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祥》雲門御用攝影——關於生命與藝術風景的再詮釋-(上)

劉振祥》雲門御用攝影——關於生命與藝術風景的再詮釋-(上)

作者綠.建築家
日期18.04.2013

停。

屏息。

記不記得寫書法時把毛筆蘸入硯台逐漸往筆頭吸飽的模樣?或是浸入清水裡抖一抖,道道如煙似縷的墨袖便在水波裡層層蕩開?這兩個畫面都好耐看,但現在我們要跳脫慢節奏意象重新大口呼吸,呼吸是為了下一次更精準完美的跳躍,請準備:

來,蹦!

當雲門的舞者在高高蹬起騰空之後用力翻轉過身,燈光照耀下身體的肌理線條與衣衫質地律動,親愛的攝影師:你在片刻捕捉到瞬間了沒有?

IMAGE

▲雲門舞集《白》之〈II〉2006

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曾說過:「要拍電影,只需要一個女人和一把槍。」

若是把這句話套用在攝影師——劉振祥身上,照相機就是劉振祥的槍,雲門舞者就是他的碧姬芭鐸、依莎貝雨蓓、珍西寶和珍芳達。他們的「SHOT」槍槍命中,流淌出鮮明濃稠的性情,想瞭解台灣的紀實攝影和表演攝影,你不能不認識關鍵形塑者劉振祥。

劉振祥生於 1963 年台北陽明山,畢業於復興商工美術科,著有《台灣有影》、《滿嘴的魚刺》、《前後——雲門影像敘述攝影專集》及《家庭相簿》攝影集,劉振祥曾獲第 33 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他是《雲門舞集》專屬攝影師,為台灣表演藝術攝影的第一把交椅,也是台灣新電影劇照師和解嚴時代的新聞攝影記者,在劉振祥的作品裡,你能看見攝影師如何詮釋他所經驗的世代。

 

認識相機,從相機認識世界

劉振祥老師的工作室是個好地方,沒幾步路就是敦南誠品,在樹蔭婆娑的巷弄裡,我們順著階梯走入地下室,劉老師說攝影工作室需要挑高的空間,找到這個據點並不容易。坐上紅色高腳椅,雙臂歇在花崗岩吧台上,看老師轉身用玻璃杯子幫我們倒氣泡水,覺得相當驚喜,再拉遠點視線,地上擺了一個義大利進口的大垃圾桶(像是會出現在《美麗人生》和《新天堂樂園》那種),經典!問老師裡頭裝了什麼?「垃圾啊~」我們一起笑了。

回到 7~80 年代台灣開始講故事,劉振祥高中唸美術科,不管學畫還是雕塑,都是從寫實擬真開始,攝影於是成為共同科目,但當時攝影並不普及,一萬多塊的相機沒有幾個家庭拿得出來,上課只好跟親戚朋友借,直到離開學校以後,劉振祥自己慢慢存錢加上哥哥的贊助,才買了第一台相機。

在校期間,攝影家謝春德的攝影課開啟了劉振祥對攝影的興趣,他發現攝影有眾多表現內容與形式,於是一頭栽進攝影的世界,勤研書籍、勤拍照片,學習透過相機鏡頭認識世界,並擔任謝春德兩年助理,跟著認識很多前輩,攝影作品也受到認可,在當兵前開了第一次個展「問劉二十」。

「謝春德老師講課很有趣,你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情、你不知道同樣的土地有不同的族群,但透過攝影你可以重新看見自己的土地。」

1987 年,退伍的劉振祥經朋友介紹接到北藝大舞蹈系的案子,之後各類舞展和《雲門舞集》的攝影邀約相繼而來,也跟著侯孝賢導演拍電影劇照,拍完電影劉振祥投入新聞業擔任攝影記者。

 

IMAGE

▲《戀戀風塵》1986

 

攝影記者的嗅覺訓練,小心圖說

我們每天都在報紙和網路被大量影像土石流沖刷洗腦,但這些浮光掠影究竟能對觀者造成多大影響(或污染)?從新聞記者的角度切入討論,新聞攝影師是歷史事件的關鍵證人,職責不只是傳達正在發生的事,更必須進一步迫使讀者反思,啟發群眾。雖有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一派昂揚人道關懷,但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也常被指向剝削與偷窺,劉振祥身為資深的新聞攝影師又怎麼看?

「1980 年代要在台灣找攝影工作很難,攝影沒有商業機會,工作機會比較多是電視公司辦的週刊,再來就是三大報的記者,再不然就是去做 video。那時謝老師在《時報週刊》工作,適逢鄉土文學興起,有很多作家和攝影投入報導,所以當謝老師邀請一起工作時,就答應進入《時報新聞週刊》工作。」

劉振祥在 1986 年進入《時報新聞週刊》,1988 年擔任自立報系《台北人》月刊攝影主編,後升為自立早報攝影主任,同年舉辦第二次個展「解嚴前後」。劉振祥的報導攝影,為街頭運動及不少重大社會事件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

IMAGE

▲淡水廟會

 

●保持機動——

「解嚴後很多訴求都出來了,街頭變得很熱鬧,社運非常蓬勃,他們也必須跟媒體經營關係以增加能見度。那時候沒辦法說我看過才拍,在街頭隨時會失控,我要知道哪裡有事情會發生,然後等待碰撞它,其實拍新聞跟劇場或電影沒什麼落差。」

●瞭解狀況——

「透過鏡頭,不同角度可以做很多不同的詮釋,就像你們的筆,必須怎麼去寫才能描述完整、讓讀者看得懂,同理,我們處理過程是鋪陳圖片,跑農運工運等社會運動,到現場之前必須先知道勞資結構,瞭解農民產銷問題,不是單單用突發暴發事件去解釋,必須經過你的詮釋之後,被你發掘什麼來成為影像證據,這都可以在處理圖片中發現。」

●圖說角度——

「以新聞來講,分拍攝者跟被攝者及不同的議題,以拍明星為例,一種是公司宣傳,另一種是狗仔偷拍,雖然出發點不同,但要做為窺探隱私還是為公眾人物報導僅在一念之間,如何應用?圖說很重要。你按快門那剎那你有你的想法,但應用照片的人有其他使用可能,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所以應用的方式也不一樣。」

●累積歷程——

「我在山裡長大,所以拍類似的圖片會比較有經驗,對都市的馬路大樓又有另外的感覺,同樣照片跟看的人的成長背景有關,不是說這張照片出來一定會是怎樣,而是跟拍攝者的生命歷程有關。」

「要增加生命歷程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你要每年換一個工作或下班參加不同的社團嗎?認識不同的族群以當記者最容易,機會最多。我跑了7年的新聞,接觸過很多不同人物、處理不同專題、跑遍不同地方,所以後來我處理不同議題時都可以轉化經驗,融入劇場想呈現的氛圍,快速上手。」

●融入輸出——

「融入不是自我催眠,而是在處理角色或舞蹈畫面時,能判斷對象在美學或社會認知上夠不夠,很快掌握舞的精神,知道怎麼運用更容易被理解的傳達手法、知道用什麼角度處理作品。」

●行前溝通——

「我常和學生聊到文字和攝影記者之間的合作,文字跟攝影搭配要有共識,前提是要溝通清楚,你必須在採訪之前或現場開個簡單會議,盡量拍到,不要漏掉。」

●主編職責——

「攝影主編要在行前會議把畫面都描述出來,提醒可以當作是專題的輔助圖片,要找相關影像或期待的視覺風格。這點做最好的是《經典》雜誌,我老同學在那邊當總編輯,《經典》有各國不同攝影記者一起製作,以報導攝影來講處理得非常好!」

 

劉振祥

網誌:www.wretch.cc/blog/ahsiang99

 

 本文轉載於「綠.建築家」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蔡舒湉
攝影黃聖雯
圖片提供劉振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