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四叶学社
自然爱好者之家
你是否始终放不下对香椿芽的这份情怀?
香椿芽又名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花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可以繁殖。

香椿芽是楝科、楝属乔木中以嫩茎叶供食的栽培种,每100克鲜嫩茎叶中含水分约84克、蛋白质9.8克左右、维生素C58毫克及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并具芳香气味。

叶柄折断处无白色浆液。可炒食、凉拌、油炸、干制和腌渍。树皮、根皮和种子均可入药。中国、日本少数国家用香椿作蔬菜,山东、安徽、河南和陕西等地广泛栽培。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和四川等地栽培也较多。可以食用。

香椿芽又名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花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可以繁殖。

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由此可知关于香椿芽的人文历史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非常丰富多彩,那么在香椿芽的人文历史中有哪些人文情怀曾被世人怀念呢?

我国各地闻名的香椿芽!

香椿在我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文字记载至少有23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安徽太和县的香椿历来作为贡品,据传在唐代,太和的黑油椿每到谷雨时节,驿者驮着上等香椿,马不停蹄奔向长安。

到清明时期,太和香椿更是驰名中外,吸引远近游客来太和尝鲜。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载:“每届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指椿芽)。”“旧县集到乐湾二十四华里的沙河两岸约有八千余亩,已成园林。”

清道光年间,椿芽已远销到东南亚各国。山东省邹县的前后瓦屋栽培香椿历史悠久,民间广泛流传“渐兴的萝卜,沙河头的瓜,前后瓦屋的香椿芽”。邹县县志记载香椿是该县外贸出口的传统商品之一。

尽管如此,香椿的栽培多为农户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管理粗放,材用和菜用不分,产量和品质没有保障,供应期短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开始大规模人工造林,利用香椿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和食用林,香椿的种植规模才有了较大发展。

山东的部分地区在20世纪末首先开展了香椿蔬菜的矮化密植栽培和温室大棚栽培,带动河南、安徽、河北、湖南等省也开始大力发展香椿蔬菜生产,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香椿栽培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之一,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香椿芽在古代被寓意长寿!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香椿不仅是备受喜爱的食材,也同样具有着文化意义。例如,古代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这一文化典故正是源于庄子《逍遥游》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为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的一年,可见寿命之长久。

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以“千椿”形容千岁,又如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以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

古人也喜欢直接用“椿”来比喻父亲或其他长辈,将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称为“椿庭”。这一说法与《论语》有关,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便在路过庭院时快步走过,即“趋庭而过”,于是,后人就把“椿”与“庭”结合了起来,称父亲为“椿庭”。

而古人又喜欢将母亲形容为“萱草”,于是便有了“椿”与“萱”的结合,如“椿萱并茂”常是用来形容父母健在、健康长寿。

在古代的诗词文学中,也常常能见到香椿的身影。例如唐代牟融所作的《送徐浩》中就写道,“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辞尊酒暂相留。弟兄聚散云边雁,踪迹浮沉水上鸥。千里好山青入楚,几家深树碧藏楼。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北宋黄井的《古稀诗训》中也写道,“书罢吟哦记此篇,我今归隐乐悠然。椿萱堂上难追慕,桂萼阶前竞秀妍。霜鬓尚沾金阙泽,紫衣犹惹御炉烟。苍天不负男儿志,辅佐江山亿万年。”可见古人着实喜欢以“椿萱”代喻父母。

古人描写椿芽并抒发情感的诗词也并不少见,例如明代李濂的《村居》写道,“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腊酒犹浮瓮,春风自放花。抱孙探雀留客剪椿芽。无限村居乐,逢人敢自夸。”

更为著名的还有北宋晏殊的《椿》:“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显然诗中也是引用了《庄子·逍遥游》的典故,形容“椿”不仅以长寿令“朝生暮死”的朝菌望而不及,并且椿树的繁茂和气韵也令朝菌相形见绌。

被尊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也有《溪童》一诗,描写暮春时节小孩子在溪边的香椿树上采摘香椿芽的情景:“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想是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近代康有为也曾作了一首《咏香椿》来表达对香椿的喜爱,称“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中就已经流淌着一种香椿情怀了。对于香椿芽,很多人对它有着别样的情怀。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苦,一到春天,农村的人们对香椿芽特别看重。把它作为一种上等的蔬菜,大部分人家都有香椿树,对它寄予的希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它不仅是农家春天最奢侈的菜肴,更指望把它卖几个钱维持生计。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春天每到做饭的时候,从村头到村尾,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冉冉升起缕缕炊烟,随风吹来,那炊烟里漂浮着香椿的味道,混合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让人倍感亲切和温和,难怪有那么多游子至今对它还魂牵梦萦。

【参考文献】

《北京日报》

《香椿芽生产的重大改革》

作者  米伟廷|2020-02-29 21:26:18
阅读6466 14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四叶学社
自然爱好者之家
四叶学社
自然爱好者之家 百科特约作者
2364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