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你不知道的印尼神油──白千層

印尼白樹油與虎標萬金油配方中,都含有白千層的精油。白千層是台灣常見的樹木,也是我們跟東南亞之間奇妙且特殊的連結。 印尼白樹油與虎標萬金油配方中,都含有白千層的精油。白千層是台灣常見的樹木,也是我們跟東南亞之間奇妙且特殊的連結。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印尼居家常備用藥「正庄鷹標白樹油」,不管是蚊子咬、頭痛、肚子痛都可以擦用,還可以防蚊,因此有「印尼神油」的封號。它在印尼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我們台灣常用的虎標萬金油一樣。而且兩者不但功用差不多,氣味聞起來也很相近,我好奇查了查萬金油的配方,赫然發現兩種商品其實都含有相同的成分──白千層精油。

白千層是台灣常見的樹木,不只是在公園、校園當作景觀植物,路邊作為行道樹,海邊也常栽培白千層作為防風林。不過,它並不是台灣原生樹種。而是來自南半球大洋洲。日治時期多次從海外引進,1896年到1898年之間大規模植物引種名單中,白千層便名列其間。而後,台灣近代農業教育的先驅藤根吉春與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也都曾自東南亞引進這種樹。

除了一般栽培供觀賞以及提煉精油,白千層也是多用途植物。樹材堅硬、耐腐朽,可以蓋木屋或造船;樹皮覆蓋在傳統房屋外,可以防水;果實、花朵、葉片,還能夠泡茶或做香料使用。當然,它的精油具有止痛、殺菌、防蟲的功效,自古以來就是印尼與澳洲重要的藥用植物。在當地差不多跟我們的樟樹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白千層是台灣各地常見的景觀樹種。

耐旱、耐潮濕:白千層樹又稱脫皮樹

白千層樹如其名,灰白色厚厚的樹皮,容易層層剝落,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又有脫皮樹、千層皮之稱。英文也稱它為「白紙皮」(white paperbark)。而它的葉片厚而細,乍看之下與台灣低海拔常見的相思樹假葉有幾分相似,加上是日治時期引進,而有「日本相思」這樣的稱呼。觀察其花序,猶如瓶刷一般,所以又有個別名「白瓶刷子樹」。而印尼當地稱之為「Kayu putih」,正是白千層精油名稱「Cajuput」的由來。

白千層的花序如刷子一般,所以又稱為白瓶刷子樹。

德國植物學家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f或Georgius Everhardus Rumphius)所撰寫的名作《安汶島植物》,應該是西方國家首次記錄白千層,書中它被稱為Arbor alba,意思是「白樹」。1762年植物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é)於《自然系統》書中將白千層放在香桃木屬,正式命名為Myrtus leucadendra。不過,林奈很快就發現白千層有別於其他桃金孃科植物,於是1767年便以白千層作為模式種,命名了「白千層屬」,並重新將白千層命名為Melaleuca leucadendra

屬名Melaleuca來自兩個古希臘字:μέλας(mélas)代表黑暗或黑色,而λευκός(leukós)則是白色或淺色的意思。一般相信這是因為郎弗安斯採集的第一份標本,白色樹皮上有被燒焦的痕跡。種小名leucadendra也是來自兩個古希臘字,意為白色的λευκός(leukós)與樹木δένδρον(déndron)。

白千層的樹皮灰白,容易層層脫落。

從白千層的形態,我們多半會判斷它跟澳洲常見的桉樹一樣是火災適存物種。它的葉片細長而厚,是為了適應乾旱的氣候,減少水分蒸散;厚厚的樹皮與全株富含精油,是為了讓自己在森林大火中可以存活下來。因為這些既定印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它有所誤解,從來不認為它是會出現在雨林裡的植物。直到注意到印尼使用的白樹油,才顛覆了我對它的認識。

原來,白千層不只耐旱,也非常耐潮濕。它生活範圍相當廣,從乾旱的西澳到潮濕的東澳都可以見到,甚至摩鹿加與新幾內亞,也都是白千層的自然分布地,所以郎弗安斯才有機會在印尼安汶島採集到它。白千層生育地包含海岸林、紅樹林、河岸林,甚至熱帶雨林內的沼澤溼地。植株直接浸泡在水中都能存活,是一種耐旱、卻也耐淹水的植物。

印尼居家常備用藥正庄鷹標白樹油有功效多樣,因此有印尼神油的美稱。

台灣萬金油,與東南亞的奇妙關連

除了來自印尼的白樹油讓我對白千層改觀、重新了解它的生態,也連帶發現我們常用的萬金油,與東南亞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相傳萬金油最初是一位從福建到緬甸仰光討生活、創辦了永安堂的中草藥師胡子欽於1870年代所研製。1908年胡子欽逝世,其子胡文虎、胡文豹繼承父業,到中國、日本、泰國考察中西藥生產與經營後,回到仰光研製萬金油等成藥。20世紀初,萬金油逐漸暢銷於緬甸、星馬與華南各地,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備用藥,胡氏兄弟也因此致富。1930年代,大稻埕永樂町迪化街乾元參藥行正式代理,萬金油開始在台銷售,逐漸成為我們熟悉的常備用藥。當時促銷的方式十分特殊,只要買一瓶萬金油,就可以到永樂戲院看電影呢!

胡文虎發跡之後,持續擴張事業版圖,不但先後將永安堂總行遷移至當時同屬英國殖民的新加坡、香港,還在緬甸、新加坡、廣東、廈門各地創辦《仰光日報》、《星洲日報》、《星華日報》、《星光日報》。他熱中於慈善事業,捐助過多所大學、中學,也創辦了許多學校、醫院。經商所賺取的報酬,超過一半都用來回饋社會。

回顧虎標萬金油開發的過程,雖然無從得知白千層精油是在哪一個階段才被加入到配方當中,但是我由衷相信,如果胡氏父子不是在東南亞發跡,或許就不會使用到白千層精油了!

萬金油也好、白千層也罷,都是在我們日常中熟悉的風景,也是我們跟東南亞之間奇妙且特殊的連結。以後使用各種生活用品,不妨多看一下它的成份,搜尋一下品牌的故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瀏覽次數:1084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喜歡熱帶雨林,觀察雨林植物的生態,也對各國日常使用的植物有莫大興趣。從植物應用方式的差異辨別使用者所屬的國家或民族;也從植物連結世界各地的歷史與文化。曾獲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等著作獎項。致力於搜集考證全台熱帶植物的足跡,擅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植物與台灣歷史文化的關聯,以及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連結。著作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喜歡熱帶雨林,觀察雨林植物的生態,也對各國日常使用的植物有莫大興趣。從植物應用方式的差異辨別使用者所屬的國家或民族;也從植物連結世界各地的歷史與文化。曾獲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等著作獎項。致力於搜集考證全台熱帶植物的足跡,擅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植物與台灣歷史文化的關聯,以及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連結。著作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