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汤嘉林
职员,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信仰是什么?杨绛:读书是我一生坚定不移的信仰

文|时小墨ZYT

#杨绛#

导读: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听过很多人说,有人说这是一句鸡汤,鸡汤听多了,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用处,但杨绛先生让我相信了这句话的力量。

天再高,总有鸟儿飞翔的地方,就像我家里的两只小猫咪,其实它们自己没有翅膀的,可是当它们看到了苍蝇或者是飞蛾,它们总会拼尽全力地去追捕,有几分飞檐走壁的感觉,这是猫的猎物天性。

转念想,我们人是否缺少了这一分不到最后不服输的劲儿呢?

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上两代只是一介微末小官,家里条件并不宽裕。

杨荫杭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杨荫杭对几个孩子的教育很严谨,杨绛先生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喜欢上了读书。

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会很难丢掉。杨绛先生的一生,不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书,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一天就白过了。

三毛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在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那身上优雅从容的气质,在她的文字里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书是从小养起的,想要读更多的书,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除了读书还不够,杨绛先生想到要上学,要上清华,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

梁宗岱先生是杨绛的导师,当时梁先生教授法语,第一堂课就是听写。杨绛先生是自学法语,通过反复的学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梁先生的听写一点也难不倒她。

梁先生看着杨绛先生的答卷,很吃惊,问:“你的法语怎么学的?”

杨绛先生回答:“自学的。”

梁先生听了杨绛先生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学生不错,有天赋。

“自学”不是每个人都天生拥有的,但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学的能力,读书时老师教你学习的能力,而走进社会,需要你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其他东西。很多东西不是人家给你,而是你通过自己的本事得到的。

杨绛先生她喜欢读书,通过读书她知道得多,通过独立思考,她的见识,她的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多。

当时,杨绛先生还选修了朱自清的散文习作课。

朱自清当时是中文系的教授,他的文章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看过朱自清的文章都会有所感、有所悟,能得到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

且朱自清的散文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很多学生选修朱自清的课,都是希望能够在他的帮助下,领悟到散文和写作的精髓。

选到了朱自清的课,杨绛先生很开心,让人意外的是,第一节课,朱自清没有让大家做自我介绍,连课本没翻开,就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写一篇名为“收脚印”的文章。

”收脚印“的大概意思就是人死之前,会沿着自己生前走过的路走一次。

这个题目对于没有经历过生死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写。”收脚印“是一个人对于生命的一个深度思考,回首过往,感悟人生的认知。

那时的杨绛先生只有二十二岁,看过她写的《收脚印》,你会发现这一个小小年纪的小杨绛竟有如此深沉的感悟。

“每当夕阳西下,黄昏星闪闪发亮的时候;西山一抹浅绛,渐渐变成橘红,晕成淡黄,晕成浅湖色……风是凉了,地上的影儿也淡了,幽僻处,树下,墙阴,影儿绰绰儿的,这就是鬼魂收脚印的时候了。守着一颗颗星,先后睁开倦眼。看一弯淡月,浸透着黄昏,流散着水银着的光。听着草里虫声,凄凉的叫破了夜的岑寂。人静了,远近的窗里,闪着一星星灯火——于是,乘着晚风,悠悠荡荡在横的,直的,曲折的道路上,徘徊着,从错杂的脚印中,辨认着自己的遗迹。”

星星,月亮,虫声成为了灵魂的一路上的伴儿,灵魂是孤独的,因为它们而不孤独,杨绛先生笔下《收脚印》有了生气,有了淡淡的美,这是一种成熟的笔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人一听到”收脚印“会心生恐惧,网上搜索下都是些惊悚的内容,可杨绛先生的《收脚印》让我有种敬佩之意。

《收脚印》是杨绛先生人生的第一篇散文,朱自清看完这篇文章后,第二天就退还给杨绛,并说了句:”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改的。“

杨绛先生觉得是自己的文章写得很糟糕,才会让朱先生不屑一顾,朱自清又说:“我的意思是说,《收脚印》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佳作,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我修改的,如果你不反对,我愿意推荐给《大公报·文艺副刊》。“

杨绛先生很开心,十分感激:”谢谢先生,谢谢先生。“

随后,朱先生将这篇散文推荐给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做编辑的沈从文先生,嘱咐他,“如果方便,请帮发表,毕竟是一篇好文章,舍了会可惜的。”1933年12月30日,《收脚印》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9期上发表,署了杨绛的本名“杨季康。”

杨绛先生的努力,得到了奖励,文章发表后,《大公报》还给了她五元的稿费。她用四元钱买了一卷毛线,给母亲唐须嫈织一条围巾,用剩下的一元钱买了当时很出名的天津起士林的咖啡糖,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犒劳。

一次杨荫杭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杨绛听到父亲问,便回答说:“不好过。”

杨荫杭又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个星期都白过了。”

这是一个视书如命的杨绛先生,更是一个让人敬仰的杨绛先生。

试问现在的有多少个喜欢读书的人呢?估计每天捧着手机比捧着书还多吧?

有时我会去坐地铁,坐地铁我喜欢做的两件事,一是看书,有纸质书就看纸质书,没有就用手机阅读。二就是观察地铁里的人们,发现地铁里人们要么就是坐着滑手机,要么就是站着玩手机,脖子弯得快像个被掰弯的铁线。我都为他们的脖子,颈椎担忧了。

有人觉得一天不刷手机就很烦躁,可对杨绛先生来说一天不读书就索然无味。

杨荫杭有睡午觉的习惯,小时候的小杨绛知道父亲喜欢有人在身边陪着,但不能打扰他午睡,所以小杨绛会坐在杨荫杭身边看书,而且一点声音都不出,看书看得专注,完全没有被影响,多难能可贵啊。

杨绛先生平时读书很多,她不限读书的类目,只要喜欢的都读。

杨绛先生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

以前的人要去拜访某位老师或者是有名的学者,都需要写封拜帖,但是在书中不需要。

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会打扰到主人,只要你有时间,翻开书面就闯入了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了。

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

个中乐趣,只有喜欢读书人才能体会到杨绛先生这段分享。

《颜氏家训》有言: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意思是,人年幼时读书学习,就像清晨的天空升起了太阳;等到上了年纪才想起读书学习,就好比燃起蜡烛在黑夜中前行。

即便如此,杨绛先生酷爱读书,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了一生,

哪怕是到了耄耋之年,丈夫、女儿相继离世,杨绛仍旧独自坚持读书、写作。

宋真宗赵恒曾作《劝学诗》,诗中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是说,读书可以使人做高官,获厚禄,娶美眷,住大屋。想要高薪,学历不够,就只能拿着微薄的薪水。想要升职,学识不够,就只能做着最底层的工作。

谋求职位还是获得一个文凭,都需要下苦功夫,都免不了一番苦读。可是当你读到了一定的境界,你会发现,读书就不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

读书不要带着某一个目的去,就当作是一个下午茶去享受它带给你的舒适感,享受它带给你的快乐,生活需要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洗涤。

(全文完)

作者  时小墨ZYT|2020-10-14 09:00:00
阅读440 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转载本文时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百科TA说)及本页链接地址。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百度百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汤嘉林
职员,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汤嘉林
职员,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83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