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加志魚【大堡礁海域捕撈】 (單包)

300-400g/尾/包

NT$290

市場價:NT$360

商品詳情

大堡礁海域野生海魚 - 野生加志魚

大堡礁海魚料理(赤海菲力魚排)限動主圖_大堡礁海魚料理(赤海菲力魚排).jpg

產品介紹

魚肚部分有特殊藻礁香,風味別緻。珊瑚礁魚種,品嚐大堡礁海域的鮮

03_加志魚(A大魚+A魚排)(B大魚x1+B魚排)(C魚排)Rec.png加志魚.jpg

加志魚是笛鯛目石鱸科的魚,石鱸科在台灣記錄過5屬22種,其中,胡椒鯛屬的魚大多有加志之名。磯鱸屬的三線磯鱸,就是北部常見的黃雞魚。石鱸屬的魚也都叫雞魚,如銀雞魚、星雞魚、斑雞魚等。另還有髭鯛屬,其中的魚都有打鐵婆之名。加志魚的文字記載都有近四百年了。

加志有很多寫法,除了加志還有加誌、嘉志、嘉誌、圭誌、加吉等,不知其源為何?

有一次看到有人寫做「雞誌」魚,用台語多念幾遍,聽來就就像「雞籽」。的確有好些石鱸科的魚有「雞仔」這樣的俗名,「加志」會不會和「雞誌」或「雞仔」有關呢?

最近還輾轉查到,1745年的《重修臺灣府志(范志).卷十八》有「刺圭糍魚,色黑,唇厚。」的記載,1871年的《淡水廳志.卷十二》有「圭糍,色黑唇厚。」的記載(#1)。圭糍之名除了方志所錄之外,我找不到任何使用的紀錄,而其描述也僅「色黑唇厚」四字而已,不知何魚。「圭糍魚」是不是加志魚,難有定論,不過,倒是有幾條線索支持這個想像。

首先,圭糍、圭誌、加志音近,而且少見的「圭」字出現在「圭誌」這個俗名裡。其次,雖然「色黑」並非加志魚的明顯特徵,不過「唇厚」確實是某些胡椒鯛屬魚種的特徵。第三,有兩三種胡椒鯛屬的魚正好有俗名叫「厚唇」。第四,「圭糍魚」的糍(ㄘˊ)就是台語麻糍(muâ-tsî)的糍,音近吉,俗名「加吉」或由圭糍簡化而來。

加志魚在老一輩的澎湖人口中還有「天皇魚」的說法。據說,日據時日本警察為了吃到這種魚,謊稱這是天皇愛吃的魚不可濫捕,如有捕獲必須上繳,遂有此名。傳說難辨真假,不過也算旁證了加志魚的美味和廣受關愛。

加志魚還有人美稱為「加錢魚」,加錢和加志、加吉的台語發音近似,我想這名是從諧音取吉而來,應是戲作。

最常見和最典型的加志魚應該是胡椒鯛屬的胡椒鯛(Diagramma pictum),又稱花石鱸或細鱗石鱸。另外,黃點胡椒鯛、斑胡椒鯛(花臉)、花尾胡椒鯛等都是比較常見的加志魚。

說了這麼多加志魚的名字,那加志魚到底是啥模樣?這不容易說,因為加志魚在成長的各個階段體色與花紋會不停變化。以花石鱸為例,稚魚(約5cm)有三條粗黑縱帶,濃黑深黃相間,非常美麗,是水族箱裡的嬌客。幼魚(約10cm)體色呈黃,全身有約6條黑縱帶。小魚(約20cm)縱帶變窄變多,增加黑點帶與黑帶紋夾雜,體色轉為銀灰色。亞成魚(約30cm)黑點變為黃或褐色點且密佈全身及尾鰭。成魚(約>50cm)之後,身體的黃褐色點消褪,僅背側或尾鰭有黑點密布。這時候的「胡椒粒」就很明顯了,這大概正是「胡椒鯛」得名的來處。

石鱸科裡有那麼多魚叫作雞魚或雞仔,魚以雞名,除了前已說「叫聲如雞」之外,還有「味美勝似雞肉」以及「肉質緊實像雞肉」兩說,我覺得都有理。對從前的漁民來說,吃雞比吃魚難得多,把對吃雞肉的嚮往寄託在有點像雞肉的魚身上,可以理解。還有,從前捕獲的加志魚比現今捕獲的加志魚大得多、成熟得多,肉質有可能比我們現在吃到的更像雞肉那般硬實彈牙。水試所電子報曾報導,加志魚的最大體長可達100公分,但現在已經鮮少捕獲大型成魚了。我們無緣得見「加志」的大型成魚,這些魚肉有多像雞肉,那就只能想像了。

商品規格

檢驗證書

FDA_03_加志魚.png

貼心小叮嚀

訂購注意事項

推薦產品

總金額 NT
前往結帳

目前沒有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