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金墓砖雕承传“二十四孝”(王潞伟)

2022-08-03 19:38
山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映像PICS ,作者王潞伟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导 读

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邻襄垣、武乡,西傍沁源,南毗屯留,北连武乡、平遥,自古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沁县东庄村金墓砖雕的发现,为研究宋金时期上党地区孝文化提供了重要例证。

沁县东庄村金墓,位于沁县城西南18公里的东庄村村西一片东高西低的半环形朝阳山坡上。1998年12月,山西省考古所商彤流与沁县文物馆郭海林等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撰文《山西沁县发现金代砖雕墓》简要报告。该墓砖雕的发现,为研究宋金时期上党地区孝文化提供了又一重要例证。现就金墓内“二十四孝”砖雕本事及相关戏曲剧目予以考述。

郭巨“埋儿孝亲”

1.郭巨“埋儿孝亲”

砖雕右侧一妇人双手抱子,对面男子左手示意将小儿埋入坑中,当为“二十四孝”(下同)之郭巨“埋儿孝亲”。《搜神记》载:“郭巨,汉时隆虑人,一云河内温人。事母甚孝,贫不能供,欲埋其子。掘地得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二十四孝故事》所载相近。《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刘向《孝子传》亦载其事。元明杂剧有阙名《行孝道郭巨埋儿》。《今乐考证》著录。《也是园书目》《曲录》并见著录。佚。沈璟《十孝记》传奇中有《郭巨卖儿》一目。地方戏中,河南坠子、山西秧歌、道情和滇剧、大本曲都有《郭巨埋儿》。

王武子妻“刲股疗亲”

2. 王武子妻“刲股疗亲”

砖雕右侧一老妇坐于床上,左侧一妇女蹲于床边,赤足露腿,欲将割肉,左侧标有“□武子为婆割股”等字,当为王武子妻“刲骨疗亲”。敦煌写本《孝子传》:“王武子者,河阳人也。以开元中征涉湖州,十年不归。新妇至孝,家贫,日夜织履为活。武母久患劳瘦。人谓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妇闻言,遂自割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目前未发现有戏曲剧目留存。

陆绩“怀橘遗亲”

3. 陆绩“怀橘遗亲”

砖雕中右侧一老妇端坐,右手指于对面一躬身站立的男子,像是在责问对方,图中有“陆绩行孝”题字,当为陆绩“怀橘遗亲”。《三国志·吴·陆绩传》载:“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此后诗文中常以怀橘为爱亲、孝亲之典。元杂剧有王实甫《作宾客陆绩怀橘》,《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著录,简名作《陆绩怀橘》。佚。

姜诗“涌泉跃鲤”

4. 姜诗“涌泉跃鲤”

砖雕中右侧一老妇人端坐于桌后,左侧一男子拱手立于桌前,图中有“姜诗行孝”题记,当为姜诗“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妻庞氏。夫妻孝顺。《原辑十二四孝》云:姜诗“母性好饮江水,妻常出汲而奉之。母更嗜鱼脍,夫妇常作以进,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取以供母。”《后汉书·列女传》云:“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明陈罴斋有戏文《姜诗跃鲤记》。《南词叙录》著录,作《姜诗得鲤》。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刊本、清乾隆年间内府抄本残存上卷。《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据富春堂刊本影印。《传奇汇考标目》别本有无名氏题作《忠孝节义姜诗得鲤》。明陈鹤、顾觉宇分别有传奇《孝泉记》《跃鲤记》,远山堂《曲品》著录,佚。山西万荣百帝村一带有青阳腔《涌泉记》。上党队戏有《芦林相会》《安安送米》。秦腔、蒲剧、河北梆子、豫剧等有《安安送米》(又名《柳林会》《芦林会》《松林会》),福建莆仙戏有《姜诗》,川剧、滇剧有《三笑记》(又名《辩非记》《双跃鲤》)。

元觉“父行子效”

5. 元觉“父行子效”

砖雕中右侧一小儿头梳双髻,手中拖一物,左侧一男子举左手示意,旁边有“元觉□捭床”题字,当为元觉“父行子效”。民间传说,元觉父亲嫌祖父年迈无用,父子二人用笆将祖父抬入深山弃之。返家后,元觉拖笆而归,父让觉弃笆,元觉曰:“待尔老时再用此抬之”。父感悟,遂将觉祖父抬回孝养。元明杂剧有阙名《袁(元)觉拖笆》。《今乐考证》著录。《太和正音谱》《曲录》《元曲选目》并见著录此剧简名,题目正名无考。

舜子“孝感动天”

6. 舜子“孝感动天”

砖雕中一男子端立,面前两头大象正迈步前行,图中有“舜子亲□山□□”,当为舜子“孝感动天”。舜,即虞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二十四孝故事》云:“瞽瞍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据说后世“孝顺”一词,即由“效舜”演变而来。帝尧闻舜孝,有处理政事的才能,将娥皇、女英二女嫁给他;经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为继承人。舜继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象为诸侯。《史记·五帝本纪》,《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对其生平事迹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豫剧有《尧王访贤》,秦腔、花灯戏有《大舜耕田》,上党队戏有《尧王舜子登基》,婺剧有《耕历山》,桂剧有《尧皇访舜》。

丁兰“刻木事亲”

7. 丁兰“刻木事亲”

砖雕中右侧桌后端坐一老妇,左侧一男子拱手站立,图中标有“丁兰剖木为母”,当为丁兰“刻木事亲”。丁兰,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二十四孝故事》云:丁兰“幼丧父母,为(未)得奉养,长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问得其情,即将妻弃之。”《太平御览》引《孝子传》中也有相关记载。目前未发现有戏曲剧目留存。

鲍山(出)“替亲赴死”

8. 鲍山(出)“替亲赴死”

砖雕左侧站立一士兵,左手握刀,劫掠对面二人,一男子用背篓背一老妇人,欲行又止,图中有“鲍山背母□□”题字,当为鲍山“替亲赴死”。鲍山,疑为鲍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鲍出”:“鲍出,新丰人,字文才。兴平中三辅乱,母为贼所掠,出独追斫贼十余人。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遂复奋击贼,贼乃解还其母。比舍妪遥望出哀求,出指妪曰:‘此吾嫂也。’贼复解还之,遂相扶以归。”目前未发现有戏曲剧目留存。

赵孝宗“舍己救弟”

9. 赵孝宗“舍己救弟”

砖雕左侧站立一士官,左手伸展,似与对面一胖一瘦拱手站立的两男子问答。图中标有“赵孝宗将小替大”,当为赵孝宗“舍己救弟”。《后汉书·赵孝传》载:“赵孝,字长平,沛县蕲人也。……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元秦简夫有杂剧《孝义士赵礼让肥》。《录鬼簿》著录。息机子刊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剧目作《宜秋山马武施恩》,简名《赵礼让肥》。《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俱题简名。《也是园书目》著录正名同。《录鬼簿》(曹本)别作《义士死赵礼让肥》。元杂剧有阙名《赵宗让肥》。《今乐考证》《曲录》并见著录此剧简名。《永乐大典杂剧十二》收有此目,佚。《十孝记》传奇内有《兄弟争死》一目,疑本于元秦简夫《赵礼让肥》杂剧。

杨香“扼虎救父”

10. 杨香“扼虎救父”

砖雕中一少年骑于虎背,搤持虎颈,图中标有“杨香女为父骑虎”,当为杨香“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原辑十二四孝》云: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元明杂剧有阙名《杨香跨虎》。《今乐考证》《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曲录》并见著录此剧简名,题目正名无考。《传奇汇考标目》别本有此目,佚。

鲁义姑“弃子全侄”

11. 鲁义姑“弃子全侄”

砖雕左侧一妇女怀中抱一小儿,左侧脚边一小儿被弃,一骑马军官站立对面,推测似鲁义姑“弃子全侄”。旧本《列国志》亦有“鲁义姑秉义全社稷”记载。刘向《列女传》载:“鲁义姑姊者,鲁野人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携一儿抱一儿而行。……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背公义而响(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元武汉臣有杂剧《抱侄携男鲁义姑》。《录鬼簿》(曹本)著录。贾本为《弃子全男鲁义姑》,简称《鲁义姑》。《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俱题简名。佚。

孟宗“哭竹生笋”

12. 孟宗“哭竹生笋”

砖雕中一男子双膝跪地,右手抚竹,左手捂脸哭泣,竹下已生新笋,当为孟宗“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字恭武。《二十四孝故事》云其“少丧父,母老疾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以奉母,食毕疾愈。”《三国志·吴·孙皓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林中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感。”元杂剧有屈恭之《孟宗哭竹》,《录鬼簿》(曹本)著录,仅此简名,正名无考,佚。明初戏文有阙名《孟宗泣竹》,《南词叙录》《今乐考证》著录,佚。

田真“紫荆复萌”

13. 田真“紫荆复萌”

砖雕上三位男子围树而立,图中有“田真行孝”题字,当为田真“紫荆复萌”的故事。京兆田真与弟庆、广三人,共议分财,资产皆平均,堂前有紫荆树一株,议砍为三,而未几枯死。真往见之大惊,谓广、庆曰:“树本同株,闻将分砍,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复荣茂如初。兄弟相感复合,遂为孝门云。见吴均《续齐谐志》。元杨讷有杂剧《感天地田真泣树》。《录鬼簿续编》著录,题目作《动神祗兄弟团圆》。简名别作《三田分树》。《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简名“田真泣树”。佚。

老莱子“戏彩娱亲”

14. 老莱子“戏彩娱亲”

砖雕中桌后端坐一对老夫妇,桌下一男子双膝跪地,旁边有一击鼓男童,推测当为老莱子“戏彩娱亲”。《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尝(常)着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战国策》《庄子》《礼记》《说苑》《淮南子》等典籍中也有一些零星记载。此外,刘向《列女传》“贤明篇”有《楚老莱妻》,记其为隐者。宋代戏文有《老莱子》,未见著录。《宦门子弟错立身》咏传奇名《鹊踏枝》中有“老莱子斑衣”。佚。元明杂剧有阙名《老莱子》。《宝文堂书目·乐府》著录此剧简名,题目正名不详。佚。明传奇有范文若《斑衣欢》,《传奇汇考》别本著录之,佚。清传奇有陈二白《彩衣欢》,《今乐考证》《新传奇品》《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明清传奇钩沉》辑存佚曲一支。

曾子“啮指痛心”

15. 曾子“啮指痛心”

砖雕右侧一老妇站立,左臂伸展,一男子负一担柴立于对面,推测当为曾子“啮指痛心”。《搜神记》载:“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入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坠)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其事迹散见《论语》各篇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目前未发现有戏曲剧目留存。

刘明达“卖子行孝”

16. 刘明达“卖子行孝”

砖雕中一男子骑马,怀抱一小儿,小儿作挣扎状,欲扑入旁边妇女怀中,推测为刘明达“卖子行孝”。敦煌写本《孝子传》载:“明达载母逐农粮,每被孩儿夺剥将,阿□卖却孩儿去,贤妻割妳遂身亡。”元王实甫杂剧有《贤孝士明达卖子》。《录鬼簿》著录,题目作《家烈母员外送儿》,简名作《明达卖子》。曹、孟两本,别作《孝子明达卖子》。佚。《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作简名。

闵子骞“芦衣顺母”

17. 闵子骞“芦衣顺母”

砖雕中一小儿拱手站立,两侧一男子与一妇人,各伸一手,似乎正在争吵,图中标有“闵子骞行孝”。《太平御览》卷四一三记:“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以德行称。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藁枲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将欲遣妻,(损)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 孔子赞:“孝哉,闵子骞!”刘向《说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艺文类聚·人部·孝》亦有记载。宋元戏文、明传奇、清杂剧及地方戏均有剧目。宋元戏文有《闵子骞单衣记》。明传奇沈璟《十孝记》有《衣芦御车》一目。明传奇有汪湛溪《孝义记》,《远山堂曲品》著录。明初戏文有阙名《芦花记》,《曲海总目提要》有此本,云:“系明初旧本,不知作者何人。”佚。清杂剧有唐英《芦花絮》。《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今乐考证》著录。《曲录》亦著录,然误列入传奇。《古柏堂五种》刊本,计四折,蒋士铨序。京剧、川剧、滇剧、婺剧均有《芦花记》,汉剧、楚剧有《打芦花》,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山西各路梆子及其他小剧种均有《芦花记》(又名《芦花絮》《鞭打芦花》《打芦花》《孝子花》《芦花》),赣剧、湘剧、祁剧有《芦花休妻》。

刘殷“孝得堇粟”

18.刘殷“孝得堇粟”

砖雕左侧一男子拱手而立,右侧上部一天神腾云而立,推测当为刘殷“孝得堇粟”。刘殷,字长盛,晋代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忻府区)人,《晋书·孝友传》《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均有传。传曰:“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悟而问之,王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于是忽若有人云:‘止,止声。’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余而归,食而不减,至堇生时乃尽。又当夜梦人谓之曰:‘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锺,铭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自是食之,七载乃尽。”目前未发现有戏曲剧目留存。

曹娥“投江寻父”

19. 曹娥“投江寻父”

砖雕中一女子着白色孝服倚杖立于江边哭泣,图中有“孟宗为母思竹笋”题字,但不符砖雕实际,应为当时匠人错题,推测当为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四一五“孝女”有载。元鲍天佑有杂剧《孝顺女曹娥投江》。《录鬼簿》著录,题目作《贤府宰太守表□》,简名《曹娥投江》。《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俱题简名。河北梆子有《曹娥投江》,亦称《曹娥碑》。

韩伯俞“行孝泣杖”

20. 韩伯俞“行孝泣杖”

砖雕右侧一老妇端坐,左立一杖,左侧一男子双手作揖,躬身而立,图中题字“韩伯俞行孝”,当为“伯俞泣杖”。刘向《说苑》载:“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元戴善甫有杂剧《伯俞泣杖》,《录鬼簿》著录,《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均著录此剧。佚。沈璟《十孝记》传奇有《伯俞泣杖》。

董永“卖身葬父”

21. 董永“卖身葬父”

砖雕右侧一男子拱手站立,左侧一仙女腾云而立,图中有“……思葬”,当为董永“卖身葬父”。董永遇仙的故事,早在汉代就已流传于民间,刘向的《孝子传》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及《太平御览》均引《孝子传》记载。《原辑二十四孝》云: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夫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宋元戏文有阙名《董秀才遇仙记》。明传奇有心一子《遇仙记》、顾觉宇《织锦记》等。清杂剧有四费轩主人的《董孝》,又名《董永葬父》。《今乐考证》、吕天成《曲品》、远山堂《曲品》和《传奇品》《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明清传奇钩沉》辑存佚曲四支。京剧乃至地方戏中,越剧、粤剧、评剧、婺剧、蒲剧、黄梅戏、花鼓戏、莆仙戏、采茶戏、高甲戏、端公戏、傩堂戏、青海平弦戏、秧歌、道情、青阳腔等等,几乎各个地方剧种都有关于“董永”题材的戏剧,或名《天仙配》,或名《百日缘》,或名《槐荫记》《槐荫树》。

睒子“鹿乳奉亲”

22. 睒子“鹿乳奉亲”

砖雕右侧一男子手拿棍棒指向对面身披鹿皮的男子,二人好像在交谈,图中题字“睒子为母思鹿乳”,当为睒子行孝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云: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另说以鹿乳医眼疾)。剡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群鹿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目前未发现有戏曲剧目留存。

蔡顺“拾葚异器”

23. 蔡顺“拾葚异器”

砖雕左侧一男子拱手曲背而立,对面高台(炕)上端坐一老妇,图中题字“蔡顺为母□椹”,当为蔡顺“拾葚异器”的孝行故事。《原辑二十四孝》载:蔡顺,汉汝南安城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军见而闻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事见《合璧事类》及《孝子传》。元刘唐卿有杂剧《蔡顺摘椹养母》。《录鬼簿》著录,脉望馆有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脉望馆本校印。《也是园书目》有《降桑椹蔡顺奉母》,未题作者名氏。《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续编》著录有无名氏《行孝道蔡顺分椹》,题目正名作《起义心樊崇助粟,行孝道蔡顺分椹》。

王祥“卧冰求鲤”

24. 王祥“卧冰求鲤”

砖雕下部有一男子赤身仰卧,右侧一老妇人拱手站立,图中有“王相卧冰为母□□”题字,当指王祥“卧冰求鲤”的孝行故事。王祥,汉末琅琊临沂人,字休徵,性至孝。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搜神记》中,王祥得鲤为“剖冰求之”。《二十四孝故事》将“剖冰”改为“卧冰”。《晋书》本传及其弟《王览传》,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及注,所载大致相同。《原辑二十四孝》载:王祥“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裂,双鲤跳出,持归供母。”宋元戏文有阙名《王祥卧冰》。《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作《王祥行孝》。《九宫正始》中有《王祥》。《宋元戏文辑佚》存残曲。《曲海总目提要》有《卧冰记》。《传奇汇考标目》别本有无名氏《王祥卧冰》一目。元王仲文有杂剧《感天地王祥卧冰》。《录鬼簿》有著录。《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均题简名。佚。明沈璟《十孝记》传奇中有《王祥卧冰》一目。清胡文焕编《群音类选》有《王祥卧冰》。河北梆子、秦腔、蒲州梆子、莆仙戏、梨园戏有《王祥卧冰》。

原标题:《沁县金墓砖雕承传“二十四孝”(王潞伟)》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