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馬蘭複音吟唱,杵音文化藝術團以歌謠為載體,匯聚部落精神傳承阿美族文化

台東市馬蘭部落傳統複音的吟唱由領唱者起頭,答唱者之一以高音對應,其他歌者則以不同版本的旋律各自即興、彼此應和,如是形成自由對位,最終一同抵達歌謠的尾聲。致力於複音傳習的杵音文化藝術團,以歌謠集結部落能量,傳承珍貴的祭典習俗與生活習慣。

台東馬蘭複音吟唱,杵音文化藝術團以歌謠為載體,匯聚部落精神傳承阿美族文化

婚喪喜慶之後,部落族人以Pakelang為活動劃下句點,藉此重整身心,各自展開下一段生活。他們相聚圍坐,酒酣耳熱之際,一人開口唱起歌來,陸續有人加入唱和,眾多聲線在歡暢的空氣中交融,合而為阿美族獨有的聽覺美感。

杵音文化藝術團高淑娟團長身在其間,覺知歌謠在日常的滋潤下不斷茁長,或承繼古老的文化,或蛻變為當代的樣貌。

複音在杵音文化藝術團的培植下枝繁葉茂。

複音吟唱由領唱者起頭,答唱者之一以高音對應,其他歌者則以不同版本的旋律各自即興、彼此應和,如是形成自由對位,最終一同抵達歌謠的尾聲。

致力於複音傳習的杵音文化藝術團,2021年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保存者。「老人家說(Macacadaay),換你唱了,就是說你接吧。」高團長解釋:「這個字眼我覺得它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大家要去承接文化,一個拿來當作這個複音的代稱詞。」從歌謠文化到階級組織,從祭典習俗到生活邏輯,都在一領眾和中找到傳承的載體。

生長於台東成功宜灣部落的高淑娟團長,自有記憶以來,生活中就有歌的存在,部落祭典有歌謠,教會活動有詩歌,「音樂對我們來說是部落的一種生活常態,對別人來說可能要刻意的學習,但是從小我們就是這樣子。」看著身爲傳教士的父親協助族語翻譯與教唱,黃貴潮老師長年調查部落文史與歌謠,四〇到六〇年代的宜灣在這些紀錄中顯影,帶給高團長很大的啟發。(延伸閱讀:屏東泰武古謠飛過群山,展現生命的連結與感動

廣告

生長於宜灣部落的高淑娟團長。

就讀國文系、在校擔任國文科教師,她讀著中國文學的詩詞曲賦,投射出的內心風景是家鄉田園,課本裡卻找不到關於部落的隻字片語,「我們到底來自於哪裡?」成為她不斷追尋的命題。

婚後移居位於台東市區的馬蘭部落,家族中有致力於典章制度及歌謠傳承的公公郭光也,除了留下文字紀錄,也將耆老的遊戲歌曲填詞為〈馬亨亨之歌〉,讓部落史在傳唱間被記憶。「我在馬蘭部落生兒育女,部落也滋養了我們,部落的文化也充實我的生命。」仰望前人耕耘文化的身影,高團長生出傳唱歌謠的想望,她在聚會所籌辦課輔班之餘,邀請長輩前來教導部落的孩子唱自己的歌。1997年,在丈夫郭子雄的支持下,杵音文化藝術團正式成立。

前身為學校合唱團、教會唱詩班、部落年齡階層,杵音的出現讓地方上喜歡歌舞的群體得以組織化,過去分散的歌謠採集與演繹也朝向系統化的發展。由於生活型態轉變,歌謠指涉的場域消失,母語使用的環境限縮,過去隨處可以聽見的歌唱,如今只能仰賴教學。杵音歌舞並進培訓新血,觸發孩子們對傳統歌謠的興趣,「你越唱的多,你才有辦法創造。」高團長指出,每一首歌有不同的聲部,每小節有不同的變化,又隨著時空移易長出不同的版本,這樣的豐富性成為族人最深厚的底蘊。

廣告

複音將個人的特殊性融入集體,更以演唱形式映現族群的哲學,當族人走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如果你走岔了,你的同伴會拉你回來;如果你走歪了,你的長輩會拉你一把。」阿美族的社會組織以年齡階層(kaput)區分,同一年齡區間的族人共組一個kaput,kaput各自獨立運作,分承不同的任務,成為建構部落社會的主軸。

眼見耆老身懷傳統歌謠,不止息地為下一代歌唱,高團長所屬的階層做為承先啟後的轉譯者,持續積存前人留下的知識寶庫,並藉由書面、影像或師徒制傳授,讓下一代沉浸在文化氛圍中。而他們也將以自己的方式,帶著族群文化繼續前行。

杵音文化藝術團推動的馬蘭複音歌謠。

「每個部落都有每個部落的特殊點,都有它豐富的、背後的生活邏輯。」祭典歌謠由族人共同形塑且代代相傳,跨部落阿美族的祭歌不盡相同。傳統上歌謠的界線分明,祭典歌謠不得在平時吟唱,生活有生活的歌,乘載著個人情感,也及族人的共體經驗。例如自田園萌發的〈除草歌〉,長者演唱時自然地蹲下身姿,歌與生活、與身體相連。年輕世代缺少這樣的語境,更多時候,耆老以虛詞入歌,將語言昇華至無邊際的想像宇宙。多年來記錄複音現場,高團長在虛詞堆疊的吟唱中,感知歌者的盛情款待與全然信任。

廣告

她以禪語為喻,歌聲從「見山是山」的直觀,越過事物的表象而「見山不是山」,最終參透萬物的本質,歌者心緒不言自明,已然抵達「見山只是山」的境界。

不同於一般歌舞團追求有震撼力的表演風格,高團長以長者吟唱為作品的核心,畢竟若是「awa ko cinah」(阿美族語,意指「沒有鹽巴」),歌聲寡淡便無法展現複音獨有的韻味。從傳統歌舞表演過渡到當代劇場形式,杵音的創作兼具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高團長在編創時以取得部落共識為前提,除了避免越界,也在討論過程中提高對歌謠的掌握度。耆老從旁觀到主動指導正統的歌舞,更協助製作道具與茅草屋佈景。有了部落的認同、表演者的傳習,加上近年與青年導演的合作,杵音集結跨越世代的能量,一點一點構築屬於馬蘭阿美的舞台。(延伸閱讀:台東馬蘭市場 早起到阿美族野菜一條街,沿路逛樂天的生活感

以前人的生命經驗為壤,馬蘭部落蔓生千百首歌謠,她越是深探,越是感到追趕不及,「這個歷史的洪流,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點,我們怎麼樣去找出我們自己生活的、人生的一個走向?」高淑娟團長在部落竭力散播歌的種子,孕育更多藉由歌謠記住自己是誰的傳唱者,複音在杵音文化藝術團的培植下枝繁葉茂,為擁有歌的族人覓得出口,也找到回家的路。

廣告

*轉載自《中華文化總會》,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資訊

杵音文化藝術團
FB:杵音文化藝術團

 

責任編輯:蔣帆威
核稿編輯:林君翰 

中華文化總會

文化總會為從事台灣文化連結的非政府組織(NGO),歷任會長慣例多由現任總統擔任。

近年致力深耕台灣民間文化的力量,串聯不同文化領域,打開文化的可能性,並推動台灣與國際的文化連結,為跨界跨域跨世代的文化平台。

官網:http://www.gacc.org.tw/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