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在地人深入解析,從菜宅「風水學」,看地理特色與地方居民的農耕智慧

澎湖獨有的菜宅,形成背景特殊,不僅是在地人種植作物的空間,更保存了居民的情感記憶。地方青年將菜宅活化翻新成餐酒館,並與澎湖風土結合,保存文化也力求創新。現在就一起來看作者福熊與草根果子負責人黃士恩的對談,窺見澎湖菜宅的前世今生。

澎湖在地人深入解析,從菜宅「風水學」,看地理特色與地方居民的農耕智慧

各位讀者大家好!隨著氣溫漸熱,每年固定於四月底到六月底舉辦的澎湖花火節已揭開序幕。有些人開始規劃島嶼假期,並搜尋澎湖相關吃喝玩樂情報了。

福熊旅行菊島多次,曾到望安、七美才藝換宿,還到過貓嶼,寫了澎湖炸粿公開說明書店家情報。回顧澎湖地景,菜宅是很特別的存在,值得詳細向大家介紹。

由於個人見聞有限,於是邀請到澎湖在地青年黃士恩先生,一起聊聊。他是「草根果子」負責人,因執行「彎腰青年」計畫,有南寮菜宅種植經驗。

相信在輕鬆對談中,讀者可瞭解在地人的農耕智慧。由於士恩是「草根果子」的老闆,人稱「草老闆」,以下用草代稱。

外婆的澎湖菜宅

熊:還記得2015年我到望安花宅換宿,跟著home爸home媽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到菜宅拔花生,去海邊挖岩牡蠣,赴郊野採風茹草等等,相當有趣!後來到「澎湖生活博物館」參觀,才驚覺菜宅的形成背景如此特別。你在澎湖土生土長,好奇你對菜宅有何情感與回憶?

從「澎湖生活博物館」中的花宅聚落模型可看出菜宅與房舍的關係。

廣告

草:菜宅對我來說,是小時候非常重要的回憶,還記得那時候的我們,都還要寫週記給老師、週六還要上半天的年代裡,其中最常寫到的兒時記憶就是「跟著外婆和外公到田裡當農夫」這段話,雖然絕大部分我都在當豬隊友。

我的外婆家與一般人對澎湖的直接聯想較不同,不是以海維生的漁家,而是落在澎湖的農村之中,自然以種植作物為主,從小就耳濡目染聽見長輩們用台語說要去「宅內」(tshài-the̍h),跟在他們屁股後才發現是要去農田裡,我也好奇什麼是菜宅,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先人的智慧。 

但小時候也沒想這麼多,直到長大後回來家鄉生活,才開始正視自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原來與菜宅如此多的回憶連結。同時也回望那些曾經是菜宅的農田們,如今都已經被銀合歡佔據,再來就成為一間又一間的房子,這些不可逆的進化論都成為菜宅扼殺的元兇,心裡其實看了很悲傷!

作為住家旁的開心農場,菜宅的樣貌相當自由且有機,隨主人的想法去改造。

熊:時代對地景變遷真的影響很大!你以前擔任過澎湖在地導遊,會怎麼跟初訪的遊客或朋友介紹菜宅呢?澎湖因何地理特色,而產生了菜宅文化?麻煩你簡單說明一下。

廣告

草:我都會跟他們說,在澎湖人的眼中,食物來源最為珍貴也最重要,無論是海裡的或陸地上,都是上天賜給澎湖人的一項禮物。

在海裡的石滬用陸地上的玄武岩建造一座又一座的滬房
在地上的菜宅用海面下的珊瑚礁砌成一區又一區的菜宅

滬房是魚類蝦類等海洋生物的閨房
菜宅是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的宅邸

在台灣本島西部沿岸仍會看到石滬,但在澎湖陸地上的菜宅是因應強烈東北季風而形成的農業模式,強風又夾雜鹹到不行的海水從海面撲向陸地,金屬器具都沒能扛得住而生鏽,更何況又嫩又好吃的蔬菜。

澎湖這邊的農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收,必須好好保護這些蔬菜,所以把以前多到認為是不值錢的海底石頭,也就是咾咕石,拿來砌在農田東北面向,成為擋風又透氣的菜宅形貌。

藏在菜宅的有趣細節

熊:草老闆對於滬房與菜宅的形容好美!我喜歡!

對於土地寸土寸金的都市人來說,很難想像菜宅的存在。多數聚落的菜宅就在住家隔壁或對面,有些在聚落邊緣,但劃分整齊,像是小門村跟員貝島等。

廣告

在論文《澎湖「菜宅」文化之探討》中,作者許愈琳指出菜宅的形制多呈現東西寬南北窄的長條型,以咾咕石砌成的北牆最高,其次是東、西牆,高度逐漸向下降與南牆同高。而且靠北牆跟靠南牆的作物還不一樣,實在很微妙!

選陽宅,看風水;擇陰宅,看地理;設菜宅,更需要依風水地理去規劃,才不會做白工。就你家的菜宅格局而言,在空間分配上,會怎麼安排?到底種了哪些菜啊?

員貝嶼的中央有一開口向西的窪地,由玄武岩的風化土壤所覆蓋,所以先民於此設置集合菜宅。

草:按照阿公阿嬤們的智慧,越是稚嫩或是容易被風吹傷的葉菜類,舉凡高麗菜、花椰菜、紅蘿蔔、玉米等作物,而有名的澎湖絲瓜,也得種植在牆腳下,方便絲瓜攀爬咾咕石,這些作物都會種植在靠近牆邊內側。越是遠離牆面,就會種植瓜果類的作物,它們伏地而生,也非常粗皮,不怕這些鹽分的冬季騷擾。

在咾咕石牆上恣意攀爬的絲瓜藤是澎湖的一道迷人風景。

熊:瞭解!另外,入口設置(有阻隔或坦蕩蕩)、澆灌方法(接水管或設儲水桶)、菜苗的保護方式(用石頭或籠子)……等等,在在展現了主人的個性與隨機應變的彈性。你建議讀者路經菜宅可觀察哪些有趣的細節呢?

廣告

儲水設備與澆灌方式是菜宅能否順利運作的重要關鍵。

草:我都很喜歡看菜宅路口如果有遮蔽物,會多留意是什麼材料,有的是用家裡廁所替換下來的塑料門板,或是用木板簡易搭建,甚至也有用廢棄漁網作為門擋,嚴格說來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阻擋用途。

熊:我看過,真的很有趣!

利用廢棄紗門阻擋,真的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草:在澎湖鮮少聽到會偷農作物,但老人家們最怕的是偷「農具」,因為農具成本相對高,所以座落在農田中間如果有一個小型水泥建物,大多都是傍著地下水井而蓋,裏頭放著抽水馬達與農具,長輩們不太會讓農具散落在田間,深怕被識貨的人給偷了,沒了農具就無法進行農耕。

在澎湖如果看見有黑色籠子罩著的作物,大部分都是伏地型瓜果類,例如南瓜或是西瓜,幸運點還可以看見嘉寶瓜,這瓜的價值可不斐,在2022年一顆嘉寶瓜一台斤可要500元,可以說是瓜中之寶。

但這邊還是要跟讀者們說需要注意的地方,畢竟是都已經用圍籬的方式阻擋,所以如果田間沒有主人家時,不要擅自闖入菜宅中,村落都是互相認識,很有可能會被誤認為小偷仔喔,但如果有主人在菜宅裡,或許可以向前湊近認識一下他們田裡的作物喔!

廣告

除了蔬菜,果樹也是菜宅作物之一。

熊:是啊!在外頭窺探就好,作為文明的旅客,非請勿入。

因執行「彎腰青年」計畫,跟南寮外婆密集相處,在她往生之前,共同創造了許多回憶,外婆也好像多了好幾位孫子、孫女。過程中,傳承到哪些你之前不知道的耕種知識呢?

草:其實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在「彎腰青年」計畫開始之前,我對這區塊的認知很淺,淺到只會拔蘿蔔,所以真的重新認識這塊田地。跟著外婆開始接觸農事,才知道過年的時候也是一個重要下田時刻,種植花生的重要日子,過年檔期如果下了第一場雨,澎湖的農家們就會著裝穿上雨鞋,帶著花生種子到田裡開始撒種,一個人在前面撒,一個人在後面雙手叉在背後,用一種像是企鵝的走法,一邊走前一邊踢土覆蓋種子並踩緊土壤。

還有在田裡也知道了澎湖種植地瓜和花生是需要輪種的,這樣地力才夠,有好多好多的知識都在外婆腦海中,這些都是從農業知識相關的書籍查詢不到,或是這樣專業知識到了澎湖後會轉為當地適合的農法,這真的是很新鮮的事。

廣告

花生是澎湖菜宅的重要作物,種植時程順天而行。

熊:外婆不是農業系講師,無法有系統地教導,應該是到了現場,跟著節氣步調,並視情況調整,跟著一起從做中學吧?

草:大多我就是做中學,跟著他們屁股後面學,哈!然後有時候會被外婆念,因為我也會試著融合專業老師的農法與書籍上的內容,常常跟外婆各種植一片田,同樣的作物,不同的種植方式,其實成果都會略有不同。但我的花生種贏外婆,經外婆外公吃過認證。

:相信外婆在天之靈對於你的表現感到欣慰,雖然肉身總在耕作日隔天腰痠背痛,四肢僵硬。

草:對,直接「歪腰青年」!

福熊曾經以志工身份到「彎腰青年」的實驗菜宅下田勞改過,腰真的痠。

「彎腰青年」甘苦談

熊:呵呵!回到正經的。想起之前跟你去小門蜂巢田晃晃,意外遇到一批樸門農法的講師,聽說後來這套方法在澎湖行不通,無法直接移植,需要調整。

當然澎湖冬有強勁東北季風,夏季高溫炎熱,土壤也不肥沃,水源欠缺,自然條件嚴苛,你覺得這幾年「彎腰青年」計畫執行下來,最大心得是什麼?

草:我們能做的其實很有限,這一點是很清楚明白的。

但在政府重漁輕農的狀態之下,我們透過「彎腰青年」的確把觸角延伸到校園,在初步的情況,是希望能珍惜家中的菜宅。我們也與「拐瓜劣棗」一起合作推出農業課程,讓農業不只在田,也許有更多的可玩性,讓大家先愛上植物,再慢慢地帶到農田裡。

屬於澎湖農業的桌遊已經透過彎腰青年與拐瓜劣棗催生了,我們可以帶許多小朋友們來認識,並且真的可以好好做屬於澎湖的食農。

不過,計畫的最後其實是希望看見澎湖的菜宅不再是只有銀合歡、甚至變成了建地,希望還能有人在裡面走動。但我覺得這一點必須是政府願意正視這件事情,透過公權力來協助才會有實質效應。

2018年重建小門蜂巢田,並進行地景藝術策展,此為作品「海的向量」。

熊:結合課程確實是民間比較容易處理的,至於談到產業未來與單位產值,那就千絲萬縷了,「話若是講透支啊!目屎是揮莫離啊!」

回到比較軟性的話題好了!好奇菜宅的工作內容,例如白膜花生從種植到菜採收要經過哪些過程?聽說播種的時間大約在農曆年後,而採收在六月中下旬。

草:從種花生開的話,大概就是在每年的農曆過年開始,第一場雨水過後,我們就可以來種花生。因為澎湖的水量非常缺乏,所以說只要有老天爺下雨的時間點,就會比較合適。那麼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我們就會持續地耕種。

在種植的過程裡面,要注意地上的雜草有沒有長出來,搶奪了養分。在花生長出花朵之前,我們都得要除草,也要使用肥料,施一點肥。雖然花生本生會固氮,但是有一點肥份,對它們來講是有幫助的。

所以說我們在種花生,它也不見得說是野放的,透過肥料,也透過除草。除草必須除對時間,在花生開花之前認真除草。根莖都穩固好了,花生才會開花。等到黃色小花開了,等再過一兩個月,就可以採收。

我們在農曆年種,約六月採收的是白膜花生,白膜花生指的是花生還黏在上面的,需透過手來拔下來。如果再等到熟一點的花生,就變成落花生,花生藤會自動掉在土裡面。待在土裡面會變成紅色的,稱紅膜花生。以前早期紅膜花生是製油的,做成花生油。

熊:謝謝雞健這麼詳細的分享,明顯到看種植時程跟順應著氣候的變化。以前以為白膜花生跟紅膜花生是不同品種,原來是青年與成年的差異,與毛豆跟黃豆一樣。

草:在過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產物、加工產品。阿嬤她們說在大量種植的時候,送往彰化的榨油廠比較多,會有人來收。寄過去彰化,那邊再做成花生油。以前只要聽到是澎湖的花生油,品質肯定優秀。

澎湖花生顆粒比起雲林的小很多,因為澎湖的日照強,雨少,加上土壤成分的關係,作物都是偏小,甚至形狀不比本島花生漂亮。

但就是因為這麼小,油份比例高,阿嬤他們說早期沒有在吃白膜花生的,是比較晚期,重視健康,用蒸煮方式來加熱比較健康一點點。早期紅膜花生是拿來炒,用海砂來炒,拿去炸油居多。

花生是澎湖菜宅的重要作物,種植時程順天而行。

給返鄉青年的創生建議

熊:原來澎湖花生還有這段歷史啊!沒記錄下來,後人應該都不知道了。

「年年有鰆」從食農課程切入,傳承在地吃魚知識;而「拐瓜劣棗」種植了特定生菜與食用花卉,提供給在地餐廳。從粗放的、「老人工」式的種植模式,轉型到精緻的、高產值的作物。(延伸閱讀:少年頭家帶路 創意輸出澎湖文化,走進農漁現場 彎腰種植海味島嶼日常

在「做半年休半年」的澎湖,你覺得這條路徑值得返鄉青年們複製嗎?

草:我覺得這條路真的不好走,返鄉青年如果有對於故鄉有些不同的想法,是可以跟這些團隊聊聊,確認這條路真的可以踏上之後,再放手一搏去做創生這件事,不然真的還是回到生活面來看會較好。

其實對我來說,願意回來自己的家鄉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回來澎湖之後,或許可以透過像我們草根果子這樣的角色來介紹認識,先從參與活動開始接觸,說不定未來這些返鄉青年也能夠觀察到地方可以有些不一樣之處,開始捲起袖子進行創生。

熊:嗯!謀定而後動很重要。除了讓菜宅繼續有菜之外,位於山水沙灘附近的「菜宅裡的小酒館」將自家菜宅改造成景觀庭院,有香草植物,調酒可取用,有綠籬,可區隔內外,呈現了新的利用模式。你還看到或想到菜宅有其餘「轉生途徑」嗎?

草:目前除了菜宅轉為小酒館的模式是可以有營運的狀態,其他菜宅或許成為地景藝術的場域運用,大多都是維持菜宅種植作物的模式生存。

山水沙灘附近的「菜宅裡的小酒館」算是很特別的菜宅活化案例。

熊:聊了這麼多內容,差不多該結束了,現在是工商服務時間,請好好介紹「草根果子」吧!如果讀者到店裡表示看過本文,有什麼優惠呢?

草:好喔,真的是賺到一次工商時間。

草根果子是我在2016年返鄉回來澎湖後開的一間餐廳,目前搬到了新的地方,也終於熬過了前面五年無法被定義的模式,現在我們是「蔬食茶餐廳」,以草根茶和果子酒來貫穿這些好吃的蔬食餐點,草根茶透過不同的花草植物以及漢方搭配,使用了澎湖在地植物入茶,例如風茹草與生長在濱海的海芙蓉,我們製作了許多不同針對身心舒緩的茶款,任君挑選。(延伸閱讀:到澎湖草根果子吃養生冰滷味解憂一下,青年返鄉斜槓的夢想基地

果子酒的部分是今年上線的新產品,精選了台灣在地數款梅子酒與水果酒,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用心的品牌,讓台灣的地酒能用更好的方式來品嚐。在草根果子舒服的空間當中,與這空間裡的人們頻率接近時,都有機會可以認識起來,這就是這裡獨有的魔力,總會把適合的人們都放在緣分這條線上。

優惠部分,只要來草根說是看了福熊文章而來的人,二話不說直接招待一份用水果醃漬的泡菜,每年只會醃漬兩批次的限量珍品,純素可食用。

熊:再次感謝草老闆,感覺限量珍品很誘人呢!希望大家除了在雙心石滬、摩西分海、天堂路拍照之外,在路途歇息時,穿梭聚落中,多多關注菜宅。

以風茹草釀造的「島」啤酒值得嘗試,二樓為書店,提供身心靈與環境類書籍。(個人照為黃士恩提供)

光點

草根果子 Grassroots & Fruit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光榮里文光路131號 
電話:0982-662194 
營業時間:17:00-23:00
臉書:草根果子 Grassroots & Fruit
IG:grassrootsfruit

 

責任編輯:蔣帆威
核稿編輯:沈若瑄

黃温庭(福熊)

屏東美食偵探福熊的理念是:「吃出窈窕,吃出健康,吃出惜物,吃出創意,吃出生命故事,吃出族群脈絡,吃出在地特色,吃出環境友善,吃出愛與真實,吃出世界和平!」
粉絲專頁:黃溫庭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