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阿呆塔、今日總統府 台北畫中築跡,百年建築的歷史身影

昔日被戲稱為「阿呆塔」的總統府,在時代更迭下展現出不同風貌,透過畫家的筆呈現在眼前,那些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也隱含在畫作中。

昨日阿呆塔、今日總統府 台北畫中築跡,百年建築的歷史身影

台灣總督府是日本時代最高軍政權力象徵,至今仍作為中華民國總統府的辦公建築。這座龐然廳舍在最初興建的大正民主時代,就飽受來自不分官方與民間、日人或台人的訕笑奚落,甚至平時為總督府喉舌的《臺灣日日新報》,都嘲笑其大而無當的塔樓為「阿呆塔」,諷其「最實用的功能就是讓老鷹在上面築巢下蛋」。

毫無用處?卻是最高權力象徵

任教於多所學校,作育無數英才的台灣西畫之父石川欽一郎,也厭惡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模仿西洋建築興建的辦公廳舍,改造台灣原住民和漢人原本純樸的鄉鎮街道風貌,在總督府尚未完成車寄(玄關門廊)正式啟用前,就將其作為題材入畫,看似雄偉,象徵權力的高聳塔樓在他眼裡毫無用處,還不如仿效英國大鵬鐘掛上時鐘實用,也反映石川師承英國畫派的專業養成來源。

石川欽一郎〈台北總督府〉,年代不詳,水彩、紙 34×25cm。

戰後改朝換代,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之後,1948年修復空襲受損的總督府,1949年以後作為總統府使用至今71載,相較只在這裡辦公26年的台灣總督府還要漫長,在強人政治威權時代的使用時期,這座建築神聖不可侵犯的印象建構,潛移默化至數代台灣人意識,比日本時代還要牢固。(延伸閱讀:來去總統府逛紀念品中心,天字號古蹟裡的最台伴手禮

廣告

以蔣介石為核心,熱鬧的總統府前廣場

來自中國江蘇,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吳承硯,1948年隨舅父來台,擔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正是總統府甫修復完成,由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命名為「介壽館」向蔣介石慶賀祝壽之時。

畫家筆下的總統府前寬敞開闊,拆除了因空襲被炸毀的日本時代專賣局度量衡所及總務長官(原民政長官)官邸而形成的廣場,每逢元旦、光輝十月及各種需要大肆慶祝的場合,府前廣場到介壽路萬眾雲集,或觀看雄師勁旅閱兵,或欣賞儀隊花車。

修復後的玄關也和戰前有著圓弧拱頂的造型不同,因陋就簡的平屋頂成為露臺,最符合蔣介石來台後,節慶時站立於萬眾仰望之處,又保持遙望距離的空間需求。

吳承硯〈總統府〉,1975~1980,水彩、紙 39×55.3cm。

台灣解嚴,紅與黑暗潮洶湧

出身國立藝專,任職中學美術老師的王春香,在1995年繪製這幅總統府時,已是戒嚴後百花齊放、社會氛圍鬆動的時代,當年入主總統府的李登輝總統造訪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說,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外交突破,也引發次年和中共政權的緊張關係。

廣告

畫家筆下的總統府躁動不安,反映台灣風雨飄搖的政治處境,這幅從台大醫院新館望向總統府的鳥瞰視角,已做為臺北賓館的總督官邸被描繪的漆黑,和鮮紅的總統府形成暗潮洶湧的對照,介壽路也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延伸閱讀:一個月只開放一天參觀!百歲建築「台北賓館」藏在城市裡的歐式皇宮

有趣的是畫家表妹吳淑珍在2000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夫人,陳水扁總統也對年久失修的臺北賓館進行徹底翻新,開放給民眾參觀。

王春香〈台北系列──總統府〉,1995,油彩、畫布 128.5×160.5cm。

畫在歷史上的總統府建築

畢業於師範大學,後負笈日本大阪藝術大學鑽研油畫的楊成愿,2001年描繪總統府時,已是中華民國首次政黨輪替、由本土政黨執政,總統府廳舍建築也在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指定為古蹟,在威權之外多了文化外衣。

畫家將建築還原回設計時的立面圖,以博物館標本式的保存,觀看這座走過不同時代、曾代表不同政權的西洋風格古典建築,穿插台灣特有種動植物,刻畫島嶼深刻豐富的內涵,隱喻一切有如歷史的呈堂證供,建築也將成為銘刻島嶼血統與集體記憶的堅實證據。(延伸閱讀:台北的街景比想像中更可愛 跟著畫家鄭開翔,重新認識獨特又熟悉的城市紋理

廣告

楊成愿〈總統府〉,2001,油彩、畫布 130×194cm。

*本文同步刊登於微笑台灣季刊2020夏季號《在風景裡住下來》。

(以上畫作皆為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品)

光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02-25957656
FB: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責任編輯:黃佩瑄
核稿編輯:李佩書、林君翰

畫中築跡

凌宗魁,建築史與文化資產研究工作者,《紙上明治村》作者。
學習美術和建築,服務於文化館舍的文化資產愛好者,喜歡從攝影、繪畫、電影和文字等各種藝術載體,尋找台灣建築中的生命故事。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