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台灣】台灣人最喜歡和親近的野鳥—燕子

冬去春來燕飛翔,銜泥作巢在屋梁;
養子長大皆飛去,明年飛來各成雙。
誰家瓦屋人丁旺,燕來作巢滿屋梁;
瓦老屋空人去後,找人作伴到樓房。
—〈燕子〉


台灣自古是鳥語花香,梅花鹿成群的美麗島,鳥的種類很多。

1686年《台灣府志》,記載平地常見的野鳥,就有鶺鴒、烏秋、烏鴉、老鷹、燕、鳩、白頭翁、白鷺、畫眉、麻雀、黃鶯等27種。

依1980年代的資料,台灣高山平地的野生留棲鳥,至少有150多種。

這些野生鳥,台灣人最喜歡和親近的,是在住家房屋作巢的燕子,第二喜歡的是在田裏耕作,常騎在水牛背上或跟隨在牛旁邊的烏秋和白鷺鷥。

燕子體形小巧可愛,叫聲清脆,都是在春天3、4月,天氣溫暖時飛來,秋冬天冷時飛去,停留超過半年,不是冬天來去匆匆的過境候鳥。

燕子春天飛來時,都是一對一對,出入成雙,而且一來就開始銜泥做巢,準備生蛋孵蛋傳衍後代。有舊巢就銜一粒一粒一丸一丸的泥土,把舊巢修補,或在舊巢旁邊築新巢。巢大多像瓶形,也有碗形的。有的另找房屋做新巢。

燕子可能知道有人的地方,較不會有其他動物侵害。所以,都選有人居住的房屋做巢。有的也會在野外可遮風雨的橋梁或懸崖做巢。


飛到紅瓦屋神明廳正中央,做碗形巢的,是家燕。圖/呂自揚攝影
燕子很小隻,飛行力和記憶力卻好得令人驚嘆。每年冬去春來,這些小巧受人喜歡的燕子,不知是從台灣島南方多遙遠的天涯海角,飛多久,飛多少日出黃昏,飛越過幾千、幾百公里的千山萬水,飛越過多少千林萬樹,千百村落,在茫茫大地中,也都能一對一對的找到原來做巢的地方,來與房屋的主人再作伴。
以前鄉村都是土角或紅磚的紅瓦屋,燕子都在屋簷紅瓦底下,從屋頂脊梁鋪伸下來的竹木與橫梁間做巢。如是水泥洋房,就在天花板與牆面交接處做巢,也會在燈具旁邊做巢。巢裏鋪有羽毛草枝。孵出小燕後,雌雄燕都共同去捕蟲來餵小燕長大。


燕子做在紅瓦屋簷下,橫樑竹枝間的舊破巢,和新洋房做的新巢。圖/呂自揚攝影
燕子不吃五穀,是益鳥,雖會有鳥屎掉落滿地,人們也都喜歡燕子來家裏作巢,認為會帶來福氣,很少會去破壞。燕子蹲在巢出口,看著人們在巢的下面走來走去,都不會怕,也不會亂叫吵人或啄人。

有的燕子會飛入人家屋內做巢。每天黃昏時就飛進巢裏,第二天早上天亮,主人把門打開,就飛出去覓食。人和燕子住在同一間房屋裏,進進出出,親近如同一家人。

燕子有家燕、赤腰燕、洋燕、雨燕等多種,羽毛都是黑色,大小差不多,腰部橘紅色的是赤腰燕,脖部橘紅色是洋燕。家燕頸脖是深紅色。


頸脖橘紅色的大埤湖洋燕,和飛落地面的赤腰燕。圖/呂自揚攝影
燕子白天在空中飛來飛去,有時會在屋頂上跳來跳去,也會成群停在電線上排成一排,叫聲清脆。

每當天有烏雲開始下小雨時,燕子都會成群在空中,斜飛來斜飛去。那是草木上的飛蟲,每逢下小雨時,都會飛高,燕子看到了,就一隻一隻快速地斜飛下來捕吃飛蟲,然後又飛高上去,看到飛蟲就又斜飛下來。雨一下大,就都飛回巢了。

這是鄉村下雨天常可看到的風景。我在〈六龜諦願寺〉詩中就寫說:「荖濃溪水流不盡,雨輕秋燕愛斜飛。」

有燕巢的房屋若已無人居住出入,燕子都會放棄舊巢,另找有人居住的房屋做新巢。所以,無人居住的房屋再大再漂亮,也無燕子。若有人居住,雖是獨立家屋,也會有燕子來做巢。

現在鄉村人口外遷,仍住鄉村的農家,大多改建水泥房屋居住,所以,原來在紅瓦屋做巢的燕子,都跑到有人住的水泥新樓房來了。而且,古色古香仍有人住的紅瓦屋,越來越少了。


燕子在有人住水泥樓房燈管旁邊做巢。圖/呂自揚攝影
唐劉禹錫詩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晉朝時的王道、謝安家族官大繁華。一旦沒落,人去屋空,原來在王家、謝家飛來飛去的燕子,就都飛到有人居住的尋常百姓人家去做巢了。

附記:

一、作者老家,在高雄田寮月世界山村南勢湖,以前都是土角紅瓦厝。小時居住的三合院大廳和護龍,都有燕子來做巢。很多鄰居的房屋也有燕子做巢,很多燕子。

從小看著燕子在屋前屋後和空中飛來飛去,感覺很親切很可愛,很喜歡。燕子有時會飛得很低,剛長大的小燕也會飛到地面上來玩。

母親都叮嚀我們兄弟說:「燕子不會偷吃粟仔,是好鳥。來我們家做巢,是喜歡跟我們作伴。飛低下來時,都不可打牠們,也不可以追!」

現在月世界老家仍有鄰居在居住,他們的房屋仍有燕子來做巢。

每次回月世界南勢湖老家,仍常看到燕子在飛來飛去,就會思念起母親的身影和慈祥的叮嚀:

少喜燕飛低,
母言莫相欺;
依舊燕來去,
思親傷別離。


二、鄉村人家紅瓦厝,有二種野鳥,常飛來屋頂厝角跳來跳去,叫厝角鳥。一種是麻雀,一種是羽毛有黑有白,很美的白鶺鴒。田裏割下的稻子台語叫粟仔。曬粟仔時,麻雀都會飛來偷吃,農家都稱麻雀叫食粟鳥,燕子不吃粟仔。


在紅瓦屋頂,跳來跳去的厝角鳥—白鶺鴒。圖/呂自揚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