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防治危害簡介

蟑螂防治-很重要 ,蟑螂可攜帶致病的細菌、病毒、原蟲、真菌以及寄生蠕蟲的卵,並且可作爲多種蠕蟲的中間宿主。蟑螂已被證明攜帶約40種對脊椎動物致病的細菌,其中重要的如傳染麻風的麻風分支杆菌、傳染腺鼠疫的鼠杆菌、傳染痢疾的志賀氏痢疾杆菌和小兒腹瀉的志賀氏副痢疾杆菌、引起瘡疖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尿道感染的綠膿杆菌、引起泌尿生殖道和腸道感染的大腸杆菌以及傳播腸道病和胃炎的多種沙門氏菌,如乙型傷寒沙門氏菌、傷寒沙門氏菌等等。蟑螂沿可攜帶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種致病菌,除了上述的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等外,尚有如産氣莢膜梭狀芽胞杆菌、糞鏈球菌等。

此外,蟑螂尚可人工感染導致亞洲霍亂、肺炎、白喉、鼻疽、炭疽及結核等病的細菌。蟑螂可攜帶蛔蟲、十二指腸鈎口線蟲、牛肉縧蟲、繞蟲、鞭蟲等多種的蠕蟲卵。它們還可以作爲念珠棘蟲、短膜殼縧蟲、瘤筒線蟲等多種線蟲的中間寄主。蟑螂可以攜帶多種原蟲,其中有4種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馬、腸賈第蟲等。實驗研究確證,蟑螂能攜帶,保持並排出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蟑螂也可攜帶真菌。

蟑螂 

 

蟑螂防治-的方法:

正是由於蟑螂具有多種危害性,所以要積極地防治。目前防治蟑螂的主要措施有:<

殘效噴灑:用高壓噴霧機將藥劑施用於害蟲經常出沒的地方,在其活動時接觸藥劑而死亡。

空間噴灑:使用熱霧機或冷霧機,將藥水霧化後形成煙霧把飛行性害蟲迅速擊殺,並將躲藏於隙縫中之蟑螂驅趕出來,使其接觸藥劑而死亡。

餌膠點注: 以點膠式將餌劑點在室內角落,無沾染和清潔問題。低毒、安全、適口性佳並兼具連鎖殺蟑效果。由於蟑螂會因環境改變隨時變更棲息處,建議經常評估、檢討防治成效和注意蟑螂族群變化後再次施以餌藥。

 

(網咖餌膠點注)

 

(食品廠消毒作業)  

(水溝消毒作業)

 

無需雄性,蟑螂也能穩定繁殖!

蟑螂,應該是我們生活中最想滅絕掉的害蟲之一。牠們污染我們的食物,破壞我們的家電,傳播很多疾病,還長得非常醜陋(尤其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可是我們經常也會困惑,為什麼小強越殺越多?似乎牠們總能源源不斷的產生出很多的後代。最近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似乎找到了答案:研究中發現,只要三隻以上的雌性蟑螂生活在一起,牠們就可以通過孤雌繁殖的方式快速生產後代,整個過程完全不需要雄性的參與。

蟑螂(英語:Cockroach(es) )是一種有著億萬年演化歷史的雜食性昆蟲。過往泛指所有屬於「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蟲,目前已發現大約有4000多種,與人類的食性重疊,部份蟑螂對人類的家居都有很強的入侵性,牠們繁殖力強,在人類家居棲身及覓食的同時,亦會傳播多種病原體,因此蟑螂被普遍認為是害蟲。雖然蟑螂不受歡迎,甚至要除之而後快,但在歷史上有過東亞、東南亞等地居民食用蟑螂的紀錄。

以現代的生物分類學,蟑螂約有4000種,其中約有數十種被認為是害蟲。除了其中大約有數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又有數種作為人類寵物飼養及寵物糧食外,絕大部份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大的有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及短翅的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小的有體長約15 mm的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日本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及亞洲姬蠊(Blattella asahinai),熱帶地區的蟑螂一般比較巨大。家居蟑螂普遍夜行及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種而異,趨光性有正亦有負。

蟑螂既可以進行有性生殖,也可以進行孤雌生殖。在蟑螂繁殖的過程中,雌性僅需要交配一次,就可以終生產出受精卵,受精卵會被包裹在特殊的膠質囊內,形成卵鞘。卵鞘堅硬,光滑,防水性好,保護了內在胚胎的發育。進行孤雌生殖的雌性蟑螂也可以在不交配的前提下產生卵鞘。但是科學家們一直好奇是什麼因素引發了蟑螂的孤雌生殖,尤其是對於群居的蟑螂來:只是簡簡單單的沒有雄性的存在就會讓蟑螂轉向孤雌生殖,還是牠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也發揮著作用呢?在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中,研究者們仔細研究了蟑螂所在社會環境對於牠們孤雌生殖的影響。

A)左邊是孤雌生殖產生的卵鞘,右邊是有性生殖產生的卵鞘;B)打開一個卵鞘裡面可以看到很多蟑螂的卵。  

蟑螂已成為僅次於塵螨的重要過敏原

根據國外最新的醫學報告顯示,蟑螂與塵螨對過敏性病患的危害程度已趨近不相上下的程度。

近年來,國內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喘或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症的病患,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致力於引發過敏病元凶「遇敏原」醫學研究一直不遺餘力,以往發現最主要的過敏原是居家內的塵瞞,其次則是拳養狗、貓脫落的毛及戶外的花朵花粉或狗牙根草等,較少人注意到家中的蟑螂也是一種過敏原。不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完成一項研究調查發現,蟑螂已成為僅次於塵螨重要遇敏原了,值得重視。

高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忠仁說,根據國外最新的醫學報告顯示,蟑螂與塵螨對過敏性病患的危害程度已趨近不相上下的程度。例如美國紐約大都會區分析出讓孩童遇敏的過敏原蟑螂滾略高於塵瞞一些,香港發表的遇敏原調查,蟑螂成為過敏患者 過敏原比率也高達百分之五十,而台灣對蟑螂是否成為過敏原的研究調查,十多年前的報告結果每十名過敏病患僅有二到三人會對蟑螂感到過敏。

外國大都市均發現到蟑螂已成為過敏患者重要的過敏原,但台灣相關研究已過時,才重新對過敏體質的人進行相關過敏原的研究,發現蟑螂同樣也躍昇為重要的過敏原。

首先對一百一十名經抽血證實具過敏體質者進行過敏原測試及測試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對塵螨過敏比率仍高建百分之九十九,對蟑螂過敏比率達百分之四十八點方,對狗牙根草過敏比率為百分之十八。

再對九十九位過敏患者做同樣的過敏原測試及分析則發現,對蟑螂過敏比率高達五十九點七,其中對美國大型蟑螂過敏比率是百分之三十三點三,對小型的德國蟑螂過敏比率為百分之三十五點四,兩者都有過敏反應者有百分之廿二點二。

陳忠仁說,以此研究數據來看.有些涵意存在,第一即是每兩個過敏體質即有一人會對蟑螂有過敏反應,如果是過敏病患對蟑螂過敏反應程度更高,而美國蟑螂及德國蟑螂都是國內相當常見的蟑螂,但國人將遇敏原防範的重點卻將蟑螂危害疏忽了。

陳忠仁建議,台灣都市人口愈來愈密集,同樣地蟑螂也隨之大量增加,造成人體對蟑螂過敏反應的是蟑螂排泄物,為了減少蟑螂排泄物對人體產生過敏反應,除了個人居家要保持環境清潔外,未來更有賴於全國產學界通力合作,找出如何有效消滅蟑螂之道,公共衛生及政府衛生單位也要不斷做相關的衛教宣導工作,讓滅蟑成為全民的共識。