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磅落地,“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要如何打造?

巩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游淼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基本建成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开局起步期。《规划》为此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6个具体目标可概括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两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规划》还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详见下表),在金融市场规模方面,到2025年,预期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800万亿元左右;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加快引进和培育,到2025年集聚50家左右龙头金融科技企业。此外还包括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两大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提升“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

提升能级八大看点

规划提及“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共计44条。界面新闻记者据此划出八大看点:

第一,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创新资管产品和服务,出台专项政策支持REITs试点,推出张江指数相关ETF产品;支持更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参与交易所债券、国债期货投资,推进保险资金投资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居民跨境理财通道,集聚国际知名资管机构,深化QFLP、QDLP试点。

第二,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能级。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支持境内发行人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发行“玉兰债”。 推动人民币债券等成为国际市场认可的合格担保品,搭建人民币债券等担保品跨境互认渠道。

第三,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信托产品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多渠道、多元化加大对养老、健康产业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健康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融资。支持基金公司扩大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推动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扩容。继续深化医保个人账户购买“沪惠保”等商业医疗保险试点。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健康保险交易平台。

第四,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加快建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和公司间数据交互标准。吸引境内保险集团、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再保险法人机构或再保险功能性机构,支持境外再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机构,鼓励大型企业在上海设立自保公司。

第五,培育国际一流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培育和吸引实力强、经营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吸引境内外大型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机构在沪设立总部、功能性总部及各类专业子公司、持牌专营机构等。

第六,集聚高能级金融科技机构。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第七,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金融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支持发展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金融产品。支持推出碳远期、碳互换、碳基金、碳租赁等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业务结构,增加绿色金融资产配置。

第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个人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支持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实现长三角企业和个人金融借贷信息全覆盖。支持本市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符合条件的地方金融组织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五化”方向加快推进

在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称,“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快推进。

一是着力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能级,便利全球投资者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推动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支持境内发行人面向国际市场发行“玉兰债”。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围绕离岸经贸业务提供金融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国际再保险市场,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集聚中外资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示范效应。集聚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二是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资金供给。

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及注册制试点改革,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不断培育优质上市资源。集聚优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培育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创投资机构品牌。为重点产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推进制造业“补链固链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EITs发展新高地。发展普惠金融,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推进30年期国债期货等产品研发上市,发挥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功能。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完善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集聚高能级金融机构总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能级。

三是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增强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

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吸引和培育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和推进监管科技发展。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法有序丰富金融科技数据资源。举办全球金融科技峰会,提升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影响力。

四是率先探索金融“绿色化”路径,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依托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科技和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碳金融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支持碳金融业务创新。集聚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引导作用。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深化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优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五是切实加强金融“法治化”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进一步发挥上海金融法院等职能和示范作用,增强案件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探索实践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证券期货纠纷调解等制度创新,建设法治诚信资本市场的示范区。推进多元化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建设,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监管科技运用,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依法稳妥处置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征信和信用评级机构。充分利用“一网通办”平台,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培育和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赋予新内涵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虽然如此,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境外投资者在国内的投资占比仍然偏低。以国际证券投资负债/GDP这一指标为例,2020年,我国比例为12.6%,而美国是117.8%,英国则高达177.1%。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全球投资者将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上海拥有最为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金融开放亦走在全国前列,其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人民币产品和工具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在岸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源的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国际化产品业务的推行和国际机构生态圈的打造两方面推进,以推动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形成有效配置。

针对《规划》提出的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6个具体目标,李峰分别给出了相关建议:

包括在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方面,除加大机构引进外,上海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境外资金占总管理规模的比重;丰富衍生品工具体系,推出更多国际化交易品种;平衡传统投资和另类投资比重等。

在打造金融科技中心方面,未来需推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并全方位营造一流金融科技发展环境。

在打造两枢纽和两高地方面,上海将进一步践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本币优先”原则,稳步推进及便利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跨境使用;提升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市场的参与度,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