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的《睡蓮池》,藝術家的最終歸宿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Dec 25, 2020

--

之前談過莫內(Monet)的前中期畫作,由〈印象日出〉到《乾草堆》系列,一生追逐大自然的景色,試圖描繪出水、光影、空氣等虛無的真實。

1883年,43歲的莫內放下喪妻之痛,與第二任太太搬到巴黎郊區的一個寧靜小鎮,吉維尼(Giverny)。莫內買地建造他的私人花園,成就了晚年經典系列畫作《睡蓮池》題材的發源地。

莫內親自規劃景觀植栽,引水入園,造橋鋪路,從追逐自然到自造風景,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景觀,心中的桃花源,從花園到水池,他醉心於花與水之間。

莫內對花園內的一花一草都極其講究,配合不同時間的陽光,分配同色系的花圃位置,為求將色彩的效果發揮到最大限度,讓光線和色彩互動,引發最完美的顏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妨說,莫內是在收集宇宙的光線,在捕捉世界的陰影,於一沙一葉看見所有。

睡蓮,本來只是美麗的錯誤。莫內純粹為了樂趣種植,沒有打算入畫,當他種下第一棵睡蓮,彷彿重新發現了美。他馬上執筆繪畫睡蓮,從此,幾乎沒有繪畫其他的題材。

莫內的《睡蓮池》諸作,常見的天空消失了,空氣、山林、大海不再是描繪的對象,不再是沈浸在陽光、雲霧等天氣之中。

細觀畫作,我們只看見物體呈現的柔焦景致,輪廓模糊,色彩不再服從自然,充滿想像力和夢幻的創造。莫內晚年藉由睡蓮池的生態,反映內心變化,對睡蓮的勾勒達至抽象,表達了其複雜的情感。

更後的日子,莫內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大受打擊;第二任妻子、兩個兒子接連過世,人間悲劇。桃花源,只剰下一個飽受戰爭折磨,患上白內障的老人,疾病與戰爭,那些陰影皆潛藏睡蓮池之中。

在部分作品中,於睡蓮的幾步之遙,垂柳的陰森,可視作為莫內的自畫像。本來的夢幻扭曲成血染醜惡,與現實疏遠,更加唯心而排拒他人,更加抽象詭譎而難以理解。莫內筆下日本橋流着的血,都是命喪沙場士兵的命。

莫內本擅長分辨顏色,獨創出「色彩分割法」,名留青史。晚年視力不佳,反為他帶來嶄新的藝術視野,世界的混濁不清,花園越顯得超凡脫俗,鮮花如幽魂般搖曳生姿,水帶著詭異的氣息。

如若大家喜歡莫內,《睡蓮池》系列不能錯過。巴黎橘園美術館 (Musée de l’Orangerie),其展廳擺放數幅高2米,長6至17米的睡蓮池,是莫奈80歲所創作極具震懾力的美景。試想像,被莫內的睡蓮池360度圍繞,到底是多美妙的經驗?

--

--

戈登探長
德尼思化雜誌社

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刊登於《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LINE TODAY》等|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