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林懷民

林懷民先生,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出生於嘉義新港世家。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與散文,頗得好評,文學界形容他「具有可怕的才華」,又說「雖未成年,但作品分量,卻足以跟許多前輩分庭抗禮」。大學就讀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先赴密蘇里新聞學院深造,後蒙保羅‧安格爾與聶華苓之邀轉學愛荷華大學之作家工作坊,專攻文學與創作,並取得碩士學位。這段求學時間不但生活充實,並且可以說是林懷民先生一生的轉捩點。他一邊專攻文學,可是他也很明白,他一生的志業是在舞蹈。原來五歲那年他看了電影<紅菱豔>,愛上片中的舞蹈,據說前後看了七、八遍。十四歲那年,美國的荷西‧李蒙舞團來台公演,林懷民深受舞蹈表現力之豐富所震撼,從此立下心願要成為一個現代舞者。可是嚴格說來,他真正踏出的第一個舞步則要等到了愛荷華之後。他正式上了舞蹈課,並編了第一支舞<夢蝶>,並立志要發展「中國人的現代舞」。畢業之後他又去了紐約,親炙瑪莎‧葛蘭姆與模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的啟蒙,奠定了他日後深厚藝術的基礎。

一九七三年,他創辦雲門舞集,可以說帶動了台灣現代舞蹈、甚至其他表演藝術的發展。在這二十幾年雲門在林懷民的帶領下,公演場次超過一千,自編的舞目超過六十多齣,其中尤為人津津樂道,讚賞不已的作品包括<寒食>、<白蛇傳>、<薪傳>、<廖添丁>、<紅樓夢>、<夢土>、<春之祭禮>、<小鼓手>、<我的鄉愁,我的歌>、<明牌與換裝>、<射日>、<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等。這些作品活生生把中國人生命的沉痛與堅韌加以再現,並烙入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雲門的藝術造詣可以說有口皆碑。《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認為「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權威舞評家史密特讚賞說:「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香港《南華早報》宣稱「林懷民是亞洲的巨人…二十世紀偉大編舞家」。當然,這並不表示雲門與林懷民一路走來都是順暢的,台灣的客觀條件未必盡如理想,而解嚴之後社會滋生種種的亂象,也頗令一位充滿熱忱與理想的藝術家感困惑、挫折。雲門在一九八八年底宣告暫停演出,休養生息時間超過兩年,正視這種無奈的結果。不過我們的先人強渡黑水,終能在此寶島興家立業,而雲門九一年終於再度出發,除了藝術尋求突破,屢有力作問世之外,雲門也一本初衷,推動文化下鄉。有人說台灣這二三十年的文化發展,與雲門的推動,有盤根錯節,不可分割的關係。就舉一個我們週遭的例子,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與它多彩多姿活動的開展,就與雲門的播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飆舞》的作者楊夢瑜甚至把林懷民與它的同好所作的貢獻比喻為「雲門流域」,「流經處,音樂、國劇、劇場、攝影、原住民…等各種文化綠苗,蔚蔚蔥蔥,迎風昂揚。不論屬於傳統或現代,不論來自東方或西方,都能在此尋得新的養分,再此匯聚成一片壯闊起伏的文化風景。」

一九九六年,他英奧國葛拉茲歌劇院之邀,前往導演歌劇<羅生門>,獲得熱烈好評。一九九九年獲國際聞名之馬格塞之獎。林懷民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及譯作《摩訶婆羅達》。林懷民先生的成就不但卓越超眾,而且多姿多采,榮獲本校名譽博士,實至名歸!

註:本文部份資料取自楊夢瑜,《飆舞:林懷民與雲門舞集》(台北:天下文化,1998)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