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066/141016 (78%)
Visitors : 46385640      Online Users : 10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098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0981


    Title: 如何叛逃張愛玲--朱天文與胡蘭成的文學關係
    Separate the world of Chang, Eileen -- literature relations between Zhu,Tien-wen and Hu,Lan-cheng.
    Authors: 羅郁玫
    Lo, Yu Mei
    Contributors: 陳芳明
    Chen, Fang Ming
    羅郁玫
    Lo, Yu Mei
    Keywords: 朱天文
    張愛玲
    胡蘭成
    三三集刊
    Zhu,Tien-Wen
    Chang,Eileen
    Hu,Lan-Cheng
    Date: 2006
    Issue Date: 2011-09-29 18:21:16 (UTC+8)
    Abstract: 朱天文由於家學淵源,很早即接觸了父親口中所說的好的作品-張愛玲的文本,而張愛玲的才氣與華麗的文字很讓朱天文著迷,而朱天文早期的作品的確是深受張愛玲的影響,然而,學者將張愛玲的文學地位抬至極高,且整理出受到張愛玲所影響的作家名單,當然,朱天文亦名列其中。本章主要是整理出所謂「張派」的研究名單,究竟是何種文風特色的作家作品被列名,主要的論者有哪些?他們又是持何種觀點呢?而回到朱天文早期的創作文本,張愛玲是否真的對朱天文造成莫大的影響?面對張愛玲,朱天文又有何種看法以及觀感,這對於其文學實踐又產生了什麼作用呢?
    真要談朱天文,就得從三三時期開始說起,從創辦、集刊名稱、體例,以及週遭活動開始觀察,胡蘭成的文章思想以及啟蒙又對其產生如何的影響。
    在黃錦樹評論朱天文的文章當中,點出《荒人手記》是對胡蘭成的致意,並引用胡蘭成〈來寫朱天文〉文中的比喻,將朱天文與日本祭祀的巫女相比併,究竟朱天文在文學創作上呈現何種特色呢?本文將回歸朱天文的創作文本,並藉由審視黃錦樹與王德威的說法,並且參考張瑞芬的研究,探討朱究竟是向張愛玲致意或是向胡蘭成靠攏?並且透過「巫」的意象觀察朱天文的書寫以何姿態展現,以及為什麼要以「巫」的姿態書寫。
    本文從朱天文的三三時期開始耙梳,觀察朱天文的文章從早期張愛玲的影響與胡蘭成的文學淵源,乃至最後成功叛逃張派作品,自成天文風格的文學創作,看這位臺灣當代重要的小說家是如何以文字煉金術士的功夫奢靡地實踐文學這華麗的修行。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 專著
    三三集刊
    《蝴蝶記》(三三集刊第一輯),台北:皇冠,1977。
    《嶺上雁字》(三三集刊第二輯),台北:皇冠,1977。
    《我達達的馬蹄》(三三集刊第三輯),台北:皇冠,1977。
    《守著陽光守著你》(三三集刊第四輯),台北:皇冠,1977。
    《客舍青青》(三三集刊第五輯),台北:皇冠,1977。
    《一日浪》(三三集刊第六輯),台北:皇冠,1977。
    《盧笑》(三三集刊第七輯),台北:皇冠,1977。
    《劍門》(三三集刊第八輯),台北:皇冠,1977。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5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年5月。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彭瑞金:《歷史迷路文學引渡》,台北:富春文化事業,2000年10月。
    彭瑞金:《文學隨筆》,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86年5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生死場》(三三集刊第十七輯),台北:皇冠,1978。
    -。《倉皇島嶼》。台北:遠流,1996。
    彭歌等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青溪新文藝協會,1977年11月。
    二、 期刊論文
    朱西甯 〈尋求一道軌跡—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序〉,《幼獅文藝》,第212期,1971年8月。
    朱西甯 〈回歸熱〉,《幼獅文藝》,第241期,1974年1月。
    朱西甯 〈學則不固矣〉,《幼獅文藝》,第245期,1974年5月。
    向 陽 〈要大地,也要香火—對三十年來文學發展的省思〉,《康莊有待》,台北:東大,198 5年5月初版。
    何懷碩 〈平心看「文學方向論戰」〉,收於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五文學評論,台北:聯經,1981年12月初版。
    呂正惠 〈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5月初版。
    呂正惠 〈戰後台灣知識分子與台灣文學〉,《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
    年4月初版。
    -。《人間凝視》。台北:遠流,1996。
    《水勢》(三三集刊第十八輯),台北:皇冠,1979。
    呂正惠 〈七、八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
    九歌,1995年4月初版。
    呂正惠,〈七、八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政治、社會及思想背景的探討〉,
    收入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金文京 〈胡蘭成對臺灣文學之影響及其與日本近代文藝思想之關係〉,《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何寄澎主編,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0年。
    施 淑 〈現代的鄉土〉,《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初版。
    南方朔 〈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夏潮》,第四卷第二、四、五、六期第五卷第一期,1978年2–7月。
    唐文標 〈詩的沒落—臺港新詩的歷史批判〉,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
    遠景,1976年7月初版。
    -。《Café Monday》。台北:聯合文學,1997。
    袁瓊瓊 〈天文種種〉,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序),台北:遠流,1989年9月。
    《在中國》(三三集刊第十九輯),台北:皇冠,1979。
    袁哲生整理 〈小說的空間—「認識台灣的另類方法」座談會精華〉,《自由時報》副刊
    ,1997年8月9日。
    馬國明 〈班雅明的歷史革命〉,《班雅明》,台北:東大圖書,1998年9月初版。
    莊宜文 〈眷村文學中反映的眷村現象〉,收錄於中大現代文學教研室出版之《台灣文學論集》第一輯。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國文天地》13:9,1998/1。
    尉天聰 〈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幔幕掩飾不了污垢〉,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
    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尉天聰 〈對個人主義文藝的考察—站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在我們的時代》。台北:大田,1997。
    陳映真 〈文學來自社會反應社會〉,收於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陳映真 〈鄉土文學的盲點〉,收於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有女同車》(三三集刊第二十輯),台北:皇冠,1979。
    ,1980年10月初版。
    陳鼓應 〈七0年代以來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中報月刊》,第二十八–三十期
    ,1982年5–7月。
    陳光興 〈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17期,1994年7月。
    陳眧瑛 〈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
    ,1995年2月。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
    陳光興 〈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藉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
    張大春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序),台北:遠流,1992年初版。
    張茂桂 〈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初版。
    《少年十五二十時》(三三集刊第二十一輯),台北:皇冠,1979。
    張茂桂.吳忻怡 〈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初稿於1999年第三屆哈佛大學東亞中心台灣海峽兩岸民主研討會提出。
    張誦聖 〈袁瓊瓊與八0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外文學》第23卷第8期,1995年。
    葉石濤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收於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錄於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
    黃錦樹 〈神姖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收於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10月初版。
    黃錦樹 〈世俗的救贖或超越之路:論張派作家胡蘭成〉,輔仁大學「第四屆文學與宗教國際會議:當代文學中的靈光」論文,2001年11月23–24。
    -。《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大田,1998。
    黃錦樹 〈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14(April 2002):87-109。
    楊照〈楊照:把這塊土地上的事實搞清楚〉《新新聞週刊》1992/4/12。
    楊 照 〈發現「中國」—台灣的七0年代〉,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年12月初版。
    楊 照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年12月。
    《桃花渡》(三三集刊第二十二輯),台北:皇冠,1979。
    楊 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
    ,1998年4月初版。
    楊澤vs楊照 〈在七0與九0年代之間〉,收於楊澤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年11月初版。
    趙 剛 〈權、妒恨、先鋒隊:體檢族群民族主義的認同政治〉,《告別妒恨》,台北:台
    北社會研究雜誌社,1998年初版。
    仙枝。《好天氣誰給題名》。台北:三三書坊,1979。
    趙 剛 〈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告別妒恨》,台北:台北社會
    研究雜誌社,1998年初版。
    齊邦媛 〈眷村文學〉,《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10月初版。
    鄭鴻生 〈變生肘腋—民族主義論戰突起〉,《青春之歌》,台北:聯經,2001年12月初版。
    蕭阿勤 〈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10月。
    《昆明的四月風暴》(三三集刊第二十三輯),台北:皇冠,1979。
    謝材俊 〈昨日的雪而今何在〉,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年12月初版。
    謝材俊 〈這一代〉,勞倫斯‧卜洛克《麥田賊手》(導讀),台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簡瑛瑛 〈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十期,1990年。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困境〉,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丁亞民。《青青河畔草》。臺北 :皇冠,1978。
    三、 學位論文
    李祖琛:《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極其餘波》,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翁慧文:《文學與政治—七0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大社會碩士論文,1994。
    何永慶:《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雲的小孩》(三三集刊第二十四輯),台北:皇冠,1979。
    王若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一九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型構》,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洪儀貞:《三0年代和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1996。
    張金牆:《台灣文藝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邊城兒》。台北 : 三三書坊, 1981。
    楊曉琪:《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暨大中文所碩論,2002。
    吳婉茹:《八0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鐘鼓三年》(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台北:皇冠,1980。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白雲謠》。台北:三三書坊, 1981。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3年。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2年。
    張志維:《閱讀符號之身:《S/Ζ》與《荒人手記》的體象/文象/性象》,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1年。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象 (1949-199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政源:《家太遠了----朱西甯懷鄉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國偉:《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看戲去也》(三三集刊第二十六輯),台北:三三,1980。
    江衍宜:《「細述」衷情----朱西甯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落江前的手勢》(三三集刊第九輯),台北:皇冠,1978。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莊文福:《大陸旅台作家懷鄉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象(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九年)》,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吳明倫:《楊照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2003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何永慶:《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吳沂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年1月。
    《補天遺石》(三三集刊第二十七輯),台北:三三,1980。
    盧非易。《日光男孩》。台北: 三三書坊, 1984。
    周永芳:《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柴雅珍:《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朱嘉雯:《「接受」觀點下的戰後臺灣作家與《紅樓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戰太平》(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台北:三三,1981。
    《中國站起》,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1月。
    胡蘭成。《山河歲月》。1954。台北:遠流,1990。
    -。《今生今世》。1959。
    -。《今日何日兮》。1981。台北:遠流,1990。
    馬叔禮。《文明之劍》。台北:三三書坊,1979。
    -。《中國文學史話》。1980。台北:遠流,1991。
    -。《中國的禮樂風景》。台北:遠流,1991。
    -。《禪是一枝花》。台北:遠流,1991。
    -。《建國新書》。台北:遠流,1991。
    -。《革命要詩與學問》。台北:遠流,1991。
    -。《閒愁萬種》。台北:遠流,1991。
    -。《戰難和亦不易》(1940)台北:遠景,2001。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文化,1994。
    -。《三姊妹》。台北:皇冠,1996。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
    -。《火車乘著天涯來》。台北:大地,1985。
    -。《古都》。台北:麥田,2000。
    -。《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1。
    -。《擊壤歌》。台北:聯合文學,2001。
    -。《時移事往》。台北:聯合文學,2001。
    -。《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
    -。《二十二歲以前》。台北:聯合文學,2001。
    -。《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
    -。《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聯合文學,2001。
    -。《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聯合文學,2001。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1977 。
    王家祥。《打領帶的貓》。台北:遠流,1989。
    -。《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1。
    -。《最想念的季節》。(1984)台北:遠流,1989。
    -。《炎夏之都》。(1987)台北:遠流,1989。
    -。《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0。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台北:遠流,1991。
    -。《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
    -。《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
    -。《戀戀風塵》(1987)台北:遠流,1989。
    -。《悲情城市》。台北:遠流,1989。
    -。《戲夢人生》。台北:麥田,1993。
    劉大任。《浮游群落》(1985)。台北:遠流,1990。
    -。《好男好女》。台北,麥田,1995。
    朱西甯。《鐵漿》(1963)。台北:遠流,1989。
    -。《狼》(1963)。台北:遠流1994。
    -。《破曉時分》(1967)。台北:遠流,1994。
    -。《貓》(1966)。台北:三三書坊,1990。
    -。《旱魃》(1970)。台北:三三書坊/遠流出版公司,1991。
    -。《冶金者》(1970)。台北:三三書坊,1986。
    -。《現在幾點鐘》。台北:阿波羅出版社,1971。
    -。《畫夢記》(1970)。台北:三三書坊/遠流,1990。
    -。《非禮記》。台北:皇冠,1973。
    黃建興。《東遊記》。台北:三三書坊,1981。
    -。《蛇》。台北:大地,1974。
    -《朱西甯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
    -。《春城無處不飛花》(1976)。台北:遠流,1989。
    -。《將軍與我》。台北:洪範,1976。
    -。《春風不相識》。台北:皇冠,1976。
    -。《八二三注》(上、下)。台北:三三書坊,1979。
    -。《獵狐記》(1979)。台北:三三書坊,1984。
    -。《將軍令》(1980)。台北:遠流,1994。
    -。《海燕》。台北:華岡,1980。
    -。《七對怨偶》。台北:道聲出版社,1983。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1987。
    -。《熊》。台北:皇冠,1984。
    -。《牛郎星宿》。台北:三三書坊,1984。
    -《茶鄉》。台北:三三書坊,1984。
    -。《黃粱夢》。台北:三三書坊,1987。
    -。《新墳》。香港:文藝風出版社,1987。
    -。《朱西甯小說精品》。台北:駱駝出版社,1999。
    -。《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2002。
    -。《朱西甯隨筆》。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
    -。《曲理篇》。台中:慧龍文化,1978。
    -。《日月長新花長生》。台北:皇冠,1978。
    張北海。《美國郵簡》。台北:遠流,1990。
    -。《微言篇》。台北:三三書坊,1981。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痞子島嶼荒謬記事》。台北:前衛,1995。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迷路的詩》。台北:聯合文學,1996。
    鍾曉陽。(1981)1992。《停車暫借問》。臺北:遠流。
    —。(1983)1991。《流年》。臺北:洪範。
    《種火行動》(三三集刊第十輯),台北:皇冠,1978。
    —。(1983)1994。《細說》。臺北:遠流。
    —。1986。《愛妻》。臺北:洪範。
    —。(1986)1992。《哀歌》。臺北:遠流。
    —。1992。《燃燒之後》。臺北:麥田。
    —。1996。《遺恨傳奇》。臺北:麥田。
    蕭麗紅。1981。《千江有水千江月》。臺北:聯經。
    —。(1977)1992。《桂花巷》。臺北:聯經。
    林俊穎。1990。《大暑》。臺北:三三。
    —。1994。《是誰在唱歌》。臺北:麥田。
    —。1997。《日出在遠方》。臺北:遠流。
    《衣缽》(三三集刊第十一輯),台北:皇冠,1978。
    —。1997。《焚燒創世紀》。臺北:遠流。
    -。2000。《愛人五衰》。臺北:千禧國際文化。
    -。2003。《夏夜微笑》。臺北:麥田。
    -。2004。《玫瑰阿修羅》。臺北:印刻。
    林裕翼。1992。〈逼視人生〉。亞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三屆小說獎作品集》。臺北:聯經。
    —。1992。〈我愛張愛玲〉。《我愛張愛玲》。臺北:聯合文學。
    —。1996。《今生已惘然》。臺北:皇冠。
    蔣曉雲。1977。《隨緣》。臺北:皇冠。
    —。1980。《姻緣路》。臺北:聯經。
    王德威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採薇歌》(三三集刊第十二輯),台北:皇冠,1978。
    王岳川編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朱雙一 《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初版。
    呂正惠 《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評論選》,台北:業強,1991∕6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文苑,1988
    林燿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1993
    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6年2月初版。
    若林政丈、松永正義 《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台灣》,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年6月。
    《北方有佳人》(三三集刊第十三輯),台北:皇冠,1978。
    苦苓 《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孟樊、林燿德編 《世紀末偏航—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學出版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洪三雄 《烽火 杜鵑城—七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9月初版。
    陳義芝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當代文學論集》台北:秀威,2007年4月。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4月。
    張瑞芬《狩獵月光》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4月。
    張寶琴等編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張誦聖 《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彭品光編 《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年11月10日。
    《女兒家》(三三集刊第十四輯),台北:皇冠,1978。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初版。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初版。
    游勝冠 《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
    詹宏志 《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1986年1月初版。
    詹明信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2月初版。
    楊照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月4月初版。
    楊澤主編 《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楊澤主編 《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楊澤主編 《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楊澤主編 《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日出西山雨》(三三集刊第十五輯),台北:皇冠,1978。
    楊澤主編 《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廖咸浩 《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 《當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鄭鴻生 《青春之歌》,台北:聯經,2001年12月初版。
    盧建榮 《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
    龔鵬程編 《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4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8月)。
    《七月流火》(三三集刊第十六輯),台北:皇冠,1978。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4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17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01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7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