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魚10大排行榜!鯧魚第三、紅沙第二,冠軍竟然是...

台灣俚諺有各種好魚排行榜,最常見的「十大」版本為:「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現在已經網路一大抄,連官方機構、海產販業者都引用了。

但長期研究基隆文史的曾子良教授跟我說,他多年前在基隆大沙灣安瀾橋一帶做田野調查,曾訪問當地耆老,這句俚諺最後不是「九烏喉十春子」,而是「九春子十烏喉」。

曾教授認為,以台語來說,「九春子十烏喉」才能與上一句「七赤鯮八馬頭」押韻。

我完全同意曾教授所說台語押韻的論點,因為俚諺的特色就是好講好記,押韻可說是原則。春子音tshun-tsú/tsí,而烏喉音oo-âu,才能與上一句馬頭音bé-thâu押韻。

春子、烏喉與鮸魚、黃魚同屬石首魚科,此科魚類的頭內有顆特大「耳石」。春子、烏喉相對是較小的石首魚科,都非常美味,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烏喉更勝春子。

我認為,二魚既已同入「十大」,再去比較排名第九或第十,其實意義不大,但配合整句俚諺的押韻非常重要。

春子、烏喉都是俗名,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烏喉是「黑屬」,學名Atrobucca nibe;春子則包括黃姑魚屬、叫姑魚屬、白姑魚屬的魚種。這種魚會發出咯咯叫聲,以「姑」聲而俗稱「叫姑魚」、「黃姑魚」、「白姑魚」、「黑姑魚」。

白姑魚,林哲緯精繪 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

烏喉的美味,可以從南台灣一句台語俗語看出:「若有錢,烏喉都會盤山過嶺;若無錢,三界娘嘛無才調躘入戶樽(lìng li̍p hōo-tīng)。」

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有錢,烏喉自己都會從海裡翻山越嶺而來;如果沒錢,連厝邊溪中的三界娘仔都不會跳進門。「三界娘仔」泛指台灣早年生長在田間、溝渠、溪流內的小魚,而今在多數地方早已絕跡。

台灣的「烏喉」,並不是日本俗稱的「喉黑」(ノドグロ)。日本「喉黑」正名是アカムツ(Doederleinia berycoides),漢字「赤鯥」,此魚是紅色的,但喉是黑色的,故稱「喉黑」,在台灣則稱之「紅喉」。

「十大」俚諺中的「馬鮫」,可以泛稱鯖科馬加鰆屬的馬鮫、塗魠、白腹,一般認為馬鮫味道不如塗魠、白腹。

嘉鱲、赤鯮都是鯛科,馬頭魚則是弱棘魚科馬頭魚屬。但馬頭魚也是美味之魚,所以日本人稱嘉鱲為真鯛,赤鯮為黃鯛,馬頭魚為甘鯛。

紅沙一般指布氏鯧鰺,此魚在生鮮時外表粗皮呈粉紅色,以粉紅+沙皮而被稱為紅沙。

當然,當年的美味排名是以台灣沿岸近海的野生魚來評比,現在加入進口、養殖的魚種,加之野生魚因捕撈過度而有變小的情形,此一排名已不準確,只能參考。

作者:曹銘宗

本文內容出自:,由貓頭鷹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修訂標題。

===================
編輯/廖苡安

點此看原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