退保九龙山,奏请朝廷增兵。唐高宗诏令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援军入闽增援,其中共有 58 姓军校。陈家军会师后,合计 64 姓军校,经一番苦战终于平定畲族起义烽火。战后汤智、汤简兄弟奉命驻守福建漳州开垦屯田、招抚畲民。陈政死,其子陈元光承袭父职,武则天垂拱 2 年(686 年)朝廷接受陈元光奏陈,准其在漳州设治,建立漳浦、怀恩(今属诏安)两县。汤智、汤简兄弟致仕后定居于漳州龙溪县柳营江乌浔村,(今龙海县角美镇乌浔村),被称为漳州汤氏始祖。宋高宗绍兴 2 年(1132 年)朝廷为表彰唐代将士开闽之功绩,追封汤智为竭忠辅国将军;追封汤简为昭德将军、奉政大夫。其子孙分迁福建龙溪、龙岩、云霄、华安、长泰、天田、闽县、福清等县,成为当地望族。明清时期,漳州汤氏渡海散居于世界各地及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省,因而福建云霄、华安、长泰等县被称为“华侨之乡”。 汤锦程考察福州会馆 唐时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置福建观察使,福建始见于史册。唐玄宗开宝 14 年(755 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中原之乱再次引起了北方士大夫族南迁福建的浪潮,而且持续时间一直到唐朝末年,先后迁入福建的有廖、郑、温、陈、王、蔡、杨、古、吴、沈、薛、钟、周、刘、卢、李、苏、张、阙、曹、罗、邓、伍、江、梁、谢等姓。唐宪宗元和 9 年(814 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汤小录、汤福、汤时进、汤开、汤寿、汤庆、汤泰、汤道、汤德、汤仁、汤奉直、汤奉敬、汤艺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入闽。汤泽认为川中(福建周宁里亩、凤山、凤洋)是发祥之地,于是让五子汤寿迁居福建川中(周宁)开基;而其长子汤小录则迁居福建闽城开基;次子汤福迁居福建侯官开基;三子汤时进迁居福建古田开基;四子汤开迁居福建罗源开基;七子汤泰迁居福建南剑开基;九子汤德迁居福建永福开基;十子汤仁迁居福建泉州开基;十一子汤奉直迁居福建泉州洛阳镇开基;十二子汤奉敬迁居福建连江开基;十三子汤艺迁居福建建宁开基,形成福建汤氏十大望族。由此福建成为汤氏郡望;因此,唐文宗开成年(836——840 年)朝廷委任汤克卿为福建建宁州剌史。但是《固始县志》、《光州县志》、《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查到有关唐太师汤泽、殷泽、阳泽、温泽的资料;所以,汤泽很有可能是从浙江平阳人,而河南固始只是东晋以前祖籍,因而汤泽墓在浙江平阳吴岙山。而《周宁县志》则认为汤氏始迁川中(周宁县)的不是汤寿,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鼻、汤耳。 范阳(河北涿县)人汤华,为唐代名将汤喦之子,承荫授湖南衡州(衡阳)参军,秩满调任侯官(福建福州)丞,汤华在闽广播中原礼仪化民风土俗,人皆乐于驱使,征赋自愿聚齐,政绩卓著东南。唐武宣之年,外强入侵,军阀割据,中原不靖,汤华秩满不得归路,于是携妻王氏及子汤宗铉、汤宗镐隐居于岭中连江邑(福建),因土风有殊,瘴疠所染,沉痼既构,天寿不避,唐宣宗大中 8 年(854 年)病逝,享年58 岁。邑中闻之道路民恸,风云助悲,厚葬于竹林原,岁祭不终。其妻王氏率子孙蓬首护丧设身殉义,虽泣血以望故乡,但不忍弃夫庐而北归,礼节奉君子以慈和训闺门,艰险不惮旌旐之情,古今罕见。因而闽中地区,多为汤华后裔。 唐僖宗乾符 4 年(877 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遣义军大将柳时璋攻江西抚州,唐僖宗恐抚州路有失摇 42

P:44

动赣闽,诏令汤季珍为抚州路宣慰使赴抚州督钟传部击败柳时璋,抚州之围得解,钟传亦以功授抚州剌史。唐乾符 5 年(878 年)3 月黄剿率义军由浙江转攻福建,隋唐时期福建绥城、将乐、邵武县归属于江西抚州路管辖;因而唐僖宗诏令汤季珍入闽联络诸军坚守抵抗,然因义军气势正盛,如蚁蝗潮涌而上,12 月福州城失陷,汤季珍死战殉国。唐僖宗赐汤季珍为“公”,谥曰:“忠勇”,并应抚郡军民所请,敕葬于抚州治北投湖山,立庙塑像岁祭不绝。宋丞相晏殊闻其事迹亲为其作《汤季珍传》;宋丞相王安石拜谒汤季珍庙时,亦诗赞汤季珍曰:“忠贞贯日,义勇参天,英气不灭,启佑后贤”。汤季珍是江苏苏州温坊人,其所督率的江西抚州汤家军因战败而散居福州。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年)农民义军王绪率部攻陷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圭阝、王审知三兄弟率乡民 5000 人参加义军。蔡州节度史秦宗权招募益兵,王绪率部归附。秦宗权任王绪为光州刺史,令其攻击黄巢,王绪迟留不发,秦宗权怒而发兵攻王绪,王绪遂率众南奔,经江西浔阳、赣水,而入闽,取汀州、陷漳浦,一路势如破竹。王绪妒贤嫉能,因而激起兵变,为部将所逼自杀,众推王潮为主。王潮引兵拔泉州,受任泉州刺史。唐昭宗景福 2 年(893 年)5 月王潮攻入福州,自称“留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 年)黄连洞二万蛮众围汀州,王潮遣将破之,自此统一八闽。唐昭宗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史。乾宁 4 年(897 年)王潮卒,其弟王审知即立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 3 年(909 年)梁太祖朱温加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翌年,封其为闽王。王审知实行“睦邻保境,尊奉中央,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使福建成为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初期唯一的承平盛世。唐僖宗时期,中山(河北定州)汤氏,因避黄巢战祸,南迁江西石城县大由乡定居,为县中 30 姓之一,并在此营建“古心段”。后梁时期,江西动荡不已,而福建却歌舞升平,江西石城汤氏闻知福建招贤纳聘,于是倾巢迁居福建宁化地区,乃至位居石城的大姓,竟然再也找不到一位汤氏的踪影。 宋太祖开宝 8 年(975 年)宋太祖遣宋将曹彬、潘美伐江南国(南唐),宋军自春至冬围金陵(江苏南京)长达 10 月,江南粮绝,江南后主被迫出降。江南国宰相汤悦随后主出降,宋太祖久慕汤悦文名,见其神貌异常喜曰:“卿之贵异,他日无比者。”汤悦为安徽贵池人,祖籍河南陈县(陈郡),所以被封为陈县男,食邑300 户,奉旨迁居河南开封。汤悦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汤悦之子汤彦,为南唐翰林学士;南唐亡,其随后主归宋,随父迁居河南开封。宋真宗初年,汤彦游学福建汀州,遂定居于福建明溪,其后裔散居于福建武平、汀州、宁化、上杭、三明、将乐等县。宋代福建因是汤氏郡望,因而有 30 余位汤氏官拜福建州刺史、节度使,福建将乐县还出了一位武状元汤莺。宋神宗元丰年间还有一支汤氏入闽,定居于龙溪云岭兜。 宋钦宗靖康 2 年,金兵灭亡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作了金人的俘虏。同年 5 月宋康王赵构于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宋高宗,改元“建炎”。由于金兵复至,10 月宋高宗南渡,中原士大夫族纷纷渡江,再次掀起客家人南迁的浪潮。河南、山东、陕西汤氏纷纷渡江迁居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而浙江括仓地区的汤氏和江西上饶、九江地区的汤氏则在这次多米尼古牌的迁徙浪潮的推动下迁入福建政和、宁化等县。公元 1234 年蒙古军灭金,接着元军南攻打南宋。宋德祐 2 年(1276 年)正月宋恭帝降于元将伯颜;同年 5 月宋益王即位于福州,是宋端宗,改元“景炎”。福建汤氏军民积极响应抗金号召,奋力抗击蒙古军的南下。江西、广东汤氏亦义军纷纷入闽勤王。宋景炎元年(1276 年)9 月元军攻闽、粤,宋景炎 2 年(1277 年)正月元兵攻破汀州,11 月宋端宗出海奔井澳(广东中山南海中);宋景炎 3 年(1278 年)3 月宋端宗崩,宋卫王即位,称“宋帝”,改元“祥元”。宋祥元 2 年(1279 年)2 月陆秀夫负宋帝蹈海而死,南宋灭亡。浙江萧山人汤庆可,字伯诞,汤鸣祥子,据说是汤彦 10 世裔孙(要是汤彦后裔,应该是福建明溪人),宋末元初其为躲避战乱而迁居福建宁化石璧塘。据统计:与汤氏同时迁入石壁的还有曾、谢、邹、欧阳、胡、孙、赖、游、兰、魏、邓、巫、吴、宋、罗、林、江、黄、彭、梁、简、汪、范、赵、官、徐、傅、潘、翁等姓。因而,石壁被视为世界客家人的故乡。 元初福建隶属于江浙行省福建道。元惠帝年间,不堪重负的南汉人掀起农民大起义,元至正 27 年(1367年)10 月起义军吴公朱元璋拜汤和为征南将军挂帅南征浙江、福建割据政权,汤和平定浙江方国珍部,继之率领大军渡海攻闽,元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陈友定拥兵数十万进行抵御,汤和一战破五虎门,传檄抵定福州、蒲田、漳州、泉州,陈友定数十万大军顷刻化为灰烬。但陈友定誓死效忠元朝,其亲率主力据南平顽抗,汤和兵锋所指闽北元军顷刻间覆灭,南平即克,陈友定自杀未死被俘解京师斩首,福建平定。汤和进兵福建时,引起福建动荡,汤庆可曾孙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曹氏所生五二郎、五三郎逃离石壁,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随迁的还有诸多姓氏。据统计:武平县中山镇有 119 个姓氏,因而被称为“百姓镇”。汤益隆的妻子何氏携子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蕉岭高思乡。因而,福建武平和广东蕉岭、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 10 余万石壁塘汤氏后裔,均尊汤益隆为始祖。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因开国功臣汤和祖居中山、信国(江西饶州)、东瓯(浙江温州),所以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追封为东瓯王。明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明洪武 19年倭寇(日本武士)骚扰沿海地区;明洪武 20 年(1387 年)朱元璋拜老臣汤和以抗倭总兵官驻节浙江宁波,统帅沿江诸军御倭保国安邦。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他依沿江地势险要进行规划,督导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江军民,沿海修筑卫所 59 座,并募兵 6 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其中有大批安徽、江苏 43

P:45

汤氏受封卫所之职,并世袭罔替。据史料记载:安徽来安人汤美,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州卫百户,统卫兵112 人,旋迁升连江县定海所千户,统卫兵 1120 人,准世袭,定海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合肥人汤黑哥,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兴化卫百户,准世袭,兴化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寿州人汤复禹,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永宁卫指挥使司千户,准世袭,永宁汤氏为其后裔;安徽定远人汤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汀州卫右所镇抚,汀州有大部分汤氏为其后裔;江苏太湖人汤用,明洪武年以军功封福建镇海卫千户,准世袭,镇海汤氏为其后裔。明成祖永乐3年(1405 年)随孔希顺入闽的汤氏军卒,奉命屯田于福建拓荣县(东峰),遂定居于此。明代年间还有安徽安庆望江县汤氏,迁福建永春县定居;安徽颖上县汤店汤氏,迁福建定居。 明崇祯年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但满朝文武仍贪婪无度,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崇祯 17 年(1644 年)3 月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景山),明朝亡。明遗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占京师,建立大清王朝。明福王于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建立南明小王朝,因南明结党营私、诬谄忠良,内部争斗不休。清顺治 2 年(1645 年)清军乘势南下,明福王逃至芜湖被擒。唐王朱聿于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以福建为政治中心,组织抗清斗争。各地汤氏纷纷入闽勤王,江西南丰人汤蘭被封为太子太师、武定侯;江西南丰人汤来贺被封为广东巡抚;浙江平阳人汤芬被封为兵部侍郎。但隆武小王朝是由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兄弟出资、出兵维持,所以朝中权利均由郑氏兄弟把持,汤氏勤王诸将虽有精忠报国之志,但却难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清顺治 3 年(1646 年)8 月清恭顺王孔有德平定两浙及江西,继之向福建挺进,郑芝龙手握 30 余万大军,战舰数千艘,积粮可吃十余年,完全可以与清军一决高下。但郑芝龙为保其南安家族私利,竟然不顾民族大义,向清军投降。而独揽朝政的郑新芬,亦屡欲派出使节,引大清浙东贝勒入闽。清顺治 3 年(1646 年)8 月 28 日清军攻克汀州,俘虏隆武帝,押往福州处死。清兵入闽,福建客家人汤氏不肯当亡国奴者,纷纷参加郑成功的抗清部队,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坚持抗战;另有一部分福建客家人汤氏入粤参加南明永历小王朝军队,随抗清部队转战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最后散居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数省。 汤锦程考察福建厦门鼓浪屿 清政府正式设立福建省。清顺治 13 年(1656 年)清朝为了切断沿海老百姓接济台湾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颁布了“禁海令”,凡距海 50 里内的居民全部内迁,界外的房屋什物一律烧毁,田地不准耕种,渔船商舸不准出海,凡越出界外者立斩,史称“迁海、移界”。明代各卫所的汤氏和漳、泉二州的汤氏被迫烧毁家园,向福建内地迁徙。清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后,福建内地汤氏开始向沿海州县回迁,但是有许多姓氏没有回迁原地。据福建云霄县统计,唐代随陈政入漳的 64 姓,截止到 1946 年自称河南固始籍的老姓只剩下林、陈、王、蔡、方、张、柳、汤 9 姓。福建云霄是汤氏郡望,全县汤氏约有 3 万余人(不包括该县迁居海外的汤氏)。清代中晚期,迁入福建的汤氏多来自江西,据统计有:清嘉庆年江西南丰人汤世潆迁居福建;清光绪年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毛元迁居福建;清末江西武宁人汤和枧迁居福建甫田县官笼坪;清光绪 24 年(1898 年)还有湖南益阳汾湖洲人汤玉池迁居福建;清代汤文锦迁居福建建阳市童游乡。但由于定居时间短暂,所以没能形成望居。据《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福建汤氏在宋代时,仅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的第七、八位;而当代汤氏人口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则是福建。现在福建云霄、周宁、华安、福安、安溪、长泰等县市为汤氏郡望。 2005 年 4 月 9 日发表于《汤晨文化城》和《汤家村》网站 44

P:46

广东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早在汤古氏时期,日月文化就传入广东地区。据广东花县民间传说《盘古(槃瓠)王伏龙降狮》记载:“古时花县地近大海,有冯氏家族居住于此。伏羲氏龙图腾族的恶龙来到花县后,以冯氏婚配犯了天条为由,要发水淹死全村人。冯氏向盘古王求救,盘古王将恶龙斩成两截,自己化为横亘几十里的花山山脉挡住了滚滚而来的海水。不久,又有狮图腾族的狮精来此为恶龙报仇,盘古王之弟仙古王、妹仙姬娘,一起制服了狮精,将其化为狮岭。”因此,至今花县仍保留有盘古王山、盘古峒等地名,盘古即是汤古氏。当地人民为纪念盘古王救命之恩,在狮岭上建了“盘古神坛”和“仙姬娘庙”,每至诞期,花县人民就会举行民俗活动,活动期间表演粤剧、花灯、抢花炮等民俗节目以示纪念。随之,崇月部族的百越集团也进入广东增城地区。《越南史》曰:“貉龙君娶帝来之女妪姬,卵生百子,分百国,称百越,散于湖南、两广三省。”妪姬即是女娲氏,因女娲氏族源于昆仑山,所以百越将这一地名移植于广东增城县,故而将昆仑山地名移植于增城。炎帝汤来是汤古氏后裔,其部族以羬羊为图腾。《山海经·西山经》云:“华山之首曰钱来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羊从羌,而羌与汤同义互假。炎帝汤来部族随百越族进入广东境内,因而在广东增城昆仑山上建了一座阆(狼)风(飏)增城,阆风即是炎帝汤狼的倒装语和别称,增城故而取此名。炎帝汤来部族最先进驻广州,因其部以羊为图腾,所以广州又称“五羊城”,这是偒人迁居广州最有实力的证据。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携着谷穗,骑着五只羊降临广州,赐稻谷给城民,留下五羊化石,所以广州又称“羊城”、“穗城”。因四季花开不败,故又称“花城”。炎帝是汤古氏的后裔,汤古氏盗天谷,教民稼蔷,故而又称“神农氏”。炎帝汤来部族承传了偒人的种稻技术,并将它传入广东。广州番禺就是偒人最早的居住区;《吕氏春秋》曰:“杨汉以南百越之际……阳禺、缚娄、欢兜之国多无君。” 广东《博罗县志》疑缚娄即博罗也。因而可知阳禺就是指今日的番禺,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阳禺即汤禺;而汤与番同义互假,所以,汤禺即是番禺。由此可以证明,汤禺部落曾经在广东番禺形成望族,由于没有君王,但是当地望族,所以被历史记录下来。 汤锦程摄于深圳市政府 高辛氏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命祝融氏重黎讨伐叛军,重黎战败被汤喾杀之以肃军纪。汤喾启用重黎之弟吴回为祝融,但祝融吴回仍不能征服叛乱。于是汤喾放榜招贤曰:“有能征服戎人者封南王,妻公主。”汤喾之犬槃瓠应征,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实为盘古的谐音,因而可知槃瓠并非是狗,而是以狗为图腾的狼汤氏戎族人,因其不肯学习中原文化,故而被认为不可教也,被北人称之为“南蛮王”。在南蛮族中世代流传着一个相同的古老传说:盘瓠是末叶王(昧谷,崇月族居地,为日落之地也,故称“末”。高辛氏汤喾因是崇月族人,故而又称“姬喾”,而末叶又称“柳叶”,所以昧谷又称“卯谷”)之臣,时条顿越王发兵来犯界,末叶王不能胜,则招榜许愿曰:“能取 45

P:47

越王首级者,可娶二公主商女。”末叶朝中无人敢接榜,盘瓠闻之请缨出战。盘瓠装扮成越人混入越国王宫,其乘越王醉入梦乡之时,将国王首级取回。因此,末叶王将商女配与盘瓠为妻,封其于岭南汤错为南王,族称“盘王”,食邑八千户。盘瓠王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末叶王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错)十三姓”。因而可知:南蛮王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盘瓠族迁居广东境内,在畲族、瑶族历史中均有记载,并在广东潮州市太平路生融坊保留有汤厝巷的地名。浙江《云和县志》记载曰:“畲族始祖龙麒(槃瓠)助高辛氏平定叛乱,封为忠勇王,迁广东凤凰山,生三子三女,长子盘自能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兰光辉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巨祐封冯诩郡武骑侯,女淑玉嫁颖川郡国勇侯钟志琛,为畲族四姓由来。因畲族也是槃瓠后裔,所以畲族先祖亦为汤姓,因而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有汤北、汤坑、汤绛等地名,而畲族人崇奉的也是宋代名神、畲族人“汤夫人”。今黎族、瑶族、壮族、畲族、苗族等民族皆崇拜“狗王”,自言为盘瓠之后。南王槃瓠晚年壮烈牺牲于广东花县,花县原称“花邑”,原属于广州府番禺、南海二县,清康熙 25 年(1686 年)正式建花县。花县地区原属于瑶族居住区,由于汉人的大量移入,成为汉瑶杂居区,而汤氏为花县的大姓。 汤(唐)尧时期,百越族中的扬粤为江淮望族,所以虞舜划分九州,则分江淮之地为“扬州”。孔安国曰:“扬州北据淮,南距海。”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故而扬粤即汤粤,扬州即汤州。汤(唐)尧末年,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唐(汤)侯丹朱发动争位之战,扬粤参加了丹朱联盟。虞舜南征三苗,扬粤战败后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周夷王 7 年(公元前 863 年)楚君熊渠出兵灭亡扬粤,扬粤散居于长江流域,故而长江古称“扬子江”。周赧王 9 年(公元前 306 年)楚威王出兵灭亡越国,在其地设江东郡,扬粤随百越各部南迁两广,成为广东粤人汤氏的先祖。《汤氏宗谱·祖训》曰:“吾汤氏肇自粤籍。”即指此而言。因粤人居住于此,故而广东简称“粤”。 周敬王 42 年(公元前 478 年)越王勾践灭亡吴国,越王勾践封庶子于梅里(江苏苏州),梅里越族则以地名为氏,称“梅氏”,与商族梅姓融合。周赧王 9 年(公元前 306 年)楚威王兴兵灭越,越王子梅绢南迁到台岭(广东南海),因而台岭又称“梅岭”。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秦无道,鞭笃天下,陈胜、吴广不堪忍受压迫,于大泽乡(安徽宿县)揭竿起义;鄱阳(江西)令吴芮起兵响应,梅绢率越人从之,在反秦战争中,梅绢功勋卓著;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楚霸王项羽封梅绢为 10 万户侯。清康熙 5年(1666 年)新宁(广东新会)人梅命夔,参加乡试中举人,授贵州新桂县知县,因其由汤氏抚养长大,所以改为汤氏,史称“汤命夔”,其后裔融入广东汤氏之中,成为汤氏中的重要一支。 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 33 年(前 214 年)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代广东属交州。汉桓帝时期,河南陈郡长平人殷封,任谏议大夫,汉灵帝时出为冀州(河北)刺史,为避党锢之祸而辞官,迁居曲阿(江苏),被尊为江南殷汤氏鼻祖。三国时期,交州属孙吴辖域,殷封后裔世为东吴大夫。东吴黄武 5 年(226 年)孙权将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 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随着多米尼骨牌的迁徙浪潮的滚进,江苏句容殷汤氏迁入广东鹤山地区,至今广东鹤山县仍保留有“殷洞”的地名。南北朝时期,广东广州属于汤氏郡望,因而这一时期殷汤氏有数人官拜广州刺史。 杨坚称帝建隋,为了不让杨姓数典忘祖,封陕西华阴人杨素为“越国公”。隋文帝仁寿 4 年(604 年)越国公杨素助杨广弑隋文帝杨坚,杨广立,是“隋炀帝”,拜杨素为尚书令,其子弟皆刺史,一门显贵而专国政。隋炀帝大业 2 年(公元 606 年)杨素卒,其子杨玄感袭爵嗣,官拜礼部尚书。隋炀帝好大喜功,建东都、游江南、开运河、屡征高丽(朝鲜),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隋炀帝大业 9 年(公元 613 年)6月杨玄感于黎阳(河南浚县)起兵反隋,欲除暴君,其率 10 万之众围攻东都,因隋军援兵至,杨玄感兵败而死。隋炀帝恶其同姓,诏令越国公杨素族改为“枭氏”。但杨素族裔不肯接受这屈辱的姓氏,所以越国公族裔为避祸而改为汤氏,并南逃两广地区避祸,融入两广汤氏之中。 唐代在今两广建置岭南道。唐宪宗元和 9 年(814 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子入闽。汤泽六子汤庆随父至福建周宁,而后独自南下迁居岭南广州府开基。因汤氏自称“中山郡”为郡望,所以广州汤氏在广州建起了一座“中山堂”。广东中山县古称“香山”;汉代时中山县属番禺之地,唐代时中山县属东莞县之地。唐时东莞县为汤氏聚居区,因而唐代称东莞为“中山”。据《中山县志》记载:唐代广东东莞县沙溪源兴里汤氏,迁中山县三乡白石村开基。因而可知,唐代广东中山县已经形成汤氏郡望。 宋时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之始。由于广东汤氏为当地望族,因而两宋时期,有十几位汤氏出任广东府郡之职。宋钦宗靖康 2 年(1127 年)金兵攻占开封,开封府祥符县党(汤)居村珠玑巷汤氏举族南迁,经河南商丘入安徽,一路辗转跋涉,最终经江西南安(大余县)小梅关翻越大庾岭,定居于广东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敬宗巷,为怀念故里,更名为“珠玑巷”。据《罗氏宗谱》记载:宋 46

P:48

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殷商黄贮万因私纳由宫中逃出来的皇妃苏氏,后知其身份而遗弃,苏妃被强徒凌辱后被杀害。奉旨查找苏妃下落的兵部尚书张英贵为掩盖皇室丑闻,便诈称保昌县牛田坊一带有贼作乱,会同五府六部派兵围剿保昌县牛田坊,企图杀人灭迹。兵部指挥乔辉闻知事急,密派人驰往珠玑巷给内侄罗贵报讯,让其速带家人避祸。罗贵是北宋开国功臣罗彦瓌第七代孙,时任南雄府学廪贡,赠吏部尚书。其仗义扶危,为解救珠玑巷无辜民众,遂往保昌县求给文引详府,准发立号编甲,分挈眷属,以竹结筏,沿沙水,出浈江,下北江,率领 37 姓 98 户上千人口结伴同行,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定居,汤佐、汤佑、汤统、汤纪、汤仁化、汤文泽、汤濠迳、汤朝佐等迁居冈州大良(广东新会);另一部分汤氏则迁居广东南雄开基,这一南迁壮举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由于地少人众,冈州大良汤统长子汤纲,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花县(花都);冈州大良汤濠迳及汤统次子汤维,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增城;广东南雄汤氏,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三水县;汤氏为开发珠江三角洲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汤氏大量涌入广东境内,宋代广东汤氏人口,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 7 位。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 年)正月蒙古国与宋国联合灭亡金国,宋军乘势收复河南,蒙古国责宋国图复中原,因而宋、蒙两国交恶,战火又起。宋端平 2 年(1235 年)蒙古军南下攻宋,福建、安徽汤氏纷纷向边陲广东迁徙。据《汤氏族谱》记载:安徽寿州人汤迪(一说河南睢县人,一说江西余干南塘人),宋理宗时期迁居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开基;福建莆田人汤铣,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 年)举茂才,宋理宗嘉熙 2 年(1238 年)任提举广南路市舶,遂定居广东增城县福和镇汤村,后为躲避战火,再迁广州开基。而广东汤氏布局也因战乱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广东花县人汤贵,宋度宗咸淳年中解元,任河北雄州(雄县)别驾,元军攻入广东后,其迁居广东南海县和顺镇汤村开基;广东新会人汤什,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 年)迁居广东增城市龙镇汤村开基,由于汤氏是增城三大姓氏之一,所以宋代增城为汤氏郡望。 宋恭帝德祐 2 年(1276 年)正月,元军迫近宋都临安(浙江杭州),宋奉玺降元。同年 5 月宋益王于福州即帝位,是宋端宗,改元“景炎”,号召军民抗元。9 月元军攻入福建,宋端宗逃入广东潮州,江苏汤氏、江西汤氏纷纷起兵勤王。据史记载:江苏丹徒(京口)人汤执中,汤克昭子,宋德祐元年(1275 年)任广东梅州知州,汤执中响应宋端宗勤王号召,其在梅州组织义军勤王,梅州义军声势浩大,抗击元军威震闽粤。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 年)朝廷以钱荣之接替汤执中任梅州知州,汤执中及其子汤×孙、汤元孙、汤仲孙散居广东。同年 9 月元军攻粤,元将易正大率部围攻梅州,梅州义军守城半月,兵困城陷,6000 义军壮烈牺牲;宋景炎 2 年(1277 年)正月钱荣之以梅州城降元。江西丰城(松湖)人汤长卿(一说江西永新人;一说江西新建人),宋理宗宝佑 4 年(1244 年)中进士,任江南廉访使。宋恭帝德祐 2 年(1276 年)3 月汤长卿响应文天祥抗元号召,组织汤家军随文天祥收复广东梅州,又攻取江西于都。宋端宗景炎 2 年(1277 年)文天祥与汤长卿在江西兴国战败退入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宋端宗景炎 3 年(1278 年)11月元军在广东潮阳击溃义军,擒文天祥,汤长卿及汤家军兵败后散居潮阳地区。 宋端宗景炎 3 年(1278 年)11 月宋端宗出海奔井澳(广东中山南海中);宋景炎 3 年(1278 年)3 月宋端宗崩于岡州(广东新会),张世杰改立宋卫王赵昺即位,称“宋帝”,改元“祥元”。宋祥元元年(1278年)6 月宋帝退守广东新会海外 80 里的厓山,冈州成为京畿之地。广东台山汤边(罗塘)人汤国华组织冈州汤家军参加抗元斗争,保卫圣驾安危,功封为府郡马户。宋帝祥兴 2 年(1279 年)2 月厓山保卫战失败,陆秀夫背负 8 岁宋帝投水而死,南宋灭亡。广东新会、台山汤氏由此散居于广东新会、台山、中山、东莞、新与、信宜、化州、高州、廉江、广州、清远、江门、南海、花县、阳江、恩平、高鹤、清远等县,号称“广东十八汤”,成为广东望族。台山、新会汤氏后裔渡海分迁美国、加拿大、秘鲁、墨西哥、缅甸、菲律宾、澳大利亚、委内瑞拉、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据 2001 年统计,仅迁居美国三藩市的汤氏宗亲就已经发展至 91 户。因而,广东台山、新会被称为侨乡。美国加州华人汤婷婷,祖籍广东新会县古井镇泗冲,1962 年汤婷婷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文学系,七十年代其开始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其以家族迁徙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金山勇士》,获美国书籍奖,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华人文学家。她将其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小说合编成戏剧《女勇士》,该剧在全美上演后,获得巨大的成功。1997 年 10 月在由克林顿总统夫妇主持颁发的美国“国家人文奖”仪式上,汤婷婷荣幸跻身获奖作家之列,成为十名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作家;其作品《女勇士》被克林顿总统称赞为“一部划时代的名作”。 元朝统一中国,在广东地区设立海北广东道,元世祖至元年间广东地区并不稳定,时而爆发汉族起义。据史记载:元世祖至元 20 年(1283 年)广东新会爆发了桂林方起事;元至元 22 年(1285 年)广东潮州、惠州又爆发了郭逢贵起义;元至元 25 年(1288 年)广东龙川又爆发了董贤举起义;元至元 26 年(1289年)广东梅州又爆发了钟明亮起义,因而使广东各地烽烟四起、潮流涌动。广东各大门阀之间为争夺土地,也趁乱发生宗族大规模的械斗。《广东文献—汤氏族谱议》曰:“元世祖至元年黄姓攻南海郡,邑中汤氏四迁,弃《汤氏宗谱》于不顾。南海人汤溥英之妻马氏曰:‘贱且至矣,他物易得耳。谱亡,文献无征;谱亡文献亡。’马氏乃独入战火之中抱出《汤氏宗谱》,马氏手擘是编,走邑城西北贵奇坑,出入水火,颠沛极矣,谱卒赖以全。”因马氏为汤氏保存文献做出了贡献,广东汤氏尊马氏为“恩祖母。”然广东《武邑汤氏宗谱序》却曰:“明正统己巳之秋,黄贱起南海,黄姓南攻汤氏。”我认为:至元年黄姓攻汤氏的可能性 47

P:49

更大,因为广东文献转载的是广东新会《汤氏宗谱》文献,专家未得考证是不会选登的。广东南海汤氏受到黄姓的攻击,汤氏为避祸分迁广东各地。据《汤氏家谱》记载:广东南海人汤伯深,元时迁居高州市石仔岭区荔枝圩管区唐口村开基,其后裔分迁广东廉江市安铺镇红星村、广东海康市北和镇境庄村谢宅山村、广东化州。同时广东花县炭步乡人汤瑞山,元初迁居广东清远县开基;广东增城龙镇汤村人汤贵八,元代迁居广东番禺县汤埔心村开基,形成广东汤氏新的布局。 元顺帝至正年间,江南汉族农民为了反抗蒙古族的残酷压迫纷纷举旗造反,由于广东地处偏远,所以福建地区的汤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广东迁徙。元顺帝至正末年,福建云霄人汤德仁、汤德浩兄弟迁居广东饶平县拓林镇石林乡开基,其后裔分迁广东黄冈、三饶、花县开基。元至正 27 年(1367 年)10 月朱元璋拜汤和为征南将军挂帅南征,汤和先后平定浙江方国珍、福建陈友定两个地方割据政权。明洪武 28年(1395 年)8 月明开国功臣汤和病逝,因汤氏肇自粤族,所以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浙江温州)”。因明军征伐福建,引起福建大乱,福建宁化石壁塘人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曹氏所生五二郎、五三郎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而其夫人何氏则带领儿子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梅州蕉岭县高思乡。梅州扼守粤、闽、赣三省之要冲,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梅州属南海郡,宋开宝 4 年(971 年)始称“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汤益隆后裔繁衍多达 10 余万人(实际是指宁化石壁塘迁出的汤氏家族总体而言);明代广东焦岭县高思乡汤五八郎、汤五九郎后裔分迁广东兴化县、广东长乐(五华县)安流镇吉水、广东揭阳县、广东广州市、广东海丰县、广东兴宁县、广东陆丰县、广东曲江县大坑口、广东增城市、广东乐昌县、广东汕头市,以及广西柳州市、广西柳城东泉镇螺田村、广西贺县松乡、江西万载县、江西赣州市寻乌县、江西泰和、江西会昌、四川等省市;清代迁居香港、台湾苗栗、台湾新竹、印度尼西亚耶加达市、马来西亚,并分流世界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使汤氏与吴姓、陈姓并称为“世界分布最广的三大姓之一。”因而,广东梅州成为享誉世界的“华侨之乡”。 汤锦程摄于肇庆伏波楼 明王朝置广东道宣慰司,后改称“广东布政使司”。明代广东地区汤氏布局多次发生重大变动,据《汤氏宗谱》记载:广东新会荷村人汤佛保,明初迁居广东中山沙溪镇元亨里村;广东新会下街大巷人汤彦诏,明代迁居广东信宜市径口镇大樃营管区六索村;广东新会古井镇泗冲汤氏,明代迁居广东东莞市大岭山镇鸡翅岭;广东新会人汤钱四(一说广东花县人),又称钱四公,明代因避祸迁居广西平南县;广东新会汤氏,明嘉靖年迁居广东化州东山镇丹山村;广东新会古井镇北到村人汤晚,明代迁居中山市石岐东区白沙湾村;广东新会古井镇北到村(又称:“仕路、古鲁”)人汤鉴,明末迁居广东茂名塘口村;广东新会下街大巷人汤宽,明末迁居广东高州谢生岭村。而广东中山人汤江南,明代中叶迁居广东潮阳县贵山都嘉定歧南村(铜盂镇),其后裔分迁广东汕头、广东揭东。同时亦有部分福建汤氏迁入广东;据《汤氏宗谱》记载: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 年)福建上杭县瓦子街汤元广后裔,迁居广东韶关始兴县罗坝;其后裔分迁广东翁源县九仙乡。由于移民的不断补充,加快了广东人口的增长速度。据《东莞县志》人口发展可以看到: 48

P:50

明洪武 14 年(1381 年)东莞县人口为 12430 户;至明宣德7年(1432 年)东莞县人口增长到 23732 户,仅 51 年时间,东莞县人口增长了近一倍。 明弘治 18 年(1505 年)5 月明孝宗薨,明武宗朱厚照即立,刘瑾与八虎专权暴残天下,民苦不堪言。广东和平人汤仲容,俗名汤大鬓,改名池仲容,因不堪受明政府的残酷压榨,聚众杀死前来征税的县府税官,而后于利头寨率众起义,自称“金龙霸王”。汤仲容设立百官、元帅、各路都督,汤家军攻城掠地,威震湘、赣、闽、粤四省。明正德 13 年(1518 年)王守仁见义军众志长城、明军久攻不克。于是设计蒙骗汤仲容到江西赣州进行和平谈判,汤仲容中计被俘,英勇不屈而被杀,壮烈牺牲。广东起义军虽然失去主帅,汤家军对王守仁的背信弃义行为深恶痛绝,因而占据上中下三利和广东连平九连山与明军血战三个多月,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壮烈牺牲。明政府残酷的扑灭了闽粤赣湘四省农民起义烽火,为了加强对汤仲容的都城“利头寨”的统治,于是在下利寨设立“和平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汤家军牺牲惨重,广东北部地区原本兴旺发达的汤氏锐减,成为当地小姓。号称广东汤氏郡望的“南雄县”,至今只有汤氏1294 人。继之,明世宗嘉靖年间,广东新会人汤孛与雷骨子、林子祥聚众数千人起义,攻城掠地,替天行道,不久败亡。广东新会汤氏因参加起义,遭到明军的血腥镇压,新会汤氏未避祸而四处迁徙,因而原本兴旺发达的新会汤氏,也成为中等姓氏。 明崇祯年间,陕西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明王朝灭亡。但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因部队腐化失去民心,战斗力大大减弱。关外的满族人,在明遗臣吴三桂的导引下挥师入关,一举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并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开始了全国统一战争。大明朱氏子孙,因内部争权夺利,未能形成统一的抗战格局,因而被清军各个击破。清顺治 3 年(1646年)11 月朱聿钅粤于广州称帝,改元“绍武”;而桂王朱由榔亦于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两帝为争夺正统地位,在广东境内相互攻伐,同室操戈,致使广东境内大乱。广东巡抚汤来贺虽尽力维持,但已是强弩之末。清军见广东南明小朝廷发生争位之乱,乘势发兵攻打广东,12 月 21 日清军攻破广州,俘杀绍武帝朱聿钅粤;永历帝朱由榔见广东已不保,则率余部退保广西梧州。广东汤氏为了躲避战火,纷纷向云、贵、川、黔、桂迁徙,因而使广东汤氏人口锐减。据《东莞县志》人口发展可以看到:明崇祯5年(1632年)东莞县人口为 13768 户,85730 人;到清康熙 28 年(1689 年)仅剩下 8674 户,41198 人;仅 57 年时间,东莞县人口锐减了 50%。 清王朝正式置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由于清初两广成为南明小王朝的根据地,所以遭到清军的残酷屠戳,死伤累累。清康乾年间,清政府为了补充广东地区劳动力不足现象,开始从福建向广东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福建莆田人汤士升,清康熙 19 年(1680 年)迁居广东新丰县,再迁增城县派潭镇东洞。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氏,清代迁居广东省汕头市驼浦镇大井村;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氏,清代迁居广东省陆丰县南塘镇梧厝园;福建云霄县列屿镇顶城汤氏,清代迁居广州市区番禹县桂林街。同时广东汤氏也开始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广东饶平县石林镇石林汤氏,清代迁居广东惠来县隆江镇隆江村;广东花县人汤宣泰,清乾隆年迁居广东肇庆城北福肇社;广东新会古井镇泗冲人汤次泰,清乾隆 15 年(1750 年)与汤以积、汤纪明迁居新会泗溪村建村;清乾隆 36 年(1771 年)因人口鼎盛,再迁新会泗汇村建村。随着广东人口的恢复,广东汤氏再次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据统计:清嘉庆元年(1796 年)东莞县人口为465570 人;比清康熙 28 年增长了 10 倍人口。 清乾嘉年间,由于广东省人口膨胀,广东汤氏人口开始向台湾移民;据广东焦岭《汤氏宗谱》记载:清乾嘉年间,焦岭汤氏迁居台湾的有汤民榜、汤勖初、汤养初、汤谅初、汤养初、汤韦仕、汤韦文、汤韦贤、汤韦乾、汤观俊、汤观辉、汤辉元、汤律乾、汤律仕、汤律文、汤律贤、汤广才、汤文民、汤铭桀、汤孔保、汤孔麟、汤步绅、汤扬伯、汤耀尹、汤文华、汤淦元、汤伦元、汤自远、汤兆风、汤添涛等,因而在台湾苗栗形成汤氏郡望。清光绪 20 年(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依照惯例战败国要向战胜国赔偿战争损失。清光绪 21 年(1895 年)2 月李鸿章奉旨以大清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参加中日和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逼迫中国政府谈判代表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苗栗人汤新兴(改名吴汤兴)为了保卫台湾,其散尽家财、招募义勇,组建汤家军数营。巡抚唐景崧被汤新兴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所感动,亲授汤新兴义军统领之联衔关防,允其为全台义军统领。汤兴先后发动新竹、苗栗、彰化三大保卫战,率领义军与日军大小战斗数十次,先败日军于新竹大湖口;再败日军于苗溧大甲溪;继之又败日军于彰化大肚溪,汤新兴打出了国威、军威,日军闻其威名无不胆战心惊。日军主力近卫师团在义军的拼死阻击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台湾乡民无论男女老幼都积极响应汤新兴的抗战号召纷纷揭竿而起参战邀击败下阵来的日军,但因义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最终被实力雄厚、武器先进的日军围困于彰化八卦山上。清光绪 21 年(1895 年)8 月 27 日汤新兴率徐骧等将士与日军在八卦山上展开白刃格斗,不幸中炮壮烈牺牲于八卦山顶,年仅 36 岁。 清咸丰元年(1851 年)1 月 11 日拜上帝会教主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因太平军领袖大多是广东人,所以广东民众纷纷响应参加太平军,并随军转战数省,攻占南京建都。清同治 3 年(1864 年)6 月 1 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等众王拥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是幼天王。 49

P:51

7 月 19 日天京失陷,幼天王与李秀成被俘先后被杀,太平天国败亡。广东参加太平军的汤氏怕清政府报复,因而大多不敢回籍,多散居江苏、安徽等省,只查到广东花县人汤氏葬于家乡,汤氏为太平军东殿尚书赖汉英之妻,赖汉英姊赖惜英嫁与洪秀全,被天王立为“又正宫”。太平天国失败后,赖汉英与汤氏逃回广东花县家乡潜藏。清宣统元年(1909)赖汉英病逝,与妻汤氏合葬于炭步镇民主水库左侧,土名“金钩环”的山岗上,碑文上书:“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讳汉英赖公之墓”。因清代中末期广东社会动荡不安,广东汤氏也出现了新的分解。据资料显示:广东开平县金鸡区新屯村人汤齐安,清光绪年间迁居广东恩平县城郊驿地村;广东陆丰县南塘镇高美村汤氏,清代迁居广东海丰县公平镇公平村;广东饶平人汤云亭,清任奉正大夫,迁居香港;广东新会镇古井泗冲汤氏,清光绪年间迁居广东中山县南郎。 汤锦程摄于广州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广州地处广东省的省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通商口岸,素有祖国的“南大门”之称。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各省汤氏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前往广州参加革命,因而在这一时期广东政坛汤氏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先后出了一位广州非常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汤漪、广东督军兼广东省长汤廷光中将、广东省商会会长汤节之、两广都督参军汤睿等等。而出自广东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的军事家更是将星入云,其中著名的有汤家骥、汤慕禹、汤季楠等等。广州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居全国第一,当时每个月生活费在 3 元的家庭就可以保证温饱生活,而广州的普通老百姓每月收入已经达到30 元。因而,广州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家移民广州,据统计:抗战前期广州已达到 120 万人口。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为了掐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对广东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野蛮的日军摧毁了广州城,广州居民扶老携幼纷纷向香港迁徙,战后统计:广州只剩下了 60 余万人,锐减了 50%。同时广东台山、三水、饶州、潮州、梅州、汕头不愿做亡国奴的汤氏也纷纷迁入香港,因而,香港成为汤氏郡望,并由汤氏垄断了香港道教、孔教、天主教、佛教等宗教;同时,被尊为香港商界泰斗。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的解放军参加了广东政权的接管工作,因而有大批的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汤氏,随军进入广东定居。汤氏在广东进入省军级的干部就有广州警备区副政委汤林、广州军分区司令员汤民、广东省委副书记汤国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汤光礼等。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成为全国的改革试点,汤国华副书记成为广东省改革的先锋人物,全国各地汤氏被这股改革大潮所吸引,纷纷移民广东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据统计:截至 2003 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已经达到 7954.22 万人,比上年增加 95.64万人,增长率为 1.22%。随着这股迁徙浪潮,广东汤氏再次兴旺发达,位居广东省第 74 位大姓;而广东汤氏人口亦跃居全国汤氏人口第 5 位。现在广州、台山、新会、蕉岭、潮州、清远、增城、花县、饶平、化州等地为汤氏郡望;并有两位广东籍汤氏成为省级领导,一位是广东中山人汤炳权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一位是广东焦岭人、归国华侨汤维英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 2005 年 9 月 8 日发表于《汤晨文化城》和《汤家村》网站 50

P:52

河南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河南一名源自于“黄河之南”,西汉时期设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之始。河南是汤氏的起源地之一,荡汤氏起源于河南睢县;殷汤氏起源于河南陈郡长平(西华);庚汤氏起源于河南陈郡汝水;阳汤氏起源于河南洛阳;锡汤氏起源于河南淮阳;昌汤氏起源于河南开封。总之,多元化起源的汤氏大多是起源于河南境内,而海内外的汤氏追宗溯源最终都将到河南。 据考证:偒人最早进入河南境内的是来自陈仓(陕西宝鸡陈仓)的伏羲氏汤昊,其率领狼汤氏族经宛城(河南南阳)、陈州(河南淮阳)、高阳城(河南开封俊仪)进入山东境内。因而在开封俊仪境内留有狼汤渠等地名。伏羲氏末年,共工氏汤明率水师进占孟猪泽(河南虞城县);祝融氏汤黎率火师占据汤黎河(河南浚县),叔侄二人在中原发生争位大战。汤黎战败后,经柴桑(江西九江),退至衡山(湖南衡阳)立都而治南方,因赤火为“阳”,故又称“阳帝”。共工氏汤明为镇压辽西、冀东的九黎族,北迁檀州燕乐界龚城。女娲氏汤娥起兵讨伐逆子汤明,在中冀诛杀逆子共工氏,共工氏余部逃入幽燕(北京燕山地区)化为北狄。 汤锦程摄于河南嵩山少林寺 炎帝时期,轩辕氏家族亦迁居河南郑州,建立有熊国。炎帝汤参卢时期,卿相汤蚩尤率九黎族伐帝都空桑(山东文登),驱逐炎帝汤参卢,自号“炎帝”。轩辕氏乘炎帝家族内乱,统率大军出河南,先河北,后山东,先后革除炎帝汤参卢和炎帝汤蚩尤,而后登上天子大位,号“黄帝”。黄帝轩辕氏长子汤玄嚣,立都于俊仪莨荡(河南开封),汤玄嚣之孙汤喾,立度都于亳(河南偃师),号“我帝”。黄帝家族在河南发展壮大,因而在河南鹤山县、汤阴县、固始县境内均留有条汤河地名。 我帝汤喾时代,火正阏伯与季弟实沈居于旷林,兄弟二人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河南睢阳),主辰,商人是因,古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山西夏县),主参,唐(汤)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河南唐汤氏由此迁入大夏(山西夏县)。唐堯时期,封太子汤丹朱为唐侯(山西太原,一说山西临汾)。汤堯平定南方三苗族叛乱,改封汤丹朱于丹水(河南淅水地区),统领三苗诸部,山西太原唐汤氏随汤丹朱迁入河南淅水地区。摄政姚重华因恐太子汤丹朱干预朝政,则奏请将汤丹朱改封为“房侯(河南遂平县)”,河南淅水唐汤氏也随之迁入河南遂平县。姚重华摄政长达 20 年之久,完全控制了朝政,于是软禁帝汤堯,为其篡夺帝位铺平道路。《竹书纪年》证曰:“昔堯德衰,为舜所囚。”唐堯末年,摄政姚重华逼汤(唐)尧禅位于己,并将汤(唐)堯囚禁而死。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唐堯太子汤丹朱不肯臣服虞舜,于是自立为帝,与虞舜分庭抗礼。《山海经·海内南经》曰:“帝丹朱”。帝丹 51

P:53

朱在位 3 年而德衰,虞舜命后稷帅师征讨帝丹朱,在丹水击败帝丹朱联盟军队,将其流放到苏皖南部,唐汤氏由此南迁苏皖地区。汲頉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汉武帝时,在苏皖南部置丹阳郡,皆因丹朱族居此域有关。虞舜末年,汤丹朱在苏皖赣地区发动叛乱,苗蛮诸部纷纷举旗响应,虞舜被迫亲征,在苍梧(湖南道县)击败汤丹朱,但因其归路以被大禹所阻而不能北归,则卒于此。《山海经·海内南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汤丹朱后裔唐汤氏、汤杜氏、荡氏融入湖广、甘陕、青藏地区汤氏。 夏侯氏仲康时,摄政羿取代夏政而自立,号“有穷氏”,夏后氏相逃至商丘(河南商丘),依附同宗斟灌氏、斟寻氏。有穷氏羿用伯明氏不孝子寒浞为相,寒浞控制朝政后,杀有穷氏羿夺得帝位。寒浞不甘夏后氏相于卧榻之酣,于是使儿子寒浇统师灭斟灌氏、斟寻氏,诛杀夏后氏相。商殷族祖先汤相土利用商丘地区空虚之机,率部迁居到河南商丘,其裔孙汤武王革夏建商,先后立都于商丘、亳(河南偃师)。汤中丁迁都于隞(河南淮阳)、汤整(河亶甲)迁都于相(河南内黄县)、汤昭(武丁)迁都于沫(昧)邑(河南淇县)。帝武丁汤昭时期,大封子汤氏诸侯,子汤氏由此遍及河南诸城邑,仅蓼(河南固始)就有子汤氏数国。《固始县志》证曰:“商代固始有番古城、易古城、高唐(汤)城。”子汤氏由此在河南各地繁衍壮大。 周武王灭商建周,将子汤氏一部分迁到山东、山西、陕西为姬姓诸侯奴隶;不愿为周臣的子汤氏南逃吴、楚、越地区或随箕子汤胥余北迁河北、辽东、辽西、朝鲜;另有部分子汤氏浮海东渡太平洋诸岛屿及日本、美洲。而留在河南的殷顽民阳汤氏则成为阳人聚(河南洛阳)望族、庚汤氏成为汝水(河南陈郡)望族、殷汤氏成为长平(河南陈郡)望族。周成王为笼络子汤氏贵族,封微子汤启为宋公,存商殷人之祀。由宋公国分衍出来的荡汤氏成为睢阳(河南睢县)望族、锡汤氏成为锡邑(河南淮阳)望族、昌汤氏成为开封(河南开封)望族。由于河南子汤氏分衍出汤氏、宋氏、殷氏、来氏、王氏、林氏、孔氏、华氏、商氏、萧氏、庄氏、朱氏、牛氏、皇氏、南氏、左氏等上百个氏族,子姓最终消失在中原历史长河之中;现在全国唯一保留的一支由安徽迁入云南的子姓,也只有几千人而已。由于子汤氏被周族分流到各地,所以世居河南的子汤氏被逐渐消弱。 春秋时期,宋桓公封三子汤原于睢阳荡(唐)邑(河南睢县)为荡邑大夫,官拜司城,史称“荡原”。荡原南征北战协助二哥宋襄公登上霸主地位,其孙荡意诸承袭爵禄,为历史名臣。荡意诸以封邑之名为氏,另立公族,史称其族为“荡氏”;因荡与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称“唐氏”。河南睢阳荡汤氏因参加宋国司马荡泽叛乱,遭到宋国右师华元灭门诛杀,余者逃入楚国,被封为荡侯。《楚简帛》有“汤公”的记载,应是只荡侯。蕩侯统楚师伐徐,因楚国内乱,吴国、徐国切断荡侯的归路,荡侯被俘,荡家军流散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北,为避祸而去荡草字头改为汤氏。春秋时期,河南洛阳阳人聚为阳汤氏郡望;汉代,阳人聚阳(汤)雍伯被拜大夫,其娶北平徐氏,迁居北平;阳(汤)雍伯因能种石为玉,天子赐田一顷,称“玉田”,则举族再迁封地河北玉田(今属天津蓟县),成为当地望族;南北朝时期,阳汤氏因避战乱,由河北玉田逃到山东青州被满门袭杀,阳(汤)休之因知觉而幸免于难,其逃回河南洛阳祖籍,齐后主武平6 年,拜阳(汤)休之为正尚书右仆射,领中书监,因其族为燕郡北平名族,而封为“燕郡王”,寻除开府仪同,历纳言中大夫、太子少保;阳(汤)休之晚年谢青弃紫定居洛阳;隋代洛阳阳汤氏因避天子音讳,而改为汤氏,而宋代洛阳则改称“洛汤县”;汤休之八世孙汤峤,唐进士,历宫右台侍御史,唐中宗景龙 4年(710 年)转任同子司业,唐高宗时任国子祭酒,因其祖上为北平望族,故而封其为“北平伯”,其后回迁北平。春秋时期,郑国封宋公子于锡邑(河南淮阳),称“锡汤氏”;因宋、郑两国争夺淮阳飞地,锡汤氏成为牺牲品,其族余部被迫南迁安徽、江苏,其居地曰:“锡义山”、“无锡”,湖北郧县古为麋国,春秋时期改称“锡穴”,应是锡汤氏南迁后的一个聚居地,故而得名。《水经注》曰:“郧县有锡义山”;《郧县县志》释曰:“今称阳义山,锡又为析也。”典曰:“锡为阳音。”锡汤氏为避祸而改称“阳氏”,为楚国望族。因阳与汤同义通用,锡阳氏在隋代为避讳而改为汤氏。汉代末年,锡(汤)光出任交趾(越南河内西北)太守,率部南迁越北,其后融入壮族汤氏。公元前 21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帝国”,其慕河南开封昌汤氏汤昌之子昌(汤)隆之名,礼诏其入朝封为“博士”。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因卢生、侯生议论朝政,令将 460 名儒生阬杀于咸阳,昌(汤)隆幸免遇难逃回家乡,为避祸而改为汤氏。汉文帝朝,汤隆玄孙汤德新出任开封太守,功绩卓著升任太尉,其举族渡江迁居晋陵(江苏武进),成为当地望族;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平南越,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并向九郡之地大批移民。汤德新之子汤璋响应政府号召,率部族移居于交趾(越南河内西北),出任交州通判,昌汤氏由此入越,散居于越南平治天省及高谅省成为当地望族,逐渐融入壮族汤氏。秦始皇灭卫,迁卫君于野王(河南沁阳),殷汤氏随卫君迁居野王(河南沁阳),成为当地望族;汉代,野王(河南沁阳)殷(汤)续,出任北地太守,因功封于河南长平(西华),为长平殷汤氏始祖;《西华县志》曰:西华秦属颖川郡,汉属汝南郡,东汉属陈郡,隋属淮阳郡,宋属淮宁郡。西华在秦时称“长平”,西汉时称“西华”,隋时称“柳城、鸿沟”,唐武德元年称“箕城”,唐景元元年称“西华”至今;汉灵帝时期,河南长平人、冀州刺史殷(汤)封,为避党锢而辞官,迁居曲阿(江苏句容),其后裔在三国时期成为东吴重臣,世代官宦; 52

P:54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阴阳学家、河南陈郡长平人殷(汤)登,其精通占卜之术,知天道,魏文帝曾问道于汤登,赐毂 300 斛,其迁居河南安阳内黄县,被尊为内黄县殷汤氏始祖;晋永和 8 年(352 年)3 月后赵大将、河南陈郡长平人殷(汤)勤,聚集胡人、羯人万余人起义,占据绎幕(山东平原西),自称“赵帝”,遂定居于山东平原西;晋永嘉年间,天下大乱,五胡乘势进入中原,河南士大夫不甘为亡国奴,纷纷举族南迁,因而河南殷汤氏,一度成为空白,而在江南却被尊为第五大门阀;北宋初年,殷汤氏为避宋太祖父子名讳、音讳而改为汤氏;隋炀帝大业 2 年(公元 606 年)陕西华阴杨汤氏始祖越国公、尚书令杨素卒,其子杨玄感袭爵嗣,官拜礼部尚书,其族迁居黎阳(河南浚县);隋炀帝好大喜功,建东都、游江南、开运河、屡征高丽(朝鲜),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隋炀帝大业 9 年(公元 613 年)6 月杨玄感于黎阳(河南浚县)起兵反隋,欲除暴君,其率 10 万之众围攻东都,因隋军援兵至,杨玄感兵败而死。隋炀帝恶其同姓,诏令越国公杨素族改为“枭氏”;但杨素族裔不肯接受这屈辱的姓氏,所以越国公族裔为避祸而改为汤氏,并南逃两广地区避祸,融入两广汤氏之中。杨玄感虽然失败,但他的义举最终导致各地义民纷纷揭竿起义,形成推翻隋王朝的燎原大火。隋炀帝大业 13 年(617 年)隋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乘势起兵太原(山西太原),其以山西为基础,在殷(汤)开山的支持下,西破长安(陕西西安),立都于长安,迎立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封宰相,挟天子而令诸侯。618 年宇文化及弑隋炀帝,李渊逼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己,代隋而有天下。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殷(汤)开山以开唐 24 功臣之一被封为郧国公,官拜吏部尚书,谥“节”,配享唐祖庙,图像凌烟阁;唐高宗永徽年加赠司空。因隋末唐初的战乱,导致陕西人口大量流失;为此,唐王朝统一中原后,实行“河南填陕”政策,仅从陈郡西华迁入陕西的人口就多达万余户,而由陈郡西华迁陕的殷汤氏则定居于陕西咸阳、户县等地区,成为当地望族。由于,陈郡西华殷汤氏迁入陕西等地,所以陈郡西华在唐代以后,就已经找不到殷汤氏的踪迹,一个世家大族的发源地,由此衰竭。唐代中叶,周汤太宝第 36 世裔孙、河南汝水人汤振麟官拜荆湖都统,其以军功封中山郡,逝后追谥“文毅”。其族因而自号“中山堂”,家谱曰《中山族谱》。汤振麟长子汤盖先,唐时迁居河南陈留郡;为此,陈留郡汤氏再度繁衍,其次子汤美先徙居江西南丰,成为当地望族;三子汤善先为唐进士,官至御史中丞,迁居江苏溧水,成为当地望族;其四子汤养先迁居山东济宁,成为当地望族;其五子汤义先迁居浙江绍兴,成为当地望族。中山汤氏五大房,繁衍生息,遍及海内外,形成汤氏的最大一支,因而其后称“中山优秀”,其堂号为“中山堂”,世人皆称汤氏为“中山大夫”。 唐时,在河南境内设都畿道和河南道。唐代河南汤氏向外省移民形成高峰;唐代初年,河南陈郡人汤天柱,出任翰林院翰林学士;其子汤开运,唐官居湖南,致任后,遂定居湖南醴陵;汤开运次子汤景行,唐任吉州(江西吉安)刺史,致任后,迁居江西庐陵(吉安)习溪桥横曲卷;汤景行曾孙汤一奇,唐迁居江西庐陵城东笔仞山,其长孙汤文(一说河北范阳人),考取状元,出任并州(山西)刺使,江西吉安《汤氏族谱》、高剑峰《中国 100 个大姓》、李吉《姓氏祖先图典》均有汤文考中状元的记载,但是国史中和《中国状元》一书中却没有被录入。汤文长子汤修德迁居睢县(河南睢县);唐代末年,汤修德次子汤濛为官江宁(江苏南京);因天下大乱,汤濛遂举族渡江迁居江宁(江苏南京)、句容(江苏句容)定居,形成当地巨族。 唐高宗总章 2 年(669 年)福建漳州、汀州一带的畲族人民在苗自成、雷万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漳州隶属于广东都督府管辖,唐高宗诏命广东都督府朝议大夫陈政出任岭南行军总管、玉衿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旨征讨畲族叛乱。陈政是河南固始人,其部属多为固始人,陈政率领偏裨将 123 员,府兵 3600 名入闽平叛。随陈政入闽的军官中有两位汤氏兄弟,哥哥汤智,任府兵校尉;弟弟汤简任府兵队正,据福建云霄《汤氏宗谱》记载:汤智、汤简兄弟是河南固始人。但是在唐初《河南固始县志》中并没有汤智、汤简的记载,而在江西南昌《汤氏宗谱》、范阳《汤氏宗谱》中却有汤简的记载。因而,汤智、汤简的籍贯还有待认定。《闽中记》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通过这段文字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因固始人文集团在福建有很深的影响,加之固始人陈政、王审知家族自唐至宋先后统治福建,所以福建名族多附庸固始籍贯。因而《闽中记》才会重重的加上一笔“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汤智、汤简率部随陈政入闽平叛,由于寡不敌众,退保九龙山,奏请朝廷增兵。唐高宗诏令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援军入闽增援,其中共有 58 姓军校。陈家军会师后,合计 64 姓军校,经一番苦战终于平定畲族起义烽火。战后汤智、汤简兄弟奉命驻守福建漳州开垦屯田、招抚畲民。陈政死,其子陈元光承袭父职,武则天垂拱 2 年(686 年)朝廷接受陈元光奏陈,准其在漳州设治,建立漳浦、怀恩(今属诏安)两县。汤智、汤简兄弟致仕后定居于漳州龙溪县柳营江乌浔村,(今龙海县角美镇乌浔村),被称为漳州汤氏始祖。宋高宗绍兴 2 年(1132 年)朝廷为表彰唐代将士开闽之功绩,追封汤智为竭忠辅国将军;追封汤简为昭德将军、奉政大夫。其子孙分迁福建龙溪、龙岩、云霄、华安、长泰、天田、闽县、福清等县,成为当地望族。明清时期,漳州汤氏渡海散居于世界各地及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省,因而福建云霄、华安、长泰等县被称为“华侨之乡”。 唐宪宗元和 9 年(814 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 53

P:55

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汤小录、汤福、汤时进、汤开、汤寿、汤庆、汤泰、汤道、汤德、汤仁、汤奉直、汤奉敬、汤艺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入闽。汤泽认为川中(福建周宁里亩、凤山、凤洋)是发祥之地,于是让五子汤寿迁居福建川中(周宁)开基;而其长子汤小录则迁居福建闽城开基;次子汤福迁居福建侯官开基;三子汤时进迁居福建古田开基;四子汤开迁居福建罗源开基;七子汤泰迁居福建南剑开基;九子汤德迁居福建永福开基;十子汤仁迁居福建泉州开基;十一子汤奉直迁居福建泉州洛阳镇开基;十二子汤奉敬迁居福建连江开基;十三子汤艺迁居福建建宁开基,形成福建汤氏十大望族,由此福建成为汤氏郡望;因此,唐文宗开成年(836——840 年)朝廷委任汤克卿为福建建宁州剌史。而汤泽第六子汤庆则迁居广东广州,成为广州始祖。但是《固始县志》、《光州县志》、《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查到有关唐太师汤泽、殷泽、阳泽、温泽的资料;所以,汤泽很有可能是浙江平阳人,而河南固始只是东晋以前祖籍,因而汤泽墓在浙江平阳吴岙山。而《周宁县志》则认为汤氏始迁川中(周宁县)的不是汤寿,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鼻、汤耳。 宋以汴州(河南开封)为都城,因而在河南境内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宋太祖开宝 8 年(975 年),宋太祖遣宋将曹彬、潘美伐南唐,宋军自春至冬围江陵(江苏南京)长达 10 月,南唐粮绝,唐后主李煜被迫出降,宋太祖封其为“违命侯”。南唐宰相、安徽贵池人汤悦随唐后主降宋,宋太祖久慕汤悦文名,见其神貌异常喜曰:“卿之贵异,他日无比者”。乃拜汤悦为光禄卿,因其祖籍陈郡,则封其为陈郡男,汤悦则举族由安徽贵池回迁到汴梁(河南开封);因汤悦曾封为南唐范阳公,所以其族自称“范阳堂”,家谱曰:《范阳族谱》。江苏金坛人汤文奎,宋任御史大夫,因而迁居汴梁(河南开封)开基;四川人汤子文,宋徽宗宣和年任翰林,亦侨居汴梁(河南开封);金兵南下,虏宋徽、钦二帝北归,宋高宗南渡钱塘(浙江杭州)立都,汤子文举家随宋高宗南渡徙吴,定居于暨阳(江苏江阴),其族为当地望族。北宋时期,随着外省汤氏回填河南,河南汤氏在宋代再次兴旺发达,而且多元化的汤氏在宋代开始逐步融合。宋时汤氏人口为 12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0.16%,排在《百家姓》第 97 位,而河南汤氏则居全国汤氏中上;河南开封则为宋代汤氏郡望。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河南汤氏为避战乱,再次大规模南迁,河南内黄人汤怀,任宋军都统,其率领汤家军随岳飞入赣围剿起义军李成部,遂定居于江西饶州余干县。宋钦宗靖康 2 年(1127 年),河南人汤晖护驾南迁,战死于江苏扬州,宋高宗封其为“崇武侯”,赐江苏丹徒润东丁冈 400 顷田为其子孙食邑。河南杞县汤氏则举族迁居江苏阜宁县,其族后裔汤福新,元时任海宁州知州;元初,汤福新辞官徙居江苏山阳,因避战乱,又迁至江苏泗阳县赤鱼里开基,其善于经济,元时其家富冠江浙两省,被誉为“江浙第一富户”。宋钦宗靖康 2 年(1127 年)金兵攻占汴梁(河南开封),开封府祥符县党(汤)居村珠玑巷汤氏举族南迁,据《汤氏族谱》记载:仅汴梁(河南开封)祥符县党居村珠玑巷迁出的汤氏就有汤贵、汤纲、汤维、汤佐、汤佑、汤统、汤什、汤仁化、汤文泽、汤朝佐、汤濠迳等,开封汤氏经河南商丘入安徽,一路辗转跋涉,最终经江西南安(大余县)小梅关翻越大庾岭,定居于广东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敬宗巷,为怀念故里,更名为“珠玑巷”。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南雄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汤氏因躲避皇妃苏氏一案,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定居,并分迁冈州大良(广东新会)、广东南雄、广东花县(花都)、广东增城、广东三水等地开基,并将中原文化传播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然而,由于河南因战乱、南迁,人口锐减,据《南阳县志》统计:南阳在宋时人口达 50 万人,金时人口降至 22.2 万人,元时人口降至 5000 人。女真族创建的大金国统一中国北方后,在河南境内设南京路;蒙古国灭亡辽国、西夏国、南宋王朝后,建立了以北京为政治中心的大元帝国,在河南境内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金、元时期,东北女真族汤(唐)古氏、汤(唐)括氏;西北党项羌族汤(唐)古氏、汤(唐)兀氏进入河南开封定居,由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并在明代融入汉族汤氏。元末,江南的南汉人不甘受异族的残酷统治,在江南各地纷纷起义反元,濠州(安徽凤阳)人汤和亦举族起义,其统率汤家军先后征服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协助朱元璋打下江南半壁江山,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盖世之功,被列入开国功臣,因其为中山堂后裔,故封为“中山侯”;而其祖籍为信州(江西上饶),加封汤和为“信国公”。明洪武 2 年(1369 年)朱元璋拜汤和为偏将军率部北征,汤家军一举荡平河南,明王朝在河南境内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汤家军主要是以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起义军和各省降兵组成;因而,汤家军中的汤氏多来自以上数省,随着汤家军分驻河南各地,汤家军汤氏亦移入河南境内,据《河南范县志》记载:河南范县汤氏,为信国公汤和后裔。安徽来县人汤宽从汤和攻克河南归德(商丘),取河南汴梁(河南开封),分守汴梁东门,论功封昭信校尉,世袭广东神屯卫正七品百户;其次子汤铭征讨山寇有功,迁升河南归德(河南商丘)府睢阳卫前所千户,遂定居睢阳(河南睢县),成为睢阳第一大姓。明初,江西金溪县汤英随汤家军攻占河南邓州,官拜尚书(遍查史书没有记载,此典出自邓州后人所立碑文),遂定居于邓州裴营乡汤家集,渐成当地望族。汤和自河南沁阳翻越太行山,山西泽州、潞州、晋州、绛州、河中、晋南诸县望风而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汤望为躲避战乱,迁居河南仪封县汤家寨,成为当地望族。由于元末的战乱、天灾不断,湖北麻城汤道瑄后裔为躲避战乱及蝗灾,纷纷迁居河南信阳、新县、光山县等地,成为当地望族。元朝末年,河 54

P:56

南新乡县八里畈乡汤北津人、汤道瑄孙汤八老,为躲避战乱再迁河南光山县西乡龚夏畈保汤老乡开基,明洪武初年考中岁进士,其族成为当地望族。河南汤氏,亦在元顺帝至正末年,为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其中一支迁居浙江象山县。明政府为恢复河南生产力,开始向河南大量移民,河南人口开始大幅度回升。据《南阳县志》统计:元时南阳人口 5000 人,明时人口达 38.8 万人。明代,河南境内屡发大水,河南商丘汤氏迁居山西赵城、洪洞避水灾,成为当地望族;河南邓州人汤氏,明永乐年间迁居湖北房县;河南邓州人汤安夫,明代处士,则迁居山东登州府。洪水退去,河南原阳汤氏,则迁居河南虞城县谷熟集开基,成为当地望族。湖北麻城人汤梦春,明崇祯年迁居河南罗山,再迁信阳县定居,成为当地望族。 明崇祯年间,陕西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明朝昌平副总兵、安徽石埭四都人汤九州,奉命率汤家军镇压山西农民起义军,其英武绝伦,屡败义军闯王高迎祥部,使汤家军名震中原,汤九州因功迁署都佥事。明崇祯 9 年(1636 年)2 月,李自成率部由江苏入河南登封与河南嵩县义军会师。汤九洲闻报,密约左良玉夹攻李自成,然左良玉见义军势大而中途退兵,汤九洲率汤家军一营 1200 名官兵孤军深入,被李自成数万大军困于嵩县深崖。汤九洲率汤家军据险死战,义军屡攻不能破。至夜,汤九洲率部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河南人民为纪念这位英雄,将河南栾川县积潭区其驻军之地改称“汤营”,汤家军汤氏后裔移居于此,现已发找到 700 余人。大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最终灭亡。 明崇祯末年,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灭亡明王朝,于北京建大顺政权,但因其部队腐化,渐失民心,使大顺军战斗力逐渐减弱。东北的女真(满族)人,在明遗臣吴三桂的导引下挥师入关,一举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并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开始了全国统一战争。清政府正式建立河南省,沿用至今。因明末河南境内成为明军与陕西农民起义军的主战场,河南人民惨遭战火涂炭,死伤累累。清朝政府为了补充河南劳力,从江西等数省向河南移民,仅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下汤村就有许多家庭迁到河南,其中汤道山迁居河南双城县牛山、汤成科迁居河南确山县、汤恭九迁居河南固城县桥口,汤奇阳迁居河南泌阳县,使河南汤氏家族再次兴旺。据《南阳县志》统计:明时南阳人口 38.8 万,至清初人口恢复到 48.8 万,清末人口已经高达 231.7 万。 民国 27 年(1938 年)6 月 3 日日军凭借着机械化部队的先进技术和进攻能力逼进河南省会开封,蒋介石为抵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进攻,决定掘开黄河大堤用大水阻止日军的进攻。商震领命后,将这个任务交给了 56 师上校旅长汤邦桢。6 月 4 日黎明 56 师上校旅长汤邦桢率部上坝掘堤,但赵口一带多是流沙,随挖随塌。6 月 5 日商震亲赴赵口掘堤现场督工,汤邦桢命令部队将炸药埋在沙土中引爆,但大堤仍纹丝不动。民国 27 年(1938 年)6 月 6 日日军 14 师团攻占开封,6 月 7 日日军占领中牟,汤邦桢率领赵口掘堤部队撤出现场。新 8 师师长蒋在珍建议改由新 8 师承担掘堤任务;6 月 7 日夜新 8 师在花园口关帝庙西侧掘堤;6 月 8 日用炸药爆破将具有 20 米厚的古堤炸开一个大缺口;6 月 9 日蒋在珍命令炮兵用平射炮猛轰掘口,将缺口打宽了六、七米,黄河之水奔涌而出,使千年大堤顷刻坍塌。6 月 10 日丈余高的洪峰巨浪从中牟县经安徽涡河,直泻洪泽湖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房屋村寨被荡涤一空。中国军队乘势发起反攻,收复中牟县、尉氏县,黄河大水战共歼敌 2000 余人,取得了一次有限的胜利。但黄河掘口却使豫、皖、苏三省 44 个县,5.4 万平方公里土地陆沉水底,淹死民众 89 万人,1200 万民众沦为难民(但历史被混淆,却将这段历史强加在汤恩伯身上,实际上汤恩伯是 1942 年出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号称“中原王”)。河南地区因是此次大水灾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许多地区的变成了黄泛区,河南汤氏名族在这次大水灾之中,或葬身水底,或流落他乡,损失及其惨重。河南睢县部分汤氏为躲避水灾而南迁安徽、江苏等地。抗日战争,河南境内不甘当亡国奴的汤氏已纷纷举家迁徙,部分河南孟县汤氏则迁居上海、湖南、重庆;而河南光山部分汤氏则迁居陕西、甘肃、上海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人口迅速恢复,据《南阳县志》统计:民国 24 年(1935 年)南阳人口 510 万人,1949 年人口为 533.7 万人,1985 年人口 900.3 万人。因新疆地旷人稀,国家动员内地向新疆移民、知识分子支边、军对改制建设兵团,河南光山、唐河等地汤氏不远万里迁徙到新疆,参加新疆建设。河南唐河人汤志玲,(女),响应国家号召移民至新疆长山子吴家樑村定居,1984 年她创办一家鸡场,科学养殖,成为新疆自治区养鸡大户,被新疆自治州评为“劳动模范”。而河南光山人汤世文,任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医师;汤世武任新疆五家渠市旭日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经理;汤世良,大专毕业,任新疆五家渠市 101医院医师。 由于河南汤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外迁,所以汤氏发源地的河南原住民已经找不到了,现在河南的汤氏,主要是明清时期来自江西、湖北、山西的汤氏移民。因而河南汤氏在全国汤氏人口中仅位居中下等。现河南汤氏主要集中在河南睢县、固始、孟县、邓州、光山、淮阳、新县等地。河南汤氏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名人辈出,清康熙年间,河南睢阳人汤斌,官拜工部尚书,其以儒学名扬天下,以廉洁被誉为“大清第一大清官”,被尊为清八大“文正”之首,入祀文庙,被天下供奉,为汤氏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2005 年 12 月 13 日发表在《汤家村》网站和《汤晨文化城》网站 55

P:57

湖北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湖北因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早在汤古氏时期,日月文化就已经传入湖北地区,因而在湖北境内保留了许多有关日月文化的传说。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柏果树村就保留有太阳山、太阳庙、太阳洞的地名。当地传说:盘古氏时期,天地一片混沌,盘古氏见盘古山上有光亮,于是挥斧劈开盘古洞,把洞里的太阳家族释放出来,盘古让鹰(应)龙保护太阳;西王母也派白鹿伺候太阳,太阳非常满意,于是便带着月亮夫人和星星众儿孙升到天上,昼夜为大地照明,百姓们始见光明。盘古氏既是汤古氏,汉代避天子名号之讳,改汤为盘;因此,汤、盘二字同义互假。伏羲氏汤昊为太阳,其后巴人承传崇日文化。《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是湖北境内的先民,居于钟离山(湖北长阳),其君曰:“禀君”,生于赤穴。赤穴是炎(赤)帝祝融氏汤黎所居地名,说明祝融氏汤黎与共工氏汤明争位战败后,曾经退至湖北钟离山,钟离既中黎,祝融氏所居地名也。祝融氏汤黎后经湖北进入湖南衡阳立都,崩后葬于衡阳。 女娲氏汤娥崇月部族亦随伏羲氏汤昊迁入湖北境内,因而在湖北竹山县文峰乡保留有“皇城村”的地名,当地传说:女娲氏在此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并采集竹山之竹制作笙篁。女娲氏汤娥是月亮神,代伏羲氏而有天下,号称“女皇”,因而其居地曰:“皇城”,其制器曰:“笙篁”。因女娲氏在此抟土造人,所以当地有座“圣母山”。据《竹山县志》记载:“圣母山,城西百三十里,上有圣母庙,世传圣母在此,见恶蛇举而掷之,迄今纵横四十里无蛇。”而在竹山县宝丰镇还有一座女娲山。《神仙全传》曰:“女娲山顶平坦,亦作平庸,故称上庸。”纯阳真人吕洞宾诗赞曰:“女娲山高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飞雁,只留日月走东西。”女娲山南有一大山洞,民间传说:这里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洞房。因崇日文化与崇月文化在此融合,所以,两族融合后称“肥”,肥人居地曰:“合肥”,最先发明用石油为燃料。女娲氏又称“后土”,其后裔与南蛮族、巴人、宋家人融合,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土家族主要生活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汤氏是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姓氏,因汤、唐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土家族汤氏又称“唐氏”。 汤锦程摄于湖北武汉黄鹤楼 根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诞生于湖北随州市北郊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因厉与烈同音通用,因而其又称“厉山氏”、“烈山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而随与燧同音通用,故而炎帝神农氏又称“燧人氏”,炎帝神农氏在历山烧荒耕植,所以被称之为火之王,因“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故而称其为“炎帝”。当地民间传说:炎帝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因炎帝崇日部族活动于湖北境内,所以当地保留有“神农架”、“神农洞”的地名。 56

P:58

数千年来,每逢炎帝生辰祭日,炎黄子孙即汇聚于此敬奉炎帝神农,缅怀中华始祖;因此厉山成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春秋违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五百二十岁,或云三百八十年。”我认为:生活在湖北境内的炎帝是汤来,炎帝汤来初居钱来山(陕西华山之首),炎帝厘之子,承嗣帝位,史称“炎帝来”。《路氏·后纪四》曰:“炎帝厘生居,是为帝来。”炎帝来徙都于蜀,因而四川有邛崃山。炎帝来的势力逐渐渗透到湖北地区,并在湖北随县历山建都,其与当地的女娲氏后裔百越部族为邻,百越以龙蛇为图腾,其君为“貉龙君”。炎帝来与貉龙君联姻,将公主妪姬许配给貉龙君为妃,其女被百越民族尊为始祖妣。《越南通史》曰:“貉龙君娶帝来之女妪姬,卵生百子,分百国,称百越。”因而可知,百越族早在炎帝汤来之前就已经生活在湖北境内。百越族与炎帝汤来族联姻,所以称“汤粤”,因汤、扬二字同义互假,所以又称“扬粤”,扬粤所居之地曰:“汤子江”或“扬子江”。百越族承传了伏羲氏、女娲氏时期的龙蛇文化;所以在湖北黄梅县湖乡焦墩遗址发现的卵石摆塑龙有 6000 余年历史。因随州是汤姓的发源地之一,因而在随州保留有汤河(汤畈河)、汤湾、汤城镇等地名。 炎帝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共工氏汤明是一位大巫师,其在巫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药学,所以巫师又被称为“巫医”。毕沅曰:“巫,皆神医也。”巫人初居甘陕,因共工氏曾封于江州(四川成都),所以巫人迁入四川,至今四川境内还有巫山、邛崃等地名。巫人是上古智者,专门从事占卜之术,所以又称“卜人”,卜即仆,临水而居为“濮”也。商代时期,天子汤太戊拜大巫师巫咸为参政,巫人由此入主朝纲,巫咸、巫贤父子先后主政,并将商朝的王道与巫教融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因商殷族迷信巫术,相信天命论,使王权衰微。天子汤武乙为维护王权,于是与巫教分裂,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灭巫运动。巫人纷纷逃亡到化外之区,散于江汉、武当、荆、巫诸山脉、四川地区,为了避祸而改称“濮人”。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曰:“濮人当散布在武当、荆、巫诸山脉中。”濮人分散较广,部落众多,互不统属,因又有“百濮”之称。百濮是共工氏汤明后裔,因而濮族为汤人。《扬子方言》曰:“巴卜(濮)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因荡”,因荡、汤、偒三字同义互假,所以汉译为“我是汤人”。殷纣王时期,濮族为了反对商殷族的压迫,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族共同参加了西周部落联盟,在周武王革商的战斗中濮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匡王 2 年(公元前 611年)江汉地区的濮族人联合庸人、糜人、戎人叛楚,迫使楚国订立盟约。周景王 22 年(前 523 年)楚平王出师从水上乘船击败百濮族,迫使百濮族大规模的向西南迁徙,散居在川、云、贵、湘等省。 炎帝汤蚩尤因善战英勇,偒人视其为“战神”,猫头鹰又称“鸱枭”被偒人视为“斗鸟”,因而其部以猫头鹰为图腾。黄帝轩辕氏击斩汤蚩尤,封其子为“缙云氏”,领黄帝朝夏官职。缙云氏南迁洞庭湖(湖南境内)建立三苗国,其族化为苗族,以猫头鹰为图腾。苗族认为其祖汤蚩尤首落地为饕餮,所以缙云氏后世之王又称“饕餮”。孔安国证曰:“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汤蚩尤族居地曰:“晋水”、“晋州”、“晋陵”、“缙云”。汤(唐)尧时期,任用姚重华为摄政,遭到日御十日族的强烈反对,饕餮率领苗族参加了十日族的反叛联盟,姚重华假借汤(唐)尧名义南征三苗,饕餮战败,姚重华奏请汤(唐)尧将三苗流放到雍州三危(甘肃玉门),融入西戎族。《史记·五帝本纪》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便西戎。”史记所指荆州三苗,今属湖南、湖北两省之地,统称“荆湖”;宋代在湖南设荆湖南路;在湖北设荆湖北路。因三苗汤姓祖籍荆湖,所以唐代汤氏世袭荆湖都统;唐荆湖都统汤振麟有功于国,被封为中山侯。 黄帝轩辕氏的孙子颛顼,承袭伏羲氏太阳王徽号,称“高阳氏”,即“高天上的太阳”。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高阳氏颛顼,又称“汤颛顼”。帝颛顼最初活动在江水(四川境内)一带,其让儿子吴回作火正祝融,因而吴回改习祝融氏汤黎的火文化和崇日之俗。吴回与鬼方氏(湖北随县方城山)联姻,让儿子陆终氏娶了鬼方氏的女儿女女贵(鬼)为妻。鬼氏属于汤狼氏犬戎族,因与方氏融合而称“鬼方氏”,鬼方氏又曰“汤氏”。据《黄姓族谱》记载证实:“陆终娶鬼方氏之女汤氏,生惠连,惠连封黄国,因以为姓。”因而可知鬼方氏之女曰:“汤嬇”。据史记载:汤嬇剖腹生六子,分别为昆吾(昆仑)君已樊,参胡国君斟惠连、大彭国君彭篯、刽国君妘求言、曹国君曹安及楚之先祖芈季连。我帝汤喾代高阳氏汤颛顼而有天下,鬼方氏戎族不肯臣服而发动叛乱,我帝汤喾欲借此机会除去政治异己,则命火正吴回统率火师前去讨伐犬戎族叛乱,吴回因剿匪不利,我帝汤喾则夺其兵权,命女婿槃瓠讨平犬戎族叛乱,封其为南王,统领犬戎部族;因槃瓠不学无术,被北人蔑称为“南蛮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槃瓠即盘古谐音,而盘与汤二字同义互假,所以槃瓠族即是汤古氏崇日部族,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槃瓠与商(读汤音)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错)十三姓”。 帝汤挚时期,槃瓠氏之子汤盘氏窫窳承袭了南蛮王封号。汤(唐)堯逼兄汤挚退位,自称“天子”。帝汤挚的日御十日不肯臣服汤(唐)堯而发动叛乱,南蛮王汤盘氏窫窳参加了十日联盟,汤(唐)堯击败十日联盟,汤盘氏窫窳战败,南蛮族一部逃入湖北宜昌境内。《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曰:“堯之时,十日 57

P:59

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堯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禽(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堯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因汤盘氏窫窳向鬼方氏学习巫医,因而被称为“巫医”,窫窳既是葫芦的别称,因此后世将行医比作“悬壶(葫)济世”,所以其居地曰:“巫山”。《海内西经》曰:“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窫窳。”但窫窳有不死药可死而复生,故称其为“灵巫”。巫医们在灵山采药十分危险,为得到灵巫窫窳的庇护,皆要携窫窳牌位。《海内西经》证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毕沅曰:“巫,皆神医也。”而窫窳之尸则灵恝之牌位也。南蛮族退入洞庭湖后,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则融入湖北境内的苗族、土家族、侗族、壮族汤氏之中。 汤堯称帝,封太子汤丹朱为唐侯(山西太原,一说山西临汾)。汤堯平定南方三苗族叛乱,改封汤丹朱于丹水(河南淅水地区),统领三苗诸部,山西太原唐汤氏随汤丹朱迁入河南淅水地区。摄政姚重华因恐太子汤丹朱干预朝政,则奏请将汤丹朱改封为“房侯(河南遂平县)”。姚重华摄政长达 20 年之久,完全控制了朝政,于是软禁帝汤堯,为其篡夺帝位铺平道路。《竹书纪年》证曰:“昔堯德衰,为舜所囚。”唐堯末年,摄政姚重华逼汤(唐)尧禅位于己,并将汤(唐)堯囚禁而死。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堯太子汤丹朱不肯臣服虞舜,于是自立为帝,与虞舜分庭抗礼。《山海经·海内南经》曰:“帝丹朱”。帝丹朱在位 3 年而德衰,虞舜命后稷帅师征讨帝丹朱,在丹水击败帝丹朱联盟军队,汤丹朱一部退入湖北房县一带,并将丹水地名移植湖北长阳,因汤姓居于丹水,故而称“丹汤”,因阳、汤二字同义互假,所以又称“丹阳(湖北秭归)”;而丹阳则为汤氏郡望,汤氏郡望有安仁(江西余江)丹阳汤氏、南丰(江西)丹阳汤氏。汤丹朱后裔唐汤氏、汤杜氏、荡氏融入湖北三苗、扬粤汤氏之中。 夏侯氏时期,汤丹朱后裔刘累被封于唐(汤)国(河北唐县),刘累因获罪逃至河南鲁山。周初将鲁山唐汤氏迁至唐(汤)州(河南方城县),建立唐(汤)国,为侯爵。周敬王 10 年(公元前 504 年)唐(汤)成公前往楚国朝贡,被楚令尹子常无理扣押。周敬王 13 年(公元前 507 年)唐(汤)人为了营救国君,则将唐(汤)成公的两匹宝马献给楚令尹子常,而将唐(汤)成公救回国。周敬王 14 年(公元前 506 年)唐(汤)成公为洗刷耻辱,派兵参加姬姓吴国、蔡国联军,出师讨伐楚国,攻占楚国首都。楚昭王被迫投奔外祖父随侯,才得以保全性命。周敬王 15 年(公元前 505 年)楚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为了报复唐(汤)国助吴灭楚之仇,楚昭王出兵灭亡唐(汤)国,将唐(汤)国迁于唐县镇(湖北随县三里岗乡尚店);周敬王 16 年(公元前 505 年)唐(汤)国被楚国所灭。1974 年在此发现唐(汤)墓,出土的鼎文有“佳王 8 月既望,胃公汤用其吉金自作囗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唐汤氏在楚国世为大夫,名人辈出,有史记载的名将有唐(汤)昧、唐(汤)篾,唐汤氏后分为汤氏、唐氏,融入湖北汤氏之中。 夏后氏时期,鬼方氏汤嬇所生六子昆吾君已樊、参胡国君斟惠连、大彭国君彭篯、刽国君妘求言、曹国君曹安及楚之先祖芈季连的后裔,因支持夏后氏建立夏王朝有功,而得到世袭封位;因而六族兴旺、簪笏满朝、衣领相继,得到夏后氏的倚重。夏桀无道,昆吾君等助桀为虐,汤武王起而革夏,经 11 战扫平天下,灭亡夏王朝,建立商王朝。战败的昆吾君兄弟诸部纷纷逃往南方,芈季连的后裔则退入湖北荆山,融入南蛮族,因而使称其为“荆蛮”。《史记·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可见楚王也承认自己是蛮夷的后人。《诗·商颂·殷武》记曰:“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因而可知,早在商王朝时期,荆楚就已经生活在湖北荆山一带了。商武丁汤昭时期,土方(山西土军县)、工方(内蒙呼和浩特)、鬼方(内蒙毛乌素沙漠)、羌戎(甘肃、宁夏)、蜀(四川)、百越(湖北、浙江)、荆楚(湖北荆山)、夷方(江淮)诸国发动叛乱,商武丁汤昭与后妃妇好分兵平定各地叛乱,为监控荆楚之蛮,商武丁汤昭封王子权于权国(湖北当阳),当与汤一音之转,上古时当、汤二字通用,因而可知,当阳即汤阳,此地名应与权国子汤氏居此有关。殷纣王汤辛时期,殷纣王怒制炮烙之刑,以惩下民,三公鄂侯劝谏不听,反被殷纣王所杀。鄂侯族原居鄂水(山西乡宁县),商殷王朝末期未避祸南逃鄂州(湖北鄂州)立国,鄂与娥二字通音同用,因而鄂侯既是“娥侯”,是女娲氏汤娥的崇月部族,鄂族以扬子鳄为图腾,扬子即汤子。鄂族在湖北境内影响巨大,所以湖北简称“鄂”,鄂州是汤氏郡望,所以鄂州地名中有汤家湖。 殷纣王汤辛时期,芈季连后裔芈鬻熊因博学多才被西伯姬昌尊为师。《史记·楚世家》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周成王时期,殷候汤武庚禄父发动复辟之战,芈鬻熊的曾孙熊绎因支持周成王平定殷候之乱有功,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史记·楚世家》曰:“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人因袭祝融氏“烧荒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因而芈从十,熊从火,承传了“十日”族的符号基因;所以楚国的巫师为“巫阳”,巫阳即巫汤。楚国建都于丹阳(湖北秭归),先后征服湖北境内的权国、扬(汤)粤、庸国、唐(汤)国、鄂国、随(燧)国等诸侯国,而后迁都于郢(湖北江陵),因而湖北地区誉为“楚文化的摇篮”。楚穆王有个孙子叫芈扬匄,字子瑕,因扬与阳二字同音互假,又称“芈阳匄”,因未得王位的王子需另立公族,因而其以阳为氏。阳匄精通占卜之术,在楚国有很高的威望。周景王 16 年(公元前 529 年)楚公子弃疾发动叛乱,逼其兄楚灵王自缢,篡夺大位,是楚平王。楚平王拜阳匄为楚令尹(宰相),因此阳氏贵显当朝。周敬王 4 年(公元前 516 年)楚平 58

P:60

王卒,楚昭王即立,阳匄之子阳令终被任命为厩尹。周敬王 5 年(公元前 515 年)3 月阳令终遭楚臣费无极诬陷,楚令尹命鄢将师将阳令终及其弟阳完、阳佗一起杀死,楚国阳氏因而四迁避祸改为汤氏。湖北地区权国子汤氏、扬(汤)粤汤氏、庸国濮族汤氏、唐(汤)国汤氏、鄂国汤氏、随(燧)国汤氏、郧国(今湖北安陆境内)汤氏与楚国阳汤氏融合,成为湖北汤氏的先民。 公元前 223 年楚国被秦国消灭,湖北纳入中国版图。湖北素称“九省通衢”,三国时期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交叉竞争的中心地带。据史书记载:晋代、南北朝时期,河南长平殷汤氏世袭江陵(荆州)刺史;南北朝时期汤(殷)不害举家迁居江陵,殷汤氏由此成为江陵望族;因而,江陵夏口成为殷汤氏的发源地之一。隋初,后陈灭亡,江陵殷汤氏被迫迁到陕西咸阳定居;隋朝末年,陕西咸阳汤(殷)开山因助李渊父子创建大唐王朝有功,被封为郧国公,其族则由陕西回迁湖北郧阳,成为郧阳望族。宋高祖赵匡胤时期,湖北殷汤氏因避赵匡胤父子名讳,集体改为汤氏。 汤锦程应邀到湖北孝感主讲汤氏文化 隋代,由祁连山南逃西藏地区的崇月部族小月氏和共工氏汤明后裔康人融合,在西藏地区建立了东女国和西女国,两国均保留着崇月部族大、小女王共主国政的原始习俗。因小月氏是女娲氏汤娥后裔,所以,其族曰:“汤滂氏”。东女国在康人居住地康延川(西藏昌都)立都,所以又称“康国”。公元 608 年隋炀帝派使出使康国,但汤滂氏自恃为一方霸主,不肯向隋王朝附首称臣。公元 618 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东攻康国,康国战败,东女国王汤敛臂放弃藏东之地,率弱水、悉董、清远、咄霞、哥邻、逋租、南水及白狗八部弱水杂戎东迁四川,于岷江西岸(四川茂州)立国,号“西山八国”,因而岷江亦称“弱水”或“若水”。西山八国为寻求依靠,女王汤敛臂派大臣汤剑左出使唐朝,唐高祖李渊封女王汤敛臂为唐左玉钤卫员外大将军,封汤滂氏父兄及八部弱水杂戎君为将军、中郎、果毅等职,东女国由此成为唐朝的附属国。公元 741 年东女王汤曳夫入唐朝觐,唐玄宗封其为“归昌王”。公元 742 年东女国军民推翻女王汤曳夫,废除女王制,至此西山八国改由男子为王。公元 763 年正月吐蕃攻占唐都长安,11 月退出长安转攻西山八国,西山八国战败,被迫臣于吐蕃,唐代宗则削夺汤滂氏归昌王王号。唐天宝以后,汤滂氏不甘吐蕃的压迫剥削而思唐。公元 788 年 10 月吐蕃与西山八国、云南王联兵攻打成都,被唐朝西川节度使韦皋击败,并将吐蕃军队赶出西川。公元 793 年 7 月西山八国国王汤立悉见吐蕃败于唐军,乘势率西山八国脱离吐蕃控制,复向唐称臣。汤德宗封汤立悉为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归化(湖北归州)刺史,汤立悉迁居归化(湖北归州),汤滂氏更俗,简称“汤氏”,成为湖北归州门阀。 唐代湖北地区属于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汤氏世袭荆湖都统,统辖湖南、湖北军务,据《汤氏家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仕唐为荆湖统制,功封中山郡,谥“文毅公”,其后裔世称“中山汤氏”。《陕西金石志》载:陕西西安人汤府君,娶伤氏,宅于长安(西安)朱雀门西第三街第四坊礼泉坊汤府,唐时出任湖北荆州路松资县令,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颇丰,有名于时。汤府君后裔迁宅于湖北松资县开基,成为当地望族。据《汤氏家谱》记载:唐僖宗时,江苏苏州人汤万三,迁居湖北宜城开基。又曰:唐僖宗时,江苏苏州人汤德,因父荫赐进士,官南雍州(湖北襄阳)文林朗,遂迁居于湖北襄阳开基。因而,唐代在湖北形成汤氏的几大定居点。 59

P:61

宋代,湖北属于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之始。据统计宋代湖北汤氏在全国汤氏总人口中位居第六位;因汤氏为荆湖北路望族,所以宋代汤氏有十数人出任荆湖北路州郡职。据《汤氏宗谱》记载:南宋末期,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汤原人汤璋,为宋工部尚书汤汉之子,宋以父荫补湖北蕲水县录,升湖北麻城知县,遂定居于湖北麻城,因而在麻城形成汤氏郡望。南宋末期,元军南下,湖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湖北战况极为惨烈,百姓为避战火,四处逃难,因而使湖北汤氏锐减。据《汤氏宗谱》记载:湖北襄阳人汤朝,宋末避战火迁居江西临川柴埠口下汤村定居,其后分居江西临川、进贤、南丰、宜春、金溪等县,成为当地望族。 元代在湖北地区设江南湖北道;元朝末期,江南汉人不堪异族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各自称王。汉王陈理于湖北武汉建都,因其是湖北人,所以得到湖北、湖南两省绅民的支持。吴公朱元璋攻打武汉长达两年,耗尽了人力、物力,才迫使陈理出降。所以,朱元璋对湖北、湖南两省绅民非常不满。因而,其对湖北、湖南两省绅民进行了残酷的杀戮,乃至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并罚宋元旧赋粮,从而延续了两湖 400年的堕粮史,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湖北汤氏为躲避元末战乱,于元末明初开始向省内外迁徙。据《汤氏宗谱》记载:湖北蕲春清水河人汤法四,元顺帝至正 8 年(1348 年)迁居湖北广济县东冈河;湖北黄冈人汤氏,元末明初迁居北京顺义县,再迁河北南皮县老汤村。 明代,湖北地区属于湖广省,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明洪武 12 年(1379 年)政府为了补充湖广民力,下令由江西向湖广移民。江西人被“立标长桥,一望之地皆属焉”的优惠政策所吸引,竞相向湖广移民,史称“江西填湖广”。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饶州府余干县南塘人汤昌、汤盟兄弟,明洪武初年迁居到浠水(蕲水)县;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汤希仁,明洪武 2 年(1369 年)迁居湖北京山县,再迁湖北孝感县义阳城(孝昌县)桃林岗汤家老屋;江西南昌府汤氏,明洪武元年(1368 年)分别迁居湖北孝感地区孝南区毛陈镇、湖北洪湖县;江西吉安汤氏,明洪武年分迁湖北蕲春县、湖北武穴县、湖北阳新县、湖北大冶县;江西吉水人汤仕庆,明弘治年迁居湖北金沙洲,再迁湖北金口;江西吉水人汤仕先,明弘治年迁居湖北黄河凌港,再迁湖北孝感县。据统计:江西籍移民占湖北总人口的 70%左右,因而,湖北汤氏多认为自己是江西汤氏的后裔。湖北麻城当时很可能是江西向湖北移民的中转站,所以江西汤氏移民先汇集到湖北麻城,旋即分发转迁到湖北各地;并分流到河南信阳、新县、光山等几个县。所以湖北、河南的汤氏移民都认为自己是湖北麻城移民的后裔,而祖居地则认为是江西。同时,安徽、河南、山西、湖南汤氏亦迁居湖北定居。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寿州人汤鼐,明洪武年任御史,因耿直上谏而被罢官,其迁居湖北安陆定居;河南邓州汤氏,明永乐年间迁居湖北房县开基;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汤氏,明代迁居湖北丹江口市(均县)汤家村开基;湖南益阳汤氏,明代迁居湖北公安县。 明代,湖北因人口逐渐恢复,于是开始向外省移民;湖北汤氏亦移居外省。据《汤氏宗谱》记载:湖北孝感县义阳城(孝昌县)桃林岗人汤仲宝,明永乐年迁居四川;湖北人汤凤腾,性情直爽,循规礼法,以文著称,明神宗万历年间入蜀,见四川渠县风土人情纯朴,久居不舍离去,遂定居于此以耕读为业,其后为渠县右姓;湖北黄岗县汤氏,明代迁居河南新乡开基。同时,湖北汤氏亦向本省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湖北汉阳汤氏,明代迁居湖北孝感县;湖北孝感人汤齐,明代迁居湖北武昌;湖北浠水汤氏,明代迁居湖北武汉市、湖北黄石市、湖北鄂州市;湖北荆州汤氏,明代迁居湖北巴东县。 明崇祯年间,湖北麻城汤志率领穷困的汤氏子弟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汤志因协助张献忠攻破麻城有功,被张献忠封为麻城游击将军。麻城汤氏富绅因支持明朝政府,在张献忠攻城时惨遭杀戮。《明史·列女传》对麻城汤氏遇难有详细的记载。张献忠被汤开远、左良玉大军击败后,其在湖北无法立足,则率领农民起义军放弃湖北武昌大本营,逃入四川建“大西国”。汤志奉命率领麻城汤氏起义军 4000余人留守城池,明军攻占麻城,汤氏起义军全部战死。麻城汤氏为躲避战乱再次被迫分迁湖北、河南各地逃难。据《汤氏宗谱》记载:湖北麻城人汤梦春,明崇祯年迁居河南罗山,再迁信阳县定居,成为当地望族。 清代分湖广省置湖北省。明末清初,因张献忠在四川成立大西国,据说其幼年在四川受过富家之辱,为了报仇雪耻而下令屠戳四川富绅,此戒一开,四川绅民惨遭杀害,鬼都自此真的成了“万户萧疏鬼唱歌”了。因此,清康乾嘉时期,朝廷开始向四川移民,湖北汤氏大批入川,因而汤氏在湖北降为中小姓氏。据《汤氏宗谱》记载:湖北孝感汤氏,清初迁居四川遂宁县、四川武胜县;湖北麻城孝感乡汤氏,清代迁居四川蓬溪县、四川内江资中县龙江镇、四川宜宾筠连县水茨村;湖北(湖广)人汤朝聘,清时迁居重庆巴南区跳石镇;湖北汤氏,清时迁居重庆界石定居。由于,湖广填四川,使湖北人口下降;因此,清政府又从江西向湖北移民,江西汤氏大批移入湖北。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九江汤氏,清初迁居湖北黄梅县孔垅区孔东乡汤大墩;江西金溪浒湾镇富坊汤家汤氏,清初迁居湖北均州(今称丹江口市);江西临川汤氏,清代迁居湖北孝感市毛陈镇;江西临川汤坊人汤能二,清代迁居湖广;江西临川湾溪人汤举细,清嘉庆年间迁居湖北汉阳县;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举初,清嘉庆年间迁居湖北随州府新城街;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成澎,清咸丰年间迁居湖北麻城独杨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最五,清代迁居湖北武昌府江夏县;江西汤氏,清代分迁湖北大冶市西畈乡大屋汤村、湖北监利县、湖北随州市、湖北巴东 60

P:62

县定居。 清咸丰元年(1851 年)在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斩关夺将,并分水、陆两军进攻湖北,湖北汤氏因站在清王朝立场上,因而汤氏所组成的团练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死伤惨重。据湖北《竹山县志》记载:湖北竹山县汤氏原是当地望族,因县中汤氏支持清政府,举族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因而遭到大屠杀,几乎被灭族。湖北黄梅县汤氏是当地名门望族,汤霖、汤用彤、汤用霖、汤一介祖孙三代成为中国近现代儒家文化、释家文化的代表,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文化世家”。清光绪年间,汤霖居家迁居北京,因而湖北黄梅汤氏成为北京名门。湖北汤氏虽然是湖北省内一个中小姓氏,但在中国近代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中间开花,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湖北浠水汤化龙、汤芗铭兄弟并称为“辛亥革命的元勋”。汤化龙在武昌首义关键之时挺身而出,其以全国咨议局主席的身份,号召全国各省咨议局和海军起义,并通过他的社会影响使武昌军政府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因其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所以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众议院院长。而其弟汤芗茗在武昌首义关键之时,响应大哥汤化龙的号召,率领大清海军起义,为保卫武昌军政府的胜利果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中华民国成立,汤芗铭义军功荣任首届政府海军次长、北伐海军中将司令。清光绪 32 年(1906 年)5 月湖北沔阳人汤行建,被公举为同盟会交际部部长,其为武昌首义和民国肇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共和捐出生命。在辛亥革命时期,湖北汤氏为推翻满清王朝做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并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湖北汤氏丰碑用垂不朽。 汤锦程应邀出席湖北孝感汤氏大宗祠剪裁 湖北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北伐时期、抗战时期,武汉曾经两次成为民国首都,因而被称为“大武汉”。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的召开了“八七”会议,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构成了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涵。湖北是中共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湖北洪湖是红三军的兴龙之地;湖北金寨县汤家汇镇,则是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中心,该镇保留下来的红军文物、红军遗迹星罗棋布,其中汤家汇的红军邮局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两所红军邮局之一(另一所在贵州遵义)。湖北孝感人汤经畲是湖北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孝感人汤献寿、湖北荆门人汤化卿是湖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湖北苏维埃政权经历了数次反围剿战争,湖北苏区军民惨遭国民党军队的荼毒牺牲惨重,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造成第四方面军将士的巨大牺牲,第四方面军经过长征所生存下来的湖北汤氏,有史记载的只有誓死捍卫彭德怀的军籍干部、湖北沔阳人汤成功和十八勇士之一的湖北天门人汤伯年,因而,使湖北汤氏锐减。 20 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反苏防修,新中国开始搞三线工程建设,22 个省建设大军涌入湖北等省,来自全国各地的汤氏建设者填补了湖北地区汤氏流失的空间,使湖北汤氏维护住了位居全国汤氏第七位的宝座。湖北汤氏主要集中在湖北孝感市、湖北云梦县、湖北公安县、湖北黄梅县、湖北嘉鱼县等县。 2006 年 1 月 23 日发表于《汤家村》网站、《汤晨文化城》网站 61

P:63

湖南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湖南是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早在汤古氏时期,日月文化就已经传入湖南境内。据青藏高原流传的“天犬盗天谷”的故事得知,汤古氏化为天犬,为人类盗来天谷,并教偒人种植,因而偒人是最早种植五谷的部族。偒人为了纪念汤古氏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称他为“神农氏”,称装粮食袋为“汤古”,称碗为“汤古碗”,称盘为“汤古盘”。偒人将汤古氏发明的五谷种植技术传入湖南,因而湖南成为最早移植稻谷成功的地区。从湖南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汤家岗古城遗址发现的距今 6500 年前的水稻田,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标志着这一时期水稻种植灌溉系统的形成和水稻种植技术已经步入成熟期。随之,崇月文化部族亦将葫芦文化传入湖南境内,《越南通史》曰:“貉龙君娶(炎)帝来之女妪姬,卵生百子,分百国,称‘百越’,散于湖南、两广三省。”百越始祖女娲氏承传了母亲华胥氏部族的葫芦文化,所以世称“伏羲、女娲兄妹葫芦生。”葫芦文化包罗万象,其文化特征有“窃瓜析子”;因而在湖南衡阳少数民族中仍保留有“窃瓜析子”之俗,每至中秋佳节,雅童就将连泥带水的倭瓜或冬瓜窃得后,绘上娃娃像,而后扔到未孕妇女的床上,或送给不孕的妇女,祈求种瓜得瓜,早生瓜子。此俗今称“送子中秋”。距今 6000 余年的大溪文化时期汤家岗古城遗址,反映了当时以崇月文化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汤家岗古城遗址被专家认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其代表了王权城市的出现,标志着“古国”或“酋邦”时代的到来。 1985 年汤锦程摄于湖南岳阳火车站 伏羲氏汤昊末年,禅位于王弟祝融氏汤黎,确立了偒人“兄终弟及”的传位法。然而,汤昊长子共工氏汤明不服祖制,起而争夺帝位,自立为天子,号“炎帝”。祝融氏汤黎起火师讨伐共工氏汤明。《路史·后记》曰:“太昊氏衰,共工氏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汤黎的乌鸦兵(火师)不敌共工氏汤明的水师而败退到南方,经江西至湖南,祝融氏汤黎驾崩于衡山(湖南衡阳)。《湘中记》曰:“衡山,祝融宅其阳是也。”这是有史记载的汤姓进入湖南的重要史料。 炎帝汤蚩尤因善战英勇,偒人视其为“战神”,猫头鹰又称“鸱枭”被偒人视为“斗鸟”,因而其部以猫头鹰为图腾。黄帝轩辕氏击斩汤蚩尤,封其子为“缙云氏”,领黄帝朝夏官职。缙云氏南迁洞庭湖(湖南境内)建立三苗国,其族化为苗族,以猫头鹰为图腾。苗族认为其祖汤蚩尤首落地为饕餮,所以缙云氏后世之王又称“饕餮”。孔安国证曰:“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汤蚩尤族居地曰:“晋水”、“晋州”、“晋陵”、“缙云”。汤(唐)尧时期,任用姚重华为摄政,遭到日御十日族的强烈反对,饕餮率领苗族参加了十日族的反叛联盟,姚重华假借汤(唐)尧名义南征三苗,饕餮战败,姚重华奏请汤(唐)尧将三苗流放到雍州三危(甘肃玉门),融入西戎族。《史记·五帝本纪》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便西戎。”史记所指荆州三苗,今属湖南、湖北两省之地,统称“荆湖”;宋 62

P:64

代在湖南设荆湖南路;在湖北设荆湖北路。因三苗汤姓祖籍荆湖,所以唐代汤氏世袭荆湖都统;唐荆湖都统汤振麟有功于国,被封为中山侯。 我帝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殿下犬戎族人槃瓠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异域志》曰:“瓠人负女入南山穴中,……于是帝封于长沙。”《武陵记》曰:“武山(湘西)高可万仞,山半有槃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槃瓠之遗像。”因而可知槃瓠族增经活动于湖南境内。槃瓠即盘古谐音,而盘与汤同义互假,所以槃瓠族即是汤古氏崇日部族,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槃瓠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错)十三姓”。南蛮族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融入湖南苗族、畲族、瑶族土家族、侗族汤氏之中,因汤氏与南蛮族有血缘关系,所以在晋代、南北朝时期,殷汤氏世袭南蛮校尉。瑶族古称“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其族信奉槃瓠王,并以长鼓舞祭祀盘古王。传说盘古王携子上山打猎,不幸被大山羊踢伤,死于梓树下。盘古王妃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大山羊;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其子击长鼓为盘古王举行追悼仪式,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由此瑶族长鼓舞成为祭祀和大型仪式的传统表演项目。因盘古王为汤姓,所以他那位发明长鼓的儿子也为汤姓,史称“汤(唐)冬比”。传说汤(唐)冬比与一位仙女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咐汤(唐)冬比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汤(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造成长鼓,并与仙女在天上团聚。瑶族善于迁徙,被称为“东方的吉卜赛人”,因瑶族过着“吃尽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生活,所以又称“过山瑶”、“摇山”。瑶族主要散居于湖南、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大山中,其族喜“登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深”,因而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汤氏是族中大姓,因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瑶族汤氏又称“唐氏”。 汤(唐)尧时期,百越族扬粤部成为江淮望族,其居地被划为“扬州”,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所以扬州又称“汤州”;扬粤又称“汤粤”。汤(唐)尧末年,摄政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汤(唐)侯汤丹朱起而与虞舜争位,扬粤部参加了汤丹朱联盟,虞舜平定汤丹朱联盟,扬粤部一部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其势利范围约在湖南长沙北部至湖北沔阳南部之间。虞舜为了降服南方各部,其率部南狩,并在湖南韶山演奏了一幕宏大的韶乐,以此震慑扬粤等部族。但是虞舜南狩,却成为其不归路,不幸战殁于苍梧之野(湖南岳阳、湖南道州、湖南宁远九疑山都有苍梧之说)。虞舜的二位妻子娥皇、女英是汤(唐)尧的女儿,姐妹俩随驾南巡,虞舜驾崩后,娥皇、女英姐妹俩留在了湖南澧沅、潚湘地区。据民间传说:娥皇、女英姐妹思念虞舜,投湘江殉情,被称为“湘妃”、“湘夫人”、“湘君”。《山海经·中山经》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榣,其草多葌糜芜芍药芎麝,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潚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娥皇、女英为汤姓公主,因而皇水、英水均出于“汤谷”。《山海经·西山经》证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地理志》云:“鄯州湟水县有唐(汤)谷。”因此,汤姓随娥皇、女英最早迁入湖南澧沅、潚湘地区。因虞舜与汤姓公主联姻,所以虞舜后裔甄姓和汤氏认为是共祖;所以中山郡成为甄姓和汤氏共同的郡望,甄姓和汤氏分迁到世界各国都会共同建设“甄汤会馆”和“中山堂”,并共同举办隆重的祭祖大会。 周武王 4 年(公元前 1066 年)周武王出师灭亡商殷王朝,诛暴君殷纣王,灭商族宋伯国;周成王改封商王子微子启为宋公。宋襄公时期,宋国与楚国争霸,被楚国击败。楚国为打通入主中原之路,屡次征伐宋国,并将所俘获的宋国军民流放到沅水(湖南)流域开发南疆,宋国军民渐渐融入南蛮族,史称“宋家人”。楚国辞赋大师宋玉、楚义军冠军将军宋义,应属于宋家人后裔。宋家人中有宋国的荡汤氏、锡汤氏、庚汤氏,后均融入湖南汤氏之中。至今湖南岳阳还有一条微河,说明宋家人曾经在这一地区生活居住过,并以祖先宋微子启的名号为母亲河命名。 唐时湖南地区属于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因湖南一名始于唐代,所以唐代以后才会有汤氏迁湖南的记载。据《易氏宗谱》记载:唐敬宗宝历年,江西宜春汤村人汤氏,嫁给易重为妻。唐武宗会昌 5 年(845 年)易重参加会试中状元及第,官至大理寺评事、谏议大夫。夫妇二人迁居湖南长沙,子孙分迁湖南湘阴、平江,因而汤氏被湖南易姓尊为始祖妣。但汤氏内侄是否随迁湖南没有记载,因此在男尊女卑封建社会时期,汤氏因为女性而不被认为是迁湘的汤氏始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河南陈郡人汤开运,为唐翰林院翰林学士汤天柱之子,唐时任官湖南,其致仕后,遂定居于湖南醴陵,成为醴陵汤氏始祖。唐僖宗乾符 4 年(877 年)王仙芝、黄巢遣义军大将柳时璋攻打江西等地,江西泰和汤氏为躲避战乱,迁居湖南长沙,但因是家族集体迁徙,所以历史上没有记载始迁祖的名字。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各省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相互侵伐、生灵涂炭。后唐庄宗同光 2 年(924 年)至同光 4 年(926 年)政府从江西向湖南移民,以补充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据《汤氏家谱》记载:江西泰和汤氏响应政府号召纷纷迁居到湖南湘乡和益阳、韶山等地。但我认为:湖南湘乡和韶山汤氏是从长沙迁来的江西泰和汤氏后裔;由江西迁入湖南的汤氏分支众多,为了使子孙不忘血脉之情,湖南益阳汤氏在联修 63

P:65

家谱之时编了一个派迁诗歌,世代传唱,永世不忘。诗词曰:“(后唐)同光 2 年下排江,请社之时寓益阳,仁倚分支三十代,汉琼各住几千房,汾水月堤同一族,麻山秀石一家邦,九元七祖宗支远,百子千孙富寿长,但有子孙绵远者,莫疏后代与前亡。”从上述资料来看,可以证实,当年湖南益阳汤氏曾举行过一次江西籍移民统计。 宋代湖南地区属于湖南路。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大周柴氏天下而代之,建立大宋王朝。宋太祖建隆 3 年(962 年)4 月宋定难节度使李彝殷遣使贡马 300 匹于银台,大臣奏其名犯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诏令其改名为李彝兴。殷姓闻知,为避宋宣祖名讳而改为汤氏。安徽贵池人、南唐丞相殷崇义改名为“汤悦”,其随唐后主李煜降宋,被封为光禄卿、陈郡男,于是迁居汴梁(河南开封)。宋仁宗年汤悦裔孙汤跻(汤日跻)中进士,任官宣赞郎。宋神宗熙宁 3 年(1070 年)汤跻因抵制王安石“青苗法”,出为潭州(湖南长沙)剌史,遂定居长沙,其子孙分遣浏阳等地。据《汤氏宗谱》记载:宋宁宗时期,江西南昌铁树观人汤一郎迁居湖南临湘县祥院;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年)汤一郎长子汤万一迁居湖南平江县浆市乡;北宋时期江西永新县西乡汤家渡人汤念本迁居湖南益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如多米尼古牌导致江南居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据《汤氏宗谱》记载:山东兖州泗水城人、北宋翰林学士汤有光,随宋高宗南迁,定居于潭州(湖南长沙)。南宋政权初年,江南各省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宋高宗派岳飞统军镇压了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农民起义,而尤属湖南损失惨重。宋高宗绍兴 30 年(1160年)政府从江西向湖南移民,江西萍乡宣风里人汤思哲响应政府号召迁居湖南醴陵仙石。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苏丹阳人汤豁,南宋时出任湖南长沙县知县,致仕后,遂定居于此。由于江西、江苏汤氏不断的迁入湖南,因而使湖南汤氏人口急剧上升,使湖南汤氏人口仅次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六省,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七位。 元代湖南属于岭北湖南道;忽必烈征服云南,云南大理白蛮归附蒙古国,组成“寸白军”,协助蒙古军攻占交趾、长沙、岳州与忽必烈会合于武汉,并奉命沿江驻防,寸白军白蛮后裔遂定居于湖南桑植。白蛮是白帝金天氏汤挚后裔,历史上又称“白子”、“白尼”、“白伙”、“僰人”,1956 年 11 月正式确定为“白族”。据《桑植县志》统计:桑植县白族人口占 23%,有 7 个白族乡,是仅次于土家族的民族。因白族有汤姓血统,所以湖南桑植县洪家关白族自治县白族汤氏为当地望族。洪家关白族人汤福林与贺龙结亲,并参加红军,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为白族汤氏赢得了荣誉。据《汤氏宗谱》记载:元顺帝至正年间,江西吉水人汤守桃迁居湖南益阳汾湖洲,这是元代迁居湖南的汤氏唯一记载。元代末年,江南汉人为了反抗民族压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汉王陈友谅占据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与起义军吴公朱元璋争夺霸权。据史记载:元未湘乡人易华举兵抗元,率七州县义军归附汉王陈友谅,拜为湖广参政。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其太尉张定边立汉王之子陈理为主,据湖北武昌与朱元璋抗衡。易华为助张定边守武昌,助粮十万八千石,张定边得易华粮助,得以与吴军战守两年。陈理出降,朱元璋将一腔怨气撤向湘乡,乃至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并罚湘乡由宋元旧赋粮三万三千石,增加到十万八千石,直至清乾隆 2 年(1737 年)方降为五万石赋粮,由于湘乡延续 400 年堕粮史,阻碍了其县的经济发展。湘乡县汤氏原本是当地望族,为了避祸而分迁到宁乡、湘潭、韶山等县,统称“三湘汤氏。” 元顺帝至正年间,湖南平江人汤旷为反对蒙古族对汉族同胞的残暴统治,他在乡中秘密组织民众抗租、抗暴运动。元顺帝至正 18 年(1358 年)汤旷于江西浆市乡永宁寨(现修水县境内)聚众数千起义反元,自称“江淮枢密使”,率领起义军攻占湘鄂赣边界军事重镇石牛寨(湖南平江县境内),建立根据地,官兵围剿汤旷起义军长达七年之久而不能下。元至正 25 年(1365 年)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征伐湘赣各路义军,汤旷率部拒战,因寡不敌众而败亡,汤家军幸存者散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 明代湖南地区属于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明洪武 3 年(1370 年)4 月湖南茅岗土司覃后伙同八古皮等十八峝蛮举义叛明,反出国境。安徽凤阳小西门人、南京招勇将军汤仲达奉命率师讨伐,一举平定叛乱。明洪武 5 年(1372 年)朱元璋以汤仲达知悉蛮族地形,任其为永定卫正三品指挥使司,提调永定卫,镇守茅岗,统辖各隘;汤仲达与镇守阳凤关的朱思济大元帅、镇守云南的西平候沐英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汤仲达病逝,准世袭罔替,其后裔则定居永定(湖南大庸),成为张家界名门望族。为了镇守湖南各隘,明政府在湖南建了一批卫所。明洪武 22 年(1389 年)朱元璋封安徽定远人汤光任湖南宝庆卫(邵阳)指挥佥事;封安徽定远人汤用明任湖南衡州卫指挥同知;封湖南岳阳(巴陵)人汤浩明任湖南岳州卫指挥同知,准他们世袭罔替,因而这三大族定居于各自的卫所,成为当地望族。 明洪武 12 年(1379 年) 为补充湖南民力,政府颁发“立标长桥,一望之地皆属焉”的优惠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江西人向湖南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汤氏,明初迁居湖南麻阳县隆家堡乡黄喇溪;江西鹅井(景)塘汤氏,明代迁居湖南永州宁远县鲤溪乡汤家亭;江西汤氏,明时迁居湖南卲东县;江西余干南塘人汤守宗,明洪武年迁居湖南益阳;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人汤山郎,明洪武年迁居湖南攸县错绣乡,但有明一代,江西汤氏向湖南移民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据《汤氏宗谱》记载:明永乐10 年(1412)江西永新夏阳汤氏迁居湖南茶陵县名塘(今红色农场);明英宗天顺年间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汤正元,迁居湖南衡州府衡阳县白马滩;明嘉靖末年江西南丰人汤商书迁居湖南醴陵庄绵;江西汤氏还 64

P:66

分迁到湖南宁乡、株洲等县。据官方资料统计:明代湖南移民中,江西人占 78.5%,共计 57 万人,因而史称“江西填湖广”。 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清初,湖南成为南下清军和南明义军的重要战场之一;清康熙 12 年(1673年)清政府裁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清康熙 17 年(1678 年)3 月吴三桂于衡州(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 7 月吴三桂病死,众将拥立吴三桂孙吴世蟠为帝,大周军在湖南战败后退保云南。随吴三桂起家的辽宁、河北、云南、贵州汤家军,因大周败亡后,散落于湖南各地民间。因湖南饱受战争创伤,县民远避,乃至十室九空,田荒牛绝。清康熙年间政府动员江西人填湖广,江西人响应政府号召,再次掀起向湖南移民的高潮。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吉安汤氏三兄弟,清代迁居湖南常德市汤家村;江西汤氏,清代迁居湖南株洲;江西汤氏,清代迁居湖南宁乡紫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拜歌,浦四公,字绍虞,清康熙年迁居湖南辰州沅市龙船坳;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拜熹,浛八公,字继虞,清康熙年迁居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江西永新田心汤氏,清代迁居湖南灵县九都。因为,湖南人多是江西移民后裔,所以湖南人称江西人为“老表”。大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和睦民族,选拔人才,开科取士。清顺治 18 年(1661 年)河北南皮人汤淳中进士,但其淡漠仕途,隐居不仕。清康熙年间,汤淳响应政府移民号召,迁居湖南武陵设帐授书,其与徐学使、项郡守、姚郡丞、王邑令、唐副宪号称“括苍七友”。 汤锦程摄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 清咸丰元年(1851 年)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军起义,守孝在籍的礼部侍朗、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奉旨组建湖南团练,三湘乡子弟数万之众报名参军,成为湘军的主力。在镇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之中,湘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因而被史学家视为“维持业已腐败的清王朝支柱”。湘军在收复新疆,抗击俄、日、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中,亦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之功,仅湘乡一县就为国家牺牲了1.5 万人。湘军自成立以来,纵横驰骋 18 省,打出了威名,世称“无湘不成军”。三湘汤氏扶清有功,涌现出一大批名将,其中有湖南长沙人、一品记名提督汤得上;湖南韶山人、提督正一品封典汤仁和;湖南湘潭人、一品提督汤义胜;湖南湘潭人、从一品提督汤彦和等。而三湘汤氏家族亦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使三湘汤氏人口锐减。 清朝末年,湖南汤氏踊跃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湖南大庸人汤瀚上将军、汤子模上将军和汤祖坛少将为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为了建立新中国,湖南浏阳汤学成、汤烈成、汤世积、汤采之、汤平、汤池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南不但汤氏将校如云,而且还出了两位世界著名的医学家汤飞凡、汤汉志和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汤璪真。现湖南益阳、浏阳、醴陵县、长沙、衡阳、新邵、岳阳、张家界、平江、宁乡、湘潭等县为汤氏郡望。 2006 年 1 月 13 日发表于《汤家村》网站、《汤晨文化城》网站 65

P:67

四川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从距今 204 万年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在四川地区生息和繁衍,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古代四川的文明。四川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有 3000 多年。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 316 年,秦来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将川陕路一分为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221 年—236 年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与曹操、孙权各自的政权三足鼎立,这就是有名的“三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合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为四川省。设重庆直辖市后四川省辖14地级市、5地区、3自治州,17县级市、124县、3自治县,其中居住着汉、彝、藏、回、羌等民族。省会成都。四川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全省总面积是48.8万平方公里。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汤锦程摄于四川乐山大佛 四川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时期,这块土地上已由巴、蜀两个民族建立了巴、蜀两国。战国时期,因巴、蜀发生战争,秦惠王趁虚而入,先后兼并了蜀国和巴国,设立了蜀郡和巴郡。此时的巴蜀地区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到了两汉时期,此地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从此,魏、吴、蜀三国相争,在这片广衰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让人感怀当年的烽火硝烟。263 年蜀汉被魏国所灭。265 年四川归西晋王朝统治。306 年李雄起义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国。347 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南北朝时,归南朝统治, 66

P:68

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陷入低潮。581 年归隋朝统治。隋文帝时期,四川西部高原和临近云南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拓。618 年唐朝建立后,继续对四川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工作,四川地区的经济慢慢复苏,并达到了另一个高潮。965 年归宋朝统治。北宋咸平四年(1001 年),今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1279 年元朝延续宋时的行政区划,在则川设四川行省。1363 年红巾军首领之一明玉珍人蜀称帝于重庆,国号大夏。1371 年来元璋讨平夏政权,四川明朝统治。1644 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 年清朝派兵入川,四川归清朝统治。清朝中叶以后,四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796 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白莲教大起义,历时 9 年。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各族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人口锐减,田地荒废。辛亥革命后,四川成立了四川军政府。后又曾出现长达近 20 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中共四川省党组织先后领导了 20 次武装起义。1932 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四川是汤氏人口大省之一,始终在前八位浮动,其主要原因是与四川的历史分不开的。早在汤古氏开天辟地之时,天国偒人崇日部族就已沿着长江迁入江洲(四川成都)地区,汤古氏后裔共工氏汤明曾封于此。炎黄大战时期,战败的偒人崇日部夸父族西逃入蜀(四川);故而,成都古称“夸父载天之国”。所以,四川保留了汤古乡、汤水等地名。今天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天国文物,就已经说明这里曾是偒人崇日部族的天国灵台(测日天文台);而在四川邛崃县还有一座天台山。 据史记载:黄帝与西陵之女嫘祖联姻,生汤玄嚣于江水,生昌意于若水。索隐曰:“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昌意因居江水,所以得与四川蜀山氏联姻,生汤颛顼,继黄帝成嗣天子之位。因而,可知崇月部黄帝家族也曾经在四川发展势力范围,并由汤颛顼成嗣了伏羲氏太阳王称号,改为“崇日文化”。因而在四川保留了太阳山、盘水等地名;在四川德阳县仍保留有“太阳会”,专门供奉太阳神。白帝少昊汤挚时期,崇日部族柏灌于四川建都。《路史》曰:“柏灌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少昊汤挚有五雉部落,瞿人为五雉之一,负责双目测日,因而瞿字为雉与目的组合。柏灌是瞿人之王,因主西方,主要负责测量落日。 商殷王朝时期,四川是汤天子的冶炼基地。汤武王为统一全国货币,派人至四川庄山(雅安县)开掘铜矿,用此来铸造铜币;国币的统一,推动了商品的流通,使商王朝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汤武丁时期,出兵平定巴蜀(四川)叛乱,将王子鱼封于此,蜀地的鱼凫王国应有王子鱼的血统。周宣王时期,汤杜氏杜伯因不肯与王后私通而蒙冤被杀,陕西西安杜原汤社的汤杜氏为避祸而入川,蜀王杜宇应有汤杜氏的血统。《华阳国志》曰:“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两汉时期,云贵的西南夷阳汤氏、唐(汤)氏进入四川定居,四川新龙县即是古白狼国,其王为汤(唐)氏;东汉末年,成汤第 61 世裔孙、河南睢阳的汤梁仙随刘备迁居西川,成为蜀国臣民。魏元帝景元 4 年(263 年)魏国分两路征伐蜀国,同年 11 月邓艾兵至蜀都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传二帝,历时 43 年而亡。汤梁仙随后主改臣于魏国。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出兵东伐康国,女王汤敛臂战败,率弱水、悉董、清远、咄霞、哥邻、逋租、南水、白狗八部杂戎放弃康延川(西藏昌都)之都,迁至四川茂州地区,于岷江西岸立国,号“西山八国”。唐德宗贞元 9 年(793 年)7 月汤立悉率西山八国四万余户降唐,唐德宗封汤立悉为西山南路招讨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归化(湖北归州)剌史兼东女国王、蓟县开国男、从三品衔,唐置维州(四川理县东)、保州(理化北)、霸州(四川茂县西北)安置戎族降众,奖以耕牛,化其风俗,准其部酋世袭三州剌史,汤立悉逝后,准入祀华阳诸葛武侯祠。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起义军攻占唐都长安(陕西西安),唐僖宗逃至成都,以西川节度使府舍为行宫,因七庙焚残,礼乐、制度不存,无立朝之本。江苏曲阿人、太常博士殷(汤)盈孙举族护驾迁居成都。汤盈孙依周官《考工记》之文铸钟鼎,主持追补大典,恢复礼乐,建立制度,使逃亡政府政令通达,功迁大理寺卿,卒赠吏部尚书。两宋时期,因四川为汤氏人口大省;因而先后委派了 10 余名汤氏任四川省级的官员。由于四川汤氏文化层次高,宋代名人辈出,仅南充县在宋代就出了三位进士。 明洪武 4 年(1371 年)正月汤和以征西将军率舟师由瞿塘西征四川割据的夏政权;同年 6 月夏国主明升闻汤和兵至重庆乃举国归降,巴蜀尽归明版图。为了镇守巴蜀地区,汤家军一部奉命留守四川,汤氏世袭四川新都百户、松潘卫指挥使。明代陕西咸阳汤文宇经四川泸州、漳腊、灌茂辗转到四川松潘定居;湖北孝感县义阳城(孝昌县)桃林岗人汤仲宝;迁居四川安岳;湖北人汤凤腾迁居四川渠县;浙江秀水人汤三聘迁居重庆市黔江县,再振宋代汤氏遗风。明末张献忠在四川成立大西国,因其幼年在四川受过富家之辱,为了报仇而下令屠戳四川富绅,此戒一开,四川绅民惨遭杀害,乃至千里无人烟。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 67

P:69

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 30 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 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 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 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 7 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 10%或 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 60 万人。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 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 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那是在乾隆年间,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 30 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 8 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 35 年册定麻城人口 148240 人。明万历 47 年册定人口 116234 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 110287 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 37953 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 3 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 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 10 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 58 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 118 户,其中湖广占有 85 户,而这 85 户中有 65户来自麻城。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清康乾时期,政府为补充四川劳动力,从各省向四川移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道亮迁居四川酉阳州秀山县石堤镇;湖南宝庆府武冈州高沙市杨家桥(今属洞口县)人汤承烈迁居四川澎县;湖南宝庆府(衡阳)武冈州人汤盖文迁居四川广汉松林乡汉州水村甲新安浦汤家燕窝;而四川遂宁县、武胜县汤氏均是湖北孝感人;湖北麻城人则迁居四川蓬溪县。因此次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所以历史上称其为“湖广填四川”。因而,四川现在保留的汤氏聚居区,主要是康乾时期的湖广移民所形成的。清朝末年江西临川人汤子敬迁入四川重庆,经其一番奋斗,买下了半个重庆镇的房产,被称为“汤半城”。民国 17 年(1928 年)汤子敬和刘湘将重庆镇更名为“重庆市”,汤子敬因富可敌国,被称为“西南金融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 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重庆,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 8 年,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是中国抗日的兵源、财源以及粮食和物资基地。这一时期四川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1949 年底四川解放。各位游客,四川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的旅游胜地,与它久远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历史让一个地区变得深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重庆,各省不甘当亡国奴的汤氏纷纷进入四川境内避乱,因而为四川汤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这批来自各省的汤氏大部分回迁故土,所以这一时期的汤氏繁荣景象如同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后,进川的山东、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的汤氏干部就地转业,大多担任地方领导职务,遂定居于四川。反苏防修时期,来自全国 22 省的三线援建单位开进四川,所以四川汤氏再度兴旺发达,仍位居全国汤氏前八位之内,其中四川成都、广汉、武胜、松潘等市县,为汤氏郡望。 2006 年 1 月 15 日发表于《汤家村》网站、《汤晨文化城》网站 68

P:70

云南汤氏源流考 作者:汤锦程 云南因在云岭之南而得名。早在汤古氏时代,来自青藏高原的偒人就将日月文化传入到云南这块古老的土地。汤古氏是太阳神,太与泰二字同音通用,因而太人即泰人,而泰人又称“傣人”。傣人承传了崇日族的“太阳”族徽,至今在云南潞西傣族飞海寨、那目寨,还保留着“汤”这一古老的姓氏。云南潞西人汤姆奥,为傣族飞海寨头人;云南潞西人汤软阴,为傣族那目寨头人。云南彝族中也保留了崇日文化,汤古氏居地曰:“汤谷”,在云南马龙县马过河镇保留有小汤姑地名,又称“小汤谷”。汤古氏别号为“汤狼氏”,彝族以“螳螂”为图腾,堂琅即汤狼也。汉武帝建元 6 年(公元前 135 年)在彝族“六神分支”的发源地,设置堂琅(云南会泽)县,而堂琅县的汤德河则是彝族的母亲河。云南禄勤彝族苗族自治县原属武定州,保留了“汤郎马”、“汤郎箐”、“中汤郎箐”、“下汤郎箐”、“汤郎古”、“汤郎德”、“汤郎猫街”、“汤郎镇”、“汤德古乡”等地名;云南马龙县保留了汤郎等地名;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鸡街乡保留了“大汤郎村”、“小汤郎村”、“汤因龙”等地名;云南保山市潞江坝保留有汤浪等地名;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保留了“汤德”等地名;因而,足以证明彝族有汤狼氏的血统。云南陆良的撒尼族部,是彝族的分支,其族保留了汤氏,撒尼族汤氏后迁居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 汤锦程摄于云南昆明滇池 伏羲氏汤昊末年,禅位于弟祝融氏汤黎,号“炎帝”。伏羲氏汤昊太子共工氏汤明不服,则自立为帝与祝融氏汤黎分庭抗礼。祝融氏汤黎即起九黎族火师征讨共工氏汤明,叔侄二人在中原发生大战。祝融氏汤黎战败退至柴桑(江西九江)立都而治南方;晚年祝融氏汤黎迁居于衡山(湖南衡阳),百年后葬于衡山。《衡山记》证曰:“今祝融峰下有舜规,南有祝融冢。祝融氏部族经湖南、贵州进入云南境内;因而,在汉代祝融氏成为云南部落大酋长,并保留了祝融氏家族的火文明。因举火之族为“狄人”,在云南弥渡县保留了一座狄山,古称“汤山”,因可知汤与狄二字通用互假,狄人即是汤人。 炎帝汤蚩尤因善战英勇,偒人视其为“战神”,猫头鹰又称“鸱枭”,被偒人视为“斗鸟”,因而其部以猫头鹰为图腾。黄帝轩辕氏击斩汤蚩尤,封其子为“缙云氏”,领黄帝朝夏官职。缙云氏南迁洞庭湖(湖南境内)建三苗国,其族化为苗族。苗族认为其祖汤蚩尤首落地为饕餮,所以缙云氏后世之王又称“饕餮”。孔安国证曰:“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苗族进入湖南,将炎帝族崇日文化传播到湖南境内。汤(唐)尧时期,任用姚重华为摄政,遭到日御十日族的强烈反对,饕餮率领苗族参加了十日族的反叛联盟,姚重华假借汤(唐)尧名义南征三苗,饕餮战败,姚重华奏请汤(唐)尧将荆州(湖南、湖北两省)三苗流放 69

P:71

到雍州三危(甘肃玉门),融入西戎族。三苗族一部不肯臣服虞舜者,经湖南、贵州,避迁入云南。云南苗族承传了“猫头鹰”图腾,因而苗族中亦保留了“汤”的符号。唐时,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置汤泉州。云南巍山县庙街乡添泽行政村枫木桥处,被疑为炎帝蚩尤冢。 炎帝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共工氏汤明是一位大巫师,其在巫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药学,所以巫师又被称为“巫医”。毕沅曰:“巫,皆神医也。”巫人初居甘陕,因共工氏曾封于江州(四川成都),所以巫人迁入四川,至今四川境内还有巫山、邛崃等地名。巫人是上古智者,专门从事占卜之术,所以又称“卜人”,卜即仆,临水而居为“濮”也。商代时期,天子汤太戊拜大巫师巫咸为参政,巫人由此入主朝纲,巫咸、巫贤父子先后主政,并将商朝的王道与巫教融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因商殷族迷信巫术,相信天命论,使王权衰微。天子汤武乙为维护王权,于是与巫教分裂,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灭巫运动。巫人纷纷逃亡到化外之区,散于江汉、武当、荆、巫诸山脉、四川地区,为了避祸而改称“濮人”。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曰:“濮人当散布在武当、荆、巫诸山脉中。”濮人分散较广,部落众多,互不统属,因又有“百濮”之称。百濮是共工氏汤明后裔,因而濮族为汤人。《扬子方言》曰:“巴卜(濮)之人自呼阿婸。”《集韵》释曰:“婸因荡”,因荡、汤、偒三字同义互假,所以汉译为“我是汤人”。殷纣王时期,濮族为了反对商殷族的压迫,与庸、蜀、羌、髳、微、卢、彭等族共同参加了西周部落联盟,在周武王革商的战斗中濮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匡王 2 年(公元前 611年)江汉地区的濮族人联合庸人、糜人、戎人叛楚,迫使楚国订立盟约。周景王 22 年(前 523 年)楚平王出师从水上乘船击败百濮族,迫使百濮族大规模的向西南迁徙,散居在川、云、贵、湘等省。杜预《春秋释例》云:“建宁郡南有濮夷。”《一统志》证曰:“建宁郡在云南曲靖府南宁县南十里。”而居住在云南昆明滇池的百濮族,被称为“滇濮”,滇人就是从百濮中分出的支族。濮族因为汤姓,所以其族居地昆明,古称“汤颠铺”,而颠既是滇也。云南大理地区保留有汤巅冲沟地名,巅既是颠,与滇通用。 高辛氏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命祝融氏重黎讨伐叛军,重黎战败被汤喾杀之以肃军纪。汤喾启用重黎之弟吴回为祝融,但祝融吴回仍不能征服叛乱。于是汤喾放榜招贤曰:“有能征服戎人者封南王,妻公主。”汤喾之犬槃瓠应征,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为盘古的谐音,而盘古即汤古,汤与盘二字在汉代同义互假;因而可知槃瓠并非是狗,而是以狗为图腾的汤狼氏戎族人,因其不肯学习中原文化,故而被认为不可教也,被北人称之为“南蛮王”。南蛮族《过山榜》曰:“盘王封于岭南汤厝(错)为南王,食邑八千户。盘王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末叶王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错)十三姓。”因而可知:南蛮王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战国时期,南蛮族臣服于楚国,楚怀王 28 年(公元前 301 年)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楚国方城(河南方城),于泌水垂沙(河南必阳)击败楚军,杀楚国大将汤(唐)昧(蔑)。楚国将军庄蹻乘乱发动起义,兵锋直指楚国郢都(湖北江陵),给楚国以沉重的打击,自此楚国分而为三。《荀子·议兵篇》曰:“兵殆于垂沙,汤(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庄蹻略定黔中(湖南)、巴(重庆)以西,而后入滇(云南昆明),在此立国,自称为“滇王”。在庄蹻的打击下,黔中(湖南)、巴(重庆)以西的蛮族向多米尼古牌一样,大规模的向云南前徙,臣服于滇王庄蹻。南蛮族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迁入云南后融入黎族、瑶族、壮族、畲族、苗族等民族中,因而这些民族承传了“狗(狼)”图腾崇拜,并自言为盘瓠之后;因此在云南瑶族、壮族、畲族、苗族等民族中,均有汤氏。并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留有许多汤的地名,据查云南中甸县高原乡有汤布;云南广南县有汤兰、汤纳、汤拿、汤盆、汤昏、汤乱、汤达、汤董;云南玉溪市巧家县义侠乡有汤井;云南瑞丽市勐秀乡勐典村有汤瓦坎;云南陆良县有汤官箐;云南广南县旧莫乡里卡村有汤达洞;云南文山县马塘乡有汤坝塘等地名。 汉代在昆明地区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汉初匈奴族征服西北祁连山地区的游牧民族月氏,这支崇月民族分成两部,一部西迁阿富汗建立月霜王朝,史称其为“大月氏”;一部南迁青藏地区与羌族融合,史称“小月氏”,因其族为崇月部族,所以小月氏又称“党项羌”;党即傥,女娲氏傥娥之姓,因傥与汤、婸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傥娥又称“汤娥”;女娲氏在历史上又称为“汤滂氏”,小月氏承传了“汤滂氏”之号。小月氏在青藏地区分化成众多的部族,而汤(唐)氏与狼氏,则是青藏地区的贵族大姓。南北朝时期,在西藏地区出现了两个崇月文化的国家,一个叫“西女国”;一个叫“东女国”。东女国立都于康延川(西藏昌都),因而又称“康国”,其国以女为王,其王为汤滂氏,并保留了崇月文化特征。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大业 4 年(608 年)汤敛臂为东女国女王,号“宾就”;其国东西有 9 日程,南北 20 日程,境内有 80 余城,4 万余户,胜兵万余,鼎盛时期其国西拓至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南拓至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区,为藏东强国。隋大业 4 年(608 年)隋炀帝遣使诏汤敛臂入贡,被其拒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李渊灭隋建唐,同年松赞干布出兵东伐康国,汤敛臂战败,率弱水、悉董、清远、咄霞、哥邻、逋租、南水、白狗八部杂戎放弃康延川之都,迁至四川茂州地区,于岷江西岸立国,号“西山八国”。汤敛臂为联 70

P:72

合大唐共抗吐蕃,主动向唐高祖入贡,唐高祖李渊封汤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以其国为大唐西南屏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唐玄宗封西山八国汤曳夫为“归昌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唐玄宗天宝元年汤曳夫归国,西山八国发生内乱,汤曳夫被罢黜,西山八国废除女王制,中国最后一个母系社会政权消失。汤滂氏一部进入云南迪庆,融入云南藏族之中,因此云南藏族有汤氏。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洱海周围地区形成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蒙隽诏、越析诏、 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等 6 个部落,史称“六诏”,“诏”即是王的意思。乌蛮属于槃瓠汤古王的后裔,因是崇日部族,故称“乌蛮”。乌既是太阳,因而太阳又称“金乌”,俗称“三只脚乌鸦”。云南傈僳族为乌蛮分支,其族每至传统节日,必集于温泉边沐浴歌舞,因而称此俗为“汤泉诗会”。因崇日族称热水为“汤”;崇月组称热水为“温”;因而,可知傈僳族保留了乌蛮崇日文,而云南傈僳族中有汤氏。白蛮是白帝汤挚后裔,汤挚又称“金天氏少昊”。《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汤挚以柏树为社树,因此诸侯又称其为:“柏皇氏”。称其族为:“白人”、“白伙”、“白尼”、“白族”、“貊族”,而其居地则曰:“白山、白水、白城”。商殷时期,迁居北方的貊族被称为“僰人”,其酋长为“僰侯”。《路史·国名记》曰:“僰,僰侯国。”因僰侯负责在荆棘丛中刀耕火种,故而又曰:“棘人”、“焚人”;僰人与崇月部族的殷人融合,因而殷人所居之地称“棘”。商殷王朝灭亡后,僰人西迁四川与羌人融合,南朝宋裴驷《集解》引徐广曰:“僰,羌之别种也。”僰人所迁徙之路曰:“僰道(四川宜宾)”,僰人由四川进入云南,沿途在四川洪县、锡连、高县、兴文、宜宾和云南盐津、威信、楚雄、昭通等地留下大量僰人悬棺。僰人进入云南后被称为“滇焚”,散居在洱海地区与蛮族融合。由僰人中分出的白狼族、白狼楼薄族,其族酋长保留了汤(唐)的符号,在汉代成为云南两个强大部族。汉明帝永平中期白狼王汤取(又名唐取),率部归附汉廷;汉和帝永元 12 年(100 年)白狼楼薄部首领汤缯(又名唐缯)亦率种人 17 万内附。 唐玄宗开元 26 年(738 年)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封蒙舍诏主皮罗阁为“南诏王”。蒙与汤同义互假,蒙古即汤(唐)古室韦,吉林靖宇县满族人聚居区的濛江又称“汤河”,因而蒙舍诏即汤舍诏,至今在云南永北仍保留有汤诏伍地名。云南曲靖为唐王朝与南诏国的通使要道,因蒙与汤同义互假,故称“汤麻顿”。南诏国因受青藏地区的吐蕃国的威逼利诱,南诏王阁罗凤时期叛唐归顺吐蕃,因南诏为崇日部族,所以改称“日东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日东王阁罗凤死,其孙异牟寻继位。因吐蕃国对日东国残酷压榨、重税盘剥、征调军队、侵占关卡,使日东国苦不堪言。因而日东王异牟寻密通唐剑州刺史韦皋,希望重归大唐,韦高立即派节度巡官崔佑赴南诏国联络。时吐蕃赞普也派来使臣,将日东王“赞普钟”(“钟”在白蛮语中为兄弟)南国大诏待遇,降为“日”(“日”在白蛮语中为臣),异牟寻恶吐蕃降低其名号,则于唐德宗贞元 10 年(794 年)杀吐蕃使臣,其与大唐使臣在“沧山盟誓”,叛吐蕃而归唐。日东王异牟寻复接受大唐封号称“南诏王”。南诏国最盛时期,南诏国地域包括云南全部、 四川大渡河以南、黔西及缅甸、老挝部分地区。唐昭宗天复 2 年(902 年)南诏国郑氏篡位,建“长和国”,南诏王历 13 王,统治 200 余年而亡。云南历经赵氏天兴国(928~929 年)、杨氏义宁国(929~937 年);五代时期,后晋高祖天福 2 年(937 年)义宁国政权落入白族段氏手中,建立“大理国”。白族为僰人白蛮后裔,汤氏为云南白族中大姓,所以在大理地区保留有汤涧、汤邓、荡顺、汤乾、汤天村、汤家庄、汤巅冲沟等地名。因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白族汤氏又称“唐氏”。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 年)广源州(越南与广西毗连地区)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武装起义,越南、广西的壮族汤氏纷纷加入到侬智高的起义队伍之中。壮族又称“俍族”,为南蛮族汤狼氏后裔,因而,崇尚狗王汤槃瓠。南蛮族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融于壮族汤氏之中。宋仁宗皇祐 4 年(1052年)侬智高进占邕州(广西南宁),自立为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皇祐 5 年(1053 年)宋仁宗派宣抚使狄青率宋师进剿大南国,侬智高战败遁于云南大理国。大理国王唯恐祸及自身,因而将侬智高杀死,壮族汤氏余部则散居于云南各地。明神宗万历年间阿迷州(云南开远市)壮族汤氏已经成为当地豪族,其首领汤嘉宾成为壮族土司普名声的连襟。明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普名声起兵抗明,汤嘉宾积极响应,成为普名声部先锋大将。清顺治 5 年(1648 年)8 月南明大将李定国镇压了这次轰轰烈烈的壮族大起义,汤嘉宾被押往昆明处斩,其汤家军也作鸟兽散,散居云南各地。 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西北蒙古族人撒喇唿是元蒙古宪宗麾下的一员大将。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 年)9 月撒喇唿随忽必烈率蒙古军入滇灭亡大理国,奉命驻守云南大理,遂定居于此。撒喇唿九世裔孙改为汤氏,率族迁居云南蒙自县,至民国 16 年(1927)已传 22 世,蒙自县有其后裔 100 余户,约 5000人。因而,云南又增加了蒙古族、回族汤氏。元世祖至元 16 年(1279 年)南宋灭亡,江西武宁上举汤氏,为避祸迁居云南滇南,成为云南汉族最早的汤氏移民之一。 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明洪武年间,沐英率军入滇,东瓯王汤和长子汤鼎任左军都督佥事,率领由安徽、江苏汤氏参加组成的汤家军随沐英征滇。云南平定后,汤鼎病逝于云南,汤家军奉旨镇守云南各卫所,建立军屯制。其中有一大批汤氏子弟以军功封为云南都督佥事、指挥使、千户、百户之职,并准许世袭。安徽人汤义,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归附朱元璋部,为建立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勋。明太祖洪武 32年(1399 年)汤义从沐英平定云南,以军功封云南腾冲后所百户,统卫兵 112 人,遂定居于腾冲,因而云 71

P:73

南腾冲县有汤家寨、汤家营、汤家小寨、汤家庄、汤家山,而云南中甸县有明代卫所汤堆、汤满,云南永北直隶厅屯有卫所汤诏伍(每伍由千户或百户领之)、云南曲靖市有汤家营、云南思茅县震东乡有老汤寨、云南芒市有汤寨、云南马关县小坝子镇有汤寨、云南巧家县义侠乡有汤寨,均因汤氏军屯于此而得名。 明洪武年为了加强汉族在云南地区的统治,明政府从四川调集一批移民迁居云南,四川汤氏响应移民号召迁居云南各县。云南物产丰富,会泽被称为“中国铜都”,因铜古称“金”,而金与汤同义互假,所以云南铜矿又称“汤丹”。古时有猎人在云南东川市(云南巧家县老三区向化里)发现丹矿(自然铜),于是在此建丹厂,每年产铜 500 余万斤,逐渐形成汤丹镇,为矿区政府驻地,明时称其厂为“汤丹厂”,又名汤泼。中原、江南各地的商贩和行帮不远万里纷纷云集云南,他们大量购运云南的铜矿、木材和土特产。为此,各地商帮在云南各地大肆兴建会馆,仅会泽一县就建立了百余座会馆。据《汤氏族谱》记载:应天府(江苏南京)高石坎柳树湾人汤允升,明时迁居云南会泽县城;应天府(江苏南京)高石坎柳树湾汤氏,明时迁居云南楚雄双柏县。《云南大理府志》载: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 年)四川新都人汤仰,从云南巡抚邬应龙提兵迤西,围剿安定叛军余孽,获得巨大胜利。汤仰因功历任云南布政使、按擦使、参政副使,汤仰治政清廉,为官三十年囊中无积蓄,秩满后侨寓云南大理府。随着内地汤氏大量的涌入云南,在云南形成汤氏聚居地,云南昆明有汤家、会泽县待补乡有汤德、云南宣威市克基有汤家、云南凤庆县大寺乡平河村有汤家、云南广南县旧莫乡有汤家、云南凤庆县大寺乡德乐村有汤家坟、云南嵩明县嵩明镇有汤家巷(汤氏为县中南营大族)、云南凤庆县诗礼乡永乐村有汤家村、云南云县大寨乡有汤家村、云南大姚县金币镇有汤家屯、云南广南县南屏镇有汤家坪、云南姚安县有汤家冲、云南龙陵县观音寺下有汤家沟、云南龙陵县东大街新城区有汤家巷、云南双柏县妥甸镇老汤家、云南姚安县汤家冲乡;而云南太和县、金齿县、通海县、云南县、蒙化县也都出现了汤氏的自然村寨。明惠帝时期,山东、河北因饱受战乱之苦,幸存的乡民为避祸、避难,或远迁东北、或渡江南逃,乃至土地荒芜,无力耕耘。明永乐年间,明政府为了补充劳动力,加强沿海边防,下令由云南数省向山东、河北地区移民。据《汤氏族谱》记载:云南人汤成甫,明初迁居山东文登;云南汤氏,明初迁居山东牟平水道徐家寨;云南汤氏,明初迁居山东蓬莱卫所驻防。因而,云南汤氏在明永乐年间一度锐减。 汤锦程摄于云南洱海 明末农民起义军统帅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建立“大西国”,据说其少年时在四川受到过当地富绅的欺负,因而立志要洗刷此辱;于是,张献忠在四川大开杀戒,肆意屠杀当地的富绅、学子,以瓦解明王朝在四川的根基。四川遭此大祸,几乎是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当时,湖南、湖北都是战火纷飞,无地藏身 72

P:74

的四川汤氏家族,只好随着难民流逃入云南避祸。因而,使在唐宋时代就一直领先全国各省汤氏人口的四川汤氏人口急剧下降,由前三位下降到第十位;四川汤氏大门阀也被彻底摧毁,而此时却在云南各县均出现了汤氏身影。清顺治 12 年(1655 年)明永历小王朝败逃至云南,立都于昆明,其部属中的广东、广西、南京、江西籍汤氏兵勇亦随军迁入云南。清顺治 16 年(1659 年)清军吴三桂部占领滇都,明永历小王朝垮台后,永历帝逃入缅甸,清顺治 18 年(1661 年)缅王擒永历帝献于清军,被吴三桂杀于昆明,清军对永历军民进行了大屠杀,幸存的南明汤氏军民多流入云南边地或逃入缅甸,化土著之俗,遂定居于此。有些地位较高的明朝遗老为了避祸,甚至隐姓埋名。 清置云南省,吴三桂以平西王总领云贵两省事务,随吴三桂入滇围剿南明小王朝的辽西、河北汤氏,在满清统一大陆后,奉旨镇抚云南。清康熙 12 年(1673 年)清朝裁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其麾下汤氏大将军,率领云南汤家军从云南一直打进陕西。清康熙 17 年(1678 年)3 月吴三桂于衡州(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 7 月吴三桂病死,众将拥立吴三桂孙吴世蟠为帝,退保云南。清康熙 20 年(1681 年)清军攻占昆明,吴世蟠自杀,随吴三桂进入云南的辽宁、河北汤家军败亡后,散落于云南各地民间。 清代,江右(江西)商帮汤氏开始向云南进军,尤其是江西抚州临川的商帮,其以毛笔营销打入云南市场,仅昆明就有临川毛笔匠 300 余人。元白道人到云南考察后说:“我到云南去阅兵,所到之处的民闾之长皆是抚人,他们初以商贩,而后融入地方,因为有文化,故而被选为当地的乡闾之长。而后其派人到缅甸考察,所到部落其酋长皆抚人。”由于内地前往云南之人可以在当地取得较高的政治地位;故而吸引大批农民离开家乡到云南淘金。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武宁人、清国学生汤铭、汤良臣、汤文炜、汤文焕、迁居云南普洱。江西临川人汤韵高,清同治 13 年(1874 年)至云南昆明经商,遂定居于此。江西汤氏,清代迁居云南思茅。 清道光年间,政局动荡不安,四川汤氏再次向云南江川县等地区移民。清咸丰 7 年(1857 年)2月江川县移民汤朝阳响应全国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运动,在江川县发动了农民起义,一月间聚众 6000 余人,汤朝阳率众攻入江川县城,占领县署取代知县设堂。6 月 26 日汤朝阳牺牲,起义失败,汤家军遭到残酷的镇压,幸存者离散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内地不甘当亡国奴的汤氏纷纷迁居云南开办企业、兴建农场、研究所,大批上海、北京、江苏、湖南、湖北、浙江、陕西等省的汤氏流亡学生亦迁入云南,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内地人多返回家乡,而陕西汉阴人汤鹤逸为了改变云南地区的落后教育面貌,则选择留在云南。汤鹤逸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抗战胜利后,出任云南大学文学系主任、教授。 云南是汤氏的落凤坡,明、清、民国以来汤朝阳、汤嘉宾、汤增藩等多次发动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民国 38 年(1949 年)国民党总参谋长、陆军代总司令、第八兵团总司令、安徽合肥人汤堯上将亦在云南战败被俘,汤堯余部逃入缅甸继续顽抗;四万被俘国民党人员一部分接受解放军的改编;一部分被安置在云南各地农场,参加云南建设;因而,国民党军队中的汤氏官兵散居于云南、缅甸、泰国。解放后,云南汤氏控制着云南地区的反动会道门;而国民党在云南的反共复国军司令汤固等对云南新生政权进行破坏捣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建国初期,为了稳固新生政权,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手段,所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时期,富裕的云南汤氏有不少人被专政、镇压。 为了建设新中国,国家号召海外的华侨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在云南建起了一批华侨农场,汤振藩等一批缅甸汤氏华侨为支援国内建设而回到祖国,参加云南华侨农场的建设。同时,还有大批进滇的解放军及国民党起义人员中的汤氏,转业后留在云南农场参加建设。国家还从江苏、湖南调来大批汤氏教师、党政干部支援云南建设。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河南、四川等地区汤氏为了生存,有不少流入云南谋生。因而,在云南各地区出现了汤氏小部落,多则几十人,少则十几人,使云南各县人口也开始大幅度的上升,而中原各县的人口却大幅度的下降。 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汤氏知识青年移民到云南支边;但三中全会以后,这些支边的青年大多返回原籍,只有五、六十年代的支边汤氏教师融入了云南社会;所以,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汤氏和云南当地各民族汤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汤氏聚居区,这大概是云南多民族地区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氏族文化象征吧?现在云南每个县都有一、两千汤氏人口,使云南汤氏人口一跃而成为全国汤氏人口前四位大省,这确实是个壮举。由于移入云南的各族汤氏不断的融合,在云南傣族、傈僳族、彝族、苗族、撒尼族、黎族、瑶族、壮族、畲族、苗族中均有汤氏,形成汤氏的百花齐放局面。 2006 年 1 月 16 日发表于《汤晨文化城》网站 73

P:75

江西《抚州汤氏宗谱》原序 (一)古者圣人治天下必先正人道正人道必始于定氏族故因生以赐姓祚土以命氏者所以别生分类而俾之不可紊也姓氏既定圣人虑夫薄于亲而遗夫远则又教之以尊尊亲亲而立大宗小宗之法焉宗书之传绵绵不息可谓光其前而启其后矣将见后之子孙绳其祖武又岂仅今日已哉兹因中山大夫汤子讳周者以族序来请余独嘉其有志复古寻宗究□□□世之光烈焕然不泯非纯孝之君子而何故不让而序□ 时熙宁 8 年乙卯岁秋 8 月 赐进士第太傅荆国公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年家眷侍教弟王安石拜撰 (二)予尝观乾象北极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审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四岳入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者所当鞠躬精粹,为人后者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阅汤氏谱□□□姓原知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吾世之去祖未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愧于汤氏多矣 时淳熙 3 年桂月 赐进士龙图阁翰林院侍读大学士年家眷侍教弟新安朱熹拜撰 (三)古立宗法汉肇谱学皆所以维持人心匡翼世道者也自秦兴而宗法废唐衰而谱学息其尊尊亲亲之义几不明于天下矣益谱牒之作宗法之遗意也有五善焉上知吾身之所自出一也下知宗派之所由分二也进而世居远而迁徙不紊遗三也知为望族而不忍自弃思以振之四也使后人知吾□□在相观而善以昌大其族属光荣其祖宗五也五善□□□□尊尊亲亲之心扩充而得之也故君子之学莫先于此孝□□道莫切于此奈何寥寥数百载曾未多见幸而临邑汤氏以族谱请序于予余开卷阅之始知昭武宣慰大夫万四公原出于苏乃唐时名臣也钦承简命视事福州捐身尽难卜葬于临川之飞燕投湖山而翩翩公子五人遂家于抚郡由是宗支茂盛子姓益繁寓昭武之南门城东之文昌汝北之柴埠汤坊盱江之南丰皆其一本而万殊者也情不容辞乃作而言曰世经八纬法于太史公之年表者欧阳氏也支联派属若家礼所为宗图者苏氏也其立法之不同而尊尊亲亲之义未始不同也今观是谱绘遗像而著赞词序昭穆以列尊卑远不略近不泛尊所当尊亲所当亲俾后世子孙木本水源亲疏隆杀秩然不紊名位行实生娶卒葬昭然可考是则兼乎二家之学而□□五善之美者矣吾知天必相之后之人承籍继续以传□□□夫岂寻常文字比哉予因是敬其事而乐为之序 时熙宁 3 年赐进士真德秀题赠 (四)善画山水者必有谱众有以究其原委巅末之真而不缪善习音律者必有谱众有以究其始终节奏之妙而不紊士君子生于著姓者又安可以无谱设或无谱皆不可以究其始或因官以为氏或因国以为号或因避乱而迁居或因仕宦而流寓或因商贾而忘归远近继述多不知其枝叶知本流派之源□可惜哉慨叹之下适仙源诸君子来告予曰今敝族与临川文昌柴埠汤坊合修家谱敢觊先生一言以序之余曰今世家□□嫡子而已未有谱也厥后任官惟贤莅事惟能而无世禄□□欧苏二先生恐失阖族之义迁立籍以明之自一世至十世自十世而至百世于无穷期亲疏长幼皆可知矣是谱之作其意岂浅鲜哉吾郡汤姓卓然为当代名宗今取其谱记述有据详略得宜显贵可徵微贱不弃孝子贤孙敦孝悌忠信之行习诗书礼乐之文过失相规患难相恤保族宜家永光前烈垂裕后昆俾见闻者能不健羡而奉典则哉是为序 时嘉靖 23 年 赐进士出身兵部尚书谭论顿首拜传 (五)昔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之辨莫详于谱牒之传莫大于宗法有百世不迁之祖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宗不易于下宗祖之传叙人道之本也故周礼设小史之官所以纪世次之承辨昭穆之例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敦本以追远莫善于谱矣至后之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视如秦越安能厚宗□□追崇其祖也乎今汤氏惓惓于谱牒之是辑也出自昭武宣慰大夫之后吾师玉茗先生子侄辈徐州司马如尊宿河南巡抚如叔宁南宁司马如生甫蕲州太守如钟灵外翰文林郎如季云善卿仲武文学鸿儒如述卿及予长婿孟徵次婿德廷其文章治绩之冠世特馀绪耳至性不苟孝友克敦欲统其宗为思其族播迁南北诸郡苟无谱 74

P:76

以维之则抚建始祖而外得无焕而不属乎于是集修谱系以收其族联其情叙其昭穆疏戚心甚厚也事甚美也然余闻之谱帙之作所以考古而徵前信今而传后非其裔而强援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今日之举亦为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宗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肖矣是为序 时崇祯 13 年 乡进士艾南英顿首拜撰 (六)临汝汤氏名震海内自若士先生作之也而海内之称先生必系之以临川矣临川虽号为文学渊薮而川岳之秀实钟于先生且先生亦尝寓言曰隽得江山助巨无所见而云然所以生平著作迈越千古而世之读其书者咸推曰天授然则或助于江山不信然与予不敏即获身跻玉茗之堂而究无能窥其奥幸圣天子不以朽栎弃之俾余之声称不后于天下□□□□先生提命之所致也乎予向也身侧翰苑上而宰辅下而□□以予素游先生门下兼属半子知之最悉故遇有晋接不逮□及必首询乎继先生而起之人余数两行之并辍科第者若开远维岳来贺应选孙绪新德选举贡监者若凤祖寿祖士遽大耆开先诸君子以告其景仰震惊乎汤氏恒不在人家后也噫海内之推汤氏与汤氏之震海内盛矣诚蔑以加矣则予之受荣施也又曷有极哉兹以四舅讳维岳者抵京入觐,因出其重修族谱以嘱序于余,予按图而稽,而知南门之始祖明一公柴埠之始祖明三公与夫先生之文昌里分衍盱丰宜邑其始祖则为明六公汝北汤坊其始祖则为明九公是数族者皆肇于有唐之宣慰也自今溯之将及千年族之蕃滋名公巨卿代有其人不亦宜乎而独是汤氏之子姓必思世构玉茗堂而□□以与临汝之川岳相辉映则获功于江山者不且大有□□□山耶是为序 时崇祯 15 年 状元及第翰林院侍读学士吉水刘同升顿首拜撰 (七)予屏居闲散坐靡家食思纂辑天官一书以偿日月逋债适仆童持一札来报启视乃世侄汤仲武者重修家乘而所序与予因不禁慨然曰家乘之修不犹是书之辑耶是书所纪日月斗星厘度次舍家乘之纪祖孙生息仁里卜居其其布列于下与垂象于天皆不容混也至其家之子孙亘古今不磨灭独有若士先生其人洵与日月之升恒并昭千古虽龟婢牧□□习于见闻而知之矣若夫科名接踵文章焕发先生之子则有开远,侄则有维岳嘉年孙则有孙绪新德殆如斗星经纬之□□焉是固不可不悉而志之即磊落舒□暗淡朦胧抑亦如众星之隐现出没各争明晦又何可以不纪乎此家谱所以无殊于是书也然汤氏之修而存之必取予为证以予尝随罗文止从事于先生与其子若侄同堂讲业联席操斛其开牖振发不减茂叔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始明目张胆而知古今大文章曰在天地间在人取携而莫禁锢予与大士文止千子四家获争斯文升降之任者诚莫敢忘其所自耳因憶讲课暇側聆先生道其家来自苏州温坊市万四公莅吾郡家于汝北彭源其五子明一公迁城南明二公迁未详明三公迁柴埠明九公迁汤坊万四公墓在焉明六公迁文昌之桥东又二十三世而生先生焉且由先生至于今又几历年则于今之日计天下□□无复有如先生者而先生之家必复有如先生者何也予于仰观乾象之馀而知中山氏之子星萃一堂早有以卜其不骞不崩云 时崇祯 15 年 乡进士知柳州事中宪大夫章世纯顿首拜撰 (八)尝谓祖孙作述而志谱于家犹师生授受而传统于世也先朝江右名门望族如临川汤姓者有几他如章陈罗艾继起于临川者渊源皆所自也予生也晚不幸而不及登玉茗之堂亲聆临川先生之绪论晋接临川先生之光仪犹幸而生玉茗之后私淑于玉茗后之人也予同邑司徒李太虚亲受玉茗之业尝谓予曰向与章陈罗艾同师临川汤夫子每晤玉茗堂□□□芝兰省堂尝诏吾辈为学悉从自己性灵探讨不从纸堆里作生活皆从学道精思不从帖拈中求出脱今时皆知章陈罗艾之文不知其源出于临川又谓玉茗风味道学渊源匪仅在我师生授受间而已也其箕裘克绍更代有人焉文子文孙登贤书而通仕籍者彬彬辈出不可胜计猗欤盛哉名儒之后复多名儒矣迄今内戍孝廉与果同年者有若善、卿之与小岑才优学博著述羽翼经传足徵玉茗休风于今不坠然世所虑者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若先生前代何如人乎予与小翁交三十有余年论文赋诗赠答不倦因得备问家世之隆小翁携谱以应原其先以万四公任抚州宣慰其子若孙遂分居临川之汤坊桥头柴埠南门及宜邑之仙源盱江之南丰等处各有文人□士接踵而兴玉茗其桥头裔孙也若是乎玉茗之祖功宗□□远而流长视世之虽美弗彰者不相去远甚哉先生真可谓前后有人作述无忧矣噫先朝江右名门望族谁有如临川汤氏者乎予向与太虚司徒而□慕从游之美今阅兹谱而深羡族属之盛适小岑学博有重修家乘之志因命其子青御世侄索予为序予不敏聊以是自欣仰慕玉茗之衷云而 时康熙 52 年 75

P:77

赐进士出身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南州杜果觉顿首拜撰 (九)古之姓氏由合而之分若黄帝之子得姓十有四是也后之姓氏由分而之合若汉高祖赐娄敬项伯等以国姓北魏孝文帝令其大臣改从中国姓是也本合而分之则散散必原其所以同本分而合之则紊紊必辨其所以异谱牒之修所由重欤前世周官小史之法止行于君公自晋以后士大夫稍为谱牒而姓氏之分合常在魏晋以前世次茫昧书策无徵欲一一考之是望远者必欲见其形听远者必欲闻其声也吾临汤氏为邑之右族自玉茗先生以理学文章雄视天下名儒鹊起代不乏人兹耀武飏廷诸君以重修家乘免予堂弟大震以书来京师乞其序与予予考汤姓之始自唐万四公又苏来官于抚郡时因黄巢党乱追贼殉难敕葬于汝北之飞燕投湖山其子孙遂家于兹土嗣后星罗棋布名公巨卿辈出其迁于柴埠为明三公溯其所自源远流长确有所据是望虽远而可以见其形听虽远而得以闻其声矣且夫谱牒之修将以尊祖而敬宗而收族辨本支序昭穆明婚姻成礼让其为意也深其为教也钜非徒后世尚门第示夸耀己也今汤氏之谱四修告竣能使分者合之散者聚之正以周官小史之法今将见尊卑有等亲睦日笃揆之仁人孝子之用心诚为无愧彼世之听其散而无纪紊而无辨者能不对之而态然也哉是为序 时乾隆 38 年 赐进士第翰林院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李友棠 (十)记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仁孝慈爱蔼然流于党序之间昔人所为亲亲以锡类也姻翁秉元汤先生幼父大志以先世之勋名显绩则为己任读书目过成行□于遇以例贡入成均精经史旁及象纬兴数百家之书彰彰物望重于时表始祖万四公唐僖宗时官抚州宣慰厥后居抚州城之南门及汝北柴埠汤坊城东之文昌里皆其嫡裔宋咸平进士官谏议大夫讳鹏运公乃汤坊六世祖也更传十世位一公出明初由汤坊徙居姻翁本族洋湾汤氏自是名于南郡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支分派析盛大蕃昌其名臣硕辅世德达人林若樵之海若洋之亦己盛矣第念众而易涣久而易遗自非积仁孝思出而萃其涣收其遗昭穆之序何以辨尊卑上下隆杀远近何以次生年葬月祭享冠婚大事何以考汤氏于是合族谋新其谱牒以广其仁孝之思而姻翁为局中首事上则欲绳其祖武也下则欲善其孙谋也凡属子姓备载详明逖者不患其世久而易遗繁者不患其滋大而易涣人文森布炳然灿然敦之睦之宗功祖德恍然如昨远近昭穆之叙以别尊卑上下之等以定生葬年月冠婚祭享大事以详以致忠孝名节爵秩里居无不其纪于史而汤氏之家乘真与国史表纪争光焉且汤氏建修家庙翁与董理勤劳立基定址高干坚墉工则鸠之材则庇之令先世妥祀之方布置星列有益于先人然则姻翁木本水源之思正未有艾也将见汤氏世益繁盛赫濯显耀光增前烈充塞寰宇何莫非此仁孝之思集而成之者哉是为序 时乾隆 38 年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石埭县事 (十一)根之茂者其实遂源之远者其流长家谱之修所以反本寻源不忘祖功宗德以敦睦其族姓也汤氏世为望族适侄倩出其谱牒问序与予予受而读之则知发祥于宋亳宋公子意诸为荡氏后其子侄又去草为汤其在李唐以前代有名贤僖宗时万四公以博学鸿词官抚州宣慰大夫公爱其地山水清奇遂家于临邑之彭源公子五人厥后分居而成名族第五子明九公居汤坊传十六世至侄倩支祖位一公乃由汤坊徙居南昌洋湾其后子姓繁衍日渐昌炽自唐迄今已九更年逾八百期间故家旧族多不可问而汤氏能愈久愈盛守其原谱而增修之凡所载先人爵位年寿以及居址坟墓一展卷瞭若指掌观斯谱者仁孝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白虎通曰族者凑也有聚曾之道焉尚书曰以亲九族之为言究也亲属恩爱究竟也明此义者各于其所居之处致其敦睦毋籍富贵以凌贫贱毋恃智力以欺愚懦长幼有序有无相通至于承先启后绍家声而滋大之则有志者事竟成也威凤祥麟礼泉芝草不闻有所资籍而生又况乎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远则窦峰归隐早试别驾之才星盘受餐旋居宰相之位近则直能指妄俾刘万胆落鸟台功可匡王偕徐常名标麟阁流风未歇似续犹易为力此又可徵根之茂者实必遂源之远者流必长也是为序 时乾隆 54 年 乡进士诰授朝议大夫广西布政使司履桥杜琮顿首拜撰 (十二)经籍志曰谱系以纪世族继序则谱之修也固宜慎矣然余藕怪夫世之谱成而为之叙者本于其躬任纂修之人素无徵信取以仁孝目之侧亦如宋太祖之讥翰林草制也曰俗所谓依样葫芦者是夫儗不于伦而勿顾其安此古人文词所大忌序者之妄又何怪纂修者之妄哉昔闵氏子祖子骞达者笑焉大将军不祖梁公君子韙之无非存三代之直俾百世下得据为实录奈何于其谱不容有攀援附会之诬而珥笔以弁其简端顾轻溢美其执事(转下页) 76

P:78

回复汤中华关于黑龙江汤氏的由来汤中华先生: 你好!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袁义达先生在全国姓氏人口抽样调查中得出结论,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汤氏人口密度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一,但黑龙江汤氏名人却不多,前几天我到哈尔滨参观考察,与当地政府几位局长咨询了一下,汤氏他们几乎没有碰到过。倒是我居住的宾馆因归黑龙江省邮政局领导,才打听到一位汤氏,就是你们黑龙江省邮政局局长汤孝文先生。黑龙江最早的汤氏,可以追溯到金代,就是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满族中的汤古氏、汤古拉氏、汤务氏、唐古氏、唐括氏,为了答复你的问题,我将《汤古氏改汤氏》一文推荐给你。汉族汤氏进入黑龙江地区比较晚,这是因为黑龙江一直被认为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哈尔滨地区的开发,是因为中东铁路的开通,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所以哈尔滨市是中西文化的结合部。我阅览了黑龙江各市县志,民国以前几乎没有汤氏的记载,只在黑龙江龙江卫找到一位叫汤辅的,他是明世宗嘉靖年举人,任河南新安县教谕,迁江苏昆山县丞。从他的出身就不难看出,他是军屯卫所的人,是戍边将士的后裔,因此他的祖先是明初随军迁入黑龙江的,从哪迁来的没有记载?清代严令汉人闯关东,因为这是满人的兴龙之地,为此朝廷几次颁诏全国,所以汉人没有机会进入黑龙江流域,就是进入辽宁地区的汉人也是越禁偷渡行为;但是不排除流放关外的犯官。 晚清时期,山东有位叫汤克音的秀才,清光绪年因科举废除,而弃学经商。其随父亲闯关东贸易,远至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汤克音经营讲求诚信、买卖公平、深为黑龙江嫩江东岸蒙古族杜尔伯特部所敬重,因而邀其来到嫩江东岸经商。汤克音为改善民族关系,毅然在杜尔伯特定居下来,并迎娶蒙古族姑娘为妻,渐渐亦儿女成群,融化于杜尔伯特部之中。汤克音教授蒙古兄弟汉语及汉俗,并教蒙古牧民兴农垦荒,建屋植树,使杜尔伯特部逐渐由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转为农耕定居而不复迁徙。在汤克音的指导下,蒙古牧民懂得了栽种大豆、高梁、玉米、谷子、小麦和水稻的知识,使当地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汤克音还大力兴办农场,开垦了万顷耕地,成为当地首富。汤克音在杜尔伯特部移风异俗的消息传遍海内外,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参观他的农场。俄罗斯人廓尔洛斯非常欣佩汤克音的事业,亲至嫩江东岸拜会汤克音,并花万金求购汤克音像,致使汤克音身价百倍,名满天下。但这段历史,《杜尔伯特志》没有记载,其他地区县志也没有记载,而是在民初杂谈野史中有所记载,今天齐齐哈尔成为汤氏的郡望,应该与汤克音有关,那么可以证实黑龙江的汤氏主要来自于山东。 民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和淘金,冀鲁豫人曾大规模地闯关东,黑龙江汤的地名多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挺进东北;民国 35 年(1946 年)黑龙江省解放,出了几位汤氏军政要员,均是随八路军迁入当地的。解放初期,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有不少被安置在黑龙江参加军垦,其中不泛汤氏子弟。五十年代哈尔滨建起了重工业基地及大庆油田的开发,吸引来数十万知识分子和建设大军,因而涌现出 10 几位汤氏劳动模范。六十年代的大饥荒,中原人曾再度掀起了闯关东,所以黑龙江人口剧增,达到六里六一个屯子,其中也有汤屯。文革时期,红卫兵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在黑龙江成立了建设兵团,编制为 6 个师,黑龙江由于有了这股生力军,昔日的北大荒终于变成了米粮仓。兵团战士中的汤氏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地区,但随着兵团战士的返城,兵团汤氏子弟多返回原籍,我兄长汤锦文也是其中之一。由于知青返城,使黑龙江人力资源缺乏,昔日的米粮仓也渐渐的衰落了。 清寒斋:汤锦程(2003 年 7 月 7 日)(接上页)者哉噫可嘅也夫吾临汤氏望族也文章经济代有传人其后嗣名仁号爱山者余因岁在壬戍丁太夫人骆氏难自京华归图葬兆卜吉于爱山之近里文绛左距余家百里许一时经略区画胥爱山是赖且哭吊尽哀余知爱山事霜母至孝始恍然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岂独颖考叔之谓乎居无何予遂制终而再北上矣值爱山新其家乘邮札而请序于予并其分迁图源流引及原序若干篇相示予阅之以为汤氏之本根支派才德勋名俱已详其序又何赘惟念爱山之孝德锡类故非素无徵信者比也其能为我成其慎终之道而彼况于其所自出水源本木之纪载有不自仁率亲自义率祖克慎所事者乎然则爱山之职是役也隼以周官小宗伯掌别三族之义与春秋传羽父请族之意当必体之深矣而仁孝之目亦非同于溢美者流可知矣 时嘉庆 12 年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福建大主考官侍讲学士李宗瀚顿首拜撰 77

P:79

湖南大庸三修《汤氏族谱》序 古语曰:“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今大庸汤氏三修族谱,历述 600 余年族史,皆因家有孝子,方使子姓绵延,传万代而不衰也。据考证:大庸汤氏源于安徽凤阳小西门,为大明东瓯王汤和公族亲,与明洪武帝有乡谊之情。其始祖汤忠信公,字仲达,元末因不满民族压迫,则随洪武帝起兵反元,为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创大明王朝百世基业立下不朽功绩。大明帝国初立,论功行赏,授汤忠信公为南京招勇将军。明洪武 3 年 4 月茅岗土司覃后伙同八古皮等十八峝蛮举旗叛明,汤忠信公奉旨南征,平定叛乱,以功封永定卫正三品都指挥使,准其世袭罔替。公统卫兵 5000,镇守茅岗,统辖各隘;其与阳凤关镇将朱思济大元帅、云南西平候沐英互为犄角之势,遥相呼应,保一方百姓之平安。汤忠信公因国事操劳,患疾病逝于任所,归葬故里,由其长子汤用和公袭父职,继任永定卫指挥使。永定卫历史上又称大庸,隶属于张家界市,其风景秀丽、享誉世界。汤用和公致仕后,因爱其地山水之灵秀,遂定居于此,其后衣领相继,簪笏满朝,莫非公之正气所钟是也。 湖南大庸卫旧址 大庸汤氏历史上名人辈出,明季以来,汤氏世代镇守边陲,涌现出汤用和公、汤俊公、汤文公、汤汝楫公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栋梁之才,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中叶太平军兴,大庸汤有诰公、汤启域公、汤光选公、汤光吉公、汤光苏公、汤光大公、汤光前公、汤光晖公、汤光发公、汤及鼎公等参加湘军,以武平定江南,功至封典。辛亥举义,大庸汤仁三公为武昌首义筹备委员会的五位领导人之一,为建立中华民国功垂竹帛,追授上将军衔。讨袁护国,大庸汤子模公于川东首举义旗,百战川陕功著于史;国父孙中山兴兵北伐,汤子模上将军为前敌总指挥,兵进湘鄂,聚兵十万,号令三湘,中原军阀闻知无不丧胆。国共联手北伐,大庸汤祖坛公举兵响应,亲统大军横扫北洋残孽,兵锋直抵北京城下,为全国统一首立殊功,官拜陆军少将衔。长城抗日,大庸汤子桓团长,率部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庸汤子绳营长与汤毅强翻译官,率部远征缅甸,与联军并肩战斗,终将日寇赶入大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再立新功。大庸汤氏不但武功盖世,其文治亦清史留名。明季自汤文公以拔贡授任南京兵马副指挥,大庸汤氏以科举入仕者比比皆是,汤得伊公,明以副贡生,授四川什坊县知县;汤宣公,明由附生恩赐举人,恩选州通判;汤光锷公,清光绪年以优附生,授四川南充知事。而大庸吏治最为著名的则属汤华衮公,其于清同治 6 年乡试中举人,历任辽宁朝阳县知县、河北平泉州知州、江苏高邮县知州,因其爱民如子,治绩有佳,被史称之为“良吏”,深受民众所爱戴。大庸汤氏,自古以忠孝传家,清季大庸汤应信公,五世同堂,百口同居,内外肃然无言,为当世之楷模,得旌表其闾。大庸汤氏,重视家族教育,蜚声中外的学者有汤祖育教授、汤祖臻教授、汤庸教授;而“祖”、“先”“敬”三代学界峥嵘者不下数十人,被誉为教育世家。大庸汤氏不但名杨华夏,而且领袖海外华界,汤祖育公被美国华界推为会首;汤先纯博士则受到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礼遇,与其鸿雁传书,纵论美中关系。汤氏在中国姓氏人口中位居第 90 位,而大庸汤氏在全国汤氏人口中仅占千分之一,但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至今无出其右者。今受汤毅强、汤心如、汤原华宗长之厚爱,特为大庸汤氏宗谱作序,为宗友文乃一大乐事也。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敬呈 2004 年 7 月 5 日撰文、发表于湖南大庸《汤氏宗谱》 78

P:80

《江西九江汤氏宗谱》暨《汤氏大成宗谱》序 作者:汤锦程 古人称太阳为“汤”,上古中央之国将天子比作太阳,因而“汤”逐渐演化为天子名号。中央之国天子汤古氏开天辟地、征战南北,其所迁之地被称为“汤山”、“汤水”、“汤邑”;而后,天子贵胄则以地名和先王名号为姓。周代实行避讳制度,汤姓为避讳先王名讳,而屡次更姓氏,或为殷、或为阳、或为荡。因而,造成世系的混乱、族谱的缺失。直至宋代,由殷姓改称“汤氏”,这支汤氏族谱才得以规范。但因时间久远,这支被称为“后来氏”的殷汤氏也多不知宋之前祖先出处,只能将宋之后世系整理的条理清晰。为了弥补《汤氏宗谱》上世之缺环,我结合九江地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历史的发展来谈谈九江汤氏的社会贡献及其脉络。江西九江依匡庐、畔鄱阳、万里长江环绕,沃野千里、百川归流、水草丰茂、气候宜人,适于人类生居发展,自古号“天府之国”。九江古称“柴桑”,为江西门户,雄据三省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上古时期,人类择水草而栖,汤氏先人开疆辟地,迁此筑室构屋、烧荒开田,渐渐形成都邑,富甲一方,成为九江最早的先民。九江钟灵毓秀,有华盖紫气,汤氏遂天意,建都柴桑,虎视天下,称雄海内,史称“汤帝”。因汤与阳二字互假通用,所以又称“阳帝”。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阳帝之山,……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毕沅曰:“今在浔阳柴桑县南,与庐山相连也。” 汤锦程摄影庐山 汤(唐)堯时期,大越(浙江会稽)三苗族又称“南蛮”,南蛮王汤盘氏猰貐因支持日御十日君叛乱,其和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部族纷纷起兵响应。汤(唐)堯乃令羿出兵讨伐叛军,残酷的镇压了十日家族叛乱,十日君战败,汤猰貐等诸侯被杀。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曰:“堯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堯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禽(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堯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汤猰貐是汤错十三姓中的“汤盘氏”,因盘与番同音互假,所以盘王又称“番王”,汤盘氏余部逃入江洲(江西九江)澎蠡湖,所以澎蠡湖改称“鄱阳湖”,鄱即番也。因汤盘氏聚居于鄱阳湖,所以江西上饶等地区至今仍读契为“猰”音。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案:“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湖南岳阳)西南 1 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江西九江)县东南 52 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江西)、鄂州(湖北)、岳州(湖南),三苗之地也。”因此,九江就将成为三苗族、南蛮族汤氏的聚居区,但随着中原王朝对南方的不断征剿,南蛮族汤氏逐渐被汉族同化。 汉族汤氏多尊殷商王朝开国天子汤武王为其氏族始祖,汤武王起于中山(山西运城中条山)汤里,因而殷商族无论迁居何地,均将中山地名移植于所迁之地,并以“中山”为堂号。然自周始,因避讳天子名号,汤武王嫡派后裔则以“殷”为姓,历为宋国公、魏国公,世袭罔替,名震春秋战国。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前 222 年,秦始皇将吴国、越国的地域设为会稽郡,以吴(江苏苏州)为郡治(首府),任命殷通为会稽郡守,殷姓陆续迁居会稽郡,成为吴中著姓。郡守殷通行侠仗义,其冒死 79

P:81

收留了被秦朝政府通缉的要犯、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项梁利用郡守殷通的庇护,在吴中招兵买马、训练子弟,积蓄反秦力量。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揭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会稽太守殷通立即举旗响应,但项梁、项羽叔侄为了独揽起义军大权,乃杀死恩人殷通,自己当上了张楚政权的上柱国,项羽率领吴中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屡胜秦军,最终推翻秦王朝,项羽号称“西楚霸王”。金陵(江苏南京)人殷(汤)仲钟追随项梁、项羽叔侄举义兵反秦,其捍卫溪兴,奋志渡江,克汉王有功,被封为英武公。 公元前 202 年,汉王刘邦于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诛杀西楚霸王项羽;2 月于山东曹县范水之阳称帝,定都于河南洛阳。公元前 198 年 10 月,汉高祖迁都于长安末央宫。有汉以来,殷姓门第显赫、代有明贤。据史记载:汉代殷肃任弘农功曹、殷丹任浙江会稽太守、殷蒙任江西南昌县令、殷中会任山西雁门太守。汉末,汝南人殷续[祖居野王(河南沁阳)]任北地太守(甘肃庆阳,郡治在马岭),其致仕后,迁居河南陈郡长平(河南西华),为长平殷汤氏一世祖。陈郡殷汤氏代出名贤,故而汝南、长平成为殷汤氏郡望;因而,汤氏堂联曰:“汝南世泽;汉国家声”就是指此而言。河南古称“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而汝南境中“天中山”被誉为“天下之中”。生活在天中山下的殷汤氏家族则以“天中山”为荣,自称“中山世家”。东汉时期,豫州汝南殷汤氏开始南迁,逐渐成为江南望族,并将“豫”地名移入江南,江西史称“豫章”,江西武宁史称“豫宁”,或许与此有关。两晋时期,殷汤氏世袭豫章太守,故而江西成为殷汤氏郡望。南北朝梁代时期,因九江成为河南汝南的移民聚居区,因而被改称为“汝南”。晋穆帝永和 5 年(349 年),晋穆帝拜汝南家族汤(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汤(殷)浩欲恢复中原,但江右地区财力、物力有限不足为征。汤(殷)浩为解决北伐军粮饷,其指示军队屯田,开发江西涝田千余顷,使军储完备,而后北伐许洛。北宋仁宗赵祯撰《宋钞本洪范政鉴》记曰:“汤浩北伐。”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年)朝廷拜汝南家族汤(殷)仲堪为冠军将军,上柱国。北宋仁宗赵祯撰《宋钞本洪范政鉴》称“晋柱国大将军汤仲堪。”晋隆安 2 年(398 年)7 月,桓玄、王恭、庾楷等共推汤(殷)仲堪为盟主,兴师讨伐朝廷权贵会稽王司马道子。汤(殷)仲堪一举攻占江洲,令朝廷震惊。据《南史》记载:晋安帝元兴元年(403 年)12 月,楚王桓玄逼晋安帝禅位,即皇帝位,国号“楚”;废晋安帝为平固王,迁其于浔阳(江西九江)。汝南家族汤(殷)景仁,举家追随废帝至浔阳隐居。晋义熙 6 年(410 年),广州刺史卢循乘刘裕北伐,出兵攻打豫章(江西南昌),并占领浔阳,汤(殷)景仁为避浔阳战乱,再迁至浔阳负郭南村安家,其与陶渊明为邻,遂为好友,每日共赏奇文、共赋新诗,过着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生活。晋义熙 7 年(411 年),刘裕出任太尉,慕名礼聘汤(殷)景仁为太尉参军,汤景仁随刘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晋恭帝元熙 2 年(420 年)5 月,刘裕逼晋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宋”,是宋武帝,定都建康(江苏南京),南北朝由此始。汤(殷)景仁为宋开国功臣,历宋武帝、宋少帝、宋文帝三朝元老;宋文帝元嘉 9 年(432 年)拜汤(殷)景仁为尚书仆射,汤(殷)景仁由此登上副宰相之位。汝南殷汤氏家族,自此成为南北朝时期江南五大门阀之一,世袭权贵,名震南北。 南北朝宋代,汝南家族汤(殷)琰出任江西鄱阳(九江)太守。宋前废帝因滥杀异己,宋宁朔将军何迈与汤琰等谋立刘子勋为帝。同年 11 月,事泄,何迈被诛,宋晋安王刘子勋在江州(江西九江)举兵为何迈报仇,汤(殷)琰立即起兵响应。同月,宋湘东王刘彧弑帝,自立为帝,是宋太宗明皇帝。同年 12月,宋晋安王刘子勋拒绝承认宋明帝的合法性,再次于浔阳(九江)起兵与宋明帝争夺帝位,汤(殷)琰坚决响应晋安王刘子勋的号召,发兵助刘子勋争夺帝位。宋明帝泰始 2 年(466 年)正月,刘子勋在浔阳(九江)称帝,改元“义嘉”,江南各州纷纷举旗响应;而支持宋明帝刘彧的仅有丹阳、淮南数郡。然而,宋明帝亦得到汝南家族汤(殷)孝祖的支持,宋明帝拜汤(殷)孝祖为冠军将军、假节、督前锋诸军事,奉旨征讨四方叛逆。汤(殷)孝祖统帅诸军至虎槛,扫荡南方叛贼屡有建树,宋明帝进封汤孝祖持节、都督兖、青、冀、幽四州诸军事、抚军将军,刺史如故。宋明帝为了在争位之战中取胜,拉拢西山蛮族、武都氐帅攻击江州(江西九江)。同年 8 月,宋明帝大将沈攸之攻占浔阳斩伪帝刘子勋;汤(殷)琰见故主已死,乃率众出降。宋明帝理解汤琰是各保其主,乃赦其无罪,封其为少府加正五品给事中。因而,“得殷汤氏者得天下”成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至理名言。所以,南王朝更替,都少不了殷汤氏的参与和智谋;而江西九江则是殷汤氏的大本营。 公元 589 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诏令将江南门阀殷汤氏北迁陕西咸阳,因而殷汤氏成为京兆门阀。隋炀帝时期,京兆人汤(殷)开山出任隋太谷长,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汤(殷)开山佐唐高祖起兵反隋,建立大唐,功勋卓著,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赐爵陈郡公(祖居地)。而后,汤(殷)开山随唐王李世民南征北战、讨平群雄,以军功进爵郧国公(湖北郧阳)。汤(殷)开山病死于征途,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唐贞观 4 年(630 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以汤(殷)开山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图像凌烟阁 24 功臣之一。有唐以来,京兆殷汤氏世袭罔替、衣领相继,至汤(殷)振麟仕唐,官拜荆湖(湖北)统制,功封中山郡(汤氏源于中山),谥“文毅公”,其后裔世称“中山殷汤氏”。唐中叶,汤(殷)振麟次子汤(殷)美先迁居江西南丰,其后裔分迁江西各地,中山殷汤氏则成为江右名族,并取代了陈郡殷汤氏、汝南殷汤氏、长平殷汤氏郡望。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军袭扰江 80

P:82

西,所过哀鸿遍野,江西地区的原住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外迁,九江中山殷汤氏家族开始向浙江迁徙,使九江地区的殷汤氏一度出现了真空。据浙江青田《汤氏宗谱》记载:江西鄱阳(九江)人汤彦良,字世禄,号翠峰,唐禧宗朝中进士及第,累官恩赐吏部尚书,升华益阁大学士,赠护国光禄大夫。因避黄巢之乱,迁居浙江处州(丽水)青田县碧湖。南宋时期,汤彦良后裔汤思退两度出任南宋宰相,封岐国公,荣宠当朝。因此,清乾隆翰林院侍读学士齐召南在乾隆 21 年(1756 年)为浙江《暨阳全堂汤氏宗谱》作序时写道:“汤氏宗望最著者鄱阳(江西九江),以栝苍(浙江丽水地区)有宰相岐公(汤思退)也。……岐公何人也,且必深求宗望,则由鄱阳溯长沙,又溯山东,以上不至于得姓命氏之初不止,系出殷商遥遥华胄将谁欺乎。”由此可知,早在清初,史学家、姓氏学家就已得出“唐代江西九江为汤氏郡望”的结论。 唐哀帝天祐 2 年(905 年)11 月,吴王、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死,杨行密之子杨渥袭领淮南节度使,安徽贵池中山殷汤氏家族汤(殷)文圭献策助其占领江西全境。梁太祖乾化 2 年(912 年),杨渥之弟杨隆演建立割据政权吴国,自称“吴王”,汤(殷)文圭以开国元勋,历任刑部尚书、司空,封千牛卫将军。吴睿帝天祚 3 年(937 年),吴主禅位于齐王李升,改国号曰:“南唐”,是南唐前主。汤(殷)文圭长子汤(殷)崇义服侍南唐,南唐中主李颢在汤(殷)崇义的支持下肃清国内投降势力,擢升汤(殷)崇义为平章政事、右仆射,封“范阳公”,其后曰:“范阳汤氏”。汤(殷)崇义两度出任南唐宰相;因此,汤氏堂联曰:“南唐宰相第,北宋尚书家。”宋建隆 3 年(962 年)4 月,宋定难节度使李彝殷遣使贡马300 匹于银台,大臣奏其名犯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诏令其改名为李彝兴。殷汤氏闻知,为避宋宣祖名讳而集体改为“汤氏”。南唐国属于宋国附庸,殷崇义遵照礼数,改名“汤悦”;汤悦的二弟殷崇礼,改名汤净。周世宗显德 6 年(959 年)7 月,南唐主李璟因避周军之锋,修建新都洪州(江西南昌),更名为“南昌府”。宋建隆 2 年(961 年),汤净扈驾迁都至南昌(洪都),任抚州宣慰判官,遂定居于南昌,其后裔散迁江西抚州、上饶、九江、吉安、宜春等地区,成为江西名族。宋开宝 8 年(975 年),宋太祖遣宋将曹彬、潘美讨伐江南(南唐)国,江南国粮绝,后主李煜被迫出降,汤悦随后主李煜归宋,迁居宋国都城汴梁(河南开封)。宋真宗时期,天子拜老师汤悦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祖居地),汤氏再次成为河南汝南望族、宋代一等门阀。九江因是汤氏郡望,有宋以来,汤氏出掌九江地区政权的有河北大名人汤天锡,宋真宗景德 3 年(1006 年)授江州(江西九江)刺史;江苏淮泗人汤彦文,宋高宗绍兴年出任江州刺史;江苏丹阳人汤东野、汤鹏举先后于宋高宗绍兴年出任九江知府;宋孝宗乾道年,浙江武义妃山人汤觉出任江西九江县知县;宋理宗淳祐年,江苏江阴人汤炎出任江西鄱阳太守。 北宋末期,金兵南下,宋高宗南渡,建都于临安(浙江杭州)。北方士大夫家族不甘为亡国奴,纷纷渡江南下,因受多米尼古牌迁徙浪潮的影响,各地汤氏纷纷进入江西九江地区。据《汤氏族谱》记载:宋高宗时期,潭州(湖南长沙)人汤畴,官祁阳令,致仕后迁居江西鄱阳(江西九江),史称“西汤”。又曰:宋宝庆 3 年(1227 年),古木桥(河南开封)人汤德润任饶州知府,其弟汤德清任大理评事,兄弟俩致仕后迁居九江德安县,其地曰:“汤家畈。”又曰:宋太宗雍熙年间,浙江青田县在城人汤咸任职豫宁(今江西武宁),致仕后迁居“印溪”(江西武宁升仁乡上十都)。又曰:吴越汤忻,国亡迁居江西余江,其地称“汤源。”南宋时期,各地汤氏纷纷避祸迁入江西各郡,并填补了九江地区的汤氏空白。由于,各地汤氏的迁入,使江西汤氏人口迅速增加,成为全国汤氏第一大省,约占汤氏总人口 12 万的 23.9%,使九江地区再次成为汤氏郡望。为了保护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王朝,江西武宁人汤执中,先辅佐宋东京留守宗泽平定雷泽尉王善叛乱;继之,佐江淮招讨副使岳飞讨平江南李成、曹成之乱,收复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湖南失地,宋高宗诏拜汤执中为淮西路沿江安抚使司沿江干办官,授文林郎。但汤执中淡泊名利,战后弃官归隐,被乡中尊为楷模。 九江庐山,古称“匡庐”,为龙盘虎卧之地,形盛甲于天下,自古为隐居士的乐园。唐贞元中期,浙江文学领袖、会稽僧人汤灵彻主持九江匡庐(庐山)东林寺,当地名公巨卿纷纷慕名前往参拜,聆听汤氏讲道,因而使东林寺车马喧嚣、路为其塞,汤学名满天下,为庐山理学领袖天下奠定了基础。庐山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其与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而白鹿洞书院则位居四大书院之首。宋理宗绍定 6 年(1233 年),江西余江人、建昌府(江西南城)知府汤巾出任白鹿洞书院院长,其与兄弟汤千、汤中号称“三汤”,被尊为南宋理学泰斗,天下学子纷纷慕名入洞求学,使白鹿洞书院生徒日众,虽烽火漫天,书院仍弦歌不断。汤巾潜心研究朱熹的“道问学”及陆九渊的“尊德性”;宋淳佑(1241 年—1252 年)年间,汤巾汇同朱熹、陆九渊学说,被尊为“汇同朱陆学说的开山鼻祖”,其学派被尊为“存斋晦静息淹学派”,在其侄子、工部尚书汤汉的宣传下广为流传。广东新会人汤敬升,其学宗于南派大儒陈白沙。明万历 19 年(1591 年),汤敬升授江西星子县教谕,升任江西安义县知县。汤敬升致仕后主讲于白鹿洞书院,其亲定洞规学约,因积劳过度,卒于任所。汤敬升为官两袖清风,著书立说安于清贫,因而家无余资为其下葬。于是,白鹿洞书院诸生纷纷为先师安葬集资,江西督学姜养冲闻知,檄文郡守以白鹿洞租将汤敬升归葬。清康熙 24 年(1685 年)5 月,江西南丰人、南明广东巡抚汤来贺应邀出任白鹿洞书院主讲,四方学者闻知竟相入洞拜师。汤来贺秉承程朱遗旨,亲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使白鹿洞书院重振昔日雄风,成为全国书院教育的楷模。清康熙 26 年(1687 年),康熙皇帝御 81

P:83

赐白鹿洞书院“学达性天”匾以示奖励。清咸丰年,江西南丰人、江南团练督办汤云松因病不堪军旅重负,罢职归乡主讲白鹿洞书院,其为家乡培养了大批学子,为晚清苟延残喘提供了人才保障。白鹿洞书院在一代代汤氏名师的主持下,最终成为哲学、文学、道德、宗教、教育的楷模,使其成为九江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鹿洞书院的影响下,九江地区的教育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清康熙 32 年(1693 年)江西诸公闻知汤显祖的侄子、中国著名史学家汤秀琦赋闲居家,共举汤秀琦为江西鄱阳县教谕。汤秀琦顾念乡谊,赶赴鄱阳县上任,鄱阳县官民闻知倾城而接,均以争睹“临川夫子”为快事。汤秀琦到任后,其力革学中旧弊,使鄱阳诸校焕然一新,被奉为江西教育界之楷模。九江汤氏因得到良好的教育风气影响,自宋以来涌现出一批批著名学士。据《元朝人名录》记载:宋元学士有江西九江(鄱阳、德化)人汤于、汤潜、汤仲材、汤志仁等;还有被宋代大儒饶鲁称之为“天下读书汤伯阳第一,万子静次之”的汤伯阳;以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汤雷奋。明成祖永乐 2 年(1404 年),九江汤以安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明清以来,九江汤氏先后有汤肇、汤有光考中举人;汤泰、汤中、汤敔、汤懋清、汤愈、汤敬、汤世尹、汤森达等考取贡生。清乾隆 12 年(1747 年),江西南昌人汤敬贤,出任江西鄱阳县教谕,为九江教育的延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元至正 20 年(1360 年),湖北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有谅在江西九江称帝,建立“汉国”,使九江再次成为都城。虽然,汉帝陈友谅建国时间短暂,辖域也只有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一部分,但却是留名于青史的一代帝王。汉帝陈友谅与吴公朱元璋在鄱阳湖争霸,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水战,因天不佑陈,汉帝陈友谅在九江口战败而死。据《金刚经口诀》记载:陈友谅妻为汤氏五娘,其以陈友谅原配夫妻被封为正宫皇后。因汤与潘同音通用,所以民间传说:陈友谅夫人为潘金花,被封为正宫娘娘。由于陈友谅称帝得到湖广(湖南、湖北)等省的支持,顽强抵御吴公朱元璋长达两年,给吴军造成极大的损失。汉王陈理出降后,朱元璋将一腔怨气撤向湖广,乃至千村血洗,万灶烟寒,严重的阻碍了湖广经济的发展。明洪武 12 年(1379 年),政府为补充湖南民力,颁布“立标长桥,一望之地皆属焉”的优惠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江西汤氏分迁湖广,其中包括大批的九江汤氏。据官方资料统计:明代湖南移民中,江西人占78.5%,共计 57 万人,因而史称“江西填湖广”。明代,江右商帮崛起,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九江因为七省通连、又是江西唯一的对外航运港口;所以,九江汤氏在地理上得天独厚,使经济上有很大的发展。明代,江苏东台人汤信甫出任江西九江府同知;湖南湘乡人汤仲儒出任江西鄱阳县典史;虽然,汤氏不及宋代门阀显赫,但却在经济上成为一大支柱。 清初,江西成为抗清的重要基地之一;清顺治 2 年(1645 年)6 月,左良玉副将汤执中镇抚九江,其深知南明小朝廷内部相互倾轧、难成大事;于是,汤执中随主将金声恒率部降清,其协助清军平定江西全境,金声恒以军功升任江西总兵摄提督;汤执中以平定九江、宜春、上饶、抚州、宁都、吉安、赣州之功升任江西副总兵。清乾隆年间,江西九江人汤维先,亦以军功升从二品花翎副将。由于,清初战乱,使安徽、河南、四川、湖北人口损失巨大,为了补充这些省的劳动力不足,恢复当地生产,清政府从全国人口密集度最大的江西向安徽、河南、四川、湖北移民,所以安徽、河南、四川、湖北汤氏大多认为自己是江西的移民后裔。清代,九江成为南方八省“南槽北运”的集散地。清乾隆初年,河北南皮人汤之启出任江西九江卫督运千总,其为保证京师的南粮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九江成为我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因而,吸引了江西内地和湖北汤氏来九江经商。由于,清代九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上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使九江地区戏剧名扬赣鄂两省。清嘉庆年间,在南昌地区流行的弋阳腔、宜黄腔、青阳腔和湖北汉剧诸腔合流,形成一种“乱弹班”。清嘉庆 4 年(1799 年),江西德安人汤大荣、汤大乐兄弟在乱弹班影响下,先后在南昌乱弹班和汉口汉剧班搭班唱戏,逐渐成为台柱子。清道光年间,汤大荣、汤大乐兄弟载誉归乡,在汤家坂组织起“汤家戏班”,专门排演黄皮戏,所演剧目 50 余出大本,30 余出小本。汤家戏班在德安、星子、永修、九江、都昌等地区巡回演出,逐渐成为西河地区的著名戏班。清道光 30 年(1850 年),汤大乐应星子县温泉汤家之邀前来教戏,建立了星子县第一个弹腔戏班,角色分为十大行,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演出剧目 30 余出。汤大乐创立的“星子大戏”,因主要声腔为皮黄,因而又称“弹腔戏”。在汤大乐的影响下,星子大戏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时,各地除增修大量戏台外,村村供奉乐王菩萨,每年 8 月 28 日做“乐王会”,祭祀“戏神”。清光绪 8 年(1882 年),星子大戏被正式定名为“西河戏”,因而有“西河水流经星子”之谚。江西星子温泉人汤再树,因受汤大乐影响,开始学习“星子大戏”,并成为湖北“汉剧班”的台柱子。清光绪 15 年(1889 年),汤再树回到家乡加入“义和班”,其从湖北带来一批新的剧目,改造了星子大戏老唱腔,大大丰富了西河戏艺术,使义和班迅速扩大,声名远扬,永修、德安、九江、都昌等地纷纷慕名邀请义和班演出,使西河戏进入鼎盛时期。汤再树因艺德高尚获奖挂牌多次,被当地人誉为“夜皇帝”、“夜沙帽”、“夜官”、“戏櫃”,并被编成故事广为流传。西河戏深得九江地区人民的喜爱,逢年过节,村村演唱已成乡俗。 清光绪 24 年(1898 年)6 月 11 日,清光绪皇帝标新立异,启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宣布变法,浙江杭州人汤寿潜的维新思想,则成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武器。但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同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在守旧派的支持下发动了“戊戌政变”,百日维新惨遭失败。维新派失败后, 82

P:84

蜕化变成保皇派,因其不再具备领导中国政治潮流的作用,逐渐淡化出了历史舞台。而国内新兴的政治力量,被分化成为以张謇、汤寿潜、汤化龙为首的立宪派和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派,两派为了中国的未来,都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政治目标。清光绪 28 年(1902),江西德安人汤祚贤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其回国后,在赣州发起组织“赣学会”,成为立宪派的支持者!清光绪 30 年(1904 年),黄兴于湖南长沙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此时汤祚贤已经看到立宪派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政治命运,因而其积极响应黄兴号召,秘密加入华兴会,负责联系江西会党参加反清斗争。10 月 23 日,长沙起义起义失败,黄兴化妆出逃至上海与汤祚贤回合,准备潜往日本。11 月 20 日,黄兴与汤祚贤在上海不幸被捕,两人冒充是江西购械委员郭人漳(革命党人之一)的随员,因此才幸免于难。11 月 29 日,汤祚贤与黄兴经讯明保释出狱,二人东渡日本,汤祚贤因而名声大震。清光绪 31 年(1905 年)8 月 5 日,黄兴领导的华兴会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汤祚贤成为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清宣统 3 年(1911 年),汤祚贤奉命回国,秘密联络“赣学会”成员,准备武装起义。清宣统 3 年(1911年)10 月 10 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成功,但因群龙无首,则公推湖北浠水人、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会长汤化龙为湖北军政府民政长。因满清政府以立宪派名义成立的“皇族内阁”,使朝廷失信于民,因而导致立宪派全力支持革命派的夺权斗争。在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会长汤化龙的号召下,江南各省咨议局纷纷联合革命党起义,宣布各省独立。海军参谋长汤芗铭也响应哥哥汤化龙的号召,在九江率领大清水师起义,被推举为起义海军司令,回师武昌抗击清军,保卫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因汤氏兄弟在武昌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华民国成立,汤化龙被推选为首届众议院院长;汤芗铭被推举为首届政府国务委员、海军部次长兼北伐军海军总司令。同年 11 月 5 日,杭州新军发动武装起义,拥立浙江咨议局议长汤寿潜为浙江都督,汤寿潜令朱瑞统率浙军,会同苏军合攻南京;12 月 2 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为中华民国鼎定江南奠定了基础。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江西,汤祚贤积极响应,他以赣学会保卫地方治安为名,向警察局借来 80 支毛瑟枪,筹组民团,准备起义。同年 11 月 5 日,汤祚贤策动巡防军统领刘槐森起义,赣州光复后,汤祚贤出任赣南宁行政署长官。同年 12 月 14 日,各省都督代表将会议移至南京;12 月 29 日,17省都督代表推选浙江都督代表汤尔和为会议主席,主持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汤尔和主席代表全会赴上海迎接孙中山先生至南京就任临时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元年(1912 年)10 月,江西都督李烈钧任命汤祚贤为江西省议会六大选区第二选区赣州监督,汤祚贤当选为江西省议会议员,历任赣关监督、景德镇统税总办、司法部上海市执行律师,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为九江汤氏在历史上竖起了又一块历史丰碑。 民国成立后,九江成为重要的经济集散地,湖北鄂城人汤济川随父亲迁居九江经商。民国 8 年(1919年)5 月 4 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汤济川积极响应,被推选为武汉学生运动领袖之一。6 月 3 日,汤济川等率领文华书院、中华大学等校学生冲上街头,进行爱国宣传,反动军警逮捕学生 9 人,殴伤汤济川等数十名学生,时称“六三惨案”。6 月 12 日,在武汉学生运动的推动下,武昌商界宣布全城罢市。6 月 13 日,警务处长崔振魁被迫辞职,保安队长被撤职查办,武汉“六一惨案”中被捕的学生被释放,三镇商户全部开市,使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7 月 30 日下午 4 时,恽代英到九江拜访汤济川,他们一同到九江三中宣传革命思想,由此推动了江西九江学生运动。民国时期,江西九江人汤秸成为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留学美国,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中国 13 所教会大学之一)校长、金华大学校长,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九江市行政区域下辖九江、永修、瑞昌、修水、德安、彭泽、武宁、星子、都昌、湖口等县,这些县中都有汤氏家族聚族而居,并具有独特的家族文化。其中最负盛名的汤氏聚居地是江西武宁汤氏和江西德安汤氏,历史上被誉为“科举世家”、“忠义世家”、“戏剧之家”。俗话说:“家有谱,如国有史。国有良臣,国亡而史犹著;家有孝子,家分而谱长存。”2006 年 12 月,江西九江汤氏宗亲会为弘扬家族文化、收族敬宗,联合江西、湖北、安徽、陕西四省 52 县汤氏宗亲会联修宗谱,此为全国汤氏最大一次联修活动;我有幸应邀出席了此次修谱大会开幕式,并受聘为《汤氏宗谱》联修编委会名誉总编。为了修一部全谱、实谱,汤金生、汤循等宗亲受全族之托,奔波于上海、江西、安徽、河南等数省,收集整理了大批的史料和遗存的《汤氏宗谱》,为此次联修宗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编委会成员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在汤恒春主编的带领下,兢兢业业的耕耘,为给后代子孙留下一部真实的家族史而不辞辛劳;各省市县参加联修的宗亲代表,为了此次联修成功,不远千里寻根问祖、统筹经费,充分的体现了汤氏宗亲敬祖敬宗的手足之情。2008 年新春,历经两年的谱修工作终于告竣,九江汤氏宗谱联修编委会推我为新谱作序,为不辜负宗亲的重托,特撰此文以告慰先人在天之灵,并鼓励后人学习前辈拼搏奋斗之精神,再造和谐社会、文明盛世,为国争光、为家族争荣!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 2008 年 3 月 10 日撰文、发表于《西九江汤氏宗谱》暨《汤氏大成宗谱》 83

P:85

贵州惠水《汤氏宗谱》序 作者:汤锦程 2012 年 10 月 10 日,我应贵州惠水县永红牛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克林宗长邀请赴夜郎考察五日,并应惠水县《汤氏宗谱》编委会之托为《汤氏宗谱》作序。 据史记载:周时,贵州为夜郎国辖区;唐为黔中道,因夜与黔同义,故而贵州简称“黔”;贵州惠水县古有“黨古乡”,现名“雅水镇”,因黨从黑,与黔同义,由此可知惠水县有夜郎国的文化基因和地名承传。惠水县四面环山,中部盆地被称为“坝子”,全县有 7 万亩良田,被誉为“高原上的江南”,能养精兵 10 万,故而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夜郎国的腹地。 汤锦程与贵州惠水县汤氏编委会在汤克林宅合影 唐高宗总章 3 年(670 年),大唐政府在贵州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置“汤望州”,隶属戎州都督府;南唐政府亦在贵州永城镇置“汤望州”,彝语曰:“卧这”。通过地名研究可知;南唐之前,贵州布依族、苗族中就已有汤氏部族,而清末民初丹寨县龙泉镇中华村斗魁寨汤欧友就是苗族中著名苗医。 明朝初立,大夏政权割据川蜀及黔北。明洪武 4 年(1371 年),朱元璋拜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统兵平定四川,夏主明升出降,贵州北部划入中央版图,汤家军因镇守边关而留居黔北。 明洪武 13 年(1380 年),朱元璋拜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军攻取云南,元梁王败死,属郡皆下。继之,傅友德与副将沐英分道平定乌撒(贵州威宁)、东川(云南会泽)、建昌(四川西昌)、芒部(云南镇雄)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明洪武 17 年 2 月 15 日,明政府将乌蒙(云南昭通)卫迁移于毕节,改称“毕节卫”,隶属于贵州都司,云南都指挥同知汤昭奉命率部镇守毕节卫,准世袭贵州毕节指挥,汤昭以木柱栅栏护卫军营,可谓毕节建城之肇始,因而安徽定远汤氏是有史记载最早进入贵州定居的汉族汤氏家族。 明洪武 18 年(1385 年)7 月,贵州黎平侗族人吴奤反叛,古州蛮十二州长官群起响应,连兵 20 万,割据 12 州,攻占贵州、湖南、广西相连的广大地区。信国公、征虏将军汤和再次披坚执锐,统率 30 万明军入黔平叛。汤和督军分兵四路夹击叛军,一举光复 12 州,吴奤被俘,送南京处斩,湘黔粤即定。汤和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在贵州广筑卫所,留兵戍守,其除置官设卫外,并推行屯田制,使屯军和家属立寨安居。汤和奉旨以“调北填南,移民就宽乡,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入黔中,由官府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就地聚族而居,形成屯堡,史称其民为“屯堡人”。汤和完成使命凯旋还朝,汤家军分镇贵州各地,形成贵阳、盘县、遵义、毕节几大汤氏军屯区,这是中原汉族汤氏家族大规模移居贵州地区的历史记载。 贵州汤氏初以军功世袭扬名于世,至明代中期则改以诗礼传家闻名于时。据明清两朝统计,仅贵州宣慰司(贵阳)汤家寨就有十余人考中进士、举人。尤其贵州宣慰司人汤冔,师从明代儒家宗师王守仁;明正德 16 年(1521 年)参加会试中进士,官居甘肃巩昌府知府。王守仁病逝,汤冔为纪念恩师而创建“阳明书院”,后弃官回乡设帐推广王守仁学说,使黔派文学横扫西南,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坛宗派,汤冔被尊 84

P:86

为黔学派旗手。 明成化 12 年(1476 年),中央政府在惠水县设置“程番府长官司”,辖境相当于今贵阳、开阳、惠水、长顺、修文、息烽、贵定、龙里、罗甸等市县。因其地处万山之中,蛮僚杂居,候补官员皆不肯前往,吏部特擢升从六品太仆寺丞邓廷瓒为知府,前往赴任。明隆庆 2 年(1568 年),程番府长官司移治贵阳,次年改名为“贵阳府”;而将程番府旧址更名为“定番府”,因而惠水是贵阳府的前身,是贵州省的旧治。 惠水汤氏起源较晚,因谱牒在文革中被毁,故而至今无法确定源流。10 月 11 日,为了弄清惠水汤氏源流,我在全国著名教育家汤德慧、全国著名林业专家汤德鹏宗兄弟陪同下专程赴惠水县汤氏发源地猪场寨寻根问祖。猪场寨地处“三宝联营”,为惠水十二景之一,因其地据韦番与红番(惠水有八番)之间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必经之处。因猪场寨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达,全寨拥有良田 200 余亩,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惠水最为富裕的坝子。而今猪场寨的古风已经被新式的欧式建筑风格所取代,老寨门没有了,寨门两旁的教会和土地庙也没有了,仅存的几栋残败不堪的老宅还依稀可见黔中的古建风格,墙围采用鹅卵石建筑材料,而屋瓦则是由石片铺成,一些坍塌的老宅上还保留着精美的门雕和窗雕,但族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 汤德鹏宗长介绍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在成都创建大西国,其部祸乱周邻,贵州亦深受其害,宣慰司(贵阳)汤家寨汤氏被迫四迁避难,史称“丁亥之变”,其中有汤氏迁居惠水,故有惠水汤氏源于贵阳之说。汤德慧宗长补充说:据贵阳宗亲回忆:民国时期,贵阳汤家寨修谱时,惠水县宗亲还派专人参加了同修,等于认同贵阳源流之说,但这种观点却遭到惠水县猪场寨汤氏的质疑。贵州大学著名厨师汤克武宗长请出《惠水汤氏字派歌》,其中记载:惠水县猪场寨始祖汤贵云源自于四川猪屎街,并有碑文为证。 为了弄清楚猪场寨汤氏的源流和迁徙年代,我坚决要求去蚂蚁坡汤氏墓地查看始祖墓碑。此时,正直秋收,宗亲们都在地理抢收稻谷,汤德礼宗长闻知我要去祖坟山考察,立即放下手中活计,带领我们前往“蚂蚁坡”,我们踏着泥泞小路翻过一座丘梁,跨越一条小溪,爬上对面的蚂蚁坡。汤德礼宗长介绍说:“华国锋主席提倡‘农业学大寨’,邻村奉命来蚂蚁坡修造梯田,将汤氏祖坟山上的祖坟墓碑都给刨了。汤氏族人纷纷上山向他们求情说:‘谁家没有父母啊!请大家手下留情啊!’最后总算将始祖墓和始祖妣墓保留下来,其余祖墓尽毁于一旦,故而人为截断了祖源信息。”在汤德礼宗长的指点下,我们在荆棘丛中找到了猪场寨始祖“汤贵云”和始祖妣杨氏墓碑,通过碑文可知,两块墓碑立于清乾隆 30 年(1765 年),是汤贵云的孙子汤学杲、重孙子汤理、重孙子汤智等补立。由此可以推算出汤贵云公是于清康熙年间迁到猪场寨开基立业的。 汤锦程看望贵州惠水县汤氏家谱编委会委员 汤德鹏宗长为证明祖籍四川说,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距猪场寨一箭之遥处有一座学校名为“惠水三中”,原名“六坡小学”。据史记载:民国时期,猪场寨汤永祺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建了惠水县第一所民办学校“六坡小学”,被誉为“惠水教育先驱”。惠水县历史上曾有江西会馆、湖广会馆、江南 85

P:87

会馆、四川会馆等,因惠水汤氏始祖源于四川,所以四川同乡会推举汤永祺为惠水县四川会馆馆长。惠水县猪场寨汤氏原以弹棉花为家族产业,自“六坡小学”兴起,猪场寨汤氏开始注重文化教育,至今已经培养出 20 余位大学生。 猪屎街的地名,在贵州汤氏家谱中多有记载,比如:贵州毕节族谱曰:始祖汤绍先兄弟七人由应天府(江苏南京)猪屎街竹子巷迁居毕节;贵州盘县族谱曰:始祖汤盘公系应天府上元县猪市巷人氏,明洪武2 年(1369 年)苗匪作乱,吾公投随四五爷奉命南征到夷地。洪武 4 年(1371 年)册封为武略将军。由此可知:猪屎街又称“猪市街竹子巷”、“猪市巷”,是南京上元县的明代地名;唯独贵州惠水县汤氏族源于“四川猪屎街”,虽地名相同,但行政区域不同。我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地名移植所致,即应天府猪屎街汤氏将家乡地名移入四川,再由四川猪屎街迁移到贵州惠水县猪场寨。猪屎街、猪市街、猪场寨的地名文化都凸显出一个“猪”字,即“猪市”,因讹传而成“猪屎”。但明洪武帝朱元璋因避讳猪,故而明代称猪为“豕”,也可音译为“竹”;所以,猪屎这种具有羞辱的贬义词绝不会在明代出现,很有可能是清代后人修谱时,以讹传讹所致。假若这个这个地名成立,惠水县汤氏应是由江苏应天府(南京)猪屎街竹子巷先迁至四川,再迁入贵州惠水,因而将迁徙地名移入惠水,保留了远古信息。 汤锦程应邀出席贵州惠水县汤氏家谱研讨会 据民间统计,汤云贵子孙分布于贵州惠水县、黔西县各乡镇,至今繁衍 11 代,约 200 余户,千余人众。因蚂蚁坡祖坟之地,从堪舆学上分析为“两山夹一溪,辈辈有出息”。为此,猪场寨人杰地灵、辈出人才,今日汤云贵的子孙惠水县永红牛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克林、黔西客运公司总经理汤孝余、惠水县纪委副书记汤德义、惠水县永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德勇等都是贵州政坛商界的精英人物。 我的家族与贵州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被日寇封锁,为了打通唯一的国际后援线,民国 28 年(1939 年)7 月,我的外公翟本槐率领全家老少三代十余人,由湖南常德出发,经贵阳、惠水、安顺、黄果树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云南昆明、曲靖,出任“滇川公路”责任工程师,为支援全国抗战,外公翟本槐参与指挥修建了云南、贵州、四川各个路段的工程。民国 32 年(1943 年),外公翟本槐奉命率领四辆新型载重汽车和宣威驾校八名驾驶员携带全家老幼自云南昆明出发,经贵州至四川蓝田坝,完成了全线试车工作。2010 年 11 月 3 日,为了抢救拍摄外公翟本槐在抗战中的历史遗迹,我由重庆、四川、云南一路寻踪到达贵州贵阳,并专程到南明河“甲秀楼”及“翠微楼”,又称“忠烈祠”,祭拜了贵州辛亥革命的的先贤、我的江西临川老乡黄济生、王若飞舅甥。今有幸在汤克林董事长的安排下,重走了昔日外公翟本槐率领全家走过的贵阳、惠水、安顺、黄果树历史轨迹,让历史证明我的家族与贵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亲情。今能为惠水《汤氏宗谱》作序是我的荣誉,我感到光荣和骄傲。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 2012 年 12 月 18 日发表于《汤家村》网站 86

P:88

浙江永嘉新宅重建宗祠序 吾地之东有卧岗九曲,南有涟漪璇溪,西北有山盘亘而来,绵延东展起伏成龟。宗祠建龟山麓,枕龟山观楠水,群山怀抱,山列画屏,溪流萦绕,修竹苍翠,峰峦迭嶂,不减武夷之风光矣。 人于祖宗亦然,汤氏之族源于成汤,自千六计义公于洪州石笏,迁居括苍龙泉,十一世祖讳思退公二度官居南宋宰相,爵岐国公,至十五世乾六公游瓯越四十六都定居渠川,已八百年久,子孙昌炽,分居成永嘉汤氏八派。二十六世祖寿荣公选居新宅,近六百载。原宗祠建于清同治己巳年。共和国定为二战期革命活动根据地。先贤创业维艰功不可没,斗转星移祠木料圯数历修建实难支撑,共和乙酉年戏台和前进及二厢倾,墟达数载,实有失雅之嫌,愧对祖宗先贤,适逢盛世,励精图治,继往开来,方兴未艾,重建宗祠,功德千秋,责无旁贷,则众望所归矣! 共和壬辰年村能人贤士,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重建宗祠四处奔波,其差旅、交通、通讯、误工等费零支付,进行筹集资金,承担重建要务,宗祠坐庚向甲兼申寅,向位依旧,匾额“日新堂”,是年五月奠基十一月廿二日子时上梁结彩吉,继共和次甲午年正月初八日落成开台庆典大吉,历时一年八月余,共费资贰佰万元之多。 宗祠采砖木钢混组合,造型雄伟壮观,二层二进五间两厢结连 ,画梁塑栋,螺式台顶,龙头飞檐,朱门黑对,流光异彩,纹饰门拱,顶歇山重檐,铺盖流璃瓦,仿古城楼而建,亭台楼阁,祠貌巍峨,小阁流苏,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与时俱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创业之毅,谈何容易,率先垂范,当启后昆,修谱之期,载册备考! 本族裔孫汤时标敬撰 岁次共和次甲午年桂月 吉旦 87

P:89

中国变法先驱汤寿潜 作者:汤锦程 汤寿潜,浙江仁和(杭州)天乐乡(今萧山县进化镇)人,原名汤震,字哲仙,汤沛恩长子,清咸丰5 年(1855 年)生。汤寿潜幼从父学,尤喜经学,其满腹经纶,少已名满乡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汤寿潜娶叶维松之女为妻,其将家庭内务交给叶氏照管,而后赴杭州、上海学习典籍,并奔走南北考察水利。汤寿潜提出《分河》、《东河》、《北河》等治水主张,得到山东巡抚张曜的赏识。清光绪 12 年(1886年),汤寿潜应张曜之聘赴山东出任幕僚,其在幕府多有奇策,深得张曜的喜爱。 汤寿潜 清光绪 14 年(1888 年),汤寿潜参加乡试中第 6 名举人;清光绪 15 年(1889 年),汤寿潜授内阁中书,入朝为官。清光绪 16 年(1890 年),直隶五大河同时泛滥,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汤寿潜为此茶饭不思、寝而复起,一心谋划治河大计,并怀着匡世济民,改变中国积弱受侮的局面而首倡变法。同年,汤寿潜出版其鸿篇巨著《危言》一书,倡导发展新式工矿、交通、邮政;开放口岸,增加关税;改官库为银库;革除税弊,扩充财源;兴农田水利,解决满蒙旗丁生计;节约财政开支等改革思想。其洋洋 50 万言,使朝野为之震动;因而,汤寿潜被称为“华夏第一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世称其为“中国最具远见的经济学家及法学家”。 清光绪 18 年(1892 年),汤寿潜参加会试中第 10 名贡生,殿试二甲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清光绪 20 年(1894 年),汤寿潜改任国史馆协修,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与工部尚书孙家鼐非常欣赏汤寿潜的变法维新思想,共同将其《危言》一书推荐给光绪皇帝,使光绪皇帝对变法维新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年,汤寿潜以知县归部铨选,授山西乡宁县知县;旋改任安徽青阳县知县。汤寿潜为避官场腐败,到任三个月,其即以父老而乞归。汤寿潜应浙江金华丽山书院之请出任山长(校长),其随即游历诸省考察经济,广泛推行其改革思想。湖广总督张之洞久幕汤寿潜学识,礼聘其为幕宾。清光绪 21 年(1895 年)3 月 18 日,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和慕名召见汤寿潜,他听了汤寿潜对时局的评论后非常赞赏,其赞汤寿潜“于时事相有识”、“必为好官”。 清光绪 21 年(1895 年)5 月 2 日,来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合 18 省 1300 余名举子赴都察院递交《上皇帝书》,倡议国家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清光绪 24 年(1898 年)6 月 11 日,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提出的变法倡议,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翁同和与孙家鼐共荐汤寿潜入京参政,光绪皇帝知汤寿潜是变法的始倡者,亦希望得到其对新政的支持。于是光绪皇帝两次下诏宣汤寿潜进京朝觐,但汤寿潜因母病在床居家尽孝,因而上折请求缓行。因维新变法运动触及到守旧势力的共同 88

P:90

利益,所以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守旧派极力怂恿慈禧太后废帝。同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在守旧派的支持下发动了“戊戌政变”,于菜市口刑场处死主张变法的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先后逃亡日本避祸,维新变法仅存百日而宣告失败。汤寿潜虽是变法首倡者,因没有出任维新派之职,故而幸免于难。 清光绪 26 年(1900 年),中国北方各省兴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但却遭到清军的残酷镇压,而各国公使团亦借机调兵来华以武装干涉义和团运动。端郡王载漪欲借义和团的力量抗击英、法、美、意、日、俄、德、奥八国联军,以此达到逼清光绪皇帝退位,而由其子溥亻隽 即位的目的,因此他在朝中主张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6 月 13 日,慈禧太后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并允许义和团进京协助清军护卫京师。6 月 21 日,清廷正式对外宣战;6 月 25 日,郡王载漪率众入宫欲乘乱谋杀光绪皇帝,因被慈禧太后发现及时阻止而未遂。汤寿潜反对清廷在毫无战争准备的条件下对外宣战,其为维护南方的社会秩序,避免外国军队入侵,并为日后中外谈判、恢复国力提供保障,汤寿潜倡议实行“东南诸省互保”,并亲自游说两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在汤寿潜的推动下,苏、赣、鄂、湘、闽、粤 、川、陕、豫、鲁等十余省都加入了“东南互保运动”,因各省在清政府对外宣战中保持中立立场,所以清廷对外宣战,实仅华北数省参战而矣。8 月 16 日,慈禧太后因得不到全国的支持,而维新派又蠢蠢欲动,清军和义和团虽然英勇抵抗,但终因武器落后,使北京城陷入八国联军之手。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等微服出奔陕西,慈禧太后为形势所迫下懿旨剿灭义和团,并诏令李鸿章入京与八国联军合谈,并允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李鸿章谈判之保障。大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各国提出的《议和大纲》及 12条屈辱条款;9 月 7 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合约》。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使华北地区经济损失惨重,由于实行东南互保运动,使江南十余省相安无事,民物皆得以保全,为日后恢复北方数省战争创伤提供了经济保障。汤寿潜因献此谋而声名远扬。 清光绪 28 年(1902 年)1 月,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回銮北京,慈禧太后迫于国内外压力,宣布继续“变法”。新任军机大臣瞿鸿玑非常敬重汤寿潜,保举其入经济特科主持变法,但汤寿潜对满清政府的腐败不肯苟同,因而拒绝赴任;清廷又诏汤寿潜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但其仍不肯赴任。清光绪 29 年(1903年),慈禧太后顺应民意擢升汤寿潜为两淮盐运使,诏令其推行变法。两淮盐运使是个肥缺,但汤寿潜仍以母病不能远出而拒辞赴任。虽然汤寿潜以各种理由拒绝出任朝廷命官,但他却应上海龙门书院之聘出任山长(校长)。汤寿潜深知国家要富强,首先应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必须具有从事教育的师资,因而汤寿潜率先在全国提出“师范教育”,并改龙门书院为“上海师范学堂”(今上海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育师资,为普及中华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 6 月 21 日,《苏报》因刊登进步人士章炳麟所撰写的《康有为》及推荐邹容《革命军》等文,因而激怒了满清政府,朝廷命令两江总督魏光焘查封《苏报》,缉拿要犯,章炳麟被逮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案一时轰动全国。汤寿潜闻知此案涉及到好友蔡元培的消息,力劝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因而才使蔡元培避免了一次牢狱之灾。 清光绪 30 年(1904 年),全浙铁路总公司成立,公举汤寿潜为总理。清光绪 31 年(1905 年)8 月,朝廷不忍见汤寿潜满腹才华倾于荒野乃授汤寿潜四品卿衔,聘其为商部顾问;但汤寿潜仍不肯接受商部之聘。清政府只好顺从其意,授其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事宜。汤寿潜主持设计修建了苏、杭、甬铁路浙江段 300 里铁路,他在施工中任劳任怨、废寝忘食的工作,并芒鞋徒步指挥全线工程,而却从不支领公费、不受薪金,只图造福于民,因而深得民望。全浙铁路以全国最快速度建成,而经费节省也在全国之首,这全赖汤寿潜调度有方及率先节俭所至。苏、杭、甬铁路竣工通车,为振兴苏沪杭经济立下汗马之功,因而汤寿潜受到苏浙两省商民及土绅的拥戴。 清光绪 31 年(1905 年)9 月 25 日,汤寿潜在兴办铁路的同时,又投资于上海创办“上海大连轮船有限公司”,为民族航运业的兴旺发达注入了新生力量。汤寿潜时刻不忘国民教育,其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在杭州大东门直街创办了“杭州初级师范学堂”;又拨款 14000 元于杭州麻子巷创办铁路子弟学校“浙江高等工业学校”,这所学校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使中国铁路事业后继有人。 清光绪 32 年(1906 年)8 月 29 日,汤寿潜率先倡言推行君主立宪,其游说张之洞、周馥、张蹇等诸大臣和名士,敦请大臣们奏请朝廷实行宪政。9 月 1 日,慈禧太后为形势所迫,颁发懿旨“仿行宪政”。12 月 16 日,汤寿潜出面联络寓沪绅商在上海愚园路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立宪派团体“预备立宪公会”,由此拉开中国立宪运动序幕;正巧岑椿煊派幕僚郑孝胥给预备立宪公会送来 2 万元筹办费,为此众人推举郑孝胥为会长,汤寿潜与张蹇当选为副会长。各省在汤寿潜的影响下纷纷成立立宪团体,开展广泛的立宪宣传,首先从思想上做好立宪准备。 清光绪 33 年(1907 年)5 月,清廷授汤寿潜任学部咨议官,汤寿潜上了一份“振兴教育草案”的奏折,因其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巨大,被推选为浙江旅沪学会会董。10 月 20 日,清廷外务部与英人商订“苏杭甬铁路借款详细章程”,当即遭汤寿潜反对,他呈文两江总督端方表明其坚决反对借款的态度。11 月 4日,汤寿潜在浙江绅商的支持下,代表浙商公呈都察院入奏,坚拒以苏杭甬铁路向英借款,以保护“中国路权”,并以“款本足,无待借,路已成,岂肯押”为由,反对清政府的卖路行径。但清廷一意孤行,汤 89

P:91

寿潜则以辞职抗议政府用盛宣怀、汪大燮。在汤寿潜的领导下,江、浙、皖三省掀起轰轰烈烈的收回铁路权运动,并波及江南十余省,各省纷纷成立“保路会”抵制清廷的卖路行径。清宣统 3 年(1911 年),清政府在保路权运动的打击下,最终宣布废约,使汤寿潜领导的保路权运动取得伟大的胜利。 清光绪 34 年(1908 年)8 月,汤寿潜认为立宪时机已经成熟,其率领各省立宪代表赴京向都察院呈递召开国会的请愿书。9 月 2 日,在立宪派强大势力的逼迫下慈禧太后被迫接受立宪派条件,颁布了“宪法大纲”及“议院选举各纲要”,为行宪做好准备。11 月 14 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12 月 2日,溥仪即位,改元“宣统”,醇亲王载沣以子贵出任摄政王。12 月 3 日,清廷被迫宣布立宪预备,以宣统 8 年为限。 清宣统元年(1909 年)2 月 5 日,各省筹办咨议局初选,汤寿潜被推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长,其主持筹办浙江省州县地方自治,设立自治研究所,依限开办资政院。8 月 14 日,摄政王载沣想利用汤寿潜之名望为新皇服务,其奏请宣统皇帝封汤寿潜为云南按擦使,但汤寿潜反对朝廷启用袁世凯,其认为袁世凯是乱世枭雄,一但袁世凯出掌中枢国家必乱,因汤寿潜羞与袁世凯同殿为臣,其以云南路远不肯赴任。摄政王载沣以帝之诏命汤寿潜入京解释清楚,汤寿潜进京后却直陈:“愿朝廷勿再用袁世凯。”但摄政王默然无语,汤寿潜退出后继续上书曰:“通上下之志,消乱于未形。”然而其谏言却不被朝廷所用,汤寿潜因此愤而离京。后被汤寿潜言中,大清果亡于袁世凯之手。11 月 29 日,清政府为破坏两浙民众反卖路权的斗争谋去其领袖汤寿潜;清廷改任汤寿潜为江西提学使,但汤寿潜不为高官所动拒绝赴任。清廷不准汤寿潜辞职勒逼其赴任;汤寿潜只好告假回乡探家,坚持留在浙江领导保路权运动,誓与清政府斗争到底。12月 31 日,汤寿潜与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蹇联合发起在上海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16 个省咨议局派出代表加入,大会通电清廷“速开国会”。 清宣统 2 年(1910 年)1 月 22 日,汤寿潜再次上书请辞江西提学使,为推动民生工业,汤寿潜与三弟汤寿铭集资 5 万元在杭州江干开办了一家“光华火材厂”。3 月 11 日,汤寿潜又创办了进步报纸《天铎报》,其以报纸为武器与满清政府公开论战,因而《天铎报》成为当时社会进步潮流的代表,在汤寿潜的领导下《天铎报》涌现出戴季陶、陈布雷等一大批精英人物,使清政府对此恨之入骨。汤寿潜以公心为天下,深得全国人民敬重。民国元年(1912 年)7 月 10 日,孙中山为《天铎报》题词“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最早的题字。 清宣统 2 年(1910 年)8 月,汤寿潜上书言“盛宣怀是出卖路权的卖国祸首”,其已必死之决心入京抗论,当其行至江西九江之时,清政府闻讯脑羞成怒,下令将汤寿潜“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邮传部奉旨派员到浙铁查帐,并另备选浙铁总理。当朝廷罢免汤寿潜的消息传出社会为之震动,全国舆论哗然,杭州商务总会集会声援汤寿潜,《时报》公开揭露清廷派换汤寿潜的内幕,旅沪同乡三、四千人专车抵达杭州,冒雨到浙江抚置请愿,嘉兴、上海民众都集会声援,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留汤寿潜办路。为了抵制清廷的不义之举,全浙铁路股东大会成立了维持会,为防止不测,全体恭请汤寿潜长子汤孝佶代父出任全浙铁路总理。汤寿潜带儿子汤孝吉至会,请求取消对汤孝佶的任命。汤寿潜唯恐此事惊扰了父亲,立即赶回家乡向父亲请安,而后出游山东,登泰山、祭孔庙,拜访恩师。汤寿潜的爱国精神受到德国政府的尊敬,当他在山东青岛观光时,朝中反对派侦知,立即派出了杀手欲对他进行暗杀。德国侦知此事后,立即派出密探对汤寿潜进行保护,因而使其免受迫害。清政府唯恐事态扩大,授意东三省总督锡良保奏汤寿潜为东三省殖边开拓大臣,决定在蒙汉交界处划地 300 万倾土地供汤寿潜开办垦务。但汤寿潜不肯受朝廷左右,因而拒绝接受任命。 清宣统 2 年(1910 年)10 月 3 日,在全国立宪派的压力下,清廷在预备立宪中设置咨议机构“资政院”行开院礼。清宣统 3 年(1911 年)1 月 6 日,清廷以盛宣怀为邮传部尚书,汤寿潜上书弹劾盛宣怀曰:“媚外误国,使朝廷失信于民,不可令久处朝列。”但朝廷拒绝接纳汤寿潜的奏议。同年 5 月 8 日,责任内阁成立,13 名正付总理、内阁大臣中竟有 9 人为满族,7 人是皇族,因而世称其为“皇族内阁”。汤寿潜闻知拍案而起,他致电摄政王载沣,敦促其改组内阁,要求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但汤寿潜之请,再次遭到朝廷的无理拒绝。6 月 27 日,因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汤寿潜改而赞成民主共和,而与保皇党郑孝燮分道扬镳。10 月 29 日,清廷为了安抚民心致电浙江巡抚增韫“人心不靖,谣言四起,汤寿潜为乡里所重,着赏四品衔,劝谕商民各安事业,勿为谣言所惑致滋纷扰。”但汤寿潜不买此账仍拒绝接受。是月,进步党徐廷超推荐汤寿潜督办全省团练,明以安靖地方,实际预备响应武昌起义。清廷不知内情而准奏,诏令汤寿潜出面组织浙江省团练。但浙江省巡抚增韫已侦知内幕,当汤寿潜在浙江省咨议局开会成立团练总局时,却被增韫故意卡搁,乃至流产。汤寿潜见朝廷昏庸至此以无可救药,乃隐居于上海不闻朝事。 清宣统 3 年(1911 年)10 月 10 日,武昌首义成功的消息传来,浙江新军亦磨刀霍霍,准备起事。11月 5 日,杭州新军发动武装起义,蒋介石率领敢死队攻占浙江巡抚衙门,俘获浙江巡抚增韫,成立了浙江军政府。两浙军民公推汤寿潜为浙江都督,派沈钧儒等为代表至上海敦请汤寿潜回浙主持大计,以安定时局。但汤寿潜坚辞不肯就位,驻防杭州的满族八旗军闻知曰:“除汤君抚,否力抗不屈。”八旗军民在浙 90

P:92

江省有数万之众,若力抗浙江军政府,两浙必覆为焦土,父老乡亲亦将陷于水火,汤寿潜为保卫乡梓、安抚八旗军,最后同意出山。11 月 5 日下午 3 时,汤寿潜在陈时夏等人陪同下抵达杭州,受到浙江各届代表及民众的隆重欢迎,随即汤寿潜在梅花碑旧劝业道署新设的都督府内宣誓就任浙江都督。汤寿潜上任后,立即致书清杭州将军德济,劝其率部投降。德济应约派代表至咨议局正式向汤寿潜请降,浙江和平解放,避免了一次流血战争。两浙抵定后,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八府城先后附义建立军政分府,汤寿潜立即整顿吏治、巡警,奖励、抚恤起义中阵亡的军民,使混乱局面迅速得以稳定。汤寿潜下令免去浙江全省钱粮、厘金一年,使军政府得到全省军民的拥护。汤寿潜令朱瑞统率浙军,会同苏军合攻南京;并募集钱粮运往湖北,支持辛亥首义的湖北军政府。11 月 11 日,汤寿潜通电全国曰:“共和政府已为全国舆论所公认,……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汤寿潜与江苏程德全都督联名通电全国各独立省都督府、省咨议局派代表到上海会商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安大局,并委派浙江都督府外交部长汤尔和为浙江都督代表赴上海出席独立各省都督代表会议。12 月 2 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清朝将军铁良、总督张人骏逃往上海,江防统领张勋退保徐州。12 月 4 日,各省都督代表决议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 14 日,各省都督代表将会议移至南京;12 月 29 日,各省都督代表选举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7 省都督代表推选浙江都督代表汤尔和为会议主席,代表全会赴上海迎接孙中山先生至南京就任临时总统。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总统提请汤寿潜为中华民国政府国务委员、交通总长之职,但汤寿潜自认为是前朝旧臣,义不可事二主,则致书中华民国政府曰:“于义有不可者,士所以不恤一身者为拯民,不为取位,国步新易,宜崇廉让抑贫,竟毋蹈清之覆辙,某唯一去以明志。”汤寿潜书罢乃离京赴沪。因武昌首义元勋汤化龙不满同盟会执政后的权力分配,其率立宪派退出中华民国政府。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 4 日,汤化龙在上海组建统一党与同盟会抗衡,汤化龙、章太炎、张蹇等知汤寿潜在社会上的巨大声望,则推举其为统一党参事。 汤寿潜铜像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 15 日,汤寿潜再辞浙江都督一职,交还都督印信,客居上海甘为庶民。1 月26 日,清廷中枢大臣袁世凯授意段祺瑞等 47 名北洋将领通电拥护共和,并奏请清帝退位。2 月,汤寿潜去国游历南洋诸国,孙中山见汤寿潜去意坚决,乃授其为南洋劝募公债总理,汤寿潜所至之国受到华侨及各国政府的热烈欢迎。汤寿潜去国之后,国内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 月 5 日,清宣统皇帝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布退位;2 月 13 日,孙中山亦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举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3月 10 日,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并移都于北京。民国元年(1912 年)5 月,汤寿潜游历南洋 91

P:93

数国载誉归来,其见国政已易于袁世凯之手,其预言曰:“袁氏是必以易号称帝而败。”后果被汤寿潜言中。袁世凯欲笼络汤寿潜,闻其归国,立即邀他赴京委以要职,但汤寿潜坚拒袁世凯之邀而不肯北上。袁世凯则赐汤寿潜二等嘉禾章,汤寿潜的女婿马一浮代辞不受;黎元洪副总统亦赐遗金,马一浮代汤寿潜致谢黎元洪文,亦不肯接受遗金。孙中山闻知,则以全国铁路总督办名义聘请汤寿潜为全国铁路四大理事之一,兼任浙江铁路公司理事长,汤寿潜乃应孙中山之聘赴任。 民国 4 年(1915 年)12 月 12 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改明年为“洪宪元年”,并在清故宫居仁堂内接受百官朝贺。汤寿潜闻知当即通电反对,因其饮恨难泄、忱郁病榻,自此居于临浦牛场汤宅养病,每日以诗文自娱而不闻政事。袁世凯的复辟行为首先遭到教育总长汤化龙及中国银行行长汤睿的反对,二人先后反出国都,四处运动反袁力量;继之蔡锷与汤睿离京遣往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汤睿独往广西、广东游说两广宣布独立;汤化龙亦劝其弟湖南都督汤芗铭倒袁。民国 5 年(1916年)6 月 6 日,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下,袁世凯自杀身亡。汤寿潜因预见袁世凯必败于称帝,因而在全国声望日著,国学大师马一浮对岳父汤寿潜评价道:“生平忘身而为众,壹区而厚人,嫉恶如仇,好善。” 汤寿潜一生济困扶危,其在浙铁任职四年,从未领过新俸。北洋政府为奖励汤寿潜对社会的贡献,特奖励给汤寿潜 20 万银元,代为其四年薪俸的补偿,但汤府上下均拒绝接受这笔馈赠,以免玷污了汤寿潜的一生英名。但女婿马一浮认为:这笔钱应该收,将它捐给社会则是一笔有用的资金,若还回去,政府会用它作肮脏的政治交易,反而与民不利。因此,马一浮出去截住官差把款要了回来。汤寿潜临终之时,将民国政府奖给他的 20 万元奖金悉数捐给浙江教育会。民国 20 年(1931 年),浙江教育会用此款在杭州建造了“公共图书馆”(今浙江省图书馆),教育总长蔡元培亲为图书馆题字,张蹇为其纪传证曰:“汤公临终遗言捐 20 万银元,发展浙江文化教育事业”。 民国 6 年(1917 年)6 月 6 日,汤寿潜病逝,其遗嘱两个儿子汤孝佶、汤孝惠曰:“亲农贾之业,勿慕仕宦,吾终之后,敛用野服,勿称故官,毋赴于位,毋受赙赠,在位者苛以追饰之礼相加,勿受也。”黎元洪总统闻知汤寿潜去世的消息,立即拨出 2000 银元治丧费,并委派浙江省政府齐耀珊省长代表民国政府前往致祭,亲人们将汤寿潜葬于桐庐县质素乡阳山畈西村之原。汤寿潜生前曾为桑植水利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将麻溪坝改建为桥,解决了四个世纪来麻溪坝内外的水利纠纷,使坝外的天乐乡摆脱了洪涝频仍的困境,乡人感戴其德,则于麻溪坝附近的茅山之上为其树立“汤蜇先生纪念碑”,由马一浮写墓志铭,丰子恺雕塑汤寿潜的全身塑像。 汤寿潜一生著述颇丰,有《危言》50 卷、《奏准商办全浙铁路》、《尔雅小辨》20 卷、《理财百策》2 卷、《说文贯》2 卷、《文集》多卷、《三通考辑要》多卷、《时事昌言》等,这是他留给人类最为丰厚的遗产。汤寿潜有子侄汤孝佶、汤孝惠,汤孝德、汤孝亻受、、汤孝偓、汤孝佼、汤孝伊、汤天祚、汤天祺八人,浙江教育会因收到汤寿潜的教育基金捐款,特聘汤寿潜诸公子为省教育会理事,但其子侄谨遵汤寿潜遗嘱将职务辞掉,安心为民而不争虚名,后汤孝佶留日归国任职教育部,靠自己的努力当选为民国浙江省议员。 摘自 2006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思亲曲 作者:汤晓芹 无为断做逍遥行,皓首吉林到吴中,运河通衢穿九省?不到东北已回程, 思儿却在千里外,想亲更隔山万重!冬来夏往似归雁,经年匆匆行色中, 泪湿枕边无计数,电话依依慰离情;此地雪花才飘洒,南国百花开正浓, 儿女冷暖母心知,告添寒衣御严冬,匆匆回信不敢迟,深知父母惦念情! 腊月南国不见冰,不似北国室暖融,父母节俭成吝惜,常嘱莫遭冷湿欺, 手疼无女揉消解,腿疼无儿搀扶行,自怜千万莫生病,寻医问药谁陪同; 四季美景在异乡,天伦之乐忆江城。双亲常离故乡远,我念双亲意绵绵, 母行千里儿心随,此愁不绝续续闪,儿女事业初有成,企容离恨乱心弦? 求于市贾问田产,偶得闲屋市郊边,地处欢喜铜匠村,民风淳朴空气鲜, 少有薄地可耕作,父母不愁作无田!上下水道多方便,无需忙碌提水繁, 闲锄慢耕散瘦脂,信步庭游有余闲。母恋田垄乐不返,父须持碗勤呼唤, 父执丝竹吟旧曲,电脑辅助成新篇。火炕热在须臾间,劳顿身躯得舒展; 电视各具东西屋,无扰喜好各自看。孙子孙女常望探,爷爷奶奶笑开颜, 青春岁月蹉跎过,夕阳还乡颐天年! (2009 年夏书于吉林省吉林市) 92

P:94

辛亥革命元勋汤化龙 作者:汤锦程 汤化龙,湖北浠水(蕲水)人,字济武,汤聘莘长子,清同治 13 年(1874 年)10 月 19 日生于南凉乡牛黄垱一个商贸世家,其祖上自清康熙年间创业经商,经数代苦心经营在浠水地区富甲一方,但因州县官府政治黑暗,汤家遭官府迫害,加之兵燹,家业由此而衰败。汤化龙在动乱中长大,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因而立誓要铲除腐败,他对父母道:“儿将来为御史者,必除此虐政。”因家靠举债度日,汤化龙无资入学则随叔父汤庆辉学章句。曾祖父汤英信不忍见曾孙们废学,不顾年高体弱重掌家业,凭其丰富的理财经验终于重振家族雄风,不但还清外债,并创办了汤氏家塾,令诸曾孙得以入学读书。 汤化龙遗像 清光绪 14 年(1888 年),汤化龙始入家塾读书,其从季父汤聘尹学科举之业,因其读书刻苦,学习成绩突出,深得前辈的喜爱。清光绪 18 年(1892 年),汤化龙以县试第一名成绩补县学附生,但因其家再次遭遇不幸,汤化龙被迫弃学设馆教书,帮助家中度过经济难关。清光绪 23 年(1897 年),学使王同愈读了汤化龙所写的文章大为赞赏,遂将汤化龙录取为官费廪膳生,并保送其至张之洞所创办的著名黄州经古书院深造。汤化龙从师于周锡恩、姚晋圻,在名师的指点下汤化龙淹贯古今,尤精古文词,为书院优等生。清光绪 28 年(1902 年),汤化龙参加乡试中举人,山西学使宝熙慕名礼聘他出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于是汤化龙告别父母北上。 清光绪 30 年(1904 年),汤化龙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授正六品刑部主事,汤化龙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位秉公执法的司法官。汤化龙一心改革政治,但中国官场黑暗有法不依,于是他决心出国寻找治国的良方。清光绪 32 年(1906 年),汤化龙获得官费留学资格,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法律系深造。汤化龙在日本留学期间发起成立“法政学交通社”、“留日教育会”以联络志同道合的同志,其参照各国法律撰写了一部《违警律释义》,开始向国人传播法制思想。汤化龙在日本创办了《教育杂志》,其以此为咽喉倡导中国教育改革。汤化龙思想活跃、组织力强、文笔雄健,在日本留学两年名已遍及东洋。 清光绪 34 年(1908 年)秋,湖北组建“湖北省教育总会”,汤化龙被湖北留学生推举为代表回国参加成立大会。清宣统元年(1909 年),汤化龙学成归国,被清廷任命为吏部主事,两湖总督陈夔龙慕名敦请汤化龙回鄂出任湖北省咨议局筹办处参事。汤化龙回到湖北后着手创办了一所“湖北省自治研究所”,通令各县选送中学生到省会学习谱法知识;学生毕业后令其返回原籍宣传、筹备地方自治,为湖北地方自治培养了大批的骨干队伍。汤化龙博古通今、精通律法、胆大心细、能言善辩,因而在湖北各界声望卓著。 93

P:95

清宣统元年(1909 年),湖北省咨议局成立,众推汤化龙为副议长,旋改任议长。清宣统 2 年(1910年)8 月,汤化龙赴京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汤化龙为敦促清廷推行立宪制度,其三次率各省代表向清廷请愿要求召开国会,使其成为立宪运动的旗手。汤化龙为了迫使清廷接受立宪派的请愿,其提出“不立宪,不纳税”的激进主张,其英勇战斗在改革的最前线,甘冒斧钺为救中华,使躲在海外的革命党人感到汗颜。汤化龙名噪一时,被各省立宪团体视为领袖,共推汤化龙为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清政府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被迫答应将立宪年限由原定的九年改为五年,汤化龙对清廷的决定不满,其在京联络湖南议长谭延闿、四川议长蒲殿俊等商议组织第四次请愿。清朝政府侦知此举,立即派军警逮捕了天津请愿代表全数发配新疆,汤化龙愤然离京返鄂,其发文公开批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清宣统 3 年(1911 年)3 月,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内阁 13 位成员中,皇族占了 7 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汤化龙为此愤慨无比,自此对清庭感到绝望,其联络谭延闿通电全国发布告全国书曰:“立宪之希望绝矣,救亡之策绝矣,哀我国人,只可别寻蹊径以救国图存!”。同年 5 月,汤化龙入京组织召开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二次会议,汉口官民万余人为其送行以示支持,汤化龙在车站发表了康慨激昂的演讲,重申速开国会的主张,并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汤化龙在会上猛烈抨击了皇族内阁,并发起成立“宪友会”,有序领导立宪运动,受到各界的一致拥护。各省商会及其它社会团体也相继入京请愿声援立宪派,清政府十分恐慌,下令将谘议局代表们驱逐出京。9 月,汤化龙载誉返回湖北武昌着手组织声援四川保路运动,并奔走营救为“保路运动”而被捕的四川谘议局议长蒲殿俊,汤化龙的义举得到全国保路运动支持。但满清政府仍坚持将铁路权收归国有的政策,却又不肯保证民间股东权利,因而使保路运动愈演愈烈,致使国家陷入动乱局面。汤化龙认识到满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必须采取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于是汤化龙放弃立宪主张,秘密联络各省咨议局发动独立运动。 清宣统 3 年(1911 年)10 月 10 日,武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攻占湖广总督府,总督瑞瀓弃城而逃。因事发前起义军总指挥部被破坏,策划这次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领导人或死、或伤、或逃,而同盟会的领袖们更是远在美国、日本、香港、上海等地,使起义军群龙无首,面对胜利却不知如何巩固成果。于是大家齐奔湖北省咨议局,由起义军骨干邓玉麟为代表迎请汤化龙出任出湖北都督,期望以其威望主持大局。但汤化龙认为自己乃一介书生不通战略,而当前最主要的则是组织军民对付清军反攻的问题。因而汤化龙举荐由黎元洪出任湖北都督统率诸军专职指挥对清军作战;而由自己任湖北民政总长(省长)为辅,全权负责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经与会代表同意,汤化龙派汤启发率领巡逻队至黎元洪藏身之处将其拥至咨议局,强迫黎元洪为湖北都督,并宣布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汤化龙为严防军人干政,其建议军政府分为军务、政务二部。10 月 12 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汤化龙正式出任民政总长;因黎元洪六神无主,因此湖北革命军政府内政外交事务全部由汤化龙一身承担。汤化龙临危不乱,其敦促吏民还乡、商埠开市,迅速稳定湖北战后的混乱局面。汤化龙通过从湖北总商会募捐来的赞助维持军政府财政开支而未动官库一文钱,即解决了军政府所需用度,其理政、理财之术为世人所称颂。10 月 13 日,汤化龙接见英国驻武汉代理总领事葛福,正式通知英国湖北军政府成立;美国公使闻讯立即派领事官与汤化龙接洽,汤化龙告之:“革命当废帝国,建民国,用共和政体。”美国公使得报后立即在《英文日刊》上发布汤化龙的政体思想,美国政府得报后带头承认湖北军政府为交战团体,各国政府依国际先例继美国之后相继承认湖北军政府为合法团体,使汤化龙的“中华民国”构想得到世界公认,因而汤化龙被公认为是中华民国始创者之一。 汤化龙先派李国镛说服驻扎在汉口大智门的河南军队赞成革命,化解了眼前危机;后汤化龙派胞弟汤毓龙持其亲笔信去长沙见湖南咨议局局长谭延闿促成谭延闿起义;汤化龙随之起草了《中华军政府条例》;又与胡瑞霖、黄中恺起草了《都督府组织条列》,由黎元洪、汤化龙联名签发宣告军民。汤化龙派人向陕、甘、川、滇、黔、湘、鄂、豫八省土膏(鸦片)捐大臣柯逢时借来电报密码,又请俄国驻武汉领事馆领事代发,汤化龙以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名义通电全国各省谘议局响应武昌革命。他道:“清廷无道,自召灭亡,化龙知祸至之无日,曾联合诸公奔赴京师,代表全国民意呼吁立宪;乃伟违九年之约,实无改革之诚。溥仪竖子,黄口摄政,愚谬昏庸;兵财大权,存亡所系,而竞摈弃汉人,悉授亲贵。溥仪、载涛,童騃儿戏,分掌海陆军部;载泽坛狠,管领度支,意在钳制汉人,强持专制;维新绝望,大陆将沉。吾皇皇神明之裔岂能与之偕亡。楚虽三户,誓必亡秦;非曰复仇,实求自救。武汉义旗一举,满酋瑞征仓皇宵遁;长江重镇,日月重光,立乾坤缔造之丕基,得举国同心之响应。特此通电告慰,望即剑履,奋起挥戈,还我神州,兵不血刃。诸公久立悬崖之下,同怀伐罪之忱,必能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立举义旗,争先恐后。友邦领馆来问宗旨,告以革命,极表同情,中外腾欢,大势已定;千钧一发,时机不再。伫候佳音,无任急切!。”由于汤化龙在全国士绅阶级中享誉盛名,各省咨议局和革命团体在武昌首义的影响下纷纷举义响应,江南各省相继独立,因而促成辛亥革命的成功,为此世人皆称武昌首义为“黎汤革命”。 清廷闻知武昌首义,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组织清军反攻湖北;海军提督萨镇冰亦率舰来援,形势对刚刚诞生的湖北军政府非常不利。汤化龙密电萨镇冰的参谋长汤芗铭,促其胞弟“早日反正,以立殊功。”在其敦促下汤芗铭在九江召集援鄂海军各舰指挥官会议,大家一致赞同起义,并拥戴汤芗铭为起义海军舰队司令。汤芗铭率领海军开赴武昌投向革命阵营,合力击退清军的反攻,保住了革命圣地武昌。黄兴、宋 94

P:96

教仁来到革命政治中心武昌,他俩对汤化龙非常敬仰,宋教仁则食宿于汤化龙家中,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经宋教仁与汤化龙研究讨论制定了革命军政府第一部宪法《鄂州临时约法》。10 月 17 日,汤化龙组织成立湖北武昌军政府政事部,由其出任政事部长;政事部下设内政、外交等七个局,全部由湖北省咨议局骨干担任要职,使军政府大权全部控制在汤化龙之手,因而遭到革命党张振武等人的反对,并预谋加害汤化龙。11 月 4 日,革命党人重新举行选举,汤化龙被降为编制部部长,手中的权力被革命党剥夺。11 月 11 日,浙江都督汤寿潜通电全国呼吁召开各独立省会议。11 月 15 日,各省都督代表会议在上海召开,首先议定以湖北武昌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以湖北都督执行中央政务。11 月 24 日,各省都督代表会议移到武昌继续举行。12 月 2 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汤寿潜呼吁各省都督代表迁移南京。12 月 14 日,各省都督代表将会议移至南京以摆脱湖北军政府的控制。清军攻占了汉阳,黄兴战败,汤化龙随黄兴秘密至上海。12 月24 日,各独立省军政府都督代表云集南京推选汤尔和为议长,主持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汤化龙与章太炎、宋教仁等欲推黄兴为大总统,但却被黄兴拒绝。而南北议和代表和各省都督代表会议决定拥护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以此促成南北统一,逼清廷逊位,完成辛亥革命。然而,孙中山突然归国,其坚决要求中华民国大总统应由革命党人担任,并说服黄兴支持他的观点。在革命党人坚持下各省都督代表会议选举通过由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2 月 29 日,各省都督代表决议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议长汤尔和亲至上海迎请孙中山至南京就位。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汤尔和等陪同下至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汤化龙随黄兴至南京出席开国大典,其被湖北省推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并当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临时政府会议召开,会议推选黄兴为陆军总长,宋教仁为法制院总裁。黄兴推举汤化龙为陆军部秘书长;宋教仁再举汤化龙为法制局副局长。但湖北以张振武为首的革命党人坚决反对汤化龙领导的咨议局势力进入革命政府,汤化龙为顾全大局被迫向孙中山辞职曰:“大总统钧鉴:元月中旬奉命委充法制局副长,其时军书旁午,再执密勿,惧以引退,煽扬婾风。虽极竦偲,勿敢辞也。乃者和议告成,清帝引退,南北一致赞成,共和大局,十九定矣。兹后建设,经纬万端。以顽卤之粗材,引轮般之绳墨,伤手是惧,焉有远谟?今才士奋于功名,巨儒应乎远会,怀抱洪略,范铸新刑,若斯之俦,方辕接轸,唯升履而加诸冠,乃怀瑜而匿其彩。用是惧尾首之戾,懔胡颜之消。乞赐休浴,以避贤路。法制局副长一职,请另择明达,藉释负荷。不胜延企屏蒙之至。”汤化龙返回上海,他通过此次临时政府组阁清楚的认识到一党专政之危险,为扼止一党专制的形成,他联络立宪派各省谘议局议长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拥护梁启超为领袖,主张速开国会制定宪法。汤化龙又邀集其它进步组织在上海先后成立了“统一党”、 “共和党”、“民主党”等四个党团,汤化龙一人身兼四个党团的参事、主任干事、总干事、干事长等职,为其日后国会竟选积蓄了政治力量。 民国元年(1912 年)2 月 5 日,袁世凯因逼迫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有功,并接受共和;2 月 13 日,孙中山依和议条件自动辞去临时大总统,并举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为了遏制袁世凯专权,在孙中山的授意下,汤化龙与宋教仁促膝谈心 20 余日提出依法治国的理想,最终议定兼取美、法两国之长,由宋教仁执笔拟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共 56 条,按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的要求。3 月 8 日,《临时约法》经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通过。3 月 10日,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其以北京不靖为由敦促临时参议院宣布中华民国首都迁移北京,以此摆脱革命党的控制。4 月,汤化龙随临时参议院及临时政府迁徙北京,并定居于北京西单石版房胡同。5 月 1 日,参议院正式成立,汤化龙当选为参议院副议长。汤化龙在参议会上就国家财政问题提出质询,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建议,因此得到与会者的一致拥护。5 月 9 日,汤化龙将“统一党”、“国民协进会”、“国民党”、“国民协进会”、“民社党”、“民国公会”等六家团体合组成“共和党”,推举黎元洪为首任董事长,由汤化龙任副董事长主持会务。10 月,共和党改选,汤化龙当选为第二任理事长,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一致向袁世凯举荐汤化龙“才堪大用”。10 月 10 日,袁世凯在建国周年纪念会上发布大总统令:“上年鄂中起义,人心未定,汤化龙从容筹划,维持秩序,并首先主持通电各省,遂收响应之效,厥功甚伟,着给予二等嘉禾章。”由此确认了汤化龙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民国 2 年(1913 年)2 月,国会推行两院制,汤化龙回到湖北黄州参加竞选,如愿当选为众议院议员。2 月 12 日,袁世凯在其北京政府成立纪念日上再次向汤化龙颁发一等嘉禾章,对其为革命所作出的贡献给予表彰。3 月 20 日,反对派为阻止国民党以多数组阁,密谋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因而使刚刚统一的国家蒙上了一层政治阴影,因国民党将谋杀后台指向袁世凯总统,汤化龙为此对袁世凯的行为深感痛愤,当面谴责袁世凯的违宪行为;但为了稳定国家秩序,汤化龙主张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汤化龙亲自出面为大总统袁世凯与副总统黎元洪两家保禖,在其主持下袁世凯九公子袁克玖与黎元洪二女儿黎绍芳订立了婚约。4 月,国会成立;同月 30 日,汤化龙被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推选为众议院议长。汤化龙深知推行民主政治的艰难,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北京创办了《天民报》和《中华杂志》,作为民主党的宣传工具,汤化龙任命李大钊为众议院秘书和《天民报》主笔。汤 95

P:97

化龙为了给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其出资送李大钊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进行深造,为日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位杰出领袖。汤化龙非常关心培养下一代,凡是青年人求见,他无论多忙都会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予以接见,并关怀备至。为了培养湖北青年,汤化龙专门成立了“湖北旅京学会”,并创办《楚宝》杂志为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交流学术的阵地。汤化龙还出资保送了大批湖北青年到日本留学,为湖北日后的发展造就了有用人才,因而汤化龙在青年之中树立了良好声誉。5 月,汤化龙为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中公平竟争,其与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等联手将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合组成为“进步党”,推选黎元洪为理事长,汤化龙为副理事长主持工作。7 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赣、苏、皖、粤、沪、闽、湘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以武力镇压了革命党二次革命运动。11 月 4 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其动用军警收缴了 400 余名国民党议员证书及徽章,剥夺其党议员资格。汤化龙对袁世凯无视国法的行为怒不可遏、奋起抗争道:“议员罪应黜否在法,总统得黜议员否?事须别论,更不能借口仆国会,非立宪也,今宪法尚未成,民国竟寝罢,公将何以处民国?”袁世凯欲行独载,对汤化龙之指责则置之不理,汤化龙便和参议院议长王家襄一起署名通告停会以示抗议。 民国 3 年(1914 年)5 月 1 日,袁世凯废除国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由此专权。袁世凯未敢轻视汤化龙的势力;同日,袁世凯任命汤化龙为教育总长兼全国学术委员长以示恩宠。7 月 28 日,政事堂公布文官秩令,分文官为九等,授汤化龙为少卿加中卿衔,位居二等卿衔之例。汤化龙崇尚孔孟之道,其力求恢复儒家教育,他曰:“孔子之道最切于伦常日用,为举国所敬仰。”因而汤化龙主张“尊孔读经”,并下令全国采用“经训”为修身、国文教材。为了统一全国教育,汤化龙与章太炎在北京宣外大街烂漫胡同湖南会馆内成立“教育统一会”,汤化龙被推选为会长。汤化龙为使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先后撰写了《教育纲要》、《教育要旨》、《预备学校令》等书作为教育法规向全国教育界推广。汤化龙对国民教育的改革遭到袁世凯亲信攻击,汤化龙挺身抗辩,袁世凯则下令缩减教育部经费,以此制肘汤化龙的教育改革。邵伯棠出版了《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一书,因文中有排日言论,遭到日本政府抗议。汤化龙为保护邵伯棠亦对日本作者所著的《亚东霸权》一书反唇相讥,并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对中国的诬蔑言论,并宣告民国法律:“公民有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权。”汤化龙的强硬外交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使日本外交政客对其言论无不折服。但袁世凯却被日本政府的抗议吓破了胆,立即命令教育部对这一事件进行查处。 民国 4 年(1915 年)4 月,汤化龙见袁一意孤行,则向袁世凯提出辞职,但袁世凯不准予以慰留。汤化龙见袁世凯称帝野心暴露无遗,则提前印制民国五年(1916 年)日历,以既成事实与袁世凯预定的洪宪年号相抗衡,以此抵制袁世凯称帝。5 月 9 日,袁世凯为得到日本政府对其称帝的支持,竟不顾国人反对公然接受日本亡我中华的 21 条要求,汤化龙愤然召开全国教育联合会,将 5 月 9 日定为“国耻日”,并通电全国。8 月 23 日,袁党杨度等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汤化龙见袁世凯公然背叛共和,愤然离京。汤化龙至天津以书向袁世凯辞职,并发表文章,公开谴责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复辟行为。毛泽东十分推崇汤化龙的时局痛言,并将汤化龙列为当代文论家之首,位居康有为、梁启超之前。同年 12 月 12 日,毛泽东致信萧子升道:“近校中印发汤康梁三先生书文,封面当签《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三字,仰吾兄翰赐书为幸”。 民国 4 年(1915 年)12 月 12 日,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汤化龙见袁世凯已背叛共和,设计救黎元洪至天津共谋讨袁大计,然因谋泄未成。12 月中旬,汤化龙乘船离天津至辽宁大连,辗转至上海租界寓居于静安寺街黄梅生家。汤化龙领衔与两院议员联名通电反袁,号召各省独立,护国讨袁。袁世凯为此深恨汤化龙,一面发布命令:“教育总长汤化龙屡次因病辞职,出于至诚,准免去教育总长本职。”一面密令刺客至上海刺杀汤化龙,幸有租界庇护,汤化龙才幸免于难。12月 25 日,在汤化龙的影响下,蔡锷、汤睿率先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云南护国军分三路出兵讨袁,由此拉开护国讨袁战争。 民国 5 年(1916 年)1 月 27 日,贵州宣布独立;经云南护国军参军汤睿游说,广西、广东都督相继宣布独立;四川与护国军议和,西南五省分兵北上,因湖南都督汤芗铭镇守湖南扼住五省北上要道,使护国军讨袁受阻。汤化龙欲为护国军打开中原门户,密函劝其弟汤芗铭举义讨袁。3 月 16 日,汤化龙之母张氏病逝于天津医院,其三弟汤毓龙独自扶榇南下至上海,汤化龙数欲冒死迎榇,皆因袁氏密探在侧而被亲朋力阻,汤毓龙只好独自扶榇回乡安葬。汤化龙为共和国事而不能尽私孝,国人闻之无不涕泣。汤化龙强忍悲痛抛家难而赴国难,其致函袁世凯逼其退位道:“护国军志在申讨叛大义,求真共和,项城辞皇帝,不得谓大义已申,共和已复。兵罢否?其固无能参与者,方当力持不罢兵之议,一洒国民苛且薄弱之耻。义师而胜,某无纤毫干涉,若则,则虽身殉之甘也。”汤化龙甘为共和而殉的正义行为,深深感化其二弟汤芗铭。5 月 29 日,汤芗铭在其兄汤化龙亲自长沙劝说下毅然宣布湖南独立,湖南一失,西南五省门户洞开,袁党已无力回天。6 月 6 日,袁世凯自知难保,吞金而死;因而世称汤氏兄弟为“送袁汤”。6 月 7 日,黎元洪依法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邀请汤化龙回京共商国事。汤化龙至京力劝段祺瑞恢复国会,段祺瑞同意恢复国会。汤化龙立即致电南方护国军军务院,告知段祺瑞已转变态度:“如再来电力争,必可解决。”护国军军务院依照汤化龙的建议再次致电段祺瑞,最终达成恢复国会的协议。汤化龙促成国会 96

P:98

恢复、南北议和、共和再造,而后返浠水老家为母亲治丧,然其母已经下葬。黎元洪数电催汤化龙归京召开国会,但汤化龙守孝在身拒绝前往。8 月 1 日,国会复会;8 月中旬,汤化龙在国会再三敦促下不得已戴孝入京。8 月 25 日,汤化龙为推行以法治国的决心将自己领导的“宪法研究会”与梁启超为首的“宪法研究同志会”合组为“宪法研究会”,以此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领导地位。8 月 26 日,汤化龙莅会再次当选为众议院议长。同月,汤化龙创办《晨钟报》,重点宣传其立宪政治、毁党息争、求同存异的政治主张。汤化龙闻知李大钊学成回国则邀请李大钊出任《晨钟报》总编辑,汤化龙民主政治思想对李大钊影响很大,为其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民国 6 年(1917 年)5 月 8 日,汤化龙召开众议院会议,讨论段祺瑞总理呈递的对德宣战议案;5 月10 日,段祺瑞欲强迫议员通过此案,唆使公民请愿团包围众议院殴辱议员,汤化龙挺身而出舌战群雄,迫使公民请愿团不敢再有不法之举。汤化龙立即给国务院打电话要求派兵弹压,但国务院满口答应却不见行动,致使会议流产,汤化龙愤而辞去议长之职以示抗议,内阁各部总长亦相继辞职。5 月 19 日,众议院以现内阁仅剩段祺瑞一人不足信任,暂将对德宣战案搁置,黎元洪乘势解除段祺瑞总理之职。6 月 1 日,张勋应邀入京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6 月 12 日,黎元洪在张勋的协迫下宣布解散国会;7 月 1 日,张勋与康有为入宫拥清逊帝溥仪复辟,黎元洪被迫躲入法租界。汤化龙见张勋背共和而复辟满清王朝怒发冲冠痛斥道:“彼独立者为护法耳,复辟则民国且不保,何有于法。”于是汤化龙通电全国讨贼,汤化龙与段祺瑞为挽救共和抛弃前嫌、握手言和,于天津马厂组织讨逆军,段祺瑞出任讨逆军总司令,汤化龙出任讨逆军参谋长,率部誓师讨伐张勋;黎元洪立即致电恢复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授其讨贼大权。7 月 12 日,讨逆军攻占北京,复辟丑剧以失败告终,段祺瑞重掌内阁总理。因黎元洪拒绝复任总统,汤化龙代表国会赴南京迎请副总统冯国璋北上代行总统职权。7 月 18 日,段祺瑞重新组阁,任命汤化龙为内务部总长。汤化龙与梁启超想利用另组国会的机会成为议会中的多数,进而组成责任内阁,所以坚决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仿照第一次革命的先例尽快召集临时参议院。段祺瑞因无力驾驭旧国会,被迫同意汤化龙的建议废除旧国会,制订新约法,召集新国会。但汤化龙此举却不被南方革命党所承认,西南各派相继宣布独立,两院议员纷纷南下广州。8 月 25 日,南下广州的 150 余位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决议成立护法军政府,推选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冯国璋与段祺瑞亦决定召开国会与非常国会分庭抗礼。汤化龙本不赞成北洋军阀重组国会,但因民国几毁幸全,无国会则根本无法保全共和,而北洋军阀势盛,若反对其召开国会必然激变而致国本动摇。因而,汤化龙在石版房家中召集党人会议密商道:“北洋军人不足与谋国,我辈隐忍以谋两法修改,选举完成再另组政党内阁,届时则无庸与段过事迁就矣。”汤化龙为维护共和利益被迫同意召开国会,并推荐其党人梁善济参加议长竟选,但却遭到广州非常国会的误解。10 月,孙中山下达了通缉汤化龙令,汤化龙委曲求全,但其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道:“必以民本精神与国家政策相调和发挥,力诋官僚政治。”11 月 10 日,临时参议院在段祺瑞安福系党徒的操纵下召开,因段祺瑞派政治舞弊,汤化龙的研究系大将梁善济败北,段祺瑞派政客王揖唐当选为议长;汤化龙被选为副议长。11 月 11 日,俄国十月革命(11 月 7 日)的消息传来,汤化龙为向国人宣传国内外的政治动态和世界革命形势,其在《晨钟报》上刊登了俄国革命的消息;因而汤化龙被认为是最早将共产主义思想引入中国的政治家。冯国璋代总统欲促南北议和,与主张武力统一中国的段祺瑞发生矛盾;汤化龙因反对段祺瑞的专权而宣布辞职,财政部长梁启超和司法部长林长民亦宣布辞职,因而给段祺瑞政府以沉重的打击。11 月 20 日,段祺瑞在内外交困中被迫下台,内阁政府宣布解散。 民国 7 年(1918 年)3 月 23 日,段祺瑞再次出掌内阁,汤化龙深感自己多年所追求的议会政治理想实与北洋军阀势力水火不容,于是决心出国考察,游说英、美支持,以求打倒段祺瑞政府。3 月 24 日,汤化龙东渡日本与儿子汤佩松、女儿汤佩琳在异国团聚,并为夏夫人扫墓。因汤化龙为官两袖清风,经济拮据,没有赴美考察的路费,四川省政府主席张澜得知后立即从川汉铁路存款中借出 2 万元送到日本接济汤化龙赴美考察。6 月 5 日,汤化龙告别儿女,其从日本横滨搭乘日本贺茂丸轮船赴美考察,汤化龙在船上受到美国总统顾问鲁滨中将、英国牧师谢道坚、中法实业银行总裁裴德洛、日本船长清水先生的热情欢迎。6 月 19 日,汤化龙乘船抵达加拿大维多利亚港;21 日,汤化龙经加拿大至美国沙路,当晚受到美国西部留学生的热烈欢迎。汤化龙在欢迎讲演中说:“中国与美国位于太平洋东西两岸之两大民主国也,以民主主义之精神言之,美国实为世界之代表;而以民主主义之理想而论,则中国数千年前已有倡之者。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其义也。”汤化龙对中美两国的民主对比至今仍在美国广为流传。汤化龙先后对美国波士顿、明尼苏达州首府森波、芝加哥、华盛顿进行了友好访问,他在中国驻美公使顾维俊陪同下拜会了美国代理国务卿波克;而后汤化龙转赴纽约受到纽约市市长的热情接待,汤化龙经费尔得非亚返回波士顿;8 月 19 日,汤化龙在万国学生会事务所为前来送行的中国留学生讲演,他高瞻远瞩的发表了中国西部开发的问题:“譬如中国西北之富源,尽人所知,其开辟之艰难当不过于北美移住之日,而美人可以开辟荒远之美洲,中国人不能开辟近邻之西北,科学之不足应用乎?抑人生无信念而因以无勇气乎?其故可深思也。”汤化龙提出“科学救国,民主施政、平等社会”的治国纲领,《晨钟》报将汤化龙发回来的讲稿陆续刊发,他的思想价值观在全社会引起震动,人们翘首盼戴着这位民主政治家早日回国为建设东 97

P:99

方强国而奋斗。汤化龙在美国考察期间,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海外侨胞将中国的民主和希望均寄托在他的身上。 8 月 22 日,汤化龙抵达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待船归国;9 月 1 日,汤化龙应维多利亚市汤氏宗亲 40 余人之邀赴中华会馆参加盛宴,宴席散后汤化龙余兴未尽,其与众族人相携漫步于华人街上。此时国民党党员、华侨王昌奉护法军政府、国民党海外部陈部长令正埋伏于道边伺机行凶,王昌见汤化龙至近前连开两枪将汤化龙射杀,汤化龙的翻译霍坚配合警方勇追凶手,王昌眼见不能逃脱遂开枪自戕。汤化龙遇刺而亡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和舆论大哗,各政党和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对恐怖行径纷纷指责,强烈要求政府追查幕后指使者。9 月 12 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签发命令曰:“据驻美公使顾维钧电称:前内务总长汤化龙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地方突被枪击,伤重身亡。汤化龙学术淹通,智识弘毅,赞襄国务,卓著勤劳。此次游历各国中途遇害,追念贤才,殊为惋惜。灵柩回国时,着经过地方公使领事,遴选专员妥为照料。所有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查缉凶犯务获究办以慰英灵。此令!”汤化龙死时年仅 44 岁,其六弟汤悟庵将大哥汤化龙遗体收敛后运回祖国。9 月底,汤化龙灵柩运抵北京,李大钊特意到前门车站迎灵致哀。随后在天坛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公祭活动,一时冠盖云集,吊祭者络绎于途。梁启超挽联曰:“一卧沧江警岁晚,几回清锁点朝班。”民国著名学者黄侃吊汤化龙诗云:“武昌昔发难,驰檄尽知名。轩轾文渊智,纵横主父精。”汤化龙之死,研究会成员无不哭之甚哀,旋即将汤化龙灵柩移厝鄂城西山。 汤化龙逝后,其《游美日记》及《蕲水汤先生遗念录》被家人整理出版成为其最后的绝唱。汤化龙的秘书长林长民为给汤化龙报仇,其将《晨钟报》更名为《晨报》,林长民利用报纸批评政府,并四处讲演以各项借助款与巴黎和约揉杂牵连骂政府卖国,以此激怒学生运动。民国 8 年(1919 年)5 月 4 日,在林长民等人的宣传下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大游行,伟大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因而汤化龙虽死犹荣。 民国 10 年(1921 年)11 月 13 日,汤化龙灵柩归葬浠水兰溪(伍洲)新港,其二弟汤芗铭调用三艘海军军舰为大哥汤化龙迎送灵柩,浠水官民万余人云集兰溪码头迎候和送葬,群众在汤化龙墓前高挂“气壮山河”大横幅以彰其功。蒲殿俊、梁善济、刘崇佑、陈博生等民国巨硕远道而来参加葬礼,蒲殿俊亲为汤化龙撰写墓志铭。文革时期,浠水县兰溪(伍洲)新港汤化龙墓葬被造反派砸毁,一代伟人从此在地球上消失。摘自 2006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世界汤氏家园海外分园汤氏宗亲在美国组织聚会活动2015 年 3 月 10 日,世界汤氏家园海外分园成立,前排:汤新宇、汤漪哥、汤赛帅,后排:汤建军、汤成、汤向宇、汤学武、汤松蓉在美国的宗亲聚会合影。 98

P:100

中国银行之父汤睿 作者:汤锦程 汤睿,浙江诸暨人,字觉顿,又名为刚,号荷庵,笔名海珠、明水,汤世雄(又名“汤焕台”)之子,清光绪 5 年(1879 年)生于父亲在广东番禺任职的官邸,自幼跟长兄汤辅清读书,“有奇气,嗜文艺,抗世希古”之誉。清光绪 20 年(1894 年),汤睿经梁启超介绍入广州万木草堂学习,从师于康有为,因其品学兼优,文思敏捷,笔锋雄健,被康有为所器重,留其在身边协助编著《新学伪经考》。同年,汤睿随康有为入京宣传变法维新。 清光绪 21 年(1895 年)5 月 2 日,康有为联合 18 省 1300 余名举子赴都察院递交《上皇帝书》,倡议国家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清光绪 22 年(1896 年),汤睿随康有为赴广西桂林讲学。清光绪23 年(1897 年)秋,旅日华侨于日本横滨筹建华人学校,遣邝汝盘归国求助于康有为,故康有为派 徐 勤 担 任 总 教 习 ,推 荐 汤 觉 顿 担 任 教 习 ,并 亲 书 “ 大 同 学 校 ” 四 字 门 额 为 赠 。于 是 汤 睿 奉 师 命 东渡日本,充任大同华人学校教习。 清光绪 24 年(1898 年)6 月 11 日,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提出的变法倡议,颁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由此拉开了百日维新序幕。同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宫廷政变,光绪皇帝被囚于中南海内瀛台,慈禧下令大肆捕杀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东渡日本避祸;而同时汤睿却返回国内,至上海接 替 梁 启 超 任 李 提 摩 太 的 翻 译 。 清光绪 25 年(1899 年)12 月,康有为因母病返港,汤睿赴港与康有为相会。清光绪 26 年(1900年)1 月 27 日,汤睿陪同康有为前往新加坡。5 月 17 日,汤睿协助康有为在新加坡创办《天南新报》,并出任《国风报》编辑,其以“明水”等六个笔名发表了大量时文,大力宣传变法改革思想,其文笔犀利,为时所崇,声望渐显于世。康有为在新加坡创立“保皇会”,依汤睿为政治助理,因而康 有 为 的 政 治 主张、私人信件多由汤睿起草或代笔;因汤睿善于模仿康广仁书法,故康有为的家信亦由汤睿代笔。康 有 为 对外事务尽委托于汤睿;同年,汤睿以康有为私人代表身份,在新加坡会见了孙中山的私人代表宫崎寅茂,因双方政见不合,汤睿代表康有为拒绝了孙中山提出的联合反清主张。 清光绪 26 年(1900 年)8 月,汤睿以康有为密使身份遣回国内,协助维新党唐才常于汉口英租界设自立军总部,联络各地会党、策动清军以“讨贼勤王,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起义,完成推翻慈禧太后政权,拥护光绪皇帝重新当政的预期目标。唐才常思想激进,从历史关系上他属于康有为的保皇派,但其更赞同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因而,其混淆保皇与革命两种不同思想,以达到革命目的。由于,唐才常灵活运用保皇和革命两种思想,所以革命党也积极响应自立军起义,使唐才常迅速联络了 20 余万革命力量;并决定于 8 月 9 日在湘、鄂、赣、皖四省同时举义起兵。康有为得知唐才常与革命党搅在一起,因而放弃支持自立军,使原定的起义经费未能依约准时运抵起义军总部,致使起义时间被迫延期。8 月 21 日,起义密谋事泄,湖广总督张之洞破获自立军机关,唐才常等人被捕杀,汤睿幸免于难,再次逃亡日本。 汤睿回到日本后,在神户创办了一所同文学校,自任校长,其以学校为掩护,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志士,爱 国 诗 僧 苏 曼 殊 既 是 汤 睿 的 学 生 之 一 。 课 余 时 间 , 汤 睿 翻 译 了 《英人强卖鸦片记》,此书成为英国对中国的鸦片侵略之历史见证。汤睿认为革命成功后,必须要改革传统守旧的经济观念,才能使国家富强。因而,汤睿在日本潜心政治经济学研究,决心以经济改革推动社会变革,其所著经济学著作为时所传诵。 清光绪 32 年(1906 年)9 月 1 日,清廷已经彻底认识到只有继续进行改革,方能维持其统治的延续,因而颁诏“仿行宪政”。为了得到各派的拥护,清廷网开一面,莫许保皇派内的拥宪派人才回国参加宪政运动,以示政治清明。清光绪 33 年(1907 年)秋,梁启超在东京发起成立政闻社,创办《政论》,在 海 外 吹 响 了 立 宪 号 角 。梁 启 超 以 汤 睿 为 谋 士 和 助 理 ,凡 事 必 “ 俟 觉 顿 到 商 ” 。汤 睿 以 政 闻 社 特 派员身份赴沪聘请德高望重的马相伯出任政闻社总务员,而后汤睿以马相伯秘书身份到北京宣传鼓动 ,联 络 肃 亲 王 善 耆 、良 弼 、岑 春 萱 等 人 攻 击 袁 世 凯 ,成 为 政 闻 社 的 急 先 锋 。梁 启 超 在 康 有 为 面 前赞 道 : “ 觉 顿 ( 汤 睿 ) 近 来 老 练 勇 猛 , 诚 吾 党 后 出 之 英 奇 , 现 在 彼 所 负 责 任 最 大 … … 。 ” 因汤睿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清廷礼聘其出任大清银行顾问。袁 世 凯 为 求 保 全 , 其 向 慈 禧 太 后 密 奏 政 闻 社与梁启超有渊源关系。清光绪 34 年(1908 年)8 月 13 日,清廷下令“即行严拿惩办”,政闻社被迫解散,汤睿身份遭疑,再次隐匿海外。 清宣统 2 年(1910 年)10 月,汤睿奉梁启超之命由日本归国,其以日本四埠华侨代表名义参加了国会请愿代表团,并积极筹划开放党禁运动,并将请愿书送达资政院。10 月 28 日,资政院总裁溥伦将汤睿的请愿书上奏朝廷,但终因载泽、袁世凯等人反对而以失败告终。汤 睿通过此次请愿运 动 ,深 刻 的 认 识 到 清 政 府 的 昏 庸 无 能 ,而 保皇派因思想守旧不合时宜,因而渐渐失去国民的号召力,而逐渐被孙中山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势力所取代。汤睿因受时代的影响,他逐渐从思想上开始背离老师康有为的保皇派,而倾向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汤睿回到日本,随梁启超赴台湾考察,并共同策划辛亥“宫廷政变”。 99

P:101

清宣统 3 年(1911 年)6 月 4 日,梁启超、汤睿组织成立“宪友会”,汤睿回国协助宪友会常务干事徐佛苏主持会务。汤睿先到沈阳活动军方,秘密布置宪友会辛亥“宫廷政变”计划。然而,未 等 宪 友 会 “ 宫 廷 政 变 ” 计 划 实 施 ,武 昌 手 义 爆 发 ,全 国 十 数 省 相 继 宣 布 独 立 ,大 清 王 朝 由 此 走 向灭亡。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3 月 10 日,袁世凯继孙中山之后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梁启超向袁世凯举荐汤睿道:“ 其 人 有 肝 胆 , 而 达 于 事 理 , 治 事 之 才 过启超十倍,专治经济学,明体而达用,银行货币尤为专门,举国恐少出其右者。 ”袁世凯十分欣赏汤睿的经济学说和金融才干,礼聘汤睿为民国政府财政顾问。8 月 1 日,袁世凯下令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总行”;同年 9 月 10 日,任命汤睿为中国银行总行第一任总裁。中国银行总行初创,一切规模及制度皆由汤睿亲自制定,而后向全国推广;因而,公私金融制度皆尊汤睿所定制度而行,所以中国金融界称汤睿为“中国银行之父”。 民国 2 年(1913 年)4 月 26 日,袁世凯指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外交部长陆征祥、财政部长周学熙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款 2500 万英磅,实则是为其发动战争而筹款,其准备以武力消灭国民党控制的南方各省势力。4 月 28 日,汤睿认为善后大借款未经国会讨论通过是违法行为;因而,汤睿坚决抵制袁世凯政府的违法借款,因其阻止无效,汤睿乃拂袖辞职。财政总长周学熙立即推荐他的同乡孙多森继任中国银行总行总裁,以保证袁世凯善后大借款顺利实施。同年 7 月,袁世凯利用善后大借款,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运动。7 月 31 日,袁世凯任命熊希龄为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负责组建“名流内阁”。熊希龄非常器重汤睿的金融才学;9 月 25 日,熊希龄再次礼聘汤睿出任中国银行总裁,汤睿复出后,其为战后的市场恢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国 3 年(1914 年)2 月 7 日,在汤睿的主持下,中国银行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以此稳定了国家金融秩序。但袁世凯根本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只顾争夺总统权限而干涉政府行为。同年 2 月,国务总理熊希龄被迫辞职,由外交总长孙宝琦代行总理职务。袁世凯为推行其总统制而加紧夺权步伐,此举立即遭到汤睿的反对。4 月 12 日,汤睿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并奉母亲遣往天津租界寓所。5 月 1 日,袁世凯公然废除国务院,并将立法院置于总统管辖之下,设政事堂于总统府,由此掌握了国家行政权力。 民国 4 年(1915 年),袁世凯并未因实现了总统制而满足其权利欲望,他梦想恢复帝制,登上皇帝宝座。8 月 14 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等成立了筹安会,大力鼓吹君主立宪制,为改行帝制作舆论宣传。汤睿坚决反对恢复帝制,为了维护共和,汤睿联络梁启超、蔡锷、戴戡、王伯群、蹇念一、陈国祥在天津密商讨袁计划,世称其为“天津会议七君子”。会后,梁启超起草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讨袁檄文,汤睿秘密携讨袁檄文回京,于 9 月 3 日在《京报》上刊出,引起社会极大震动,从而揭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由于京津地区处在袁世凯的严密监控之下,梁启超、汤睿、蔡锷等在汤睿天津寓所谋划在云贵发动武装起义。梁启超对汤睿的谋略赞扬道:“当天津之定策,(汤)君志气其如神,每发一谋,定一议,其断制之力,若截众派而举万钧,使蔡、戴与贱子坚赴义之志而气益新。”12 月 5 日,梁启超、蔡锷、汤睿等南下上海,筹 划 滇 、 黔 、 桂 诸 省 举 义 。 同 时 , 又 运 动 南 京 的 冯 国 璋 , 联 络 孙 中 山 、 岑 春 萱 等 各 派 势力 ,建 立 起 反 袁 “ 统 一 战 线 ” 。汤睿先转入香港,而后绕道日本秘密遣往云南昆明联合唐继尧、李烈钧等组织反袁力量。12 月 12 日,袁世凯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自号“中华帝国皇帝”。12 月 25 日,蔡锷、唐继尧、汤睿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组织护国军,汤睿出任护国军司令部参军,其协助蔡锷指挥护国军由云南出发,分三路东征讨袁。由于护国军早期准备比较充分,士气旺盛,开战之后连连告捷。 民国 5 年(1916 年)2 月,护国军主力在泸纳战场遇到袁世凯优势兵力的顽强抵抗,一时进入相持局面。为了扭转战局,改变当前不利局面,必须尽快策动广西独立,使滇、桂、黔连成一片,护国军委派汤睿为云南特使,前往两广游说各省都督。 民国 5 年(1916 年)2 月,汤睿与李烈钧率领云南护国军第二军进入广西,袁世凯立即命令临武将军龙觐光在广西百色阻击云南护国军第二军。汤睿独自来到南宁广西都督陆荣廷府,以大义游说陆荣廷起兵反袁;陆荣廷接受了汤睿的建议,出兵配合李烈钧进攻百色,活捉了袁世凯的大将龙觐光。3 月 15 日,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赞助共和,并宣布出任广西都督兼两广护国军总司令。3 月 19 日,北洋冯国璋等五省军政首脑联名致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惩办罪魁。3 月 23 日,袁世凯见广西省宣布独立,北洋涣散、众叛亲离,使其在政治上陷入四面楚歌状况,为了挽救危局,其被迫发布取消帝制令,废止“洪宪”年号,仍改称“大总统”。袁世凯称帝失败,共和复国,汤睿荣立首功。汤睿高瞻远瞩,其认为“粤不定则贼不灭 ” , 护国军不应就此罢休,应一鼓作气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民国 5 年(1916 年)4 月 5 日,陆荣廷委任汤睿为两广护国军总司令特使,派遣其赴广州游说广东都督龙济光,汤睿与龙济光侃侃而谈一昼夜,龙济光被其爱国精神所感动,当即同意拥护共和、起兵讨袁。4 月 6 日,龙济光宣布广东独立,汤睿以一腔正义及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他人之兵,说得两广独立,因而名声大噪、享誉海内。两广独立之后,给讨袁战役增加了巨大的支持和力量。4 月 12 日,为了解决两 100

P:102

广独立后的善后问题,两广各届在广东海珠召开了善后会议,共推汤睿为护国军两广总司令部参谋及两广各届代表。4 月 14 日,汤睿与龙济光约定在广州海珠岛水上警署举行善后会议,但却遭到广东顽固派蔡乃煌与颜启汉等坚决反对,于是蔡乃煌与颜启汉在会前劫持了龙济光。同日,汤睿按约至海珠出席善后会议时,竟被埋伏在会场的颜启汉刺杀。汤睿牺牲的消息传出,两广各届及愤怒的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军阀的暴行。4 月 24 日,龙济光为平息众怒,下令枪毙了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蔡乃煌。陆荣廷向龙济光发出 最 后 通 牒 :令 其 督 师 北 伐 ,但 龙 济 光 却 按 兵 不 动 ,广 东 民 军 忍 无 可 忍 ,掀 起 了 声 势 浩 大 的 “ 讨 龙 ”斗争。龙济光在一片讨伐声中,带着残部仓皇逃往海南。5 月 8 日,护国军在广东肇庆组织成立临时政府“军务院”,指挥全国军事,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以唐继尧为抚军长,因唐继尧不能到任,暂由副抚军长岑春暄摄行抚军长职,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并分湘、赣、闽三路出兵讨伐袁世凯。汤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兵不血刃解决了广西、广东两省独立问题,并主持成立了军务院,大大推动了护国运动的发展,最终导致袁世凯政权的覆灭。汤睿为维护共和而牺牲,年仅 37 岁,其虽掌握国家金融命脉,但为官两袖清风,牺牲之时家徒四壁,致使母亲、妻子和四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濒于绝境。代抚军长岑春煊领衔向各界发出“请恤海珠烈士”通电称“汤君清贫彻骨,身后更为萧条,恤典或须特加隆重。”各界闻知纷纷倾囊,捐助者多达数百人。两广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义士,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民国 5 年(1916 年)6 月 6 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吞金而死,身后留下千古骂名。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示遵守《临时约法》,召集国会。7 月 14 日,唐继尧宣布撤销临时政府军务院,全国再次统一。为缅怀烈士的不朽功勋,民国政府在北京为汤睿举行了公祭,并筹措墓葬事宜。梁启超在挽汤睿之联 中 写 道 :“ 纳 公 规 若 毫 发 ,贻 公 谤 若 丘 山 ,不 祥 如 余 ,愿 世 世 勿 相 友 ; 尽 其 力 为 张 良 ,洁 其 身 为龚胜,非命而夺,疑苍苍者匪天。” 民国 11 年(1922 年),民国政府在广州沙河马路、离黄花岗烈士墓不远处为汤睿建立了“海珠烈士墓园”,供国人瞻仰凭吊;梁启超亲自为同学、同志汤睿撰写了墓志铭并序,赞其曰:“其善文,著述十余万言,学者宗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汤睿为“革命烈士”。汤睿精通多国语言,一生著述颇多,其流传最广的是其史学著作《最近中俄交涉记》。 摘自 2006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汤氏家园》微信群述职报告 作者:汤鸣宫 亲爱的全体群兄!过年了。作为本群一员,现在把今年的工作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年里,我们紧密扎根在群里,团结一心,高举“有空必来,有来必言,有言必留,有留必看”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雁过留声,人过留言,鸡过留蛋,鸭过留毛”的要求,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思想,弘扬“一不怕手酸,二不怕加班,三不怕头晕,四不怕眼花”的大无畏精神,把“保持联系,经常骚扰”作为振兴本群的第一要务! 经过努力,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天来一趟,想到才上来,来了不说话,逛逛就走人”的方式。坚持“有组织,有预谋,有把握,有成绩”的四有原则,坚持做“四有”群友,即:“留言有新思想,灌水有新思路,吹牛有新突破,抬杠有新局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使我群走上发展的伟大道路,同时坚决贯彻了 2015 年七大新观念: 1、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2、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3、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4、火可以试金,金可以试女人,女人可以试男人。 5、喝醉了我谁也不服,就扶墙。 6、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出路没有。 7、问世间情为何物?都是一物降一物。 回首过去的日子,虽然我很少发言,但一直心系群里。最后祝群友在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身体健康!生活任性! 2015 年 2 月 28 日撰于宁夏银川 101

P:103

共和国宪法创始人汤漪 作者:汤锦程 汤漪,江西泰和人,字斐予,又名文漪,清光绪 7 年(1881 年)出生于南溪乡曲江村一个书香之家,汤尚贡次子。汤漪幼承家学,读书刻苦,尤精律学,志在以法治国。清光绪 29 年(1903 年),汤漪参加南昌乡试中举人,自此名显于乡。因清末科举废除,西学日兴,汤漪受时代风气影响,其东渡日本入应庆大学预科学习。汤漪在日本留学期间,受革命思潮影响参加了同盟会,因其勇于革命、思想激进,在留学生中威望显著。清光绪 32 年(1906 年),汤漪毕业,但他并不满足东洋文化,决定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学习西方文化。清光绪 33 年(1907 年),汤漪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预科深造;清宣统元年(1909 年),汤漪毕业,其决定自费考察各国政治,日后好为国家、民族服务。清宣统 2 年(1910 年),汤漪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奥国、俄国,对各国政治深有了解和研究,为其日后推动中国的宪法运动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汤漪 清宣统 3 年(1911 年),汤漪学成返回祖国,在江西秘密从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同年 10 月 10日,湖北武昌新军首义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汤化龙、黎元洪联名通电全国响应。10 月 23 日,江西九江新军率先攻占湖口、马当要塞,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推马毓宝为九江都督。10 月 31 日,南昌新军亦举义反清,成立江西军政府,推协统吴介璋为江西都督,江西省宣布独立。汤漪因积极参加江西新军起义,成为南昌风云人物,被公推为江西军政府都督代表,赴上海出席各独立省都督代表会议。11 月15 日,各省都督代表通过“武昌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的议案。11 月 24日,各省都督代表转赴武汉中央军政府;12 月 3 日,颁布了由汤化龙、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2 月 2 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汤寿潜、程德全敦请各省都督代表赴南京。12 月 4 日,各省都督代表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 月 14 日,各省都督代表纷纷转赴南京,决议接受南北议和条件,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却遭到刚刚回国的孙中山强烈反对,鼓动革命党人要以党的利益为上,绝不能将革命胜利果实落入他人之手。12 月 29 日,各省都督代表在江苏咨议局礼堂召开会议,推举浙江都督代表汤尔和为会议主席,主持临时大总统选举,出席大会的有 17 个省独立代表,共计 45 人,每省只有一票表决权,汤漪与江西其他代表王有兰、文群协议投了孙中山先生一票,最终孙中山以 16 票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于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汤漪参加了总统就职仪式,成为中华民国的见证人。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 28 日,临时参议院成立,汤漪当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并被临时参议院推选为法律审查员,成为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筹备负责人。1 月 20 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宣统皇帝退位优待条件;1 月 22 日,孙中山又提出辞去临时总统五项条件,要求袁世凯“赞成共和, 102

P:104

誓守临时参议院所定之宪法,当举袁世凯为总统。”1 月 26 日,袁世凯授意北洋将领通电拥护共和,联名奏请清帝退位;2 月 12 日,清宣统皇帝溥仪被迫下诏宣布退位;次日孙中山亦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荐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 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代表,迎请袁世凯到南京宣誓就职。但袁世凯不肯受南京革命党控制,其令曹锟在北京制造混乱;而后袁世凯以北京不靖为由拒绝南下,临时参议院为迁就袁世凯,被迫同意袁世凯建都北京的提议。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 月 11 日,孙中山为了制约袁世凯独裁,指示临时参议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民国元年(1912 年)4 月 2 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移北京;4 月 5 日,临时参议院议决本院亦迁移北京,汤漪随同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8 月 24 日,孙中山应袁世凯总统之邀抵达北京;8 月 25 日上午 10 时,同盟会于虎坊路 3 号湖广会馆内为孙中山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同日下午,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在湖广会馆内,召开五党联合组成“国民党”会议,一致选举孙中山为国民党理事长,公布国民党党纲:1 促成政治统一;2 发展地方自治;3 实行种族同化;4 注重民生政策;5 维护国际和平。9 月 4 日下午 6 时,国民党在迎宾馆召开理事会,决议成立总务部、政事部、文书部、交涉部、政务研究委员会、会计部,分管国民党理事会各项事务,汤漪被理事会推选为国民党政事部主任,成为孙中山理事长的重要助手。8 月 26 日,孙中山单独会见汤漪道:“袁总统才大,予极盼其为总统十年,必可练兵数百万,其时予所为之铁路 20 万里亦成,收入可决每年八万万,庶可与各国相见。至铁路借款,须向欧美大银行直接议借,不必由在京银行团经手,袁总统意欲中美联盟,予不谓然。至首者地点,宁、鄂两处最好;无已,则宜在开封,容当与袁力商云。” 1912 年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参议员合影 民国 2 年(1913 年),天津《民国报》迁至北京顺治门外大街,国民党总部接管《民国报》,改为国民党总部机关报,委任汤漪出任《民国报》总编,汤漪改组了前任总编孙浚明领导下的编辑队伍,利用新闻媒体为初建的民国摇旗呐喊,广泛宣传共和思想。4 月 8 日,民国第一届国会开会,临时参议院宣告解散;同时,参议院正式成立,汤漪当选为参议员,其首倡高薪养廉,提议参议员年俸 5000 元议案,被参议院通过。同年 6 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汤漪当选为委员长。10 月 4 日,汤漪主持修订了《大总统选举法》,并于宪法会议议决通过。10 月 14 日,汤漪于天坛祈年殿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法草案》,共计 11 章 113 条,宪法规定政府组织采用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袁世凯为与议会争夺宪法公布权,其唆使美国人古德诺、日本人贺长雄撰文攻击汤漪主修的《天坛宪法草案》,并派施愚出席宪法起草委员会干涉制宪,当即被委员长汤漪拒绝。10 月 25 日,袁世凯恼羞成怒,其指使各省都督、民政长通电反对《天坛宪法草案》,谓宪草为汤漪等国民党议员操纵。10 月 31 日,汤漪对袁世凯的强权政治不予理采;其主持会议强行宣布宪法起草委员会议决通过《天坛宪法草案》,并向参议院弹劾袁世凯。袁世凯气急败坏,下令将汤漪逮捕下狱。11 月 4 日,袁世凯又下令解散国民党,派兵追缴国民党籍国会议员证书及徽章,宣布取消各省议会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国会 400 余名国民党议员资格被剥夺,参众两院因不足法定人数而陷于停顿。11 月 10 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因汤漪被捕而群龙无首,被迫宣布解散。袁世凯的专制暴行激怒了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其奋起为国民党议员申辩,并与袁世凯针锋相对的斗争。12 月 15 日,袁世凯成立政治会议,以取代国会。民国 3 年(1914 年)1 月 10 日,袁世凯又下令 103

P:105

停止两院现有议员职务。孙中山为维护宪法,反对专制政府,决定再造革命。7 月 8 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汤漪经同乡李国珍保释出狱,其与张耀曾、谷钟秀等发起组织“民宪党”,配合中华革命党为“实行民权,民主两主义”而斗争。 民国 5 年(1916 年)6 月 6 日,袁世凯因复辟帝制,在全国一致声讨下吞金自杀;6 月 7 日,副总统黎元洪宣誓就任大总统。8 月 1 日,宣布国会复会,汤漪仍出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主持修改宪法草案。11 月 19 日,为加强民宪党的力量,汤漪、张耀曾、谷钟秀等在宣外大街江西会馆内成立“政学会”,其会以“研究政务,实行改进”为党的宗旨。汤漪在政学系的支持下,其主修的宪法草案,经三读通过,政学系因而成为国会中最强大的政治团体。 民国 6 年(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段祺瑞总理为首的亲日派主张对德宣战,然却遭到亲英美派的黎元洪总统的反对。3 月 14 日,段祺瑞在参众两院的支持下,通过了“对德绝交”议案。但段祺瑞不满足于对德绝交,一昧要对德宣战,因而遭到国会的拒绝。5 月 10 日,段祺瑞恼羞成怒,指使公民请愿团包围众议院、殴辱议员,企图强迫议会通过参战案。政学系领袖谷钟秀愤而辞去农商总长以示抗议,内阁部长亦相继辞职。5 月 23 日,黎元洪总统以内阁仅存段祺瑞一人不足信任,而下令将其免职,宣布由伍廷芳代行总理之职。段祺瑞不甘失败,其在天津唆使张勋入京倡乱,并指使各省宣布独立;段琪瑞又在天津设“各省军务总参谋处”,派兵威逼北京,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6 月 12 日,黎元洪被迫宣布解散参众两院。7 月 10 日,孙中山为反对解散国会,维护《临时约法》,其率领海军起义舰队抵达汕头,提出“再造政府、恢复国会”,号召国会议员赴粤召开国会。汤漪等政学系议员,立即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纷纷南下广州。8 月 25 日,赴粤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因到会议员仅有 150 余人,不足法定人数,故称为“非常国会”。非常国会推选汤漪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负责起草宪法。8 月 30 日,非常国会议决通过了汤漪主持起草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共 13 条。9 月 1 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出掌护法军政府军政大权,允其对外代表中华民国。9 月 10 日,孙中山在广州宣誓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正式成立。但广西陆荣廷和云南唐继尧欲承认冯国璋为总统,故拒绝出任护法军政府元帅,并联合政学系议员共同抵制孙中山专权。 民国 7 年(1918 年)1 月 15 日,陆荣廷、唐继尧、汤漪发起成立“西南各省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分庭抗礼。汤漪在非常国会鼓动道:“西南各省同为自主之主体,同为独立之政府,地位处于平等,责任期于同负,因无别设军政府之必要。”1 月 20 日,汤漪起草了《护法各省联合会议条例》,名为拥护约法,保障国会,征讨祸首,戡定内乱,巩固统一基础,敦促宪法之成立而设;实以此条例为西南各省联合会之法宝与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抗衡。同日,中华民国护法各省联合会在广州成立,推举岑春煊为议和总代表,唐继尧、陆荣廷为军事总代表,决定甩开护法军政府,直接与北方冯国璋议合。但因遭到孙中山的极力反对,各省联合会被迫宣布取消。政学系在非常国会中占有 120 席位,又有西南各省军阀的支持,汤漪有恃无恐,又提出将各省联合会与军政府合并,改组为“联合政府”。汤漪负责起草了“联合政府组织草案”,其在草案中称:“军政府有政府之名而亡其实,联合会议有政府之实而名不符,……兹为统一护法主要势力,将军政府与联合会议合并为一机关。”2 月 2 日,护法军政府、非常国会、广东督军署及各省代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汤漪的联合政府组织倡议,通过了以军政府及护法联合会合并,改组为“联合政府”的议案。会后,汤漪拟定了《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其将军政府单独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取消大元帅一职,改设七政务总裁,以此消弱孙中山的实权。5 月 18 日,非常国会通过了汤漪起草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5 月 20 日,非常国会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总裁。自此,护法军政府被非常国会及西南军界所控制。孙中山没有想到自己用《临时约法》约束袁世凯独裁的政治手段,今日却被《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约束了自己的权利,这是每位领袖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5 月 21 日,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离粤返沪。 民国 7 年(1918 年)10 月 9 日,广州非常国会议决委托军政府代行国务院职权,摄行大总统职务,推举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汤漪以军政府参议之职,协助岑春煊制定国策。10 月 23 日,北京政府总理钱能训代表新当选总统的徐世昌致电岑春煊,请设法进行南北和平谈判;11 月 16 日,徐世昌总统发布停战令;11 月 22 日,广州军政府亦公开响应通令休战。民国 8 年(1919 年)2 月 20 日,在英、美、法、意四国公使的斡旋下,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广东军政府代表唐绍仪提出取消中日军事协议及参战军,停止参战借款,恢复旧国会等议题;但却遭到北方总代表朱启钤的反对,因而和平会议搁浅。 民国 8 年(1919 年)5 月 4 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全国各地工人、学生、商人相继罢工、罢课、罢市,并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推举汤节之等为全国学联顾问,领导全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打击下,徐世昌、钱能训已自顾不暇,南北议和亦被迫中断。民国 8 年(1919 年)10 月 10 日,隐居上海的孙中山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决心再造革命形势,宣布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以别于国民党。民国 9 年(1920 年)8 月 12 日,孙中山抓住西南军阀内讧之机,下令粤军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同日,广东军政府海军部长汤廷光在李福林、魏帮平的支持下,逼迫粤都莫荣新下野,夺取了广州政权,广东各届和平维持会公举汤廷光为广东督军兼广东省长。 104

P:106

10 月底,桂系战败,汤廷光电邀孙中山回粤主政;11 月 29 日,孙中山返回广州,重组军政府。 民国 10 年(1921 年)4 月 7 日,广州非常国会复会,通过了汤漪主持起草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取消军政府。5 月 5 日,孙中山于广州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领导广州政府。孙中山决议北伐,期望以武力统一全国,但却遭到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乘孙中山出兵广西,而控制了广东政府,其断绝了北伐军军需供应,以此阻止孙中山北伐。民国 11 年(1922 年)4 月 21 日,孙中山下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职务,只保留其陆军部长之职。6 月 6 日零晨 2 点,陈炯明发动叛乱,派兵攻打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但因外援不至,致使平叛失败。8 月 9日,孙中山被迫离粤,其经香港辗转返回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陈炯明统治了广东,非常国会的使命宣告结束,国会议员相继迁往昆明、重庆。 民国 11 年(1922 年)6 月,通过第一次直奉战争壮大起来的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直系统帅曹锟驱逐了大总统徐世昌,重扶黎元洪出任总统。同年 8 月,黎元洪总统宣布恢复第一届国会,于是参、众两院议员相继汇聚京师。10 月 11 日,国会举行第三期常会,汤漪再次当选为宪法委员会委员长,主持修改宪法。曹锟欲控制国会,其为争取总统选票,则以碳敬、冰敬名义向议员行贿,并按月发给议员津贴。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敦请汤漪将旧国会迁往上海,在汤漪的游说下,700 多名议员南下上海。但因上海议员每月只能领到 300 元津贴,而北京议员月收入则为 600 余元,因而已经来到上海的议员因耐不住清贫又纷纷返回北京。 民国 12 年(1923 年)6 月 6 日,在曹锟的指使下,直系军阀政客迫使国务总理张绍曾下台,因而使政府陷于瘫痪。6 月 7 日,曹锟又策动军警组成“公民团”向黎元洪总统索饷,并围困总统住宅。6 月 13日,曹锟发动“北京政变”,黎元洪被迫宣布辞职,交出大总统印。曹锟在北京甘石桥设立了议员俱乐部,作为进行大选的活动机关,凡参加“宪法会议”的议员,每次会议发出席费 20 元;每周参加常会的议员可领出席费 100 元。曹锟通过高价收买国会 800 名议员,竟有 500 多名议员参加了议员俱乐部。10 月 1 日,曹锟送给俱乐部议员每人一张支票,特殊票为 1 万元,普通票为 5 千元,共有 551 人领取了支票。10 月 5日上午 10 时,曹锟见议员俱乐部人数已达到法定人数,则召开国会选举总统,到会议员 593 人,曹锟以480 票当选为总统,时称“贿选总统”。汤漪坚持真理,其非但不接受曹锟行贿,更不肯向强权低头,其坚决反对贿选,并拒绝投票;因而汤漪被国人所推崇,称其为“超然派”。汤漪为反对曹锟的贿选政府遂与段祺瑞合流,渐而成为段祺瑞的政治同盟。 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者、左三汤漪 民国 13 年(1924 年)9 月 17 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双方各投入 20 万兵力,战斗异常激烈。10月 22 日,正当大战方酣之时,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与第二路援军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察副司令孙岳率部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控制了京津地区,暂请黄郛组织临时摄政内阁,并邀请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冯玉祥的倒戈使直奉大战风向逆转,直系总司令吴佩孚战败南逃武汉,张作霖乘势指挥奉军入关夺占了直、鲁、苏、皖及上海等省市。11 月 24 日,在张作霖的军事威胁下,冯玉祥被迫接受张作霖的政治主张,请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12 月 13 日,段祺瑞宣布正式辙销第一届国会,抛弃《中华民国宪法》,决定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孙中山主张的“国民会议”。 民国 14 年(1925 年)1 月,研究系成员在北京成立“新月社俱乐部”专门联络留学欧美的政治家、 105

P:107

银行家、知识分子汤漪、汤尔和、梁启超、林长民、蒋百里、张君劢、胡适、徐志摩、陈博生、陈西滢、丁西林、林语堂、黄子美、徐新六、王徵等名人,因俱乐部成员思想进步被社会称为“激进派”社团。1月 16 日,汤漪出席了新月社俱乐部聚会,使该俱乐部名声大振。2 月 1 日,段祺瑞不顾国民党议员的反对,在北京召开“善后会议”,其在汤漪的支持下始足法定人数。2 月 13 日,善后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推举赵尔巽为议长,推举汤漪为副议长。段祺瑞想通过善后会议达到自己独揽军政、财政大权,但却未获成功。同年 7 月,段祺瑞成立临时参政院参政会,汤漪当选为临时参政院参政会副议长参政,协助段祺瑞主持国政。同年 8 月,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汤漪当选为理事,再次成为北京政坛上的巨星。同年 10月,奉军将领郭松龄倒戈反张,一路势如破竹直驱奉系老巢沈阳,冯玉祥因恨张作霖背信弃义,暗中支持郭松龄反张。郭松龄被奉军汤玉麟部击败被俘毙命,张作霖深恨冯玉祥暗助郭松林叛军,则联合直系吴佩孚合攻国民军。段祺瑞欲联奉反冯,为张作霖内应,但其举动不慎被冯玉祥侦知,于是先派国民军逼其下野。 民国 15 年(1926 年)1 月 7 日,段祺瑞被迫拟定下野通电送电务处发电,但汤漪认为冯玉祥已决定下野,张作霖亦有下野之意,而张之江又通电拥护段祺瑞,局势已有所缓和,于是力劝段祺瑞放弃下野之念,汤漪则派人从电务处追回段祺瑞下野通电。1 月 8 日,因消息已经走漏,各报都披露了段祺瑞下野之电文内容,因而使段祺瑞处于被动地位。国务总理许世英见段祺瑞变卦,前来劝段祺瑞通电下野,汤漪大怒质问道:“你为什么迫执政限期下野?”许世英无言以对,不敢再提下野之事,并扬言辞去国务总理职务;后由鹿仲麟出面将许世英请回,事态才未扩大。汤漪见国民军逼宫甚烈,则亲自将段祺瑞前电加以修改,汤漪是民国立法专家精通法律,他将原电文中的下野之事删去,改以温和口吻通电全国。许世英扭不过汤漪,被迫同意按汤漪修改的电文播发。1 月 9 日,电务处播发了段祺瑞的通电,因文中未提及段祺瑞下野之事,因而引起国民军的不满。民国 15 年(1926 年)4 月,国民军战败,国民军临辙出北京前包围了执政府,段祺瑞仓皇逃进东交民巷德国东方汇理银行避难才未当国民军的俘虏。国民军退出北京,张作霖入主京师,段祺瑞欲联张拒吴,但张作霖不加理采,段祺瑞自知政治生命已经终结,则宣布“退休”通令,自此段琪瑞隐居于天津租界当了寓翁。 民国 16 年(1927 年)6 月,张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总揽一切政务。并下令缉拿段祺瑞党羽,汤漪南逃上海,出任《民国日报》社社长,以舆论为武器议论时局。民国 17 年(1928 年)5 月,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军攻至河北,安国军节节败退作鸟兽散,而日本关东军又逼张作霖将关东租借地租借期和南满铁路管理权延长 99 年,致使张作霖腹背受敌。但张作霖颇有民族气节,其坚决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并退保沈阳以拒北伐军。6 月 4 日,日本人见张作霖翻脸不认帐,日本关东军将张作霖的专车炸毁,张作霖因身负重伤医治无效而死。6 月 11 日,北伐军白崇禧部和阎锡山部联袂进占北京,安国军政府彻底垮台。6 月 15 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宣布中国统一大业完成,开始由军政时期转入到训政时代。7 月 11 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汤漪和汤芗铭等,汤漪被迫四处藏匿,自此由政治巅峰跌入低谷。 民国 25 年(1936 年)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二将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释放了蒋介石,由此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政治空气亦渐渐开明,汤漪的通缉令亦宣布无效,他可以公开露面从事政治活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一份力量。民国 26 年(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民国 27 年(1938 年)初,汤漪不甘当亡国奴,其在民国政府赈济委员会第九区特派员杜月笙的帮助下来到香港,被安置在杜月笙在香港的公馆内。同年 4 月,民国政府移迁重庆。 民国 30 年(1941 年)12 月 8 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2 月 11 日,英军自九龙撤退;12 月 12 日,日军进占香港九龙,汤漪听到日本军官对日本士兵们说:“一年以内日本还可以打胜仗,一年以后只有天知道了。”汤漪深刻的理解日本军人对战局的持久充满了悲观,其更加坚信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汤漪不肯留在敌占区,他和一批国民党在港政客,冒着风险千里跋涉来到重庆参加抗日,国民政府宣布任命汤漪为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 民国 31 年(1942 年)4 月 14 日,汤漪病逝于重庆新都招待所,享年 62 岁,棺柩未安葬,寄存于重庆南岸弹子石无铴公墓。4 月 15 日,于右任亲自主持汤漪追悼大会,李烈钧、孔祥熙、章士钊、王正廷、许世英、居正等出席追悼会,并纷纷在《中央日报》发表悼文追忆汤漪对中华民国的历史贡献,使汤漪得以恢复名誉,尊称汤漪为中华民国的“建国功臣,立法元勋”。5 月 12 日,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赈济委员会委员汤漪,学识渊深,才猷卓越,早年著籍同盟,奔走革命,光复后中更多变故,护持正义,历著勋劳。比年致力振务,济民保赤,功行弥彰,迺闻忧时病逝,轸悼实深,应予明令褒扬,给予治丧费 5000元,交考试院转飭铨叙部从优仪恤,并将生平事迹备存宣付史馆,用示政府笃念勋贤之至意,此令。”汤漪娶肖氏,生子汤教恂,又名汤伯恂。民国 27 年(1938 年),肖氏逝于青岛轮船途中,葬于威海卫之滨;汤漪续娶毛淑华,生女汤孟思、汤明志。 摘自 2006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106

P:108

中国航海环游世界第一人汤廷光 作者:汤锦程 汤廷光,广东花县人,字朗亭,又名汤朝焰,清同治 3 年(1864 年)出生于炭步石湖山村一个贫寒之家,父亲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拟将汤廷光卖给邻村疍家(水上人家)人,但被家兄阻止。于是,伯父将汤廷光带到广州广聚元皮货店当杂工,让他自谋生路。清光绪 13 年(1887 年),时逢列强依仗坚船利炮侵我中华,汤廷光立志报效祖国,其在维新运动富国强兵思想影响下,经兄长汤日亭的鼓励报考了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成为驾驶专业首届学员。由于黄埔水师学堂全部费用由政府拨给,为穷孩子汤廷光解决了后顾之忧。黄埔水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员实行英语授课,给汤廷光打下了双语基础,为他更好地掌握世界海军先进技术提供了方便。海军衙门会办李鸿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特派出水师精英去英国学习,由于汤廷光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被选送英国深造。汤廷光学成归来,分配在北洋舰队服役,历任三付、二付、大付,通过实践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海军指挥军官。 汤廷光中将 清光绪 20 年(1894 年),汤廷光升任定远舰管带;9 月,中日“黄海海战”爆发,中国北洋舰队在海战之中被日舰击沉五艘军舰,汤廷光指挥的定远舰也被日舰击中多处而开始下沉,汤廷光因爬到军舰的烟囱上才幸免于难。黄海海战之后,清廷为表彰汤廷光的抗日精神,擢升其为第三双龙宝星海军正参领勋三位二等(一说 1911 年被授予海军正参领军衔)。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北洋舰队实力,其主动放弃制海权,而将北洋舰队辙至沿海基地修整,故使中国海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清光绪 21 年(1895 年)1月,中日海军在威海卫再度激战;2 月,北洋海军战败,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程璧光代表北洋海军向日本海军请降,北洋海军所余 11 艘舰艇及军械全部落入敌手,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同年,清政府为重建海军向德国伏尔铿厂订购了三艘 2950 吨级“海琛”、“海容”、“海筹”巡洋舰;向英国阿蒙士庄厂订购了两艘 4300 吨级“海圻”号和“海天”号巡洋舰。 清光绪 34 年(1908 年),清廷重建海军,汤廷光出任海琛巡洋舰舰长。11 月 14 日,清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溥仪承嗣帝位,因其年仅 3 岁,则由其父载沣摄政监国。清朝廷举行大丧,各国使者前来致祭礼;同年底,汤廷光奉命载送清朝特使贝子载振回访日本天皇,其驾舰从天津驶往日本东京,汤廷光在日本受到日本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清宣统元年(1909 年)7 月 15 日,清宣统皇帝溥仪出任海陆军大元帅,命贝勒载洵、提督萨镇冰充筹办海军大臣。清宣统 2 年(1910 年)12 月 4 日,清改筹办海军处为海军部,贝勒载洵出任海军大臣,汤廷光因在重建海军工作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北洋舰队旗舰海圻舰舰长。汤廷光与海军诸将不甘失败,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希图再造中国海军。 清宣统 3 年(1911 年)3 月 26 月,汤廷光驾驶海圻舰由上海杨树浦起碇启航,载贝子载振、程璧光 107

P:109

正副使出访英国,其有幸参加了英皇乔治第五加冕典礼。而后,汤廷光驾驶海圻舰从英国出发,横渡大西洋至美洲墨西哥,宣威海外,捍卫当地华侨利益,使海外华侨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尊严。随后,汤廷光访问美国华盛顿,荣幸受到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的接见。8 月,汤廷光到达古巴哈瓦那,第一次向海外华侨展示了中国海军的神威,使海外华侨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正当汤廷光率领舰队出访欧洲和美洲之时,中国政局发生了巨变。 清宣统 3 年(1911 年)10 月 10 日,武昌新军起义成功,全国十余省宣布独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2 月 12 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孙中山亦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坐上中华民国总统之位。同年 5 月,汤廷光率舰队返回祖国抵达上海,完成了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史。汤廷光得知中华民国成立消息后,当即率领舰队官兵在上海宣布拥护共和而改旗异帜。民国 2 年(1913 年)5 月 9 日,经海军部所请,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授予汤廷光三等文虎章,表彰他“远涉重洋,驾驶尽善”功绩。民国 4 年(1915 年)12 月 13 日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政体,实行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自任皇帝。12 月 23 日,袁世凯封汤廷光为轻骑都尉。 民国 5 年(1916 年)5 月 9 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6 月 6 日,袁世凯在各方声讨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病逝。6 月 7 日,黎元洪副总统接任大总统。6 月 9 日,孙中山致电黎元洪,促请“规复约法,尊重国会”。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总理,百般阻挠各省护国运动首领要求恢复国会和约法的建议。在双方势力僵持不下之时,上海唐绍仪等人便策动驻沪海军举事。6 月下旬,海军临时总司令李鼎新、驻沪海圻舰长汤廷光等联衔致电黎元洪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海军独立,率海军将士加入护国军。声明拒绝北京政府海军部的命令,要求黎元洪下令恢复约法、召集国会。6 月 29 日,北京政府慑于海军的压力被迫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并定于 8 月 1 日召集国会。 民国 6 年(1917 年)5 月,国会因没有通过段祺瑞总理提出的“对德参战案”,引发了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5 月 23 日,黎元洪总统以内阁总长全部辞职,内阁仅剩段祺瑞一人不足信任,而罢免其一切职务。段祺瑞至天津鼓动各省督军宣布独立,他在天津成立“各省军务总参谋处”,宣称要另立“临时政府”和“临时会议”与黎元洪总统分庭抗礼。黎元洪急召张勋入京调停府、院之争,但张勋却以解散国会为调停的条件。6 月 12 日,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6 月 14 日,张勋率辫子军抵京,其在宣武门外的南昌会馆中发号施令,命令辫子军控制了京师城防。6 月 22 日,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与汤廷光等驻吴淞口各舰舰长联衔发出《海军独立宣言》,宣称:“去岁海军独立即以三事宣告天下:(一)恢复约法;(二)恢复国会;(三)惩办帝制罪犯。今国会已非法解散,约法亦寝失效力,而帝制罪犯且将邀赦免,是与海军拥护共和之初志,实不相符,不得已惟有宣布自违法解散国会后之命令,概不服从。”7 月 1 日,张勋联络保皇党康有为及奉军 53 旅中将旅长汤玉麟等入宫,拥立清退位皇帝溥仪复辟。黎元洪引狼入室,其见大势已去,则避入日本公使馆,电请冯国璋于南京代行大总统之职,并重新任命段祺瑞为总理,授其全权平叛。段祺瑞与汤化龙在天津组织讨逆军,誓师出兵讨伐叛逆。7 月 12 日,讨逆军攻入北京城,张勋战败逃入东交民巷荷兰大使馆;汤玉麟则率部北逃蒙古,历时 12 天的复辟丑剧,最后则以失败而告终。7 月17 日,孙中山因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为维护《临时约法》,其率部分海军舰队南下广州。7 月 19 日,孙中山提出“再造政府,恢复国会。”7 月 21 日,海军总司令程璧光率汤廷光等海军诸将领于上海发出护法宣言,拥护约法,恢复国会,否认国会解散后之政府。7 月 22 日,程璧光、汤廷光等率舰队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8 月 25 日,南下广州的 150 多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议决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规定《临时约法》未恢复前,行政权由大元帅掌理,对外代表中华民国。9月 10 日,护法军政府在广州宣告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大元帅,任命汤廷光为海陆军大元帅府参军。广州政府出兵北伐,南北两军在湖南展开大战,随着各省纷纷独立,战火遍及十余省。 民国 7 年(1918 年),孙中山与粤督莫荣新发生冲突,西南各省军阀亦在广州组织护法联合会排挤孙中山。2 月 26 日,地方军阀派出刺客刺杀了孙中山的坚决拥护者、海军总长程璧光。5 月 4 日,非常国会宪法委员会委员长汤漪领导的政学系与桂系军阀联合在广州非常国会上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改设七政务总裁,削夺了孙中山大元帅权力。5 月 21 日,孙中山愤而向非常国会辞职离粤返沪,护法运动至此宣告失败。虽然,孙中山离开广东,但仍遥控着粤军,汤廷光麾下的海军亦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8月,广州军政府推选岑春煊为政务总裁主席,选举汤廷光为广东军政府海军部次长。民国 8 年(1919 年)5 月 26 日,广州军政府对陆海军参与护法将帅授勋,授予汤廷光加海军中将军衔;7 月 7 日,授予汤廷光二等嘉禾勋章。 民国 9 年(1920 年)7 月,粤军奉孙中山之命向广东边境集结,准备以武力驱逐盘踞于广东的桂系军阀;汤廷光坚决支持孙中山的这一计划,他率领海军官兵助粤反桂。8 月 12 日,粤军誓师回粤,粤桂战争由此拉开序幕,汤廷光得到李福林、魏帮平等将领的支持,众将纷纷通电粤督莫荣新下野。李福林、魏帮平通电曰:“福林、邦平夙仰汤廷光先生德望素孚,谨公举其即日出任粤督,以为粤局……粤省军队概归汤督军统帅。”陈炯明也电请汤廷光道:“粤局安危系于公一人之手,今莫督既欲息战,以免生民涂炭,则我公应出代接督军印信以副民望。”汤廷光本无意争督军欲望,但军队各方及非常国会、广东各界一致 108

P:110

敦请他出山主持局面,才勉励就任。 民国 9 年(1920 年)10 月 8 日,为了维护广东的利益,广东各届和平维持会公举汤廷光为广东督军,汤廷光在就职演说中道:“鄙人今日为桑梓服务,接任督军以后,地方一切治安当负全责,但一矣全省军队收束停妥,决当辞职,敬避贤路。”市民闻知汤廷光出任粤督,家家燃放鞭炮庆贺,商店纷纷启门营业,夜市灯火辉煌,使战乱给市民带来的恐慌一扫而光。但莫荣新又出尔反尔不肯交权,于是粤军全力攻打广州。10 月底,桂系战败退出广东全境,汤廷光命令魏帮平、李福林接管广州。10 月 29 日,汤廷光应各界联合和平维持会所请,出任广东省省长,自此独揽广东军政大权。汤廷光道:“暂以监理名义行使省长职权,俟大局稍定承乏有人,仍当克日移交,俾释重负。”海军部长林葆怿与北方海军总司令蓝建枢密谋发出南北海军实行统一的通电,汤廷光立即在黄埔公园海军俱乐部内召开各舰军官集会,11 艘军舰的 200 余名军官出席了会议,一致反对舰队北返,汤廷光在护法舰队广大官兵的支持下,一举挫败了林葆怿的阴谋,促成海军舰队留在粤海。11 月 1 日,孙中山下令免去林葆怿海军部长职务,汤廷光无意权柄,于是其电邀孙中山先生回粤主政。11 月 2 日,陈炯明率军进驻广州,汤廷光立即提出让位,并发出《报告交卸广东督军、省长印信》、《敬告全粤父老昆弟书》,力请众举陈炯明为督省;陈炯明假意谢拒,但汤廷光让位心诚。11 月 10 日,陈炯明接受督省印信,汤廷光如释重负。11 月 25 日,孙中山应汤廷光所请离沪赴粤;11 月29 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再次出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12 月 9 日,汤廷光因助粤驱桂保境安民之功,孙中山委任汤廷光为军政府海军部总长,授予汤廷光海军中将军衔。 中国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海圻”号旗舰 民国 10 年(1921 年)4 月 7 日,非常国会会议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推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4 月 14 日,汤廷光电贺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以示支持;5 月 5 日,孙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第二次在广州建立政权。6 月 27 日,孙中山出兵平定广西,决议向湖南借道北伐,但却遭到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陆军部部长、内务部部长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派密使与湖南军阀赵恒惕密商以阻止孙中山北伐,又断绝北伐军军需供应,迫使孙中山退回广东韶关。 民国 11 年(1922 年)1 月,汤廷光决意归隐,于是向孙中山恳请辞去海军部总长职务,孙中山慰留不住,只好同意让他以请病假方式离职。4 月 21 日,孙中山电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长职务,只保留其陆军部长职务。但陈炯明拒不受命,自己返回惠州老家,却暗使粤军秘密向广州开进。4 月 29 日,孙中山见形势危急,立即饬令汤廷光销假,要求其即日回部视事。汤廷光为保卫革命政权,再次披挂出山,以助孙中山完成统一大业。孙中山为早日统一中国,挥师进军江西;陈炯明乘广州空虚,立即命令粤军进占广州控制了省会。6 月 11 日,孙中山闻讯返回广州对陈炯明进行说服工作;6 月 6 日清晨 2 点,陈炯明发动叛乱,令粤军攻打总统府,包围观音山粤秀楼孙中山住所,孙中山化妆冲出包围登上永丰舰,号召北伐军回师平叛。汤廷光等诸将因事前不知,因而被困在广州城中。7 月 20 日,汤廷光代表 109

P:111

海军出席广州西关文澜书院举行的广州各界召开的和平解决大会,汤廷光在会上说:“战事之起,鄙人全与不闻,只要苟能使海军有路可行,则海军必无异议。”为了解救被困的护法舰队,汤廷光又道:“粤人提供海军粮饷,我将保证海军不开炮!”各方都表示赞同。7 月 22 日,汤廷光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并下令海军停火,同时发布安民告示。但海军在孙中山的控制下不肯附议,于是陈炯明下令攻击,战火复起。汤廷光致电各舰道:“海军南来本为人民谋幸福,万不可向省城开炮。”并致电孙中山、陈炯明,恳请双方为乡梓利益停止开火。孙中山回电道:“总长勿有趋进和平之说,如有于义不悖无不乐从。兹托此事于总长,请与湘臣、燮丞、公续、丽堂、食君妥筹办法,以达真正和平大局甚幸。”于是,汤廷光亲自主持了孙中山、陈炯明两方的调和会议,但因北伐军回救的消息传来,所以孙中山再次拒绝了和谈协议,双方战事又起。因北伐军回救失利,海军已弹尽粮绝、无力再战,孙中山坚持 55 日,因外援不至而失败。8 月 9日,孙中山离舰前往香港,辗转返回上海,护法暂告一段落。孙中山离粤后,参与战斗的永丰号、同安号、豫章号、楚豫号四舰官兵前往谒汤廷光总长请求归队,汤廷光不加治罪,同意他们归队。陈炯明控制了广东后,则从幕后走到前台,陈炯明为借助各方力量,敦请汤廷光复任广东省长,汤廷光坚决拒绝,不肯与其同流合污;陈炯明又请汤廷光出任善后会办,仍被汤廷光拒绝。9 月 1 日,因陈炯明的势力以控制广东全省,海军部以名存实亡,汤廷光通电辞去海军部部长职务,宣布辙销海军部;温树德等海军将领认为海军不可无人统领,提议汤廷光为海军办事处督办,仍负责统领海军,陈炯明只好同意。新任广东省省长陈席儒深知汤廷光爱国、爱乡、爱民之举,因而礼聘其为治河督办,汤廷光在任期间,督修了“芦苞水闸”,为广东省水利事业作出贡献。 民国 11 年(1922 年)12 月,孙中山联络驻广西的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组成西路讨贼军,配合福建的东路讨贼军许崇智,合攻陈炯明叛军。民国 12 年(1923 年)1 月 15 日,西路讨贼军率先攻占广州,陈炯明败逃惠州老巢。2 月 15 日,孙中山从上海启程返粤;3 月 1 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大元帅府,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孙中山深知汤廷光办事公而忘私,当年若不是汤廷光从中斡旋,护法舰队已不复存。因而,孙中山复任汤廷光为陆海军大本营海军部部长,汤廷光不负孙中山信任,为巩固广东革命政府,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尽职尽责、甘苦不辞。 民国 13 年(1924 年)11 月 13 日,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偕夫人宋庆龄乘永丰舰离粤北上,为促成南北统一而奔走。民国 14 年(1925 年)3 月 20 日 9 时 25 分,孙中山病逝于北京。7 月 1 日,广州政府改组了大元帅制的军政府,成立了委员制的广州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由于,孙中山的去逝,国民党各派势力为争夺领导权而倾注心血,年已 61 岁的老将汤廷光不忍见新贵为争夺权势同室操戈,则于国民政府成立之日辞职还乡,归隐不出。 民国 14 年(1925 年),汤廷光为保护家乡文献,领衔花县县志局局长,主持编修了《花县县志》。民国 22 年(1933 年)1 月 27 日,汤廷光因脑溢血症突发病逝于乡中,享年 69 岁。广东绅民为纪念这位护法英雄,于其所督修的芦苞水闸处修建了一座汤廷光纪念碑,以此寄托广东人民对他的哀思。海军同袍闻此噩耗后,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海军舰队派遣军乐队到汤家寓宅致哀,舰队司令张之英敬撰挽联曰:“南中护法赖坚持,最难敝屣功名,粤土至今思大树;江上戈惭未学,不获借师耄宿,海疆遽尔失长城。”经海军呈请,民国政府念其功勋卓著,颁发褒奖,以昭懋荣。民国政府发出的褒扬令曰:“前海军总长汤廷光,秉性忠贞,精娴韬略。辛亥革命,首以海圻军舰易帜响应,克奏肤功。六年护法之役,倡率海军赴粤,扶持正义,卓著勋劳。嗣以迭更多故,引疾退居,淡薄寡营,尤贞素守。兹闻溘逝,悼念良殷,着行政院从优抚恤,以示国家追念之意,此令。”褒扬令对汤廷光在辛亥、护国、护法诸役之勋绩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使其英名永垂不朽! 摘自 2006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华汤姓源流》 半夜怜花 作者:汤国状 半夜雷声伴雨声,更有急风阵阵,惊醒香梦魂; 披衣窗前伫立,团团漆黑,谅是落花流水奔; 不觉轻轻叹;“昨天姹紫嫣红,明朝花迹无痕。” 心头总不忍,暗把风雨恨!慵慵复上床,依然眠不成, 细想花难处,也要结子传孙,而今舍身随风去,换取明年花更盛! 2008 年撰于风雨之夜 110

P:112

世界汤氏祭祖活动策划 策划人:汤锦程 汤氏祭祖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重大的事情,其必须首先要确定汤氏将共同祭拜的始祖名姓和汤氏的祭祖圣地,否则就很难形成汤氏凝聚力。由于汤氏属于后来氏,其源流多达 30 余个,因而很难确定一个共同祭祖的圣地。所以,不宜由某个汤氏分支随意举办召开“世界汤氏祭祖活动”,这样非但达不到世界汤氏宗亲共同祭祖的意义,也很难得到世界汤氏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降低了汤氏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 一 世界汤氏祭祖首选汤武王成汤 据姓氏研究资料记载,汤氏起源于商武王成汤(简称“汤武王”);然而,按照姓与氏的严格区分,汤武王属于子(汤)姓,而汤氏属于阳姓、殷姓等 50 几个姓氏所改的“后来氏”,因而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但是究其阳姓、殷姓等 50 几个姓氏源流大多与汤武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因此汤武王可以认定为汤氏的远祖之一。因而,若以汤武王为汤氏祭祀始祖,汤氏各个流派均无可厚非,并可以达到世界汤氏共同祭祖的目的。虽然,汤武王的后裔有宋氏、来氏、殷氏、牛氏、华氏、樊氏、南氏、薄氏、孔氏等数百个姓氏,但汤氏如果不以汤武王为始祖就很难达到 50 多个汤氏分支共同祭祀的尴尬局面,即使汤氏主流为殷姓的分支,祭祀汤武王纯属于越俎代庖、主次不分,但为了通过祭祖活动加强汤氏凝聚力,推动汤氏文化宣传,汤氏祭祖汤武王也无可厚非。 汤武王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圣贤,通过出土文物和甲骨文的记载已经确认汤武王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是对其生辰年月、出生地点,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因而,汤氏选择祭祀商武王的圣地,首先要考证汤武王的出生地和居住地、安葬地,这样才能为汤氏选择一个祭祖的圣地。 据《山西运城市志》记载:山西运城中条山之下的汤里为商武王成汤的故居(出生地);而《河北广宗县志》记载:商武王成汤出巡,途经河北广宗县北塘童时驾崩于此。伊尹将商武王成汤之尸运回亳都(河南偃师),安葬于桐宫(河南偃师)。由此,我们假定山西运城中条山之下的汤里为汤武王的诞生地;而河北广宗县北塘童是汤武王的崩逝地;河南偃师桐宫则是汤武王的安葬地,但也不能忽视历史学家提出的汤商武葬于山阳(山东金乡)、鹤山(河南鹤山)、杜汤(陕西咸阳)、夏邑(山西夏县)等假说。 汤武王革夏建商之前,其都邑先后建立在亳都(山东曹县)、薄邑(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州);汤武王于郕邑(山东成武)大会诸侯自号“商武王”,因而亳都、薄邑、亳州和郕邑均属于汤武王的“兴龙之地”。汤武王革夏建商之后,其先后在薄邑、亳都(河南偃师)立都,所以薄邑、亳都属于汤武王的“成龙之地”;因而山西运城汤里、山西夏邑(县)、河北广宗县北塘童、河南偃师桐宫、河南商丘、河南鹤山、山东曹县、山东成武县、山东金乡县山阳、安徽亳州、陕西咸阳杜汤均可成为世界汤氏祭祀汤武王的圣地,而山西运城、河南商丘、河南偃师因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所以具备了良好的祭祖环境和条件。 汤武王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圣贤,祭祀汤武王的活动必须参照国家祭祀大典举行,因而祭祀汤武王的活动就必须得到国家的承认和地政府的合作与支持。但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首先要将汤氏恳亲、祭祀活动与当地旅游经济挂钩,在举办汤氏恳亲、祭祀活动的同时,推动当地的旅游开发和经济振兴。因山西运城、河南商丘、河南偃师、安徽亳州均具备良好的旅游环境,所以无需动用大量的资金投入既可操作实施。如果在山东曹县、山东成武县、河北广宗县祭祀汤武王必须先期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旅游文化设施,改造当地旅游环境,而后才可操作,为此选择山西运城、河南商丘、河南偃师、安徽亳州为汤氏祭祀的圣地是最佳方案。 二 世界汤氏祭祖次选中山公汤振麟 “中山”是上古汤姓的国号、族徽,后被汤氏承传演变成堂号,一直延续至今。唐王朝封汤振麟为中山郡公;明王朝封汤和为中山侯,典出于此。据《汤氏宗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唐任湖北荆湖都统,功封中山郡公;其逝后,追谥“文毅”。汤振麟公生子汤盖先(居祖籍河南陈留郡)、汤美先(徙居江西南丰)、汤善先(迁居江苏溧水)、汤养先(迁居山东济宁)、汤义先(迁居浙江绍兴),其族裔统称“中山汤氏”,祭祀“中山堂”;因而,汤氏又称“中山优秀”。由于,中山汤氏繁衍茂盛,分布广泛,唐宋以来历史均有记载;因而,中山郡被称为“汤氏郡望”。世界汤氏祭祀汤振麟公,可以弘扬中山汤氏文化,加深对家族血缘坐标的认识。汤振麟公,生于河南陈留郡,封于中山郡(河北定县);因而河南陈县、河北定县均可成为世界汤氏祭祖的圣地。 三 世界汤氏祭祖三选范阳公汤悦 “范阳”早在唐代就已经是汤氏郡望,逐渐演变为汤氏的堂号;南唐国时期,封汤悦为范阳郡公,典出于此。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贵池人汤悦,南唐国官拜宰相,封范阳郡公;汤悦归宋后,封陈县男,奉旨迁居汴梁(河南开封)定居。汤悦入宋,历任翰林学士、太子少师詹事、直学院直学士、光禄卿、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汤悦原名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父子名讳,而改姓汤,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考殷姓改汤氏的重要人物,所以被殷汤氏奉为始祖。因汤悦被南唐封为“范阳郡公”,所以,其后祭祀“范阳堂”。由于,范阳汤氏繁衍茂盛,分布广泛,宋明以来历史均有记载;因而,范阳郡被称为“汤氏 111

P:113

郡望”。世界汤氏祭祀汤悦公,可以弘扬范阳汤氏文化,加深对家族血缘坐标的认识。汤悦公,生于安徽贵池,封于范阳郡(河北涿县)、河南陈县,迁居于河南开封;因而,安徽贵池、河北涿县、河南陈县、河南开封均可成为世界汤氏祭祖的圣地。 四 世界汤氏祭祀活动策划 为了将汤氏祭祀活动推向高潮,首先由活动举办地政府组成“汤氏祭祀活动组委会”,并由当地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和市侨办、市台办、市开发办、市经委、市旅游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招商局等单位领导人出任组委会成员,率先制定出汤氏祭祖活动时间安排表、祭祖活动路线图、参观景点;而后针对汤氏祭祖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宣传,其中包括举办商武王成汤文化座谈会、商武王成汤历史研究会,并拍摄商武王成汤专题片;通过新闻媒体的一系列宣传,让世界汤氏了解祭祀商武王成汤的重要意义,以此推动世界各地汤氏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汤氏祭祖大会。在汤氏祭祀活动期间,当地市政府同时举办汤氏经贸洽谈会、汤氏恳亲座谈会、汤氏文化研讨会,并配合新闻宣传攻势,让全世界了解活动举办地政府的形象和城市情况,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到当地投资和旅游。 为了将汤氏恳亲、祭祀活动长久的延续下去,举办地政府应抓住这个契机,在商武王成汤圣地、中山郡公汤振麟圣地、范阳郡公汤悦圣地周围选择地址,建立“汤氏文化园区”,园区内修建汤氏名人馆、汤氏文化展览馆、汤氏图书馆、汤氏文昌阁、汤氏宗祠、汤氏影院、汤氏体育运动场、汤氏工艺品厂、汤家宾馆、汤家饭店、汤家学校、汤家别墅区、汤家高尔夫球厂、汤家游乐场等建筑、文化设施,以此吸引汤氏投资商和推动汤氏旅游,打出一个“汤氏文化旅游品牌”。全世界汤氏人口约有 300 万人,每年有 10 万汤氏来此祭祖旅游,这对当地政府的旅游经济将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当一个地区成功举办了世界汤氏祭祖活动取得了经验;第二届世界汤氏祭祖活动将采取招标形式,让山西运城汤里、河北广宗县北塘童、河南偃师桐宫、山东曹县、河南商丘、山东成武县、山东金乡县山阳、河南鹤山、陕西咸阳杜汤、山西夏邑(县)、河南开封、安徽贵池、河南陈县、河北涿县、河北定县采取竞标,谁能主动投入汤氏文化园区的建设,就在哪个地区举办世界汤氏祭祀活动。 2002 年 5 月 6 日策划 回复汤东人关于商与汤的关系问题东人先生: 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汤氏与商氏是一脉相传,汤的读音是“商”,这是因为周代避讳制度实行以后,汤因是古天子名号,所以改读“商”音,故而成汤,在古文字中也有“成商”字符。唐代汤字又改读“阳”音;宋代汤字恢复“商”的读音,所以许多书中将汤悦写成“商悦”。元代汤字又改读“阳”音,因而江西孝感天地的汤霖,在方志里又被称为“阳霖”。明代朱元璋迷信汤烫猪,因而下令汤泉改温泉,而将汤字改读“商”音,所以明代刊定的教科书“汤汤洪水”,读“商商洪水”。在蒙古至今仍保留着一支明代汤氏遗族,仍读“商”音,你若去派出所查商氏,却都写为汤氏。所以历史上许多汤氏记载,应该读“商氏”或“阳氏”。宋代、明代虽然保留了汤字符号,但汤字不读“汤”音,只是字形符号相同罢了。比如:乐氏读“悦”音;又读“乐”音,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的二十四史,当朝完成的史书很少,都是由新的王朝根据前朝留下的历史档案续补完成的。比如:《明史》是清工部尚书、史学家汤斌编修的,他因知道家族符号的演变过程,所以汤氏称谓可以依时而定。另有《左传春秋》,汤氏被写成“唐氏”或“荡氏”,千百年来没有人怀疑过。清代临川岁贡汤弓庵先生在《春秋易解》中恢复了本来面貌,才引起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重视,称汤弓庵是“破译古文字的伟大史学家”;并且有史学家还说:“如果没有汤弓庵的《春秋易解》,中国古史就会出现断代。”汤弓庵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贡献呢?就因为他是汤氏的后裔,他了解家族史。《竹书纪年》与《史记》的历史记载截然不同,但是后人知道司马迁,所以相信《史记》;而《竹书纪年》因为没有作者,所以不被人相信。但是汤氏史学家要是结合家族历史去认真研究《竹书纪年》,一定能够破译古史,我相信这部史书与汤姓有关。 清寒斋:汤学良 2002 年 4 月 25 日 112

P:114

新安县谷川“马”文化景区旅游开发概念设计方案 设计规划人:汤锦程 2013 年 11 月 30 日,我应邀对河南新安县五头镇宝真观、犹龙寨、养马水库进行了半日仓促的考察,受托为五头镇谷川地区旅游开发搞个设计方案。 一、谷川历史沿革及文化景区构想 谷川位于洛阳西部,曾是汉代谷城县治和晋东垣县、隋谷州治所在地,据《新安县志》记载:汉高祖2 年(公元前 201 年)分秦新安县东部置谷城县,至西晋武帝太始元年(265 年)废除,谷城县前后长达441 年。又载:西晋太始元年(265 年),晋武帝废谷城县,重新并入新安县。晋太元 9 年(384 年),晋孝文帝再次划新安县东部、原谷城县区域置东垣县。唐高祖武德 4 年(621 年),再次废除东垣县并入新安县,东垣县共存在 237 年。因而,谷川地区曾有 678 年时间不属于新安县管辖。据历史记载:隋文帝开皇 16年(596 年),置谷州,辖新安、东垣两县。《河南府志》曰:“谷州,因谷水而得名,在县东北 20 里。”《新安县志》证曰:“今考县城东北 20 里有养马川,古称谷川,清末耕人掘土见废垣石基,长足三里,并有石础,高三尺强,疑此为隋谷州城遗址。”因而可知,谷川曾为谷州治所,为新安、东垣两县之长;而汉谷城县治和晋东源县治亦设于谷川,使谷川地区成为古代文明的缩影,为此以谷川为景区命名最为恰当。 虽然谷川地区久经历史变迁,古迹遗存已不多见,但其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和经济价值,值得作为新安县一个重点文化特区进行开发,使其成为振兴新安县东部地区的龙头,带动全县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此,建议率先成立“新安县谷川文化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制定出旅游景区的开发计划,而后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引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景区的工作。为解决景区经费不足问题,可以将谷川 3000 亩土地向中信信托抵押申请“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托计划”,可以获得 70%抵押金,如公司经营持续稳定,可以申请公司上市,因旅游文化一劳永逸、一本万利,上市公司必将立于不败之地。 (一)旅游景区命名为“谷川文化景区” 汤锦程与新安县纪委王副书记、民政局赵建国主任在千堂志斋合影 谷川景区开发,首先要考虑设立什么样的文化品牌和景区标志性建筑,为了吸引海内外游客,我认为谷川景区应该以“马”为文化品牌,打造一个全新的马文化游乐园,使 1 亿马年出生的属性人口,以及 1500万马姓人口成为谷川文化景区的固定游客。谷川景区标志性建筑是“马神塔”,采用八角形楼阁式仿古塔建筑,地点设在金山之巅,使其成为谷川的最高标志。同时在谷川兴建周王子朝祠、谷城县侯祠、东垣县侯祠、谷州刺史祠,吸引全国 1 亿王姓子孙和封臣(担任过谷州、谷城、东垣地方官)后裔前来祭祖。 (二)谷川“马”文化景区 113

P:115

谷川又称“养马川”,为我们打造中国第一个“马”文化景区提供了地利之便,首先在金山之巅修建一座“马神塔”;在养马水库附近修建一座“伯乐祠”;在宝真观前修建一座唐太宗龙马塑像;在金水河边修建一座刘备马跃檀溪的雕塑;在养马水库前修一座项羽告别乌骓马的雕塑;在犹龙寨前修一座尉迟敬德骑马雕塑;在梁村修建翟斌骑马雕塑;将历史上名马的故事全部雕塑于金山及养马川中,使其成为真正的马文化景区,吸引游客前来祈福、祭拜。 其次,在景区内兴建马厩,豢养赛马,争取创建中国第一个跑马场;而景区内推行丁零族勒勒车和骑马代步游,禁止汽车入内造成景区环境污染;景区内的所有桥梁构建、路标、椅凳、果皮箱等全部雕饰成马头状;各种壁画均为历史名马故事,让游客一进谷川就感到万马奔腾、马到成功、天马行空、龙马精神、马到成功、跃马扬鞭、横刀跃马的气势和喜悦,为未来带来吉利。并在景区内修建马成语园,专供老幼游客猜谜游戏。 (三)养马川水库开发利用 养马水库位于金山龙尾之处,总库容 214 万立方米,周边树木葱郁,夏季为避暑的胜地。养马水库中可以放入马头游船、快艇供游客游湖之需;库中可以养殖,供游人垂钓,定期举办垂钓大赛;沿湖修建公路,定期举办铁人三项比赛、马拉松环湖比赛、自行车环湖比赛。 汤锦程与新安县、栾川县干部、企业家、文物收藏家座谈 (四)金水河漂流景点 金水河又名“金溪”,发源于新安县云麓山东麓,流经养马水库分流南下养马川,环犹龙寨而流,所以又称“养马河”。金水河常年流量稳定,一般为 0.2 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 280 立方米/秒,适合做漂流运动,并可举办漂流运动培训基地。 金水河依金山地势由北向南奔流而下,两岸流传着一个诚实的老人刘义获“河水赠金”的故事,故而称“金水河”。为了纪念金水河的赠金之举,应在河边修建一座铜铸“蛟龙吐金”塑像;并在金山上开凿靠崖式窑洞群,修建星级窑洞宾馆,取名“金山宾馆”;窑洞建筑即可节省土地和建筑材料,并有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作为避暑胜地。金山宾馆和犹龙寨酒宴遥相呼应,形成旅游区食宿游一条龙服务,使金山、金水河成为当地群众真正的聚宝盆,使山河名副其实。 二、丁零族发明了“高车”交通工具 高车是两晋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丁零族制作的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因而丁零族又称“高车族”;而留居在大漠北部的称“敕勒族”。为啥要在谷川景区设置高车呢?这是因为丁零族与新安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考证:丁零族最早活动在俄罗斯境内,其中有一支迁徙至康居国(约今吉尔吉斯坦和新疆塔城境内),东汉时期已经东进至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境内,为大规模南下中原做好准备。 114

P:116

265 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完成全国统一,为了统治各民族,晋政府将归附的少数民族酋领迁入京畿之地以便辖制,因而谷城县成为北狄族的聚居区。西晋太始元年(265 年),晋武帝废谷城县,重新并入新安县。 汤锦程在内蒙古大青山坐在高车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曾经在河北正定县建立鲜于国和中山国,一度成为战国八强之一,后被赵国吞并,因北方民族以狼为图腾,中原民族蔑称他们为“北狄族”。汉初,在中山国都置东垣县;汉高祖 11年(公元 198 年),改东垣县改为“真定县”,今称“正定”。晋代,因丁零族在北方,所以被中原民族视为北狄族。因东垣县原为北狄族故土,晋太元 9 年(384 年),晋孝文帝为安抚内迁的北狄族,再次划新安县东部、原谷城县区域置东垣县。 291~306 年,晋发生八王之乱,使国家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建都平阳;丁零族归附汉国,隶属羯族人石勒管辖。次年秋冬,刘渊遣其子刘聪和大将石勒率军进攻洛阳;刘渊死,刘聪杀太子刘和自立为帝;310 年冬,刘聪军攻占洛阳,俘杀晋怀帝。晋建兴 4 年(316 年),汉军再破长安,晋愍帝出降被杀,西晋灭亡。318 年 7 月,汉昭武帝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位。8 月,匈奴人、大将军靳准政变杀刘粲自立;刘渊族侄、相国刘曜被众拥为汉帝,叛军杀靳准,投降刘曜。319 年 4 月,刘曜定都长安,改国号为“赵”,世称“前赵”。同年 11 月,汉大司马、大将军、赵公石勒自称赵王,与刘曜分庭抗礼,世称“后赵”。328 年,石勒击败前赵,刘曜被俘斩;9 月,前赵亡,丁零族大酋长翟斌因功被后赵皇帝石勒封句町王。据《资治通鉴》证曰:后赵石勒时期,丁零族大酋长翟斌率部众内徙中国,后赵皇帝石勒封翟斌为句町王。但 331 年,后赵丁零族翟鼠率部叛石勒而去,攻占中山,即汉东垣县。 公元 333 年 7 月 21 日石勒病逝,太子石弘继位;334 年,石弘被迫禅位于堂兄石虎;349 年 4 月 23日,石虎去世,皇 11 子石世即位;4 月 15 日,石虎第 9 子石遵逼石世退位,自立为皇帝。石遵在位 183天,被石虎养孙、都督冉闵所杀,改立石虎第 3 子石鉴为帝。350 年,冉闵改国号为“魏”,同年闰 2 月,冉闵废杀石鉴,自立为帝,世称“冉魏”,翟鼠率丁零族归顺了冉闵。石虎第 10 子石祗闻之,自立为帝,兴兵讨伐冉魏,但石祗战败,被其部将刘显所杀。同年 5 月,冉闵被前燕王慕容俊擒斩,慕容俊称帝,建都邺城,中山丁零族首领翟鼠(蜀)率部向慕容俊投降,被封为归义王。《魏书·太宗本纪》称其为“榆山”丁零翟蜀,榆山既是中山。” 公元 351 年,氐族人、秦王苻健称帝,国号“秦”,世称“前秦”,建都长安,与前燕分庭抗礼。360年正月 21 日,慕容俊去世,第三子慕容暐即皇帝位。353 年,前秦皇帝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承帝位。357年,苻生欲杀堂兄弟、东海王苻坚,苻坚得到消息立即采取行动杀了苻生,自立为帝。370 年,前秦苻坚攻破前燕,擒慕容暐,前燕灭亡。 据史书记载:371 年,前秦天王苻坚徙丁零族于河南新安县、渑池两县,我认为应是东垣县,因此时 115

P:117

新安县已经一分为二,丁零族由中山(汉东垣县)迁徙到晋东垣县方为合理。唐高祖武德 4 年(621 年),废除东垣县并入新安县,而唐武德 9 年(626 年),李延寿才开始编写《北史》、《南史》,于唐高宗显庆 4年(659 年)撰成并出版,此时东垣县已经并入新安县,故而翟斌就被认定封在新安县。 公元 383 年,秦晋淝水之战,苻坚战败,前秦各族纷纷起义,丁零族句町王翟斌乘势于新安起兵反秦,奉前秦冠军将军慕容垂为盟主。384 年,翟斌协助慕容垂建立后燕,被封为河南王,其持功而骄,被后燕皇帝慕容垂杀死。387 年,北山丁零翟遥率五千余众,夜袭中山,率部回到故地。388 年 2 月,翟斌之侄翟辽占据冀鲁豫三省交界的七郡之地,建都河南滑台,自称大魏天王,世称“翟魏”,改元建光,置百官。391 年,翟辽病死,其子翟钊继位。392 年,后燕皇帝慕容垂伐灭翟魏,翟钊投靠西燕慕容永,被封为车骑大将军、兖州牧、东郡公。次年,翟钊因谋反被杀。翟魏灭亡后,丁零族仍然活跃于历史舞台。据史书记载: 416 年,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417 年,诏长孙嵩等讨西山丁零翟蜀、洛支等,悉灭余党而还。428 年,定州丁零鲜于台阳、翟乔等二千家叛入西山,劫掠群县。447 年,北魏徙定州(中山)丁零三千家于京师平城(山西大同)。456 年,丁零数千家亡匿井陉山,聚为寇盗,诏定州刺史许宗之、并州刺史乞佛成龙讨平之。 因东垣县(今属新安县)是丁零族东迁的封地,丁零族翟氏王族后裔遍及新甘陕晋冀鲁豫七省,其堂号为“新安堂”。据新安县书法研究会秘书长翟克钦介绍,现新安县全县有翟姓人口约 3000 余人。 丁零族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人,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人,俄罗斯国雅库特人、涅涅茨人有血缘关系。为了弘扬丁零族文化,应在谷川景区创建一座“翟氏宗祠”,以此吸引 172 万翟氏子孙到谷川祭祖。因谷川山区不适宜现代交通工具运输,且会污染景区空气,应在景区内推广丁零族高车为运输工具,同时可以在景区内推行维吾尔族餐饮文化,以此推动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人,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人,俄罗斯国雅库特人、涅涅茨人的文化交流。 三、宝真观年代考证 宝真观属于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其始建年代无考,而民间传说“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新安县。”据《新安县志》记载:新安县始置于秦代,那么古柏和宝真观的历史须在周代才符合新安民谣。 首先我们来确定宝真观老君殿前的古柏年限,虽然这棵柏树已经枯死,其围长仍 3 米有余,因其属于文物,我们不可能将其锯断查看树的年轮。 汤锦程与赵建国主任摄于宝贞观古柏前 为此,我专程驱车百里去孟津县白鹤乡邙山脚下汉光武帝陵进行比对,刘秀陵墓始建于公元 50 年,这里有千株隋唐时期栽种的柏树,其中刘秀祠内有一棵柏树据称是汉柏,世称“奶奶柏”。河南孟津汉光武帝陵与宝真观相距 20 余里,同在一条经纬线上,土质相同,但这株奶奶柏的直径却比宝真观古柏要缩小几圈,可证宝真观古柏的年代应早于秦代,不容置疑。 116

P:118

但新安地区没有柏树树种,是谁将古柏树种植于金山余脉的呢?大家一定会认为是修建宝真观的道人所种。但张道陵兴起的五斗米教和张角推广的太平教均是汉代产物,新安县是秦代所置,按照民谣认为古柏和宝真观是周代遗物,此时五斗米教和太平教还没有派生。据史记载:老子在周为官,居住在周都洛阳。公元前 520 年,周王朝发生内讧,王子朝将守藏室的图书典籍偷运到楚国,老子无书可管,乃独自到城北邙山之巅翠云峰结庐而居,自此不再过问朝政。周敬王时期,老子坐上青牛,西出函谷关化胡而去,临别依函谷关关令尹之请,留下一篇《道德经》。汉代经张道陵和张角的弘扬推广逐渐形成道教,此前道教属于孕育时期。 周敬王为纪念老子,将灵宝关令尹故宅改建为“楼观”,这是道家最早的建筑名称。晋人葛洪《<关尹子>序》证曰:“今陕州灵宝县太初观,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注:周穆王时老子还未出生,老子出关是周敬王时期,应该是周敬王才正确)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道观之兴,实祖於此。”因而可知,修建楼观源自周代。宝真观内有一座斗母阁,阁内供奉三圣母像,是宝真观中最高建筑,形同楼观,阁与金山融为一体,站在斗母阁顶,谷川半径可一览无余,这座斗母阁应是宝真观最原始的观阁。 汤锦程摄于河南孟津汉武帝陵奶奶柏前 新安金山地处洛阳近郊,因受老子文化影响,早在东周末年就有老庄学者隐居于此,凿洞为窑养生修炼。宝真观老君殿前有一眼泉水,此泉传闻可以使白发变成黑发,故名“乌龙泉”。 隐士从外地带来柏树树种栽种在乌龙泉侧,使其茁壮成长。据史料记载: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七岁能诵读《道德经》,汉明帝时辞官隐居于洛阳北邙山上凿洞为室,修炼辟谷及养生之道,因而可知汉明帝时期洛阳老庄学说已经形成风气,故而张道陵才会隐居北邙山中修道。汉顺帝汉安 2 年(143 年),张道陵到四川青城山结茅传道,青城山遂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其发祥地被称为“天师洞”,说明道教的祖师都有洞修经历,宝真观道教鼻祖也不例外。新安宝真观内有座三皇洞,其建筑一直保持着窑洞形式,观中殿宇“三皇洞”、“无生洞”、“观音洞”名称亦延续至今未变;而宝真观至今仍保留着九间道士居住过的窑洞。因而可以断定,宝真观却始建于周代,但还处于窑洞和土阁之时,并未形成今日之规模。 据历史记载: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唐王李渊乘势起兵攻占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渊在道教的蛊惑下,奉道教为国教,并令其次子秦王李世民征讨四方义军。唐武德 3 年(620 年),刘武周镇守介休的部将尉迟恭举城投降李世民,受到秦王的器重。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 3 年,秦王李世民率兵东征洛阳王世充,围攻有洛阳西大门之称的东垣(新安)县磁涧镇,委派尉迟恭押运粮草。尉迟恭将粮仓设在五头镇西,故称“仓上”;而将战马养于宝真观内,他自己亦住在观中,因宝真观囿养过李世民和尉迟恭的战马,因而又称“养马观”、犹龙寨又称“养马寨”、梁村又叫“养马村”。唐武德 9 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奉老子为始祖,在全国各地大兴道观。因而民间传说:宝真观始建于唐贞观 3 年(629 年),因而宝真观得到合理规划,形成而今规模。唐高宗龙朔 2 年(公 117

P:119

元 662 年)为纪念老子,政府在洛阳翠云峰巅修建了一座庙宇,称“上清宫”;在拴牛处建了一座庙宇,称“青牛观”,后更名为“下清宫”。上清宫老君楼修建时,采用了宝真观的窑洞式建筑模式,可证宝真观的建筑年代早于洛阳上清宫老君楼。 纵观道观历史和宝真观庙宇的不同建筑模式,可以确定宝真观殿宇是分几个时期建筑形成的,第一、是东周时期的楼观建筑时期;第二、是秦汉窑洞式建筑时期;第三、是唐初大规模殿宇规划建筑时期,所以宝真观文昌殿、老君殿、玉皇殿、三皇洞、斗母阁五重建筑形式各异,现存的 10 座灰色古建、27 间庙宇,虽为硬山式建筑、木架结构,但外形各异。明代又在宝真观外,依中轴线修建了一座舞(戏)楼,形成今日宝真观的规模,但因四个时期建筑各有风骚,所以整体感很不协调。根据碑文记载:宝真观于明代正德 9 年(1514 年)、清代乾隆 21 年(1756 年)、乾隆 51 年(1786 年)、道光 15 年(1835 年)、宣统 3年(1911 年)多次重修,但其殿宇建筑仍保留了道家原始的楼观、窑洞式建筑模式。 宝真观原为道家香火重地,民国初年观内庙宇改办学堂。1944 年,中共新安县临时县委在宝真观内成立,解放后改称“养马观小学”,直至 2000 年学校另辟校址迁出。因而宝真观属于宗教文物、革命文物、教育文物,是新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因宝真观年久失修,已经出现倒塌之兆。为了抢救修复这座古观,建议与中国道教协会、河南省道教协会、洛阳市道教协会、香港道教联合会联系,获得经济支持!重新原汁原味修缮宝真观及戏台,使其再次焕发出昔日的光彩,为旅游经济服务,为当地人民造福。 洛阳上清宫老君殿 为了与旅游区设计理念相符,宝真观修复后应称“养马观”,建筑材料可采用河南偃师市府店镇琉璃厂生产的古建材料(陈经理联系电话:13838481821、 13937930961), 为使宝真观外观庄严肃穆,应加修一座门楼和院墙;并将袁天罡《推背图》刻碑镶嵌于宝真观墙壁之上,搜罗道教典籍珍藏于宝真观中;戏楼两侧修建两座观楼,使其更加完备;戏楼前空地塑造李世民战马,恢复每年二月十二日庙会及重要道教节日,使宝真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昌盛不衰。 四、犹龙寨的来龙去脉 据科学发掘和鉴定,早在 70 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猿人就已经利用岩洞作为人类的栖身居所,并有人工开凿洞口的痕迹。这说明人类穴居年代久远,且具有开凿石穴的能力。然而,在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黄土高原,古人利用又深又厚、极难渗水、立体性能极强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式建筑。这种生土建筑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好,还可以节省建筑材料。窑洞式建筑历经数万年的发展演化,划分成依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土窑”,以及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黄土的“石窑”、“砖窑”三种。 窑洞建筑布局结构划分为靠崖式(依山崖、沟沿修建多层台梯式窑洞)、下沉式(于地下挖一个方形四合院,于四壁开挖窑洞)和独立式(四不靠)三种形式。新安县五头镇是洛阳的西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此古人利用五头镇金山余脉地势掏挖了一座生土窑形状的城防工事,因上下二层皆为窑洞,属于“窑上窑”靠崖式窑洞建筑模式。古时在平坦地带建城曰:“堡”;在特殊地形处建城曰:“寨”,此城堡东西北三面为悬崖峭壁,地形独特,故称为“寨”。此寨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究其寨名应与宝真观有 118

P:120

紧密联系。 宝真观位于此寨之南墙外,寨墙南墙有一寨门,可至宝真观顶部。寨南墙内外皆凿有窑洞,而墙外的窑洞土质钙化比寨内窑洞更为严重,因而可以断定先有寨外窑洞,后有寨内窑洞。因寨堡依山掏挖,又是生土建筑,寨内窑洞非常隐蔽,如果没有东门,外人根本无法知道寨内机关。因而我认为,此寨昔日只有南门,而没有东门,最初只是宝真观道人修建的藏宝和安身之所。 据史记载:公元前 538 年,孔子前往洛阳拜会老子,孔子回到鲁国弟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时变化。老聃吾师也!”因宝真观供奉老子,道士们则将此寨命名为“犹龙寨”典出于此。 安寨县靠崖式窑洞建筑 犹龙寨分为两层,墙体最高处达 40 余米,寨顶有薄板墙寨垛,可为防御掩体。寨外有金水河环绕,形同犹龙寨的护城河,东面为主寨门,高达 3.6 米,清康熙 8 年在寨门上立一石匾,为楷书“犹龙寨”三字。因犹龙寨东门已经被封死,王央子董事长派人取来南门钥匙,带我们从宝真观南门洞入寨,因窑洞和寨门融为一体难于辨识,若不是内情人带入,我们都不知这里面别有洞天。犹龙寨内是一个巨大的院落,根据地势分为三院四区,共十八孔土窑洞,现已全部遗弃,院中被推倒的薄板墙土填埋种上了蔬菜;二层是窑洞顶部,有十几亩开阔地,原为草地,可以养马放牧,而今已经成为果林和南瓜地。 洛阳曾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在此发生过无数次的攻守之战,犹龙寨地处要冲,难免于战火之繁。但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成为宝真观道士和周边村民的避难所。犹龙寨是否还有其它元素在内呢?据我考证,犹龙寨地处五头镇梁村境内,古时“梁”与“良”为通假字,而“良”与“狼”为通用字,故而开封梁荡渠,又称“狼汤渠”。因北方民族以狼为图腾,中原人蔑称其为“北狄”,其居处多以“梁”为地名,称“梁山”、“梁村”。两晋时期,西方的丁零族徙居中国北方,被中原人称为北狄,因“狄”与“翟”为通假字,进入中原的丁零族则以“翟”为姓。因狼与犬同源,而狼与狄为通用字,故北狄族的酋长为“猶”也。丁零族称皇帝为“天王”,天王属于龙种,因而其族大酋长被尊为“龙犬”的化身。 公元 371 年,前秦天王苻坚徙丁零族于河南新安县,但却没有指出确切地点,而令人质疑。因梁村当时属于东垣县,唐高祖武德 4 年(621 年),才废除东垣县并入新安县,但因《北史》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撰成并出版,此时东垣县已经并入新安县,所以史家将丁零族移入地写入新安县。我认为:汉东垣县是北狄族的故乡,晋东垣县就是丁零族的移民地,谷川梁村地区应是丁零族大酋长翟斌的基地。因犹龙寨的特殊地理环境,丁零族将其占有,并将一座道家民窑寨,扩建修筑成城堡式建筑,使其成为军事据点,改变了其原有的用途,“犹龙”之典也可能出自于此。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呢?这要从犹龙寨的建筑模式考证说起。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寨”起源于炎帝末年,时蚩尤与有熊氏争夺天下,有熊氏以鹿角和蛇车连营扎寨,从而寨成为军事防御工事。最为特殊的是曹操与马超之战,其利用气候变化,用沙子和水建造了一座冰沙寨,可谓是奇迹。隋代末年,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各路义军纷纷占据险要之地修建军事城寨,最为著名的则为“瓦岗寨”。北宋时期,“寨” 119

P:121

已经被列为一级行政单位,设有“知寨”一职。比如:《水浒传》中的花荣,原是清风寨副知寨,故称“花知寨”;而汤隆家族则世袭延安寨知寨。因而宋代的寨子都是经过政府审批而得以兴建,取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宋夏时期,为防范西夏军队的入侵,政府在甘肃通渭县修筑了大量的堡寨,因而有“千堡之县”之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 在马营峡隧道的山顶之上修筑的“华川堡”。但甘陕地区的寨堡多用砖石材料,建筑也更为先进,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与犹龙寨相比则更加现代化。 安县曹村乡石板岭村的古寨门 古寨因是战争年代用于屯兵、防御敌人骑兵入侵的战略防御工事、军事据点。南宋时期,汉民族为了抵挡金人、蒙古人骑兵的军事进攻,修建了众多的古寨和城堡。中原人利用有利地形,将寨堡修建在地势险要之处,大多数的古寨采用坚固耐用的条石为材料。比如:新安县保留完好的清同治元年(1862 年)为防御捻军张乐部骚扰而修建的关爷寨、老母猪寨古寨墙皆用青石砌成,寨门则为石拱券门,门洞为砖石结构。而生土建筑模式的古寨在新安县内仅有犹龙寨一座。 我从北京到洛阳的路途中,见郑州至洛阳沿途生土窑洞比比皆是,但如犹龙寨这么大规模的窑寨却没有见到。明代修筑的河北蔚县西大神堡规模近似犹龙寨,且有道教殿宇三圣殿、观音殿及乐楼、戏台,从道教文化和土窑堡的防御作用来看与犹龙寨如同出一辙,唯其土堡全部是薄板墙夯筑在崖上的独立式土窑建筑,有别于犹龙寨靠崖式建筑风格。 于是,我将视线转向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遗址。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号交河。”交河故城有 2300 多年的历史,其建筑属于生土建筑;而车师人与丁零族存在着血缘关系。公元 410 年----公元 425 年,柔然族继匈奴、鲜卑族之后成为大漠南北的新霸主,敕勒族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部先后归附柔然。敕勒、高车与丁零同族,是不同地域的称谓。公元 5 世纪末,柔然在北魏的打击下趋于衰落,阿伏至罗乘机率领敕勒部众十余万人西迁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 年-541 年),传七主,历经 55 年。高车国的交河古城是全国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古城建筑大多一半在地下,系挖掘而成;一半在地上为夯土筑成,与新安犹龙寨生土建筑底层为挖掘,二层薄板墙为夯土而成极为相似,尤其生土洞排水道如出一辙,足证犹龙寨与丁零人有关。 据史记载:唐武德 3 年(公元 620 年),秦王李世民率兵东征洛阳王世充,围攻有洛阳西大门之称的新安县磁涧镇,为了保证前方将士的粮草战马供应,李世民派尉迟恭负责押运粮草。尉迟恭将粮仓设在新安县五头镇西,故称“仓上”;而将战马养于宝真观内,他自己驻扎在宝真观中。但宝真观最初只是窑洞式建筑,根本不适于养马,更没有防御功能,为此可以断定,尉迟恭住在犹龙寨内,而战马养在犹龙寨寨顶的小草原上,因而犹龙寨俗称“养马寨”;宝真观又叫“养马观”,宝真观和犹龙寨实属一体,因此可以断定此时犹龙寨并没有开挖东门,只有道观内的南门可通寨内,故而对外统称“宝真观”。同时也可确定犹龙寨早在隋代以前就已经存在。 120

P:122

河北蔚县大神堡 公元 392 年,翟魏灭亡后,丁零族翟氏家族散居于河北、河南、山东翟魏国境内,其中以河南洛阳伊阳翟氏门第最旺。宋高宗天会五年(1127 年)北宋灭亡,金人分兵南下攻破宋西京洛阳。伊阳翟兴、翟进兄弟组织义军抗金,汾、泽、潞、怀、卫、开各州县义军均听命翟兴指挥,使其成为中原最大的抗金军事集团,南宋朝廷封翟兴为河东北路兵马使。次年春,翟进擒金西京留守高世由,收复洛阳。不久,洛阳再陷于金人之手;翟进兵抵龙门,屡与金人夹河而战,乘胜再克洛阳。宋高宗建炎 4 年(1130 年),翟兴被封为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宋绍兴 2 年(1132 年),金人命伪齐刘豫攻伊阳,被翟兴打败。同年 3 月,翟兴被部将杨伟刺杀,其子翟琮继任父职,先后擒伪齐留守孟邦雄,灭伪齐部属梁进等。翟兴、翟琮父子充分利用洛阳龙门、伊川地区的黄土高坡修建了大量的寨堡抵抗金人和伪齐军的进攻,新安县军民亦响应翟兴的号召,占据犹龙寨作为抗金的据点,使犹龙寨在民族存亡之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犹龙寨处于军事险要之地,为攻防之便,方开凿了东寨门。千百年来,每当乱世之时,匪盗四起,庙上、梁村、中岳、仓上、马荆扒、高村、亮坪等村千余群众便蜂拥而入犹龙寨中,将寨门关闭,组织护寨队守卫寨墙,使当地军民多次化险为夷。 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遗址 根据考证可以确定,犹龙寨曾经历了道家自居生土窑洞时期;丁零族大规模军事开发时期;唐宋堡垒 121

P:123

防御时期;清末民初跑反避难所时期。民国时期,宝真观开始兴办学校,犹龙寨也逐渐成为民居。县民政局赵建国主任指着东寨门说:我家就住在东寨门墙外的窑洞中,小时候进寨二层找同学为图方便,我就从生土排水道爬进去。但当我们来到寨东门外时,东门外的土窑已不复存在,原因是赵建国主任建议在东寨墙外修建书法碑刻墙,王央子董事长就派铲车将东墙外窑洞都铲平了。 2014 年 5 月 10 日汤锦程在北京大学讲座“文化设计与社会应用”,其将新安县谷川“马”文化景区旅游开发概念设计方案、桃花潭景区开发宣传、邯郸马氏文化园设计规划作为事例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建议重点开发古寨文化旅游,恢复犹龙寨东寨门,还原寨门石刻,清理出寨内窑洞遗址,进行抢救性修复,并用寨内原土恢复、还原古寨薄板墙。如利用犹龙寨打造古堡酒宴文化,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地理位置必将为谷川文化景区发展做出贡献! (策划人:临川大文化协会会长汤锦程) 1913 年 12 月 16 日完稿 情系故乡一一楠溪江 作者:汤时标(浙江永嘉) 楠江两岸丛绿嶂,江中漂流映水央! 烟雨滩林四季春,年轮古韵有绝唱。 奇峰怪石发二源,险滩璇溪天工镶; 耕读传家育锦绣,千年古村藏文章。 峡谷蜿蜒通幽处,飞瀑悬挂险峰上; 游客观景难忘返,乡人心中太平常。 千年底蕰映照出,犹似蓬莱新气象; 梦绕魂牵桃花源,神仙眷侶伴游行! 注:二源即大源,小源。 2015 年 3 月 13 日 122

P:124

江西移民史探析 作者:汤锦程 我是 1955 年出生在北京的江西临川籍人,那个时候在北京的江西人不多,我们家就成为江西在北京的小旅馆,往来于北京的家乡人,只要能沾点亲带点故大多会成为我家的过客;六十年来,我们家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江西亲友,也迎来一批批江西学子,因而我成为江西才子走入北京大专院校这个大舞台的见证者之一。 2006 年,我受聘为北京大学赣文化交流协会顾问,今天是协会成立八周年纪念日,我又见证了协会的成长过程。协会是凝聚乡友、团结同乡的社团组织,也是同学们走入社会之前的历练场所,会员们都是我们江西难得的人才,大家通过在协会的锻炼后,走入到社会可以大有所为;第一届创业会长夏聪就是在协会组织中得到了锻炼,现在已经建立起一个律师事务所,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不计名利与其一同创业,为我们江西企业,以及各地企业提供律师服务。 今天来之前,协会同学希望我能讲些文化知识,为今天的论坛助助威。记得在协会两周年纪念会上我说过:搞赣文化协会,主要是把家乡文化介绍给各地的群众,通过我们的宣传,使社会各界都知道丰富多彩的江西文化。当我们将江西文化舞台搭好之后,就要用经济来唱戏,将各地的旅游经济引入到我们江西来,这才是我们的宣传目的和社会收获。这次我想讲讲亲情,希望协会同仁打亲情牌,将全国各地的游客吸引到江西来寻根问祖,这就是我们的血缘坐标起到的经济作用。 一 江西逃闽浙粤 江西地处“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古称“赣”,其名源于赣水,而赣水之名则源于赣巨人。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据考证:江西最早属于赤帝祝融氏辖域。《淮南子·时则篇》曰:“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赤即火,荀爽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日即“太阳”,火即“炎帝”,而太阳简称“阳”,祝融即阳帝、炎帝也。《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橿杻檿褚,其兽多鹿麝,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毕沅曰:“在浔阳柴桑县,南与庐山相连。”柴桑即江西九江,曾为阳帝之都。江西三面环山,九江为其门户,正好扼住长江咽喉,因此九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占据九江,可上控川湘;下御苏皖;并威摄湖北。九江同时亦是江西的经济命脉,全省物资的吞吐皆赖于此;因而九江的兴衰,关系到江西的成败。 汤锦程在北京大学赣鄱文化论坛作江西移民史报告 123

P:125

唐尧时期,江西、湖南连接部为诸侯修蛇辖域,故而有修水之名。唐尧迫帝挚退位,引起日御十日族的不满,唐尧则以曦和氏家族取代十日家族的日御之职,分掌四时,因而引发十日族的叛乱。《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理。”南蛮王猰貐战死之后,南蛮族由浙江溃逃江洲(江西九江)澎蠡湖(鄱阳湖),至今上饶地区仍称契为“猰”。 大禹末年,江淮宠鸟部族扬粤(越)部参加了防芒氏叛乱,大禹南狩大越(浙江会稽)诛防芒氏,并崩于此。《吴越春秋》曰:“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之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扬粤战败逃入澎蠡,被称为“阳鸟”部。《史记·夏本纪》曰:“淮海维扬州,澎蠡即都,阳(扬)鸟所聚,三江即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贡金三品,瑶、琨、竹箭。”扬粤是百越中的大族,崇奉女娲氏,因而将崇月文化输入江西。女娲氏因卵生百子,被称为“育神”,百越族认为:青蛙可以卵生百子,所以以蛙为图腾;因此女娲又称“女蛙”,吴越族子女则称“娃子”。女娲氏尝百草,发明中草药,因而被奉为“药王”。《山海经注》曰:“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因蟾蜍(癞蛤蟆)是治病的良药,故而百越族称女娲氏为“蟾蜍”;女娲氏是月亮神,所以月亮亦称“蟾蜍”。宋代以后,百越族已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但是对“蛤蟆神”的崇拜至今流传在江西抚州地区,而江西金溪县被认为是蛤蟆神的故乡。金溪县民间传说曰:宋代江西霍乱流行,百姓死伤累累,蛤蟆神显圣治愈百姓,解民甘苦;故而金溪县民间祭祀蛤蟆神之风盛行,至今不衰。 春秋时期,江西地区为吴、楚两国分域,为了争夺土地,吴、楚两国时而发动战争。周景王 15 年(公元前 530 年)冬,楚灵王拜荡侯为楚军元帅,率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诸君统兵围攻徐国,以威胁吴国,楚灵王驻军干溪(安徽亳县)为之后援。周景王 16 年(公元前 529 年)5 月,楚公子弃疾等乘国中空虚发动叛乱,弃疾登上王位,是楚平王;楚灵王被迫逃亡至芋尹申亥家自杀。荡侯闻知楚国内乱,恐徐国联合吴国乘势夹击荡军,则下令辙围还楚,吴王夷未在中途设伏拦击楚军,荡侯战败退往豫章(江西),被吴、徐联军跟踪至此歼灭,荡侯被吴军所俘,荡军为避祸而散居于江西各地。 秦始皇 26 年(前 221 年)分全国为 36 郡,江西属九江郡。唐玄宗开元 21 年(公元 733 年),设江南西道,辖洪州(南昌)、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江西宜春)、抚州、信州八州。西晋末年和唐朝末年,北方士大夫为躲避战乱纷纷举族南迁,豫章郡成为避难的场所,由于山东移民大量涌入江西,并将邹鲁文化移植于此,使豫章南蛮之区瞬间成为全国的文化棋手,江西临川亦被誉为“才子之乡”。因北方人来到南方为客,并客以家安,故称“客家人”。由于客家人与土著争夺土地及生存空间,江西赣州地区成为土客之争的矛盾重灾区,一直延续到民国,让历代治赣大臣为此伤神,却一筹莫展。民国 27 年(1938年),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熊式辉主席任命太子蒋经国为赣县县长。蒋经国在赣南推行新生活运动,土客两家矛盾释怀。 北宋末年,金军大规模南下,中原士大夫不肯当亡国奴,纷纷举族随宋高宗南渡。由于江西为闽浙湘粤鄂五省通衢,则成为移民的首选之地。由于客家人的大量涌入,使江西人口陡增。据北宋徽宗大观 4 年(1110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 1.25 亿(宋境内少数民族占 467 万);而北宋崇宁元年(1102 年)官方统计,江西人口为 446 万人,占全国人口 28 分之一;到了南宋嘉定 16 年(1223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为 7681 万人;同年江西人口为 526 万人,占全国人口 14.6 分之一,为全国各省之冠,成为全国第一大省。 南宋端宗时期,蒙古军南下,宋端宗逃亡到广东新会海外崖山成立临时政府,号召全国抗战;江西吉安人文天祥举义兵勤王,并率部攻江西,保福建,功拜宰相。江西义兵战败后,江西军民大规模向浙、闽、粤三省沿海地区逃亡,并浮海逃至海外东南亚诸国。宋代江西讼师以口才名扬全国,江西移民将讼师文化移栽到浙江绍兴,演变成为浙江绍兴师爷口才第一;因浙江汤氏源于江西,则在丽水摩崖石刻上写道:“浙江分九派,源头在江西”。而福建人的方言,据方言学家考证内涵江西临川方言的元素,因而可以肯定福建宋代移民由江西而来。而广东越民多言自己的宋代祖先是由江西南安(大余县)小梅关翻越大庾岭来到广东,而后分迁珠江流域。因浙闽粤三省有江西血缘,所以近年《临川方言》成为客家人寻根问祖的语音坐标。由于江西人口的大量流失,据元世祖至元 31 年(1294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仅存 5684 万人,江西人口减少至 440 万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据《江西余江县志》记载:宋代汤氏位居全县四大姓之首;南宋末年,元军南下,余江汤氏举旗抗元,战败后四迁安徽、广东、福建、浙江,汤氏降为全县中等姓氏。 清顺治初年,南明小王朝晋封江西南丰人、南赣总兵官汤蘭为太子太师、封武定侯,督军抵抗清军的南下。汤蘭率领江西明军和义军转战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四省进行殊死抵抗。清顺治 3 年(1646 年)10 月,汤蘭战死于广东汕头澄海县,其部队和义军以抚州籍和赣南籍人为核心组成,主帅汤蘭牺牲后,其部下散居于福建和广东两省。据《江西南丰县志》记载:五代时期,汤氏为南丰县著姓,位居第 7 位。清初南丰汤姓人口已经锐减为全县中小姓氏。 二 江西填湖广 元顺帝至正 11 年(1351 年)5 月,安徽颍州四等元民(元朝将国民划分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 124

P:126

目人;三等北汉人;四等南汉人)刘福通不堪元朝的残暴统治,登高一呼万民相应,吹响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号角,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同年 8 月,湖北罗田布贩徐寿辉举旗响应,在湖北蕲春发动起义,攻城掠地建立了宋国,自称天完皇帝,并收编了在湖北随县明玉珍起义军和湖北沔阳县录事陈友谅起义军。 次年 2 月,安徽定远富豪郭子兴在濠州(安徽凤阳)起义,其部下千户汤和回乡招兵,将小伙伴朱元璋招进队伍,不想被郭子兴看中,朱元璋当上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并出掌兵权,后来者居上做了吴公。此时,宋国已经拥有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重庆和安徽、甘肃、陕西一部分,成为各路起义军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宋宰相倪文俊勇武果断、居功自傲,阴谋杀害徐寿辉,事泄后被陈友凉所杀。陈友谅自此专权,自称汉王,逼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软禁起来。元至正 20 年(1360 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弑徐寿辉,即皇帝位,改国号”汉”,改元“大义”,因宋国四川参政明玉珍不肯屈从,乃割据重庆号令川陇,另立大夏国;因而,汉国的辖域只有江西、湖南、湖北及安徽、浙江、福建一部分,仍属于各路义军中的最强势力。 汉帝陈友谅将占据安徽、江苏一部分的吴公朱元璋视为肘腋之患,于是联合江苏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前后夹击朱元璋。汉帝陈友谅统军沿江东下,攻打吴公朱元璋老巢应天府(江苏南京),朱元璋令大将汤和镇守毗陵(江苏常州)独拒张士诚部;亲率大军与陈友谅决战。毗陵与南京形成犄角之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但大将汤和好饮酒,朱元璋劝其戒酒以免误事,汤和醉道:“吾镇常州,如握坐舍脊,左右全局,谁敢难我也。”汤和酒醒知罪,力挫张士诚于无锡,张士诚无力再战向元军乞降。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又使诈计引陈友谅轻敌冒进而将其击败,陈友谅退守九江,朱元璋乘胜挥师入赣,汉吴两军在鄱阳湖争霸,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水战。元至正 23 年(1363 年)8 月,汉军高层因战略分歧发生内哄纷纷叛汉,汉军舰船又被吴军火攻而败,25 万大军顷刻化为灰烬。汉帝陈友谅战死于九江口,汉太尉张定边护送陈友谅尸至武昌安葬,另立陈友谅次子陈理为汉帝,据武昌与吴公朱元璋抗衡。湖南湘乡人易华率七州县义军归附汉帝,被封为湖广参政,易华为帮助张定边守武昌,为武昌守军运粮 108000 石,张定边为此坚守了两年。 元至正 24 年(1364 年)正月,朱元璋自称“吴王”。旋汉帝陈理出降,汉国灭亡。由于汉帝陈理得到湖广(湖南、湖北)的支持,顽强抵御吴军长达两年,给吴军造成极大的损失。汉帝陈理出降后,吴王朱元璋将一腔怨气撤向湖广,乃至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并罚湖广参政易华的家乡湘乡县,由宋元旧赋粮 33000石,增加到 108000 石;直至清乾隆 2 年(1737 年)方降为 50000 石赋粮;由于湘乡县 400 年的堕粮史,严重地阻碍了该县的经济发展。 明洪武 12 年(1379 年),政府为补充湖广民力,颁布“立标长桥,一望之地皆属焉”的优惠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江西穷苦移民迁居湖广。“立标长桥一望之地皆属焉”,指站在桥上能看多远,这土地就归你所有,因而江西移民各个成为湖广的地主。满族人进关后实行跑马圈地政策,骑马能跑多远,这快土地就归你所有,看来满族人跑马圈地政策源于明初的移民政策。据官方资料统计:明代仅湖南移民中,江西人占 78.5%,共计 57 万人,因而史称“江西填湖广”。湖广地方志多言明代祖先来自江西,而抚州移民人数最多。比如:曾国藩的祖先来自抚州,他是曾巩的后代;黄公略的祖先来自江西乐安县,他是南梁司马黄法氍的后代。因而可知,明代湖广始祖大多可以追根溯源到江西,所以湖广人称我们江西人为“老表”,因为我们是沾亲带故的表亲。 三 皖赣湘镇甘陕新 甘肃天水是伏羲氏、女娲氏的成龙之地,陕西长安(西安)则是西周、秦、新、汉、西晋、前赵、前秦、西魏、北周、隋唐王朝的首都,甘陕在历史上始终则以京畿之地而并称。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明王朝时期,改省设司,甘肃属于陕西布政司;清王朝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辖域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清光绪 10 年,新疆区域由甘肃布政司划出;民国元年(1912 年),甘肃辖域为蒙古西部、青海北部、青海东部、外蒙西南部、宁夏区域。民国 9 年(1920年),又从甘肃划分出青海、宁夏两省;民国 18 年(1929 年),青海正式建省,甘肃版图逐渐缩小至今日规模。陕西西安因是首都,维持了陕西地区的京畿地位。宋王朝设陕西路;明王朝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司;清王朝改陕西省至今。因而论甘陕移民史,要包括今日的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蒙西部和外蒙西南部广大区域的人口变动。 因陕西西安曾数度为首都的原因,居住在河南灵宝函谷关以内的人民都以此为荣;汉楼船将军杨朴为了争当关内荣民,其倾家资在家乡河南新安又兴建了一座函谷关,将自己变成函谷关以内的荣民,为此给灵宝和新安两地函谷关的正宗地位带来两千年争议。但每遇改朝换代,西安及陕西各地都将遇到残酷的大屠杀,高贵的京畿之民亦为其荣民待遇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每当新王朝初立之时,都要从关内向甘陕移民;为此甘陕人口跌宕起伏,民族冗杂,千年古村实不多见。 元朝末年,江南汉人因不堪蒙古人的残暴统治,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由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创建明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 年)3 月,朱元璋为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拜汤和为偏将军北征, 125

P:127

汤和先后荡平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元朝割据势力。为了巩固刚刚统一的陕甘地区的国防建设,汤和在甘陕推行军屯制;汤和的部队以安徽凤阳人为核心,以及收编的江苏张士诚义军降将卒、江西抚州周安部 17 寨义军降将卒、浙江方国珍义军降将卒、福建陈友定元军降将卒所组成,战争年代其部是一支虎狼之师,和平建国年代则成为巩固江山的国防力量。汤和将其所辖部队留镇于陕西、甘肃、宁夏,建立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成为明初最早的军屯先民。由于战争原因,陕甘地区人口急剧下降,据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为 5883 万,陕西省人口为 44.9 万。 明洪武 8 年(1375 年)8 月,汤和再次北征察罕脑儿(维吾尔人)大获全胜,其将所带部队留镇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创建军屯卫所。明洪武 9 年(1376 年),朱元璋命汤和回镇陕西延安府,元将伯颜惧汤和之勇,自此元军不敢放马南下侵犯明朝边境,乃遣使入寨与明朝议和,汤和因功封信国公。明洪武14 年(1381 年)正月,汤和以右将军再次统军征蒙古乃儿不花,破元军于灰山营,擒元平章别里哥及枢密使九通,将内蒙西部、外蒙西南部纳于甘陕辖区,北方至此无战事。汤和将此次出征部队再次留镇陕甘,补充边防力量,并允许军屯将士带家属至卫所定居。据明洪武初年官方统计:陕西行都司共有 11 卫所,军籍 7 万人,家属 20 余万人。除了军屯官民,明政府还向甘陕进行了大量的移民。至明洪武 26 年(1393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 6005 万,陕西人口增至为 181 万人。 汤锦程摄于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 年)11 月,陕西省连岁荒欠,官吏暴虐,课税繁多,终于激起民变,由此爆发了陕西农民大起义,并灭亡明王朝。陕西义军为推翻明王朝牺牲惨重,最终走出两位皇帝,一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一位是大西皇帝张献忠,故而民俗曰:“一将成名万骨枯”。由于这场战争耗时持久、残酷,陕西人口锐减。据明万历 6 年(1578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 6069 万,陕西人口为 351 万;但至清顺治 18 年(1661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下降到 2106.8 万,陕西人口下降到 240 万,仅陕西一省减少人口达 111 万。而山西亦受战争影响,损失更为惨重,据明代初年统计,山西人口为 403 万;但清初统计,山西人口锐减到 52.7 万。为了恢复山陕甘民力,清顺治皇帝选派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吏到甘陕山三省任官,依靠他们的政治威望和置理能力恢复社会秩序和补充劳力。据史记载:清顺治 13 年(1656 年)二月,顺治帝择优选用汤斌为陕西潼关道副使。潼关号称是“三秦门户”,历来人丁兴旺。但汤斌到任时,潼关重镇却户不满三百;汤斌用了三年时间招募流民,推广优惠的移民政策,方使潼关成为户口数千、市场繁荣的西北重镇,被誉为“天下第一堡垒户”。 126

P:128

清康熙 12 年(1673 年)十一月底,大清亲王吴三桂因反对朝廷撤藩政策而反于云南,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次年 12 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号召叛清,攻占甘肃兰州,甘陕震动。次年,吴三桂派其部将汤氏率部支援王辅臣攻陕,吴军攻占陕西镇安县山阳地区。清康熙 15 年(1676 年),清抚远大将军图海挂帅出征甘陕,吴军汤大将竟下令采取焦土之战,烧毁山阳城而败逃。王辅臣失去外援,在周培公的劝降下投降后自杀。经此战乱,甘陕再次损失大量人口。据清康熙 24 年(1685 年)官方统计:全国人口 2341 万,陕西人口为 224 万,比顺治 18 年减少 16 万人。 清同治元年(1862 年)爆发了西北回民大起义,其规模波及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并于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及捻军联合共同反清。清政府拜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率军入陕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宁青新回民暴乱。 清同治 3 年(1864 年)6 月,甘肃布政司所辖新疆各地在沙俄的支持下再次发生暴乱;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在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沙俄武装亦强占伊犁;清同治 12(1874 年),日本国又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大臣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同年 5 月,同治皇帝接受左宗棠的奏议,拜 64 岁高龄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清光绪 4 年(1877 年)1 月,清军攻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清光绪 6 年(1880 年)春,清军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大片国土。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清光绪 7 年(1881 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新疆收复后,左宗棠为发展地方经济,在新疆大力兴办屯垦业。左宗棠的进疆部队,以湘军为主,淮军为辅;其将部队留在陕甘宁新青屯垦,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大量的湖南会馆,为团结乡情起到凝聚作用。左宗棠凯旋而归,擢升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因屯垦部队需要大量的军需保障,各省商帮争抢牌引加入到滚滚西流的运输大军,并在沿途设立客栈、会所,逐渐成为当地的移民。晋陕人为争夺盐引,承揽了军垦部队最为艰苦的运粮工作,而后以粮票换盐引,逐渐成为扬州盐商大户;自明清以来,湖南、安徽、江西大批军民留镇于陕甘宁新青,成为西北汉族的明清先民。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将军为解决新疆屯垦将士的婚姻问题,又从湖南招来 8000 女兵入疆,史称“八千湘女上天山”,使湘人的血脉在新疆绵延不绝。湖南、安徽的明代血缘多来自于江西,因而甘陕新宁的汉族明清血缘坐标可以追溯到江西源头。 四 江西填安徽 元朝末年,南汉人刘伯通在安徽颍州率先发动农民大起义,起义风暴迅速席卷安徽及江南各省。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后来者居上,其击败江南各路起义军,在应天府(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以安徽籍为政治核心的大明王朝。为了统一江山,安徽同乡为大明王朝征战四方,死伤将士无数。明王朝统一后,安徽将士又被留守全国各地卫所,成为军屯移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年青文弱,满朝安徽籍元老各个都是沙场中的悍将,朱元璋恐怕其百年之后,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群如狼似虎的开国元勋,为此朱元璋制造各种借口打杀功臣,将自己的安徽老乡、老战友几乎斩尽杀绝,只有汤和一人因看破朱元璋的心思,学习张良交出兵权回乡养老,才免遭杀身之祸,还获得东瓯王的追封。安徽定远人蓝玉因功封为凉国公,他的外甥女是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妃,但因其功高盖主,又是皇亲国戚,也成为朱元璋诛杀的对象,据官方统计:蓝玉案被株连的将士有名姓者就达 1.5 万人,而且大多是安徽籍,甚至连其安徽定远的佃户亦不放过,全部以谋逆罪屠戳,其中包括一位公爵、13 位侯爵、两位伯爵。战争的残酷屠杀和外镇官兵及家属、以及谋逆被诛杀的将士,使安徽人口迅速下降,尤其缺乏青壮年劳力。 明洪武 5 年(1372 年),朱元璋诏令信国公汤和回安徽凤阳老家督建明中都,汤和颇具建筑才华,其亲自主持营建了中都皇城浩大的工程,此都城被建筑学家称之为“南京都城的父亲,北京都城的祖父”。由于大兴土木需要大量的建筑技术人员和民工,汤和从江西招募大量的工匠、民工兴建中都,中都建成之后,江西工匠、民工被就地留在安徽补充劳力。 明洪武年间,政府又从江西洪都(南昌)、九江府、抚州府、饶州府向安徽移民。据史记载:明初泸州府(安徽合肥)迁入移民 25.7 万人,其中江西籍移民占 6.4 万人。因江西移民都先集中在江西瓦霄坝(江西波阳县西太莲子湖瓦燮岭),而后向安徽分发,因而安徽泸州地区的人多说明代祖先是从江西瓦霄坝移民而来。安徽芜湖、巢湖、寿州、来安、颍州都有大批江西南昌府、饶州府移民迁入,估计当时南昌府筷子街和瓦子庙为集合分发点,所以安徽移民后裔多说来自南昌府筷子街和瓦子庙。明政府对移民安徽给予优惠政策:凡是移民安徽者都准许入籍,奖励耕牛,使之垦田永为基业。入籍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优惠政策,如果你没有入籍,无论你居住多少代,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回到原籍去参加考试,否则考试成绩不被政府承认。比如:近代书法鼻祖、中国师范教育创始人之一李瑞清,出生在湖南长沙,他的祖上是由江西临川迁居而来。李瑞清在长沙参加乡试中举人,但因没有入籍不被承认;他只好又回到原籍江西参加南昌乡 127

P:129

试,再次中举人,因而李瑞清是双学历举人。为了改变籍贯,有些人采取入赘的形式来改变籍贯。比如:台湾民族英雄吴汤兴,原名叫汤新兴,出生在台湾苗栗,因没有入籍不能参加秀才考试。为此他入赘吴家为上门女婿,改姓名吴汤兴,才加入台湾籍,并考取秀才。由于明政府准许入籍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江西人别亲离土到安徽当了地主,并成为今日多数安徽人的明代开基始祖。 五 湖广赣填四川 民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但因湖广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宋国起义军缺乏军粮,乃至军无斗志!元至正 15 年(1355 年),宋国天完皇帝徐寿辉派大将明玉珍率万余兵马、50 艘船入川运粮。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明玉珍治军严明,部队纪律优良,坐镇巫峡,各方毕至,顺利解决了宋国的粮食问题。元至正16 年(1356 年),徐寿辉攻占了湖南,并以汉阳为都。元至正 17 年(1357 年),重庆元将和义兵统帅发生矛盾,义兵元帅杨汉投降明玉珍,献计攻取四川,明玉珍依计而行,重庆、四川、贵州各州县望风归降;那时贵州还未建省,其境内各州县均隶属于四川管辖,为此明玉珍统一了今日的四川省、贵州省、重庆直辖市,以及甘肃、陕西一部分所辖区域,徐寿辉任命他为四川行省参政。 元至正 20 年(1360 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弑天完帝徐寿辉,自称汉帝,明玉珍闻知与汉国断绝往来,被部属拥戴为陇蜀王,建都重庆。元至正 23 年(1363 年),明玉珍改国号“大夏”,正式称帝。元至正 26 年(1366 年),明玉珍病逝,年仅 38 岁,太子明昇 10 岁即位,因国主幼弱,大夏明氏政权内部开始出现内讧,国力日衰。 明洪武 4 年(1371 年)正月,朱元璋拜汤和为征西将军,付友德为副将,分水陆两路取四川。汤和挂帅率京卫、荆襄舟师由瞿塘进军四川;同年六月二十二日(公历 8 月 3 日),夏国主明昇举国归降汤和,巴蜀黔及甘陕陇部分辖域尽归大明版图。汤和入蜀安定民心,接管明氏政权,建立军屯卫所,并将带来的京卫、荆襄军队留镇于军屯卫所。为补充巴蜀黔劳动力不足,汤和奉旨从湖广向四川移民,揭开了“湖广填四川”的序幕。据官方统计:元至元 19 年(1282 年)四川人口为 60 万人;明洪武 14 年(1381 年),四川人口增至 146 万。 明崇祯 3 年(1630 年),捕快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王嘉胤死后,高迎祥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号闯将。明崇祯 8 年(1635 年),义军荥阳会议之后,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率部攻黄河流域。明崇祯 11 年(1638 年),张献忠接受朝庭招安授予副将。明崇祯 12年(1639 年)五月初九,张献忠重举反明大旗。明崇祯 16 年(1643 年),张献忠攻占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明崇祯 17 年(1644 年)8 月 9 日,张献忠率部众 60 万入川,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立都成都,号称“秦王”,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8 月 16 日,张献忠登基称帝。据传说:张献忠的父亲早年到四川贩马,受川绅的羞辱,因而张献忠仇视川绅,开始在四川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清顺治 3 年(1646 年),清亲王豪格率清军进攻大西国,在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的凤凰山与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相遇,两军激战之中,张献忠中箭身亡,其部属转投南明王朝,退入云贵坚持抗战。四川经此次战乱人口锐减,据官方统计,明崇祯年四川人口为 400 万;清康熙 7 年(1668 年)全川人口不足 60 余万人,而成都仅剩下 7 万人,各州县存户不足原有人口 10%。 清康熙 24 年(1685 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皇帝秉报“请求移民”。清政府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定五年免征税,滋生的人口永不加赋,由湖广赣等省向四川移民,迁徙时间延续到清嘉庆之年。因清初填四川的移民中,湖广只占 25%,江西占 15%,江西移民比湖广移民少 10%;但因湖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而言,若以省移民人口计算,江西籍移民应占填四川之首。因清初四川移民多源自江西,所以四川人寻根问祖的血缘坐标可追溯到江西,为此四川籍大元帅朱德和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说自己的祖籍是江西。 六 赣川填云贵 明洪武 18 年(1385 年)7 月,四川辖域的贵州黎平侗族人吴奤反叛,古州蛮 12 州长官群起响应,连兵 20 万,割据 12 州,攻占湖南靖州,席卷八洞,占领了湖南、贵州、广西相连的广大地区。朱元璋拜汤和为征虏将军,统率 30 万明军入黔平叛,汤和采取步步为营战术,而后分兵四路夹击叛军,古州 10 位长官见势不妙相继投降,12 州光复;吴奤在上黄孤立无援,全家被汤和俘虏送南京处斩。同年 12 月,汤和兵进贵州东北思州,一举平定思州蛮之乱,擒其部酋,余众溃散。贵州平定后,汤和在贵州广筑卫所留兵戍守,并推行屯田制度,将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 24 亩,小旗每人领种田 20 亩,屯军每人领种田 18 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汤和奉旨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江西、中原、湖广、江南(江苏)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由官府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中原移民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贵州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史称其民为“屯堡人”。汤和完成使命后,凯旋还朝复命。 历史上贵州隶属于四川,先后归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管辖; 128

P:130

元代在贵州境内设立八番,建立土司制度,先后属于湖广、四川、云南管辖。明永乐 11 年(1413 年),正式建省,以贵州为省名,下辖七府。清雍正 5 年(1727 年),才将四川遵义府划归贵州省。 明太祖洪武 14 年(1381 年)秋,朱元璋拜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帅,举兵 30 万伐云南。元军大败,元梁王投滇池而死,余部投降。傅友德留兵戍守云南,建立卫所,傅友德原为刘福通部将,后归附明玉珍,转投陈友谅,为其镇守江西彭泽小孤山。吴公朱元璋率军入赣时,傅友德率赣军起义投奔朱元璋,因而其部队主要以陈友谅的赣军为主力,因而云贵各卫所军屯户和家属以江西人为最,其中最著名的是乌撒卫(贵州威宁)。云贵统一后,明政府由江苏和安徽向云南移民,因江苏移民是由应天府(南京)猪市巷集合分发,所以云贵移民多说自己的明代祖先来自南京猪市巷,读白音为“猪屎巷”。 明永乐年至明嘉靖年间,江西商帮开始大规模向云贵移民,初为商贩,而后定居为民酋里长。江西为啥具有如此强悍的移民能力呢?因为江西临川盛产灯芯草、毛笔、花炮,运输方便,还可就地取材制作花炮、毛笔;而江西景德镇以瓷器名扬海内外。江西商民初以商贩迁滇;定居后,因临川人文化素质较高,多被地方政府征派为低级官吏,致使临川商业文化与地方民俗融合,成为区域文化的旗手,使临川文化落地开花、硕果累累。所以翻阅云贵家谱,都认同是江西抚州府后裔。比如:贵州安顺籍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祖籍是江西临川;贵州兴义籍国民党开国上将何应钦,祖籍是江西金溪,而临川和金溪同属于江西抚州府。据《临川县志》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 年),临川县有 35 万人;明嘉靖 31 年(1552 年),临川县人口锐减至 11 万人,仅 50 余年时间全县流失人口达 24 万人。明万历年间,云南澜沧兵备副使、中国人文地理学家开山鼻祖、浙江临海人王士性,号元白道人,其在《广志铎》一书中讲述了他的见闻:“余备兵澜沧,视云南全省,抚人占十之五六,初犹以商贩至城市止。既而察之土府、土州不能有司者,乡村征输里役无非抚人为之,然犹以为内地。及遣人抚缅(甸)取其酋长姓名回,地经万里,虽异域怪族,但一有聚落,其酋长头目无非抚人为之矣。”要特别说明:元代在缅甸设“缅甸行省”,此后缅甸一直属于中国藩属国。清光绪 11 年(1885 年),英国出兵灭缅甸,将其并入印度;清光绪 12 年(1886 年),中英签订《中英缅甸条约》,中国被迫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英国代替缅甸向中国例贡。因而元明清时期,中国内地人出入缅甸经商,或移民缅甸属于中国内部事务。 汤锦程与贵州黔西、毕节汤氏宗亲编委会在黔西宾馆合影 明崇祯 17 年(1664 年)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改元“义兴”,而后出兵攻打明辽东总兵吴三桂,以解除后顾之忧!谁知吴三桂已经暗投清军,李自成在清军和吴三桂的夹击下失败。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登基称帝;次日退出北京城,开始流亡生涯,最终失败。清军进关后,爱新觉罗•福林于北京称帝,建立大清王朝。1664年,北京城在一年之中竟然王朝兴替三次,这也是历史的奇迹。 129

P:131

南方各省明朝遗贵和不肯臣于大顺、大清、大西三朝的明朝军民们,先后拥戴明朝诸王子在南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建立了南明小朝庭,割据半壁江山与大清王朝抗衡。在清军的残酷打击下,南明王朝被迫退入云南,联合张献忠大西国余部做最后的挣扎。清顺治 16 年(1659 年),吴三桂率师攻占云南;清顺治 18 年(1661 年),吴三桂师出缅甸,擒斩南明桂王,其以擒斩桂王之功晋爵亲王,统辖云贵两省。清康熙 12 年(1673 年)春,朝廷执行撤藩决定。同年十一月底,吴三桂反于云南,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吴军乘锐连下贵州、湖南,福建、广东、四川、广西、陕西、河北等明朝旧臣纷纷举旗响应。清康熙 17 年三月初一日(1678 年 3 月 23 日),吴三桂于湖南衡州府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立都衡州府;大周帝国辖衡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省。 清康熙 17 年(1678 年)八月十八日夜,吴三桂在衡州皇宫驾崩,时年 67 岁。同年十一月,皇孙吴世璠于贵阳即帝位,改元“洪化”。清康熙 20 年(1681 年)春,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因云贵为南明桂王小朝廷和吴三桂周王朝的大本营,两场大战下来,云贵居民凋零。云贵安定之后,清政府开始向云贵两省移民;因云南是铜都,各省商帮亦大批云集云南运购铜矿,使云南人口迅速攀升,以江西、四川移民为最,故而云贵寻根问祖均认为清代祖先来自江西。由于江西移民必经四川,许多人在途径四川时就地留下,比如:我江西临川汤子敬,清同治 13 年(1874 年)在去云南之路上,途径重庆时被老乡谢艺诚看重,留在谢亿泰布店里学徒,后成为民国西南首富,被称为“汤百万”;民国 17 年(1928 年),汤子敬出资协助刘湘将重庆镇改为重庆市。据民国时期统计:仅云南昆明就有临川李渡镇(今属江西进贤县)人开办的笔店 300 家;而临川李渡镇梦荪笔店则在海内外拥有 60 余家连锁笔店,被誉为中国笔王。因临川人在云南及各省移民人口中占居首位,所以我提出“南临川,北洪桐”的移民观点。 七 云贵移卫浙鲁 明洪武初年,由日本国镰仓时代西部名主、庄官、地头、武装商人结成的海盗集团,以中国沿海为目标进行掠夺,中国军民蔑称其为“倭寇”。明洪武 17 年(1384 年)正月,倭寇以日本对马、壹岐、北九洲的松浦和濑户内海为军事基地,渡海大肆侵挠中国鲁浙闽沿海地区。朱元璋诏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拜汤和为抗倭总兵官,驻节浙江宁波;汤和不顾年老体衰重披战甲,统帅沿江诸军御倭安邦。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他躬巡海檄,亲历勘测,依沿海地势险要修筑卫所 59 座,汤和募兵 6 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因而汤和被称为“中国第一抗日英雄”。 中国大陆海岸线有 18000 公里,因沿海卫所兵力不足,汤和从乌撒卫(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卫所调卫所屯军屯民 7 万人移镇到山东,兴建军屯卫所七座。乌撒卫原属于云南管辖,元置乌撒路,后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 15 年(1382 年)置乌撒卫,隶属于云南都司;明永乐 11 年(1413 年)才改隶属于贵州都司;清康熙 5 年(1666 年)改乌撒府为威宁府;民国 3 年(1914 年)改府为县。故而历史上称乌撒卫为“小云南”,所以山东人多称其明代始祖来自“小云南”。据《蓬莱县志》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和明将常遇春曾两次血洗山东,使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洪武 15 年(1382 年),政府开始由乌撒卫向半岛大批移民,因乌撒卫所屯军和家属是以傅友德赣军为核心组成,所以江西籍屯军及家属成为山东明初移民的先声。 明惠帝元年,明燕王、宁王举兵叛乱,河北、山东几乎变成焦土。明成祖永乐 2 年(1404 年),政府为了补充山东劳动力,加强沿海边防,下令从山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广西、江苏、河南等地向山东移民,并再次由云贵川卫所抽调屯军屯民移民山东,而移民最著的仍是乌撒卫军屯户和家属,所以山东人称将“小云南”视为自己的祖居地,实际上卫所军屯户和家属均不是本地人,而是傅友德的赣军。 清代中晚期,山东登州府各县居民纷纷渡海至辽宁庄河上岸,而后分迁辽宁、吉林、黑龙江、东蒙各地。因而东北人称山东登州府移民为“小海南”,暨渤海南的人。因山东人血脉中流淌着乌撒卫赣军屯民的血,所以东北三省的山东移民中也有一部分属于江西二传血脉,故而山东、东北三省寻根溯源均可以追溯到江西赣军。 八 赣鄂填河南 元顺帝至正 11 年(1351 年)5 月,安徽颍州四等元民刘福通吹响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号角,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刘福通率部攻入河南,河南诸州县陆续被攻破,义军迅速扩大到 20 万人;但因义军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刘福通败退至安徽亳州坚守。元至正 15 年(1355 年),刘福通迎老战友、白莲教主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至亳州即位,号“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自称平章,管理朝政,并再次北伐攻打河南。元至正 17 年(1357 年)六月,刘福通攻占汴梁(河南开封),而后分兵三路攻城略地。关先生率领的中路军先后攻至河北保定,山西、辽宁;毛贵率领的东路军亦攻占山东,威胁大都(北京),元朝震动。但因起义军分兵作战,各路军孤军深入,得不到友军的支援,故而战败退守安徽安丰。元至正 23 年(1363 年)二月,江苏张士诚部偷袭宋军,刘福通战败,吴公朱元璋派兵前来营救,将韩林儿、刘福通接到安徽滁州重阳宫软禁起来,而后派遣亲信廖永忠将韩林儿、刘福通弑杀于瓜步江中,为自己称帝铺平道路。 元至正 28 年(1368 年)正月,吴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大明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 年)3 月, 130

P:132

朱元璋拜汤和为偏将军率师北征。汤和征服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功封中山侯。明洪武8 年(1375 年)正月,汤和重新挂帅统兵,奉旨出镇北平、河南,汤和再度施展建筑才华,兴建了河南安阳彰德城。汤和在河南各地建筑卫所,而后留兵戍守。汤和所带的北伐部队是由安徽起义军、江西抚州起义军、江苏镇江起义军、浙江起义军、福建投降的元军组成,因而河南卫所将士多为安徽籍、江西籍义军将士镇守。比如:镇守河南商丘卫所的将士来自于安徽来安;镇守河南邓州卫所的将士则来自江西抚州。由于大量的卫所屯军家属迁入,使河南人口陡增,据明洪武 23 年(1390 年)统计:河南人口已经增长至278 万。另据河南《南阳市志》记载:宋代南阳人口 50 万人,金代南阳人口下降至 22.2 万人,元代南阳人口下降至 5000 人,明代南阳人口增长至 38.8 万人。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 年)11 月,陕西爆发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突破明军的围堵,杀入河南逐鹿中原。因闯王李自成牢记塾师“不要忘记老师是江西人”的忠告,而放弃南下江西,率军转战豫鄂皖陕晋冀数省,因河南为义军和清军的主战场,当地军民死亡惨烈。 明崇祯 16 年(1643 年),起义军闯将张自忠攻打湖北麻城,麻城里仁会会首汤志率 6000 党人内应,一举攻破县城,城破后大杀诸生(秀才)和富绅。大西王张献忠封汤志为游击,令其率本部人马镇守麻城。7 月,驻扎在湖北襄阳的义军闯王李自成闻张献忠自立称王大怒,张献忠恐李自成来攻,则放弃武昌而进军湖南。汤志因孤军无援,被明军左良玉、汤开远率部击败,城破汤志被杀。麻城绅民为躲避张献忠的屠杀,纷纷逃亡到鄂豫皖三省通衢的河南信阳地区各县,成为信阳地区的新民。据《麻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麻城人口为 14.8 万人;明万历 47 年麻城人口减少到 11.6 万人;清初人口锐减到 11 万人,为此信阳地区各县家谱多说他们明末始祖来自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当然,还有大批麻城人迁居四川,所以四川移民后裔也说是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 汤锦程与河南、陕西汤氏宗亲在洛阳栾川竹门居合影 清初,为了恢复河南的劳动力,清政府号召江西、山西、安徽向河南移民。江西移民大量涌入河南双城县、确山县、鲁山县、固城县、泌阳县、商城县、光州、罗山县。据官方统计:明万历 6 年(1578 年)全国人口 6069 万人;明崇祯 3 年(1630 年)河南人口为 1150 万人,占全国人口六分之一;战乱后人口急剧下降,清初开始移民;至清乾隆 6 年(1741 年)全国人口为 14341 万人;清乾隆 41 年(1776 年)河南人口已经增至 1986 万人,占全国人口七分之一。据河南《南阳市志》记载:清初南阳人口 48.8 万人,清光绪年南阳人口已增至 231.7 万人。足见河南人口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 131

P:133

九 江西经营北京 金海陵王天德 3 年(1151 年),完颜亮皇帝动用民夫 80 万人;士兵 40 万人在北京建都。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 年),北京城竣工,史称“中都”,完颜亮皇帝自金上京(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北京。成吉思汗 9 年(1214 年),金王朝在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军打击下,被迫迁都南京(河南开封)。成吉思汗10 年(1215 年)五月,蒙古人将中都攻破,掳掠数万工匠随军西征。元世祖至元 9 年(1272 年),忽必烈皇帝在中都废墟上兴建新都;元至元 10 年(1273 年)新都竣工,史称“大都”,自此大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接受来自亚欧两大洲各个属国的朝贡,辖域至今未有一个王朝和国家能够与其相媲美。 明洪武元年(1368 年)3 月,朱元璋拜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拜汤和为偏将军率师北征。明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占元大都,元顺帝败逃大漠,元朝灭亡。明政府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洪武 8年(1375 年)正月,汤和奉旨出镇北平,留兵驻守。汤和所带的北伐部队是由安徽起义军、江西抚州起义军、江苏镇江起义军、浙江起义军、福建投降的元军组成,其中一批成为北京的卫所屯军。据官方统计:明洪武初年北平居民为 11550 人;而卫所军户有 26880 户、67200 人。 明洪武 13 年(1380 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明洪武 31 年(1398 年),朱元璋病逝,享年 71 岁;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明惠帝,改元“建文”。因明惠帝年仅 21 岁,几位王叔势力雄厚难于驾驭,于是听信老师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削藩之策,下诏先后整垮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五位王子。 明建文元年(1399 年)7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先期于北平举兵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明惠帝因不知兵,又无能臣虎将为其征伐,因而官军连连败北。明建文 4 年(1402 年),燕军攻入明都南京,明惠帝不知所踪。6 月 17 日,燕王朱棣登上大位,是明成祖,改元“永乐”。 明永乐元年(1403 年),明政府将北平更名为“北京”。明永乐 4 年(1406 年),因北方元军余部经常骚扰北部边境,朱棣决心将政治中心北移,开始筹划迁都北京。明永乐 14 年(1416 年),明政府从南方江西、浙江、江苏各省调集大量技工、民夫入京营建北京皇宫。明永乐 19 年(1421 年),新都竣工,明成祖迁都北京,南方士大夫阶级和江南百业商帮亦随迁北京。明永乐 19 年(1421 年),安徽芜湖商帮率先在北京正阳门外兴建了北京第一座会馆“芜湖会馆”,各府县争相效仿,有明一代建了 43 座会馆,其中福建 10座会馆,江西 7 座会馆;因会馆象征着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人力的体现,江西商帮以其实力位居第二位。由于大批的外省人涌入北京,使北京人口迅速膨胀。据官方统计:明嘉靖年北京卫所军户 10 万家,68.5 万人;明万历初年,北京人口为 43.6 万人;匠户 3982 户。 清军入关后,北京城因一年遭遇三次改朝换代,不肯臣于李自成大顺政府和满清政府的明朝汉人纷纷南迁,使北京城人口急剧下降。清军出关时,满族八旗仅有 10 万铁骑,占据北京后,清军接受大批明军降卒,将其编入汉八旗之中,使兵员扩充至 100 万,而后南下发动统一战争。清康熙年间,由于北京青壮年外征频繁,使京师之地民户锐减,于是清军将南下所征服区域民众大量向北京迁移,江苏、山东部分移民被安置在通州、宛平县、大兴县;山西、湖北部分移民被安置在顺义县;而北京城内只准旗人居住。清代采取兵民合一的户籍独立编审制度;据清康熙 25 年(1686 年)统计:北京人口为 54 万;清康熙 55 年(1716 年)统计:北京人口增至 68 万。 清乾隆年间,北京大兴试子会馆,至清光绪年间,北京共兴建了五百余座试子会馆,因江西进士居全国之首,江西试子会馆多达 87 个,占全国在京会馆六分之一。而抚州临川县是中国著名的才子之乡,据官方数据统计:自宋至清抚州籍进士及第者 2000 余人;而临川县自宋至清有 700 余人进士及第,因而抚州在京兴建的试子会馆有 33 座,为全国各州府县在京会馆之冠。由此可见,此时江西商帮和江西京官、江西才子的经济实力、人才实力、物质基础已经大大超越福建;而北京灯草胡同、灯市口、磁器口、琉璃厂文房四宝一条街,都是以江西人为主营建的连家铺子商业街。据清宣统年统计:北京内外城人口共计 31.6万人;若以 87 座江西会馆,平均每所会馆拥有乡友 100 人计算,江西在京人口应有 8700 人。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中央苏区红军和家属成为北京的新移民,随着北京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江西建设大军再次进军北京;而一批批江西才子成为北京学界位居榜首的移民大军,由于江西高考成绩优秀,如果平等对待,北京高校必然成为江西籍子弟学校。为此,江西籍考生的入京学分要高于其他省市。改革开放后,江西儒商蜂拥北京,以其聪明智慧成为北京各行各业的精英。据官方统计:1949 年北京市人口 420.1万人;2004 年北京人口增至 1492.7 万人;2013 年 12 月北京市人口达到 2114.8 万人。 我是北京出生的江西临川人,亲眼目睹了北京六十年风云变化,看着一批批家乡雏鹰展翅,翱翔在北京的上空,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北京与江西血浓于水,当北京出生的江西籍人回忆祖先进京的足迹时,会为你是江西人后代而骄傲! (作者:临川大文化协会会长) 2014年5月10日北京大学讲话修改稿 132

P:134

回复汤妙莉关于起名排字的问题妙莉: 你好!在名字中间设立排字法,是为了区别辈份,汤氏的排字法起源比较晚,这是因为汤氏是后来氏的原因。汤氏为了与原来的姓氏排字法有所区分,大概在明清时期,分散在各省的汤氏先后出现了自己的排字法。有了排字,就可以区分长幼;无论老少,只要一见字派,就可以区分辈份。所以无论“摇篮里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子。”都要靠字派来区分,而不是由年龄来决定的。 字派还有一个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很容易出现重名现象,如果有了字派划分组合,就不会出现重名的问题。但现在人们的思想解放了,认为姓氏不过是一个符号,所以将姓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字派”文化当作封建糟粕给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因而,随意起名的现象成为时代的主流,只有一些封闭的山村还会保留这一古老的字派文化。这就是孔子听到郯子讲述了古代官制后发出的慨叹:“我听说在天子那里失去的古代官制,官制的学问还保存在远方的小国,这还是可以相信的。”现在科技水平进步了,人们用现代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多注重科学的依据;而传说时代的复述形式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就出现了时代的缺环。再过几百年,恐怕字辈文化也就烟消云散了,如果再出现焚书坑儒,人们也就不会相信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 “字辈文化”的姓氏革命。 汤锦程摄于河南栾川老君山 2003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 15 集《百家姓文化》节目中,我在嘉宾的总结语中阐述道:“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每一个姓氏符号的背后,都蕴含着一部姓氏文化史,我从一个“汤”字的研究发现,写出了十几部的家族史,如果每个人都重视自己姓氏符号这一信息,就可以揭开上古的秘密。”至于应不应该恢复“字辈文化”,这取决于一个家族的社会意识和传统地位。抗战时期,我父亲汤启鹏参加抗战,参加了武汉战役、岳阳战役、宜昌战役,后因负伤转业到重庆江津县四川省立窑业学校(现重庆建工学院)教导处工作。当时我母亲全家因不甘当亡国奴,放弃家族的百万家私和几千件古董(都被日本人抢走了),老少四代几十口人由安徽芜湖出发,分两路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到达重庆江津县。当时我外祖父翟本槐主持修建了滇川公路,为大后方开避了唯一的一条国际运输线,外祖父为了修建这条战备公路累倒了,滇川公路通车后,外祖父应邀到江津国立女子学院当基建部主任。我母亲翟玉华中专毕业后到江津县四川省立窑业学校当会计,父母在江津县四川省立窑业学校结识、结婚,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民国 36 年(1947 年)我家才离开江津。为了纪念第二故乡“锦江”,父母给孩子们起名为“锦”字辈。但我祖父汤茗孙不肯放弃祖先订立的字辈法规,所以又给我们按“学”字辈重新起名,所以我就叫“汤学良”,这是谱上的名字,但学名是按照父亲起的名字叫汤锦诚,是有纪念意义的。但我在报刊上用了 120 多个笔名:其中有荡思伦、汤梦飞、殷契、砀石、早晨、阳谷、子雪竹……等等,你看了《汤人对人类文化贡献》一文,就知我为什么要用这类笔名了,就是为了让古老的汤姓文化得到承传。日本人每年都编印中国报刊上出现的人名录,这样我们祖先的姓氏就可以得到保留,你看我用心是否良苦?一笑。 妙莉:你能不能在固始家乡帮我打听一下,还有没有《固始汤氏族谱》被保留下来,我想知道它的最早编辑年代、祖先来自何方?现在全县汤氏有多少人?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更深入的研究福建汤氏移民史。固始古称“殷城”、“商水县”,境内有“番古城”、“易城”、“高唐城”,还是汤水的发源地,古名叫殷水、商水,我想这里曾经是汤人南迁安徽的重要移民路线,或许就是荡氏家族的逃亡地。 妙莉:这个信息很重要,固始的经济腾飞,很有可能会从这里找到突破口,让我们共同来为固始县人民做点事,如果我们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就可以在固始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把它定位为“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届时再设计出旅游文化景点,招商引资,就有吸引力啦。 清寒斋:汤锦程(2003 年 7 月 8 日) 133

P:135

回复汤淞关于江西婺源汤氏的问题汤凇宗亲: 你好!前些日子儿子汤圣将《金山毒霸》杀毒软件转移时出了故障,听说病毒主要靠邮箱传播,因没有杀毒设备,所以不敢涉足邮箱。今刚刚装上《瑞星》杀毒软件,才看到你的来信,回信迟了,请原谅。 关于徽州地区的汤氏,主要源自于河南陈郡长平(西华),散居于徽州六府。江西临川也有一支迁到徽州婺源,但是其祖先也是源自河南陈郡长平,这是殷姓改汤氏的一支。宋太祖年间河南陈郡长平这支殷姓,因避宋太祖之父名讳全部改为汤氏;因此,徽州汤氏是宋代以后才出现于历史的。安徽贵池汤氏在历史上出了一位宰相,但却不是中央政府的宰相,只是后唐地方政权的宰相,他原名叫殷崇义,改姓名为“汤悦”,因他的祖籍是河南陈郡长平,所以宋太祖封他为陈郡男。 宋代汤氏曾经出过一位中央政府的宰相,叫汤思退,是浙江丽水人,其祖籍是安徽贵池,他的 7 世祖始迁到浙江丽水定居。秦桧死后,汤思退继承宰相职位,因他认为宋、金两国已经形成新的历史格局,为了安定社会、发展国力,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汤思退主张金、宋两国和平相处。但他不象秦桧那样为了和谈而屈服于金国的淫威,而是维护南宋皇帝的威严,不肯向金国称“叔父”,所以他受到金国的打压。因汤思退主张和平,所以遭到国内主战派的强烈不满和反对,故而他两次被罢相权,最后被太学生们联名上书给气死了。因为汤思退没有私心,而且非常廉洁,所以他的子孙没有受到株连,而且几个儿子,10 几个孙子都做到尚书、刺史这个位置,可以说是冠带满堂、衣锦相继。因此,我认为:你所说的汤宰相不可能是汤思退。宋代还出了一位副宰相叫汤鹏举,江苏金坛人,但他的历史和家族都很辉煌,也不是你说的被灭门的汤宰相。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历右上有没有被灭族的汤宰相呢?确实有一位,他叫“汤臼”,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籍贯,我认为汤臼很有可能是范阳汤氏;因为范阳汤氏迁入徽州和江西比较早,唐代的汤氏名人,主要出于这个家族,这是阳姓改汤氏的一支。汤臼在唐昭宗时期任义胜军节度使董昌麾下大将;唐昭宗乾宁 2年(895 年)董昌以贡奉为天下最赐爵“陇西郡王”。董昌奏请改封其为“越王”,但唐昭宗不允,于是董昌怀恨在心。同年 2 月董昌在汤臼的支持下上号称帝,建“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拜汤臼为大越罗平国宰相。唐昭宗闻董昌叛乱,诏令镇海节度使钱缪发兵讨伐董昌;钱缪兵至越州,董昌恐惧奏表谢罪。同年 4 月,唐昭宗诏赦董昌,纵归田里;然钱缪密奏董昌之罪不可赦,请以本道兵讨之。同年 5 月,唐昭宗拜钱缪为浙东招讨使征讨董昌,董昌急命汤臼率兵拒战钱缪,但汤臼不知兵法,屡败于钱缪大将顾全武之手,至使城破,董昌被俘。董昌耻为其原部下钱缪之囚乃自杀,汤臼不知所终。我认为汤臼犯了谋逆之罪,他的家族必然要被诛杀,是不是你们哪一支,还需考证。从你的辈份来看,你不属于临川汤氏迁徽州婺源的殷姓那一支,因我才是临川 36 代孙,中山氏 84 代孙,所以不象是你的这一支已经传到 90 多代。 汤锦程在江西婺源江湾采访当地老人 2002 年我去婺源考察过;2003 年我还请中央电视台《百家姓》剧组拍摄了婺源江姓专题片,知道婺源有汤家街、汤家村,但是问了接待我的县科委几位主任,都不知道婺源汤氏情况,说曾有一位叫汤茂的,当过婺源县办公室主任,还不知是不是婺源汤家人。你说:婺源汤氏改姓了董,那么你现在叫汤凇,请问你是何时又改回了汤氏,是只你一个人改了呢?还是全族的人都改回来了,还是部分人改回来了,大概在何时改的?望能告知。如果不是前题为汤宰相,汤氏家族在南北朝以来被灭族的例子非常多,信息就多了,也就好查了。谢谢你的邀请,有时间我会再访婺源那个山水秀丽的山城。 清寒斋:汤锦程 2004 年 10 月 24 日 134

P:136

回复汤克平为啥不能集资出书的问题汤克平先生: 你好!来电中告知要动员您全家族人为《汤姓源流》丛书集资一事,万万行不得。我多次去各地农村考察,一些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虽然大家对宗族文化热情支持,但不能让他们再增加任何负担了,我知道地方修家谱,多采取这种民间集资的方式,有的地区还划分出等级,处级每人出资 400 元、科级每人出资 300 元、老百姓每人不分男女老幼均为 40 元,这要是在富裕地区老百姓能够承受,但在贫苦地区这些钱可是老百姓的活命钱,因此我不能接受这样的集资方式。 汤锦程 2002 年天津退休老干部汤有仓先生来北京请《汤姓源流》,他就曾经提出让全家族人每人赞助 100 元,来帮助我出书,我婉言谢绝了。今年浙江丽水公共关系学院丁云法校长来给《汤姓源流》丛书赞助 1000元,他回去一宣传,缙云县老年大学夏图掷校长又赞助 1000 元,接着缙云县教育办卢云富主任也要赞助1000 元,浙江有我会 200 余名会员,这要是让广大会员都知道全都学着寄钱,我这个会长怎么做人啊?于是我立即通知夏图掷校长,不要让卢云富主任等再寄钱,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代表汤氏读者也领了,大家都是离退休老干部,没有什么其他经济来源,省吃俭用给汤氏族谱集资,这情我如何能领?丁云法校长见我不收大家的钱,非要自己出 6000 元给我,让我将帐号告诉他,我以没有帐号为由推辞了。 现在我已经接到数十位汤氏宗亲来信、来电支持,要为《汤姓源流》丛书出版集资,但我希望不用这种方式,不给个人增加经济负担,我愿意接受的方式是与企业家和政府合作出版,因为这部丛书对各省的文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宣传,这对推动海外寻根、促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都有益处,双方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我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地方的资金合作,这是两厢情愿,而谁也不欠人情债。我一生最怕欠人情债,因为我负担不起。 1985 年,我帮一位同事调动工作,他自己也很能干,到了新单位凭自己的本事不久就当上处长。可是我托给他调动工作的人之子,非要我帮他调到报社工作。可是他是文革时期的初中毕业生,刚从农村插队回京,在一个小医院当出纳员,这种经历到报社很难。但是这个人情债我必须要还。当时我在中国社科院一家报社工作,人事处处长是我调来的,社长对我也非常信任,所以我先后调进了一批人,但一提调他,领导当即拒绝。我调到中国记协一家杂志工作,也连续调进四五位朋友,可是我带他去见主管人事的常务副社长,当他面就回绝了。后来他泉州一位亲戚为办华侨身份继承马来西亚遗产被当地有关部门层层设卡而搁置,其父为家乡投资三个工厂都不给办。是我找了国务院侨办朋友帮他解决,这样扯平了。但是随着我帮助调到他父亲单位的老同事职务升迁,他感到很不平衡,认为他帮我同事办得这么好,可我回报的却如此低,因而和我产生了隔阂。我下决心一定还他这个人情债,给他也弄个职务,哪怕这个朋友不交了,我也不欠他的人情。1987 年,北京市政府某委办成立了一家新报社,主编、副主编拉我去创业,可我社却不肯放我走,甚至为了留住我,让我当办公室主任。但为了能将这人的职务解决了,我毅然放弃社里给我的条件,坚决调走了。但我去新报社的条件就是必须带他过去,就这样我将他和六位朋友一同拉进新报社。由于我在报社保住了总编的位置,因而总编希望我当办公室主任,晚上来家找我,决定第二天就在会上宣布,我当即拒绝了,当时我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全年工作定额,就是不上班我也照拿全年工资,但我就是要将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送给他,还他父亲的人情债,所以坚决要求调走,因而我走了,他如愿当了办公室主任。由于他确实没有这个驾驭能力,所以不久又被撤职,实在太可惜了!但是我已经不欠他了,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再去闯一个新天地。 您想如果我接受了那么多宗亲的集资,那是多么大的人情债,我是回报不起的。所以千万不要搞集资,代我谢谢宗亲们的好意。在此也转告汤氏宗亲,本人不接受集资,如果是企业家、政府愿意合作出版,本人回报条件就是让您随着这部大型史书垂名千古,为地区旅游开发做贡献。谢谢!再谢谢! 清寒斋汤锦程 2004 年 6 月 2 日 135

P:137

回复汤松茂关于邓州汤氏始祖的官位问题汤松茂先生: 你好!你让我答复南阳汤逸然宗亲的问题,解释如下:金溪县是江西抚州市下属的一个县,金溪汤氏与我们临川县汤氏属于一个宗支。古称:“临川才子,金溪书。”就是说:临川自古出才子;而金溪县是中国的印刷之都,很多历史名人的著作都是在这里印刷的,包括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历史上,金溪人会读书,出了很多的历史名人。 汤锦程(中)考察江西抚州金溪县供奉宋理学大师陆九渊的“仰山书院” 金溪汤姓是耕读之家,这是与我们祖上的家规有关,先祖遗言:“以耕读为家,以全宗族。”过去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人犯罪,诛灭九族。明礼部侍郎、钦天监正汤序就因为造反,被诛灭九族,因而我们家族不主张以做官光耀门楣,而是主张中庸,以保全家族。其实这个家规并不是宋明时代才有的,早在春秋之时,宋司城(司空)汤寿就预见了这个问题,因而他弃官保族,让他的儿子宋司城汤意诸一人代家族受难,他的孙子宋司马汤泽不听祖劝,结果满门抄斩,害得汤氏幸存者流浪天涯,改名换姓。因此,在许多姓氏家谱中,先祖遗言中,多以汤寿的弃官保族名言警示后人。故而,宋代以后,临川汤氏读书人有不少考中进士、举人、贡生、监生,但没有几人愿意出去做官,比如:清乾隆年时,临川汤仁救助了回乡探亲翻了船的南丰汤藩,后来汤藩当了安徽布政使,屡次请汤仁出来做官以作答谢,但汤仁就是不肯出来为官,后来扭不过汤藩,就做了一任芜湖的海关关长,他以清廉善政回报汤藩,而后就回乡耕读去了,这个历史就成为佳话而广为流传。因而,抚州汤氏在历史上出了近百位作家、诗人,只要是做官的,也都是廉洁的好官。祖先遗言:做坏官、当汉奸、患瘟病的人不能入家谱和入葬祖坟。 金溪汤氏迁河南邓州,是有历史记载的。据《河南邓州县志》记载:汤氏,江西金溪人,明初迁河南邓州市裴营乡,清乾隆年在此形成集镇,称“汤家集”。这位邓州汤氏始迁祖有可能就是金溪汤英,而县志的出处,一般来自于移民记录,大多来自家谱。所以说:“家有谱,如国之有史焉。” 河南确实有一位叫汤英的名人,但其祖籍是安徽来安(属滁州管辖),是河南睢阳卫前所千户汤庠次子,因其兄无嗣,袭任河南睢阳卫前所千户。其课军校屯田,训练有方,兵食充足,卫事振兴,赠骠骑将军、河南都指挥佥事。但这位汤英的历史,晚于明洪武时期,所以这位汤英与邓州汤氏先人汤英无关。从南阳汤逸然先生的族谱介绍来看,汤英这位祖先不是移民来登州的,是随汤和的部队进驻邓州的,估计是位戍卫战士,因为只要是卫所一级的百户,《邓州县志》和《金溪县志》都会有所记载的,而且当时是世袭制,百户以上就可以世袭,有明一代十几人世袭百户,官位又在知县之上,那么邓州的汤氏一定是大家门阀。但是邓州汤氏在明清两朝没有出过文武名人,只出了几位贡生;因而可以肯定邓州汤氏仍保留了江西的门风,仍是以耕读为家。但邓州汤氏也承传了江西汤氏家族的门风,在经营上是当地的霸主;故而,当地才会以汤氏命名其市,“汤家集”才会名扬鄂豫两省。 清寒斋:汤学良 2003 年 6 月 18 日 136

P:138

广西柳州世界汤氏宗亲恳亲大会侧记 作者:汤锦程 2006 年 10 月 8 日,是我 51 岁生日,傍晚电话铃响个不停,还以为是亲友们为我祝寿。来电话的是我的秘书汤远峰,他告知广西汤氏宗亲会已经是第四次邀请我参加即将在柳州召开的“世界汤氏恳亲大会”;近年来,我因身体日渐衰弱很少接受邀请,所以他每次来电话邀请都被我婉言谢绝了。但这次宗亲给我下了最后通牒道:“广西汤氏宗亲会邀请你为特邀嘉宾,已经为你预订好房间,请不要再推辞了。”并丝毫不给我商量的余地,催促我立即启程,于是我赶紧安排好儿子汤圣的生活,并向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交代好工作。10 月 11 日,我订购了 13 日 k7 次火车票准备启程。 汤锦程在广西柳州世界汤氏宗亲大会上讲话 10 月 13 日 18 点 30 分,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部樊东平编辑通知印刷厂刘厂长,为我送来了 20 册《中华汤姓源流》样书,作为向大会献礼的礼物。同日 20 点,我乘车去北京西客站赶火车,这座宏伟的建筑吞吐量居全国之首,但仍不能满足首都发展需要。司机见我拿的书太重,告诉我站内有小红帽,可以义务为你服务;于是我找到小红帽请他们帮忙,他却向我要搬运费,但我绝不可不能配合这种玷污“义务”称号的行为。我去车站门口买了一辆小推车,自己将书运进车站。21 点 10 分,k7 次火车准时发车,此时窗外开始下起蒙蒙细雨,像是在为我送行。由于长期写作养成的生活规律,夜晚降临我仍不能入睡,所以每站都要下车去吸吸新鲜空气,一直煎熬到次日 6 点才昏昏入睡。 10 月 14 日晨 10 点,火车已到达湖北孝感地区,我打开手机,短信随之而来“欢迎移动用户到湖北孝感旅游观光”,看来移动手机可以暴露自己所处的位置。原深圳宝安区书画院院长林月明女士打来电话,她特意到北京来看望我,却与我失之交臂。因修路原因,火车在湖南境内停停走走,误点长达两个小时,但不会有人提出补偿;然而你若在开车前迟到 5 分钟,火车站都不会让你进站上车。因明天将有很多事情要做,20 点我上铺睡觉,养精蓄锐。 10 月 15 日晨 3 点 35 分,远峰来电话咨询我为什么没有正点到达?我起床去找服务员,方知 5 点才能到达柳州。5 点火车进站,组委会秘书长汤贵洪宗亲和远峰已经在火车站等候多时,贵洪宗亲开车将我们送到“京都宾馆”,这里是大会的主会场,我和远峰被安置在 706 房间;我顾不上旅途劳累就与贵洪、远峰宗亲热烈的讨论起来。原定给我佩戴特邀嘉宾胸花,贵洪解释说:“组委会考虑到汤氏平等原则,此届嘉宾就不戴胸花了。”我也不想搞什么特殊化,欣然接受组委会的决定。7 点,天已经大亮,我们三人去二楼餐厅用早餐,遇到各地到会的汤氏宗亲,大家相互介绍、非常亲切,来宾中有很多是《汤家村》网站上有过神交的汤氏网亲,还有《敦睦侨刊》神交已久的汤氏编辑,所以大家彼此了解、谈兴甚浓。 9 点,汤氏宗亲集合,大家分乘几辆大轿车前往广西工学院大礼堂参加开幕式,会场外搭起了红色气球门,各省宗亲代表团送来的花篮分列两边,从台阶上铺下来的红地毯一直伸延至气球门前,这种贵宾级接待礼节,使海内外宗亲倍感亲切。柳州市军分区汤放明司令员和柳州市政协、宣传部门领导应邀出席大会,广西桂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汤俊玲主持大会,她邀请我到主席台前排就座,坐在我身旁的大会组委会主任汤漾向我介绍道:“原定请歌唱家汤灿来演出;虽然汤灿本人不要出场费,但她的私人乐队差旅费组 137

P:139

委会付不起,只好放弃邀请。”我惋惜道:“组委会应该请她来,可以让柳州演出公司承办演出,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乐队的费用,也可以解决此次会务经费,同时提高我们宗族大会的档次。”桂林来的汤齐宗处长也有此共识,他说:“只要汤灿能来演出,他可以包销 2000 张票。” 10 点,大会开幕式正式召开,先鸣放欢迎礼炮,彩条飞舞、气氛热烈;而后海内外宗亲代表团代表依次发言,最后邀请我作“汤氏源流”报告;但我却改讲“汤氏发展”报告,提议筹建“世界汤氏联谊会”、“汤氏宗亲会馆”,以此达到组织、发掘、发展汤氏文化的目的。会后,汤漾主任让我将赠送给广西汤氏宗亲会的《中华汤姓源流》一书,先转赠给广西柳州军分区汤放明司令员。 12 点,汤氏宗亲代表团全体乘车返回“京都宾馆”二楼,200 余人集体用餐,大会组委会汤勇、汤贵洪邀请我去前排主桌用餐,我认为大家既然平等,就不应该分主次,故而婉言谢绝。宴会之中,广西贺州汤氏宗亲会副会长汤中定赠送我一本《贺州汤姓宗谱》;重庆市巴南区汤国礼宗长将《巴南区汤氏宗谱》送来请我核对;广东五华县汤氏宗亲会赠送我一册《五华汤氏源流》和三盘祭祀关公的光盘;广西平南宗亲汤泽才、汤木光叔侄则热情的为我安排回程车票。看着宗亲们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发自内心的赞扬、支持,我感到我多年来默默耕耘,终于得到家族的认可。饭后,原云霄县妇联主任汤乔凤老大姐来看我,她是福建漳州大学汤漳平教授的姐姐,我和漳平教授书信往来已有三年,本想能在大会上相见,但因漳平教授去新加坡参加会议而未能如愿。 15 点,各地宗亲代表团代表乘车重返广西工学院,在建筑系会议室开会讨论成立“世界汤氏联谊会”等事宜;首先:我建议成立筹备委员会,领导班子要年轻化,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因此,我推荐将汤远峰、汤文星、汤之鸿、汤大雄等一批年轻人选为筹备委员会常委。第二:我建议成立《世界汤氏宗亲联谊会》网站。第三:我建议两年召开一次恳亲大会,这样可以总结经验,逐渐完善组织,加深亲情,我的三个建议都经大会讨论通过。会后,大家在气球门前合影留念。 汤锦程参观广西柳江县汤家村汤氏制作烤乳猪 18 点,全体代表返回京都宾馆,福建长汀人汤振章在以 150 元一册兜售非卖品《中山堂汤氏族谱》,我一看肺都气炸了,这是 2002 年我委托河南汤氏宗亲会赠送给台山世界汤氏恳亲大会的《汤姓源流·河南卷》,经汤振章增加了《江西汤氏族谱》、《福建长汀汤氏族谱》内容后变成汤振章自己的作品。汤振章在编者按中恬不知耻的说“这部书是我花了数十年心血撰写而成。”而后,汤振章以刊登全家照为名,募捐了 34480 元,印刷了这部剽窃作品,现又将这部剽窃作品、盗版书、非卖品拿到大会上高价卖钱;其用我赠送的书盗印卖钱,这分明是欺骗宗亲和剽窃行为。 19 点,集体去京都宾馆二楼用餐,我捐赠给世界汤氏联谊会筹备负责人汤新庆的 1 册《中华汤姓源流》及 1242 元现金,作为我对世界汤氏宗亲联谊会筹备委员会的一点奉献。我顺便将汤振章的剽窃行为告诉大会组委会主任汤漾和《敦睦侨刊》社长汤新庆,希望他们主持公道,让汤振章给我一个说法,不要弄得汤氏宗亲对簿公堂。20 点,全体乘车去广西工学院大礼堂观看柳州剧团演出,我留在宾馆为汤氏宗亲族谱 138

P:140

解惑,一夜未得休息。 10 月 16 日晨 7 点,我们去京都宾馆二楼餐厅早餐;9 点,全体出发去柳城县东泉镇螺田汤家村祭祀。汤勇负责指挥调度车辆,他对我说:“为了迎接各地宗亲的到来,他一早就去找当地部队请求援助,部队派出两个连战士将汤家村打扫得干干净净。”柳城县汤文彬父子请我乘坐他们的轿车前往,汤文彬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我军第一批坦克学校毕业生,任职于装甲第 7 师;转业后,定居在柳城县。车队浩浩荡荡前往柳城县,前面有两辆警车开道,后面是一排私人小轿车,再后面是一排豪华大轿车;车队开进东泉镇公路,两辆警车分别将两头路口封锁住,我们途中经过两个汤家村,汤氏村民在村口建起彩门,舞着狮子,敲锣打鼓放鞭炮,还送上一包包当地生产的蜜桔(是从江西抚州南丰县移植来的蜜橘),使我们感受到亲情和激情。当车队开到螺田汤家村时,气氛非常热烈,广西平南汤氏宗亲会 20 余位汤氏舞狮能手连夜开车赶来和螺田汤氏舞狮队边舞边跳将我们逐渐引向村内,其后是从当地小学校请来的西乐队为我们演奏,上千的村民围观,场面热烈异常。 进村后,我离开行进的队伍,在汤文彬、汤世江等宗长的陪同下开始访贫问苦。我们走进村中一间老屋,这里居住着一位汤氏残疾老人,屋子残破不堪,四处通风、房屋漏雨,看了令人心酸。汤家村并不发达,但全村人为了欢迎汤氏宗亲代表团的到来,每人都捐出了四、五元钱,可以说是掏出了他们的心,非常令人感动。我多么希望那些来自海外的汤氏宗亲们能亲自到这间老屋里来看看自己的同宗,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援助之手啊!但是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怎么会想到在欢乐的背后,却有着这样沉重的苦难。虽然我们的安慰显得那么无助,但毕竟是我们的真情实意。继之,我们对汤家村进行考古调研,我们先考察了坐落在村后的“铭盘第”,这是一座清代门楼,院内是整齐划一的二层清代古建筑,有排水系统和石街;汤氏宗祠在院子中央,为“铭盘第”所改,大祠内有泄水池,祠内收藏有出嫁的妆奁盒、出殡的抬杠、脚踏抽水车、木犁等,但祖宗牌位和匾额已经搬到新建的汤氏宗祠去了。汤家村清代建筑采用的是土坯砖混建筑材料,因此呈泥黄色,这种材料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当地建筑特色。通过考察,初步认定这是一座具有客家人聚族而居特点的围院;虽然它不似客家人的乌堡、围屋,但它在院内所形成的排屋并没有分化成私家独院,这就是客家人团居的主要特点。 祭祀大会主会场设在新汤氏宗祠,这是民国 36 年(1947 年)仿老祠而建的一座原汁原味的新祠,祠前的广场是汤家村祭祖、团拜、聚餐的地方,已经坐满了三、四百人。大会主席台设在祠前的高台上,主持人汤俊玲邀请我上主席台就座;汤贵洪又跑来邀我上台就座,但我愿意和大家在下面聊天,所以婉言谢绝。会后,我在汤文彬、汤贵洪、汤远峰的陪同下参观大伙房,只见用苫布拉成的一个巨大围栏中,汤村几十位男女中青年自愿前来帮厨,十几口大柴锅排列成折角形非常壮观。男人们在灶前工作,妇女们则将出锅的炒菜分成盘,叠放得如同小山。几个小伙子抬来一只烤乳猪,诱人的芳香令人垂涎三尺。柳城县已有租赁公司,聚餐所需的餐具都可以从租赁公司租赁到,所以干净卫生。记得,1986 年中国第一个“东方租赁公司”成立,我的同学汤沐受聘为部门经理,他曾对我说:“今天租赁业还不被人们所认知,只能租赁些大型设备,将来会发展到租赁家庭设备。”果然被汤沐言中,今天大到塔吊;小到炊具都有租赁业务,就连汤家村也懂的利用租赁业为大会服务。大伙房旁边有几棵大樟树,最大的樟树五、六个人也抱不过来,树下坐着很多老人和孩子,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令人羡慕不已。 汤勇寻找我回新祠主会场,并将我介绍给柳城县副县长李莉和东泉镇委书记刘光贤,我建议县镇领导保护汤家村清代建筑和大樟树,将来可以作为旅游开发景点。刘光贤书记说:“全镇大樟树有 200 余棵,比汤家村的还大。”我想这些樟树要在北京会被贴上编号、收入树名册保护起来。代表团被安排在汤氏新祠内用餐,我和远峰等则选在大樟树下和村里的汤氏宗亲们一起聚餐,顺便和大家唠唠家常,了解一下当地宗族的历史情况。今天的粤菜纯粹是柳江地方特色,我很喜欢吃餐桌上的利浦芋头夹肉、烤乳猪、荷叶排骨饭、炒河粉等,我建议汤氏宗亲走出乡村去大城市开饭馆,将汤家美食介绍给全社会。 15 点,代表团车队离开汤家村,我们恋恋不舍和当地宗亲们告别;16 点,车队返回京都宾馆,各地宗亲代表又被邀请去参加会议,我留在宾馆抄写汤氏资料,所以没有参加。19 点,去京都宾馆二楼参加大会闭幕晚宴,我找到剽窃者汤振章问道:“你的《中山堂汤氏宗谱》我看了,是抄袭我的《汤姓源流·河南卷》。”他说:“我是引用了你的资料。”我见他没有任何道歉和说法,就去找大会主持人汤漾,要求在会上讲一下知识产权问题,以免闹得宗亲之间没有面子。我说:“让人气愤的是他用我的赠书,冒名骗了汤氏宗亲 34480 元赞助费,现在又以非卖品在大会上骗我们汤氏宗亲的钱,还在编后语中说是他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汤漾恳请我说:“我也是文人,最恨的就是剽窃者,要是我,我也不干。但今天是大喜的日子,还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会后再说。”看在汤漾的面子上,也为了顾全大局,我放弃当场揭穿汤振章的诉求。汤漾在大会上不点名的指责汤振章“未经组委会同意私下兜售族谱。”饭后,福建福州宗亲集体来向我告别,他们表示愿意为出版我的著作提供经济帮助,很令我感动。汤齐宗处长赠送我一册其父汤有雁先生遗著《杏坛百年》;为此我才知道汤练宗、汤齐宗是亲兄弟,他们二人是广西著名教育家汤有雁的儿子。汤木光和夫人来向我告别,他已经给我订好了返程车票,但汤贵洪已经将火车票给我送来,所以婉谢了他们的好意。浙江汤之鸿和海南汤大雄来房间看我,汤大雄将他们万宁《汤氏族谱》复印本赠送给我。此次, 139

P:141

汤之鸿代表浙江东阳市政府副市长前来申办下届汤氏世界恳亲大会,汤氏宗亲大会能得到政府支持是一件大好事,因此得到广大宗亲的支持!重庆宗亲汤文星前来告辞,他明天要开车回重庆,所以要提前休息;临别,他向汤漾等建议,按照我在会议上提出的三个建议发展才是正确的。 2006 年汤锦程考察广西柳江县汤家村“汤氏宗祠” 23 点,我和远峰去逛街,柳州市街道上已是冷冷清清,与我 4 年前所见到的柳州夜市没有什么变化,与广东夜市的热闹景象无法比较,看来两粤文化在“夜市文化”上具有不可逾越的分水岭。一位小贩说:这里是柳州老市区,柳州市还有个新市区,那里非常繁华。由于我们时间紧张,只好放弃逛新市区夜市。 24 点 30 分,我们回到宾馆,汤漾、汤勇夫妇、汤贵洪等来看我。汤漾介绍说:这次组委会印了 1000册《中山汤氏瓜瓞族谱》上、下卷,花了 8 万余元,但只卖出了 20 余套(288 元/套),还被偷了两套。香港一位汤氏宗亲原定赞助大会 6 万元,但又突然放弃赞助,因而打乱了原定的预算,给广西宗亲会背上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筹备好此次大会,汤漾、汤勇、汤贵洪等广西宗亲会主办人员,两年来没有参加社会工作、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大家为了今天这个大会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并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我建议在《汤家村》、《汤晨文化城》网站上广做宣传,将《中山汤氏瓜瓞族谱》推广出去,以此挽回经济损失。大家聊得投机难舍难分,直到凌晨 4 点才恋恋不舍回屋睡觉。 10 月 17 日晨 7 点,宗亲会已经结束,但广西宗亲会还是为宗亲们准备了早餐;汤之鸿给我送来一盘《汤氏宗亲恳亲大会》光盘;广西宗亲会送了我一套《中山汤氏瓜瓞族谱》。11 点 30 分,汤贵洪请我去二楼包厢用餐,汤漾、汤勇率领广西宗亲会组委会全体同仁为我设宴饯行,使我真正体会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古训。这时,汤勇送来一份今日的《南国今报》,第十版刊登了记者王缉宁撰写的“百年寻根归故里,四百同胞会柳城”文章,因作者误认为柳城东泉汤家村是汤氏的祖根,汤漾、汤勇怕汤氏宗亲看到会误解这是广西汤氏宗亲会发出的消息,于是又开始给宗亲和报社打电话解释,忙得不可开交。因我要赶乘 12 点 46 分的火车,所以 12 点 10 分恋恋不舍和广西汤氏宗亲告别,汤贵洪开车送我和远峰去火车站。远峰没有火车票,汤贵洪将他直接送上火车补了一张卧铺票;而后贵洪又跑到月台上送我上火车。贵洪为主持此次大会工作而失业两年,但经历了这次世界性大会的组织锻炼,我相信他将更加成熟、干练,前途远大。因几天来疲劳缺觉,我一上车就睡着了;在广西铁路局汤宗泽宗亲的安排下,餐车服务员每餐准时给我送来饭菜,汤氏宗亲的无微不至关怀令我终身难忘。 10 月 17 日 13 点 50 分,火车开进北京西客站,当我刚一踏进家门,汤木光等宗亲就来电话问候平安!这就是亲情!这就是怀念!此次宗亲大会令我终身难忘。 中山堂江西临川汤氏第三十六世裔孙:汤锦程 2006 年 10 月 18 日草于北京清寒斋 140

P:142

汤锦程考察河南洛阳汤陵文化 作者:汤锦程 2009 年 7 月 3 日,我率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专家考察组考察了河南偃师市蔺窑村汤陵、尸乡沟商王朝宫殿遗址、岳滩镇二里头村夏代遗址。7 月 4 日 9 时 30 分,考察组结束了偃师市考察,驱车前往洛阳市,先后考察了白马寺、龙门石窟。7 月 5 日 10 时,考察组在丰泽顺宾馆二楼召开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考察组研讨会”,由我作“汤陵文化区策划和发展概念设计”报告。7 月 6 日 20 时 10 分,考察活动结束,我将“汤陵文化区策划和发展概念设计”交给蔺窑村党支部书记蔺遂虎主持执行。回京后,我设计了“河南洛阳商殷族祭祀策划书”,但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委托人,只好束之高阁,等待机遇实施。 一 商殷民族营建洛阳城 尧舜时期,帝喾三子契因教化戎狄苗蛮、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陕西商州),辖域 70 里。《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自此,商契子孙世袭商侯,诸侯称其民为“商人”。夏天子姒履癸暴虐诸侯,天下见履癸无道,骂其曰:“桀”。商契第 14 代裔孙商侯天乙,委派伊尹入朝劝谏,夏桀恶之,乃诱召天乙入朝,囚于夏台(山西夏县);伊尹为救天乙,倾国中美女及奇珍异宝重贿夏桀宠臣赵梁,经赵梁从中斡旋,夏桀乃释放天乙。天乙无故受禁,对夏政权的残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而决定革命,推翻无道的夏政权。天乙途经洛水(河南洛阳),投璧盟誓曰:“承天命,顺民心,一定剪灭夏桀,再渡洛水。”天乙回到灵台(河南商丘),自号“商武王”,开始剪灭夏王朝羽翼的斗争,汤武王历经十余战消灭了夏诸侯军队,剪除其羽翼;呜条陌(山西运城中条山)决战,夏师主力全军覆灭,商军攻占夏都,夏王朝传国 471 年,历 17 世而亡。 汤锦程考察河南洛阳偃师市蔺窑村汤陵 汤武王灭夏,三千诸侯拥戴天乙登上天子之位,改国号为“商”。商天子之位传到盘庚,帝见奄亳贵族奢侈成风,王公大臣结党营私,政令不能下达,下民苦不堪言。于是盘庚迁都于汤武王旧都西亳(河南偃师),铲除了王公贵族纸醉金迷的恶根,改国号为“殷”,史又称“商殷”或“殷商”,并形成以商人为主体的“商殷民族”。《诗》证曰:“殷商之旅。” 殷王朝传位至帝辛,其穷兵黩武、极尽奢华,制炮烙之刑,以惩下民,诸侯见其残暴无道,骂他为:“纣”,史称“殷纣王”。《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西伯姬发决心铲除暴政,自号“周武王”;公元前1066 年十二月戊午,周武王举兵革殷,牧野(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北,苍河附近)一战击败殷军 70 万大军,殷纣王逃回国都自焚于鹿台,商殷王朝立国 496 年,传 17 世 30 王而亡。 周武王灭殷,改国号为“周”,立都于镐京(陕西西安),其将殷王畿千里之土裂分为邶国、卫国、墉国三国,封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邶国,为殷侯,续殷祀。《史记·殷本纪》曰:“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又封王弟管叔鲜于管国(河南郑州)、蔡叔度于蔡国(河南上蔡西南)、霍叔处于霍国(山西临汾霍州市西南)以监殷民,谓之三监。”但因商殷诸侯势力并没有彻底消灭,周武王很难放心离去,于是在洛阳地区筑城,取名“洛邑”,派周师镇守于此,为三监后援。 141

P:143

公元前 1065 年,周武王崩,其子周成王立,因周成王年少,周公姬旦暂以摄政监国,因而遭到周朝诸姬氏的不满,管叔鲜、蔡叔度乃暗中与殷侯武庚联络,资助其武器,唆使殷侯反叛。奄亳(山东曲阜)侯是殷王室宗亲,其见周朝内讧,认为复辟时机以到,谏殷侯武庚起兵复辟。公元前 1063 年,殷侯武庚联络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商殷诸侯发动复辟之战,姬姓诸侯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也积极支持殷侯武庚作乱。摄政周公旦先还政于周成王,联络召公、齐侯、鲁侯、楚子及姬姓诸侯分兵平叛,经三年征战,终于平定殷侯武庚之乱。由于商殷民族不肯臣服周王朝,所以周人称其为“殷顽”或“顽民”。 周成王 7 年(公元前 1057 年),周成王通过殷侯武庚之乱认识到东方的重要性,为了管理东方诸侯,委派王叔周公、召公在洛邑营造“王城”。因周族起于西北,刚由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所以缺乏建城知识,还要靠日影、土圭、绳子丈量城址、城郭、街道,建筑技术十分落后;而商殷民族已经可以建造百里宫殿,千尺高的鹿台,殷大夫商容还发明了《周髀算经》,可以精确的计算建筑数据,建筑技术非常先进。为此,周公让弟弟卫康叔和儿子鲁伯禽拜商容为师,学习商殷民族先进的管理知识、占卜术和礼教。周公、召公在殷商民族建筑学家们的陪同下考察了洛邑,认为洛邑居“天下之中”,适合建造王城,于是确定北依邙山,南傍洛水,西跨涧河、伊洛盆地中心建造王城的设计规划。周公旦下令将殷顽民庚汤氏、箕汤氏、阳汤氏、池汤氏等氏族押解到洛邑,交由周八师监督修建王城。殷顽民在在周八师的严厉监督下,仅用 9 个月时间修建完成这座王城。王城建制与丰镐建制相同,据史记载:“王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城共有 12 座门,城门都有三条道,宽 20 步,城内有纵横街道九条,城中央为王宫,宫有五门六寝,宫殿南侧是诸侯朝贺的广场;宫殿北侧是百官阅览书画的书坊。王城竣工后,称“东都”,周成王诏令将传国之宝“九鼎”,由商殷旧都朝歌(河南淇县)搬移到王城,由鼎门进入城内,象征大一统王权。周公亲自坐阵东都,管理东方诸侯;周天子每年驾临东都一次,接受东方诸侯的朝拜。周公旦卒,毕公高接替其为辅政大臣,掌管东都事务。 二 商殷民族营建成周城 殷商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创建了商贸文化、驯驾技术、占卜术、甲骨文,尤其建筑艺术登峰造极,领先于世界各国,因而诸侯称其为“大邑商”。自殷商王朝灭亡后,商殷民族被强行分割,一部分荣民(愿意臣服周朝的商殷人)随宋公微子启(殷纣王之兄)迁居灵台(河南商丘)立国;一部分不肯臣周的殷顽民随箕子胥余(殷纣王叔父)东渡朝鲜立国;一部分殷顽民随薄姑侯下海逃亡海外,散居在太平洋诸岛屿、日本、墨西哥。周成王平定殷侯武庚之乱,为了防止殷民复叛,采取分而制之的政策,将殷族分赐给姬姓诸侯为奴,先将条侯后裔强迁于鲁(山东曲阜),赐给鲁伯禽为奴,因而鲁国分殷族七姓宗族有条姓。据史记载:“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之乱,迁殷民于洛邑九里之地。”又曰:“周公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康叔,居黄河、淇河间故商墟,仍都朝歌,国号卫。”又曰:“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西迁北殷氏唐侯于杜原(陕西始平县),史称“唐杜氏。”又曰:“周康王封夨于宜(江苏丹徒),赐予山川土田、殷人十七族及土著奴隶,赏赐彤弓、彤矢、礼器等。” 2009 年汤锦程摄于河南洛阳市白马寺 周公为了加强对殷顽民的监管,待王成竣工之后,令殷顽民在浬水之东(今洛阳白马寺东)营建一座“成周城”,又称“下都”。据史记载:“成周城东西 6 里 11 步,南北 9 里 100 步。”成周城竣工后,周公 142

P:144

将殷商贵族、殷顽民安置于成周城内,令周八师负责监控殷顽民。商殷民族自称是汤武王后裔,因而又称“汤人”。周王城、成周城竣工后,修建东都的汤人在东都之南临汝镇西北形成聚落,被称为“汤人聚”。因周朝建立避讳制度,汤人为避古天子名号,而改称“阳人”,其聚落则称“阳人聚(河南汝州西 40 里)”。因阳、汤同义互假,宋时河南洛阳县改称“洛汤县”。另有一支汤人居住在洛水北岸,宋庆元年间称“水北汤氏”。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有载。 周幽王 11 年(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因宠爱褒姒之子,而废太子姬宜臼,国舅申伯大怒,联西夷犬戎弑杀周幽王,立宜臼为天子,是周平王,西周灭亡。周平王元年(公元前 770 年),因西戎丰王入扰,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东都,史称“东周”。西周诸侯随周平王东迁,周平王重新划分东周疆界、分封给东迁的西周诸侯。因商殷顽民居住的成周城近于东都王城,令周平王寝食不安,则下诏将成周城内的商殷顽民迁至汝水(河南商水县),而将成周城改封给周王朝公卿、大夫们居住。周平王为安抚殷民,封商天子祖庚第 16 世裔孙庚太宝为“汝水君”。《汤氏族谱》曰:“吾祖肇自商祖庚公,历 16 世至太宝公,周封汝水,世为汤姓。”庚太宝重得封土,更加怀念旧国,因而改以汤为氏,祀奉“成汤”。《商水县志》曰:证曰:“商水县汉 代 称 ‘ 汝 阳 ’, 以 汝 水 为 名 ; 隋 代 改 为 ‘ 溵 水 ’。” 公元前 520 年,周景王驾崩,周敬王与王子朝争位,周王朝发生内乱。公元前 519 年,周敬王占据成周城狄泉,号称“东王”;王子朝占据王城,号称“西王”,二王并立,战乱不休,使王城、成周城遭到毁坏。公元前 516 年,在晋军的帮助下,周敬王击败王子朝,还都成周城,自此成周城正式成为周都。公元前 510 年,因成周城在王子朝之乱中损毁,各国诸侯纷纷派出工匠帮助周天子重新修筑成周城,使其更加坚固完整。 公元前 315 年,周赦王登基,下诏将都城迁回王城,成周城作为周都长达 204 年而止。秦庄王元年(公元前 249 年),秦使吕不韦率秦军灭东周于巩(河南巩县西南),将东周君迁于商殷顽民聚居区阳人聚,因而东周君的后裔也改称“阳氏”。《史记·秦始皇本纪》证曰:“东周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三 商殷民族汤氏对洛阳龙门石窟的贡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早在女娲氏时期,泥塑艺术已达娴熟阶段,据说女娲氏泥塑人物形似逼真、栩栩如生,故而女娲成为中国第一位有史记载的泥塑家、雕塑家、美术家。《风俗通义》记载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神话讲述了女娲用泥土塑泥人的故事,后人在女娲氏的陵区(陕西骊山)内发现了大量的泥塑雕像,称之为“兵马俑”。由于复述历史流传久远,所以女娲用泥土塑泥人被演变成为“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殷商民族始祖契,生而有文在手,虞舜拜其为司徒,让其负责教化蛮狄礼数。商契发明竹书、竹简,因而在竹片上刻字曰:“契”,而刻竹之刀曰:“铴”。商契封于商(陕西商州),商族承传祖先的竹刻技术,在西北地区留下许多岩刻、岩画,被誉为“历史的语言”。岩刻是石刻的鼻祖,北魏时期中国的石刻艺术登峰造极,进入鼎盛时期。 汤锦程考察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 143

P:145

洛阳市地处黄河、伊洛二水之间,是一座滨水城市,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此立都,因有“十三朝古都”之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公元 493 年,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平城迁都洛阳;魏世宗醉心于佛法,于洛阳伊水之畔龙门山开凿石窟佛龛;龙门古称“伊阙”,龙门石窟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规模宏大、举世无双;尤其龙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魏碑有十美之誉曰:“魅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古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龙门石窟现存窟龛 2345 个,造像 10 万余尊,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 清康熙年间,龙门石窟历经风吹日晒、疏于保护、损毁很大。清康熙 44 年(1705 年),浙江仁和(杭州)人汤右曾提督河南学政,因取士公明,而得到河南巡抚汪灏“敷教则宽严相济,取士则尽拔孤寒”的赞誉。汤右曾目睹龙门石窟遭到损毁的现状十分担忧,为保护这座世界闻名的古迹,他带头捐资,募集资金、组织人力,重新修缮了龙门石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宝贵的石刻博物馆。汤右曾诗文享誉两浙,康熙皇帝御赐他为“诗老”,被推为浙派文坛领袖,其与朱彝尊并称为“汤朱”。汤右曾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吏部侍郎;清康熙 61 年(1722 年),汤又曾不幸病逝,享年 66 岁。虽然汤右曾已经作古,但其为保护洛阳龙门石窟而被世人颂扬。 清末民初,洛阳龙门石窟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许多佛龛被毁、佛头被盗,并大量流失海外,给国家文物遗产带来巨大的损失。2003 年初,我应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沈廷杲、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鞠肖男邀请,策划了美国华人陈敬哲先生“龙门石窟佛像回归”活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汤池教授精通汉晋石雕艺术,为秦汉雕塑研究专家,其为龙门石窟佛像的鉴定、寻根、回归给予了巨大的帮助!2005 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组办方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完成了龙门石窟佛像回归任务。虽然,后期工作我没有参加,但作为前期策划功劳是不能磨灭的;尤其我帮助鞠肖男写给陈敬哲先生的一封特殊邀请信,使已经打退堂鼓的陈敬哲先生重新鼓起勇气携带流失海外的佛宝回归祖国,参加了在北京饭店举办的“龙门石窟佛像回归展览”。汤氏是商殷民族的一支,为了保护洛阳龙门石窟,汤右曾、汤池、汤锦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 商殷民族祭祀大典是洛阳振兴之时 洛阳王城、成周城发展至今已有 3066 年历史;龙门石窟发展至今也有 1616 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为洛阳市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要想让洛阳市经济腾飞,仅有文化遗产是远远不能达到旅游经济回报的,还需要有人脉、人气来推动旅游经济的振兴。 当我看着我们商殷先民们忍受屈辱和鞭笃而创造起来的这座壮丽的城市,今已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为祖先的聪明智慧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从这座文明古迹中感受到祖先的哭泣、读到民族的兴衰史。据我多年的文化积累,我深知要想振兴洛阳市旅游经济,必须要得到拥有数亿商殷民族的支持!只有承认商殷民族对王城、成周城的历史贡献!才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我坚信洛阳城举办“商殷民族祭祀大典”之日,必将是洛阳城旅游文化振兴之时。 《商殷民族祭祀大典策划书》一、在洛阳市周王城遗址处修建商殷民族顽民纪念碑、雕塑群;二、在洛阳市白马寺东成周城遗址修建商殷民族顽民纪念馆、雕塑群;三、在汝州市阳人聚遗址修建商殷民族会务中心,为举办“商殷民族都城文化研讨会”会址;四、重建偃师市蔺窑村汤陵,为商殷民族祭祀祖先圣地;五、在偃师市尸乡沟商王朝宫殿遗址修建纪念碑。(为保护知识产权,具体细则予以保留) 2009 年本文收录于《清寒斋文存》注:2011 年 1 月 3 日 10 时,原河南洛阳中心区委宣传部姬传东副部长来访,他正在为筹办“中华周公研究会”联系挂靠而四处奔走。我建议他将我的这份策划项目转给洛阳市,请他做我和洛阳市的中间联络人。他问什么项目?我说:洛阳是谁建立的?他说:“周公”。我说:“对,这是历史上第一位被留下姓名的城市建设者。但是周公只是策划者之一,主持设计和建设者可不一定是他,应该是商殷民族的顽民,那时候周族是西部小族,没有建都城的经验,只能请殷人来设计和建造,为此将殷顽民驱赶到这里,由周八师监督建造了王城和成周城。为此,这座城是商殷民族的“受难城”,如果以此为目的来搞活动,天下商殷民族几百个姓氏联谊会,数以亿计的商殷子孙都会来祭祖。周公的后代有限,所以号召力有限;只有号召商殷民族子孙来此祭祀,才能使洛阳的旅游经济发展起来,达到了振兴洛阳市旅游经济的目的。”姬传东说:“太好了,我认识洛阳市秘书长,你将策划项目提纲给我,我回去上报。”22 时 30 分,姬传东来信说:“请你尽快拿出洛阳市祭祀活动框架,众人对此很有兴趣。” 144

P:146

浙江景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纪实 作者:汤国状 三月的阳光分外温暖,三月的细雨格外滋润,三月的鲜花特别娇艳,三月的青山尤其壮丽。三月畲乡美不胜收,畲乡的三月啊,是歌的海洋、是舞的世界、是盛世的象征、是幸福的体现!今年的畲乡三月,更是喜事连连,“乌饭节”的大型盘歌会,将在景宁县的包凤村举行,她将成为畲族自治县的建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的主旋律。 汤国状夫妇与汤锦程在景宁畲族文化节合影 包凤村,是景宁县属下的一个村,离县城大约五公里路,村子不大,可成就非凡,村民的房子都是新建的楼房。乡村的道路清一色的水泥路,道路两旁间以花草点缀,具有畲乡特色的阁楼特别显眼,进村的门楼红灯笼高挂,路边彩旗飞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节日的盛装把整个小山村打扮得既美丽又朴素,既热烈又庄重。盘歌会的舞台就设在村的后山,大山成为了舞台的天然背景,茶园成了现成的舞台,雨后的岚霭在茶园上空飘荡,身穿鲜艳服装的畲族姑娘们,一排排站立在茶树丛中,或翩翩起舞,或放声高唱,正好比仙女下凡。 这一边,女高音突兀高唱:“娘是那边郎这边,哩罗隔片竹林隔片哩山,隔片竹林好生笋,哩哩罗郎好留行结哩同年。” 那一边,男声马上应和唱:“娘是那边郎这边,你娘唱歌我来应,你娘唱歌唱得好,让我赶紧唱来回。” 这一边:“朦胧砍柴共茶弯哩,郎在砍柴娘哩在收,郎在砍柴娘在抢哩担归家里,罗哩要哩半天。” 那一边:“砍柴砍到石头背,高岩石壁出哩龙哩嘴,高岩石壁出龙口哩,看见蝴蝶罗采哩对。”………… 歌词中以“哩”和“罗”来衬托的非常多,这也许就是畲乡盘歌的一大特色吧。一时间,歌声此起彼伏,男唱女对,女唱男对,一浪高过一浪,歌词大多是男女恋情,相戏为主调,掺以其他表现快乐喜庆的或者描述家乡美景的歌曲,可以说是形式各异、格调清新,不拘一格而又层出不穷,让你看得眼花缭乱,让你听得悦耳清心。此次盘歌唱会共有十三支歌唱队参加,除一支来自福建的福安之外,其余都是本县各村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歌唱队,他用畲乡方言唱歌,软语依侬、悦耳动听,但你肯定听不懂,经人解释,笔者才了解其中若干句,不过也并没有什么遗憾!因为它的旋律太美了,内容便成忽略。对歌达到高潮时,舞台上出现了一支盛大的迎亲队伍,前面吹喇叭,后面抬花轿,意为对歌终于促成了美好的姻缘。此时,台上高潮迭起,台下掌声暴烈,盘歌会至此达到高峰。此时,舞台上走来一个四世的同堂的幸福家庭,老人家手拿烟筒,边吸烟边唱歌,老婆婆也和着唱,儿媳妇、儿子、孙子、孙媳、曾孙同声齐唱敬酒歌:“一 145

P:147

双酒盏花来对,奉上酒(罗)筵宜(哩)客(哩罗)人,劝你客人吃双酒(罗),酒(哩)筵圆满结啊成双。” 盘歌会接近尾声,全场同时高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罗;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罗哎罗哎罗。畲乡年年三月三,凤凰盘旋绕三圈-罗,彩带翩翩意绵绵-罗,鹤溪长流山哈情,四海友谊,四海友谊千载传-罗。” 最后,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和平、县委书记林康、县长蓝伶俐、县人大常委会主席蓝良兴和特邀嘉宾汤锦程等走上台祝贺三月三大型盘歌会圆满成功。祝畲乡同胞和全县人民以及各地来宾幸福安康。畲乡山是美丽的,畲乡的水是深情的,兴犹未说的人们依依不舍,迟迟不肯散去,我们衷心祝愿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祝愿畲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2014 年 3 月撰写于龙港 江城子----中秋感怀(新韵) 作者:汤国状(拙和铁尘网友) 菊花丹桂共飘香,望金盘,又新圆,此景当年,含泪别校园,一片乌云天地暗,何处去,路茫茫。 须凭意志斗艰难,雨风狂,世炎凉,我辈英豪,岂是折腰汉?四十余年精彩过,重望月,乐欢欢! 2008 年中秋撰于港无聊斋 146

P:148

世界汤氏家园川渝分园活动纪实 报告人:汤云春 2014 年 4 月 3 日,汤锦程应汤云春宗亲和广汉宗亲会之邀出席广汉宗亲祭祖大会,并与汤云春宗亲讨论成立四川汤氏宗亲联谊会,并与四川成都、广汉、广元、平武,江苏等地宗亲合影,后这些宗亲成为世界汤氏家园川渝分园的创园骨干。 2014 年 8 月 9 日,川渝汤氏宗亲联谊会成立于四川省广汉市留恋人家餐饮娱乐庄,参会代表来自四川地区的成都市、眉山市、绵阳市、德阳市、泸州市、达州市、宜宾市、广安市,以及重庆地区的九龙坡区、杨家坪区、涪陵区、江北区等,每个地区只选派一至二名代表。本次会议由汤云春宗亲、汤中才共同主持,会议通过了由汤全宗亲提议的《川渝汤氏宗亲会章程》,选举了以汤云春宗亲为组长的“川渝汤氏宗亲联谊会筹备小组”。 2015 年 3 月 10 日,川渝汤氏宗亲联谊会筹备小组组建了世界汤氏家园川渝分园,由汤云春宗亲主持园务工作,使园亲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147

P:149

甘肃印象 作者:汤晓昀 2007 年 11 月 25 日我来到了兰州,没有来甘肃时朋友都说兰州风沙大、寒冷,要多带些衣服!可是,刚从兰州下飞机就觉得这里比我们吉林市还要暖和些!!只是兰州的空气确实令人不能恭维!!在那里感觉整天都是阴天,没有晴朗的时候,听当地人讲是由于兰州地处盆地的原因!!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 1520 米,即使有从市区穿越的黄河,在这里还是感觉干燥、气短,刚到这里时我同行的人普遍睡眠不足!!没有到兰州时对兰州了解就是兰州抻面!!可是吃到正宗的兰州抻面却与在吉林当地吃的大不相同,仅仅简单的吃面都很多讲究,什么大细、二细、韭叶品种繁多!!调料也是多样的,什么炖萝卜、各类牛肉做成的配料啊!最令人难忘的兰州人盛情的敬酒讲究更多!!令客人不胜感动!听说在建国初期和六、七十年代有很多东北人来到这里支援建设和建设三线企业!!因此,听说在甘肃的许多地方如酒泉、嘉峪关、金川、白银等地方东北人也比较集中,可能这也是到了甘肃并不感到陌生的原因吧! 12 月 9 日,我们一行准备去敦煌。没有去敦煌前,很多朋友说那个地方去了后悔,不去也后悔!!真的是这样吗?我带着疑惑登上了去敦煌的列车!经过一宿14小时的时间,700多公里的路程,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我们一行到达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敦煌!在上午9点我们到达了敦煌莫高窟,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因为目前所有的洞窟基本都采取保护措施,而且都禁止拍照和摄像!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被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所感染,仿佛回到了盛唐时代,感知到了那时国家强盛的气息,更为我们目前国家的进步和强盛而自豪!!相信我们的国家今后会超过盛唐时代! 中午饭后我们去往著名的旅游景点鸣沙山,到了山门口我们乘上素有“沙漠之舟”称号的骆驼,由于都是第一次乘坐骆驼,开始大家都很紧张,可是在乘坐了一会后,大家都放松了心情,看着前后一队队的骆驼队,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丝绸古道,看着漫漫的黄沙、起伏的巨大沙丘以及头顶湛蓝的天空,那种感觉不是身临其境是难以描述的惬意!乘坐骆驼到了鸣沙山顶下,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攀登,我们终于爬到鸣沙山的最高端,我们又坐滑板滑沙从高处滑下山去,惊险刺激大家都开心愉悦多日的工作辛劳一扫而光,随后我又乘骆驼去往月牙泉,到达了月牙泉我们看到了泉水已经冻结,面积很小!但是,在荒漠中的一泓甘泉也令心旷神怡了! 在敦煌城内徜徉,你能感觉到这个沙漠绿洲的美丽和整洁!敦煌古称沙洲,现在敦煌的市场还叫做沙洲市场!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当地的特产,比如著名的夜光杯。使我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王翰那首千古绝唱《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敦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的美丽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再见敦煌! 七律 颂烈祖 作者:曲桥流水 汤谷曾开天与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青铜灿烂殷商史,甲骨文明古国音。 哪日重兴先祖业?无时不抱圣贤心。 陋词难颂王朝美,玄鸟神踪梦里寻。 注:“汤谷”一词出自汤锦程《中华日月民族论》 2005 年 11 月 11 日发稿 148

P:150

《世界汤氏家园》网络平台发展史 2004 年 3 月 1 日,北京市实验一小学五年级汤圣小同学在百度贴吧创建《汤氏家园》吧,时年 12 岁,其聘请《汤家村》网站站长汤松茂为《汤氏家园》吧顾问、山东荣成著名律师汤华中为《汤氏家园》吧律师,组成《汤氏家园管理委员会》,汤圣任吧主,维持吧务,并在吧中分别创建了各省市自治区、港澳特区聊天室。 2004 年 9 月 29 日,汤圣创立《汤氏家园》网站,但未能正式运行。 2005 年 3 月 25 日,在抚州市社会科学院周信昌院长的资助下,北京飞天网络安全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监周晨协助汤锦程创建《汤氏家园》网站,设立了《汤氏家园》、《万国群星》、《百家姓文化研究》、《会馆文化研究》、《临川大文化》五个专栏,试运行。 2005 年 4 月 27 日,《汤氏家园》网站在国际域名,改名为《汤晨文化城》网站,正式运行,由汤锦程任主持人、周晨任管理员。 2005 年 12 月 22 日,《汤晨文化城》点击人数为 13482 人,由于计数器出问题,更换了新的计数器。 2006 年 4 月 5 日,汤圣辞去百度《汤氏家园》吧主,改由湖南浏阳汤氏宗谱副主编汤泉继任《汤氏家园》吧主,由于《汤晨文化城》网站《汤氏家园》专栏运行;百度《汤氏家园》吧网亲全部转移到《汤晨文化城》网站《汤氏家园》专栏,故而百度《汤氏家园》吧的热闹场面渐渐衰竭。 2006 年 7 月 24 日,《汤晨文化城》网站《汤氏家园》专栏网亲安徽籍宗亲、网名汤氏 ABC 为《汤氏家园》谱写了《汤氏家园歌》歌词。 2007 年 1 月 17 日,《汤晨文化城》网站域名到期,2 个月后网络空间也会到期;因管理员周晨调任南京华为公司,新的工作公务繁忙,辞去《汤晨文化城》网站管理员。汤锦程主持人因不懂刚络技术,决定不再续费,将《汤晨文化城》网站注销。而后,汤锦程在汤氏宗亲的技术支持下创建了《中国会馆》网站,而《汤晨文化城》网站《汤氏家园》专栏网亲则跟着汤锦程全部转移到《汤氏会社》网站。 2009 年,北京某民办大学董事长晓商汤发现百度《汤氏家园》吧,其期望重新振兴《汤氏家园》吧,申报了吧主,晓商汤主持吧务三年,因百度贴吧逐渐衰落,园务荒废,晓商汤辞职。 2015 年 2 月 26 日,汤锦程为将汤氏家族重新组织起来,创建了“世界汤氏家园”微信群,并号召百度《汤氏家园》吧网亲们重新回到家园。 2015 年 3 月 6 日,汤锦程经浙江苍南汤国状宗亲的介绍,认识了浙江温州(国铭)塑膜材料有限公 149

P:151

司董事长汤君锁,汤君锁主动提出免费为《汤氏家园》印刷宣传资料。于是汤锦程决定出版世界汤氏家园《汤氏家园》园刊第一期,当晚开始组织稿件、编辑园刊。 2015 年 3 月 10 日,汤东霖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华中分园、汤鸣宫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宁夏陕北分园、汤慧军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河南商丘分园、汤云春将原汤氏川渝微信群更名为世界汤氏家园川渝分园、汤国其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浏阳分园、汤裕勇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遵义分园、汤群翔将原深港汤氏联谊会改为世界汤氏家园深圳移民分园。 2015 年 3 月 11 日,汤鸣宫又创建了世界汤氏家园宁夏分园、汤国状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温州分园、汤贞迪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粤桂分园;汤鸣宫率先制定了世界汤氏家园宁夏陕北分园园规。 2015 年 3 月 12 日,汤淞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赣东北分园、汤镇华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福建分园。汤东霖按照我的历史观设计了由麦子、燕子、犬、磨盘组成的世界汤氏家园园徽,麦子、磨盘是远祖汤古氏发明,燕子是殷商王族图腾,太阳代表汤的含义,犬是始祖殷契母系始祖图腾。因宗亲在园中讨论,要求将犬符号去除,希望园徽直接突出汤字符号,因而汤东霖在设计第二稿时将犬字去掉了,只保留汤字符号。 2015 年 3 月 14 日,汤春彬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上海分园,汤云春分别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四川分园、世界汤氏家园重庆分园。 2015 年 3 月 16 日世界汤氏家园广东分园(从左到右)汤其文、汤其武、汤永军、汤艳青、汤两发、汤佩思、汤金来、汤静文、汤霆轩、丁小蓉、汤月文、汤伟新、汤义孝、汤建军宗亲在广州聚会合影 2015 年 3 月 15 日,汤子豪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安徽分园。 2015 年 3 月 16 日,汤建平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江苏分园。世界汤氏家园 560 人与汤氏宗亲群 107 人正式合流,世界汤氏家园更名为世界汤氏家园顾问专家群、汤氏宗亲理事群更名为世界汤氏家园管理员群会由汤新宇负责、汤琪菲协助,汤氏宗亲群,更名为世界汤氏家园海外群,由汤成、汤赛帅负责,汤开济成立世界汤氏家园北京分园、汤旭东成立世界汤氏家园东北分园、汤建军成立世界汤氏家园广东分园,世界汤氏家园温州分园升级为世界汤氏家园浙江分园、世界汤氏家园遵义分园升级世界汤氏家园贵州分园。 2015 年 3 月 17 日,汤新宇辞去世界汤氏家园管理员群负责人,由我接管,汤亮、汤雄飞成立世界汤氏家园湖南分园、汤友建成立世界汤氏家园益阳分园,世界汤氏家园深港分园退出,回复原来的群名。 2016 年 3 月 17 日,汤标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浙江永嘉分园,汤云春成立了世界汤氏家园云南分园,世界汤氏家园粤桂分园更名为广西分园。 150

P:152

《汤氏家园歌》歌词 作者:汤氏 ABC 玄鸟舞于空,我祖应世生;建商六百载,汤王显奇功。 网开三面去,德施万物荣;求贤无尊卑,庖伊相国能。 为民愿舍身,感天甘霖倾;革命除民贼,殷商代夏行。 微启承殷祚,建国号为宋;惠休灵澈悦,诗书扬姓名。 清澈湘江水,秀丽彭蠡景;濠梁王气钟,东瓯佐主恭。 明主怀旧恩,灵璧荫信公;临川玉茗堂,东方誉沙翁。 邳州汤氏子,御倭亦英雄;长江水难竭,人生代无穷。 怀祖多伟绩,扬宗后人生。 词作者:tangshiabc (安徽) 2006 年 7 月 24 日 2:07am注解:汤武王革夏建商的故事;玄鸟又称“燕子”,是商殷族的图腾。网开三面,是宣传汤武王的仁德,仁及鸟兽。求贤无尊卑,庖伊相国能,是汤武王启用奴隶伊尹为宰相。为民愿舍身,感天甘霖倾,是汤武王为了解民于倒悬,自剪发指、祷雨祭天,终于盼来了天降甘露,使人民战胜干旱。殷商灭亡,周成王封微子启为宋公的故事。惠休、灵澈、悦,诗书扬姓名.是讲南北朝沙门汤惠休、唐朝和尚汤灵澈、后唐宰相汤悦三人以文章名扬天下。清澈湘江水,是讲宋进士汤璹,累官大理寺少卿。秀丽彭蠡景,是讲宋进士汤思退两次拜相。明东瓯王汤和,其后封为灵璧侯。临川玉茗堂,东方誉沙翁。是讲汤显祖,号称东方莎士比亚。邳州汤氏子,御倭亦英雄,是讲明代抗倭将军汤克宽。 2013 年汤圣、汤云春、汤维军、汤锦程、汤世长、汤华明、汤华亮于成都汤维军汤氏家园合影 151

P:153

世界汤氏家园微信群管委会园规一、世界汤氏家园是 240 万海内外汤氏共同拥有的家,她张开广阔的怀抱欢迎来自各地的宗亲回家来团聚,无论男女老幼、残疾孤寡、贫富高低要亲如一家,互亲互爱,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二、世界汤氏家园的每位尊亲要遵守国家网监规定,不传谣、不信谣,不做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热心耕耘自己的家园,莫谈政治、非议社会;三、凡世界汤氏家园园亲无论职务高低、贫富悬殊、美丑残疾均享有平等权利!享有世界汤氏家园园丁委员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有义务积极介绍身边宗亲入园,自觉宣传世界汤氏家园;四、凡世界汤氏家园园亲要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来去自由,走欢送,来欢迎,不受任何约束,园亲不准诋毁、谩骂,给离退园亲回旋空间;五、凡世界汤氏家园园亲必须在园内使用真名实姓、注明籍贯,无需填写工作、职务、信仰、政治面目等信息,以免被别有用心的外国情报机构和有关机构窃取利用,请大家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六、凡世界汤氏家园园亲只要认为自己有组织能力和影响力者,均允许创建世界汤氏家园各个省市自治区、港澳特区、台湾地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组分园,要将 240 万宗亲一个不拉的团结到我们的大家园里来。 2015 年 3 月 13 日公布于世界汤氏家园及各省市分园实施 世界汤氏家园北京分园宗亲在北京聚会活动纪实 2015 年 3 月 8 日,世界汤氏家园北京分园汤氏宗亲汤锦程、汤亮、汤开济、汤素艳、汤清峰、汤旭东在北京石化酒楼聚会,讨论了在顺义南彩公社汤家胡同率先成立北京顺义区汤氏家园,以此带动全北京市各区县成立汤氏家园,最终实现北京市汤氏家园大联合。 汤锦程、汤亮、汤开济、汤素艳、汤清峰、汤旭东在石化酒楼合影 第二、讨论考察香港汤氏集团在北京圆明园附近所拥有的十亩使用权用地,如果满意,将在此建立世界汤氏家园总部。 152

Create a Flipbook Now
Expl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