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用台語圖解黑鮪魚!從頭到尾,老饕口中最美味的部分是哪裡?

下回來去吃鮪魚,已經足以跟老闆打賭:鮪魚這裡台語怎麼說,那裡台語怎麼唸了! 下回來去吃鮪魚,已經足以跟老闆打賭:鮪魚這裡台語怎麼說,那裡台語怎麼唸了! 圖片來源:魚夫繪

台灣有兩大鮪魚捕獲港,南有屏東東港北有宜蘭蘇澳。我的故鄉在林邊,東港就是隔壁庄,所以母親就常能買到「尾節仔」(尾肉,bué-tsat-á)切箍(環切,tshiat-Khoo)的部份回來油煎,雖然是尾肉,但也油脂豐富且魚肉無刺,美味不可言喻!

鮪魚的台語是「串仔」(tshǹg-á),是對鮪魚的通稱,不過在東港一帶指的大都是黃鰭鮪魚,體長1~2公尺,肉質鮮紅,早期都外銷到日本去做刺身,在地人自然能撿到諸如尾巴的部份;如果是大型的北方黑鮪,體長可達3公尺,由於其膚色暗沈黝黑,且體大如甕,所以呼之為「烏甕串」(oo-àng-tshǹg)。不過串這個字是哪來的?語源至今不明。

鮪魚是日本人很重要的食物之一,按水產專家莊健隆博士的說法,約1,200多年前,日本人便已開始捕食,漢字寫為鮪,讀成「マグロ」(maguro ),和中國人所謂的「金槍魚」是異字同義。

鮪魚的「鮪」可讀成「偉」或「燴」,不過這是台灣人借日本漢字而用華語讀出來的。有趣的是台灣人去吃鮪魚,不會用台語說我去吃串仔或烏甕串,而是說我去吃「toro」(トロ)。「トロ」指的是魚腹,只有台灣人才聽得懂您是去享用了鮪魚,但中國人、日本人攏總聽嘸啦,至於美國人嘛,他們說「Tuna」!

日本紀州黑潮市場分切鮪魚。圖片來源:魚夫攝。

庖丁解「魚」:鮪魚的台語部位大解析

鮪魚的料理,在台灣也漸出現職人了。2008年,我曾到過日本紀州黑潮市場參觀處理生鮮鮪魚,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國後更進一步觀察,發現在台灣這功夫一點也不輸給「庖丁解牛」,而且早已形成一套台語部位的術語。我把各部位盡量用台語及其拼音寫出來,讀者可按圖索驥,了解本文所描述的所在。

仔細端詳師傅的刀法,是先去鰭、去尾,去魚皮等魚體突出物,去魚皮後便看到魚背皮下脂肪的「皮油」(phuê-iû),這層在「刺身」(tshiah-sin)之外,顏色較淺,油脂含量較高。然後處理頭部,先在魚嘴上方一刀切入,不可傷及魚頭頂上的「頭擴仔肉」(thâu-khok-á-bah,頭殻肉、頭丁)和「肉頭仔」(bah-thâu-á,頭肉、腦天)等,技術要上乘,且要有耐性。

再來將魚臉的「喙䫌肉」(thui-phé-bah,臉頰肉、腮幫肉)先取下,留待最後處理。掀開臉頰後去魚腮(hî-tshi),那麼魚下巴的「琵琶骨」(pî-pê-kut)便會露出,先取置一旁;再來處理「三角仔」(sann-kak-á),又稱「相敆仔」(sann-kak-á),乃魚腮與魚腹相遇的三角帶,油花有如霜降牛肉的部位,像大理石花紋般美麗,也是整條鮪魚最貴的部份,華語又稱金三角、三角腹肉或三角油。

再來處理頭部頂上頭擴仔肉、肉頭仔的魚皮,露出有紋路的魚肉來。將魚翻身,魚肚朝上、魚背朝下放在木座放上,此時只剩魚身,於是先從腹部由頭往下,一刀剖開,再讓魚身側躺,沿魚身中央線縱切魚背和魚腹,如此左右分切成四大塊,每一大塊都先置放在各自的平台上,每大塊均和中央的魚骨剥離。至此大都使用圓扁型大肚魚刀,到平台上開始處理四大塊魚肉時,則拿日本長條型魚刀、柳葉刀交互使用。

沿三角仔往魚尾數去,其後為「肚頭」(tóo-thâu,上腹肉),即是日語的「大トロ」(ootoro);再其次為半油半瘦的「中肚」(tiong-tóo),即中腹,日語稱為「中トロ」( chu-toro);「肚尾」(tóo-bué)或稱「下肚」(ē-tóo)是指魚體尾腹段,油脂無中腹飽滿,日語稱「十トロ」(ju-Toro)。不過一般中腹、下腹不是太涇渭分明,通常一起稱中腹。

「赤身」(tshiah-sin)是借日語漢字的台語唸法,日語原音為akami,分佈在前背段、中背段、後背段及尾腹段,這部分魚肉最為結實,油脂也少,價格相對便宜。常見到赤身料理方式是握壽司或鐵火捲,有些則切成生魚片。

鮪魚尾鰭又稱為「テール」,係日式英文「tail」,台語為「尾尖仔」(bué-tsiam-á),即是整條尾魚最尾端的部份,而位在其前端者則稱「大尾肉」(tuā-bué-bah),因為富含膠質,所以有業者用華語稱這部份為「美人膠」。

在大尾肉之前,還有塊「尾肉」(bué-bah)或「尾節仔」(bué-tsat-á),即尾肉、尾節肉,常見香煎或醬燒。

鮪魚各部位,這樣料理最對味

事實上,料理鮪魚最複雜的部份是在頭部。先從下頦(ē-hâi,下巴)也就是琵琶骨說起,其型如雞腿,也有人形容是鮪魚的「領帶」,肉質彈牙但腥味重,所以較常用紅燒或椒麻掩蓋其氣味。「魚喉」(hî-âu)也有人叫「雞腿」(ke-thuí),為琵琶骨前延伸至魚頭底部的喉頭肉。喉頭是形容,可沒有咽喉的功用。分切時,這部分通常被骨肉分離開來,宛如帶肉的雞腿,一尾兩支。

食鮪魚的眼睛部份,以清蒸最佳,食前必須先將洗眼球與眼窩肉等洗乾淨,台語稱「目筋」(ba̍k-kin),據說還真能吃眼補眼呢!

鮪魚頭丁或曰頭殻肉、額頭肉,範圍大概是頭頂到前額的一部份,台語稱「頭擴仔肉」(thâu-khok-á-bah),以煮味噌湯最對味。「腦天」則是鮪魚魚頭最頂端的「肉頭仔」(bah-thâu-á),只佔整條魚重量的0.5%左右,是黑鮪魚全身上下脂肪最多的位置,也是老饕的最愛,乾煎七分熟最美味。

另有魚心(hî-sim)和魚胃。魚胃台語發音為(hî-tōo),而真魚肚則為hî-tóo,兩者發音相近,重音不同。這些市面上很少見,大部份會在漁船或祭拜神明時用掉,不拜神的話可以汆湯,羼入適當的辛香與醬汁大火快炒,口感絕佳。

當然,公的黑鮪魚也有「烏甕串鰾」(oo-àng-tshǹg-piō);母的則有​​「烏甕串卵」(oo-àng-tshǹg-nn̄g),但市場鮮上鮮之見也,吃到如此透徹的老饕,我還未曾見過。

戲法人人會變,極富創意的大廚當然會暗藏幾招私房鮪魚吃法,比如也會利用「龍骨」(liông-kut)或稱「中骨」(tiong-kut)來食「龍骨髓」(liông-kut-tshué),大抵龍骨後段比前段多,亦可將剝下來的龍骨旁的碎肉佐以蔥花做成軍艦壽司,也是一絕。

我這張圖當然不盡完善,當然還有很多部位要再研究台語說法。不過起個頭,下回來去吃鮪魚,已經足以跟老闆打賭:鮪魚這裡台語怎麼說,那裡台語怎麼唸了!


影片分享:

作家李昂帶路大阿榮坊風味海鮮,黑鮪魚全吃!

瀏覽次數:9376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台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漫畫家、自由作家,曾任職於各大平面媒體、電台及電視台總監等,又曾為動畫公司老闆,開創3D動畫之先鋒,如今創辦網路電視台,架設文創平台。現居台南,追求「慢活」生涯,潛心教學、創作與繪畫,冷眼看世界,熱情愛台灣。魚夫粉絲專頁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台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漫畫家、自由作家,曾任職於各大平面媒體、電台及電視台總監等,又曾為動畫公司老闆,開創3D動畫之先鋒,如今創辦網路電視台,架設文創平台。現居台南,追求「慢活」生涯,潛心教學、創作與繪畫,冷眼看世界,熱情愛台灣。魚夫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