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冷兵器研究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在冷兵器时代,近代棱堡跟中世纪城堡到底谁更强?
城堡是中世纪的象征,棱堡则是文艺复兴的产物,火药武器的发明和运用,原有的城堡防御体系被更为先进的棱堡式要塞、或者更为形象的说法——星型要塞所取代。诚然,棱堡——星形要塞取代城堡体系,是军事技术史上的进步。

城堡是中世纪的象征,棱堡则是文艺复兴的产物,火药武器的发明和运用,原有的城堡防御体系被更为先进的棱堡式要塞、或者更为形象的说法——星型要塞所取代。诚然,棱堡——星形要塞取代城堡体系,是军事技术史上的进步,有些人会觉得,若是如此,棱堡——星形要塞如果提前500年出现,不是可以直接替代城堡体系了么?那当然不可能的,棱堡——星形要塞的成功,同样是依托火药武器的成功而存在的,脱离、或者无视棱堡——星形要塞防御体系,是攻守双方同时使用火药武器,或者说较为成熟的前装黑火药滑膛火枪、火炮这个前提,这样架空下的棱堡式要塞体系,在冷兵器时代,是完全不如城堡的。

▲英国德文郡公园的女王堡(Queens Sconce)。构筑于英国内战期间,为土木工事

没有火炮,就没有棱堡。为防止被炮火毁伤,和安放大中型火炮,低矮和厚重的台墙是必要的。但低矮和厚重的台墙,相对于高大的城墙,更加容易的翻越。相当数量的棱堡——星型要塞,在无阻碍的情况下,普通人可以不借助工具而徒手攀援和穿越;而高大陡峭的城堡城墙,在不借助工具、或者只有简单工具的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攀爬是要冒着生命危险,或者根本无能为力的。

▲1869年倒幕战争中幕府军修筑的星形要塞四棱郭,斜坡土堤高仅三米。刨除壕沟0.9米深度,高出地表部分仅有2.1米

即便最早期的土丘—外庭式城堡,2~3人高的垂直结构的外围木栅,普通人已经难以徒手翻越,而城堡的核心塔楼,对于普通人而言,则显得更加高不可攀。

▲相对于棱堡——星型要塞,上图中的土丘——外庭式城堡,关上大门后,即便完全不设防,对于普通人已经难以徒手攀越外墙,更勿论攀爬上塔楼顶层

其实文艺复兴时代的棱堡——星形要塞,并不特意要求工事本身能良好阻碍攻城方攀援,而是可以充分发挥火炮威力作为目标所设计的——用火力拒止攻城方接近,而非依靠墙壁本身。因此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要塞攻防战上,设计繁复的几何形星形要塞,通过设计规划火力互相掩护,通常能良好的应对敌人的进攻。然而如果攻城方下定决心,在旷日持久的炮击和土工作业后,繁复的星形要塞哪怕失去了一个角的形状,所面临的也只剩投降或者被投降的选择。在要塞失去火力之后,低矮的台墙和斜堤使敌方可以轻易跨越,宽阔的台墙面在给守方火炮良好的发射平台的同时,意味着攻城方登上台面后,可以相对于狭窄的城墙,同时展开更多的兵力。对于通常处于数量或战力或火力劣势,才需要依托工事来平衡敌我差距的守城方而言,敌人能够同时在攻击面上展开的兵力越多,守方劣势就越明显。

从上图棱堡——星形要塞的规划设计可以看出,所谓无死角的火力交叉,是构建在要塞形状设计本身上的。棱堡相对于城墙或者塔楼,应对火炮轰击的能力有所提高,然而但并不代表其遭受攻击后就是无损的。攻城方通过集中攻击一个方向,击毁或者爆破掉其中一个角,整个交叉火力设计就会出现死角,这在火器时代通常要付出重大伤亡才能做到。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弓弩不可能做到火炮才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文艺复兴时代的棱堡——星形要塞体系,想要在冷兵器时代达到其火器时代的地位和成就,如同妄图弓弩有火炮一样威力一样,那是不可能的。

当阿努尔•达尔德雷看到命运之神对他微笑时,他便在一片洼地的中央垒起了一个异常高的土台,人们称之为城堡。——《贝兰特•达尔德雷家族编年史》1060年。

这个是早期城堡修筑的神话或者家族传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关键字和城堡挂钩——“异常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台迅速被石构的主塔所替代,巨大高耸的石头塔楼,在大为提高了居住地的防御力的同时,宣告着领主的威严和财力。到了1230年,攀比的巨大塔楼达到了顶峰,欧洲最高的城堡主塔古西主塔建立——这座巨大的塔楼高53米,直径32米。

这座以巨大塔楼为核心构筑的城堡,以当时的远程武器性能,基本已经将攻城方的弓箭手,排除该方向的作战序列之外。即便使用投石机,击毁这种巨型塔楼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城堡的设计在继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领主们财力的充沛,纯粹作为军事和政治象征意味浓厚的大型主塔,开始向居住性方向改良。到了14世纪,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设计建造才真正基本完成。1295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在威尔士建造的博马里斯城堡作为据点,虽然这座城堡在1320年因为英国资金不足而停建,但是依旧成为后来很多中世纪城堡的典范。

上图是博马里斯城堡的外围城墙内侧照片,可以看到城墙薄而陡,且在墙内侧开有弓箭手所用的射击孔,进一步削薄了墙体,城墙顶部极为狭窄。这是基于冷兵器时代直射武器无法有效威胁石构墙体,以及投石机曲射攻击范围有限的情况下,所规划设计的城堡样式。

由上图可知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方式,面对单凭人力难以逾越的高墙,巨大的攻城塔是其中一种经常使用的作战方式,巨大的塔楼顶着守方的弓箭前进,高于城墙的塔楼上层用弓箭居高临下压制守方,以便攻城士兵突上城墙。如若冷兵器时代使用低矮的棱堡——星形要塞体系,攻城方只要简单堆出几个几米土山,就可以压制通常也不过只有几米的高台墙上的守方士兵。

事实上,棱堡——星形要塞并不是突兀的就替代了城堡防御体系。从1400年开始,一些为弓箭准备的箭孔就变成了为火枪准备的枪眼,火药武器在给攻城方提供了新的攻击方式的同时,同样也给守城方提供了新的防御武器。新式城堡开始建立,塔楼变得更巨大,以便安放火炮,出现了穹窖模式的炮塔、炮楼乃至炮台。此时的早期欧洲那些看起来口径巨大的射石炮,实际上并不能击毁塔楼墙壁。现代复原测试下的弹重高达160kg的大型射石炮,在实弹射击中并不能击穿超过1米厚的石构城墙。这代表在火器时代早期,攻城武器体形庞大、威力有限,发射频率极为低下——战时一天之内通常只能射击一到两次。在这种情况下,城堡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下图是西班牙人在15世纪末修筑的科卡堡,高耸的城堡墙壁上可以清晰的看见火炮、火枪射击孔。

棱堡——星形要塞出现前的城堡出现了炮塔,然而城堡构造本身技术上的缺陷,使得高初速的长身管火炮大量出现后迅速被淘汰。中世纪城堡本身巨大而陡峭的城墙是良好的轰击目标,且中世纪建材中的灰浆质量大多数并不合格,只是单纯的石灰掺水混砂石,现代复原实测特维利城堡石灰砂浆,其断裂应力值仅有区区1.5MPa,甚至不如夯土所用石灰、沙、粘土三组分三合土的2.0MPa。这种质量的城堡墙体,对抗冷兵器尚且游刃有余,在16世纪日益发展的长身管重型攻城火炮的威力之下,已然超出其抵抗能力。

这是1388年建造的德伦克尔堡塔楼、城墙及其附属廊桥,这种单薄的墙体虽然可以有效抵御冷兵器时代的敌人,但是已经无法承受新式火炮的袭击。当建筑技术进步之后,重新再次使用穹窖模式构筑的近代要塞,也极为迅速的替代了棱堡——星形要塞。军事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脱离实际的架空脑补并不可取。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梁小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2017-12-29 12:35:11
阅读47645 261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冷兵器研究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2335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