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衡佳作 | 御海长城,古东亚之代表;湾区辅卫,弘人文之协同

2020-08-31 17:57
北京

原创 遗产五所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御海长城,古东亚之代表

湾区辅卫,弘人文之协同

——珠江口明清海防体系遗产价值预研究项目

● 申报所:遗产中心五所

● 项目地点:广东省

● 完成时间:2020年3月

01

何谓海防遗产?

在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也一直活跃着很多亲近海洋的力量,但直到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海疆治理体系才正式诞生。

海防最初用于抵抗倭寇,明初沿着海岸线设立了七大防区,即辽东、直隶、山东、南直隶(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防区。工事形态最初源自长城,由城池烽燧构成。随后,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航运技术达到历史高峰,火器技术突飞猛进,海外国家纷纷来到中国沿海开展贸易,海盗和走私暗潮涌动。明中期起,海疆管理和防御上升为国之大计,政府高度重视海防工事建设。随时间沉淀,海防设施星罗棋布,或独立于海岛之上,或筑于江河海口,或密布于海岸,各镇一方又互相呼应,构成了保卫疆域的“海上长城”。

图1 明代沿海卫所分布(自绘)

图2 清代海防布局重点区域(自绘)

02

珠江口区域海防遗产为何如此重要?

珠江口海防之重要,源自于它地处外向型经济活跃的珠三角中心地区,环卫着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广州。广州港对外贸易历史长逾两千年,明清时是中国最重要的对西欧通商口岸、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中外力量交汇的前沿,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珠江口海防发展到全国领先的水平。

图3 珠江口复杂的水文地理(《中国海洋地理》)

结合遗产的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等因素,本研究选出珠江口海防代表性遗产54处,参照国际筑垒与军事遗产委员会(ICOFORT)的标准分为3类:①海防军事工程30处,包含卫所城池、炮台;②配套设施遗存13处;③海防相关的遗存和史迹11处。

图4 遗产分布总图(自绘)

将珠江口与其他防区对比,更可见其重要。环渤海和江苏等北方防区偏重“以陆防海”,明末倭患平息后逐渐废弛,至鸦片战争后才大举推行海防近代化:环渤海修造大沽口炮台、旅顺、威海卫等军港,长江口建四道炮台防线,更多体现出近代海防的特征。

南方海上的躁动要远胜北方——有倭寇、海盗、走私、外商、郑成功旧部,海防成就也更加突出:福建以水师见长,浙江卫所众多。而广东与珠江口片区,近六百年来持续见证着倭寇、海盗、海外商人、殖民者往来,一直是海防战略的重点,历朝历代持续营建,留下了时间跨度最久、空间分布最密集、类型最为多样的防御工事。

图5 七大防区海防遗产对比示意图(自绘)

03

虽然鸦片战争失败

应如何认识珠江口海防遗产的价值?

今人得知珠江口明清海防,多由于鸦片战争虎门一战,但军事遗产价值是否能以战争成败一概论之?我们需参考ICOFORT对军事筑垒遗产的定义:其本质是在对抗中发挥保卫作用的一套功能性设施,和历史背景、军事制度、技术、环境、人文均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将珠江口海防遗产置于历史、军事、技术、环境、人文等背景之中,是认识其价值的必要条件。

一、明代的海防建设

历史背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广东为应对倭患建立起8卫25所城的海防格局,分东中西三路,珠江口是中路重心;卫、所同时是国家兵制“卫所制”的产物,兵士三分作战,七分屯田,成为很多偏远海疆地带开发的原点。

明中期,广东顺应嘉靖帝的兵制改革,又建了6个水寨豢养兵船。这一时期起珠江口海防在广东脱颖而出:防海盗的东莞所,防西方殖民者的虎门寨、香山寨,先后成为驻防重地。

图6 嘉靖年间珠江口左岸布防(《筹海图编》)

军事、技术

卫所防御构成一种“坚壁清野”的体系,能有效应对倭寇海贼的登陆战:在资源与交通要地建城池(卫所)扼守,倭盗来临时兵民撤入城内;卫所间设置烟墩作为辅助通讯的设施。

图7 所城形制示意与大鹏所城航拍(左图根据首都博物馆城墙和护城河示意图改绘、右图源自深圳要闻 李博/摄)

图8 烟墩的形制(左)与南山烟墩(右)(萧国健《关城与炮台》)

图9 卫所烟墩防御体系及大鹏所城体现的实例(自绘、基于卫片自绘)

二、清代的海防建设

历史背景

在清代,珠江口海防应对不同时期需求有过三次建设高峰:

康乾年间,一度限制南洋贸易,广东建炮台城垣禁海,10余处集中在珠江口;

嘉庆道光年间,给广州一口通商保驾护航,珠江口新建20多座炮台,其中最有名的是鸦片战争中英雄关天培营建的虎门炮台;

鸦片战争后,为抵御西方殖民,珠江口海防在洋务运动中经历了近代化改造,获赞曰,“各台所配之炮为各省所最多,炮之新式亦为各省之冠”。

图10 虎门口炮台群落(自绘)

图11 虎门炮台中设税馆管理对外贸易(《粤海关志》)

军事技术

这段历史在珠江口留下了跨越不同时期、汇集中外技术的炮台工事,在国内与世界上都十分罕见。

图12 珠江口地区清代炮台分布(自绘)

图13 清早期炮台代表,赤湾左炮台外观及平面(自摄、自绘)

图14 清中期炮台代表,崖门炮台外观及平面(网络、自绘)

图15 清晚期炮台代表:虎门上横档炮台和大角炮台炮位(左图广州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 研究员 黄利平先生提供,右图自摄)

三、港澳地区的海防建设

历史背景

香港在英占前是珠江口防区的一部分,清代几次海防建设中均有布防,管辖香港防务的大鹏水师营,在鸦片战争的前哨战九龙海战中立下首功,其水师右营即驻守在香港东涌所城;香港岛被割让后,清廷还在九龙建寨城、设副将,与英军对峙。

图16 1819年香港地图中海防(《关城与炮台》)

图17 香港东涌寨城(自摄) 图18香港九龙寨城现存遗址(自摄)

澳门的海防属于配合拱卫中国沿海的防线,虽由葡萄牙人建设,但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对澳门享有主权,设置了县丞衙门、海防同知专辖澳门事务,澳门的海防设施也严格依照中国政府规定、在中国政府监管下完成。明清时澳门还是远东最著名的铸炮基地,为中国引进红夷大炮提供了技术便利,林则徐巡阅澳门时,就曾学习铸炮技术改进珠江口防御。

可以说,港澳地区是构建整个珠江口海防局势中不容忽视的两支力量。

图19 17世纪澳门防御体系(澳门文化遗产厅卢可茵女士提供)

04

为什么珠江口的海防遗产具有世界遗产价值?

世界范围内,成体系的海防在文艺复兴时代广泛建立起来,随后300多年间被航海队伍带往世界各地。在浩荡的世界史中,中国海防,尤其是珠江口地区海防,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的项目通过选取世界同类遗产进行比较研究,来认定珠江口海防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除了历史与军事技术层面,遗产的环境与人文特点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图20 比较对象筛选过程(自绘)

历史背景方面对比

首先,与中国海防应对近六百年防御任务、持续演进的历程相比,欧洲与殖民地的海防建设主要集中在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16-18世纪:15世纪火炮技术成熟,出现炮船,16世纪炮舰性能提升,抵御火炮的新型防御工事“棱堡”开始推广,16、17世纪之交步兵数量猛增导致战术革命,又引发工事的改良。

图21 珠江口海防的时代与军事背景(自绘)

图22 欧洲、殖民地海防的时代与军事背景(自绘)

军事技术与布防环境方面对比

工事设计上,中国海防继承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陆防——用城池构成纵横联防的网络,互为掎角,在珠江口这种锁钥重重的地形中更加明显。兵家们依靠古代军事测绘技术、兵法的经验性知识甚至地理堪舆,在珠江口绵延200公里的山海间谋篇布局,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也非常罕见。

图23 珠江口(上)和虎门口的布防思路(下)

上图源自《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下图为自绘

欧洲在中世纪使用城堡防御,其体量和网络都远不及中国城池,但单体更加厚重与复杂。由城堡发展出的海防棱堡,更是被工程师打造成精巧的、功能性的战争机器:多角星形平面,多层平台和低厚的墙壁,炮位层层叠加,防御中几乎没有死角。

图24 城堡向棱堡体系转化

图片来源:

1. https://kids.britannica.com/kids/assembly/view/87410

2. http://www.wh.mo/gb/site/detail/21

3. http://theminiaturespage.com/boards/msg.mv?id=361649

海洋防御所处环境主要是港湾和海口,以一座大型堡垒占据最有利地形,配合以小型炮台工事,其纵横距离控制在几十公里。得益于工程学、地图科学、测绘学等近代科技的发展,棱堡布防有更充分的科技手段支撑,在世界各地都顽强地发挥了作用。

图25 欧洲与拉美的海防体系(法国沃邦工事布拉依-梅杜克要塞、威尼斯城防、古巴圣迭戈湾圣佩德罗德拉罗卡城堡、古巴哈瓦那防御系统。UNESCO网站)

军事制度方面对比

中国古代兵制在海防中有丰富的体现,以耕战结合的卫所制最具特色,是汉代军屯制度在明代的延续。尤其古代中国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珠江口海防是反映国家军事制度、举国防御体系的一个切口,曾由林则徐、张之洞等朝廷重臣督办。这与古罗马帝国的殖垦地制度、近代欧洲国家的常备军+雇佣军体制以及拉美的殖民地军队体制都有显著的区别。

图26 卫所制体系(根据网图自绘)

建筑与社会文化方面对比

再看建筑根植于社会文化的一面。中国的卫所炮台脱胎于“城”,背后是深厚的营造文化土壤,如城的形制兼顾《周礼·考工记》中遵循礼制和《管子》中因循自然两种营造传统,在海疆环境中延续,把风水象地的学说也搬了过来;建造使用的花岗岩、贝壳灰等是海疆当地材料,岭南著名的三合土技术,也是中国专长的夯土技术的一个地方分支。

所城最为独特,由于融合了军营和居民区,建筑呈现出潮汕、客家民居风格,祠庙官府、书院市集甚至城外田地一应俱全,功能完备。

图27 大鹏所城(左)和南头古城(右)建筑布局(《新安县志》)

欧洲本土的海防建筑主要受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借助古典时代的比例来展现理想、和谐的世界图景,棱堡如同一颗完美的晶体,便是文艺复兴审美的体现;新古典主义诞生于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18世纪,崇尚至高的世界秩序,这份以恢弘的人工构筑物规范自然的野心,也慷慨地灌注到了军事建筑之中。

殖民地海防建筑则体现了文化融合的成果。“殖民地风格”席卷新大陆,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特点,在海防领域还产生了专门的西属美洲军事建筑学派。

图28 欧洲海防遗产建筑(威尼斯共和国海防工程、沃邦工事。UNESCO网站)

图29 拉美殖民地海防建筑(哈瓦那城海防、巴拿马波多贝罗湾海防、卡塔赫纳海防堡垒。UNESCO网站)

相关历史事件方面对比

回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走私鸦片,发动战争,东方的农业文明大国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发生了历史性的碰撞。东亚农业文明的逐渐式微,也遥遥呼应着同时期欧洲各国崛起过程中相互征伐、以及非洲和拉美完全沦为殖民地的过程。不同文明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相遇中,无法避免地发生了冲突,但同时更应看到的,是中国在剧变后勇于革新、努力抗争的历史抉择。

05

结 语

最后,关于珠江口区域海防遗产我们要知道的是——

它紧随防御的需求演进,保卫中国海疆四百余年,也承担了脱节于世界的教训。

它是古代东亚海洋防御的代表之作,是几千年军事文化在海疆环境的延续。

它在广袤的地理环境间留下丰富、密集的遗产群落,为世界罕见。

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折射出我们国家的兵制、建筑文化和社会习俗。

它率先迎接了近代中国科技文化的革新,书写出和平与共同进步的意义。

今天世界又一次来到了大国角力、因贸易产生冲突的路口,也引发我们再次审视珠江口海防遗产的价值。历史上,海防曾是联系珠江口文脉和命运的枢纽,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又为这片几千年来活跃不减的地区的再次奋发,加入了许多传奇意味。

原标题:《同衡佳作 | 御海长城,古东亚之代表;湾区辅卫,弘人文之协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