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與鄰居,有一塊共同用來栽植灌木花草與晾曬衣物的後院,幾天前竟飛來了一隻大型野鳥。首先發現的是妻,她興奮地跑進來告訴我這喜訊。她說,像以前在中山公園看到的、在地上啄食蚯蚓的那種褐色野鳥,很像「暗公鳥」(夜鷺類之通稱),不太怕人。

這真是喜訊!我二話不說,馬上跑向二樓,拿出相機,由後門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走了出去。一時之間,還找不到牠位在何處,只得瞠目以對。妻在後,小聲地告訴我:「你看,就在圍起花壇的一排矮磚頭上……」 

果然牠就在那兒!豎起長嘴向上,一動也不動地在磚頭上。我以慢動作靠近了牠,先拍了一張。我想這隻大型鳥兒,敢情飛離約有一公里之遙的公園,竟然相中了我們家後院不到三到四坪寬的、長條型的花壇?! 

花壇的盡頭是一片矮牆,跨過去後接上巷道,可以通到光彩街;這時剛好有一老人走過來探視他栽培的藤蔓植物,比我更接近牠;我還來不及出聲警告他,牠已受驚飛上高圍牆,再飛到附近人家屋頂上。雖然我已連續拍了好幾張,卻依然懊惱;只得窮追不捨,用伸縮鏡頭連續拍了好幾張,這才歇了手。

想起前年8月間,曾經有一隻黃嘴角鴞,飛來後院低矮的印度櫻桃樹樹枝上歇腳;而那隻「貓頭鷹」竟然看上我們這種尋常百姓家,實在喜不自勝;也收進鏡頭,發表在94年8月9日的《大紀元時報》文化博覽版上。現在為了確定這隻鷺科鳥類的正名,這才發現原有的那本《台灣鳥類彩色圖鑑》,送給住在台北、讀高二、喜歡賞鳥的孫女兒了。

手邊無工具書,實在有所不便,當天晚上立刻到書局買了一本林英典撰文及攝影的《發現台灣野鳥》,找到「黑冠麻鷺」的說明與照片。不過書上的照片,比我拍到的漂亮多了。特別是牠胸部到腹部、尤其腹部的花紋,更令人聯想起迷彩裝的花樣與色彩。難怪只要牠抬高頭頸部,一動也不動,的確很難發現牠。

我在公園草叢中或泥地上,曾經看到牠從地裏用力啄出並夾起蚯蚓,卻很有技巧地歇一會兒,似乎是等蚯蚓疲軟了,再夾拉;如此分段拉起,能把整條蚯蚓拉出來填飽肚子,令人歎為觀止。

又聽一位鳥友說,這種鳥兒耳聰目明,特別是聽覺特別發達,能聽出地底下蚯蚓爬行的聲音;只要一聽到有蚯蚓的動靜,必定會停下腳步,等到蚯蚓快冒出頭來,立刻啄出來,又狠又準,很少失誤。仔細觀察牠的一舉一動,似乎又蠻吻合的。因而既是蚯蚓的剋星(其實蚯蚓鑽洞能使土壤鬆軟,有益農作物吸收養份與成長,應屬益蟲),又是啄食「專家」。

買來的新書註明:黑冠麻鷺是稀有的留鳥,台北市植物園區裏,每年都有牠繁殖的紀錄。經常在低海拔的溪畔或樹林下,啄食蚯蚓或小青蛙;遇有驚擾,立起冠羽或靜止不動,偽裝為環境的一部份,頗為可愛。

我家這隻黑冠麻鷺,也許在中山公園裏「踱方步」覺得無聊,想換個地方與口味;於是飛來這方寸之地,試試運氣與嚐鮮的吧。

但願今日相會,不僅是驚鴻一瞥;今後仍能時時相見,常留芳蹤。◇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