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雀榕

跟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雀榕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雀榕有關的相片,第1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雀榕

圖為雀榕與其嫩葉,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地人稱為「鳥榕仔(tsiáu-tshîng-á)」。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便有依據對植物開花結果期的掌握,進而衍生的捕捉飛鼠的方式。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王振上(1957 年生)表示,以前獵人們到山上放置陷阱之時,經常會透過對植物開花結果期的認識,來進行獵物的捕捉。以飛鼠為例,若要捕捉飛鼠,會趁著雀榕樹落葉期,由於飛鼠喜食雀榕落葉期之時,新長出的新葉嫩心,因此獵人們會在樹枝上放置捕鼠夾等陷阱,待飛鼠前來食用新葉嫩心,進而捕捉。由於飛鼠數量之多,往往一個晚上就可以捕到很多隻飛鼠。

王振上耆老還說飛鼠經常在夜晚出沒,屬雜食性動物,很愛吃植物嫩芽。雀榕屬落葉喬木,一年會有 2 至 4 次不特定性落葉期,當新芽長出時,常常會吸引飛鼠前來享用,所以小林族人抓準了飛鼠這樣的特性,會在樹上樹幹與樹枝交叉處放捕獸夾讓飛鼠無意間採到而被捕獲。

除了飛鼠之外,雀榕樹葉的嫩心亦是部落孩子們早期嘴饞的野外零食之一,王振上耆老說小時候會一群孩子跑去撿雀榕樹葉的嫩心來吃。

透過果實吸引獵物的注意,並在旁架設陷阱,是常見的狩獵手法之一,透過這樣的方式,減少獵人追逐獵物的時間與氣力。使用植物的結果期捕捉獵物,是小林部落族人依據先代所傳承之知識,進而實際操作的案例,由此可見族人對於大自然生態的熟稔,並由此衍生一系列狩獵相關知識體系。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振上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8 日。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雀榕 / 撰寫者: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73179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