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 / Bladder Meridian (十二經之七)

足太陽膀胱經

(點選圖片進入放大圖後,再點選可得原尺寸圖檔)

(穴名)圖表白線為本經無穴的路徑,黑線為本經有穴的路徑。

1.睛明、2.攅竹、3.眉衝、4.曲差、5.五處、6.承光、7.天通、8.絡却、9.玉枕、10.天柱、11.大杼、12.風門、13.肺俞、14.厥陰俞、15.心俞、16.督俞、17.膈俞、18.肝俞、19.膽俞、20.脾俞、21.胃俞、22.三焦俞、23.腎俞、24.氣海俞、25.大腸俞、26.關元俞、27.小腸俞、28.膀胱俞、29. 中膂俞、30.白環俞、31.上髎、32.次髎、33.中髎、34.下髎、35.會陽、36.附分、37.魄戶、38.膏肓、39.神堂、40.譩譆、41.膈關、42.魂門、43.陽綱、44.意舍、45.胃倉、46.肓門、47.志室、48.胞肓、49.秩邊、50.承扶、51.殷門、52.浮郄、53.委陽、54.委中、55.合陽、56.承筋、57.承山、58.飛揚、59.跗陽、60.崑崙、61.僕參、62.申脈、63.金門、64.京骨、65.束骨、66.通骨、67.至陰
(足太陽膀胱經67穴)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足少陰經銜接。

※紅字"飛揚“為別絡,圖雙白圈者是。別絡(絡脈)為相通他經的交會處。
足太陽之別(脈),名曰飛揚,去踝(位置在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實則鼽窒(實症者鼻塞流涕),頭背痛(頭痛);虛則鼽衄(虛症者流鼻涕,鼻中血出),取之所別(對治可取別絡)。
~(靈樞)
(後續當各穴應用等相關資料完備可以獨立聯結時,會使用粗體字標示,方便查閱。)

[內經]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眼內角),上額(上過額頭),交巔(頭頂最高處),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下行項後),循肩髆內(沿肩髆內側),挾脊(脊柱兩旁),抵腰中,入(深入)循膂(背部脊骨,背肉),絡腎(聯絡腎臟),屬膀胱(入屬本腑);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穿過臀部),入膕(膝窩)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左右肩膊),別下貫胛(肩胛),挾脊,內過髀樞(髀骨外側凹陷處=髀臼。此為環跳穴所在),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小腿肚),出外踝之後(腳踝後方),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與足少陰經銜接)。是動則病衝頭痛(氣上沖而生頭痛),目似脫(眼睛如似脫出),項(頸項)如拔(抽=僵直),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股關節不能曲),膕(膝窩)如結,踹(腳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顖(音信=顖門,頂門),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小趾不能動)。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編著及圖表作者:StarsKang
(不定時增添應用資料及相關聯結)

本篇發表於 經絡 / Meridian, 工作技術相關 並標籤為 , , ,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