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首波梅雨鋒面深夜接近 彭啟明示警:驚見1千公里閃電列車

大學生出國念雙聯直接就業 她獲美半導體大廠聘約有2秘訣

台中6歲童突無生命跡象…父一早發現急求助送醫後不治

林中斌/美國避戰中 兩岸將融冰

「共軍將攻台!」從二○一七年至今年五月的六年內,至少有六位美政軍人士如是說。包括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及前印太司令戴維森。

然而,從今年十月十五日至廿九日兩周內,有四位美國意見領袖說:共軍不攻台!包括高德曼David Goldman 新聞周刊、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 紐約時報、曼寧Robert Manning 美國之音、葛來儀Bonnie Glaser 紐約時報。為避免中美大戰,梅慧琳甚至建議最佳方案(the best scenario):在加強台灣嚇阻軍力後,美國表示政治中立,中美簽第四公報,甚至孤立台灣(to isolate Taiwan),促進兩岸和平統一。

美國主流為何如此急速翻轉?表面原因是,美方認為:中國忙於內憂,政經情勢惡化。外國直接投資廿五年來首次為負。領導階層不穩,外交國防部長下台。習近平不想攻台。

裡實原因有三:

●美國無暇他顧。俄烏戰事未了、以哈衝突又起、內政分歧惡化。總統拜登連任聲勢疲軟,挑戰者川普強勁,搖擺州六中贏五。

●美軍無法全勝。一九年美國國防部十八次兵推,美敗中勝。近年美方兵推結果是美國慘勝。「二戰後我們沒有在對等戰爭中,非打小國的游擊戰中獲勝過。」(Ross Douthat,紐時十月廿一日)即使慘勝,美亦負擔不起。

●中國意圖不戰而勝。○四年十一月七日聯合早報刊登在下的訪問:「不戰而主東亞」是北京的大戰略。上策是「不戰併台」,中策是「臨界威懾」,下策是「阻美奪台」。在聯合報此欄,拙作去年十二月八日標題為「共軍不攻台」,今年二月廿日為「共軍不攻台 另類因素」。在下根據的是數千年延續至今的中國戰略DNA,如老子的「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脫鉤三部曲。拜登總統對中政策另一戲劇化的翻轉,是對中經濟政策的三部曲。先延續川普的經濟脫鉤。再冷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二一年十月倡議的「再掛鉤」。再借用歐盟提的去風險,配合「小院高牆」的說明。十一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正式闡明:美國不尋求美中脫鉤。顯然,脫鉤下美已受內傷。

敦促兩岸對話。十月十九日,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不尋常在就任後七個月內第三度來台,表明不支持台獨,呼籲兩岸展開對話。美方上次表達支持兩岸對話是兩年半之前。二一年一月十四日,拜登總統即將任命為國安會亞太政策協調官的坎伯表示「美國應開放並鼓勵兩岸和平對話」。

那年五月五日,坎伯表明反對「戰略清晰」的兩岸政策。無形中牴觸後來拜登四次「口誤」的表示若共軍攻台將出兵捍衛台灣。五月十一日,兩位在野的共和黨眾議員批評坎伯「附和中共」。隨後,坎伯對兩岸政策幾乎閉嘴。

直至今年十月廿日,拜登提名坎伯任副國務卿。坎伯鼓勵兩岸對話的主張,由與他在希拉蕊國務卿麾下共事的羅森伯格再次表達出來。這兩位希拉蕊人馬是亞太專家,不同於拜登人馬的布林肯國務卿和國安顧問蘇利文不熟悉亞太事務。

意涵是:拜登轉向避免因台灣而與中國戰爭。拜習會後,兩岸勢必融冰。(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偶爾言中》)

拜登 美國在台協會

延伸閱讀

影/賴清德「小英故鄉」屏東造勢喊與其相信藍白合、不如相信賴清德

反對拜登政府推動的「印太經濟架構」 川普:若重返白宮將立即撤銷

拜登籲停止攻擊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 威脅拒發簽證給以色列極端分子

習訪美 王毅:運籌大國關係「大手筆」 推動中美穩下來

相關新聞

辛翠玲/當中國電動車搶市 歐盟怎解?

過去兩年間,中國汽車出口超越德國與日本,躍居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囊括全世界電動車銷量的三分之二,掌握全球七十六%的電池生...

朱宗慶/表演藝術與「微笑曲線」

表演藝術的夢想之旅通常由三大核心要素支撐:內容、舞台和觀眾。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表演藝術團體成功與否的基石。首先...

楊志良/國人苦痛誰來愁?

台灣是國際上公認為戰爭風險最高的國家,但國人處變不驚,但卻有不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例如台灣有最嚴苛的低收入標準,只一...

陳亮恭/蜉蝣舞翩翩,剎那花開盡

隨著年齡漸長,生命逐漸衍生煩惱,人生諸多煩惱以生死為最,或說煩惱的源頭多與生死相關,可能苦惱於生命的意義、生死之間的未竟...

廖元豪/大法官可讓死刑爭議跳脫零和對抗

憲法法庭就「死刑合憲性」爭點,廿三日進行言詞辯論。各方的意見交鋒精彩,法學論點有理有據。由於憲法並未明確禁止死刑,而支持...

葉銀華/治理之鑰:企業敏捷性

為什麼有些企業在面對變動的經營環境仍然成長,有的企業卻衰退、甚或被淘汰?此問題的答案就是企業敏捷性(agility)差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