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陆支羽
影评人,策展人
虐女神,祭弥撒,梅伯拍耶稣也是神
但是吉布森保持了节操,尽管加入撒旦的段落值得商榷,全片整体上没有一点篡改福音书的记载,并且动用好莱坞资源,准确地在片中再现了《圣经》时代的阿拉美语和希伯来语。关于影片的一个争议在于,吉布森是否刻意渲染了耶稣受难的血腥程度。

耶稣受难记

虽然很好莱坞,但是为信仰做了见证

耶稣受难日,特此撰文

简单说,从艺术层面上来讲,本片的确不如帕索里尼的《玛窦福音》,它太好莱坞。但是吉布森保持了节操,尽管加入撒旦的段落值得商榷(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耶稣山园祈祷时是一名天使而不是撒旦在他左右),全片整体上没有一点篡改福音书的记载,并且动用好莱坞资源,准确地在片中再现了《圣经》时代的阿拉美语和希伯来语。

影片的亮点在于对圣母玛丽亚和玛达肋娜的塑造,就像帕索里尼让自己母亲饰演玛丽亚,吉布森的女主角也是位母亲,而且就是在拍摄时怀孕的。玛利亚一生平凡到极点,却在生前和死后荣享万福,这个默默无闻的女子知道在耶稣身上会发生什么,也知道在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在苦难真的来临时,她没有得到一丁点安慰,她的内心经历多大重创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她靠什么克服了自己的绝望。

关于影片的一个争议在于,吉布森是否刻意渲染了耶稣受难的血腥程度。如果你每天默想玫瑰经的苦难五端,针对耶稣的无理由的暴行会让你觉得更加震惊和匪夷所思,人性之恶完全变成了一场群体无意识的狂欢,同样的一幕在人类血肉横飞的历史里不断重演,所以,你永远不能低估人性之恶,你也永远不可能对人性之恶抱有任何幻想。

在任何一所天主教堂里,最醒目的都是十四处苦路的十四副油画,这种对极端惨烈苦难毫不避讳的细节化描写成为了后基督教时代西方艺术的一个母题。这种苦难本身并非如《基督最后的试探》那样歪解的,绝不是天主刻意编排的一出以救赎为主题的戏剧,而是仪仗强力的人性之恶对羔羊般的无辜弱者的必然凌辱,是人杀死了神,而神允许了人类对他的杀戮。

无数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全能的天主要舍弃神性,耻辱地死在十字架上?我可以把我知道的所有十字架神学理论告诉你,但是十字若望说,“为了成为所不愿意的一切,必要经历所不愿意的一切。”在集中营捡了条命的布尔特曼提出了无能的天主的观点,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人与神的关系就颠倒了,人在主宰神,在人完成自我毁灭前,神先被人摧毁。

在耶稣断气以后,他做了什么?传统的解经学家们都说耶稣去了地府,(类似西游记里的幽冥界),带走了在那里幽居千年的,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先知们。以色列人直到今天都不相信天堂、炼狱、地狱的存在,他们至今还在等待一个军政强人带领以色列人复兴达味之国,似乎就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信念支撑这个民族熬过了千年的苦难,这种执拗正吻合了横扫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

钉死耶稣之后不到40年,犹太人在马萨达被罗马人彻底镇压,从此流散天涯海角,这场战败被熙雍复国主义者视为传唱千年的悲壮神话。圣殿的崩塌,犹太人的背井离乡,这些都是旧约里反复预言的内容,当耶稣站在垄断意识形态大权的司祭们面前重复这些预言时,他们却咬定耶稣在亵渎神明。

受酷刑时耶稣还在说,他宽恕这些施暴者,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时,戏剧冲突来到最高潮,教父们说,耶稣的死结束了横跨千年的人神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十字架上倾流宝血,给世界带来和平。爱,和平,宽恕,可惜一波又一波的心灵鸡汤把这些词语变得让人厌恶。另有人说,十字架的意义在于,它为所有人,也为每个人带来了终极救恩。

救恩是个经常放在嘴边的词语,却说不清道不明,电影里,那个百夫长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稣时,突然说“他是个义人啊。”教父们说,这个百夫长第一个得到了救恩。18世纪的士来马赫断言,信仰就是一种直觉,不能解释, 也不需要解释。所以信仰才能给人带来慰藉。

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吉布森也并没有让电影完全地变成好莱坞主旋律,但仍然成功使用好莱坞模式将耶稣受难这一神秘事件本身感性,乃至罗曼提克的一面放大到了足够让观众忽略电影在思辨性上的一丝空洞。

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镜头是那个模仿La Pieta(“圣母怜子”)的那个场景,自然而又大气,非常好莱坞。关于耶稣的电影往往容易走入黑格尔式的(祁克果语)误区,暨把神学降格为哲学,因此,好莱坞式的煽情是必须的,也是美妙的,我从来没有这样喜欢过好莱坞。

影片结尾,站在耶稣面前的是他的母亲,和他所爱的门徒若望,一个童贞男。母性和贞操淡化了天主教信仰中艰涩的形而上学元素,让它真正在一代代社会最底层群众的心中留下了一种朦胧的神圣感和美感。

本片和帕索里尼《玛窦福音》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帕索里尼用一群业余演员和一首《有时我就像失去母亲的孩子》,他的目的是呈现出一幅福音时代耶稣和他周围人的图画,抒发他怀古伤今的情怀。 而吉布森把影片近1亿美金的收入捐给了教会,还请一位加拿大神父在开机仪式上主持了一台弥撒。我承认,我不是为了看一部电影而看《耶稣受难记》,而是为了看看吉布森的信德。在这个问题上,我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影片结尾,复活的耶稣浴血重生,他昂首阔步走出坟墓,告诉人类,他已经战胜这个世界。男主角在开拍前日夜祈祷希望自己能演出耶稣神韵,而在拍摄过程中他曾被闪电击中,受了鞭伤,疼痛不是荣耀,但却是属神的印记,这已经不是电影,而是神的一份小小礼物。

Claudio

男,上海人,双子座,1992年出生。

曾用笔名Rafael用左手。

兼职写作影评,诗歌,小说。

影片资料

《耶稣受难记》

导演: 梅尔·吉布森

编剧: 梅尔·吉布森 / 本尼迪克特·菲茨杰拉德

主演: 吉姆·卡维泽 /玛雅·摩根斯坦特 /莫妮卡·贝鲁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阿拉姆语 / 拉丁语 / 希伯来语

上映日期: 2004-03-19(中国大陆) / 2004-02-25(美国)

片长: 127分钟 / 120分钟(删减版)

那是一个遥远而又让人永世难忘的时代,一位圣者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备受世人爱戴的上帝之子耶稣为生活在穷苦和磨难中的人们带去了希望和喜悦,与此同时他的存在也出发了教廷和统治者的利益。他拒绝魔鬼的引诱,而门徒犹大则抵抗不出金钱的魅力,他为此出卖了耶稣,其丑态永久留在了“最后的晚餐”之上。

在此之后,耶稣被捕,当局者为他戴上荆棘做的王冠,命他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更用带着铁刺的鞭子抽打圣人的肌肤。耶稣痛苦呻吟着,决绝地忍受当下的一切。作为圣人,作为救世主,这是一条必须淌血走过的试炼之路……

原创|2017-02-12 10:39:03
阅读20515 6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陆支羽
影评人,策展人
陆支羽
影评人,策展人 百科特约作者
144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