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领悟历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地方的城池都是用土做成城墙,所谓的“土筑城”就是如此,但是也有特殊城池是用砖包城,明朝之后,国力强盛,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大量生产青砖,这才出现砖城,也就是用砖块砌成的城池和城墙,看起来整齐又美观。

砖块砌成城墙非常牢固,这种做法是中国城池建造史上非常关键的变化,这种城池大大提高了城池的防御能力。不过这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城池在筑成之后,古人需要进一步规划,尤其是对城墙的结构,城池的形状以及城门的设置、瓮城的建设都要有系统的规划,这样才能形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城墙、垛口、马道

城墙

中国古代城池的城墙,用土居多,以前也叫土城,虽说后期有砖城,但也是城墙外部用砖包皮,内部依然是土城,真正的砖城是在明代以后建成的。

虽为土城,却同样坚不可摧,之前曾提到过夯土做成的城墙千年不塌,古人们将土抬至城墙,随后用夯打实,10cm为一层,非常牢固,有人疑问“城墙越建越高,古人怎么做?”古人的智慧超出你的想象,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学会用脚手架施工。

郑韩故城遗址就有用脚手架建筑城墙的痕迹,这些墙壁上有很多洞眼,就是用来插杆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古代城池城墙从整体来看,城墙底部宽3-6米,顶部宽3-4米,高度一般在7-8米之间,建筑城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夯土必须结实,层层夯土。后期有了烧制的砖块,人们为了防止土墙积水,于是用砖块包皮,只是这样年代久了,城墙缝隙里面会长出小树,甚至是大树。

无论是土墙还是砖墙,它们的质量是一流的,如果不是人为的可以数千年不倒塌,尤其是土墙,当时古人偷偷从城墙内部取土,用来造房子,但是墙土也未曾塌落。到了近代兴起的城建之风,许多城墙被拆除,这也是城池建筑史上的一大损失。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垛口

垛口是每座城墙都有的,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凹凸的形状,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主要是防止敌人袭击,还可以隐身远射,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马道

马道是城池内部的一种斜坡蹬道,百姓可以从这里登入城墙,马道和现在的楼梯类似,设置在城池的关键位置,大多是路口,交通便利的地方,在必要时士兵可以从马道登入城墙进行战斗,一般城池有3到4道马道。

城墙的四大防御建筑

建筑城池本身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和方便居住,因此古人在城池建成之后,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性,都会建四种楼台,分别是硬楼、团楼、敌楼、角楼,那么这些建筑都设置在哪里?

硬楼

硬楼为方形台或者六角形台,一般建在城墙之中,向外凸出,汉朝时期开始,城墙都做硬楼,只是汉朝的硬楼都没有楼,只有砖台,现如今汉朝破城子城堡遗址、寿昌城遗址等,全城四面都做了硬楼,这种做法一直到清朝都还在沿用。

团楼

团楼为圆形台,和硬楼一样,也是建在城墙之上,只是建在转角部位;

敌楼

城池中敌楼的建设较多,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属于一种增强城墙防御的设施。敌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城墙之上,城台也不突出,另一种是单独在城外西北角二三十米的地方建立。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这三种楼的具体位置如何安排,其实取决于城池的地形地势,另外还要看城池的哪一面容易受敌?哪一面的防御最为薄弱?其实现如今很多城池遗址都有硬楼、团楼和敌楼,但是都因为战争被毁,有的是被拆,现在很难识别。

角楼

角楼是建立在城墙的转角处,同样是防御性建筑,主要就是可以观察四面八方的动静,和望楼一样,可以作为登高望远的哨所,大多城池都会设置角楼,但也不绝对,角楼的设置主要跟城池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防卫方式以及战略要求等方面决定的。

角楼不同于硬楼,最大的区别就是位置不同,角楼的前身原本就是望楼,望楼是建立在住宅区,是防卫大宅院而设立,后来宅院一步步发展成小型城池,最后到大型城池,所以就有了角楼,也有人叫炮台。

最初建立角楼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在的邺城:

《三国志.魏志》记载:“邺城东南有角楼,此外还设三台,分别是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角楼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加明显,北京城的东南角就设有角楼,西南角同样,角楼的作用就是为了防卫、保卫全城、皇城的安定。

城门与城楼

城门与城楼是每隔城池必不可少的,为了城池的安全以及百姓出入安全,城池在建成之后必须设立城门,有了城门自然就会有城楼,一个城池的东南西北城墙都会设立城门,而且还不止一个,有的一面会设立好几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会建城楼。

城楼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标志城门的位置、观察和控制出入城门的行人、观看敌情或者外界动向,城池无论大小,一般城门数量在2-14个,一个城门大概会设置1-3个门洞,有的城门比较特俗,会设置5个门洞,比如唐朝长安城的正南门就是如此。

关于门洞的式样也不同,宋朝以前,大多是圭角形状的门洞,也就是梯形门楣,宋朝之后就开始以券门为主,开圭角形门洞之时,在门洞口先施用上平袱、下平袱,中间用蜀柱支顶,两边为托脚,即构成个梯形,在门洞内的两侧,安装排叉柱,根据城台的宽度决定10-12根。在每个门洞中的第一根排叉柱都要斜置,这样它可以与城台的侧脚相吻合,安全牢固,城门的砖台即城台比城墙要宽。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城门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城台、城楼、门洞口,城楼一般是两层,很少有三层。城楼一般有3-5间,分别做成砖台,木质结构的楼层。

以明朝时期的西安城为例,西安城的南门为永宁门,前后有两座城楼,前端的城楼比较大,后端比较小,都被瓮城包围,西门是安定门、东门是长乐门、北门是安远门,分别设立城门和城楼,也都有瓮城围住。

瓮城

上面提到瓮城,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瓮城,简单来说,瓮城就是设立在城门口,是城门外的小城,古人在城池建成后,一般会在四面每个城门都建筑瓮城。

瓮城的相当于一个小型城池,人们在进入城门之前,都要经过这个瓮城,瓮城的设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城门,瓮城有平面、方形、梯形或者半圆形,一座城池要设立几个瓮城,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考虑城池地形,以及城池是用于防守还是进攻;二是城池的防御力量强弱;三是是否影响交通。

也有例外,比如元大都就在每个城门处设立瓮城,元大都是北京城的前身,有11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瓮城,到了明清时期,其他城门都取消了瓮城设计,只留下正阳门、德胜门、西直门三个城门有瓮城。

古代城池四大防御建筑

瓮城的防御能力很强,也是中国独有的建制,瓮城的设计可以说是中国城池史上的宝贵财富,因为它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对城池都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语

每次在分析古代城池建筑史时,总会感叹古人的技艺之高,智慧更是令人惊叹,古人聪慧敏锐,城池有了一系列防御建筑,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原本攻城战胜率就不大,有了这些建筑,一座城池可谓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除非是敌我力量太过于悬殊,亦或是守城将领昏庸无能,一般来说,有了这些建筑,城池防御力量哪怕是稍逊敌人,那也无伤大雅,完全可以守住。

古人的智慧不仅只限于此,他们为了防御更加稳定,选择将城池建在高台之上,用高台充当城墙,只需稍加修饰即可,利用自然高台当作城墙,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比修建的城墙更加稳定可靠,比如陕西省富平县城池、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都是利用高台做城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