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ing your free trial? Only 9 days left! Upgrade Now
Brand-New
Dashboard lnterface
ln the Making
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that we are developing a fresh new dashboard interface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We invite you to preview our new dashboard and have a try. Some features will become unavailable, but they will be added in the future.
Don't hesitate to try it out as it's easy to switch back to the interface you're used to.
No, try later
Go to new dashboard
Like
Share
Download
Create a Flipbook Now
Read more
《新亞生活》周刊(1988-89)New Asia Life Monthly Magazine (1988-89) Read More
Home Explore 《新亞生活》周刊(1988-89)New Asia Life Monthly Magazine (1988-89)
Publications:
Followers:
Follow
Publications
Read Text Version
More from New Asia College, CUHK
P:01

第卷六十第

4

\"^、白五十月九年八八九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 香

品 賣 非

ml個人及系除

/新亞校董會發表聲

支持中大維持

本院校董會最近對敎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

書有關統一專上敎育學制的提議發表下列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董會對中大敎務會

前就敎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吿書所作出之

明極表贊同和支持。新亞書院爲中大成員書

之一,廿五年來盡力支持中大致力於發展優

之多元化高等敎育;對中大秉持四年學制的

礎,爲香港社會各行業造就不少極其優秀之

材’貢獻良多’尤以近年來中大之國際地位

顯著提高’頗感欣慰!凡此種種皆明顯地反

中大目前之四年制大學制度爲一極其靈活和

想之敎育方針。新亞書院校董會對政府敎育

籌委員會關注本港大專敎育所作出之努力,

表欽佩’惟對於其中規定「中七」爲所有大

) 院校共同入學黙之建議,對中大施行四年學

§ 有直接之不良影響和壓力,則極感遺憾,認

U 不能接受

本院成立

r敎統會報告書」關注小

本院院務委員會於第四次會議(九•六•八

)中議決成立一關注小組,以便研究最近發表之

敎統會第三號報吿書」對中大現行學制之影響。

注小組成員如下

林聰標院

粱偉賢博

士 (輔導長)

譚汝謙博

士 (通識敎育委員會主席)

朱立博

士 劉述先敎授金耀基敎

張端友先生學生代

關注小組於日前曾召開首次座談會,彼此交換意

。歡迎本院同仁、同學對「報吿書」內容積極發

意見及批評

3九月廿

0

-拔河比赛

—A

如 赛(小百萬大道。下午I

• 五時至七時

) -

• 闹九月三十曰——

H拔河決赛(圓形廣

場 §

- 。上午十一時四十

五 •

^ 分至十二時四十五分)I

I 3茶會(下午三時三十

她 分假雲起軒舉行,招

磁 待校内外人仕。

) •

的 5:師生聚餐(下午六時

• 十五八刀假樂馆舉;

t •

I 。原售三十五元之

餐 ^

I 券將:i-ltl

f •

的 同學。各同學可向本

咖 SJJ^系會負責同學構買

冷 •

嫩 G ) 磁

I 糾校庚晚會(下午七

時 I

I 三十分假邵逸夫堂舉

I 行校慶典禮及

t

^ 演比

f節目至爲精

歸 f

) I

• •

校 I

慶 I

消\\

息\\

t t •

P:02

丨64: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卿誠明

獎 咖

g 誠明獎爲新亞書院學生之最高榮譽,g

I 每年頒給學業成績優良及品行良好,或

品 g

§ 行優異而有傑出表現之學生。本院一九

八 I

^ 八年度「誠明獎」遴選工作業經圓滿結

束 g

g ,經誠明獎遴選會議及院務會議詳細審

核 I

1 飄選後決定頒給新聞系四年級陳立思同

學 g

g 。陳同學爲本院學行均優之傑出學生,

今 I

§ 次獲頒此項全院最高榮譽獎狀’殊爲難

能 g

S 可虫貝。謹致賀忱

! 随

I 此項獎狀將於今年校慶典禮晚會頒

發 g

咖 匪

m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本院定於九月三十日(星期五)在沙田校園

慶祝創校三十九周年校慶暨孔子降生二五三九年

誔及敎師節

是日之慶祝话動,項目繁多。(見第一頁校

消息)所列各項活動歡迎校友携眷回校參加,以

歡慶。本院且已依照往例發函邀請•十年(一

七八)、二十年(一九六八)及三十年(一九五

)之校友回校參加聚餐。其他年次之校友聚餐费

每位酌收三十五元。本院今年發函邀請之校友,

因遷居未更改住址而未收到邀請函,請向本院院

室梁烟權先生接洽。(電話:〇—六九五二六一

)並請來函來刊編辑室通知更改新住扯。(請链

f年份及系别)

X3

論®學如何安頓人生3

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乎?」《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

乎哉?」《陽貨篇

禮文形式可以隨時地不同而有所改變,但背

之仁心則萬古恒在,由此而言,本之於仁心的禮

,便可有永恒的價値了。孔子生於周代禮文崩壞

時代,不獨不主廢除禮文,而是重新肯定禮文背

的價値理想’黙出•文背後伯人性根據,陚予其

恒的意義,這是孔子的重大貢獻之一

李耀

⑷包攝諸德的仁

仁者所要己立而立人者,是完美的道德倫理

活,所以仁是包攝諸德,而爲諸德之總名

仁包含忠、恕,,《論語》云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

f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衞靈公

所謂忠是盡己之心力以助人,所謂恕是不以己之

一 本期要

目 一

①新亞校董會發表聲

支持中大維持四年

②本院成立「敎統會報吿書」關

③校慶消

④誠明

⑤張觀鳳孔子學術獎學金

m獎作

論儒學如何安頓人生

⑵ 李耀

®獎學金消

⑦本院與日本大學交換生人

⑧校友贈送赴日交換生飛機

®留日生活黙

何舜苗日本來

⑩香港中文大學學位考試放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

�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新亞書院

助學金獲獎名

^ ⑩Welcomin

g Address

: Profes

- 一

一 so

r s^o^^

^ Crozie

r 一

^ Prof

. Tzong-bia

u Li

n ^

@TH

W CRISI

S MODMHN

SOCIAL

. SCImNCW

S A

S >

CPaSI

S O

F IIATIONACTY

^ Prof

. Miche

l Crozie

r (

⑩捐贈本刊讀者芳名〔第三十七

一 公佈

〕 \\

惡施於人。合忠與恕,便是仁

《論語》又云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五行者於

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

P:03

- 1 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2643

、惠。恭則不悔’寬則得從,信則人任焉’敏則

功’惠則足以使。』《陽貨篇

可見仁又包恭、寬、信、敏、惠等五德

仁亦包孝悌’孔子說

「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學而

孝是指對父母的正確態度,悌則是指弟弟對

長的正確態度,要是能把這種精神推及於天下國

,便是爲政了。在孔子看來,倫理與政治是一以

之的

「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學而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子曰:『

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

奚其爲爲政!」《爲政

内力行不矣的仁

仁是立人達人,故爲仁必須眞誠實在的力行•

所以仁包含力行不作虛言的意思。《論語》云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雍也

仁者惟眞實力行’不肯取巧,亦不肯多言,不避

而就易,更不事空談,所以孔子說•.

「仁者必有勇。」《憲問

又說

「巧言令色,鮮仁矣!」《學而 :

「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剛毅木訥,則能眞實力行’故近仁。巧言令

者’不欲眞實力行’而欲以巧潙臝得人心’實非

意立人達人’故遠於仁

仁是人性的本質,所以孔子以爲行仁實不難

人人皆可實行。孔子說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里仁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矣。」《述而

孔子對仁非常重視,雖在危急時,片刻違仁

不可,他說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

,造次必於是,顚沛必於是。」《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衞靈公

達到仁的境界,生活方爲有價値,不能仁,

其生活實無價値,雖生猶死。故仁者能置死生於

外,從容就義

£仁者與天

仁是要盡我們的努力去實現一切未實現的價

理想,但是否能成功,孔子則要我們盡性知命。

謂盡性是健行不息,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去行

,所謂知命,則是要我們知道在主觀努力與願望

,還有個客觀限制和天意。一方要本於性之不容

’ 一方要止於命之無可奈何,不要因有客觀限制

放棄了主觀努力,亦不因有主觀努力而抹殺了客

的限制。要盡性而知命,行法俟命,不要因不成

,而怨天尤人,所以’孔子說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

乎。」《憲問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

「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

• 問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

行,己知之矣。」《微子篇

但孔子叫我們知命’不是叫我們聽天由命,

’事作爲,他的目的是要我們率性而行,知命而止

使人得知福與德義與利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使人

行爲完全從功利的計較中擺脫出來,一切反求諸

,盡其在我,直道而行,便可有知其不可爲而爲

的精神,更不會因未能實踐自己的抱負,而心灰

冷。孔子便曾因此稱讚他的學生顏淵•.

人 「賢哉’回也

也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志。賢哉,回也。

而且,盡性知命只要求自己盡了人生所應盡的

德性、責任,便能俯仰無愧’雖則人生不能十全

美,亦只好把缺憶還諸天地,所謂:「神有短’

有齬,誰能足願;地難塡,天難補,造化如斯。

(孔尙任:《桃花扇》)只求盡性踐仁,在成仁外

求得安身立命之所’是儒家所獨有的一種悲涼感

^ 「银險我沓進,困之我多情

仁者旣知人生不能十全十美,便不會因無知

去塑造一個全能的上帝,以求保證自己願望的實

。所以說

「知者不惑。」《憲問

旣知死生有命,仁者便勇於面對有限形軀的

壞,生命的短暫,所以說

「勇者不懼。」《憲問

旣以立人達人爲本’仁者的生命已從個體解

出來,不會再掛慮個人的榮辱得失,只憂大道之

行,所以說

「仁者不憂。」《憲問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

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縱使大道一時未得實行,仁者還可把他的深情大

寄托於後世。因此,仁者不會以爲個體生命是獨

的,暫時的,相反,仁者的生命,從縱面來說’

承祖先下開百此萬代,從橫面來說,遍及同時共

的天地萬物。所以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遼闊立多時。」這

句詩最能形象的把仁者的深情大願刻劃出來。我

只見仁者行立在海天之邊,徘徊良久,心中念念

忘只是如何去實踐先賢聖哲的理想抱負。正因仁

的胸襟如此廣閱,與寥廓的天海相影,更顯出仁

生命的寬廣深遠。先賢的宏願理想,天地的莊嚴

P:04

- 1 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穆,仁者的堅毅不已精神’彼此相連在一起,•冉

間隔,人我之分了

但我們不可以爲孔子所指示的理想人生,是

常晴無雨,無風無浪的人生。孔子叫人盡性知命

便是黙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但面對崎幅不平

人生旅途’仁者赴之以誠,行之以力,從至誠無

的道德實踐中’閃耀出仁者剛健不息的精神光輝

這種精神在我們的新亞校歌中表露無遺’錢穆先

寫道:「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

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

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靑春,結隊向前行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正是仁者踐仁盡

時的最佳寫照。人生道途上容或有艱險、困乏,

又何阻我奮進多情的引杭高歌而行

在現今這個着重物愁的社會,我們更有必要

新體認仁者昂揚奮發的生命,鼓動生命去實現種

價値理想,去爲人類文明開拓更遠大光明的前景

參考資

H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

( 1983年第一版

0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

限公司1981年初版,頁1至125

0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友

出版社1981年第三版,頁29至91

•獎學金消息

一九八九至九0年度美

加州大學全费硏究生獎學

一九八九至九•年度美國加州大學全費研究

獎學金(Non-residen

t Tuitio

n Scholarship

s for

Graduat

e a

t th

e Universit

y o

f califor

-

n i

a )現已開始接受申請。凡本院敎職員及四年

同學均可申請。詳情請向輔導處查詢,截止日期

本年九月十六日

李鈞洪敎育基

「李釣洪敎育基金」旨在協助體能上殘障之

生,凡需要財政資助’以支付學費或購買輔助器

之同學均可申請。申請表格可向輔導處索取’截

本院與日本大學交換學生人

新亞與日本亞細亞大學及創價大學一九八八

度交換學生人選已於一月間敷選完畢0申請者由

選小組逐一接見,經愼重考慮後,決定推薦選派

何舜苗(工管•二 :

) 派往創價大

范永康(史二二

) 派往亞細亞大

何IK文(新聞.三)派往亞細亞大

三位同學已於五月下旬啓程赴日

本校與創價大學之學生交換計劃由一九八六

開始締結;而與亞細亞大學之交換計劃則於一九

一年起重新訂立

校友贈送赴日交換生飛機

本院今年派赴日本亞細亞大學進修之交換生

往年行程須於五月間傲程離港,其中一位同學赴

之飛機票由本院校友陸德富先生致送。本院自一

八一年與亞大訂立交換計劃以來,每年均獲陸先

熱心支持慷慨捐助赴日同學來回日本/香港飛機

乙張。陸先生扶翔後進之用心,殊可欽佩。謹代

本院師生敬致謝意

•留日生活

何舜苗日本來

各位,大家好嗎?來了日本已有兩星期’期

實在忙得不可開交’所以遲遲未能寫信向各位問

,說說這兒的情況,眞不好意思

來到日本後,剛剛安頓下來’正好趕上了創

大學每年爲留學生擧行爲期兩日的「箱根别科研

會」。來回創價大學箱根七、、、于I〈々K的途中

遊覽了不少名勝,計有富士山的五合目、河口湖

關所:戶/湖和大湧谷等,親眼目睹了有名的富

山,遠看富士山,就像圖畫一樣’漂亮壯麗得來

種虛假的感覺,我想那正是富士山的神髓罷。除

之外’研修會包括了兩項目••第一晚有

K年、

>

習(短劇比賽),因爲各組已綵排了好些時間,

美玲、吳文紅同學和我都只是擔任些配角,但各

都非常盡興,尤其擔任評判的先生們更笑得合不

嘴;第二天有漢字nA

k(漢字比賽)’我們

三人都參加了第6級,而且都僥倖合格’前天還

頒發

了 一張很精緻的合格證明書,以表鼓勵

. 雖然來了已有兩星期’但宿舍的生活仍未完

習慣,時常忘記

了 一些小規則。廖美玲和吳文紅

學住在朝風寮的

3號室,而我則和一位來自美

Uuiversit

y o

f .Arizona的女孩子住

2號室’我

同房非常開朗、活潑,大家相處得很融洽、很開心

到目前爲止’最感困難的是日本語的課程。

P:05

-第卷六十 第 一 5

們三人都被編入Bn班’這是爲已有基本日語程

和懂寫漢字的學生而編的,也是别科中程度最深

一班,選用的敎科書比在中大隐日語時用的較深

又有很多補充敎材,加上我們遲來了,有很多課

要趕上’實感不安。而且’我班其他的同學的日

程度遠比我們的好’因她們大都已在日本隐

的日語’於是在上課的時候,她們可以跟先生們

談,相反地’我們卻連先生的解說也聽不懂,那

像被遺棄的感覺眞不好受。但我想只因我們未習

和適應罷,相信情況會有進步询

了 ’因爲要忙着下星期的期中試,就此擱

,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在日本的種種體驗罷

工作愉

八八年五月廿九

;64!

各位,大家好嗎?今天是暑假開始的第一天

而中大的暑假卻快接近尾聲了,想大家必很快碌

準備新的學年罷

在日本人的談話和書信等中’都離不開天氣

我也先入鄕隨俗。每年的六月中至七月中是「梅

」的時期’但今年的梅雨很怪,七月初才正式開

,所以上星期還連天大雨,廖美玲、吳文紅同學

我都開玩笑的說因我們三人組的駕臨,天氣也變

反常呢!前天終於天色放晴,正趕上爲暑假加添

氛。從圖書館的長窗望出去’明媚的陽光射在綠

油的大樹上,白亞的校舍上,非常漂亮

來了這兒已有兩個半月了,宿舍的生活和學

方面都適應了。這實在是一段非常豐富的日子’

中有喜亦有悲

先談談「悲」的罷。和我們差不多時間同來

’還有星加坡大學的同學’由於大家用廣東話交

’所以特别投契,一塊兒從箱根研修會回來後,

加熟落,成了好朋友。可是她們只逗留一個月

進修日語’所以六月十六日那天便要回星加坡。

行時,大家都捨不得’差點要哭出來•’相約互相

持聯絡.,有機會的話,見面時再來談個不夜天。

實這不是「悲」的,能得到一份濃厚的友情’該

「大喜」之事

七月三日是創價大學第十七屆的「滝山祭」

當日除了有攤位和露天表演外,最盛大的慶祝項

是由今年全校的一年級生和創價女子短期大學的

生一起表演的大型節目,而今年也是首次有留學

自成一組演出獨立的節目。我們留學生的人數雖

有三十多人’但歌聲卻溢滿整個體育館,連池田

生也大讚我們唱的「浜辺

Q歌」非常精采,令他

自覺地回想起自己的初戀呢!另外,全部的學生

成六大組,分别唱出不同國家語言的歌曲,而我

三人也參加了中國語歌的演出。這麼盛大的活動

我是首次參加,感到很可責,從中也體會到日本

那種有名的團結精神。每天的綵排練習,先輩的

話,他們從不出怨言,眞惑佩服和欣賞

本星期’國際中心的交流團一行二十四人會

中大訪問,舊爲日文學會的委員之一,所以也出

一分力’不時幫忙這兒的同學做一此一訐劃行程和

絡的工作,因此跟他們也熟落起來’更被邀請參

他們十二月演出的話劇。九月將會到中大的交換

小林尙子、松田昭俊和望月貴子同學早認識

們對中大的情況很有興趣,而且很心急想知道自

屬於那個書院。另外,高橋先生帶同的學生也快

發到中大了,一下子這麼多人到香港去’眞熱鬧

想他們也會像我一樣’滿載而歸

八月十七日將出發到北海道,參加一個爲期

九日的交流計劃,現在的心情很興奮,因爲將可

身目覩和踏足自己一直很鍾愛的地方

好了,就此擱筆,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我的北

道之旅罷!祝大

工作愉快

八八年八

言卜

本院前任總務長伍鎭雄敎授不幸於

月八日因心臟病粹發逝世,享壽七十三歲

伍敎授於本院創校時期已努力協助

、唐、張諸前輩工作,備著辛勞。計伍

授服務新亞二十餘年’先後擔任校長室

書、總務長、會計財務系講師、經濟系

任及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要職。伍敎授於

九七七年榮休後復任珠海書院敎務長及

仁書院經濟系主任之職,一生熱心敎育

業,殊堪欽佩。本院同仁謹敬致無限哀悼.

P:06

- 1 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g香港中文大學學位考試放

2

——及格生總數

一 二七九

一九八八年學位考試成績業於

月廿九日放榜。三間成員學院^

基、新亞、聯An^考生及格獲授

學位者

一 二七九名。其中文學士二

三名,理學士三四九名,社會科學

三七二名’工商管理學士二二九名

醫學士六十六名

本院考生獲授學位者四一七名

其中文學士九十三名,理學

一•

名,社會科學

士 一二四名,工商管

學士七十七名’醫學士十六名

兹將本院獲准授予學位之同學

名分列於後(在其姓名下有*號者

考獲甲等榮譽者)

〔甲〕獲文學士學位

周宇輝、卓一卿、周偉强

香玉梅、何偉明、葉麗雲

梁肇華、廖燕權、吳秋伶

朱淑

關倩

施美

黃秀

琴 黃惠庭、余美琼、袁詠琴_

以上主修中國語言及文

周家偉、周液敏,

藍禮餘、林淑

羅福英、馬詠翔*、麥慧

,其中本院佔四一七

蘇美

何仲

劉難

譚國

余大

陳翠

鄭太

洪敏

李建

馬木

戴兆莊、黃淑貞、黃

(以上主修英語文

張國華*、張淑儀、曹韻

f郭恩生、賴子珊、劉漢

•李君毅•、梅素心、蘇淑

_曾月

_容慧敏_

I陳小

張淑

賴家

_李培

_麥小

鄭文聰、鄭素

劇明偉*、林德

薛始、施貞

黃毅航、黃素

以上主修藝術

陳雪梅、陳慧

方燕燕、方耀

賴立

吳芳芬、鮑偉聰

黃小玲、胡志

以上主修歷史學)

張貴妹、鍾翠蟬

吳智光、吳日偉

謝建國

(以上主修哲學)

〔J〕獲理學士學位

偉、伍活强

(以上主修生物化學)

明、鄭榮光、張靜霞、方永佳

:明、李慧伶、梁展峰、梁小君

:偉、呂脑佳、馬綺媚、彭家銘

-麟、施文軒、謝芳庭、任顯輝

孔祥

羅萬

張 淑

Sn

(以上主修生物

陳小飛、陳偉民、張國

周木賢、朱翰瑜、瑪想

洪楚明、辜保華、劉異

梁錦燦、梁道廉、陸宏

部志遠、黃惠珠•、黃玉

(以上主修化

陳時春、鄭小敏、張健

周偉瑜、方兆鴻、瑪志

_林旭光•、劉重

劉永

馬玉

黃美

朱永

鄧結

(以上主修電子計算

鄭子欽、張子誠、洪劍

林文全、藍偉杰、劉娱

、李丹、李惠

孫偉豪、譚展超、胡國

(以上主修電子

朱啓超、瑪明山、相澤

梁柱安、勞偉

顏潤

黃遠

(以上主修數學)

陳育平、張佑明

林巧雲•

譚偉棠

黃漢煌、黃劍

(以上主修物理

〔丙〕獲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陳永强、周儀、鄭文妮、張俊

趙愛遊•、羅仲趣、李家儀、梁天

麥景然、魏志恒

(以上主修人類

區耀强、陳國

周紹昌、何偉

羅振坤、李浩

羅銀英、馬漢

部加迅、部社

黃中仁、黃立

楊翠玉、姚鳴

周學敏、梁難

鄭保

洪淑

李漢

江淑

盧啓

蕭惠

黃卓

王潤

生 黃達邦

袁美華

以上主修經濟

以上主修地理

郭啓

林立

馬麗

王耿

葉惠

霍展

洪賽

以上主修政治行政

陳綺

瑪秀

劉綺文、梁慧

伍健雯、潘達培、部祥

曾立基、徐嘉儀、溫楚

王國雄、任美容、楊瑜

阮國維、容麗馨

(以上主修新聞與傳播

陳兆熊、鄭佩霞、徐佩

媽啓民、何柱東、何偉

鄺秀虹、鄰惠貞、鄭榮

P:07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曆

(1988-1989)

月 曰

六/

-

(1988-1989)

橐交本科生上學期成续最後曰期

\"7六

-/五

本科生新學制核心科目

學期考試

橐交本科生下學期成縯最後曰期

六/

-

:所有公衆假期均無須上課及停止辦公。

-12

—期二第卷六十

林小玲

羅亦華

陸綺萍

黃少基

陳得成

龔夏偉

林素幸

李子奇

吳松根

丁淑儀

李健華、盧翠玲

潘協勤、蕭壽平

蔡家鴻、溫惠蘭

黃潔瑜、黃羡谈

以上主修社會工作學

彬、何轉、甘冲‘

E玲、梁嘉麗、梁榮新

(以上主修社會學

〔丁〕獲工商管理學學士學位者

3聰、謝大慶•、蔡文霞、周劍華

朱嘉儀,

陸佩然

黃景樹

方少輝、符恩明、潟家榮•

洪進豪、高文貞、高惠芳•

梁廷劍、盧潤生

毛美玲、吳楚儉

•袁衞明。

:以上主修會計學

馬立平

唐啓斌、楊銘强、余秀嬋

蔡孟宏

何佩嬋

謝秀霞

以上主修財務學

陳劍樑、陳穎深、卓少明、

蔡子强、崔澤明、夏慧珍•

林國良、劉思成、梁裕輝I

李崢嘴、盧惠娥、潘玉琪

蘇慕瑜、丁少全、湯衞靖

黃國忠、楊翠萍、葉杰棻_

(以上主修企業管理學

以上主修人事管理學

、陳亮途、陳世祐

、鍾燕激、何愛民

李涂鈴、李偉權、李偉新

李鎭雄、林佩華、羅達華、吳家慧、

黃鳳顏、黃漢威、王嘉訓、黃美玲、

黃淑芳。

(以上主修市場學:

藍健華、蕭美娟。

(以上主修國際企業學

〔戌〕獲醫學士學位者

陳帆、陳世强、錢仍偉、周偉洪

霍金愛、何志申、林明、劉子建

李永堅、梁遠麟、李錦燕、馬彩夏

龐維湄、徐近明、黃少康、任文靑

P:08

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新亞書院獎助學金獲獎名单

編號 姓 名 系 /級 獎 學 金 金 額

1 司徒卓俊 臨床前二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2 劉卓民 商學院二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3 黎志剛 數學三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4 朱允中 電子二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5 罩天培 電算三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6 吳曰偉 哲學四•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7 胡志偉 歷史四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8 葉菁華 新聞三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9 李婉玲 會財三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10 A麥少宜 心理三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11 *吳貴亨 人類二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12 黃慧• 社工三 蔡明裕獎學金 $2,000

13 陳劍樑 企人四 何添先生獎學金 $2,000

14 余美琼 中文四 s/ 何添先生獎學金 $2,000

15 唐頌恩 經濟三 趙冰博士紀念獎學金 $2,000

16 伍志衡 生物三 利國偉先生獎學金 $1,750

17 鄺蕙蒂 英文二 1 利國偉先生獎學金 $1,750

18 *鄧軒祺 物理二 張不介博士紀念獎學金 $1,500

19 郭恩生 f r術四, 1967校友獎學金 $1,500

20 黃惠珠 化學四 黃鳳棚獎學金 $1,000

編號 姓 名 系 别 獎 學 金 金 額

1 李頌恩 新聞 徐士浩、沈玉紀念獎學金 $1,000

2 葉正維 人類 徐士浩、沈玉紀念獎學金 $1,000

3 布穎聰 社會 徐士浩、沈玉紀念獎學金 $1,000

4 陳樂思 經濟 徐士浩、沈玉紀念獎學金 $1,000

5 絡偉成 生物 徐士浩、沈玉紀念獎學金 $1,000

6 丁仲强 工管 雅禮香港獎學金 $1,000

7 張國威 電子 雅禮香港獎學金 $1,000

8 陳道文 暫醫 雅禮香港獎學金 $1,000

9 區淑薇 中文 v/

雅禮香港獎學金 $1,000

.人文獎學金

編號 姓 名 系 級 獎 學 金 金 額

1 黃惠庭 中文四 3

人文獎學金 $1,000

2 香玉梅 中文四 Y

人文獎學金 $ 600

3 莫燕薇 社會四 人文獎學金 $ 400

.張觀風學業成靖書券獎

編號

1

9

姓 名

區淑凝

系 級

中文一 ^

出办一 L

獎 學 金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湖固與塞•结童架將

金 額

$300

处onn U

3

h

馬詠翔 干乂一 0

英文四 1

狼觐鳳学耒W祺责秀樊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据拥固與緒圭 架

qboOU

$300

Qnn ^ 5

a

oaimvtj

周國欣

本士ill

藝術二 〜

敍 Jit?二 lA

艰觀鳳学耒W横晋秀突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据挪固與樂圭继 勝

^oUU

$300

0

7

0

子入山

李君毅 藝術一 Y

藝術四f

V 折思一 L

饭觀鳳学耒W祺看努樊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HE挪_與f 圭架將

办oUU

$300

<t> QAA 0

9

1 n

陳浪閒

命天承

献日日倍

y哲 -学 m

J哲學二 r

^新患CJU

5&觀鳳学耒Wfe善努突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胆卸固與鉴緒蚩继鮮

$ oUU

$300

QAA

11

1 9

脚明揮

絡偉成 生物一

生物一

張観鳳学耒W概嗇努突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据拥固與堂?•fit 緒蚩继將

^OUU

$300

Qnn

13

14

維欢雄 IJ

蔡永耀

張儲凝

王初一

化學一

化學三

张観鳳学耒、晋努突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張觀鳳學業成績書券獎

^ouu

$300

$300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P:09

編號

姓 名

系 級 獎 學 金

金 額

1 雷鳳君 JT哲學三 中國哲學獎學金 $2,000

2 命天承 哲學二 唐君毅哲學獎學金 $2,000

3 吳智光 >哲學 四 熊十力先生紀念獎學金

$ 500

4 林紫紅 ‘歷史三 錢穆歷史學獎學金 $2,000

5 卜永堅 中文

A

莫可非先生紀念獎學金 $1,000

6 區淑激 中文

0

湯鄒寶蓮女士紀念獎學金 $1,000

7

吳卓 商學院二 1972工管校友獎學金 $1,500

8 毛玉萍 商學院二 1977工管校友獎學金 $1,200

9 李偉新 市國四 1977工管校友獎學金 $1,200 10 吳惠嫻 會計三 朱永强先生獎學金 $2,000 編號 姓 名 系 級 獎 學 金 金 額

1 翁振輝 .財務四 南九龍御子會獎學金 $2,500

2 劉銘德 哲學二 南九龍獅子會獎學金 $2,500

3

耿舒 新聞四 南九龍御子會獎學金 $2,500

4

姚 遷 工管一 張觀鳳孔子學術獎學金 $1,000

5 龍淑珍

X哲學三 張觀鳳孔子學術獎學金 $1,000

6 潘健侶 歷史

〜 張觀鳳體育書券獎 $1,000

7 梁志和 藝術

二 Ir^ 張觀腺體育書券獎 $1,000

8 楊美琪 新聞三 # 張觀鳳體育書券獎 $1,000

9 黃美椅 新聞三 張觀鳳體育書券獎 $1,000 10 李君毅 藝術四1 翁凌宇藝術創作獎 $ 800 11 劉漢聲 藝術四F 許讓成先生書法獎 $1,500 12 梅素心 藝術四P 許讓成先生書法獎 $1,000 13 陳健榮 藝術三X

許讓成先生書法獎

$ 700

14 劉漢聲 藝術四 許讓成先生書法獎

$ 400

15 李寶怡 藝術一 許讓成先生書法獎

S 400

16 陳健榮 藝術三、、 許讓成先生國畫獎 $1,500 17 蘇淑成 藝術四 1 � 許讓成先生國畫獎 S 1,000 18 賴子珊 藝術四 Ci^ 許讓成先生國畫獎 S 700 19 何兆基 藝術三 纽 許讓成先生國畫獎 $ 400

-第卷六十 第

9

P:10

- 12 — 期二第卷六十第

編號 姓 名 系 級 獎 學 金 金 額

20 賴子珊 轻術四If^

許讓成先生國畫獎 $ 400

21 陳健榮 数術三Ji

丁衍庸先生紀念藝術獎 $1 500

22 連美橋

II術四沙 丁fir庸紀念學業成績獎

86-87) $1 000

23 郭恩生

II術三; 丁衍庸紀念學業成績獎 86-87) $1 000

24 李大山 11術二

丁衍庸紀念學業成績獎 86-87) $1 000

25 周國欣 _一 丁衍庸紀念學業成績獎 86-87) $1 000

26 李淑箱 藝術三v>

新亞書院钱術創作獎 繪畫) $ 800

27 吳伶娟 藝術三A

新亞書院藝術創作獎 其他) $ 800

28 姚 遷 工管一 張觀鳳新亞國文獎 $1,000

29 吳雯儀 英文一 張觀鳳新亞國文獎 $1,000

30 周兼善

中文二 P

許讓成先生紀念獎學金 全年學费

31 陳立思 新聞四 1 誠明獎獎學金 $10’ 000

本院大事… 1 三

八月三

五月三

日 六

十三

册一

本院校董會第一次會

(一九八八年度)

敎職員聯證會擧辦惜

茶會歡送榮休\\任滿

「明裕訪問學人」廣

民族學院副院長趙家

敎授主講:「廣東八

瑶葬禮」

美國雅禮協會執行主

D r

. Joh

n Starr到 訪o

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

「明裕訪問學人」中

社會科學院于祖堯、

仲偉、厲以平三位敎

聯合主講:「七屆人

以後中國經濟體制改

「明裕訪問學人」賓

凡尼亞大學經濟學

profewwo

r L^glwrence

sei

n (曾獲諾貝爾

濟學獎)主講:「中

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

院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七日

十三

十一

廿八

廿九

/ \\日

至廿

林聰標院長休假赴台

出席學術會議。在此

間,邀請人類學系喬

敎授署理院長職務

本年度畢業生歡送會

林聰標院長休假,邀

喬健敎授署理院長職

至十日爲慶祝本院與日本亞

亞大學學生交換計劃

立三十周年紀念,林

標院長率領本院代表

赴亞大訪問,在此期

邀請喬健敎授署理院

九八八\\

八九年度

賓列後.

日林聰標院長休假,在

期間邀請市企系閔建

敎授署理院長職務

日至八月三十一日訪問本院

Windso

r

學 Davic

l 楊

博士

北京大學經濟系李德

敎授、傅驪元敎授

二十日美國新澤西Mr

. &

Mrs

. Sterling

Tomkins

, Jr.,

Mendha

m o

# 一日美國Temple大學程

復博士

:二日亞細亞文化會館卓南

博士

十六日美國史丹福國際研究

張家敏先生

廿一日紐約亞洲銀行總經理

義仁先生

。 ‘

廿四日日本Meij

i Gakuin

學Junj

i Shiba敎授

;五日美國史丹福國際研究

M r

. £ric

; MglnMe

n o

十日美國史丹福國際硏究

M r

. Dou

的l a

s Hento

n o

十三日美國Auburn大學Mr.

F^art

h shah

^ 三日中大歷史系陶晋生敎

、吳倫霓霞博士

九日中大工商界聯絡主任

本刊第十五卷第六期第六頁上

「表現,表現」應作「表現」;第

期第三頁中欄「張宗黎」改爲「

禮」0

P:11

(2651 )

context.

The first of these new paradigms concerns the

core concept of rationality. It has been formulated

more precisely by Herbert Simon in 1959. It

received attention and even acclaim at the time

but was never really utilized and not even well

understood during at least 15 years.

Simon was telling us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uman behavior we ought to abandon the

usual concept of absolute or total rationality but

work with a more modest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Optimization does not correspond to

human practices or even possibilities. Man is a

satisficing and not an optimizating animal who

chooses the first satisficing alternative according

to his own criteria of satisfaction.

The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makes it

possible to move from a model of deterministic

factors to a model of limiting constraints since the

criteria of satisfaction are only contextual, they

are not strictly binding, they leave the door open

to alternatives and can be changed by human action.

The second paradigm concerns the reasoning

about systems. If one admits that human social

behavior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 basic societal

laws but is dependent upon the contextual system,

the problem becomes the understanding of a

system's logic. This forces the abandonment of the

linear kind of causal reasoning for a new kind of

systemic reasoning. But systemic reasoning had

been patterned after the abstract deterministic

model. It has to be and can be reconstructed from

an empirical basis around the concept of regulation.

The problem of action and social change thus

ceases to be how to impose the good pattern on

passive people. It becomes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a system's regulations so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system can be offered better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whatever aims they will discover.

The last paradigm concerns change. It can be

summarized as a strategy of intervention that can

rely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regulations of human

systems. Strategic reasoning of course is not new

but if it can be connected to system's knowledge

it changes its nature. Instead of having linear

strategies bounded by precise aims and very often

gradually narrowed down to simple planning or

programming one could have more complex reasoning allowing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more

activity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to tap more human

resources and energies.

The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these

new lines of systemic as well as new methods of

strategic reasoning have already inspired a great

many researches and are beginning to be applied in

social action for management purposes, public

policy choices and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s.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y are providing

the first answers to the crisis of rationality and will

help restore the confidence one can and must hav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捐贈本刊讀者芳名㈱

劉玉華女士港幣三十元、詹邦傑先生港幣六元、陳卓,_先生港

六元、邵本生先生港幣一百元、譚少琴女士港幣

一 一十元、伍玉

女士美金十元、胡詠超先生港幣一百元、釋澄眞女士港幣五十

、陳子明先生港幣

一 一十元、丘集海先生港幣一百元、Helena

Ching美金十元、張衍源先生港幣一百元、楊靜剛先生港幣

百元、施燕燕女士港幣五十元、林立義先生港幣六元、吳家輝

生港幣二十元、馬笑碧女士港幣五十元、周肇初先生美金十五

、朱光國先生美金十五元、辛修賢先生港幣二百元、郭益耀先

港幣一百元、高倬雲女士港幣一百元、蘇堅先生港幣一百元、

康平先生港幣五百元、盧捧鑾女士港幣一百元、霍德興先生港

五十元、劉佩瓊女士港幣一百元、鄭捷順先生港幣五十元、高

廉先生港幣一百元、湯惠泉先生港幣一百元、張照光先生港幣

一 一

百元、區德孫先生港幣

一 一百元、鄭明光先生港幣一百元、高美

女士港幣一百元、朱楚珊女士港幣二百元、鄭松生先生港幣一

元、詹邦傑先生港幣一百元、陳正如先生港幣二百元、蔡偉忠

生港幣二百元、李介明先生港幣二百元、譚

m就女士港幣一百

、宋叙五先生港幣

一 一百元、洪淑琴女士港幣一百元、江敏儀女

港幣五十元、費侯碧漪女士港幣一千元、香樹輝先生港幣五百

、丘集海先生港幣一百元、劉光傑先生港幣五百元、李克林先

港幣一百元、邱志德先生港幣一百元、關伯鴻先生港幣一百元

陳金霖先生港幣一百元、陳作明先生港幣二百元、李仲芬女士

幣一百元、甘漢琮先生港幣一百元、裴壽康先生港幣一百元、

美蓮女士港幣一千元、柯少英女士港幣一百元、鄭佩芳女士港

一千元、王萃賢先生港幣五十元、鄧靜華先生港幣二十元、鍾

合女士港幣一百元、廖矩林先生港幣

一 一百元、陳美倫女士港幣

十元、張慧儀女士港幣二百元、彭士轔女士港幣一百元0以上

計港幣一萬

一 一百零八元’美金五十元

期一第 十第

P:12

2652

complex. The more it is difficult to master them

while the demand for preventing the damaging

consequences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increase.

The deeper fears of our contemporaries seem

to be caused now by the anxieties they develop

before their own freedom and by the imposs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 world that has become too

complex.

The new problems forced upon social sciences

The demands for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paradoxically was to rise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their capacity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was

questioned. The crisis seems to me to have been

exacerbated because of this contradiction. Social

scientists exaggerated hopes under the old paradigm

which were defeated by the crumbling of the stable

world they were accustomed to while they were

under bitter attack by people who exaggerated their

possibilities even more than they were exaggerating

them themselves.

Meanwhile more deeply basic anxieties in

society as a whole and moral anguish among

intellectuals developed. In this respect we can say

that the crisi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s was

expressing a crisis of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

When things began to settle down gradually

new problems were to emerge that were to require

new paradigms to develop and more generally new

forms of rationality.

I will list only three kinds of problems:

First a new problem of empirical knowledge.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systems, human organizaand human situations so dramatically inthat it became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human behavior not only with the

useful suppositions of traditional humanistic

references but also with 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of deterministic factors. Empirical knowledge of

these realities is required with reference to local

system's logic rather than to general laws of human

or social behavior. Neither humanism nor Marxism

nor simple opinion surveys can be substituted for

empirical studies. Furthermore they cannot help

understand or predict behavior. Bringing to light

the realities of actual behavior does not lead to

manipulation temptation but implies a much more

modest approach.

Second problem: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interaction. Systems' theory was an

intellectual answer which remained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deterministic paradigm. Empirical

knowledge of concrete systems appears now

indispensable. Proving empirically the existence

of specific systems, delimiting their boundaries,

understanding their empirical regulations becomes

the only relevant problem. Not only organizations

or institutions but also finan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markets,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intellectu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networks, even

fashions become dependent on this approach.

Thir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omain becomes blurred, a new empi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nterrelations is required.

The earlier deterministic model separated the two

domains sharply enough. This wa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challenge the narrow paradigm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at was the economists

strength. Only economics was offering a rigorous

enough rationality. Therefore the rationality of

human and social behavior was to be second to it

which meant that whatever knowledge was to

emerge it was considered automatically as a way

to help human beings to adjust to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economic interest.

Engineers,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xperts

were to produce rationally while social science

experts would help allocate the results of their

action as rationally as possible and eventually help

people adjust to this best possible world. The

human being in any case was to be considered as

a passive receptor or as a customer to be satisfied

but not to be listened to. Needs and wants should

not be that different.

The new emerging world of innovators and

of extraordinary successes and failures with new

nations and new groups making vertiginous progress

without following narrow rationalistic patterns has

forced us to reconsider. Human freedom emerges

again as a key factor and the capacity of human

beings to be active and cooperative. Human references become essential from a qualitative and no

more from a quantitative angl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world a new

conception of rationality has to emerge

I believe that crises can be considered also as

opportunities and once again it may be proven the

case. Three new paradigms seem to emerge that

can be capable of meeting the demand of a different

more complex and more open society. They are no

more oriented in providing precise answers to

questions as in the deterministic models. Their

strength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y offer intellectual

tools to understand the way problems of complexity are set and to guide action in view of the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P:13

(2653 )

an important degree. It was much more directly

negative at the microsocietal level inasmuch as the

overestimation of determinism and the narrow

rationalism that it fostered could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from now on man could control and

manipulate his fellowman.

Whenever there is enough confidence in the

idea that one can determine for sure which factors

do affect people's behavior, who could escape

the temptation to manipulate the factors and

thus control human minds?

The fear of manipulation, the panic before

the instruments that social sciences could possibly

offer was the source of a very widespread anxiety

within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It was the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overestimation of rationality

which was the basis of social scientists' enthusiasm.

Moreover although the attack against social sciences

was made of course generally from the outside it

found a favorable terrain inside because social

scientists were deeply vulnerable to this anxiety.

The more megalomaniac they were about their

possible successes the more anxious they were at

the non conscious level.

The logic of these mechanisms appeared

especially clear to me as early as 1961 when I

received the visit of a young Russian communist

who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results of psychosociological research exclaimed immediately:

\"These are revolutionary findings because they

show that one can govern people without them

knowing it!\".

Western marxism was certainly not as advanced

on the positive side. Since it was still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negative criticism of bourgeois

society and science, it could benefit grandly from

the moral trouble and anxiety of the social

scientists. But these were its last golden years

because its own categories would be proven more

and more utterly wrong in a period of crisis at the

macrosocietal level while the hopes raised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leftist students failed dramatically with the pitiful mess of the communes

at the microsocietal level.

The incapacity to account for human freedom

and its consequences was at the bottom of all these

failures. Reacting to the problem some especially

bright European thinkers began to develop in the

middle sixties a new intellectual paradigm that was

reinforcing determinism to the utmost extreme.

Structuralism had a tremendous success in France

and developed a very strong following later in the

U.S. and other countries. It triggered similar

attempts in the Marxist circles to strengthen the

doctrinary non humanitarian aspects of its own

determinism. All these new sophisticated paradigms

had the marvellous advantage of suppressing the

problem of manipulation. Since after all man was

to be “acted,,by social forces and not acting,

manipulation became irrelevant.

But at the same time a new society was emerging

where human freedom was to be an even more

decisive factor

Already in the sixties we were moving at an

accelerated pace from an industrial society to a

service society where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s

and human relations changed. The deterministic

paradigms which were capable of providing some

interesting answers in a more stable mass society

were powerless to predict behavior in a much more

mobile and individualistic complex one.

It looked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naive to be

afraid of manipulation when public authorities

were less and less capable of mastering an impossible

complex world they could not understand and

much less control. The marxist paradigm of classes

and social forces and the fmetuning paradigm of

the economists were equally dependent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tionally self contained

systems of the mass production-mass consumer

system of industrial society. They were incapable

to assist in understanding people's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whose driving forces are high tech and services in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As a matter of fact, a new society was emerging

and is still developing at an accelerated rate of

change which was more rapid that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late 18th and 19th century.

It is based practically on a new logic of business

which makes a lot of the business schools teaching

as obsolete as the dreams of a classless society of

the marxists. In such logic the quality of human

endeavour, th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are becoming central. They substitute to quite an extent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o the simple sophistication of budget and statistical control. Meanwhile the complexity of our human systems has

increased tremendously be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conomic world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s and exchanges. While human

freedom has increased equally, with the possibilities

offered by much higher standards of living and b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such as the contraceptive pill.

The more human freedom develops, the

human relations and societal problems

期一第卷六十 第 -13 -

P:14

Everybody knows about the student revolts of

the late sixties and early seventies. The institutional

crisis that perturbed universities and intellectual

establishments in all the western countries is well

known also. But what is not so well known and

even less understood is the crisis of values that so

deeply perturbed the social scientists minds and

paralyzed most of them for at least half a dozen

years.

There is an extraordinary contrast between

the buoyant and even enthusiastic mood of the

early sixties and the somber, desperate mood of the

early seventies. In the early sixties American social

scientists were overconfident to the point of

megalomania. Not only did they feel they were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most human behavior

but they thought they could predict consequences

and manage crises. Economists who talked of the

fine tuning management of the economy were the

most vocal but political scientists, sociologists and

social psychologists ventured to predict imminent

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similar to those having

taken place in biology, in the pattern of physics.

Western Europeans were never as sanguine about

their own prospects but they, too, were hopeful and

confident and followed the Americans.

It was as if one had moved 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orld in the early seventies. Under the

of the student movements many liberal

reformers had moved for a while

to extreme radical positions, discarding all pretense

to scientific rigorous tradition. The end of these

illusions came very quickly with the failure of

political action, the demor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the incapacity to manage new forms of egalitarian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communes. The early

seventies showed a gradual breakdown of the

megalomaniac hopes for a better world. This left

the social sciences as a sort of wasteland.

There have been very good explanations

accounting for external factors of such breakdowns.

I don't reject them but find them insufficient

they don't address the basic problems:

what reasons were social sciences so weak that

they could not resist the pressure of these external

factors?

Let's list these factor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tremendous increase of students all over the western

world which changed the meaning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for which the university institutions

were ill prepared.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crisis

over the Vietnam war which would necessarily

affect young people more deeply and of course

those studying social sciences; even market forces

that made it difficult to find job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young people.

None of these factors are specific enough to

possible to understand why social sciences

much more disturbed than biological

humanities. And even more why not

only students but elder social scientists were

affected.

My thesis is that social sciences were the weak

link of the whole intellectual establishment. And

that they were the weak link because the model

of rationality they were using could be put into

question and found wanting since it was grossly

inadequate.

The dominant paradigm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were

already exhausted

The dominant paradigms of the modern social

sciences had been deterministic. The categories

of determinism could vary very much to the point

of seeming completely opposed: social classes,

socio/cultural categories, utilitarian differences

could help predict behavior. But since the criteria

they provided could be measured in any cas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 appeared similarly to be

rigorously scientific.

Economics was the dominant science because

it was offering the best possible model of mathematical analyses. The most favorable period of the

late fifties and sixties offered opportunities to test

its predictions and to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its

models. The management of the economy benefited

largely for a while from its success. The fine tuning

of the economy seemed to provide the proof of

the extraordinary power of the human mind and

of the capacity of society to control itself.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at the macrosocial level, social psycholog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alyses at the microsocial

desperately to emulate these successes and

to show at least remarkable progres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cientific movement

of the period cannot be neglected because it has

failed to provide answers for the next period of

crisis and turmoil. But its premises appear retrospectively to have been weak and its inconsiderate

uses extremely dangerous.

This was not too disastrous at the macrosocietal level although one can trace some of the

major errors of the period to an overconfidence

i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sts and even

of the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sociologists一 if they

did not intervene directly they nevertheless shaped

the intellectual outlook of the political elite to quite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P:15

2655

WELCOMING ADDRESS: PROFESSOR MICHEL CROZIER

Tzong-biau Lin

Head’ New Asia College

Prof. Crozier, Prof. K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 great pleasure and a great honour for me

to introduce to you Prof. Crozier, this year's holder

of our Ming Yu Foundation Professorship. As you

may know, New Asia College has quite a few

programmes to invite distinguished scholars from

world famou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visit the College and deliver public lectures.

These programmes include Chien Mu Lecturship,

Ming-Yu Foundation Professorship, Ming-Yu

Visiting Scholars Programme, as well as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s' Programme. Last year, more than

33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raced us with

their sojourns at the College.

Among these programmes, Ming-Yu Foundation Professorship and Chien Mu Lecturship are the

two most prestigious ones; both programmes invite

onl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to visit us. But they do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while the Chien Mu Lecturship is confined to the

eminent figures in the humanities, especially in

philosoph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the Ming-Yu

Foundation Professorship is open to all scientific

disciplines. Through a happy coincidence, I am

glad to let you know that at the present moment,

two distinguished scholars under these two programmes are visiting us at the same time. Today

we have here before us Professor Michel Crozier

as Ming-Yu Foundation Professor to deliver his

public lecture now and we also have Prof. Liu

Kwang-ching from UC, Davis as Chien Mu Professor.

Prof. Liu will deliver a series of three public

lectures; the first one is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on

February 8. All of you are most welcome to the

lecture series.

The Ming-Yu Foundation Professo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with a very generous donation

by Dr. Tsai Ming-yu, a Trustee of this College and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inancier.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82, this programme has so far invited

four distinguished scholars from the States and

Europe to visit us. The first scholar to hold the

professorship was the late Prof. Erik Lundberg,

an eminen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Stockholm and onetime President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 in Sweden. During

his presidency, he created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Prof. Lundberg visited us in the

autumn of 1983 and his lecture was on \"What is

Wr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y?\" A topic which

is still very much relevant to us even today.

Prof. Yang Chen-ning, a Nobel Prize Laureate

in Physics, and currently Einstein Professor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t Stonybrook,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concurrently a Professor-At-Large

of this University, was the second scholar to visit

this College under this Programme. His public

lecture on \"Inspiration and Creativity\" has attracted

a big audience.

The third holder of the Ming-Yu Professorship

was Prof. Maurice Godelier from Paris. In last

November, he stayed with us for some five weeks

and delivered a highly successful public lecture

on \"Marxist and 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Our speaker today, Prof. Michel Crozier, is

also from Paris. As I will leave th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of Prof. Crozier to my predecessor,

Prof. King, I will confine my welcome speech to

say just a few words to welcome him and to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to him. On behalf of the

College, I wholeheartedly thank you Prof. Crozier

for accepting our invitation to visit us and deliver

today's public lecture on \"The Crisi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s as A Crisis of Rationality\". I also

wish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everyone of

you present here today for so actively supporting

this programme.

Now may I call upon Prof. Ambrose King to

come forward to the stage to introduce to you

Prof. Crozier's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s.

THE CRISI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S

AS A CRISIS OF RATIONALITY

- A public lecture delivered by Professor Michel Crozier,Director of the Centre de Sociologie des Organisations in Paris’ at New Asia College on February 4,1988.

期一第卷六十 第 一 15 —

P:16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SEPTEMBER,

CONTENTS

Commission Report No.

The College forms a Concern Group on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Report No. 3.

News about the College Anniversary.

The Cheng Ming Award.

\"How Confucianism helps to handle life\" (II) 一 Winning essay of the Cheung Kon-fong Humanism Scholarships by Mr. Li Yiu-on

News about Scholarships.

Universities in

student to University in Japan.

• by Miss Ho Shun-miu

of the Degree Examinat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manac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ceipients of College Scholarships and

8. New

Welcoming

Professor T.B. Lin

\"The Crisis of

Rationality” by Professor Michel Crozier

Donars of New Asia Life (the 37th announcement).

by

MAJOR EVENTS

(From 1st May to 31st August, 1988)

13 th

31st

July

6th June

7th-13th

Anthropology, served as Acting Head during the period.

9th . The Fourth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met.

11th A Farewell Assembly for the Graduates of 1988 was held.

28th-29th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took leav

and Dr. Chiao Chien,

Acting Head of the College.

6th-10th To celebrate the 30th i

15th-26th Lin, Head of the (

Mun Kin-chok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erved j

Colleg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8:

Dr. David Yeung of the University of Windsor

10th 李德彬敎授、傅驪元敎授of

of Beijing University.

U.S.A.

31st Dr. John Chen of the Temple University.

2nd June 亞細亞文化會館卓南生博士

16th Mr. Ka Mun Chang of the Local Project Coordinator of the

iford Research Institui

21st Mr.

New York.

24th Professor Junji Shiba of Meiji Gakuin University, Japan.

5th July Mr. Eric Hansen,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U.S.A.

10th Mr. Douglas Henton, Program Manager of Centre for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U.S.A.

13th Mr. Parth Shah of Auburn University, U.S.A.

3rd Aug. Professor Jing-shen Tao and Dr. N.H. Lun Ng of the History

I Bank

Dr. Winston W.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P:17

日五十月十年八八九一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 香

品 賣 非

第卷六十第

2657

辛棄疾對朱熹的尊崇和哀悼

文學家通常不注意辛稼軒與朱子的關係,最

型的例子就是1986年齊魯書社出版的《辛棄疾詞

賞》,98篇論文均未涉及朱熹。思想史家也不留

辛朱交誼,由於辛幼安的哲學信念幾乎不影響朱

晦。例如朱學權威陳榮捷敎授,在《朱學論集》(

台北••學生書局,198

2 )、《朱子門人》(同上)

及英文書《朱裹生平與思想》(

C

h

u

H

s

i

L

i

f

e

a

n

d

T

h

o

u

g

h

t

,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都未

到辛氏,連他所編著的英文厚書《朱熹與新儒學

(1986年夏威夷大學出版C/i

u

H

s

i

a

n

d

N

e

o

-

C

o

n

-

/sc/alsm

頁311「巫白慧」之白字誤成伯;頁539

主 燁HsUan-yeh末字母錯爲

n •’前書頁「陳學

末字誤成林。)和他編譯的《陳淳北溪字義》亦

提及辛氏。唯獨文學批評家或美學史家關懷辛朱

情。難得北京大學部廣銘敎授撰《辛稼軒年譜》

《稼軒詞編年笑注》及《辛稼軒詩文鈔存》(香

..中華書局,197

6 ),後者增益我對辛氏思想的

解。《祭呂東萊先生文》云:「棄疾半世傾風,

朝託契’嘗從遊於南軒(張栻)’蓋於公而敬畏

」抗金名將張浚之子張栻與朱熹、呂祖謙、陳亮

善,呂氏傾向陳亮的功利主義。稼軒《祭陳同父文

激賞陳亮說:「以同父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

爲?」辛氏雖務實而仍極尊朱子道:「先心坐使

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

有兩三人(按當指孔孟荀)。」(《壽朱晦翁》)

辛朱二人同於江西、福建長期活動’稼軒重視軍

,晦蕃寄情敎育。辛氏詩《遊武夷,作棹歌呈晦

十首》中七、九兩首頗捧朱子

巨石亭亭缺齧多,懸知千古也消磨•

人間正覓擎天柱,無奈風吹雨打何

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約磯

費盡烟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

他深信朱熹夠資格作擎天柱兼當帝王師,渴望周

£那般的聖君賞識朱子,讓他實現理想。可惜兩

屢遭排擠甚至逼害。稼軒悼朱熹詞《感皇恩》耐

尋 味

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 :

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薺,靑天

。一壑一丘.’輕衫短帽。白髮多時故人少。

雲(揚雄)何在,應有玄經(_《太玄》)遺

。江河流日夜’何時搞

夏敬觀《践毛鈔本稼軒詞》云:「詳此詞未有追

朱子之意。且朱子不言老莊’稼軒奈何於讀《莊

》時追念朱子耶?」鄧廣銘先生駭稱:「前片云

’自是讀《莊子》之所感;後片之白髮句,則明

聞故人噩耗而發者;而子雲以下諸語’更爲最適

於朱晦庵身分之悼語。」(《書諸家践四卷本稼

詞後》)我贊同部氏高見,即辛氏閱《莊子》時

聞朱子逝世。夏敬觀謬解朱熹忌談先秦道家,竟

知《朱子語類》讚揚莊子才高而責備他不肯做事

陳榮捷、秦家戴先後發表英語論文探討朱子對道

的態度。辛幼安欣賞「無爲而治」和「得意忘言

,維護道家詩哲陶潛說

淵明避俗未聞道,此是東坡居

士 (蘇拭)云

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聞道更誰聞?(《書

明詩後》)

他亦愛慕道家形態的宋儒邵雍,《讀邵堯夫詩》

飮酒已輸陶靖節,作詩猶愛邵堯夫

若論老子胸中事’除卻溪山一事無

辛棄疾比邵、朱更熱愛大自然,但是一旦想起國

民族,他便厭棄道家的消極出世,而積極認同儒

淑世主義,以勤奮的朱熹作精神偶像。最仰慕朱

的文學家必爲辛氏

〔衍論〕

S約大學巴瑞特敎授說「人心似购珠坐

歷史中心」一(Willia

m Barrett

,

G

e

a

t

h

o

f

t

h

e

S

o

u

l

》Oxfor

d Universit

y F^ress

, 1987

, p.5

5 ),又

康德於哲學網裡的购蛛式地位(同上’頁

S )

〔近代哲學圖表見第三貝

在中國哲學,也可列簡表,唯獨朱子可比康德

P:18

-12- 期四第卷六十 第

261

〔附識〕八七年春H®《評解譚嗣同的三篇美國

士論文》’須補引林克光

《H正證(大刀

E

五)

:「幼年喪父’拜滄州(在今河北省)著名的武

李鳳岗爲師。……(李)不收敎外徒弟,

H正誼

便

入了回敎……。……通過盟兄弟胡致廷(人稱通

猿胡七)的介紹,王五收譚嗣同爲

徒 欲擁戴

譚嗣同做他們十八名結拜兄弟的首

領 建議譚

嗣同一起召集……游民……半農半牧,將收入資

譚嗣同的事業。」(林增平、李文海主編《淸代

物傳稿》下編第三卷頁336-7。瀋陽:遼寧人民出

社,58

7 )滑稽的是

H五因尊師而進伊斯蘭敎。

八年第七期頁1《史學叢考》第三字誤成業。宦

問題補充一黙例外:晚明宦官王安輔助東林黨

晚淸寇連材死諫西太后。「寇太監從容臨菜市,

學士驅逐返萍鄕。」梁啓超爲寇氏立傳。(見前揭

中郭漢民《寇連材》)江西萍鄕文廷式的罪名是

私通內侍」,可憐小太監被慈®處斬於菜市,慘

六君子。袁閭琨、魏鑒勛《太監史話》(河南人

出版社

’ 58

4 )和石碩、段玉明、高維剛、姚樂

《宦官大觀》(西安:三秦出版社,198

7 )均佳

但是忽略王安功勞。後者頁168指出航海家鄭和

信回敎而後來兼奉佛敎,此雙重身分便利外交

三月十六日剛接復旦大學伍象甫敎授回新亞

始悉其父繙譯家伍光建先生乃侯官(福州)嚴復

足,其母呂氏與嚴氏爲姻親。福州後起之秀葛兆

繼《禪宗與中國文化》出版《道敎與中國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7 )。後書活撥生動,勘誤

誤 正

9

3 瑪孫

翼 孫瑪(憑)

»

cn

CD

170

Ig

217

219

289/290/292

305

3H

325/326

江月年年望相

只是當時已枉

施士

白虛光裡誦黃

立德、立身、立

《多心經

、 立 A 白勅施 A 惘惟相 江

立德黃虛令士周然是似 月

名、庭 光 与 易 當 年

立 • 裡 • 時 年

功 誦 已 只

密多心經

(《心經》)

至於道敎對宋儒的儒染,可觀1987年第四期

世界宗敎研究》刊登劉國梁、盧賢祥《試論道敎

宋代理學宇宙生成論的影響》。朱熹最優秀的門

、孟子

-

孔子《禮記》

-

丨王通

-)荀子——董仲舒

-

墨子

\\ \\ /韓非。〔佛敎〕惠能——15

本期要

$棄疾對朱熹的尊崇和哀

②歡迎八八新同學講

©^學金消

「任國榮敎授紀念獎學金

設「任國榮敎授紀念獎學金

⑤儒學與基督敎的主要異

⑥埃及、以色列之

展課程報

—外展海上課程日

大女子籃球隊遠征台 碌 _

⑩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學生出

雙周會統

畢業同

黃美

丨陸九淵、王守

仁 康有

Y周、張二程

. 朱

g r李覯、王安石——陳亮、葉

L耶律楚材——李賢——方以

智 梁啓

王國

之妹

列——劉安

t王充——范:

〜黃老學派——〔道敎

—沈括——王廷5 -宋應星——嚴復

P:19

-12—期二第卷六十 第

是陳淳,其次爲蔡沉。今附陳榮捷敎授《陳淳〈

溪字義〉英譯》(Wing-tsi

t Chan

,

N

e

o

-

c

o

n

j

u

i

-

a

n

T

e

r

m

s

E

x

p

l

a

i

n

e

d

. Ne

w Yorl

< \"Columbi

a Un

iversit

y I^ress

, 198

6 )勘誤表•

誤 正

CO tSD tN3

CT> cn oi

O OO

O

oT

3

-shen

P 正

mien

c

(牛叙)Ni

u Chii

n Ni

u Jui

259\\26

1

梁 梁

陳氏在頁133

註17謂後世儒家永不寬恕隋代王通

撰《六經》的僭越性

東林學派與閹宦的鬥爭可歌可泣。八

〇年十

一 一

月遊無錫’猶見太湖濱有「高攀龍濯足處」。八

〔近代哲學圖表

理性主義

者 經驗主義

§ (按:美國哲學主流乃

U 析哲學配合實用主義)

(按:宜加現象

結構主義及解構主

年二月十九日訪廬山東林寺,見虎溪乾成平地,

對石虎令人緬懷「虎溪三笑」。原來立雪於程門

楊時(1053—113

5 )曾謂:「晋代衣冠誰復在,

溪長有白蓮風。」(《楊文靖公全集。東林道上

步》)他歸隱創建東林書院,僅因追憶匡廬勝景

命名,並非皈依佛敎。明代盛搫《東林書院占得

字》詩云:「吾道南來只在東,山居徙綺(徘徊

連)水雲中。雲開靑嶂峯當筆’水落銀河月是弓

楊子(時)談經還有地’生公(竺道生)說法總

空。江門慰謝天台語’千載斯文感興同。」東林

遂不稱錫黨,而發揚楊龜山的諫諍勇氣,對閹黨

不低頭。《東林書院志》又載高景逸《過東林廢

》云:「蕞爾東林萬古心,道南祠畔白雲深;縱

伐盡林間木,一片平熊也號林。」木和林分别象

黨徒與書院。我贊同夏剛草《東林之名從何而來

(在《文史知識》秘年首期)的結語:「東南學

’莘莘如林。」至於蕭朝貴等,宜閱

n慶成《太

天國的歷史和思想》(北京:中華書局,1985)

蕭妻楊宣橋被忠£李秀成誤爲洪宣_,後世以說

0 0

笛卡

斯賓諾

巴克

萊布尼

/\\

康德(煌按:尼采譏康德爲織造形上學網之巨珠)

〔辯証〕理想主義實証主義實佣主義存在、主

(右)黑格

爾 分析哲學\\

(左)馬克

歡迎八八新同學講

各位老師、各位嘉賓、各位同學

每年的開學第一週,本院都擧辦隆重的開學

禮,一方面用以歡迎今年的新生;他方面也使師

在漫長的暑假後能聚集一堂’讓大家有再度會面

機會,促進師生的聯繁與感情

在坐同學都是今年入學的新生,所以我在這

謹代表本院全體師生熱烈地歡迎你們加入新亞書

這個大家庭。今年的新生約有四三

〇位之多,比

上年之四佶八十餘人少了些,這是因爲今年逸夫

院開始招收新生,吸收了全校約四分之一的新生

因此每一成員書院的新生數目比率減少。根據最

的統計數目,今年全院學生共有壹千八佶餘人之

,如果全部出席的話,今天的開學典驢的出席人

就大大地超過了這個會場的容量,一定會爆棚的

事實上’以後你們每位都要參加每兩週擧辦一次

雙周會,這是新亞通識敎育的一部份,也是本院

林聰標院

傳統。每次雙周會,我們都邀請專家學者講演。

次雙周會’同學們的出席率都非常好,遲到者往

有向隅的危險

經過五天的新生輔導營的生活之後,在坐各

新同學應該都已知道中大原本只有三間成員書院

逸夫書院的成立是近期的事情。我們新亞書院的

史最老,乃成立於一九四九年,明年就要慶祝建

四十周年了,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展開準備校慶的

動。因爲等一下唐端正老師要向大家講述新亞書

的歷史,我不擬在此重複。我只想大家記住’新

創校的歷史是很艱辛的’但它所抱的理想則是很

高。四十年來’在社會人士及校董會的熱心支持

指導下,加上師生不斷的努力,乃能達致敎學相

的目標,總以體現崇高新亞精神爲依歸。目前中文

學,包括本院的師資’設備及學生質素等方面均是

一流的,允爲理想的求學環境。願同學們好好珍惜

P:20

期二第卷六十 第

:66( 且把握這人生旅程中黃金時代的四年大學光陰,

求學、做人以及處事各方面都盡量打好根基,俾

來畢業後可以學以致用,成爲社會的中堅領袖。

語說:「光陰似箭」’四年的時光很快就會飛逝

同學們惟有把握現在,才能創造未來

大學的生活,一方面是知識的追求,他方面

人格的培育。前者是知育’後者是德育。目前中

的敎育,結構’將智育與德育分工,前者由大學各

系負責’後者由各書院負責。本院在這方面下了

少功夫,諸如開辦通識敎育的課程,擧辦雙周會

支持各種學生團體的活動’以及由輔導處所提供

輔導及資助,宿位的提供,體育活動的推廣等等

凡此種種都與智、德’體、羣的敎育,尤其是德

,體育,羣育有關。希望同學們踊躍參加各種書

活動’以期日後能成就爲一位在知識’爲人,處

等方面都很成熟的通逹年靑人

祝各位,大學生活美滿愉快

•獎學金消息

「任國榮敎授紀念獎學金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生物系創設人兼前系

任任國榮博

士 ’於一九八七年四月中旬逝世。生

系畢業校友及任博士生前友好爲紀念任博士循循

誘,春風化雨之良師典範,合捐港幣坎萬柒千元

於新亞書院設立「任國榮敎授紀念獎學金」基金

以其孳息,每年設獎學金兩名,頒予就讀生物系

一 一、三及四年級同學。期以此獎學金,嘉惠後學

以承任國榮博士終生服務高等敎育,培養學子之志

籌設

r任國榮敎授紀念獎學金」緣

起 新亞生物

畢業同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生物系創設人任國榮

授,於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五日不幸以八十高齡仙

於加拿大多倫多市

任師廣東省惠陽縣人,生於一九

〇七年。童

就讀惠州中學。畢業後於一九二一年考進國立廣

高等師範學校(即國立中山大學前身)博物部。

轉爲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系並於畢業時獲中山大學

一屆理學士學位。任師畢業後留校任助敎至一九

九年奉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專攻生物學。在法

期間’曾以在中國西南苗搖區所採集鳥類品種之

有標本獲獎。其中有一鳥類品種尙未有記載於世

博物辭典內。任師悉心研究’以其心得,撰述論

,公諸於世。該鳥即被定學名爲

r國榮鳥」並收載

世界博物辭典。此種輝煌成就’令任師

S聲寰宇

物學術界。一九三三年任師獲巴黎大學頒授科學

士學位後旋即返回中山大學生物系任敎。歷任生

系敎授,師範學院博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大

部訓導長及敎育部簡任督學,立法委員等職位

任師於一九五七年任敎新亞書院並於一九六

年應錢穆院長之請創立生物系並兼系主任。在此

間,任師講授「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深受同

歡迎。以其條理淸析’講解生動見稱。任師更於

末課餘領導並鼓勵同學進行香港野生蘭花及蝶類

研究。每屆星期日或假期,必帶領同學,登山涉

於香港九龍及新界採集闌花及蝶類,帶回實驗室

製成標本,並加研究鑑定其品種。其中有若干蘭

及蝶類品種未爲前人所發現並記載入文獻者。其

同學於任師指導下出版「香港蘭科植物簡介」及

香港蝶類簡介」兩書以誌之。歷年參與此兩項研究

之生物系同學,不下數十人。各人均感於採集研

及寫作過程中所學良多。爲使生物系同學有足夠

田野工作經驗,任師竭力與漁農處磋商’俾生物

同學能多次參與該處之暑期作物調查計劃。用力

苦。此外任師待同學有如親子姪。同學遇有經濟

健康問題者,必竭盡所能’出錢出力爲同學解決

題。猶記每星期任師必有一次輪流邀約系中三兩

學共晋午飯。又一星期中必有一或兩次約同學課

喝咖啡共聚。師生之間’天南地北,無所不談。

師亦藉此等機會,提點同學做人處事之道。潛移

化,使同學一生受用不盡。我等同學咸認爲此乃

成功之通識敎育

任師執敎新亞書院凡十五年之久,造就人才

多。任師生前最爲鼓勵同學畢業後出國深造。據

新亞書院院長吳後升博士在其悼念任師文中所云

於任師執敎期間,生物系出國留學及在海外任職

數之多在香港各專上院校生物系中居首位。據統

在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四年間新亞書院生物系畢業

約計一百六十人。其中約有半數取得外國獎學金

國進修。獲博士學位者有四十人,碩士者三十三

。現皆分居美、加、英、澳洲及香港,於學術.、

學及工業界任職,成就多所驢人。此胥賴任師苦

培育,有以致之

一九七二年’任師自新亞書院榮休’應珠海

院之請出任生物系敎授兼敎務長至一九八二年止

P:21

I九八五年三月,任師偕師母李秀梅女士前赴加

大定居

任師盛年,器宇軒昂。矮健而擅國術。每晨

;,數十年未嘗一日中輟。克享遐齡,誠

>任師訓迪子女,向重義方。並鼓勵其攻讀

、工及理科’並勤作學術鑽研。任師秉性耿直,

正不阿,擇善敢言,是則是之’非則非之,不屑

俗浮沉,與時俯仰。治事必親力親爲,務求完善

故向得校方倚重(曾被聘爲新亞書院校董會成員)

及爲同學愛戴。任師盡摔敎育事業五十年,誨人

倦’獎

i携後進不遺餘力。桃李春風,綺然稱

。蒙其敎澤者’必有「坐春風’沾化雨」之感。

母李秀梅女士,賢良淑德’持家有方,相夫立業

敎子成材。任師有子四人,女二人,皆留學美加

得醫學博士或理學博士、碩士學位。芝蘭玉樹,

門俊秀

韶光如矢,任師仙逝彈指逾年。回首師門’

歷如昨。永懷敎澤,追思鼓範’不禁法然。我等

物系畢業校友飮水思源,維念任師循循善誘,春

化雨之良師典範,爰竭綿簿,特籌設「任國榮敎

紀念獎學金」以惠後學’永留紀念

儒學與基督敎的主要異

從傳統的觀黙上說儒學是聖人之道,其與他

學說的不同只有正邪之分,而沒有異同可說。從

統的觀黙上說基督敎是上帝傲示的宗敎,其與他

的不同只有正敎與異端之别’而沒有異同可說。

在我們說儒學與基督敎的主要異同,不是從傳統

觀黙上說而是從現代對問題的了解上說

從現代對問題的了解上說,人類的學派或宗

沒有任何一派或一敎是絕對地對的,而他派或他

則完全是錯的。對與錯只是相對的。即各敎派就

本身上說是對的。若與其他敎派作相比較的了解

則所見到的將是在比較的觀黙上而顯示出

一 一者的

同所在’而不是誰是絕對的對,誰是完全的錯。

)們現在說儒學與基督敎的主要異同,即從比較的

§默上說’而不是由任何一方的自身上說

U 從比較的觀點上說,儒學與基督敎皆爲人類

化的一種表現。基督敎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宗敎

儒學本不是一宗敎,但其涵有宗敎的成份。我們

此將其與基督敎比較時,將特别注意此一成份。

說基督敎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宗敎是重要的’因人

文化除了基督敎之外另有其他宗敎。人類文化除

宗敎的表現之外,尙有其他不是宗敎的表現,如

學、科學、政治等的表現。人類文化爲何可以有

等不同的表現呢?依我們的了解,人類之所以有

等不同的表現’因人是宗敎的動物’人是有理性

動物,人是政治的動物等。故人類有所說的不同

化的表現,而在一類文化的表現中有不同的形式

如所說在宗敎的表現中有基督敎和其他的宗敎,

哲學、科學與政治的表現中亦各有不同形式的哲

、科學與政治的表現

人是理性的動物’故人依人的理性的不同活

而有不同形式的哲學與科學的表現。人是政治的

物人依人的不同政治的要求而有不同形式的政治

現 。

一 一者似是沒有問題的。但「人是宗敎的動物

的說法則依我個人的了解似是一種新說。在中西

去的學術史上似都沒有人明顯地說「人是宗敎的

物」。但雖然在中西過去的學術史上沒有人明顯

如此說,但此一說法從本質上說是沒有問題的。

者曾有一專文肯定此一說法。該文名「人是否宗

的動物?」全文分别由中國儒家的觀黙,两方希

,和基督敎的觀默上去說明人是宗敎

_於此外另由各别個人內心的嚮往上以肯定

是宗敎的動物。(註)依據該文的論證,雖然中

西

學術史上沒有人明顯地說「人是宗敎的動物」,

由於人有宗敎的嚮往,有宗敎的活動,說「人是

敎的動物」只是更明顯地表明人的本質性的嚮往

此嚮往所建立的宗敎文化。故說「人是宗敎的動

」正如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或「人是政治的

物」一樣是適當的。我們論述儒學與基督敎的主

異同,正是從此一肯定上開始說

人是宗敎的動物。由此一觀黙上說,儒者或

受儒家道理的人與基督敎的敎宗主敎神父或牧師

基督徒是相同的。此相同是說我們都同是人都同

超越的宗敎的嚮往。本文說儒學與基督敎的主要

同,此是一重要的同點。由此一同黙上說不但儒

或接受儒家道理的人與基督敎的敎宗主敎神父或

師和基督徒有相同之處,每一個人與其他人都有

同之處’每一個人依人的超越的宗敎嚮往而建立

派或學派與另一宗派或學派亦都有其相同之處。

本文所要論者則只是前者而不是後者。所謂前者

儒學與基督敎有其相同之處。此可進一步論述如後

期二第卷六十 ;

P:22

2662

儒學與基督敎有其相同之處,依前面所說是

1 一者皆有超越的宗敎衝往上說的。此所說的超越

嚮往,即其對天帝或上帝有所嚮往。此對天帝或

帝的嚮往,在初時是先爲儒學前身的詩書時期的

國古人或基督敎前身的古猶太人由其超越的簡往

而從事想像的肯定而來的或以天帝或以耶和華上

爲其信仰的對象,從人依人的超越的嚮往而從事

像的肯定以爲其信仰的對象上說,爲儒學思想前

的詩書時期的中國古人所從事的超越的想像的肯

與爲基督敎思想前身的古猶太人所從事的超越的

像的肯定是相同的。不但中國古人與古猶太人依

超越的鹡往而從事超越的想像的肯定相同,任何

他宗敎初出現時的人依其超越的嚮往而從事想像

肯定亦與儒學與基督敎開始時的超越的想像的肯

相同。此爲各宗敎依人爲宗敎的動物所具有的超

的響往而從事超越的想像的相同之處。由此點一上

’各宗敎皆有其同一而可相通之處。但此同一只

在人所具有的超越的嚮往而從事的超越的肯定上

至於其如何想像與肯定,則各宗敎因其創立人的

質,其所在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的不同而有不

。我們前面所說的中國古人所肯定的天帝與古猶

人所肯定的耶和華上帝即是由超越的嚮往而落實

具體的肯定上,而

一 一者即有不同。純以天帝與耶

華上帝是在人之上的神靈上說是相同的。但由在

之上的祌靈而落到人對神靈的如何了解以及神靈

人的關係爲何時,即有不同。本文所要說的主要

黙,即由所從事的超越的肯定的落實起而下及於

神的不同了解以及神人關係的彼此不同上

我們如果肯定宗敎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人

宗敎的動物,人有超越的嚮往’人對其超越的嚮

要落實於想像的肯定上’在落實於想像的肯定中

因從事想像的肯定的人的氣質、地理環境與歷史

化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在前面所說儒學與基督敎

主要異同所在,應是沒有問題的。其次要說及的

題應是儒家對天帝的了解與基督敎對上帝的了解

異同;儒家所相信的天帝與人的關係與基督敎所

仰的上帝與人關係的異同•,由儒家的了解上人如

歸向天帝與由基督敎的了解上人如何歸向上帝的

同,及儒家爲何不成爲一特殊的宗敎組織’而基

敎則成爲一特殊的宗敎組織的不同等問題上了。

諸問題關連甚廣,不是本文所能詳論。在後面將

就個人了解所及而略說其大要

從儒家與基督敎同是以天帝或上帝爲在人之

的神靈,儒家與基督敎對天帝或上帝的了解是相

的。除此相同外,以天帝或上帝爲仁愛或慈愛的

靈,關懷人世間的事等亦是相同的。但以上帝爲

界的創造主則爲基督敎對上帝特有的了解。儒家

有以天帝爲世界的創造主的說法。但儒家雖然沒

以天帝爲世界的創造主的說法,有人爲天所生的

法。詩經有「天生黑民」的記述,孔子亦說「天

德於予」

人爲上帝所創造的或爲天所生的儒家與基督

的了解相同。按照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述’上帝是

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的。此一說法與詩經蒸民篇所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競德。

之說雖不完全相同,但同有爲上帝或天爲所創造

所生之人是好的或有良善的本性的意義則相同。

此一相同亦只同在上帝創造亞當與夏娃身上。自

當與夏娃受魔鬼引誘而犯罪之後,亞當與夏娃的

性即完全失落,而後來的人亦遺傳有亞當與夏娃

罪,而成爲有遺傳罪的罪人。至於儒家則繼黑民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與孔子「天生德於予」

說,而至孟子說天生人性善,中庸說「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由此而使天生人性善說成爲儒

了解人性的主要傳統

依照基督敎的說法’自亞當與夏娃犯罪之後

亞當與夏娃的後裔有遺傳罪。故亞當與夏娃之後

人生下來即是罪人,是性惡的。人有罪即應受刑

。故人與上帝的關係是一被刑罰者與刑罰者的關

。人是有罪的並是性惡的,人即不能靠自己而歸

上帝那裡去。人要歸到上帝那裡去,惟有依靠上

的仁慈,赦免人的罪,引人到上帝那裡去。上帝

是仁慈的,他差遣耶穌來爲世人贖罪,而使相信

穌的人可以得到赦免,而再歸到上帝那裡去。此

基督敎恩典救贖論的大要。此一恩典救贖論,人

信賴耶穌而得救的說法,自與儒家相信人性善,

由修心養性以上達於天,盡心知性以知天,「下

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的天人關係很不相同。

雖然不同,人要求上達於天或歸到上帝那裡去則

同。此相同是人與生倶來的超越嚮往。如何完成

一嚮往雖有種種殊異性,人旣是宗敎的動物,總

達到此一簡往的0

儒家不成爲一特殊的宗敎組織’基督敎成爲

特殊的宗敎組織,此是儒家與基督敎

一 K要不同

處。若問爲什麼儒家不成爲一特殊的宗敎組織,

基督敎則成爲一特殊的宗敎組織。此應歸到孕育

家的歷史文化與孕育基督敎的歷史文化上去。在

始時古猶太人的宗敎性的超越簡往藉想像性而具

呈現出耶和華爲崇拜的對象。其宗敎活動是與政

相結合在一起的。但後來則宗敎的事逐步發展而

)t)l

P:23

-12—期二第卷六十 第

2663

立起一與政治分離的宗敎組織。由猶太敎而至基

敎,宗敎活動皆獨立於政治之外。但在中國古代

始時中國古人的宗敎性的超越_往藉想像而具體

現出天帝爲崇拜的對象,其宗敎活動亦與政治活

相結合。而此一結合直至儒家的出現仍是如此。

家繼承傳統的宗敎觀,亦謹守宗敎與政治結合的

實。儒家並不是一宗敎性的團體’而由政治的組

中分出來成立獨立的宗敎,儒家甚而不是一有形

•而是散殊的各别個人。自孔子之後’

.而成爲繼承周代傳統文化講學的一羣人

於儒家之外在周代末年由春秋至戰國時期的他家

想亦是獨立講學的散殊的一羣人,而並沒有人起

將附屬於政治上的宗敎活動分别出來而成爲獨立

政治之外的宗敎組織。其之所以如此,蓋由於在

國周代的宗敎信念中’以王者爲天帝在地上的代

而稱爲天子。天降王命於王者以治理天下。王者

表地上萬民以祭祀天帝。此一信念爲儒者所信守

故儒者所要講求的神人關係’不是要取代此一爲

朝所形成的天帝與天子的關係’而自認爲宗敎首

而代表天,而是於周人的政治與宗敎結合之外,

發展出個人與天的關係’而有前面所已說及的孔

的下學而上達而爲天所知之說,孟子的盡心知性

知天之說。儒家所注意的旣是個人與天的關係,

承認周代以天子代表天以治理萬民’代表萬民以

祀天的宗敎與政治結合的形式;故在中國沒有政

分立,如猶太人的宗敎與政治分立的事

由基督敎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宗敎組織,儒

不是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宗敎組織的不同,相應於

不同而有其他種種的不同。但由此所引伸出來的

同應爲次要的,不在本文所要論述之內。在後面

們仍要講及的將是•.基督敎是一宗敎團體’其代

其代信仰的上帝以傳揚上帝的意旨,以引導人歸

上帝。基督敎徒在信仰上帝之下而過宗敎式的生

’而使生活得以安頓’生命有所歸依是沒有問題

。至於儒家旣不是宗敎團體,而是一講學團體’

而不是一有組織的講學團體,而是散殊地的講學

人,其對於生活是否有安頓?對於宗敎信仰的事

否有所依歸?則似是一問題。我們對此問題的回

,是儒者自有安頓其生活的方式,而對於宗敎性

超越嚮往亦自有其上達之道,只是其生活方式與

達之道與基督徒的生活方式與上達之道不同而已

以上達之道來說’儒者是信守由孔孟所開展的由

在的心性以上達於天之道。此上達之道自與基督

所信守的恩典救贖說,由相信耶穌而使罪得赦免

歸向上帝的道不同。但同爲超越上達的道。又過

的儒者,除信守孔孟下學而上達,盡心知性以知

,上與天合一之道外,亦以臣民的身份信守天子

表天以統治萬民’代表萬民以祭祀天之說。而以

爲禮敎的本源所在。儒者與一般人民皆信奉之而

禮敎的生活。自民國成立後,以君主爲中心的禮

改變’祭天之•艰消,儒者對天子代表天以統治

民,代表萬民以祭祀天的信念亦改變。但由個人

上達於天,天帝爲個人超越嚮往的最後歸依所在

不改變。我們不否認屬於宗敎的事’有一定的宗

儀式,過羣體的宗敎生活是重要的。但畢竟超越

嚮往是個人自己的事,所謂在黃泉道上是獨往獨

的。我們亦不否認現代的中國學者有以儒學的中

爲仁道,以爲爲仁道所依的仁心爲人所獨有’亦

每一個人所共有,儒學的主旨即在闡揚此一爲人

獨有,亦爲人人所共有的仁心,以過人之所以爲

的生活爲事,而不談超越的天道者。但如我們所

定人爲宗敎的動物’有不可去除的超越的潔往,

要對此超越的嚮往從事想像的肯定’以爲人歸向

在之說爲確定的,則儒者對中國古人因其超越的

往而肯定的天,對由孔孟經生活實踐而顯示的宗

形而上的境界是不會輕易放棄,而使人只過現實

生活,而不求最後的歸向所在的

註:請參看李杜著《人是否宗敎的動物?》(

香港《文藝》第十期

’ 一九八四年六月,

二至十四頁。)

埃及、以色列之

「遨遊天下」是我的夢想。去年仲夏爲了實

這美夢,於是到文明古國埃及和以色列。出發前

首先看

了 一些有關兩地的資料,瞭解一下當地的

土人情。注射預防針、服食預防虐疾病藥物及準

藥物是這次旅程必需事先做好的事

張小

經過約二十小時的飛行’便到達約旦機場。

兒的女性大部份都以黑色或白色的頭紗蓋著頭。

有全身蓋着黑布的婦人,這樣的打扮是虔誠回敎

的特色,她們的眞面目是怎樣眞是個謎

從約旦到埃及首都開羅約要飛行一個半小時

P:24

攝於梯形金字塔前

-12—期二第卷六十 第

些家庭,瞭解他們的生活情況

埃及人信奉多位神,如太陽神、鷹神、鱷魚

等,離開亞斯旺往樂蜀途中,便往伊斯娜(ESNA)

、艾富(EDF

U )、古奥寶(KOMOMB

O )等

宇參觀,這些廟宇的柱和牆壁的圖案雕厥手工細

,令人佩服

到樂蜀後,亦參觀卡納(KAMAK)神宮和

蜀大殿。卡納神宮原本是供奉太陽神阿曼的小廟

經歷代帝王小斷增建而成爲世界最大的一座祭神

所。樂蜀大殿內的石牆、石柱和牌樓都劍劃了歷

帝王的王業,就像一塵歷史博物館’是最値得遊

的地方

開羅市分爲新市和舊市。新市的建築比較先進,

容整潔;舊市的特色是••沙塵滾滾、多蒼蠅和垃

,行人和車輛衆多,十分擠擁。當擠滿乘客的巴

到達時,上車的人不顧一切的擁上車,有些更單

縣掛在空中,巴士後門未關好,依然開行

在開羅我們參觀了埃及國立博物館,這所博

館的面積雖然不大’卻收藏了大量古蹟珍藏。最

名的珍藏是圖坦卡蒙法老王寶藏,他的純金面罩

飾物、棺樹和一切陵墓內的物品都陳列出來。館

的展物使我們對埃及的歷史和文化有了進一步認

0

開羅市郊西南面是金字塔區吉薩(GIZ

A )

古埃及的帝王相信死後有第二生命,故此他們建

古墓以放置財寶和木乃伊供再世之用。法老王祖

的梯型金字塔是後來大金字塔的雛形。最大的金

塔有一百四十六米高,頂部因被侵触而只有一百

十七米高。全部由每塊約一米半的岩石一層一層

重疊而成’這些岩石的總面積是二百五十萬平方

,其他兩個較小的金字塔也有一百三十六和六十

一 一

米高。走進金字塔內參觀是不可缺少的節目,塔

的通道十分狭窄’進出都是用同一通道,加上天

酷熱,遊人衆多’空氣不流通’令人汗流夾背,

體的汗味和塔內的惡氣十分難受。更可惜的是在

室內沒有甚麼特别的文物可觀賞

我們也參觀長七十米、高二十米的®身人面

。金字塔和_身人面像建築宏偉,難怪成爲世界

大奇景之一

遊罷開羅,沿著尼羅河南方欣賞沿岸風光。

點麗的陽光下,有穿密實衣服的婦人洗衣服;農

在甘蔗、小麥田中辛勤地工作;商人趕著驢子運

。每當旅遊車停下,成羣結隊穿著破舊衣服,赤

的孩童便走來以手勢向我們乞食、討錢或索取原

筆,望著這羣天眞活撥的小孩,我心中默默地爲

們禱吿,希望他們貧困的生活’日漸改善

越往南走’天氣越酷熱,每日平均溫度是三

九度’最炎熱的一天更達四十八度。在埃及,一

商店和銀行都在中午休息,晚上六時至九時再營

。有一天’旅行車的冷氣機突然發生故障,又熱

乾的風從窗戶吹進內,有置身在燭爐中,難受之極

到達南部亞斯旺後,在們便乘古代商船(FUL

IC

A )漫遊尼羅河。船夫是一位十分健談的年靑

’他從九歲開始便在暑期當船夫,他說這工作能

觸很多海外人仕及有機會練習英語,途中他引坑

唱埃及民歌,我們唱中文歌曲回應。後搭船到一

小村落參觀’這裏的人民生活更爲貧困落後,房

都是破舊的,孩童用舊鐵罐做玩具,我們亦訪問

P:25

樂蜀是埃及的古都,也是歷代王朝的所在地,

公元:El 一千一百多年,即埃及第十一個王朝開始,

法老王陵墓建於附近的底比斯。這地方便稱爲帝王

谷和帝后谷。陵墓內的壁畫細緻’生動地將每位帝

王、帝后光華的生活描繪出來。我們可欣賞到埃及

人藝術的才華,不愧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離開尼羅河流域,轉向埃及東面的沙漠地帶進

發,沿路是一片片起伏的沙丘,零落的熱帶植物,

人煙稀少令氣氛變得很蕭條。經過十小時漫長的車

程’到達聖嘉菲,略吃晚膳後休息。凌晨二時許便

起牀,在朦朧的月光照耀下,拖著疲乏的身軀向西

乃山進發。西乃山又名摩西山’據說昔日摩西帶領

;66!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神在此山上將十誡賜與摩西。

我們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路程,終於到達山頂,天空

的紅霞片片,太陽慢慢升起,西乃山像手指頭般的

山勢顯在眼前,我完全投進大自然的懷抱中,歌頌

自然美麗山色。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曾渡過的紅海也在

這次行程之內。我們在紅海岸邊露營,享受紅海的

陽光,欣賞日出日落的美景,晚上觀賞星象談天說

地。在海中嬉水,划獨木舟引來不少埃及人仕羡慕

的目光。

依依不捨地離開紅海,經過以埃戰爭之處西奈

沙漠便到達以埃邊區。這兒的防衞非常深嚴,軍營

、軍人到處可見,氣氛也顯得緊張。同行的四位朋

友因旅遊證件出了問題,我們被迫困在以色列邊關

達五小時。以色列軍的態度非常認眞和嚴肅,經常

巡邏,甚至廢紙箱也每小時檢查兩次。最後四位團

友每人要付三十五美元才得特别簽證過境。當然也

要經以色列軍小心查問及搜查後才可入境。

_經過一段沙漠地區,到逹耶路撒冷。耶路撒冷

的天氣比埃及淸涼,市容整潔,生活水平高。它位

於世界的中央,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有很優厚的

條件,而整個城都充滿著濃厚的宗敎色彩,各派别

宗敎敎堂佈滿這個城市;猶太敎、伊斯蘭敎和基督

敎都以它爲聖地。

以色列國在備戰中,故城內到處都有軍人防衞

,大百貨公司和遊覽區都有守衞檢查手提包,以防

恐佈份子放置炸彈。

耶路撒冷也分新舊兩區’舊城的面積約佔一千

多畝,城牆高三十八沢,城內有大衞塔,猶太人區,

建築華美的淸眞寺。據說是回敎始祖穆罕默德昇天

之處。而城內的痛苦道是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所行

走過的道路’每逢聖誕節和復活節,無數的敎徒便

到這裏朝聖。這條痛苦道共分十四個站,每站都建

有敎會以作紀念,現在沿苦道上開設了不少商店,

小販也在路旁出售紀念品和食物,使這神聖地方失

去了宗敎莊嚴的氣氛。哭牆也是舊城的特色,這一

幅用大石叠成的髙城牆是希律王下令重建r第一 一廟

」的僅存殘壁。在牆中間分隔開男女兩邊。猶太人

喜歡到這裏祈禱,他們將願望寫在紙條上,然後將

許願紙塞進牆壁石隙中,默默地黙著頭祈禱。希望

願望實現。

離開耶路撒冷後,我們便前往附近一小鎭伯利

恆城,昔日救主耶穌出生的馬槽已改建爲一座敎堂

了。

由於我們想在短短數天內多瞭解一下以色列,

我們在中干便乘車往以色列第一港台拉維夫遊覽’

市內現代化建築物林立,交通便利,擁有四十萬人

口和美麗的海灘,是以色列重港,政治和經濟的中

心。

到以色列博物館參觀是不可缺少的節目,這館

有二十年歷史,館內最出名的展館是(SHRIN OF

THm rooolc ),內藏有死海古卷(DnAD snA

SCIIOLLS )。這是公元前後一百年間用古希伯來

文手抄的羊皮文獻,這些文獻在死海附近的山洞中

被發現,全部放在幾個有蓋的甕裏,由於該區天氣

乾燥所以保存得很好,文獻內容是記載聖經舊約故

事及解釋。當這珍貴的文獻被發現時,曾震驚世界

史學界和研究聖經的學者。其他展覽館展出猶太人

的服裝和日用品’中南美洲及非洲土著的藝術結晶

,及世界著名畫家的作品。 期: 卷六十第

P:26

2666

以色列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是發生在南部沙漠

高地馬沙達古堡(MASSADA ),據說1 這裹本是希

律•丄華麗的渡假宮殿’在猶太人被羅馬軍迫害時逃

避到這裏’他們死守孤城以反抗羅馬軍,最後猶太

人因小願意向羅馬軍投降而在這裏九百多人集體自

殺以保存猶太人的精神。

馬沙達的附近便是世界海域最低的地方死海,

死海低於海平綫一百一 一十九沢’其®度甚高,約百

份之三十至四十,不善游泳的人仕亦可以自由浮游

水面’閱讀書刊,十分有趣。另一方面,死海水含

有豐富的鑛物質,可以治療皮膚病。不過同行的一

位朋友不小心把頭弄入水中,驢份濃度高的海水令

她的眼睛極不舒服。

北上到達加利利海。耶穌曾在這裏行神蹟平靜

風浪,並招集門徒和講道。我們先後到過耶穌禁食

四十天,受魔鬼試探的曠野;受洗的約旦河.’行五

餅一 一魚神蹟之處和講道的會堂。令我們對聖經的事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旅

程使我對埃及和以色列的歷史、文化、社會動態有

更深的認識。二十多天的共同生活,體會到四海之

內皆兄弟,朋友間互助互愛和合作的精神。

亂,但熟習後,整艘船的方向就盡在你控制之下了。:^

自吿奮勇要爬上七十多尺高的帆竿’負責把帆M

收拾綑綁’站在帆竿頂上看到船隻在茫茫大海之間L

是那樣激小’看到船上的人在團團轉那樣忙碌,也第

看到遠遠的天邊…… ^

六月十二日 晴

西貢的山眞美。這兩天拿着地圖、指南針穿插

於其中’每當征服一個山峯’都叫我們雀躍不已。

回程時我們繞了路,眼看時限已到,只好加快

速度。同組的Victor體能較遜色’不停的要飮水’

走兩三步便要休息’引來許多不滿與埋怨——如何

體諫别人,協助他人’不正是我們該學習的嗎?

外展課程報吿

.外展海上課程日記

六月八日 晴

儘管去年已參加過陸上課程’今年我仍爭取參

加海上課程,只因自己喜歡接受挑戰,而這樣的機

會一生中沒多少次。於是我把媽媽的責罵與勸吿掉

在腦後,便提上背囊,直往志風號走。

志風號從遠處看,就像十七、十八世紀時期的

船隻,原來這是全港最大的帆船’登上船上,也份

外覺得自豪。船的設施極齊備,可是各樣的稱呼均

與日常所用的不同’單是記着船上十多張帆的名稱

就已叫人頭痛了。

漫漫的十八日會如何渡過呢?

六月九日 晴

你嘗試過跳樓嗎?想不到才第一 一天便要我們從

高三、四層樓的碼頭跳入水中,鼓起勇氣,一—二 I三跳——短短的一剎間’心臟彷彿已離開了 ’跌

得比我的軀體還要快。

夕陽西下的時刻’志風號終於起航了。

六月十日 晴

學了 一些領航知識,當然想大顯身手了,終於

給我爭取到機會,作了半天的蛇手——一個掌握全

船命脈的位置。初時還有些緊張,常會弄得手忙腳

西貢的海滿佈了奇形怪狀的岩石’我們這組獨

木舟隊’劃破了海面,衝開了洶湧的波濤’穿過一

個又一個山洞。甫出山洞,便遇着大風浪,這時才

發現我坐的艇竟是漏水的’險些便要翻艇,幸好有

快艇經過幫助我們把水倒出來,才免了跌入水中的

厄運,實在驚險。

六月十六日

終於輪到我做Leader啦!

這天正要展開三日兩夜的長征,從大澳出發,

要走遍大嶼山。昨晚才通宵當値,精神實在不大好

,但責任重大’旣要安排路線,分配工作,又要照

顧組員,完成目標,眞是不可鬆懈。

太陽彷彿有意與我們作對,曬得人頭昏腦脹的

。更大的問題是沿路缺水,許多水源都乾個了。

P:27

(2667 ) .

部份學員攝於「志風號」

只 知

a^不許倒下

一 一日早上四時半便出發’帶着疲勞與脚上

水泡,繼續走了十「個小時。一個接一個的大山

眞嚇倒人,有些組别已回頭

了 ’但看我們選擇了

續、回望所走過的路,那份完成的喜悅,又豈是

退

避者所能體會的呢

六月十九

日 晴

想不到在船上也要慘受制水之苦,連每早的

水運動後冲身也要限制,每人只准用花灑十秒鐘

簡直與醃咸魚無分别

六月廿

日 晴

别過隊友和小船,我終於被遣棄在這小島上

獨自渡過四十八小時的生涯了

這個荒島眞特别:四面環山,只有兩處出口

海水被圍在連綿的羣山之間,形成一個寧靜的港

——我已愛上了這地方。

拾了些樹枝,架起了shete

r ,佈置了自己的

王國,便開始靜下來思想:想起這十多天的經歷

想起過去的生活’想到畢業’想到將來……

六月廿一

日 雨

半夜竟然行雷閃電,幸好我的sheter也頗穩

。不知其他組員又如何呢,如果搭得不好,今晚

受罪了

六月廿四

日 雨

從荒島被接返上船,最重要當然是大吃一頓

想不到後患無窮。原來殿風已形成了,引來狂風

暴,船被吹得搖搖擺擺,一上甲板便想幅,可是

完了,還得繼續工作,不容自己倒下

大家的食量簡直小得驚人,一碗羅宋湯已是

餐,只要想到會獲利回「吐」,甚麼胃口也沒有了

下午的風浪更大,船顚覆得極厲害’每一個

走在船上都要扣上安全帶,惟恐掉下了海。緊張

情緖滿佈

晚上八時隨着我們的歡呼钱,船已駛回目的

了。在飯堂裏大家盡情吃喝’回復以前的歡樂。

來經歷過苦難後的歡樂特别令人振奮

儘管已是最後一天,早上六時各人已聚集於

頭,展開

了 一萬公尺的長跑比賽,從創興水上活

中心出發,跑回外展訓練學校

從沒有試過跑這麼長遠的路程,只知道名次

不重要於是拼命堅持,腿軟了,手疲了,汗水流

滿

臉,仍不許自己停下^^^——我成功了

結果我組還包辦了男女兩組的首三名

XX

X

結業禮在船的甲板上擧行,志風號的帆竿上

滿

r學員,他們都經歷過攀山、獨木舟、航海、

島獨處的時刻’更經歷

r膽怯、氣鞍、體諫、勇

和信心

-12—期二第卷六十 第

P:28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2668 )

r /V

忙 新

L 亞

碌 •

打從新年假期開始’便已爲這兩星期的考試

努力溫習,箇中滋味’不言而喩。到今天,最後

科也考完了。出乎意料的,不但沒有預期的輕鬆

快,卻反而感到空虛和失落

我一向都是把學業放在第一位的,每當時間

有衝突時,其他的事情總是擱置一旁的。上了大

後這情況便愈加明顯,連我身邊的人也察覺到並

我略有微詞了。回想起這個多月來的忙碌,整個

也投入在溫習裏,身邊的人和事我都放在一旁。

於肚界來說,我是暫時消失了;對於我來說’世

就是我桌上的書本。有好幾次,心裏很想和家人

朋友傾談一下,了解一下他們的近況;然而,卻

考試日期逐漸迫近而放棄了。到今天’考試完了

才猛然發覺身邊的人和事已變化了許多’世界已

我拋下

了 一個多月了

有時午夜夢廻,都會反問自己終日的忙碌到

是爲了什麼?爲了前途?還是爲了生活?不,這

•小過是逃避責任的藉口罷了。忙碌彷彿成了我的

W。難道一句忙碌便可以拋下家人和朋友不顧

?難道忙碌又可以成爲不關心社會的藉口嗎?話

如此,但當考試時’自己還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世

拋下了

最近有一首流行曲名「畔的啓示」,內容是

人多關心社會。歌詞的大意這樣說:在香港這個

代化的都市裏,生活節奏那麼快,又有誰不是繁

的呢?但作爲社會的一份子’關心社會上的問題

是:^母個人的義務和責任’並非一句忙碌可以推卸

。況且社會上的問題亦即是每個人的問題,對每

個人也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和影響。事實上,

果我們細心地觀察,就不難發現很多很關心社會

人。他們在各式各樣的志願團體裏做義工’幫助

些老弱傷殘和社會遺棄的人,如流浪漢、露宿者

孤兒等。有些人則參加一些論政團體或壓力團體

爭取改正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對各方面的政策

表積極和建設性的意見。每當政府立法或有政策

的改變時,他們便會迅速地透過傳播媒介表達批

性的意見。有些人卻採取較個别行動的方式。他

在研究過一些問題後,向區議會、市政局、行政

或立法局的議員表達自己對地區行政或政府政策

的一些意見。他們各自的表現方式雖然不同,但

同樣地顯露出對社會熱切的關心

難道這班人是沒有工作的嗎?難道你能說你

他們忙碌嗎?其實我們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自

的工作,不同的只是他們不逃避自己的責任,但

人卻以忙碌爲藉口罷了

在一九八六年年底’中國大陸發生了震動世

的學潮運動。須知道在一個共產國家裏,公開發

彈核政府的言論是一件極危險的事。學生不但有

能前途盡毁,更可能會被捕入獄。可是,成千上

任,向不公平的制度挑戰。大家同是大學生,爲

的學生卻拿出最大的勇氣,肩負起自己對社會的責 何

他們敢於冒犧牲前途和自由的危險’而我卻不願

社會獻一句鐘呢?這問題確是値得像我一般的大

生去深思的

中大女子藍球隊達征台灣後

記 黃美

「辣®*大小之分,通常大辣椒都不辣’辣

厲害的還是小辣椒。我隊的球員雖然個子矮小、

質孱弱’但打起球來,旣有速度、又有拼勁;未

響鑼結束,絕不鬆解。」敎練羅茂卿先生’每次

台灣比賽前發言時,總會重複這段話

在香港的大專院校中,中大女子藍球隊的隊

確實是個子最矮小的一隊,但却也是最肯拼肯搏

士氣最高昂的一隊。憑着一股拼勁,加上球員間

好的默契及速度,中大女篮終於重奪失去多年的

專賽冠軍;而這辛苦「打」回來的冠軍,亦是遠

台灣的先決條件,因爲羅敎練說過:「想到台灣

征,得先打一個冠軍回來?。

這次遠征,主要有兩個目的:一、爭取對外

賽經驗、考驗球隊實力•’二、觀光。行程以南部

高雄市爲起黙’直到北部,以台北爲終黙。四場

誼賽會集中在最初的五天’比賽隊伍分别爲高雄

範學院、中山大學、台南師範學院及成功大學;

下六天則用作觀光

除了敎練及十名球員

幹事張小燕老師’以及秘書兼公S

行十三人,於五月廿八日起遠征台灣

-

一天的行程

到涉後’球隊立劍拜會高雄市蘇南成市長。

市長用膳後’隨即到下榻的「英雄館」休息,準

於下午迎戰高雄師範學院

由於舟車勞頓,隊員在比賽時疲態畢露;幸

P:29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主任簡躍輝博士(

致送紀念牌予中大女子籃球隊

^ 11 —m

台南縣玫府大樓前與台南縣長李雅推、合照

高雄市玫廳内與市長蘇南成合照

期一第卷六十 第 -13-

大學的比賽&好準備。由於隊中有兩位四年級

球員,因此這場比賽,亦被視作球隊與這兩位「

」隊員的吿别賽。因爲這個原故,在與成功大學

比賽,中大女藍發揮了超水準的表現。雖然成大

前曾爲全國季軍,但我

K了全無懼色,結果以三

六比二十九臝了漂亮的一仗

在此,我們特别多謝在成大就讀的香港留

生’他們一行數十人,特來爲我們打氣。比賽時.

廣東話滿場飛,甚麼「加油」、「好球」……等’

加提高了我們的士氣

在離開南部前’我們到過台南縣,拜會縣長

雅樵,縣長親自送各隊員紀念旗一幀0

在南部短短的五天內,我們除了比賽及作拜

〔下轉第十四頁中

巧當地農民請願,市長未能抽空接見’改由秘書

待。而中大隊在台南各地參觀的入場費,均由市

府安排支付,在此我們深表謝意

雖然在高雄市有「全勝」的紀錄,但在台南

的第一仗,我們初嘗敗北滋味,以三十七比三十

’四分之微輸了給台南師範學院

在高雄居住環境本來很理想,但午夜後由於

氣調節失靈,以致球員失眠,是戰敗的原因之一

另一點一更重要的,就是台南師範學院爲了迎戰我

’特别邀請了幾位已畢業多年的「老將」歸隊•,

上比賽當日,場館裏塞滿了師範學院的師生,確

我們的士氣壓了下去

賽後,敎練與球員認眞檢討、重振士氣,並

力爭取休息,爲球隊在台的「最後一仗」—與成

憑着頑强的鬥志,中大女藍終以四十八比二十九

勝高雄師範學院

休息兩日後’我除到中山大學作賽。中山大

位於海濱,與中大一樣自成一角、風景怡人。由

中山大學是一所成立不久的學府,所以校舍設計

穎美觀,設備據說是全台灣最先進及最完善的

大槪因爲各隊員有充份的休息’加上已習慣

熟的天氣,在與中山大學一役,我隊輕取三十三

十四

在高雄市打了兩場勝仗後,中大女藍移師台 。

市。抵埗後’隨即拜會台南市市長林文雄’可惜

P:30

香港中文大學女子籃球隊遠征台灣

行程簡表

曰期 星期 早餐 上 午 午餐 下 午 晚餐 晚間 住宿 交 通 備 鼓

28/5/88 六 自由

8:45 (日亞)香港一高雄

11:00拜會蘇南成市長 市長招待 3:00比赛(高雄師範學院) 師範學院

招待

休息 英雄館

高雄市政府

專車 羅富雄經理代安排

29/5/88 曰

台 式

早餐 高雄一沸光山一懇丁 懇丁賓館 懇丁一屛東

羅茂霖•師

招待

屛東一高雄 同上 同上 同上

30/5/88 - 同上

壽山公園、春秋閣、

孔子廟、澄淸湖

大統百貨

公司

3: 00比賽(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招待

遊覽繁華

高雄市

同上 同上 同上

31/5/88 二 同上 高雄一台南

9: 00拜會林文雄市長及參觀

品嘗

台南名菜

3: 00比賽(台南師範學院)

師範學院

招待

休息

勞工活動

中心

台南市政府

專車 同上

1/6/88 三 同上 參觀名勝古蹟、學校

羅富雄經理

招待

3: 00比賽(成功大學)

成功大學

招待

遊覽古蹟

台南市 同上 同上 同上

2/6/88 四 同上

台南一烏山頭水庫

一關子嶺

水庫

魚暇餐

暢遊關子嶺溫泉區 品嘗地道

山珍野味

同樂會

及休息

羅茂霜

醫師别墅

私家車 同上

3/6/88 五 同上 關子嶺一嘉義一阿里山 便當 暢遊阿里山美鹿風光

活動中心

餐廳

同樂會及

自由活動

救國團

活動中心

登山火車或

國光號專車 同上

4/6/88 六 同上 阿里山一嘉義 便當 嘉義一台北 休息 師大

校友樓

火車

師大體育系系主任

簡曜輝博士代安排

5/6/88 曰 豆獎 故宮博物館、中正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龍山寺、忠烈祠

陽明山、野柳

北部沿海美麗風光 蒙古烤肉

遊覽繁華

台北市 同上

計程車

(的士) 同上

6/6/88 一 豆獎 石門水庫或烏來 淡水

大魚餐

小人國或野生動物園 遊覽台北市

購買紀念品

同上 遊覽

專車

同上

7/6/88 二 豆獎 台北一中正機場 飛機餐

12: 45pm—14: 10pm (日亞)

中正機場一杏港

公共

專車

秀港國際機場、

隊伍解散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遠征隊球員簡表

姓名 球衣編號 身高(厘米) 書院•系級

黃美琦(隊長)

陳美瑜

黎敏珠

譚淑儀

張美德

黃眞如

吳惠珊

13

4

5

6

7

9

10

160

158

164

163

165

169

164

新亞•新三

新亞•經三

聯合•市三

新亞•社四

新亞•哲三

新亞•英三

新亞•社一

李 菁 11 163 聯合•財三

李家儀

洪賽芳

12

14

167

158

聯合•工管一

新亞•社工四

教練與部份球員攝於烏山頭水库風景區吊橋上 、澄淸湖……

下了我們的足跡

餘下的五天行程

,我們北上「全力」

覽,計有關子嶺溫泉

、阿里山、故宮博物

、中正紀念館、小人

、野生動物公園……

。在台北,我們拜會

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到體育系系主任簡曜

博士的款待,我們在

特别向他致謝

這次遠征台灣,

然未能大獲全勝,但

更進一步促進球員間

友誼;而我隊頑强的

志、高昂的士氣’以

球隊的「高速」打法

令看過我們比賽的人

都不得不說一句:「

小辣椒眞是很辣!

最後,我們衷心

謝有關人士的贊助及

排’令是次遠征台灣

以成行

P:31

2671

〔上學期〕

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學生出席雙周會統計

講題及講者 出摩人數 滿 意 不過不失 差 極 差 無意見

「海峽兩岸的開放及改革」

金耀基(02/10/87)

1,477

(84%)

「海峽兩岸的開放及改革」

金耀基(02/10/87)

1,477

(84%)

「香港前途」

李柱銘(16/10/87)

1,438

(81%)

241 737 167 3 4 286 「香港前途」

李柱銘(16/10/87)

1,438

(81%) 16.75% 51.15% 11.61% 0.2% 0.27% 19.88%

「韦股戰場聞」 •

林鴻壽(30/10/87)

1,485

(84%)

223 564 312 29 15 342 「韦股戰場聞」 •

林鴻壽(30/10/87)

1,485

(84%) 15.01% 37.97% 21.01% 1.95% 1.01% 23.03%

「香港舞蹈團」

(13/11/87)

1.340

(76%)

「香港舞蹈團」 407 619 71 1 2 240

(13/11/87)

1.340

(76%) 30.37% 46.19% 5.29% 0.07% 0.14% 17.91%

「三分鐘宇宙」

李偉才(26/11/88)

1,104

(62%)

「三分鐘宇宙」

175 500 190 15 6 218

李偉才(26/11/88)

1,104

(62%) 15.85% 45.28% 17.21% 1.31% 0.5% 19.85%

平 均 7 7% 19% 4 5 % 14% 0.9% 0.5% 2 0%

〔下學期〕

講題及講者 出库人數 極滿意 滿 意 不過不失 差 極 差 無意見

「聯繁滙率面面觀」

何漆生(08/01/88)

「聯繁滙率面面觀」 1.469 18 323 514 169 36 409

何漆生(08/01/88) (83%) 1.23% 21.99% 34.99% 11.5% 2.45% 27.84%

「從北京到溫州」

張五常(22/01/88)

1,307

(74%)

「從北京到溫州」

183 668 87 10 6 353

張五常(22/01/88)

1,307

(74%) 14% 51.11% 6.66% 0.76% 0.46% 27.01%

「試管嬰兒的道德論爭」

葉保强(05/02/88)

998

(57%)

38 470 321 42 6 100 「試管嬰兒的道德論爭」

葉保强(05/02/88)

998

(57%) 3.81% 47.09% 32.17% 4.21% 1.7% 11.02%

「背囊睡袋遊世界」

李樂詩(26/02/88)

1.107

(63%)

「背囊睡袋遊世界」

332 492 71 2 4 206

李樂詩(26/02/88)

1.107

(63%) 3 0% 44.45% 6.41% 0.18% 0.36% 18.6%

「高溫超導電性及其應用」

黃康權(11/03/88)

838

(47%)

54 379 243 15 5 142 「高溫超導電性及其應用」

黃康權(11/03/88)

838

(47%) 6.44% 45.23% 2 9% 1.79% 0.59% 10.95%

「怎樣看功利主義」

專嘉駟(25/03/88)

986

(56%)

48 452 224 14 2 246 「怎樣看功利主義」

專嘉駟(25/03/88)

986

(56%) 4.87% 45.84% 22.72% 1.42% 0.2% 24.95%

合唱團/劇會演出

(15/04/88)

948

(54%)

88 425 156 10 6 263 合唱團/劇會演出

(15/04/88)

948

(54%) 9.3% 44.82% 16.46% 1.05% 0.63% 27.74%

平 均 6 2% 10% 5 3% 2 1% 3% 0.9% 22%

全校人數爲I860,其中90名醫臨生豁免出席

本院大事

(一九八八

革 日至三十

二日

至 三

九月一日常務委員會第

一 一次會議

林聰標院長休假’邀請市企系

建蜀敎授署理院長職務

台灣港友會港澳訪問團到訪,

院在雲起軒設茶會歡迎

歡宴本院前任校長余英時敎授

院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一九

八/八九年度)

I

本院假邵逸夫堂擧行新生入學

典 S

。 -

林聰標院長接出席由UNESCAI^

主辦一項有關外國直接投資之

術會議,邀請人類學系喬健

授署理院長職務

廿九日「龔氏訪問學人」俄一亥俄州立

學歷史系張顧敎授主講:「宋

以來儒家之經世思想」

一十日日第二八八次雙周會,邀請敎育學f

院高級講師鄭肇楨博士主講「敎I

育理想與學制」

。 第

慶祝本院三十九週年校慶

。 t

十九

至廿四

P:32

2672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I 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OCTOBER,

CONTENTS

“Hsin Ch'i-chi's Esteem and Condolence for

Chu Hsi,,by Dr. Wong Yuk

Welcoming Address: 1988 New Students by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Scholarship News: “Professor Yen Kwo-yung

Memorial Scholarships\"

'mat leads to the establishing of Trofessor

Yen Kwo-yung Memorial Scholarships' ” by

the Alumni of the Biology Department of New

\"Sameness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by Dr. Li Tu

“A Trip to Egypt and Israel\" by Miss Cheung

Siu-yin

Outward Bound Report: “Diaries on Marine

Curriculum\" by Miss Chau Fung-mui

\"Helter-skelter\" by Mr. Law Kim-hung

CUHK's Women Basketball in Taiwan

Statistics on Biweekly Assembly Attendance

1987/88

MAJOR EVENTS

(From 1st September to 30th September, 1988)

2nd-3rd

1st September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Stand- 19th-24th

ing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met.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was on leave. Professor

Mun Kin-chok,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erved as Acting Head during the

period. 29th

Visitors from the ‘‘Committee in

Support of Friends of Hong Kong

People Movement\" from Taiwan

visited the College and a reception

was held at the Yun Chi Hsien.

The College hosted a dinner in

honour of Professor Yu Ying-shih, 30th

former President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First Meeting (1988/89)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A commencement ceremony for

1988/89 for the first-year students

was held in Sir Run Run Shaw Hall.

6th

8th

9th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attended an academic

conference on direct investments

from overseas, sponsored by

UNESCAP.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 absence, Dr. Chien Chiao,

Reader in Anthropology, served as

Acting Head.

Professor Hao Chang,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and a New Asia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 delivered a public

lecture on \"Confucian Thoughts

of Practical Statesmanship since

Sung Ming,’.

The 288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Dr. Cheng Siu-ching, Senior

Lecturer in Education, spoke on

on ‘‘Educational Ideal and Its

Structure\".

New Asia College celebrated her

39th anniversary.

-12 —期二第卷六十 第

P:33

日五十月一十年八八九一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香

品 賣 非

-12 —期二第卷六十 第

祝賀新亞亞大交換協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訂立交

留學生協定,今年已屆三十週年。此一協定由亞

首任校長太田耕造先生與新亜首任校長錢穆先生«

據互惠平等原則而簽訂’目的噪通過交擬學生及1

他交流活動而促進兩校之親善友、好、相互理解及

化交流,共同爲建設新ili努力,。回

i

一一 一十_

成績,吾人不禁感到自豪,同時對將來之發展更

充滿信心

到今年爲止’兩校正式交換留學生合共一百

新亞書院院長林聰

,其中亞大來新亞者六十人,新亞赴亞大者四十

。兩校師生互相訪問或從事學術合作者,估計.

一千人次。兩校交換舉業生沃都在社會上有

f*

成就’•无

i對於便進象港與本tl化及&

係’作出容忽親的貢獻,,.

f

,。亞於务戰後日本最早及©_1|1發歉级學敎

大學之一,’\"新亞也是戰後香港最早及最積極與海

大學建立密切關係之最高學府之一。回憶在五十

代,日本和香港的經濟仍未起飛,兩校創立斯始

物質環境十分困難,可是,兩校師生都有共識,

志重建亞洲,亞大服膺「自助協力」精神’新亞

發揚「人文主義」’抱持「艱險我奮進、困乏我

情」的態度,致使兩校校務蒸蒸日上,爲兩地乃

亞洲繁榮培育不少優秀人才。由此看來’兩校交

計劃不但對兩校的發展’而且對整個亞洲的繁榮

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孔子說••「三十而立。」人事固然如此’我

兩校的交換計劃亦然。今年七月’應亞大校長衞

瀋吉博士的邀請,我和幾位新亞同事訪問亞大,

加慶祝交換計劃三十週年的紀念活動’與亞大敎

員和校友廣泛交流,受到熱誠的接待’促進相互

解。同時,我和幾位新亞同事對於亞大新近的發

,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確信兩校合作交

的前途是美好的、光明的

今年十二月,衞藤较長和亞大敎職員及校友

臨敎,參极在Jlr^t^的慶祝交換計劃三十週

紀使我們再有機會見面’相信對於相互

解和资,換計餹的發展,必有莫大裨益。我謹代表

亞書院熱烈歡迎亞太富賓范臨,祝願兩校交流更

..並祝出席本校慶祝活動的各方友好和

祝賀亞細亞大學與新亞書隱交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之間的交流已届三十

年,本人至爲欣快。亞細亞大學派遣的第一屆交

留學生,是於一九五八年六月從橫濱乘船出發的

當時的日本’外滙短缺’生活困苦,好像陷入鎖

)狀態’對一般學生來說’留學外國只是夢想。一

^五八年度全日本撥充私費留學生購買的外滙總數

^只能供六十三名學生使用’外滙緊張情況可以想

學贤艮衞藤瀋

外的時代’各大學亦爭相與外國大學交流,回顧

十年前兩校先軀性的敎育事業,感慨不已

兩校交換生每年只得一至三名’爲數不多。

云「渭涓不塞以成江河」,即使長江與黃河,亦

於涓滴之水。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的交流,也

算做細水長流,三十年來不斷的努力,已培育英才

特别條.xr{的就是當時亞大太田耕

校長和新亞錢穆院長」兩位先生基於深厚的人間

信賴關係’雖然兩校財政處於艱難時代,依然開展

一交流計劃。藉兹慶典,謹向兩位先生致萬‘忱

三十週年之後便是四十週年、五十週年等連

綿

不絕的里程碑。通過今年的紀念活動’讓我們祈

兩校的交流更進一步寬廣、强固

P:34

一 2 一 期三第卷六十 第

学術交旅彡0颶年記念

2677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本期要

①祝賀新亞亞大交換協定三十周年林聰

②祝賀亞細亞大學與新亞書院交

三十周

年 衡藤潘

③交換留學制度之發展及其意

義 林聰

④新亞•亞大交流年表(一九五

至一九八八)初

稿 譯汝

⑤恭賀新亞•亞大交流三十周

⑥恭賀學術交流三十周

年 堀田敏

⑦新亞•亞大交換生名

⑧亞細亞大學簡

®衞藤瀋吉校長簡

⑩新亞書院誠明獎得主之讚

詞 梁偉

�記新亞書院三十九周年校

慶 割礎

⑩新亞八八水運會後

記 譯潔

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會之特

交換留學制度之發展及其意

——一九八八年七月在亞大紀念會講詞

新亞書院院長林聰

一、前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於一九

八年簽訂的交換留學協定’今年已屆滿三十週年

爲此,我和新亞書院幾位同事前來責校訪問,參

責校慶祝的活動。同時,我們也期待責校衞藤瀋

校長和敎職員代表稍後訪問我校,參加在香港的

祝活動

爲甚麼我們這麼隆重慶祝兩校交換留學計劃

三十週年呢?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第

’對

戰後日本和香港、甚至整個亞洲來說’這都是最

的交換計劃之一,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第二,

顧過去三十年交流成績,我們雖然不能自滿,但

感到自豪。第三,隨着日本和香港所面臨的新的

勢’我們對這個交換留學計劃的將來,充滿信心

現在,請容許我進一步說明這些原因

二、特辞的時代意

兩校交換留學協定是由兩校創辦人、即亞大

任校長太田耕造先生和新亞書院首任院長錢穆先

共同設計的。據《太田耕造日記鈔》(《太田耕

全集》第三卷)所載,太田先生於一九五五年一

十七日訪問新亞書院,與錢穆先生首次見面’「

思想問題及其他問題交換意見」(頁五七七),

崇錢先生是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政權轉換後南下

港從事敎育的「高士」(頁五七七)。這裏所指

「其他問題」,其實包括兩校交換留學計劃的問

。錢先生於一九六•年一月訪問責校’以「人」

題對貴校師生演講,正式確認一九五五年一月之

就是兩校合作的起黙。錢先生說

亞細亞大學和新亞書院基於共同的目

,爲達成一共同的理想而合作。這種合作

我第一次與太田耕造校長見面時,因爲我

仰這「人」,而才產生此合作的。這是人

人’心與心的合作。我們兩人雖然言語不

,又是初次相逢,但就造成兩校合作的基

了。(《新亞生活雙周刊》第二卷第十七

,一九六•年三月二十八日,頁

二 )

我必須請大家注意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七日這

日子——兩校合作奠基的日子。這是新亞書院成

(一九四九年九月)之後五年又四個月、日本和

條約生效及GHQ廢止(一九五二年四月)之後

一 一年又八個月、也是責校「四年制亞細亞大學正

認可」(一九五五年三月十八日)之前的

一 一個月0

這個時候是貴我兩校最艱苦的時刻,也是日本、

港乃至整個亞洲最困難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責

兩校的物質條件甚差,新亜書院「校歌」所說「

空空、無一物」,及《太田日記》所說「赤字問

深刻,頭痛之極」(「赤字問題深刻,頭痛太、

y

」一九五五年八月三十日),就是當時實際環境

P:35

卷六十第

2675 ) 新亞書院與iB田巫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寫照。日本、香港乃至整個亞洲都忙於戰後重建

力圖在廢墟中站立起來。當時’日本尙未出現作

世界經濟大國的徵兆’香港等地也沒有出現作爲

界經濟小龍的跡象。實際上,不僅是責我兩校,

是整個日本和香港,當時都未具備接受外國留學

的客觀條件。更何況當時香港社會的對日態度,

然是極度的敵視和輕視。香港的價値取向越來越

英’而日本的價値取向則越來越親美;兩地靑年

於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疏離,對於亞洲的

邦更越來越陌生。明治時代福澤諭吉提倡的「脫

論」,不但在戰後的日本,而且在香港和亞洲各

,變本加厲地流行起來。影響所及,亞洲各國互

孤立,各自沐浴於歐風美雨之中,很少人尊重亞

的傳統文化,更少人對亞洲的前途具有信心。總

,「亞洲」成爲落後、腐敗、黑暗的代名詞

太田耕造先生和錢穆先生獨排衆議。他們對

洲的傳統文化有無限的溫情和尊重,對復興亞洲

滿無限的熟誠和希望。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興辦

等敎育爲實施其理想的方法。他們所創辦的大學

名稱,也充分反映他們的理想:貴校稱爲「亞細

大學」(Asi

a Universit

y ),而我校稱爲「新亞

院」(ze

w Asi

a Colleg

e ) ’不約而同强調「

洲」(Asi

a )的重要性。近年’世界各地才響起

向東看」(LookEas

t )的呼聲;其實’早於三

多年前’太田先生、錢穆先生和貴我兩校的前輩

經努力不解地「向東看」,而且勇敢地「向東走

(GoEast)。當時,無論在日本也好’在香港也

」,具有這種共識的人不多。所以,當太田先生

錢穆先生首次見面,便有相逢恨晚之感。他們一

批判當時流行崇洋思想及唯物主義的社會,稱之

「俗世」,而且認爲兩校互相交換敎授和學生、

進兩國文化交流,才可超脫於這個俗世。兩校於

九五八年簽訂的交換學生協定’開宗明義說明其

旨如下

新亞書院亞細亞大學基於建校理想之

同,彼我共鳴於俗世之中,以崇高學風互

互賴,爲促進兩國文化之交流’除相互交

敎授等外,先以作^^1來達成中日合作之

秀靑年爲始,願相互交換學生敎育之

根據這個協定,兩校的共同目的是通過交換學生

敎授和其他活動,以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及達

中日合作,共同爲建設新亞洲而努力

協定不但超越了時代,其規模也相當宏大。

先,交換的對象雖然以學生爲主,但也包括敎職

的交換和其他交流方式。其次,交換留學的期間

較長;各校選派兩名學生到對方留學,爲期兩年

最大的特色是交換學生畢業時,獲得兩校分别頒

畢業文憑,共同承認學生的學歷。攻讀四年而獲

兩間大學的畢業文憑這件事是世間罕見的,其對

生的鼓勵也是非常重大的0我相信在ffi的責校學

事務室長兼國際交流部長山本忠士先生可以作證

因爲山本先生是兩校交換計劃第六屆的畢業生。

來,由於新亞書院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由私立變

公立,學生畢業前必須參加英國式學位考試’課

.交換留學的期間亦只

>交換計劃充分體驗兩校「共鳴

俗世之中,以崇高學風互信互賴」的精神,在苦

的時代中爲復興亞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計

在現代亞洲敎育史上應該享有一定的地位

三、輝艘的成

在過去三十年中,由於種種原因,兩校交換

學生計劃的發展雖非十全十美,總體成績是輝煌

、足以令人自豪的。現在’讓我分開兩方面去檢

:(一)交換生的成就;(二)其他交流活動

首先,讓我報吿交換生的成就。直到本年度(

一九八八)爲止,新亞派赴亞大的交換生共四十

,亞大派來新亞的交換生六十人’合共一〇〇

其中女生十一人,男生八十九人。據多次調查所

,交換生大都認爲留學對他們個人的成長和學業

進步都有很大的幫助’也有不少交換生認爲交換

學對他們畢業後的職業或事業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總的來說’他們認爲這個交換計劃雖有値得改善

地方’其總成績是相當美滿的

大部分交換生畢業後都服務於工商界,成功

例子實在太多,恕不能一一列擧’我只能指出一

特色。首先’他們大都成爲亞洲國際貿易的中堅

子。在新亞的交換生中(在學

一 一人,已故一人,

數三十七人),約有二十人服務於與日本有關的

司,包括旅行業、航運業、出入口業等,佔總人

以上。此外,目前有五人住在日本爲日本國

貿易公司而服務,佔總人數2%以上。在亞大的

換生中(其中在學一人、已故二人’實數五十七

),約有三十餘人服務於亞洲國際貿易機構,佔

人數叨%以上,派駐香港、北京、上海、廣州、

加坡、耶加達的,目前多達十二人,佔總數的%

上。兩校交換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積極參加

日合作事業,爲亞洲的繁榮作出了貢獻,沒有辜

母校對他們的期望

此外,從事學術、敎育、文化等工作的交換

P:36

一 2 一 期三第卷六十 第

2677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業生也有優良的表現。例如’在學術研究方面,

四屆的稻田光治先生後來獲得博士學位’直至逝

前在貴校經濟學部任敎;第十三屆的陸惠風先生

得博士學位後,便在美國哈佛大學擔任東亞社會

濟史學敎授。在敎育方面,我們的交換生也有出

的表現;例如’第十七屆的高柳守先生是貴國陸

自衞隊調查學校的中國語敎師,第十三屆的郭勳

先生成爲香港資深的日本語敎師。在文化界方面

我們必須提及第七届的梶浦壽先生,因爲他在香

創辦了

r香港佛敎日蓮正宗」,經過二十多年的努

,在十三屆的柳谷光彥先生等的協助下,使香港

爲日蓮正宗一個重要的國際基地。還有一些交換

在政府機關服務,政績斐然;例如,第九屆的小

熙直先生,現任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資深幹

,在派駐香港期間,對於促進港日貿易作出重大

獻。其他成功的例子太多,恕不

一 一列擧

交換學生而敎育之是兩校交換計劃固定的功

。在這固定的功能之外,兩校敎職員、學生和校

不斷互相訪問和交流’甚至從事學術和工商業上

合作。估計在過去三十年間’兩校正式和非正式

接觸多逹一千人次以上

貴校校長太田先生先後三次訪問我校(一

五五年一月、一九五七年二月、一九六

〇年五月)

’曾對我校全體師生演講。我校校長錢穆先生亦

後兩次訪問貴校(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一九六

一月),亦曾在貴校公開演講。我校金耀基院長

於一九八

〇年來訪。兩校敎職員個人互訪甚繁,

勝枚擧’團體訪問也越來越多。近年的訪問包括

校中國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社會研究團(團長宮脇

三敎授)一行十人於一九八三年七月來訪,貴校

學部創立二十周年學術考察團(團長西误昭雄敎

)一行十四人於一九八五年七月來訪,與我校同

作學術的交流,等等

兩校學生之間的交流也相當頻繁,個别學生

訪問固然很多,學生團體的訪問亦復不少。例如

貴校吹奏樂團(團長藤原繁理事先生)一行八十

於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來訪,與我校國樂會聯合主

國際交流音樂會,非常成功•,責校國際關係研究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研修團(團長淸水德藏敎授)

行二十五人,於一九八四年

一 一月來訪,與我校師

廣泛交流•,我校學生十四人及敎師二人組成的代

團(團長譚汝謙博

士 )應貴校邀請’於一九八四

六月來責校參加「第二回國際大學交流研修會」,

責校師生共同研修和生活了兩星期之久’獲益良多

兩校的學術合作也不斷增加。例如,我校譚

謙博士曾在責校《亞細亞研究所學報》第十卷(

九八三年)發表學術論文;譚博士在責校敎授協

之下,深入研究太田耕造先生的思想和影響’成

少數「太田學」的專家之一。又如責校經營學部

學術代表團,在浦鄕部長和菅原敎授等的領導下

曾於一九八七年十月應邀訪問我校’與閱建蜀敎

及其同事聯合主辦研討會,探討「日本式管理學

」,十分成功

兩校校友不斷交往’甚至在工商業方面互相

作,例子也不少。限於時間’請恕不能

一 一報吿

總之,兩校交換計劃培養了不少人才,尤其

在培養亞洲國際貿易的專才方面,可謂開風氣之

,對於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及振興亞洲都作出很大

四、充滿信心,迎接更大的挑

孔子說:「三十而立。」人的成長固然如此

制度也不例外。經過三十年的磨練’兩校交換學

計劃已經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將來有更大的發展

最自然不過的

時代的需求也會促進這個交換計劃的發展。

日本方面來說,作爲世界經濟大國,日本在國際

務上將會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亞洲各地的

係將越來越密切。由於中國在開展四個現代化工

,極需日本大量投資和轉讓技術,中國又是一個

大的市場,所以中日經濟關係將會特别密切。香

將於一九九七年歸還中國,成爲一個「行政特區

,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一部分英資和

資撤出香港’故此香港也需要日本大量投資;作

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香港又可作爲日本與

中國及東南亞貿易的中途站,其地位將越來越重

。由種種角度看來,今後日本、中國和香港都需

,兩校交換學生計劃的責任將會越來越重大,爲了

接新的挑戰,我個人希望兩校不但加强這個歷史

久的交換計劃,而且積極開展更多、更高質素的

流和學術合作

這次來到責校訪問’見到貴校在衞藤瀋吉校

先生領導下’師資、設備、制度等更臻完善,校

蒸蒸日上,我們非常欽佩。貴校國際交流部和留

生别科的先生女士們,向來特别照顧我校的交換

學生,在此謹向他們衷心致謝!我校也從多方面

圖改進’尤其是從明年開始正式取消學生學位考

’恢復學分制,課程變得更具彈性’更有利於交

留學。現在’我和我的同事都充滿信心’希望與

P:37

一 2 一 期三第卷六十 第

2677 )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新亞•亞大交流年表(

I九五四至

I九八八)初

稿 譚汝

按:本表旨在紀錄新亞書院與亞細

大學交流话動,限於資料,一九八

〇年以

部分較爲簡略,事非得已。錯漏之處,

有關人士不各指正補充爲感

一月•香港學生(代表阮有光)八十八人乘

國郵輪赴日本經濟短期大學及亞細亞大學窗學。

是戰後香港第一批留日學生,也是戰後日本首批

國留學生。此事對促進日本國民恢復信心影響極

,亦引起香港市民關注

I九五五

一月•亞大校長太田耕造先生訪問新亞’初

會晤錢穆院長,兩人基於互信互賴原則’表明有

立正式交流(.包括交換留學生)之意向

十一月•錢穆院長訪問亞大

I九五七

二月•太田耕造校長訪問新亞

一九五八

六月.錢穆院長與太田耕造校長簽訂兩校交

留學生協定,每年互派不超過四名學生赴對方留

,爲期兩年

七月•第一期亞大交換生今井義伲、菊地主

及新亞交換生蔡漢謙、張方和抵達對方學校就讀

九六〇

一月•錢穆院長以「人」爲題’在亞大發表

月•太田耕造校長應邀在新亞月會發表演

本年亞大派遣柳內滋先生爲常駐新亞代表,

助輔導亞大在新亞之留學生,並担任新亞研究所

文導師,至一九七一年柳內先生歸國爲止

I九七五

十一月•亞大常務校董藤原繁先生率領該校

樂團六十餘人來訪’與新亞學生會及國樂會擧行

校交證演奏會’並與新亞(由王佶敎務長、譚汝_

導長及郭益耀國際交換計劃主任代表)商議擴大

流計劃,而且達成協議,包括交換敎職員與學術

作等。嗣後因中大實行一九七六年改組法案,此

一九七六

本年度起,新亞暫停派遣交換生赴亞大。亞

派遣之留學生改屬中大國際亞洲課程部(IAS

P )

至一九七五至七六年度止’新亞派赴亞大留

共三十四人’亞大派赴新亞共四十五人

I九八

一月•承金耀基院長命’譚汝謙先生(新亞

務委員)請亞大在港校友捤蒲壽先生協助幹旋與

大恢復交換學生計劃,又與大學IASP負責人

涉’表明新亞擬恢復與亞大交換學生計劃之意願

並獲大學同意

三月•中大IASP副主任Charle

s W

. ffiayford

先生代表該部撥款港幣五千元資助新亞於一九

〇至八一年度派學生一名赴亞大留學並另給獎學

予亞大學生一名來中大留學

五月•譚汝謙先生奉命致函亞大’正式提出

訂協定建議

七月•新亞—亞大交換計劃委員會成立(召

人譚汝謙先生)

亞大留學生中心委員長飯島正敎授及課長山

忠士先生到訪,與新亞(由譚汝謙先生、輔導長

廣渝先生、院務室主任張端友先生、王搭興先生

李弘祺先生代表)磋商,並達成「修訂交換學生

定備忘錄」協議

十月.金耀基院長訪問亞大0

十二月•金耀基院長暨亞大太田耕造校長簽

兩校「修訂交換留學生協定備忘錄」’用以代替

九五八年以來之交換協定。此後兩校得各派不超

一 一

名學生赴對方留學。「備忘錄」有效期間爲三年

I九八

I

五月•新亞派遣陳榮開同學(歷史四)赴亞

校更進一步發展交換留學及其他學術交流和合作

, 十年,我們是成功的,將來會更加成功!我誠懇

地 家長等,大力支持兩校共同的努力_

共同迎接日本、中國和香港所面臨的挑戰。過去

三 呼®責我兩地的政府機關和社會人士、校友、學

謝謝

P:38

一2一期三第卷六十 第

2677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八月•亞大派遣奧村卓同學(經濟四)來新

留學0

I九八二

一月.亞大武部傲代校長函吿太田耕造校長

世(一九八一年十

一 一月二十一日)噩耗,金院長

電吊唁

三月•應《新亞生活月刊》之邀,譚汝謙先

撰〈吃立在亞洲廣場上的太田耕造先生〉一文(

刊第九卷第七期至九期、一九八二年三至五月連

),用誌兩校關係並表哀思。(該文被收錄於亞

亞大學編刊《太田耕造全集》第三卷’東京,一

八四年)

五月.新亞派遣胡潔冰(藝術三)及陳美成(

二同學赴亞大留學

•亞大派遣細野敬志同學(經濟四)來

歷史

八 三 。

亞留學

-

九月.兩校協議無限期延長交換學生協定

十二月•金耀基院長派譚汝謙先生赴日參加

大與日本自由民主黨聯合公祭亞大第

一 一任校長早

崇先生(自民黨衆議院議員,一九八二年十

一月

逝世)

I九八三

五月•新亞派遣劉少貞同學(歷史三)赴亞

留學

六月•亞大武部敛校長設宴錢别譚汝謙先生 。

成在日爲期一年之研修計劃。同月十日「亞大新

同學會」在東京設宴錢别譚先生’並補行畢業典

’請譚先生頒發新亞書院私立時代之畢業證書,

稻田光治校友(第四期交換生、新亞經濟系一九

三年畢業)等接受’行禮如儀,簡單而隆重

七月.亞大資深敎授組成之「中國雲南地區

數民族文化社會研究團」.(團長宮脇昌三敎授、

團長梶村昇敎授)一行十人來訪,由代理院長麥

威敎授主持接待,並請人類學系謝劍、喬健諸先

講述研究經驗,交流學術意見

八月.亞大派遣堀部昌一同學(經濟四)來

亞留學

I九八四

二月.由三位亞大敎職員(學生部長淸水德

敎授、岡部篤厚先生及後藤健太郞先生)率領、

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研修團」一行二十三人訪問

亞,與中大學生交流,由金耀基院長主持接待,

亞學生會會長及中大日文學會會長等協助接待工

0

三月•中大秘書長陳方正博士訪問亞大。陳

士此行目的在了解亞大課程發展及行政管理方式

對於推動新亞與亞大關係發展,稗益甚大

五月•新亞派遣朱敏華(會財三)及王向華(

人類三)兩位同學赴亞大留學

六月•譚汝謙博士及新聞系兼任講師•新亞

導處事務助理余詠宇女士率領新亞學生十四人赴

京,參加由亞大及日本國際敎育協會聯合主辦之

第二屆國際大學交流研修會」’與亞大師生交流

生活共兩星期之久(六月十九日至七月三日),

切費用由主辦者支付

新亞校友會會長香樹輝先生亦赴日參加部分

修會之活動,加强與亞大之新亞校友聯繁

九月•亞大派遣沖勝良同學(經濟四)來新

留學0

I九八五

五月•新亞派遣余秀嬋(社會二)及廖心澄(

物理三)兩位同學赴亞大留學

七月•亞大「法學部開設二十周年紀念海外

術調查團」(團長西侯昭雄敎授,副團長淸瀨信

郞敎授)一行十二人訪問新亞

九月•亞大派遣西岡克美(經濟四)同學來

亞留學

I九八六

五月.新亞派遣黃美倚(新聞二)及楊傲富(

藝術

一 一)兩位同學赴亞大留學

九月•亞大派遣阿久津嘉男(經濟四)同學

新亞留學

I九八七

二月.衞藤瀋吉先生就任亞大校長,林聰標

長致函祝《

五月•新亞派遣王浩勃(市場

一 一)及部慶燊(

藝術

二 )兩同學往亞大留學

五月•亞大國際交流部岡部篤厚課長訪問香

,與譚汝謙博士商討新亞—亞大交換計劃發展事

0

八月•林聰標院長與譚汝謙博士訪問亞大0

九月•亞大派遣內田達也(經濟四)同學來

亞留學

.十月•新亞書院與中大工商管理學院聯合主

「中日管理學術研討會」,邀請亞大學者共七人

中大發表研究論文(管俊雄、本多壯一、中村元

、上村佑一、笠井賢治、大江宏及浦鄉義郞諸先

),由閔建蜀敎授及段樵博士主持、譚汝謙博士

助等備工作,楊傲富同學等擔任即時傳譯員

P:39

卷六十第

新亞書院與亞細巫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I九八八

五月•新亞派遣何幾文(新聞三)及范永康(

歷史三)兩同學赴亞大留學。林秀秀同學(歷史

)榮獲亞大太田耕造獎學金赴亞大留學一年

七月•新亞代表團由林聰標院長率領(團員

括閱建-sS敎授、譚汝謙博士、梁偉賢博士、張端

先生)赴亞大參加慶祝兩校交流三十週年紀念活

。林院長以「交換留學制度之發展及其意義」爲

’發表演講。又新亞諸位先生應亞大亞洲研究所

請,擧行公開研討會「香港與一九九七年」,發

專題報吿

九月•亞大派遣髙野康子同學(國際關係三)

來新亞留學

十二月•亞大代表團由衞藤瀋吉校長率領來

亞參加慶祝兩校交流三十週年紀念活動。衞藤校

將在新亞雙周會發表演講,兩校敎職員將擧行網

友證賽。亞大之新亞校友亦將組團來新亞參加慶

活動

至一九八八—八九年度爲止,兩校交換生累 。

合共一百人;其中女生十一人,男生八十九人•,

亞派赴亞大者四十人,亞大派赴新亞者六十人D

恭賀新亞亞大交流三十週年恭賀學術交流三十週

267 9

新亞交換學生代表余#

(第三届交換生、現任香港聯

國際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今天在母校新亞書院擧行慶祝與亞細亞大學

換學生計劃三十週年大會,謹代表全體新亞書院

換學生致以衷心之祝賀

生等有幸被選爲交換留學生,派赴亞大攻讀

承蒙兩校師長敎誨,受益良多,而且有機會學習

本語言文化,體驗日本社會生活,對於日後之學

與事業都有深遠之影響

生等雖然已經畢業離校,各奔前程,而精神

與母校師長同學在一起。今後,生等亦將繼續秉

兩校師長之訓示,發揚兩校精神’爲促進中日友

及建設亞洲而努力

生等祝願兩校交換學生計劃更進一步發展’

恭祝母校校譽昌隆

亞大校友代表城田敏

(第四届交換生、現任東京丸

商事棟式會社營業部長)

謹此恭賀新亞亞大學術交流三十週年!我於

九六一年八月至一九六三年六月,以亞大交換生

份來新亞書院留學。入學時被編入商學院三年級

經過兩年苦學,得以順利在新亞書院畢業。二十

年過去了,昔日師長同學的容顏聲氣依然活現眼

。有時’當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會拿出畢業

念照片來看’藉以緬懷往昔。我是與石井光夫君(

現任東京男爵產業公司董事長)和稻田光治君(

爲經濟學博士、母校亞大等校敎授、已故)三人

起留學新亞書院的。留學生活中最難以忘懷的是

外活動。那時,我們的課外活動實在太多

!以

曾經收過工藤敎授(當時亞大敎務長)一封義正

嚴的信,督促我們要專心向學不可旁騖。我們的

爲使學校當局憂心忡忡,實在太荒唐了,這也是

忘的事。我們也記得做過種種兼職、打過不少散

,例如在靑年會敎日語、在日本人學校充當敎員

現在’亞大在衞藤校長的領導下,學術交流

動發生重大變化,更加發展、更加充實。做爲亞

的特徵,與新亞書院和其他學府的學術交流將會

大發展,這是我深信不疑的

新亞•亞大交換生名

亞大

新 亞_

張方

:、菊地主

•古館健太郞、高橋一

•余壽、黃

a華、金永

•石山政治、大脇淸孝、田代康

•陳宗煌、蕭培勇、陸德

•石井光夫、稻田光治、堀田敏

•趙逹榮、吳恒自、陳榮彬、張

•久保博英、太田由美子、關根

•梁旭

•高木佑三、井上(舊姓川島)

、山本忠

•黎國基、白中

P:40

一 2 一 期三第卷六十 第

2677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亞 亞

亞大

亞 亞

•渡邊泰司、田中勉實、梶浦壽

•阮忠明、憑裕

小祿義正、相田隆司、古島昭

陳政偉、憑敏淸、張常

秋本紹夫、小林熙直、堀江國

藤田純孝、古館秀讓、倉岡

卻銘培、嚴耀

石原淸司、桑澤秀武、田中

小室洋一、龍澤好宏、高橋

郭勳亮、陸惠風、童和

小掐淸志、水野(舊姓栗原)

子、柳谷光

張漢

水野幸

鷲見公一郞、早川愼二、竹下

靑島勉、落合文 照

小掠(舊姓山

口 )郁乃、高柳

靑島治雄、小島一

中村隆

星義

松島和

桑田邦

細野敬

劉少

堀部昌

朱敏華、王向

第三十

亞大首任校長太田拼造先

廖心澄、余秀

西岡克

黃美琦、楊傲

阿久津嘉

部慶燊、王浩

內田達

范永康、何能

高野康

亞細亞大學簡

亞細亞大學位於日本東京都的西郊武藏野市

從東京中心區乘電車約二十五分鐘可達。該校前

爲興亞專門學校’成立於一九四一年,以振興亞

爲敎育宗旨,非常重視學生品德修養及師生關係

戰後,亞大在首任校長太田耕造先生(曾任日本

閣秘書長及敎育部長)領導下、以及校董會會長

島慶太先生曁嗣子五島昇先生(日本東急集團主

)等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目前學生總數近萬

’成爲日本著名私立四年制大學之一

亞大分研究院及大學部兩大部分。研究院開

碩士及博士課程,分經營學、經濟學及法學三大

究科。大學部開設學士課程’現設經營學、經濟

及法學三個學院;並設敎養部,開設語文及基本

育課程’提供

二 一年級學生修讀。該校重視亞洲

究,特設規模龐大之亞洲研究所

亞大又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先後與八家

洲和美國大學建立交流關係0該校是日本戰後第

家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大學’近年每年都有超過三

名留學生’成爲日本最重要的外國留學生收容中

現任校長衞藤瀋吉博士是東京大學名譽敎授

0

國際著名的中國近代政治史及中日關係史學者。

藤校長由本學年起,積極推動「海外授業」計劃

每年派遣

一 一年級學生六百名赴美國留學半年,以

練英語及深入西方社會文化。此項海外授業計劃

爲日本高等敎育史上空前靡大的留學計劃,成爲

本目前如火如荼的國際化運動的里程碑之一

亞大最初取錄的外國留學生全是香港學生’

一批八十八人,抵日時間是一九五四年一月——

P:41

亞大校長衡蘇潘吉先 生 亞大校黃會理事長湘島龍三先生

(曰本伊籐忠商事公司顧問)

亞大校董會會長五島昇先生

(曰本商工會議所會頭、

東急集囷董事長)

I 第卷六十 第

新亞書院二 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也是全日本戰後接受的首批外國留學生,引起當

全國槿大的關注。亞大與新亞書院很早便作學術

流,並於一九五八年訂立交換留學生協定——這

亞大與外國大學交換留學的先河,也是日本戰後

一個交換留學的協定。今年是亞大與新亞交換學

計劃的三十週年,故兩校代表團互訪’隆重慶祝

目前,兩校每年互派一至

一 一名學生至對方留學一

,學生缴交其原校之學費、宿費及生活費,由校

提供旅費、語言學習費及健康保險費等。此項交

計劃備受學生歡迎

衛藤落吉校長簡

衞藤瀋吉(Et

o Shinkich

i )先生一九二三

生於中國瀋陽市,並於該市接受小學及初中敎育

一九四八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系’旋

學該校研究院攻讓政治外交史’從事中日關係史

中國近代史研究。一九五六年起任敎於東京大學

養部,講授東亞國際政治史,一九八四年依例榮

,改任該校名譽敎授。一九八七年二月起就任亞

亞大學及日本經濟短期大學校長0

衡藤校長著作甚豐,代表作有:《近代中國

治史研究》(東學出版會

’ 一九六八年)、

東亞政治史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

’ 一九六八

)、《日本之進路》(東京大學出版會

’ 一九六

年)等多種,共同編著、翻釋、校注的專書多達

時事評論及演講隨筆(

中日關係及國際情勢等)更多

學者,其言論備受日本朝野重視

衞藤校長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

學、夏威夷大學等校訪問敎授,並被選任爲日本

內多個重要的學術、敎育及國際關係組織的諮詢

員或負責人,包括:學術審議會專門委員、日本

內聯合國科敎文組織委員、日本靑年海外協力隊

營諮詢委員、社會經濟國民會議理事、外務省外

問題懇談會委員、外務省國際問題懇談會委員、

中人文社會科學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等

衞藤校長曾多次來香港研究及出席國際學術

議,並任本校國際交流部諮詢顧問’熟悉本校及

港事情

衞藤校長積極推動國際交流’除發展現存交

計劃之外’尙開展「海外授業」計劃,每年派遣

生六百人赴美國留學半年,專攻英語及西洋社會

化事情,傲爲必修課程一部分;此外,新近設立r

美國文化交流(AC

E )英語敎育中心」,每年

聘美國講師一一十餘人來校敎授英語及美國文化課

’歡迎亞大學生及市民選修。衞藤校長又特别重

科技敎育及其應用,致力進一步充實校內電腦設

,規定亞大學生必修若干電腦課

學生都成爲鮮明的「個性人」

.勇於「發現」、敢於「挑戰」、

—其實’這些特黙都是衞藤校長自

爲學與敬人的特黙

衞藤校長精通普通話、英語等多國語言’多

多藝,又好體育運動’尤其擅長網球。其夫人大

和子女士長期任職東京外國留學生中心輔導主任

P:42

2677 )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特刊

丰i

V V

九升’卑邊拘务龙,

A t

“力

受 ^ ^ f ^ ^ ^ >

•办

4 ®

t

I

生 九五七

年 太田析造校長訪問新亞書院紀念照片(1960^3月)

前排右起:1何敬尊教授,2唐君毅敎授,4太田耕造校長

第二排右起

第三排右起

第四排右起

7伍鎮雄敎授

2沈燕謀馆長

8今井義伋同學,7菊地主計同學

亞大交換生攝於農圃道校園(1966)

右起:趙遠圖、渡邊泰司(第七期)、總務長馬達人

田中勉實(第七期),梶浦壽(第七期)

亞大•新亞第一届交換生

左起第4人太田料造校長

右起第3人菊地主計君

5人今井義倪君、6人蔡漢嫌君

一2一期三第卷六十 第

P:43

Ml�標院長頻發「誠明獎」予隊立思同學

亞大交換生攝於農圃道校園(19654*

右起:

闞西大學留學生)、山本忠士(

、井上(舊姓川島)俊(第六期)

恢復交換計劍會談前攝(198047月)

右起:譯汝謙博士、飯島正教授、山本忠士先生

棍浦壽校友、柳谷光彥校友

期三第卷六十 第 -11-

陳同學的成績雖然極其優異,卻能不驢不燥

反而溫文有禮。在努力讀書之餘,仍有餘暇熱心

務。她曾是新亞社會服務團團員’中大國是學會

員,新亞攝影學會會員’中大文社社員等。在新

傳播系內’她也非常活躍,嘗協助擧辦演講,策

交流團’主持〈學術年刊〉的專題編務。在校外

她還是香港兒童合唱團《兒童樂訊》的編輯

就和她的名字一樣,陳立思同學能獨立思考

常常反省自己,將今日的我與昨日的我相比,不

力求進步

。 、

目前陳同學在本校傳播學部攻讀哲學碩士課

。陳同學品學兼優’足爲表率,理應頒予「誠明

」這項榮譽

新亞書院誠明獎得主之讚

輔導長梁偉

2683

誠明獎爲新亞書院頻給學生之最高榮春,每年頻

學業成積優良,品行良好,具领袖幹材,而又熱心服

的同學

本年度的誠明獎業經本院遴暹小組,極其容慎的

九位品學兼優的同學中暹出一位,並經院務委員會通

,決定頻予新聞傳播系四年級學生隊立思

陳立思同學雖然自幼家貧’惟能在逆境中勤

>中學時’她讀的是夜校,靠着澳而不捨的

永不自滿的精神,一步一步向上向前邁進

九八四年,陳同學考進香港中文大學的新

•四年後的今天,她是該系今年唯一的一

_對她來說,這是『意料中事』,但對系

老師來說,卻是

r絕非偶然』。因爲在四年之中

她的學業成績一直是全班之冠,每年平均積黙都

過三黙三零。這樣超卓的成績,當然會得到各方

的讚賞,因此,獎學金差不多成了她每年例有的

囊中物』:陳同學一年級時獲頒一項獎學金、二

級時獲頒四項獎學金、三年級時

一 一項,四年級時

頒五項獎學金’而每年獲得獎學金金額平均超過

萬四千元一。看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在今

仍然是對的。就以一九八七丨八八年度來說,她

一 口氣得到了尤德爵士紀念獎學金、李寶椿獎學

、華橋日報獎學金、胡壽榮獎學金’和今天要頒

她的新亞最高榮

P:44

- 1 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26i 記新亞書院三十九周年校

慶 劉礎

平日的新亞人總是爲應付功課、考試或其他

務而忙個不休’生活是如此刻板平淡,缺乏熱鬧

嘩、豐富多姿的日子。人際之間也顯得冷漠疏離

缺乏團結凝聚的精神

幸好每

系同學發揮合作的精神

-

生活增添了色彩

今年新亞三十九週年校慶也不例外0

初,各系同學已爲籌備各項節目如拔河、

系際表演比賽而費煞思量,忙個不亦樂乎

而校慶的宣傳活動,在學期一開始便

‘校火如荼。在校園四處張貼一張張預吿校慶節目的

報;樂群館內佈置多塊傳遞校慶消息的展版;水

垂直掛着的白字紅布長條,上面寫着新亞書院慶

三十九周年校慶!在在都提醒我們新亞重要日子

來臨

校慶節目的頭一炮是三個學藝比賽’分别是攝 。

影比賽、對聯比賽及漫畫比賽’主題環繞新亞書

,例如攝影比賽的主題是「新亞生活面面觀」。

於參賽同學均可替所屬院系在總成績中爭取一分

九月廿八日的新亞校園’充滿了平常少有的

鬧和緊張氣氛。樂羣館對開空地和圓形廣場圍滿

學,準備參加系際拔河比賽。各系的健兒士氣高

’加上在旁的同學組成的「啦啦隊」,「一二、

二」、「拉!拉!拉!」、「加油、加油」地爲

賽同學打氣’聲徹雲霄,使平日寧靜的新亞校園

時熱鬧起來。結果’醫學院、社會系、化學系和

理系都得以進入決賽

九月廿九日是進入四强的拔河隊伍決戰的時

,四隊的參賽健兒整裝備戰,在旁的「啦啦除」

陣容鼎盛。經過幾場緊張激烈的拉銀戰之後,社

系終以氣力取勝,蟬聯冠軍,而亞軍及季軍分别

化學系和醫學系

九月三十日可謂是校慶節目最豐富的一天。

有下午三時半假雲起軒擧行的茶會,招待校內外

士 ;繼有晚上的千人宴,讓師生校友濟濟一堂,

受豐富的美菜佳餚,難怪座無虛設了。那晚除了

餚外’還有音樂播送,樂韻悠揚傳四方,衆人不

樂乎!同學們在飽餐一頓之餘,更可與衆同樂,

享熱鬧宴會的氣氛

酒酣耳熟’豐富的晚餐後,原來還有精彩的

目等待同學們呢。樂羣館外有專車接送同學到邵

夫堂參加校慶典禮璧系際表演比賽

校慶典禮開始’衆人起立唱校歌後,便向孔

像行禮致敬。接着’院長林聰標敎授致辭,道出

亞精神的重要性。隨後是頒發八七——八八年度

學金予同學。在云云獎項中,最爲人所注意的當

是誠明獎了。今年獲得誠明獎的同學是新聞系的

立思同學。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樣’能夠獨立思

,四年來成績均是全班之冠,每年拿取多項獎學

,其金額超過一萬四千元……」台下的觀衆聽着

導長梁偉賢博士的讚詞,無不爲陳同學的才華而

嘆。因此’陳同學獲頒誠明獎’確是實至名歸

頒獎禮結束,

i話劇比賽隨即展開。今年

際表演比賽共有十系參加,類别多是輕鬆幽默的

劇’今年的表演主題是「新亞縮影十分鐘」’各

同學皆環繞新亞的建築物、新tasE神或新亞人的

活等題目發揮’有些系更以話劇表現該系的特色

在表演過程,台上表演者的一些精彩傳神的對白

台下觀衆聽後無不拍掌發笑,增添熱鬧的氣氛。

着還有新亞民歌團的小組和個人表演,觀衆的反

也十分熱烈呢!「安哥」之聲不絕於耳

結果’當晚的系際表演比賽亞軍和季軍分别

歷史系和新聞系奪得,而冠軍則由藝術系囊括。

評判所言’除了完整劇本、舞台效果外’藝術系

能表現該系的特色,所以脫穎而出

十月一日星期六下午,通常在週末靜悄悄的

P:45

期三第卷六十 第

昧佳瀬教 授 關彩莘女 士 新亞八八水運會後記 經過新亞老師們及同學的悉心安排和熱誠地參 與,本年新亞水運會在一九八八年十月四日下午五 時五十分在本校泳池擧行。 當中大校旗、新亞院旗、奧運五環旗升上旗挥 後,全體運動健兒、工作人員及在場觀衆都高唱新 亞校歌。接着,新亞輔導長梁偉賢博士致詞。粱博 士以剛結朿的漢城奧運會爲例’指出不少運動員在

違反公平競賽規則下而被擴奪了金牌,故希望各新

亞運動員在公平情況下創造出最佳戰績’並預祝今

屆的新亞水運會能夠順利完成並獲得成功。

譯潔莘•譯燕清

開幕典禮最後一個程序由_員代表楊美琪同

學及陳創基同學宣誓’大意是說要本着體育精神參

加比賽’並遵守大會規則及服從裁判的判決。兩位

同學的宣誓遂揭開了本年度新亞水運會的序幕了。

比賽於六時一 一十三分正式開始。第一個比賽項

目是男子五十米新秀自由式初賽,參賽者分成兩組

作赛,每組五位運動員。可能各新秀由於缺乏比赛

經驗,心情難免比較緊張,故此在第一項賽事便出

現了偸步的情況。部份參賽者更因急欲完成赛事而

並不察覺同賽的健兒有偸步的情形出現’直至拼命

園竟比上課日還熱鬧。I個個身上掛着號碼的同學

在誠明牆下聚集’看他們的裝束,必然是環校跑的

健兒了。環校跑本是定於九月廿四日擧行’但由於

當天雨勢實在太大’大會爲了保障參賽同學安全,

遂將當日節目順延至十月一日擧行。男、女子組個

人環校跑首先擧行’只需環繞新亞校園一週,有三

十人左右參加,結果由地理系一 一年級林宛簿同學奪

得冠軍。男子組需要環繞新亞一週,下半部再經聯

合路跑回圓型廣場,最後由化學系二年級黃建平

李‘

先生

環校跑結束’接着是系際尋寶比賽’今年原本

有十一 一隊參賽’每隊八人。後來天不造美,大雨傾

.最後僅餘五系比賽。然而這沒有減却同學

.反而提高同學的鬥志和士氣。衆人在圓形

,拿着地圖到指定地黙取另一張^ ’然

後將新地圖交給同伴’再尋覓另一張地圖’如此類

推,直至八張地圖都尋得,便可棚成「新亞院慶人

人响應」八個字’所需時間最短者爲冠軍。可惜在

比賽過程出現一些失誤,故此不能繼續作賽。經過

大會的商討’決定取消這項比賽的所有分數,並當

作是一個集體遊戲。同摩們依然玩得十分投入!

校慶一連幾天的緊湊節目完滿結束了。在此其

間,同學不僅回顧以往,也定必感受到圑結合作的

精神及喜慶歡樂的氣氛;給以後的日子留下一頁美

好的回憶。

13

/

P:46

梁偉賢輔導長主持升旗禮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員表現出羣策羣力的精神也實在是値得一讚的

上述賽事進行得如火如荼,而會場內卻有不

富趣味性的花絮可以和大家分享

到了晚飯時間,各工作人員都把握這少許時

匆匆進食,狼吞虎瞧’食相百出,而終黙裁判更

爲禮讓之故,而將飯盒推到,撒得滿人造草地都

飯粒,這本來只是一件小事,但可見中國人在任

情況下都是以禮待人

當天會場氣氛稍覺冷淸,高呼喝彩之聲斷斷續

續,惟獨是•學院的啦啦隊,熱情有加,情緖高

,將整個會場帶進熱鬧的氣氛中’而「醫」字大

更迎風飄揚,啦啦隊繩球隨風起舞。反觀其他的

别,聲勢便不能比了,而在場的觀衆亦以•學院

學爲多,可見新亞同學對於活動的參與感實有所

令,奢力爭先

今屆的接力賽有四乘五十的男女子自由式及

式,和男女子混合自由式。而其間由於參賽隊伍

少,故此爭持便相當激烈,而且在四乘五十男子

由接力中’更有「奇景」出現’其中經濟系組隊

兩名要將沈偉業及李偉倫分别以潛泳及側泳希望

上超前的隊伍’雖然未能奪取冠軍’但卻令在場

學歎爲觀止

賽後本刊記者訪問李同學爲何選擇側泳’李

學謂,由於剛完成了上場蛙式的賽事,故此身體

累,而又謙虛地表示其他泳式又不精堪’故此以

準的側泳完成比賽

李同學的隊友沈偉業同學可稱爲「超級氣袋

。潛泳達五十米而在途中並無上水吸氣,場中工

作人員都大爲讚賞。沈同學謂在水中潛泳比其他

泳式速度都要快’且他的最高紀錄是潛泳達七十

^ 梁偉賢輔導長在水運會開幕致

2

游畢五十米後才得知比賽要重新開始’白花了不

精力。無獨有偶,在男子二百米蛙泳開始時也同

有偸步事件發生’而某些運動員更曾經兩次偸步

令到同時作賽的其他運動員更加緊張。但各游泳

兒畢竟也是經驗泳將’最後

f能夠順利完成賽

,並沒有發生運動員被取消

f

女子的II賽,

i選成績最佳的八名運動員進

決賽。最少人參加的項目則是男子

一 一百米個人四

,女子一百米背泳以及女子二百米個人四式’參

者均只有一名。雖然並沒有競爭對象’但運動員

本着「志在參與」的體育精神,盡最大的努力游

全程,以求創出最佳的成績’向自己挑戰,精神

確値得嘉許。當然,所羸得的金牌便是最佳的獎

水運會壓軸的項目便是隊制接力賽’包括自

式接力和四式接力賽。雖然參賽的隊伍不算太多

更有組别以蛙式力拼自由式的情況出現’但各運

P:47

期一第卷六十第 -13-

公尺。這兩項趣聞爲今次水運會增添了特色

經過連場比賽以及頒獎儀式後,一年一度的

亞水運會又到達曲終人散的時候了。本屆水運會

男子個人全場總冠軍爲梁志和同學;女子個人全

總冠軍爲楊美琪及王明君同學;男子系制冠軍爲

學院’亞軍爲藝術系,季軍爲生物系與電子系(

隊同分’同獲季軍);女子系制冠軍爲商學院,

軍電子系’季軍新聞系;全場團體冠軍爲商學院

’季軍電子系。啦啦隊得獎隊伍則爲

,新亞書院院長林聰標博士主

.本年度新亞水運會正式結束

新亞飛魚專

今次新亞水運會中,風頭最勁者,可以說是

術系的梁志和同學。梁同學在今次新亞水運會中

破了三項大會紀錄’其後接受本刊記者訪問

梁同學來自觀塘游泳會’而加入了中大這大

庭後,更加當了三年中大泳隊的隊長’對於曾參

香港游泳代表隊的梁同學來說’可講實至名歸。

且梁同學更在一九八七年代表香港參加在南斯拉

擧行的大學生游泳比賽,國際比賽經驗自不在話

0

梁同學認爲要提高中大同學的泳術最重要是

)進訓練及組織,更可考慮邀請校外泳隊敎練前來

I設講座並加指敎’推而廣之,自然能發掘出更多

⑶潛質的同學。梁同學蝶、背、蛙、自四式皆精’

以蛙泳爲冠,但當天比賽中,梁同學由於久未練

及進行比賽,故對自己狀態未盡滿意,然而梁同

仍創造了三項大會的新紀錄

本屆水運會的女子個人全場大獎由楊美琪同

及王明君同學獲得’出現雙料冠軍的情况。楊美

同學(新聞系)爲女子五十米,一百米及二百米

泳的紀錄保持者。雖然她在本年度新亞水運會中

易奪得蛙式各項的金牌’及女子五十米背泳的銀

。但她卻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甚至在一百米

泳賽後表示對是次所敬的成績,有少許失望,主

佳狀態

是由於泳隊開始練習的時間太短,故此未能發揮最

0

王明君同學(電子系)爲女子五十米自由

’ 一

百米背泳及個人四式的金牌得獎者。她在五十米

由式賽後表示’對自己的表現也不甚滿意’再加

參賽者只有三人’只要參賽便有獎牌,成績難免

達水準。一百米背泳及女子個人四式也是王同學

「一人表現賽」。她認爲比賽中沒有競爭並非好

’更希望可以增加大學一年級的游泳課程,以鼓

更多同學參與水運會

陳創基同學(電子系)爲男子五十米自由

’ 一

百米自由及五十米蝶式的金牌得主。陳同學表示

對於奪得三面金牌感到意外,因爲泳隊練習的時

尙短’故此狀態仍未達至顚峯。他能夠奪得男子

十米蝶泳金牌,更謙虛地表示,自己從沒有想過

然而,如楊美琪和王明君同學對於自己於比賽中

做出來的成績’也並不表滿意。在此,本報記者

祝以上各位金牌選手能在以後的各類比賽中奪取

起卓、更理想的成績

本院大事

+

十八I

八八年十月一日至三十一

第掛九週年校慶體育活動_

一九八八年度水運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敎職員聯證會秋季旅行——吉澳一

十月份文化晚餐聚談’邀請台灣著

京劇藝術家郭小莊女士主講「在戲

成長中的我」

一 一八九次雙週會’邀請郭小莊女

主講:「國劇大衆化與現代化」

亞細亞文化交流協會創立籌備委員

委員長朴良來博士訪院

二十日國立台灣大學香港校友會名譽會長

錦銘先生曁劉建華先生、陳達波先

及雷炳南先生訪院

廿一日本院與敎職員聯證會合辦歡迎新同

茶會

廿五日「明裕訪問學人」美國Brookings

Institutio

n 資深研究員profssor

ndwar

d Denison优儷訪

院 0

廿七日常務委員會暨四十週年校慶籌備委

P:48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S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NOVEMBER,

CONTENTS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ing of the New Asia/Asia University

Exchange Program by Prof. Lin Tzong-biau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Asia University and

New Asia College by Prof. Eto Shinkichi

The Development and Meaning of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by Prof. Lin Tzong-biau

Thirty Years of New Asia/Asia University

Exchange (1954-1988): Notes on Major Events

by Dr. Tarn Yue-him

Congratul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New Asia/Asia University Exchange Program

11

12

by Mr, Yu Shau

Congratul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Academic Interchange by Mr. Kurita Toshio

List of New Asia/Asia University Exchange

Students

Introducing the Asia University of Japan

Introducing President Eto Shinkichi

Laudatory Message for the Recipient of Cheng

Ming Award by Dr. Leung Wai-yin

On the 39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Asia College by Mr. Lau Chor-yuen

1988 New Asia Swimming Gala: A Postscript

by Miss Tarn Kit-wa and Miss Tarn Yin-ching

9th

12 th

14th

MAJOR EVENTS

(From 1st October to 31st October, 1988)

1 St October

4th

7th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were held

to celebrate the College 39th Anniversary.

The Annual Swimming Gala was held.

The 3rd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me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taff Association, an outing to \"Kat 0,was

hel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ommittee

on College Cultural Life, a dinner/

cultural talk was held. Ms. Kuo Shiaochuang, a leading Peking Opera artiste

from Taiwan, gave a speech on “My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in a Rich

Atmosphere of Peking Opera\".

The 289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Ms. Kuo Shiao-chuang delivered

a speech o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Peking Opera,.

18th Dr. Park Yang-Rae, Preparation Committee Chairman of The Asian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visited the

College.

20th Mr. K.M. Tarn, Hon.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Alumni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td.,

visited the College.

21st Under the joint auspices of the College

and the Staff Association, a tea-party

was held to welcome new colleagues.

25th Dr. Edward F. Denison, of Brookings

Institution in the U.S., and Mrs. Denison, visited the College under the

College under the Ming Yu Visiting

and Research Programme.

27th A joint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and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College Fortieth Anniversary

was held.

-12 — 期二第卷六十 第

P:49

《 ;4

刊 月

十月二十年八八九一

A o

學大文中港 香

f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香

品 賣 非

論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與開放性H

\\ fi 1

中國新文學對傳統文學的革新與繼承關係的考^^^^貝植

按:貧植芳教授爲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八

前應「新亞明裕訪問學人計刻」之邀請

前來新亞畲院訪問,於四月十八日作公

學術性演講,講題是

r論民族文化的徒

比較文學,在世界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

了,可是在中國,它還是剛剛開始,是一門新起

學科。近年來這門學科在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大的

展,我們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

中外文學關係的研究,我們捜集大量的資料’力

勾勒出西方、印度以及日本等地的文學對中國文

所產生的影響。

一 一是通過平行比較的方法,將中

文學中相類似題材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研究’以

從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關係中尋找人類精神現象

異同來。這兩方面的工作在我們國內都取得

的成績。但是由此也產生一種偏向:即我們比較

學的研究重黙始終是對國與國之間文學關係的研究

’我們都還沒有從方法論本身的角度將比較文學

提高一步,對「比較」的香^^^敝象的探討。如

能這樣的話,比較文學的研究範圍將會進一步擴

,「比較」的方法不僅是在不同空間下有存在的

義,在不同的時間下也同樣具有存在的意義

在不同時間背景下的文學現象同樣有比較的

値,我所指的是’在一種民族文化發展的不同時

所產生的文學作品’同樣具有可比性。它可以說

許多問題:如民族文化自身發展變遷的狀況

民族在不同歷史環境下的精神特徵等等。它們之

的異同’也許能夠說明文化的凝聚力與它的開放

特徵。這種比較研究的可行性如何。它在「比較

學」學科中具有甚麼樣的地位和價値?這些問題

取決於我們在方法論的意義上對「比較」這個範

作深入的理論探討——但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

文的範圍’我想還是留給適當的機會再討論。本

只是從實際出發’具體談談中國傳統文學與中國

文學之間的關係’因爲中國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由

歷史所形成的差别,所以有可比性’它們之間也

,通常是指一九一七年開始的,

_文學內容、文學語言以及藝術形式等

方面都與傳統的中國文學相對立的文學。新文學

初是從語言革命着手的。一九一七年,陳獨秀、

適等人在《新靑年》雜誌上反對傳統的文言文’

倡白話文運動,强調用口語來表達思想,以求更

合時代的新思潮’這個文學革命運動很快就涉及

一切文學領域,詩歌、小說、理論、戲劇……各

文學樣式都發生了新與舊的衝突。代表新文學的

方,是一批大部份在日本、美國留過學,接受過

西

方思潮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武器就是西方的人道

義、啓蒙主義、浪漫主義等等,也有個别的先覺

接受了尼采、、柏格森、叔本華等人的學術;代表

的一方,是守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們

續用傳統的語言方式和叙事方式來進行創作,或

從事翻譯,如著名的桐城派文人、翻譯家林琴南

胡適的留美同學梅光迪、吳{必等人;還有以徐枕

爲代表的一大批通俗作家。因此,那個時期中國

學的新舊之爭壁

a很森嚴,凡擁護西方文化,模

仿

西方文學的表現方法來進行創作的’是新文學;

擁護傳統文化,堅持古典文學的表現方法’是守

派。結果,在

一 一十世紀中外文化大撞擊的時代潮

中,新文學很快就戰勝了舊文學。這以後’傳統

學就成了新文學的對立面,受到現代作家的唾棄

從這以後,新文學一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流,

到今天,已經有了七十年的歷史了

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使我們注意到,中國

代文學(新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始終是處於一

相當維妙的關係,它們之間旣是對立的’互相排

的,又確實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裏似乎還

第卷六十 第

P:50

一 2 卷六十第

;69( 在着一種更爲深刻的聯繁。新文學初期反傳統的

國知識分子,如同西方

一 一十世紀初的先鋒派一樣

要求破除一切文化§的束縛與控制’以使個體

生命直面世界’在赤裸裸的眞相中認識世界與認

自己。可是雙方的參照系並不一樣。中國的反傳

知識分子依賴的武器和追求的新目標正是西方先

派知識分子所想竭力擺脫的西方傳統的文化價値

念。時間在這裏發生了錯位。但是也存在着另外

種現象,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廣泛吸取西方外來文

時’也注意到與中國新文學幾乎是同步發生的西

先鋒派的某些文化思潮,以及他們的價値觀念。

認爲’西方二十世紀興起的許多文學新思潮中,

些精神現象同中國古典文化精神有十分相似之處

它們那種旨在破除一切傳統陳規的束縛’追求生

深處的創造能力的自覺爆發,那種追求人類精神

展過程中每一瞬間都充滿着創新意義的精神狀態

正應合了中國古典經籍中一個十分寶責的思想;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眞正的文化傳統’

應該是那種在長期封建專制制度

E抑下形成的守

、顢預和封閉性。封建性的儒家敎條像重重塵土

住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

核 而這種精神內核

就如五四時期郭沫若所描繪的,具有一種生生不

、不斷自勵、不斷向上和更新的精神特徵①。有

把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看作

了 一場類似西方「

藝復興」的$叩,這是有道理的’它在中國文化

展史上可能有這樣的意義’即否定了幾千年的黑

「中世紀」式的封建專制制度及其文化,而眞正

發揚光大中國文化中的精神內核,使東方文化在

代科學的基礎上’與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自己獨

的貢獻。這就形成了新文化陣營裏的中國知識分

對待傳統文化的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以反對傳

的封建文化爲目標。他們所運用的武器,主要是

西

方「文藝復興」以來的思想武器——人文主義與

性主義;另一種態度是力圖超越封建文化的局限

重新認識,發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他們並不

當時的守舊者那樣一味守護封建文化道德’而是

眼光轉向了西方

一 一十世紀初才逐漸引人注意的現

文化思想。西方現代先鋒派們反對西方文化的傳

價値觀念這一黙也使他們感到興奮。因爲他們在

除中國封建文化的理性主義束縛的同時,也不願

被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所束縛’他們要求在文化

擇中張揚自己的性靈,以赤裸裸的生命去擁抱現

,在生命與現實的撞撃中’在這種撞撃所逬發出

的火花中,喚醒沉淀在生命深處的民族文化的精

內核’持這種態度的知識分子儘管他們在主觀上

多數沒有注意到這一黙’但他們確實都處於一種

較高的文化層次上’他們對於西方現代文化與中

傳統文化之間的感應都有相通的靈犀。一九二四

’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曾給這一批知識分

喚起這種文化職責的自覺性帶來

了 一次機會,但

次機會由於客觀上的各種原

P’中國的知識分子

沒有很好的利用。直到

一 一十年代末,瑪文炳等一

作家的出現,才初步形成這樣一種較普遍的文化

除了上述這一種較爲深刻的關係以外,五四

文學同傳統文化之間還存在着另外一種較爲表層

關係,那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生活的

個領域都仍然佔着絕對的優勢’它旣是新文學的

識分子所粹擊的對象,又是他們不可擺脫的制約

。文學創作只能從現實生活中尋求源泉’而對滔

皆是的傳統文化的勢力,中國現代作家無法逃避

種現實。他所描寫的人、事物、風俗、無不與中

傳統文化相聯繁’這種描寫對象反過來也制約了

家的表現方式。更何況,傳統文化作爲一種文學

養,對所有的現代作家都發生制約作用,我們五

一代的作家’都是在良好的古典文化敎育中成長

一 本期要

)①論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與開放性H

—中國新文學對傳統文學f

新與承繼關係的考

②八八新亞迎新營後

i 一③中秋遊藝會後

一|④譚編《港日關係之回顧與前瞻

, 一

一 i 一八四五丨一九八七年:香

: 日本文化協會

一 一十五週年特集

一 i

i⑤留日生活黙

何舜苗日本來

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限公司第册屆理事會會務報

(八七—八八年度)

⑦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限公司一九八七至八八收支

⑧張觀鳳先生體育書券獎膺選人

⑨敎職員聯證會會

來的,他們無法徹底割斷這種文化上的血緣關係

到了抗戰以後,在民族戰爭中又成長起一批來自

間的作家、藝術家(尤其是解放區的文學藝術家)

,他們的文化修養主要來自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

的平民文學’而這種文化修養多半是傳統文化的

物。這就造成了新文學發展了二十多年與傳統文

的關係不僅沒有日益疏遠’相反是越來越接近了

新文化初期的反叛傳統的理性覺悟終於沒能敵得

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應該指出這兩種關係並不是在一個層次上的

P:51

-12 —期二第卷六十 第

它們作爲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形成了某

歷史時期的私外文化交流特徵,隨着中國現代政

、社會等方面的變化,時而互爲交替’時而同時

現,基本上搆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同中國傳統文學

間近七十年的關係史

(二)

從表面上看’站在世界現代文化高度重新認

傳統文化,同引進西方文化思潮來否定傳統封建

化,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態度,一

一 對立’在思想

式比較片面的現代中國思想界裏表現的特别尖銳

甚至可以說,從「五四」時期一直延續到今天’

就造成了我們理論界長期以來對這種旨在重新發

民族文化傳統的努力持簡單化的否定態度,常常

這種努力與封建復古主義混爲一談。這裏似乎

先應分淸一個基本槪念:中國傳統文化同封建文

並不是一回事。封建專制制度及其文化雖然在中

具有兩千年的歷史’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過

一個階段’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則更加源遠流

’早在三代(夏、商、周)以前就形成了。而且

建文化主要是反映統治集圑利益的文化,雖然這

文化也深深地滲透到下層市民和農民中間’但是

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大_,有許多封建

制勢力無法達到的僻遠地區,俗話稱「天高皇帝

」,那些地區裏封建文化勢力並不大。所以無論

時間上還是空間上講’把封建文化等同於中國傳

文化都是片面的。五四初期,這種片面的文化思

一時佔了優勢,新文學的倡導者採取了對傳統文

一律排斥的態度’譬如陳獨秀、胡適之等人’都

取了極端的態度。當時一個頗活躍的知識界人士

)稚暉曾大叫把一切綫裝書丢到糞坑裏去。魯迅也

§重地呼顢靑年們不要讀中國書,錢玄同走得更加

。’他甚至提倡廢除漢字’採用拼音’(這個主張

來得到魯迅、瞿秋白等左派人士的繼承與發揮)

這種片面的做法在當時是有•意義的’因爲中國的

建保守勢力太大、太頑固了,不以猛烈的、徹底

態度來否定傳統,新的文化就無法誕生。這正如

國俗話說的「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

再說’當時封建專制文化已經走上末路,它不但

重地腐触了國家,以至上世紀末的滿淸帝國’在

强的侵略下已陷於土崩瓦解的局面,而且也窒息

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不把這種「奧吉亞斯

圏」徹底打掃乾淨’中國無法稅變,也無法自新

因此’本世紀初的中國極需要在這麼個矮枉過正

反傳統運動,或者準確地說,是一場反封建運動

它的意義在郭沬若的一首詩的意象中描繪的很淸

’鳳凰涅樂,一對鳳凰在烈火中自焚,燒去舊我

以求新生

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查尋,那麼,即使在

四初期的一、片反傳統聲浪裏,也並不是所有的知

分子都對傳統文化持片面的態度,正如我在前面

分析的中國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兩種聯繁’在當

隱隱約約地制約了中國的新文學戰

’ 一種是來

於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一種是來自他們個人的

典文化修養’仿佛像兩根紅絲帶’暗喑地將中國

代文學與傳統文化連結在一起。相比之下,前一

聯繁更爲深刻一些’也更具有生命力。雖然在當

並不能看出這種趨向’但隨着中國現代文化日益

向開放、走向世界,它的生命力也日益展示出來

在五四以後的幾代年輕作家中’出於古典文化修

而維持着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已經不太多了,但由

汲取了西方現代文化,努力用現代意識來重新認

、發揚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因素,以求在審美意義

與民族文化達成新的融滙,這個傾向直到近年來

國文壇上出現的「文化尋根熱」的現象中,還是

再有所表現

這種較高層次的傳統文化觀念最初表現在本

紀的著名學者王國維的著作裏。王國維是近代中

第一個吸取西方現代文化的知識分子,儘管他本

自身還帶有濃厚的古典氣味,但在文學美學研究

,他是自覺地運用西方康德的哲學思想、叔本華

美學思想來重新評價中國的傳統文學’他以反傳

的態度重新解釋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

以及古典詩詞、戲曲等等’這種啓蒙性質的學術

動,對五四新文學以後的知識分子產生了積極的

響。因爲他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戲台的變革

在五四新文學初期’第一個站在現代文化觀

上對傳統文化作出重新評價的,是著名詩人郭沫

。在我前面所引用過的。《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

以及《論中德文化書》等一系列早期論文中,郭

若都表逹了這樣一個觀念••中國早在三代以前有

種自由思想與自然哲學支配着思想界,有一種以

易」爲代表的宇宙觀,那是中國思想史上足以與

希臘相娘美的一個黃金時代。三代以後,黑潮洶

,宗敎迷信神權支配了思想界’猶如歐洲黑暗的

中世紀」,直到先秦時代,以老莊與孔孟爲代表

兩大文化代表,企圖重新復興三代以前的文化思

,因此他認爲老莊與孔子的思想都是積極的、向

的,代表着中國文化傳統的優秀精神。郭沫若把

國先秦諸子時代比作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把五

看作是第

一 一次文藝復興,如果以這樣的時間參照

來看五四新文學’那麼,它的現代性質就很淸楚

。而不像胡適,把五四新文化比作歐洲文藝復興

比來比去’中國在時間上總比歐洲落後幾百年。

然郭沫若對先秦儒道兩家代表人物的解釋,與五

時期一般新文學者不同’與一般守舊者也不同’

是用現代西方的文化觀念來肯定孔子與老莊’也

以說是復興了孔子與老莊。這種思想同他反封建

統的束縛,反佛敎文化的虛無,反道學家的禮敎

P:52

-12 —期二第卷六十 第

2692

一系列思想達到了內在的和諧與統一。郭沫若早

的詩歌裏,外來文化影響很複雜’有西方十八、

九世紀啓蒙主義和泛神論思想’有浪漫主義精神

也有現代西方文學的成份——^SS如德國表現主義

劇、愛爾闌的象徵主義詩歌、日本的私小說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在他作品裏還一再出現了東方文

的影響:孔子、老莊以及印度的《奧義書》。這

形成了他將世界文化的最高精華視爲一體的文化

念。他歌頌了歌德’也歌頌了屈原,又是五四時

第一個運用古典歷史題材寫詩劇的作家,在《湘

》、《孤竹君之二子》、《棠棣之花》等作品裏

留下了傳統文化對他的積極影響

郭沫若接觸王國維的學術很遲,大約到了

年代末他亡命日本的時候’才對這位文學前輩產

了欽慕之情。但郭沫若前期所走的學術道路,與

國維很相似。他們都留學日本,都受過德國浪漫

文藝和現代思潮的影響。王國維用叔本華學術來

釋《紅樓夢》,郭沫若則用弗洛伊德的觀黙解澤

西廂記》,這兩人後來都去從事史學、金文甲骨

方面的學術研究,於文藝就顯得比較疏遠了。當

,郭沫若後期也寫過.一些詩和劇本,古典傳統文

的影響仍然比較明顯

與郭沫若作品裏所反映的傳統文化影響不一

,五四時期的另外一些作家如魯迅、郁達夫、周

人等人作品中的古典傳統文化因素,主要是表現

作家本人具備的優厚的古典文化修養方面。他們

理性上都是傳統文化的反叛者,是西方人文主義

潮最熱烈的擁護者。魯迅接受過西方現代思潮’

的接受範圍主要是尼采這一派反傳統反偶象的思

’這些思想促使他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體持

疑態度’但同時也加劇了反傳統的思想。魯迅的

生’都是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戰鬥中渡過。在

迅後期的雜文可以證明。但是魯迅又是個眞正的

實主義者,他始終是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了「現在

」——即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依然發生影響的傳統

化’他在小說裏斥責傳統禮敎是「吃人」的,是

爲至今社會上還是有「人肉宴席」,他寫0®神

的種種文化消極面,也是因爲阿

Q還活在世界上

魯迅的後期,他在雜文中挖苦孔子,嘲笑莊子,

露明代皇權專制,甚至借用張獻忠殺人的掌故,

是爲了發揮當代的戰鬥思想。而眞正過去時態的

傳統文化」’魯迅則是用學術的眼光去看待它,

不特别頌揚,也不特别反對,只是把它看作是科

研究的對象。衆所周知,魯迅是《中國小說史略

的作者’這本小說史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領域是

山之作

魯迅的小說創作中自然地流露出古典文學的

養^^^Cob然與他小說中的西方文學影響相比,這

僅是次要的一面,但在審視、社會的角度上,在對

治集團人物和舊知識分子的諷刺方面’都流露出

典小說《儒林外史》以及譴責小說的影響。在小

創作方面’魯迅一方面是第一個改變了傳統小說

角的革新家,自《狂人日記》開始。幾乎每一篇

說都有新的表現視角,都截取了不同的生活橫截

。這些新的表現視角的出現’多半來自於西方的

說作品。而另一方面,在刻劃人物的手法上,在

理背景的潮托上’都吸取了傳統小說的合理因素

這使他的小說讀起來惑到了簡潔、有力、充滿了

感,富有新的民族氣味

這種古典文學的修養,在魯迅的兄弟,也是

文學初期的重要散文家周作人的作品裏也表現的

分明顯。周作人對五四新文學抱有一個觀念。認

「話怎麼說’就怎麼寫」的白話文學’正是明代

年散文流派公安派所主張的「獨ff性靈,不拘格

」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復§。因此’

國新文學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明末的公安派。周

人所開創的小品文流派,在形式上多少是對晚明

品的一種借鑒。當然思想是很不一樣了,周作人

過現代西方文化的薰陶,提倡過「人的文學」,

以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來批判封建禮敎和傳統文化

’他對傳統文化所抱的這種態度,從積極的方面

,他對傳統文化沒有作形式主義的片面否定,能

具體地區分傳統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和民主性的

華,並把五四新文學與傳統文學作了某種血緣上

探索,也是有意義的’但從消極的方面看,他在

究新文學與晚明文學之間的關係時,只注意到兩

的相似

g ,却忽略了時間環境不同所造成的根

差異。他被自己的研究所迷惑’進而推至把三十

代外禍內亂交集的舊中國與晚明時代作簡單的比

,陷入了歷史的循環論。這種消極的歷史觀,不

喚起了他身上所潛在的傳統文人的消極氣質,諸

「獨善其身」之類的隱逸風,而且進一步導致了

對國家民族失去信心’在激烈的民族生死存亡的

頭走了歪路

傳統文化對於五四一代作家的影響是多方面

,但比較突出的是對這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修養

氣質方面的影響,這裏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積極入世’關心現實,以天下興亡爲己任等中國

識分子的好傳統’也有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名

風、隱逸風、才子風等等。有些人是多種因素結

爲一體的’如郁達夫’在他的氣質裏,旣有淸代

人黃仲則的狂狷,又有傳統才子式的多愁善感,

有舊士大夫的入世觀與隱逸觀。其他如田漢、蔣

慈、命平伯、朱自淸、聞一多等人的作品裏,也

是能夠看到這樣或那樣的傳統文人氣質的痕迹

(三)

在五四新文學初期的一代知識分子中間,絕

多數都在創作中汲取了西方文學的營養——從思

P:53

-齊唱營歌

-12- 期四第卷六十 第影,這當然是新亞國術會的表演了;輕彈淺唱’

民歌團的拿手好戲;笔歌絃樂之聲不絕,原來是

樂會的演奏。另外’有社工隊及新亞劇社分别演

去「溝通」它們的相似性,他故意運用文言文的

言,摻之拘口的歐化結構,使一個個詩的意象互

獨立,形成了如朱自淸先生當年所評價的,「李金

的詩仿佛大大小小、紅紅綠綠一串珠兒,却藏起

串兒,無法把它串起來」③的美學風格

〔待續

胡瑞

6 9

觀念,人生態度到藝術表現手段和形式,而對中

傳統文學的影響,並不自覺,它們主要是通過這

作家自身所具有的修養,流露到創作搆思中去的

當時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懷着批判舊文化,創造

文化的歷史使命感’着眼於文化整體的取捨,還

少有人從文學自身的特性,從審美的把握與傳達

面去吸取古典文學的營養。到了二十年代中期以

,這種情況才逐漸地轉變了。一九二八年,胡適

版的《白話文學史》上卷’這部著作的主要宗旨

要在中國文學史傳統中尋找出白話文學的正宗地

。胡適在論述各個歷史朝代的白話文學創作中都

夠注意到文學自身的審美功能,也就是說’他强

調

了白話文學是有生命的,是美的。這個觀黙與新

學初期錢玄同把古典文學一槪說成「誨淫^^盗」

理論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文學創作方面’對傳統文學中意境、語言

方法的自覺繼承,大約也是在二十年代末開始的

這與我在本文第一節所談的中國新文學與傳統文

的兩種關係也是相對應的。一種繼承關係來自於

部分作者對西方現代文學的借鑒與學習’在這種

習過程中,他們逐步地發現’西方現代文學的有

表現手法與特黙,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部分詩

有相通之處。最初發現這種聯繫的,是被稱作中

「詩怪」的象徵主義詩人李金發。李金發是雕塑

’留法學生’他是中國第一個自覺學習法國象徵

義詩歌,並把這種詩風引進中國的。理當說,他

中國新文學史上最典型的現代派詩人,這位詩人

他的第二本詩集《食客與凶年》的《自践》中說

「余海怪異何以數年來關於中國古代詩人之

品,旣無人過問

’ 一意向外採輯,一唱百和,以

文學革命後,他們是荒唐極了的’但從無人着實

評過’其實東西作家隨處有同一之思想、氣息、

光和取材,稍爲留意,也不敢否認,余於他們的

本處,都不敢有所輕重,惟每欲把兩家所有’試

溝通,或即調和之意。」這個思想的重要意義即

於,詩人是從自身所具有的西方現代文學修養的

度來重新認識中國古典文學的,他不僅注意到思

,還注意到氣息、眼光和取材等藝術表現範疇中

中西文學相似性。李金發在他的詩歌創作中也力

八八新亞迎新營後

「是偶遇’夏季中相對幾天。曾經,同聚唱

愛夢甜

。 話語滿篇’星空裡細道宏願。道往事,

託眞意,心聲也互傳’期望到秋天都會不變……

(節錄八八新亞迎新營營歌)

就是爲了這「夏季的偶遇」,一班籌委就付

了近半年的時間,安排豐富的迎新營,讓新同學

到一黙思想冲撃,和結識一羣知心友。在這秋涼

分’晚上的校園仍見一羣羣的同學在組聚’促膝

話。似乎,迎新營的餘味還未散退

記得八月二十九日的下午,一羣互不相識的

學’就在輔導員的安排之下結識了。然後,大家

穿

上自己組别的組衣;無形中,營造出各組的凝聚

0

首晚’爲了讓大家全心投入迎新營’執委會

設一個揭幕晚會’於圓形廣場擧行。開幕的時候

由執委會主席薛紫淸同學致辭’並介紹執委和大

長’各新同學及輔導員少不免喝采叫囂一番。節

炮,先由「BAND」樂隊以勁歌跟同學

,接着有各屬會的表演:拳來脚去、刀光

P:54

的小組時間

刚』組 m^^ 嶋

在新亞體育馆内進行二人J

第卷六十第

; ^ ^

^^, 尋

位畢業同學,分别到每一小組,分享他們在學校

社會的參與經驗。同學們經過了四天的迎新營,

是有滿腔疑問和惑想,藉此機會’正可請敎一下

兄師姐。到了夜深,各人懷着臨别依依的心情,傾

四日以來的感受,互訴心聲。一羣羣的同學散落

校園中’直談至天亮

第五天,出營的一天。早上是「新生開幕禮

八」’可是因大家睡眠不夠,所以都昏昏欲睡。

後,是集體合照和「ox:AMF^留臉」。同學可

一張大畫紙上’寫上對迎新營的感想。有人說:

不枉此行!」’有人說:「睡眠不夠!」’也有

說:「迎新營是一場夢!」完成後,畫紙貼在誠

同學蒙上眼—走路,請不要奇怪’原來他們正

着「瞎子走路」呢

一 一天是在愉快舒暢的氣氛完結的;可是到

第三天,新同學需要與他們親愛的輔導員分開,

入陌生的環境中’參與處境遊戲。其中,新同學

演工人的角色’受盡不公平的議案管制和剥削’

願意出來観選爲議員、爲大衆謀福利的同學’都

放棄賺取工資的機會,可是賺不夠工資的同學’

遊戲完畢時要受罰的呢!大會希望透過遊戲’讓

學思考一下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迎新營的

氛,就在遊戲的階段,轉入了正題

接着的一天,進行了兩個主題節目——講座

幻燈。講座的題目有:「香港社會政策評論」、

環境汚染與現代生活」、「流行文化與你」及「

英雙方在香港前途上之角力」,分别邀得李健賢

周兆祥、周華山及陳景祥主講。一般反應良好,

同學亦很踊躍發言。下午的幻燈,是執委爲主題

度身訂造」的’內容反映出人對環境的回應往往

着壓抑,結局是一段籌委與輔導貝面談時的對話

同時’亦由同學現場演出面談時的對話,並且下

訪問輔導員和新同學,務求剌激大家去思想、去

省。由於幻燈的演員由某些輔導員擔任,所以間

同學的喝采聲哩!臨離場’大家還一起唱八四年

新營營歌「這一刻」,iW各人都不要辜負這四

的寶責光陰

除了新亞書院的節目外,中大學生會亦擧辦

「學制評析論壇」及「中大之夜」,讓新同學對

三四學制及基本法都得到一些初步掌握

所有的節目’差不多都推出

了 ’剩下來的,

有「也曾渡過」(畢業生聚談),當晚邀請了廿

2694

短劇。除了欣賞節目,也少不了新同學的參與。

會中段,安排了緊張刺激的「逼巴士」遊戲給大

’規定在數分鐘內’以盡多的人,逼上一座木茶

上;這遊戲最後由第六大組「反斗星」勝出。一

以往,晚會都有外來嘉賓的演出,今年,邀得「

外」樂隊爲我們表演,其中一名成員,原來是本

物理系的楊志成同學呢!當然’晚會的高潮,莫

於唱營歌的一刻’大家手持一支燃黙着的小洋燭

隨節拍搖晃着身子,場面煞是溫馨感人

由於天公不造美,翌日的戶外活動’只好退

體育館內進行,幸好’效果也未見失色,各人全

以赴,希望自己的組别能夠勝出。當晚’又安排

際關係遊戲’讓同學互相認識及了解自我。如看

P:55

壽司的咏道怎樣‘

期二第卷六十 第

中秋遊藝會後

月亮是中秋節的「主角」’雖然今年八月十

日夜是一個沒有月色的晚上,但「中秋遊藝會」

不失色’熱鬧的氣氛充滿新亞校園

ill會於農曆八月十七日擧行’由三間宿生

合辦。每年’「三宿」都會合辦一個大型活動;

年就趁着中秋佳節,籌備這個應時的遊藝會,目

是聯殖及加强宿舍生活•,安排在九月擧行’亦帶

一黙迎新的意味

遊藝會八時正開始’不過,早在六時許,籌

及攤檔負責人已在樂羣前空地佈置。八時正,在

.遊藝會正式開始

「中秋遊藝會」是變相的「大笪地」

內容如常,都是攤檔買賣及猜燈謎。這次計有廿

檔位:買小食和飮品的’例如壽司、炸香蕉、串

、涼茶等;遊戲攤位,例如「快速書寫」;賣什

的,例如衣服、飾物、書畫和手工藝品等。當然

其中還有一些攤檔,是設計得很别出心裁的

燈謎,是繁在色彩奪目的燈籠下,一排的懸

丘玉

胡瑞

樂群館梯級上,吸引了很多同學駐足。以新亞同

的聰明才智,不消一小時’所有燈謎已被猜中,

中的同學也獲贈燈籠一個。但,據筆者所觀察,

些燈謎很久才被猜中的,列如「兩山相連不相對

「坐也是坐’卧也是坐’行也是坐’立也是坐」

「四姊妹,同牀睡,各蓋被」等,都是猜字的,

知閣下可有興緻來想想謎底

當夜,筆者由節目開始時,已在會場不斷穿

往來,一邊留意同學的反應,一邊搜索遊藝會的

趣事物。正如上文所說,筆者發覺今次的攤檔,

計别出心裁。據籌備的同學透露,三宿最初是想

辦歌唱比賽的,但最後終於決定擧辦遊藝會,所

’在形式方面,於有限的範圍內,要求一些創新

玩意。這樣,在攤檔的種類方面,就要花一花心

。比較以往,今年確是少了賣小食的攤檔,並多

些畫畫、手工藝的攤子

這類的攤子有三檔。其中一檔是由一位中文

離别的一刻終於臨到。各同學齊集圓形廣場

參與閉幕禮。隨着營歌的歌聲,飄揚着的營旗亦

緩下降。各執委走到人羣中和大家握手道别’滿

是一股不捨之情。營歌唱

了 一遍又一遍’人羣也

慢的退去,五日四夜的迎新營’就此結束

這一面’是迎新營的結束;另一面,卻是大

生活的開始。誠願五日四夜的迎新營,不只是一

小小的記億’而是你去思考大學生活、計劃以後

活的起熙。「這一刻大家在大學站前’或者難免

昏亂。誰個保證美好春天,在自己要求裡面要

惜每一段片段,要愛惜大學四年!」同學們,一

:69(

0 ’ MF -上: 情:

P:56

我們的手藝如何‘

好靓挪汁西米露

3第

Wigh

t dollar

s

? 」,儼如旺角女人街的縮影

筆者訪問其中一攤檔,問他們爲什麼出來擺

,一個女孩很爽快的答:「錢!」不過’這只是

口說說而已。其實,大部份同學都只是爲着「玩

」、「調劑下宿舍生活」的,例如有一個檔子,

賣玻璃杯、筆座等的’來價跟外出差不多,沒有

大利潤,只抱着貪好玩的。另外’亦有爲了「組

」而擺檔的

差黙忘了還有一個攪氣氛的攤檔,就是「點

」,以一元爲基本,所得款項撥捐公益

意思。同學抱着結他現場唱出黙唱歌

情達意’可謂功勞不少;後來還有一批「熟人」

入一起唱’蠻熱鬧的

戰者的答案,煞有介事。當筆者拿起照相機拍照

竟被負責人拿起餐刀,裝作怒目而視,謂筆者侵

私隱權云云。原來,大家是趁機鬧着玩的

同學們的反應’初時並不十分踊躍’可能是

學仍未吃完晚飯’或者正在埋頭晴書吧。據籌委表

,當晚有電影在邵逸夫堂「打對台」,會「搶」

部份的同學。幸好,九時後,開始人頭湧湧’遊

會的氣氛也漸漸進入高潮。筆者置身於人群當中

,耳邊聽到的是一片笑着叫着的人聲’嗅着的是

陣的油煙香氣,眼前是黑壓壓的人頭,射燈映照

冒升的濃煙’血紅的日本燈籠’朦朧的月色……

種節日氣氛的感覺

人羣的嘈雜聲’除了是叫賣聲外’多是遊戲

喧嘩聲。例如「狂龍顚鳳闖三關」,桌上放滿鮮菓

餌,擲三輪飛標謂之闖三關。其中曾有同學差一

便可得獎’在旁的同學都大呼「賣賣大飽」,只

負責人以原則爲理由拒絕大家。除報以噓聲之外

大家亦作勢要拆檔,但最後都能在愉快的氣氛底

解決問題。不過,亦由於太講原則,大獎——蜜

一個,始終未能送出,不能敬到皆大歡喜來收場

另一檔「快速書寫」,玩法是用特長筆桿的

筆’在十妙內寫一個字。不要小窺這遊戲,因爲

的時候’眞要臂力腰力眼力一起運用’並不輕鬆

有的同學嘛,也不知在寫字,或是在塗鸦呢

還有較冷淸的「一擲博千金」。勿以爲有千

相贈,他們只是用口香糖、燈籠作禮物;這些禮

’似乎不能引起同學的興趣

買賣衣服的檔子,情況不弱。一班女同學拿

衣服大嚷:「又平又覯、抵買啦!要買就趁手!

其間有幾位交換生以英語討價:「Fiv

e dollars!

0的同學’以其秀麗的中國書法寫書簽,字句_

I有不少同學圍繞着,嚷着要什麼底色、配什麼色

(雖然面對着一大群人,但負責同學仍能氣定神閒

不慌不忙的在揮筆書寫。據他表示,他並無正式

師學藝,只是自己練習而已。這倒也不簡單啊

另一檔是人物素描’由兩位藝術系的同學組

。他們聚精滙神地即時爲同學素描’好像歐洲的

頭藝術家’充滿着浪漫與藝術的氣味

最後,是一個賣陶瓷的檔子。據稱,擺放出

的都是他們親手所造的作品’每件作品雖然很精

’並羸得同學的讚賞,但同學却不肯大破慳囊

還有一檔’旣非賣藝賣物,亦非遊戲,名爲

w s

r Challeng

e Free」’以挑戰同學品嗜各

啤酒的品味爲目的。負責人也很認眞的記下每位

P:57

期四第卷六十 第

會,是九月才開始工作的,在

籌委人手不足,經驗、時間皆不夠的情況下,仍

順利擧辦’並且吸引了很多同學來參加遊藝會,

十時半左右’各人都在找尋有沒有賣飮品的

子’大槪大家都叫嚷得喉乾了;可惜,這時差不

什麼東西也售光了

衆人意興闌珊’帶着幾分倦意回宿舍去;剛+

人聲鼎沸的樂群空地,此時也回復了原來的寧靜_

譚編《港日關係之回顧與前瞻,一八四五

香港日本文化協會二十五週年特集》評

son

g ICon

g

an

d Japan

: Growin

g Cultura

l

an

d Economic 英文書題..Interactions

, 1845-

1

8

7

A ISI^ecia

l Volum

e

i

n Commemon

o

th

e 25t

h Ahniversar

y

o

f

th

e Japa

n Societ

y

o

f son

g ICon

g

編者:譯汝

出版者:香港日本文化協

會 一九八八年四月出

中英日三種語文合集,大十六開本有圖表五一九頁非賣

九八七

;69:

衆所周知,香港爲英國殖民地,已有百多年

歷史。在英國長期統治香港期間,無論在政治、

濟、文化、社會各方面’香港無一不受英國的影

,擧凡政府政策的制定,甚至公務員用的文房用

,大皆來自英國。有人批評香港患了嚴重的「親

病」’只着重與英國的交往,而忽略與其他地區

家的關係’香港和日本等亞洲國家的關係之不受

視,便是顯例。其實’香港和日本的交往,最早

追溯自十九世紀香港開掉初期’香港居民羅森(

喬)於1854年隨美國柏利(M.

P :Perry

日簽訂美日商約’協助打開日本鎖國之

見所聞寫成《日本日記》’成爲近代中國人所寫

第一部日本見聞錄,可是這樣重要的歷史事實卻

爲港人所知

香港人注視與日本的關係,只是近十數年的

。香港每年對日貿易的巨額逆差、日本遊客大批

港、日本百貨公司如雨後春荀般開設、日本投資

劇增加等現象’現已成爲注視的焦黙。在香港政

督促下,已經成立「港日經濟合作委員會」(1979

年),多任港督(包括麥理浩、尤德、衞突信)

自率團赴日訪問。只着重經濟而忽略文化關係’

來是港人的通病。香港日本文化協會爲慶祝該會

立二十五週年’特邀香港中文大學tr史系高級講

譚汝謙博士鬼集豐富的論文和資料’編成《港日

係之回顧與前瞻

’ 一八四五——一九八七》一書

已於1988年4月出版。本書針對上述弊端’旣重

經濟關係,又着重文化交往,同時從歷史角度出

,檢討過去百多年的港日關係,提出實質的建議

展望兩地未來關係的發展,如香港掌故專家魯金

生所評本書爲「硏究港日關係史不可不備的參考

」 ①

本書分四大部分,分别爲:⑴香港日本文化 。

會成立二十五週年誌慶的賀辭(頁

3 14

6 );⑵

會的歷史、組織和現狀(頁47—10

0 );⑶港日

係:戰前(18451194

5 )部份(頁103116

7 )

•戰後(19&—198

7 )部分,下細分:d

&經濟關

係 6人的交流丄文化交

香港日本硏究、語言敎育現況,中外人士對港

關係的體驗和感懷(頁167—51

5 )。全書共計五

一十九頁’共收中、英、日三種語文撰寫的學術

文和資料八十六

篇 >,內豐富,規模龐大’成爲

討港日關係的空前銷著

論文作者不乏國際知名學者’其中包括香港

學校長王賡武、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敎授饒宗頓、

濟系敎授林聰標、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

汝謙、香港大學日文系高級講師原武道、北京大

歷史系敎授王曉秋、已故早稻田大學敎授實藤惠

、亞細亞大學校長衞藤瀋吉、慶應大學法學敎授

一 一

瓶恭光,和創價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陳荆和等。

於所收資料’部份雖爲轉載’大皆屬流傳數量少

又甚具史料價値者。例如1942年日本東亞研究所

P:58

-12

—期二第卷六十

據官方文獻和實地調查而編印《日本對香港的投資

——日系經濟、文化槪觀(1870年代至1939年)》

,原屬「極秘」內部資料,對當時日系集團在本港

的經濟和文化活動,詳盡報吿;羅森的《日本日記

》’原載1854年n月號、U月號和1855年1月號的

《S爾月刊》(香港英華書院發行),羅氏爲第一

位和日本官方接觸的香港人’而《日本日記》也爲

近代中國人所寫的第一部日本見聞錄;日本岩倉使

節團隨員久米邦武編《特命全權大使美歐回覽實記

——香港及上海之記》’原刊於1878年(

),記錄使團在歐美回程歸國時’遊歷香港及上海

的詳情;與及1957年6月,日本亞細亞大學中國留

學生部學友會印行的《來日三年》特刊,該刊爲日

本戰後首批外國留學生(全是香港學生)所編印,

藉此可了解當時留日實況’內有當時日本首相岸信

介等人的祝辭,和何應欽、張維_、錢穆、唐君毅

等知名人士的題字’充分反映了香港在近代中日關

係史上的特殊地位。

綜觀百多年來的港日關係’經歷了以下四個階

段.•⑴建立友誼(1845—1941 );⑵戰時緊張(

1941 — 1945 );⑶戰後恢復關係(194511964 );

⑷「日本風」盛行(1964—現在)。由於香港和日

本有着不同的歷史、相異的國情,往往成爲影響兩

地關係發展的主要因素。例如日本於開掉初期’爲

求早日達到現代化,實行超英趕美目標,香港便曾

作出重要的貢獻。例如’本港居民羅森協助美國柏

利艦隊赴日簽訂日美商約’打開日本鎖國之門;大

批本港麵飽師傅、理髮師一、洋裁等受聘日本’協助

實現城市現代化計劃;岩倉使節團等日本代表圑訪

港,學習揉合東西方的本港獨特文化;日本購入香

•促進其近代金融體制的奠立

.皆適在日本急劇現代化過程中產生,

而兩地的關係,亦於此段時期建立。1930至1940年

代,隨着日本軍國主義當道,日本向亞洲發動史無

前例的侵略戰爭’使港日關係一度陷入低潮’而兩

地正常的交往和平等關係亦因此而斷絕。又如肌年

代的今天,香港和日本在戰後經濟的急速成長,使

兩地經濟往來日趨密切;由於港日經濟發展階段不

同’日本對本港經濟的影響亦比以前增强,使港人

遂漸意識到港日關係的重要性’同時也扭轉了過去

港日關係不被重視的局面。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文獻

資料’供讀者了解兩地的關係。

本書論述的港日關係,主要分爲兩大時期.•戰

前(1845—1945 )和戰後(1945—1987 ),卻忽略

了戰時部分,這可謂本書美中不足的地方。我們知

道在過去香港和日本的交往中’曾經有一段極不愉

快的日子,尤其是日本侵佔香港時期(1941年U月 — 1945年8月)。對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香港三年八

個月,除編者譚汝謙博士的「編後語」略有提及之

外,本書並無專文探討這段慘痛的歷史’實有欠全

面。據悉,編者現已成立專題研究小組’進行全面

探討香港在日本軍統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我

們期待譚博士的研究能補足這方面的空白。

^0#金〈第一位和日本官方接觸的香港人羅向喬〉

,1988年7月況日《明報》’頁0

•留日生活黙滴女

何舜苗日本來鴻

首先要謝謝大家的慰問和林太的來信。我們三

人都身體健康,不知大家近來的工作又怎樣呢?因

爲暑假回來後’大家都跟日本寮生調了房子’我調

到下層’廖美玲和吳文紅同學則搬到一 一樓去’又因

爲爲了十二月四日擧日本語能力試,現在的功

課比暑假前的更多更難’大家有空便留在房裏「创

」書、或到圖書館去,所以見面的時間比以前少了

,但幸好每天上課的時候都在一起。

大家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談談爲期十九天的

北海道之旅。八月十七日晚上二百五十多名的留學

生集合後,大家盛着那份旣緊張又興奮的心情上船

後,我們坐的「S 0比K^丸」便在漆黑中離開海港

’向北海道南面的苦小牧出發。第一晚在船上和廖

美玲、吳文紅跟何難文同學共四人,談了個不夜天

,大家交換了在日本H個月的生活體驗;另外談到

曾來日本留學或現正在日本進修的中大同學這麼多

,大家都異口同聲的提議回中大後辦一個留日學生

會。不知各位覺得怎樣呢?十九日早上到達苦小牧

後,我們便分别乘不同的巴士到自己寄宿家庭的市

町。

我的寄宿家庭是在叫「丸瀨布」的地方’位於

北海道的北方’那兒因滿山都是茂密的樹木,也就

有個别號叫T ^tn.(綠)S町」。我的寄宿家庭

中只有「fe父人」(父親)和「fe母人」(.母

親)。扮父吞人早已退休,而打母芒人就目營旅館

P:59

期一第卷六十第 -13-

;他們有

I

I子,都因結婚了和傲事分别住在

京和扎榥’只有假期時才會回來探望他們

在丸瀨布的兩星期裡’參加了當地的歌謠祭

茶道會和盆踊0大會等’這都是一些日本臂統的

俗活動、早聽過了所以也不大爲奇’只是第一次

自嘗試,不免帶着一份雀躍的好奇心去參加

但其中最難忘的是在日本上電視。我在營光

上用廣東話向各位的日本人朋友問好,又簡單的

紹自己。從電視上看見自己的惑覺’就像眼前的

是自己,挺有趣的。北海道放送株式會社的工作

員,一行四人’本是爲

了 一個早晨節目’採訪拍

北海道各地的事物’而丸瀨布是以出產木材有名

,於是打算到山上拍攝砍樹的情況,那正好是我

留學生剛到步的第

一 一天,也就邀請我們同去。眼

一株十多年的大樹在短短的幾分鐘內被砍下來’

我看得目瞪口呆,來不及留意主持人小姐的咪高

已放在我的面前’訪問我們留學生的感想,只記

我胡亂的說

了 一句「办4;:;子」,其實,那棵

樹眞的很可憐

同屬於北海道放送株式會社的另一隊攝製隊

以留學生在日本家庭生活的情況爲題,選了幾處

方,幾個較有趣特别的家庭爲拍攝對象,我的寄

宿

家庭被選中了,而且還會在旅館逗留幾天。怎知

們剛剛到步,看見我正幫扮母各人準備晚飯,於

提出想拍攝我做料理的情況。在毫無準備下,我

現成有的材料’在水銀燈下做

了 一味「蕃舶鶴蛋

肉」,出乎意料的,我從容不迫地把做好的所謂

)香港料理」放在碟子上,可是我身旁的打母乡人

§緊張地幫我拿這拿那。那個節目將會於

U月中在

^海道播出,可惜身在東京的我卻看不到了。我也

隨那攝製除往另一位留學生的寄宿家庭訪問,於

有機會到牧場一行。淸晨六時的牧場被晨霧罩着

草原濕潤潤、綠油油’雖然有黙兒冷,但我這從

便在都市中長大的人,也不忘貪赛的多呼吸幾口

園裡的淸新空氣,那舒服怡人的感覺直fc心扉。

是一生中難得幾次的機會

除了作「勞働交流」(參加寄宿家庭的工作)

和「地域性交流」(參加當地的節目、和町民接

溝通)外,也有「學校交流」的活動。我和另一

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到了丸布瀨小學校剛建了只有

年的校舍。雖然全校的學生人數只有

一 一百多名’

校舍的設備比大學的還要先進’有滿放着電子琴

器等的音樂室,樣樣倶備的家庭科敎室、全電腦

的視聽覺敎室、寬大的體育館……其中最令我羡

的是他們的放送室’學生們可以在錄映室做節目

可以錄映,也可即時傳播到每一個課室的電視上

非常有趣。我跟四年級的學生一起吃午飯後,他

續一爲我表演節目’介紹一些日本兒童的遊戲、

玩兒和手工等。最後我們在體育館跳過土風舞後

穿過他們手牽着手做成的長險道,也就結束了這

難忘的訪問

因爲寄宿家庭的工作很忙,沒有太多時間帶

到處遊覽’而且在北海道期間,天公都不造美,

函館去的前幾天都密雲,不時下大雨’看不到北

道在最好狀態、充滿色彩的迷人風韻,但也别有

番憂戀感,那份只屬於北海道這片大地的神髓是

樣也蓋不住的,所以我也打算將來再重臨舊地。

間自己乘列車到了北海道人口數目第

一 一高的旭川

走了走,臨離開丸瀨布前打母$人也帶我到附近

網走一帶玩

了 一整天’到了寸

口 湖、網走湖、

取湖、參觀了網走刑務所、溜冰館等,大開眼界

唯獨時間有限’只能作走馬花式的遊覽

由丸瀨布坐

了 一整天(共2小時)的巴士到

函館。第二個寄宿家庭只有一位已巧歲的扮、!^1态$

人婆婆,年紀雖大,但非常健康,心境有時卻像

有抓歲的小姑娘,人開朗、又好玩,她帶我到了

館的元町公園一帶遊覽,之外也少不了乘續車上

館山腑望函館全景;第二天又跟她的朋友們一起

浩蕩蕩地到大沼湖旅行,過了輕鬆快活的一天。

館確是我喜愛的地方,對那份被異國文化洗禮後

氣氛尤其鍾愛。最後整個北海道交流也就在親善

會的乾杯歡呼聲中完滿結束了。九月四日各人滿

着不同的心情、踏上新幹線,經靑函隨道回東京

0

從北海道回來後便忙着趕功課。九月十二日

十四日參加了在長野縣擧行第

一 一次的「别科菅平

修」。今次的研修會包括

了 一個演講比賽,因爲

有好好的準備,我的成績只是中規中矩,幸而廖美

同學的一句「百聞不如一見」爲我們中大爭光了

,得了獎。另外晚上在創洒大學菅平卞、、、于一广9

只外擧行了野火會。大家都玩得非常盡興,更有

福看到高橋先生的舞姿。才發現原來外表斯斯文

的高橋先生是位名乎其實的「舞

H」呢!因爲來

長野東京需要頗長的乘車時間’所以中途停車遊

的機會很少,只是參觀了日本出名的Suntory

Whisky的釀酒場和博物館

了 ’也該在此擱筆,祝各

工作愉快

I

二 1 十月十一

P:60

-12 - 期四第卷六十 第

i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有限公

27

第册屆理事會會務報告(八七

I八八年度)

校友通訊錄之計劃,於出版通訊錄時代

廣吿不少於五千元

g八八年六月理事會通過捐款二千五百元

母校作爲籌備出版校友通訊錄之部份郵

永久會員:二百六十一

普通會員:一百三十

合共••三百九十一

宋震

⑵顧問團

李介

唐端

趙達

夏仁

⑶出席母校校董會代表

李金鐘’香樹

⑷出席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代表

首席代表:關彩

代表:袁慧珠’鄭覺仕’李燕’葉漢

二、會員人數:(截至八八年七月四日)

⑴八七年九月母校校慶本會派代表出席茶聚

晚會’並致送蛋糕’氣氛熱鬧親切

⑵李金鍾連任本會出席下一屆母校校董會之

⑶中大校友會聯會張煌昌學校在各校友之大

支持下,已於八七年九月於沙田顯徑邮開

0

⑷八八年六月中敎統會第三號報吿書發表後

中大敎協及中大校友會聯會均支持中文大

堅持學術自由之立場,各校友以個人名義

款支持護校行動’李金鐘校友慷慨捐款港

壹萬元正,又六月二十六日在邵逸夫堂擧

之集會師生校友出席人數達三千人

⑶一九八八年爲中文大學廿五周年校慶,中

校友會聯會及校友事務處將於十月十五日

麗晶酒店擧行中大銀禧紀念餐舞會,本會

席餐舞會籌委會之代表有香樹輝’李介明

李金鐘’袁慧珠’關彩華

⑶一九八九1爲新亞書院四十周年校

g八八年一月理事會通過盡力協助母校出

⑷八八年五月去信母校林聰標院長反映校

之意見,提議藉四十周年校慶將人文館

名爲君毅館,樂羣館改名爲介館,以

念創校功臣唐君毅先生及張不介先生

⑶應母校粱偉賢輔導長之邀請,本會派代

出席母校四十周年校慶紀念餐舞會之籌

委員會,並建議同時籌備校友日事宜’

表爲李介明’趙達榮,袁慧珠,香樹輝

關彩華

⑷紀念四十周年校慶各項活動的籌備工作

已展開’本會希望校友捐款支持各項活

之經費

£八八年六月十一日母校畢業禮’關彩華及

金.鐘出席典禮,校友會並致送畢業賀唔予

屆畢業同學’同時邀請他們出席七月九日

、康樂话動

⑴單月午餐例

逢單月第一個星期三中午假金鍾統一酒樓

行,由香樹輝主持

⑵綱球活

母校綱球場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四時借出

校友使用,會員可與蕭錦源聯絡

⑶八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本會理事及顧卧宴請

P:61

2701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有限公司

收 支 表

1987年4月1日至1988年3月31 日

永久會員會費

普通會員會費

利息收入

其他收入

HK$

7,000. 00

1,600. 00

5, 977.02

730. 00

HK$

15,307.

支出

文具印刷

校友通訊

賀母校校慶

會員大會茶黙費

新春團拜

郵箱租金

中大校友會聯會會費

校友營

其他支出

314.20

,022.50

460.00

570.00

,200.00

220.00

,000. 00

300. 00

902.00

800.00

本年度盈餘 ,518.32

資產負債表——198843月31 曰

資產:銀行存款一

儲蓄

來往

澳洲元(註)

預付款項

HK$

185.20

10,944.40

52,831.33

63, 960. 93

510.00

64,470. 93

HK$

上期滾存基金57,952 .

本年盈餘 6,518.32

64, 470. 93

(註)澳洲元計至88年3月31日共有AU $ 10, 024. 92以5. 27成本價入

賬共爲52, 831. 33。如以88年3月31日之5.73計共有57, 442. 79

。即有4, 616. 46因未党現而未入賬。

期一第卷六十第 -13-

校林聰標院長及粱偉賢輔導長

⑷八七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大校友會聯會周年

舞會於希爾頓酒店擧行’邀得高錕校長爲

禮嘉賓,出席人數衆多,氣氛熱鬧

⑶校友會及母校敎職員聯合辦之新春團拜於

八八年二月二日假何文田新光酒樓擧行’

加者百多人,場面熱鬧’校友會邀得校友

務處溫漢境主任及其他院校校友會之代表

g八八年中大校友會聯會主辦之校友夏令營

於七月二十三日於湯若望宿舍擧行’校友

五、學術活動

爲秉承母校發揚中華文化及溝通中西文化的

使

命’校友會打算每兩個月擧辦一次文化講ffi

邀請本港及海外學人主持,首次講座原定於

月二十五日擧行,後因六月二十六日集會之

而取消’校友會謹此致歉,上次講座之日期

詳請容後公佈

.財玫報告

會長:關彩

秘書••李

九八八年七月九

P:62

揚美琪領取水運會女子組個人全場冠軍後攝

270 2

-14 - 卷六十第 除了校內比賽,楊同學亦多次

表中大參加兩大、大專及學聯水運

,均得到理想的成績,她並曾於八

到女子個人全能冠軍獎

——八七年度兩大體育節水運會中得 。

此外,楊同學熱心於推廣校內

育活動,曾任多次新亞水運會籌委

、楊同學在中學時代曾是校內風

組成員,然而升上大學後已漸疏於

習。除了運動外,她亦對創作甚有

趣,曾爲電台撰寫廣播劇

〔四〕潘健伯爲本院歷史系

年級同學。他自八六年入學以來,

入選本院多項球隊代表,且是本院

中大田徑隊隊員。在田徑方面’潘

學尤擅長於三級跳遠及跳遠,至今

直保持着優秀的成績’在校內、校

張觀风先生體育書券獎膺選人簡

〔一〕黃美琦本院新聞系三

級同學。在大專杯某場賽事’比賽

開始了五分鐘’中大隊只有五人到

,僅足夠比賽人數。開賽後比數是

七比零’雖然落後十七分’隊長黃

琦和中大女籃各隊員,從未想過放

。不久其他隊員陸續到場,最後,

們以頑强的鬥志,終於反敗爲勝,

入決賽……

中大女籃今年重奪失去多年的

專藍球賽冠軍,身爲隊長的黃美倚

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田徑方面’去年亦是黃同學豐

的一年。在全季的校內、校外比賽

,黃美琦勇奪所有二百米及四百米

林聰標院長勉勵揚美琦要再創佳

牌’共五次打破大會紀錄、八次改

自己的成績

她感觸地說:「在大專田徑賽

,中大運動員寥寥可數•,雖然比賽

中大擧行,但前來呐喊助威的同學

絕無僅有。」在大專田徑賽中,中

仍能得到團體季軍,可見她的功勞

今次已是黃美琦第二次獲得此

項。她三年前曾代表中大到南京參

全國大學籃球賽;同年八月,代表

港大專到日本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

•’前年以交換生身份留學日本期間

在一個校内藍球賽中,以出色的

演,壓倒其他一百二十多名運動員

獲得「優秀選手賞」。她亦是去年

專藍球聯隊隊長、三屆大專隊隊員

中大女籃隊長及田徑隊隊員

〔二〕梁志和本院藝術系三

級同學。梁同學是現任中大游泳隊

除長,曾帶領中大游泳隊連奪兩屆

專及兩大水運之男子團體冠軍

於去年之新亞及中大水運當中

粱同學均全以破紀錄之成績’奪得

面金牌之多,並且同時獲得男子全

冠軍的榮譽。在四角水運會中’亦

得五項冠軍’兼且打破大會紀錄,

且奪得冠軍

梁同學習泳务年,去年曾代表

港出席於南斯拉夫擧行之世界大學

運動會。課餘時間,除了參加游泳

練外’梁同學亦非常喜愛看電影及

音樂,可謂動靜皆宜

梁志和去年參加在南斯拉夫舉行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時留

〔三〕揚美琪本院新聞系四

級學生’爲本院及中大游泳隊主力

員之一。楊同學於一九八五、八六

八七年度連續三次奪得新亞書院水

會女子個人冠軍’擁有三項個人紀

。她並於八七年度中大水運會得到

子組個人全場冠軍。在八七年度的

大四角水運會中,楊同學代表本院

賽,奪得五面金牌,新亞能在四角

運會中榮膺四連霸,楊同學功不可

P:63

卷六十第 一 15-

’屢獲冠軍,並曾破多項紀錄。因

.,他臝得「中大彈弓人」的美譽

而潘同學於田徑場上並非單以

跳力見長,他在中、短距離的賽跑

’也有傑出的表現。他曾獲新亞及

大陸運會的個人全場冠軍,亦是現

南華田徑隊隊員

他在體育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

除了田徑以外,他亦是本院藍球及

球隊員。要在體育上有優秀的表現

平日勤於練習的工夫是不可缺少的

潘同學亦深明其中的道理。因此,

日有計劃的操練已成了他生活上的

部份

潘同學除了積極地參與體育運 。

外,更多次協助籌辦本院的大型體

活動,這次他獲得張觀鳳先生體育

券獎,是他於體育上努力的成果

;70:

敎職員聯證會畲

新亞敎職員聯誼會於十一月二

五日選出一九八八丨八九年度理事

,其成員如後

副主

康 樂

劉可復先

喬健敎

周突希先

梁榮斌博

簡倩如女

•張端友先

金聖華博

林益來先

本院大事

(一九八八年十

+

九八八年度)

敎職員聯證會週年會

七日/

十八

類學系喬健敎授署理

長職務

「文化晚餐聚談」’

請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學家王堯敎授主講:

西藏與藏學漫談」

「明裕訪問學人」中

科學院上海硅酸®研

所副所長中國計量測

學會熱物理委員會副

任奚同庚敎授主講:

中國空間飛行器熱物

研究的概況」

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

「明裕訪問學人」倫

0

大學經濟及政治硏究

人類學講座敎

lesso

r Mauric

e Bloc

广

十九

廿三

潘健伯有「中大彈弓人」的美

謇 林聰標院長休假赴南

請光大集團董事長王

英先生主講:「中國

放改革和香港安定繁

」0

第二十五屆陸運會

「明裕訪問學人」中

大學醫學院骨科學系

天琪敎授與上海第九

民醫院繞形外科學系

克戎敎授主持研討

“Symposium §

Shoulde

r F^roblem

\" o

廿六日上海復旦大學管理科

系陳時中副敎授訪院

本院網球會擧行一九

八/八九年度雙打比

0

廿八日馬尼拉亞洲發展銀iCMr.

ro. Hospypnqurp

r

o Sum-ye

e

院 o

本院歷史系前系主任牟

孫敎授不幸於十一月十九日

法國醫院病逝’積閨亨壽八

四歲

牟潤孫敎授於一九五四 。

受聘加入本院爲文史系系主

敎授,並兼任新亞研究所導

。一九六三年榮陞歷史系講

敎授兼系主任;一九七三年

休。牟敎授從事文化敎育事

凡數十年,桃李滿門;對於

國歷史研究造詣頗深,並著

許多史學論著,代表作《注

,尤其影響深遠,

今爾溢然長逝,本

同仁謹致無限哀悼

P:64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_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DECEMBER,

CONT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Literature in

China\" by Prof. Zia Zhi-fang

Postscript to the 1988 New Asia Orientation

Camp by Miss Woo Shui-kwan

Postscript to the Mid-Autumn Gala by Miss Yau

Yuk-chuk and Miss Woo Shui-kwan

A Review of Hong and Japan: Growi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 1845-1987 一 A

Special Volum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Hong Kong,

Ed. Tarn Yue-him by Chi Lun

Life on a Japanese Campus: Letter from Miss Ho

Shun-miu

Report of the 30th Committee of the Alumni of

New Asia Coll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 Ltd. 1987-88

Balance Table of the Alumni of New Asia Coll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

Ltd., 1987-88

Recipients of the Cheung Kon Fong Physical

Education Award: A Brief Introduction

Message from the New Asia Staff Association

4th Nov.

7th-12th

10th

nth

16th

MAJOR EVENTS

(From 1st November to 30th November, 1988)

of the Board of

Association was held.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attended an academic co

Korea. Dr. Mun Kiii-chok,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erved as Acting

Head during the period.

A dinner/cultural talk was held. Professor Wong

Yau, a Tibetologist from the Cultural Institute

China, delivered a

Discussion\".

Professor Xi Tong Ceng, Deputy Director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of Academia

Sinica and Vice-President of Thermophysical

Committe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a New Asia Ming Yu Visiting

\"Thermal Physics Studies of

Space Vehicles in China’’.

The Fourth Meeting (1988/89)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met.

Professor Maurice Bloch,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19th

23rd

26th

held. Mr.

of

Co.

Reformation

Stability in Hong

The 25th Athletics Meet was held.

Professor Dai Ke-jung, of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at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in Shanghai and Professor Ho Tien-chi, of the

Department ot Orthopaedics of Dr.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in Guangzhou, both New Asia Ming Yu Visiting Fellows,

jointly chaired a symposium on \"Shoulder

of the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of Fut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I of the Staff Tennis Club, a

i doubles was held.

Mr. B. Hosayanqura and Mr. Lo Sum-yee,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 Manila, visited

the College.

期五第卷六十第

P:65

期五第卷六十 第

日五十月一年九八九一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 香

品 賣 非

日本人的信

第二九

二 次雙周會s®

^ ‘

譚梶

謙昇

譯講

2705

在今天這樣隆重的場合’其實我不知道應該

論哪些話題才好。今年夏天’我的一本小書《日

人的信仰》,由東京中央公論社出版’而且收入

「中公新書」系列’所以我想就這方面的事情談談

提起日本人的信仰’日本人自己也感到妙不

言。首先’讓我們看看日本政府文化部有關宗敎

統計數字。根據一九八四年的統計,日本各種宗

的信徒人數如下

神道(日本固有宗敎

) 九千五百五十萬

敎 八千二百七十萬

基督敎、天主

敎 一百一十六萬

其他(天理敎、生長之家等)

三千七百七十萬

合計二億一千七百一十萬人。奇怪的是.•日本總

口只有一億二千萬人

爲甚麼會變成這樣的呢?理由是

• •假如

A

家有五人’他們大概都會成爲住宅所在地的地方

社的信徒,成爲日語所稱的「氏子」(Ujik

o )

亦即算做五位神道的信徒。

A君的家庭很可能自

以來都是佛敎某一寺院的檀家,這間寺院當然也

把這五個人算作信徒。如是者

’ A君家五人都被

覆計算兩次。此外’如果

A君家中的某一小孩子

基督敎(天主敎)學校讀書’很有可能被視爲基

敎(天主敎)敎徒’亦即被重覆計算了三次。這些

字都由每一宗敎向文化部報吿’而文化部把全部

字合計,因而得出上述的統計數字。好像

A君家族

樣的例子’並非稀有的例子’在日本是十分常見的

神道的英文名稱是Shintoism,佛敎是Bud

-

o^^^l,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宗敎。在外國人看

’同一人兼做Shintoism

及Buddhis

m ,這是不

思議的事。西方人可能會以爲日本人瘋狂,

\"Yo

u ar

e crazy\"。說實在話,我們可以說日

人都有黙兒瘋狂’但並非十分瘋狂

都會暫且不提,只要我們到鄕間一行’就知

今時今日依然每朝都有人在神社的神棚黙燈,以

在佛壇上香膜拜。這是一般性的景像。如果刻意

探索這種景像,實在太多了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日本人這種奇妙的信仰態

呢?這就是我哪本小書的主要課題。不過,這並

是說我能徹底地解決所有問題。有些只是臨時想

的問題’有時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甚至不知道甚

時候才有着落。我相信有些地方’不管我們用甚

原理和方法,也是無法解明的

其中一條線索隱藏於這句誇語內:「三歲定

十」’意思是三歲小孩子的性格維持到老年也不

,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相信中國也

類似的

A;&語。由於時間關係,在這裡不能詳細解

這句誇語’但據說可以用生物學去證實這句諺語

含義。我的一項預測是’這諺語顯示了個人的精

形成過程,而且適用於民族的精神形成過程。在

下的篇幅,我們將用實證方法去驗證上述的預測

時間的限制不容許我詳細論說,我不妨簡單

接地先行說出我的目的:根據我個人先後三十次

外調查研究所得,可以創製一個新的諺語:「民

也是三歲定八十」(民族

S

0

S魂百)

用較爲學術性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個民族的固

宗敎,即使與其他宗敎接觸也不會輕易地消滅’

是做爲原始之靈魂深深地潛藏於民族的心底,改

了原來的形態’與新形勢共存。」這是一項假設(

Operationa

l hypothesi

s )。稱之爲假設’因爲

像沒有甚麼根據,也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去驗證。

過’這種現像存在於人類活動的世界上,把它放在

M

刊 月

P:66

卷六十第

2706

神科學的範圍內來處理’畢竟難以說成一項假設了

不管怎樣’我們如何看待經過上述歷程的日

人的信仰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最好是探討

本民族所謂三歲時期的靈魂。有人可能會問:「

族三歲時期是指甚麼時期?」、「民族的定義是

麼?」等等。這些問題都不易解答’現在我們不

籠統地說,日本民族三歲時期是指「這個民族與

族文化交流以前的時代」

接着而來的問題是:日本民族三歲時期在甚

地方表示出來呢?結論是《古事記》這本書。達

這個結論,我們是經過一番必要的論證手續的。

如,《古事記》成書於公元七一二年(唐大極元

),而佛敎傳入日本始於公元五三八年(梁大同

年)。兩者相隔一七〇餘年,《古事記》有無受

佛敎的影響呢?是否眞的可以通過《古事記》去

溯日本民族三歲孩提時期的事情呢?《古事記》

另一本日本古代史書《日本書紀》(成書於七

年)有何關係呢?這些問題必須澄淸。現在’我

不能在這裏

一 一澄淸和交代這些問題,但我認爲

些問題都已被澄淸’故此可以說:我們可以在《

事記》探索日本民族初期的靈魂

我們終於知道’日本人的信仰可以在《古事

》一書探索。但是,所謂「日本人的信仰」’其

圍實在十分寬廣。廣義上說,從宇宙觀到世界觀

人生觀,都是宗敎的思惟’也都是信仰。在這裡

們不能逐一細釋有關的問題’我只想集中解答這

大問題:「神是甚麼?

在這裡我並不打算朗讀整部《古事記》,査

日本人的祖先如何解答上面那個問題,因爲這是

項大工程!我只能引用先賢的研究。談到先賢的

究’首屈一指的是本居宣長(一七三〇〜一八

)的《古事記傳》四十四卷。這是本居氏經歷三

五年的研究結晶,可以說獨步古今。本居氏認爲

古事記》並非用漢文書寫而是用和文(日文)書

,這件事本身就値得重視’因爲就在豐富的古代

文用語中,我們可以把握「古心」——古人的眞

。本居氏這番話我完全同意,故此我認爲可以從

古事記》探索日本民族三歲孩提時期的靈魂

《古事記傳》一書如何解答「神是甚麼」這

問題呢?本居宣長認爲這是一個難題’他說:「

尙未想通神這個名稱的意義。」(迪微AJ申卞名

lis、产」思

U

f。)我們無法確切知道他的意思

後來,他又說:「凡是具有不尋常的美德的、以

可畏的能力的就是神。」(何、尋

、可畏迪微AJ11

^n.。)要言之’對日本人來說,神是沒有特定

像的’只要是不普通、具有美德、令人敬畏的東

西

’都可稱神。爲使大家容易明白,我們用人來擧

說明0普通的人不是神,想要成爲

§ 一定不是一

普通的人。那麼’甚麼人是普通的人呢?我認爲

通人都是egois

t (個人中心主義者)。比起任何

物來’我們都覺得自己最可愛。這是普通的現像

?這可不能升級爲神。爲世界、爲世人而捨棄自

、盡心盡力的人才能成爲神。在日本,神多得很

日本人對神有這樣的理解,所以對他們來說,佛

的菩薩、天主敎的God及耶穌等都是神

今日,日本人拜神拜佛,也信奉天主敎基督

的神’兼容並包,就是日本民族三歲孩提時期孕

的靈魂所發展出來的。今日的演講,承蒙費神淸

捤村界

賞植

本期要

①日本人的信

②論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與開放性n

I中國新文學對傳統文學

,革新與繼承關係的考

③新亞書院第廿五屆陸運會後

大學金消

@交換生計

⑥亞大代表團活動日

@亞細亞大學代表團名

{^、校友陸德富先生、趙達榮先生

⑨前院長錢穆先生賀

⑩ Concludin

g remark

s Dr

. Yue-hi

m Tam

® A Speec

h Delivere

d b

y F^rofessor

Hisa

o ICimura

, Chairma

n o

f th

e com

-

mitte

e o

n Internationa

l Studen

t mx

change

, Asi

a Universit

y F^ro

L Hisa

o ICimura

®

> Speec

h Delivere

d b

y F^rofesso

r Ka

jimur

a zoboru

, A Truste

e an

d Hea

d of

0

叫 th

e Delegatio

n o

f Asi

a University

F^rof

. Kajimur

a Noboru

®

> Messag

e fro

m th

e Presiden

t of

Asi

a Universit

y F^rof

. Sinkich

i mt

®openin

g Remark

s b

y Professo

r Tzong

-

^^p

c Un

, Hea

d o

f ze

w Asi

a College,

a

t th

e Cocktai

l Part

y hel

d o

n Decem

-

ber

, 198

8 i

n Celebratio

n o

f th

e 30th

Anniversar

y o

f th

e st-xien

t Exchange

F^rogramm

e betwee

n Me

w Asi

a College

a n

d Asi

a Universit

y F^rof

. Tzong-bia

u Un

P:67

2707

期五第卷六十 第

論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與開放性

——中國新文學對傳統文學的革新與繼承關係的考察 賈植

李金發的詩’與當時

i上流行的「明白如話」

胡適之體’行雲流水的小詩以及充滿哲理的說敎

白話詩都不一樣,他的詩中一個個意象之間’缺

內在的聯繁,使人_來不大好懂,所以他把這

力圖使東西文學溝通起來的嘗試也失敗了,但其

熟悉中國古典詩歌的人一定知道’中國有一部分

典詩詞也有將一連串彼此獨立的意象陳列於詩中

不用邏輯’不用聯繁,只是借各種各樣的感覺形成

首詩的總體氣氛,譬如唐代詩人李賀,有些詩就

這樣的0

古典文學對新文學發生影響是在二十年代末

那時候有一批詩人都從晚唐詩風,從李商隱、杜

、溫庭簿等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婉約、含蓄、朦朧

ff情方法,並將這種方法與歐洲現代主義詩歌的某

些特黙揉和在一起,形成

了 一個特殊的創作現象

這部分詩人並不是屬於同一個地區,或者同一流

的,他們有的在北京的高等學府裏執敎或求學,

®至、瑪文炳、何其芳等等,也有的在上海文藝

從事創作’如戴望舒等,因此可以把他們的出現

作是新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這些

中間’馬文炳(即廢名)也許更典型一些。我們

據現有的資料肴,馬文炳所接受過的西方文學影

’主要是英國哈代,喬治•愛略特等人的田園鄕

小說,而中國古典文學對他們的影響更爲深刻一

,他有意模仿陶淵明、王維等人的田園山水詩的

界’並把這種境界注入到小說創作中去,在這兩

面的影響下,形成了他最初期的田園ff情小說的

色。可是到

一 一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他的創

路子越來越怪,連續發表了兩個中篇《橋》和《

須有先生傳》。這兩部作品在中國國內都是以晦®

的著稱’但在近年却越來越受到創作界的注意。

這兩部作品裏,作者完全拋棄了小說外在叙事形

的邏輯性與連慣性,而力求表達出寄寓在創作中

內心世界的絕對自由與眞實’尤其是最後一部小

,有個别章節與西方現代意識流的作品十分相似

但我們現在却無法證實瑪文炳是否讀過喬伊斯、

爾芙等人的作品’唯一能確證的是,他曾經很深

地研究過佛學,很可能是禪宗的一些思想。對他

創作發生了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審美傳達上又

到了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某種暗合

我剛才說了,媽文炳所代表的創作傾向,在

文學發展過程中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但由

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的關係,以及當時左翼文學制

着文學發展的主流影響,這種政治意識比較淡薄

浸透着古典美學境界,以晦®、含蓄、朦朧文風

主要特徵的創作,未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相反

中國文學中另外一種對傳統文學繼承方式倒是有

更爲强大的生命力。那就是有一批作家由於出身

境的緣故,與社會下層流行的民間文學保_深

的關係,當他們從事創作時’這種文學修養開始

覺地流露在作品中’成爲他們創作的主要美學風

。這種現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得到了迅速發展。

是因爲當時的作家都意識到文學應該爲民族救亡

務,應該成爲向民衆宣傳的武器。他們探索着一

盡可能地被人民羣衆’尤其是廣大文化落後的農

所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就有必要對下層

衆、農民的美學趣味和愛好作一番研究。一些來

民間的藝術家(如趙樹理、李季等)有了用武之

。他們從民間的傳統文藝形式,如民歌、秧歌、

書、梆子等文藝樣式中尋找健康、活潑的民間表

情緖的方式,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獲得了成功

這條道路,後來長期以來被我們理論界認爲是民

化的道路

如果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

現,使中國新文學與民間文學相結合的道路,正

映了五四新文學長期以來所追求的一個目標。五

初期,新文學的倡導者們就提出了「平民文學」

社會文學」的主張。要求文學爲人生服務。提倡

話文學的宗旨之一,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通俗化

來打破文學被責族官僚所壟斷的局面,使文學眞

地爲普通人民所接受、所擁有。可是IHIi情況正

反,由於新文學的倡導者們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新

表現形式(是指語言規範與叙事模式),使廣大

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市民都無法接受它們,新文

成了知識分子的文學;而被新文學所攻擊、所批

的舊文學(如代表着市民趣味的駕鸯蝴蝶派文學)

,却轉移了陣地,成爲通俗文學而在下層市民和

民間廣泛流傳。新文學要與這一批擁有大量讀者

傳統通俗文學作較量相當艱難,自二十年代末開

,新文學作家們就一次次倡導「大衆文學」,討

如何使新文學深入民衆,眞正地起到爲民衆服務

作用,魯迅、瞿秋白、茅盾等著名作家、理論家

發表過很好的意見。但是由於當時條件尙不成熟

這些討論基本上都沒有收到什麼實際的效果。抗

爆發’爲這種結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實際上’

四十年代民族化的道路上,新文學與傳統的民間

學都作了適當的讓步:新文學減少了歐化的因素

減少了「五四」以來已經成爲新傳統的西方文化

P:68

期五第卷六十 第 ^素;傳統的民間文學改變了原始粗劣的藝術形式與 I部分地剔除了封建性糟粕。它們雙方在寬容精神下 (得到了新的融滙’形成了中國新文學的第二®段。 但是這一種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繼承關係又不 是沒有缺陷的’它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其一,即 使在民族解放戰爭最高潮時期’就有人注意到這種

現象內部所存在的偏向,即有一種理論,人爲地把

五四新文學中的歐化因素與民族形式對立起來,以

爲唯有民族形式才是新文學的「中心源泉」,借着

肯定民族形式,全盤否定了五四新文學的傳統。這

種理論雖然遭到過以胡風先生爲代表的進步批評界

的批判’但在以後幾十年的實踐中’仍然留下不小

的影響。民族形式決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一定的

形式只是具體思想感情的符號,民間文藝在四十年

代的廣大農村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與這種形式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在低下的生產關係中所形成

的封建性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有關係。如果一味

地頌揚’而不是批判地繼承傳統的民間文學營養,

那就有可能降低新文學的素質。其二、它在利用了

民間的傳統文學的冋:時’沒有注意到對其他古典文

學也作同樣的批判繼承,而是把民間文ti作是唯

一的民族傳統,這就縮小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範圍,

以片代全,使後來幾代作家在古典文學以至整個傳

統文化的修養方面變得十分貧乏。這一種片面就同

前一種片面吸取晚唐文學的傾向一樣’都不可能使

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意義得到眞正的復興。

(四)

我們對中國新文學同傳統文學的關係的描繪,

大致勾勒了 一個略圖。這當然是很粗糙的。因爲這

是一個十分複雜,而又必須作深入研究的課題,如

果要認眞探討的話’幾乎每一個重要的中國現代作

家都與古典文學具有複雜的淵源關係,這顯然不是

本文所能勝任的,好在國內近幾年來,對這方面已

經有一些學者在進行研究了。在對魯迅、郭沫若、

茅盾、周作人、胡適、老舍、巴金、沈從文、林語

堂等一些重要作家的研究中,也多有涉及到他們與

傳統文化關係的論述。據說有的出版社還將出版有

關中國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關係的專集。我這篇發

言充當一個拋磚引玉的角色,以期在這個課題上有

更多更新的成果出現;同時,我也想憑借對這個題

目的一些初淺的探討,來說明一個在比較文學研究

理論上値得注目的問題;在一個民族文學內部,由

於歷史形成的差别,它們之間的可比性在實際上是

存在的,因此,也就有比較的價値和意義。

注釋

①郭沫若:《中國文化之傳統精神》’《創造周報

》第二號,一九二三年五月。

②參看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平人文書

局,一九三二年九月初版。

③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原話是:「仿

佛大大小小紅紅綠綠一串珠兒,他却藏起那串兒

,你得自己串着瞧。」

本院大事記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

+

日本亞細亞大學代表團抵院訪問慶祝

本院與亞大交換學生計劃三十週年紀

念0

本院與敎職員聯證會設茶會歡迎亞大

代表團。林聰標院長與亞大代表梶村

昇敎授在雲起園主持植樹儀式。

本院假沙田麗豪酒店設晚宴歡迎亞大

五日

至八日

代表團。

第二九一 一次雙周會邀請亞大代表團梶

村昇敎授主持紀念演講,講題爲:「

日本人之信仰」。

欵待亞大代表團前往深圳一日遊。

亞大\\新亞在港校友設宴歡迎亞大代

表團。

亞大代表團結束訪問行程返日。

林聰標院長休假赴漢城出席學術會議

,邀請閔建蜀•署理院長職務。

十六日院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

本院敎職員聯誼會擧辦冬至曁聖誕聯

歡茶會。

十九日

至廿四日林聰標院長休假’邀請喬健敎授署

理院長職務。

廿七日歡宴出席法住文化學院擧辦之「唐君

P:69

期五第卷六十 第

2709 )

新亞書院第廿五届陸運會後

記 陳倩君林素

「更快、更高、更强」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口

,而這一句話亦正好總結了第二十五屆新亞運動

的美滿成績

今屆的新亞陸運會於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九

假中大夏鼎基運動場擧行。此次陸運會有着雙重

義:二十五年是個不短的日子’踏入「銀禧」,各同

更力創佳績;加上今屆新亞學生會再度參與籌辦

作(上屆只靠熱心同學推動),使工作得以更順

利 運】

雖然連日下雨,但十九日當天卻風和日麗,

幕典禮於早上九時三十分擧行。當運動員齊集運

場上的草坪後,升旗禮便開始。隨着旗幟緩緩上

,全體亦同唱新亞校歌。接着_聰_長致詞。

說新亞陸運會能順利擧行是學生會幹事同人及院

支持的成果。而新亞同學五年來在中大陸運會中

得到極佳的成績,寄望今年也不|外,爭取「六

霸」的®。在大會主席薛证淸同學致詞及男女運

員代表宣誓後,第

一 一十五屆新亞陸運會便正式開

0

開場第一炮便是今屆首創的四百米熱身圏’

項目最矚目的地方是由林院長及各老師等帶跑,

學們隨後,完成者均可獲得一個精美的鎖匙碎銀

,以示鼓勵-。由於當日天朗氣淸,溫度適中,所

幾乎所有運動員及工作人員都在紅色的跑步徑上

馳。二百多人帶着輕鬆的心情享受着參與的喜悅

與其後緊張的比賽成一强烈對照,亦爲今次陸運

展開

了 一個令人振奮的序幕0

事後本刊記者訪問了林聰標院長及梁偉賢輔

長。林院長謂這是他第一次在這新建的跑道上跑

跑畢全程是一件樂事。原來林院長喜愛打網球,

網球在中大亦很普遍,水準也不錯。最後他表示

喜歡這項目,並寄望新亞同學能在陸運會中維持

梁偉賢輔導長雖在熱身圏中一馬當先,但他

對自己表現感到不滿意。平日梁博士喜歡游泳’

在下水前,必到池邊繞圏跑步。可能是日子有功

梁博士確實跑得狠快很有勁

比賽終於十時開始,女子給球、男子鐵餅及

子跳高是首先擧行的項目。令子振奮的是,兩項

亞新紀錄——男子鐵餅及女子跳髙均在不久後產

。値得一提的是女子跳高參加人數只有兩人’在

勵互勉的情況下,兩人均能打破大會紀錄,最後

軍林宛筠同學更能創下一米五零的佳績,實在可

可賀

各項賽事分上、下午進行0場內雖有救護人

0

駐守’然可幸沒有勞煩他們’各項賽事均在安全

守規及富體育精神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嚴賽

各個人項目完畢後’系際除四乘一百接力及

一 一百接力賽把陸運會推至高潮。雖然場內觀衆

落,只有兩系派出啦啦隊,但賽事緊湊,就是非

內同學亦有爲場中參賽者打氣。十乘二百接力賽

信是中大獨有的,把各系合作精神發揮得淋满盡

,更襯出一片熱鬧氣氛。最後四乘一百接力賽由

工隊奪魁’而十乘二百接力賽則由歷史系獲得冠軍

今年陸運會可謂戰績輝煌,刷新了四項大會

錄,名符其實的「更高」、「更快」,「更强」。地理

的林_同學以一米五零創下女子跳高新紀錄,化學

的黃建平同學在五千米長跑中亦以十七分四十六

打破了去年他持的大會紀錄。生物系的梁漢釗同

更刷新了男子鐵餅及錯球兩項紀錄,而前者更是

持達

一 一十五年之久的新亞紀錄,可謂臂力驚人。

屆陸運會的男子全場總冠軍由囊括三面金牌的潘

侶同學奪得’女子全場總冠軍則是三金得主林宛

同學。男子系際冠軍是化學系’而女子系際冠軍

工管系。系際團體總冠軍是工管學院。啦啦隊冠

是生物系,亞軍屬社工系

P:70

2710) 烈日已去,暮色漸濃’陸運會亦到達尾聲。

串頒獎典禮過後,又是閉幕典禮的時候。隨着旗

徐徐下降,七個多鐘的陸運會亦宣吿結束。但時

不是被形容作一巨輪嗎’明年滾動到同一點�時又

是下一屆的陸運會了。好吧,第二十六屆陸運會

氺花絮

生物系所組成的啦啦隊準備充份,在早上八

多陸運會未開始前已到達會場。他們更準備了草

、鼓及以藤圏、膠袋及竹枝所造成的「龍」吶喊助

之用,乍看還以爲是龍舟競渡哩!不知他們是否

雨水情有獨鍾,除龍象徵帶來雨水外,更大唱求

舞式的「求勝歌」,唱畢一節總往下一拜,落力

隊友打氣,t e楼乎生物系_得啦啦隊冠軍及全場

冠軍了

* 社工系的啦啦隊雖然人數比生物系少,但其

量也絕不「輸触」’皆因他們準備

了 一個擴音器0

此外,社工系更每人手執一枝用桃紅色紙造成的

運星,予人溫暖可愛之感,不失社工愛心本色

•兩隊雖勢均力敵,但始終生物系準備較足,

且花招百出,計有唱歌、喊口號、跳舞、擊木、

鼓甚至舞龍,還向司令台敬禮,所以最終以數分

微勝出。雖然社工隊屈居亞軍,但啦啦隊功用在

振奮士氣,這目的相信兩隊也達到了,實在「勝

貧理,雖敗猶榮」

* 今屆陸運會友情洋溢,除了女子跳高兩位選

惺惺相惜外,女子鐵餅的冠、亞軍也是就讀同一

學,兩位選手皆爲對方成績感到高興哩

* 友情洋溢的另一面是緊湊的賽事。女子二百

短跑決賽鬥得難分難解,衝線時裁判也難定勝負

幸好有電子攝影機幫忙,才能分出冠亞軍

* 今年大會的工作人員’除了裁判員之外,還

大批的助理裁判員,助理裁判員的工作是協助裁

打黙場中一切事務,例如跳遠的助理裁判員負責

平沙池;可謂勞苦功高,此批助理裁判員多由一

級修讀田徑組的同學自願出任,本刊記者訪問他

工作惑受時,他們大都表示非常享受這份工作,

得不算是太辛苦;再者,他們雖然不是參賽者,但

能感受到運動會那種熱鬧、緊張的氣氛

* 今年運動會中,最少人參加的是男子撑竿跳

只得一人參加,參賽者乃工商管理系的聶經緯同

,他表示不滿意自己當天的表現,認爲達不到自

的水準,並且投訴學校賽前根本沒有場地設備給

練習

* 工商管理學院獲得團體組冠軍,商管系同學

爲他們之所以獲獎全憑他們衷誠的合作,但亦有

云工商管理學院人多勢衆,在團體組計分上當然

其他學系優勢得多

* 是次運動會中’各獲獎者均有一相同的感受

就是不滿意自己的表現..,’就連林聰標院長及梁偉

輔導長也異口同聲地不滿意自己在熱身賽中的表

,可見新亞書院師生們對自己要求之高’若將此

度發揚光大之,相信新亞書院之學術及體育水準

蒸蒸日上

氺得獎者專訪

男子組冠

新亞書院第廿五屆陸運會男子組個人全場冠

是歷史系的潘健侶同學,他襄括了四百米跨欄、跳

遠、三級跳遠之冠軍,可是他並不滿意在今次陸運f

會中的表現,認爲破不到紀錄是美中不足之處;同I

時,他亦爲是次陸運ili,他認爲中大同學參與體

育活動之量較少,這從陸運會中廖廖可數之參賽者g

中可見’潘同學更惋惜道這可能是與學制有關

女子組冠

今年陸運會之女子組冠軍地理系之林宛箱同

囊括了四百米、八百米及跳高之冠軍,其中在跳

這一項中更打破了大會紀錄;身爲是屆籌委主席

她認爲是次陸運會比起往年無論在氣氛和參賽者

量都好得多。這實是難能可責;私人方面’她是

修體育的,在芸芸體育活動中,林宛箱較喜歡跳

’覺得跳高的感覺很奇怪,又有滿足感;她去年

因 h

脚傷沒有參加陸運會,今年再度參加,終於載譽

歸,但她謙稱道只是一些實力很好的運動員沒有

場,她才可以得獎而已

五千米紀錄保持

男子組五千米由化學系之黃健平同學打破了

會紀錄並獲得冠軍,他同時亦是男子千五米比賽

冠軍’他是第一次跑千五米便獲得如此佳績實屬

能可貴;而在五千米比賽中,黃同學亦是一馬當

,一直遙遙領前,結果以十七分四十五黙九五秒

破了去年由他所創的十七分五十三秒的舊紀錄’

亞軍快出三分鐘之久,黃同學一向都是長跑選手

素有練習’難怪有如此好之成績,他表示,若賽

在下會更好(五千米比賽是在上午擧行的)

,因爲他在下午的狀態會比較好黙0

P:71

工管學院

生物系

啦啦隊獎:生物系(冠軍)

社工系(亞軍)

亞軍

季軍

生物系

工管學院

學 院 系

男子組個人總冠軍

(歷史系)

期五第卷六十 第

2711

新亞書院第廿五届田徑運動會男子組紀錄表

編號 項目 名次 — 三 四 五 / N 最局紀錄 年度

1 100m

姓 名 李耀舞 羅榮華 陳志明 林柜年 梁漢强 部志軒 陳德儀

1 100m 系 别 化 學 化 學 電 算 生 物 社 會 工 管 數 學

11.00\"

1 100m

成 績 11.92' 12. 26' 12. 33' 12. 63' 12. 88' 12. 94'

數 學

11.00\"

2 200m

姓 名 李耀聲 羅榮華 陳志明 吳貴亨 梁漢强 魏澤雄

數 學

22.81'

2 200m 系 别 化 學 化 學 電 算 新 聞 社 會 社 工 數 學

22.81'

2 200m

成 績 24. 80' 25. 43' 25.81' 25.95' 26.28' 26.44'

數 學

22.81'

3 400m

姓 名 郭耿松 陳嘉輝 尹世民 梁偉雄 梁 偉 周永權 李柏棠

經 濟 九

3 400m 系 别 電 子 生 物 物 理 工 管 化 學 生 物

李柏棠

經 濟 九

3 400m

成 績 56. 94\"

李柏棠

經 濟 九

4 800m

姓 名 林錫樂 吳衞東 唐立新 陳家豪 何漢深 譚子慧 陸仲良

生 物 九

4 800m 系 别 化 學 經 濟 化 學 II術 新 聞 生 物

陸仲良

生 物 九

4 800m

成 績

陸仲良

生 物 九

5 1500m

姓 名 黃建平 楊傲富 葉杵良 伍志衡 楊智隹 李漢明 張毓秀

數 學 九

5 1500m 系 别 化 學

I I術 人 類 生 物 電 子 藝 術

張毓秀

數 學 九

5 1500m

成 績

張毓秀

數 學 九

6 5000m

姓 名 *黃建平 伍志衡 吳衞東 梁仁傑 陳榮生 黃建平

化 學

17'53.00\"

6 5000m 系 别 化 學 生 物 經 濟 社 工 電 算

黃建平

化 學

17'53.00\"

6 5000m

成 績

黃建平

化 學

17'53.00\"

7

110m

间 欄

姓 名 瑪志立 朱健輝 周少强 韓德明 邱沃文

經 濟

17.00\"

A

7

110m

间 欄

系另IJ 工 管 化 學 社 工 化 學

邱沃文

經 濟

17.00\"

A

7

110m

间 欄 成 績 20. 08' 20. 33' 20.76' 20. 86'

邱沃文

經 濟

17.00\"

A

8

400 m

中 欄

姓 名 潘健侶 最經緯 霍志恆 陳宏亮

化 學

I'Ol.SS\"

8

400 m

中 欄

系 别 歷 史 工 管 物 理

陳宏亮

化 學

I'Ol.SS\"

8

400 m

中 欄

成 績

陳宏亮

化 學

I'Ol.SS\"

9 跳 高

姓 名 趙裕權 林括年 朱健輝 羅鉢楠 陳嘉輝 李衞民 梁經緯

II術

1.80m

A

9 跳 高 系 别 工 管 生 物 化 學 資 訊 生 物 生 . 物

梁經緯

II術

1.80m

A

9 跳 高

成 績 1.70m 1.67m 1.61m 1.46m 1.43m 1.40m

梁經緯

II術

1.80m

A

10 跳 遠

姓 名 潘健侶 郭偉文 羅榮華 陳志明 麥志輝 梁漢强 潘健侶

歷 史

6.36m

A

10 跳 遠 系 别 歷 史 醫 學 化 學 電 算 電 子 社 會

潘健侶

歷 史

6.36m

A

10 跳 遠

成 績 6.15m 6.03m 6.03m 5.73m 5.71m 5.42m

潘健侶

歷 史

6.36m

A

11 三 級

跳 遠

姓 名 潘健侶 韓德明 劉嘉華 沈鋭明 部子航 趙子明 潘健侶

歷 史

13. 89m

11 三 級

跳 遠

系 别 歷 史 化 學 化 學 物 理 資 訊 哲 學

潘健侶

歷 史

13. 89m

11 三 級

跳 遠 成 績 13.36m 11.85m 10.86m 10.77m 10. 36m 10. 28m

潘健侶

歷 史

13. 89m

12 铅 球

姓 名 *梁漢則 楊文信 黎偉健 趙志宏 林瑞霖 黃志光 霍志誠

生 物

10.21m

12 铅 球 系 别 生 物 醫 學 電 算 醫 學 中 文 英 文

霍志誠

生 物

10.21m

12 铅 球

成 績 10.41m 9.01m 8.97m 8.45m 8.22m 8.20m

霍志誠

生 物

10.21m

13 鐵 餅

姓 名 *梁漢則 黎偉健 劉傲鴻 趙志宏 聶經緯 黃建平 容可度

中 文

30. 64m

A

13 鐵 餅 系另Ij 生 物 電 算 工 管 醫 學 工 管 化 學

容可度

中 文

30. 64m

A

13 鐵 餅

成 績 31.69m 22.86m 21.38m 21.30m 21.08m 19. 93m

容可度

中 文

30. 64m

A

14 標 鎗

姓 名 孫建東 黃宏文 林瑞霖 周傲禮 羅鉢楠 周永權 平 滔

亞洲文化

46. 32m

14 標 鎗 系另IJ

工 管 歷 史 中 文 工 管 資 訊 生 物

平 滔

亞洲文化

46. 32m

14 標 鎗

成 績 31m 30. 44m 27. 40m 26. 44m 23. 68m 22.65m

平 滔

亞洲文化

46. 32m

15 撑 竿

跳 高

姓 名 聶經緯 譚偉文

生 物

3.10m

15 撑 竿

跳 高 系另IJ

工 管

譚偉文

生 物

3.10m

15 撑 竿

跳 高

成 績 2.45m

譚偉文

生 物

3.10m

16

4 X 100m

接 力

姓 名

工 管

47.00\"

七,

16

4 X 100m

接 力

系另IJ 電 子 化 學 r . 管 生 物 人 類 哲 學 工 管

47.00\"

七,

16

4 X 100m

接 力

成 績 49. 54' 49.81\" 50. 08\" 51.84\" 53. 91' 55. 12'

工 管

47.00\"

七,

17

10 X 400m

接 力

姓 名

經 濟

10'08.00\"

17

10 X 400m

接 力

系 别 化 學 生 物 電 子 經 濟 物 理 工 管 經 濟

10'08.00\"

17

10 X 400m

接 力

成 績 10'09. 45' 10'21.53\" 10'23. 94\" 10'25.08' 10'25. 54\" 10'25. 88'

經 濟

10'08.00\"

體:

P:72

- 8 期五第卷 )

2712

新亞書院第廿五届田徂運動會女子組紀錄表

編號 項目 名 次 一 一 四 五 六 最高紀 錄

1 100m

姓 名 梁穎文 吳子明 陳德配 周寶珊 陳筋眞 m敏儀 陳德配

企 人

13.98'

A

1 100m 系 别 英 文

II術 工 管 工 管 經 濟 中 文

陳德配

企 人

13.98'

A

1 100m

成 績 14. 54' 14.89' 14.95' 15. 09' 15.21' 15. 29'

陳德配

企 人

13.98'

A

2 200m

姓 名 周寶珊 吳子明 馮敏儀 陳淑茵 黃美玲

新 聞

28.87'

2 200m 系 别 工 管 藝 術 中 文 社 工

黃美玲

新 聞

28.87'

2 200m

成 績 30.79' 30.86' 31.78' 32.88'

黃美玲

新 聞

28.87'

3 400m

姓 名 林宛箱 許嘉闌 譚淑菁 呂禮芬 黃美椅

新 聞

1'05.79'

3 400m 系 别 地 理 工 管 藝 術 英 文

黃美椅

新 聞

1'05.79'

3 400m

成 績

黃美椅

新 聞

1'05.79'

4 800m

姓 名 林宛箱 1:明君 黎燕雲 陳秀美 陳慕蘭 畢咏彤 朱穎暉

醫 學 九

4 800m 系 别 地 理 電 子 工 管 歷 史 中 文 英 文

朱穎暉

醫 學 九

4 800m

成 績

朱穎暉

醫 學 九

5 ISOOm

姓 名 黎燕雲 簡愛蓮 蔡楚霞 李倩邦 畢咏彤 陳秀美 朱穎暉

醫 學

5'55.40\"

5 ISOOm 系 别 工 管 生 物 生 物 生 物 英 文 歷 史

朱穎暉

醫 學

5'55.40\"

5 ISOOm

成 績 6'20' 6'26' 6'28\" 6'29' 6'32' 7'32'

朱穎暉

醫 學

5'55.40\"

6

100m

低 欄

姓 名 丘玉竹 譚黨慈 區傲敏 陳慕眞 朱慧玲 張淑輝 何淑莉

社 會

18.90\"

6

100m

低 欄

系另IJ 新 閒 中 文 數 學 經 濟 歷 史 社 工

何淑莉

社 會

18.90\"

6

100m

低 欄

成 績 20. 04' 20.73\" 21.61\" 22.05' 23.15' 27.51\"

何淑莉

社 會

18.90\"

7 跳 高

姓 名 *林宛箱 *丘玉竹 陳淑華

商 學

1.41m

7 跳 高 系 别 地 理 新 聞

陳淑華

商 學

1.41m

7 跳 高

成 績 1.50m 1.45m

陳淑華

商 學

1.41m

8 跳 遠

姓 名 梁穎文 陳德配 鍾思敏 周寶珊 區傲敏 吳子明 陳淑琴

市 國

4.72m

8 跳 遠 系 别 英 文 工 管 英 文 工 管 數 學 藝 術

陳淑琴

市 國

4.72m

8 跳 遠

成 績 4.17m 3.96m 3.81m 3.76m 3.68m 3.48m

陳淑琴

市 國

4.72m

9 铅 球

姓 名 祝咏梅 陸佩淸 譚燕淸 樊用文 譚黨慈 陳愛風 謝少玲

企 人

9.61m

A

9 铅 球 系 别 人 類 人 類 新 聞 人 類 中 文 藝 術

謝少玲

企 人

9.61m

A

9 铅 球

成 績 7.18m 7.01m 6.61m 6. 50m 6.47m 6.43m

謝少玲

企 人

9.61m

A

10 鐵 餅

姓 名 陸佩淸 譚燕淸 李倩邦 樊用文 曾文燕 陳紫珊 Norina

Moskowite

歷 史

21.98m

10 鐵 餅 系 别 人 類 新 聞 生 物 人 類 新 聞 工 管

Norina

Moskowite

歷 史

21.98m

10 鐵 餅

成 績 18. 74m 17. 59m 17.15m 15.68m 15. 24m 14. 29m

Norina

Moskowite

歷 史

21.98m

11 標 槍

姓 名 祝咏梅 張兆恬 黃錦兒 李彩蓮 周文詠 黃麗貞 謝少玲

企 人

27. 66m

A

11 標 槍 系 别 人 類 生 物 人 類 歷 史 工 管 生 物

謝少玲

企 人

27. 66m

A

11 標 槍

成 績 19.02m 15.84m 14.02m 13.14m 11.70m 10.37m

謝少玲

企 人

27. 66m

A

12

4X100m

接 力

姓 名

社 會

1,00.53\"

八 12

4X100m

接 力

系 别 社 工 工 管 藝 術 歷 史 中 文 生 物 社 會

1,00.53\"

八 12

4X100m

接 力

成 績 I'or 1'01.94” 1'04.43\" 1,05.48” 1'07.49” n o. 14'

社 會

1,00.53\"

13

10 X 200m

接 力

姓 名

社 會

5'47.90\"

13

10 X 200m

接 力

系 别 歷 史 生 物 社 工 工 管 社 會

5'47.90\"

13

10 X 200m

接 力

成 績 5'59.05\" 6'03.31\" 6'06. 25” 6'11.30'

社 會

5'47.90\"

•獎學金消息

本院自八七至八八學年開始増設之獎學金..

H r許讓成先生紀念獎學金」

• •此獎學金乃前新

書院校董許讓成先生之公子許國浩先生爲紀念

先翁所捐贈,以資獎®學業成績優異及有經濟

要之學生。每年獎額一名,獎金爲全年學費

W「誠明獎獎學金」••此獎學金乃本院校董李達

博士及唐翔千先生熱心捐款設立,頒予學業成

優異、品行良好、有傑出之學術表現、熱心於

圑服務或具超卓之領導才能之新亞學生。每年

額兩名,每名獎金一萬元

3「朱永强先生獎學金」:此獎學金乃本院工商

理學院畢業校友朱永强先生慷慨捐款設立’頒

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科成績優異之三年級學生

每年獎額一名,獎金二千元

本院自一九八八

I八九年度増設之獎學金

H「張觀风中國文化論文獎」:此獎學金乃本院

董張威麟先生熱心捐贈’以鼓勵新亞同學研習

國文化’提高同學對中國文化之認識與瞭解。

年獎額三名’獎金第一名五千元,第

一 一名三千

’第三名二千元,凡本院學生不拘系級均可申

。申請者須根據指定題目呈交約五千字論文一

’以供遴選小組評選

3;「DII. ros^

w GIl^MAr^

J HCTCHIl

^s

SCHOrAIlsHn^」:此獎學金乃雅禮協會董

D H

. F-IIAI^CI

S

S

. HUTCHINfS爲紀念其夫

D n

. roi

w GIrMA

Z hutchim

s 所設

,以資獎勵學業成績優異及有經濟需要之醫科

P:73

卷六十第

;71;

生。每年獎額一名’獎金美金一千元(折合港

約七千八百元)

r伍莘先生紀念獎學金」

• •此獎學金乃本院校

伍秉堅先生爲紀念其先翁所熱心捐設,以獎勵

學兼優並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之

1 一至四年級同學

每年獎額一名,獎金三千元

阅「任國榮教授紀念獎學金」:此獎學金爲本院

物系畢業校友及任國榮博士生前友好所捐贈,

孳息設立,頒予本院就讀生物系、成績優異、

外活動或學術研究有良好表現之同學。每年獎

兩名

g由一九八八丨八九年度開始,本院校董張威麟

生爲進一步鼓勵同學硏習孔孟之學將增設「張

底孔子學衡獎學金」名額及獎金,由原來兩名

至三名,獎金第一名五千元’第

一 一名三千元,

三名二千元。凡本院學生不拘系級均可申請,

請者須根據指定題目呈交約五千字論文一篇,

供遴選小組評選

•交換學生計劃

國除學生交揍計劁(【SEP):乃本校與美

學府訂立爲期一學年之學生交換計劃’本院名額

個。申請人須學業成績優良,英語流利,並在托

考試獲得滿意成績.,申請人亦須符合個别大學或

院之入學條件

費用方面,獲選交換生須繳付一九八九至九

年度香港中文大學學費、學生會會費、新亞書院

宿費及生活費,合共約港幣壹萬八千元(分兩期

交),而無須在美國繳付上述項目之費用。有關

情見輔導處佈吿欄,申請表格可向輔導處索取,

止日期爲一月二十日(星期五)

亞大代表團活動日

月1日(@

17:5

5 CX509 抵香港啓德機

入住沙田麗豪酒

Riversid

e Hotel

09:3

0 拜會高校長(Dr

. Charle

s Kao

, V

. C.)

10:00拜會林院

10:30歡迎茶會(雲起軒;林院長及敎職員聯證

主席劉可復博士主持)

11:00紀念植樹(雲起軒花園;梶村團長及林院

主持).

11:30紀念講演(邵逸夫堂;梶村團長)

12:45午餐(雲起軒)

14:00校內參觀(新亞學生宿舍、錢穆圖書館、

\\ O CD 008等)及重遊農圃道舊校

00酒會(麗豪酒店紫荆廳)

00宴會(麗豪酒店紫荆廳)

09:30過關、抵逹深圳(接待:深圳博物館)遊

深圳博物館、深圳市區、蛇口工業區

16:00過關、沙田回

19:00亞大新亞校友宴會(尖沙阻星光行金島燕

,校友趙_等主持)

08:2

5 CX508

亞細益大學代表囷成員名

槐村界(Kajimur

a Nobor

u )先生(国長)

木村肥佐生(

• Kimur

a Hisa

o )先

旅田至孝(Fujit

a Yoshitak

a )先

山本忠

士 ( Yamamot

o Tadash

i )先

^ ( i\\。whim

p T^wutom

u )

校友陸德富先生、趙達

先生慷慨捐

爲慶祝本院與日本亞細亞大學學術交流三十

年,校友陸德富先生(工管系一九六四年畢業、

大交換生第四期)由今年起再多捐贈香港東京雙

機票一張;陸先生由一九八

〇年起便每年慨捐機

一張,嘉惠_派赴亞大之交換生。陸先生現任

樂旅運中心(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統理

港及東京兩地之事務所,成爲本港旅運業鉅子

校友趙達榮先生(經濟系一九六一年畢業、

大交換生第五期)慨捐港幣

一 一千元,供交換生購

之用。趙先生•通城(遠東)有限公司副總經

及多家公司董事’並被選任香港留日學友會會長

香港日本文化協會主席等職,熱心推動港日文化

流,趙先生又爲新亞書院校友會顧問

陸趙兩位校友出任我院與日本大學交換計劃

員會委員有年’貢獻良多,今復懐慨捐贈,林院

已代表本院致函鳴謝

P:74

2714

歡迎茶會 植樹紀念(左)林院長(右)捤村教授

紀念演講:日本人的信仰梶村教授 亞大致送紀念品:《國寶》共13卷

歡迎酒會上佐旅靜子領事致詞 麥觀人類學系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75

卷六十第 -11-

2715

Mr. Ochiai Fumio (落合文雄,73 ),Manager,

Tokai Asia Ltd. and Manager,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Tokai Bank, Ltd., Hong Kong.

Ms. Silas Wu 胡潔( 冰 ’81), Assistant Manager,

Kintetsu Express (HK) Ltd., Hong Kong.

Mr. H. W. Wong (王向華,83 )Teaching Assistant,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CUHK, Hong

Hong Kong.

Miss Melissa Wong Mei-Ki (黃美琦,85),4th

year student,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CUHK,

Hong Kong.

Mr. K. F. Yeung ( 楊 啓 富 ’85 ),4th year student,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CUHK, Hong Kong.

Mr. H. S. Tang (鄧慶柴' 86 ),4th year

student, Department ofFine Arts, CUHK, Hong

Kong.

Mr. H. B. Wang (王浩勃'86 ),4th year student,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CUHK, Hong Kong.

Miss Takano Yasuko (高野康子,87),4th

year stud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ogramme,

CUHK, Hong Kong.

Now, may I introduce to you the two students

chosen to be exchange students who will be going

to Asia University next May:

Miss B. C. liu(廖碧珍,88 ),3rd year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CUHK, Hong Kong.

Miss K. K. Chan ( 陳 涓 涓 ’88 ),3rd year

student,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CUHK,Hong

Kong.

Finally, a word of thanks is due to those who

have encouraged and helped to guide us in managing

this exchange programme.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New Asia College has been most generous in providing funds for the programme. To Professors

Chien Mu, Eto Shinkichi, Ambrose King and T. B.

Lin we owe our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ir teaching and direction

have inspired the success of the programme. We are

indebted to many of our alumni, particularly Mr.

T. F. Loke, Mr. Chiu Tat-wing and Mr. Kajiura

Hisashi, who have contributed in various ways

throughout the years. We are also deeply grateful to

our colleagues at Asia University for their kind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Thank you very much.前院長錢穆先生賀

m M、 !

? 0

I、

V I o g - A

今“-K^ ^

^ R本 -

变 11

雙 K

^ i/

r

f

^

t

、ii、义伶、

f

t

z t ^」4W存旧、气”节

、 f

e

i左作-:一

十11.《 ’

£ u

. H

^

i A

. ro

t

r

p Jv^、 冗

鴻tt

u

e

i

代u 有u淋力

w .VJ

i i

.

?>v,。

L 仏

备 fe

丄 r

上 n-i^

l f)

,

f

^

7

n

m

7

- 1

^

-

I

%m

j :

I

L

I n

P:76

2716

CONCLUDING REMARKS

DR. YUE-HIM TAM

CHAIRMAN, COMMITTEE ON EXCHANGE PROGRAMME

is my great honour to report briefly on three

1) statistics concerning the exchange pro2) congratulatory messages and greetings

received; and 3) introduction of exchange students

present at this party.

First, from 1958 to 1988, there are exactly

100 exchange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 including 60 from Asia University and

40 from New Asia College. Among them, there are

11 girls and 89 boys. About 50% of New Asia's

former exchange students are now working for

Japan-related firms such as travel agencies,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and 10% of them are employed

by Japanese companies in Japan. As for former

exchange students from Asia University, over 60%

are working for Japanese companies engaged in

trading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20%

are now stationing in major Asian cities outside

Japan, including Hong Kong, Beijing, Shanghai,

Kuanzhou, Singapore and Jakarta. The

ling about 30%, are engaged in education,

ment services and religious missions. There are a

few former exchange students who obtained their

from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 and

professors in such universities as Asia in

Japan and Harvard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are

recognized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ir respective

As for other forms of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institutions, including visits,

seminars, conferences and joint projects,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2,000 faculty and students who had

taken part in the exchange activities over the thirty

years or so. The largest group of visitors was from

Asia University to New Asia College. This was the

famous brass band of Asia University, totalling 80

members led by the late Mr. Fujiwara Shigeru,

Trustee of Asia University, in November 1975.

Many of us may recall, during the joint concert

by the visiting brass band and New Asia College's

Chinese Music Society, the gynasium of New Asia

College was fully packed, which was attended

by about 1,000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In fact, this was one of the very few popular cultural events on the entire campu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1970,s.

a few long distance telephone and

from former exchange students who are

now living in Japa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all expressing their gratitude to

both Asia University and New Asia College for

the education they received. I am sorry that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read the messages to you

this evening. However, I must mention one special

message from a very special personality. This is

Dr. Chien Mu, founder and first president of New

Asia College. As we know, Dr. Chien Mu and

sident Oda Kozo of Asia University jointly

the exchange program 30 years ago. Now

Chien is 94 years old, living in Taiwan and experiencing some problems resulted from his daughter's

visit at the moment. We are extremely grateful

to Dr. Chien for sending us a very warm message

of congratulations. I will read out his message in full

in the Chinese original. (Full text please see p.l 1 in

this issue.)

Finally, may I now introduce to you all of our

exchange students present tonight. To the old boys,

ni appreciate it if you will step forward or wave

you hands when I call your ]

Secondly, glad to report that

Mr. Richard S. Yu (余壽,60),Executive

Director, Uniconcept International Ltd., Hong Kong.

Mr. T.F. Loke (陸德富,61 ),Managing Director, Top Travel Centre (HK) Ltd., Hong Kong.

Mr. Chill Tat-wing (趙達榮,62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Thong Sia Co. Ltd., Hong Kong.

Mr. Yamamoto Tadashi (山本忠士,63 ),Dean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sia University, Japan.

Mr. Felix C.K. Pak (白中敬,64 ),Manager,

Throughtrans Services (Asia) Ltd., Hong Kong.

Mr. Kajiura Hisashi (梶蒲壽,64 ),Chairman,

Hong Kong Buddhist Nichiren Shoshu, Hong Kong.

Mr. MP. Shiu (邵銘培,68 ),Managing Director, Harvest Mark Co. Ltd., Hong Kong.

Mr. Yim Yiu Yan (嚴耀折'68), Manager,

Teree Standard Corp. Ltd., Hong Kong.

Mr. Ishihara Seiji (石原淸司 ’68 ),Director,

OISCA Hong Kong College Ltd. Hong Kong.

Mr. Yanagiya Mitsuhiko (柳谷光彥,70 ), Director, Hong Kong Buddhist Nichiren Shoshu, Hong

Kong.

Mr. Aoshima Tsutomu (靑島勉,73 ),Acting

Assistant Dean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sia

/e University, Japan.

一 12— 期五第卷六十第

P:77

(2717 )

A SPEECH DELIVERED BY PROFESSOR HISAO KIMURA,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ASIA UNIVERSITY

We are greatly honored and extremely happ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elebration activities here in

Hong Kong mark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agreement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you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to us.

First of all, we must apologize for the absence

of President Eto of Asia University. He is unable to

be here today as he underwent surgery last month

for a back problem, and is still receiving medical

treatment. He deeply regrets that he is not able to

attend this auspicious occasion in Hong Kong.

When we celebrated the 30th anniversary on

our campus in July of this year, Dr.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four other professors visited

u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celebration. At that

time, Dr. lin made an impressive report, titl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Exchange System and

its Significance\" which reviewed the history and

summed up the outcome of the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An open symposium

entitled “Hong Kong and 1997” was also held on

the same day, and interesting reports in their

respective major fields were made by the four New

Asia College professors. The lecture hall was full of

Asia University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and

many heated questions were raised which obviously

indicated the audience's keen interest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When the student exchange system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was inaugurated in 1958,all

of Asia was still in a state of devast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In light of the spirit of the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founders, we feel

a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hat our institutions began

at such an unfavorable time to cooperate in educating young men who would be 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Asia.

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agreement was a

result of mutual response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missions of Dr. Chien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President Oda of Asia University.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 exceeds one hundred, and these individuals are actively working in the first line of

various circles in the world. The interactions

期五第卷六十 第 一 13-

between our institutions are steadily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view of this clear evidence, we cannot

help but feel that Dr. Chien and President Oda's

long-range vision was indeed a great vision which

has transcended the times.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New Asia College has

developed a great deal, and we congratulate you.

We also feel that Asia University, too, has made

some notable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since

President Eto took office in February of last year,

a number of new progra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department

planning to send 600 second 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our American universities for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 next year. As

a pilot program, we successfully sent 60 students

to America for five months this spring and summer.

This project will be carried out every year and we

expec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being sent to the

US,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receiving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increase.

At present, Asia University has exchange relations with nine foreign universities. However,

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institution is the oldest

and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are also the greatest.

All the people of Asia Uriiversity have a special

warm feeling of friendliness and respect toward

your institution. 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ideal

of Dr. Chien and President Oda for th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which is the fostering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contribute towards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and peace, will survive and not change

even though the times and society may change.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have

cultivated deep friendship and mutual trus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Even after 1997,based upon this

firm friendship and mutual trust, we hope that

we can continue to cooperate together and strive for

th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ne young

people for the coming eras.

We sincerely thank you for this wonderful and

memorable party tonight.

Thank you.

P:78

A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OF ASIA UNIVERSIT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agreement between New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I send you my “

and heartfelt greetings. I regret not being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pecial occasion. My recent

surgery prohibits me from travelling to Hong Kong

at this time. Please forgive my absence.

Over the past 30 years, more than 100 student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exchange program. These

individuals are now actively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creatively utilizing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y gained while in Hong Kong and

Tokyo.

At present there are 474 universities in Japan,

and the majority of these universities hav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greements, with universities

abroad. However, the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has the

oldest history and has gained high esteem in the

academic world.

When we look into the history of Asia Univera phrase saying: plant trees

for the benefit of ten years' future, but foster men

for 100 years' future. It was indeed an embodiment

of this phrase that Dr. Chien Mu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President Oda of Asia University initiated the

student exchange system based on deep friendship

and mutual trust. When we remember these great

men of character, we cannot help but be touched

with deep emotion.

I strongly feel that this 30th anniversary mark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our two

institutions' relationship, and that from this point

our relationship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grow stronger and deeper in scope.

I sincerely pray for the prosperity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for the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of President Lin Tzong-biau and the faculty and

staff of New Asia College.

Shinkichi Eto

President

Asia University

December 2,1988

A SPEECH DELIVERED BY PROFESSOR KAJIMURA NOBORU, A TRUSTEE AND

HEAD OF THE DELEGATION OF ASIA UNIVERSITY

Our president Eto should have been here to

attend this auspicious party tonight. However, I

regret to say that he was not able to come due

to his illness. Therefore, I will say a few words on

his behalf. As expressed in President Eto's message

which was just read, from our hearts we celebrate

this anniversary together with you of New Asia

College.

About half a month ago, a Japanese newspaper

reported that Chien Mu was visited on his sick bed

in Taiwan by his daughter who was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news brought back to me clear memories

of thirty years ago when Dr. Chien Mu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President Kozo Oda, founder of Asia

University, inaugurated a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The program which

was established to educate and train young people

who will work for the restoration of Asia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has turned out so many

ted people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 We

that this successful achievemen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stant efforts of concerned people of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We sincerely hope that such efforts will continue in the future to further promote this fruitful

student exchange system. Our gratitude goes to

honorable President Lin Tzong-biau and other

dignitaries of New Asia College for hosting this

very fine party tonight.

Thank you.

-14 -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79

(2719 )

OPENING REMARKS BY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AT THE COCKTAIL PARTY HELD ON DECEMBER 2,1988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Professor Kajimura, distinguished delegates and

guests, dear colleague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a very happy and auspicious occasion

for all of us because we are celebr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establishing students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Asia University and New Asia

College. The exchange programme was first inaugurated by the joint effort of Prof. Oda Kozo

(太田耕造),the first President of Asia University,

and Prof. Chien Mu (錢穆),the founding President

of New Asia College, under the premise that such a

programme would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institutions,

and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to the building of

an Asia of tomorrow. When we look back today, we

cannot help feeling somewhat proud of what our

predecessors have achiev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and we are confident that more will be accomplished in the years to come.

Asia University and New Asia College have

many things in common. One of them is the same

sub-title “Asia”. But our title “New Asia\"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we are younger. In fact the reverse

is true. New Asia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in 1949

while Asia University was formally founded in

1955. We are six years older, but not necessarily

better. The fact that Asia University and New Asia

College entered into the exchange programme is

not only because they have more or less the same

name,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y also share the

same mission and champion the same vision of

building a better Asia.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Asia-Pacific region has now become the centre of

world attention, we can only admire the farsightedness of the founders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Confucius says, “The age of 30 erects a personality.\" This saying is true of a person, and it

is also applicable to our exchange programme.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programme, we have gone a

long way. More than 100 students from both

universities have benefitted from this exchange programme and they have contributed in no small way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but also of the two cultures. To celeb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in July this year a few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rofessor Tzong-hiau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giving the Opening Remarks at the Cocktail Party.

colleagues and I were invited by President Shinkichi

Eto,who was hospitalized recently and as a result

cannot be with us tonight, to visit Asia University.

We were warmly received by President Eto, its

faculty members, student bodies and alumni association and, during our sojourn there, we were greatly

impressed with th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that

the University has made. I am particularly delighted

to note that a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from Asia

University who studied at New Asia College as

exchange students are now very active in promoting

cultural and trad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Hong

Kong and Japan. I have no doubt that our exchange

programme is on a golden path.

This evening, I have the honour of welcoming

the delegation of Asia University led by Prof.

Kajimura to visit our campu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change Programme.

We are honour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Heads of

our sister colleges, Japanese Consul Ms. Sato,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ficers of alumni

association and many dear friends of the College.

Your presence has made this evening a particularly memorable one. So, on behalf of the College,

I wish the delegates from Asia University a pleasant

stay in Hong Kong and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you all for participating in this celebration.

P:80

2720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JANUARY, 1989

CONTENTS

1. The Region of the Japanese by Prof. Kafimura 10.

Noboru (translated by Dr. Tarn Yue-him) 11.

2.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in

China\" by Prof. Zia Zhi-fmg

3. On the 25th New Asia Athletic Meet by Miss 12.

Chan Shin-kwan & Miss Lam So-lin

4. News about Scholarships

5. News about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s 13.

6. The Itinerary of the Delegation from Asia

University, Japan 14.

7. The Delegation from Asia University, Japan

8. Donations from Alumni Mr. Loke Tuck-foo

and Mr. Chiu Tat-wing

9. The Address of Mr. Chien Mu,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College

Concluding Remarks by Dr. Tarn Yue-him

A Speech delivered by Professor Hisao Kimura,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Asia University

A Speech delivered by Professor Kajimura

Noboru, a Trustee and Head of the Delegation

from Asia University

A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of Asia University by Prof, Shinkichi Eto

Opening Remarks by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at the Cocktail Party

held on December 2, 1988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MAJOR EVENTS

(From 1st December to 31st December, 1988)

1st Dec. A delegation of Asia University in Japan

arrived to take part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New Asia 4th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2nd Under the joint auspices of the Staff 5th-8th

Association and the College, a reception

was held to welcome the delegates of

Asia University.

Professor Tzong-biau Un, Head of the

College, and Professor KAJIMURA

Noboru, representative of the Asia 16th

University delegation, jointly presided

over a tree-planting ceremony at the

Yun Chi Yuarn.

A banquet in honour of the delegation

of Asia University was held at Regal 19th-24th

Riverside Hotel in Shatin.

The 292nd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Professor KAJIMURA Noboru

delivered a commemorative speech, 27 th

entitled “Religion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3rd Delegates of Asia University were taken

on a tour of Shenzhen.

The alumni of Asia University and New

Asia College hosted a dinner in honour

of the delegates from Asia University.

Delegation of Asia University left Hong

Kong.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attended an academic conference in Seoul, Korea. Professor Mun

Kin-chok,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erved as Acting

Head.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me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taff Association, the Winter Solstice/Christmas Tea

Party was held.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was on leave. Professor Chien

Ch'iao, Reader in Anthropology, served

as Acting Head.

The College hosted a dinner in honour

of the confere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sium on the Thoughts of the Late

Professor T'ang Chun-i.

卷六十第

-鮑思高印刷公司承印

-

P:81

卷六十第

4

刊月

日五十月二年九八九一

淨大文中港 香

書 亞 新

沙龍九港 香

^ 賣 非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的發展與心通九境

論 @

簡介

唐先生的心通九境論的哲學系統建立於他去

前一年所寫成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中

在建一乂心通九境論之前他的思想曾經歷幾度發展

後有心通九境論的建立。在後面我們將簡單介述

先生的思想的發展的經過與心通九境論的大要

一、三十多歲以前未成熟的思

唐先生三十多歲以前所致力者爲馳騎他個人

才思以探求中西思想的根本觀念’以論述中西文

的異同所在。探求所得即發表於他的《中西哲學

想之比較研究集》一書中。此書的中心題旨在以

國傳統上的天爲「自然生命現象之全’或一切變

流行之全。」②從人與自然不離,「心體本虛」

)「能知直達所知」,「情志與外境交融爲一」’心

⑴依的「身體的功能超形骸而與萬物相感通」’「

(一氣中互相流通」等觀念以論述天人合一的意義

27:

③並由此以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所在

唐先生在此一時期對仁心道體尙無所悟。故

來稱此一時期的論述爲「多似是而非之論」。④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的後序對此一經過情

曾有所說明。大意謂:他本人一生學問所依托的

此體即爲一切學問的本源所在,則初時尙不能有

體’在靑年時期已在不同的機緣下一再呈現。但以 所

體會。故先有如前面所說三十多歲以前對諸問題

探求。在此探求的過程中,他曾受當時向中國傳

的西方思想的影響,而對柏格森、亞力山大、摩

、懷海特、羅素以及新實在論者的哲學皆曾加以

意。但並不能同意亞氏於其創造的進化說,或摩

於其自然的目的性原理說,或羅氏於其中立一元

中對心靈的了解,而只由他們的說法進而更見及

靈的超越涵義’並由此而通於西方康德以後的唯

論者對心靈的探討’而反證其原初對心靈的體驗

由此而使其由哲學思辨上的發展得以與生活上的

驗相貫通’而以其一早所見的仁體爲一切學問的

源所在。®

二、三十多歲以後建立了中心觀念的思

唐先生經歷了前面所說的進展之後,即有首

德性’以德性爲體’才識爲用,以才識成就德性

建立明體逹用的學問的第

一 一期思想的發展

0《道

自我之建立》,《人生之體驗》,《心物與人生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中國文化之精神

値》’《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人文精神之

展》,中國哲學原論導論、原性、原道、原敎諸

’與《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等書即此一時期的

作。於此等著作中,唐先生的思想不再有方向上

改變,而只有深度、廣度與系統性的開展與完成

此即他在《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自序中所引

勤禪師的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⑥所要表

的意旨

唐先生自首出德性,以德性爲體才識爲用爲

論學的主旨後,其後來思想曾經歷後面四階段的

展’而在最後的一階段中建立了他的心通九境論

⑴爲對「道德自我」或人的仁心本性的肯定

由此肯定而展開對人的仁心本性的涵義,心靈、

命與物質世界的關係,「道德自我」或「精神自

」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及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

等一系列問題的探討’而寫成他的《道德自我的

立》’《人生之體驗》,《心物與人生》,及《

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等書。此諸書各有論題’議

關涉甚廣,但中心皆在••肯定「道德自我」或「

P:82

卷六十第

2722 德理性」的超越存在’再由之而展現其在人生倫理 ,社會文化,與自然宇宙中的地位’或人生倫理,

社會文化,與自然宇宙與其所成的種種關係’以代

替他先前以天爲自然生命現象之全’並由之以論述

天人關係或人生倫理與社會文化等說法。

⑵爲依上面所已肯定的基本觀念轉而反省與論

述中西文化所存有的問題。由此而展示一本乎道德

自我或仁心人性的文化系統’或理想主義的系統。

此在時間上正是他由大陸至香港的初期。在此時期

中他對國家民族文化與人類學術思想皆深感不安。

故常以悲惻之心,不忍之情與剛毅不屈的精神以論

述中西文化,以展示人類的理想。此一論述與展示

後來集成《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値》’《人文精神之

重建》,與《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三書。

⑶爲由對中西文化問題的論述與展示後轉而考

訂與疏論中國傳統哲學上的諸問題。此一階段的發

展,是他由先前道德精神的鼓蕩,理想性的開拓,

轉而依於人的理智與根據歷史事實以考訂與疏論中

國傳統哲學上的諸問題。但此考訂與疏論亦非與現

代所標榜純客觀、科學或歷史事件的考訂與疏論一

樣,而沒有自己的生命活動在其中,以上契於古先

聖賢的生命。此一旣要有客觀不違背歷史事實,而

又要在自己的生命表現上與古先聖賢的生命相通的

考訂與疏論如何可能曾成疑問。爲解答此一疑問,

唐先生乃提出「即哲學史以爲哲學之態度」⑦’亦

即本仁義禮智的心以考訂與疏論傳統的哲學思想的

方法。他的中國哲學原論諸書,即本此方法而寫成

,而爲中國傳統的哲學開新面目。他亦由此而加深

與擴大了他先前的見解’進而建立他自己更完整的

思想體系。

⑷爲《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所展示的思

想體系的完成,亦即心通九境論系統的建立。在此

一系統中擴大了他原先由「道德自我」或「道德理

性」所建立的系統,進而由人的整個生命存在與心

靈活動上以建立一更大與更完全的哲學體系。故《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爲他綜合了他的一生的學問

所寫成的書。此綜合在他的思想歷程上有兩方面的

發展••一爲由對「道德自我」的遂步反省與肯定,

對西方理想主義與唯心論的了解’與對中國傳統哲

學對人性的了解,而有悟於合「生」與「心」爲性

的全部涵義,而以此涵義爲人的整個生命存在與心

靈活動。一爲由才智思辨的探討’由對中國、西方

與印度三大傳統哲學思想中有關知識、道德、倫理

、宗敎等問題的種種討論,而見其爲人的心靈所對

,而可分爲不同領域與不同層次的問題而皆統攝於

人的生命存在與心靈的了解中。

三、心通九境論

心通九境論爲唐先生由人的整個生命存在與心

靈活動上所建立的哲學體系,它以人的整個生A叩存

在爲先在。由此以了解人的不同心靈的活動。於不

同的心靈活動中分别出不同的觀法。此即橫觀、順

觀與縱觀。相應於不同的觀法以顯示不同的所觀對

象。此所觀對象可或爲體或爲相或爲用的不同表現

。此不同的體、相、用可爲心靈所對的客觀存在事

物,亦可爲心靈自身的主觀活動’亦可爲超主客觀

境界的心靈嚮往。因此以不同的體、相、用三觀相

應於客、主與超主客三界即展現出心靈活動的九境

•.⑴萬物散殊境,⑵依類成化境,⑶功能序運境,

⑷感覺互攝境,⑶觀照凌虛境,g道德實踐境,⑵

本期要目

①唐君毅先生的思想的發展與心通

九境論簡介①

®「河蕩」,你傷了中華民族的心

③淸末方澹頓的生物、科技、哲學

、宗敎觀H

④銳不可擋

—新亞田徑隊實現「六連霸」

®獎學金消息

⑥交換生校友代表在三十週年紀念

酒會上致詞

⑦日本亞細亞大學梶村昇敎授來鴻

®5 MWMOHY OF FHANCIS

S. HUTCHINS I^roL (Sophia)

^ Zhu Tierong ^

一 ⑨Dr. Tsai Ming丨yu Honoured ^

\\ by the Mayor of L^os i^ngeles (

歸向一神境’⑶我法一 一空境,⑶天德流行境。此九

境由心靈依不同的觀照而顯,故皆爲心靈所涵攝。

九境中的前三境即爲客觀境。萬物散殊境爲心靈相

應於客觀事物的體所成的境;依類成化境爲心靈相

應於客觀事物的相所成的境;功能序運境爲心靈相

應於客觀事物的用所成的境。其次三境爲主觀境。

感覺互攝境爲心靈自己反省主觀的感覺活動所成的

境;觀照凌虛境爲心靈自己反省主觀的相的呈現所

成的境;道德實踐境爲心靈自己反省主觀的用的活

動所成的境。最後三境爲超主客觀境。歸向一神境

爲心靈超主客觀的體的•往所成的境;我法上空境

P:83

期五第卷六十 第

2723

爲心靈超主客觀的相的灌往所成的境;天德流行

爲心靈超主客觀的用的灌往所成的境

此依心靈的客觀、主觀與超主客觀不同的活

所開展的九境可統攝人生一切問題於其中。凡一

有關科學知識的問題’道德的問題’與宗敎、文

、藝術諸問題皆爲其所統攝。《生命存在與心靈

界》一書即爲對由此一統攝而建立的系統哲學的

示與論述..展示人的心靈的各種不同的表現以成

境;論述中國、西方與印度的學術思想相應於所

的九境所已有的成就

依心靈的本質以明學術的本源爲中外聖哲所

由的道路。然由於歷史環境及個人的氣質的不同

中外聖哲1力以建立者亦不同。中國聖哲對人

人的心性以上達天德的涵義一早即有所見,並由

而發展成爲一盡性立命的道統。但對人心相應於

以建立不同性質的知識,及展示不同層次的心靈

界,在傳統的中國學術中則有所不足。至於西方

偏重於對知性的探討以明心的知用;對知用有限

,於知用之外另有德性的表現,而知用應爲德性

用,如中國傳統哲學所說「攝智歸仁」的意旨,

得不到足夠的注視。至於印度的傳統則重藉思辨

修行以成就一出世的宗敎。唐先生所建立的哲學

統則因人的生命的表現與心靈的活動而綜攝融合

西印三大文化傳統的成就於其中,以建立一心通

境論統’而首出德性而成其學在成德的意旨

唐先生在世時曾以人文主義者、道德的理想

義者、文化哲學家、超越的唯心論者、與新儒者

稱。此等不同稱謂的意旨’皆爲其最後所完成的

通九境論所涵攝。先前各别的論述因九境的建立

更得以完成。因由九境論以說人文主義,人文主

的最後依據即在人因之而通九境的心靈上’而由

此心靈以展示的人文化成’則不限於已有的人文

義所着重的人生倫理與政治敎育上,而可上通於

而上的宗敎,而下攝科學技術知識於其中,而曲

由人的生命與心靈活動所成的人生文化各方面與

層次的問題。由九境論以看道德的理想主義’則

所依以建立的道德心靈在九境的表現中只是一常

主導地位的心靈’而人的心靈的活動則不限於道

的問題,而爲人生命存在的全部活動。此活動相

於不同的境而顯現出不同的問題。各問題皆可分

而獨立地完成’而被統攝於作爲生命活動的主導

道德理性中。由九境論以說文化哲學’理想的文

正爲因心靈的不同活動而開展不同層次與不同領

的文化。此不同層次與不同領域的文化內容’亦

各能因其不同的功能而各有盡其性的表現,而歸

一爲德性所主導的期向上。由九境論以說超越唯

論,則九境的展示皆爲超越心靈的活動表現。人

超越的心靈常超越於九境之上而亦貫串於由九境

展示的每一層次中。故若抽象地反省此一溜越心

的活動則見其常凌空於一切境界之上,若空無所

’若以其落實於所了解的境界上則見其與所了解

事物相結合而內在於其中。由

一 了解至另

一 了解,

由一境至另一境,皆爲此一超越的心靈的自身表

。充此超越心靈的活動以作貫通九境的了解則見

超越心靈的不同內容。但此一充量表現並不是已

已有的超越唯心論所展示。就唐先生自己的哲學

’其由本超越唯心論的意義以反省「道德自我」

並以此爲中心而建立

I統與心通九境論系統的

立’中間亦有一段距離。至於由九境論以說新儒

,則九境論的首出德性即符合儒學的主旨。其展

天德流行的意義更爲闡述儒學上逹於天的涵義。

對知識問題的展示,符合於儒學道問學的意旨。

其吸納西方已有的知識,通過現代所完成的

識論以展示有關各知識領域與各層次的問題,並

之而歸於德性涵容之下’則爲傳統的儒學所未能

的事。其由展示各境中的內在義理而使佛學所歸

的淫樂境界或基督敎所簡往的究極上帝皆可轉化

一流行的天德’則爲一開拓儒家的形而上學以統

他家的義理的表現。故九境論與新儒學的關係正

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關係,而九境論亦正是由綜

融納西方、印度及近代的哲學思想所成的新新儒學

九境論統攝人文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文

哲學、超越的唯心論與新儒學而形成更圓滿sv^

哲學。人文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文化哲學與

越的唯心論同爲中西印度三大文化傳統所孕育’

儒學則爲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而四者皆爲敎化

本源,爲生民安身立命的所在。唐先生的學問綜

此四者而完成爲九境論,亦正在使此敎化的本源

生民安身主命的所在得以更完全。近世學術著重

科學民主,講哲學者亦或偏於技術性的分析,或

於個人存在的描述’或宣揚唯物’或主神本。但

唐先生的哲學系統上說,講科學民主必須有一理

文化哲學以籠罩之以明其歸向所在•’哲學上技術

的分析當止於語言邏輯或概念性的釐淸;而存在

的描述則應由對人的所以爲人的自覺而進於對道

心性的闡揚;唯物論當限制其說於自然現象之上

神本論則當正視爲人所同有而不可已止的宗敎感

。此一歸向上的確定,概念上的分辨與知識上的

淸正爲依於人的生命存在與心靈活動而展示人生

方面與各層次問題的所在。由此展示而進於哲學

P:84

⑷統的建立則爲要貫通與綜合所展示的各問題而使其

^旣有融貫的了解亦有顯示所了解的問題的各得其位

(各成其叙而成一體道而成敎的學問。

①「心通九境論」是作者用以稱謂唐先生於他的《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所表現的系統的哲學的名

稱。請參看李杜著《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台灣學

生書局’ 一九八三年第一 一版五十至一百一十九頁C

君毅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値》正中書局,一

九五三年’自序’頁一。

§君毅著《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正中書

局,一九四三年’ 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二十一頁。

④唐君毅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値》自序,頁一。

⑤請參看唐君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灣學第

生書局,一 一四四至一 一五九頁。 M

⑥唐君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自序,頁四。I

⑦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原性篇》新亞研究第

所,一九六八年,頁七

期:

河傷」,你傷了中華民族的心 唐端正

近兩個月來,海內外掀起了 一片討論「河殤」

的熱潮。「河窺」本是一輯對文化反思的電視片集

,中華民族對自己文化作反省,遠在®片戰爭後’

列强勢力如潮水般洶湧而來時,已在開始反省了。

許多新儒家的作品’都對這個問題作出値得重視的

貢獻。「河蕩」所以引起這樣大的哄動’只因它運

用了現代的技術,形象地、感性地向大衆傳播的結

果。然而,他對傳統文化所作的嚴峻批判’無疑都

是要接受嚴峻批判的。

批判「河蕩」’原來可以純粹是個文化問題,

但由於「河窺」在批判傳統文化時’指桑罵槐地指

向現實的專制政體和鎖國政策’因此’一切批判「

河蕩」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很容易被、誤爲反民主、

反開放的支持者。這便增加了批判「河镇」的複雜

性。正如白杰在「九十年代」所言,「河傷」是繞

過批判現實的險灘,去安全地鞭笞祖宗的。」這當然

有値得同情的地方’但_統文化來做代罪恙羊所

引起的思想混亂,「河蕩」的作者是要負責的。

「河蕩」的基調是在宣稱:中華民族所創造的

古老文明’已經衰老了。歷史的富足、文明的悠久

,畢竟是昨天的事,再也抵檔不住西方的工業文明

,它催促我們作歷史性的抉擇,不要再眷戀黃土地

,而要奔向藍海洋。

「河殤」點染着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山河大地’

歷史文物’吿訴我們關係着中華民族命運的診斷’

的確是使人震撼的。然而’當我聽完它的旁白以後’

我感到這片集實在傷了中華民族的心。

「河窺」所觸及的許多文化問題,由於說來話

長’就不在這裡談了 ’在此我們只想討論一

河、長城和龍的咒駡,對中國的現代化是否必要。

黃河是中*W明:em®地,是中’由

它孕育出來的中華文明,光輝燦爛,足以自豪。即

使到今天,我們這些不宵子孫仍賴這一文明所驢蓄

的力量,應付了歷史上最嚴厲的西方文明的挑戰。

在抗日戰爭中’黃河三部曲曾經引發了多少中華兒

女,爲保衞黃河而灑熱血、拋頭顱,如果我們對歷

史文化稍存一默溫情與敬意’對於這條象徵中華民

族血脈的生命的河,我們即使不•歌它’又怎忍心

詛咒它呢。然而,「河殤」的旁白說:黃河是世界

上最暴戻、最任性的一條大河’它鑄造了中國民族

圓滑世故、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卑劣性格’因此

’把黃河同黃坭水、黃土地、黃種人,以及黃泉聯

想在一起’使我們再也沒有熱情去懷念它,「河窺

」’你傷了中華民族的心。

「河蕩」的作者’由黃河聯想到龍王,也把中

華民族所讚美的龍醜詆一番。「河蕩」說:龍是形

象凶暴的怪物、是自然界的橫暴者’中國的帝王則

是人世間的橫暴者,因而也認爲自己是龍的化身,

中國人崇拜龍’就是甘心屈辱於專制淫威的象徵。

中國人崇拜龍,究竟是不是屈辱於橫暴者的象

徵呢?龍無疑是威猛的、矯健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它還是變化莫測的。它可以是勿用的潛龍,也可

以是在田的現龍,也可以是在天的飛龍。因此,天

上有龍,水上有龍,朝庭上有龍,民間也有伏虎藏

龍。我們理想的婚姻是龍鳳配,洞房的花燭是龍鳳

燭’有兒子便望子成龍,有女兒便求乘龍快婿,

即使淡薄自甘,不求聞達的人,也希望如生龍活虎

、龍馬精神。因此’龍所代表的是偉大的生命力’

中華民族普遍地讚美龍’並非由於它的橫暴’更不

P:85

是屈辱在它的淫威底下。大丈夫素來就是威武不能

屈的,孟子就敢於面對齊宣王「臣試其君可乎」的

質詢’義正辭嚴地說我們可以誅桀衬若誅匹夫。王

陽明說:「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

不敢以爲是也;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

常’不敢以爲非也。」禪宗的大德,有謂如親見釋

迪牟尼上指天,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便要把他一棒打殺給狗子吃。民間說書的,鼓

板輕敲’便有風雷雨路,唇舌才動,也成月旦春秋

,一面給含寃受屈的孝子忠臣揚眉吐氣’ 一面給爲

非作惡的奸雄邪黨人罪天誅’像負桂英的王魁,不認

妻的陳世美,均爲世人所不齒。而像寶蓮燈、白

蛇傳、打神等戲曲,都表現出中華民族本着天理良

心’敢於向天威神權挑戰的勇氣,中華民族何曾如

「河殤」所言,是個甘心屈辱的民族。就拿龍來說

••世間敢於批龍絲、持虎鬚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除三害的周處便曾經屠龍,魏徵便曾經斬龍,孫悟

空可以大鬧水晶宮,哪宅可以把龍王三太子的龍筋

也拔了出來,民間就喜歡以舞龍取樂’中華民族實

在可以和龍一樣活撥自在,「河殤」爲什麼一定要

把它醜化’不許我們讚美呢?

長城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爲保衞自己的生存

’用智慧和堅毅築成的,在它身上,不知流過多少

先民的血汗,在它背後,當然有許多悲慘的故事’

但長城到底是爲保衞我們民族的生存而建造的。它

保衞了華夏文明’讓我們能在長城以內過和平的生

活。日本有一個靖國神社’供奉着他們的忠臣烈士

),如果我們也有這種崇德報功的心’則長城實在可

^以就是我們的靖國神社’這是中華民族的忠魂結聚

^的地方’難道就如「河蕩」所說,只代表封閉、保

守和怯弱嗎?

今天,中華民族國土分裂、政治分裂、思想分

裂、文化分裂、沒有共同崇敬的聖人’沒有共同要

讀的書、沒有共同解釋的歷史、甚至沒有共同使用

的文字,眞已到了魂飛魄散的境地,我們實在需要從

山河大地、歷史文物中誘發我們的共同感情,使我

們憶悟到我們還是同根的。以前有一首祖國頌’歌

詞歷數長城黃河、五湖三江、長白積雪、北海畫廊

、廬山五老、西子遊肪、浩蕩的洞庭、燦爛的敦煌

’便能引發我們對祖國無窮的懷想,激勵我們對民

族無窮的熱愛。如今,「河殤」冷酷地吿訴我們’

黃河和龍都是凶暴的怪物’長城是封閉、保守和怯

弱的象徵,使我們羞愧地感到過去所懷抱的「不見

黃河心不死」、「不到長城非好漢」和作龍的傳人

的豪情壯志’原來是這樣愚昧可笑的,作爲炎黃子

孫’還有什麼値得自豪的呢?有人說:「河蕩震撼

了多少中國人昏瞋的心靈,它唱出了 一曲古老黃河

文明的哀歌,把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傳統文化

和長期引爲民族驢傲的大河文明和長城意識’毫不

留情地打得粉碎。」這就是「河殤」所渲染的結果!

「河窺」追求民主科學,要中國走向工業化和

現代化,這是近百年來國人的共同心願,沒有一個

人會反對。我們所不能了解的是• •我們要引進西方

文化的同時,爲什麼一定不放過已經被糟縫得氣息

奄奄的傳統文化,爲什麼還要對傳統文化窮追猛打

呢?我們不必說傳統文化順着它自身的發展’會發

展出民主與科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然而’深受

儒家思想薰陶的東亞四小龍的崛起’至少證明儒家

並不妨碍現代化’它可以吸衲西方文化之長,豐富

自己、開創新局’今天中國大陸未能走上現代化,

是不是由於幾十年來,非理性地否定傳統文化的結

果’這正是値得我們深思的。英國和美國已走向現

代化’並沒有詛咒獅子和鷹’日本人走向現代化,

並 沒i咒他們SKi!^天皇’埃及未能走向i化’

也沒有詛咒金字塔和尼羅河,只有我們中華民族,不

好好去潛心學習别人的民主科學’却一味以打倒傳

統逕英雄’政治f叩之不足、繼之以社會革命、文

化革命’以至文化大革命。我們總以爲文化大革命

已是到盡頭了 ’中華文明已革無可革了 ’如今却花

樣翻新,要革黃河的命,革長城的命’革龍的命’

仍然向傳統文化揮舞着鐵拳的英雄好漢們’你們是

否找錯了對象呢?

有人說’我們今天的苦難,是祖宗造的孽,爲

什麼不可以詛咒祖宗?黃河是一條世界上最凶暴的

河,爲什麼不可詛咒黃河?

不錯,一切事情都有前因後果,我們今天的苦

果,是祖宗造的因’作的孽。但這個因,是該由傳

統文化承負呢?還是該由近代當權者承負?因爲中

華文明直至馬哥孛羅東來時’還是光輝燦爛的,十

七、十八世紀歐洲的大思想家如來布尼兹、歌德、

堵哥、克斯奈、伏爾泰等,都曾狂熱崇拜中國文化

,伏爾泰還在自己家中設孔子像,朝夕禮拜,並主

張全盤華化。可見我們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產業原是

豐厚的。我們有這樣的祖宗’並不會使我們在人前

感到丢臉,這還有甚麼好罵的呢?現在依然有不少

人把近代一切專制、封閉的責任都推在傳統文化身

上,就像一個敗家子’欣羡别人富有,便回頭駡自

己的祖宗一樣,這實在是一件使人難過的事。

至於說黃河是凶暴的,那也是我們要承擔的命

運。中國人以黃河流域爲生存空間’這比諸其他民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86

期六第卷六十 第 26 族而言,已經算是不錯的了,這還有什麼可怨恨的 ^呢?人類在自然界求生存,從來都是要奮鬥的。黃 (河的桀驁不馴’從大禹時候便如此,然而,我們的 祖先並沒有詛咒它’反而在治河的過程中,建立起 一個偉大的王朝。「河殤」旣然知道環境越困難’ 刺激文明生長的力量越强烈’那麼我們就反求諸己 ,自立自强的好了 ’爲什麼咒駡黃河,辱及祖宗呢 ?「河殤」對懷戀黃土地的中國農民加以諷剌,要 我們奔向藍海洋,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他們不 珍惜,中華民族賴以生聚的黃土地,他們也不留戀 ,使中華民族掛了空,挖了根,「河殤」,你確實 傷了中華民族的心!

清求方漆顔的生物、科技、哲學

宗敫觀H

方氏《危言八》論萬物寄生於宇宙云:

蟲寄居’孰寄之?問蟲,蟲不知也;木寄生

,孰寄之?問木,木不知也。萬物皆如寄,

豈獨區區一蟲一木哉?本體之蟲,軀売自有

.亦如蝉之税矣。本根之木’柯

’及其调也’亦如蝶之裙矣。……今

非復昔之所寄;子之所寄,非復父

之所寄。自以爲不寄,而實則寄;自以爲寄

’而實則不寄。而不寄者終歸於寄,而無乎

不寄。……然而天地亦旋轉於積氣之內’而

莫測其端惋,莫究其歸宿也•,等之蟲也,等

之木也。

可惜顯微鏡尙未普及中國。由於看不見蟲卵’古人

誤會腐草化爲營0十九世紀方氏仍舊輕信「原隰有

紋子樹,其葉如栗,春夏之交無葉,各吐紋數十。

……凡樹皆可生紋,以植物產動物’足見化育之巧

’大地皆然,正不獨嶺南有之矣。」(《夢園雜說

》)他洞悉動植物之間的共生,沒有獨立不依宇宙

的個體;但是未知植物難以進化爲動物,蚊產卵於

樹而非樹醋醸出岐。

《危言十一》論物類同異云:

「人心不同如其面」(語)。天下之物無

有不同者,而實無有同者。草之脉狀同,木

之花葉同’鳥之毛羽同,獸之蹄尾同。然而

草與草不同’木與木不同 同一花葉而

花葉仍有不同…:。辨其不同而轉覺其同,

槪以爲同而依然不同。混而一之,固宜區而

别之也;類而分之,乃能合而化之也。丨丨

即物以推諸人之面’且進窺夫人之心。君子

與小人之心不同,君子與君子之心亦不同。

不同者顧必强之使同,則反害於同’而終歸

於不同。而不同之同,易若同而不同。曰:

「將無(豈實)同。」曰:「從同同’」是

爲苟同;噫!非大同。

方氏由無道德函義的同想到有道德函義的同。《世

說新語•文學》記阮宣之子謂儒道兩家哲理「將無

同」’忍齋擴充此意,泛指一切學派不必勉强齊等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晋南北朝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三度提到阮瞻的

三語掾「將無同」而欠解釋。晚唐羅隱也曾考慮同

異問題云•.「烟灰同出,飛沉自分;膠漆異生,而

堅固相守也。」(《羅昭諫集》卷八《兩同書.同

異》)

《危言七》發揮荀子天生人成的論調:

物生於天,成於人。榖之藝之,木之樹也,

花之種蒔也,果之種接也’桂在需人’而天

無權。天不能使梯稗不亂夫禾嫁,天不能使

榛莽不混夫松柏,天不能使蕭艾不伍夫蘭蕙

,天不能使桃杏不儕夫棗梨。非種鋤之,擇

地茂之,妥熊穢而馥之,變酸醉而甘之。榖

木花果誕降於天,而悉聽命於人。人之靈勝

天,人之巧奪天。異哉!彼榖木花果,人何

由知之’而俾各遂其性耶?……亦有不熟之

榖,不材之木,不入品之花’不中食之果,

皆天所生。彼蒼得毋夢夢耶?天則裁培,人

顧傾覆。藝之而变梯稗’樹之而除榛莽’種

蒔之而斬蕭艾’移接之而狀棗梨。損彼益此

,害此利彼。不猶愈於大造之造,化工之工

耶?人貫三才’即小見大,是以曰參曰贊。

方氏忘記指出:人也由天生。大腦高度發展’製造

複雜機械與凌厲武器,也可算是天生人成。他對科

技文明的反調唱於《危言二十四》••「凡心有機,

凡物有機。利於機亦害於機,成於機亦敗於機,福

於機亦禍於機。機之爲用大矣哉!以機心製機器,

P:87

卷六十第

2727

謂不勞而逸,勞於器者多矣;謂不費而省,費於器

者多矣。殫竭其聰明材才於奇技淫巧之中’ 一器出

而人爭效之。效之不已,復變一器以飲動盡惑之。

覺天下萬事唯器是賴,唯機是恃。而以器代人’以

機運物;無靜不動’無蠢不靈,無遲不速,無塞不

通。……烏知爲民人所怨……造物所忌……王道所

弗尙……聖學所不取乎?……吾則以爲至勞至費也

。但知其利,勿審其害;但見其成’勿思其敗;但

求其福’勿計其禍。此泰西之所以爲泰西也。機器

限之……誤之……小之……亂之也。固當别以爲戒

,而奈之何法(仿效)之?」方氏嘵得機械文明的

流弊,不懂它的造福多於惹禍,尤其是日常生活的

水厠、冰箱、洗衣機、電視機正是王道必需的方便

。「造物所忌」預設小器的上帝,好像「天妬紅顏

」一語不取字面意義。他雖洞悉「陽極似陰’陰極

似陽」而幼稚地說:「病能病吾之身,不能病吾之

心;」「凡物皆有形,獨風無形而反有聲。本無聲

也,因物以成聲。……以氣運形,無形無氣;以形

攝氣,無氣無形也。」「蟻與蚊動物也,何以生於

琥拍水晶之內,其理不可解已。」(《夢園雜說》

)幸顧他對禽獸獨具慧眼,《夢園雜說》有兩段談

喜鶴云••

鶴巢鳩佔’夫人知之矣。而實則鳩巢鶴佔。

許子(奉恩)曰• •「曩館於灤州署,見羣鳩構一

巢於樹顚,甚自得也。鶴伺其出’入巢遺矢(屎

) 。_ ’怒與鵲鬥,弗勝,遂避去。巢爲

鶴有。」方子(自稱)曰:「嘻!鶴何靈,

鳩何拙欺?鶴雖靈’有時見利忘身焉。(《

莊子•秋水》意)雕陵之彈殊可忧也。五口其

爲拙鳩乎?

®之爲物蠢蠢然’厥性駑鈍,少犯之則毛怒

張若矢’不可近。……虎死於蜻’蜻眞無敵

哉?然而見鶴則仰腹受厥,中其矢輒爛,鶴

之智又不若蜎也。蜎故示怯於鶴’鶴乃受制

於蜎。

他旣誇張刺帽的能力,曾否寧願做拙帽而非拙鳩?

動物界的關係遵守弱肉强食的「森林律則」,方濬

頤在《危言二十六》將動物的和平與戰爭歸因於臭

味:

許子(奉恩)曰:「臭味相投」以言乎人,

凡物亦然。犬與犬遇,馬與馬遇;不能言也

,以鼻相嗅。投則喜,喜則惯之伴之•,不投

則怒’怒則號之嚙之。他若鷹鸛之搏,龍蛇

,蟻之列陣,蜂之爭衙(巢穴)’大抵

囂然不靖。而同類之相攻相唆,

雖禽獸蟲魚皆不免焉。蒙之所見多已。」方

子 !F然曰:「甚哉臭味之差差若是也I……

欲齊難齊,欲合難合。……我之臭味不同乎

人,於人何尤?人之臭味不同乎物,於物何

尤?夫如是’則心平氣平。

衝突非只因臭味’實根於叔本華所謂生存意志或欲

望。忍齋未聞達爾文進化論的生存競爭說,更未讀

霍布斯名句「世界乃一切對抗一切的戰爭」;卻能

洞察自然均衡道:「夫天道不可知而實可知也,豐

於此者嗇於彼’冥冥中自有權衡’自有限制,而默

爲乘除損益於其間。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天

知之而不能使人知之。」(《危言三十》)可憐他

把天道看得太神秘。

《危言二十三》談動物界的鬥爭:

烏反哺,羊跪乳’蜂蟻有君臣,鴻雁有夫婦

。其異於.梟镜射狼狐貍蠅蚋者,物之性幾與

人同’而人反不如物’是可羞也。犬馬戀主

,發於至誠。讀書明理者’尙無其眞摯。能

勿對之愧死耶?古人欲侶魚暇而友麋鹿’其

辭若曠達欺?其心則忿激之甚已。盈天地間

皆鷄蟲也,_娃也,虎豹棘貌也,蟣風障蠹

也。物與物爭’人與物爭。蓋無乎不爭’而

爭其所當爭’亦爭其所不當爭。而强弱必爭

’衆寡必爭’禍福必爭,生死必爭。人何殊

於物哉?物或勝於人哉?與人爲伍,則物猶

人;與物爲伍,則人猶物。物猶人’斯物足

貴;人猶物,斯人轉賤。人將奚以自處乎?

物不因之有别乎?

正如《朱子語類》,物可指非人的一切動物。方氏

不提「獺祭天」’因爲天非獺之同類。《夢園雜說

》自述:「今老矣,偶有所著,不取資獺祭(少時

累積學問) 予少不好弄’凡激跑、紙駕之戲

,旣^<勞,以爲弗如揭書之逸。而吾鄕鬥鵪鶉、

鬥幡摔者’幾於比戶可封,老幼皆樂此不疲。予又

心厭其以人見役於蟲鳥也。」世俗只知人役蟲鳥,

方氏察覺人反受低等動物勞役。綜合兩種看法,可

謂人與蟲鳥相役。動物若無好勇鬥狠的天性,便不

會倫爲賭博工具0他天賦超凡出塵的品味,有士韻

而無俗姿,耻與好鬥賭徒爲伍,遂寄情讀書和觀賞

自然界,尤喜思索動物的相生相赶。同書又云:

凡物相制,如赎螂捕蟬’蠅虎攫蠅之類。同

一物也’不知何以甘心受制若此。更有奇者

’俗傳暇模睫有靈獎,即蟾穌也。飛蟲過其

前,輒爲靈漿所攝,自飛入其口中以供飽啖

。挾此術以往,較信天翁(一種巨鳥)之取

P:88

2728 ) 魚’殆有甚焉矣。農家子耕於隴畔,見§ 伏草間閥視飛蟲,有過其前者張口吸

不失一,意象恬暇’以爲無敵

-

其後……纏膜而啖之也。……不虞螂

後……鉗蛇而啖之也。……不虞购蛛出其

’沈沈注視’戲以爪攫之。螂蛆見御蛛至

蛇急馳,意甚窘迫。御蛛尾而返之,見螂

惶遷入一敗竹第中。御蛛繞第環視,已乃

於莆

口 ’於久而後去。……不虞雄鷄方粥

於羣雌中’俯而厥之。農家子見御蛛旣被

,乃剖敗竹第視之’螂蛆已爲御蛛所溺,

爛無存矣。農家子不解其理,以問許子(

恩)。許子諭之曰

• •「凡物皆有所制。譬

五行,有相生也,即有相勉。天下焉有無

者哉!」方子問之曰•.「蛇吞暇膜’吾於

松草堂曾見之。是說也,可以平物之爭心

可以化人之機心。

不錯,萬物有敵有對,如娱松勉蛇。孟子「仁者

敵」一語只能敎育和鼓勵後學。《夢園雜說》談

一種有敵無對的異獸

嶺南山中有獸,大如犬而形似貍。前陰爲

,後陰爲雌。雌雄自相交而產子,名之曰

「不求人」。山中人捕食之,云可滋陰。

(坊)書所未載也。天地生物,無奇不有

特生一不求人之物’以一身備陰陽,兼父

,無事乎匹偶,而自延其似(嗣)續。此

乾坤之戾氣所鍾也。物足傲人,而轉能益

。吁!可怪也

乾坤陰陽無所謂喜氣戻氣,除卻人間喜戻的投射

我不相信華南特產雌雄同體、無須交配的怪獸,

許他輕信人言。廣西盛產龜和鼈(山瑞)’金錢

今甚昂貴,一世紀前《危言十五》爲龜鳴宽請命云

麟也’鳳也,龍也,世所不常有,人所不

見者,謂之靈也固宜。乃合龜而四之。龜

生至夥’龜之類至繁。入於泥中,支諸床

’不足與麟鳳龍匹伍也。以長介蟲,何居

曰:丹甲靑文,負《洛書》以出;瑤光玉

,應星精而生。伏羲造卜,伯禹昆命。《

禮》有龜人之掌,明堂重龜目之尊。圖瑞

王者之德,地出應天子之孝。靈龜祖先龍

非庶龜比。夫豈在麟鳳龍之下哉!郭景純(

撲)讚爲神物,李長吉(賀)號爲神仙。

東野(郊)之再拜,方且謝玄夫。唐武宗

十玩,勿遺靈壽子。或名督郵’或呼介卿

或尊之曰先生,或寵之曰博士。所不解者

占坼占墨占色占體。殺龜而下’大非仁政。

王旣奉爲四靈,胡獨於龜弗珍惜之’而慘

之耶?宜乎雁蕩山木葉老人吿宋仁宗以長

術曰:「廣濟貧民,禁天下捕龜。能斯仁

,乃可語道。是龜之靈不唯靈於麟鳳龍,

並靈於人。人之能爲五總龜者,蓋亦激已

令人遺憾的是他迷信古典而輕蔑西學,例如他的

操舟者說》下半篇發人深省而太偏激

舟子曰:「公(方氏)毋云(逆風)險,

風乃險。人以其順也而狎之,帆爲風飽,

息百里,常境也,弗虞其變。久晴欲雨,

頭忽起,順者渉逆,收帆未及,危等覆盂

子戒於逆而忽於順,無惑乎?有曲江之厄

章江之恐也。」予聞其說,噤不能語。自登

舶,乃覺泰西之巧足奪天工,無順無逆’

晝無夜,以火濟水,以車爲舟,飛廉箕伯

其馳驟奔突而莫敢阻’擧吾之舟可以盡廢

。然而行於江’不能行於河;其小者行於!^

,水淺輒膠,反不如我舟之速;其大者行I

海,亦時有觸礁遭颶之患。違天不祥,貪

賈禍。處境者烏可若斯哉!予老已中流’

思勇退,舟子之言未嘗一日忘之

他正確地尊重舟子對順風逆風的寶責經驗,可惜

張西方輪船的限制’謬誤地泛損爲「違天不祥,

利賈禍」,未知科學技術多順天造福,不祥的副

用非其本質。過度依賴機械和濫服亂用藥物等惡

,均可遂漸糾正

方氏《二知軒文存•書韓子〈原性〉篇後》云

善乎韓子之說折衷於孔子’足爲千古言性

標準也。若李翔’則捨孟、荀、揚而作《

性書》;皇甫堤言性,則是孟而非揚;杜

言性辨,則點孟、揚而以荀爲得之。在唐

世,亦旣各執一說’紛然莫決。鳴呼!是

所謂雜佛老而言者也。降至於宋’司馬氏(

光)、蘇氏(喊)、王氏(安石)皆主揚

之說,唯伊川則主孟子之說,而以荀、揚

不知性,厥後言性者宗之。顏時有異同,

門别類,援儒入墨’雖儒者尤不免焉。宇

間忽增此理學之障,無惑乎?聖敎日衷而

麵(禍)日重,非言性者階之厲耶?荀與

無論已’孟子之創性善之說,思以鼓舞天

’而納諸大道之中’此固爲師儒者救世苦

不得不爾也。然較之孔子之言「相近」「

移」,則似有間已。區爲三品,其說至當

奈何後之言性者’宗孟而忘背孔說理,蹈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89

虚講學,家中無定見’競起爭端。其說愈繁

,其旨愈晦;其徒益衆,其論益偏。遂至流

。豈不謬哉

入於佛老而不自知,而遍天下皆理學之障也

忍齋把儒學分成兩截••孔子至韓愈的是正宗,柳宗

元與宋明儒學均受道佛兩敎惑染故非正統。配合下

面徵引的《讀書變化氣質說》,我們始知方氏所謂

性三品,不但是上智、下愚、智愚之間,而且是淸

、濁、淸濁之間。他要躍過孟荀兩支人性論

孔子的人性觀’以詞斥新儒學爲障蔽-

:有人回歸蘇格拉底「愛智」的哲學定義’對付分

析哲學對哲學的狹陰定義。孔子說「行己有恥」,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淸儒以顧炎武最重視知

耻,方瘠頤《有耻說》道:「發於七情之外,而方

寸間a怩難安者’其唯耻乎? 聖狂之界,邪正

之途,善惡之關’天人之域……判於耻而已矣!」

讀書可助人知耻:

天下有不讀書而自然明理者,即有讀書而仍

不明理者。愚夫愚婦未,顧其天性純

厚,遇忠孝節義之事,奮然爲之而百折不回

,則氣質本淸也;大奸大惡擅過人才智,洞

察千古,顧其天性湊薄’敢於干名犯義,越

禮非分而絕無顧忌’則氣質本獨也。將謂氣

質難於變化’可以廢書不讀乎?是大不然。

本淸半獨者,一則稟乎天而無庸(用)變化

,一則限於天而無能變化;而非所論於中材

也。中材之人’可善可惡,可正可邪,可進

可退,可成可敗;引而入諸聖賢之域’驅而

納諸中正之途,會而歸諸名敎綱常之地’捨

讀書烏足以語此f……讀書之道豈唯是尋章

摘句、伊唔佔畢云爾哉!必將口誦心維’身

體力行,論世知人,尚友千載。而後巧(考

)其得失’以爲法戒;辨其是非,以作勸懲

。……朝廷之用人也,亦以讀書爲重。……

而介乎淸獨之間者’天下中材最多。斷不可

諉諸氣質,而半世磋蛇,一任坐荒歲月也。

十年讀書,十年養氣,臻此境者一代能有幾

人?而苟令簿領餘閒時親典册,又奚不足以

破塵俗之見,而發其忠君愛國固有之天良也

耶?而惜乎氣質不化者之多也,蓋由於眞能

讀書者之少也。(《讀書變化氣質說》)

〔恃續〕

锐不可播——新亞田徑隊實現r六連霸」宏願

十二月三日,不僅是同學們忙於預備考試、做

作業的日子’亦是本院男女子田徑隊的大喜日子。

承接着去年「五連霸I的餘威,本院男女子田

徑除在今年的第十三屆中大四角田徑賽再闖高峯,

登上「六連霸」的冠軍寶ffi。比賽當天,風和日麗

’只見在夏鼎基運動場上的新亞運動員懷着緊張的

心情’精神抖擻’站立在司令台面前,參加開幕典

禮。細心觀察隊中的成員,不少猛將已相繼離隊,

)特别是女广隊’上屆女飛人黃美琉同學因功課太忙

^的關係而缺陣’實力削弱了不少。至於男子隊,亦

£有陸宏亮同學及交換生平滔等同學離校0儘管如此

,今年男女子隊除了有部份舊隊員押陣外,亦補充

了不少新血。

事實上,不僅隊員的心情是緊張,身爲男女子

隊的敎練羅茂卿老師及張小燕老師所負上的壓力亦

倍於各隊員,記得上年度的比賽中,男子隊僅以五

分之微壓倒崇基,今年又加上了逸夫書院的參加,

他們雖是新的隊伍,但實力亦有相當,絕對不能輕

視,以上都是兩位敎練所憂慮的,他們和隊員的心

情正和今年中國女排爲實現「六連霸」的心情一樣

,同負上沉重的壓力去爭取榮譽。

槍聲一響,男子四百米中瀾的比賽首先開始,

只見本院的跳遠能手潘健侶同學沿途帶出,最後以

一分零一秒九八的成績衝過終黙,爲本院帶來第一

面金牌。而女子隊的運動員謝小玲同學亦不讓男子

隊的專美,她在推铅球的拿手項目中’奮力擲出九

米一三的成績,與崇基學院的莊嘉文同學並列冠軍

。正當女子推铅球項目完成之際,在運動場中突然

出現了 一個去勢甚勁的鐵餅,它越過其他選手的鐵

牌,落在最前的位置,所擲出者正是本院的大力士

梁漢釗同學,他以三十二米五一的成績’勇奪冠軍

,而他的隊友黎偉健同學亦緊隨其後,奪得季軍。

在跳遠沙池上’正擧行着的是男子三級跳遠,剛參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90

新亞田徑隊領取全場總冠軍獎後合影

2730 加過四百米中欄的潘健侶同學亦有參加,他亦是

項的紀錄保持者,很可惜他只能在該項中取得亞

,而另一位隊友韓德明同學亦得到季軍

接着,在跑道上正在擧行的是男子千五米賽

’只見本院氣袋黃建平同學正與另一位崇基學院

趙崇祥同學互相爭持,在互不相容的情況下鬥足

個圏’仍未分出勝負,把後面的對手遠遠拋離,

至最後三百米’趙同學首先發力’取得冠軍,而

建平同學力戰而取得第

一 一名’可謂雖敗猶榮,雙

亦造出個人最佳成績。在千五米賽事進行之際’

邊正在有數位運動員在熱身’準備角逐男女子飛

的美譽;在男子組方面’本院有沈裕豐同學押陣

他是上屆的飛人’比賽一開始’本院的沈裕豐同

及李耀聲同學率先帶出’直至最後

一 一十米,逸夫

院的林展熙同學,在末段發揮凌厲的衝剌,與沈

豐同學一同衝過終黙,最後,經過電子儀器的判

,沈同學以十一秒八六的成績奪得飛人的稱號,

李耀,馆同學則取得季軍’繼後梁®文同學亦在女f

飛人爭奪戰中獲得銀

W

一而

然而,在一百米賽事之後’本院女广田徑隊

陷入低沉期,在接着擧行的賽事中,被崇基學院

r,幸好在跳卨項=中,本院的跳卨好手林宛

簿

同學及丘玉竹同學發揮英雌的本色,包辦一、二

,及後,林宛綺问學在八百米賽:中’亦取得亞

,而丘玉竹同學更在百米跨欄的項

H中,

W奪冠

,謝小玲同學又在擲鐵餅項

n中取得銀牌。雖然

此,由於女子隊在其他項=中相繼失分,上述各

同學的努力’仍未能把分數拉近,且被聯合書院

先,情況甚爲不妙

戰幔再度拉開,在男子

一 一百公尺中,本院的

耀聲同學及新秀羅榮華同學與另一位逸夫書院的

展熙同學一同帶出,直至轉入直路’李、林二人

雙拋離其他對手,你追我趕’最後,李耀聲同學

着强勁的衝刺,勇奪冠軍,造出二十三妙七八的

人最佳成績,而另一位新秀羅榮華同學則取得銅

。自此以後,男子隊的喜訊不斷傳來’在五千米賽

中,本院兩位氣袋黃建平同學及楊傲富同學以用

盡的氣力’包辦該項比賽的冠亞軍;在撤項方面

梁漢釗同學亦與另一位新秀楊文信同學又在推铅

項目中取得第

一 一名及第三名,同時,林乙彬同學

在擲標槍項目中奪取銀牌;跳項的成績更爲突出

本院持竿跳高好手輕易在其專長項目中奪標,而

一位跳高選手趙裕權同學亦取得銀牌一面

四時一刻,所有單項賽事已經結束,餘下來

只剩下四個接力項目;在男子團體成績上’新亞

院是遙遙如前的,而女子隊却落後於崇基及聯合

院,在全場總分上,新亞書院是稍爲領先的,但

,「六連霸」的江山仍要看餘下的接力賽事,本

接力隊員實不容有失。首先,男子隊在四乘一百

賽事中率先傳來捷報’繼後在千六米接力中奪得

牌,爲「六連霸」的宏願立下大功;而女子隊亦

力奮戰,在兩項接力賽事中取得季軍

所有賽事完結以後,緊接而來是最緊張的頒

禮,新亞男子田徑隊以三十九分之多壓倒崇基學

,六度登上盟主寶塵,女子隊則名列第三;雖然

們落後崇基學院三十分,但是由於男子隊在男子

體上的優勢,令新亞田徑隊贏取了全場總錦標,

現「六連冠」的宏願!這全是敎練及新舊隊員上

一心的成果。只見各隊員接過獎®後,皆雀躍萬

,互相道

K,立志向「七連霸」進軍

努力呀!新亞田徑隊隊員

•獎學金消息•

一九八八—八九年度下列獎學金現已開始接

申請,有關詳情及申請辦法’可參閲輔導處佈告

或往輔導處查詢

IDr

. I.OUIS

W 0

. HUTCHINS

SCHOUVnsHIP^

(截止日期:二月二十r

L伍華先生紀念獎學金(

cv^南九龍_子會獎學金(

張觀风孔子學術獎學

張觀风中國文化論文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91

交換生校友代表在三十週年紀念酒會上致詞

73:

日本校友代表講詞 梶浦壽

林院長,梶村團長、各位老師、校友••各位晚安!

今天能夠出席新亞書院及亞細亞大學學生交換

計劃三十週年紀念酒會’我實在感到十分榮幸!

譚汝謙博士囑咐我代表亞細亞大學日本交換生

向各位說幾句話,因此以下請讓我用廣東話來說,

希望各位能夠聽明白就好了。

二十四年前’亦即一九六四年八月,我和第七

期交換生渡邊泰司君、田中勉實君一道兒抵達香港

’在新亞書院愉快地渡過了兩年學生生活。一九六

六年的畢業典禮,現在回想起來,還恍如昨天的事

一樣’歷歷在目。

在新亞書院讀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

亞的香港學生「讀書讀得好勤力,好認眞」!學生

勤力讀書’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在日本,我們有

所謂「好好讀書’亦好好的玩」這句話語。香港的

學生’似乎忘記了「好好的玩」這回事,只是「好

好讀書’永遠都是好好讀書」’眞叫我們日本學生

欽佩

那時的校園裏,飮酒抽煙的學生大都被認定

日本學生(一度多達八人以上);實際上,日本學

生很少能當上模範學生。不過’聽說近年來亞大交

換生都是優秀的學生’十分用功讀書,品學兼優’

長江後浪推前浪,代代新人勝舊人,我們感到十分

我們初到香港,最吃苦頭的是語言方面。同

0

的田中君會說普通話,渡邊君的英語又是相當不錯

的。第六期的師兄山本忠士兄、川島俊兄和高木佑

三兄等,都因爲來港已有一年,全都說得一 口流利

的普通話。而我呢,英語旣不懂,普通話又不靈通

,廣東話就更加「唔得」了,會說的只是日本話,

回想起來依然感到慚愧、惶恐之至!當時,一走到

街上,眞正是「雞同鴨講」,無法與人溝通,因此

若非與師兄們一塊兒行動的話,我會躱在農圃道校

舍,不輕易出門的。給山本師兄等帶來種種麻煩,

也給各位新亞師長和同學增添不少不便,今天借這

個機會向各位道歉,叩頭謝過!

學生時代感到痛苦的事,我以爲都是促進自己

成長的一種食糧。在這二十多年間’承蒙新亞書院

歷任院長及其他師長和校友不吝指導、支持’我在

香港的事業得以安定發展,我內心實在很感激!常

言道:人生最重要的事莫如得一良師。對我而言,

人生的良師是國際創價學會(SGI )會長池田大作

先生。假如沒有恩承池田會長的知遇的話’相信不

會有我今天的人生。我也必須坦言,假如沒有新亞

書院和亞細亞大學的學生交換計劃,我未必會蒙受

池田會長知遇之恩,我的人生就變得全然不同了。

這對於其他所有交換生來說’在一定意義上,情形

可說是一樣的。這個交換計劃對亞大交換生來說,

是一個人生追求的目標的試練場,也是一種極大的

勉勵的力量。故此我認爲’這個交換留學生計劃是

一項極具價値的制度。常言道:「飮水思源」,我

謹代表全體日本交換學生向設立和支持這個計劃的

兩所大學的師長致以萬二分的敬意,並祝願這個計

劃能延續下去,不斷發展’得以在將來慶祝五十週

年、八十週年,甚至一百週年。我亦趁此機會呼顢

畢業校友予以支援。最後,謹此希望大學當局各位

先生,進一步加强兩大學的關係,培育更多人材’

去承擔香港、日本,以至亞洲的未來。

一 /

林院長,很村團長,各位女士先生’各位同學:

今日有機會參加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交換學

生計劃三十週年紀念酒會,及歡迎亞細亞大學代表

團各位師長范臨訪問,本人感到非常高興,榮幸。

本人是新亞書院及亞細亞大學第三期交換學生

,於一九六〇年初被派赴亞大就讀’屈指算來,

已有二十八年之久。記得抵達日本時,承蒙亞大師

長及同學熱烈歡迎,使我們感到非常開心。及後得

到各位老師及同學的悉心敎導和幫助,漸漸消融了

言語上的隔閡。在兩年半的交換學生生活裡,使我

們獲得書本上的知識外’並且體驗了中日文化交流

的重要性。本人覺得交換學生制度是文化交流的重

要橋樑,各交換生亦應肩負文化交流的重任。

際此三十週年紀念晚會’本人謹代表新亞香港

交換生祝賀新亞書院與亞細亞大學的交換生計劃不

斷發展!新亞及亞大母校校譽日益昌隆。謝謝!

卷六十第

P:92

ASIA UNIVEHSITY

1988年12H7U

番港中文大字新亜書院院兵

林聰摄先 生

曲細亚大卞

Z 梶村昇 I

今回亜細亜大学t新亜番院t 術交流3 0周年tc際L或L T

ii�林IS標院兵^初ihbi h新亚黑院^^,转樣^^^暧力、、

\\�f吞、:tS 感謝仁广二之i达人。

jIL<弗展“^-h番港k変貌o-J右!>深汕全(HCO�当/: 91:;:L�毛

7々力木CO交流t::貝tt�v��人CO相/f-交流c^j大切再ig識/cL或

L^jiXmt't.

最後t::訪問団奢代表l^T�先少力凌i

交流死展?:心打祈9中L丄If逢1 ,

敬具

-12- 期六第卷六十第^•日本亞細亞大學捤村昇敎授來鴻

(一九八九年元

十三I

十四

十九

二十

至三十一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巫寶三

授及該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副主任

以平敎授到訪

第二九三次雙周會,邀請本港熱愛

遊人士倫文標先生主講:「獨闖非

五百天。

林聰標院長休假赴夏威夷出席國際

術會議,邀請喬健敎授署理院長職務

「明裕訪問學人」耶魯大學生物學

Melvi

n Cohe

n 主講:

i

n For

m an

d Function

Centra

l Nerv

e Cell

s after

Injury

一 一屆林聰標院長盃系際球類比賽

廿六日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_

廿七日第二九四次雙周會,邀I

」總編輯李怡先生主講

大學緊急貸款及助學

本學年度下學期之大學緊急貸款及助學金,

已接受申請。凡因家庭發生突變,而面臨嚴重經

困難者,均可申請。本科生可向輔導處索取申請

格。研究生則可向學生事務處經濟援助組索取

敬啓者:際此亞細亞大學與新亞書院學術交流三十週年,承蒙林聰標院長曁新亞書院諸位先生熱

款待’非常感激

此次親睹香港急速發展及深圳正在變革,使鄙人重新認識人之相互交流之重要’絕不下於經濟物

之交流也

最後’謹代表訪問團祝頌先生健康曁兩校今後之交流更加發展’並致謝忱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

聰 標先

亞細亞大學敎授•校

梶村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七

P:93

with expedition. And besides I'm quite afraid of

you and I do not wish you to be in difficulty

or lose face because of anything I do.\" (June 29,

1984) In his letters to me, he used to make humorous remarks. For instance, he wrote, “Our

loving greetings to you and happy New Year.

I am not sure if you are Mrs. Chang, Mrs. Dju or

Mrs. Zhu; whichever you have my affectionate

greetings.\" (Jan. 7,1981) On another occasion he

wrote, “Love to you and your tiao pu (調皮)

grandson.\" (Jan. 14,1985)

Yes, Frank was always very considerate,

thoughtful and willing to listen to others' suggestions. He was a nice man. He had an amiable and

radiant personality full of vitality.

As I reviewed his letters, he became real to me.

It seemed that he was standing before me smiling.

Then I caught the words \"Sorry we were so close

and yet so far.” (X'mas, 1985) Indeed we were so

close in our letters, at the times we met but now

he had silently walked past the narrow vale of life

and crossed the peak of an eternity. I would like

to tell him how I regret the days wasted this year

when I complained to two friends about not having

heard from him and should have written to him

direct inquiring about his health. From the voiceless

lips of unreplying Frank there would be no word,

but I will always be regretful for what I have done.

‘‘There is no feast that has no ending.\"

\"Nothing dies but changes.\"

Let us believe in these sayings.

Frank will always live in my heart.

(Sophia) Zhu Tierong

English Professor Emeritus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PRC

friend of the Chinese

had contributed his life to the promotion of Sino-American friendship. He loved the

Chinese people deeply and he was greatly lov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Frank loved nature.

He often described the scenery around his

house. Here are two examples: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are all colors. The maple trees are the best

golden yellow, bright red, crimson. Our house is

now surrounded with very bright and beautiful

colors\". (Nov. 1,1982)

\"We have a very nice stone house built on the

top of a little round hill. From our front windows

we have a fine view to the north. In all four directions the scenery and views are very pleasing. This

is almost a spring day, the sun is shining, it is about

40°. . .,,(March 3, 1981)

Frank was a nice man.

Besides working in the Yale-in-China Association in the best part of his years, being the President of Berea College (1929-1967), he did a lot

of work after his retirement such as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Yale-China Association in Hongkong, and taking care of a Foundation.

He was proud of his children and told me

frequently about their work and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He was still prouder of his wife

Dr. Louise Hutchins who is working on family

planning in four clinics in Kentucky. He told

me that his wife kept the house very well and that

his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housekeeping was

dish washing. He was his wife's chauffeur when

she went to office. Once he attended a conference

in Beijing as a spouse and he wrote, “I enjoy the

status.\" He was proud of his and Louise Golden

Wedding Anniversary Family Gathering April

2 9 , 1 984 .

Frank was my very good friend who had great

concern for me. He wrote ‘‘I hope you realize you

are a very good friend of ours, we wish to be of

assistance to you. Please let us know at any time,

if there is some manner in which we can aid you

or the medical college.\" (Oct. 22,1980) The moment he saw ‘Where Cranes fly\" (about Edith

Millican, my friend) he sent me the book. He

cheered me up when I was unhappy about something. When I reminded him to do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right procedure in China, he said, “I think I

am a very apt learner. You can just imagine me

trying to do the right thing in the right way, very

courteously, so that all may be in order and proceed

期六第卷六十 第 一

本刊徵稿啓

本院「新亞生活」月刊爲

」:?同學寫作興趣,歡迎在校同

投稿。擧凡有關課外活動、學

團體活動及花絮,及專題討論

稿件,均所歡迎,毎月廿三日

稿,來稿請交月刊編輯室。投

稿

稿件一經刊載,均酌給稿酬

千字四十元計算

新亞生话月刊鳊辑室

P:94

2734

IN MEMORY OF FRANCIS S. HUTCHINS

It was a shock for me to have received the cable

from Hongkong yesterday, informing me that

Frank had passed away on Nov. 28th. What an

unbearable blow it was!

Frank was a dear friend of mine. I have known

him for fifty long years.

I took out from my drawer twenty-six letters

that he had written to me after liberation, his

passport picture, his picture taken with Louise at

Berea College, and two pictures taken with me

during his last visit to our university. I looked

at these souvenirs and I slowly reviewed his letters.

Fond memories of him floated in my mind.

It was in 1938 that I first met him. He was

my husband Ifan's good friend; so he was invited

home to have a dinner with us when Ifan and

I got married. We had only four guests, Frank and

three professors, from the South West University

who were my relatives on my mother's side. I was

very, impressed by Frank's sincerity. He was alert,

handsome, knowledgeable and humble. He told

me that he was very happy that day because of the

birth of his first baby and because of our invitation.

After the Changsha Great Fire, a Fire Disaster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Committee was

organized. Governor Zhang asked Ifan to do relief

work and I came with him. The city was badly

burnt, it was difficult for us to get a place to live.

So we lived at Frank's house for one month. We

saw Frank every day when we two had our late

breakfast. He would come and talk to us about our

work and problems and we would ask him about

news of his wife and the kid in Kuling who were

in the hands of the Japanese. We shared his worries

and tried our best to cheer him up. He let us return

by midnight after our busy work. He gave us the

key to the house and made arrangements for the

doorkeeper to let us in. During that period once I

had a bad cold for one week and had to stay inside.

So I had more contact with Frank. Sometimes

I played piano accompaniments for his violin solos

and we chatted about various kinds of things.

He called me Little Sister and I called him my

elder brother (He was thirteen years senior to me).

When at last through radio he learned that his

family was safe, we shared his joy and congratulated

him.

When the relief work was over, Ifan and I went

back to Yuanling. There I corresponded with Frank

until one day he wrote that he would soon return

to his homeland and be the president of Berea

College. I remember that he sent me a wide printed

picture with all the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aff of

the college with him sitt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row. I was very proud of him. Then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we did not correspond for a

period. Maybe it was because Ifan & I mn YMCA

from place to place during WWII.

It was in 1979 when the first group of YaleChina Association representatives came to Changsha

that I learned news of Frank from John Starr. How

extremely happy I was! Thus our communication

was resumed. Since Jan. 1980 I have received

twenty-six letters from him. They are wonderful

letters. Each one gave me joy and fond memories.

He wrote in the first letter dated Jan. 18,1980.

\"It's very wonderful. In recent months letters

have spanned the decades of times, and have leaped

over tens of thousands of li, to enable me to have

contact with friends once more. Your letter is a

total surprise.\" Frank loved China, Changsha,

Hsiangya, Yale, his colleagues and friends.

Look at what he said,

“I hope that Teng's ideas will prevail and

continue for it seems to be helping in the developing

ofChina.\"(March7, 1987)

\"We speak of our Chinese friends daily and miss

y ou ,,al . (X’ mas 1986)

“The whole Changsha visit was wonderful,

though too short. We saw many friends, and yet the

time in Changsha was so short that I did not even

see the Hsiang River.’,(Aug. 7,1980)

“It makes me proud to know that Hsiangya

is progressing and is now much larger than before.\"

(Jan. 16,1980)

“It was a real pleasure to see our cook Sio

Su-Fu.\" (Aug. 7,1980)

He sent 140 books to the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our university through International

Book Project of Lexington, Kentucky and arranged

for the library to have some new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reference books, and contributed

a lot of books to Yali English Library when Heidi

Hohman and Joe Pertel were there.

He talked about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Berea

College almost in every letter. Most of them are his

students'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n China. Every

year Louise made the Chinese students a toothsome

Chinese dinner at their home on the day

Thanksgiving. He was proud of teaching a

on China at Berea College.

After liberation he visited China for four times

(1978,1980,1983,1985) and visited Changsha

twice (1980 and 1983).

-14- 期六第卷六十 第

P:95

2735

TSAI MING-YU HONOURED BY THE MAYOR OF LOS ANGELES

Hereunder is a letter from Mr. Tom Bradley, Mayor

of Los Angeles, thanking Dr. Tsai Ming-yu, a promin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er and entrepreneur and a Trustee

of the College,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City. The College also wishes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Dr. Tsai for his generous support

in the College's various academic programmes during the past

six years and also to extend to him our congratulations

for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busines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ties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

Rim. Dr. Tsai Ming-Yu

i ANOCLES, CALirOR

12彳3> <89-33 1

OFFIC E O F TH E

Ming Yu

WCT Group

Chinese World T‘V.

Ming-Yu Cultural Foundation

1100 Vilshire Boulevar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90C

Dear Tsai!

Ve 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grovth of the

City of Los Angeles. With the VCT Building, Los Angeles National Bank

and the Chinese World T.V., you have demonstrated your faith and

confidence In our City.

countries.

vide ope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continue to help promote

and culturalties betwetn our City and the Pacific Rim

your continued support and v« will always have the

pleasure of welcoming you and your organizations to our City.

Sincerely, ,)

TOM BRADLEY ^

Mayor

期八第卷六十 第 - 15-

P:96

2736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FEBRUARY,

CONTENTS

1. On Professor Tang Chun-i by Dr. Li Tu

2. On the T.V. series “He Shang\" by Mr. Tong

Duen-ching

3. biological, Techn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of Fang Chun-i by Dr. Wong Yuk

4. \"Undefeatable: the New Asia Athletic Team

winning the Championship for the sixth consecutive year\" by Pau

5. Scholarships News

The Address by the alumnus representing the

exchange students to Japan in the 30th Anniversary Party

A letter from Professor Kajimura Noboru of the

Asia University in Japan

In memory of Francis S. Hutchins by Professor

(Sophia) Zhu Tierong

Dr. Tsai Ming-yu Honoured by the Mayor of Los

Angeles, U.S.A.

MAJOR EVENTS

(From 1st January to 31st January, 1989)

9th January Professor Wu Bao-san of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rofessor Li Yi-ping, Deputy Director,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jointly visited

the College.

13th The 293rd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Mr. Lun Man-piu, a well-known

writer, delivered a speech on \"Alone

in Africa for Five Hundred Days\".

14th-19th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attende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Hawaii. Dr. Chien

Chiao,Reader in Anthropoloygy,

served Acting during the

20th Professor Melvin Cohen, Professor of

Biology at Yale University and a

New Asia Ming Yu Visiting Fellow,

delivered a speech on “Changes in

Form and Function of Central

Nerve Cells after Injury”.

A prize-awarding ceremony for the

1988/89 Professor Tzong-biau Lin's

Trophy was held.

26th The 5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27th The 294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Mr. Lee Yee, Chief Editor of

The Nineties’ delivered a speech on

‘‘China in Perspective,,.

一 期六第卷六十 第

-鮑思�局印刷公司承印

-

P:97

卷六十第

A

五十、三年九八九一

疼 J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 香

品 賣 非

清末方漆頓的生

宗敎觀2

科 技

i學 -

2737

方氏旣肯定固有的天良’等於接受孟子性善論。

是提倡變化氣質者是宋儒而非孔孟,忍齋怎能排

新儒學?周敦頤倡主靜立人極’方氏《主靜說》

聖人(孔子)明言「知者動,仁者靜」,是

者入道工夫。固不得以一靜了之也。《大

》以知止爲首’定靜安而幾於能慮能得,

奚曰有靜無動哉?有靜無動’天地且不能

,何況於人?釋氏挪跌入定,道家凝神運

,幾幾乎皆有靜功已。然而其靜也,亦不

自以爲靜耳。……靜中之動、無靜非動’

不若動中之靜、無動非靜也。今人侈言道

沉溺於宋五子書’苟詰其易爲異同,則箝

)其或專宗一家者,方且

:聖人第云「克己復禮」,後

易爲「理」字,遂使有志問學者擧陷入於

窟之中。而二氏之徒見其議論與彼相近,

來接引誘惑。從之而去者’自宋迄今,正

知凡幾也。專曰主靜’其弊可勝道哉!執

以與之爭’必羣然罸之’以爲離經叛道、

誘先儒、得罪名敎,吾烏敢與之爭耶?感

通也’貞夫一也,而實則交相養也。乾曰

强,坤曰厚載。專直、翕闢、陰陽造化之

’動靜相兼

此文誤解宋儒以靜滅動’其實周子《太極圖說》

謂「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宋儒所敎靜坐,針對

度散漫動蕩,絕非枯寂地面壁。但是爲國計民生

想,主靜不如主動

《危言九》類比人心與果仁云

果之有仁,若人心然。千柯萬葉萌於此,

思萬慮發於此。然而仁有銷(榮茂)枯,

有善惡。……初生之仁堅固飽滿,本體之

’渾融澄澈。而剝之狀之,而暴之蠹之;

拘之蔽之’而溺之放之,於是不成其爲仁

於是不成其爲心。生機絕矣’性體應矣;

根失矣,天良喪矣。……人於果尙知愛護

,而弗忍損其仁;奈何於己甘令縱恣之,

遂爾變其心乎?碩果僅存,「人心唯危」•

觀物觀我,禽獸幾希。即心即仁,即仁即

。夫亦在乎方寸之間而已

方氏顯然接受程頤門徒謝良佐所謂「桃杏之核,

種而生者謂之仁。」(《宋元學案•上蔡學案》

S )程氏最先以榖種作顯喩(Simil

e )云:「心

如榖種,生之性便是仁也。」(《二程遺書》卷S

《伊川先生語四》)《危言三十七》解釋孟子的

獸之辨說:「狼之貪也’狐之疑也,狙之詐也,兔_

也,其本性也。……人之貪……疑……

狡…

…是本性耶?非本性耶?廉遇貪不敢議其貪,信

疑不敢斥其疑,忠遇詐不敢咎其詐,誠遇狡不敢

其狡。彼固猶夫(似是而非)人也’人其身而狼

狙兔其行。滿貪之量,充疑之念’逕詐狡之術,

日以害人爲事’勢必有過於狼狐狙兔者。人與狼

狙兔爲伍,其不變而爲狼狐狙兔者有幾人哉?而

狐狙兔方且謂:我不及人之貪……疑……詐狡也

久矣夫,廉信忠誠澌滅於天壤,而成其爲貪疑詐

之世界也。逃之深山之中,或轉得避夫狼狐狙兔

。」忍齋似否定性惡論’而僅肯定喪盡天良的人

禽獸更惡劣。《夢園雜說》洞識人性容易淪落云

「人各有本來面目,自少而壯而老’不可更易也

大地宛如一戲場,爲丑爲淨,爲生爲旦,傅粉塗

,全失本來面目。則人之由寒賤而臍責顯者,求

不改面目,蓋亦無幾,豈特面目哉!始而儉,終

P:98

2 — 卷六十第 ,始而坦率,終而深險;始

。性情與面目俱改,前後不啻兩

。……敢發其〔按此處有一字模糊〕者,反不若

孟衣冠之足以警世而勵俗也。安得當頭棒喝,俾

一返其本來耶?」可知方氏實倡性善論,指出本

面目善良而脆弱。童言比較可信,成人的可信性必

分析’宜閱意大利人甘必它編著《信任:合作關

之成毁》(Dieg

o Gambetta

, ed.《Trus

t

: Mak

-

i n

g an

d Brealdn

g Cooperativ

e Relations

, ox

-

ford

: Basi

l Blackwell

, 198

8 )甘氏論文《黑手當

••不信任的代價》指出基於互不信任的社會可成

定機構。方氏若知黑手黨謀殺甘乃廸總統,必定

方氏擴充儒家的不朽觀云

人死則骨朽’物晚而復生。……物勝人者

生機不息,以此物化爲異物。……死者自

’生者自生’兩不相關也。……人之勝物

,身死名留’骨朽而文字不朽。……合之

德、立功,曰有三焉不朽者。……(物)

莫如龍,小莫如蠶。龍降而以生人之食’

吐絲以成人之衣。人……罔不歸功於龍,

美於蠶也。雖稅猶弗稅也。……人與物各

所謂不朽者在也’而豈區區生死之際云爾

!(《危言二十七》)

正如朱子誤信蜥暢造雹,忍齋謬信龍爲人降雨。

文純粹在人類立場談其他動物的不朽,且受郭象

獨化」觀誤導,竟以爲稅變是死後再生成異類。

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

m )發揮《莊

》的物質循環觀說:「天下無可棄之物’天下無

用之物。至獨者至淸,至猿者至馨。百畝之糞,

…蜂且採而釀蜜(按蜂採花粉而非糞)。……轉

之(蛣)贼識其妙,故得成蟬(按此錯);而處

之蛆,則蛋蚩然無面目手足’入於下流卑汚特甚

是蓋小人之尤者。然而火之,尙可以止痢而益脾

」(《危言三十五》)

修心工夫方面,方氏主張察微通蔽云

治天下事……不宜刻霰瑣屑,自

g察察之

,固已。然而疏節闊目•.昧於杜漸防微者有

.,高掌遠跪,耻於謹小愼微者亦有之。均

也。……以爲小者可忽,久之並其大者亦

受欺蒙矣;以爲細者不矜’久之並其巨者

茫無綱紀矣。……察微非心鏡不爲功。(

察微說》)

雲蔽日也,塵蔽空也,木蔽山也,草蔽野

。天地間無物無蔽。有宜蔽者,有不宜蔽

。有旋蔽旋開者,有蔽於此不蔽於彼者。

蔽於春夏,不蔽於秋冬者。凡物之蔽,不

爲害也。獨至人身則不然•.欲者理之蔽’

者善之蔽’邪者正之蔽’私者公之蔽,利

義之蔽,僞者誠之蔽。……耳目口之蔽猶

也,蓋至蔽於心,則方寸不靈,全體皆昏

土木形骸,冥然罔覺;耳雖能聽何異乎聾

目雖能視何異乎瞽,口雖能言何異•。

夫有形之蔽,蔽易去也;無形之蔽,蔽難

也。一時之蔽’蔽猶暫也;終身之蔽,蔽

久也。唯其相因若幕斯障,唯其對待若屛

塞’唯其交戰若櫓斯磬,唯其馳遂若垣斯

。於是以臣蔽君者有之,以子蔽父者有之

以妻蔽夫者有之,以弟蔽兄者有之。而且

爲僕所蔽’官爲吏所蔽,大僚爲群有司所

本期要

①淸末方濬頤的生物、科技、哲

、宗敎觀

②向唐君毅先生致

——新亞書院宴會致

詞 譯汝

③〔孔子學術獎學金大作品

論孔子的人生境

界 古志

④〔張觀鳳新亞國文獎得獎作品

月 吳雯

論自由民主的可責

⑤第

一 一屆林聰標院長盃系際球類

賽後

記 林麗

⑥白牆上的意今^^藝術系同學

靑少年中心壁畫創

作 李寶

⑦Speec

h a

t th

e Receptio

n Part

y t

o marl<

t h

e 30t

h Anniversar

y o

f th

e Exchange

F^rogramm

e betwee

n Me

w Asi

a College

a n

d Asi

a Universit

y b

y Mis

s Shizuko

Sato

, Directo

r o

f Japa

n Information

a n

d Cultura

l Office

, Japanes

e consuT

a t

e Genera

l i

n Hon

g ICong.

。……一蔽甫揭

’ 一蔽又蒙焉。而豈知蔽

未來,先澄吾心;蔽之猝至,繼凝吾心•’

之漸化,終洗吾心。夫完有不豁然通也耶

此無他’遁理窒欲,充善決惡’守正敵邪

秉公遏私’慕義忘利’立誠驻偽;則城府

洞,藩籬堅固,門戶鮮所依傍’畛域罕所

牽’尙何蔽哉

f…….其蔽也’殆自蔽之爾

P:99

期七第卷六十 第 一 3 —

73:

(《通蔽說》)

「獨至人身則不然」句有語病’因爲人體常須衣

房屋保暖遮掩,所以「身」宜改爲「心」。如果

心也須蒙蔽’那就是自欺,即方氏所謂自蔽。他

揚荀子《解蔽》篇哲理,仿效莊、荀諸子以鏡險

,睦抑老子諷刺的昭昭察察以及法家的苟察繳繞

方忍齋受郭嵩燾傲廸,强調宰相的見識比才

重要勇猛駭斥魏

g

叔子……謂相臣不可無才,引《秦誓》之

「休休有容」,孔子之「戒騎吝」,以爲

有才者言之;後世誤讀此書,遂成庸相絕

模本•’直斷之曰:「有明三百年無相業。

嗚呼!叔子誤已夫?相臣不在乎有才,而

乎有識。相臣爲天子之下一人’知人則哲

唯帝其難之。君以知人爲難,臣亦以知人

難0其有容

也 正其能識人之有技,

之彥聖,而若己有之,中心好之,而非大

包荒、漫無區别之謂也。唯其有識,斯能

衆才以爲才而已。則渾然無

有才而不恃才,夫然後能成相業

代’固展寥寥.,窺之漢唐兩宋,亦不多覯

恃才者其識必闇,以爲位加於百寮(僚)

上;禮樂刑政,天子命我操其柄:我之聰

智慮,無有不到之處•,唯我所欲爲而後已

於是奸俊焚惑於旁’賢豪壅卑於下’而國

不可問已。宋之秦檜,孰能謂其無才耶?

甘於主和,不圖恢復’誅谬名將’忍塘蒙

,使小朝庭從此奄奄不振。歸咎於高宗’

宗先亦何嘗不相李綱、趙鼎欺?天下未有

戰而能守,不守而能和者。主客、衆寡’

逸之勢判然’必外攘而後內安。擧朝危疑

動,一人身肩其事’則宗社固於磐石。吾

膽不足以濟其識’與無才同。是相臣又不

無膽也。(《

一 一知軒文存•書魏冰叔〈相

論〉後》)

方氏以陸贄爲理想相臣云:「上不負天子’下不

所學。(陸)宣公自言之,亦唯宣公能之耳。漢

賈誼無其肫懇詳盡,唐之魏徵遍其周密。切至不

逾闊之論’不作忿激之談,不逞便捷之才,不蹈

疏之弊。言形勢則切中事機,陳治道則確有本源

劾邪佞則洞見幽隱。本乎仁義,根乎學問;簡而

用,要而易守。奏議數十百篇,純粹完善,千古

人而已。」(《書〈陸贄傳〉後》)陸宣公學識

佳,無解可撃。對於南宋趙汝愚,方氏

f云:

不能擇人’不能愼始,以致相業不終,學禁愈急

伊誰執其咎欺?」(《書〈趙汝愚傳〉後》)他

評趙氏見識差劣,而讚揚朱子論敵陳亮的見識道

論者謂同父(陳亮)於孟子之

•,以爲不得孔孟正傳

-

陳亮)弗若王通勇退

。」或又謂「有賈生之文,無董子之行;

斥其醉言犯禍,童僕殺人。列在儒林,抑

過譽。吾以爲皆失之苟也。同父終屬國士

談兵酌古’本已確有見地;並非徒諸空言

而又遍交當世豪傑,究心性命之學。……

使

得見用於朝庭。自謂欲爲社稷開數百年之

……《上孝宗書》伲佩而談,切中時弊;

痛駡當世儒士,自謂得正心誠意之學,擧

世安於君父之仇;拱首低頭,不知何者謂

性命;揚眉伸氣’不知何者謂之富强。且

今日天下之

父之儒學乃眞儒

學家門戶。宜乎見沮於大臣,而終不爲世

也。……生平志存經

衣’荐士唯恐弗及。特以盡言招

蹇,良可悲也。」(《書〈陳亮傳〉後》)

對於同時的辛棄疾,方氏慨嘆云•.「别創飛虎軍

……材堪大用’顧屢起屢蹶,未意設施,吾悲其

矣。」(《書〈辛棄疾〉傳後》)此外’他痛惜

東(少陽)旣忠且愚

但是方子歳對耶律楚材(文正)的理解不足

有元一代名臣’首推文正。所可惜者,爲

宗室’三世仕金’出處大節略焉不講。然

正以三歲孤兒,稟母氏之敎’博極羣書,

搆。在朝三十餘年……創一統業,垂百

制。初見(元)太祖,即曰「不敢仇金」

胸次豁達,已爲朝廷倚重。占雪辯雷,所

皆驗。常八斤識爲儒者。而對弓匠自稱「

下匠」,即以治天下自任。……不較私仇

帝目爲寬厚長者。休休之度,誰能及之?

夫奏寢,流民使歸’汁京免屠’秦繁戒殺

雖除逃俘之禁’未允丁戶之爭。南征西征

各從其便。回鶴漢民’咸戴公德。……開

科以選儒臣,免一奴以充士籍。……觀於

責虐殺道

士 ’遂收(捕捉)之。觸帝怒’

繫;(帝)悔而拜之,不肯解縛,以「輕

反覆,如戲小兒」責難於君。帝自云「過

」,乃頓首謝,可謂能得大體矣。時務十

’皆見施行。會呂、劉以載敗,遂疑孔子

P:100

期七第卷六十 第

74(

,何故乃有此輩?解以三綱五常,如天

,不得緣一夫之失,廢萬世常行之

)斯語誠足爲千足龜鑑也。……崇

重道’正色立朝。匿有遺書,家無庫藏。

其相業,信乎完粹。(《書〈耶律楚材傳

後》)

須知耶律楚材父子分别是佛敎徒和道敎徒’

宰相廉希憲(善甫)仍受後世忽略

幸朗方氏慧眼識英雄說

文武全才,有用書生;宰相中眞宰相,男

中眞男子。善甫之以孟子名,尙何愧耶?

…年十九即入侍太弟,陳性善、義利、仁

之說。初使京兆,摘伏摧奸。從名儒諮訪

道,請用許衡提擧學校。凡爲士者’悉令

籍爲儒。蓋敎育人才,誠根本之計也。下

,但取墨一窃’遣還俘獲儒生五百餘人

輕利愛才,造次(匆忙)乃爾。……太弟

位,命宣撫陝西、四川,即偵知六盤之變

……戎州謀叛者連引四百餘人,則案誅首

五人,餘不問。宋將劉整以瀘降,則待以

。凡宋將家屬在北者’歲給資

行者皆王道皆仁政也。……寬猛之間’權

至當。……對方士煉丹’則以秦皇、漢武爲

。時方尊禮國師’命之受戒;則曰:「臣

孔子戒矣。」以儒臣作相臣,統一之基實

於此。……長公主縱獵,(善甫)欲入奏

公主恐而願還欽民之値’自是責人無或縱

。……發倉票以賑凶歲。而且大興學校,

詣講舍,以勵諸生。溪洞土司聞風向化,

越境請降。……迨奉召還’民號泣遮道,

像建嗣以祀。……誡其子「見義勇爲’禍

無預(干涉)於己,而命讀《狄梁公(仁

)傳》。治國、齊家具見聖賢學問。一生忠

正直,粹美無庇。乃年僅五十’大星遂隕

惜乎未竟其用也。若善甫者,斯爲能讀《

子》。彼趙公(普)《論語》,烏足與之

頡歟?(《書〈廉希憲傳〉後》)

至於歷事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的

士奇、楊溥、楊榮,依次即三楊學士之西楊、東

、南楊’方氏特尊前者,而未提唐代三楊(文學

楊憑、楊凝、楊凌昆仲):「明之賢相,首稱三

^—^-。而三楊又以文貞(楊士奇)爲最。逮事

- 朝,享壽八秩’和平中正,負海內重望。

_ 少而狐露,隨母改適。又曾兩下錦衣衞獄

• 蹶而復起,動心忍性,錯節盤根。天特老

一 材以爲朝廷用’信非偶也。……輔東宮’

_ 留意經史,以詩爲小技,深得相儲之道。

一 王合間太子,則竭力維持保護之。一曰孝

一 ’再曰孝敬如初。」(書〈楊士奇傳〉後

. )楊士奇原名楊寓’盡文貞,江西泰和人

< 廉潔且喜推薦寒士,由於出身寒微。他的著

. 作編成《東里全集》及《别集》。(一九

’ 六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明代名人傳》

, Tileman

n Grimm作〈楊士奇〉,兼談三

、 之一楊溥。一九四三年美國政府《淸代名

傳》Eminen

t Chines

e o

f th

e ch

、in卯

—、I^eriod竟欠方濬頤條。)

方氏以儒家人文主義發揮荀子《天論》云

閱史册治亂興亡不可勝紀。天主之乎?抑

主之乎?曰••「、&,非天也。治以人治

亂以人亂;興以人興,亡以人亡。譬諸一

之中’祖父創其業’子孫守其成。出一不

之子孫,而家立破矣。」或曰:「天道惡

。天如生不宵以破其家,一若其權操之自

者。」天豈能操其權哉!非英武弗治,非

庸弗亂;非聖賢弗興,非暴虐弗亡。氣數

人而轉移’運會隨人而遷擅。裁培傾廢,乃

化自然之理。天固無所容心於其間也。宰

天者’何決之於人也!」(《夢園雜說》)

然而他低估經濟和軍事的重要性•.

古昔盛時損上益下,藏富於民。從無民不

而國能富强者。桑、孔之流專工聚欽’於

計民生抑奚補哉?…….中國自堯舜以道統

心,孔孟以聖垂敎,歷數千年如一日,即

有邪說異端黄鼓煽惑於其間’亦皆

t

,而於大道初無所加損。蓋天經地義萬古

磨,中國之異於海外者在此’雖彼蒼生亦

能强之使同也。……至於水陸舟車、工織

具、寄信電機、銀錢式樣、軍火兵法,在

國固皆精妙。然施之中國,則有宜於南而

宜於北者,利於暫而不利於久者。亦猶取

國之衣冠禮樂而强使外國民人習之,能乎

否乎?……中國之强弱視乎政事之得失’

不關乎貨財之多寡;而世運之安危根乎治

之純駭,而不在乎兵力之盛衰。……毋曰

法自强,毋曰緩不濟急也。亦唯於用人行

之道倍加審愼’則外患胥平,內憂悉涙’

萬年有道之長基諸此矣。(《議復赫威兩

使

臣論》)

P:101

期五第卷六十 第

亞里士多德列擧中庸之道所免的過度「與」不及

方氏雖僅指出過度「或」不及,已甚難能可貴。

夢園雜說》一口氣吐出廿項,語句結構全是「甲

乙異」,即「中道與極端異」,極端即過或不及

爲醒目起見,今列表如下

10

U

深 實 沉

0

0

〔兩字不淸

卑 _

然後他說:「知其實’則邪正以分,公私以

1

1 一十項中’「輕躁」由於不夠勤奮,其餘都

g 方氏的美學思想’主要在《唐花說》反對違

£自然的催熟,借以彈詢科擧催熟文章云•.

以人巧奪天工,以火力回春氣,開閉藏之

籥’破造化之機緘。當冰天雪地彫(调)

萬舟之時,佐采揚®,爭

W鬥麗。人以爲

之幸,吾則以爲花之厄也。請匹(比擬)

人’自少而壯而老,培其本質’厚其胚胎

《詩》《書》道義以涵育之,無異乎雨露

日以長養之。蓋必經年累月而後生意足,

盤根錯節而後天機暢。若桂、若梅、若蘭

若菊,夫豈浮榮薄植、一覽無餘者所可擬

?今之人恃文字爲敲門磚,假軍旅爲催官

;非不早達,非不立顯,隆隆赫赫斑斑難

_曾幾何時,頹然與草木

,發泄太過,等之唐花

。花不能自主,而人可以自主。人亦不能

主,而於是人助之……天聽之……人暴之

…天忌之。不時之花爲花福,即爲花災;

得之名爲人利,即爲人害。花受其福’花

知其災?人享其利,人輒忘其害。往在京

:十一.

.以爲稀

列十數本,視之亦不甚愛惜。追其萎也,

園丁棄之’不復過問。日者獨坐看花,胸

.瞿然以悟,悄然以悲’欲伸其說,

•因而擲筆以起。適「蘭笞館主

J

,試以語之曰•.「唐花本曇華之_,流傳

久,習而弗察。唐人馬腔之法殊爲多事,

得下令禁之!」是說也奇而實正,爰筆諸

端。旣而就枕,則見鼠姑搴帷,咋唔曰

何物腐儒饒舌乃爾?

他厭惡來自印度的曇花浮榮薄植、一覽無遺’又

喜來自日本的洋繡球似小人善變•.

異哉此花由綠而紅而藍而紫而靑,凡三五

一易色,一花一月不謝。中土之本木,此

草;中土之幹强,此則弱。孰使之殊形幻

’光陸陸離。問花,花無以應也。欲圖繪

’不得其眞相•,欲歌詠之,不得其眞品。

嶺南之三變夫容(芙蓉),豈若是翻新狡

也歟?人有性情,花亦有性情。性情之正

’其人爲至人,其花爲名花;性情之變者

其人爲邪人,其花爲狂花。若曰性情執

一 ’

則不容於世人之機警巧詐、圓通活潑、忽

忽怒、能諮能驢。蓋無時不改換其面目,

黙其形容’故示人以不測,良由性情使然

胡獨於花而異之?花之變,其常也;人之

,非其常也。即花可以識人’即洋之花可

識洋之人。此花來自東瀛,未及十稳(年)

,爲《羣芳譜》所不載。夢園坐待月諶,

一當於窗外,晨夕觀之,誘其纖纖之質、

瑣之狀,何以讫(迄)無定色?…….是豈

工之私於海外耶?是乃化工之厚我中土也

是豈化工令海外别開生面耶?是乃化工予

土獨契天心也。九州之內罔非乾坤正色,

心所繁,栽之培之。彼矜奇佐異、善變而

於正者,奚取乎爾!®呼園丁摒之,毋渾

公。(《洋繡毽說》)

但是方氏認爲園林貴曲折,《書命蔭

甫 < 曲園記

後》云:「天下之物無有直而不曲者,凡人之心

無有直而不曲者。園限於曲,轉以曲勝。始以山

,繼以廊曲,而東北之艮宦則曲而入,曲而出。

K甫(命樾)文筆之曲,烏能以狀之耶?」《夢

P:102

卷六十第

2742

雜說》又羡慕魏氏「銜園」「林木之繁盛、台榭

玲瓏,池沼之紆曲」。這可補充陳從周、宗白華等

《中國園林藝術槪觀》(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

七),我們必須批評方氏混淆美和善。〔待續

向唐君毅先生致

新亞書院宴會致

霍會長、諸位學者、諸位女士、諸位先生•.

今天’在法住文化學院主辦的「唐君毅思想

際學術研討會」剛剛閉幕之後,便承蒙諸位范臨

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訪問,離港在假的林聰標院

特别囑咐高級院務主任張端友先生和我接待諸位

,熱烈歡迎諸位光臨指敎’並且衷心祝賀這個歷

性的國際學術硏討會成功

在座諸位先生都是唐君毅先生思想行誼的硏

者’當然都知道唐先生與新亞書院有非常密切的

係。先生從一九四九年南來香港參加創辦新亞書

開始’直到一九七四年榮休、不,我應該說直到

九七八年逝世爲止’都爲新亞書院的校務奔波勞

,都爲新亞的敎育理想鞠躬盡瘁。

一 一十多年來,

生歷任本院校董、敎務長、文學院院長、研究所

長、哲社系系主任、哲學系講座敎授等要職’直接

與新亞敎育事業的定向工作,對於發揚中國文化

特别是儒家思想,提僵人文主義敎育’促進東西

化交流,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先生在新亞的歲月並非風平浪靜的。請讓我

例說明。當大陸文革動亂時’香港受到很大的衝

。新亞書院向來被認爲是香港敎育學術界的保守

譚汝

大本營,其所受的衝擊是容易想見的。當時中文

些學生,尤其是一些學生會幹事,受四

,也跟風去搞「批孔」,在校內鬧事

意氣風發;社會上有些識時務人士竟然聲援這些

生,惟恐天下不亂,致使校內有些敎職員不敢再提

四舊」,聽說某單位的負責人更怕得要死,下令

黑將一尊孔子塑像密藏起來,免至「惹是生非」

這具藝術品迄今下落不明,未得重見天日。新亞

院在唐先生等努力之下,頗能以不變應萬變:包

不變校慶的日期——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同時

祝孔子誕辰和敎師節’也不變典禮的儀式——全

師生向孔子聖像行三轉躬禮,並膀聽校內外專家

論儒家思想或中國傳統文化特性。新亞這一傳統

是唐先生等先賢的擇善固執所開創出來的,無論

勢如何艱難都會繼續發展下去

先生一些重要的思想是在漫長的新亞生活中

育成長的。先生的著作中,有些是對新亞學生講

之後增補而成的。先生周遊各地講學,有敎無類

桃李滿天下,其弟子之中,論人數之多’人才之

中,恐怕要數新亞書院。籌辦這次國際研討會的

責人中’例如在座的霍館晦會長、唐端正先生、

潛先生等好幾位先生,就是唐君毅先生在新亞書

或新亞研究所的高足。這些事實,都是我們一直

以爲榮的

我們和諸位先生一樣,對唐先生無限景仰、

念。我可以向諸位先生報吿一個消息,爲了慶祝

校四十週年新亞院務委員會最近通過一個議案,

大學申請將兩幢大樓改名,用以紀念兩位新亞創

人。剛才諸位先生參觀過的一幢’亦即向海的那

館」,如獲批准’將會改名爲「唐君毅館」。以

——唐先生榮休前曾經焚膏繼晷著作講學的「人文 後

,諸位先生再范臨新亞時,將多添一份親切感了

今晚的酒菜很簡慢,而且是中西合璧的自助

,必須勞煩諸位先生自助。採用這種方式,主要

希望大家無拘無束,多所交流。我個人相信,諸

先生在這個「雲起軒」坐看雲起時,可能略比這

天在法住學院正襟危坐研討時來得自由自在,至

這裏沒有計時員,沒有鐵臉無私的主席,沒有人

受限制發言。正相反,我已爲大家準備

了 一具活

的米高峯,期待大家都暢所欲言。我打算請霍會

致詞之後,便請蕭蹇父敎授、唐君實先生、黃振

敎授等老人家帶個頭,在座各位都自由說話,連

愛說話的唐安仁女士也不能例外。我相信有關唐

生的話是永遠說不完的

明天’很多位遠道而來的學者便會離港歸去

謹預祝諸位先生旅途愉快!現在’謹請諸位先生

齊乾杯,一同祝賀研討會成功,並祝頌今晚因事

能范臨的唐君毅夫人曁其他學者身體健康!乾杯

謝 謝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P:103

期五第卷六十 第

〔孔子學術獎學金得獎作品

論孔子的人生境

2743

《論語》乃十三經之一,所謂經,是「永世

範」的意思。後人對《論語》的評價十分

伊藤仁齋稱《論語》爲「最上至極,宇宙

」①。《論語》記錄了孔子一生嘉言愁

所評亦即頌贊孔子乃最上至極’宇宙第一人

-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

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S

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

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

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

類也。聖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

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引述了孔門三子對夫子的誦贊’亦表示了自

對孔子的看法。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孔子的贊歎

一,益可想見孔子人格如何崇高了。我們一說到

子’隨即便想到他是「萬世師表」,最値得我們

習。孔子之偉大’縱然是江漢濯之,秋陽暴之’

「嘀嘀乎不可尙已」。

孔子人格之偉大,在於他那進德修業的態度

「不怨天’不尤人」(憲問)的自適精神’好學

e心。若要言其人生之境界’亦當從此入手。考

孔子爲人眞精神之所在,人生之境界,乃希望使

全人格之眞相’復活現於我們之前

古志

孔子在人格修養方面’可以說一生都在追求

無憂」與「和諧」的境界。一方面他「戰戰兢棘

如履薄冰」(泰伯),又一方面他「申申如也,

夭如也」(述而)。這種旣謹愼而又和舒的生活

度’正好說明了孔子德性之修養’已臻圓滿

孔子所垂示的修養歷程,一言以蔽之,乃自

有憂」以入「無憂」。孔子的學說中心乃「仁」

而其理想之人格目標乃「仁人」、「君子」。孔

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孔子儘管對自己的學說充滿信心,時常鼓勵别人

極進取。但事實上,卻並非欲仁則仁至,要成爲

人、君子,其間還是須要一段修德的歷程的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顏淵),又云

仁者不憂」(子罕、憲問)。在孔子心目中,理

的人格是不憂的。孔子所憂的、所急的’乃道,

仁義也。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君子憂道不憂貧」(衞靈公),「德之不修’

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所謂「憂」,乃專就道德修養而言,無

乎富責與聲名。不憂亦然。這可在《論語》中求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

士 ’

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而)

「子曰:飯疏食,飮水,曲拡而枕

’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責’於我

浮雲。」(同上)

「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志士行道而恥惡衣惡食

孔子憂道不憂貧.

而枕之」’而樂亦在此矣。所以他贊賞顏淵「賢

’回也」(雍也),是因顏子亦不以貧爲苦爲憂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上),這是

他樂於向道。其所謂道,亦夫子之道也。顏子的

正與夫子合。因此孔子有如得知己般’連聲

I 一三之徒中,最能了解孔子和仰慕孔子

.他稱許夫子,喟然嘆曰:「仰之

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

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旣竭

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子

)顏子欲從孔子,不但因其學說之高深,更爲了

子那種憂道的精神’雖貧而樂的態度。顏子於此

能體會之。孔子亦很了解顏淵,說:「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時行則

’時藏則藏,正如孟子稱孔子乃「聖之時」一樣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

則速」④。孔子得中道而行,而亦許顏子爲知中行

道。知己難求,所以顏淵去世時,孔子悲働不已

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顏淵死

只四十一歲而髮皆白,當時孔子亦年七十有

年亦逝世。莫非顏淵之死而有以至此欺

孔子言憂,意在敎人,故作易傳以傳天下。

說:「《易》之與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易.繫辭》下文)故此學《

》者,當存有憂患之心。孔子又說:「加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在

德修養上’要自有憂出發’漸進而入於無憂。有

P:104

期五第卷六十 第

^ ,是修養的推動力;無憂,是修養的終極黙。所

m不憂,是對個人得失榮辱的不憂,但對道之不行

(則不能無憂。必待所言無一不是,所行無一不善

而後始釋然於懷’不復有所憂慮。所謂「從心所

不除矩」(爲政)是也

「不除矩」則無憂,正是孔子所垂示的道德

界’從有憂入於無憂之間,孔子的態度是謹愼的

惟恐有一不是。他說:「內省不疾’夫何憂何懼

」(顏淵)內省不疾’正是孔子要努力達致的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學而)’《詩經

小雅小受篇云..「戰戰親親,如臨深淵,如履薄

。」此兩語正好說明了孔子修養的態度。孔子一

追求無憂的完美人生境界’可以說是至死不渝的

曾子曰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

)曾子的理想’恰恰是孔子的寫照

在孔子的修養歷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他的

生是「和詣自適」的。試看這一段記載

「顏淵、季路侍。子曰:盖各言爾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

• •老者安

’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門師弟子的人生理想,

如一幅行樂圖。其賁三人的人生理想是相同的。

們若不明白子路的心情,將更不明白顏淵。不明

顏淵的心情’將更不明白孔子。他們全希望人與

相處’不要專在自私的功利上打$。是的’孔

一生爲人,絕非功利主義者。要說他有黙甚麼是

己的話,恐怕是他那尋求和詣的藝術生活之樂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仁),所求

乃心靈上的和諧。故此孔子「飯疏食,飮水」,

「樂在其中」。孔子這種樂觀的精神,不但顯示

對自己的學說充滿了自信’更可看到他在享受着

種積極奮鬥的人生。所謂「學而不厭,誨而不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無不表現出他那自

自得的心情。苦中作樂,學中求樂,是孔子的生

樂趣

最能體現孔子的和諧境界的’是「音樂」。 。

子一生,彷彿是一首一首樂章編成的。從禮儀中

雍」樂⑥,至盡善盡美的「韶」$,至「關

」⑧之樂,以至「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伯)之樂,從娱耳之樂至哲學道德上的樂’是從

境界至另一境界。孔子一生’正爲了追求這種「

」的境界

儒家認爲人的道德可由禮樂來陶養。禮樂以

和爲責’人情受禮樂的陶養,故亦以中和爲責。

的觀念,最早可見於《尙書•堯典》。其云

「帝曰:變’命汝典樂,敎胄子。

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

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蕴藏着中與和的觀念。「神人以和」,顯然可泛

事物關係間的協調和諧,而「八音克諧’無相奪

」,正好是和諧的關係

i。中和與和諧關係密

’而樂可使人和諧’化成中和之氣,這是我們傳

的觀念。孔子乃集大成者,孟子謂集大成者即金

而玉振

§ ’亦與音樂有關。孔子騰承了古代的

統’人生亦達到了和諧中和的境界。《論語》云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此記孔子燕居,優遊自適’從容不迫之象。孔子

嗜音樂’時與弟子共相唱和’弦歌之聲不絕。亦

以舞雩,歌詠爲娱。時或竞爾微笑,戲謔間作,

其態度之閑雅’襟懷之恬暢’絕無拘束危苦之

而有從容中道之樂。蓋即所謂聖人中和之氣�

「子曰

• •莫我知也夫?子貢曰

•何

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知我者,其天乎」一語,足以說盡孔子心底事

亦表現孔子那種知命的人生境界。孔子一生栖栖

皇’奔走於列國之間,無非爲了實現先王之仁政

孔子深懷道統之精神,雖遭到桓魅之難’又厄於

蔡,始終不改其志。他過宋時首遭桓魅之難。他

色地說••「天生德於予,桓魈其如予何?」(述

)在陳時復有困厄之禍’他堅定地說:「君子固

,小人窮斯濫矣。」(衞靈公)

遭窮困之際,孔子仍無懼於色。孔子之所以

大,不單表現於他那博大精深的學說,更且見於

那救世的熱心。孔子身處於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時代,要獨力一匡天下,行正道’實在是很艱難

事’而孔子卻甘願爲之。孔子這種「知其不可爲

爲之」(憲問)的態度,正是他那知命,以順受

正的表現。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

不能⑩。」孔子體會到天降大任於己、「天生德

^」,這便是「天命」。因此’「知其不可爲而

之」,盡性安命,積極進取’正是遵從天命的表

,所謂「知天」也。而君子之「畏天命」(季氏)

’乃畏不能行天命也。天命即在人事之中’必善

人事方能保持天命

然而,孔子雖然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

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

何?」(子罕)但他始終失敗了,且更遇上了精

上的反對者:楚狂接輿,長沮、榮溺等。他們都

P:105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7) (6) (5) (4) (3) (2) (1)

卷六十第

參考王想著《儒家的中和觀》頁三十

《孟子》萬章下云:「孔子之謂集大

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

’ ^

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參考錢穆著《論語要略》頁六十一

見《孟子》吿子下

見《孟子》盡心上

參考李長之著「孔子與屈原」頁八十

見《孟子》公孫丑上

參考《孔子思想研究論集》

H頁六十

參考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敎篇

「最上至極’宇宙第

一 S書」。見合山究

論語解釈

0疑問

t解明》引伊藤仁齋語

見《孟子》公孫丑上

見《孟子》藤文公上’云:「曾子曰:不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縞縞乎不可尙已。_

見《孟子》公孫丑上

參考錢穆著《中國思想史》頁八

八滑篇云:「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

’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八滑篇云••「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S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⑶八滑篇云:「子曰•.關睢’樂而不

參考書

H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一九八〇

⑵蘭州大學中文系著《孟子譯注》中華書局一

六〇

0錢穆著《論語要略》人人文庫台灣商務印

館民國五十七

_錢穆著《中國思想史》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

會民國四十一

⑴王想著《儒家的中和觀》龍門書店一九六七

内陳大齊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黎明文化

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

⑵〔淸〕章學誠著•葉琪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中華書局一九八五

⑷李長之著《苦霧集》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一

參考論

H陳大齊撰「自有憂以入無憂^孔子所垂示的

養歷程」孔孟月刊第七卷第八期頁一至

孔子的人生境界是渾圓的。他說自己「無可

不可」(微子),就是要吿訴我們沒有什麼可以

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無憂的境界’是對個人之得

榮辱’無所顧慮,所行皆合於道.;和諧的生活使

的氣象渾厚。無憂與和諧,正是所謂「中庸」之

。而孔子事天立命之自處精神’更使他整個人格

幽深處表現了出來。孟子曰。「乃所願,則學孔

。」學孔子,乃學其中庸之道及自處的精神

孔子的思想深厚圓融,其學說中心乃仁,仁

人的極則’而具體說,孔子是要敎人如何「作人

。我們在孔子所垂示的修養歷程中,可以體會到

他不單以理論敎人’更有實踐的精神’以「學不

」的態度去蒸陶後學。他敎人「作人」,使人進

中庸之境。

他希望自己能成爲後學的模範。而其

身亦以古人爲鑑。他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述而)、「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滑)

這些說話表現出孔子酷愛傳統的性格。《易》曰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孔子借古通今。借古

智以藏往;通今乃神以知來。®孔子所達到的人

境界’正是我們所當借鏡的一面通明的鏡子

2745

隱士,認爲世衰道微,何不明哲保身,胡爲惶惶

世也?孔子雖有志於世’然終無可奈何’深惑隱

之言’故憮然歎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

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一語,正道出了孔

積極用世的一面’其後隱居乃不得已’可見孔子

「用之則行」外’亦有「舍之則藏」的一面,他

而贊賞遽伯玉爲君子,謂其「邦無道,則可卷而

之」(衞靈公)

孔子這種道不行的心情,其實是很痛苦的。

孔子「知命」’懂得如何自處。他那「求其在我

,使他從苦痛中得到快樂;從惶惶於政治

,轉而入於「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種表面上是消極的生

實並無違背天命。他說:「隱居以求其

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季

居求志’是不得不如此的事情。孟子亦說:「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

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壽不戴’修身以俟之,所

立命也⑩。」孔子隱,無非欲存心養性,事天立

,如此而已矣

孔子與天’彷彿冥冥之中,自有一種契機。

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陽貨)天何須言?而孔子已知天矣。孔子

天’有如結合

了 一樣’融爲一體。他看見流水’

贊美說••「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也。」(子罕)

往者過’來者續,正如川流,不分晝夜,永無止

。萬物自有其發育與長養,而孔子也希望自己的

業能夠如此。孔子的天道觀,是他人格幽深處的

現。亦由此而產生了易傳中所含的那種雄偉之哲

P:106

-10- 卷六十第

;74(

T -f

月 吳雯

張霞把頭伸出窗外’仰臉張望’卻找不着月亮<

在這中秋夜’月兒1竟然不出

很荒謬。不過,生活原就是這般荒

得大驚小怪的?況且’月兒也許遲些才露相吧

事實上’自三個月前張霞來到美國後,她幾

每晚都坐在窗旁望天。倒不是要刻意看些什麼天

,只是沉默的夜令她感到無聊,在空蕩蕩的屋子

’望天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維珍尼亞州的夜空並

特别吸引,深灰色的天空通常只有零零落落的數

星’乏力地閃爍,跟張霞乾瞪着的眼睛正好成對

。其實她也希望自己能睡,可是白天無事可敬,

了又睡,晚上怎會睦得上眼?於是,無數的黑夜

如此白睜着眼熬過去了。奇怪的是幾個月來她從

見過圓月,即使不是娥眉月’月兒總是不成圓形

明顯缺少些什麼似的

張霞把玩着從唐人街買來的一個月餅,是的

只有一個。唐人街的東西昂貴得要命,尤其是每

佳節’中國食品就漲價幾倍。她摸着自己最喜愛

月餅’反捨不得吃了。要是在香港,早就吃光了

三盒雙黃白蓮蓉了。不過’捧着月餅那種重甸甸

感覺倒像捧着兒子胖胖的臉龐,很實在’也很可

。兒子笑咪咪的模樣眞逗人。現在,兒子大槪在

親新界的家中睡覺吧?丈夫要上班,兒子由她母

看顧,張霞也放心。然而,攧下兒子來到美國百

’ is^之情就如夢魔般纏着她。好幾次,從

中醒來,都是喊着兒子的名字。但爲了取得移民

居留權,她總得要來

張霞不覺把月餅揑扁

了 一截,餅上的字模也

糊了。她用手指順着隱約的筆劃寫着,像從前在

i書法班時一樣。其實,中文_對敎書法

,她覺得敎學生寫一個中國字就如敎他們

般,一筆一劃’拏杆的移動就將中國

化流傳下來;一黙一滴,黑墨的流轉就保存了國

。單是想想已感到那份滿足。有時’在這侷促的

子內悶得發惋,她就技癢起來’想拿起毛筆寫個

快0可是總提不起勁,而且拿起筆來手有黙抖,

藝也生疏了。只是三個月吧,那麼,往後的日子

…月餅倐然掉到地上,扁扁的一團蓮蓉,煞是醜陋

她恍恍惚惚的把月餅掃去了。這陣子總是這

’拿什麼東西都孤不緊,一切都沒有把握似的。

上冲茶時就是揑不住茶壺,把那個由香港帶來的

國雕花瓷壺打碎

了 ’更爲此懊惱了整個上午。畢竟

是家鄕產品嘛’那麼輕易就弄毁了,心頭的感覺

是一陣陣的內疾。她本來要到超級市場買回一只

,可是想到要面對一張張陌生的臉孔,操

一 口生

的英語,也就不願上街了。況且,她總認爲外國

器比不上中國瓷器,還是遲些到唐人街買個景德

茶壺吧。於是就心安理得的躲在屋子裏

張霞覺得中秋夜好像特别寂靜,令她有黙不

。扭開電視機,正在播映鬧笑劇’她不想看,反

起丈夫的信再看一遍。其實,不知看過這些信多

遍了,全都是叫她忍耐黙’要爲家庭和孩子的將

着想……電視爆出一陣狂笑聲,張霞忿忿地把它

再倚窗仰望,在這個一年中月應最圓的日子

她終於見到月兒了,而且還在美國。然而,左看

看,總還是欠了些什麼的

明晚吧,明晚的月亮一定比現在的圓’張霞想

^

^

^

^

^

^

〔張觀风新亞國文獎得獎作品

論自由民主的可貴

處 姚

自從法國大

f叩以來’自由民主一詞已是非

普及’不管是眞正熱愛自由之士或是葉公好龍之

,都常常把它掛在嘴邊,彷彿不擁護民主自由就

算是正義的化身

近來香港人也正在積極地討論八八年應否有

接選擧的問題,這也是要不要民主自由的問題。

快要脫離殖民統治之際,直選其實是民主政治發

的必然途徑,但現時卻受到明顯是來自中共方面

不必要阻撓。雖然中共本身也說自己是民主的,

從「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我們已經可以看

它能有多少民主了。親台份子在雙十節的期間表

堅決支持八八直選’但我恐怕他們抵是本着「凡

敵人反對的我就支持」的原則而非以事論事

雖然大家都表示要自由民主’但自由民主的

貴,恐怕沒有多少人眞正了解,因此也就產生了

如「只要自由,不要民主」、「沒有民主才能保

繁榮」等等怪論

到底民主與自由,民主與繁榮是否可以任意

割的呢?自由民主的可貴之處究竟在哪裏呢?我

可以從一些事例中看出一些端悅

例如自從中共建國以來,人大、政協等「民

P:107

卷六十第 -11-

」機構形同虛設’因此在

I黨專政之上’再有一

的獨裁,造成有錯不糾’反而變本加厲,以致對

家民族’甚至中共本身’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

。在骄毫無民主的氣氛中,從普通老百姓到國家

席,連基本的人權都喪失

了 ’還談得上有什麼自

嗎?如果當初能有眞正的民主’也就不會產生這

的惡果了

有人或者會以香港的成就來證明沒有民主才

致繁榮。不錯’香港政府是不民主的政府,但它

沿襲自英國的良好文官制度,也受着英國民主政

74:

「新亞書院四十周年校

紀念特刊」徵稿啓

爲豐富本刊内容,謹向新亞同人及校

微求以下稿件

H

片 一切與新亞書院有關而

具歷史意義及紀念

價值者(照片

畧附說明)

« 1 以一百字左右,描速在

時個别師長之言行或風範

Q刊

物 罕見之校内出版刊物0

以上稿件’請於本年四月十五曰前賜寄本

人文馆

一 二三室張學明博士。稿件用後奉還

「新亞書院四十周年校慶M夂

紀念特刊」鳊辑委員會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

的支配;此外香港的成功也有賴於天時地利等很

其它因素。如果硬要把繁榮說成是不民主的成果

那麼中國大陸、蘇聯,其它共產國家和很多第三

界國家豈不是很繁榮才對

只要細心想一想,我們就可以明白,民主與

由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民主’人民的意見就

能夠表達,就算表達了也不能產生影響力’正如

前的中國’人民是支持改革的,但只要一旦保守

1,人民的意願一樣可以被推翻。如果沒有民

,當人民的自由被侵犯時’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抗

,最終也就沒有了自由•,沒有了自由,也就沒有

表達意見的機會’民主也就沒有了基礎。因此’

主與自由是相輔相承的

最後我想起民主政制維園大會的一個小插曲

一位反對八八年有直選(並非反對直選)的人想

言,但被人阻止。在他離場之後’卻有講者說,

反對的請他出來辯論。我記得先哲曾經說過:「

算百分之九十九不同意對方的觀黙,也要百分之

爲他爭取發言權」。在我們當中恐怕有不少自詡

「龍的知己」的「葉公」吧

第二届林聰標院長盃系際球類比赛後

記 林麗

由一九八九年一月九日至一月二十一日,爲

兩週的「第二屆林聰標院長盃系際球類比賽」,

已完滿結束’秉承去年的經驗’今年再由新亞體

部各位老師及十五位同學所組成的籌委會籌劃

是次活動的目的是希望藉此提高同學們對體

活動的興趣以及課餘活動的參與程度,並且可以

加各系同學之間的聯繫,以「友誼第

一 ’比賽第

」爲目的

首届的「林聰標院長盃系際球類比賽」只設

男、女子的排球及籃球兩個項目,但今年度大會

别增添了男^Hm!球、男女子的羽毛球、兵丘、球及

球四個項目’務求使同學有更多的參與機會’發

他們的合作精神和體育精神

總的來說’本屆各項球類的參加系别都非常

躍,致使各項球賽更加緊湊以及富挑戰性’因爲

在衆多對手的情况下脫穎而出實在不易。除了在

進行比賽的同學外,更有不少在旁吶喊助威的同

,致令球場上洋溢着熱鬧和緊張的氣氛,使球賽

色不少,而比賽健兒更加倍落力

大會除設有各項球類的冠、亞軍外,得分最

者獲頒「林聰標院長盃」,亦即是全場的總冠軍

今屆各項球類的比賽情况,首先在排球方面

今年採用男女混合方式作賽,故此競爭較爲激烈

而各系的同學亦盡量多以男同學上陣,以求取得

勢。排球的參賽隊伍共有十八隊,球賽分三日進

,採用分組淘汰賽制。能進入四强者分别有物理

、經濟系、工管三及工管四。工管四爲去屆女子

球冠軍及男子排球亞軍,可謂猛將如雲’固亦成

今屆的大熱門。終於在最後的決賽當中,物理系

二比一的局數險勝工管四而奪得排球組的冠軍

在籃球方面,共有十七隊比賽隊伍,其中以

濟系、物理系和生物系在初賽的表現最爲突出。

P:108

經济系獲籃球比赛冠軍後接受同學农花

�M標院長盃」後與老師合攝

-12- 期五第卷六十第

。而各隊的實力亦甚爲接近,爭持激烈,因此有

場比賽要互射七碼球以定勝負。最後分别有電子

和化學系能晋入決賽,因爲經過連場激戰而各球

已疲乏不堪,所以在比賽進行中都有數名同學「

筋」,但他們都本着體育精神,努力支持到賽事

束爲止。兩隊經過一場龍爭虎鬥’化學系以整隊

作較佳,結果以二比零臝得此項冠軍

其餘的項目如羽毛球、兵丘、球及網球,分别

設有男、女子單打、男女子的雙打及混合雙打多

。雖然這三種項目都是今年首設,但參加的同學

很踊躍。結果工管四取得羽毛球冠軍,工管二取

過連場激烈的角遂後,終由經濟系和物理系雙雙

利出線’互相競遂冠軍寶座。物理系以快硬朗

稱,而且隊中有一名非常高大的隊員’頗具威脅

至於經濟系則以合作純熟取勝’加上隊中有一名

色的女隊員,令賽事更具吸引力。而在總決賽一

始,雙方便悉力以赴,因經濟系能利用他們的女

員陳美瑜同學頻頻投藍得分’越戰越勇,結果順

勝出’榮登冠軍寶座

在足球方面’本屆以馬拉松式分出勝負。今

首次安排足球項目,較受男同學歡迎。在賽前曾

過雨’致令場地非常濕滑,幸而沒有發生任何意

兵丘、球冠軍,哲學取得網球冠軍。在總成績計算

工管四在多項球類中取得優良的成績連續兩屆勇

全場總冠軍的寶座

總括而言,是次活動的參與程度很高’而比

之所以得以順利完成,實有賴林聰標院長及新亞

導處的鼎力支持及協助,在此深感謝意。另外亦

多謝新亞體育部多位老師的領導及協助,致令籌

會能順利完成任務,希望來屆的院長盃比賽能再

再勵,做出更好的成績

第二届林聰標院長

系際球類比赛籌委

排 秘 主

羽毛球組.

麥丘、球組

隊永

割之

尤永

企管

P:109

卷六十第

1

第二屆林聰標院長盃系際球類比賽成績總表

系别 排球 籃球 足球 網球 羽毛球 兵兵球 成績總計 名次

人類 1 1 0 1 1 4 1 4

工 管 4 1 1 3 . 5 3 . 5 7 3 . 5 23. 5 1

.工管 1 • 1 1 0 1 3 1 5

工 管 2 1 3 . 5 1 • • 7 12. 5 5

工 管 3 1 0 • 1 孝 拿 2 1 6

生物 1 3 . 5 1 1 1 1 8 . 5 7

中文 1 1 1 7

化學 0 1 7 3 . 5 5 1 17. 5 3

電計 1 1 3 . 5 1 1 • 7 . 5 9

經濟 3 . 5 7 1 1 1 1 14. 5 4

電子 0 1 5 1 1 0 8 8

英文 0 • • • • 1 1 1 7

藝術 1 1 1 1 1 1 6 11

歷史 1 1 0 3 . 5 5 . 5 1 2

訊息工程 * 本 1 • 1 2 1 6

新聞 1 0 • 孝 3 . 5 0 4 . 5 13

醫學 0 0 0 5 1 1 7 1 0

哲學 1 1 0 7 1 1 11 6

物理 7 5 1 1 3 . 5 1 18. 5 2

社會 0 1 1 0 1 5 8 8

參賽系别總數 1 8 1 7 1 6 1 2 1 4 1 7

不適,

廿

廿

二 I

计三I

廿七日

三月二

院務委員會特别會議推選院務委員

名(由講座敎敎授、高級講師

師 \\副講師三職級中各選出二人

成)代表出席「院長遴選委員會」

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

日本創價大學高橋强先生、香港佛

日蓮正宗李剛壽先生到訪

本院「四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

三次會議

林聰標院長休假赴印度新德里出席

際學術會議。在此期間邀請人類學

喬健敎授署理院長職務

人.虫

一九八九年

一 日至二十八

-

一月一日本院職工戊辰年歲晚聯歡茶會

十六日華盛頓聯邦儲傲局Mr

. Lawrence

Stifma

n

與M s

. Barbar

a D.到訪

十七日第二九五次雙周會’邀請生化系高

講師曹宏威博士主講:「特異功能

探」

十八日本院校友會與敎職員聯誼會假統一

. 樓合辦己巳年新春團拜聚餐

二十日「龔氏訪問學人」西德海德堡大學

、會系施路赫特敎授主講:「儒家思

與資本主義:麥克斯•韋伯對中華

國之硏究」

P:110

-14

- 卷六十第

2750 白騰上的意令^^——藝術系同學爲青少年中心壁畫創作

「一種色调——僅僅是顏料;兩種色調——已

經是和音’是生活了。」

藝術的價値在乎它往往能夠化腐朽爲神奇。一

堵堵白牆’那種空洞和乏味的感受,大槪很不是味

兒吧!但只要在它們的身上加添色彩豐富、線條流

麗的繪畫作品,就頓時要顯得有生命力和活潑愉快

,並非像以往一般平淡和枯燥了。正因着這個原故

,鴨脷洲東華三院利東邮靑少年中心,在一月期間

已聯絡藝術系系會,邀請有興趣之同學替該中心繪

畫' ,情:

畫大型壁畫,直至一 一月底方能完全峻工。對於藝術

系的同學來說,此項計劃是非常新鮮且極富挑戰性

的,故同學們都懷着旣興奮又緊張的心情’投入是

次壁畫創作。

相信這大型壁畫設計,乃藝術系本年之重要藝

術活動,以義務形式進行,參加的同學踢躍’約佔

全系人數四分之一,共二十多人。爲方便創作及工

程之進行,參加的同學都分成小組,待設計草圖完

成以後,立即購備所須材料如漆油、油髹、畫筆等

等’期i在白牆上繪畫自己的心思意念。

壁畫的題材及形式相當廣泛,總括而言以現代

藝術爲多’但也有原始藝術如古代陶鉢上之紋飾,

全都是藝術系同學的創作,極見心思。

其中一幅約十沢乘五沢的壁畫’題材是集合了

很多著名近代畫的部份,再重新安排而成的,當中

包括了各畫派大師如畢加索、莫廸里安尼、梵高等

名作局部’色彩極之豐富和鮮難,構圖複雜而明朗

,雖是集各家之風格,但仍可保持彼此之間的和諧

協調

此外,置於中心之長廊,亦被同學繪畫了作

,由於牆壁數目不少’故需要十多位同學合作,方

能完成。走廊兩旁之壁畫形式乃參考現代藝術大師

蒙特利安之作品,特色在以鮮難原色加上黑白,用

垂直和平衡線畫出幾何圖案(主要爲方格及長方格

),來表達男性和女性的結合才能產生寧靜平穩的

生活。而於大方格之內’則繪畫了同學們的個人創

作作品。

屬長廊末端的一幅六沢乘五沢牆壁’則由一位

同學以野獸派大師馬蒂斯之風格形式’繪製了 一有

關音樂和舞蹈的作品’氣氛熱鬧而親切,色彩極之

濃IK華麗,造型簡潔。此外’同屬個人創作的有鴨

脷洲風景寫生,風格酣熟’筆觸卻帶兒童畫般天眞

爛慢,色彩也非常明快。中心內的柱樑也成爲同學

裝飾的對象,同屬個人作品的三支柱樑’題材分别

是人物、魚及斑馬和長頸鹿圖案’造型圖案化而且

色彩活撥有緻’富韻律感。

正門入口牆壁上卻畫有條似眞實假的險道,從

突透鏡中可反射觀者之變形:身體似被扭曲’像是

要走入死胡同一樣;以藍色爲基調的這幅組合作品

,意念獨特,頗具新意。位於正門側面的矮牆,也

有小組作品’在逼眞的破牆之中,竟别有洞天’分

别是早晨和黃昏景色,顏色以褐爲主。

經過一個多月以來的努力’整個計劃在一 一月底

完滿結束,這次靡大的活動當中,給予同學們很多

,是非常難得,儘管每每得來回沙田與

,但同學仍願意騰出空閒時間’參與壁

畫創作’可見同學們的熱忱和投入程度。

「使最平凡的題材變得珍責和高尙——這難道

不是畫家的特權嗎?」雖然只不過是一羣對藝術懷

着赤子之心的人,然而這一顆顆熱熾的心,是値得

P:111

樣梅開花

期七第卷六十 第

壤梅笛壯成長

期九第卷六十第 一 15-

(2751 )

SPEECH AT THE RECEPTION PARTY TO MARK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BY MISS SHIZUKO SATO, DIRECTOR OF JAPAN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OFFICE, JAPANESE CONSULATE GENERAL IN HONG KONG

Professor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ther staff of

New Asia College; Professor Kajimura, Head of the

delegation of Asia University of Japan,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delegation,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pleased to be here this evening to join you

in celebrating the Thi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Asia University of Japan, especially because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exchange is one of the

main works of our office and the one to which 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building

up the character of human beings and for developing societies and their culture. Nowadays

international mind or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sm is

highly regarded. However, the genuine internationalization will not be cultivated only through travelling abroad, which is very popular among young

persons all over the world, or through merely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It will be achieved

through such experiences as your program of exchange students.

I have great admiration for both universities

having established th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thirty years ago when the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were not so close as today,

and furthermore I admire that you have continued

it for such a long period.

I hope this valuable program will further continue and 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ward the bringing up of personalities who have real international

minds and who also contribute to further developing friendly relation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for inviting me to this gathering.

Thank you.

植樹紀

爲慶祝新亞•亞大學術交流三十周年紀念,去年七月上旬,林

標院長率领本院代表囷赴亞大訪問0在訪問期間,林院長與亞大校

衡藤潘吉在亞大校園舉行植樹紀念。當日所植的一棟素心域梅,現

笛壯成長,令冬已告開花0

P:112

2752

NEW ASIA LIFE

A MOSTHIY PERIODICAL OF S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MARCH,

CONTENTS

1. Biological, Techn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of Fang Chun-i by Dr. Wong Yuk

2. On Professor Tang Chun-i by Dr. Tarn Yue-him

3. The Winning Essay of the Cheung Kon Fong

Confuicianism Scholarship by Mr. Ku Chi-wa

4. The Winning Essays of the New Asia Cheung

Kon Fong Chinese Literature Awards by Miss Ng

Man-yi&Mr. Yiu Chin

5. On the Second Professor T.B. Lin Cup by Miss

Lam Lai-shan

On the Creation Work by the Fine Arts students

by Miss Lee Bo-yee

5'peech at the Reception Party to mark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change Programme

between New Asia College and Asia University

of Japan by Miss Shizuko Sato, Director of

Japan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Office, Japanes

Consulate General in Hong Kong

1st Feb.

16 th

17 th

20th

MAJOR EVENTS

(From 1st February to 28th February, 1989)

A Lunar New Year's Tea Party for the

minor staff of the College was held.

Mr. Lawrence and Mrs. Barbara D.

Ranag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Washington, visited the College.

The 295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Dr. Tso Wung-wai, Senior Lecturer in

Biochemistry, delivered a speech on

“Preliminary Findings into Extraordinary Capabilities of the Human

Body.,,

Under the joint auspices of the Staff

Association and the Alumni Association,

Dinner Party

Restaurant, Hong

Schluchter, Prothe University

Lunar New

held at the United

Kong.

Professor Wolfgang

fessor of Sociology

of Heidelberg, West Germany and

New Asia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

delivered a speech on \"Confucianism

and Capitalism: The Max Weber's Study

of Imperial China.\"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hosted a dinner in honour of

Professor and Mrs. Schluchter.

21st A Special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to elect six Fellows

(two from each of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of Fellows: Professors/Readers,

Senior Lecturers, Lecturers/Assistant

Lecturers) to sit on the Committee on

the Appointment of the Next Head of

the College.

22nd 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23rd Mr.高橋强 of the Soka University in

Japan and Mr. Lee Kong San of the

Hong Kong Buddhist Nichirenshoshu,

visited the College.

24th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llege.

27th-2nd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Mar. College, attended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in India.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 absence, Dr. Chien

Chiao, Reader in Anthropology, served

as Acting Head.

- 期七第卷六十 第

-鮑思�局印刷公司承印

-

P:113

期五第卷六十 第

J I

日五十月四年九八九一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益 新

田沙龍九港 香

品 賣 非

爲設立「新亞書院校友獎學_、」向校友呼

2753

親愛的校友

歲月如流’在不知不覺間,香港中文大學新

書院已踏入了第四十個年頭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在過去建

了什麼,確確實實地完成了什麼,現在是好好看

看的時候了

過去四十年中,新亞書院穩步發展’現已成

一所基礎堅固、成就顯著的高等敎育機構。數十

來新亞培養出來的人材’如桑彙的桃李,遍佈天

。到了今年夏天,新亞歷屆的畢業生,將高達六

五百名。他們在香港,以及其他地區’貢獻其專

技能、聰明才智,造福當地的社會

新亞旣有這樣的成就,在今年秋天四十周年

慶之際’很應該隆重地慶祝一番。在新亞校董會

院長林聰標敎授的大力支持下,院方業已決定

*在九月廿五日擧行國樂演奏會

•在九月廿七日於麗晶酒店擧行校慶餐舞會•

*把九月三十日定爲校友日

•在十月初於大會堂擧行書畫展•

*在十月底擧行三個校慶紀念學術講座,由

佛大學中國歷史及哲學敎授杜維明博士主持

我們竭誠歡迎諸位校友,回來參加上述各項

.這樣規模盛大的母校慶典,實在難得,希望

-早期畢業的校友,以及目前身處海

_趁靑春,結隊回校來」,用行動

母校祝賀,那末,這次四十周年校慶,將會成爲

亞校史上光彩的一頁

諸位前來參加這個慶典,肯定地會帶回美好

忘的回憶。我們再表示竭誠歡迎之意。諸位倘若

能回來和我們同慶,或可用另一方式,表達你們

母校的賀忱和支持:請爲「新亞書院校友獎學基

」慷慨捐助。這個獎學基金剛由新亞書院及新亞

院校友會通過成立,成立的理由如下

*大部份中大學生,都需要某種形式的經濟

助。中大學生事務處八八年三月做了一個

調

查,發現中大學生的家庭收入,其中數爲

家(以一家五口計算)每月七千五百元;

發現百分之十六的中大學生,來自月均收

三千至五千港元的家庭

*中大的學費,來年將大幅度地提高,這是

府旣定的政策。本年的學費爲每人每年六

二百元’明年將增至七千五百元’兩年後

增至一萬元

*新亞書院頒發的獎學金’比起中大其他成

書院的,數目少,金額也低。(詳情請參

後頁資料。)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桃

趁靑春’結隊向前行…

在慶祝四十周年校慶之際,我們顢請諸位校

共襄此擧。捐款多少不拘’所有捐款港幣壹倍元

以上可免納稅

台端捐款如在港幣五萬元以內’捐款將成爲

新亞書院校友獎學基金」整體一部份;捐款如在

龄五萬元或以上,則台端可設一獨立獎學金’其

稱由台端決定Q

獎學基金籌募到之後’你們衆多的學弟學妹

蒙受惠澤,順利完成其學業,爲社會服務;新亞

院的理想,乃得以實現,且發揚光大

梁偉賢博

新亞書院獎助學

委員會主席,輔導

關彩華女

新亞書

校友會會

P:114

2754

香港中文大學三院獎學金比較,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

新亞書 院 崇基學 院 聯合書 院

獎學金總金 額 H K$ 122,300 HK$181,100 HK$831,827

獎學金項 目 32 59 7

獲獎學金人 數 115 159 169

H K $ 2, 500或以上之獎學金數目

H K $ 2,500以下之獎學金數目

5

110

8

151

98

71

姓 名

「新亞書院校友獎學基金」捐款回條

•本人樂意捐 助 幣

•本人樂意認 捐 幣

元。以支票 / 滙票支付 。

元。稍後將寄上支票 / 滙 票

(中文 )

( 英 文 )

畢業年份: —

通訊地址: 一

_聯絡電 話

註:1 .樂意捐助者,請將劃線支票/滙票,抬頭爲「香港中文大學」,寄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

院院務室收。

2 .支持校友會於八八年十月開始所發起籌募之“母校四十周年校慶紀念”基金的全部捐款,將撥入

「新亞書院校友獎學基金」內,日後並將寄發正式收條。

3 .所有捐款港幣壹佰元或以上在香港可獲豁免繳稅。

本期要

①爲設立「新亞書院校友獎學基金

向校友呼

②讀史記伯夷列

③淸末方溶頤的生物、科技、哲

、宗敎

④香港中文大學藏盛宣懷檔案資

編纂經

——訪陳善偉博士

李培

⑤校友資料紀錄

⑥許讓成先生書法獎得獎作

臨智永眞草千字

文 陳健

⑦Human Right

s i

n Hon

g Kong

: Fac

t or

Fiction

? Mr

. Fran

k Ching

⑧Address b

y Professo

r Tzong-bia

u ILin,

Hea

d o

f Ne

w Asi

a Colleg

e a

t th

e se_

vent

h Anniversar

y o

f th

e Hon

g ICong

Min

g Y

u Cultura

l Foundation.

⑨Address b

y Dr

. Tsa

i Ming-yu

, Found

-

i n

g Chairma

n o

f th

e Hon

g Kon

g Ming

Y

u Cultura

l Foundation

, a

t th

e seven

-

t

h Ainiversar

y o

f th

e Foundation

, Held

£ L

t th

e Hon

g Kon

g oversell

s Bankers

Clu

b o

n Februar

y 13

, 1989.

P:115

讀史記伯夷列傳楊

史伯夷列傳是一篇比較難讀的文章。伯夷

人品格極高,遭遇卻很惡劣;事蹟少,而影響力

很深遠。太史公於是發其抑•之懷,寄以無限之慨

而成此傳。自序曰:「末世爭利,惟彼奔義;讓

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爲了矯世

俗’挽救人心之缺失’把他列爲人倫首選,作爲

人奮起仿效的目標,其意義是非常偉大的

這篇文章用議論體作,又往往在反面落筆,

跌蕩得厲害。抑揚交錯,問答成文,極盡頓挫往

之能事。如此旣增加了文章的精彩,也增加了文

的迷障;讀起來纏綿悲惻,意在言外’大有詩騷

風格

文章可分爲五段:開頭至「其文辭不少槪見 。

也」’爲第一段;自「孔子曰」至「怨耶非耶

’爲第二段;自「或曰」至「是耶非耶」’爲第

段;自「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至「其輕若此」

爲第四段;自「君子疾沒有而名不稱」至最後,

第五段

首段說明載籍之功用。謂經典有聖人爲之整

,固屬可靠;而諸子雜說,也有根據,未嘗不可

。以其親登箕山之經驗,証明前賢傳說之爲實。

子詳述了吳太伯、伯夷之事,諸子記載了由、光

行;言外之意,我太史公何不爲世上有材志之士

傳立名呢?這是文章的呼起

第二段說明伯夷本是怨者,而先借孔子言伯

不怨以發端。此是從反面落筆。伯夷旣是怨者,

定太史公之怨(報任安書)有所本;而帶出下文

三段史公所以怨,乃是怨天道之不公。以伯夷餓

、顏回早夭、盗跪竟以壽終言,則何天道之公0

屍還魂’以吐一快’殊有身世之感。亦是反面落筆

從老子天道無親以興起。二、三兩段倶是問答成

,乃有意翻案,目的在使文境叠起’慨嘆深遠,

思沛然

第四段道不同不相爲謀,則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蓋道旣有天道人道之不同,則我人只有各從其志,

守本道而已

• ’足—地,親體力行而勿惑。這也是

士仁人立身處世應有的態度。且須經得起考驗,

必被人有•現。何況像伯夷視大義那麼重要,視

死這麼輕薄的人呢

最後回應首段典籍之功用,謂立名之重要。

子立身處世,最恨沒世而名不稱。沒世之名,乃

人道不致終窮,善惡可得大白的表現;這是君子

過自己的力行,對人類前途的開拓的唯一希望。像

夷、顏淵等人得孔子而名益彰’可是今天岩穴之士

閭巷之人’雖已砥行,終因聖人之不世出’而欲立

於後世’亦»不可得;則人類前途究竟何去何從

?言外之意,太史公之所以奮起作傳’正是繼聖賢

業,救立名之窮,申大義於天下,鳴不平於人間

這不單是爲伯夷個人作傳,其實是諸傳之總序。

學誠曰:「遷書,不甚拘於題目也。伯夷列傳乃

十篇之敍例,非專爲伯夷傳也。」其言是矣

伯夷傳文義艱深,言者不同,特爲諸生發之

此。並當參考徐復觀論史記(見大陸雜誌五十五卷五

),王叔呢史記伯夷傳對注(新社學報創刊號)

曲穎生論伯夷傳居首之原因(見大陸雜誌十

一卷

期),錢鍾書管錐篇頁三•五,以及日人瀧川資

史記會注考証,韓愈伯夷頌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冬至日,楊勇記0

5

m

2755

宗敫觀3

《危言十九》是賞山的美學

看山宜近不宜遠,不近不能得山之眞形也

看山又宜遠不宜近’不遠不能窮山之變態

。……看山弗如畫山。畫山者腕底所摹,曲

乎目中所見,濃被淡抹各盡其妙,似空反

’欲斷仍連,尺幅千里,神乎技已。眞形

?變態耶?開卷即了然得之。瞬息之間遍

五岳,勿勞登頓,無事奔波。則與其門外

山,孰若齋中讀畫也

他似受南朝宗炳晚年「卧遊」傲迪’獨悟遠觀、近

分别領悟對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然而《危言十

》又說:「人不能視日,但能視月。…

所謂千里鏡者照之’則異乎缸面,異乎盤盂,不

而凸若浪若泡。……何以運行於乾坤之內欺?或

..以鏡視天河,則衆星繁碎’緩於碧落’人似曩所

見之白氣亙空也。……天上之月……河奚似?誰則

以泰西之#

第 卷 :

P:116

2756

知之?而奈何憑所見以決之?」然則齋中閱覽秋月

天河圖,勝於戶外賞月、火箭升空?方氏心態徘徊

於審美與認知之間’對兩者都不認眞,所以都不到

家。

《危言二十九》是文章的美學:

人之文章猶花之附萼’色香各别,光難不同

。要須獨開生面,品格始尊。……周秦之文

如梅如蘭’幽淡拔俗;兩漢之文如蓮如菊,

淸雋軼塵;六朝之文,如牡丹苟藥,繁穠華

縟’不能耐久;唐宋之文,如桃、杏、杜鵑

、山茶、繡毽、木犀、芙蓉,殊形變狀,皆

足自豪。至若《離騷》《莊子》’則玉蓝壤

花,世所罕見,尤爲奇絕。過此以往,擬諸

若溜、危子、薔激、玫瑰、月季、瑞香、茉

莉、葵、蓼’亦有動人之處。然而品格卑已

。花唯其不相似’能名於世。……當思超越

凡舟’領袖羣芳;甚未可依草附木,刻翠裁

紅;以取悅於庸夫俗子也。

方氏以花比擬歷代文學’也屬「獨開生面」。《答

董策三書》亦倡創造性云:

忽枉賜書,以文派下詢。謂「《左(傳)》

《史(記)》得其變,《莊》《列》得其辯

’兩漢得其渾,六朝得其麗’唐宋大家得其

律’而謬許夢園(忍齋)之文不名一派。」

……學今人之文,貌古而實不古。蓋深惡其

有派也。昨得嶺外友人書云:「古文間架格

調,終不可不講。夫第於間架格調間求之’

不過皮毛耳、膚廓耳,無眞性情、無眞學問

’而貿貿焉率爾操® ’專向古人討門徑,生

吞活剝,規摹劉竊,擧以傲人。……然則今

人之文固不必學,古人之文亦不必專學一家

。凡事無我之見存,而作文則當有我之見存

。……但期於理足氣足,而詞則奚患其不足

歟?」竊見近今學者,每作一文’必先構思

布局,慘淡經營’欲仿某家之體。乃機滯神

沮,動爲古人所束縛,竟至數日不能成字,

輒復棄去。故往往有爲人子孫撰碑板墓誌,

遲之十餘年始脫稿’或竟終身不報者,則皆

誤於文之有派也。文自有派而敎日衰,帖括

家蹈此弊……夢園之文幸免此弊。

他在《答孫萊山書》自稱其「文未必勝詩’唯其無

派,故成之甚易。恪守尼山(孔子)辭達之訓,差

異於近世所謂宗仰桐城者,專講間架格調也。」《

夢園雜說》識笑仿古派爲不識「個中三昧」的「野

狐禪」,他以不入任何黨派爲榮,所以反對將偉人

思想門路加上標簽,《夢園雜說》云:「大雲山房

自叙其文稿宗班孟堅(固)九家之說,以爲賈生(

誼)自名家、縱橫家入’晁錯自法家、兵家入,董

仲舒、劉子政(向)自儒家、道家、陰陽家入,韓

退之(愈)自儒家、法家、名家入,曾子固(繁)、

蘇子由(轍)自儒家、雜家入’柳子厚(宗元)、

歐陽永叔(修)自儒家、雜家、詞賦家入’杜牧之

(牧)、蘇明允(淘)自兵家、縱橫家入,蘇子瞻

(喊)自縱橫家、道家、小說家入。其始固明言百

家爲六藝支脈也’乃必强古人分門别戶若此。若(彷

彿)古人竟無自成一家言者。論則高矣美矣’起古人

於九泉而問之’恐古人未必受也。吾儒束髮受書六

藝之文,當能參識要旨,以經史爲指歸’以儒先爲

偕則’學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焉’斯已矣。然當操

觚之時’不名一體’不拘一格’合周秦《史(記)

》《漢(書)》、唐宋諸家’方將一爐而冶之’安

能限其所從入之途也哉!至謂文集與百家判爲二途

,經義與文集倂爲一物;則又何不可判’何不可倂

之有?」

忍齋藏書有冶溪方士涂(字蓮舫)《薜餘偶筆

》(在屈萬里、劉兆祐主編《方忍齋所著書》第廿

一册,每頁側及封面誤「偶」作「隨」),其中一

段否定此生的因果報應說云:「周世宗毁天下佛像

,至眞定大佛不能動,乃以火鎗攻之,僅傷佛乳。

世宗病乳岩(癌)而崩,或曰毁佛之報。彼捨身同

泰寺又何說耶?崔浩不信佛’至投以汚穢之物。浩

不保首領;昌黎闢佛,亦何害耶?」但是佛家可自

圓其說’堅信梁武帝來生獲善報,韓愈彼岸得惡報

。方濬頓不信三生之說,方士涂卻信:「吳越王(

錢淑)歸命賜宴內廷’是夜以暴薨聞。太宗猜忍,

何以不致!南渡後皆藝祖子孫。世傳(金)兀龙貌

.理固然歟?至還我半壁江山’有謂武肅(

_實康王前身者。迨伯顏(元世祖之中書左丞

,〈臨安形像,乃與民間所藏(後周)柴世宗眞

容絕類。天道好還(老子語)’獨趙宋尤示顯赫’

吁!可畏已。」面貌相似者甚多,蓮舫太愛附會,

同書又說•.「錢竹汀(大昕)宮詹不取輪廻之說。蔡生

甫學士 (之定)前身爲老軀,晋撫申文諮公能言前世

事,趙虛舟太守(玉)能言前三世事。」後三事不

可靠。《蔗餘偶筆》又云:「香亭侍郞文名甲天下

,聞公魄祸中每熟睡’家人開床帳,見小暇膜跳躍入

公鼻中,殆猶歐陽公前身爲B鶴(八哥、了哥)歟

?」佛敎的六道輪廻中,人可成畜牲或獸類而非

禽鳥。然而「殆猶」表示懷疑,何況作者非佛敎徒

。他又懷疑精神可刻石云:「湖北省城東門外,長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117

卷六十第 -5-

2757

,靑石內有貓宛然如生。水湊石面’

:。相傳貓聽經入神而化’殆所謂精神貫金

.」這更神化了。

方氏駭斥魏禱(冰叔)地獄之說云:

謂佛說地獄不俘於聖人。聖人(孔子)之言

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夫天道福善

禍淫,有感斯應。《易》言「餘慶」「餘殃

」,《書》言「降祥」「降狭」、「惠迪從

逆吉凶」之理’昭昭不爽,何必與人言鬼哉

!叔子好奇,信地獄爲必有,崇佛滅罪爲必

無’而創此三論。論之不足,又有補遺。空

山老儒婆心苦口,意在震世厲俗’而不知其

言之雜而不純也。其上論曰:「三代以上鬼

神無所事賞罰。」三代以上何嘗無惡人,抑

何嘗無惡人之倖逃法網、不及刑誅者?謂三

代下始有地獄,則三代以上必有人無鬼矣!

!信(眞實)乎?否乎?其中論曰••「刑賞

窮而作《春秋》,筆削窮而說地獄。」(今

可參考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台北:文史

哲出版社,一九八六增訂版。)是乃忿激之

談,儼然以釋代儒。季子(魏禱之弟魏禮)

謂阿兄不儒不釋,吾恐其已入於釋已。其下

論曰:「佛說地獄,惡人不息。」擬之夫子

作《春秋》而後世亂臣賊子不止不得曰:「

《春秋》可以勿作」’而謂地獄之說補前古

聖人所未及。季子曰:「儒者惡其不經’釋

氏惡其謗法。」所論誠爲不經,而自記曰:

「不必崇佛。顧以懺言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已作之罪願乞消滅。」謂「善於修齋誦經,

則明侯佛絕未謗法也。」至於《補遺》,則

深惡稗販孔孟之人,欲置之黑暗地獄以治其

罪。不過遊戲之辭,特恐裨販如來者假爲口

實,援儒入墨耳。叔子蓋學《左氏(傳)》

者’習見其言鬼神之言甚夥,胸中遂有地獄

之見存。而又泛覽浮屠家言,喜言驚魂動魄

,幾幾乎欲入其敎矣。而乃取地獄之說,而

自謂未嘗崇佛。季子曰:「儒釋倶拒爲門外

漢。」吾則以爲有拒而不拒也。試問:「不

儒不釋之間,爲何如人哉!」……吾其惜叔

子之與人言鬼,毋乃恃於聖人!(《書魏

冰叔〈地獄論〉後》)

方氏《危言二》說:「鬼神仙佛介乎可有可無之間

,而人則斷不可無,故曰人爲責。」《夢園雜說》

視鬼神爲氣所宰制云:「人不必皆有鬼也,鬼不盡

轉爲人也。魂升於天,魄降於地。其游而不散者,

則有鬼然。凡極善極惡者不得有鬼也。極善者爲正

氣,正氣i;極亞氣,戻氣不散。彼無善無惡

者,生氣已盡,消歸於無何有之鄉而已。烏得人盡

鬼乎!冥中閻羅……獨能拘九幽之鬼,而咸聽其號

令,着受其牢籠,設立輪迴總局’日日稽核

恐神人皆無此大力也。然則人死爲鬼’孰主之?氣主

之;鬼生爲人,孰主之?氣主之。神亦聽命於氣而

正。彼地獄與链犴(監獄)’夫安能盡治夫人鬼也

哉!」此唯氣論否定佛敎,敗筆在「鬼生爲人」不

通,正氣和戻氣是物質加上道德函義了。《夢園雜

說》斥責晚明禪化的理學爲僞理學云:「維持風化

,莫如理學一途。自世有偽理學出,而小人皆冒爲

君子焉。即君子亦採其論說 信以爲眞

胡君子受其牢籠,任其盡惑而漫無覺察也歟?」

至於儒佛異同’《夢園_》云:「或謂儒者

言性,釋氏言心;儒釋之分以此。其說大謬。試問

空之言性,性不在腔子中,是何物事?誰得而見之

?《大學》首言正心誠意,凡三尺之童無不通曉。

今必釐心性爲一 一 ’而以性屬儒’以心屬釋,誠不解

其何謂也。吾謂儒釋之分,分於虛實。儒者講實學

’釋氏則掉虛機耳。即心即性,釋氏之明心見性,

原不悖乎聖敎。特以去父母、捨妻子、遁入空門,

遂見擯於四民之外’而安得以言心異乎吾儒哉!」

又云:「釋氏因果之說,固不可廢」•,「女貪財而

試父,即使其子發母之奸;孰謂闇室中無鬼神哉?

」《忍齋詩略•次研山〈讀夢園書畫錄八首〉韻》

用佛敎詞語說:「利那彈指判榮枯,鞭轉流傳有勝

無;四大皆空須悟澈,巧偸豪奪等庸夫。」他不信

佛敎神話而信此生今世的因果報應,詩中不忌「掉

虛機」講四大皆空.,甚至謂靜攝工夫二氏(道佛)

同,大千(世界)無處不虛空。」(《忍齋詩略•研

山以詩解忍齋說次韻答之》)虛機是否I因果?

《夢園雜說》評《聊齋志異》云:「入於支離

怪誕,此固大丈夫不得志於時者之所爲也,吾爲留

仙(蒲松齡)痛已。」方氏同情留仙而不喜聽鬼故

事,卻欣賞廣東娶鬼婦風俗說:「嶺南風偽,有先

娶鬼婦者。子之婦未婚而夭,不忍不以爲婦也,死

婦入門然後娶生婦。……視死猶生,無禮之禮(改

造《禮記•孔子閒居》「無體之禮」),粤俗何厚

歟?」(同上)他似視此俗爲狂,在《一 一知軒文存

.狂辯》無限誇大宇宙的狂性道:「宇宙之內無乎

不狂。風狂,雨狂,雲狂,山狂,瀾狂’花狂,下

至鶴犬蜂蝶皆狂。獨至於人,則今狂不如古狂。」

古狂包括道敎全眞派丘處機。忍齋《一 一知軒文存•

讀〈長春子〉》云:「以怪名篇 欲去怪也。

P:118

卷六十第

58 )……釋老之怪’忘其宗祖,去其父母;離常業,

^衣冠,習夷鬼爲可怪。」可知「怪」劣於「狂」

(另一方面’「詞章之怪,盲其目,聾其耳’不見

聞周公、孔子、孟柯、揚雄、王通、韓愈之道爲

可 《全眞敎與大蒙古國帝室》,台北:學生書局,

怪。」(理解道佛背景,可閱何國鐘《中國禪學

思 九八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之任繼愈主編

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七;鄭素

春 中國佛敎史》已出三卷。)

1

新亞書院四十周年校

書畫展」一徵求美術作品啓

今年適逢新亞書院建校四十周年。爲

祝這個具有紀念性的日子,新亞書院將舉

多項大型活動以慶賀這次盛會。其中一項

大型的書畫展覽。該展覽定於一九八九年

月九日至十五日假座香港大會堂高低座展

廳舉行,同時編印紀念特刊

凡隸屬新亞書院之各系師生均可自由

展。惟因塲地闞係,每位參展者限展作品

件。參展作品請於六月十五日前填妥參展

格一份,連同作品一併送交藝術系辦公室(

誠明馆犯室)隊國富先生收

爲顧及作品水準,所有學生之作品均

經藝術系老師評審通過,然後展出0參展

將獲贈紀念特刊

J册,以示謝意

有關參展須知及表格,請向藝術系辦

室索取,垂詢請電藝術系黃銀雄先

0—695261

7 0

新亞書院四十周年

i

校慶書畫展籌委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

香港中文大學藏盛宣懷檔案資料編纂經

訪陳善偉博

士 李培

I

按:近年本校中國文化硏究所收藏一批從日本構

之盛宣懷槽案資料,據悉該批資料全爲未公

及盛氏個人有意辑存之珍貴資料。歷史系同

李培德特於一九八八年九月三十日專訪該批

料的鳊幕者之一——陳善偉博士,了解盛氏

案的編基情沉,以下是訪問的内容。)

.可否簡略介紹盛氏檔案的收藏背景

該批資料原爲盛宣懷(1844—191

6 )遺產的

部分,由其後人在日本保存。近年美國哈佛

學和耶魯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均曾出價收購未果,後由旅日華商程伯奮先

購得,並轉交本校中國文化硏究所收藏,再

本校出資全部收購,成爲永遠收藏資料。1983

年2月’在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鄭德坤敎授

主持下,由歷史系敎授王爾敏先生和本人負

編纂工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負責出版

問:盛氏檔案資料的內容,主要可分爲幾部分

答•.該批資料最初名爲「盛宣懷函電專檔」,在

編纂前全部資料共册,主要爲函電,計

7 ,424

通,18,178頁,大約可分爲三部分:⑴史料

將以史料形式出版;⑵藝術,將以手札眞蹟

影印形式出版;⑶將其中有代表性的函稿(

色)精選,以介紹近代書牘沿革及赛紙特色

目前已出版的有「近代名人手札眞蹟——盛

懷珍藏書牘初編」,將會出版的計有:「盛

懷與近代企業」、「淸末議訂中外商約交涉(

1899—191

0 )」、「盛宣懷家族書讀」、「

宣懷手札眞蹟精華」

問:盛檔有何特色

答..先說內容方面,可謂極之豐富,例如前述「

代名人手札眞蹟」所收輯與盛宣懷往來人物

函電,包括:⑴近代工喬企業先驅,如輪船

商局經營總辦、會辦手札、電報局經營人物

札及財經專家手札等;⑵近代外交前驅,如

交公使、參贊者張蔭桓、薛福成、黃遵憲、

鈞、梁誠、曾紀澤等;⑶李鴻章北洋幕府及

陸防務有關人物;⑷淸廷權要及軍機大臣、

院尙書、地方大吏等;⑶戊戌變法有關人物

P:119

期八第卷六十 第

27!

⑶近代敎育家;⑵文人名士和藝術家;⑶辛一

革命前夕淸廷大吏對四川鐵路風潮之種種變

;⑶與香港有關的人物如伍廷芳、唐廷樞、

錦濤、王範等

再說性質方面’由於該批資料爲盛氏本人平

珍藏之親筆函電稿件’及其有意輯存之名家

札’並且該批資料^册概爲盛氏親自處理’

假手於配室,可歸類爲「私檔」,與目前中

大陸出版的盛檔不同’蓋後者以「公檔」爲

•,此外兩者並無重複。該批資料爲首次公開

因此史料價値甚高

最後,從該批資料之完整,可觀其保存之妥

。例如在「淸末議訂中外商約交涉」中,可

現同一日內有四、五封與商約交涉有關之往

函件’對了解商約交涉的過程,幫助很大

總之,該批資料對本港學術界來說,可謂開

代史資料收藏之先河

問:如閣下所言,盛檔多爲盛氏本人有意輯存之

電稿件,這會否影響該批資料的客觀性,因

估計盛氏本人不會有意輯存對自己不利的資

0

• •並不見得。例如資料中有謂王範爲盛氏物色

妾’品評上海花國衆香之姿容才藝、年歲性

之事,從相反的角度來看,亦不失爲研究盛

生平的資料

• •有關目前盛宣懷的硏究’例如史家對他的歷

評價,閣下有何意見

答:主要是他的歷史地位未被肯定’例如過去對

的評價多集中於討論他的家財和籌辦洋務的

係,盛氏對辛一亥革命的負面作用等。不過,

着有關盛宣懷檔案資料的發現和公開,相信

他的評價將會更客觀和全面,擧如他所籌辦

賬災工作、創立中國紅十字會、興辦學校’

如在淸末商約交涉上’在當時不利的環境下

向列强爭取對中國有利的條款,這些都是他

歷史的正面作用,均不可以一筆抹煞

後記••陳善偉博士爲本校校友(1974年畢業

中大歷史系),1977年取得英國倫敦

學博士學位,1978年回本校中國文化

究所工作;專硏中國近代思想史,現

翻譯系講師;主要著作有:《譚嗣同

目題解》、《譚嗣同〈仁學〉英譯》

《佛學與晚淸政治思想》、《高陽小

選譯》等,均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政府助學金

貸歎申請消

一九八九—九0年度玫府助學金及贷

現已接受申請0申請表格可於四月十日起

輔導處索取。有關詳情可參閲輔導處佈告

或向輔導處查詢

(一九八九年三月一日至三十一日)

三月三日第二九六次雙周會,邀請日本駐港

領事佐藤行雄先生主講:「日本與

十三I

十七t

廿日

廿三

廿八

美國雅禮協會主任Dr

. John

訪院

聯合國ESCAI^曼谷代表Dr

. J

.

!^

Verbses

t

訪院

「文化晚餐聚談」邀請著名氣功大

嚴新先生講解氣功

第二九七次雙周會,邀請華爾街日

著名記者秦家聰先生主講:「HU

3P

D Right

s i

n Hon

的 Kong—Fgict

o

r Fictio

n

林聰標院長休假赴夏威夷出席學術

議,邀請喬健敎授署理院長職務

「明裕訪問學人」中國國家計劃委

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史淸琪敎授來

廿九日本院校董會主席陶學祐先生、校董

國浩先生曁其公子許耀君先生等訪

0

#一日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

林聰標院長歡宴本院各項運動校隊

體運動員及歡送校隊畢業同學

P:120

_公室電話

Iff Telephone

住 址

HOME ADDRESS''

電 話

HOME

TELEPHONE*

� ^

ich the College plans to publish in 1989 to celebrate its 40th Anniversary. Please

form and distribute it to other alumni before you fill out the form yourself.

i'^^ni book.) All completed forms should be sent back to the Dean of Students

ails s exercise of updating the alumni information, please call Miss Winnie Lam at

期八第’径六丨-第

F

o

州 有「卞」號爲填表人

各位校友讀者

本表格爲配合今年擴大慶祝新亞書院四十周年校慶之需要而設計。計劃中的四十周年校慶之慶

话動,包括校慶學術講座、印製四十周年校慶紀念學術特刊、編印校友通訊錄、校慶國樂演奏會、

慶藝術展覽會及籌辦四十年來校友校慶晚宴等……。我們首先的工作便是要搜集各校友資料,編印

友通訊錄,籍此加强學校與校友之間的聯絡及校友與校友之間的聯絡,以増進新亞人的團結•爲了

達到此目的,我們需要各位校友的絮忙,就你們所知填寫這份校友資料紀錄表。如本表不敷應用,

影印及邀請你所熟識的校友絮助,務使這本校友通訊錄更爲完備與正確。謝謝各位

P:121

2761

新亞書 院

NEW ASIA COLLEG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友;

ALUMNI ir^]

姓名

NAME

系 别

DEPARTMENT

畢業年份

YEAR OF

GRADUATION

現任工作 、

PRESENT JOB 姓名

NAME

系 别

DEPARTMENT

畢業年份

YEAR OF

GRADUATION 職 位

Position

任職機構

Organization

t

^ �

— ‘

— •

— •

Information about NAC's alumni will be included in FORTY YEARS OF NEW ASIA COLLEGE: ITS ALUMNI, a

fill out the form yourself, and fill in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ose alumni whom you know. You may also photocopy

(* In filling out your home address and telephone number, please also indicate if you want them to be included i®

Office, New Asia Colleg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For details

0-6952600. Thank you very much.

期五第卷六十 第 一 9 -

P:122

4'

t

I IT

:

t

錄31

r

f

.

,

赞 £1

文樣场这

4

H ‘

許讓成先生當法獎第三名作者:除健荐 臨智永真单千字文

卷六十第

2762

China is not a signitory of the Covenant and -

unless it becomes a member in the mean time - will

also not be reporting to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on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This means that no government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reporting on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in

Hong Kong. It also means that it will then be impossible for the United Nations to monitor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here.

In 1984,when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were

asked to accept the Joint Declaration, they were

told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s on Human Rights would continue to apply

after 1997.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were told that

nothing would change, and that their rights would

be safeguarded. However, no one told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that, after 1997,neither Britain nor

China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periodic

reports to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or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would no longer be able to monitor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here.

Withholding that information from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may well have been in itself a violation of our human rights.

Let me recall once again the words of the HKU

law lecturer, Albert Chan, which I quoted at the

beginning:

“The freedoms and rights enjoyed by Hong

Kong people are a by product of a liberal government and self-imposed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power by the rulers.\"

After 1997,are we so sure that we will have a

liberal government? Are we so sure that that

government will impose restrictions on its own

exercise of power?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answers to those two

questions are problematical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clearly stipulate in the law rights and freedoms

that cannot be eroded in future by executive or

legislative procedures. That is why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present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amend or

repeal current laws that restrict rights and freedoms,

so that they will not remain on the statute books

after 1997.

?惠特叙劣、 f ,

^ n ^ .

-

4

0

t

^

i

A

.

u

.

C

^

^ a _

f

議 T a M

轉 ‘

t ?

^ ^ ^ 1 A

!

f t

f

s u I

“ W

^

r

,

.

f

蟓疼ti沐打.V

P:123

2763

and indeed freedom of speech were being curtailed.

-Freedom of association: it is true that people

are free to form clubs and associations, such as the

Rotary Club. But in Hong Kong, you may have

noticed, many clubs cKoose to be known as companies, such as the Hong Kong Affairs Society. This

is because, in Hong Kong, if you form a society, you

have to register yourself with the police. The

government is then free to supervise all the activities

of the society. To get around this government

supervision, many societies prefer to register themselves as companies, e.g. Justice Ltd.. Thus there is

a clear restriction o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Right to free expression: recently the government finally repealed the press gag law, that is,

Section 27 of te Public Order Ordinance against the

publication of false news.

However,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still curtailed by other laws, such as the Places of Public

Entertainment Ordinance. Under this law, sponsors

of all forms of public performances, including

concerts, plays, speeches, exhibitions and sports

have to apply for a licence from the Television and

Entertainment Licensing Commissioner, who decides at his own discretion whether to grant the

licence.

-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this law

delegates to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power to

pass laws restricting all ordinary rights and freedoms. The law provides for neither a time limit nor

the endorsement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This

enlarges the executive power almost to an absolute

-Freedom to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there is the rather notorious film censorship law,

which I am sure you have heard about, and which

was passed last year despite widespread opposition.

This law gives the Government power to exercise political censorship. The government can ban

any film that, in its view, might damage Hong

Kong's relations with other territories, and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such territory is China.

This means tha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can be

prevented from watching any movie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hinks may be offensive to China.

This law is very worrying as it sets a precedent

for political censorship. The next step may well be

censorship not just of films but of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books.

Right to information -no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as there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anada

and in Australia. There is not even the 30-year-rule

that exis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where documents are automatically declassified after 30 years.

期八第卷六十 第 -

In Hong Kong, once a document is classified, it is

permanently classified. This creates the ironical

situation that Hong Kong documents that may have

been declassifi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eely

available for anyone to read, may remain classified

in Hong Kong.

Of course, every government is entitled to its

secrets. But all too often a government classifies

information not because it is needed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security, but because it is embarrassing to

the government.

This was underlined recently by the former

Solicitor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 who was the

official responsible for suing such newspapers as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almost twenty years ago. At that time,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wanted to prevent publication of the

Pentagon papers, which contained information on

how the Vietnam War began. Now in his 80s and

retired, Mr. Ernest Griswold, the former Solicitor

General, has written an article saying that there was

nothing - not one document, not one fact - in

those papers that in any way endangered national

security. It was just too embarrassing for the Government.

This reminds me of a cartoon that I saw in the

newspaper recently showing a sergeant making a

report to his commander.

Sergeant: I made a mistake on this report sir.

Commander: Classify it secret.

Sergeant: It was a pretty big goof.

Commander: Then classify it top secret.

Let me conclude by saying a few words on

the future. The Basic Law's section on human

rights has been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f the

Law is actually implemented, it will, at least on

paper, be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ver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today.

However, there is one problem.

The mai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on human

rights is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Britain is a signatory but China

is not. Under that Covenant, a signatory government has to report regularly to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mmittee on progress made to

safeguard human rights.

At present, the United Kingdom has such an

obligation. The last time such a report was made

was last November in Geneva.

After 1997,Britain will no longer be report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on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in Hong Kong, since it will no longer be responsible

for Hong Kong.

11-

P:124

This historical account shows that, from very

early times, there has been pressure for the setting

up of a more accountable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and this has been ignored until very recently.

Setting elections aside for the time being, it

is often said that in Hong Kong, even though we do

not have democracy, yet we enjoy all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That is both true and untrue. It is true in that

we can do many things in everyday life without

being arrested and put in prison. We can think

what we like, say what we like and write what we

like, with very little danger of the police hauling us

off to prison.

But do we really enjoy many rights? Actually,

very often people in Hong Kong do not really enjoy

rights. They may not know it, but they have merely

been given certain privileges by the government

Rights by definition are yours to enjoy, and cannot

be taken away from you.

As Albert Chen, Law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said:

“The freedoms and rights enjoyed by Hong

Kong are a by-product of a liberal government and

self-imposed restriction on the use of power by the

rulers.,,

In Hong Kong many of the things we take for

granted as rights actually are privileges. If the

government wanted to take them away from you,

they can.

Let me give one example.

Most people would assume that people in Hong

Kong enjoy freedom of religious worship. The

British government says so, the Hongkong government says so. The Joint Declaration says so.

The Joint Declaration reassures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saying: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in

Hong Kong will remain unchanged, and so will the

lifestyle. Rights and freedom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person’ of speech, of the press, of assembly’

of association,of travel, of movement, of correspondence, of strike, of choice of occup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of religious belief will be

ensured by law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ctually, there is no law that ensures right

to religious freedom in Hong Kong - quite the

contrary.

In Hong Kong, anyone who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God may be committing a crime.

Anyone who believes in God — say Moslems

or Buddhists一 but who do not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may be committing a crime.

Anyone who believes in the wrong form of

Christianity, for example, Catholicism, may be committing a crime.

That is because, in Hong Kong,there is a crime

called blasphemy.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mmittee asked Britain what this crime of

blasphemy is, and the British answer given to the

U.N. last November was:

“Matter is blasphemous if it denies the truth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or the Bible or the (Anglican) book of common prayer or the existence

of God.\"

When asked to justify such a law, the British

response was simply to say that no one has ever

been prosecuted for the offence of blasphemy.

The conclusion must be that freedom of

religion in Hong Kong is not a right, just a privilege. The government has simply not chosen to

prosecute people for the crime of not believing in

the Anglican faith, that is to say, the Church of

England.

As to freedom of the person’ we all know that

in Hong Kong there is a law that each person must

carry on him identification at all times, and that

the police may at any time approach anyone in a

public place and ask for his identification, and

ask him to explain why he is in that place. There

is no equivalent law for people to carry identification at all times i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Britain, etc. There is a law in South

Africa requiring blacks to carry special passes.

As to freedom of assembly, there are ostensibly

no restrictions on the right of peaceful assembly.

However, the commissioner of police has the power

to impos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route, venue and

use of sound amplifiers.”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sound amplifiers are

routinely used, and result in virtual abrogation of

the right of assembly, since the speakers cannot

be heard.

Last March, a rally was held by women in Hong

Kong to celebrat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The

police allowed the march to be held but would not

allow the use of loudspeakers. The SCMP reported:

“Ten women's groups, including two Filipino

Workers' Associations, yesterday joined hands to

mark Women's Day - but the celebration was short

lived because of police intervention.

\"As about 200 women began singing, police

intervened. • • A spokesma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Feminism, Miss Cheung Choi-wan, said she was

disappointed at the police action. She said the

women were barred from singing or making

speeches.\" That shows that freedom of assembly

-12 - 期五第卷六十第

P:125

2765

HUMAN RIGHTS IN HONG KONG:

FACT OR FICTION?

Speech by Mr. Frank Ching at the 297th Biweekly Assembly

When discussing human rights, it is often said

that rights are balanced by responsibilities, and

that rights are not absolute.

That is certainly true. An eminent American

jurist, for example, has said that the right to free

speech does not mean you can stand up in a

crowded theater and shout “Fire! Fire!\"

Putting it another way, your freedom to swing

your arm ends when it reaches the tip of someone

in Hong Kong we enjoy

extent than in many

It is often said

human rights to ;

countries.

That statement is worth examination.

Certain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that human beings can enjoy is the right to take

part in decisions that affect their lives. In most

democratic countries, this means the right to either

stand for election or to vote.

This is part and parcel of a greater right,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The pre-eminent importance of this right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it is enshrined in the very

first article of the two international covenants that

state a general consensus of nations on basic rights

and freedoms. The two convenants are cited in both

the Joint Declaration and the draft Basic Law.

They are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Political Righ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Both covenants affirm, in identical language,

the right of all peoples to self-determination and

require the states parties including those hav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Use of the term self-determination is often

controversial because people think that it means

independence. It can, of course, mean independence,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is is because self-determination has both an

external and an internal aspect.

It may be true that in Hong Kong independence

is not an option. But the internal aspect of self

determination is self-rule. That is to say, people in

Hong Kong should have a right to determine for

themselves how they want to be ruled, and by

which individuals.

This right is spelled out in Article 25 of the

Covenant on Political Rights as the right of every

citizen to take part in the conduct of public affairs,

directly or through freely chosen representatives.

Every citizen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vote

and to be elected at genuine periodic elections

which shall be by universal and equal suffrage and

shall be held by secret ballot. And this should apply

to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race, colour, sex,

language or religion,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whether

they own property, or their social status.

Contrary to Article 25,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have been consistently denied the right to

vote at genuine periodic elections by universal and

equal suffrage for their own legislators and for those

who advise the Governor in the Executive Council.

It is sometimes said that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do not enjoy the right to vote because they

are apathetic, because they do not care about

politics and are only interested in making money.

However, the historical record does not support

that claim. In fact, quite the opposite is true. As

early as 1845, the year after the first Legislative

Council was set up, consisting only of official

members, the then relatively small community

voiced dissatisfaction, asking that the official

members be balanced by an equal number of

unofficial members.

In 1849,as a result of a petition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it was agreed that two unoffical

members, to be n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would sit with the officials.

In 1884, the first Chinese was appointed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Seven years later, a petition

was sent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asking,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e returned through

elections.

In 1894 - almost 100 years ago - another

petition was sent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asking

for the 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s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and that such elected members should

constitute a majority of the Council. The petition

was joined in by many prominent Chinese of that

time, including Mr. Wong Shing, the first Chinese to

be appointed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and Mr.

Ho Tung, later to become the first Chinese Knight,

Sir Robert Ho Tung.

卷六十第 -13 -

P:126

Ming-Yu Research/Visiting Prole:

Under this programme,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were awarded grants to carry out

their research projects or to atte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So far more than 100

staff members have benefitted from this

programme. In addition, under this programme, individual teaching departments

can invite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o visit

the College on a short term basis. Our

record shows that more than 70 foreign

scholars have visited the College and delivered lectures in the past 7 years.

Indeed, the Foundation's programme at New

Asia College has enabled us to promote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College and the outside world.

On behalf of the New Asia College, I w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for the generous support and trust that

Dr. Tsai and the Council Members of the Foundation have shown in us. Finally, on behalf of the

College I also wish Dr. Tsai, the Council Members,

and the Foundation every success in the years to

come.

Thank you.

香港明裕文化基金齊成u七週年紀,专

Dr. Tsai Ming-yu and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the party.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from the right); Dr. Edwin Tao, Chairman of the College Board of Trustees; Dr. Tsai Ming-yu’ Founding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Ming Yu Foundation; Madam Ineko Sai’ Director of the Foundation; and

Professor Ambrose Y.C. King, also a Director of the Foundation.

-14 - 期八第卷六十第

P:127

(2767 )

ADDRESS BY DR. TSAI MING-YU, FOUNDING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AT THE SEVEN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ATION, HELD AT THE HONG KONG OVERSEAS BANKERS CLUB ON FEBRUARY 13,1989

Directors of the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distinguished guests:

I am greatly honored by your presence at this

cocktail party this afternoon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7th Anniversary of the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in Hong Kong.

Due to your strong support and kind assistance

during past years, the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has been abl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82 to

carry out its work smoothly and successfully.

To College Head Prof. T. B. Lin and the staff from

the New Asia Coll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 wish to say 'Thank you” for they

have been so conscientious in making good use of

the funds allocated to the College. On behalf of the

Council of Management of the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I also wish to thank most sincerely

all the Directors, faculty and staff of New Asia

College for their guidance given to the Found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Last but not least, 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Foundation to accomplish more in future. I wish you good health,

happiness and all the best. Thank you.

ADDRESS BY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AT THE

SEVENTH ANNIVERSARY OF THE HONG KONG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Your Excellency Consul-General Mr. Sat oh, Dr. and

Madam Tsai,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 great pleasure and a great privilege for me

to say a few words on behalf of the New Asia

College on this auspicious occasion of celebrating

the 7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香港明裕文化基金會成立七週年紀重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delivered a speech at the cocktail party celebrating

the 7th Anniversary of the Hong Kong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on February 13, 1989.

期八第卷六十 第 -

Ming-Yu Cultural Foundation.

With the wisdom and generosity of Dr. Tsai,

the Ming-Yu Cultural Found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to promote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In the past 7 years,

number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FounBut the greatest beneficiary is the New Asia

College. In 1982,Dr. Tsai generously pledged to

provide one million US Dollars to the Foundation

so that its annual income can be used to support the

various academic programmes of the College. The

following two programmes are particularly worthmentioning.

(1) The Ming-Yu Foundation Professorship

Programme:

This professorship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Hong Kong. So far four distinct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ave been invited to visit

the College under this programme. They

include, among others, Einstein Professor

of Physics. Prof. C.N. Yang, a Nobel Prize

Laureate in Physics, and the late Prof.

Eric Lundberg,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Professor Lundberg was a renowned Professor of

Economics. During his tenure as President

of the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 he

created in 1969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2) The Second Programme is the New

15-

P:128

NEW ASIA LIFE

A MOSTHLY PERIODICAL OF NEW ASIA COllEfi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APRIL,

CONTENTS

An appeal to the Alumni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Asia College Alumni Scholarships

Foundation\"

A book review by Mr. Young Yung

Biological, Techn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of Fang Chun-i by Dr. Wong Yuk

An interview with Dr. Chan Sin-wai on the

Record of Sheng Hsuan-huai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y Mr. Lee Pui-tak

The Alumni Record Form

The Work of Mr. Chan Kin-wing, winner of the

Y.S. Hui Calligraphy Award

Human Rights in Hong Kong: Fact or Fiction?

by Mr. Frank Ching

Address by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New Asia College at the Seventh Anniversary of

the Hong Kong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Address by Dr. Tsai Ming-yu, Founding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Ming Yu Cultural

Foundation, Held at the Hong Kong Overseas

Bankers Club on February 13,1989

MAJOR EVENTS

(From 1st March to 3 1st March, 1989)

3rd March The 296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Mr. Yukio Satoh, Consul-General of

Japan, delivered a speech on “Hong

Kong and Japan in Perspective\".

9th Dr. John Bryan Starr, Executive Director, Yale-China Association, visited the

College.

Dr. J .P. Verbsest of United Nations

ESCAP, Bangkok, visited the College.

14th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ollege Cultural Life, Mr. Yan

Xin a well-known Qi Gong expert from

China, gave a speech on Qi Gong.

17th The 297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Mr. Frank Ching, an editor and a

reporter of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delivered a speech on \"Human

Rights in Hong Kong - Fact or

Fiction?”

20th-23rd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attended an academic conference in Hawaii. Dr. Chiao Chien,

31st

Reader in Anthropology, served as

Acting Head during Professor Lin's

absence.

Professor Shi Qingqi, Vice-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Planned Economy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in China and a

New Asia Ming Yu Visiting Fellow,

visited the College for a period of one

week.

Dr. Edwin Tao,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Mr. Hui Kowk-hau, a

Trustee of the College; and Dr. Dennis

Hui, Director and General Manager of

the Park Hotel; jointly visited the

College.

The Seven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met.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Head of the

College, hosted a dinner in honour of

the student athletics of the College.

期五第卷六十 第

-鮑思高印刷公司承印

-

P:129

期五第卷六十 第

4

刊 月

日五十月五年九八九一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 香

品 賣 非

個人技術也有提升,堪稱人人都是優勝者,沒有

個失敗者。金敎授是全場選手序齒的首席,又是

場動作最敏捷的選手之一,他的評論自然最敎人

本院敎職員與日本領事館^誼賽琴

2769

四月二十二日(星期六)下午三時,新亞書

敎職員網球會與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職員網球隊

大學體育中心第三、四、五號場進行友誼雙打比

。這是繼去年首次比賽後的第

一 一屆友證賽’氣氛

烈,過程緊張

新亞隊由院長林聰標敎授及會長金耀基敎授

隊’隊員有麥繼强敎授、譚汝謙博士、黃暉明博

、譚兆祥博士、黃榮春博士、馮秋鑾先生、劉昌

博士、文直良博士、«家璧先生’合共十一人。

沛良敎授因有他約,未能提拍上陣’但亦抽瑕到

觀戰’使士氣大振。新亞隊由麥繼强敎授負責佈

策劃及調兵遣將

日本隊由總領事佐藤行雄先生及首席領事齋

正樹先生率領’除員有關領事、玉井領事、靑山

事、山村領事、川田副領事、鈴木校長(駐港日

總領事館文化部日語學校)、松村副領事’合共

人。日本隊的敎練爲松村副領事,年富力强’技

新亞幾位日本交換生,包括黃美

亞細亞大學)、司徒佩英(歷史

王浩勃(市場系.亞細亞大學)、吳書

.創價大學)、‘武田一顯(亞洲硏究•早稻田大

)等’也到場分擔場務’熱誠爲雙方球員服務。

責雙方聯絡及協調工作的則爲譚汝謙博士,他使

主之間溝通無阻,友誼洋f

正式比賽之前,雙方球員列隊行握手禮。雖

雙方都以友誼第一,比賽却十分認眞。可惜天不

美,最初是陰雲密佈,四時半左右竟下起雨來,

使

場地濕滑’不能繼續作賽,兩場藍軸賽事(〈一〉

院長

• «家璧先生對佐藤總領事.松村副領事

及<

1 一〉黃榮春博

士 .文直良博士對山村領事•靑

領事)被迫中斷

此次友誼賽共賽九場,完成七場’成績是新

隊六勝一敗(各場成績另表附列)’比去年的六

三敗更勝一籌。金耀基敎授總結此次賽事時說’

然天氣欠佳,但雙方的總體表現都有明顯的進步

雨天雖然使賽事提前結束,但並沒有使雙方

員感到掃興,因爲在球場之外的交證活動也提前

行了。雙方球員在大學體育中心洗操更衣後,便

袂上新亞的雲起軒休息及晚餐,比原定時間提前

一句鐘

此次球賽,日本隊爲全場提供新的網球及飮

’而且爲晚餐提供一大箱法國名酒,林聰標院長

邀請雙方球員和日本交換學生在雲起軒晚餐,使

家能夠交流,建立友證。連到場服務和觀戰的學

也能熟不拘禮’師生打成一片

佐藤總領事和他的同事對百花盛開的中大校

十分欣賞’對於新亞雲起軒和雲起園尤其讚不絕

。當外交家們在雲起園發現一塊别緻的石碑時^

「如蘭之香、如松之^^亞細亞大學校長衞藤

吉.新亞書院院長林聰標立」——紛紛向譚汝謙

士查詢究竟。譚博士吿訴他們,這是去年十二月

紀念日本亞細亞大學與新亞書院交換學生協定三

週年而設立的,石碑前的白蘭樹由亞大校董梶村

敎授(代表衞藤校長)和林院長共同栽植,現正

爸待放,而石碑題字,則由饒宗頓敎授執筆,故

書卷氣而又蒼勁。譚博士又吿訴日本客人,新亞

亞大的交換學生活動,事實上在一九五六年便開

,當時距離盟軍結束日本佔領不到四年’日本經

濟尙未完全復睡,香港和日本的物質條件都仍然

差,日本做爲戰敗國,更備受鄰國憎恨,其國民

多精神散澳,信心盡失,學術界也漲漫一種低迷

P:130

9 、

全體球員合照

期五第卷六十 第

,有的甚至紅白都一起要,可見林院長笑話的功

如何範大。跟着,大家嚷着要唱歌’輪流嘗試日

的「卡拉

0 K」’帶頭的是玉井領事’高唱一曲

北國之春」,七情上臉,十分投入,獲得全場鼓

。應大家的要求’譚汝謙博士用漢語翻譯了「北

之春」歌詞大意,並且用日語和漢譯再唱一次,

起另一高潮。曲藝最髙、運腔最正的要算鈴木校

所唱的幾關中文歌曲,例如三毛塡飼的「橄模樹

、齊秦主唱的「大約在冬季」等,大家都被鈴木

長字正腔圓所懾服,劉昌元博士謙虛地說’鈴木

長的「普通話」比他的還要標準,看來鈴木校長

但能敎日語’也有足夠資格敎漢語;金敎授更提

2770 氛。新亞首任院長錢穆先生和亞大首任校長太田

造先生(曾任日本文部大臣及內閣書記長{01#要職)

爲培育建設亞洲人才’促進中日友好’毅然排除

難,建立兩校交換學生計劃,即時互派學生到對

留學,一九五八年更正式簽訂協定,迄今繼續不

。這一交換學生計劃是戰後日本和香港高等院校

别與外國大學交流的首宗,亟富歷史意義。聽完

一故事後,日本外交家們都爲之感動不已

用餐時不分主客,互相頻頻祝酒,並且交流

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晚會第一個歡樂的高

由林院長帶頭推進。當時’他盛讚日本客人送贈

美酒之餘,還幽默地說

了 一個有關酒的笑話’使

場捧腹大笑’連平素不好杯中物的同事也要求添

本期要

©本院敎職員與日本領事館網球

②許讓成先生書法獎得獎作

杜工部戲爲六絕

句 割漢

自書

詩 割漢

臨柳公權主秘

阮嗣宗詠懷詩十七首(節錄)梅素

③八九新亞書院運動員聯歡晚會

記 鍾國

④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本院學生

中文大學頒發獎學金名

®留日生活黙

何舜苗日本來

⑥「書法國畫」及「藝術創作」

⑦本院與日本大學交換學生人

⑧校友贈送赴日交換生機

⑨校友捐贈赴日交換生書

®HON

G HON

G AN

D JAPA

N IN

PERSPECTIVE

: Mr

. Yiiki

o Satoh

公認鈴木校長爲「卡拉

o K敎授」,博得全場掌

附和

佐藤總領事因有他約,故須提前離開晚會。 。

别前,他作了兩項建議:

< 一〉爲加强切磋球技,

季再來一次比試;〈二〉爲了加强友證’以後在公

P:131

2771

期五第卷六十第

以外不必客氣’互相以名字稱呼(first name addressing each other )。他的建議獲得全場熱烈支

持。林院長和金敎授更進一步建議,由今年起’新

亞和日本領事館的友誼網球賽每年分春秋兩季擧行

,而且爲便利日本朋友練習’平日也歡迎他們來中

大一起練習。當然,這些建議都獲得雙方球員一致

鼓掌贊成。

八時左右,關領事代表日本總領事館致飼,鳴

謝新亞網球會和院方熱誠招待,强調港日之間瞭解

和交流的重要性。林院長和金敎授也簡略致S,鳴

謝日本客人光臨,期待今後更密切的交往。最後由

關領事提議全體合唱「友證萬歲」(日語「赞之光

」),而歡樂的聚會就在中日大合唱聲中結束。

本院與日本總領事館網球友證賽(一

玉井.川田

. 靑山

金耀基• .松村

六比〇

〇比六

六比〇

鈴木.山村 六比二

齋藤.川田 六比一

松村.靑山 六比三

山村.靑山(因雨未完)五比四

佐藤總領事.松村(因雨未完)一比一

許讓成先生當法獎第一

X

爲 y、

許讓成先生當法獎優異獎作者.

許謀成先生當法獎優異獎作者. •臨柳公權玄秘塔

玄,炉路者大法帥瑪i骨之\\1、么於钱秦丈久 在々冬^ !^義禮樂

銷天子X伙世夺口比ST運慈思tH^S如来i閉取利i捨她2 ^^

丈夫也背^^X為逢道%)和南其汰f之錄-个尺水过曰當主t子

出衾中舍糾使吞之U巧夢滑&f入其T 頂曰必當大ti.法

A-re ‘减统成人其額【:々目大方口長六尺玉寸各%如錄夫狩欲倚如

未之菩捷•至之mr 3固必$殊祥寺表期始十条;^ (v^ 寺道传明寺照

律師票待记4;:索早汰帥:?tt^識大義打安因令t法師通•dsl^大§打

括样寺^^法夢笑價2 A利漏琉璃器 ;、,

P:132

t

f ®

it嫌誦

II啊捧

t辦

t

* <p

#

# f

蠻奄

K

,變

械魏T

_ il

f rt

河金貪I

§弯换讀

-

^

^

^

T

i

衆曙持

f梦

t f 4

i

1

I

? ^

费雾含里喪

f ©ii f

辦奸嗜子1塵譯 龙

llff f tfnftiyfi

i 資 衷 f f 夭 I 莕內脊淨箐吐户夭-中赏 ; Hflf 專丄赛 _

^榮工?!糖费Ih^逃夸ff〒!丨晏⑦春高f爹f彬Tif等

f ^ffiifftfi^u l 繁 管 f 絮 够 ffi 爭轮釋罗 = 翁 1 丨侈一療 柙

播夢资 f 管鳴樣 Uff 餅博臂 I f 警 fffff 呼•丄耋销等荣梦春 ;

管夸寶等 t f 士 f 巷 lit?i^ r fe 榮 f 多 ilfiMl^嘴參

U秀一亭朱狩f 捷_料丨 I 丨背予缚 9 fitifin^tfT^f ^

丁赛警肯率丄料靠 H 闕欽罕 i 犇

It- fi

許讓成先生書法獎第- 作品:阮胡宗休懷詩十七首1

卷六十第 叫新亞輔導處曁新亞校友會聯

⑵舉辦就業輔導座談

新亞輔導處曁新亞校友會在四月

一 一十九日(

期六)下午

一 一時三十分假座樂羣館雲起軒擧辦就

輔導座談會’該日出席校友共九位之多,他們是

主持..香樹輝(n 經濟)Arra

l ^ F^artner

s (Asia

)r^a.

講者:保險:董家榮(

g會財)國際保險公司董

研究:羅祥國(

S經濟)信孚證券研究部

工業:龍世英(

S經濟)通用電子有限公

宋震標(S哲學

瞿文俊(化學)正盛有限公司董

蔡偉賢(

S市塲)華比銀行業務經

出版

• •何文翔(.乃新聞)資本雜誌編輯主

工業:都兆祺(

S工管)雅達電子集團電

部經

鑑於座談會擧辦時間正値本校授課終止期及

試期’故當日雖然只有十數位來自不同年級及不

系别的同學參加,成績已屬不錯

出席主講的九位校友輪流發言,就他們熟識

行業發表心得,並不時與在場同學分享他們的求

經歷,使聘聽同學獲得豐富資料之餘.

心的微笑。主講校友皆身居要職

忙中抽出寶貴時間回校爲「師弟.

輔導及幫助,輔導處同仁及與會同學對他們愛護

校及同學們的熱誠,深致謝意

座談會歷時兩個多小時,於下午五時結束。

總結

i,香樹輝校友及梁偉賢輔導長答應於下

年初再次籌辦同類型座談會’爲更多同學提供就

P:133

期五第卷六十 第

八九新亞書院運動員聯歡晚會後記

爲了讓各隊運動員有機會聚首一堂、互相認識

,以及歡送校隊畢業同學,院方在每一學年都會擧

辦一次運動員聯歡晚會。而本年度的聯歡晚會’已

於三月三十一日在新亞敎職員餐廳及雲起軒擧行過

了。當晚出席的嘉賓衆多,包括有林聰標院長、麥

繼强敎授、傅浩堅博士等,再加上爲數約七十多名

的運動員出席是次聚會’令晚會氣氛更覺熱鬧。

聯歡晚會約七時開始在敎職員餐廳叙餐’各嘉

賓及運動員享用由林聰標院長設置的晚宴。各餐桌

的安排,是讓各隊運動員皆「自成一閣」,原意是

希望他們能快一黙“WARM-UI^\"起來。然而,

這樣的安排’卻帶來了人數分佈不均的後果:像足

球隊的運動員’因爲他們的出席人數多,圍滿全桌

大漢’看來有「過份親密」的感覺•’反觀泳隊的運

動員,因爲他們只有四人出席,所以顯得比較「疏

.各足球隊的運動員無不投以羡慕的目光呢!

聚餐過後,全體嘉賓及運動員轉往雲起軒參加

.首先便是成績報吿及頒發破紀_。隊

田徑隊以及女子排

球隊皆在四院對抗賽中奪得冠軍’而田徑隊的氣勢

更是銳不可檔’成爲「六年覇」的盟主,令人鼓舞

0

至於個人破紀_項方面’田徑隊的黃建平同

學、梁漢剑同學’林宛箱同學以及丘玉竹同學皆創

新紀錄。而泳隊的梁志和同學,成績更爲突出,個

人獨得三個破紀_。他分别在五十米、一百米和

一 一百米蛙泳中打破大會紀錄。若把他在一、二年的

獎項計算在內,梁志和同學已經奪得九個破紀_

。他成績之優異實在難能可責,羅茂卿老師更跟他

說:「假如你畢業前能奪取足「一打」破紀_,

我私人給你一個特别大獎!」

當抽獎項目開始時,晚會便進入了高潮。爲了

增加氣氛緊張,大ii決定放棄以往「太公分豬肉

」式抽獎,減少獎品的數目,而頭一、二、三獎則

「加碼」。除此之外,今年更增設「神秘大獎」一

份,是由傅浩堅博士送出的。當抽到「神秘大獎」時

,司儀林宛筠從抽獎嘉賓手上取得抽獎唔之後’便

環顧四周’故意稍作停頓’增加了緊張氣氛’當宣

佈得獎者是「中大彈弓人」潘健侶同學後’各運動

員却顯得「異常開心」’原來大多數同學都知道潘

健侶爲了趕赴歷史系的送舊晚會’所以聚餐後便先

行離開了。最後這份大獎被女子排球隊的一名隊員

抽到。最有趣的是,她在抽獎唔上老早寫上「哈!

哈!」围子,好像她有預感會得到大獎?

抽獎過後,大會爲各運動員安排了餘慶節目—

I由張小燕老師帶領各人在小百萬大道跳土風舞。

隨着輕快的音樂和舞步’聯歡晚會便在一片歡樂的

氣氛下完滿結束了。

在此’我們謹向林聰標院長致意’以感謝他設

宴招待校隊全體運動員。另外亦要多謝新亞體育部

各位老師的協助和領導,致令籌委會工作順利完成

。特别是李餘川老師,在這次籌備過程當中’花了

不少心思。例如嘉賓及運動員的名牌、會場的裝飾

品,以及嘉賓的襟花和餐枱佈置鮮花的意念,都是

由李老師包辦的。我們特别藉此機會,向李老師致

萬二分的謝意。

八九新亞害院運動員聯歡晚畲籌委畲成員名單

主 席:媽志立(會財四)

文 書.:丘玉竹(新聞二)

購 物:林宛簿(地理二 )

林麗珊(人類二 )

何志光(電算四)

P:134

期五第卷六十 第

校董許國浩先生(中間)與其公子雄君先生(左二)在「麗典室」

茶叙。(「麗典室係由許國浩先生爲紀念其先君前校董讓成先

生特:^九八三年二月捐資装修,用作學人硏宽) 。

中間)與其公子錄君先生等(右三)在校董會

主席陶學邪博士(右四)陪同之下於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九曰來

本院大事

一九八九年四月一日至三十

西

德 Wissenschaftszentru

m 大學經

學系講座敎授Ud

o Simonis敎授偕同

夫人

M?

woman

of

siniste

r

fo

r tli

e Stat

e

o

f wchleswig

liolstein

. Federa

l Republi

c

o

f Germany)

訪問本院

十二日「明裕訪問學人」軍人醫院大學鍾世

敎授訪院

六日曼

谷 Unite

d Nation

s ESCA

P Umpho

n

Phanachet敎授訪院

七日第二九八次雙周會’邀請本校博文講ffi

敎授楊振寧敎授主講:「近代科學的

十一日院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丨一日

十七日「明裕訪問學人」北京軍人醫院朱盛

敎授訪院

十五日「龔氏訪問學人」美國西東大學版畫

授廖修平敎授主講:「談版畫藝術」

十九日林聰標院長歡宴「龔氏訪問學人」廖

平敎授

廿一日第

一 一九九次雙周會,邀請新亞民歌團

新亞合唱團、中大現代舞學會、新聞

播學系系際歌唱比賽優勝獎得獎者等

位同學表演節目

廿二日本院網球會與日本領使館擧行網球友

林院長頻發特别獎予黃淑網同

2774

場地佈置

•張美德(哲學

黃永光(英文

.張惠侶(新聞

梁志和(藝術

•莊羅美(社會

楊美棋(新聞

潘健侶(歷史

P:135

2775

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本院學生獲中文大學頒發獎學金名單

編 號 姓 名 系 級 獎學金名 稱 金 額

1 杜家倩 中文三 東亞銀行金轄紀念獎學金 $ 5,000

2 劉卓民 工管二 陳秀籣紀念學金 $ 1,000

3 藍偉杰 電子四 震雄工業獎學金 $ 7,000

4 廖慧玲 新聞一 陳克文先生作文獎 $ 1,000

5 吳雯儀 英文一 陳克文先生作文獎 $ 2,000

6 籣永泰 醫臨床二 鄭翼之紀念獎學金 $10,000

7 施美芳 中文四 施和鄭氏基獎學金 $ 6,000

8 鍾偉東 電算二 香港中華廠喬聯合會獎學金 $ 2,500

9 高小鳳 藝術三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獎學金 $ 2,500

10 劉銘德 哲學二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獎學金 $ 2,500

11 張小方 哲學H 善信獎學金 $ 5,400

12 黃宏文 歷史二 善信獎學金 $ 5,400

13 蕭惠芬 經濟四 萬國寶通銀行獎學金 $ 5,000

14 余劍琴 醫臨床二 牛欄牌產期學金 $ 500

15 江 帆 電子三 美國杜邦電子獎學金 $14,000

16 蕭永泰 醫臨床二 校外考試委員獎金 $ 500

17 馬彩夏 醫臨床三 愛寶藥廠婦科獎 $ 500

18 李大山 藝術三 文物館友協會獎學金 $ 5,000

19 余樹強 藝術三 文物館友協會獎學金 $ 5,000

20 姚浩然 醫臨床一 維康醫學化驗中心病理解部學獎 $ 500

21 朱允中 電子二 港九電器商聯會獎學金 $ 1,500

22 羅亦華 社工四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社會工作獎學金 $12,000

23 李紫凝 社工三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社會工作獎學金 $12,000

24 部錦明 社工四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社會工作獎學金 $12,000

25 黃綺屛 社工三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社會工作獎學金 $12,000

26 何志申 醫臨床三 香港氧氣有限公司 $ 500

27 姚浩然 醫臨床一 香港病理學會獎金 $ 500

28 李偉奇 醫臨床二 許開文獎學金 $14,500

29 司徒卓俊 醫臨床前二 許開文獎學金 $14,500

30 彭錦輝 電算四 萬國商業機器公司獎學金 $ 2,083

31 許穎娟 哲學三 高雄先生紀念文學獎 $ 600

32 曹憲冠 中文三 髙雄先生紀念文學獎 $ 500

33 趙愛敢 人類四 江貽孫紀念獎學金 $ 5,400

34 何頌誠 經濟一 江貽孫紀念獎學金 $ 5,400

35 廖慧玲 新聞一 江貽孫紀念獎學金 $ 5,400

36 呂曉東 數學一 江貽孫紀念獎學金 $ 5,400

37 専淑莊 英文四 江貽孫紀念獎學金 $ 5,400

38 楊翠玉 經濟四 江貽孫紀念獎學金 $ 5,400

39 趙偉江 電子二 JOYCE M. KUOK基金會獎學金 $13,000

40 蕭榮漢 物理二 JOYCE M. KUOK基金會獎學金 $13,000

41 黃建平 化學二 JOYCE M. KUOK基金會獎學金 $13,000

42 黃惠珠 化學四 郭靖堂獎學金 $ 1,500

43 蕭永泰 醫臨床二 林炳炎基金會獎學金 $ 5,400

44 黃惠庭 中文四 羅宗涂紀獎學金 $ 1,000

45 陳立思 新聞四 李簀椿獎學金 $ 6,600

46 張敏詩 工曾一 李賨椿獎學金 $ 6,600

47 林旭光 電子四 李寶椿獎學金 $ 6,600

48 彭錦燁 電子四 李寶椿獎學金 $ 6,600

49 杜興停 醫臨床前二 李寶椿獎學金 $ 6,600

50 楊劍明 物理四 李寶椿獎學金 $ 6,600

51 余美澳 中文四 李祖佑醫生紀念獎學金 $ 1,500

52 黃惠庭 中文四 去遣柄紀金獎•金 $ 4,000

53 鄭展明 歷史三 垂遣桐獎學金 $ 1,000

54 林紫紅 歷史三 麥道柯獎學金 $ 1,000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136

2776

編 號

姓 名

系 級 獎學金名 稱

金 額

55 敷寶兒 中文三 麥道軻獎學金

$ 1,00

0

56 翁翠華 中文三 麥道柯獎學金

$ 1,00

0

57 宋偉華 醫臨床二 美竿

/美商會獎學金 $12,000

58 葉佩捕 醫臨床二 雀巢婦產科學獎

$ 500

59 張貴妹 哲學四 寧波旅港同鄉會紀念童振遠及張梵龍獎學金

$ 5,400

60 林巧雲 物理四 寧波旅港同鄕會紀念童振遠及張梵龍獎學金

$ 5,400

61 龍美蓮 英文二 香港中文大學海外校友會獎學金 $US200 62 丘玉竹 新聞一 保良局壬子會獎學金 $ 500 63 蕭永泰 S臨床二 潘婉明紀念獎 $ 500 64 林巧雲 物理二 素友社香港分社獎學金 $ 2,000 65 陳健齡 新聞三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000 66 何幾文 新聞三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2,500 67 林淑華 新聞三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000 68 羅少碧 新聞三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000 69 麥佩雄 新聞三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500 70 曾立基 新聞四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000 71 謝健文 新聞三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000 72 王耿舒 新聞四 沙田扶輪社獎學金 $ 1,000 73 陳創基 電子一 GEORGE SHEE 獎學金 $ 500 74 蘇偉聰 電計一 GEORGE SHEE 獎學金 $ 500 75 程美寶 新聞二 星島報業獎學金 $ 3,000 76 林紅 新聞四 星島報業獎學金 $ 3,000 77 吳貴亨 新聞二 星島報業獎學金 $ 3,000 78 吳綺媚 新聞三 星島報業獎學金 $ 3,000 79 范維洲 钱臨床 香港社區醫學會獎 $ 800 80 何湘霜 钱臨床二 香港社區皆學會獎 $ 800 81 李偉奇 醫臨床二 香港社區醫學會獎 $ 800 82 陳淑萍 新聞四 南華早報獎學金 $ 4,000 83 高志堅 新聞三 南華早報獎學金 $ 4,000 84 謝健民 新聞三 南華早報獎學金 $ 4,000 85 司徒卓俊 臨床前二 施貴寶(遠東)有限公司獎金 $ 500 86 司徒卓俊 钱臨床前二 施貴賨(遠東)有限公司獎金 $ 500 87 専偉業 會計三 连打銀行獎學金 $ 8,000 88 劉子健 皆臨床三 孫瑪剤轚學獎學金 $10,000 89 李家揮 醫臨床二 孫瑪剤發學獎學金 $10,000 90 湯子芬 费臨床一 孫瑪剤醫學獎學金 $10,000 91 徐近明 醫臨床三 孫瑪剤醫學獎學金 $10,000 92 黃炳南 费臨床二 孫瑪剤醫學獎學金 $10,000 93 易國生 接臨床二 孫瑪剤發學獎學金 $10,000 94 姚浩然 费臨床一 孫瑪_醫學獎學金 $10,000 95 蔡淑端 工管二 司徒新敎授學業優減獎 $ 800

96 李愁貞 工管二 司徒新敎授學業優減獎

$ 800

97 毛玉萍 工管二 司徒新敎授學業優減獎

$ 800

98 張淑碎 電計四 太古獎學金 $10,000 99 許田波 新聞三 太古獎學金 $10,000

100 徐嘉儀 新聞四 太古獎學金 $10,000

101 游勁揚 電計三 太古獎學金 $10,000

102 范維洲 醫臨床二 杜塚其社區健康論文獎

$ 800

103 何湘霜 醫臨床二 杜塚其社區健康論文獎

$ 800

104 李偉奇

S臨床二 杜塚其社區健康論文獎

$ 800

105 陳立思 新聞四 *備曰報獎拳金

$ 4,800

106 黃美玲 新聞三 華攝日報獎學金

$ 4,800

107 葉*華 新聞三 華攝日報獎學金

$ 4,800

108 容麗藝 新聞四 華攝曰報獎拳金

$ 4,800

109

絡方 钱臨床一 維健哲學化化驗中心微生物學獎

$ 500

110 姚浩然 醫臨床一 維健接學化化驗中心微生物學獎

$ 500

111 姚浩然 皆臨床一 維楼物理治療及醫學化驗中心化學病理學獎

$ 40

0

112 李永堅 钱臨床三 黃漢棠矯形及外科創傷學獎

$ 30

0

期五第卷六十 第

P:137

卷六十第 一 9-

'm

,000

000

500

500

,500

5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w

1

1

尤德爵士i

尤彳 士紀念獎

尤德爵士紀念獎

1

Itl

X

21 %

22

23

24

2 1

;70:

•留日生活黙滴

何舜苗曰本來

大家好嗎?闊隔數月才可_給大家,眞不

意思。這數個月內’日本這兒起了不少變化,「

件事」相信大家在香港的報章上也可得知,較遠

有年號由「昭和」轉爲「平成」’「新

i

�辣」

有由四月一日起實jgS「消費稅」政策。然而大

又知不知道涉谷車站前的「八千公」

f搬了位

或者國鉄隨着車費調整換上了七彩緩紛的指示板

令人惑到焕然一新呢

記得去年近年關時’大家都在猜病況垂

皇能否渡過昭和

S年,但也有人關注的只是天皇

一月七日早上公佈了天皇裕仁逝世

月八日開始爲平成元年。街

商導都掛上了黑布和日本國旗以

’銀行都作局部性的休業,除此之外’大致上也

覺不到甚麼大轉變。如預料中’年邁的一辈,有

爲追隨天皇而自殺以表對天皇的忠心’但一般的

本人都是「無關心」,大至對自己國家的天皇也

一貫的無動於中。每跟日本人朋友談及天皇一事

不但看不到他們有絲_惜悲痛之情,還雀躍地

我們留學生能於這個年代的轉淚黙身在日本而感

四月一日開始全國賁施了3%的消費稅政策0

雖然快要回港,但也

i要做個多月的受害者。

收3%消費稅的物品大致上是一些低消費品’

高消費品大致上有減價的_。報章上記有「消

稅的實fl円硬幣俱活」的標題。消費稅的增

無疑在商品販賣的找贖上變得麻煩了,例如買一

120円的「團子」,就要付124円;國內郵件就得

“円的郵票。以往遇到1円找贖的多在

_但現在大槪買甚麼。金額都變得鎖碎

;但有些商店爲避免麻煩的零碎金額’索性把物

的價格調整,把消費稅也算了在內。無論如何’

日本的生活又變得更艱難了

得悉早陣子大學方面巳選出了下學年度•

學交換生的人選,先在此恭喜他們。二¥五日擧

過「卒業式」後,在創大作交換生的一年也�#

結了。在這交棒之際,沒有甚麼特别的贈言,只

上自己小小的感想

留學生活無疑意味着對新生活的挑戰,但對

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面對新的生活方式,而

如何面對自己。獨立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少要作

擇的時候’面對事情外更要面對自己’從中便會

現「原來自己是這樣的人」。家人朋友,隻

投往異地生活’寂寞思鄕是在所難免,不時會有

•中,不知所措的感覺,但只要把持自己的意

’努力學習,認眞生活’相信一定是難忘®®的一年

好了,就此擱筆,待回來後再跟大家詳談罷

祝各位生活快樂,身體健康丨.

P:138

卷六十第

equipment, the Japanese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s will respectively spend HK$21.5

million and HK$18.75. The remaining costs

for the projects will be borne by both governments as the project proceeds. This project

was an offspring of discussions at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Hong Kong一 Japan Business

Cooperation Committees in May 1985.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on this project was reached on

March 23,1989.

10. Visitor Arrival Statistics, December 1988,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1• Hong Kong Japa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12. Consulate-General of Japan, Hong Kong and

Industry.

13. Regional Banks of Japan in Hong Kong:

Bank of Yokohama, Ltd.橫濱銀行(Branch,

DTC)

The Hokuriku Bank, Ltd.北陸銀行(Branch,

DTC)

The Bank of Fukuoka, Ltd.

(Branch)

The Shizuoka Bank, Ltd.

(Representative Office, DTC)

The Chiba Bank, Ltd.千葉銀行(Branch)

The Hachijuni Bank, Ltd.八十二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DTC)

The Nishi-Nippon Bank, Ltd.西日本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Ashikaga Bank, Ltd.足利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Hiroshima Bank, Ltd.廣島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Yamaguchi Bank, Ltd.山 口 銀行

14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Ogaki Kyoritsu Bank, Ltd.大垣共立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Kagoshima Bank, Ltd.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Juroku Bank, Ltd.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Tokyo Tomin Bank, Ltd.東京都民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Suruga Bank, Ltd.駿河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Daishi Bank, Ltd.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Fukui Bank, Ltd.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Hyakujushi Bank, Ltd.百十四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Uie Bank, Ltd.三重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Fukuoka City Bank, Ltd.福岡市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Aichi Bank, Ltd.愛知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The Fukutoku Bank, Ltd.福德銀行

(Representative Office)

Nagano, Osaka, Hyogo, Fukuoka and Kagoshima Prefectures

For details, se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chang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in the

Last Decade, 1975-1984\", Yue-him Tarn et al.

Annuals of the Japanese Universities Alumni

Society Hong Kong, Vol. 10,1985.

25 million yen, equivalent to 200 thousand

U.S. dollars at the exchange rate of Y125 to

the U.S. dollar.

「書法國畫」及r藝術創作」

本院一九八八/八九學年度「許讓成先生書法國

獎」及「新亞書院藝術_獎」現已接受申請,有關

兩獎項之章則請參閱輔導處佈吿攔之公佈。截止日期

六月十五日

本院與日本大學交換學生人

本院與日本亞細亞大學及•大學一九八九年度

換學生人選已於去年底敷選完畢。申請者由遴選小組、

一接見’經愼重審議後,決定推薦如下•.

吳書平工管

一 一派往<1大

壤碧珍歷史三1

陳濯新聞三1派往亞細亞大

三位同學將於五月間啓程赴日

本校與•大學之學生計劃由一九八六年開始締

;而與亞細亞大學之交換計劃則於一九五八年訂立

西

本院今年派赴日本亞細亞大學進修之交換生照往

行程將於五月間啓程赴日,其中

一 一位同學赴日之飛機

由本院校友陸警先裏贈0本院自一九八一年與亞大重

交換計劃以來,每年均獲陸先生熱心支持懷慨捐助赴

同學來回日本/香港機票乙張。自本年起復多贈機票

陸先生扶翔後進之用心,殊可敬佩,謹此致謝

校友捐贈赴日交換生書

本院校友趙達榮先生捐贈港幣

一 一千元’供赴日交

f買書籍之用。趙先生懷慨捐款獎勵後進’謹致謝

P:139

2779

I am incapable of speculating on how it can be

solved, I wai)t to assure you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s prepared to do as much as it can to

help Hong Kong solve this serious problem.

FUTURE PERSPECTIVE

Finally, let me touch briefly on the question

of 1997 from a Japanese perspective.

As it is already evident from what I have said

so far, for Hong Kong to continue to prosper until

1997 and beyond is important for Japan. If it were

to go otherwise, much of the Japanese vested

interests would be at stake.

As many people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argue, to build up now a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prosperity of Hong Kong to be shared

by all concerned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let the present dynamism and viability of Hong

Kong carry on into the future. Because, otherwise,

financial,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are

bound to shrink, only to result in a vicious cycle of

declining confidence and shrinking economic

activities.

Conversely, a prospect that the Hong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be dynamic

in the coming years is indispensable to this conbuilding. And it is clear from what I have

through this lecture, that Japan is already

a participant in this important process of confidencebuilding. Because, expanding trade with Japan and

increasing Japanese investment have, together with

other developments I have described, been already

working favourably for the growth of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prosperity of Hong Kong.

While I am not in a position to speak for the

interests of Japa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y are all prepared to continue

to work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Hong Kong

econom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th its commitment to expand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peoples of Hong Kong, Britain

and China, is prepared to continue 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for the attainment of the sustained prosperity of Hong Kong.

It is my sincere hope that these Japanese

attitudes would help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further deepen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NOTES

1 • For details concerning various aspects of Hong

Kong-Japan relations from 1845 to 1987,

期九第卷六十 第 一11 一

see Hong Kong and Japan: Growi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 1845-1987, YueHim Tarn (ed.), Hong Kong, the Japan Society

of Hong Kong, 1988.

Japan sent a team of five doctors to help Hong

Kong residents overcome the deadly plague.

One of the five, Dr. Shilbasaburo Kitazato, discovered the up until then unknown plague

virus. A local Japanese doctor, who worked as

an assistant to the visiting Japanese team,

became a victim of the plague.

There is an argument that the Chinese name

of Castle Peak (Tsing Shan 靑山)was named

;of the visiting doctors, Dr. Tanemichi

(靑山撒通),who also suffered from

the disease while working in Hong Kong.

But, no record to support this argument has

been identified.

Castle Peak was written as 淸山,instead of

such maps as (a) the map of the San

District (新安縣全圖)drawn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an Italian missionary of

the Propaganda and published in May 1866

and (b) the map of Xinan County from the

maps of Guandong compiled by Zhang Renjin

in 1897. A copy of the San-On Districts is

attached to New Peace County, Peter Y.V. Ng

(and Hugh D.R. Bak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3 and the map of Xinan County is

printed in the same book.

But, as to when and why 淸山 came to be

written as 靑山 remains to be traced.

3. Hong Kong Trade Statistics,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X^.Ibid,

7.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nd by Japan in

FY 1987,May 31,1988,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8. Report on the Survey of Overseas Investment

in Hong Ko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1988,

the Industry Department,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9. The project i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raining in the area of precision sheet met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be conducted at the

Precision Tooling Training Centre (PTTC), run

by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 (VTC) of

Hong Kong. The scheme includes training of

VTC instructors in Japan, participation of

Japanese instructors in training to be conducted

at PTTC with advanced precision metal working

equipment to be suppli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or procurement of necessary

P:140

w

stand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The important landmark in the evolution of

Hong Kong's policy to act on its ow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is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of 1984. It outlined a detailed blueprint

for the autonomy of Hong Kong in economic,

social and legal affairs for fifty years after 1997.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Joint Declaration,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establish

its own id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Hong Kong's independent membership

of GATT, obtained with the endorsement of the

British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ttainment to date in this context.

These two developments together have added

a new dimension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Hong Kong and Japan; that is,

partnership in policy coordination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ssues. Given that Hong Kong and Japan

are firmly committed to the principles of free trade,

this partnership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to each

other as they continue to fight against protectionism in international debates and negotiations,

such as the Uruguay Round negotiations of GATT.

The governmental level contacts and consultations

on trade and economic issues are now taking place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although the modality

of such consultations remains inchoate. Given a

broad range of interests Hong Kong and Japan

share in the world economy, I am sure that the

policy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

is bound to expand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REFUGEE PROBLEM

The problem of the Indo-Chinese refugees has,

since the late 1970,s,been one of the serious

destabilizing elements in South East Asia. And, as

such, it has been the matter of common concern to

all countries interested in the stability of this region.

Accordingly, the question of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in Hong Kong is no doubt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Britain, Hong Kong and Japan, although the actual

cooperation is to take place primarily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to be organ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cently pledged to

pay more than one third of the cost^^ needed to

carry out the initial programmes of the voluntary

repatriation of Vietnamese from Hong Kong. This

pledge, which was the first response to the fundraising appeal by the UNHCR, was made to underscore a strong support on the part of the Japanese

(2780 )

government to the important initiative taken by

the British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question of resettlement,

I have to admit that the number of the Vietnamese

who went to resettle in Japan from Hong Kong

remains small; 271 at the end of 1988.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th the aim of easing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the Vietnamese refugee

problem in Hong Kong, decided to accept the resettlement of forty-eight (48) Vietnamese refugees

from Hong Kong this year, in addition to seven (7)

who left Hong Kong for Japan last January. The

annual total of fifty-five (55) refugees to resettle

in Japan for 1989 is more than double the number

of refugees that Japan accepted last year. Japan

accepted twenty-five (25) refugees in 1988 and

twenty-three (23) in 1987. With the acceptance of

55 new refugees, the total number of refugees

resettleing in Japan from Hong Kong is expected

to become 326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It needs to be pointed out in this regard that

refugees in general, Vietnamese or not, seemingly

prefer to resettle in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For example, about twothirds of the roughly 9,000 Indo-Chinese refugees,

who once sought first asylum in Japan, had later

gone to these countries for resettlement.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e resettled in Japan, after

seeking first asylum either in Japan or elsewhere,

remains little less than 6,000, althoug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since 1985 been prepared to accept

the resettlement of up to 10,000 refugees. The

Japanese quota for acceptance of the resettlement

of refugees began with the one of 500 decided on

in 1979. It was later revised to be expanded in 1980

to 1,000, in 1981 to 3,000,in 1983 to 5,000 and

in 1985 to 10,000.

It i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placing particular priority on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activities of the UNHCR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o the relief projects of countries suffering from

the inflow of refugees. The total amount of such

Japanese financial contribution during the past

nine fiscal years (FY 1979 一 FY 1987) amounts

to 607 million U.S. dollars.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such contribution, particularly in its implication

for Hong Kong, is that since 1979 Japan has been

bearing half of the annual cost for the UNHCR's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Indo-Chinese refugees.

To solve the refugee problem is obviously

difficult. But, it must be solv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all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While

-12- 期五第卷六十第

P:141

from ten thousand at the end of 1987 to eleven

thousand at the end of 1988. \"

These trends signify nothing but a growing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Japanese companies in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which Hong Kong provides

now and for the future, either domestically or in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While it is too early to

conclude that these trends reflect a full confidence

held by the Japanese community in the long term

future of the Hong Kong econofny, the fact remains

that Japanese companies engaged in a broad range

of activities in this territory are expanding their

business transactions at the very time when people

in and outside Hong Kong are watching carefully

for signs of confidence in the territory's future.

Before leaving the question of Japanese presence in Hong Kong, I want to add a few words

on the activities of Japanese firms in the territory,

particularl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xpansion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Simply put, Japanese firms are not here solely

to sell Japanese products to Hong Kong. Trading

firms or retailing companies are here also to buy

Hong Kong products. Trading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firms are indispensable in arranging

Japanese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apa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vitally important

for the vi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of Hong

Kong.

I want to add here, since it is not commonly

known, that the so-called regional or local banks

of Japan are no less important to Hong Kong than

Japanese major city banks. Because, these regionally

based banks provide support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industries located in their regions.

They also advise local firms on a broad range of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 imports.

Now that twenty-two of such banks have offices

in Hong Kong in one form or another/^ on top

of the five offices representing prefectural governments/'* one can argue that many windows of

opportunity for contact with local areas in Japan

are now open here in this territory.

Another encouraging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is a

rising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Hong Kong residents

in Japa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Many TV viewers

in Hong Kong, from children to the elderly, watch

programmes, such as “the Silk

(絲綢之路),\"Oshin\"(阿信的故事)and

“Dr. IQ,,(IQ 博士)• Japanese songs are popular

among the youth. Japanese food such as sashimi and

sushi are becoming popular. Shopping at Japanese

department stores and supermarkets are already a

期九第卷六十 第 一 13-

part of day-to-day life to many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number of Hong

Kong residents studying the Japanese language is

increasing at a high rate.^^

Of course, such trends are not one-way traffic

from Japan to Hong Kong. Chinese food has

long been popular in Japan. Some Hong

movie star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youth, making the image of Hong Kong something

more familiar than before. The increased Japanese

tourists visiting Hong Kong disseminate widely in

Japan stories of ever growing Hong Kong.

Nevertheless, one has to conclude that cultural

and academic contacts between the two people are

as yet much limited. More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in this area in order to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 Exchanges among the youth and student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context.

POLICY COORDIN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evelopments

described above, policy coordin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ose and

active in recent years, both on bilateral issues and

on the ques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The Hong Kong-Japan Business Cooperation

Committee was a forerunner of such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committees were established in

1979 in both Hong Kong and Japan following the

visit of Governor MacLehose to Tokyo. Then,

Governor MacLehose and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Sunao Sonoda agreed to give full support to the

efforts of the two business communities to develop

close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The committees,

through frank exchange of views at the joint meetings held once every year, have been working as

a catalyst for trade expansion and investment

growth, let alone for deepen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The government-to-government policy coordination on the question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is a more recent development. This

reflects the rising stature of Hong Kong in the world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and Hong Kong's

initiatives in recent years to act on its ow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on the other.

Hong Kong, with its dynamic domestic

economy and a fast expansion of its exports,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NIES). Hong Kong's economic

performance now carries considerable weight in the

world economy. That Hong Kong participated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OECD and NIES, held

in Paris last January, testifies to Hong Kong's rising

P:142

Nagoya into many other “local,,areas are also

recommendable. The Kyushu region seems to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Hong Kong, because the

prefectures in this region ar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deepening relations with South East Asia. The

visit to Hong Kong and ASEAN countries of a trade

mission organized by one of the local banks in this

region, which took place recently, is one of the

many cases in point.

INVESTMENT

Japanese investment in Hong Kong began to

grow in a considerable volume two years ago. The

total amount invested in FY 1987 reached 1.1

billion U.S. dollars, doubling the figure recorded in

the previous fiscal year. It was followed by another

large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FY 1988; that is, 732 million U.S. dollars. This

figure signifies the largest Japanese investment in

Asia and the fifth in the world during this period.7

In the are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Japanese investment in 1987 of 749 million H.K.

dollars made Japan the largest investor of the year.

The share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the accumulated foreign investment in Hong Kong at the end

of 1987 was 27%, which was second only to the

share of American investment amounting to 36%,

The rapid increase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recent years is partly the reflection of expanding

Japanese business activities capitalizing on the

dynamism of Hong Kong's domestic economy. But,

it is also the testimony of a firm belief shared by

the Japanese companies concerned in the concept

of Hong Kong's being the gateway to China,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is is an encouraging trend for both the

purposes of sustaining the viability of Hong Kong's

economy and of building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prosperity of Hong Kong. But there are some concerns. The questions of labour shortage and rising

costs have begun to cast a shadow over the prospe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territory.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s must be underscored in order

to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coming years.

On the point of Japanese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oo, the importance of contacts

with the so-called \"local\" areas in Japan must be

underlined. Man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

industries, equipped with such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that Hong Kong would need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standard of its

industries, are located in these areas rather than

major cities.

With regard to technology transfer, I also want

to add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provide what we call \"technology assistance\" to

the Precision Tooling Training Centre run by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 of Hong Kong.9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 to decide

on the details is now reaching the final stag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cooperation, the first Japanese

official technology assistance to this territory,

would help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sheet

metal processing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TOURISM

Another important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taking place in recent years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is t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tourists

visiting each other. The most remarkable is the

rapid increase of Japanese tourists visiting Hong

Kong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Japanese tourists reached the

highest ever level of 1.2 million last year, following

the rapid increase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previous

year. In 1987,the number leapt from 730 thousand

in 1986 to one million.

The increase of tourists in both ways helps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Besides, it brings economic benefits to each

other.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More significant in our bilateral relations is

t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Japanese companies and

the growth of the Japanese community here in

Hong Kong.

The Japa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in IJong Kong was established in 1969 with

a membership of 99 companies. Twenty years later,

it has a membership of 496 companies. The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its membership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a deepening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the territory: 173 member companies

were added during the first ten years (1969-79),

and 224 more joined during the following ten years

(1979-89). More noteworthy is the fact that 122

companies acquired membership during the last

three years, and that 55 of them joined during the

last eleven months from April 1988 to February

this year.\"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Japanese living in

Hong Kong has shown a similar trend.]

years ago that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more than ten thousand after a gradual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is decade. And last

it marked a remarkable increase of ten percent,

-14 - 期九第卷六十 第

P:143

HONG KONG AND JAPAN IN PERSPECTIVE

A Lecture by Yukio Sat oh’ Consul-General of Japan

at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3’ 19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has undergone many \"vicissitudes\" during its almost

a century and a half long history.i The bitter

memories of the war-time conduct of Japanese

forces in China and in other parts of Asia, let alone

those of the military occupation of this territory,

still vivid in the minds of many people living

the other hand, a spirit of cooperation

the peoples of Hong Kong and Japan has

also been in existence since before the war. For

instance, the devoted efforts of the Japanese

medical team to eliminate the bubonic plague,

which killed many people in Hong Kong in 1894,

was one of the best manifestations of such a spirit.�

The post-war relati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more hopeful prospects of mutual benefit. Trade

has been the mainstay of the ever expanding

relationship. Recent developments in other dimensions, such as investment, tourism,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at the governmental level, are adding to the momentum for

expa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t now appears that

a new structure of a broadly based partnership

is taking shap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TRADE

Hong Kong — Japan trade relations Have been

expanding ever since the early 1950's. Here again,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some ups and downs in

the volume of trade and also changes in its content.

For example, Hong Kong had been, for some time

in the 1960,s,the largest single market in Asia for

Japanese exports. In the 1970,s,the share of the

trade with Japan in the entire trade of Hong Kong

a level of 15 to 16%; a level which has not

ver since. Fo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share has remained at the level of 12% despite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volume of trade.3

The question of Hong Kong's growing trade

deficit with Japan has been harassing the policy

planners of both sides. Of course, it is known by

everybody concerned that to try to eliminate a

deficit within a narrow framework of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is not the right approach for any

free trade partners.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the

case of Hong Kong, which \"re-exports\" the

products made with foreign-made components.

But, one has to acknowledge the fact, as the

Hong Kong-Japan Business Co-operation Committee in Hong Kong argues, that “Hong Kong is

only Japan's 20th largest supplier, while Hong Kong

is Japan's 5th largest market,’ and that \"Japan's

second largest trade surplus is with Hong Kong.,,^

Hence, it is desirable for Japan to buy more from

Hong Kong.

In this context, encouraging trends have been

seen for the past few years.

-Hong Kong's domestic export to Japan grew

from 4.5 billion H.K. dollars in 1985 to 11.4 billion

H.K. dollars in 1988. Its share in the total domestic

export expanded from 3.5% to 5.3%;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1973.^

一 Hong Kong's re-export to Japan tripl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rom 5.5 billion Hong Kong

dollars to 17.4 billion H.K. dollars.6

Moreover,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Hong

Kong-Japan trade relations continue to be favourable for Hong Kong's exports to Japan.

of all, the appreciation of Japanese Yen

Kong Dollar makes Hong Kong

products cheaper to Japanese buyers.

Secondl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policy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s and to emphasize

the need to buy more from abroad is providing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Hong Kong's exports.

Thirdly, vigorous endeavours now taking place

throughout Japan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modality of life in the so-called \"local\" communities in

areas other than major cities are adding to the

opportunities for export of Hong Kong products.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already

been arousing local consumers' interest in foreign

goods.

Of these encouraging conditions for trade

development, I want to particularly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to Hong Kong the rising interest in

foreign goods on the part of Japanese consumers

in these \"local\" areas. In this context, the efforts

of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TDC) to cultivate contacts with business communities in Osaka and Nagoya are a positive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ttempts to go beyond Osaka and

卷六十第 -15-

P:144

NEW ASIA LIFE

A MONTHLY PERIODICAL OF NEW ASIA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KOWLOON, HONG KONG. 15TH MAY,

CONTENTS

.The friendly tennis match

Staff and Staff from the Consulate

Japan by Kam Long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Mr. Y.S. Hui Chinese

Calligraphy Awards

Awardees: Mr. Lau Hon-sing

Miss Lee Bo-yee

Miss Miu So-sum

.The dinner gathering in honour of New Asia

Sportsmen and Sportsladies by Mr. Chung Kokfai

.Recipients of Scholarship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 letter from Miss Ho Shun-mui,

student to Soka University in Japan

The Y.S. Hui Chinese Painting and New Asia

Arts Creative Awards

Exchange students to the Universities in Japan

Alumnus donated tickets to exchange students

Alumnus donated subsidies to exchange students

Hong Kong and

Yukio Satoh

in Perspective by Mr.

MAJOR EVENTS

(From 1st April to 30th April, 1989)

2nd April Professor Udo Simoni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Wissenschaftszentrum, Berlin and Mrs. Heide Simonis, Congress- 15th

woman of the Parliament and Finance

Minister for the State of Schleswigholstei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isited the College.

6th-12th Professor Zhong Shi-zhen, of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the First Military 19th

Medical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China,

visited the College as a New Asia Ming

Yu Visiting Fellow.

6th Professor Umphon Phanachet of the 21st

United Nations ESCAP, Bangkok, visited

the College.

7th The 298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Professor C.N. Ya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at-Large, delivered a speech on

‘‘The Origin of Modem Science\". 22nd

11th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llth-17th Professor Zhu Shen-xiu, of

General Hospital, Military

Medical School,

Ming

Yu Visiting Fellow.

Professor Shiou-ping Liao, Professor of

Printmaking, Seton Hall University in

New Jersey, U.S.A., visited the College

as a New Asia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 delivered a speech on \"Art of

Printmaking\".

Professor Tzong-biau Lin, the Head of

the College, hosted a dinner in honour

of Professor Shiou-ping Liao, a New

Asia S.Y. Chung Visiting Fellow.

The 299th Biweekly Assembly was held.

There were performances by the New

Asia Folk Song Group, the

Choir, the CU Modem Dance Club

the Choir of the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 friendly match between the

Tennis Club and the Consulate

The Eighth Meeting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Assembly of Fellows

was held.

卷六十第

-鮑思高印刷公司承印

-

P:145

期五第卷六十 第

言獻生業畢院書亞新年九八九一給

授敎標聰林 K

日八十月六年九八九一

學大文中港 香

院書亞 新

田沙龍九港香

品 賣 非

新亞建校於一九四九年,當時的物資和環境

極度惡劣’新亞純粹是靠一批由國內流落香港的

者,憑決心、毅力與熱誠而創建的。第一屆畢業生

在一九五

一 一年畢業,總共只有寥寥三名。最初幾

,雖然有熱心的社會人士支持,但畢竟財力有限

新亞處境

’ 一直都很困窘。一九五四年是新亞歷

的轉淚黙,因爲那年雅禮協會有感於創校諸君子

各位畢業同學

每年這個時節我都要在「新亞

活」的畢業專刊上寫幾句話,祝賀

位學業有成,行將結業’開始人生

新旅程。今年我寫這篇短文時,心

格外高興,因爲你們是新亞建校第

十周年的畢業生。爲了慶祝這個重

節日,新亞畢業同學會及本院各部

早已組織起來,成立一個籌備委員

’設計出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大家都知道,本院的校慶是九

二十八日,剛好是孔子聖誕及敎師

,以往我們都在這個日子擧行校慶

禮,除了邀請專家學者演講外’也

行酒會’使在校師生、畢業校友、

董先生及本院嘉賓等能共聚一堂,

酒歡敍。此外,新亞體育部與輔導

也協助學生團體擧辦多項運動比賽

如拔河•、、環校跑等節目,以便男女

兒能大顯身手。慶祝活動的高潮要

以往的校慶是如此’今年的慶典更因四十周

的關係而格外隆重。除了上述一些活動外,我們

有很多大型的慶祝節目,包括有「國樂會之夜」、

四十年藝術回顧展」(計劃在大會堂高低座同時

出)、學術講座系列等。這些慶祝活動會在九月

續揭開序幕。慶典的高潮是在九月

一 一十七日晚上

麗晶酒店擧行的餐舞會’到時將有近千名的師生,.

.以及社會名流等范臨’共享良辰。「

.新亞校友已散佈於世界各地,但在校友詹、,.

及院方的推動下,相信屆時將有不少遠方的

特地組團回港,躬臨母校參加這個意義深長的慶典

!諸位同學,値此四十周年紀念,你們是適逢其

的幸運兒,今天我在這裡祝賀你們學業完成’前

無量;同時也歡迎你們熱烈參加今年九月間所擧

的各項慶祝活動,尤其是九月二十七日的盛大晚

是在樂群館擧辦的千人宴及娱樂晚會。在這個饒有

意義的晚上,除本院師生外,我們也邀請歷屆校

回校參加盛宴。誠然

這_是舊雨新知’共聚

堂’把酒言歡的好時光。各位也許已察覺到’新

校慶日,往往在中秋節後不遠’在殘月斜掛天邊

凉風微拂林園的情景下’往往令人有不醉無歸的

P:146

A WINNER

A Winner respects those who are superior to him and tries to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m;

a Loser resents those who are superior and rationalizes their achievements.

A Winner explains; a Loser explains away.

A Winner says, \"Let's find a way\"; a Loser says, ‘There is no way.\"

A Winner goes through a problem; a Loser tries to go around it.

A Winner says, ‘‘There should be a better way to do it\"; a Loser says, \"That's the way it's always been

done here.”

A Winner shows he's sorry by making up for it; a Loser says, \"I'm sorry,\" but does the same thing the

next time.

A Winner knows what to fight for and what to compromise on; a Loser compromises on what he shouldn'

and fights for what isn't worth fighting about.

A Winner works harder than a Loser, and has more time; a Loser is always “too busy\" to do what is

necessary.

A Winner is not afraid of losing; a Loser is secretly afraid of winning.

A Winner makes commitments; a Loser makes promises.

An Unknown Winner

Dr. Kenneth W. Y. Leung

Dean of Students

New Asia College

一 2 一 期十第卷六 十

2786

學術聲望及辦學熱誠,決定以巨資協助新亞,建

了位於農圃道上美侖美矣的校舍。在那新校園裡

不但有較®

K元善的設備,且也增設了很多科系,

年畢業生人數也大大地增加。一九六三年香港中

大學成立,新亞書院基於優秀的辦學成果’乃順

成章地成爲中大成員書院之一。新亞現在的沙田

園’是由一九七三年啓用的。在地理上,高蹈山_

,風景秀麗’是莘莘學子求學問做研究的人間樂

。同學們,現在的新亞已是一所現代化的學府。

論在設備、師資,學生質素等多方面來看’新亞

之世界一流大學也絕不遜色。從一九四九年的桂

街時代開始,直到目前的沙田校園’在校董會與

內外社會賢達之鼓勵與支持下,師生共同努力奮

,四十年來我們已走

了 一段很長的路途。在這四

年裏,我們已爲社會培育了無數的人才,今天這

畢業典禮結束後本院更爲本港社會增添了四百一

八位的精英份子。希望各位不管將來從事那種行業

均能發揮所長、學以致用,回饋社會!造福人群

第钟八届畢業同學代表

P:147

期十第

绝句一苜焚九f学系毕业同学

杜蜃落时

又赋蹇仃诗

谨祝鹏图业

争锋万里驰

1九八九年i

2787

王國維謂「昨夜西風測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乃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遍之第一境界。入人類學之門,

則古往令$西南北人類生活之種種經驗盡在眼前,猶勝

登高樓也。涉撒其間,足以提高對人我與世界之認識,拓

廣朐襟,爲學問與事業美一博厚基礎。書此數語賀勉。

人類學系第七届畢業生

一九八九年三月补日

仆 iA、- iJ -

為灰成态\\ t容o

i, ^、松私存A VK八竹减

^ ^ An⑷涛戈

\\ 八(^ ? ^ ft ^ A ^

P:148

給舟八屆畢業同學進

在申請入學的面試之中,你們十居其九細說過一些抱

負,一些济世爲懷的憧影。五六年苦讀有成,是施展的時

候了。好妤地想一想,要對得起先前的厚望。眞的要仔細

想一想,不然,轉瞬間,都化爲烏有。工作太烦鎖,問題

太複雜,要科學地解決已用去了所有時間。不着意地去想

,以前的願望即越於無形。能保得住願望,例是特出的成

就。

醫學院

梁東中

一 4 - 期十第卷六十第

I f 一牧\\束同學

各位狂、

t全上

H乍

:一:

1

S閉轻系、有低,

解块、辦农可“一科沐

:、

致物理系畢業同

勇對一切挑

凡事恿力以

梁榮

P:149

i/f5

f 院t 財.i /i A-ff.,^^

歧一夕

卷六十第

也應,

4物拜主⑶

I ^^

j i

Y、,对々踢確

t

4

必^ ^^

t 勤炎雀

义 ^

1

P:150

卷六十第

2790

戈後力打潮,A目嫖史重委

^新N义—、傻生

%

沙f冬’

i狀i之

P:151

但願少而能知,老而能行。

與應屆歷史系畢業同學共勉

張學明

一九乂、九羊四月

卷六十第

十 一|、s

^ _ 0

时碰

贈条互

V文象畢同學隊紹

j大于仏评教,而s省4身者三

,學V足干卞而為

-

A ^

r i道速人,系tvv患在所代-tJitae—

讀老識而印、己•明而誠、vZ有

I

JI:\"

I 身批又H辣已.^^而為,f

P:152

2792

送應届商學院畢業同 學

各位將投身社會,願以四字相贈和共勉

起萬事起頭難,要接受挑 戰

承——願承担額外的責任,任勞任怨

轉 俱備應變能力,不斷反省與改進

^——M過磨煉,終必有成

許丹林一九八九年

3S3SSSSS333S3SS&

給新亞書院一九八九年畢業同學

學無止境,希望各位畢業的同學

繼續在社會中學習進步。

電子計算系

鄭王小燕

2/3/89

給新亞社會系畢業同 學

道雖遇,不行不 至

事維‘ 不為不 成

-8-

馬婉瓊

卷六十第

P:153

严徐李 f f方

淑美淑淑 嘉

王梅李何 張 胡薛梁 李

慧淑海小 佩 秀紫錦志.,…

萍玲燕淸 文 慧淸霞文霞 眞

美偉少家 倩 頌孟志潤 美

華雲儀堅 祥 I 玲成碧儀 美 恩賢達湘 瑜

楊部李高 鄒

燕佩明玉 崇

姬玲德珊 銘

(2793 )

孫龍許 區 黃 , m 難鍾陳楊李劉何陳余丁梁何周陳敷邵梁李劉張 張

益淑穎志惠 g 偉寶春啓大慧兆健淑慧詠帶頌小寶錦美夏慧 麗

强生珍娟成哲珍愛健賢嬌歷富山思基榮 f 儀芬嫻萍詩琴英兒婦連玲明霞寧 中

蕙學詠蓝美燕綺煌玉展系美伶桂碧美系志遠慧麗慧文惠憲麗淑家鳳 言

貞系賢簽德珊雲輝欣明珍娟芳霞 容 光琴敏珍儀爭英冠芳芬凝倩梅 及

° mmm f i»iV » km km kkii^m^ ^ mnkmrnnm i

鴻 麗 小 i 子紫惠少樹慧群小 淑 眞桂玉嘉永翠昭秀彩四鳳雪 系

華 霞 方 f 卩慧紅娟微强敏珍鳳 芬 如鳳燕寶斌華泰珊萍妹玲 玲

陳 王 冼林林簣陳陳歐黃潘梁洪周陳鍾萝 丰

淑淑翠偉紹思月靜亦光少傑劍偉 潔 一

輝 强 垣駒偉康豐榮霜成耀 醤敏國 敏儀斌 a 迪華敏市沛人宇珍明勇昌儀 •

學、際、、、、、、、場、事 、 > 、、、、業

葉王部蘇吳羅李黎何周 陳

永舜德湘冠 家

余黃杜宋顏勞李黎葉朱陳院葉企尤蘇•劉黎張陳學李管胡施梁劉趙 i 管 f f n

劍炳榮偉思玉偉庭佩穎本慧業永敏莉惠妙文珊 系麗理 美銘淑之瑞佩 f 志 系 i

琴南健華遠玲奇傑嫦暉立敏學春娟莉嫻雪達珊珊學蘭怡芳偉芬芬學 立 蓮

, • 佘盧梁李郭范 鄭 尹彭梁林張 I

t 達偉建卓子維 玉 志婉嘉羅茂 1

i 明浩明漢熹洲 麟 明儀亮莎莎章章明

楊黃譚蕭麥李李郭瑪 張 王單梁tt-ik

偉金永永兆述家錦秀 麗 浩志藹少文 惠 小啓慧立 志 X

光耀雄泰强民輝洪珍 冰 勃民如芬聰 萍 玲予珠輝 文 凱

g 羅陳崔楊吳李蔡尤沈李許 張

i 國 祖 澤偉紹端海裕俠啓 志

經讀富稱人輝 統湧明 良麗物 漢豐恩明强巷寧航 輝

济、、、類、計、、、、理、、、、 、

:黃學楊 湯李何學楊鄧盧郭 程 ,

志曉永系旱系 蹇 § • 蠢 系 § _ S 垂_ 雲

游吳何 區 呂郭秦區湯賴 陳

勁景志智小偉景麗永振 凱

光良電麟民揚好化賢輝年 f

于、 、 、 、子、 、 、 、^^、 、 、^iy

庾司李歐計馬林瑪 鄭

志徒世展算耀靜志映 一.

‘j •‘明S 嫻剑玲

强 華 文

柯藍何 蔣

恒郁國 俊

達平偉 昌

mmim

W /tlN

芳玲明 薇

葉 伍鄭 鍾笑

譚仁

張志

梁偉

李安

考偉

曾淑

黃李李 姜 余黃孫吳李李黎康 陳 羅胡吳林古張 歐

..一 綺紫美 月 家美永綺敏麗婉曉 健 耀美永俊惠兆 綺

君堅軍良儀琼 社 屛 薇 玲華社 美琉鳳媚儀娜薇雪齢 新文地 眞樂年月中 雯

0 、 、 、 、 、^^ 、 、 、 、、、、、、、、、、^ ^ 、jy 、、、、、 、

黃吳賴何赛 學余伍 李郭工熊王杜魏龍李林許張 與李學 胡蘇李郭張 區

1建玉作偉寶靜綺小美淑 仲 志 傳

良、玉雁 齊 芳榮芝 勤學潔 玲嫻珊燕玲華 璧 光 播

楊謝石麥李林高 范

佩美丹志 傑

:民 一’… •一

_周厚

-龔慧

•杜秀

.雷鳳

九八九

應屆畢業生名

P:154

期五第卷六十 第 神掌十式潘偉

對大學的人來說’四和八都是

有意義的數字。要隐一個大學學位

一耽就是四年。以八來說,讀書人

然希望能才高八斗’但從時間的角

在我的立場來說,四和八更有

一層的意義。一九八九年的八月將

我加入中大的八週年’四年前,亦

是我在中大任敎的四週年,健康之

’心情之差’可從當日塡的一首憶

俄得見一斑

病床邊,凝愁無語問蒼天,問

天,忽忽塵世,幾許相旅

在望頻催鞭,風沙阻道偏難前,偏

前,非閼人事,夫復何言

這種語調’這種感慨,和我「

狂集」裏的「恨古人不見吾狂矣」

不霸,簡直是南轅北撤。我在面對

命裏的一個重大挑戰時,進退失據

無言以對,心情是無比的落寞和無

。事實上’當時除了學校的工作外

其他事情差不多不聞不問,以至蘇

文擢曾笑謔我「疏狂集後不爲詩」

慶幸的是,我還未至鬥志全失

套一句英文的用語,就是「dow

n but

n o

t out」。特别是最近的一年多’

彷彿從同學的行爲中得到不少啓示•.

在兆龍樓附近的廣場’活動不斷增

’同學們開始積極參予社會上的事

’甚至胸懷世界。羅馬噴泉旁邊的

t帝克si境’卻反映了輕鬆的一面

當月上柳梢頭的時候,花前柱後’

影雙雙,腦際就不禁浮起「花月佳

」這首曲兒。當然’有些同學的反應

很特别,曾經幾次見一些同學路過

「聖地」的畤候,看了看花叢裏的

影,又再低下頭疾步而過。眞有興

想知他們心裏想的是甚麼:「非禮

視」?抑或是「甸奴未滅’何以家

也許這就是人生:有了理想’

定目標’就要徹底的去幹。中間的

阻,就視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的挑戰吧。眞想不到這本做人的「

发」’竟然在這班小將身上領悟出

,要是不對他們作一黙表示,未免

負我疏狂本性

蘭陵

後腰直,四載朝朝面壁,奇經

,呼吸躁浮,總未緣元渾無極。光

帳枉掷,空急,天南地北’务茫路

何日幾時,游俠江湖大名立

。 時

光去無跳,恨歲月忽忽,多個寒食

相思有夢仍難織,怕喷水池畔,我

卿我,心似跳鹿對撞擊,羡今夕何

。 全力、戰心敵’看鼻鼻觀心

心淨如條,連年苦練生成積。氣逆

三轉,淅超沉寂。如來神掌,始練

,第十式0

願與畢業同學共勉

P:157

007197544

Create a Flipbook Now
Expl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