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王愷作品。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王愷作品。

▲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王愷作品。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終南別業》五言律詩。白話直譯:(我)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坐看雲霧升起(千變萬化)。這首詩歷來吟誦甚多,被公認為是一首禪詩。

詩作背景

為作者晚年作品,約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之後。其晚年官至尚書右丞,居高位。當時政局變化反復,他看到仕途的艱險,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悠閒自在。在約卌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全詩描寫的就是自得其樂的閒適情趣。

詩詞原文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作品賞析

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作者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閒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後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閒自得的心情。對句既自然,又含隱哲理。

首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寫作者信奉佛道由來已久,晚年時隱居藍田輞川修佛學道。這兩句也是對詩歌背景的描述。一個「頗」字,點明其崇佛的虔誠心態。「晚」是晚年。「南山」即終南山,「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此處原為宋之問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被那裡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陶醉了。「終南山」在古代詩歌中,往往表現隱逸的地方。

頷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是說,自己學道興趣味濃,往往獨來獨往,而這種領悟禪宗至理的心境只可自己知道,不可與人言說。也可理解為:山林的生活自在無比,興致來臨之際,每每獨往山中信步閒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詩人自己能心領神會。「每」,表明「興來獨往」非常頻繁,不是偶然為之。從字面意義上看,隱隱約約帶有些落寞,但誰又能說這種情致不是件快樂的事呢?一個「空」字,也許帶有幾分無奈與孤獨,但作者是陶醉於這種山林情趣間的。

頸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可小解,也可大解,可知佛性不分大小,只是應用不同。「水窮處」指水源之處,這地方再往上就沒有水了,講作者領悟禪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淨寂然,不著不染,任從世事紛紜,英雄西煙而不著不動。這一聯可理解為:在山間信步閒走,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於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風起雲湧。一切是那樣地自然,山間流水、白雲,無不引發作者無盡的興致,足見其悠閒自在。在佛家眼裡,雲又象徵著「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雲起時」,還蘊藏著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簡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夠去掉執著,像雲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頓悟。再看這流水、白雲,已是無所分別,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構看,這一聯對偶工穩,一貫而下,從藝術手法上看,此二句儼然是一幅山水畫,「詩中有畫」。

尾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則說作者不求高不求低,隨遇而安,並能處處作樂的心態。這一聯的字面意思是:在山間偶然碰到了「林叟」,於是無拘無束地跟其盡情談笑,以致忘了時間。「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一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閒,如行雲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作者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談笑無還期」結句自然,卻暗藏哲理,作者因為體悟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之境,從而忘記了那流遷無常的世俗世界,這是真正的「空」境。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作者隱居山間時悠閒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閒靜,作者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作者的形象也更為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